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龍井國境線長:142.5公里

龍井人口:24.6萬,朝鮮族佔66%

初印象:寂靜沒落的工業重鎮

➤臨江是一座特別早起的城市。

凌晨一點多的時候,我們所住賓館樓下的早市便有小販佔位擺攤,四點多因為吵鬧的厲害,良哥輾轉反側直至天亮,六點左右索性起床出門溜達。

我除了睡前聽到一些從走廊傳過來的不可描述的聲音外,基本一覺到天亮,直到良哥回來的那一陣有力的敲門聲把我驚醒。

“這邊藍莓真便宜,才10元一斤。”

看著良哥手裡拎著的水果,我下意識的“哦”了一聲,然後想到前段時間在超市花了20元買的一盒200克裝的藍莓,這價差有點大。東北貌似有很多藍莓種植園,應該也算是一大特色,此外還有甜瓜,也是路上看到的瓜農都在賣的一種當季水果。

按例在臨江早起後,處理完手頭的工作後就開始為午飯覓食。

根據良哥在當地的一位朋友的指引下,說解放小學邊上的大韓狗肉館不錯,一看導航原來就在賓館附近,也是早市所在的那條街,於是就直接殺奔過去。

東北人尤其朝鮮族是出了名的愛吃狗肉,據聞延邊地區一年大約要消費30萬條狗,當地有一句俗語是“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臨江雖然不屬於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但也是朝鮮族比較集中的一個聚居地,所以這邊的狗肉也是當地民眾餐桌上的家常菜。

可能一些人不認同吃狗肉,但我老家廣東汕頭,悠悠老家安徽宿州和良哥老家浙江金華都有吃狗肉的風俗,所以在這點上我們仨並沒有什麼忌諱。

至於東北這邊為什麼夏天也吃狗肉,在我們一路上求證得到的說法是,這相當於三伏天貼鍼灸,逼出體內的寒氣、陰氣。以前當地人在沒有空調的情況下還悶在屋子裡吃,為的就是驅寒。

點了一份煙燻狗蹄子和一份手撕狗肉,外加兩份時蔬。煙燻蹄子煮的酥爛,入口即化的那種,口感裡伴有煙燻味,應該是煮過後再煙燻。手撕狗肉的口感相對勁道些,說不上什麼特別之處,但味道還不錯,口留餘香的那種。

好像臨江這邊的飲食相比東北國境線上其他城鎮,最大的特色在於煙燻。良哥的那位朋友特意囑咐我們走之前再買點燻雞和薰蛋之類的帶著路上吃。

可惜出城的路上都沒有見到熟食店,還有大煎餅,也沒有口福吃到(臨江大部分居民的父輩是闖關東時期過來的山東人,至今很多家庭保留著山東的飲食習慣,可以卷一切的大煎餅正是其中之一)。

我們安慰自己說路上總有一些遺憾,這些零零總總的遺憾才是旅途回憶中最深的一部分。

當下最重要的,是把目光放在還有六小時路程的和龍——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第一站。

201國道將臨江和和龍連接在一起。

這條路車流依然很少,偶爾和幾輛橘色的戰旗牌森林消防車打個照面,雙方的眼神都帶著“你怎麼在這”的極大困惑。導航顯示300餘公里將近6個小時的車程。

經過前面幾天的國境線奔襲,給我最大的感觸是我們中國的幅員這麼遼闊,很多公路風景不亞於歐美,只是大家不知道,或者身處急功近利的社會中,無從出發。

傍晚時分,在離和龍還差不多兩個小時的車程,我們總算開出了那片積雨雲。此時,夕陽透過雲朵散落在層層田野間,我們像是行駛在一幅油畫中,有了陽光和清風的點綴,整個人的心情都好不少。

良哥覺得沒必要再往前趕路了,建議找個地方露營,晚上看看星空,喝點酒,吹牛聊會。於是看著前面一大片綠色的山林,我們找了下道口拐了進去。

人在城市待久了,總是這裡有點不爽,那裡有點毛病,需要讓大自然母親來治一治。

就露營來說,良哥算是這方面的老司機,近到新疆西藏,遠到南半球的新西蘭,都安營紮寨過;作為女生的悠悠沒有任何經驗,對第一次感到興奮和期待,好像實現了多年的夙願;我之前則因公關關係參加過兩次露營,不過都是被主辦方安排得妥妥當當,拎包入住。這回是真正輪到自己動手紮營,尤其還是自己團隊一起,內心也多少有些許期待。

開進去之後,發現這邊的山頭上都是成片成片的莊稼,玉米、大豆之類,基本找不到一塊可以容納一車三人的空地,更別奢望草地了。路過一個寥寥幾戶人家的村莊,地圖顯示著“安圖縣”。

時代的腳步沒有經過這裡,原色的木頭和水泥磚組成的房子維持著上世紀的風格和成色,然而我們的心思全不在這上面。

話事人良哥說開了這麼長一段時間,大家也不甘心,還是往前接著開吧。如果真的沒有再折回大路往和龍趕,至少不留遺憾。

在最終找到露營地——一座禿了的小山頭已經快六點,晚霞已經開始招搖過市。

雖然時值7月,這塊風水寶地卻見不到一隻蚊蟲,也沒有鄉下一貫的泔水味,外加地偏人少,陽光、空氣所有的一切都很乾淨清爽。

眼看遠處的夕陽落入地平線裡,在一陣忙亂過後,營地總算被我們支起來了。

人有時候真的很奇怪,當然我這裡說的是城裡人。不論生活如何安逸,總會過膩。於是想著跟大自然接觸,迴歸原野。

就像露營,明明各種不方便,但當你真正紮下營地的時候,坐在椅子上望一眼毫無遮掩的遠方和通透的天空,吸一口純粹的自然風,似乎所有不自在的毛病都不治而愈。

作為我們的主廚,悠悠全球首創掛麵煮方便麵,輔以配料包和火腿腸調味,看著咕嚕咕嚕冒泡的湯水煮著我們三個的疲倦、餓意和期待,心想生活可以簡單到很簡單,純粹其實就是豐富,也是小幸福。

即使麵條的賣相一般,色香味一樣不佔,但是坐在野外哧溜哧溜地吃著,那種味道在家裡和飯店裡都是絕壁吃不出的,因為這種味道里參雜著更多的是放鬆。

這一晚,我們在沒有星星和信號的黑夜中,配著老乾媽和啤酒,說著忘記說過的話,吃完了這一頓難忘的“面雜”,順便開了一場戶外露天演唱會。

打開手機的閃關燈,五音不全地嚎著“那一夜我獨自望著星空”,嚎出被壓抑太久的表現欲。藉著酒勁,人容易撥下人格這顆洋蔥的最外一層。

城市生活要求我們每個人都收起天真,無時不刻地顧慮人和人的圈子關係,活得像人精。這不是壞事,只是在錙銖必較的環境待久了容易神經衰弱,隨時像個氣鼓鼓的氣球,輕輕一刺就爆。

偶爾把自己扔進大自然裡,鬆鬆頭皮,釋放下天性,連接人和自然,確實有利於解開心結。

演唱會結束於一場不期而遇的小雨。

躺在帳篷裡,聽著雨聲越聽越大,我們三頂帳篷頭挨著圍在一起,開玩笑說山坡上衝下泥石流怎麼辦?良哥一句話倒是夠爽快:“不管了,睡覺!”

儘管風餐露宿,雨水交加,但這一晚我們三個都睡的很香。直到第二天的鬧鐘毫無人性地把我們叫醒。

處理完工作,收拾好營地,差不多已近上午十點。

繼續向和龍進發。

直到從山路下來,見到十字路口有一座“飛龍”雕塑,底座的“和龍”兩字告訴你—歡迎來到“長白山下金達萊(朝鮮語“杜鵑花”的音譯),最美中朝邊境線”。

話是這樣說—最美中朝,中朝友好。我對這座城市的最初印象卻是一條2015年1月的新聞:

那是一個寒冷的冬日,一名帶有手槍的朝鮮士兵,穿過凍上的圖們江,來到一個名為吉地屯的小村莊。

然後在傍晚時分,他向兩對老夫婦開槍,致其四人死亡。

當天夜裡,大舉出動的中國軍警開槍擊中他的腹部,將其抓獲,他大概在一天後死亡,遺體被送回朝鮮。

這條沒有經過國內媒體廣泛報導的新聞,只在中朝邊境的和龍引起人們的恐慌。

位於圖們江上游北岸、長白山東麓的“山城”和龍,面積達到5043平方公里,其中的山區、半山區佔到91%,平均海拔600米。

境內有多達17條河流,屬於圖們江流域,為中溫帶半溼潤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溫度為4.8度。

這裡的夏天非常適合凹造型,7月平均溫度只有20.8度,穿一件不冷,套一件外套或疊穿T恤也不熱。

這片避暑勝地住著朝鮮、漢、滿、回、蒙古、壯、苗和土家主要八個民族,朝鮮族人口更是佔到60%。

然而以今天的信息發達和交通便利程度,地區、民族之間的交融進程遠遠超過上千年的總和。

走在馬路上,大家全是黃皮膚黑眼珠,根本分不出誰是朝鮮人,誰是漢人。

雖然這裡跟我們居住的地方很遙遠,可是個體面對社會環境鉅變的無力感,所改變的面相、眼神和肢體語言,全中國都是一樣的。

別說中國的55個民族漢化,全世界都在講全球化和趨於一致,越是發達的地區和國家,內部的差異越小,這是無法躲避的事實。

我們在和龍市政府門口打卡後,準備找家肯德基坐下來完成手頭的工作,地圖翻了大半天,愣是發現當地沒有肯德基麥當勞。

良哥開玩笑說不如看看哪些東北城市沒有這兩家美式快餐店,如果在這裡開第一家,生意豈不是好到爆。

我對此持有保留意見,這邊留下的幾乎是老人小孩,沒有什麼消費能力,一頓管飽的午飯也就十幾塊錢,肯德基麥當勞對他們來說,還是太貴了。

既然找不到地方工作,和龍也沒什麼特別的景點,我們就索性決定趕往下一個相鄰城市,車程只有50分鐘的龍井。

龍井是延邊最大的城市之一,全市總面積2591平方公里,向北和黑龍江連接,東南方向和朝鮮隔著圖們江相望,西邊眺望俄羅斯的普烈摩爾斯基區,被稱為延吉的後花園。

“龍井”這名字和龍井茶沒有任何關係,而是來源自一個流傳了上百年的故事。

據說1883年,朝鮮農民越過兀良哈嶺到這定居,在今龍井鎮龍井街與六道溝交叉路口的東北方向60米處發現一眼古井,於是他們在井邊建了“龍吊桶”,這村後來也改名為“龍井村”。

發展到今天,龍井一共有25萬人,朝鮮族佔到66%,這是中國境內朝鮮族居住最集中、朝鮮族原生態文化和民俗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被譽為“中國朝鮮族民俗文化寶庫”,建有中國唯一一座朝鮮民俗博物館。

不過我們親眼所見的城區,和漢族為主城市幾乎別無二致,一樣的樓房和道路,頂多這邊的路牌和店鋪都用雙語標識。

另外,沿途農村的一些房子明顯不同於東北的大玻璃平房,有藍色、橘色的屋頂,邊邊角角經過彎簷處理,翹著尾巴,類似於《大長今》中的建築風格。

說了這麼多,還是找家館子先填飽肚子吧。

這一路開過來,東北長白山這條線的館子爆雷率很低。我們經常不看點評APP,直接在路邊隨便找一家,有眼緣就走進去。

好在大多數沒有令人失望,比如龍井市政府旁邊這家聚豐園,推薦拍黃瓜、炒麵和招牌烤棒骨。

烤棒骨據說是全龍井僅此一家,很多人一來點上一斤,配著啤酒噸噸噸嘮起嗑來,還挺受當地人喜歡。

首先是份量充足,15塊錢一斤,老闆說用的是豬的大腿骨,塊頭大肉也多,吃一塊頂兩碗飯。

第二當然是味道好,部分東北店家放鹽像不用錢一樣,他們的剛剛好相當於我們的鹹到齁了,恨不得多扒幾口飯。

這家店找到恰到好處的平衡,棒骨有密制醬汁的十足鹹香,也不至於鹹到需要吃一口肉,喝一口水。

除此之外,棒骨既有酥脆的表皮,內在的筋肉做到了軟蠕,兩種截然不同的口感在口腔中交織爆炸,猶如走過一場神奇的探險。

面對我們毫不吝嗇的讚美,老闆更在乎小兒子放學的事情。

過了一會兒,小兒子一蹦一跳回來了,剛進門立刻和踢完足球的哥哥拌嘴打鬧,拎著書包的老闆娘隨後跟了進來。

奶奶一邊責備哥哥弄溼了課本,一邊詢問弟弟從哪裡學來的髒話,而老闆聽著老闆娘表揚小兒子在學校獲獎的事情。

雖然以我憤青的立場,在過去一直很懷疑人間溫情的真實性,認為這是人類的低級情緒,但是眼前這一幕不管怎麼說,還是真真切切打動了我。

這一家子不是什麼大富大貴的家庭,僅僅是茫茫十三億中的一小份子,這也只是眾多平淡無聊的中午之一。

不過一切最簡單的東西足以拼湊出最打動人心的情景,這是屬於普通城市普通人的普通快樂,像炎炎夏日的一陣清風,吹到人心窩裡。

龍井的確很普通,不熱鬧,隔壁是市政府,即使到了工作日的午飯時間,碩大的店裡只有我們仨一桌和另外兩人,格外冷清。

這裡見不到交通高峰期,上下班期間,馬路上的汽車多數是開往政府機關大樓。

那些無緣公務員的許多年輕人,要麼自己當老闆開飯店、網吧或KTV,要麼到周邊的大城市長春、延吉,要麼上韓國,男的當勞動力,女的當服務員。

這是龍井年輕人的現狀,少有人願意待在這裡。你說住在這裡平平淡淡、愜意是真的,但是難有發展也是真的。

過去的龍井可不這樣,這是延邊朝鮮族反帝反封建的啟蒙運動中心,宣傳反日愛國的《民聲報》在此創刊,馬列主義席捲人們的思想,幾乎見證了整一部侵華史。

老闆告訴我們市政府前面的老建築是曾經的日本駐龍井總領事館,又稱“間島日本總領事館”,民間俗稱“牛皮大院”。

間島,是韓國人對中國和朝鮮界河圖們江(韓國稱為豆滿江)以北、海蘭江以南的稱呼。

而中國稱之為“墾島”,原名“假江”,具體指的是圖們江北岸吉林延邊地區和龍縣光霽峪前的一處灘地。

由於東北這一帶是滿族的發源地,被稱為所謂的“龍興之地”,於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朝對東北實施封禁政策,絕對不允許關內漢族踏足。

這片肥沃的土地遭到荒棄,無人管理,18世紀60年代之後有不少朝鮮人過來定居和耕種,這也是中國朝鮮族的源頭之一。

為了防止朝鮮人把東北當成家一樣隨意出入,中朝兩國在1885年進行第一次國境線勘界,史稱“乙酉勘界”,可惜雙方始終沒有達成共識,為後來的“間島之爭”埋下後患。

這不得不說到同樣對東北虎視眈眈的俄羅斯了。

沙俄作為當時的世界強國之一,為了加強對遠東地區的控制,苦苦尋找太平洋不凍港供艦隊使用,大連的旅順港是他們的第一選擇。

藉著中國在1900年爆發義和團運動,俄國以保護在華領事和資產為由,派出20萬大軍非法進入東北,全面控制鐵路管理權,修築大量防禦工事。

此時的東北名義上是清帝國的一部分,實際形同俄國的一個省份。

日本人不願意了,之前因為俄國出面聯合德國、法國,被迫放棄遼東半島,現在他們又獨吞東北,更加不利於實現“東亞共榮圈”計劃。

按照計劃,日軍將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接著佔領全中國以此作為後備補給點,再稱霸東南亞和澳大利亞;

隨後在印度和納粹德國匯合,一起北上攻打蘇聯,終極目標是跨過太平洋打下美國,一統全世界。

1904年,日俄談判破裂,撕破臉的雙方在2月宣戰。經過旅順、奉天、遼陽會戰和黃海海戰等重大戰役,接連戰敗的俄國在1905年退回聖彼得堡。

同年11月,日本通過《己巳保護條約》控制朝鮮,插手間島問題,放大間島之爭;

1906年12月,日本西園寺內閣在伊藤博文的策劃下,決定發兵中國入侵延邊。

一年後,日本打著“保護朝鮮人民財產”的名號,強派60多名警察到延吉設立“朝鮮統監府間島臨時派出所”,大量開展間諜活動。

無能的清政府唯一做的只是和日本“交涉”,始終不敢以武力制裁,任其兩年間移居延邊的朝鮮人多達10萬,佔到延邊總人口的五分之四。

1909年11月,派出所更名為“間島日本總領事館”,直接聽命於日本外務大臣,負責日本在東北的軍事政治活動。

館內不僅有龐大的武裝警察機構,還有刑訊室、監獄和水牢等,這哪裡是領事館,分明是以龐大警察系統為主體的武裝侵略堡壘。

據歷史記載,間島日本總領事館從設立到1937年12月撤館為止,一共殺害抗日鬥士和群眾2萬餘人。

僅僅地下室就以非人道的方式奪走4000多條人命,一扇扇鐵門後汩汩流淌著幾十噸鮮血,種種可以想像、無法想象的斑斑事蹟全在這座充滿恐怖、憤怒和畏懼的建築中發生。

多年後,這個祥和優美的園子,這座精美設計的建築,野心勃勃的計劃的第一個海外據點如今安安靜靜地站在我們面前,站在被人遺忘的龍井。

眼前細細簌簌的行人走過的安靜街道也曾喧囂過,繁華的日子像過眼雲煙,都停留在昨天了。

如果不是當事人,有幾個人知道龍井還有一座天寶山,曾經的八大礦山之一,有色金屬的地質儲量和開採歷史都曾聞名全國。

這座銀礦原名紅石砬子。有史記載的最早開採時間足以追溯到光緒十五年(1889年),1893年為六十大壽的慈禧獻上白銀兩萬四千兩,博得老人家的歡心,賜名“天寶山”。

隨著清朝滅亡和“九一八”事件爆發,天寶山也在戰亂中被人遺忘,等到下一次恢復生產,是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個“五一”勞動節。

時值第一個五年計劃,天寶山作為生產工業原料、國防材料的重工業礦山,高度重視的中央先後撥下大量資金扶持。

天寶山在短短几年內形成了日處理礦石2000噸的生產規模,成為全國有色金屬系統的八大礦山之一,多次受到國家冶金部和有色總局的表揚。

許多人揣著“淘金熱”的夢想聚集在龍井,人口一度超過延邊首府延吉,他們定居、打工、賺錢、消費,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可惜金礦銀礦總有挖空的一天,進入九十年代後,挖了近100年的天寶山面臨資源貧乏、質量下降、成本提高、資金週轉困難諸多不利因素,無以為繼。

2002年2月19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批覆同意天寶山礦務局進入破產程序;

2002年3月13日,龍井市人民法院受理天寶山礦務局關閉破產一案,公告天寶山礦務局實施關閉破產;

伴隨礦山的停工,龍井的發展走向斷崖路,經濟萎靡不振。

政府早在2005年開始尋求轉型,修了幾家客運站試圖吸引俄羅斯和韓國的投資,正如我們見到的,一切都沒有發生和成功。

位於龍井經濟開發區的延邊義烏商貿城,因為主打低價的小商品無法承受深山的高昂運費,無人問津的空地長起了雜草,商業前景幾乎消失。

其實龍井只是一個小小的窗口,透過這個窗口是東北在過去二十年的倒退,空留下這些鏽跡斑斑的大型設備和建築,東北輝煌的沉默見證者。

那麼多有著繁忙工廠、發電廠、採礦和伐木向的鄉鎮和城市,一旦自然資源枯竭,無不是生產總值下降,工人失業和犯罪率上升,風光不再。

哪怕政府第一時間尋找出路,卻總是有心無力,難以重現往日的輝煌,有多少次舉臂高呼振興,就有多少次再度恢復平寂。

柯林斯詞典中,專門有一個詞語“Rust Belt”指這些“曾經擁有大量工業,現在處於經濟困難的地區”,即“鏽帶”。

這裡的建築在生鏽,這裡居住的人們也在慢慢、慢慢地生鏽,變得像這片大地一樣寂靜無聲。

以下為圖說


"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龍井國境線長:142.5公里

龍井人口:24.6萬,朝鮮族佔66%

初印象:寂靜沒落的工業重鎮

➤臨江是一座特別早起的城市。

凌晨一點多的時候,我們所住賓館樓下的早市便有小販佔位擺攤,四點多因為吵鬧的厲害,良哥輾轉反側直至天亮,六點左右索性起床出門溜達。

我除了睡前聽到一些從走廊傳過來的不可描述的聲音外,基本一覺到天亮,直到良哥回來的那一陣有力的敲門聲把我驚醒。

“這邊藍莓真便宜,才10元一斤。”

看著良哥手裡拎著的水果,我下意識的“哦”了一聲,然後想到前段時間在超市花了20元買的一盒200克裝的藍莓,這價差有點大。東北貌似有很多藍莓種植園,應該也算是一大特色,此外還有甜瓜,也是路上看到的瓜農都在賣的一種當季水果。

按例在臨江早起後,處理完手頭的工作後就開始為午飯覓食。

根據良哥在當地的一位朋友的指引下,說解放小學邊上的大韓狗肉館不錯,一看導航原來就在賓館附近,也是早市所在的那條街,於是就直接殺奔過去。

東北人尤其朝鮮族是出了名的愛吃狗肉,據聞延邊地區一年大約要消費30萬條狗,當地有一句俗語是“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臨江雖然不屬於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但也是朝鮮族比較集中的一個聚居地,所以這邊的狗肉也是當地民眾餐桌上的家常菜。

可能一些人不認同吃狗肉,但我老家廣東汕頭,悠悠老家安徽宿州和良哥老家浙江金華都有吃狗肉的風俗,所以在這點上我們仨並沒有什麼忌諱。

至於東北這邊為什麼夏天也吃狗肉,在我們一路上求證得到的說法是,這相當於三伏天貼鍼灸,逼出體內的寒氣、陰氣。以前當地人在沒有空調的情況下還悶在屋子裡吃,為的就是驅寒。

點了一份煙燻狗蹄子和一份手撕狗肉,外加兩份時蔬。煙燻蹄子煮的酥爛,入口即化的那種,口感裡伴有煙燻味,應該是煮過後再煙燻。手撕狗肉的口感相對勁道些,說不上什麼特別之處,但味道還不錯,口留餘香的那種。

好像臨江這邊的飲食相比東北國境線上其他城鎮,最大的特色在於煙燻。良哥的那位朋友特意囑咐我們走之前再買點燻雞和薰蛋之類的帶著路上吃。

可惜出城的路上都沒有見到熟食店,還有大煎餅,也沒有口福吃到(臨江大部分居民的父輩是闖關東時期過來的山東人,至今很多家庭保留著山東的飲食習慣,可以卷一切的大煎餅正是其中之一)。

我們安慰自己說路上總有一些遺憾,這些零零總總的遺憾才是旅途回憶中最深的一部分。

當下最重要的,是把目光放在還有六小時路程的和龍——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第一站。

201國道將臨江和和龍連接在一起。

這條路車流依然很少,偶爾和幾輛橘色的戰旗牌森林消防車打個照面,雙方的眼神都帶著“你怎麼在這”的極大困惑。導航顯示300餘公里將近6個小時的車程。

經過前面幾天的國境線奔襲,給我最大的感觸是我們中國的幅員這麼遼闊,很多公路風景不亞於歐美,只是大家不知道,或者身處急功近利的社會中,無從出發。

傍晚時分,在離和龍還差不多兩個小時的車程,我們總算開出了那片積雨雲。此時,夕陽透過雲朵散落在層層田野間,我們像是行駛在一幅油畫中,有了陽光和清風的點綴,整個人的心情都好不少。

良哥覺得沒必要再往前趕路了,建議找個地方露營,晚上看看星空,喝點酒,吹牛聊會。於是看著前面一大片綠色的山林,我們找了下道口拐了進去。

人在城市待久了,總是這裡有點不爽,那裡有點毛病,需要讓大自然母親來治一治。

就露營來說,良哥算是這方面的老司機,近到新疆西藏,遠到南半球的新西蘭,都安營紮寨過;作為女生的悠悠沒有任何經驗,對第一次感到興奮和期待,好像實現了多年的夙願;我之前則因公關關係參加過兩次露營,不過都是被主辦方安排得妥妥當當,拎包入住。這回是真正輪到自己動手紮營,尤其還是自己團隊一起,內心也多少有些許期待。

開進去之後,發現這邊的山頭上都是成片成片的莊稼,玉米、大豆之類,基本找不到一塊可以容納一車三人的空地,更別奢望草地了。路過一個寥寥幾戶人家的村莊,地圖顯示著“安圖縣”。

時代的腳步沒有經過這裡,原色的木頭和水泥磚組成的房子維持著上世紀的風格和成色,然而我們的心思全不在這上面。

話事人良哥說開了這麼長一段時間,大家也不甘心,還是往前接著開吧。如果真的沒有再折回大路往和龍趕,至少不留遺憾。

在最終找到露營地——一座禿了的小山頭已經快六點,晚霞已經開始招搖過市。

雖然時值7月,這塊風水寶地卻見不到一隻蚊蟲,也沒有鄉下一貫的泔水味,外加地偏人少,陽光、空氣所有的一切都很乾淨清爽。

眼看遠處的夕陽落入地平線裡,在一陣忙亂過後,營地總算被我們支起來了。

人有時候真的很奇怪,當然我這裡說的是城裡人。不論生活如何安逸,總會過膩。於是想著跟大自然接觸,迴歸原野。

就像露營,明明各種不方便,但當你真正紮下營地的時候,坐在椅子上望一眼毫無遮掩的遠方和通透的天空,吸一口純粹的自然風,似乎所有不自在的毛病都不治而愈。

作為我們的主廚,悠悠全球首創掛麵煮方便麵,輔以配料包和火腿腸調味,看著咕嚕咕嚕冒泡的湯水煮著我們三個的疲倦、餓意和期待,心想生活可以簡單到很簡單,純粹其實就是豐富,也是小幸福。

即使麵條的賣相一般,色香味一樣不佔,但是坐在野外哧溜哧溜地吃著,那種味道在家裡和飯店裡都是絕壁吃不出的,因為這種味道里參雜著更多的是放鬆。

這一晚,我們在沒有星星和信號的黑夜中,配著老乾媽和啤酒,說著忘記說過的話,吃完了這一頓難忘的“面雜”,順便開了一場戶外露天演唱會。

打開手機的閃關燈,五音不全地嚎著“那一夜我獨自望著星空”,嚎出被壓抑太久的表現欲。藉著酒勁,人容易撥下人格這顆洋蔥的最外一層。

城市生活要求我們每個人都收起天真,無時不刻地顧慮人和人的圈子關係,活得像人精。這不是壞事,只是在錙銖必較的環境待久了容易神經衰弱,隨時像個氣鼓鼓的氣球,輕輕一刺就爆。

偶爾把自己扔進大自然裡,鬆鬆頭皮,釋放下天性,連接人和自然,確實有利於解開心結。

演唱會結束於一場不期而遇的小雨。

躺在帳篷裡,聽著雨聲越聽越大,我們三頂帳篷頭挨著圍在一起,開玩笑說山坡上衝下泥石流怎麼辦?良哥一句話倒是夠爽快:“不管了,睡覺!”

儘管風餐露宿,雨水交加,但這一晚我們三個都睡的很香。直到第二天的鬧鐘毫無人性地把我們叫醒。

處理完工作,收拾好營地,差不多已近上午十點。

繼續向和龍進發。

直到從山路下來,見到十字路口有一座“飛龍”雕塑,底座的“和龍”兩字告訴你—歡迎來到“長白山下金達萊(朝鮮語“杜鵑花”的音譯),最美中朝邊境線”。

話是這樣說—最美中朝,中朝友好。我對這座城市的最初印象卻是一條2015年1月的新聞:

那是一個寒冷的冬日,一名帶有手槍的朝鮮士兵,穿過凍上的圖們江,來到一個名為吉地屯的小村莊。

然後在傍晚時分,他向兩對老夫婦開槍,致其四人死亡。

當天夜裡,大舉出動的中國軍警開槍擊中他的腹部,將其抓獲,他大概在一天後死亡,遺體被送回朝鮮。

這條沒有經過國內媒體廣泛報導的新聞,只在中朝邊境的和龍引起人們的恐慌。

位於圖們江上游北岸、長白山東麓的“山城”和龍,面積達到5043平方公里,其中的山區、半山區佔到91%,平均海拔600米。

境內有多達17條河流,屬於圖們江流域,為中溫帶半溼潤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溫度為4.8度。

這裡的夏天非常適合凹造型,7月平均溫度只有20.8度,穿一件不冷,套一件外套或疊穿T恤也不熱。

這片避暑勝地住著朝鮮、漢、滿、回、蒙古、壯、苗和土家主要八個民族,朝鮮族人口更是佔到60%。

然而以今天的信息發達和交通便利程度,地區、民族之間的交融進程遠遠超過上千年的總和。

走在馬路上,大家全是黃皮膚黑眼珠,根本分不出誰是朝鮮人,誰是漢人。

雖然這裡跟我們居住的地方很遙遠,可是個體面對社會環境鉅變的無力感,所改變的面相、眼神和肢體語言,全中國都是一樣的。

別說中國的55個民族漢化,全世界都在講全球化和趨於一致,越是發達的地區和國家,內部的差異越小,這是無法躲避的事實。

我們在和龍市政府門口打卡後,準備找家肯德基坐下來完成手頭的工作,地圖翻了大半天,愣是發現當地沒有肯德基麥當勞。

良哥開玩笑說不如看看哪些東北城市沒有這兩家美式快餐店,如果在這裡開第一家,生意豈不是好到爆。

我對此持有保留意見,這邊留下的幾乎是老人小孩,沒有什麼消費能力,一頓管飽的午飯也就十幾塊錢,肯德基麥當勞對他們來說,還是太貴了。

既然找不到地方工作,和龍也沒什麼特別的景點,我們就索性決定趕往下一個相鄰城市,車程只有50分鐘的龍井。

龍井是延邊最大的城市之一,全市總面積2591平方公里,向北和黑龍江連接,東南方向和朝鮮隔著圖們江相望,西邊眺望俄羅斯的普烈摩爾斯基區,被稱為延吉的後花園。

“龍井”這名字和龍井茶沒有任何關係,而是來源自一個流傳了上百年的故事。

據說1883年,朝鮮農民越過兀良哈嶺到這定居,在今龍井鎮龍井街與六道溝交叉路口的東北方向60米處發現一眼古井,於是他們在井邊建了“龍吊桶”,這村後來也改名為“龍井村”。

發展到今天,龍井一共有25萬人,朝鮮族佔到66%,這是中國境內朝鮮族居住最集中、朝鮮族原生態文化和民俗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被譽為“中國朝鮮族民俗文化寶庫”,建有中國唯一一座朝鮮民俗博物館。

不過我們親眼所見的城區,和漢族為主城市幾乎別無二致,一樣的樓房和道路,頂多這邊的路牌和店鋪都用雙語標識。

另外,沿途農村的一些房子明顯不同於東北的大玻璃平房,有藍色、橘色的屋頂,邊邊角角經過彎簷處理,翹著尾巴,類似於《大長今》中的建築風格。

說了這麼多,還是找家館子先填飽肚子吧。

這一路開過來,東北長白山這條線的館子爆雷率很低。我們經常不看點評APP,直接在路邊隨便找一家,有眼緣就走進去。

好在大多數沒有令人失望,比如龍井市政府旁邊這家聚豐園,推薦拍黃瓜、炒麵和招牌烤棒骨。

烤棒骨據說是全龍井僅此一家,很多人一來點上一斤,配著啤酒噸噸噸嘮起嗑來,還挺受當地人喜歡。

首先是份量充足,15塊錢一斤,老闆說用的是豬的大腿骨,塊頭大肉也多,吃一塊頂兩碗飯。

第二當然是味道好,部分東北店家放鹽像不用錢一樣,他們的剛剛好相當於我們的鹹到齁了,恨不得多扒幾口飯。

這家店找到恰到好處的平衡,棒骨有密制醬汁的十足鹹香,也不至於鹹到需要吃一口肉,喝一口水。

除此之外,棒骨既有酥脆的表皮,內在的筋肉做到了軟蠕,兩種截然不同的口感在口腔中交織爆炸,猶如走過一場神奇的探險。

面對我們毫不吝嗇的讚美,老闆更在乎小兒子放學的事情。

過了一會兒,小兒子一蹦一跳回來了,剛進門立刻和踢完足球的哥哥拌嘴打鬧,拎著書包的老闆娘隨後跟了進來。

奶奶一邊責備哥哥弄溼了課本,一邊詢問弟弟從哪裡學來的髒話,而老闆聽著老闆娘表揚小兒子在學校獲獎的事情。

雖然以我憤青的立場,在過去一直很懷疑人間溫情的真實性,認為這是人類的低級情緒,但是眼前這一幕不管怎麼說,還是真真切切打動了我。

這一家子不是什麼大富大貴的家庭,僅僅是茫茫十三億中的一小份子,這也只是眾多平淡無聊的中午之一。

不過一切最簡單的東西足以拼湊出最打動人心的情景,這是屬於普通城市普通人的普通快樂,像炎炎夏日的一陣清風,吹到人心窩裡。

龍井的確很普通,不熱鬧,隔壁是市政府,即使到了工作日的午飯時間,碩大的店裡只有我們仨一桌和另外兩人,格外冷清。

這裡見不到交通高峰期,上下班期間,馬路上的汽車多數是開往政府機關大樓。

那些無緣公務員的許多年輕人,要麼自己當老闆開飯店、網吧或KTV,要麼到周邊的大城市長春、延吉,要麼上韓國,男的當勞動力,女的當服務員。

這是龍井年輕人的現狀,少有人願意待在這裡。你說住在這裡平平淡淡、愜意是真的,但是難有發展也是真的。

過去的龍井可不這樣,這是延邊朝鮮族反帝反封建的啟蒙運動中心,宣傳反日愛國的《民聲報》在此創刊,馬列主義席捲人們的思想,幾乎見證了整一部侵華史。

老闆告訴我們市政府前面的老建築是曾經的日本駐龍井總領事館,又稱“間島日本總領事館”,民間俗稱“牛皮大院”。

間島,是韓國人對中國和朝鮮界河圖們江(韓國稱為豆滿江)以北、海蘭江以南的稱呼。

而中國稱之為“墾島”,原名“假江”,具體指的是圖們江北岸吉林延邊地區和龍縣光霽峪前的一處灘地。

由於東北這一帶是滿族的發源地,被稱為所謂的“龍興之地”,於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朝對東北實施封禁政策,絕對不允許關內漢族踏足。

這片肥沃的土地遭到荒棄,無人管理,18世紀60年代之後有不少朝鮮人過來定居和耕種,這也是中國朝鮮族的源頭之一。

為了防止朝鮮人把東北當成家一樣隨意出入,中朝兩國在1885年進行第一次國境線勘界,史稱“乙酉勘界”,可惜雙方始終沒有達成共識,為後來的“間島之爭”埋下後患。

這不得不說到同樣對東北虎視眈眈的俄羅斯了。

沙俄作為當時的世界強國之一,為了加強對遠東地區的控制,苦苦尋找太平洋不凍港供艦隊使用,大連的旅順港是他們的第一選擇。

藉著中國在1900年爆發義和團運動,俄國以保護在華領事和資產為由,派出20萬大軍非法進入東北,全面控制鐵路管理權,修築大量防禦工事。

此時的東北名義上是清帝國的一部分,實際形同俄國的一個省份。

日本人不願意了,之前因為俄國出面聯合德國、法國,被迫放棄遼東半島,現在他們又獨吞東北,更加不利於實現“東亞共榮圈”計劃。

按照計劃,日軍將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接著佔領全中國以此作為後備補給點,再稱霸東南亞和澳大利亞;

隨後在印度和納粹德國匯合,一起北上攻打蘇聯,終極目標是跨過太平洋打下美國,一統全世界。

1904年,日俄談判破裂,撕破臉的雙方在2月宣戰。經過旅順、奉天、遼陽會戰和黃海海戰等重大戰役,接連戰敗的俄國在1905年退回聖彼得堡。

同年11月,日本通過《己巳保護條約》控制朝鮮,插手間島問題,放大間島之爭;

1906年12月,日本西園寺內閣在伊藤博文的策劃下,決定發兵中國入侵延邊。

一年後,日本打著“保護朝鮮人民財產”的名號,強派60多名警察到延吉設立“朝鮮統監府間島臨時派出所”,大量開展間諜活動。

無能的清政府唯一做的只是和日本“交涉”,始終不敢以武力制裁,任其兩年間移居延邊的朝鮮人多達10萬,佔到延邊總人口的五分之四。

1909年11月,派出所更名為“間島日本總領事館”,直接聽命於日本外務大臣,負責日本在東北的軍事政治活動。

館內不僅有龐大的武裝警察機構,還有刑訊室、監獄和水牢等,這哪裡是領事館,分明是以龐大警察系統為主體的武裝侵略堡壘。

據歷史記載,間島日本總領事館從設立到1937年12月撤館為止,一共殺害抗日鬥士和群眾2萬餘人。

僅僅地下室就以非人道的方式奪走4000多條人命,一扇扇鐵門後汩汩流淌著幾十噸鮮血,種種可以想像、無法想象的斑斑事蹟全在這座充滿恐怖、憤怒和畏懼的建築中發生。

多年後,這個祥和優美的園子,這座精美設計的建築,野心勃勃的計劃的第一個海外據點如今安安靜靜地站在我們面前,站在被人遺忘的龍井。

眼前細細簌簌的行人走過的安靜街道也曾喧囂過,繁華的日子像過眼雲煙,都停留在昨天了。

如果不是當事人,有幾個人知道龍井還有一座天寶山,曾經的八大礦山之一,有色金屬的地質儲量和開採歷史都曾聞名全國。

這座銀礦原名紅石砬子。有史記載的最早開採時間足以追溯到光緒十五年(1889年),1893年為六十大壽的慈禧獻上白銀兩萬四千兩,博得老人家的歡心,賜名“天寶山”。

隨著清朝滅亡和“九一八”事件爆發,天寶山也在戰亂中被人遺忘,等到下一次恢復生產,是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個“五一”勞動節。

時值第一個五年計劃,天寶山作為生產工業原料、國防材料的重工業礦山,高度重視的中央先後撥下大量資金扶持。

天寶山在短短几年內形成了日處理礦石2000噸的生產規模,成為全國有色金屬系統的八大礦山之一,多次受到國家冶金部和有色總局的表揚。

許多人揣著“淘金熱”的夢想聚集在龍井,人口一度超過延邊首府延吉,他們定居、打工、賺錢、消費,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可惜金礦銀礦總有挖空的一天,進入九十年代後,挖了近100年的天寶山面臨資源貧乏、質量下降、成本提高、資金週轉困難諸多不利因素,無以為繼。

2002年2月19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批覆同意天寶山礦務局進入破產程序;

2002年3月13日,龍井市人民法院受理天寶山礦務局關閉破產一案,公告天寶山礦務局實施關閉破產;

伴隨礦山的停工,龍井的發展走向斷崖路,經濟萎靡不振。

政府早在2005年開始尋求轉型,修了幾家客運站試圖吸引俄羅斯和韓國的投資,正如我們見到的,一切都沒有發生和成功。

位於龍井經濟開發區的延邊義烏商貿城,因為主打低價的小商品無法承受深山的高昂運費,無人問津的空地長起了雜草,商業前景幾乎消失。

其實龍井只是一個小小的窗口,透過這個窗口是東北在過去二十年的倒退,空留下這些鏽跡斑斑的大型設備和建築,東北輝煌的沉默見證者。

那麼多有著繁忙工廠、發電廠、採礦和伐木向的鄉鎮和城市,一旦自然資源枯竭,無不是生產總值下降,工人失業和犯罪率上升,風光不再。

哪怕政府第一時間尋找出路,卻總是有心無力,難以重現往日的輝煌,有多少次舉臂高呼振興,就有多少次再度恢復平寂。

柯林斯詞典中,專門有一個詞語“Rust Belt”指這些“曾經擁有大量工業,現在處於經濟困難的地區”,即“鏽帶”。

這裡的建築在生鏽,這裡居住的人們也在慢慢、慢慢地生鏽,變得像這片大地一樣寂靜無聲。

以下為圖說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到和龍的距離不短,所以17號在安圖縣露營一宿後,18號早上再趕往和龍和龍井


"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龍井國境線長:142.5公里

龍井人口:24.6萬,朝鮮族佔66%

初印象:寂靜沒落的工業重鎮

➤臨江是一座特別早起的城市。

凌晨一點多的時候,我們所住賓館樓下的早市便有小販佔位擺攤,四點多因為吵鬧的厲害,良哥輾轉反側直至天亮,六點左右索性起床出門溜達。

我除了睡前聽到一些從走廊傳過來的不可描述的聲音外,基本一覺到天亮,直到良哥回來的那一陣有力的敲門聲把我驚醒。

“這邊藍莓真便宜,才10元一斤。”

看著良哥手裡拎著的水果,我下意識的“哦”了一聲,然後想到前段時間在超市花了20元買的一盒200克裝的藍莓,這價差有點大。東北貌似有很多藍莓種植園,應該也算是一大特色,此外還有甜瓜,也是路上看到的瓜農都在賣的一種當季水果。

按例在臨江早起後,處理完手頭的工作後就開始為午飯覓食。

根據良哥在當地的一位朋友的指引下,說解放小學邊上的大韓狗肉館不錯,一看導航原來就在賓館附近,也是早市所在的那條街,於是就直接殺奔過去。

東北人尤其朝鮮族是出了名的愛吃狗肉,據聞延邊地區一年大約要消費30萬條狗,當地有一句俗語是“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臨江雖然不屬於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但也是朝鮮族比較集中的一個聚居地,所以這邊的狗肉也是當地民眾餐桌上的家常菜。

可能一些人不認同吃狗肉,但我老家廣東汕頭,悠悠老家安徽宿州和良哥老家浙江金華都有吃狗肉的風俗,所以在這點上我們仨並沒有什麼忌諱。

至於東北這邊為什麼夏天也吃狗肉,在我們一路上求證得到的說法是,這相當於三伏天貼鍼灸,逼出體內的寒氣、陰氣。以前當地人在沒有空調的情況下還悶在屋子裡吃,為的就是驅寒。

點了一份煙燻狗蹄子和一份手撕狗肉,外加兩份時蔬。煙燻蹄子煮的酥爛,入口即化的那種,口感裡伴有煙燻味,應該是煮過後再煙燻。手撕狗肉的口感相對勁道些,說不上什麼特別之處,但味道還不錯,口留餘香的那種。

好像臨江這邊的飲食相比東北國境線上其他城鎮,最大的特色在於煙燻。良哥的那位朋友特意囑咐我們走之前再買點燻雞和薰蛋之類的帶著路上吃。

可惜出城的路上都沒有見到熟食店,還有大煎餅,也沒有口福吃到(臨江大部分居民的父輩是闖關東時期過來的山東人,至今很多家庭保留著山東的飲食習慣,可以卷一切的大煎餅正是其中之一)。

我們安慰自己說路上總有一些遺憾,這些零零總總的遺憾才是旅途回憶中最深的一部分。

當下最重要的,是把目光放在還有六小時路程的和龍——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第一站。

201國道將臨江和和龍連接在一起。

這條路車流依然很少,偶爾和幾輛橘色的戰旗牌森林消防車打個照面,雙方的眼神都帶著“你怎麼在這”的極大困惑。導航顯示300餘公里將近6個小時的車程。

經過前面幾天的國境線奔襲,給我最大的感觸是我們中國的幅員這麼遼闊,很多公路風景不亞於歐美,只是大家不知道,或者身處急功近利的社會中,無從出發。

傍晚時分,在離和龍還差不多兩個小時的車程,我們總算開出了那片積雨雲。此時,夕陽透過雲朵散落在層層田野間,我們像是行駛在一幅油畫中,有了陽光和清風的點綴,整個人的心情都好不少。

良哥覺得沒必要再往前趕路了,建議找個地方露營,晚上看看星空,喝點酒,吹牛聊會。於是看著前面一大片綠色的山林,我們找了下道口拐了進去。

人在城市待久了,總是這裡有點不爽,那裡有點毛病,需要讓大自然母親來治一治。

就露營來說,良哥算是這方面的老司機,近到新疆西藏,遠到南半球的新西蘭,都安營紮寨過;作為女生的悠悠沒有任何經驗,對第一次感到興奮和期待,好像實現了多年的夙願;我之前則因公關關係參加過兩次露營,不過都是被主辦方安排得妥妥當當,拎包入住。這回是真正輪到自己動手紮營,尤其還是自己團隊一起,內心也多少有些許期待。

開進去之後,發現這邊的山頭上都是成片成片的莊稼,玉米、大豆之類,基本找不到一塊可以容納一車三人的空地,更別奢望草地了。路過一個寥寥幾戶人家的村莊,地圖顯示著“安圖縣”。

時代的腳步沒有經過這裡,原色的木頭和水泥磚組成的房子維持著上世紀的風格和成色,然而我們的心思全不在這上面。

話事人良哥說開了這麼長一段時間,大家也不甘心,還是往前接著開吧。如果真的沒有再折回大路往和龍趕,至少不留遺憾。

在最終找到露營地——一座禿了的小山頭已經快六點,晚霞已經開始招搖過市。

雖然時值7月,這塊風水寶地卻見不到一隻蚊蟲,也沒有鄉下一貫的泔水味,外加地偏人少,陽光、空氣所有的一切都很乾淨清爽。

眼看遠處的夕陽落入地平線裡,在一陣忙亂過後,營地總算被我們支起來了。

人有時候真的很奇怪,當然我這裡說的是城裡人。不論生活如何安逸,總會過膩。於是想著跟大自然接觸,迴歸原野。

就像露營,明明各種不方便,但當你真正紮下營地的時候,坐在椅子上望一眼毫無遮掩的遠方和通透的天空,吸一口純粹的自然風,似乎所有不自在的毛病都不治而愈。

作為我們的主廚,悠悠全球首創掛麵煮方便麵,輔以配料包和火腿腸調味,看著咕嚕咕嚕冒泡的湯水煮著我們三個的疲倦、餓意和期待,心想生活可以簡單到很簡單,純粹其實就是豐富,也是小幸福。

即使麵條的賣相一般,色香味一樣不佔,但是坐在野外哧溜哧溜地吃著,那種味道在家裡和飯店裡都是絕壁吃不出的,因為這種味道里參雜著更多的是放鬆。

這一晚,我們在沒有星星和信號的黑夜中,配著老乾媽和啤酒,說著忘記說過的話,吃完了這一頓難忘的“面雜”,順便開了一場戶外露天演唱會。

打開手機的閃關燈,五音不全地嚎著“那一夜我獨自望著星空”,嚎出被壓抑太久的表現欲。藉著酒勁,人容易撥下人格這顆洋蔥的最外一層。

城市生活要求我們每個人都收起天真,無時不刻地顧慮人和人的圈子關係,活得像人精。這不是壞事,只是在錙銖必較的環境待久了容易神經衰弱,隨時像個氣鼓鼓的氣球,輕輕一刺就爆。

偶爾把自己扔進大自然裡,鬆鬆頭皮,釋放下天性,連接人和自然,確實有利於解開心結。

演唱會結束於一場不期而遇的小雨。

躺在帳篷裡,聽著雨聲越聽越大,我們三頂帳篷頭挨著圍在一起,開玩笑說山坡上衝下泥石流怎麼辦?良哥一句話倒是夠爽快:“不管了,睡覺!”

