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楊貴妃,世人只知唐明皇,卻不知還有壽王瑁情深意重

要說中國古代的愛情故事,那必然是要談到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作為一代天子,一位絕世美女,留給後人的談資自然是不會少的,而正是這段愛情,也讓後代詩詞戲本小說演義的十分豐富。白居易在《長恨歌》中形容楊貴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而後又歌頌兩人“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那麼兩人真的如此相愛?那為何唐玄宗又願意將楊貴妃嫁與壽王李瑁?

對於楊貴妃,世人只知唐明皇,卻不知還有壽王瑁情深意重

李隆基跟楊玉環的忘年之戀

文似看山不喜平。悲劇總比喜劇故事更能打動人心,流傳久遠,古今中外都一樣。可真實的楊貴妃和李隆基的愛情故事,卻並非如此。

與其說唐玄宗和楊貴妃有一個悲傷的愛情故事,不如說是因為他們結局悲涼,才被後人演義成各種愛情故事,其實他們的愛情真的很一般,並不是什麼驚天地泣鬼神的背慘愛情故事,唯一背慘的也只是唐玄宗因而丟了李家江山。

為什麼這段愛情會如此流行?那不得不說這段愛情是不倫之處,加上唐玄宗本人是梨園鼻祖,同時期又有那麼多文人騷客,那自然是不可能不被大眾所流傳大。

李唐有鮮卑之風,以皇帝之尊,奪兒子壽王的太子妃,在今人看來固然不堪,可對比唐太宗娶弟媳婦,唐高祖娶母妃(武則天),就知道此風在唐朝並非什麼了不起的大事。

對於楊貴妃,世人只知唐明皇,卻不知還有壽王瑁情深意重

《舊唐書·玄宗楊貴妃傳》中記載:太真姿質豐豔,善歌舞,通音律,智算過人。每倩盼承迎,動移上意。宮中呼為“娘子”,禮數實同皇后。可見,楊貴妃得寵的原因是美貌、音樂才華、聰慧。還要再加上一個身世背景——楊家氏族。

即使將楊貴妃納入宮中以後,唐玄宗依舊沒有失去本性——對女色的慾望——“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沒過多久,唐玄宗就派“花鳥使(專為皇帝搜尋民間美女的機構)”前往民間尋找美女。雖說皇帝后宮佳麗三千,本來也實屬正常,楊貴妃自然也明白其中道理,但是女人還是女人,她依舊內心是過不下去的。

於是,楊貴妃便回到了孃家,這樣一來,唐玄宗自然是明白貴妃心中的不滿。當然自己面子上仍然還是要有的,也不肯鬆手。午間吃飯之時,便把氣全部撒在了宮人之上。這左右服侍的大太監高力士肯定是明白唐玄宗的心,於是便順勢給了他一個臺階下:要不要給楊府送去一些吃食。唐玄宗內心的氣自然也消散的差不多,就連忙答應。楊貴妃見狀,也自然不能再有過多憤意,皇帝都拉下面子來認錯了,自然自己也該鬆一鬆了。可見唐玄宗還是愛楊貴妃的。

對於楊貴妃,世人只知唐明皇,卻不知還有壽王瑁情深意重

除了這件事,在《新唐書·楊妃傳》中還記載了兩人的另一件夫妻日常生活事件:

天寶九年二月,楊貴妃跟唐玄宗在一起的日子也久了。楊貴妃的姐姐經常進宮看望這位妹妹。這一來二去,又跟唐玄宗扯上了關係。楊貴妃一時生氣便說了狠話,皇帝肯定是要面子的,唐玄宗便把楊貴妃遣送回楊府。

兩人畢竟老夫老妻,唐玄宗還是放不下楊貴妃,想起往日情深,便派太監前往楊府送去楊貴妃往日愛吃的食物。楊貴妃見到太監便割下一縷青絲,還讓太監傳話:“妾有罪當萬株,然膚髮外皆上所賜,今且死,無以報。”唐玄宗聽到以後,感到十分懊悔吃驚,便派人趕緊將楊貴妃接回皇宮,還賞賜無數以示恩寵。

從這兩件事我們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唐玄宗與楊貴妃的關係就跟平常百姓一樣,有矛盾也有理解。深宮之內,皇帝對於后妃的生殺予奪自然是窩在手裡的,那麼這種情況之下後宮嬪妃之間的刀光劍影自然是少不了。一旦得罪了皇帝,失寵幽禁冷宮中都是輕的,那像楊貴妃這種被送回孃家的自然已經算是恩寵中的恩寵。可見唐玄宗對楊貴妃不僅僅是寵,還有情。

對於楊貴妃,世人只知唐明皇,卻不知還有壽王瑁情深意重

再說天寶十年的七夕,牛郎織女鵲橋相會,楊貴妃也在長生殿焚香乞巧,恰巧唐玄宗路過,楊貴妃便借這個時機對玄宗將自己心底裡希望兩人能夠長相廝守在一起。玄宗便以牛郎織女雙星許諾楊貴妃:“願生生世世,共為夫婦,永不相離。”這便有了白居易《長恨歌》中的“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唐玄宗跟楊貴妃還是相愛的,那麼在之前,為何在壽王李瑁跟楊貴妃成婚之時,唐玄宗又到場祝賀呢?

