請珍惜醫生的善意,如果做不到呵護,也不要踐踏!

治癒從來都不是醫學的唯一目的。當疾病無法治癒時,幫助和安慰患者是醫生更重要的職責;

如果缺乏一個寬容的社會環境,醫生裹足不前,處處自我防護,不敢為患者冒任何風險,最終受傷害的還是患者。

判決

一名胃癌術後患者住進北京某醫院腫瘤科,醫院給予鎮痛、平喘等姑息治療,其中包括注射嗎啡,但患者終因呼吸衰竭死亡。時隔半年,患者家屬以醫生“過量使用嗎啡”為由,將醫院告上法庭,索要賠償。最後,法院駁回原告全部訴訟請求,宣判醫院勝訴。

在本案中,患者死亡是由病情危重所致,而非過量使用嗎啡,這是基本事實。世界衛生組織提出,每一個走到生命盡頭的人都有權利獲得高質量的臨終關懷,嗎啡等阿片類藥物被列為癌症止痛和安寧療護的首選或必備藥物。當一位生命迅速衰竭的患者承受著常人難以想象的痛苦,醫生豈能袖手旁觀?給予姑息治療,盡力減輕痛苦,體現的是醫學的人文關懷。一紙公正的判決,對維護生命的尊嚴有深遠影響。

數據

在全球死亡質量排行榜上,我國排名較落後。我國人口數量約佔全球人口的20%,而嗎啡使用量卻不足全球的5%。這意味著,很多臨終患者本該使用嗎啡,卻沒有獲得足夠的藥物,只能在痛苦中離開人世。

原因何在?一是社會觀念滯後。很多人認為,對晚期腫瘤患者要“不惜一切代價搶救”。在臨床上,重治療、輕止痛,重生命長度、輕生存質量,已經成為一個普遍現象。二是法律支持不足。很多醫生由於害怕惹官司,不得不採取過度自我保護措施,即便患者臨終前非常痛苦,也不敢使用嗎啡等“敏感藥物”,因為一旦發生法律糾紛,很容易被司法鑑定機構認定為“使用嗎啡不慎重”,承擔法律責任。以上兩個因素疊加,導致我國姑息治療發展緩慢,臨終患者生存質量較差。

在美國電影《血戰鋼鋸嶺》中,戰地醫生遇見嚴重受傷的患者,總是問一句:“這是嗎啡,需要一支嗎?”當得到肯定的回答後,醫生就會將嗎啡注入傷員體內。世界衛生組織倡議,將死亡視為一個自然的過程,既不刻意加速死亡,也不延緩死亡的到來。

感悟

作為腫瘤科醫生,他們常常面對的是“死又死不了,活又活不好”的患者。當治癒疾病已經成為不可能時,醫生是徒勞地對抗死亡,還是將緩解痛苦作為治療原則?這是一個醫學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史懷哲曾說過:“使患者在死前享有片刻的安寧將是醫生神聖而嶄新的使命。”時代在進步,觀念在更新。讓晚期癌症患者安寧而有尊嚴地離開人世,應逐漸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事實上,治癒從來都不是醫學的唯一目的。當疾病無法治癒時,幫助和安慰患者是醫生更重要的職責。對於晚期腫瘤患者來說,死亡是不可逆的結果。醫生採取姑息治療措施,使其儘可能舒適地走向死亡,不僅符合患者的最大利益,而且符合倫理學準則。在臨床上,很多醫學干預措施既存在明確的有效性,也存在不可避免的有害性。當醫生面臨“雙重效應”時,其做法只要符合患者利益最大化,就可得到倫理學辯護,這是全球通行的原則。

醫學是人性善良的表達。面對醫學的不確定性,醫生擁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權”。是非善惡,存乎一心,醫生也被稱為“良心職業”。有時,一個冒險的治療方案,雖然不符合治療指南,卻能奇蹟般挽救患者的生命;有時,一種藥品的靈活使用,雖然超越說明書範圍,但足以讓患者的生命更有質量。

醫學是一門探索性學科,不能刻舟求劍,更不能盲目迷信權威,否則就無法進步。醫生只要懷著一顆大愛之心,把患者利益放在首位,即便出現意外結果,社會也應給予理解和支持。如果缺乏一個寬容的社會環境,醫生裹足不前,處處自我防護,不敢為患者冒任何風險,最終受傷害的還是患者。

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當你即將走到人生終點,如果希望得到有尊嚴的照護,就請呵護醫生的善意吧!

來 源 / 人民日報

推薦課程:

華醫題庫App,用題海戰術幫你通過職稱考試!(問題諮詢請加小助手微信號:weizhushou91)

點擊“閱讀原文”,下載華醫題庫App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