儘管風餐露宿,雨水交加,但這一晚我們三個都睡的很香。直到第二天的鬧鐘毫無人性地把我們叫醒。

處理完工作,收拾好營地,差不多已近上午十點。

繼續向和龍進發。

直到從山路下來,見到十字路口有一座“飛龍”雕塑,底座的“和龍”兩字告訴你—歡迎來到“長白山下金達萊(朝鮮語“杜鵑花”的音譯),最美中朝邊境線”。

話是這樣說—最美中朝,中朝友好。我對這座城市的最初印象卻是一條2015年1月的新聞:

那是一個寒冷的冬日,一名帶有手槍的朝鮮士兵,穿過凍上的圖們江,來到一個名為吉地屯的小村莊。

然後在傍晚時分,他向兩對老夫婦開槍,致其四人死亡。

當天夜裡,大舉出動的中國軍警開槍擊中他的腹部,將其抓獲,他大概在一天後死亡,遺體被送回朝鮮。

這條沒有經過國內媒體廣泛報導的新聞,只在中朝邊境的和龍引起人們的恐慌。

位於圖們江上游北岸、長白山東麓的“山城”和龍,面積達到5043平方公里,其中的山區、半山區佔到91%,平均海拔600米。

境內有多達17條河流,屬於圖們江流域,為中溫帶半溼潤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溫度為4.8度。

這裡的夏天非常適合凹造型,7月平均溫度只有20.8度,穿一件不冷,套一件外套或疊穿T恤也不熱。

這片避暑勝地住著朝鮮、漢、滿、回、蒙古、壯、苗和土家主要八個民族,朝鮮族人口更是佔到60%。

然而以今天的信息發達和交通便利程度,地區、民族之間的交融進程遠遠超過上千年的總和。

走在馬路上,大家全是黃皮膚黑眼珠,根本分不出誰是朝鮮人,誰是漢人。

雖然這裡跟我們居住的地方很遙遠,可是個體面對社會環境鉅變的無力感,所改變的面相、眼神和肢體語言,全中國都是一樣的。

別說中國的55個民族漢化,全世界都在講全球化和趨於一致,越是發達的地區和國家,內部的差異越小,這是無法躲避的事實。

我們在和龍市政府門口打卡後,準備找家肯德基坐下來完成手頭的工作,地圖翻了大半天,愣是發現當地沒有肯德基麥當勞。

良哥開玩笑說不如看看哪些東北城市沒有這兩家美式快餐店,如果在這裡開第一家,生意豈不是好到爆。

我對此持有保留意見,這邊留下的幾乎是老人小孩,沒有什麼消費能力,一頓管飽的午飯也就十幾塊錢,肯德基麥當勞對他們來說,還是太貴了。

既然找不到地方工作,和龍也沒什麼特別的景點,我們就索性決定趕往下一個相鄰城市,車程只有50分鐘的龍井。

龍井是延邊最大的城市之一,全市總面積2591平方公里,向北和黑龍江連接,東南方向和朝鮮隔著圖們江相望,西邊眺望俄羅斯的普烈摩爾斯基區,被稱為延吉的後花園。

“龍井”這名字和龍井茶沒有任何關係,而是來源自一個流傳了上百年的故事。

據說1883年,朝鮮農民越過兀良哈嶺到這定居,在今龍井鎮龍井街與六道溝交叉路口的東北方向60米處發現一眼古井,於是他們在井邊建了“龍吊桶”,這村後來也改名為“龍井村”。

發展到今天,龍井一共有25萬人,朝鮮族佔到66%,這是中國境內朝鮮族居住最集中、朝鮮族原生態文化和民俗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被譽為“中國朝鮮族民俗文化寶庫”,建有中國唯一一座朝鮮民俗博物館。

不過我們親眼所見的城區,和漢族為主城市幾乎別無二致,一樣的樓房和道路,頂多這邊的路牌和店鋪都用雙語標識。

另外,沿途農村的一些房子明顯不同於東北的大玻璃平房,有藍色、橘色的屋頂,邊邊角角經過彎簷處理,翹著尾巴,類似於《大長今》中的建築風格。

說了這麼多,還是找家館子先填飽肚子吧。

這一路開過來,東北長白山這條線的館子爆雷率很低。我們經常不看點評APP,直接在路邊隨便找一家,有眼緣就走進去。

好在大多數沒有令人失望,比如龍井市政府旁邊這家聚豐園,推薦拍黃瓜、炒麵和招牌烤棒骨。

烤棒骨據說是全龍井僅此一家,很多人一來點上一斤,配著啤酒噸噸噸嘮起嗑來,還挺受當地人喜歡。

首先是份量充足,15塊錢一斤,老闆說用的是豬的大腿骨,塊頭大肉也多,吃一塊頂兩碗飯。

第二當然是味道好,部分東北店家放鹽像不用錢一樣,他們的剛剛好相當於我們的鹹到齁了,恨不得多扒幾口飯。

這家店找到恰到好處的平衡,棒骨有密制醬汁的十足鹹香,也不至於鹹到需要吃一口肉,喝一口水。

除此之外,棒骨既有酥脆的表皮,內在的筋肉做到了軟蠕,兩種截然不同的口感在口腔中交織爆炸,猶如走過一場神奇的探險。

面對我們毫不吝嗇的讚美,老闆更在乎小兒子放學的事情。

過了一會兒,小兒子一蹦一跳回來了,剛進門立刻和踢完足球的哥哥拌嘴打鬧,拎著書包的老闆娘隨後跟了進來。

奶奶一邊責備哥哥弄溼了課本,一邊詢問弟弟從哪裡學來的髒話,而老闆聽著老闆娘表揚小兒子在學校獲獎的事情。

雖然以我憤青的立場,在過去一直很懷疑人間溫情的真實性,認為這是人類的低級情緒,但是眼前這一幕不管怎麼說,還是真真切切打動了我。

這一家子不是什麼大富大貴的家庭,僅僅是茫茫十三億中的一小份子,這也只是眾多平淡無聊的中午之一。

不過一切最簡單的東西足以拼湊出最打動人心的情景,這是屬於普通城市普通人的普通快樂,像炎炎夏日的一陣清風,吹到人心窩裡。

龍井的確很普通,不熱鬧,隔壁是市政府,即使到了工作日的午飯時間,碩大的店裡只有我們仨一桌和另外兩人,格外冷清。

這裡見不到交通高峰期,上下班期間,馬路上的汽車多數是開往政府機關大樓。

那些無緣公務員的許多年輕人,要麼自己當老闆開飯店、網吧或KTV,要麼到周邊的大城市長春、延吉,要麼上韓國,男的當勞動力,女的當服務員。

這是龍井年輕人的現狀,少有人願意待在這裡。你說住在這裡平平淡淡、愜意是真的,但是難有發展也是真的。

過去的龍井可不這樣,這是延邊朝鮮族反帝反封建的啟蒙運動中心,宣傳反日愛國的《民聲報》在此創刊,馬列主義席捲人們的思想,幾乎見證了整一部侵華史。

老闆告訴我們市政府前面的老建築是曾經的日本駐龍井總領事館,又稱“間島日本總領事館”,民間俗稱“牛皮大院”。

間島,是韓國人對中國和朝鮮界河圖們江(韓國稱為豆滿江)以北、海蘭江以南的稱呼。

而中國稱之為“墾島”,原名“假江”,具體指的是圖們江北岸吉林延邊地區和龍縣光霽峪前的一處灘地。

由於東北這一帶是滿族的發源地,被稱為所謂的“龍興之地”,於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朝對東北實施封禁政策,絕對不允許關內漢族踏足。

這片肥沃的土地遭到荒棄,無人管理,18世紀60年代之後有不少朝鮮人過來定居和耕種,這也是中國朝鮮族的源頭之一。

為了防止朝鮮人把東北當成家一樣隨意出入,中朝兩國在1885年進行第一次國境線勘界,史稱“乙酉勘界”,可惜雙方始終沒有達成共識,為後來的“間島之爭”埋下後患。

這不得不說到同樣對東北虎視眈眈的俄羅斯了。

沙俄作為當時的世界強國之一,為了加強對遠東地區的控制,苦苦尋找太平洋不凍港供艦隊使用,大連的旅順港是他們的第一選擇。

藉著中國在1900年爆發義和團運動,俄國以保護在華領事和資產為由,派出20萬大軍非法進入東北,全面控制鐵路管理權,修築大量防禦工事。

此時的東北名義上是清帝國的一部分,實際形同俄國的一個省份。

日本人不願意了,之前因為俄國出面聯合德國、法國,被迫放棄遼東半島,現在他們又獨吞東北,更加不利於實現“東亞共榮圈”計劃。

按照計劃,日軍將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接著佔領全中國以此作為後備補給點,再稱霸東南亞和澳大利亞;

隨後在印度和納粹德國匯合,一起北上攻打蘇聯,終極目標是跨過太平洋打下美國,一統全世界。

1904年,日俄談判破裂,撕破臉的雙方在2月宣戰。經過旅順、奉天、遼陽會戰和黃海海戰等重大戰役,接連戰敗的俄國在1905年退回聖彼得堡。

同年11月,日本通過《己巳保護條約》控制朝鮮,插手間島問題,放大間島之爭;

1906年12月,日本西園寺內閣在伊藤博文的策劃下,決定發兵中國入侵延邊。

一年後,日本打著“保護朝鮮人民財產”的名號,強派60多名警察到延吉設立“朝鮮統監府間島臨時派出所”,大量開展間諜活動。

無能的清政府唯一做的只是和日本“交涉”,始終不敢以武力制裁,任其兩年間移居延邊的朝鮮人多達10萬,佔到延邊總人口的五分之四。

1909年11月,派出所更名為“間島日本總領事館”,直接聽命於日本外務大臣,負責日本在東北的軍事政治活動。

館內不僅有龐大的武裝警察機構,還有刑訊室、監獄和水牢等,這哪裡是領事館,分明是以龐大警察系統為主體的武裝侵略堡壘。

據歷史記載,間島日本總領事館從設立到1937年12月撤館為止,一共殺害抗日鬥士和群眾2萬餘人。

僅僅地下室就以非人道的方式奪走4000多條人命,一扇扇鐵門後汩汩流淌著幾十噸鮮血,種種可以想像、無法想象的斑斑事蹟全在這座充滿恐怖、憤怒和畏懼的建築中發生。

多年後,這個祥和優美的園子,這座精美設計的建築,野心勃勃的計劃的第一個海外據點如今安安靜靜地站在我們面前,站在被人遺忘的龍井。

眼前細細簌簌的行人走過的安靜街道也曾喧囂過,繁華的日子像過眼雲煙,都停留在昨天了。

如果不是當事人,有幾個人知道龍井還有一座天寶山,曾經的八大礦山之一,有色金屬的地質儲量和開採歷史都曾聞名全國。

這座銀礦原名紅石砬子。有史記載的最早開採時間足以追溯到光緒十五年(1889年),1893年為六十大壽的慈禧獻上白銀兩萬四千兩,博得老人家的歡心,賜名“天寶山”。

隨著清朝滅亡和“九一八”事件爆發,天寶山也在戰亂中被人遺忘,等到下一次恢復生產,是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個“五一”勞動節。

時值第一個五年計劃,天寶山作為生產工業原料、國防材料的重工業礦山,高度重視的中央先後撥下大量資金扶持。

天寶山在短短几年內形成了日處理礦石2000噸的生產規模,成為全國有色金屬系統的八大礦山之一,多次受到國家冶金部和有色總局的表揚。

許多人揣著“淘金熱”的夢想聚集在龍井,人口一度超過延邊首府延吉,他們定居、打工、賺錢、消費,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可惜金礦銀礦總有挖空的一天,進入九十年代後,挖了近100年的天寶山面臨資源貧乏、質量下降、成本提高、資金週轉困難諸多不利因素,無以為繼。

2002年2月19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批覆同意天寶山礦務局進入破產程序;

2002年3月13日,龍井市人民法院受理天寶山礦務局關閉破產一案,公告天寶山礦務局實施關閉破產;

伴隨礦山的停工,龍井的發展走向斷崖路,經濟萎靡不振。

政府早在2005年開始尋求轉型,修了幾家客運站試圖吸引俄羅斯和韓國的投資,正如我們見到的,一切都沒有發生和成功。

位於龍井經濟開發區的延邊義烏商貿城,因為主打低價的小商品無法承受深山的高昂運費,無人問津的空地長起了雜草,商業前景幾乎消失。

其實龍井只是一個小小的窗口,透過這個窗口是東北在過去二十年的倒退,空留下這些鏽跡斑斑的大型設備和建築,東北輝煌的沉默見證者。

那麼多有著繁忙工廠、發電廠、採礦和伐木向的鄉鎮和城市,一旦自然資源枯竭,無不是生產總值下降,工人失業和犯罪率上升,風光不再。

哪怕政府第一時間尋找出路,卻總是有心無力,難以重現往日的輝煌,有多少次舉臂高呼振興,就有多少次再度恢復平寂。

柯林斯詞典中,專門有一個詞語“Rust Belt”指這些“曾經擁有大量工業,現在處於經濟困難的地區”,即“鏽帶”。

這裡的建築在生鏽,這裡居住的人們也在慢慢、慢慢地生鏽,變得像這片大地一樣寂靜無聲。

以下為圖說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到和龍的距離不短,所以17號在安圖縣露營一宿後,18號早上再趕往和龍和龍井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龍井國境線長:142.5公里

龍井人口:24.6萬,朝鮮族佔66%

初印象:寂靜沒落的工業重鎮

➤臨江是一座特別早起的城市。

凌晨一點多的時候,我們所住賓館樓下的早市便有小販佔位擺攤,四點多因為吵鬧的厲害,良哥輾轉反側直至天亮,六點左右索性起床出門溜達。

我除了睡前聽到一些從走廊傳過來的不可描述的聲音外,基本一覺到天亮,直到良哥回來的那一陣有力的敲門聲把我驚醒。

“這邊藍莓真便宜,才10元一斤。”

看著良哥手裡拎著的水果,我下意識的“哦”了一聲,然後想到前段時間在超市花了20元買的一盒200克裝的藍莓,這價差有點大。東北貌似有很多藍莓種植園,應該也算是一大特色,此外還有甜瓜,也是路上看到的瓜農都在賣的一種當季水果。

按例在臨江早起後,處理完手頭的工作後就開始為午飯覓食。

根據良哥在當地的一位朋友的指引下,說解放小學邊上的大韓狗肉館不錯,一看導航原來就在賓館附近,也是早市所在的那條街,於是就直接殺奔過去。

東北人尤其朝鮮族是出了名的愛吃狗肉,據聞延邊地區一年大約要消費30萬條狗,當地有一句俗語是“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臨江雖然不屬於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但也是朝鮮族比較集中的一個聚居地,所以這邊的狗肉也是當地民眾餐桌上的家常菜。

可能一些人不認同吃狗肉,但我老家廣東汕頭,悠悠老家安徽宿州和良哥老家浙江金華都有吃狗肉的風俗,所以在這點上我們仨並沒有什麼忌諱。

至於東北這邊為什麼夏天也吃狗肉,在我們一路上求證得到的說法是,這相當於三伏天貼鍼灸,逼出體內的寒氣、陰氣。以前當地人在沒有空調的情況下還悶在屋子裡吃,為的就是驅寒。

點了一份煙燻狗蹄子和一份手撕狗肉,外加兩份時蔬。煙燻蹄子煮的酥爛,入口即化的那種,口感裡伴有煙燻味,應該是煮過後再煙燻。手撕狗肉的口感相對勁道些,說不上什麼特別之處,但味道還不錯,口留餘香的那種。

好像臨江這邊的飲食相比東北國境線上其他城鎮,最大的特色在於煙燻。良哥的那位朋友特意囑咐我們走之前再買點燻雞和薰蛋之類的帶著路上吃。

可惜出城的路上都沒有見到熟食店,還有大煎餅,也沒有口福吃到(臨江大部分居民的父輩是闖關東時期過來的山東人,至今很多家庭保留著山東的飲食習慣,可以卷一切的大煎餅正是其中之一)。

我們安慰自己說路上總有一些遺憾,這些零零總總的遺憾才是旅途回憶中最深的一部分。

當下最重要的,是把目光放在還有六小時路程的和龍——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第一站。

201國道將臨江和和龍連接在一起。

這條路車流依然很少,偶爾和幾輛橘色的戰旗牌森林消防車打個照面,雙方的眼神都帶著“你怎麼在這”的極大困惑。導航顯示300餘公里將近6個小時的車程。

經過前面幾天的國境線奔襲,給我最大的感觸是我們中國的幅員這麼遼闊,很多公路風景不亞於歐美,只是大家不知道,或者身處急功近利的社會中,無從出發。

傍晚時分,在離和龍還差不多兩個小時的車程,我們總算開出了那片積雨雲。此時,夕陽透過雲朵散落在層層田野間,我們像是行駛在一幅油畫中,有了陽光和清風的點綴,整個人的心情都好不少。

良哥覺得沒必要再往前趕路了,建議找個地方露營,晚上看看星空,喝點酒,吹牛聊會。於是看著前面一大片綠色的山林,我們找了下道口拐了進去。

人在城市待久了,總是這裡有點不爽,那裡有點毛病,需要讓大自然母親來治一治。

就露營來說,良哥算是這方面的老司機,近到新疆西藏,遠到南半球的新西蘭,都安營紮寨過;作為女生的悠悠沒有任何經驗,對第一次感到興奮和期待,好像實現了多年的夙願;我之前則因公關關係參加過兩次露營,不過都是被主辦方安排得妥妥當當,拎包入住。這回是真正輪到自己動手紮營,尤其還是自己團隊一起,內心也多少有些許期待。

開進去之後,發現這邊的山頭上都是成片成片的莊稼,玉米、大豆之類,基本找不到一塊可以容納一車三人的空地,更別奢望草地了。路過一個寥寥幾戶人家的村莊,地圖顯示著“安圖縣”。

時代的腳步沒有經過這裡,原色的木頭和水泥磚組成的房子維持著上世紀的風格和成色,然而我們的心思全不在這上面。

話事人良哥說開了這麼長一段時間,大家也不甘心,還是往前接著開吧。如果真的沒有再折回大路往和龍趕,至少不留遺憾。

在最終找到露營地——一座禿了的小山頭已經快六點,晚霞已經開始招搖過市。

雖然時值7月,這塊風水寶地卻見不到一隻蚊蟲,也沒有鄉下一貫的泔水味,外加地偏人少,陽光、空氣所有的一切都很乾淨清爽。

眼看遠處的夕陽落入地平線裡,在一陣忙亂過後,營地總算被我們支起來了。

人有時候真的很奇怪,當然我這裡說的是城裡人。不論生活如何安逸,總會過膩。於是想著跟大自然接觸,迴歸原野。

就像露營,明明各種不方便,但當你真正紮下營地的時候,坐在椅子上望一眼毫無遮掩的遠方和通透的天空,吸一口純粹的自然風,似乎所有不自在的毛病都不治而愈。

作為我們的主廚,悠悠全球首創掛麵煮方便麵,輔以配料包和火腿腸調味,看著咕嚕咕嚕冒泡的湯水煮著我們三個的疲倦、餓意和期待,心想生活可以簡單到很簡單,純粹其實就是豐富,也是小幸福。

即使麵條的賣相一般,色香味一樣不佔,但是坐在野外哧溜哧溜地吃著,那種味道在家裡和飯店裡都是絕壁吃不出的,因為這種味道里參雜著更多的是放鬆。

這一晚,我們在沒有星星和信號的黑夜中,配著老乾媽和啤酒,說著忘記說過的話,吃完了這一頓難忘的“面雜”,順便開了一場戶外露天演唱會。

打開手機的閃關燈,五音不全地嚎著“那一夜我獨自望著星空”,嚎出被壓抑太久的表現欲。藉著酒勁,人容易撥下人格這顆洋蔥的最外一層。

城市生活要求我們每個人都收起天真,無時不刻地顧慮人和人的圈子關係,活得像人精。這不是壞事,只是在錙銖必較的環境待久了容易神經衰弱,隨時像個氣鼓鼓的氣球,輕輕一刺就爆。

偶爾把自己扔進大自然裡,鬆鬆頭皮,釋放下天性,連接人和自然,確實有利於解開心結。

演唱會結束於一場不期而遇的小雨。

躺在帳篷裡,聽著雨聲越聽越大,我們三頂帳篷頭挨著圍在一起,開玩笑說山坡上衝下泥石流怎麼辦?良哥一句話倒是夠爽快:“不管了,睡覺!”

儘管風餐露宿,雨水交加,但這一晚我們三個都睡的很香。直到第二天的鬧鐘毫無人性地把我們叫醒。

處理完工作,收拾好營地,差不多已近上午十點。

繼續向和龍進發。

直到從山路下來,見到十字路口有一座“飛龍”雕塑,底座的“和龍”兩字告訴你—歡迎來到“長白山下金達萊(朝鮮語“杜鵑花”的音譯),最美中朝邊境線”。

話是這樣說—最美中朝,中朝友好。我對這座城市的最初印象卻是一條2015年1月的新聞:

那是一個寒冷的冬日,一名帶有手槍的朝鮮士兵,穿過凍上的圖們江,來到一個名為吉地屯的小村莊。

然後在傍晚時分,他向兩對老夫婦開槍,致其四人死亡。

當天夜裡,大舉出動的中國軍警開槍擊中他的腹部,將其抓獲,他大概在一天後死亡,遺體被送回朝鮮。

這條沒有經過國內媒體廣泛報導的新聞,只在中朝邊境的和龍引起人們的恐慌。

位於圖們江上游北岸、長白山東麓的“山城”和龍,面積達到5043平方公里,其中的山區、半山區佔到91%,平均海拔600米。

境內有多達17條河流,屬於圖們江流域,為中溫帶半溼潤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溫度為4.8度。

這裡的夏天非常適合凹造型,7月平均溫度只有20.8度,穿一件不冷,套一件外套或疊穿T恤也不熱。

這片避暑勝地住著朝鮮、漢、滿、回、蒙古、壯、苗和土家主要八個民族,朝鮮族人口更是佔到60%。

然而以今天的信息發達和交通便利程度,地區、民族之間的交融進程遠遠超過上千年的總和。

走在馬路上,大家全是黃皮膚黑眼珠,根本分不出誰是朝鮮人,誰是漢人。

雖然這裡跟我們居住的地方很遙遠,可是個體面對社會環境鉅變的無力感,所改變的面相、眼神和肢體語言,全中國都是一樣的。

別說中國的55個民族漢化,全世界都在講全球化和趨於一致,越是發達的地區和國家,內部的差異越小,這是無法躲避的事實。

我們在和龍市政府門口打卡後,準備找家肯德基坐下來完成手頭的工作,地圖翻了大半天,愣是發現當地沒有肯德基麥當勞。

良哥開玩笑說不如看看哪些東北城市沒有這兩家美式快餐店,如果在這裡開第一家,生意豈不是好到爆。

我對此持有保留意見,這邊留下的幾乎是老人小孩,沒有什麼消費能力,一頓管飽的午飯也就十幾塊錢,肯德基麥當勞對他們來說,還是太貴了。

既然找不到地方工作,和龍也沒什麼特別的景點,我們就索性決定趕往下一個相鄰城市,車程只有50分鐘的龍井。

龍井是延邊最大的城市之一,全市總面積2591平方公里,向北和黑龍江連接,東南方向和朝鮮隔著圖們江相望,西邊眺望俄羅斯的普烈摩爾斯基區,被稱為延吉的後花園。

“龍井”這名字和龍井茶沒有任何關係,而是來源自一個流傳了上百年的故事。

據說1883年,朝鮮農民越過兀良哈嶺到這定居,在今龍井鎮龍井街與六道溝交叉路口的東北方向60米處發現一眼古井,於是他們在井邊建了“龍吊桶”,這村後來也改名為“龍井村”。

發展到今天,龍井一共有25萬人,朝鮮族佔到66%,這是中國境內朝鮮族居住最集中、朝鮮族原生態文化和民俗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被譽為“中國朝鮮族民俗文化寶庫”,建有中國唯一一座朝鮮民俗博物館。

不過我們親眼所見的城區,和漢族為主城市幾乎別無二致,一樣的樓房和道路,頂多這邊的路牌和店鋪都用雙語標識。

另外,沿途農村的一些房子明顯不同於東北的大玻璃平房,有藍色、橘色的屋頂,邊邊角角經過彎簷處理,翹著尾巴,類似於《大長今》中的建築風格。

說了這麼多,還是找家館子先填飽肚子吧。

這一路開過來,東北長白山這條線的館子爆雷率很低。我們經常不看點評APP,直接在路邊隨便找一家,有眼緣就走進去。

好在大多數沒有令人失望,比如龍井市政府旁邊這家聚豐園,推薦拍黃瓜、炒麵和招牌烤棒骨。

烤棒骨據說是全龍井僅此一家,很多人一來點上一斤,配著啤酒噸噸噸嘮起嗑來,還挺受當地人喜歡。

首先是份量充足,15塊錢一斤,老闆說用的是豬的大腿骨,塊頭大肉也多,吃一塊頂兩碗飯。

第二當然是味道好,部分東北店家放鹽像不用錢一樣,他們的剛剛好相當於我們的鹹到齁了,恨不得多扒幾口飯。

這家店找到恰到好處的平衡,棒骨有密制醬汁的十足鹹香,也不至於鹹到需要吃一口肉,喝一口水。

除此之外,棒骨既有酥脆的表皮,內在的筋肉做到了軟蠕,兩種截然不同的口感在口腔中交織爆炸,猶如走過一場神奇的探險。

面對我們毫不吝嗇的讚美,老闆更在乎小兒子放學的事情。

過了一會兒,小兒子一蹦一跳回來了,剛進門立刻和踢完足球的哥哥拌嘴打鬧,拎著書包的老闆娘隨後跟了進來。

奶奶一邊責備哥哥弄溼了課本,一邊詢問弟弟從哪裡學來的髒話,而老闆聽著老闆娘表揚小兒子在學校獲獎的事情。

雖然以我憤青的立場,在過去一直很懷疑人間溫情的真實性,認為這是人類的低級情緒,但是眼前這一幕不管怎麼說,還是真真切切打動了我。

這一家子不是什麼大富大貴的家庭,僅僅是茫茫十三億中的一小份子,這也只是眾多平淡無聊的中午之一。

不過一切最簡單的東西足以拼湊出最打動人心的情景,這是屬於普通城市普通人的普通快樂,像炎炎夏日的一陣清風,吹到人心窩裡。

龍井的確很普通,不熱鬧,隔壁是市政府,即使到了工作日的午飯時間,碩大的店裡只有我們仨一桌和另外兩人,格外冷清。

這裡見不到交通高峰期,上下班期間,馬路上的汽車多數是開往政府機關大樓。

那些無緣公務員的許多年輕人,要麼自己當老闆開飯店、網吧或KTV,要麼到周邊的大城市長春、延吉,要麼上韓國,男的當勞動力,女的當服務員。

這是龍井年輕人的現狀,少有人願意待在這裡。你說住在這裡平平淡淡、愜意是真的,但是難有發展也是真的。

過去的龍井可不這樣,這是延邊朝鮮族反帝反封建的啟蒙運動中心,宣傳反日愛國的《民聲報》在此創刊,馬列主義席捲人們的思想,幾乎見證了整一部侵華史。

老闆告訴我們市政府前面的老建築是曾經的日本駐龍井總領事館,又稱“間島日本總領事館”,民間俗稱“牛皮大院”。

間島,是韓國人對中國和朝鮮界河圖們江(韓國稱為豆滿江)以北、海蘭江以南的稱呼。

而中國稱之為“墾島”,原名“假江”,具體指的是圖們江北岸吉林延邊地區和龍縣光霽峪前的一處灘地。

由於東北這一帶是滿族的發源地,被稱為所謂的“龍興之地”,於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朝對東北實施封禁政策,絕對不允許關內漢族踏足。

這片肥沃的土地遭到荒棄,無人管理,18世紀60年代之後有不少朝鮮人過來定居和耕種,這也是中國朝鮮族的源頭之一。

為了防止朝鮮人把東北當成家一樣隨意出入,中朝兩國在1885年進行第一次國境線勘界,史稱“乙酉勘界”,可惜雙方始終沒有達成共識,為後來的“間島之爭”埋下後患。

這不得不說到同樣對東北虎視眈眈的俄羅斯了。

沙俄作為當時的世界強國之一,為了加強對遠東地區的控制,苦苦尋找太平洋不凍港供艦隊使用,大連的旅順港是他們的第一選擇。

藉著中國在1900年爆發義和團運動,俄國以保護在華領事和資產為由,派出20萬大軍非法進入東北,全面控制鐵路管理權,修築大量防禦工事。

此時的東北名義上是清帝國的一部分,實際形同俄國的一個省份。

日本人不願意了,之前因為俄國出面聯合德國、法國,被迫放棄遼東半島,現在他們又獨吞東北,更加不利於實現“東亞共榮圈”計劃。

按照計劃,日軍將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接著佔領全中國以此作為後備補給點,再稱霸東南亞和澳大利亞;

隨後在印度和納粹德國匯合,一起北上攻打蘇聯,終極目標是跨過太平洋打下美國,一統全世界。

1904年,日俄談判破裂,撕破臉的雙方在2月宣戰。經過旅順、奉天、遼陽會戰和黃海海戰等重大戰役,接連戰敗的俄國在1905年退回聖彼得堡。

同年11月,日本通過《己巳保護條約》控制朝鮮,插手間島問題,放大間島之爭;

1906年12月,日本西園寺內閣在伊藤博文的策劃下,決定發兵中國入侵延邊。

一年後,日本打著“保護朝鮮人民財產”的名號,強派60多名警察到延吉設立“朝鮮統監府間島臨時派出所”,大量開展間諜活動。

無能的清政府唯一做的只是和日本“交涉”,始終不敢以武力制裁,任其兩年間移居延邊的朝鮮人多達10萬,佔到延邊總人口的五分之四。

1909年11月,派出所更名為“間島日本總領事館”,直接聽命於日本外務大臣,負責日本在東北的軍事政治活動。

館內不僅有龐大的武裝警察機構,還有刑訊室、監獄和水牢等,這哪裡是領事館,分明是以龐大警察系統為主體的武裝侵略堡壘。

據歷史記載,間島日本總領事館從設立到1937年12月撤館為止,一共殺害抗日鬥士和群眾2萬餘人。

僅僅地下室就以非人道的方式奪走4000多條人命,一扇扇鐵門後汩汩流淌著幾十噸鮮血,種種可以想像、無法想象的斑斑事蹟全在這座充滿恐怖、憤怒和畏懼的建築中發生。

多年後,這個祥和優美的園子,這座精美設計的建築,野心勃勃的計劃的第一個海外據點如今安安靜靜地站在我們面前,站在被人遺忘的龍井。

眼前細細簌簌的行人走過的安靜街道也曾喧囂過,繁華的日子像過眼雲煙,都停留在昨天了。

如果不是當事人,有幾個人知道龍井還有一座天寶山,曾經的八大礦山之一,有色金屬的地質儲量和開採歷史都曾聞名全國。

這座銀礦原名紅石砬子。有史記載的最早開採時間足以追溯到光緒十五年(1889年),1893年為六十大壽的慈禧獻上白銀兩萬四千兩,博得老人家的歡心,賜名“天寶山”。

隨著清朝滅亡和“九一八”事件爆發,天寶山也在戰亂中被人遺忘,等到下一次恢復生產,是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個“五一”勞動節。

時值第一個五年計劃,天寶山作為生產工業原料、國防材料的重工業礦山,高度重視的中央先後撥下大量資金扶持。

天寶山在短短几年內形成了日處理礦石2000噸的生產規模,成為全國有色金屬系統的八大礦山之一,多次受到國家冶金部和有色總局的表揚。

許多人揣著“淘金熱”的夢想聚集在龍井,人口一度超過延邊首府延吉,他們定居、打工、賺錢、消費,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可惜金礦銀礦總有挖空的一天,進入九十年代後,挖了近100年的天寶山面臨資源貧乏、質量下降、成本提高、資金週轉困難諸多不利因素,無以為繼。

2002年2月19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批覆同意天寶山礦務局進入破產程序;

2002年3月13日,龍井市人民法院受理天寶山礦務局關閉破產一案,公告天寶山礦務局實施關閉破產;

伴隨礦山的停工,龍井的發展走向斷崖路,經濟萎靡不振。

政府早在2005年開始尋求轉型,修了幾家客運站試圖吸引俄羅斯和韓國的投資,正如我們見到的,一切都沒有發生和成功。

位於龍井經濟開發區的延邊義烏商貿城,因為主打低價的小商品無法承受深山的高昂運費,無人問津的空地長起了雜草,商業前景幾乎消失。

其實龍井只是一個小小的窗口,透過這個窗口是東北在過去二十年的倒退,空留下這些鏽跡斑斑的大型設備和建築,東北輝煌的沉默見證者。

那麼多有著繁忙工廠、發電廠、採礦和伐木向的鄉鎮和城市,一旦自然資源枯竭,無不是生產總值下降,工人失業和犯罪率上升,風光不再。

哪怕政府第一時間尋找出路,卻總是有心無力,難以重現往日的輝煌,有多少次舉臂高呼振興,就有多少次再度恢復平寂。

柯林斯詞典中,專門有一個詞語“Rust Belt”指這些“曾經擁有大量工業,現在處於經濟困難的地區”,即“鏽帶”。

這裡的建築在生鏽,這裡居住的人們也在慢慢、慢慢地生鏽,變得像這片大地一樣寂靜無聲。

以下為圖說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到和龍的距離不短,所以17號在安圖縣露營一宿後,18號早上再趕往和龍和龍井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龍井國境線長:142.5公里

龍井人口:24.6萬,朝鮮族佔66%

初印象:寂靜沒落的工業重鎮

➤臨江是一座特別早起的城市。

凌晨一點多的時候,我們所住賓館樓下的早市便有小販佔位擺攤,四點多因為吵鬧的厲害,良哥輾轉反側直至天亮,六點左右索性起床出門溜達。

我除了睡前聽到一些從走廊傳過來的不可描述的聲音外,基本一覺到天亮,直到良哥回來的那一陣有力的敲門聲把我驚醒。

“這邊藍莓真便宜,才10元一斤。”

看著良哥手裡拎著的水果,我下意識的“哦”了一聲,然後想到前段時間在超市花了20元買的一盒200克裝的藍莓,這價差有點大。東北貌似有很多藍莓種植園,應該也算是一大特色,此外還有甜瓜,也是路上看到的瓜農都在賣的一種當季水果。

按例在臨江早起後,處理完手頭的工作後就開始為午飯覓食。

根據良哥在當地的一位朋友的指引下,說解放小學邊上的大韓狗肉館不錯,一看導航原來就在賓館附近,也是早市所在的那條街,於是就直接殺奔過去。

東北人尤其朝鮮族是出了名的愛吃狗肉,據聞延邊地區一年大約要消費30萬條狗,當地有一句俗語是“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臨江雖然不屬於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但也是朝鮮族比較集中的一個聚居地,所以這邊的狗肉也是當地民眾餐桌上的家常菜。

可能一些人不認同吃狗肉,但我老家廣東汕頭,悠悠老家安徽宿州和良哥老家浙江金華都有吃狗肉的風俗,所以在這點上我們仨並沒有什麼忌諱。

至於東北這邊為什麼夏天也吃狗肉,在我們一路上求證得到的說法是,這相當於三伏天貼鍼灸,逼出體內的寒氣、陰氣。以前當地人在沒有空調的情況下還悶在屋子裡吃,為的就是驅寒。

點了一份煙燻狗蹄子和一份手撕狗肉,外加兩份時蔬。煙燻蹄子煮的酥爛,入口即化的那種,口感裡伴有煙燻味,應該是煮過後再煙燻。手撕狗肉的口感相對勁道些,說不上什麼特別之處,但味道還不錯,口留餘香的那種。

好像臨江這邊的飲食相比東北國境線上其他城鎮,最大的特色在於煙燻。良哥的那位朋友特意囑咐我們走之前再買點燻雞和薰蛋之類的帶著路上吃。

可惜出城的路上都沒有見到熟食店,還有大煎餅,也沒有口福吃到(臨江大部分居民的父輩是闖關東時期過來的山東人,至今很多家庭保留著山東的飲食習慣,可以卷一切的大煎餅正是其中之一)。

我們安慰自己說路上總有一些遺憾,這些零零總總的遺憾才是旅途回憶中最深的一部分。

當下最重要的,是把目光放在還有六小時路程的和龍——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第一站。

201國道將臨江和和龍連接在一起。

這條路車流依然很少,偶爾和幾輛橘色的戰旗牌森林消防車打個照面,雙方的眼神都帶著“你怎麼在這”的極大困惑。導航顯示300餘公里將近6個小時的車程。

經過前面幾天的國境線奔襲,給我最大的感觸是我們中國的幅員這麼遼闊,很多公路風景不亞於歐美,只是大家不知道,或者身處急功近利的社會中,無從出發。

傍晚時分,在離和龍還差不多兩個小時的車程,我們總算開出了那片積雨雲。此時,夕陽透過雲朵散落在層層田野間,我們像是行駛在一幅油畫中,有了陽光和清風的點綴,整個人的心情都好不少。

良哥覺得沒必要再往前趕路了,建議找個地方露營,晚上看看星空,喝點酒,吹牛聊會。於是看著前面一大片綠色的山林,我們找了下道口拐了進去。

人在城市待久了,總是這裡有點不爽,那裡有點毛病,需要讓大自然母親來治一治。

就露營來說,良哥算是這方面的老司機,近到新疆西藏,遠到南半球的新西蘭,都安營紮寨過;作為女生的悠悠沒有任何經驗,對第一次感到興奮和期待,好像實現了多年的夙願;我之前則因公關關係參加過兩次露營,不過都是被主辦方安排得妥妥當當,拎包入住。這回是真正輪到自己動手紮營,尤其還是自己團隊一起,內心也多少有些許期待。

開進去之後,發現這邊的山頭上都是成片成片的莊稼,玉米、大豆之類,基本找不到一塊可以容納一車三人的空地,更別奢望草地了。路過一個寥寥幾戶人家的村莊,地圖顯示著“安圖縣”。

時代的腳步沒有經過這裡,原色的木頭和水泥磚組成的房子維持著上世紀的風格和成色,然而我們的心思全不在這上面。

話事人良哥說開了這麼長一段時間,大家也不甘心,還是往前接著開吧。如果真的沒有再折回大路往和龍趕,至少不留遺憾。

在最終找到露營地——一座禿了的小山頭已經快六點,晚霞已經開始招搖過市。

雖然時值7月,這塊風水寶地卻見不到一隻蚊蟲,也沒有鄉下一貫的泔水味,外加地偏人少,陽光、空氣所有的一切都很乾淨清爽。

眼看遠處的夕陽落入地平線裡,在一陣忙亂過後,營地總算被我們支起來了。

人有時候真的很奇怪,當然我這裡說的是城裡人。不論生活如何安逸,總會過膩。於是想著跟大自然接觸,迴歸原野。

就像露營,明明各種不方便,但當你真正紮下營地的時候,坐在椅子上望一眼毫無遮掩的遠方和通透的天空,吸一口純粹的自然風,似乎所有不自在的毛病都不治而愈。

作為我們的主廚,悠悠全球首創掛麵煮方便麵,輔以配料包和火腿腸調味,看著咕嚕咕嚕冒泡的湯水煮著我們三個的疲倦、餓意和期待,心想生活可以簡單到很簡單,純粹其實就是豐富,也是小幸福。

即使麵條的賣相一般,色香味一樣不佔,但是坐在野外哧溜哧溜地吃著,那種味道在家裡和飯店裡都是絕壁吃不出的,因為這種味道里參雜著更多的是放鬆。

這一晚,我們在沒有星星和信號的黑夜中,配著老乾媽和啤酒,說著忘記說過的話,吃完了這一頓難忘的“面雜”,順便開了一場戶外露天演唱會。

打開手機的閃關燈,五音不全地嚎著“那一夜我獨自望著星空”,嚎出被壓抑太久的表現欲。藉著酒勁,人容易撥下人格這顆洋蔥的最外一層。

城市生活要求我們每個人都收起天真,無時不刻地顧慮人和人的圈子關係,活得像人精。這不是壞事,只是在錙銖必較的環境待久了容易神經衰弱,隨時像個氣鼓鼓的氣球,輕輕一刺就爆。

偶爾把自己扔進大自然裡,鬆鬆頭皮,釋放下天性,連接人和自然,確實有利於解開心結。

演唱會結束於一場不期而遇的小雨。

躺在帳篷裡,聽著雨聲越聽越大,我們三頂帳篷頭挨著圍在一起,開玩笑說山坡上衝下泥石流怎麼辦?良哥一句話倒是夠爽快:“不管了,睡覺!”