史書毫無記載的壽王妃與壽王的愛情故事

公元735年十二月,李瑁納楊為妃。

公元737年十二月,李瑁母武惠妃去世,玄宗在後宮沒有感興趣的而寂寞。

公元740年十月,為了給太后祈福楊貴妃出家為女道士。

公元745年七月,李瑁另娶韋氏。一個月後楊便入宮為貴妃。歷史並無記載二人是否有子女。

公元756年七月,時值安史之亂,玄宗、李瑁、楊貴妃全部出逃,楊貴妃死於馬嵬坡之變。

李瑁奉命與高力士代表玄宗告諭被群眾委以收復長安重任的兄長太子李亨。安史之亂後一直迫害唐肅宗的李瑁倖存,並沒有被肅宗迫害,直到775年去世。

而關於壽王李瑁跟楊貴妃的關係,史書上並沒有過多記載,野史中也不多。《舊唐書》甚至更明顯地避諱楊貴妃曾經是李瑁的妃子。

對於楊貴妃,世人只知唐明皇,卻不知還有壽王瑁情深意重

▲影視劇中的壽王李瑁

壽王李瑁在姐姐婚禮上認識了楊貴妃,也算一見鍾情,兩人迅速結婚,還持續了五年,如果說不喜歡的話,兩人為什麼可以維持五年呢?之所以楊貴妃最後嫁給了唐玄宗,一方面是因為唐玄宗的權力,另一方面就是太子的誘惑。

唐玄宗作為一國之主,天下所有人想得到那就是一句話的事情。但是他喜歡上的是自己的兒媳婦,那自然在理由上要正當。於是他便有效仿先祖高宗之意,同樣也將楊玉環送入寺中,就這樣,也讓自己再娶楊貴妃成為了有可能。

要得到楊貴妃,自然還要從兒子李瑁這裡尋找突破口。而李瑁最在意——太子之位,便成了玄宗的籌碼。

早在李瑁生母武惠妃還在世的時候,也就是楊貴妃之前最受玄宗恩寵的妃子,武惠妃就十分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登上太子之位。便夥同李林甫謀害當時的太子李瑛。雖然太子李瑛被兩人謀害,但是讓太子李瑛下臺的最重要的原因是李瑛與當時宰相張九齡的關係。畢竟唐玄宗能登上皇位,與自己的父親唐睿宗的矛盾十分多,甚至差點兵戎相見,這種通過腳踏人倫而登上皇位之人自然會對覬覦自己皇位之人充滿戒備之心,那當然自己的兒子也成了監視對象。

那李瑛下臺了,自然也應該輪到李瑁,畢竟李瑁能力還是有的,又是玄宗曾經最愛的妃子的兒子。而這個時候李瑁卻犯了最致命的錯誤——與李林甫關係過密。李林甫極力支持李瑁當太子,但是卻引起了唐玄宗的反感,遲遲不立太子,反而又引起了李林甫的堅持,這又進一步引起了玄宗的不滿,李瑁自然就失去太子之位。

對於楊貴妃,世人只知唐明皇,卻不知還有壽王瑁情深意重

相反,未來的睿宗李亨勢單力薄,母妃早已不在人世,對唐玄宗沒有絲毫的威脅,便順利的成為了唐玄宗的太子。

從整個唐玄宗時期得權力鬥爭可以看出,壽王李瑁並不是不愛楊貴妃,相反他愛,但是在面對江山之時,他更愛江山,他不能跟自己的父親去爭去搶,未達高位怎麼能夠保護自己心愛的女人呢?

藤樹先生說:

宮閨之事,歷來神祕,除了正史上的隻字片語,更多的是今天我們看到的野史祕聞或者一些藝術作品,而這些除了一些有一定的價值,更多都是後來人的臆測和想象。而在這眾多臆測之中當然是離不開當時的唐朝朝廷的重量級人物楊國忠。

一方面來說人們想當然地會認為,奸臣楊國忠之所以如此專權得寵,自然跟楊貴妃在唐玄宗面前吹枕頭風有直接聯繫,是唐玄宗寵愛楊貴妃的具體表現。在這種主觀想象在當時就十分嚴重,以致於馬鬼驛之變,譁變軍兵在殺了楊國忠之後,一定要再殺楊貴妃以絕後患,直接導致了楊貴妃的死亡。

然而我們走近盛唐,就會發現,楊國忠僅僅是楊貴妃的一個遠親,關係疏遠,而且楊貴妃毫無政治抱負,沒有任何跟楊國忠流瀣一氣的行為。唐玄宗作為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古來奸臣必有過人之處,如果楊國忠沒有本事又何來重用一說。

白居易,杜牧,還有其他中晚唐的許多詩人,都對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有著一種特殊的緬懷之情,他們恨鐵不成鋼,覺得唐朝走下坡路這個黑鍋,需要有人來背,可又礙於為尊者諱,不罵唐玄宗,而把髒水潑在楊貴妃一個女人身上,就是要給這種故事找一個內在邏輯,必須得讓唐玄宗對楊貴妃愛的死去活來,連江山都不顧了這才罷休,於是“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這種詩句就出來了。

再者,由於皇帝面子,天家顏面。曾經跟壽王李瑁相愛相親的楊貴妃,自然也就不能再用過多筆墨進行描述,畢竟楊貴妃已經是皇帝的女人,相當於一國之母這樣一個角色。一朝天子跟兒子搶女人這種事情再怎麼說也不光彩,世人皆知明皇愛,不懂壽王愛人心。


(感謝閱讀,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參考文獻:

《舊唐書》

《新唐書》

《大唐祕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