儘管風餐露宿,雨水交加,但這一晚我們三個都睡的很香。直到第二天的鬧鐘毫無人性地把我們叫醒。

處理完工作,收拾好營地,差不多已近上午十點。

繼續向和龍進發。

直到從山路下來,見到十字路口有一座“飛龍”雕塑,底座的“和龍”兩字告訴你—歡迎來到“長白山下金達萊(朝鮮語“杜鵑花”的音譯),最美中朝邊境線”。

話是這樣說—最美中朝,中朝友好。我對這座城市的最初印象卻是一條2015年1月的新聞:

那是一個寒冷的冬日,一名帶有手槍的朝鮮士兵,穿過凍上的圖們江,來到一個名為吉地屯的小村莊。

然後在傍晚時分,他向兩對老夫婦開槍,致其四人死亡。

當天夜裡,大舉出動的中國軍警開槍擊中他的腹部,將其抓獲,他大概在一天後死亡,遺體被送回朝鮮。

這條沒有經過國內媒體廣泛報導的新聞,只在中朝邊境的和龍引起人們的恐慌。

位於圖們江上游北岸、長白山東麓的“山城”和龍,面積達到5043平方公里,其中的山區、半山區佔到91%,平均海拔600米。

境內有多達17條河流,屬於圖們江流域,為中溫帶半溼潤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溫度為4.8度。

這裡的夏天非常適合凹造型,7月平均溫度只有20.8度,穿一件不冷,套一件外套或疊穿T恤也不熱。

這片避暑勝地住著朝鮮、漢、滿、回、蒙古、壯、苗和土家主要八個民族,朝鮮族人口更是佔到60%。

然而以今天的信息發達和交通便利程度,地區、民族之間的交融進程遠遠超過上千年的總和。

走在馬路上,大家全是黃皮膚黑眼珠,根本分不出誰是朝鮮人,誰是漢人。

雖然這裡跟我們居住的地方很遙遠,可是個體面對社會環境鉅變的無力感,所改變的面相、眼神和肢體語言,全中國都是一樣的。

別說中國的55個民族漢化,全世界都在講全球化和趨於一致,越是發達的地區和國家,內部的差異越小,這是無法躲避的事實。

我們在和龍市政府門口打卡後,準備找家肯德基坐下來完成手頭的工作,地圖翻了大半天,愣是發現當地沒有肯德基麥當勞。

良哥開玩笑說不如看看哪些東北城市沒有這兩家美式快餐店,如果在這裡開第一家,生意豈不是好到爆。

我對此持有保留意見,這邊留下的幾乎是老人小孩,沒有什麼消費能力,一頓管飽的午飯也就十幾塊錢,肯德基麥當勞對他們來說,還是太貴了。

既然找不到地方工作,和龍也沒什麼特別的景點,我們就索性決定趕往下一個相鄰城市,車程只有50分鐘的龍井。

龍井是延邊最大的城市之一,全市總面積2591平方公里,向北和黑龍江連接,東南方向和朝鮮隔著圖們江相望,西邊眺望俄羅斯的普烈摩爾斯基區,被稱為延吉的後花園。

“龍井”這名字和龍井茶沒有任何關係,而是來源自一個流傳了上百年的故事。

據說1883年,朝鮮農民越過兀良哈嶺到這定居,在今龍井鎮龍井街與六道溝交叉路口的東北方向60米處發現一眼古井,於是他們在井邊建了“龍吊桶”,這村後來也改名為“龍井村”。

發展到今天,龍井一共有25萬人,朝鮮族佔到66%,這是中國境內朝鮮族居住最集中、朝鮮族原生態文化和民俗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被譽為“中國朝鮮族民俗文化寶庫”,建有中國唯一一座朝鮮民俗博物館。

不過我們親眼所見的城區,和漢族為主城市幾乎別無二致,一樣的樓房和道路,頂多這邊的路牌和店鋪都用雙語標識。

另外,沿途農村的一些房子明顯不同於東北的大玻璃平房,有藍色、橘色的屋頂,邊邊角角經過彎簷處理,翹著尾巴,類似於《大長今》中的建築風格。

說了這麼多,還是找家館子先填飽肚子吧。

這一路開過來,東北長白山這條線的館子爆雷率很低。我們經常不看點評APP,直接在路邊隨便找一家,有眼緣就走進去。

好在大多數沒有令人失望,比如龍井市政府旁邊這家聚豐園,推薦拍黃瓜、炒麵和招牌烤棒骨。

烤棒骨據說是全龍井僅此一家,很多人一來點上一斤,配著啤酒噸噸噸嘮起嗑來,還挺受當地人喜歡。

首先是份量充足,15塊錢一斤,老闆說用的是豬的大腿骨,塊頭大肉也多,吃一塊頂兩碗飯。

第二當然是味道好,部分東北店家放鹽像不用錢一樣,他們的剛剛好相當於我們的鹹到齁了,恨不得多扒幾口飯。

這家店找到恰到好處的平衡,棒骨有密制醬汁的十足鹹香,也不至於鹹到需要吃一口肉,喝一口水。

除此之外,棒骨既有酥脆的表皮,內在的筋肉做到了軟蠕,兩種截然不同的口感在口腔中交織爆炸,猶如走過一場神奇的探險。

面對我們毫不吝嗇的讚美,老闆更在乎小兒子放學的事情。

過了一會兒,小兒子一蹦一跳回來了,剛進門立刻和踢完足球的哥哥拌嘴打鬧,拎著書包的老闆娘隨後跟了進來。

奶奶一邊責備哥哥弄溼了課本,一邊詢問弟弟從哪裡學來的髒話,而老闆聽著老闆娘表揚小兒子在學校獲獎的事情。

雖然以我憤青的立場,在過去一直很懷疑人間溫情的真實性,認為這是人類的低級情緒,但是眼前這一幕不管怎麼說,還是真真切切打動了我。

這一家子不是什麼大富大貴的家庭,僅僅是茫茫十三億中的一小份子,這也只是眾多平淡無聊的中午之一。

不過一切最簡單的東西足以拼湊出最打動人心的情景,這是屬於普通城市普通人的普通快樂,像炎炎夏日的一陣清風,吹到人心窩裡。

龍井的確很普通,不熱鬧,隔壁是市政府,即使到了工作日的午飯時間,碩大的店裡只有我們仨一桌和另外兩人,格外冷清。

這裡見不到交通高峰期,上下班期間,馬路上的汽車多數是開往政府機關大樓。

那些無緣公務員的許多年輕人,要麼自己當老闆開飯店、網吧或KTV,要麼到周邊的大城市長春、延吉,要麼上韓國,男的當勞動力,女的當服務員。

這是龍井年輕人的現狀,少有人願意待在這裡。你說住在這裡平平淡淡、愜意是真的,但是難有發展也是真的。

過去的龍井可不這樣,這是延邊朝鮮族反帝反封建的啟蒙運動中心,宣傳反日愛國的《民聲報》在此創刊,馬列主義席捲人們的思想,幾乎見證了整一部侵華史。

老闆告訴我們市政府前面的老建築是曾經的日本駐龍井總領事館,又稱“間島日本總領事館”,民間俗稱“牛皮大院”。

間島,是韓國人對中國和朝鮮界河圖們江(韓國稱為豆滿江)以北、海蘭江以南的稱呼。

而中國稱之為“墾島”,原名“假江”,具體指的是圖們江北岸吉林延邊地區和龍縣光霽峪前的一處灘地。

由於東北這一帶是滿族的發源地,被稱為所謂的“龍興之地”,於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朝對東北實施封禁政策,絕對不允許關內漢族踏足。

這片肥沃的土地遭到荒棄,無人管理,18世紀60年代之後有不少朝鮮人過來定居和耕種,這也是中國朝鮮族的源頭之一。

為了防止朝鮮人把東北當成家一樣隨意出入,中朝兩國在1885年進行第一次國境線勘界,史稱“乙酉勘界”,可惜雙方始終沒有達成共識,為後來的“間島之爭”埋下後患。

這不得不說到同樣對東北虎視眈眈的俄羅斯了。

沙俄作為當時的世界強國之一,為了加強對遠東地區的控制,苦苦尋找太平洋不凍港供艦隊使用,大連的旅順港是他們的第一選擇。

藉著中國在1900年爆發義和團運動,俄國以保護在華領事和資產為由,派出20萬大軍非法進入東北,全面控制鐵路管理權,修築大量防禦工事。

此時的東北名義上是清帝國的一部分,實際形同俄國的一個省份。

日本人不願意了,之前因為俄國出面聯合德國、法國,被迫放棄遼東半島,現在他們又獨吞東北,更加不利於實現“東亞共榮圈”計劃。

按照計劃,日軍將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接著佔領全中國以此作為後備補給點,再稱霸東南亞和澳大利亞;

隨後在印度和納粹德國匯合,一起北上攻打蘇聯,終極目標是跨過太平洋打下美國,一統全世界。

1904年,日俄談判破裂,撕破臉的雙方在2月宣戰。經過旅順、奉天、遼陽會戰和黃海海戰等重大戰役,接連戰敗的俄國在1905年退回聖彼得堡。

同年11月,日本通過《己巳保護條約》控制朝鮮,插手間島問題,放大間島之爭;

1906年12月,日本西園寺內閣在伊藤博文的策劃下,決定發兵中國入侵延邊。

一年後,日本打著“保護朝鮮人民財產”的名號,強派60多名警察到延吉設立“朝鮮統監府間島臨時派出所”,大量開展間諜活動。

無能的清政府唯一做的只是和日本“交涉”,始終不敢以武力制裁,任其兩年間移居延邊的朝鮮人多達10萬,佔到延邊總人口的五分之四。

1909年11月,派出所更名為“間島日本總領事館”,直接聽命於日本外務大臣,負責日本在東北的軍事政治活動。

館內不僅有龐大的武裝警察機構,還有刑訊室、監獄和水牢等,這哪裡是領事館,分明是以龐大警察系統為主體的武裝侵略堡壘。

據歷史記載,間島日本總領事館從設立到1937年12月撤館為止,一共殺害抗日鬥士和群眾2萬餘人。

僅僅地下室就以非人道的方式奪走4000多條人命,一扇扇鐵門後汩汩流淌著幾十噸鮮血,種種可以想像、無法想象的斑斑事蹟全在這座充滿恐怖、憤怒和畏懼的建築中發生。

多年後,這個祥和優美的園子,這座精美設計的建築,野心勃勃的計劃的第一個海外據點如今安安靜靜地站在我們面前,站在被人遺忘的龍井。

眼前細細簌簌的行人走過的安靜街道也曾喧囂過,繁華的日子像過眼雲煙,都停留在昨天了。

如果不是當事人,有幾個人知道龍井還有一座天寶山,曾經的八大礦山之一,有色金屬的地質儲量和開採歷史都曾聞名全國。

這座銀礦原名紅石砬子。有史記載的最早開採時間足以追溯到光緒十五年(1889年),1893年為六十大壽的慈禧獻上白銀兩萬四千兩,博得老人家的歡心,賜名“天寶山”。

隨著清朝滅亡和“九一八”事件爆發,天寶山也在戰亂中被人遺忘,等到下一次恢復生產,是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個“五一”勞動節。

時值第一個五年計劃,天寶山作為生產工業原料、國防材料的重工業礦山,高度重視的中央先後撥下大量資金扶持。

天寶山在短短几年內形成了日處理礦石2000噸的生產規模,成為全國有色金屬系統的八大礦山之一,多次受到國家冶金部和有色總局的表揚。

許多人揣著“淘金熱”的夢想聚集在龍井,人口一度超過延邊首府延吉,他們定居、打工、賺錢、消費,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可惜金礦銀礦總有挖空的一天,進入九十年代後,挖了近100年的天寶山面臨資源貧乏、質量下降、成本提高、資金週轉困難諸多不利因素,無以為繼。

2002年2月19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批覆同意天寶山礦務局進入破產程序;

2002年3月13日,龍井市人民法院受理天寶山礦務局關閉破產一案,公告天寶山礦務局實施關閉破產;

伴隨礦山的停工,龍井的發展走向斷崖路,經濟萎靡不振。

政府早在2005年開始尋求轉型,修了幾家客運站試圖吸引俄羅斯和韓國的投資,正如我們見到的,一切都沒有發生和成功。

位於龍井經濟開發區的延邊義烏商貿城,因為主打低價的小商品無法承受深山的高昂運費,無人問津的空地長起了雜草,商業前景幾乎消失。

其實龍井只是一個小小的窗口,透過這個窗口是東北在過去二十年的倒退,空留下這些鏽跡斑斑的大型設備和建築,東北輝煌的沉默見證者。

那麼多有著繁忙工廠、發電廠、採礦和伐木向的鄉鎮和城市,一旦自然資源枯竭,無不是生產總值下降,工人失業和犯罪率上升,風光不再。

哪怕政府第一時間尋找出路,卻總是有心無力,難以重現往日的輝煌,有多少次舉臂高呼振興,就有多少次再度恢復平寂。

柯林斯詞典中,專門有一個詞語“Rust Belt”指這些“曾經擁有大量工業,現在處於經濟困難的地區”,即“鏽帶”。

這裡的建築在生鏽,這裡居住的人們也在慢慢、慢慢地生鏽,變得像這片大地一樣寂靜無聲。

以下為圖說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到和龍的距離不短,所以17號在安圖縣露營一宿後,18號早上再趕往和龍和龍井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龍井國境線長:142.5公里

龍井人口:24.6萬,朝鮮族佔66%

初印象:寂靜沒落的工業重鎮

➤臨江是一座特別早起的城市。

凌晨一點多的時候,我們所住賓館樓下的早市便有小販佔位擺攤,四點多因為吵鬧的厲害,良哥輾轉反側直至天亮,六點左右索性起床出門溜達。

我除了睡前聽到一些從走廊傳過來的不可描述的聲音外,基本一覺到天亮,直到良哥回來的那一陣有力的敲門聲把我驚醒。

“這邊藍莓真便宜,才10元一斤。”

看著良哥手裡拎著的水果,我下意識的“哦”了一聲,然後想到前段時間在超市花了20元買的一盒200克裝的藍莓,這價差有點大。東北貌似有很多藍莓種植園,應該也算是一大特色,此外還有甜瓜,也是路上看到的瓜農都在賣的一種當季水果。

按例在臨江早起後,處理完手頭的工作後就開始為午飯覓食。

根據良哥在當地的一位朋友的指引下,說解放小學邊上的大韓狗肉館不錯,一看導航原來就在賓館附近,也是早市所在的那條街,於是就直接殺奔過去。

東北人尤其朝鮮族是出了名的愛吃狗肉,據聞延邊地區一年大約要消費30萬條狗,當地有一句俗語是“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臨江雖然不屬於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但也是朝鮮族比較集中的一個聚居地,所以這邊的狗肉也是當地民眾餐桌上的家常菜。

可能一些人不認同吃狗肉,但我老家廣東汕頭,悠悠老家安徽宿州和良哥老家浙江金華都有吃狗肉的風俗,所以在這點上我們仨並沒有什麼忌諱。

至於東北這邊為什麼夏天也吃狗肉,在我們一路上求證得到的說法是,這相當於三伏天貼鍼灸,逼出體內的寒氣、陰氣。以前當地人在沒有空調的情況下還悶在屋子裡吃,為的就是驅寒。

點了一份煙燻狗蹄子和一份手撕狗肉,外加兩份時蔬。煙燻蹄子煮的酥爛,入口即化的那種,口感裡伴有煙燻味,應該是煮過後再煙燻。手撕狗肉的口感相對勁道些,說不上什麼特別之處,但味道還不錯,口留餘香的那種。

好像臨江這邊的飲食相比東北國境線上其他城鎮,最大的特色在於煙燻。良哥的那位朋友特意囑咐我們走之前再買點燻雞和薰蛋之類的帶著路上吃。

可惜出城的路上都沒有見到熟食店,還有大煎餅,也沒有口福吃到(臨江大部分居民的父輩是闖關東時期過來的山東人,至今很多家庭保留著山東的飲食習慣,可以卷一切的大煎餅正是其中之一)。

我們安慰自己說路上總有一些遺憾,這些零零總總的遺憾才是旅途回憶中最深的一部分。

當下最重要的,是把目光放在還有六小時路程的和龍——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第一站。

201國道將臨江和和龍連接在一起。

這條路車流依然很少,偶爾和幾輛橘色的戰旗牌森林消防車打個照面,雙方的眼神都帶著“你怎麼在這”的極大困惑。導航顯示300餘公里將近6個小時的車程。

經過前面幾天的國境線奔襲,給我最大的感觸是我們中國的幅員這麼遼闊,很多公路風景不亞於歐美,只是大家不知道,或者身處急功近利的社會中,無從出發。

傍晚時分,在離和龍還差不多兩個小時的車程,我們總算開出了那片積雨雲。此時,夕陽透過雲朵散落在層層田野間,我們像是行駛在一幅油畫中,有了陽光和清風的點綴,整個人的心情都好不少。

良哥覺得沒必要再往前趕路了,建議找個地方露營,晚上看看星空,喝點酒,吹牛聊會。於是看著前面一大片綠色的山林,我們找了下道口拐了進去。

人在城市待久了,總是這裡有點不爽,那裡有點毛病,需要讓大自然母親來治一治。

就露營來說,良哥算是這方面的老司機,近到新疆西藏,遠到南半球的新西蘭,都安營紮寨過;作為女生的悠悠沒有任何經驗,對第一次感到興奮和期待,好像實現了多年的夙願;我之前則因公關關係參加過兩次露營,不過都是被主辦方安排得妥妥當當,拎包入住。這回是真正輪到自己動手紮營,尤其還是自己團隊一起,內心也多少有些許期待。

開進去之後,發現這邊的山頭上都是成片成片的莊稼,玉米、大豆之類,基本找不到一塊可以容納一車三人的空地,更別奢望草地了。路過一個寥寥幾戶人家的村莊,地圖顯示著“安圖縣”。

時代的腳步沒有經過這裡,原色的木頭和水泥磚組成的房子維持著上世紀的風格和成色,然而我們的心思全不在這上面。

話事人良哥說開了這麼長一段時間,大家也不甘心,還是往前接著開吧。如果真的沒有再折回大路往和龍趕,至少不留遺憾。

在最終找到露營地——一座禿了的小山頭已經快六點,晚霞已經開始招搖過市。

雖然時值7月,這塊風水寶地卻見不到一隻蚊蟲,也沒有鄉下一貫的泔水味,外加地偏人少,陽光、空氣所有的一切都很乾淨清爽。

眼看遠處的夕陽落入地平線裡,在一陣忙亂過後,營地總算被我們支起來了。

人有時候真的很奇怪,當然我這裡說的是城裡人。不論生活如何安逸,總會過膩。於是想著跟大自然接觸,迴歸原野。

就像露營,明明各種不方便,但當你真正紮下營地的時候,坐在椅子上望一眼毫無遮掩的遠方和通透的天空,吸一口純粹的自然風,似乎所有不自在的毛病都不治而愈。

作為我們的主廚,悠悠全球首創掛麵煮方便麵,輔以配料包和火腿腸調味,看著咕嚕咕嚕冒泡的湯水煮著我們三個的疲倦、餓意和期待,心想生活可以簡單到很簡單,純粹其實就是豐富,也是小幸福。

即使麵條的賣相一般,色香味一樣不佔,但是坐在野外哧溜哧溜地吃著,那種味道在家裡和飯店裡都是絕壁吃不出的,因為這種味道里參雜著更多的是放鬆。

這一晚,我們在沒有星星和信號的黑夜中,配著老乾媽和啤酒,說著忘記說過的話,吃完了這一頓難忘的“面雜”,順便開了一場戶外露天演唱會。

打開手機的閃關燈,五音不全地嚎著“那一夜我獨自望著星空”,嚎出被壓抑太久的表現欲。藉著酒勁,人容易撥下人格這顆洋蔥的最外一層。

城市生活要求我們每個人都收起天真,無時不刻地顧慮人和人的圈子關係,活得像人精。這不是壞事,只是在錙銖必較的環境待久了容易神經衰弱,隨時像個氣鼓鼓的氣球,輕輕一刺就爆。

偶爾把自己扔進大自然裡,鬆鬆頭皮,釋放下天性,連接人和自然,確實有利於解開心結。

演唱會結束於一場不期而遇的小雨。

躺在帳篷裡,聽著雨聲越聽越大,我們三頂帳篷頭挨著圍在一起,開玩笑說山坡上衝下泥石流怎麼辦?良哥一句話倒是夠爽快:“不管了,睡覺!”

儘管風餐露宿,雨水交加,但這一晚我們三個都睡的很香。直到第二天的鬧鐘毫無人性地把我們叫醒。

處理完工作,收拾好營地,差不多已近上午十點。

繼續向和龍進發。

直到從山路下來,見到十字路口有一座“飛龍”雕塑,底座的“和龍”兩字告訴你—歡迎來到“長白山下金達萊(朝鮮語“杜鵑花”的音譯),最美中朝邊境線”。

話是這樣說—最美中朝,中朝友好。我對這座城市的最初印象卻是一條2015年1月的新聞:

那是一個寒冷的冬日,一名帶有手槍的朝鮮士兵,穿過凍上的圖們江,來到一個名為吉地屯的小村莊。

然後在傍晚時分,他向兩對老夫婦開槍,致其四人死亡。

當天夜裡,大舉出動的中國軍警開槍擊中他的腹部,將其抓獲,他大概在一天後死亡,遺體被送回朝鮮。

這條沒有經過國內媒體廣泛報導的新聞,只在中朝邊境的和龍引起人們的恐慌。

位於圖們江上游北岸、長白山東麓的“山城”和龍,面積達到5043平方公里,其中的山區、半山區佔到91%,平均海拔600米。

境內有多達17條河流,屬於圖們江流域,為中溫帶半溼潤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溫度為4.8度。

這裡的夏天非常適合凹造型,7月平均溫度只有20.8度,穿一件不冷,套一件外套或疊穿T恤也不熱。

這片避暑勝地住著朝鮮、漢、滿、回、蒙古、壯、苗和土家主要八個民族,朝鮮族人口更是佔到60%。

然而以今天的信息發達和交通便利程度,地區、民族之間的交融進程遠遠超過上千年的總和。

走在馬路上,大家全是黃皮膚黑眼珠,根本分不出誰是朝鮮人,誰是漢人。

雖然這裡跟我們居住的地方很遙遠,可是個體面對社會環境鉅變的無力感,所改變的面相、眼神和肢體語言,全中國都是一樣的。

別說中國的55個民族漢化,全世界都在講全球化和趨於一致,越是發達的地區和國家,內部的差異越小,這是無法躲避的事實。

我們在和龍市政府門口打卡後,準備找家肯德基坐下來完成手頭的工作,地圖翻了大半天,愣是發現當地沒有肯德基麥當勞。

良哥開玩笑說不如看看哪些東北城市沒有這兩家美式快餐店,如果在這裡開第一家,生意豈不是好到爆。

我對此持有保留意見,這邊留下的幾乎是老人小孩,沒有什麼消費能力,一頓管飽的午飯也就十幾塊錢,肯德基麥當勞對他們來說,還是太貴了。

既然找不到地方工作,和龍也沒什麼特別的景點,我們就索性決定趕往下一個相鄰城市,車程只有50分鐘的龍井。

龍井是延邊最大的城市之一,全市總面積2591平方公里,向北和黑龍江連接,東南方向和朝鮮隔著圖們江相望,西邊眺望俄羅斯的普烈摩爾斯基區,被稱為延吉的後花園。

“龍井”這名字和龍井茶沒有任何關係,而是來源自一個流傳了上百年的故事。

據說1883年,朝鮮農民越過兀良哈嶺到這定居,在今龍井鎮龍井街與六道溝交叉路口的東北方向60米處發現一眼古井,於是他們在井邊建了“龍吊桶”,這村後來也改名為“龍井村”。

發展到今天,龍井一共有25萬人,朝鮮族佔到66%,這是中國境內朝鮮族居住最集中、朝鮮族原生態文化和民俗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被譽為“中國朝鮮族民俗文化寶庫”,建有中國唯一一座朝鮮民俗博物館。

不過我們親眼所見的城區,和漢族為主城市幾乎別無二致,一樣的樓房和道路,頂多這邊的路牌和店鋪都用雙語標識。

另外,沿途農村的一些房子明顯不同於東北的大玻璃平房,有藍色、橘色的屋頂,邊邊角角經過彎簷處理,翹著尾巴,類似於《大長今》中的建築風格。

說了這麼多,還是找家館子先填飽肚子吧。

這一路開過來,東北長白山這條線的館子爆雷率很低。我們經常不看點評APP,直接在路邊隨便找一家,有眼緣就走進去。

好在大多數沒有令人失望,比如龍井市政府旁邊這家聚豐園,推薦拍黃瓜、炒麵和招牌烤棒骨。

烤棒骨據說是全龍井僅此一家,很多人一來點上一斤,配著啤酒噸噸噸嘮起嗑來,還挺受當地人喜歡。

首先是份量充足,15塊錢一斤,老闆說用的是豬的大腿骨,塊頭大肉也多,吃一塊頂兩碗飯。

第二當然是味道好,部分東北店家放鹽像不用錢一樣,他們的剛剛好相當於我們的鹹到齁了,恨不得多扒幾口飯。

這家店找到恰到好處的平衡,棒骨有密制醬汁的十足鹹香,也不至於鹹到需要吃一口肉,喝一口水。

除此之外,棒骨既有酥脆的表皮,內在的筋肉做到了軟蠕,兩種截然不同的口感在口腔中交織爆炸,猶如走過一場神奇的探險。

面對我們毫不吝嗇的讚美,老闆更在乎小兒子放學的事情。

過了一會兒,小兒子一蹦一跳回來了,剛進門立刻和踢完足球的哥哥拌嘴打鬧,拎著書包的老闆娘隨後跟了進來。

奶奶一邊責備哥哥弄溼了課本,一邊詢問弟弟從哪裡學來的髒話,而老闆聽著老闆娘表揚小兒子在學校獲獎的事情。

雖然以我憤青的立場,在過去一直很懷疑人間溫情的真實性,認為這是人類的低級情緒,但是眼前這一幕不管怎麼說,還是真真切切打動了我。

這一家子不是什麼大富大貴的家庭,僅僅是茫茫十三億中的一小份子,這也只是眾多平淡無聊的中午之一。

不過一切最簡單的東西足以拼湊出最打動人心的情景,這是屬於普通城市普通人的普通快樂,像炎炎夏日的一陣清風,吹到人心窩裡。

龍井的確很普通,不熱鬧,隔壁是市政府,即使到了工作日的午飯時間,碩大的店裡只有我們仨一桌和另外兩人,格外冷清。

這裡見不到交通高峰期,上下班期間,馬路上的汽車多數是開往政府機關大樓。

那些無緣公務員的許多年輕人,要麼自己當老闆開飯店、網吧或KTV,要麼到周邊的大城市長春、延吉,要麼上韓國,男的當勞動力,女的當服務員。

這是龍井年輕人的現狀,少有人願意待在這裡。你說住在這裡平平淡淡、愜意是真的,但是難有發展也是真的。

過去的龍井可不這樣,這是延邊朝鮮族反帝反封建的啟蒙運動中心,宣傳反日愛國的《民聲報》在此創刊,馬列主義席捲人們的思想,幾乎見證了整一部侵華史。

老闆告訴我們市政府前面的老建築是曾經的日本駐龍井總領事館,又稱“間島日本總領事館”,民間俗稱“牛皮大院”。

間島,是韓國人對中國和朝鮮界河圖們江(韓國稱為豆滿江)以北、海蘭江以南的稱呼。

而中國稱之為“墾島”,原名“假江”,具體指的是圖們江北岸吉林延邊地區和龍縣光霽峪前的一處灘地。

由於東北這一帶是滿族的發源地,被稱為所謂的“龍興之地”,於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朝對東北實施封禁政策,絕對不允許關內漢族踏足。

這片肥沃的土地遭到荒棄,無人管理,18世紀60年代之後有不少朝鮮人過來定居和耕種,這也是中國朝鮮族的源頭之一。

為了防止朝鮮人把東北當成家一樣隨意出入,中朝兩國在1885年進行第一次國境線勘界,史稱“乙酉勘界”,可惜雙方始終沒有達成共識,為後來的“間島之爭”埋下後患。

這不得不說到同樣對東北虎視眈眈的俄羅斯了。

沙俄作為當時的世界強國之一,為了加強對遠東地區的控制,苦苦尋找太平洋不凍港供艦隊使用,大連的旅順港是他們的第一選擇。

藉著中國在1900年爆發義和團運動,俄國以保護在華領事和資產為由,派出20萬大軍非法進入東北,全面控制鐵路管理權,修築大量防禦工事。

此時的東北名義上是清帝國的一部分,實際形同俄國的一個省份。

日本人不願意了,之前因為俄國出面聯合德國、法國,被迫放棄遼東半島,現在他們又獨吞東北,更加不利於實現“東亞共榮圈”計劃。

按照計劃,日軍將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接著佔領全中國以此作為後備補給點,再稱霸東南亞和澳大利亞;

隨後在印度和納粹德國匯合,一起北上攻打蘇聯,終極目標是跨過太平洋打下美國,一統全世界。

1904年,日俄談判破裂,撕破臉的雙方在2月宣戰。經過旅順、奉天、遼陽會戰和黃海海戰等重大戰役,接連戰敗的俄國在1905年退回聖彼得堡。

同年11月,日本通過《己巳保護條約》控制朝鮮,插手間島問題,放大間島之爭;

1906年12月,日本西園寺內閣在伊藤博文的策劃下,決定發兵中國入侵延邊。

一年後,日本打著“保護朝鮮人民財產”的名號,強派60多名警察到延吉設立“朝鮮統監府間島臨時派出所”,大量開展間諜活動。

無能的清政府唯一做的只是和日本“交涉”,始終不敢以武力制裁,任其兩年間移居延邊的朝鮮人多達10萬,佔到延邊總人口的五分之四。

1909年11月,派出所更名為“間島日本總領事館”,直接聽命於日本外務大臣,負責日本在東北的軍事政治活動。

館內不僅有龐大的武裝警察機構,還有刑訊室、監獄和水牢等,這哪裡是領事館,分明是以龐大警察系統為主體的武裝侵略堡壘。

據歷史記載,間島日本總領事館從設立到1937年12月撤館為止,一共殺害抗日鬥士和群眾2萬餘人。

僅僅地下室就以非人道的方式奪走4000多條人命,一扇扇鐵門後汩汩流淌著幾十噸鮮血,種種可以想像、無法想象的斑斑事蹟全在這座充滿恐怖、憤怒和畏懼的建築中發生。

多年後,這個祥和優美的園子,這座精美設計的建築,野心勃勃的計劃的第一個海外據點如今安安靜靜地站在我們面前,站在被人遺忘的龍井。

眼前細細簌簌的行人走過的安靜街道也曾喧囂過,繁華的日子像過眼雲煙,都停留在昨天了。

如果不是當事人,有幾個人知道龍井還有一座天寶山,曾經的八大礦山之一,有色金屬的地質儲量和開採歷史都曾聞名全國。

這座銀礦原名紅石砬子。有史記載的最早開採時間足以追溯到光緒十五年(1889年),1893年為六十大壽的慈禧獻上白銀兩萬四千兩,博得老人家的歡心,賜名“天寶山”。

隨著清朝滅亡和“九一八”事件爆發,天寶山也在戰亂中被人遺忘,等到下一次恢復生產,是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個“五一”勞動節。

時值第一個五年計劃,天寶山作為生產工業原料、國防材料的重工業礦山,高度重視的中央先後撥下大量資金扶持。

天寶山在短短几年內形成了日處理礦石2000噸的生產規模,成為全國有色金屬系統的八大礦山之一,多次受到國家冶金部和有色總局的表揚。

許多人揣著“淘金熱”的夢想聚集在龍井,人口一度超過延邊首府延吉,他們定居、打工、賺錢、消費,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可惜金礦銀礦總有挖空的一天,進入九十年代後,挖了近100年的天寶山面臨資源貧乏、質量下降、成本提高、資金週轉困難諸多不利因素,無以為繼。

2002年2月19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批覆同意天寶山礦務局進入破產程序;

2002年3月13日,龍井市人民法院受理天寶山礦務局關閉破產一案,公告天寶山礦務局實施關閉破產;

伴隨礦山的停工,龍井的發展走向斷崖路,經濟萎靡不振。

政府早在2005年開始尋求轉型,修了幾家客運站試圖吸引俄羅斯和韓國的投資,正如我們見到的,一切都沒有發生和成功。

位於龍井經濟開發區的延邊義烏商貿城,因為主打低價的小商品無法承受深山的高昂運費,無人問津的空地長起了雜草,商業前景幾乎消失。

其實龍井只是一個小小的窗口,透過這個窗口是東北在過去二十年的倒退,空留下這些鏽跡斑斑的大型設備和建築,東北輝煌的沉默見證者。

那麼多有著繁忙工廠、發電廠、採礦和伐木向的鄉鎮和城市,一旦自然資源枯竭,無不是生產總值下降,工人失業和犯罪率上升,風光不再。

哪怕政府第一時間尋找出路,卻總是有心無力,難以重現往日的輝煌,有多少次舉臂高呼振興,就有多少次再度恢復平寂。

柯林斯詞典中,專門有一個詞語“Rust Belt”指這些“曾經擁有大量工業,現在處於經濟困難的地區”,即“鏽帶”。

這裡的建築在生鏽,這裡居住的人們也在慢慢、慢慢地生鏽,變得像這片大地一樣寂靜無聲。

以下為圖說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到和龍的距離不短,所以17號在安圖縣露營一宿後,18號早上再趕往和龍和龍井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早市的普通人們,他們才是這個國家的全部


"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龍井國境線長:142.5公里

龍井人口:24.6萬,朝鮮族佔66%

初印象:寂靜沒落的工業重鎮

➤臨江是一座特別早起的城市。

凌晨一點多的時候,我們所住賓館樓下的早市便有小販佔位擺攤,四點多因為吵鬧的厲害,良哥輾轉反側直至天亮,六點左右索性起床出門溜達。

我除了睡前聽到一些從走廊傳過來的不可描述的聲音外,基本一覺到天亮,直到良哥回來的那一陣有力的敲門聲把我驚醒。

“這邊藍莓真便宜,才10元一斤。”

看著良哥手裡拎著的水果,我下意識的“哦”了一聲,然後想到前段時間在超市花了20元買的一盒200克裝的藍莓,這價差有點大。東北貌似有很多藍莓種植園,應該也算是一大特色,此外還有甜瓜,也是路上看到的瓜農都在賣的一種當季水果。

按例在臨江早起後,處理完手頭的工作後就開始為午飯覓食。

根據良哥在當地的一位朋友的指引下,說解放小學邊上的大韓狗肉館不錯,一看導航原來就在賓館附近,也是早市所在的那條街,於是就直接殺奔過去。

東北人尤其朝鮮族是出了名的愛吃狗肉,據聞延邊地區一年大約要消費30萬條狗,當地有一句俗語是“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臨江雖然不屬於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但也是朝鮮族比較集中的一個聚居地,所以這邊的狗肉也是當地民眾餐桌上的家常菜。

可能一些人不認同吃狗肉,但我老家廣東汕頭,悠悠老家安徽宿州和良哥老家浙江金華都有吃狗肉的風俗,所以在這點上我們仨並沒有什麼忌諱。

至於東北這邊為什麼夏天也吃狗肉,在我們一路上求證得到的說法是,這相當於三伏天貼鍼灸,逼出體內的寒氣、陰氣。以前當地人在沒有空調的情況下還悶在屋子裡吃,為的就是驅寒。

點了一份煙燻狗蹄子和一份手撕狗肉,外加兩份時蔬。煙燻蹄子煮的酥爛,入口即化的那種,口感裡伴有煙燻味,應該是煮過後再煙燻。手撕狗肉的口感相對勁道些,說不上什麼特別之處,但味道還不錯,口留餘香的那種。

好像臨江這邊的飲食相比東北國境線上其他城鎮,最大的特色在於煙燻。良哥的那位朋友特意囑咐我們走之前再買點燻雞和薰蛋之類的帶著路上吃。

可惜出城的路上都沒有見到熟食店,還有大煎餅,也沒有口福吃到(臨江大部分居民的父輩是闖關東時期過來的山東人,至今很多家庭保留著山東的飲食習慣,可以卷一切的大煎餅正是其中之一)。

我們安慰自己說路上總有一些遺憾,這些零零總總的遺憾才是旅途回憶中最深的一部分。

當下最重要的,是把目光放在還有六小時路程的和龍——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第一站。

201國道將臨江和和龍連接在一起。

這條路車流依然很少,偶爾和幾輛橘色的戰旗牌森林消防車打個照面,雙方的眼神都帶著“你怎麼在這”的極大困惑。導航顯示300餘公里將近6個小時的車程。

經過前面幾天的國境線奔襲,給我最大的感觸是我們中國的幅員這麼遼闊,很多公路風景不亞於歐美,只是大家不知道,或者身處急功近利的社會中,無從出發。

傍晚時分,在離和龍還差不多兩個小時的車程,我們總算開出了那片積雨雲。此時,夕陽透過雲朵散落在層層田野間,我們像是行駛在一幅油畫中,有了陽光和清風的點綴,整個人的心情都好不少。

良哥覺得沒必要再往前趕路了,建議找個地方露營,晚上看看星空,喝點酒,吹牛聊會。於是看著前面一大片綠色的山林,我們找了下道口拐了進去。

人在城市待久了,總是這裡有點不爽,那裡有點毛病,需要讓大自然母親來治一治。

就露營來說,良哥算是這方面的老司機,近到新疆西藏,遠到南半球的新西蘭,都安營紮寨過;作為女生的悠悠沒有任何經驗,對第一次感到興奮和期待,好像實現了多年的夙願;我之前則因公關關係參加過兩次露營,不過都是被主辦方安排得妥妥當當,拎包入住。這回是真正輪到自己動手紮營,尤其還是自己團隊一起,內心也多少有些許期待。

開進去之後,發現這邊的山頭上都是成片成片的莊稼,玉米、大豆之類,基本找不到一塊可以容納一車三人的空地,更別奢望草地了。路過一個寥寥幾戶人家的村莊,地圖顯示著“安圖縣”。

時代的腳步沒有經過這裡,原色的木頭和水泥磚組成的房子維持著上世紀的風格和成色,然而我們的心思全不在這上面。

話事人良哥說開了這麼長一段時間,大家也不甘心,還是往前接著開吧。如果真的沒有再折回大路往和龍趕,至少不留遺憾。

在最終找到露營地——一座禿了的小山頭已經快六點,晚霞已經開始招搖過市。

雖然時值7月,這塊風水寶地卻見不到一隻蚊蟲,也沒有鄉下一貫的泔水味,外加地偏人少,陽光、空氣所有的一切都很乾淨清爽。

眼看遠處的夕陽落入地平線裡,在一陣忙亂過後,營地總算被我們支起來了。

人有時候真的很奇怪,當然我這裡說的是城裡人。不論生活如何安逸,總會過膩。於是想著跟大自然接觸,迴歸原野。

就像露營,明明各種不方便,但當你真正紮下營地的時候,坐在椅子上望一眼毫無遮掩的遠方和通透的天空,吸一口純粹的自然風,似乎所有不自在的毛病都不治而愈。

作為我們的主廚,悠悠全球首創掛麵煮方便麵,輔以配料包和火腿腸調味,看著咕嚕咕嚕冒泡的湯水煮著我們三個的疲倦、餓意和期待,心想生活可以簡單到很簡單,純粹其實就是豐富,也是小幸福。

即使麵條的賣相一般,色香味一樣不佔,但是坐在野外哧溜哧溜地吃著,那種味道在家裡和飯店裡都是絕壁吃不出的,因為這種味道里參雜著更多的是放鬆。

這一晚,我們在沒有星星和信號的黑夜中,配著老乾媽和啤酒,說著忘記說過的話,吃完了這一頓難忘的“面雜”,順便開了一場戶外露天演唱會。

打開手機的閃關燈,五音不全地嚎著“那一夜我獨自望著星空”,嚎出被壓抑太久的表現欲。藉著酒勁,人容易撥下人格這顆洋蔥的最外一層。

城市生活要求我們每個人都收起天真,無時不刻地顧慮人和人的圈子關係,活得像人精。這不是壞事,只是在錙銖必較的環境待久了容易神經衰弱,隨時像個氣鼓鼓的氣球,輕輕一刺就爆。

偶爾把自己扔進大自然裡,鬆鬆頭皮,釋放下天性,連接人和自然,確實有利於解開心結。

演唱會結束於一場不期而遇的小雨。

躺在帳篷裡,聽著雨聲越聽越大,我們三頂帳篷頭挨著圍在一起,開玩笑說山坡上衝下泥石流怎麼辦?良哥一句話倒是夠爽快:“不管了,睡覺!”

儘管風餐露宿,雨水交加,但這一晚我們三個都睡的很香。直到第二天的鬧鐘毫無人性地把我們叫醒。

處理完工作,收拾好營地,差不多已近上午十點。

繼續向和龍進發。

直到從山路下來,見到十字路口有一座“飛龍”雕塑,底座的“和龍”兩字告訴你—歡迎來到“長白山下金達萊(朝鮮語“杜鵑花”的音譯),最美中朝邊境線”。

話是這樣說—最美中朝,中朝友好。我對這座城市的最初印象卻是一條2015年1月的新聞:

那是一個寒冷的冬日,一名帶有手槍的朝鮮士兵,穿過凍上的圖們江,來到一個名為吉地屯的小村莊。

然後在傍晚時分,他向兩對老夫婦開槍,致其四人死亡。

當天夜裡,大舉出動的中國軍警開槍擊中他的腹部,將其抓獲,他大概在一天後死亡,遺體被送回朝鮮。

這條沒有經過國內媒體廣泛報導的新聞,只在中朝邊境的和龍引起人們的恐慌。

位於圖們江上游北岸、長白山東麓的“山城”和龍,面積達到5043平方公里,其中的山區、半山區佔到91%,平均海拔600米。

境內有多達17條河流,屬於圖們江流域,為中溫帶半溼潤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溫度為4.8度。

這裡的夏天非常適合凹造型,7月平均溫度只有20.8度,穿一件不冷,套一件外套或疊穿T恤也不熱。

這片避暑勝地住著朝鮮、漢、滿、回、蒙古、壯、苗和土家主要八個民族,朝鮮族人口更是佔到60%。

然而以今天的信息發達和交通便利程度,地區、民族之間的交融進程遠遠超過上千年的總和。

走在馬路上,大家全是黃皮膚黑眼珠,根本分不出誰是朝鮮人,誰是漢人。

雖然這裡跟我們居住的地方很遙遠,可是個體面對社會環境鉅變的無力感,所改變的面相、眼神和肢體語言,全中國都是一樣的。

別說中國的55個民族漢化,全世界都在講全球化和趨於一致,越是發達的地區和國家,內部的差異越小,這是無法躲避的事實。

我們在和龍市政府門口打卡後,準備找家肯德基坐下來完成手頭的工作,地圖翻了大半天,愣是發現當地沒有肯德基麥當勞。

良哥開玩笑說不如看看哪些東北城市沒有這兩家美式快餐店,如果在這裡開第一家,生意豈不是好到爆。

我對此持有保留意見,這邊留下的幾乎是老人小孩,沒有什麼消費能力,一頓管飽的午飯也就十幾塊錢,肯德基麥當勞對他們來說,還是太貴了。

既然找不到地方工作,和龍也沒什麼特別的景點,我們就索性決定趕往下一個相鄰城市,車程只有50分鐘的龍井。

龍井是延邊最大的城市之一,全市總面積2591平方公里,向北和黑龍江連接,東南方向和朝鮮隔著圖們江相望,西邊眺望俄羅斯的普烈摩爾斯基區,被稱為延吉的後花園。

“龍井”這名字和龍井茶沒有任何關係,而是來源自一個流傳了上百年的故事。

據說1883年,朝鮮農民越過兀良哈嶺到這定居,在今龍井鎮龍井街與六道溝交叉路口的東北方向60米處發現一眼古井,於是他們在井邊建了“龍吊桶”,這村後來也改名為“龍井村”。

發展到今天,龍井一共有25萬人,朝鮮族佔到66%,這是中國境內朝鮮族居住最集中、朝鮮族原生態文化和民俗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被譽為“中國朝鮮族民俗文化寶庫”,建有中國唯一一座朝鮮民俗博物館。

不過我們親眼所見的城區,和漢族為主城市幾乎別無二致,一樣的樓房和道路,頂多這邊的路牌和店鋪都用雙語標識。

另外,沿途農村的一些房子明顯不同於東北的大玻璃平房,有藍色、橘色的屋頂,邊邊角角經過彎簷處理,翹著尾巴,類似於《大長今》中的建築風格。

說了這麼多,還是找家館子先填飽肚子吧。

這一路開過來,東北長白山這條線的館子爆雷率很低。我們經常不看點評APP,直接在路邊隨便找一家,有眼緣就走進去。

好在大多數沒有令人失望,比如龍井市政府旁邊這家聚豐園,推薦拍黃瓜、炒麵和招牌烤棒骨。

烤棒骨據說是全龍井僅此一家,很多人一來點上一斤,配著啤酒噸噸噸嘮起嗑來,還挺受當地人喜歡。

首先是份量充足,15塊錢一斤,老闆說用的是豬的大腿骨,塊頭大肉也多,吃一塊頂兩碗飯。

第二當然是味道好,部分東北店家放鹽像不用錢一樣,他們的剛剛好相當於我們的鹹到齁了,恨不得多扒幾口飯。

這家店找到恰到好處的平衡,棒骨有密制醬汁的十足鹹香,也不至於鹹到需要吃一口肉,喝一口水。

除此之外,棒骨既有酥脆的表皮,內在的筋肉做到了軟蠕,兩種截然不同的口感在口腔中交織爆炸,猶如走過一場神奇的探險。

面對我們毫不吝嗇的讚美,老闆更在乎小兒子放學的事情。

過了一會兒,小兒子一蹦一跳回來了,剛進門立刻和踢完足球的哥哥拌嘴打鬧,拎著書包的老闆娘隨後跟了進來。

奶奶一邊責備哥哥弄溼了課本,一邊詢問弟弟從哪裡學來的髒話,而老闆聽著老闆娘表揚小兒子在學校獲獎的事情。

雖然以我憤青的立場,在過去一直很懷疑人間溫情的真實性,認為這是人類的低級情緒,但是眼前這一幕不管怎麼說,還是真真切切打動了我。

這一家子不是什麼大富大貴的家庭,僅僅是茫茫十三億中的一小份子,這也只是眾多平淡無聊的中午之一。

不過一切最簡單的東西足以拼湊出最打動人心的情景,這是屬於普通城市普通人的普通快樂,像炎炎夏日的一陣清風,吹到人心窩裡。

龍井的確很普通,不熱鬧,隔壁是市政府,即使到了工作日的午飯時間,碩大的店裡只有我們仨一桌和另外兩人,格外冷清。

這裡見不到交通高峰期,上下班期間,馬路上的汽車多數是開往政府機關大樓。

那些無緣公務員的許多年輕人,要麼自己當老闆開飯店、網吧或KTV,要麼到周邊的大城市長春、延吉,要麼上韓國,男的當勞動力,女的當服務員。

這是龍井年輕人的現狀,少有人願意待在這裡。你說住在這裡平平淡淡、愜意是真的,但是難有發展也是真的。

過去的龍井可不這樣,這是延邊朝鮮族反帝反封建的啟蒙運動中心,宣傳反日愛國的《民聲報》在此創刊,馬列主義席捲人們的思想,幾乎見證了整一部侵華史。

老闆告訴我們市政府前面的老建築是曾經的日本駐龍井總領事館,又稱“間島日本總領事館”,民間俗稱“牛皮大院”。

間島,是韓國人對中國和朝鮮界河圖們江(韓國稱為豆滿江)以北、海蘭江以南的稱呼。

而中國稱之為“墾島”,原名“假江”,具體指的是圖們江北岸吉林延邊地區和龍縣光霽峪前的一處灘地。

由於東北這一帶是滿族的發源地,被稱為所謂的“龍興之地”,於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朝對東北實施封禁政策,絕對不允許關內漢族踏足。

這片肥沃的土地遭到荒棄,無人管理,18世紀60年代之後有不少朝鮮人過來定居和耕種,這也是中國朝鮮族的源頭之一。

為了防止朝鮮人把東北當成家一樣隨意出入,中朝兩國在1885年進行第一次國境線勘界,史稱“乙酉勘界”,可惜雙方始終沒有達成共識,為後來的“間島之爭”埋下後患。

這不得不說到同樣對東北虎視眈眈的俄羅斯了。

沙俄作為當時的世界強國之一,為了加強對遠東地區的控制,苦苦尋找太平洋不凍港供艦隊使用,大連的旅順港是他們的第一選擇。

藉著中國在1900年爆發義和團運動,俄國以保護在華領事和資產為由,派出20萬大軍非法進入東北,全面控制鐵路管理權,修築大量防禦工事。

此時的東北名義上是清帝國的一部分,實際形同俄國的一個省份。

日本人不願意了,之前因為俄國出面聯合德國、法國,被迫放棄遼東半島,現在他們又獨吞東北,更加不利於實現“東亞共榮圈”計劃。

按照計劃,日軍將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接著佔領全中國以此作為後備補給點,再稱霸東南亞和澳大利亞;

隨後在印度和納粹德國匯合,一起北上攻打蘇聯,終極目標是跨過太平洋打下美國,一統全世界。

1904年,日俄談判破裂,撕破臉的雙方在2月宣戰。經過旅順、奉天、遼陽會戰和黃海海戰等重大戰役,接連戰敗的俄國在1905年退回聖彼得堡。

同年11月,日本通過《己巳保護條約》控制朝鮮,插手間島問題,放大間島之爭;

1906年12月,日本西園寺內閣在伊藤博文的策劃下,決定發兵中國入侵延邊。

一年後,日本打著“保護朝鮮人民財產”的名號,強派60多名警察到延吉設立“朝鮮統監府間島臨時派出所”,大量開展間諜活動。

無能的清政府唯一做的只是和日本“交涉”,始終不敢以武力制裁,任其兩年間移居延邊的朝鮮人多達10萬,佔到延邊總人口的五分之四。

1909年11月,派出所更名為“間島日本總領事館”,直接聽命於日本外務大臣,負責日本在東北的軍事政治活動。

館內不僅有龐大的武裝警察機構,還有刑訊室、監獄和水牢等,這哪裡是領事館,分明是以龐大警察系統為主體的武裝侵略堡壘。

據歷史記載,間島日本總領事館從設立到1937年12月撤館為止,一共殺害抗日鬥士和群眾2萬餘人。

僅僅地下室就以非人道的方式奪走4000多條人命,一扇扇鐵門後汩汩流淌著幾十噸鮮血,種種可以想像、無法想象的斑斑事蹟全在這座充滿恐怖、憤怒和畏懼的建築中發生。

多年後,這個祥和優美的園子,這座精美設計的建築,野心勃勃的計劃的第一個海外據點如今安安靜靜地站在我們面前,站在被人遺忘的龍井。

眼前細細簌簌的行人走過的安靜街道也曾喧囂過,繁華的日子像過眼雲煙,都停留在昨天了。

如果不是當事人,有幾個人知道龍井還有一座天寶山,曾經的八大礦山之一,有色金屬的地質儲量和開採歷史都曾聞名全國。

這座銀礦原名紅石砬子。有史記載的最早開採時間足以追溯到光緒十五年(1889年),1893年為六十大壽的慈禧獻上白銀兩萬四千兩,博得老人家的歡心,賜名“天寶山”。

隨著清朝滅亡和“九一八”事件爆發,天寶山也在戰亂中被人遺忘,等到下一次恢復生產,是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個“五一”勞動節。

時值第一個五年計劃,天寶山作為生產工業原料、國防材料的重工業礦山,高度重視的中央先後撥下大量資金扶持。

天寶山在短短几年內形成了日處理礦石2000噸的生產規模,成為全國有色金屬系統的八大礦山之一,多次受到國家冶金部和有色總局的表揚。

許多人揣著“淘金熱”的夢想聚集在龍井,人口一度超過延邊首府延吉,他們定居、打工、賺錢、消費,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可惜金礦銀礦總有挖空的一天,進入九十年代後,挖了近100年的天寶山面臨資源貧乏、質量下降、成本提高、資金週轉困難諸多不利因素,無以為繼。

2002年2月19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批覆同意天寶山礦務局進入破產程序;

2002年3月13日,龍井市人民法院受理天寶山礦務局關閉破產一案,公告天寶山礦務局實施關閉破產;

伴隨礦山的停工,龍井的發展走向斷崖路,經濟萎靡不振。

政府早在2005年開始尋求轉型,修了幾家客運站試圖吸引俄羅斯和韓國的投資,正如我們見到的,一切都沒有發生和成功。

位於龍井經濟開發區的延邊義烏商貿城,因為主打低價的小商品無法承受深山的高昂運費,無人問津的空地長起了雜草,商業前景幾乎消失。

其實龍井只是一個小小的窗口,透過這個窗口是東北在過去二十年的倒退,空留下這些鏽跡斑斑的大型設備和建築,東北輝煌的沉默見證者。

那麼多有著繁忙工廠、發電廠、採礦和伐木向的鄉鎮和城市,一旦自然資源枯竭,無不是生產總值下降,工人失業和犯罪率上升,風光不再。

哪怕政府第一時間尋找出路,卻總是有心無力,難以重現往日的輝煌,有多少次舉臂高呼振興,就有多少次再度恢復平寂。

柯林斯詞典中,專門有一個詞語“Rust Belt”指這些“曾經擁有大量工業,現在處於經濟困難的地區”,即“鏽帶”。

這裡的建築在生鏽,這裡居住的人們也在慢慢、慢慢地生鏽,變得像這片大地一樣寂靜無聲。

以下為圖說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到和龍的距離不短,所以17號在安圖縣露營一宿後,18號早上再趕往和龍和龍井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早市的普通人們,他們才是這個國家的全部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我們點了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手撕的挺有勁道,蘸著狗醬吃著香,和尚也跳牆。煙燻的味道和大家平時吃到的煙燻雞鴨鵝是一樣的,主要是做得特別“爛”,入口用上下頜床輕輕一壓,肉和骨頭瞬間分離,吐出骨頭,留下滿嘴噴香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良哥更喜歡吃有韌勁的狗肉,悠悠覺得鹹了點


"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龍井國境線長:142.5公里

龍井人口:24.6萬,朝鮮族佔66%

初印象:寂靜沒落的工業重鎮

➤臨江是一座特別早起的城市。

凌晨一點多的時候,我們所住賓館樓下的早市便有小販佔位擺攤,四點多因為吵鬧的厲害,良哥輾轉反側直至天亮,六點左右索性起床出門溜達。

我除了睡前聽到一些從走廊傳過來的不可描述的聲音外,基本一覺到天亮,直到良哥回來的那一陣有力的敲門聲把我驚醒。

“這邊藍莓真便宜,才10元一斤。”

看著良哥手裡拎著的水果,我下意識的“哦”了一聲,然後想到前段時間在超市花了20元買的一盒200克裝的藍莓,這價差有點大。東北貌似有很多藍莓種植園,應該也算是一大特色,此外還有甜瓜,也是路上看到的瓜農都在賣的一種當季水果。

按例在臨江早起後,處理完手頭的工作後就開始為午飯覓食。

根據良哥在當地的一位朋友的指引下,說解放小學邊上的大韓狗肉館不錯,一看導航原來就在賓館附近,也是早市所在的那條街,於是就直接殺奔過去。

東北人尤其朝鮮族是出了名的愛吃狗肉,據聞延邊地區一年大約要消費30萬條狗,當地有一句俗語是“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臨江雖然不屬於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但也是朝鮮族比較集中的一個聚居地,所以這邊的狗肉也是當地民眾餐桌上的家常菜。

可能一些人不認同吃狗肉,但我老家廣東汕頭,悠悠老家安徽宿州和良哥老家浙江金華都有吃狗肉的風俗,所以在這點上我們仨並沒有什麼忌諱。

至於東北這邊為什麼夏天也吃狗肉,在我們一路上求證得到的說法是,這相當於三伏天貼鍼灸,逼出體內的寒氣、陰氣。以前當地人在沒有空調的情況下還悶在屋子裡吃,為的就是驅寒。

點了一份煙燻狗蹄子和一份手撕狗肉,外加兩份時蔬。煙燻蹄子煮的酥爛,入口即化的那種,口感裡伴有煙燻味,應該是煮過後再煙燻。手撕狗肉的口感相對勁道些,說不上什麼特別之處,但味道還不錯,口留餘香的那種。

好像臨江這邊的飲食相比東北國境線上其他城鎮,最大的特色在於煙燻。良哥的那位朋友特意囑咐我們走之前再買點燻雞和薰蛋之類的帶著路上吃。

可惜出城的路上都沒有見到熟食店,還有大煎餅,也沒有口福吃到(臨江大部分居民的父輩是闖關東時期過來的山東人,至今很多家庭保留著山東的飲食習慣,可以卷一切的大煎餅正是其中之一)。

我們安慰自己說路上總有一些遺憾,這些零零總總的遺憾才是旅途回憶中最深的一部分。

當下最重要的,是把目光放在還有六小時路程的和龍——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第一站。

201國道將臨江和和龍連接在一起。

這條路車流依然很少,偶爾和幾輛橘色的戰旗牌森林消防車打個照面,雙方的眼神都帶著“你怎麼在這”的極大困惑。導航顯示300餘公里將近6個小時的車程。

經過前面幾天的國境線奔襲,給我最大的感觸是我們中國的幅員這麼遼闊,很多公路風景不亞於歐美,只是大家不知道,或者身處急功近利的社會中,無從出發。

傍晚時分,在離和龍還差不多兩個小時的車程,我們總算開出了那片積雨雲。此時,夕陽透過雲朵散落在層層田野間,我們像是行駛在一幅油畫中,有了陽光和清風的點綴,整個人的心情都好不少。

良哥覺得沒必要再往前趕路了,建議找個地方露營,晚上看看星空,喝點酒,吹牛聊會。於是看著前面一大片綠色的山林,我們找了下道口拐了進去。

人在城市待久了,總是這裡有點不爽,那裡有點毛病,需要讓大自然母親來治一治。

就露營來說,良哥算是這方面的老司機,近到新疆西藏,遠到南半球的新西蘭,都安營紮寨過;作為女生的悠悠沒有任何經驗,對第一次感到興奮和期待,好像實現了多年的夙願;我之前則因公關關係參加過兩次露營,不過都是被主辦方安排得妥妥當當,拎包入住。這回是真正輪到自己動手紮營,尤其還是自己團隊一起,內心也多少有些許期待。

開進去之後,發現這邊的山頭上都是成片成片的莊稼,玉米、大豆之類,基本找不到一塊可以容納一車三人的空地,更別奢望草地了。路過一個寥寥幾戶人家的村莊,地圖顯示著“安圖縣”。

時代的腳步沒有經過這裡,原色的木頭和水泥磚組成的房子維持著上世紀的風格和成色,然而我們的心思全不在這上面。

話事人良哥說開了這麼長一段時間,大家也不甘心,還是往前接著開吧。如果真的沒有再折回大路往和龍趕,至少不留遺憾。

在最終找到露營地——一座禿了的小山頭已經快六點,晚霞已經開始招搖過市。

雖然時值7月,這塊風水寶地卻見不到一隻蚊蟲,也沒有鄉下一貫的泔水味,外加地偏人少,陽光、空氣所有的一切都很乾淨清爽。

眼看遠處的夕陽落入地平線裡,在一陣忙亂過後,營地總算被我們支起來了。

人有時候真的很奇怪,當然我這裡說的是城裡人。不論生活如何安逸,總會過膩。於是想著跟大自然接觸,迴歸原野。

就像露營,明明各種不方便,但當你真正紮下營地的時候,坐在椅子上望一眼毫無遮掩的遠方和通透的天空,吸一口純粹的自然風,似乎所有不自在的毛病都不治而愈。

作為我們的主廚,悠悠全球首創掛麵煮方便麵,輔以配料包和火腿腸調味,看著咕嚕咕嚕冒泡的湯水煮著我們三個的疲倦、餓意和期待,心想生活可以簡單到很簡單,純粹其實就是豐富,也是小幸福。

即使麵條的賣相一般,色香味一樣不佔,但是坐在野外哧溜哧溜地吃著,那種味道在家裡和飯店裡都是絕壁吃不出的,因為這種味道里參雜著更多的是放鬆。

這一晚,我們在沒有星星和信號的黑夜中,配著老乾媽和啤酒,說著忘記說過的話,吃完了這一頓難忘的“面雜”,順便開了一場戶外露天演唱會。

打開手機的閃關燈,五音不全地嚎著“那一夜我獨自望著星空”,嚎出被壓抑太久的表現欲。藉著酒勁,人容易撥下人格這顆洋蔥的最外一層。

城市生活要求我們每個人都收起天真,無時不刻地顧慮人和人的圈子關係,活得像人精。這不是壞事,只是在錙銖必較的環境待久了容易神經衰弱,隨時像個氣鼓鼓的氣球,輕輕一刺就爆。

偶爾把自己扔進大自然裡,鬆鬆頭皮,釋放下天性,連接人和自然,確實有利於解開心結。

演唱會結束於一場不期而遇的小雨。

躺在帳篷裡,聽著雨聲越聽越大,我們三頂帳篷頭挨著圍在一起,開玩笑說山坡上衝下泥石流怎麼辦?良哥一句話倒是夠爽快:“不管了,睡覺!”

儘管風餐露宿,雨水交加,但這一晚我們三個都睡的很香。直到第二天的鬧鐘毫無人性地把我們叫醒。

處理完工作,收拾好營地,差不多已近上午十點。

繼續向和龍進發。

直到從山路下來,見到十字路口有一座“飛龍”雕塑,底座的“和龍”兩字告訴你—歡迎來到“長白山下金達萊(朝鮮語“杜鵑花”的音譯),最美中朝邊境線”。

話是這樣說—最美中朝,中朝友好。我對這座城市的最初印象卻是一條2015年1月的新聞:

那是一個寒冷的冬日,一名帶有手槍的朝鮮士兵,穿過凍上的圖們江,來到一個名為吉地屯的小村莊。

然後在傍晚時分,他向兩對老夫婦開槍,致其四人死亡。

當天夜裡,大舉出動的中國軍警開槍擊中他的腹部,將其抓獲,他大概在一天後死亡,遺體被送回朝鮮。

這條沒有經過國內媒體廣泛報導的新聞,只在中朝邊境的和龍引起人們的恐慌。

位於圖們江上游北岸、長白山東麓的“山城”和龍,面積達到5043平方公里,其中的山區、半山區佔到91%,平均海拔600米。

境內有多達17條河流,屬於圖們江流域,為中溫帶半溼潤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溫度為4.8度。

這裡的夏天非常適合凹造型,7月平均溫度只有20.8度,穿一件不冷,套一件外套或疊穿T恤也不熱。

這片避暑勝地住著朝鮮、漢、滿、回、蒙古、壯、苗和土家主要八個民族,朝鮮族人口更是佔到60%。

然而以今天的信息發達和交通便利程度,地區、民族之間的交融進程遠遠超過上千年的總和。

走在馬路上,大家全是黃皮膚黑眼珠,根本分不出誰是朝鮮人,誰是漢人。

雖然這裡跟我們居住的地方很遙遠,可是個體面對社會環境鉅變的無力感,所改變的面相、眼神和肢體語言,全中國都是一樣的。

別說中國的55個民族漢化,全世界都在講全球化和趨於一致,越是發達的地區和國家,內部的差異越小,這是無法躲避的事實。

我們在和龍市政府門口打卡後,準備找家肯德基坐下來完成手頭的工作,地圖翻了大半天,愣是發現當地沒有肯德基麥當勞。

良哥開玩笑說不如看看哪些東北城市沒有這兩家美式快餐店,如果在這裡開第一家,生意豈不是好到爆。

我對此持有保留意見,這邊留下的幾乎是老人小孩,沒有什麼消費能力,一頓管飽的午飯也就十幾塊錢,肯德基麥當勞對他們來說,還是太貴了。

既然找不到地方工作,和龍也沒什麼特別的景點,我們就索性決定趕往下一個相鄰城市,車程只有50分鐘的龍井。

龍井是延邊最大的城市之一,全市總面積2591平方公里,向北和黑龍江連接,東南方向和朝鮮隔著圖們江相望,西邊眺望俄羅斯的普烈摩爾斯基區,被稱為延吉的後花園。

“龍井”這名字和龍井茶沒有任何關係,而是來源自一個流傳了上百年的故事。

據說1883年,朝鮮農民越過兀良哈嶺到這定居,在今龍井鎮龍井街與六道溝交叉路口的東北方向60米處發現一眼古井,於是他們在井邊建了“龍吊桶”,這村後來也改名為“龍井村”。

發展到今天,龍井一共有25萬人,朝鮮族佔到66%,這是中國境內朝鮮族居住最集中、朝鮮族原生態文化和民俗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被譽為“中國朝鮮族民俗文化寶庫”,建有中國唯一一座朝鮮民俗博物館。

不過我們親眼所見的城區,和漢族為主城市幾乎別無二致,一樣的樓房和道路,頂多這邊的路牌和店鋪都用雙語標識。

另外,沿途農村的一些房子明顯不同於東北的大玻璃平房,有藍色、橘色的屋頂,邊邊角角經過彎簷處理,翹著尾巴,類似於《大長今》中的建築風格。

說了這麼多,還是找家館子先填飽肚子吧。

這一路開過來,東北長白山這條線的館子爆雷率很低。我們經常不看點評APP,直接在路邊隨便找一家,有眼緣就走進去。

好在大多數沒有令人失望,比如龍井市政府旁邊這家聚豐園,推薦拍黃瓜、炒麵和招牌烤棒骨。

烤棒骨據說是全龍井僅此一家,很多人一來點上一斤,配著啤酒噸噸噸嘮起嗑來,還挺受當地人喜歡。

首先是份量充足,15塊錢一斤,老闆說用的是豬的大腿骨,塊頭大肉也多,吃一塊頂兩碗飯。

第二當然是味道好,部分東北店家放鹽像不用錢一樣,他們的剛剛好相當於我們的鹹到齁了,恨不得多扒幾口飯。

這家店找到恰到好處的平衡,棒骨有密制醬汁的十足鹹香,也不至於鹹到需要吃一口肉,喝一口水。

除此之外,棒骨既有酥脆的表皮,內在的筋肉做到了軟蠕,兩種截然不同的口感在口腔中交織爆炸,猶如走過一場神奇的探險。

面對我們毫不吝嗇的讚美,老闆更在乎小兒子放學的事情。

過了一會兒,小兒子一蹦一跳回來了,剛進門立刻和踢完足球的哥哥拌嘴打鬧,拎著書包的老闆娘隨後跟了進來。

奶奶一邊責備哥哥弄溼了課本,一邊詢問弟弟從哪裡學來的髒話,而老闆聽著老闆娘表揚小兒子在學校獲獎的事情。

雖然以我憤青的立場,在過去一直很懷疑人間溫情的真實性,認為這是人類的低級情緒,但是眼前這一幕不管怎麼說,還是真真切切打動了我。

這一家子不是什麼大富大貴的家庭,僅僅是茫茫十三億中的一小份子,這也只是眾多平淡無聊的中午之一。

不過一切最簡單的東西足以拼湊出最打動人心的情景,這是屬於普通城市普通人的普通快樂,像炎炎夏日的一陣清風,吹到人心窩裡。

龍井的確很普通,不熱鬧,隔壁是市政府,即使到了工作日的午飯時間,碩大的店裡只有我們仨一桌和另外兩人,格外冷清。

這裡見不到交通高峰期,上下班期間,馬路上的汽車多數是開往政府機關大樓。

那些無緣公務員的許多年輕人,要麼自己當老闆開飯店、網吧或KTV,要麼到周邊的大城市長春、延吉,要麼上韓國,男的當勞動力,女的當服務員。

這是龍井年輕人的現狀,少有人願意待在這裡。你說住在這裡平平淡淡、愜意是真的,但是難有發展也是真的。

過去的龍井可不這樣,這是延邊朝鮮族反帝反封建的啟蒙運動中心,宣傳反日愛國的《民聲報》在此創刊,馬列主義席捲人們的思想,幾乎見證了整一部侵華史。

老闆告訴我們市政府前面的老建築是曾經的日本駐龍井總領事館,又稱“間島日本總領事館”,民間俗稱“牛皮大院”。

間島,是韓國人對中國和朝鮮界河圖們江(韓國稱為豆滿江)以北、海蘭江以南的稱呼。

而中國稱之為“墾島”,原名“假江”,具體指的是圖們江北岸吉林延邊地區和龍縣光霽峪前的一處灘地。

由於東北這一帶是滿族的發源地,被稱為所謂的“龍興之地”,於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朝對東北實施封禁政策,絕對不允許關內漢族踏足。

這片肥沃的土地遭到荒棄,無人管理,18世紀60年代之後有不少朝鮮人過來定居和耕種,這也是中國朝鮮族的源頭之一。

為了防止朝鮮人把東北當成家一樣隨意出入,中朝兩國在1885年進行第一次國境線勘界,史稱“乙酉勘界”,可惜雙方始終沒有達成共識,為後來的“間島之爭”埋下後患。

這不得不說到同樣對東北虎視眈眈的俄羅斯了。

沙俄作為當時的世界強國之一,為了加強對遠東地區的控制,苦苦尋找太平洋不凍港供艦隊使用,大連的旅順港是他們的第一選擇。

藉著中國在1900年爆發義和團運動,俄國以保護在華領事和資產為由,派出20萬大軍非法進入東北,全面控制鐵路管理權,修築大量防禦工事。

此時的東北名義上是清帝國的一部分,實際形同俄國的一個省份。

日本人不願意了,之前因為俄國出面聯合德國、法國,被迫放棄遼東半島,現在他們又獨吞東北,更加不利於實現“東亞共榮圈”計劃。

按照計劃,日軍將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接著佔領全中國以此作為後備補給點,再稱霸東南亞和澳大利亞;

隨後在印度和納粹德國匯合,一起北上攻打蘇聯,終極目標是跨過太平洋打下美國,一統全世界。

1904年,日俄談判破裂,撕破臉的雙方在2月宣戰。經過旅順、奉天、遼陽會戰和黃海海戰等重大戰役,接連戰敗的俄國在1905年退回聖彼得堡。

同年11月,日本通過《己巳保護條約》控制朝鮮,插手間島問題,放大間島之爭;

1906年12月,日本西園寺內閣在伊藤博文的策劃下,決定發兵中國入侵延邊。

一年後,日本打著“保護朝鮮人民財產”的名號,強派60多名警察到延吉設立“朝鮮統監府間島臨時派出所”,大量開展間諜活動。

無能的清政府唯一做的只是和日本“交涉”,始終不敢以武力制裁,任其兩年間移居延邊的朝鮮人多達10萬,佔到延邊總人口的五分之四。

1909年11月,派出所更名為“間島日本總領事館”,直接聽命於日本外務大臣,負責日本在東北的軍事政治活動。

館內不僅有龐大的武裝警察機構,還有刑訊室、監獄和水牢等,這哪裡是領事館,分明是以龐大警察系統為主體的武裝侵略堡壘。

據歷史記載,間島日本總領事館從設立到1937年12月撤館為止,一共殺害抗日鬥士和群眾2萬餘人。

僅僅地下室就以非人道的方式奪走4000多條人命,一扇扇鐵門後汩汩流淌著幾十噸鮮血,種種可以想像、無法想象的斑斑事蹟全在這座充滿恐怖、憤怒和畏懼的建築中發生。

多年後,這個祥和優美的園子,這座精美設計的建築,野心勃勃的計劃的第一個海外據點如今安安靜靜地站在我們面前,站在被人遺忘的龍井。

眼前細細簌簌的行人走過的安靜街道也曾喧囂過,繁華的日子像過眼雲煙,都停留在昨天了。

如果不是當事人,有幾個人知道龍井還有一座天寶山,曾經的八大礦山之一,有色金屬的地質儲量和開採歷史都曾聞名全國。

這座銀礦原名紅石砬子。有史記載的最早開採時間足以追溯到光緒十五年(1889年),1893年為六十大壽的慈禧獻上白銀兩萬四千兩,博得老人家的歡心,賜名“天寶山”。

隨著清朝滅亡和“九一八”事件爆發,天寶山也在戰亂中被人遺忘,等到下一次恢復生產,是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個“五一”勞動節。

時值第一個五年計劃,天寶山作為生產工業原料、國防材料的重工業礦山,高度重視的中央先後撥下大量資金扶持。

天寶山在短短几年內形成了日處理礦石2000噸的生產規模,成為全國有色金屬系統的八大礦山之一,多次受到國家冶金部和有色總局的表揚。

許多人揣著“淘金熱”的夢想聚集在龍井,人口一度超過延邊首府延吉,他們定居、打工、賺錢、消費,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可惜金礦銀礦總有挖空的一天,進入九十年代後,挖了近100年的天寶山面臨資源貧乏、質量下降、成本提高、資金週轉困難諸多不利因素,無以為繼。

2002年2月19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批覆同意天寶山礦務局進入破產程序;

2002年3月13日,龍井市人民法院受理天寶山礦務局關閉破產一案,公告天寶山礦務局實施關閉破產;

伴隨礦山的停工,龍井的發展走向斷崖路,經濟萎靡不振。

政府早在2005年開始尋求轉型,修了幾家客運站試圖吸引俄羅斯和韓國的投資,正如我們見到的,一切都沒有發生和成功。

位於龍井經濟開發區的延邊義烏商貿城,因為主打低價的小商品無法承受深山的高昂運費,無人問津的空地長起了雜草,商業前景幾乎消失。

其實龍井只是一個小小的窗口,透過這個窗口是東北在過去二十年的倒退,空留下這些鏽跡斑斑的大型設備和建築,東北輝煌的沉默見證者。

那麼多有著繁忙工廠、發電廠、採礦和伐木向的鄉鎮和城市,一旦自然資源枯竭,無不是生產總值下降,工人失業和犯罪率上升,風光不再。

哪怕政府第一時間尋找出路,卻總是有心無力,難以重現往日的輝煌,有多少次舉臂高呼振興,就有多少次再度恢復平寂。

柯林斯詞典中,專門有一個詞語“Rust Belt”指這些“曾經擁有大量工業,現在處於經濟困難的地區”,即“鏽帶”。

這裡的建築在生鏽,這裡居住的人們也在慢慢、慢慢地生鏽,變得像這片大地一樣寂靜無聲。

以下為圖說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到和龍的距離不短,所以17號在安圖縣露營一宿後,18號早上再趕往和龍和龍井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早市的普通人們,他們才是這個國家的全部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我們點了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手撕的挺有勁道,蘸著狗醬吃著香,和尚也跳牆。煙燻的味道和大家平時吃到的煙燻雞鴨鵝是一樣的,主要是做得特別“爛”,入口用上下頜床輕輕一壓,肉和骨頭瞬間分離,吐出骨頭,留下滿嘴噴香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良哥更喜歡吃有韌勁的狗肉,悠悠覺得鹹了點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請認準當地人推薦的大韓狗肉館,這家店在導航上是沒有具體位置的,地點在某小學附近。這好像尋找一位世外高人,人們只知道他在這座山頭修仙,想要得道,自個兒慢慢找吧


"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龍井國境線長:142.5公里

龍井人口:24.6萬,朝鮮族佔66%

初印象:寂靜沒落的工業重鎮

➤臨江是一座特別早起的城市。

凌晨一點多的時候,我們所住賓館樓下的早市便有小販佔位擺攤,四點多因為吵鬧的厲害,良哥輾轉反側直至天亮,六點左右索性起床出門溜達。

我除了睡前聽到一些從走廊傳過來的不可描述的聲音外,基本一覺到天亮,直到良哥回來的那一陣有力的敲門聲把我驚醒。

“這邊藍莓真便宜,才10元一斤。”

看著良哥手裡拎著的水果,我下意識的“哦”了一聲,然後想到前段時間在超市花了20元買的一盒200克裝的藍莓,這價差有點大。東北貌似有很多藍莓種植園,應該也算是一大特色,此外還有甜瓜,也是路上看到的瓜農都在賣的一種當季水果。

按例在臨江早起後,處理完手頭的工作後就開始為午飯覓食。

根據良哥在當地的一位朋友的指引下,說解放小學邊上的大韓狗肉館不錯,一看導航原來就在賓館附近,也是早市所在的那條街,於是就直接殺奔過去。

東北人尤其朝鮮族是出了名的愛吃狗肉,據聞延邊地區一年大約要消費30萬條狗,當地有一句俗語是“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臨江雖然不屬於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但也是朝鮮族比較集中的一個聚居地,所以這邊的狗肉也是當地民眾餐桌上的家常菜。

可能一些人不認同吃狗肉,但我老家廣東汕頭,悠悠老家安徽宿州和良哥老家浙江金華都有吃狗肉的風俗,所以在這點上我們仨並沒有什麼忌諱。

至於東北這邊為什麼夏天也吃狗肉,在我們一路上求證得到的說法是,這相當於三伏天貼鍼灸,逼出體內的寒氣、陰氣。以前當地人在沒有空調的情況下還悶在屋子裡吃,為的就是驅寒。

點了一份煙燻狗蹄子和一份手撕狗肉,外加兩份時蔬。煙燻蹄子煮的酥爛,入口即化的那種,口感裡伴有煙燻味,應該是煮過後再煙燻。手撕狗肉的口感相對勁道些,說不上什麼特別之處,但味道還不錯,口留餘香的那種。

好像臨江這邊的飲食相比東北國境線上其他城鎮,最大的特色在於煙燻。良哥的那位朋友特意囑咐我們走之前再買點燻雞和薰蛋之類的帶著路上吃。

可惜出城的路上都沒有見到熟食店,還有大煎餅,也沒有口福吃到(臨江大部分居民的父輩是闖關東時期過來的山東人,至今很多家庭保留著山東的飲食習慣,可以卷一切的大煎餅正是其中之一)。

我們安慰自己說路上總有一些遺憾,這些零零總總的遺憾才是旅途回憶中最深的一部分。

當下最重要的,是把目光放在還有六小時路程的和龍——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第一站。

201國道將臨江和和龍連接在一起。

這條路車流依然很少,偶爾和幾輛橘色的戰旗牌森林消防車打個照面,雙方的眼神都帶著“你怎麼在這”的極大困惑。導航顯示300餘公里將近6個小時的車程。

經過前面幾天的國境線奔襲,給我最大的感觸是我們中國的幅員這麼遼闊,很多公路風景不亞於歐美,只是大家不知道,或者身處急功近利的社會中,無從出發。

傍晚時分,在離和龍還差不多兩個小時的車程,我們總算開出了那片積雨雲。此時,夕陽透過雲朵散落在層層田野間,我們像是行駛在一幅油畫中,有了陽光和清風的點綴,整個人的心情都好不少。

良哥覺得沒必要再往前趕路了,建議找個地方露營,晚上看看星空,喝點酒,吹牛聊會。於是看著前面一大片綠色的山林,我們找了下道口拐了進去。

人在城市待久了,總是這裡有點不爽,那裡有點毛病,需要讓大自然母親來治一治。

就露營來說,良哥算是這方面的老司機,近到新疆西藏,遠到南半球的新西蘭,都安營紮寨過;作為女生的悠悠沒有任何經驗,對第一次感到興奮和期待,好像實現了多年的夙願;我之前則因公關關係參加過兩次露營,不過都是被主辦方安排得妥妥當當,拎包入住。這回是真正輪到自己動手紮營,尤其還是自己團隊一起,內心也多少有些許期待。

開進去之後,發現這邊的山頭上都是成片成片的莊稼,玉米、大豆之類,基本找不到一塊可以容納一車三人的空地,更別奢望草地了。路過一個寥寥幾戶人家的村莊,地圖顯示著“安圖縣”。

時代的腳步沒有經過這裡,原色的木頭和水泥磚組成的房子維持著上世紀的風格和成色,然而我們的心思全不在這上面。

話事人良哥說開了這麼長一段時間,大家也不甘心,還是往前接著開吧。如果真的沒有再折回大路往和龍趕,至少不留遺憾。

在最終找到露營地——一座禿了的小山頭已經快六點,晚霞已經開始招搖過市。

雖然時值7月,這塊風水寶地卻見不到一隻蚊蟲,也沒有鄉下一貫的泔水味,外加地偏人少,陽光、空氣所有的一切都很乾淨清爽。

眼看遠處的夕陽落入地平線裡,在一陣忙亂過後,營地總算被我們支起來了。

人有時候真的很奇怪,當然我這裡說的是城裡人。不論生活如何安逸,總會過膩。於是想著跟大自然接觸,迴歸原野。

就像露營,明明各種不方便,但當你真正紮下營地的時候,坐在椅子上望一眼毫無遮掩的遠方和通透的天空,吸一口純粹的自然風,似乎所有不自在的毛病都不治而愈。

作為我們的主廚,悠悠全球首創掛麵煮方便麵,輔以配料包和火腿腸調味,看著咕嚕咕嚕冒泡的湯水煮著我們三個的疲倦、餓意和期待,心想生活可以簡單到很簡單,純粹其實就是豐富,也是小幸福。

即使麵條的賣相一般,色香味一樣不佔,但是坐在野外哧溜哧溜地吃著,那種味道在家裡和飯店裡都是絕壁吃不出的,因為這種味道里參雜著更多的是放鬆。

這一晚,我們在沒有星星和信號的黑夜中,配著老乾媽和啤酒,說著忘記說過的話,吃完了這一頓難忘的“面雜”,順便開了一場戶外露天演唱會。

打開手機的閃關燈,五音不全地嚎著“那一夜我獨自望著星空”,嚎出被壓抑太久的表現欲。藉著酒勁,人容易撥下人格這顆洋蔥的最外一層。

城市生活要求我們每個人都收起天真,無時不刻地顧慮人和人的圈子關係,活得像人精。這不是壞事,只是在錙銖必較的環境待久了容易神經衰弱,隨時像個氣鼓鼓的氣球,輕輕一刺就爆。

偶爾把自己扔進大自然裡,鬆鬆頭皮,釋放下天性,連接人和自然,確實有利於解開心結。

演唱會結束於一場不期而遇的小雨。

躺在帳篷裡,聽著雨聲越聽越大,我們三頂帳篷頭挨著圍在一起,開玩笑說山坡上衝下泥石流怎麼辦?良哥一句話倒是夠爽快:“不管了,睡覺!”

儘管風餐露宿,雨水交加,但這一晚我們三個都睡的很香。直到第二天的鬧鐘毫無人性地把我們叫醒。

處理完工作,收拾好營地,差不多已近上午十點。

繼續向和龍進發。

直到從山路下來,見到十字路口有一座“飛龍”雕塑,底座的“和龍”兩字告訴你—歡迎來到“長白山下金達萊(朝鮮語“杜鵑花”的音譯),最美中朝邊境線”。

話是這樣說—最美中朝,中朝友好。我對這座城市的最初印象卻是一條2015年1月的新聞:

那是一個寒冷的冬日,一名帶有手槍的朝鮮士兵,穿過凍上的圖們江,來到一個名為吉地屯的小村莊。

然後在傍晚時分,他向兩對老夫婦開槍,致其四人死亡。

當天夜裡,大舉出動的中國軍警開槍擊中他的腹部,將其抓獲,他大概在一天後死亡,遺體被送回朝鮮。

這條沒有經過國內媒體廣泛報導的新聞,只在中朝邊境的和龍引起人們的恐慌。

位於圖們江上游北岸、長白山東麓的“山城”和龍,面積達到5043平方公里,其中的山區、半山區佔到91%,平均海拔600米。

境內有多達17條河流,屬於圖們江流域,為中溫帶半溼潤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溫度為4.8度。

這裡的夏天非常適合凹造型,7月平均溫度只有20.8度,穿一件不冷,套一件外套或疊穿T恤也不熱。

這片避暑勝地住著朝鮮、漢、滿、回、蒙古、壯、苗和土家主要八個民族,朝鮮族人口更是佔到60%。

然而以今天的信息發達和交通便利程度,地區、民族之間的交融進程遠遠超過上千年的總和。

走在馬路上,大家全是黃皮膚黑眼珠,根本分不出誰是朝鮮人,誰是漢人。

雖然這裡跟我們居住的地方很遙遠,可是個體面對社會環境鉅變的無力感,所改變的面相、眼神和肢體語言,全中國都是一樣的。

別說中國的55個民族漢化,全世界都在講全球化和趨於一致,越是發達的地區和國家,內部的差異越小,這是無法躲避的事實。

我們在和龍市政府門口打卡後,準備找家肯德基坐下來完成手頭的工作,地圖翻了大半天,愣是發現當地沒有肯德基麥當勞。

良哥開玩笑說不如看看哪些東北城市沒有這兩家美式快餐店,如果在這裡開第一家,生意豈不是好到爆。

我對此持有保留意見,這邊留下的幾乎是老人小孩,沒有什麼消費能力,一頓管飽的午飯也就十幾塊錢,肯德基麥當勞對他們來說,還是太貴了。

既然找不到地方工作,和龍也沒什麼特別的景點,我們就索性決定趕往下一個相鄰城市,車程只有50分鐘的龍井。

龍井是延邊最大的城市之一,全市總面積2591平方公里,向北和黑龍江連接,東南方向和朝鮮隔著圖們江相望,西邊眺望俄羅斯的普烈摩爾斯基區,被稱為延吉的後花園。

“龍井”這名字和龍井茶沒有任何關係,而是來源自一個流傳了上百年的故事。

據說1883年,朝鮮農民越過兀良哈嶺到這定居,在今龍井鎮龍井街與六道溝交叉路口的東北方向60米處發現一眼古井,於是他們在井邊建了“龍吊桶”,這村後來也改名為“龍井村”。

發展到今天,龍井一共有25萬人,朝鮮族佔到66%,這是中國境內朝鮮族居住最集中、朝鮮族原生態文化和民俗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被譽為“中國朝鮮族民俗文化寶庫”,建有中國唯一一座朝鮮民俗博物館。

不過我們親眼所見的城區,和漢族為主城市幾乎別無二致,一樣的樓房和道路,頂多這邊的路牌和店鋪都用雙語標識。

另外,沿途農村的一些房子明顯不同於東北的大玻璃平房,有藍色、橘色的屋頂,邊邊角角經過彎簷處理,翹著尾巴,類似於《大長今》中的建築風格。

說了這麼多,還是找家館子先填飽肚子吧。

這一路開過來,東北長白山這條線的館子爆雷率很低。我們經常不看點評APP,直接在路邊隨便找一家,有眼緣就走進去。

好在大多數沒有令人失望,比如龍井市政府旁邊這家聚豐園,推薦拍黃瓜、炒麵和招牌烤棒骨。

烤棒骨據說是全龍井僅此一家,很多人一來點上一斤,配著啤酒噸噸噸嘮起嗑來,還挺受當地人喜歡。

首先是份量充足,15塊錢一斤,老闆說用的是豬的大腿骨,塊頭大肉也多,吃一塊頂兩碗飯。

第二當然是味道好,部分東北店家放鹽像不用錢一樣,他們的剛剛好相當於我們的鹹到齁了,恨不得多扒幾口飯。

這家店找到恰到好處的平衡,棒骨有密制醬汁的十足鹹香,也不至於鹹到需要吃一口肉,喝一口水。

除此之外,棒骨既有酥脆的表皮,內在的筋肉做到了軟蠕,兩種截然不同的口感在口腔中交織爆炸,猶如走過一場神奇的探險。

面對我們毫不吝嗇的讚美,老闆更在乎小兒子放學的事情。

過了一會兒,小兒子一蹦一跳回來了,剛進門立刻和踢完足球的哥哥拌嘴打鬧,拎著書包的老闆娘隨後跟了進來。

奶奶一邊責備哥哥弄溼了課本,一邊詢問弟弟從哪裡學來的髒話,而老闆聽著老闆娘表揚小兒子在學校獲獎的事情。

雖然以我憤青的立場,在過去一直很懷疑人間溫情的真實性,認為這是人類的低級情緒,但是眼前這一幕不管怎麼說,還是真真切切打動了我。

這一家子不是什麼大富大貴的家庭,僅僅是茫茫十三億中的一小份子,這也只是眾多平淡無聊的中午之一。

不過一切最簡單的東西足以拼湊出最打動人心的情景,這是屬於普通城市普通人的普通快樂,像炎炎夏日的一陣清風,吹到人心窩裡。

龍井的確很普通,不熱鬧,隔壁是市政府,即使到了工作日的午飯時間,碩大的店裡只有我們仨一桌和另外兩人,格外冷清。

這裡見不到交通高峰期,上下班期間,馬路上的汽車多數是開往政府機關大樓。

那些無緣公務員的許多年輕人,要麼自己當老闆開飯店、網吧或KTV,要麼到周邊的大城市長春、延吉,要麼上韓國,男的當勞動力,女的當服務員。

這是龍井年輕人的現狀,少有人願意待在這裡。你說住在這裡平平淡淡、愜意是真的,但是難有發展也是真的。

過去的龍井可不這樣,這是延邊朝鮮族反帝反封建的啟蒙運動中心,宣傳反日愛國的《民聲報》在此創刊,馬列主義席捲人們的思想,幾乎見證了整一部侵華史。

老闆告訴我們市政府前面的老建築是曾經的日本駐龍井總領事館,又稱“間島日本總領事館”,民間俗稱“牛皮大院”。

間島,是韓國人對中國和朝鮮界河圖們江(韓國稱為豆滿江)以北、海蘭江以南的稱呼。

而中國稱之為“墾島”,原名“假江”,具體指的是圖們江北岸吉林延邊地區和龍縣光霽峪前的一處灘地。

由於東北這一帶是滿族的發源地,被稱為所謂的“龍興之地”,於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朝對東北實施封禁政策,絕對不允許關內漢族踏足。

這片肥沃的土地遭到荒棄,無人管理,18世紀60年代之後有不少朝鮮人過來定居和耕種,這也是中國朝鮮族的源頭之一。

為了防止朝鮮人把東北當成家一樣隨意出入,中朝兩國在1885年進行第一次國境線勘界,史稱“乙酉勘界”,可惜雙方始終沒有達成共識,為後來的“間島之爭”埋下後患。

這不得不說到同樣對東北虎視眈眈的俄羅斯了。

沙俄作為當時的世界強國之一,為了加強對遠東地區的控制,苦苦尋找太平洋不凍港供艦隊使用,大連的旅順港是他們的第一選擇。

藉著中國在1900年爆發義和團運動,俄國以保護在華領事和資產為由,派出20萬大軍非法進入東北,全面控制鐵路管理權,修築大量防禦工事。

此時的東北名義上是清帝國的一部分,實際形同俄國的一個省份。

日本人不願意了,之前因為俄國出面聯合德國、法國,被迫放棄遼東半島,現在他們又獨吞東北,更加不利於實現“東亞共榮圈”計劃。

按照計劃,日軍將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接著佔領全中國以此作為後備補給點,再稱霸東南亞和澳大利亞;

隨後在印度和納粹德國匯合,一起北上攻打蘇聯,終極目標是跨過太平洋打下美國,一統全世界。

1904年,日俄談判破裂,撕破臉的雙方在2月宣戰。經過旅順、奉天、遼陽會戰和黃海海戰等重大戰役,接連戰敗的俄國在1905年退回聖彼得堡。

同年11月,日本通過《己巳保護條約》控制朝鮮,插手間島問題,放大間島之爭;

1906年12月,日本西園寺內閣在伊藤博文的策劃下,決定發兵中國入侵延邊。

一年後,日本打著“保護朝鮮人民財產”的名號,強派60多名警察到延吉設立“朝鮮統監府間島臨時派出所”,大量開展間諜活動。

無能的清政府唯一做的只是和日本“交涉”,始終不敢以武力制裁,任其兩年間移居延邊的朝鮮人多達10萬,佔到延邊總人口的五分之四。

1909年11月,派出所更名為“間島日本總領事館”,直接聽命於日本外務大臣,負責日本在東北的軍事政治活動。

館內不僅有龐大的武裝警察機構,還有刑訊室、監獄和水牢等,這哪裡是領事館,分明是以龐大警察系統為主體的武裝侵略堡壘。

據歷史記載,間島日本總領事館從設立到1937年12月撤館為止,一共殺害抗日鬥士和群眾2萬餘人。

僅僅地下室就以非人道的方式奪走4000多條人命,一扇扇鐵門後汩汩流淌著幾十噸鮮血,種種可以想像、無法想象的斑斑事蹟全在這座充滿恐怖、憤怒和畏懼的建築中發生。

多年後,這個祥和優美的園子,這座精美設計的建築,野心勃勃的計劃的第一個海外據點如今安安靜靜地站在我們面前,站在被人遺忘的龍井。

眼前細細簌簌的行人走過的安靜街道也曾喧囂過,繁華的日子像過眼雲煙,都停留在昨天了。

如果不是當事人,有幾個人知道龍井還有一座天寶山,曾經的八大礦山之一,有色金屬的地質儲量和開採歷史都曾聞名全國。

這座銀礦原名紅石砬子。有史記載的最早開採時間足以追溯到光緒十五年(1889年),1893年為六十大壽的慈禧獻上白銀兩萬四千兩,博得老人家的歡心,賜名“天寶山”。

隨著清朝滅亡和“九一八”事件爆發,天寶山也在戰亂中被人遺忘,等到下一次恢復生產,是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個“五一”勞動節。

時值第一個五年計劃,天寶山作為生產工業原料、國防材料的重工業礦山,高度重視的中央先後撥下大量資金扶持。

天寶山在短短几年內形成了日處理礦石2000噸的生產規模,成為全國有色金屬系統的八大礦山之一,多次受到國家冶金部和有色總局的表揚。

許多人揣著“淘金熱”的夢想聚集在龍井,人口一度超過延邊首府延吉,他們定居、打工、賺錢、消費,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可惜金礦銀礦總有挖空的一天,進入九十年代後,挖了近100年的天寶山面臨資源貧乏、質量下降、成本提高、資金週轉困難諸多不利因素,無以為繼。

2002年2月19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批覆同意天寶山礦務局進入破產程序;

2002年3月13日,龍井市人民法院受理天寶山礦務局關閉破產一案,公告天寶山礦務局實施關閉破產;

伴隨礦山的停工,龍井的發展走向斷崖路,經濟萎靡不振。

政府早在2005年開始尋求轉型,修了幾家客運站試圖吸引俄羅斯和韓國的投資,正如我們見到的,一切都沒有發生和成功。

位於龍井經濟開發區的延邊義烏商貿城,因為主打低價的小商品無法承受深山的高昂運費,無人問津的空地長起了雜草,商業前景幾乎消失。

其實龍井只是一個小小的窗口,透過這個窗口是東北在過去二十年的倒退,空留下這些鏽跡斑斑的大型設備和建築,東北輝煌的沉默見證者。

那麼多有著繁忙工廠、發電廠、採礦和伐木向的鄉鎮和城市,一旦自然資源枯竭,無不是生產總值下降,工人失業和犯罪率上升,風光不再。

哪怕政府第一時間尋找出路,卻總是有心無力,難以重現往日的輝煌,有多少次舉臂高呼振興,就有多少次再度恢復平寂。

柯林斯詞典中,專門有一個詞語“Rust Belt”指這些“曾經擁有大量工業,現在處於經濟困難的地區”,即“鏽帶”。

這裡的建築在生鏽,這裡居住的人們也在慢慢、慢慢地生鏽,變得像這片大地一樣寂靜無聲。

以下為圖說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到和龍的距離不短,所以17號在安圖縣露營一宿後,18號早上再趕往和龍和龍井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早市的普通人們,他們才是這個國家的全部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我們點了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手撕的挺有勁道,蘸著狗醬吃著香,和尚也跳牆。煙燻的味道和大家平時吃到的煙燻雞鴨鵝是一樣的,主要是做得特別“爛”,入口用上下頜床輕輕一壓,肉和骨頭瞬間分離,吐出骨頭,留下滿嘴噴香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良哥更喜歡吃有韌勁的狗肉,悠悠覺得鹹了點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請認準當地人推薦的大韓狗肉館,這家店在導航上是沒有具體位置的,地點在某小學附近。這好像尋找一位世外高人,人們只知道他在這座山頭修仙,想要得道,自個兒慢慢找吧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這邊的水果攤和南方差不多,都有蘋果、鴨梨、芒果和藍莓,區別只在於是當地產的。當地的水果攤,比較特別的蘋果梨,吃起來真的是兩種水果的味道結合


"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龍井國境線長:142.5公里

龍井人口:24.6萬,朝鮮族佔66%

初印象:寂靜沒落的工業重鎮

➤臨江是一座特別早起的城市。

凌晨一點多的時候,我們所住賓館樓下的早市便有小販佔位擺攤,四點多因為吵鬧的厲害,良哥輾轉反側直至天亮,六點左右索性起床出門溜達。

我除了睡前聽到一些從走廊傳過來的不可描述的聲音外,基本一覺到天亮,直到良哥回來的那一陣有力的敲門聲把我驚醒。

“這邊藍莓真便宜,才10元一斤。”

看著良哥手裡拎著的水果,我下意識的“哦”了一聲,然後想到前段時間在超市花了20元買的一盒200克裝的藍莓,這價差有點大。東北貌似有很多藍莓種植園,應該也算是一大特色,此外還有甜瓜,也是路上看到的瓜農都在賣的一種當季水果。

按例在臨江早起後,處理完手頭的工作後就開始為午飯覓食。

根據良哥在當地的一位朋友的指引下,說解放小學邊上的大韓狗肉館不錯,一看導航原來就在賓館附近,也是早市所在的那條街,於是就直接殺奔過去。

東北人尤其朝鮮族是出了名的愛吃狗肉,據聞延邊地區一年大約要消費30萬條狗,當地有一句俗語是“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臨江雖然不屬於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但也是朝鮮族比較集中的一個聚居地,所以這邊的狗肉也是當地民眾餐桌上的家常菜。

可能一些人不認同吃狗肉,但我老家廣東汕頭,悠悠老家安徽宿州和良哥老家浙江金華都有吃狗肉的風俗,所以在這點上我們仨並沒有什麼忌諱。

至於東北這邊為什麼夏天也吃狗肉,在我們一路上求證得到的說法是,這相當於三伏天貼鍼灸,逼出體內的寒氣、陰氣。以前當地人在沒有空調的情況下還悶在屋子裡吃,為的就是驅寒。

點了一份煙燻狗蹄子和一份手撕狗肉,外加兩份時蔬。煙燻蹄子煮的酥爛,入口即化的那種,口感裡伴有煙燻味,應該是煮過後再煙燻。手撕狗肉的口感相對勁道些,說不上什麼特別之處,但味道還不錯,口留餘香的那種。

好像臨江這邊的飲食相比東北國境線上其他城鎮,最大的特色在於煙燻。良哥的那位朋友特意囑咐我們走之前再買點燻雞和薰蛋之類的帶著路上吃。

可惜出城的路上都沒有見到熟食店,還有大煎餅,也沒有口福吃到(臨江大部分居民的父輩是闖關東時期過來的山東人,至今很多家庭保留著山東的飲食習慣,可以卷一切的大煎餅正是其中之一)。

我們安慰自己說路上總有一些遺憾,這些零零總總的遺憾才是旅途回憶中最深的一部分。

當下最重要的,是把目光放在還有六小時路程的和龍——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第一站。

201國道將臨江和和龍連接在一起。

這條路車流依然很少,偶爾和幾輛橘色的戰旗牌森林消防車打個照面,雙方的眼神都帶著“你怎麼在這”的極大困惑。導航顯示300餘公里將近6個小時的車程。

經過前面幾天的國境線奔襲,給我最大的感觸是我們中國的幅員這麼遼闊,很多公路風景不亞於歐美,只是大家不知道,或者身處急功近利的社會中,無從出發。

傍晚時分,在離和龍還差不多兩個小時的車程,我們總算開出了那片積雨雲。此時,夕陽透過雲朵散落在層層田野間,我們像是行駛在一幅油畫中,有了陽光和清風的點綴,整個人的心情都好不少。

良哥覺得沒必要再往前趕路了,建議找個地方露營,晚上看看星空,喝點酒,吹牛聊會。於是看著前面一大片綠色的山林,我們找了下道口拐了進去。

人在城市待久了,總是這裡有點不爽,那裡有點毛病,需要讓大自然母親來治一治。

就露營來說,良哥算是這方面的老司機,近到新疆西藏,遠到南半球的新西蘭,都安營紮寨過;作為女生的悠悠沒有任何經驗,對第一次感到興奮和期待,好像實現了多年的夙願;我之前則因公關關係參加過兩次露營,不過都是被主辦方安排得妥妥當當,拎包入住。這回是真正輪到自己動手紮營,尤其還是自己團隊一起,內心也多少有些許期待。

開進去之後,發現這邊的山頭上都是成片成片的莊稼,玉米、大豆之類,基本找不到一塊可以容納一車三人的空地,更別奢望草地了。路過一個寥寥幾戶人家的村莊,地圖顯示著“安圖縣”。

時代的腳步沒有經過這裡,原色的木頭和水泥磚組成的房子維持著上世紀的風格和成色,然而我們的心思全不在這上面。

話事人良哥說開了這麼長一段時間,大家也不甘心,還是往前接著開吧。如果真的沒有再折回大路往和龍趕,至少不留遺憾。

在最終找到露營地——一座禿了的小山頭已經快六點,晚霞已經開始招搖過市。

雖然時值7月,這塊風水寶地卻見不到一隻蚊蟲,也沒有鄉下一貫的泔水味,外加地偏人少,陽光、空氣所有的一切都很乾淨清爽。

眼看遠處的夕陽落入地平線裡,在一陣忙亂過後,營地總算被我們支起來了。

人有時候真的很奇怪,當然我這裡說的是城裡人。不論生活如何安逸,總會過膩。於是想著跟大自然接觸,迴歸原野。

就像露營,明明各種不方便,但當你真正紮下營地的時候,坐在椅子上望一眼毫無遮掩的遠方和通透的天空,吸一口純粹的自然風,似乎所有不自在的毛病都不治而愈。

作為我們的主廚,悠悠全球首創掛麵煮方便麵,輔以配料包和火腿腸調味,看著咕嚕咕嚕冒泡的湯水煮著我們三個的疲倦、餓意和期待,心想生活可以簡單到很簡單,純粹其實就是豐富,也是小幸福。

即使麵條的賣相一般,色香味一樣不佔,但是坐在野外哧溜哧溜地吃著,那種味道在家裡和飯店裡都是絕壁吃不出的,因為這種味道里參雜著更多的是放鬆。

這一晚,我們在沒有星星和信號的黑夜中,配著老乾媽和啤酒,說著忘記說過的話,吃完了這一頓難忘的“面雜”,順便開了一場戶外露天演唱會。

打開手機的閃關燈,五音不全地嚎著“那一夜我獨自望著星空”,嚎出被壓抑太久的表現欲。藉著酒勁,人容易撥下人格這顆洋蔥的最外一層。

城市生活要求我們每個人都收起天真,無時不刻地顧慮人和人的圈子關係,活得像人精。這不是壞事,只是在錙銖必較的環境待久了容易神經衰弱,隨時像個氣鼓鼓的氣球,輕輕一刺就爆。

偶爾把自己扔進大自然裡,鬆鬆頭皮,釋放下天性,連接人和自然,確實有利於解開心結。

演唱會結束於一場不期而遇的小雨。

躺在帳篷裡,聽著雨聲越聽越大,我們三頂帳篷頭挨著圍在一起,開玩笑說山坡上衝下泥石流怎麼辦?良哥一句話倒是夠爽快:“不管了,睡覺!”

儘管風餐露宿,雨水交加,但這一晚我們三個都睡的很香。直到第二天的鬧鐘毫無人性地把我們叫醒。

處理完工作,收拾好營地,差不多已近上午十點。

繼續向和龍進發。

直到從山路下來,見到十字路口有一座“飛龍”雕塑,底座的“和龍”兩字告訴你—歡迎來到“長白山下金達萊(朝鮮語“杜鵑花”的音譯),最美中朝邊境線”。

話是這樣說—最美中朝,中朝友好。我對這座城市的最初印象卻是一條2015年1月的新聞:

那是一個寒冷的冬日,一名帶有手槍的朝鮮士兵,穿過凍上的圖們江,來到一個名為吉地屯的小村莊。

然後在傍晚時分,他向兩對老夫婦開槍,致其四人死亡。

當天夜裡,大舉出動的中國軍警開槍擊中他的腹部,將其抓獲,他大概在一天後死亡,遺體被送回朝鮮。

這條沒有經過國內媒體廣泛報導的新聞,只在中朝邊境的和龍引起人們的恐慌。

位於圖們江上游北岸、長白山東麓的“山城”和龍,面積達到5043平方公里,其中的山區、半山區佔到91%,平均海拔600米。

境內有多達17條河流,屬於圖們江流域,為中溫帶半溼潤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溫度為4.8度。

這裡的夏天非常適合凹造型,7月平均溫度只有20.8度,穿一件不冷,套一件外套或疊穿T恤也不熱。

這片避暑勝地住著朝鮮、漢、滿、回、蒙古、壯、苗和土家主要八個民族,朝鮮族人口更是佔到60%。

然而以今天的信息發達和交通便利程度,地區、民族之間的交融進程遠遠超過上千年的總和。

走在馬路上,大家全是黃皮膚黑眼珠,根本分不出誰是朝鮮人,誰是漢人。

雖然這裡跟我們居住的地方很遙遠,可是個體面對社會環境鉅變的無力感,所改變的面相、眼神和肢體語言,全中國都是一樣的。

別說中國的55個民族漢化,全世界都在講全球化和趨於一致,越是發達的地區和國家,內部的差異越小,這是無法躲避的事實。

我們在和龍市政府門口打卡後,準備找家肯德基坐下來完成手頭的工作,地圖翻了大半天,愣是發現當地沒有肯德基麥當勞。

良哥開玩笑說不如看看哪些東北城市沒有這兩家美式快餐店,如果在這裡開第一家,生意豈不是好到爆。

我對此持有保留意見,這邊留下的幾乎是老人小孩,沒有什麼消費能力,一頓管飽的午飯也就十幾塊錢,肯德基麥當勞對他們來說,還是太貴了。

既然找不到地方工作,和龍也沒什麼特別的景點,我們就索性決定趕往下一個相鄰城市,車程只有50分鐘的龍井。

龍井是延邊最大的城市之一,全市總面積2591平方公里,向北和黑龍江連接,東南方向和朝鮮隔著圖們江相望,西邊眺望俄羅斯的普烈摩爾斯基區,被稱為延吉的後花園。

“龍井”這名字和龍井茶沒有任何關係,而是來源自一個流傳了上百年的故事。

據說1883年,朝鮮農民越過兀良哈嶺到這定居,在今龍井鎮龍井街與六道溝交叉路口的東北方向60米處發現一眼古井,於是他們在井邊建了“龍吊桶”,這村後來也改名為“龍井村”。

發展到今天,龍井一共有25萬人,朝鮮族佔到66%,這是中國境內朝鮮族居住最集中、朝鮮族原生態文化和民俗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被譽為“中國朝鮮族民俗文化寶庫”,建有中國唯一一座朝鮮民俗博物館。

不過我們親眼所見的城區,和漢族為主城市幾乎別無二致,一樣的樓房和道路,頂多這邊的路牌和店鋪都用雙語標識。

另外,沿途農村的一些房子明顯不同於東北的大玻璃平房,有藍色、橘色的屋頂,邊邊角角經過彎簷處理,翹著尾巴,類似於《大長今》中的建築風格。

說了這麼多,還是找家館子先填飽肚子吧。

這一路開過來,東北長白山這條線的館子爆雷率很低。我們經常不看點評APP,直接在路邊隨便找一家,有眼緣就走進去。

好在大多數沒有令人失望,比如龍井市政府旁邊這家聚豐園,推薦拍黃瓜、炒麵和招牌烤棒骨。

烤棒骨據說是全龍井僅此一家,很多人一來點上一斤,配著啤酒噸噸噸嘮起嗑來,還挺受當地人喜歡。

首先是份量充足,15塊錢一斤,老闆說用的是豬的大腿骨,塊頭大肉也多,吃一塊頂兩碗飯。

第二當然是味道好,部分東北店家放鹽像不用錢一樣,他們的剛剛好相當於我們的鹹到齁了,恨不得多扒幾口飯。

這家店找到恰到好處的平衡,棒骨有密制醬汁的十足鹹香,也不至於鹹到需要吃一口肉,喝一口水。

除此之外,棒骨既有酥脆的表皮,內在的筋肉做到了軟蠕,兩種截然不同的口感在口腔中交織爆炸,猶如走過一場神奇的探險。

面對我們毫不吝嗇的讚美,老闆更在乎小兒子放學的事情。

過了一會兒,小兒子一蹦一跳回來了,剛進門立刻和踢完足球的哥哥拌嘴打鬧,拎著書包的老闆娘隨後跟了進來。

奶奶一邊責備哥哥弄溼了課本,一邊詢問弟弟從哪裡學來的髒話,而老闆聽著老闆娘表揚小兒子在學校獲獎的事情。

雖然以我憤青的立場,在過去一直很懷疑人間溫情的真實性,認為這是人類的低級情緒,但是眼前這一幕不管怎麼說,還是真真切切打動了我。

這一家子不是什麼大富大貴的家庭,僅僅是茫茫十三億中的一小份子,這也只是眾多平淡無聊的中午之一。

不過一切最簡單的東西足以拼湊出最打動人心的情景,這是屬於普通城市普通人的普通快樂,像炎炎夏日的一陣清風,吹到人心窩裡。

龍井的確很普通,不熱鬧,隔壁是市政府,即使到了工作日的午飯時間,碩大的店裡只有我們仨一桌和另外兩人,格外冷清。

這裡見不到交通高峰期,上下班期間,馬路上的汽車多數是開往政府機關大樓。

那些無緣公務員的許多年輕人,要麼自己當老闆開飯店、網吧或KTV,要麼到周邊的大城市長春、延吉,要麼上韓國,男的當勞動力,女的當服務員。

這是龍井年輕人的現狀,少有人願意待在這裡。你說住在這裡平平淡淡、愜意是真的,但是難有發展也是真的。

過去的龍井可不這樣,這是延邊朝鮮族反帝反封建的啟蒙運動中心,宣傳反日愛國的《民聲報》在此創刊,馬列主義席捲人們的思想,幾乎見證了整一部侵華史。

老闆告訴我們市政府前面的老建築是曾經的日本駐龍井總領事館,又稱“間島日本總領事館”,民間俗稱“牛皮大院”。

間島,是韓國人對中國和朝鮮界河圖們江(韓國稱為豆滿江)以北、海蘭江以南的稱呼。

而中國稱之為“墾島”,原名“假江”,具體指的是圖們江北岸吉林延邊地區和龍縣光霽峪前的一處灘地。

由於東北這一帶是滿族的發源地,被稱為所謂的“龍興之地”,於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朝對東北實施封禁政策,絕對不允許關內漢族踏足。

這片肥沃的土地遭到荒棄,無人管理,18世紀60年代之後有不少朝鮮人過來定居和耕種,這也是中國朝鮮族的源頭之一。

為了防止朝鮮人把東北當成家一樣隨意出入,中朝兩國在1885年進行第一次國境線勘界,史稱“乙酉勘界”,可惜雙方始終沒有達成共識,為後來的“間島之爭”埋下後患。

這不得不說到同樣對東北虎視眈眈的俄羅斯了。

沙俄作為當時的世界強國之一,為了加強對遠東地區的控制,苦苦尋找太平洋不凍港供艦隊使用,大連的旅順港是他們的第一選擇。

藉著中國在1900年爆發義和團運動,俄國以保護在華領事和資產為由,派出20萬大軍非法進入東北,全面控制鐵路管理權,修築大量防禦工事。

此時的東北名義上是清帝國的一部分,實際形同俄國的一個省份。

日本人不願意了,之前因為俄國出面聯合德國、法國,被迫放棄遼東半島,現在他們又獨吞東北,更加不利於實現“東亞共榮圈”計劃。

按照計劃,日軍將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接著佔領全中國以此作為後備補給點,再稱霸東南亞和澳大利亞;

隨後在印度和納粹德國匯合,一起北上攻打蘇聯,終極目標是跨過太平洋打下美國,一統全世界。

1904年,日俄談判破裂,撕破臉的雙方在2月宣戰。經過旅順、奉天、遼陽會戰和黃海海戰等重大戰役,接連戰敗的俄國在1905年退回聖彼得堡。

同年11月,日本通過《己巳保護條約》控制朝鮮,插手間島問題,放大間島之爭;

1906年12月,日本西園寺內閣在伊藤博文的策劃下,決定發兵中國入侵延邊。

一年後,日本打著“保護朝鮮人民財產”的名號,強派60多名警察到延吉設立“朝鮮統監府間島臨時派出所”,大量開展間諜活動。

無能的清政府唯一做的只是和日本“交涉”,始終不敢以武力制裁,任其兩年間移居延邊的朝鮮人多達10萬,佔到延邊總人口的五分之四。

1909年11月,派出所更名為“間島日本總領事館”,直接聽命於日本外務大臣,負責日本在東北的軍事政治活動。

館內不僅有龐大的武裝警察機構,還有刑訊室、監獄和水牢等,這哪裡是領事館,分明是以龐大警察系統為主體的武裝侵略堡壘。

據歷史記載,間島日本總領事館從設立到1937年12月撤館為止,一共殺害抗日鬥士和群眾2萬餘人。

僅僅地下室就以非人道的方式奪走4000多條人命,一扇扇鐵門後汩汩流淌著幾十噸鮮血,種種可以想像、無法想象的斑斑事蹟全在這座充滿恐怖、憤怒和畏懼的建築中發生。

多年後,這個祥和優美的園子,這座精美設計的建築,野心勃勃的計劃的第一個海外據點如今安安靜靜地站在我們面前,站在被人遺忘的龍井。

眼前細細簌簌的行人走過的安靜街道也曾喧囂過,繁華的日子像過眼雲煙,都停留在昨天了。

如果不是當事人,有幾個人知道龍井還有一座天寶山,曾經的八大礦山之一,有色金屬的地質儲量和開採歷史都曾聞名全國。

這座銀礦原名紅石砬子。有史記載的最早開採時間足以追溯到光緒十五年(1889年),1893年為六十大壽的慈禧獻上白銀兩萬四千兩,博得老人家的歡心,賜名“天寶山”。

隨著清朝滅亡和“九一八”事件爆發,天寶山也在戰亂中被人遺忘,等到下一次恢復生產,是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個“五一”勞動節。

時值第一個五年計劃,天寶山作為生產工業原料、國防材料的重工業礦山,高度重視的中央先後撥下大量資金扶持。

天寶山在短短几年內形成了日處理礦石2000噸的生產規模,成為全國有色金屬系統的八大礦山之一,多次受到國家冶金部和有色總局的表揚。

許多人揣著“淘金熱”的夢想聚集在龍井,人口一度超過延邊首府延吉,他們定居、打工、賺錢、消費,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可惜金礦銀礦總有挖空的一天,進入九十年代後,挖了近100年的天寶山面臨資源貧乏、質量下降、成本提高、資金週轉困難諸多不利因素,無以為繼。

2002年2月19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批覆同意天寶山礦務局進入破產程序;

2002年3月13日,龍井市人民法院受理天寶山礦務局關閉破產一案,公告天寶山礦務局實施關閉破產;

伴隨礦山的停工,龍井的發展走向斷崖路,經濟萎靡不振。

政府早在2005年開始尋求轉型,修了幾家客運站試圖吸引俄羅斯和韓國的投資,正如我們見到的,一切都沒有發生和成功。

位於龍井經濟開發區的延邊義烏商貿城,因為主打低價的小商品無法承受深山的高昂運費,無人問津的空地長起了雜草,商業前景幾乎消失。

其實龍井只是一個小小的窗口,透過這個窗口是東北在過去二十年的倒退,空留下這些鏽跡斑斑的大型設備和建築,東北輝煌的沉默見證者。

那麼多有著繁忙工廠、發電廠、採礦和伐木向的鄉鎮和城市,一旦自然資源枯竭,無不是生產總值下降,工人失業和犯罪率上升,風光不再。

哪怕政府第一時間尋找出路,卻總是有心無力,難以重現往日的輝煌,有多少次舉臂高呼振興,就有多少次再度恢復平寂。

柯林斯詞典中,專門有一個詞語“Rust Belt”指這些“曾經擁有大量工業,現在處於經濟困難的地區”,即“鏽帶”。

這裡的建築在生鏽,這裡居住的人們也在慢慢、慢慢地生鏽,變得像這片大地一樣寂靜無聲。

以下為圖說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到和龍的距離不短,所以17號在安圖縣露營一宿後,18號早上再趕往和龍和龍井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早市的普通人們,他們才是這個國家的全部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我們點了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手撕的挺有勁道,蘸著狗醬吃著香,和尚也跳牆。煙燻的味道和大家平時吃到的煙燻雞鴨鵝是一樣的,主要是做得特別“爛”,入口用上下頜床輕輕一壓,肉和骨頭瞬間分離,吐出骨頭,留下滿嘴噴香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良哥更喜歡吃有韌勁的狗肉,悠悠覺得鹹了點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請認準當地人推薦的大韓狗肉館,這家店在導航上是沒有具體位置的,地點在某小學附近。這好像尋找一位世外高人,人們只知道他在這座山頭修仙,想要得道,自個兒慢慢找吧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這邊的水果攤和南方差不多,都有蘋果、鴨梨、芒果和藍莓,區別只在於是當地產的。當地的水果攤,比較特別的蘋果梨,吃起來真的是兩種水果的味道結合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準備離開臨江


"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龍井國境線長:142.5公里

龍井人口:24.6萬,朝鮮族佔66%

初印象:寂靜沒落的工業重鎮

➤臨江是一座特別早起的城市。

凌晨一點多的時候,我們所住賓館樓下的早市便有小販佔位擺攤,四點多因為吵鬧的厲害,良哥輾轉反側直至天亮,六點左右索性起床出門溜達。

我除了睡前聽到一些從走廊傳過來的不可描述的聲音外,基本一覺到天亮,直到良哥回來的那一陣有力的敲門聲把我驚醒。

“這邊藍莓真便宜,才10元一斤。”

看著良哥手裡拎著的水果,我下意識的“哦”了一聲,然後想到前段時間在超市花了20元買的一盒200克裝的藍莓,這價差有點大。東北貌似有很多藍莓種植園,應該也算是一大特色,此外還有甜瓜,也是路上看到的瓜農都在賣的一種當季水果。

按例在臨江早起後,處理完手頭的工作後就開始為午飯覓食。

根據良哥在當地的一位朋友的指引下,說解放小學邊上的大韓狗肉館不錯,一看導航原來就在賓館附近,也是早市所在的那條街,於是就直接殺奔過去。

東北人尤其朝鮮族是出了名的愛吃狗肉,據聞延邊地區一年大約要消費30萬條狗,當地有一句俗語是“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臨江雖然不屬於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但也是朝鮮族比較集中的一個聚居地,所以這邊的狗肉也是當地民眾餐桌上的家常菜。

可能一些人不認同吃狗肉,但我老家廣東汕頭,悠悠老家安徽宿州和良哥老家浙江金華都有吃狗肉的風俗,所以在這點上我們仨並沒有什麼忌諱。

至於東北這邊為什麼夏天也吃狗肉,在我們一路上求證得到的說法是,這相當於三伏天貼鍼灸,逼出體內的寒氣、陰氣。以前當地人在沒有空調的情況下還悶在屋子裡吃,為的就是驅寒。

點了一份煙燻狗蹄子和一份手撕狗肉,外加兩份時蔬。煙燻蹄子煮的酥爛,入口即化的那種,口感裡伴有煙燻味,應該是煮過後再煙燻。手撕狗肉的口感相對勁道些,說不上什麼特別之處,但味道還不錯,口留餘香的那種。

好像臨江這邊的飲食相比東北國境線上其他城鎮,最大的特色在於煙燻。良哥的那位朋友特意囑咐我們走之前再買點燻雞和薰蛋之類的帶著路上吃。

可惜出城的路上都沒有見到熟食店,還有大煎餅,也沒有口福吃到(臨江大部分居民的父輩是闖關東時期過來的山東人,至今很多家庭保留著山東的飲食習慣,可以卷一切的大煎餅正是其中之一)。

我們安慰自己說路上總有一些遺憾,這些零零總總的遺憾才是旅途回憶中最深的一部分。

當下最重要的,是把目光放在還有六小時路程的和龍——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第一站。

201國道將臨江和和龍連接在一起。

這條路車流依然很少,偶爾和幾輛橘色的戰旗牌森林消防車打個照面,雙方的眼神都帶著“你怎麼在這”的極大困惑。導航顯示300餘公里將近6個小時的車程。

經過前面幾天的國境線奔襲,給我最大的感觸是我們中國的幅員這麼遼闊,很多公路風景不亞於歐美,只是大家不知道,或者身處急功近利的社會中,無從出發。

傍晚時分,在離和龍還差不多兩個小時的車程,我們總算開出了那片積雨雲。此時,夕陽透過雲朵散落在層層田野間,我們像是行駛在一幅油畫中,有了陽光和清風的點綴,整個人的心情都好不少。

良哥覺得沒必要再往前趕路了,建議找個地方露營,晚上看看星空,喝點酒,吹牛聊會。於是看著前面一大片綠色的山林,我們找了下道口拐了進去。

人在城市待久了,總是這裡有點不爽,那裡有點毛病,需要讓大自然母親來治一治。

就露營來說,良哥算是這方面的老司機,近到新疆西藏,遠到南半球的新西蘭,都安營紮寨過;作為女生的悠悠沒有任何經驗,對第一次感到興奮和期待,好像實現了多年的夙願;我之前則因公關關係參加過兩次露營,不過都是被主辦方安排得妥妥當當,拎包入住。這回是真正輪到自己動手紮營,尤其還是自己團隊一起,內心也多少有些許期待。

開進去之後,發現這邊的山頭上都是成片成片的莊稼,玉米、大豆之類,基本找不到一塊可以容納一車三人的空地,更別奢望草地了。路過一個寥寥幾戶人家的村莊,地圖顯示著“安圖縣”。

時代的腳步沒有經過這裡,原色的木頭和水泥磚組成的房子維持著上世紀的風格和成色,然而我們的心思全不在這上面。

話事人良哥說開了這麼長一段時間,大家也不甘心,還是往前接著開吧。如果真的沒有再折回大路往和龍趕,至少不留遺憾。

在最終找到露營地——一座禿了的小山頭已經快六點,晚霞已經開始招搖過市。

雖然時值7月,這塊風水寶地卻見不到一隻蚊蟲,也沒有鄉下一貫的泔水味,外加地偏人少,陽光、空氣所有的一切都很乾淨清爽。

眼看遠處的夕陽落入地平線裡,在一陣忙亂過後,營地總算被我們支起來了。

人有時候真的很奇怪,當然我這裡說的是城裡人。不論生活如何安逸,總會過膩。於是想著跟大自然接觸,迴歸原野。

就像露營,明明各種不方便,但當你真正紮下營地的時候,坐在椅子上望一眼毫無遮掩的遠方和通透的天空,吸一口純粹的自然風,似乎所有不自在的毛病都不治而愈。

作為我們的主廚,悠悠全球首創掛麵煮方便麵,輔以配料包和火腿腸調味,看著咕嚕咕嚕冒泡的湯水煮著我們三個的疲倦、餓意和期待,心想生活可以簡單到很簡單,純粹其實就是豐富,也是小幸福。

即使麵條的賣相一般,色香味一樣不佔,但是坐在野外哧溜哧溜地吃著,那種味道在家裡和飯店裡都是絕壁吃不出的,因為這種味道里參雜著更多的是放鬆。

這一晚,我們在沒有星星和信號的黑夜中,配著老乾媽和啤酒,說著忘記說過的話,吃完了這一頓難忘的“面雜”,順便開了一場戶外露天演唱會。

打開手機的閃關燈,五音不全地嚎著“那一夜我獨自望著星空”,嚎出被壓抑太久的表現欲。藉著酒勁,人容易撥下人格這顆洋蔥的最外一層。

城市生活要求我們每個人都收起天真,無時不刻地顧慮人和人的圈子關係,活得像人精。這不是壞事,只是在錙銖必較的環境待久了容易神經衰弱,隨時像個氣鼓鼓的氣球,輕輕一刺就爆。

偶爾把自己扔進大自然裡,鬆鬆頭皮,釋放下天性,連接人和自然,確實有利於解開心結。

演唱會結束於一場不期而遇的小雨。

躺在帳篷裡,聽著雨聲越聽越大,我們三頂帳篷頭挨著圍在一起,開玩笑說山坡上衝下泥石流怎麼辦?良哥一句話倒是夠爽快:“不管了,睡覺!”

儘管風餐露宿,雨水交加,但這一晚我們三個都睡的很香。直到第二天的鬧鐘毫無人性地把我們叫醒。

處理完工作,收拾好營地,差不多已近上午十點。

繼續向和龍進發。

直到從山路下來,見到十字路口有一座“飛龍”雕塑,底座的“和龍”兩字告訴你—歡迎來到“長白山下金達萊(朝鮮語“杜鵑花”的音譯),最美中朝邊境線”。

話是這樣說—最美中朝,中朝友好。我對這座城市的最初印象卻是一條2015年1月的新聞:

那是一個寒冷的冬日,一名帶有手槍的朝鮮士兵,穿過凍上的圖們江,來到一個名為吉地屯的小村莊。

然後在傍晚時分,他向兩對老夫婦開槍,致其四人死亡。

當天夜裡,大舉出動的中國軍警開槍擊中他的腹部,將其抓獲,他大概在一天後死亡,遺體被送回朝鮮。

這條沒有經過國內媒體廣泛報導的新聞,只在中朝邊境的和龍引起人們的恐慌。

位於圖們江上游北岸、長白山東麓的“山城”和龍,面積達到5043平方公里,其中的山區、半山區佔到91%,平均海拔600米。

境內有多達17條河流,屬於圖們江流域,為中溫帶半溼潤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溫度為4.8度。

這裡的夏天非常適合凹造型,7月平均溫度只有20.8度,穿一件不冷,套一件外套或疊穿T恤也不熱。

這片避暑勝地住著朝鮮、漢、滿、回、蒙古、壯、苗和土家主要八個民族,朝鮮族人口更是佔到60%。

然而以今天的信息發達和交通便利程度,地區、民族之間的交融進程遠遠超過上千年的總和。

走在馬路上,大家全是黃皮膚黑眼珠,根本分不出誰是朝鮮人,誰是漢人。

雖然這裡跟我們居住的地方很遙遠,可是個體面對社會環境鉅變的無力感,所改變的面相、眼神和肢體語言,全中國都是一樣的。

別說中國的55個民族漢化,全世界都在講全球化和趨於一致,越是發達的地區和國家,內部的差異越小,這是無法躲避的事實。

我們在和龍市政府門口打卡後,準備找家肯德基坐下來完成手頭的工作,地圖翻了大半天,愣是發現當地沒有肯德基麥當勞。

良哥開玩笑說不如看看哪些東北城市沒有這兩家美式快餐店,如果在這裡開第一家,生意豈不是好到爆。

我對此持有保留意見,這邊留下的幾乎是老人小孩,沒有什麼消費能力,一頓管飽的午飯也就十幾塊錢,肯德基麥當勞對他們來說,還是太貴了。

既然找不到地方工作,和龍也沒什麼特別的景點,我們就索性決定趕往下一個相鄰城市,車程只有50分鐘的龍井。

龍井是延邊最大的城市之一,全市總面積2591平方公里,向北和黑龍江連接,東南方向和朝鮮隔著圖們江相望,西邊眺望俄羅斯的普烈摩爾斯基區,被稱為延吉的後花園。

“龍井”這名字和龍井茶沒有任何關係,而是來源自一個流傳了上百年的故事。

據說1883年,朝鮮農民越過兀良哈嶺到這定居,在今龍井鎮龍井街與六道溝交叉路口的東北方向60米處發現一眼古井,於是他們在井邊建了“龍吊桶”,這村後來也改名為“龍井村”。

發展到今天,龍井一共有25萬人,朝鮮族佔到66%,這是中國境內朝鮮族居住最集中、朝鮮族原生態文化和民俗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被譽為“中國朝鮮族民俗文化寶庫”,建有中國唯一一座朝鮮民俗博物館。

不過我們親眼所見的城區,和漢族為主城市幾乎別無二致,一樣的樓房和道路,頂多這邊的路牌和店鋪都用雙語標識。

另外,沿途農村的一些房子明顯不同於東北的大玻璃平房,有藍色、橘色的屋頂,邊邊角角經過彎簷處理,翹著尾巴,類似於《大長今》中的建築風格。

說了這麼多,還是找家館子先填飽肚子吧。

這一路開過來,東北長白山這條線的館子爆雷率很低。我們經常不看點評APP,直接在路邊隨便找一家,有眼緣就走進去。

好在大多數沒有令人失望,比如龍井市政府旁邊這家聚豐園,推薦拍黃瓜、炒麵和招牌烤棒骨。

烤棒骨據說是全龍井僅此一家,很多人一來點上一斤,配著啤酒噸噸噸嘮起嗑來,還挺受當地人喜歡。

首先是份量充足,15塊錢一斤,老闆說用的是豬的大腿骨,塊頭大肉也多,吃一塊頂兩碗飯。

第二當然是味道好,部分東北店家放鹽像不用錢一樣,他們的剛剛好相當於我們的鹹到齁了,恨不得多扒幾口飯。

這家店找到恰到好處的平衡,棒骨有密制醬汁的十足鹹香,也不至於鹹到需要吃一口肉,喝一口水。

除此之外,棒骨既有酥脆的表皮,內在的筋肉做到了軟蠕,兩種截然不同的口感在口腔中交織爆炸,猶如走過一場神奇的探險。

面對我們毫不吝嗇的讚美,老闆更在乎小兒子放學的事情。

過了一會兒,小兒子一蹦一跳回來了,剛進門立刻和踢完足球的哥哥拌嘴打鬧,拎著書包的老闆娘隨後跟了進來。

奶奶一邊責備哥哥弄溼了課本,一邊詢問弟弟從哪裡學來的髒話,而老闆聽著老闆娘表揚小兒子在學校獲獎的事情。

雖然以我憤青的立場,在過去一直很懷疑人間溫情的真實性,認為這是人類的低級情緒,但是眼前這一幕不管怎麼說,還是真真切切打動了我。

這一家子不是什麼大富大貴的家庭,僅僅是茫茫十三億中的一小份子,這也只是眾多平淡無聊的中午之一。

不過一切最簡單的東西足以拼湊出最打動人心的情景,這是屬於普通城市普通人的普通快樂,像炎炎夏日的一陣清風,吹到人心窩裡。

龍井的確很普通,不熱鬧,隔壁是市政府,即使到了工作日的午飯時間,碩大的店裡只有我們仨一桌和另外兩人,格外冷清。

這裡見不到交通高峰期,上下班期間,馬路上的汽車多數是開往政府機關大樓。

那些無緣公務員的許多年輕人,要麼自己當老闆開飯店、網吧或KTV,要麼到周邊的大城市長春、延吉,要麼上韓國,男的當勞動力,女的當服務員。

這是龍井年輕人的現狀,少有人願意待在這裡。你說住在這裡平平淡淡、愜意是真的,但是難有發展也是真的。

過去的龍井可不這樣,這是延邊朝鮮族反帝反封建的啟蒙運動中心,宣傳反日愛國的《民聲報》在此創刊,馬列主義席捲人們的思想,幾乎見證了整一部侵華史。

老闆告訴我們市政府前面的老建築是曾經的日本駐龍井總領事館,又稱“間島日本總領事館”,民間俗稱“牛皮大院”。

間島,是韓國人對中國和朝鮮界河圖們江(韓國稱為豆滿江)以北、海蘭江以南的稱呼。

而中國稱之為“墾島”,原名“假江”,具體指的是圖們江北岸吉林延邊地區和龍縣光霽峪前的一處灘地。

由於東北這一帶是滿族的發源地,被稱為所謂的“龍興之地”,於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朝對東北實施封禁政策,絕對不允許關內漢族踏足。

這片肥沃的土地遭到荒棄,無人管理,18世紀60年代之後有不少朝鮮人過來定居和耕種,這也是中國朝鮮族的源頭之一。

為了防止朝鮮人把東北當成家一樣隨意出入,中朝兩國在1885年進行第一次國境線勘界,史稱“乙酉勘界”,可惜雙方始終沒有達成共識,為後來的“間島之爭”埋下後患。

這不得不說到同樣對東北虎視眈眈的俄羅斯了。

沙俄作為當時的世界強國之一,為了加強對遠東地區的控制,苦苦尋找太平洋不凍港供艦隊使用,大連的旅順港是他們的第一選擇。

藉著中國在1900年爆發義和團運動,俄國以保護在華領事和資產為由,派出20萬大軍非法進入東北,全面控制鐵路管理權,修築大量防禦工事。

此時的東北名義上是清帝國的一部分,實際形同俄國的一個省份。

日本人不願意了,之前因為俄國出面聯合德國、法國,被迫放棄遼東半島,現在他們又獨吞東北,更加不利於實現“東亞共榮圈”計劃。

按照計劃,日軍將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接著佔領全中國以此作為後備補給點,再稱霸東南亞和澳大利亞;

隨後在印度和納粹德國匯合,一起北上攻打蘇聯,終極目標是跨過太平洋打下美國,一統全世界。

1904年,日俄談判破裂,撕破臉的雙方在2月宣戰。經過旅順、奉天、遼陽會戰和黃海海戰等重大戰役,接連戰敗的俄國在1905年退回聖彼得堡。

同年11月,日本通過《己巳保護條約》控制朝鮮,插手間島問題,放大間島之爭;

1906年12月,日本西園寺內閣在伊藤博文的策劃下,決定發兵中國入侵延邊。

一年後,日本打著“保護朝鮮人民財產”的名號,強派60多名警察到延吉設立“朝鮮統監府間島臨時派出所”,大量開展間諜活動。

無能的清政府唯一做的只是和日本“交涉”,始終不敢以武力制裁,任其兩年間移居延邊的朝鮮人多達10萬,佔到延邊總人口的五分之四。

1909年11月,派出所更名為“間島日本總領事館”,直接聽命於日本外務大臣,負責日本在東北的軍事政治活動。

館內不僅有龐大的武裝警察機構,還有刑訊室、監獄和水牢等,這哪裡是領事館,分明是以龐大警察系統為主體的武裝侵略堡壘。

據歷史記載,間島日本總領事館從設立到1937年12月撤館為止,一共殺害抗日鬥士和群眾2萬餘人。

僅僅地下室就以非人道的方式奪走4000多條人命,一扇扇鐵門後汩汩流淌著幾十噸鮮血,種種可以想像、無法想象的斑斑事蹟全在這座充滿恐怖、憤怒和畏懼的建築中發生。

多年後,這個祥和優美的園子,這座精美設計的建築,野心勃勃的計劃的第一個海外據點如今安安靜靜地站在我們面前,站在被人遺忘的龍井。

眼前細細簌簌的行人走過的安靜街道也曾喧囂過,繁華的日子像過眼雲煙,都停留在昨天了。

如果不是當事人,有幾個人知道龍井還有一座天寶山,曾經的八大礦山之一,有色金屬的地質儲量和開採歷史都曾聞名全國。

這座銀礦原名紅石砬子。有史記載的最早開採時間足以追溯到光緒十五年(1889年),1893年為六十大壽的慈禧獻上白銀兩萬四千兩,博得老人家的歡心,賜名“天寶山”。

隨著清朝滅亡和“九一八”事件爆發,天寶山也在戰亂中被人遺忘,等到下一次恢復生產,是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個“五一”勞動節。

時值第一個五年計劃,天寶山作為生產工業原料、國防材料的重工業礦山,高度重視的中央先後撥下大量資金扶持。

天寶山在短短几年內形成了日處理礦石2000噸的生產規模,成為全國有色金屬系統的八大礦山之一,多次受到國家冶金部和有色總局的表揚。

許多人揣著“淘金熱”的夢想聚集在龍井,人口一度超過延邊首府延吉,他們定居、打工、賺錢、消費,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可惜金礦銀礦總有挖空的一天,進入九十年代後,挖了近100年的天寶山面臨資源貧乏、質量下降、成本提高、資金週轉困難諸多不利因素,無以為繼。

2002年2月19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批覆同意天寶山礦務局進入破產程序;

2002年3月13日,龍井市人民法院受理天寶山礦務局關閉破產一案,公告天寶山礦務局實施關閉破產;

伴隨礦山的停工,龍井的發展走向斷崖路,經濟萎靡不振。

政府早在2005年開始尋求轉型,修了幾家客運站試圖吸引俄羅斯和韓國的投資,正如我們見到的,一切都沒有發生和成功。

位於龍井經濟開發區的延邊義烏商貿城,因為主打低價的小商品無法承受深山的高昂運費,無人問津的空地長起了雜草,商業前景幾乎消失。

其實龍井只是一個小小的窗口,透過這個窗口是東北在過去二十年的倒退,空留下這些鏽跡斑斑的大型設備和建築,東北輝煌的沉默見證者。

那麼多有著繁忙工廠、發電廠、採礦和伐木向的鄉鎮和城市,一旦自然資源枯竭,無不是生產總值下降,工人失業和犯罪率上升,風光不再。

哪怕政府第一時間尋找出路,卻總是有心無力,難以重現往日的輝煌,有多少次舉臂高呼振興,就有多少次再度恢復平寂。

柯林斯詞典中,專門有一個詞語“Rust Belt”指這些“曾經擁有大量工業,現在處於經濟困難的地區”,即“鏽帶”。

這裡的建築在生鏽,這裡居住的人們也在慢慢、慢慢地生鏽,變得像這片大地一樣寂靜無聲。

以下為圖說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到和龍的距離不短,所以17號在安圖縣露營一宿後,18號早上再趕往和龍和龍井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早市的普通人們,他們才是這個國家的全部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我們點了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手撕的挺有勁道,蘸著狗醬吃著香,和尚也跳牆。煙燻的味道和大家平時吃到的煙燻雞鴨鵝是一樣的,主要是做得特別“爛”,入口用上下頜床輕輕一壓,肉和骨頭瞬間分離,吐出骨頭,留下滿嘴噴香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良哥更喜歡吃有韌勁的狗肉,悠悠覺得鹹了點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請認準當地人推薦的大韓狗肉館,這家店在導航上是沒有具體位置的,地點在某小學附近。這好像尋找一位世外高人,人們只知道他在這座山頭修仙,想要得道,自個兒慢慢找吧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這邊的水果攤和南方差不多,都有蘋果、鴨梨、芒果和藍莓,區別只在於是當地產的。當地的水果攤,比較特別的蘋果梨,吃起來真的是兩種水果的味道結合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準備離開臨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一路的木林森


"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龍井國境線長:142.5公里

龍井人口:24.6萬,朝鮮族佔66%

初印象:寂靜沒落的工業重鎮

➤臨江是一座特別早起的城市。

凌晨一點多的時候,我們所住賓館樓下的早市便有小販佔位擺攤,四點多因為吵鬧的厲害,良哥輾轉反側直至天亮,六點左右索性起床出門溜達。

我除了睡前聽到一些從走廊傳過來的不可描述的聲音外,基本一覺到天亮,直到良哥回來的那一陣有力的敲門聲把我驚醒。

“這邊藍莓真便宜,才10元一斤。”

看著良哥手裡拎著的水果,我下意識的“哦”了一聲,然後想到前段時間在超市花了20元買的一盒200克裝的藍莓,這價差有點大。東北貌似有很多藍莓種植園,應該也算是一大特色,此外還有甜瓜,也是路上看到的瓜農都在賣的一種當季水果。

按例在臨江早起後,處理完手頭的工作後就開始為午飯覓食。

根據良哥在當地的一位朋友的指引下,說解放小學邊上的大韓狗肉館不錯,一看導航原來就在賓館附近,也是早市所在的那條街,於是就直接殺奔過去。

東北人尤其朝鮮族是出了名的愛吃狗肉,據聞延邊地區一年大約要消費30萬條狗,當地有一句俗語是“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臨江雖然不屬於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但也是朝鮮族比較集中的一個聚居地,所以這邊的狗肉也是當地民眾餐桌上的家常菜。

可能一些人不認同吃狗肉,但我老家廣東汕頭,悠悠老家安徽宿州和良哥老家浙江金華都有吃狗肉的風俗,所以在這點上我們仨並沒有什麼忌諱。

至於東北這邊為什麼夏天也吃狗肉,在我們一路上求證得到的說法是,這相當於三伏天貼鍼灸,逼出體內的寒氣、陰氣。以前當地人在沒有空調的情況下還悶在屋子裡吃,為的就是驅寒。

點了一份煙燻狗蹄子和一份手撕狗肉,外加兩份時蔬。煙燻蹄子煮的酥爛,入口即化的那種,口感裡伴有煙燻味,應該是煮過後再煙燻。手撕狗肉的口感相對勁道些,說不上什麼特別之處,但味道還不錯,口留餘香的那種。

好像臨江這邊的飲食相比東北國境線上其他城鎮,最大的特色在於煙燻。良哥的那位朋友特意囑咐我們走之前再買點燻雞和薰蛋之類的帶著路上吃。

可惜出城的路上都沒有見到熟食店,還有大煎餅,也沒有口福吃到(臨江大部分居民的父輩是闖關東時期過來的山東人,至今很多家庭保留著山東的飲食習慣,可以卷一切的大煎餅正是其中之一)。

我們安慰自己說路上總有一些遺憾,這些零零總總的遺憾才是旅途回憶中最深的一部分。

當下最重要的,是把目光放在還有六小時路程的和龍——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第一站。

201國道將臨江和和龍連接在一起。

這條路車流依然很少,偶爾和幾輛橘色的戰旗牌森林消防車打個照面,雙方的眼神都帶著“你怎麼在這”的極大困惑。導航顯示300餘公里將近6個小時的車程。

經過前面幾天的國境線奔襲,給我最大的感觸是我們中國的幅員這麼遼闊,很多公路風景不亞於歐美,只是大家不知道,或者身處急功近利的社會中,無從出發。

傍晚時分,在離和龍還差不多兩個小時的車程,我們總算開出了那片積雨雲。此時,夕陽透過雲朵散落在層層田野間,我們像是行駛在一幅油畫中,有了陽光和清風的點綴,整個人的心情都好不少。

良哥覺得沒必要再往前趕路了,建議找個地方露營,晚上看看星空,喝點酒,吹牛聊會。於是看著前面一大片綠色的山林,我們找了下道口拐了進去。

人在城市待久了,總是這裡有點不爽,那裡有點毛病,需要讓大自然母親來治一治。

就露營來說,良哥算是這方面的老司機,近到新疆西藏,遠到南半球的新西蘭,都安營紮寨過;作為女生的悠悠沒有任何經驗,對第一次感到興奮和期待,好像實現了多年的夙願;我之前則因公關關係參加過兩次露營,不過都是被主辦方安排得妥妥當當,拎包入住。這回是真正輪到自己動手紮營,尤其還是自己團隊一起,內心也多少有些許期待。

開進去之後,發現這邊的山頭上都是成片成片的莊稼,玉米、大豆之類,基本找不到一塊可以容納一車三人的空地,更別奢望草地了。路過一個寥寥幾戶人家的村莊,地圖顯示著“安圖縣”。

時代的腳步沒有經過這裡,原色的木頭和水泥磚組成的房子維持著上世紀的風格和成色,然而我們的心思全不在這上面。

話事人良哥說開了這麼長一段時間,大家也不甘心,還是往前接著開吧。如果真的沒有再折回大路往和龍趕,至少不留遺憾。

在最終找到露營地——一座禿了的小山頭已經快六點,晚霞已經開始招搖過市。

雖然時值7月,這塊風水寶地卻見不到一隻蚊蟲,也沒有鄉下一貫的泔水味,外加地偏人少,陽光、空氣所有的一切都很乾淨清爽。

眼看遠處的夕陽落入地平線裡,在一陣忙亂過後,營地總算被我們支起來了。

人有時候真的很奇怪,當然我這裡說的是城裡人。不論生活如何安逸,總會過膩。於是想著跟大自然接觸,迴歸原野。

就像露營,明明各種不方便,但當你真正紮下營地的時候,坐在椅子上望一眼毫無遮掩的遠方和通透的天空,吸一口純粹的自然風,似乎所有不自在的毛病都不治而愈。

作為我們的主廚,悠悠全球首創掛麵煮方便麵,輔以配料包和火腿腸調味,看著咕嚕咕嚕冒泡的湯水煮著我們三個的疲倦、餓意和期待,心想生活可以簡單到很簡單,純粹其實就是豐富,也是小幸福。

即使麵條的賣相一般,色香味一樣不佔,但是坐在野外哧溜哧溜地吃著,那種味道在家裡和飯店裡都是絕壁吃不出的,因為這種味道里參雜著更多的是放鬆。

這一晚,我們在沒有星星和信號的黑夜中,配著老乾媽和啤酒,說著忘記說過的話,吃完了這一頓難忘的“面雜”,順便開了一場戶外露天演唱會。

打開手機的閃關燈,五音不全地嚎著“那一夜我獨自望著星空”,嚎出被壓抑太久的表現欲。藉著酒勁,人容易撥下人格這顆洋蔥的最外一層。

城市生活要求我們每個人都收起天真,無時不刻地顧慮人和人的圈子關係,活得像人精。這不是壞事,只是在錙銖必較的環境待久了容易神經衰弱,隨時像個氣鼓鼓的氣球,輕輕一刺就爆。

偶爾把自己扔進大自然裡,鬆鬆頭皮,釋放下天性,連接人和自然,確實有利於解開心結。

演唱會結束於一場不期而遇的小雨。

躺在帳篷裡,聽著雨聲越聽越大,我們三頂帳篷頭挨著圍在一起,開玩笑說山坡上衝下泥石流怎麼辦?良哥一句話倒是夠爽快:“不管了,睡覺!”

儘管風餐露宿,雨水交加,但這一晚我們三個都睡的很香。直到第二天的鬧鐘毫無人性地把我們叫醒。

處理完工作,收拾好營地,差不多已近上午十點。

繼續向和龍進發。

直到從山路下來,見到十字路口有一座“飛龍”雕塑,底座的“和龍”兩字告訴你—歡迎來到“長白山下金達萊(朝鮮語“杜鵑花”的音譯),最美中朝邊境線”。

話是這樣說—最美中朝,中朝友好。我對這座城市的最初印象卻是一條2015年1月的新聞:

那是一個寒冷的冬日,一名帶有手槍的朝鮮士兵,穿過凍上的圖們江,來到一個名為吉地屯的小村莊。

然後在傍晚時分,他向兩對老夫婦開槍,致其四人死亡。

當天夜裡,大舉出動的中國軍警開槍擊中他的腹部,將其抓獲,他大概在一天後死亡,遺體被送回朝鮮。

這條沒有經過國內媒體廣泛報導的新聞,只在中朝邊境的和龍引起人們的恐慌。

位於圖們江上游北岸、長白山東麓的“山城”和龍,面積達到5043平方公里,其中的山區、半山區佔到91%,平均海拔600米。

境內有多達17條河流,屬於圖們江流域,為中溫帶半溼潤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溫度為4.8度。

這裡的夏天非常適合凹造型,7月平均溫度只有20.8度,穿一件不冷,套一件外套或疊穿T恤也不熱。

這片避暑勝地住著朝鮮、漢、滿、回、蒙古、壯、苗和土家主要八個民族,朝鮮族人口更是佔到60%。

然而以今天的信息發達和交通便利程度,地區、民族之間的交融進程遠遠超過上千年的總和。

走在馬路上,大家全是黃皮膚黑眼珠,根本分不出誰是朝鮮人,誰是漢人。

雖然這裡跟我們居住的地方很遙遠,可是個體面對社會環境鉅變的無力感,所改變的面相、眼神和肢體語言,全中國都是一樣的。

別說中國的55個民族漢化,全世界都在講全球化和趨於一致,越是發達的地區和國家,內部的差異越小,這是無法躲避的事實。

我們在和龍市政府門口打卡後,準備找家肯德基坐下來完成手頭的工作,地圖翻了大半天,愣是發現當地沒有肯德基麥當勞。

良哥開玩笑說不如看看哪些東北城市沒有這兩家美式快餐店,如果在這裡開第一家,生意豈不是好到爆。

我對此持有保留意見,這邊留下的幾乎是老人小孩,沒有什麼消費能力,一頓管飽的午飯也就十幾塊錢,肯德基麥當勞對他們來說,還是太貴了。

既然找不到地方工作,和龍也沒什麼特別的景點,我們就索性決定趕往下一個相鄰城市,車程只有50分鐘的龍井。

龍井是延邊最大的城市之一,全市總面積2591平方公里,向北和黑龍江連接,東南方向和朝鮮隔著圖們江相望,西邊眺望俄羅斯的普烈摩爾斯基區,被稱為延吉的後花園。

“龍井”這名字和龍井茶沒有任何關係,而是來源自一個流傳了上百年的故事。

據說1883年,朝鮮農民越過兀良哈嶺到這定居,在今龍井鎮龍井街與六道溝交叉路口的東北方向60米處發現一眼古井,於是他們在井邊建了“龍吊桶”,這村後來也改名為“龍井村”。

發展到今天,龍井一共有25萬人,朝鮮族佔到66%,這是中國境內朝鮮族居住最集中、朝鮮族原生態文化和民俗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被譽為“中國朝鮮族民俗文化寶庫”,建有中國唯一一座朝鮮民俗博物館。

不過我們親眼所見的城區,和漢族為主城市幾乎別無二致,一樣的樓房和道路,頂多這邊的路牌和店鋪都用雙語標識。

另外,沿途農村的一些房子明顯不同於東北的大玻璃平房,有藍色、橘色的屋頂,邊邊角角經過彎簷處理,翹著尾巴,類似於《大長今》中的建築風格。

說了這麼多,還是找家館子先填飽肚子吧。

這一路開過來,東北長白山這條線的館子爆雷率很低。我們經常不看點評APP,直接在路邊隨便找一家,有眼緣就走進去。

好在大多數沒有令人失望,比如龍井市政府旁邊這家聚豐園,推薦拍黃瓜、炒麵和招牌烤棒骨。

烤棒骨據說是全龍井僅此一家,很多人一來點上一斤,配著啤酒噸噸噸嘮起嗑來,還挺受當地人喜歡。

首先是份量充足,15塊錢一斤,老闆說用的是豬的大腿骨,塊頭大肉也多,吃一塊頂兩碗飯。

第二當然是味道好,部分東北店家放鹽像不用錢一樣,他們的剛剛好相當於我們的鹹到齁了,恨不得多扒幾口飯。

這家店找到恰到好處的平衡,棒骨有密制醬汁的十足鹹香,也不至於鹹到需要吃一口肉,喝一口水。

除此之外,棒骨既有酥脆的表皮,內在的筋肉做到了軟蠕,兩種截然不同的口感在口腔中交織爆炸,猶如走過一場神奇的探險。

面對我們毫不吝嗇的讚美,老闆更在乎小兒子放學的事情。

過了一會兒,小兒子一蹦一跳回來了,剛進門立刻和踢完足球的哥哥拌嘴打鬧,拎著書包的老闆娘隨後跟了進來。

奶奶一邊責備哥哥弄溼了課本,一邊詢問弟弟從哪裡學來的髒話,而老闆聽著老闆娘表揚小兒子在學校獲獎的事情。

雖然以我憤青的立場,在過去一直很懷疑人間溫情的真實性,認為這是人類的低級情緒,但是眼前這一幕不管怎麼說,還是真真切切打動了我。

這一家子不是什麼大富大貴的家庭,僅僅是茫茫十三億中的一小份子,這也只是眾多平淡無聊的中午之一。

不過一切最簡單的東西足以拼湊出最打動人心的情景,這是屬於普通城市普通人的普通快樂,像炎炎夏日的一陣清風,吹到人心窩裡。

龍井的確很普通,不熱鬧,隔壁是市政府,即使到了工作日的午飯時間,碩大的店裡只有我們仨一桌和另外兩人,格外冷清。

這裡見不到交通高峰期,上下班期間,馬路上的汽車多數是開往政府機關大樓。

那些無緣公務員的許多年輕人,要麼自己當老闆開飯店、網吧或KTV,要麼到周邊的大城市長春、延吉,要麼上韓國,男的當勞動力,女的當服務員。

這是龍井年輕人的現狀,少有人願意待在這裡。你說住在這裡平平淡淡、愜意是真的,但是難有發展也是真的。

過去的龍井可不這樣,這是延邊朝鮮族反帝反封建的啟蒙運動中心,宣傳反日愛國的《民聲報》在此創刊,馬列主義席捲人們的思想,幾乎見證了整一部侵華史。

老闆告訴我們市政府前面的老建築是曾經的日本駐龍井總領事館,又稱“間島日本總領事館”,民間俗稱“牛皮大院”。

間島,是韓國人對中國和朝鮮界河圖們江(韓國稱為豆滿江)以北、海蘭江以南的稱呼。

而中國稱之為“墾島”,原名“假江”,具體指的是圖們江北岸吉林延邊地區和龍縣光霽峪前的一處灘地。

由於東北這一帶是滿族的發源地,被稱為所謂的“龍興之地”,於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朝對東北實施封禁政策,絕對不允許關內漢族踏足。

這片肥沃的土地遭到荒棄,無人管理,18世紀60年代之後有不少朝鮮人過來定居和耕種,這也是中國朝鮮族的源頭之一。

為了防止朝鮮人把東北當成家一樣隨意出入,中朝兩國在1885年進行第一次國境線勘界,史稱“乙酉勘界”,可惜雙方始終沒有達成共識,為後來的“間島之爭”埋下後患。

這不得不說到同樣對東北虎視眈眈的俄羅斯了。

沙俄作為當時的世界強國之一,為了加強對遠東地區的控制,苦苦尋找太平洋不凍港供艦隊使用,大連的旅順港是他們的第一選擇。

藉著中國在1900年爆發義和團運動,俄國以保護在華領事和資產為由,派出20萬大軍非法進入東北,全面控制鐵路管理權,修築大量防禦工事。

此時的東北名義上是清帝國的一部分,實際形同俄國的一個省份。

日本人不願意了,之前因為俄國出面聯合德國、法國,被迫放棄遼東半島,現在他們又獨吞東北,更加不利於實現“東亞共榮圈”計劃。

按照計劃,日軍將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接著佔領全中國以此作為後備補給點,再稱霸東南亞和澳大利亞;

隨後在印度和納粹德國匯合,一起北上攻打蘇聯,終極目標是跨過太平洋打下美國,一統全世界。

1904年,日俄談判破裂,撕破臉的雙方在2月宣戰。經過旅順、奉天、遼陽會戰和黃海海戰等重大戰役,接連戰敗的俄國在1905年退回聖彼得堡。

同年11月,日本通過《己巳保護條約》控制朝鮮,插手間島問題,放大間島之爭;

1906年12月,日本西園寺內閣在伊藤博文的策劃下,決定發兵中國入侵延邊。

一年後,日本打著“保護朝鮮人民財產”的名號,強派60多名警察到延吉設立“朝鮮統監府間島臨時派出所”,大量開展間諜活動。

無能的清政府唯一做的只是和日本“交涉”,始終不敢以武力制裁,任其兩年間移居延邊的朝鮮人多達10萬,佔到延邊總人口的五分之四。

1909年11月,派出所更名為“間島日本總領事館”,直接聽命於日本外務大臣,負責日本在東北的軍事政治活動。

館內不僅有龐大的武裝警察機構,還有刑訊室、監獄和水牢等,這哪裡是領事館,分明是以龐大警察系統為主體的武裝侵略堡壘。

據歷史記載,間島日本總領事館從設立到1937年12月撤館為止,一共殺害抗日鬥士和群眾2萬餘人。

僅僅地下室就以非人道的方式奪走4000多條人命,一扇扇鐵門後汩汩流淌著幾十噸鮮血,種種可以想像、無法想象的斑斑事蹟全在這座充滿恐怖、憤怒和畏懼的建築中發生。

多年後,這個祥和優美的園子,這座精美設計的建築,野心勃勃的計劃的第一個海外據點如今安安靜靜地站在我們面前,站在被人遺忘的龍井。

眼前細細簌簌的行人走過的安靜街道也曾喧囂過,繁華的日子像過眼雲煙,都停留在昨天了。

如果不是當事人,有幾個人知道龍井還有一座天寶山,曾經的八大礦山之一,有色金屬的地質儲量和開採歷史都曾聞名全國。

這座銀礦原名紅石砬子。有史記載的最早開採時間足以追溯到光緒十五年(1889年),1893年為六十大壽的慈禧獻上白銀兩萬四千兩,博得老人家的歡心,賜名“天寶山”。

隨著清朝滅亡和“九一八”事件爆發,天寶山也在戰亂中被人遺忘,等到下一次恢復生產,是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個“五一”勞動節。

時值第一個五年計劃,天寶山作為生產工業原料、國防材料的重工業礦山,高度重視的中央先後撥下大量資金扶持。

天寶山在短短几年內形成了日處理礦石2000噸的生產規模,成為全國有色金屬系統的八大礦山之一,多次受到國家冶金部和有色總局的表揚。

許多人揣著“淘金熱”的夢想聚集在龍井,人口一度超過延邊首府延吉,他們定居、打工、賺錢、消費,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可惜金礦銀礦總有挖空的一天,進入九十年代後,挖了近100年的天寶山面臨資源貧乏、質量下降、成本提高、資金週轉困難諸多不利因素,無以為繼。

2002年2月19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批覆同意天寶山礦務局進入破產程序;

2002年3月13日,龍井市人民法院受理天寶山礦務局關閉破產一案,公告天寶山礦務局實施關閉破產;

伴隨礦山的停工,龍井的發展走向斷崖路,經濟萎靡不振。

政府早在2005年開始尋求轉型,修了幾家客運站試圖吸引俄羅斯和韓國的投資,正如我們見到的,一切都沒有發生和成功。

位於龍井經濟開發區的延邊義烏商貿城,因為主打低價的小商品無法承受深山的高昂運費,無人問津的空地長起了雜草,商業前景幾乎消失。

其實龍井只是一個小小的窗口,透過這個窗口是東北在過去二十年的倒退,空留下這些鏽跡斑斑的大型設備和建築,東北輝煌的沉默見證者。

那麼多有著繁忙工廠、發電廠、採礦和伐木向的鄉鎮和城市,一旦自然資源枯竭,無不是生產總值下降,工人失業和犯罪率上升,風光不再。

哪怕政府第一時間尋找出路,卻總是有心無力,難以重現往日的輝煌,有多少次舉臂高呼振興,就有多少次再度恢復平寂。

柯林斯詞典中,專門有一個詞語“Rust Belt”指這些“曾經擁有大量工業,現在處於經濟困難的地區”,即“鏽帶”。

這裡的建築在生鏽,這裡居住的人們也在慢慢、慢慢地生鏽,變得像這片大地一樣寂靜無聲。

以下為圖說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到和龍的距離不短,所以17號在安圖縣露營一宿後,18號早上再趕往和龍和龍井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早市的普通人們,他們才是這個國家的全部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我們點了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手撕的挺有勁道,蘸著狗醬吃著香,和尚也跳牆。煙燻的味道和大家平時吃到的煙燻雞鴨鵝是一樣的,主要是做得特別“爛”,入口用上下頜床輕輕一壓,肉和骨頭瞬間分離,吐出骨頭,留下滿嘴噴香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良哥更喜歡吃有韌勁的狗肉,悠悠覺得鹹了點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請認準當地人推薦的大韓狗肉館,這家店在導航上是沒有具體位置的,地點在某小學附近。這好像尋找一位世外高人,人們只知道他在這座山頭修仙,想要得道,自個兒慢慢找吧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這邊的水果攤和南方差不多,都有蘋果、鴨梨、芒果和藍莓,區別只在於是當地產的。當地的水果攤,比較特別的蘋果梨,吃起來真的是兩種水果的味道結合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準備離開臨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一路的木林森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眼前的這一幕很像“三賤客”幾年前的越南之旅,也是這樣佔居高位的路邊,這樣大片大片的綠色盡收眼底。“三賤客”嘖嘖感嘆越南有著全世界無與倫比的美麗,我卻為加起來有兩百歲的他們感到遺憾。他們不瞭解中國,無緣這些幾乎和文明社會斷絕聯繫,卻有一級柏油路的自駕遊愛好者樂土


"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龍井國境線長:142.5公里

龍井人口:24.6萬,朝鮮族佔66%

初印象:寂靜沒落的工業重鎮

➤臨江是一座特別早起的城市。

凌晨一點多的時候,我們所住賓館樓下的早市便有小販佔位擺攤,四點多因為吵鬧的厲害,良哥輾轉反側直至天亮,六點左右索性起床出門溜達。

我除了睡前聽到一些從走廊傳過來的不可描述的聲音外,基本一覺到天亮,直到良哥回來的那一陣有力的敲門聲把我驚醒。

“這邊藍莓真便宜,才10元一斤。”

看著良哥手裡拎著的水果,我下意識的“哦”了一聲,然後想到前段時間在超市花了20元買的一盒200克裝的藍莓,這價差有點大。東北貌似有很多藍莓種植園,應該也算是一大特色,此外還有甜瓜,也是路上看到的瓜農都在賣的一種當季水果。

按例在臨江早起後,處理完手頭的工作後就開始為午飯覓食。

根據良哥在當地的一位朋友的指引下,說解放小學邊上的大韓狗肉館不錯,一看導航原來就在賓館附近,也是早市所在的那條街,於是就直接殺奔過去。

東北人尤其朝鮮族是出了名的愛吃狗肉,據聞延邊地區一年大約要消費30萬條狗,當地有一句俗語是“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臨江雖然不屬於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但也是朝鮮族比較集中的一個聚居地,所以這邊的狗肉也是當地民眾餐桌上的家常菜。

可能一些人不認同吃狗肉,但我老家廣東汕頭,悠悠老家安徽宿州和良哥老家浙江金華都有吃狗肉的風俗,所以在這點上我們仨並沒有什麼忌諱。

至於東北這邊為什麼夏天也吃狗肉,在我們一路上求證得到的說法是,這相當於三伏天貼鍼灸,逼出體內的寒氣、陰氣。以前當地人在沒有空調的情況下還悶在屋子裡吃,為的就是驅寒。

點了一份煙燻狗蹄子和一份手撕狗肉,外加兩份時蔬。煙燻蹄子煮的酥爛,入口即化的那種,口感裡伴有煙燻味,應該是煮過後再煙燻。手撕狗肉的口感相對勁道些,說不上什麼特別之處,但味道還不錯,口留餘香的那種。

好像臨江這邊的飲食相比東北國境線上其他城鎮,最大的特色在於煙燻。良哥的那位朋友特意囑咐我們走之前再買點燻雞和薰蛋之類的帶著路上吃。

可惜出城的路上都沒有見到熟食店,還有大煎餅,也沒有口福吃到(臨江大部分居民的父輩是闖關東時期過來的山東人,至今很多家庭保留著山東的飲食習慣,可以卷一切的大煎餅正是其中之一)。

我們安慰自己說路上總有一些遺憾,這些零零總總的遺憾才是旅途回憶中最深的一部分。

當下最重要的,是把目光放在還有六小時路程的和龍——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第一站。

201國道將臨江和和龍連接在一起。

這條路車流依然很少,偶爾和幾輛橘色的戰旗牌森林消防車打個照面,雙方的眼神都帶著“你怎麼在這”的極大困惑。導航顯示300餘公里將近6個小時的車程。

經過前面幾天的國境線奔襲,給我最大的感觸是我們中國的幅員這麼遼闊,很多公路風景不亞於歐美,只是大家不知道,或者身處急功近利的社會中,無從出發。

傍晚時分,在離和龍還差不多兩個小時的車程,我們總算開出了那片積雨雲。此時,夕陽透過雲朵散落在層層田野間,我們像是行駛在一幅油畫中,有了陽光和清風的點綴,整個人的心情都好不少。

良哥覺得沒必要再往前趕路了,建議找個地方露營,晚上看看星空,喝點酒,吹牛聊會。於是看著前面一大片綠色的山林,我們找了下道口拐了進去。

人在城市待久了,總是這裡有點不爽,那裡有點毛病,需要讓大自然母親來治一治。

就露營來說,良哥算是這方面的老司機,近到新疆西藏,遠到南半球的新西蘭,都安營紮寨過;作為女生的悠悠沒有任何經驗,對第一次感到興奮和期待,好像實現了多年的夙願;我之前則因公關關係參加過兩次露營,不過都是被主辦方安排得妥妥當當,拎包入住。這回是真正輪到自己動手紮營,尤其還是自己團隊一起,內心也多少有些許期待。

開進去之後,發現這邊的山頭上都是成片成片的莊稼,玉米、大豆之類,基本找不到一塊可以容納一車三人的空地,更別奢望草地了。路過一個寥寥幾戶人家的村莊,地圖顯示著“安圖縣”。

時代的腳步沒有經過這裡,原色的木頭和水泥磚組成的房子維持著上世紀的風格和成色,然而我們的心思全不在這上面。

話事人良哥說開了這麼長一段時間,大家也不甘心,還是往前接著開吧。如果真的沒有再折回大路往和龍趕,至少不留遺憾。

在最終找到露營地——一座禿了的小山頭已經快六點,晚霞已經開始招搖過市。

雖然時值7月,這塊風水寶地卻見不到一隻蚊蟲,也沒有鄉下一貫的泔水味,外加地偏人少,陽光、空氣所有的一切都很乾淨清爽。

眼看遠處的夕陽落入地平線裡,在一陣忙亂過後,營地總算被我們支起來了。

人有時候真的很奇怪,當然我這裡說的是城裡人。不論生活如何安逸,總會過膩。於是想著跟大自然接觸,迴歸原野。

就像露營,明明各種不方便,但當你真正紮下營地的時候,坐在椅子上望一眼毫無遮掩的遠方和通透的天空,吸一口純粹的自然風,似乎所有不自在的毛病都不治而愈。

作為我們的主廚,悠悠全球首創掛麵煮方便麵,輔以配料包和火腿腸調味,看著咕嚕咕嚕冒泡的湯水煮著我們三個的疲倦、餓意和期待,心想生活可以簡單到很簡單,純粹其實就是豐富,也是小幸福。

即使麵條的賣相一般,色香味一樣不佔,但是坐在野外哧溜哧溜地吃著,那種味道在家裡和飯店裡都是絕壁吃不出的,因為這種味道里參雜著更多的是放鬆。

這一晚,我們在沒有星星和信號的黑夜中,配著老乾媽和啤酒,說著忘記說過的話,吃完了這一頓難忘的“面雜”,順便開了一場戶外露天演唱會。

打開手機的閃關燈,五音不全地嚎著“那一夜我獨自望著星空”,嚎出被壓抑太久的表現欲。藉著酒勁,人容易撥下人格這顆洋蔥的最外一層。

城市生活要求我們每個人都收起天真,無時不刻地顧慮人和人的圈子關係,活得像人精。這不是壞事,只是在錙銖必較的環境待久了容易神經衰弱,隨時像個氣鼓鼓的氣球,輕輕一刺就爆。

偶爾把自己扔進大自然裡,鬆鬆頭皮,釋放下天性,連接人和自然,確實有利於解開心結。

演唱會結束於一場不期而遇的小雨。

躺在帳篷裡,聽著雨聲越聽越大,我們三頂帳篷頭挨著圍在一起,開玩笑說山坡上衝下泥石流怎麼辦?良哥一句話倒是夠爽快:“不管了,睡覺!”

儘管風餐露宿,雨水交加,但這一晚我們三個都睡的很香。直到第二天的鬧鐘毫無人性地把我們叫醒。

處理完工作,收拾好營地,差不多已近上午十點。

繼續向和龍進發。

直到從山路下來,見到十字路口有一座“飛龍”雕塑,底座的“和龍”兩字告訴你—歡迎來到“長白山下金達萊(朝鮮語“杜鵑花”的音譯),最美中朝邊境線”。

話是這樣說—最美中朝,中朝友好。我對這座城市的最初印象卻是一條2015年1月的新聞:

那是一個寒冷的冬日,一名帶有手槍的朝鮮士兵,穿過凍上的圖們江,來到一個名為吉地屯的小村莊。

然後在傍晚時分,他向兩對老夫婦開槍,致其四人死亡。

當天夜裡,大舉出動的中國軍警開槍擊中他的腹部,將其抓獲,他大概在一天後死亡,遺體被送回朝鮮。

這條沒有經過國內媒體廣泛報導的新聞,只在中朝邊境的和龍引起人們的恐慌。

位於圖們江上游北岸、長白山東麓的“山城”和龍,面積達到5043平方公里,其中的山區、半山區佔到91%,平均海拔600米。

境內有多達17條河流,屬於圖們江流域,為中溫帶半溼潤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溫度為4.8度。

這裡的夏天非常適合凹造型,7月平均溫度只有20.8度,穿一件不冷,套一件外套或疊穿T恤也不熱。

這片避暑勝地住著朝鮮、漢、滿、回、蒙古、壯、苗和土家主要八個民族,朝鮮族人口更是佔到60%。

然而以今天的信息發達和交通便利程度,地區、民族之間的交融進程遠遠超過上千年的總和。

走在馬路上,大家全是黃皮膚黑眼珠,根本分不出誰是朝鮮人,誰是漢人。

雖然這裡跟我們居住的地方很遙遠,可是個體面對社會環境鉅變的無力感,所改變的面相、眼神和肢體語言,全中國都是一樣的。

別說中國的55個民族漢化,全世界都在講全球化和趨於一致,越是發達的地區和國家,內部的差異越小,這是無法躲避的事實。

我們在和龍市政府門口打卡後,準備找家肯德基坐下來完成手頭的工作,地圖翻了大半天,愣是發現當地沒有肯德基麥當勞。

良哥開玩笑說不如看看哪些東北城市沒有這兩家美式快餐店,如果在這裡開第一家,生意豈不是好到爆。

我對此持有保留意見,這邊留下的幾乎是老人小孩,沒有什麼消費能力,一頓管飽的午飯也就十幾塊錢,肯德基麥當勞對他們來說,還是太貴了。

既然找不到地方工作,和龍也沒什麼特別的景點,我們就索性決定趕往下一個相鄰城市,車程只有50分鐘的龍井。

龍井是延邊最大的城市之一,全市總面積2591平方公里,向北和黑龍江連接,東南方向和朝鮮隔著圖們江相望,西邊眺望俄羅斯的普烈摩爾斯基區,被稱為延吉的後花園。

“龍井”這名字和龍井茶沒有任何關係,而是來源自一個流傳了上百年的故事。

據說1883年,朝鮮農民越過兀良哈嶺到這定居,在今龍井鎮龍井街與六道溝交叉路口的東北方向60米處發現一眼古井,於是他們在井邊建了“龍吊桶”,這村後來也改名為“龍井村”。

發展到今天,龍井一共有25萬人,朝鮮族佔到66%,這是中國境內朝鮮族居住最集中、朝鮮族原生態文化和民俗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被譽為“中國朝鮮族民俗文化寶庫”,建有中國唯一一座朝鮮民俗博物館。

不過我們親眼所見的城區,和漢族為主城市幾乎別無二致,一樣的樓房和道路,頂多這邊的路牌和店鋪都用雙語標識。

另外,沿途農村的一些房子明顯不同於東北的大玻璃平房,有藍色、橘色的屋頂,邊邊角角經過彎簷處理,翹著尾巴,類似於《大長今》中的建築風格。

說了這麼多,還是找家館子先填飽肚子吧。

這一路開過來,東北長白山這條線的館子爆雷率很低。我們經常不看點評APP,直接在路邊隨便找一家,有眼緣就走進去。

好在大多數沒有令人失望,比如龍井市政府旁邊這家聚豐園,推薦拍黃瓜、炒麵和招牌烤棒骨。

烤棒骨據說是全龍井僅此一家,很多人一來點上一斤,配著啤酒噸噸噸嘮起嗑來,還挺受當地人喜歡。

首先是份量充足,15塊錢一斤,老闆說用的是豬的大腿骨,塊頭大肉也多,吃一塊頂兩碗飯。

第二當然是味道好,部分東北店家放鹽像不用錢一樣,他們的剛剛好相當於我們的鹹到齁了,恨不得多扒幾口飯。

這家店找到恰到好處的平衡,棒骨有密制醬汁的十足鹹香,也不至於鹹到需要吃一口肉,喝一口水。

除此之外,棒骨既有酥脆的表皮,內在的筋肉做到了軟蠕,兩種截然不同的口感在口腔中交織爆炸,猶如走過一場神奇的探險。

面對我們毫不吝嗇的讚美,老闆更在乎小兒子放學的事情。

過了一會兒,小兒子一蹦一跳回來了,剛進門立刻和踢完足球的哥哥拌嘴打鬧,拎著書包的老闆娘隨後跟了進來。

奶奶一邊責備哥哥弄溼了課本,一邊詢問弟弟從哪裡學來的髒話,而老闆聽著老闆娘表揚小兒子在學校獲獎的事情。

雖然以我憤青的立場,在過去一直很懷疑人間溫情的真實性,認為這是人類的低級情緒,但是眼前這一幕不管怎麼說,還是真真切切打動了我。

這一家子不是什麼大富大貴的家庭,僅僅是茫茫十三億中的一小份子,這也只是眾多平淡無聊的中午之一。

不過一切最簡單的東西足以拼湊出最打動人心的情景,這是屬於普通城市普通人的普通快樂,像炎炎夏日的一陣清風,吹到人心窩裡。

龍井的確很普通,不熱鬧,隔壁是市政府,即使到了工作日的午飯時間,碩大的店裡只有我們仨一桌和另外兩人,格外冷清。

這裡見不到交通高峰期,上下班期間,馬路上的汽車多數是開往政府機關大樓。

那些無緣公務員的許多年輕人,要麼自己當老闆開飯店、網吧或KTV,要麼到周邊的大城市長春、延吉,要麼上韓國,男的當勞動力,女的當服務員。

這是龍井年輕人的現狀,少有人願意待在這裡。你說住在這裡平平淡淡、愜意是真的,但是難有發展也是真的。

過去的龍井可不這樣,這是延邊朝鮮族反帝反封建的啟蒙運動中心,宣傳反日愛國的《民聲報》在此創刊,馬列主義席捲人們的思想,幾乎見證了整一部侵華史。

老闆告訴我們市政府前面的老建築是曾經的日本駐龍井總領事館,又稱“間島日本總領事館”,民間俗稱“牛皮大院”。

間島,是韓國人對中國和朝鮮界河圖們江(韓國稱為豆滿江)以北、海蘭江以南的稱呼。

而中國稱之為“墾島”,原名“假江”,具體指的是圖們江北岸吉林延邊地區和龍縣光霽峪前的一處灘地。

由於東北這一帶是滿族的發源地,被稱為所謂的“龍興之地”,於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朝對東北實施封禁政策,絕對不允許關內漢族踏足。

這片肥沃的土地遭到荒棄,無人管理,18世紀60年代之後有不少朝鮮人過來定居和耕種,這也是中國朝鮮族的源頭之一。

為了防止朝鮮人把東北當成家一樣隨意出入,中朝兩國在1885年進行第一次國境線勘界,史稱“乙酉勘界”,可惜雙方始終沒有達成共識,為後來的“間島之爭”埋下後患。

這不得不說到同樣對東北虎視眈眈的俄羅斯了。

沙俄作為當時的世界強國之一,為了加強對遠東地區的控制,苦苦尋找太平洋不凍港供艦隊使用,大連的旅順港是他們的第一選擇。

藉著中國在1900年爆發義和團運動,俄國以保護在華領事和資產為由,派出20萬大軍非法進入東北,全面控制鐵路管理權,修築大量防禦工事。

此時的東北名義上是清帝國的一部分,實際形同俄國的一個省份。

日本人不願意了,之前因為俄國出面聯合德國、法國,被迫放棄遼東半島,現在他們又獨吞東北,更加不利於實現“東亞共榮圈”計劃。

按照計劃,日軍將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接著佔領全中國以此作為後備補給點,再稱霸東南亞和澳大利亞;

隨後在印度和納粹德國匯合,一起北上攻打蘇聯,終極目標是跨過太平洋打下美國,一統全世界。

1904年,日俄談判破裂,撕破臉的雙方在2月宣戰。經過旅順、奉天、遼陽會戰和黃海海戰等重大戰役,接連戰敗的俄國在1905年退回聖彼得堡。

同年11月,日本通過《己巳保護條約》控制朝鮮,插手間島問題,放大間島之爭;

1906年12月,日本西園寺內閣在伊藤博文的策劃下,決定發兵中國入侵延邊。

一年後,日本打著“保護朝鮮人民財產”的名號,強派60多名警察到延吉設立“朝鮮統監府間島臨時派出所”,大量開展間諜活動。

無能的清政府唯一做的只是和日本“交涉”,始終不敢以武力制裁,任其兩年間移居延邊的朝鮮人多達10萬,佔到延邊總人口的五分之四。

1909年11月,派出所更名為“間島日本總領事館”,直接聽命於日本外務大臣,負責日本在東北的軍事政治活動。

館內不僅有龐大的武裝警察機構,還有刑訊室、監獄和水牢等,這哪裡是領事館,分明是以龐大警察系統為主體的武裝侵略堡壘。

據歷史記載,間島日本總領事館從設立到1937年12月撤館為止,一共殺害抗日鬥士和群眾2萬餘人。

僅僅地下室就以非人道的方式奪走4000多條人命,一扇扇鐵門後汩汩流淌著幾十噸鮮血,種種可以想像、無法想象的斑斑事蹟全在這座充滿恐怖、憤怒和畏懼的建築中發生。

多年後,這個祥和優美的園子,這座精美設計的建築,野心勃勃的計劃的第一個海外據點如今安安靜靜地站在我們面前,站在被人遺忘的龍井。

眼前細細簌簌的行人走過的安靜街道也曾喧囂過,繁華的日子像過眼雲煙,都停留在昨天了。

如果不是當事人,有幾個人知道龍井還有一座天寶山,曾經的八大礦山之一,有色金屬的地質儲量和開採歷史都曾聞名全國。

這座銀礦原名紅石砬子。有史記載的最早開採時間足以追溯到光緒十五年(1889年),1893年為六十大壽的慈禧獻上白銀兩萬四千兩,博得老人家的歡心,賜名“天寶山”。

隨著清朝滅亡和“九一八”事件爆發,天寶山也在戰亂中被人遺忘,等到下一次恢復生產,是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個“五一”勞動節。

時值第一個五年計劃,天寶山作為生產工業原料、國防材料的重工業礦山,高度重視的中央先後撥下大量資金扶持。

天寶山在短短几年內形成了日處理礦石2000噸的生產規模,成為全國有色金屬系統的八大礦山之一,多次受到國家冶金部和有色總局的表揚。

許多人揣著“淘金熱”的夢想聚集在龍井,人口一度超過延邊首府延吉,他們定居、打工、賺錢、消費,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可惜金礦銀礦總有挖空的一天,進入九十年代後,挖了近100年的天寶山面臨資源貧乏、質量下降、成本提高、資金週轉困難諸多不利因素,無以為繼。

2002年2月19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批覆同意天寶山礦務局進入破產程序;

2002年3月13日,龍井市人民法院受理天寶山礦務局關閉破產一案,公告天寶山礦務局實施關閉破產;

伴隨礦山的停工,龍井的發展走向斷崖路,經濟萎靡不振。

政府早在2005年開始尋求轉型,修了幾家客運站試圖吸引俄羅斯和韓國的投資,正如我們見到的,一切都沒有發生和成功。

位於龍井經濟開發區的延邊義烏商貿城,因為主打低價的小商品無法承受深山的高昂運費,無人問津的空地長起了雜草,商業前景幾乎消失。

其實龍井只是一個小小的窗口,透過這個窗口是東北在過去二十年的倒退,空留下這些鏽跡斑斑的大型設備和建築,東北輝煌的沉默見證者。

那麼多有著繁忙工廠、發電廠、採礦和伐木向的鄉鎮和城市,一旦自然資源枯竭,無不是生產總值下降,工人失業和犯罪率上升,風光不再。

哪怕政府第一時間尋找出路,卻總是有心無力,難以重現往日的輝煌,有多少次舉臂高呼振興,就有多少次再度恢復平寂。

柯林斯詞典中,專門有一個詞語“Rust Belt”指這些“曾經擁有大量工業,現在處於經濟困難的地區”,即“鏽帶”。

這裡的建築在生鏽,這裡居住的人們也在慢慢、慢慢地生鏽,變得像這片大地一樣寂靜無聲。

以下為圖說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到和龍的距離不短,所以17號在安圖縣露營一宿後,18號早上再趕往和龍和龍井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早市的普通人們,他們才是這個國家的全部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我們點了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手撕的挺有勁道,蘸著狗醬吃著香,和尚也跳牆。煙燻的味道和大家平時吃到的煙燻雞鴨鵝是一樣的,主要是做得特別“爛”,入口用上下頜床輕輕一壓,肉和骨頭瞬間分離,吐出骨頭,留下滿嘴噴香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良哥更喜歡吃有韌勁的狗肉,悠悠覺得鹹了點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請認準當地人推薦的大韓狗肉館,這家店在導航上是沒有具體位置的,地點在某小學附近。這好像尋找一位世外高人,人們只知道他在這座山頭修仙,想要得道,自個兒慢慢找吧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這邊的水果攤和南方差不多,都有蘋果、鴨梨、芒果和藍莓,區別只在於是當地產的。當地的水果攤,比較特別的蘋果梨,吃起來真的是兩種水果的味道結合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準備離開臨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一路的木林森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眼前的這一幕很像“三賤客”幾年前的越南之旅,也是這樣佔居高位的路邊,這樣大片大片的綠色盡收眼底。“三賤客”嘖嘖感嘆越南有著全世界無與倫比的美麗,我卻為加起來有兩百歲的他們感到遺憾。他們不瞭解中國,無緣這些幾乎和文明社會斷絕聯繫,卻有一級柏油路的自駕遊愛好者樂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龍井國境線長:142.5公里

龍井人口:24.6萬,朝鮮族佔66%

初印象:寂靜沒落的工業重鎮

➤臨江是一座特別早起的城市。

凌晨一點多的時候,我們所住賓館樓下的早市便有小販佔位擺攤,四點多因為吵鬧的厲害,良哥輾轉反側直至天亮,六點左右索性起床出門溜達。

我除了睡前聽到一些從走廊傳過來的不可描述的聲音外,基本一覺到天亮,直到良哥回來的那一陣有力的敲門聲把我驚醒。

“這邊藍莓真便宜,才10元一斤。”

看著良哥手裡拎著的水果,我下意識的“哦”了一聲,然後想到前段時間在超市花了20元買的一盒200克裝的藍莓,這價差有點大。東北貌似有很多藍莓種植園,應該也算是一大特色,此外還有甜瓜,也是路上看到的瓜農都在賣的一種當季水果。

按例在臨江早起後,處理完手頭的工作後就開始為午飯覓食。

根據良哥在當地的一位朋友的指引下,說解放小學邊上的大韓狗肉館不錯,一看導航原來就在賓館附近,也是早市所在的那條街,於是就直接殺奔過去。

東北人尤其朝鮮族是出了名的愛吃狗肉,據聞延邊地區一年大約要消費30萬條狗,當地有一句俗語是“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臨江雖然不屬於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但也是朝鮮族比較集中的一個聚居地,所以這邊的狗肉也是當地民眾餐桌上的家常菜。

可能一些人不認同吃狗肉,但我老家廣東汕頭,悠悠老家安徽宿州和良哥老家浙江金華都有吃狗肉的風俗,所以在這點上我們仨並沒有什麼忌諱。

至於東北這邊為什麼夏天也吃狗肉,在我們一路上求證得到的說法是,這相當於三伏天貼鍼灸,逼出體內的寒氣、陰氣。以前當地人在沒有空調的情況下還悶在屋子裡吃,為的就是驅寒。

點了一份煙燻狗蹄子和一份手撕狗肉,外加兩份時蔬。煙燻蹄子煮的酥爛,入口即化的那種,口感裡伴有煙燻味,應該是煮過後再煙燻。手撕狗肉的口感相對勁道些,說不上什麼特別之處,但味道還不錯,口留餘香的那種。

好像臨江這邊的飲食相比東北國境線上其他城鎮,最大的特色在於煙燻。良哥的那位朋友特意囑咐我們走之前再買點燻雞和薰蛋之類的帶著路上吃。

可惜出城的路上都沒有見到熟食店,還有大煎餅,也沒有口福吃到(臨江大部分居民的父輩是闖關東時期過來的山東人,至今很多家庭保留著山東的飲食習慣,可以卷一切的大煎餅正是其中之一)。

我們安慰自己說路上總有一些遺憾,這些零零總總的遺憾才是旅途回憶中最深的一部分。

當下最重要的,是把目光放在還有六小時路程的和龍——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第一站。

201國道將臨江和和龍連接在一起。

這條路車流依然很少,偶爾和幾輛橘色的戰旗牌森林消防車打個照面,雙方的眼神都帶著“你怎麼在這”的極大困惑。導航顯示300餘公里將近6個小時的車程。

經過前面幾天的國境線奔襲,給我最大的感觸是我們中國的幅員這麼遼闊,很多公路風景不亞於歐美,只是大家不知道,或者身處急功近利的社會中,無從出發。

傍晚時分,在離和龍還差不多兩個小時的車程,我們總算開出了那片積雨雲。此時,夕陽透過雲朵散落在層層田野間,我們像是行駛在一幅油畫中,有了陽光和清風的點綴,整個人的心情都好不少。

良哥覺得沒必要再往前趕路了,建議找個地方露營,晚上看看星空,喝點酒,吹牛聊會。於是看著前面一大片綠色的山林,我們找了下道口拐了進去。

人在城市待久了,總是這裡有點不爽,那裡有點毛病,需要讓大自然母親來治一治。

就露營來說,良哥算是這方面的老司機,近到新疆西藏,遠到南半球的新西蘭,都安營紮寨過;作為女生的悠悠沒有任何經驗,對第一次感到興奮和期待,好像實現了多年的夙願;我之前則因公關關係參加過兩次露營,不過都是被主辦方安排得妥妥當當,拎包入住。這回是真正輪到自己動手紮營,尤其還是自己團隊一起,內心也多少有些許期待。

開進去之後,發現這邊的山頭上都是成片成片的莊稼,玉米、大豆之類,基本找不到一塊可以容納一車三人的空地,更別奢望草地了。路過一個寥寥幾戶人家的村莊,地圖顯示著“安圖縣”。

時代的腳步沒有經過這裡,原色的木頭和水泥磚組成的房子維持著上世紀的風格和成色,然而我們的心思全不在這上面。

話事人良哥說開了這麼長一段時間,大家也不甘心,還是往前接著開吧。如果真的沒有再折回大路往和龍趕,至少不留遺憾。

在最終找到露營地——一座禿了的小山頭已經快六點,晚霞已經開始招搖過市。

雖然時值7月,這塊風水寶地卻見不到一隻蚊蟲,也沒有鄉下一貫的泔水味,外加地偏人少,陽光、空氣所有的一切都很乾淨清爽。

眼看遠處的夕陽落入地平線裡,在一陣忙亂過後,營地總算被我們支起來了。

人有時候真的很奇怪,當然我這裡說的是城裡人。不論生活如何安逸,總會過膩。於是想著跟大自然接觸,迴歸原野。

就像露營,明明各種不方便,但當你真正紮下營地的時候,坐在椅子上望一眼毫無遮掩的遠方和通透的天空,吸一口純粹的自然風,似乎所有不自在的毛病都不治而愈。

作為我們的主廚,悠悠全球首創掛麵煮方便麵,輔以配料包和火腿腸調味,看著咕嚕咕嚕冒泡的湯水煮著我們三個的疲倦、餓意和期待,心想生活可以簡單到很簡單,純粹其實就是豐富,也是小幸福。

即使麵條的賣相一般,色香味一樣不佔,但是坐在野外哧溜哧溜地吃著,那種味道在家裡和飯店裡都是絕壁吃不出的,因為這種味道里參雜著更多的是放鬆。

這一晚,我們在沒有星星和信號的黑夜中,配著老乾媽和啤酒,說著忘記說過的話,吃完了這一頓難忘的“面雜”,順便開了一場戶外露天演唱會。

打開手機的閃關燈,五音不全地嚎著“那一夜我獨自望著星空”,嚎出被壓抑太久的表現欲。藉著酒勁,人容易撥下人格這顆洋蔥的最外一層。

城市生活要求我們每個人都收起天真,無時不刻地顧慮人和人的圈子關係,活得像人精。這不是壞事,只是在錙銖必較的環境待久了容易神經衰弱,隨時像個氣鼓鼓的氣球,輕輕一刺就爆。

偶爾把自己扔進大自然裡,鬆鬆頭皮,釋放下天性,連接人和自然,確實有利於解開心結。

演唱會結束於一場不期而遇的小雨。

躺在帳篷裡,聽著雨聲越聽越大,我們三頂帳篷頭挨著圍在一起,開玩笑說山坡上衝下泥石流怎麼辦?良哥一句話倒是夠爽快:“不管了,睡覺!”

儘管風餐露宿,雨水交加,但這一晚我們三個都睡的很香。直到第二天的鬧鐘毫無人性地把我們叫醒。

處理完工作,收拾好營地,差不多已近上午十點。

繼續向和龍進發。

直到從山路下來,見到十字路口有一座“飛龍”雕塑,底座的“和龍”兩字告訴你—歡迎來到“長白山下金達萊(朝鮮語“杜鵑花”的音譯),最美中朝邊境線”。

話是這樣說—最美中朝,中朝友好。我對這座城市的最初印象卻是一條2015年1月的新聞:

那是一個寒冷的冬日,一名帶有手槍的朝鮮士兵,穿過凍上的圖們江,來到一個名為吉地屯的小村莊。

然後在傍晚時分,他向兩對老夫婦開槍,致其四人死亡。

當天夜裡,大舉出動的中國軍警開槍擊中他的腹部,將其抓獲,他大概在一天後死亡,遺體被送回朝鮮。

這條沒有經過國內媒體廣泛報導的新聞,只在中朝邊境的和龍引起人們的恐慌。

位於圖們江上游北岸、長白山東麓的“山城”和龍,面積達到5043平方公里,其中的山區、半山區佔到91%,平均海拔600米。

境內有多達17條河流,屬於圖們江流域,為中溫帶半溼潤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溫度為4.8度。

這裡的夏天非常適合凹造型,7月平均溫度只有20.8度,穿一件不冷,套一件外套或疊穿T恤也不熱。

這片避暑勝地住著朝鮮、漢、滿、回、蒙古、壯、苗和土家主要八個民族,朝鮮族人口更是佔到60%。

然而以今天的信息發達和交通便利程度,地區、民族之間的交融進程遠遠超過上千年的總和。

走在馬路上,大家全是黃皮膚黑眼珠,根本分不出誰是朝鮮人,誰是漢人。

雖然這裡跟我們居住的地方很遙遠,可是個體面對社會環境鉅變的無力感,所改變的面相、眼神和肢體語言,全中國都是一樣的。

別說中國的55個民族漢化,全世界都在講全球化和趨於一致,越是發達的地區和國家,內部的差異越小,這是無法躲避的事實。

我們在和龍市政府門口打卡後,準備找家肯德基坐下來完成手頭的工作,地圖翻了大半天,愣是發現當地沒有肯德基麥當勞。

良哥開玩笑說不如看看哪些東北城市沒有這兩家美式快餐店,如果在這裡開第一家,生意豈不是好到爆。

我對此持有保留意見,這邊留下的幾乎是老人小孩,沒有什麼消費能力,一頓管飽的午飯也就十幾塊錢,肯德基麥當勞對他們來說,還是太貴了。

既然找不到地方工作,和龍也沒什麼特別的景點,我們就索性決定趕往下一個相鄰城市,車程只有50分鐘的龍井。

龍井是延邊最大的城市之一,全市總面積2591平方公里,向北和黑龍江連接,東南方向和朝鮮隔著圖們江相望,西邊眺望俄羅斯的普烈摩爾斯基區,被稱為延吉的後花園。

“龍井”這名字和龍井茶沒有任何關係,而是來源自一個流傳了上百年的故事。

據說1883年,朝鮮農民越過兀良哈嶺到這定居,在今龍井鎮龍井街與六道溝交叉路口的東北方向60米處發現一眼古井,於是他們在井邊建了“龍吊桶”,這村後來也改名為“龍井村”。

發展到今天,龍井一共有25萬人,朝鮮族佔到66%,這是中國境內朝鮮族居住最集中、朝鮮族原生態文化和民俗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被譽為“中國朝鮮族民俗文化寶庫”,建有中國唯一一座朝鮮民俗博物館。

不過我們親眼所見的城區,和漢族為主城市幾乎別無二致,一樣的樓房和道路,頂多這邊的路牌和店鋪都用雙語標識。

另外,沿途農村的一些房子明顯不同於東北的大玻璃平房,有藍色、橘色的屋頂,邊邊角角經過彎簷處理,翹著尾巴,類似於《大長今》中的建築風格。

說了這麼多,還是找家館子先填飽肚子吧。

這一路開過來,東北長白山這條線的館子爆雷率很低。我們經常不看點評APP,直接在路邊隨便找一家,有眼緣就走進去。

好在大多數沒有令人失望,比如龍井市政府旁邊這家聚豐園,推薦拍黃瓜、炒麵和招牌烤棒骨。

烤棒骨據說是全龍井僅此一家,很多人一來點上一斤,配著啤酒噸噸噸嘮起嗑來,還挺受當地人喜歡。

首先是份量充足,15塊錢一斤,老闆說用的是豬的大腿骨,塊頭大肉也多,吃一塊頂兩碗飯。

第二當然是味道好,部分東北店家放鹽像不用錢一樣,他們的剛剛好相當於我們的鹹到齁了,恨不得多扒幾口飯。

這家店找到恰到好處的平衡,棒骨有密制醬汁的十足鹹香,也不至於鹹到需要吃一口肉,喝一口水。

除此之外,棒骨既有酥脆的表皮,內在的筋肉做到了軟蠕,兩種截然不同的口感在口腔中交織爆炸,猶如走過一場神奇的探險。

面對我們毫不吝嗇的讚美,老闆更在乎小兒子放學的事情。

過了一會兒,小兒子一蹦一跳回來了,剛進門立刻和踢完足球的哥哥拌嘴打鬧,拎著書包的老闆娘隨後跟了進來。

奶奶一邊責備哥哥弄溼了課本,一邊詢問弟弟從哪裡學來的髒話,而老闆聽著老闆娘表揚小兒子在學校獲獎的事情。

雖然以我憤青的立場,在過去一直很懷疑人間溫情的真實性,認為這是人類的低級情緒,但是眼前這一幕不管怎麼說,還是真真切切打動了我。

這一家子不是什麼大富大貴的家庭,僅僅是茫茫十三億中的一小份子,這也只是眾多平淡無聊的中午之一。

不過一切最簡單的東西足以拼湊出最打動人心的情景,這是屬於普通城市普通人的普通快樂,像炎炎夏日的一陣清風,吹到人心窩裡。

龍井的確很普通,不熱鬧,隔壁是市政府,即使到了工作日的午飯時間,碩大的店裡只有我們仨一桌和另外兩人,格外冷清。

這裡見不到交通高峰期,上下班期間,馬路上的汽車多數是開往政府機關大樓。

那些無緣公務員的許多年輕人,要麼自己當老闆開飯店、網吧或KTV,要麼到周邊的大城市長春、延吉,要麼上韓國,男的當勞動力,女的當服務員。

這是龍井年輕人的現狀,少有人願意待在這裡。你說住在這裡平平淡淡、愜意是真的,但是難有發展也是真的。

過去的龍井可不這樣,這是延邊朝鮮族反帝反封建的啟蒙運動中心,宣傳反日愛國的《民聲報》在此創刊,馬列主義席捲人們的思想,幾乎見證了整一部侵華史。

老闆告訴我們市政府前面的老建築是曾經的日本駐龍井總領事館,又稱“間島日本總領事館”,民間俗稱“牛皮大院”。

間島,是韓國人對中國和朝鮮界河圖們江(韓國稱為豆滿江)以北、海蘭江以南的稱呼。

而中國稱之為“墾島”,原名“假江”,具體指的是圖們江北岸吉林延邊地區和龍縣光霽峪前的一處灘地。

由於東北這一帶是滿族的發源地,被稱為所謂的“龍興之地”,於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朝對東北實施封禁政策,絕對不允許關內漢族踏足。

這片肥沃的土地遭到荒棄,無人管理,18世紀60年代之後有不少朝鮮人過來定居和耕種,這也是中國朝鮮族的源頭之一。

為了防止朝鮮人把東北當成家一樣隨意出入,中朝兩國在1885年進行第一次國境線勘界,史稱“乙酉勘界”,可惜雙方始終沒有達成共識,為後來的“間島之爭”埋下後患。

這不得不說到同樣對東北虎視眈眈的俄羅斯了。

沙俄作為當時的世界強國之一,為了加強對遠東地區的控制,苦苦尋找太平洋不凍港供艦隊使用,大連的旅順港是他們的第一選擇。

藉著中國在1900年爆發義和團運動,俄國以保護在華領事和資產為由,派出20萬大軍非法進入東北,全面控制鐵路管理權,修築大量防禦工事。

此時的東北名義上是清帝國的一部分,實際形同俄國的一個省份。

日本人不願意了,之前因為俄國出面聯合德國、法國,被迫放棄遼東半島,現在他們又獨吞東北,更加不利於實現“東亞共榮圈”計劃。

按照計劃,日軍將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接著佔領全中國以此作為後備補給點,再稱霸東南亞和澳大利亞;

隨後在印度和納粹德國匯合,一起北上攻打蘇聯,終極目標是跨過太平洋打下美國,一統全世界。

1904年,日俄談判破裂,撕破臉的雙方在2月宣戰。經過旅順、奉天、遼陽會戰和黃海海戰等重大戰役,接連戰敗的俄國在1905年退回聖彼得堡。

同年11月,日本通過《己巳保護條約》控制朝鮮,插手間島問題,放大間島之爭;

1906年12月,日本西園寺內閣在伊藤博文的策劃下,決定發兵中國入侵延邊。

一年後,日本打著“保護朝鮮人民財產”的名號,強派60多名警察到延吉設立“朝鮮統監府間島臨時派出所”,大量開展間諜活動。

無能的清政府唯一做的只是和日本“交涉”,始終不敢以武力制裁,任其兩年間移居延邊的朝鮮人多達10萬,佔到延邊總人口的五分之四。

1909年11月,派出所更名為“間島日本總領事館”,直接聽命於日本外務大臣,負責日本在東北的軍事政治活動。

館內不僅有龐大的武裝警察機構,還有刑訊室、監獄和水牢等,這哪裡是領事館,分明是以龐大警察系統為主體的武裝侵略堡壘。

據歷史記載,間島日本總領事館從設立到1937年12月撤館為止,一共殺害抗日鬥士和群眾2萬餘人。

僅僅地下室就以非人道的方式奪走4000多條人命,一扇扇鐵門後汩汩流淌著幾十噸鮮血,種種可以想像、無法想象的斑斑事蹟全在這座充滿恐怖、憤怒和畏懼的建築中發生。

多年後,這個祥和優美的園子,這座精美設計的建築,野心勃勃的計劃的第一個海外據點如今安安靜靜地站在我們面前,站在被人遺忘的龍井。

眼前細細簌簌的行人走過的安靜街道也曾喧囂過,繁華的日子像過眼雲煙,都停留在昨天了。

如果不是當事人,有幾個人知道龍井還有一座天寶山,曾經的八大礦山之一,有色金屬的地質儲量和開採歷史都曾聞名全國。

這座銀礦原名紅石砬子。有史記載的最早開採時間足以追溯到光緒十五年(1889年),1893年為六十大壽的慈禧獻上白銀兩萬四千兩,博得老人家的歡心,賜名“天寶山”。

隨著清朝滅亡和“九一八”事件爆發,天寶山也在戰亂中被人遺忘,等到下一次恢復生產,是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個“五一”勞動節。

時值第一個五年計劃,天寶山作為生產工業原料、國防材料的重工業礦山,高度重視的中央先後撥下大量資金扶持。

天寶山在短短几年內形成了日處理礦石2000噸的生產規模,成為全國有色金屬系統的八大礦山之一,多次受到國家冶金部和有色總局的表揚。

許多人揣著“淘金熱”的夢想聚集在龍井,人口一度超過延邊首府延吉,他們定居、打工、賺錢、消費,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可惜金礦銀礦總有挖空的一天,進入九十年代後,挖了近100年的天寶山面臨資源貧乏、質量下降、成本提高、資金週轉困難諸多不利因素,無以為繼。

2002年2月19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批覆同意天寶山礦務局進入破產程序;

2002年3月13日,龍井市人民法院受理天寶山礦務局關閉破產一案,公告天寶山礦務局實施關閉破產;

伴隨礦山的停工,龍井的發展走向斷崖路,經濟萎靡不振。

政府早在2005年開始尋求轉型,修了幾家客運站試圖吸引俄羅斯和韓國的投資,正如我們見到的,一切都沒有發生和成功。

位於龍井經濟開發區的延邊義烏商貿城,因為主打低價的小商品無法承受深山的高昂運費,無人問津的空地長起了雜草,商業前景幾乎消失。

其實龍井只是一個小小的窗口,透過這個窗口是東北在過去二十年的倒退,空留下這些鏽跡斑斑的大型設備和建築,東北輝煌的沉默見證者。

那麼多有著繁忙工廠、發電廠、採礦和伐木向的鄉鎮和城市,一旦自然資源枯竭,無不是生產總值下降,工人失業和犯罪率上升,風光不再。

哪怕政府第一時間尋找出路,卻總是有心無力,難以重現往日的輝煌,有多少次舉臂高呼振興,就有多少次再度恢復平寂。

柯林斯詞典中,專門有一個詞語“Rust Belt”指這些“曾經擁有大量工業,現在處於經濟困難的地區”,即“鏽帶”。

這裡的建築在生鏽,這裡居住的人們也在慢慢、慢慢地生鏽,變得像這片大地一樣寂靜無聲。

以下為圖說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到和龍的距離不短,所以17號在安圖縣露營一宿後,18號早上再趕往和龍和龍井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早市的普通人們,他們才是這個國家的全部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我們點了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手撕的挺有勁道,蘸著狗醬吃著香,和尚也跳牆。煙燻的味道和大家平時吃到的煙燻雞鴨鵝是一樣的,主要是做得特別“爛”,入口用上下頜床輕輕一壓,肉和骨頭瞬間分離,吐出骨頭,留下滿嘴噴香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良哥更喜歡吃有韌勁的狗肉,悠悠覺得鹹了點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請認準當地人推薦的大韓狗肉館,這家店在導航上是沒有具體位置的,地點在某小學附近。這好像尋找一位世外高人,人們只知道他在這座山頭修仙,想要得道,自個兒慢慢找吧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這邊的水果攤和南方差不多,都有蘋果、鴨梨、芒果和藍莓,區別只在於是當地產的。當地的水果攤,比較特別的蘋果梨,吃起來真的是兩種水果的味道結合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準備離開臨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一路的木林森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眼前的這一幕很像“三賤客”幾年前的越南之旅,也是這樣佔居高位的路邊,這樣大片大片的綠色盡收眼底。“三賤客”嘖嘖感嘆越南有著全世界無與倫比的美麗,我卻為加起來有兩百歲的他們感到遺憾。他們不瞭解中國,無緣這些幾乎和文明社會斷絕聯繫,卻有一級柏油路的自駕遊愛好者樂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難得遇到的草原,趕緊下車拍照


"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龍井國境線長:142.5公里

龍井人口:24.6萬,朝鮮族佔66%

初印象:寂靜沒落的工業重鎮

➤臨江是一座特別早起的城市。

凌晨一點多的時候,我們所住賓館樓下的早市便有小販佔位擺攤,四點多因為吵鬧的厲害,良哥輾轉反側直至天亮,六點左右索性起床出門溜達。

我除了睡前聽到一些從走廊傳過來的不可描述的聲音外,基本一覺到天亮,直到良哥回來的那一陣有力的敲門聲把我驚醒。

“這邊藍莓真便宜,才10元一斤。”

看著良哥手裡拎著的水果,我下意識的“哦”了一聲,然後想到前段時間在超市花了20元買的一盒200克裝的藍莓,這價差有點大。東北貌似有很多藍莓種植園,應該也算是一大特色,此外還有甜瓜,也是路上看到的瓜農都在賣的一種當季水果。

按例在臨江早起後,處理完手頭的工作後就開始為午飯覓食。

根據良哥在當地的一位朋友的指引下,說解放小學邊上的大韓狗肉館不錯,一看導航原來就在賓館附近,也是早市所在的那條街,於是就直接殺奔過去。

東北人尤其朝鮮族是出了名的愛吃狗肉,據聞延邊地區一年大約要消費30萬條狗,當地有一句俗語是“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臨江雖然不屬於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但也是朝鮮族比較集中的一個聚居地,所以這邊的狗肉也是當地民眾餐桌上的家常菜。

可能一些人不認同吃狗肉,但我老家廣東汕頭,悠悠老家安徽宿州和良哥老家浙江金華都有吃狗肉的風俗,所以在這點上我們仨並沒有什麼忌諱。

至於東北這邊為什麼夏天也吃狗肉,在我們一路上求證得到的說法是,這相當於三伏天貼鍼灸,逼出體內的寒氣、陰氣。以前當地人在沒有空調的情況下還悶在屋子裡吃,為的就是驅寒。

點了一份煙燻狗蹄子和一份手撕狗肉,外加兩份時蔬。煙燻蹄子煮的酥爛,入口即化的那種,口感裡伴有煙燻味,應該是煮過後再煙燻。手撕狗肉的口感相對勁道些,說不上什麼特別之處,但味道還不錯,口留餘香的那種。

好像臨江這邊的飲食相比東北國境線上其他城鎮,最大的特色在於煙燻。良哥的那位朋友特意囑咐我們走之前再買點燻雞和薰蛋之類的帶著路上吃。

可惜出城的路上都沒有見到熟食店,還有大煎餅,也沒有口福吃到(臨江大部分居民的父輩是闖關東時期過來的山東人,至今很多家庭保留著山東的飲食習慣,可以卷一切的大煎餅正是其中之一)。

我們安慰自己說路上總有一些遺憾,這些零零總總的遺憾才是旅途回憶中最深的一部分。

當下最重要的,是把目光放在還有六小時路程的和龍——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第一站。

201國道將臨江和和龍連接在一起。

這條路車流依然很少,偶爾和幾輛橘色的戰旗牌森林消防車打個照面,雙方的眼神都帶著“你怎麼在這”的極大困惑。導航顯示300餘公里將近6個小時的車程。

經過前面幾天的國境線奔襲,給我最大的感觸是我們中國的幅員這麼遼闊,很多公路風景不亞於歐美,只是大家不知道,或者身處急功近利的社會中,無從出發。

傍晚時分,在離和龍還差不多兩個小時的車程,我們總算開出了那片積雨雲。此時,夕陽透過雲朵散落在層層田野間,我們像是行駛在一幅油畫中,有了陽光和清風的點綴,整個人的心情都好不少。

良哥覺得沒必要再往前趕路了,建議找個地方露營,晚上看看星空,喝點酒,吹牛聊會。於是看著前面一大片綠色的山林,我們找了下道口拐了進去。

人在城市待久了,總是這裡有點不爽,那裡有點毛病,需要讓大自然母親來治一治。

就露營來說,良哥算是這方面的老司機,近到新疆西藏,遠到南半球的新西蘭,都安營紮寨過;作為女生的悠悠沒有任何經驗,對第一次感到興奮和期待,好像實現了多年的夙願;我之前則因公關關係參加過兩次露營,不過都是被主辦方安排得妥妥當當,拎包入住。這回是真正輪到自己動手紮營,尤其還是自己團隊一起,內心也多少有些許期待。

開進去之後,發現這邊的山頭上都是成片成片的莊稼,玉米、大豆之類,基本找不到一塊可以容納一車三人的空地,更別奢望草地了。路過一個寥寥幾戶人家的村莊,地圖顯示著“安圖縣”。

時代的腳步沒有經過這裡,原色的木頭和水泥磚組成的房子維持著上世紀的風格和成色,然而我們的心思全不在這上面。

話事人良哥說開了這麼長一段時間,大家也不甘心,還是往前接著開吧。如果真的沒有再折回大路往和龍趕,至少不留遺憾。

在最終找到露營地——一座禿了的小山頭已經快六點,晚霞已經開始招搖過市。

雖然時值7月,這塊風水寶地卻見不到一隻蚊蟲,也沒有鄉下一貫的泔水味,外加地偏人少,陽光、空氣所有的一切都很乾淨清爽。

眼看遠處的夕陽落入地平線裡,在一陣忙亂過後,營地總算被我們支起來了。

人有時候真的很奇怪,當然我這裡說的是城裡人。不論生活如何安逸,總會過膩。於是想著跟大自然接觸,迴歸原野。

就像露營,明明各種不方便,但當你真正紮下營地的時候,坐在椅子上望一眼毫無遮掩的遠方和通透的天空,吸一口純粹的自然風,似乎所有不自在的毛病都不治而愈。

作為我們的主廚,悠悠全球首創掛麵煮方便麵,輔以配料包和火腿腸調味,看著咕嚕咕嚕冒泡的湯水煮著我們三個的疲倦、餓意和期待,心想生活可以簡單到很簡單,純粹其實就是豐富,也是小幸福。

即使麵條的賣相一般,色香味一樣不佔,但是坐在野外哧溜哧溜地吃著,那種味道在家裡和飯店裡都是絕壁吃不出的,因為這種味道里參雜著更多的是放鬆。

這一晚,我們在沒有星星和信號的黑夜中,配著老乾媽和啤酒,說著忘記說過的話,吃完了這一頓難忘的“面雜”,順便開了一場戶外露天演唱會。

打開手機的閃關燈,五音不全地嚎著“那一夜我獨自望著星空”,嚎出被壓抑太久的表現欲。藉著酒勁,人容易撥下人格這顆洋蔥的最外一層。

城市生活要求我們每個人都收起天真,無時不刻地顧慮人和人的圈子關係,活得像人精。這不是壞事,只是在錙銖必較的環境待久了容易神經衰弱,隨時像個氣鼓鼓的氣球,輕輕一刺就爆。

偶爾把自己扔進大自然裡,鬆鬆頭皮,釋放下天性,連接人和自然,確實有利於解開心結。

演唱會結束於一場不期而遇的小雨。

躺在帳篷裡,聽著雨聲越聽越大,我們三頂帳篷頭挨著圍在一起,開玩笑說山坡上衝下泥石流怎麼辦?良哥一句話倒是夠爽快:“不管了,睡覺!”

儘管風餐露宿,雨水交加,但這一晚我們三個都睡的很香。直到第二天的鬧鐘毫無人性地把我們叫醒。

處理完工作,收拾好營地,差不多已近上午十點。

繼續向和龍進發。

直到從山路下來,見到十字路口有一座“飛龍”雕塑,底座的“和龍”兩字告訴你—歡迎來到“長白山下金達萊(朝鮮語“杜鵑花”的音譯),最美中朝邊境線”。

話是這樣說—最美中朝,中朝友好。我對這座城市的最初印象卻是一條2015年1月的新聞:

那是一個寒冷的冬日,一名帶有手槍的朝鮮士兵,穿過凍上的圖們江,來到一個名為吉地屯的小村莊。

然後在傍晚時分,他向兩對老夫婦開槍,致其四人死亡。

當天夜裡,大舉出動的中國軍警開槍擊中他的腹部,將其抓獲,他大概在一天後死亡,遺體被送回朝鮮。

這條沒有經過國內媒體廣泛報導的新聞,只在中朝邊境的和龍引起人們的恐慌。

位於圖們江上游北岸、長白山東麓的“山城”和龍,面積達到5043平方公里,其中的山區、半山區佔到91%,平均海拔600米。

境內有多達17條河流,屬於圖們江流域,為中溫帶半溼潤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溫度為4.8度。

這裡的夏天非常適合凹造型,7月平均溫度只有20.8度,穿一件不冷,套一件外套或疊穿T恤也不熱。

這片避暑勝地住著朝鮮、漢、滿、回、蒙古、壯、苗和土家主要八個民族,朝鮮族人口更是佔到60%。

然而以今天的信息發達和交通便利程度,地區、民族之間的交融進程遠遠超過上千年的總和。

走在馬路上,大家全是黃皮膚黑眼珠,根本分不出誰是朝鮮人,誰是漢人。

雖然這裡跟我們居住的地方很遙遠,可是個體面對社會環境鉅變的無力感,所改變的面相、眼神和肢體語言,全中國都是一樣的。

別說中國的55個民族漢化,全世界都在講全球化和趨於一致,越是發達的地區和國家,內部的差異越小,這是無法躲避的事實。

我們在和龍市政府門口打卡後,準備找家肯德基坐下來完成手頭的工作,地圖翻了大半天,愣是發現當地沒有肯德基麥當勞。

良哥開玩笑說不如看看哪些東北城市沒有這兩家美式快餐店,如果在這裡開第一家,生意豈不是好到爆。

我對此持有保留意見,這邊留下的幾乎是老人小孩,沒有什麼消費能力,一頓管飽的午飯也就十幾塊錢,肯德基麥當勞對他們來說,還是太貴了。

既然找不到地方工作,和龍也沒什麼特別的景點,我們就索性決定趕往下一個相鄰城市,車程只有50分鐘的龍井。

龍井是延邊最大的城市之一,全市總面積2591平方公里,向北和黑龍江連接,東南方向和朝鮮隔著圖們江相望,西邊眺望俄羅斯的普烈摩爾斯基區,被稱為延吉的後花園。

“龍井”這名字和龍井茶沒有任何關係,而是來源自一個流傳了上百年的故事。

據說1883年,朝鮮農民越過兀良哈嶺到這定居,在今龍井鎮龍井街與六道溝交叉路口的東北方向60米處發現一眼古井,於是他們在井邊建了“龍吊桶”,這村後來也改名為“龍井村”。

發展到今天,龍井一共有25萬人,朝鮮族佔到66%,這是中國境內朝鮮族居住最集中、朝鮮族原生態文化和民俗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被譽為“中國朝鮮族民俗文化寶庫”,建有中國唯一一座朝鮮民俗博物館。

不過我們親眼所見的城區,和漢族為主城市幾乎別無二致,一樣的樓房和道路,頂多這邊的路牌和店鋪都用雙語標識。

另外,沿途農村的一些房子明顯不同於東北的大玻璃平房,有藍色、橘色的屋頂,邊邊角角經過彎簷處理,翹著尾巴,類似於《大長今》中的建築風格。

說了這麼多,還是找家館子先填飽肚子吧。

這一路開過來,東北長白山這條線的館子爆雷率很低。我們經常不看點評APP,直接在路邊隨便找一家,有眼緣就走進去。

好在大多數沒有令人失望,比如龍井市政府旁邊這家聚豐園,推薦拍黃瓜、炒麵和招牌烤棒骨。

烤棒骨據說是全龍井僅此一家,很多人一來點上一斤,配著啤酒噸噸噸嘮起嗑來,還挺受當地人喜歡。

首先是份量充足,15塊錢一斤,老闆說用的是豬的大腿骨,塊頭大肉也多,吃一塊頂兩碗飯。

第二當然是味道好,部分東北店家放鹽像不用錢一樣,他們的剛剛好相當於我們的鹹到齁了,恨不得多扒幾口飯。

這家店找到恰到好處的平衡,棒骨有密制醬汁的十足鹹香,也不至於鹹到需要吃一口肉,喝一口水。

除此之外,棒骨既有酥脆的表皮,內在的筋肉做到了軟蠕,兩種截然不同的口感在口腔中交織爆炸,猶如走過一場神奇的探險。

面對我們毫不吝嗇的讚美,老闆更在乎小兒子放學的事情。

過了一會兒,小兒子一蹦一跳回來了,剛進門立刻和踢完足球的哥哥拌嘴打鬧,拎著書包的老闆娘隨後跟了進來。

奶奶一邊責備哥哥弄溼了課本,一邊詢問弟弟從哪裡學來的髒話,而老闆聽著老闆娘表揚小兒子在學校獲獎的事情。

雖然以我憤青的立場,在過去一直很懷疑人間溫情的真實性,認為這是人類的低級情緒,但是眼前這一幕不管怎麼說,還是真真切切打動了我。

這一家子不是什麼大富大貴的家庭,僅僅是茫茫十三億中的一小份子,這也只是眾多平淡無聊的中午之一。

不過一切最簡單的東西足以拼湊出最打動人心的情景,這是屬於普通城市普通人的普通快樂,像炎炎夏日的一陣清風,吹到人心窩裡。

龍井的確很普通,不熱鬧,隔壁是市政府,即使到了工作日的午飯時間,碩大的店裡只有我們仨一桌和另外兩人,格外冷清。

這裡見不到交通高峰期,上下班期間,馬路上的汽車多數是開往政府機關大樓。

那些無緣公務員的許多年輕人,要麼自己當老闆開飯店、網吧或KTV,要麼到周邊的大城市長春、延吉,要麼上韓國,男的當勞動力,女的當服務員。

這是龍井年輕人的現狀,少有人願意待在這裡。你說住在這裡平平淡淡、愜意是真的,但是難有發展也是真的。

過去的龍井可不這樣,這是延邊朝鮮族反帝反封建的啟蒙運動中心,宣傳反日愛國的《民聲報》在此創刊,馬列主義席捲人們的思想,幾乎見證了整一部侵華史。

老闆告訴我們市政府前面的老建築是曾經的日本駐龍井總領事館,又稱“間島日本總領事館”,民間俗稱“牛皮大院”。

間島,是韓國人對中國和朝鮮界河圖們江(韓國稱為豆滿江)以北、海蘭江以南的稱呼。

而中國稱之為“墾島”,原名“假江”,具體指的是圖們江北岸吉林延邊地區和龍縣光霽峪前的一處灘地。

由於東北這一帶是滿族的發源地,被稱為所謂的“龍興之地”,於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朝對東北實施封禁政策,絕對不允許關內漢族踏足。

這片肥沃的土地遭到荒棄,無人管理,18世紀60年代之後有不少朝鮮人過來定居和耕種,這也是中國朝鮮族的源頭之一。

為了防止朝鮮人把東北當成家一樣隨意出入,中朝兩國在1885年進行第一次國境線勘界,史稱“乙酉勘界”,可惜雙方始終沒有達成共識,為後來的“間島之爭”埋下後患。

這不得不說到同樣對東北虎視眈眈的俄羅斯了。

沙俄作為當時的世界強國之一,為了加強對遠東地區的控制,苦苦尋找太平洋不凍港供艦隊使用,大連的旅順港是他們的第一選擇。

藉著中國在1900年爆發義和團運動,俄國以保護在華領事和資產為由,派出20萬大軍非法進入東北,全面控制鐵路管理權,修築大量防禦工事。

此時的東北名義上是清帝國的一部分,實際形同俄國的一個省份。

日本人不願意了,之前因為俄國出面聯合德國、法國,被迫放棄遼東半島,現在他們又獨吞東北,更加不利於實現“東亞共榮圈”計劃。

按照計劃,日軍將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接著佔領全中國以此作為後備補給點,再稱霸東南亞和澳大利亞;

隨後在印度和納粹德國匯合,一起北上攻打蘇聯,終極目標是跨過太平洋打下美國,一統全世界。

1904年,日俄談判破裂,撕破臉的雙方在2月宣戰。經過旅順、奉天、遼陽會戰和黃海海戰等重大戰役,接連戰敗的俄國在1905年退回聖彼得堡。

同年11月,日本通過《己巳保護條約》控制朝鮮,插手間島問題,放大間島之爭;

1906年12月,日本西園寺內閣在伊藤博文的策劃下,決定發兵中國入侵延邊。

一年後,日本打著“保護朝鮮人民財產”的名號,強派60多名警察到延吉設立“朝鮮統監府間島臨時派出所”,大量開展間諜活動。

無能的清政府唯一做的只是和日本“交涉”,始終不敢以武力制裁,任其兩年間移居延邊的朝鮮人多達10萬,佔到延邊總人口的五分之四。

1909年11月,派出所更名為“間島日本總領事館”,直接聽命於日本外務大臣,負責日本在東北的軍事政治活動。

館內不僅有龐大的武裝警察機構,還有刑訊室、監獄和水牢等,這哪裡是領事館,分明是以龐大警察系統為主體的武裝侵略堡壘。

據歷史記載,間島日本總領事館從設立到1937年12月撤館為止,一共殺害抗日鬥士和群眾2萬餘人。

僅僅地下室就以非人道的方式奪走4000多條人命,一扇扇鐵門後汩汩流淌著幾十噸鮮血,種種可以想像、無法想象的斑斑事蹟全在這座充滿恐怖、憤怒和畏懼的建築中發生。

多年後,這個祥和優美的園子,這座精美設計的建築,野心勃勃的計劃的第一個海外據點如今安安靜靜地站在我們面前,站在被人遺忘的龍井。

眼前細細簌簌的行人走過的安靜街道也曾喧囂過,繁華的日子像過眼雲煙,都停留在昨天了。

如果不是當事人,有幾個人知道龍井還有一座天寶山,曾經的八大礦山之一,有色金屬的地質儲量和開採歷史都曾聞名全國。

這座銀礦原名紅石砬子。有史記載的最早開採時間足以追溯到光緒十五年(1889年),1893年為六十大壽的慈禧獻上白銀兩萬四千兩,博得老人家的歡心,賜名“天寶山”。

隨著清朝滅亡和“九一八”事件爆發,天寶山也在戰亂中被人遺忘,等到下一次恢復生產,是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個“五一”勞動節。

時值第一個五年計劃,天寶山作為生產工業原料、國防材料的重工業礦山,高度重視的中央先後撥下大量資金扶持。

天寶山在短短几年內形成了日處理礦石2000噸的生產規模,成為全國有色金屬系統的八大礦山之一,多次受到國家冶金部和有色總局的表揚。

許多人揣著“淘金熱”的夢想聚集在龍井,人口一度超過延邊首府延吉,他們定居、打工、賺錢、消費,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可惜金礦銀礦總有挖空的一天,進入九十年代後,挖了近100年的天寶山面臨資源貧乏、質量下降、成本提高、資金週轉困難諸多不利因素,無以為繼。

2002年2月19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批覆同意天寶山礦務局進入破產程序;

2002年3月13日,龍井市人民法院受理天寶山礦務局關閉破產一案,公告天寶山礦務局實施關閉破產;

伴隨礦山的停工,龍井的發展走向斷崖路,經濟萎靡不振。

政府早在2005年開始尋求轉型,修了幾家客運站試圖吸引俄羅斯和韓國的投資,正如我們見到的,一切都沒有發生和成功。

位於龍井經濟開發區的延邊義烏商貿城,因為主打低價的小商品無法承受深山的高昂運費,無人問津的空地長起了雜草,商業前景幾乎消失。

其實龍井只是一個小小的窗口,透過這個窗口是東北在過去二十年的倒退,空留下這些鏽跡斑斑的大型設備和建築,東北輝煌的沉默見證者。

那麼多有著繁忙工廠、發電廠、採礦和伐木向的鄉鎮和城市,一旦自然資源枯竭,無不是生產總值下降,工人失業和犯罪率上升,風光不再。

哪怕政府第一時間尋找出路,卻總是有心無力,難以重現往日的輝煌,有多少次舉臂高呼振興,就有多少次再度恢復平寂。

柯林斯詞典中,專門有一個詞語“Rust Belt”指這些“曾經擁有大量工業,現在處於經濟困難的地區”,即“鏽帶”。

這裡的建築在生鏽,這裡居住的人們也在慢慢、慢慢地生鏽,變得像這片大地一樣寂靜無聲。

以下為圖說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到和龍的距離不短,所以17號在安圖縣露營一宿後,18號早上再趕往和龍和龍井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早市的普通人們,他們才是這個國家的全部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我們點了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手撕的挺有勁道,蘸著狗醬吃著香,和尚也跳牆。煙燻的味道和大家平時吃到的煙燻雞鴨鵝是一樣的,主要是做得特別“爛”,入口用上下頜床輕輕一壓,肉和骨頭瞬間分離,吐出骨頭,留下滿嘴噴香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良哥更喜歡吃有韌勁的狗肉,悠悠覺得鹹了點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請認準當地人推薦的大韓狗肉館,這家店在導航上是沒有具體位置的,地點在某小學附近。這好像尋找一位世外高人,人們只知道他在這座山頭修仙,想要得道,自個兒慢慢找吧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這邊的水果攤和南方差不多,都有蘋果、鴨梨、芒果和藍莓,區別只在於是當地產的。當地的水果攤,比較特別的蘋果梨,吃起來真的是兩種水果的味道結合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準備離開臨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一路的木林森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眼前的這一幕很像“三賤客”幾年前的越南之旅,也是這樣佔居高位的路邊,這樣大片大片的綠色盡收眼底。“三賤客”嘖嘖感嘆越南有著全世界無與倫比的美麗,我卻為加起來有兩百歲的他們感到遺憾。他們不瞭解中國,無緣這些幾乎和文明社會斷絕聯繫,卻有一級柏油路的自駕遊愛好者樂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難得遇到的草原,趕緊下車拍照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暫時和森林說拜拜


"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龍井國境線長:142.5公里

龍井人口:24.6萬,朝鮮族佔66%

初印象:寂靜沒落的工業重鎮

➤臨江是一座特別早起的城市。

凌晨一點多的時候,我們所住賓館樓下的早市便有小販佔位擺攤,四點多因為吵鬧的厲害,良哥輾轉反側直至天亮,六點左右索性起床出門溜達。

我除了睡前聽到一些從走廊傳過來的不可描述的聲音外,基本一覺到天亮,直到良哥回來的那一陣有力的敲門聲把我驚醒。

“這邊藍莓真便宜,才10元一斤。”

看著良哥手裡拎著的水果,我下意識的“哦”了一聲,然後想到前段時間在超市花了20元買的一盒200克裝的藍莓,這價差有點大。東北貌似有很多藍莓種植園,應該也算是一大特色,此外還有甜瓜,也是路上看到的瓜農都在賣的一種當季水果。

按例在臨江早起後,處理完手頭的工作後就開始為午飯覓食。

根據良哥在當地的一位朋友的指引下,說解放小學邊上的大韓狗肉館不錯,一看導航原來就在賓館附近,也是早市所在的那條街,於是就直接殺奔過去。

東北人尤其朝鮮族是出了名的愛吃狗肉,據聞延邊地區一年大約要消費30萬條狗,當地有一句俗語是“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臨江雖然不屬於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但也是朝鮮族比較集中的一個聚居地,所以這邊的狗肉也是當地民眾餐桌上的家常菜。

可能一些人不認同吃狗肉,但我老家廣東汕頭,悠悠老家安徽宿州和良哥老家浙江金華都有吃狗肉的風俗,所以在這點上我們仨並沒有什麼忌諱。

至於東北這邊為什麼夏天也吃狗肉,在我們一路上求證得到的說法是,這相當於三伏天貼鍼灸,逼出體內的寒氣、陰氣。以前當地人在沒有空調的情況下還悶在屋子裡吃,為的就是驅寒。

點了一份煙燻狗蹄子和一份手撕狗肉,外加兩份時蔬。煙燻蹄子煮的酥爛,入口即化的那種,口感裡伴有煙燻味,應該是煮過後再煙燻。手撕狗肉的口感相對勁道些,說不上什麼特別之處,但味道還不錯,口留餘香的那種。

好像臨江這邊的飲食相比東北國境線上其他城鎮,最大的特色在於煙燻。良哥的那位朋友特意囑咐我們走之前再買點燻雞和薰蛋之類的帶著路上吃。

可惜出城的路上都沒有見到熟食店,還有大煎餅,也沒有口福吃到(臨江大部分居民的父輩是闖關東時期過來的山東人,至今很多家庭保留著山東的飲食習慣,可以卷一切的大煎餅正是其中之一)。

我們安慰自己說路上總有一些遺憾,這些零零總總的遺憾才是旅途回憶中最深的一部分。

當下最重要的,是把目光放在還有六小時路程的和龍——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第一站。

201國道將臨江和和龍連接在一起。

這條路車流依然很少,偶爾和幾輛橘色的戰旗牌森林消防車打個照面,雙方的眼神都帶著“你怎麼在這”的極大困惑。導航顯示300餘公里將近6個小時的車程。

經過前面幾天的國境線奔襲,給我最大的感觸是我們中國的幅員這麼遼闊,很多公路風景不亞於歐美,只是大家不知道,或者身處急功近利的社會中,無從出發。

傍晚時分,在離和龍還差不多兩個小時的車程,我們總算開出了那片積雨雲。此時,夕陽透過雲朵散落在層層田野間,我們像是行駛在一幅油畫中,有了陽光和清風的點綴,整個人的心情都好不少。

良哥覺得沒必要再往前趕路了,建議找個地方露營,晚上看看星空,喝點酒,吹牛聊會。於是看著前面一大片綠色的山林,我們找了下道口拐了進去。

人在城市待久了,總是這裡有點不爽,那裡有點毛病,需要讓大自然母親來治一治。

就露營來說,良哥算是這方面的老司機,近到新疆西藏,遠到南半球的新西蘭,都安營紮寨過;作為女生的悠悠沒有任何經驗,對第一次感到興奮和期待,好像實現了多年的夙願;我之前則因公關關係參加過兩次露營,不過都是被主辦方安排得妥妥當當,拎包入住。這回是真正輪到自己動手紮營,尤其還是自己團隊一起,內心也多少有些許期待。

開進去之後,發現這邊的山頭上都是成片成片的莊稼,玉米、大豆之類,基本找不到一塊可以容納一車三人的空地,更別奢望草地了。路過一個寥寥幾戶人家的村莊,地圖顯示著“安圖縣”。

時代的腳步沒有經過這裡,原色的木頭和水泥磚組成的房子維持著上世紀的風格和成色,然而我們的心思全不在這上面。

話事人良哥說開了這麼長一段時間,大家也不甘心,還是往前接著開吧。如果真的沒有再折回大路往和龍趕,至少不留遺憾。

在最終找到露營地——一座禿了的小山頭已經快六點,晚霞已經開始招搖過市。

雖然時值7月,這塊風水寶地卻見不到一隻蚊蟲,也沒有鄉下一貫的泔水味,外加地偏人少,陽光、空氣所有的一切都很乾淨清爽。

眼看遠處的夕陽落入地平線裡,在一陣忙亂過後,營地總算被我們支起來了。

人有時候真的很奇怪,當然我這裡說的是城裡人。不論生活如何安逸,總會過膩。於是想著跟大自然接觸,迴歸原野。

就像露營,明明各種不方便,但當你真正紮下營地的時候,坐在椅子上望一眼毫無遮掩的遠方和通透的天空,吸一口純粹的自然風,似乎所有不自在的毛病都不治而愈。

作為我們的主廚,悠悠全球首創掛麵煮方便麵,輔以配料包和火腿腸調味,看著咕嚕咕嚕冒泡的湯水煮著我們三個的疲倦、餓意和期待,心想生活可以簡單到很簡單,純粹其實就是豐富,也是小幸福。

即使麵條的賣相一般,色香味一樣不佔,但是坐在野外哧溜哧溜地吃著,那種味道在家裡和飯店裡都是絕壁吃不出的,因為這種味道里參雜著更多的是放鬆。

這一晚,我們在沒有星星和信號的黑夜中,配著老乾媽和啤酒,說著忘記說過的話,吃完了這一頓難忘的“面雜”,順便開了一場戶外露天演唱會。

打開手機的閃關燈,五音不全地嚎著“那一夜我獨自望著星空”,嚎出被壓抑太久的表現欲。藉著酒勁,人容易撥下人格這顆洋蔥的最外一層。

城市生活要求我們每個人都收起天真,無時不刻地顧慮人和人的圈子關係,活得像人精。這不是壞事,只是在錙銖必較的環境待久了容易神經衰弱,隨時像個氣鼓鼓的氣球,輕輕一刺就爆。

偶爾把自己扔進大自然裡,鬆鬆頭皮,釋放下天性,連接人和自然,確實有利於解開心結。

演唱會結束於一場不期而遇的小雨。

躺在帳篷裡,聽著雨聲越聽越大,我們三頂帳篷頭挨著圍在一起,開玩笑說山坡上衝下泥石流怎麼辦?良哥一句話倒是夠爽快:“不管了,睡覺!”

儘管風餐露宿,雨水交加,但這一晚我們三個都睡的很香。直到第二天的鬧鐘毫無人性地把我們叫醒。

處理完工作,收拾好營地,差不多已近上午十點。

繼續向和龍進發。

直到從山路下來,見到十字路口有一座“飛龍”雕塑,底座的“和龍”兩字告訴你—歡迎來到“長白山下金達萊(朝鮮語“杜鵑花”的音譯),最美中朝邊境線”。

話是這樣說—最美中朝,中朝友好。我對這座城市的最初印象卻是一條2015年1月的新聞:

那是一個寒冷的冬日,一名帶有手槍的朝鮮士兵,穿過凍上的圖們江,來到一個名為吉地屯的小村莊。

然後在傍晚時分,他向兩對老夫婦開槍,致其四人死亡。

當天夜裡,大舉出動的中國軍警開槍擊中他的腹部,將其抓獲,他大概在一天後死亡,遺體被送回朝鮮。

這條沒有經過國內媒體廣泛報導的新聞,只在中朝邊境的和龍引起人們的恐慌。

位於圖們江上游北岸、長白山東麓的“山城”和龍,面積達到5043平方公里,其中的山區、半山區佔到91%,平均海拔600米。

境內有多達17條河流,屬於圖們江流域,為中溫帶半溼潤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溫度為4.8度。

這裡的夏天非常適合凹造型,7月平均溫度只有20.8度,穿一件不冷,套一件外套或疊穿T恤也不熱。

這片避暑勝地住著朝鮮、漢、滿、回、蒙古、壯、苗和土家主要八個民族,朝鮮族人口更是佔到60%。

然而以今天的信息發達和交通便利程度,地區、民族之間的交融進程遠遠超過上千年的總和。

走在馬路上,大家全是黃皮膚黑眼珠,根本分不出誰是朝鮮人,誰是漢人。

雖然這裡跟我們居住的地方很遙遠,可是個體面對社會環境鉅變的無力感,所改變的面相、眼神和肢體語言,全中國都是一樣的。

別說中國的55個民族漢化,全世界都在講全球化和趨於一致,越是發達的地區和國家,內部的差異越小,這是無法躲避的事實。

我們在和龍市政府門口打卡後,準備找家肯德基坐下來完成手頭的工作,地圖翻了大半天,愣是發現當地沒有肯德基麥當勞。

良哥開玩笑說不如看看哪些東北城市沒有這兩家美式快餐店,如果在這裡開第一家,生意豈不是好到爆。

我對此持有保留意見,這邊留下的幾乎是老人小孩,沒有什麼消費能力,一頓管飽的午飯也就十幾塊錢,肯德基麥當勞對他們來說,還是太貴了。

既然找不到地方工作,和龍也沒什麼特別的景點,我們就索性決定趕往下一個相鄰城市,車程只有50分鐘的龍井。

龍井是延邊最大的城市之一,全市總面積2591平方公里,向北和黑龍江連接,東南方向和朝鮮隔著圖們江相望,西邊眺望俄羅斯的普烈摩爾斯基區,被稱為延吉的後花園。

“龍井”這名字和龍井茶沒有任何關係,而是來源自一個流傳了上百年的故事。

據說1883年,朝鮮農民越過兀良哈嶺到這定居,在今龍井鎮龍井街與六道溝交叉路口的東北方向60米處發現一眼古井,於是他們在井邊建了“龍吊桶”,這村後來也改名為“龍井村”。

發展到今天,龍井一共有25萬人,朝鮮族佔到66%,這是中國境內朝鮮族居住最集中、朝鮮族原生態文化和民俗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被譽為“中國朝鮮族民俗文化寶庫”,建有中國唯一一座朝鮮民俗博物館。

不過我們親眼所見的城區,和漢族為主城市幾乎別無二致,一樣的樓房和道路,頂多這邊的路牌和店鋪都用雙語標識。

另外,沿途農村的一些房子明顯不同於東北的大玻璃平房,有藍色、橘色的屋頂,邊邊角角經過彎簷處理,翹著尾巴,類似於《大長今》中的建築風格。

說了這麼多,還是找家館子先填飽肚子吧。

這一路開過來,東北長白山這條線的館子爆雷率很低。我們經常不看點評APP,直接在路邊隨便找一家,有眼緣就走進去。

好在大多數沒有令人失望,比如龍井市政府旁邊這家聚豐園,推薦拍黃瓜、炒麵和招牌烤棒骨。

烤棒骨據說是全龍井僅此一家,很多人一來點上一斤,配著啤酒噸噸噸嘮起嗑來,還挺受當地人喜歡。

首先是份量充足,15塊錢一斤,老闆說用的是豬的大腿骨,塊頭大肉也多,吃一塊頂兩碗飯。

第二當然是味道好,部分東北店家放鹽像不用錢一樣,他們的剛剛好相當於我們的鹹到齁了,恨不得多扒幾口飯。

這家店找到恰到好處的平衡,棒骨有密制醬汁的十足鹹香,也不至於鹹到需要吃一口肉,喝一口水。

除此之外,棒骨既有酥脆的表皮,內在的筋肉做到了軟蠕,兩種截然不同的口感在口腔中交織爆炸,猶如走過一場神奇的探險。

面對我們毫不吝嗇的讚美,老闆更在乎小兒子放學的事情。

過了一會兒,小兒子一蹦一跳回來了,剛進門立刻和踢完足球的哥哥拌嘴打鬧,拎著書包的老闆娘隨後跟了進來。

奶奶一邊責備哥哥弄溼了課本,一邊詢問弟弟從哪裡學來的髒話,而老闆聽著老闆娘表揚小兒子在學校獲獎的事情。

雖然以我憤青的立場,在過去一直很懷疑人間溫情的真實性,認為這是人類的低級情緒,但是眼前這一幕不管怎麼說,還是真真切切打動了我。

這一家子不是什麼大富大貴的家庭,僅僅是茫茫十三億中的一小份子,這也只是眾多平淡無聊的中午之一。

不過一切最簡單的東西足以拼湊出最打動人心的情景,這是屬於普通城市普通人的普通快樂,像炎炎夏日的一陣清風,吹到人心窩裡。

龍井的確很普通,不熱鬧,隔壁是市政府,即使到了工作日的午飯時間,碩大的店裡只有我們仨一桌和另外兩人,格外冷清。

這裡見不到交通高峰期,上下班期間,馬路上的汽車多數是開往政府機關大樓。

那些無緣公務員的許多年輕人,要麼自己當老闆開飯店、網吧或KTV,要麼到周邊的大城市長春、延吉,要麼上韓國,男的當勞動力,女的當服務員。

這是龍井年輕人的現狀,少有人願意待在這裡。你說住在這裡平平淡淡、愜意是真的,但是難有發展也是真的。

過去的龍井可不這樣,這是延邊朝鮮族反帝反封建的啟蒙運動中心,宣傳反日愛國的《民聲報》在此創刊,馬列主義席捲人們的思想,幾乎見證了整一部侵華史。

老闆告訴我們市政府前面的老建築是曾經的日本駐龍井總領事館,又稱“間島日本總領事館”,民間俗稱“牛皮大院”。

間島,是韓國人對中國和朝鮮界河圖們江(韓國稱為豆滿江)以北、海蘭江以南的稱呼。

而中國稱之為“墾島”,原名“假江”,具體指的是圖們江北岸吉林延邊地區和龍縣光霽峪前的一處灘地。

由於東北這一帶是滿族的發源地,被稱為所謂的“龍興之地”,於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朝對東北實施封禁政策,絕對不允許關內漢族踏足。

這片肥沃的土地遭到荒棄,無人管理,18世紀60年代之後有不少朝鮮人過來定居和耕種,這也是中國朝鮮族的源頭之一。

為了防止朝鮮人把東北當成家一樣隨意出入,中朝兩國在1885年進行第一次國境線勘界,史稱“乙酉勘界”,可惜雙方始終沒有達成共識,為後來的“間島之爭”埋下後患。

這不得不說到同樣對東北虎視眈眈的俄羅斯了。

沙俄作為當時的世界強國之一,為了加強對遠東地區的控制,苦苦尋找太平洋不凍港供艦隊使用,大連的旅順港是他們的第一選擇。

藉著中國在1900年爆發義和團運動,俄國以保護在華領事和資產為由,派出20萬大軍非法進入東北,全面控制鐵路管理權,修築大量防禦工事。

此時的東北名義上是清帝國的一部分,實際形同俄國的一個省份。

日本人不願意了,之前因為俄國出面聯合德國、法國,被迫放棄遼東半島,現在他們又獨吞東北,更加不利於實現“東亞共榮圈”計劃。

按照計劃,日軍將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接著佔領全中國以此作為後備補給點,再稱霸東南亞和澳大利亞;

隨後在印度和納粹德國匯合,一起北上攻打蘇聯,終極目標是跨過太平洋打下美國,一統全世界。

1904年,日俄談判破裂,撕破臉的雙方在2月宣戰。經過旅順、奉天、遼陽會戰和黃海海戰等重大戰役,接連戰敗的俄國在1905年退回聖彼得堡。

同年11月,日本通過《己巳保護條約》控制朝鮮,插手間島問題,放大間島之爭;

1906年12月,日本西園寺內閣在伊藤博文的策劃下,決定發兵中國入侵延邊。

一年後,日本打著“保護朝鮮人民財產”的名號,強派60多名警察到延吉設立“朝鮮統監府間島臨時派出所”,大量開展間諜活動。

無能的清政府唯一做的只是和日本“交涉”,始終不敢以武力制裁,任其兩年間移居延邊的朝鮮人多達10萬,佔到延邊總人口的五分之四。

1909年11月,派出所更名為“間島日本總領事館”,直接聽命於日本外務大臣,負責日本在東北的軍事政治活動。

館內不僅有龐大的武裝警察機構,還有刑訊室、監獄和水牢等,這哪裡是領事館,分明是以龐大警察系統為主體的武裝侵略堡壘。

據歷史記載,間島日本總領事館從設立到1937年12月撤館為止,一共殺害抗日鬥士和群眾2萬餘人。

僅僅地下室就以非人道的方式奪走4000多條人命,一扇扇鐵門後汩汩流淌著幾十噸鮮血,種種可以想像、無法想象的斑斑事蹟全在這座充滿恐怖、憤怒和畏懼的建築中發生。

多年後,這個祥和優美的園子,這座精美設計的建築,野心勃勃的計劃的第一個海外據點如今安安靜靜地站在我們面前,站在被人遺忘的龍井。

眼前細細簌簌的行人走過的安靜街道也曾喧囂過,繁華的日子像過眼雲煙,都停留在昨天了。

如果不是當事人,有幾個人知道龍井還有一座天寶山,曾經的八大礦山之一,有色金屬的地質儲量和開採歷史都曾聞名全國。

這座銀礦原名紅石砬子。有史記載的最早開採時間足以追溯到光緒十五年(1889年),1893年為六十大壽的慈禧獻上白銀兩萬四千兩,博得老人家的歡心,賜名“天寶山”。

隨著清朝滅亡和“九一八”事件爆發,天寶山也在戰亂中被人遺忘,等到下一次恢復生產,是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個“五一”勞動節。

時值第一個五年計劃,天寶山作為生產工業原料、國防材料的重工業礦山,高度重視的中央先後撥下大量資金扶持。

天寶山在短短几年內形成了日處理礦石2000噸的生產規模,成為全國有色金屬系統的八大礦山之一,多次受到國家冶金部和有色總局的表揚。

許多人揣著“淘金熱”的夢想聚集在龍井,人口一度超過延邊首府延吉,他們定居、打工、賺錢、消費,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可惜金礦銀礦總有挖空的一天,進入九十年代後,挖了近100年的天寶山面臨資源貧乏、質量下降、成本提高、資金週轉困難諸多不利因素,無以為繼。

2002年2月19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批覆同意天寶山礦務局進入破產程序;

2002年3月13日,龍井市人民法院受理天寶山礦務局關閉破產一案,公告天寶山礦務局實施關閉破產;

伴隨礦山的停工,龍井的發展走向斷崖路,經濟萎靡不振。

政府早在2005年開始尋求轉型,修了幾家客運站試圖吸引俄羅斯和韓國的投資,正如我們見到的,一切都沒有發生和成功。

位於龍井經濟開發區的延邊義烏商貿城,因為主打低價的小商品無法承受深山的高昂運費,無人問津的空地長起了雜草,商業前景幾乎消失。

其實龍井只是一個小小的窗口,透過這個窗口是東北在過去二十年的倒退,空留下這些鏽跡斑斑的大型設備和建築,東北輝煌的沉默見證者。

那麼多有著繁忙工廠、發電廠、採礦和伐木向的鄉鎮和城市,一旦自然資源枯竭,無不是生產總值下降,工人失業和犯罪率上升,風光不再。

哪怕政府第一時間尋找出路,卻總是有心無力,難以重現往日的輝煌,有多少次舉臂高呼振興,就有多少次再度恢復平寂。

柯林斯詞典中,專門有一個詞語“Rust Belt”指這些“曾經擁有大量工業,現在處於經濟困難的地區”,即“鏽帶”。

這裡的建築在生鏽,這裡居住的人們也在慢慢、慢慢地生鏽,變得像這片大地一樣寂靜無聲。

以下為圖說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到和龍的距離不短,所以17號在安圖縣露營一宿後,18號早上再趕往和龍和龍井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早市的普通人們,他們才是這個國家的全部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我們點了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手撕的挺有勁道,蘸著狗醬吃著香,和尚也跳牆。煙燻的味道和大家平時吃到的煙燻雞鴨鵝是一樣的,主要是做得特別“爛”,入口用上下頜床輕輕一壓,肉和骨頭瞬間分離,吐出骨頭,留下滿嘴噴香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良哥更喜歡吃有韌勁的狗肉,悠悠覺得鹹了點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請認準當地人推薦的大韓狗肉館,這家店在導航上是沒有具體位置的,地點在某小學附近。這好像尋找一位世外高人,人們只知道他在這座山頭修仙,想要得道,自個兒慢慢找吧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這邊的水果攤和南方差不多,都有蘋果、鴨梨、芒果和藍莓,區別只在於是當地產的。當地的水果攤,比較特別的蘋果梨,吃起來真的是兩種水果的味道結合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準備離開臨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一路的木林森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眼前的這一幕很像“三賤客”幾年前的越南之旅,也是這樣佔居高位的路邊,這樣大片大片的綠色盡收眼底。“三賤客”嘖嘖感嘆越南有著全世界無與倫比的美麗,我卻為加起來有兩百歲的他們感到遺憾。他們不瞭解中國,無緣這些幾乎和文明社會斷絕聯繫,卻有一級柏油路的自駕遊愛好者樂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難得遇到的草原,趕緊下車拍照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暫時和森林說拜拜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偶爾出鏡的悠悠


"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龍井國境線長:142.5公里

龍井人口:24.6萬,朝鮮族佔66%

初印象:寂靜沒落的工業重鎮

➤臨江是一座特別早起的城市。

凌晨一點多的時候,我們所住賓館樓下的早市便有小販佔位擺攤,四點多因為吵鬧的厲害,良哥輾轉反側直至天亮,六點左右索性起床出門溜達。

我除了睡前聽到一些從走廊傳過來的不可描述的聲音外,基本一覺到天亮,直到良哥回來的那一陣有力的敲門聲把我驚醒。

“這邊藍莓真便宜,才10元一斤。”

看著良哥手裡拎著的水果,我下意識的“哦”了一聲,然後想到前段時間在超市花了20元買的一盒200克裝的藍莓,這價差有點大。東北貌似有很多藍莓種植園,應該也算是一大特色,此外還有甜瓜,也是路上看到的瓜農都在賣的一種當季水果。

按例在臨江早起後,處理完手頭的工作後就開始為午飯覓食。

根據良哥在當地的一位朋友的指引下,說解放小學邊上的大韓狗肉館不錯,一看導航原來就在賓館附近,也是早市所在的那條街,於是就直接殺奔過去。

東北人尤其朝鮮族是出了名的愛吃狗肉,據聞延邊地區一年大約要消費30萬條狗,當地有一句俗語是“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臨江雖然不屬於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但也是朝鮮族比較集中的一個聚居地,所以這邊的狗肉也是當地民眾餐桌上的家常菜。

可能一些人不認同吃狗肉,但我老家廣東汕頭,悠悠老家安徽宿州和良哥老家浙江金華都有吃狗肉的風俗,所以在這點上我們仨並沒有什麼忌諱。

至於東北這邊為什麼夏天也吃狗肉,在我們一路上求證得到的說法是,這相當於三伏天貼鍼灸,逼出體內的寒氣、陰氣。以前當地人在沒有空調的情況下還悶在屋子裡吃,為的就是驅寒。

點了一份煙燻狗蹄子和一份手撕狗肉,外加兩份時蔬。煙燻蹄子煮的酥爛,入口即化的那種,口感裡伴有煙燻味,應該是煮過後再煙燻。手撕狗肉的口感相對勁道些,說不上什麼特別之處,但味道還不錯,口留餘香的那種。

好像臨江這邊的飲食相比東北國境線上其他城鎮,最大的特色在於煙燻。良哥的那位朋友特意囑咐我們走之前再買點燻雞和薰蛋之類的帶著路上吃。

可惜出城的路上都沒有見到熟食店,還有大煎餅,也沒有口福吃到(臨江大部分居民的父輩是闖關東時期過來的山東人,至今很多家庭保留著山東的飲食習慣,可以卷一切的大煎餅正是其中之一)。

我們安慰自己說路上總有一些遺憾,這些零零總總的遺憾才是旅途回憶中最深的一部分。

當下最重要的,是把目光放在還有六小時路程的和龍——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第一站。

201國道將臨江和和龍連接在一起。

這條路車流依然很少,偶爾和幾輛橘色的戰旗牌森林消防車打個照面,雙方的眼神都帶著“你怎麼在這”的極大困惑。導航顯示300餘公里將近6個小時的車程。

經過前面幾天的國境線奔襲,給我最大的感觸是我們中國的幅員這麼遼闊,很多公路風景不亞於歐美,只是大家不知道,或者身處急功近利的社會中,無從出發。

傍晚時分,在離和龍還差不多兩個小時的車程,我們總算開出了那片積雨雲。此時,夕陽透過雲朵散落在層層田野間,我們像是行駛在一幅油畫中,有了陽光和清風的點綴,整個人的心情都好不少。

良哥覺得沒必要再往前趕路了,建議找個地方露營,晚上看看星空,喝點酒,吹牛聊會。於是看著前面一大片綠色的山林,我們找了下道口拐了進去。

人在城市待久了,總是這裡有點不爽,那裡有點毛病,需要讓大自然母親來治一治。

就露營來說,良哥算是這方面的老司機,近到新疆西藏,遠到南半球的新西蘭,都安營紮寨過;作為女生的悠悠沒有任何經驗,對第一次感到興奮和期待,好像實現了多年的夙願;我之前則因公關關係參加過兩次露營,不過都是被主辦方安排得妥妥當當,拎包入住。這回是真正輪到自己動手紮營,尤其還是自己團隊一起,內心也多少有些許期待。

開進去之後,發現這邊的山頭上都是成片成片的莊稼,玉米、大豆之類,基本找不到一塊可以容納一車三人的空地,更別奢望草地了。路過一個寥寥幾戶人家的村莊,地圖顯示著“安圖縣”。

時代的腳步沒有經過這裡,原色的木頭和水泥磚組成的房子維持著上世紀的風格和成色,然而我們的心思全不在這上面。

話事人良哥說開了這麼長一段時間,大家也不甘心,還是往前接著開吧。如果真的沒有再折回大路往和龍趕,至少不留遺憾。

在最終找到露營地——一座禿了的小山頭已經快六點,晚霞已經開始招搖過市。

雖然時值7月,這塊風水寶地卻見不到一隻蚊蟲,也沒有鄉下一貫的泔水味,外加地偏人少,陽光、空氣所有的一切都很乾淨清爽。

眼看遠處的夕陽落入地平線裡,在一陣忙亂過後,營地總算被我們支起來了。

人有時候真的很奇怪,當然我這裡說的是城裡人。不論生活如何安逸,總會過膩。於是想著跟大自然接觸,迴歸原野。

就像露營,明明各種不方便,但當你真正紮下營地的時候,坐在椅子上望一眼毫無遮掩的遠方和通透的天空,吸一口純粹的自然風,似乎所有不自在的毛病都不治而愈。

作為我們的主廚,悠悠全球首創掛麵煮方便麵,輔以配料包和火腿腸調味,看著咕嚕咕嚕冒泡的湯水煮著我們三個的疲倦、餓意和期待,心想生活可以簡單到很簡單,純粹其實就是豐富,也是小幸福。

即使麵條的賣相一般,色香味一樣不佔,但是坐在野外哧溜哧溜地吃著,那種味道在家裡和飯店裡都是絕壁吃不出的,因為這種味道里參雜著更多的是放鬆。

這一晚,我們在沒有星星和信號的黑夜中,配著老乾媽和啤酒,說著忘記說過的話,吃完了這一頓難忘的“面雜”,順便開了一場戶外露天演唱會。

打開手機的閃關燈,五音不全地嚎著“那一夜我獨自望著星空”,嚎出被壓抑太久的表現欲。藉著酒勁,人容易撥下人格這顆洋蔥的最外一層。

城市生活要求我們每個人都收起天真,無時不刻地顧慮人和人的圈子關係,活得像人精。這不是壞事,只是在錙銖必較的環境待久了容易神經衰弱,隨時像個氣鼓鼓的氣球,輕輕一刺就爆。

偶爾把自己扔進大自然裡,鬆鬆頭皮,釋放下天性,連接人和自然,確實有利於解開心結。

演唱會結束於一場不期而遇的小雨。

躺在帳篷裡,聽著雨聲越聽越大,我們三頂帳篷頭挨著圍在一起,開玩笑說山坡上衝下泥石流怎麼辦?良哥一句話倒是夠爽快:“不管了,睡覺!”

儘管風餐露宿,雨水交加,但這一晚我們三個都睡的很香。直到第二天的鬧鐘毫無人性地把我們叫醒。

處理完工作,收拾好營地,差不多已近上午十點。

繼續向和龍進發。

直到從山路下來,見到十字路口有一座“飛龍”雕塑,底座的“和龍”兩字告訴你—歡迎來到“長白山下金達萊(朝鮮語“杜鵑花”的音譯),最美中朝邊境線”。

話是這樣說—最美中朝,中朝友好。我對這座城市的最初印象卻是一條2015年1月的新聞:

那是一個寒冷的冬日,一名帶有手槍的朝鮮士兵,穿過凍上的圖們江,來到一個名為吉地屯的小村莊。

然後在傍晚時分,他向兩對老夫婦開槍,致其四人死亡。

當天夜裡,大舉出動的中國軍警開槍擊中他的腹部,將其抓獲,他大概在一天後死亡,遺體被送回朝鮮。

這條沒有經過國內媒體廣泛報導的新聞,只在中朝邊境的和龍引起人們的恐慌。

位於圖們江上游北岸、長白山東麓的“山城”和龍,面積達到5043平方公里,其中的山區、半山區佔到91%,平均海拔600米。

境內有多達17條河流,屬於圖們江流域,為中溫帶半溼潤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溫度為4.8度。

這裡的夏天非常適合凹造型,7月平均溫度只有20.8度,穿一件不冷,套一件外套或疊穿T恤也不熱。

這片避暑勝地住著朝鮮、漢、滿、回、蒙古、壯、苗和土家主要八個民族,朝鮮族人口更是佔到60%。

然而以今天的信息發達和交通便利程度,地區、民族之間的交融進程遠遠超過上千年的總和。

走在馬路上,大家全是黃皮膚黑眼珠,根本分不出誰是朝鮮人,誰是漢人。

雖然這裡跟我們居住的地方很遙遠,可是個體面對社會環境鉅變的無力感,所改變的面相、眼神和肢體語言,全中國都是一樣的。

別說中國的55個民族漢化,全世界都在講全球化和趨於一致,越是發達的地區和國家,內部的差異越小,這是無法躲避的事實。

我們在和龍市政府門口打卡後,準備找家肯德基坐下來完成手頭的工作,地圖翻了大半天,愣是發現當地沒有肯德基麥當勞。

良哥開玩笑說不如看看哪些東北城市沒有這兩家美式快餐店,如果在這裡開第一家,生意豈不是好到爆。

我對此持有保留意見,這邊留下的幾乎是老人小孩,沒有什麼消費能力,一頓管飽的午飯也就十幾塊錢,肯德基麥當勞對他們來說,還是太貴了。

既然找不到地方工作,和龍也沒什麼特別的景點,我們就索性決定趕往下一個相鄰城市,車程只有50分鐘的龍井。

龍井是延邊最大的城市之一,全市總面積2591平方公里,向北和黑龍江連接,東南方向和朝鮮隔著圖們江相望,西邊眺望俄羅斯的普烈摩爾斯基區,被稱為延吉的後花園。

“龍井”這名字和龍井茶沒有任何關係,而是來源自一個流傳了上百年的故事。

據說1883年,朝鮮農民越過兀良哈嶺到這定居,在今龍井鎮龍井街與六道溝交叉路口的東北方向60米處發現一眼古井,於是他們在井邊建了“龍吊桶”,這村後來也改名為“龍井村”。

發展到今天,龍井一共有25萬人,朝鮮族佔到66%,這是中國境內朝鮮族居住最集中、朝鮮族原生態文化和民俗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被譽為“中國朝鮮族民俗文化寶庫”,建有中國唯一一座朝鮮民俗博物館。

不過我們親眼所見的城區,和漢族為主城市幾乎別無二致,一樣的樓房和道路,頂多這邊的路牌和店鋪都用雙語標識。

另外,沿途農村的一些房子明顯不同於東北的大玻璃平房,有藍色、橘色的屋頂,邊邊角角經過彎簷處理,翹著尾巴,類似於《大長今》中的建築風格。

說了這麼多,還是找家館子先填飽肚子吧。

這一路開過來,東北長白山這條線的館子爆雷率很低。我們經常不看點評APP,直接在路邊隨便找一家,有眼緣就走進去。

好在大多數沒有令人失望,比如龍井市政府旁邊這家聚豐園,推薦拍黃瓜、炒麵和招牌烤棒骨。

烤棒骨據說是全龍井僅此一家,很多人一來點上一斤,配著啤酒噸噸噸嘮起嗑來,還挺受當地人喜歡。

首先是份量充足,15塊錢一斤,老闆說用的是豬的大腿骨,塊頭大肉也多,吃一塊頂兩碗飯。

第二當然是味道好,部分東北店家放鹽像不用錢一樣,他們的剛剛好相當於我們的鹹到齁了,恨不得多扒幾口飯。

這家店找到恰到好處的平衡,棒骨有密制醬汁的十足鹹香,也不至於鹹到需要吃一口肉,喝一口水。

除此之外,棒骨既有酥脆的表皮,內在的筋肉做到了軟蠕,兩種截然不同的口感在口腔中交織爆炸,猶如走過一場神奇的探險。

面對我們毫不吝嗇的讚美,老闆更在乎小兒子放學的事情。

過了一會兒,小兒子一蹦一跳回來了,剛進門立刻和踢完足球的哥哥拌嘴打鬧,拎著書包的老闆娘隨後跟了進來。

奶奶一邊責備哥哥弄溼了課本,一邊詢問弟弟從哪裡學來的髒話,而老闆聽著老闆娘表揚小兒子在學校獲獎的事情。

雖然以我憤青的立場,在過去一直很懷疑人間溫情的真實性,認為這是人類的低級情緒,但是眼前這一幕不管怎麼說,還是真真切切打動了我。

這一家子不是什麼大富大貴的家庭,僅僅是茫茫十三億中的一小份子,這也只是眾多平淡無聊的中午之一。

不過一切最簡單的東西足以拼湊出最打動人心的情景,這是屬於普通城市普通人的普通快樂,像炎炎夏日的一陣清風,吹到人心窩裡。

龍井的確很普通,不熱鬧,隔壁是市政府,即使到了工作日的午飯時間,碩大的店裡只有我們仨一桌和另外兩人,格外冷清。

這裡見不到交通高峰期,上下班期間,馬路上的汽車多數是開往政府機關大樓。

那些無緣公務員的許多年輕人,要麼自己當老闆開飯店、網吧或KTV,要麼到周邊的大城市長春、延吉,要麼上韓國,男的當勞動力,女的當服務員。

這是龍井年輕人的現狀,少有人願意待在這裡。你說住在這裡平平淡淡、愜意是真的,但是難有發展也是真的。

過去的龍井可不這樣,這是延邊朝鮮族反帝反封建的啟蒙運動中心,宣傳反日愛國的《民聲報》在此創刊,馬列主義席捲人們的思想,幾乎見證了整一部侵華史。

老闆告訴我們市政府前面的老建築是曾經的日本駐龍井總領事館,又稱“間島日本總領事館”,民間俗稱“牛皮大院”。

間島,是韓國人對中國和朝鮮界河圖們江(韓國稱為豆滿江)以北、海蘭江以南的稱呼。

而中國稱之為“墾島”,原名“假江”,具體指的是圖們江北岸吉林延邊地區和龍縣光霽峪前的一處灘地。

由於東北這一帶是滿族的發源地,被稱為所謂的“龍興之地”,於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朝對東北實施封禁政策,絕對不允許關內漢族踏足。

這片肥沃的土地遭到荒棄,無人管理,18世紀60年代之後有不少朝鮮人過來定居和耕種,這也是中國朝鮮族的源頭之一。

為了防止朝鮮人把東北當成家一樣隨意出入,中朝兩國在1885年進行第一次國境線勘界,史稱“乙酉勘界”,可惜雙方始終沒有達成共識,為後來的“間島之爭”埋下後患。

這不得不說到同樣對東北虎視眈眈的俄羅斯了。

沙俄作為當時的世界強國之一,為了加強對遠東地區的控制,苦苦尋找太平洋不凍港供艦隊使用,大連的旅順港是他們的第一選擇。

藉著中國在1900年爆發義和團運動,俄國以保護在華領事和資產為由,派出20萬大軍非法進入東北,全面控制鐵路管理權,修築大量防禦工事。

此時的東北名義上是清帝國的一部分,實際形同俄國的一個省份。

日本人不願意了,之前因為俄國出面聯合德國、法國,被迫放棄遼東半島,現在他們又獨吞東北,更加不利於實現“東亞共榮圈”計劃。

按照計劃,日軍將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接著佔領全中國以此作為後備補給點,再稱霸東南亞和澳大利亞;

隨後在印度和納粹德國匯合,一起北上攻打蘇聯,終極目標是跨過太平洋打下美國,一統全世界。

1904年,日俄談判破裂,撕破臉的雙方在2月宣戰。經過旅順、奉天、遼陽會戰和黃海海戰等重大戰役,接連戰敗的俄國在1905年退回聖彼得堡。

同年11月,日本通過《己巳保護條約》控制朝鮮,插手間島問題,放大間島之爭;

1906年12月,日本西園寺內閣在伊藤博文的策劃下,決定發兵中國入侵延邊。

一年後,日本打著“保護朝鮮人民財產”的名號,強派60多名警察到延吉設立“朝鮮統監府間島臨時派出所”,大量開展間諜活動。

無能的清政府唯一做的只是和日本“交涉”,始終不敢以武力制裁,任其兩年間移居延邊的朝鮮人多達10萬,佔到延邊總人口的五分之四。

1909年11月,派出所更名為“間島日本總領事館”,直接聽命於日本外務大臣,負責日本在東北的軍事政治活動。

館內不僅有龐大的武裝警察機構,還有刑訊室、監獄和水牢等,這哪裡是領事館,分明是以龐大警察系統為主體的武裝侵略堡壘。

據歷史記載,間島日本總領事館從設立到1937年12月撤館為止,一共殺害抗日鬥士和群眾2萬餘人。

僅僅地下室就以非人道的方式奪走4000多條人命,一扇扇鐵門後汩汩流淌著幾十噸鮮血,種種可以想像、無法想象的斑斑事蹟全在這座充滿恐怖、憤怒和畏懼的建築中發生。

多年後,這個祥和優美的園子,這座精美設計的建築,野心勃勃的計劃的第一個海外據點如今安安靜靜地站在我們面前,站在被人遺忘的龍井。

眼前細細簌簌的行人走過的安靜街道也曾喧囂過,繁華的日子像過眼雲煙,都停留在昨天了。

如果不是當事人,有幾個人知道龍井還有一座天寶山,曾經的八大礦山之一,有色金屬的地質儲量和開採歷史都曾聞名全國。

這座銀礦原名紅石砬子。有史記載的最早開採時間足以追溯到光緒十五年(1889年),1893年為六十大壽的慈禧獻上白銀兩萬四千兩,博得老人家的歡心,賜名“天寶山”。

隨著清朝滅亡和“九一八”事件爆發,天寶山也在戰亂中被人遺忘,等到下一次恢復生產,是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個“五一”勞動節。

時值第一個五年計劃,天寶山作為生產工業原料、國防材料的重工業礦山,高度重視的中央先後撥下大量資金扶持。

天寶山在短短几年內形成了日處理礦石2000噸的生產規模,成為全國有色金屬系統的八大礦山之一,多次受到國家冶金部和有色總局的表揚。

許多人揣著“淘金熱”的夢想聚集在龍井,人口一度超過延邊首府延吉,他們定居、打工、賺錢、消費,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可惜金礦銀礦總有挖空的一天,進入九十年代後,挖了近100年的天寶山面臨資源貧乏、質量下降、成本提高、資金週轉困難諸多不利因素,無以為繼。

2002年2月19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批覆同意天寶山礦務局進入破產程序;

2002年3月13日,龍井市人民法院受理天寶山礦務局關閉破產一案,公告天寶山礦務局實施關閉破產;

伴隨礦山的停工,龍井的發展走向斷崖路,經濟萎靡不振。

政府早在2005年開始尋求轉型,修了幾家客運站試圖吸引俄羅斯和韓國的投資,正如我們見到的,一切都沒有發生和成功。

位於龍井經濟開發區的延邊義烏商貿城,因為主打低價的小商品無法承受深山的高昂運費,無人問津的空地長起了雜草,商業前景幾乎消失。

其實龍井只是一個小小的窗口,透過這個窗口是東北在過去二十年的倒退,空留下這些鏽跡斑斑的大型設備和建築,東北輝煌的沉默見證者。

那麼多有著繁忙工廠、發電廠、採礦和伐木向的鄉鎮和城市,一旦自然資源枯竭,無不是生產總值下降,工人失業和犯罪率上升,風光不再。

哪怕政府第一時間尋找出路,卻總是有心無力,難以重現往日的輝煌,有多少次舉臂高呼振興,就有多少次再度恢復平寂。

柯林斯詞典中,專門有一個詞語“Rust Belt”指這些“曾經擁有大量工業,現在處於經濟困難的地區”,即“鏽帶”。

這裡的建築在生鏽,這裡居住的人們也在慢慢、慢慢地生鏽,變得像這片大地一樣寂靜無聲。

以下為圖說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到和龍的距離不短,所以17號在安圖縣露營一宿後,18號早上再趕往和龍和龍井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早市的普通人們,他們才是這個國家的全部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我們點了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手撕的挺有勁道,蘸著狗醬吃著香,和尚也跳牆。煙燻的味道和大家平時吃到的煙燻雞鴨鵝是一樣的,主要是做得特別“爛”,入口用上下頜床輕輕一壓,肉和骨頭瞬間分離,吐出骨頭,留下滿嘴噴香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良哥更喜歡吃有韌勁的狗肉,悠悠覺得鹹了點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請認準當地人推薦的大韓狗肉館,這家店在導航上是沒有具體位置的,地點在某小學附近。這好像尋找一位世外高人,人們只知道他在這座山頭修仙,想要得道,自個兒慢慢找吧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這邊的水果攤和南方差不多,都有蘋果、鴨梨、芒果和藍莓,區別只在於是當地產的。當地的水果攤,比較特別的蘋果梨,吃起來真的是兩種水果的味道結合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準備離開臨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一路的木林森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眼前的這一幕很像“三賤客”幾年前的越南之旅,也是這樣佔居高位的路邊,這樣大片大片的綠色盡收眼底。“三賤客”嘖嘖感嘆越南有著全世界無與倫比的美麗,我卻為加起來有兩百歲的他們感到遺憾。他們不瞭解中國,無緣這些幾乎和文明社會斷絕聯繫,卻有一級柏油路的自駕遊愛好者樂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難得遇到的草原,趕緊下車拍照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暫時和森林說拜拜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偶爾出鏡的悠悠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正在找露營地


"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龍井國境線長:142.5公里

龍井人口:24.6萬,朝鮮族佔66%

初印象:寂靜沒落的工業重鎮

➤臨江是一座特別早起的城市。

凌晨一點多的時候,我們所住賓館樓下的早市便有小販佔位擺攤,四點多因為吵鬧的厲害,良哥輾轉反側直至天亮,六點左右索性起床出門溜達。

我除了睡前聽到一些從走廊傳過來的不可描述的聲音外,基本一覺到天亮,直到良哥回來的那一陣有力的敲門聲把我驚醒。

“這邊藍莓真便宜,才10元一斤。”

看著良哥手裡拎著的水果,我下意識的“哦”了一聲,然後想到前段時間在超市花了20元買的一盒200克裝的藍莓,這價差有點大。東北貌似有很多藍莓種植園,應該也算是一大特色,此外還有甜瓜,也是路上看到的瓜農都在賣的一種當季水果。

按例在臨江早起後,處理完手頭的工作後就開始為午飯覓食。

根據良哥在當地的一位朋友的指引下,說解放小學邊上的大韓狗肉館不錯,一看導航原來就在賓館附近,也是早市所在的那條街,於是就直接殺奔過去。

東北人尤其朝鮮族是出了名的愛吃狗肉,據聞延邊地區一年大約要消費30萬條狗,當地有一句俗語是“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臨江雖然不屬於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但也是朝鮮族比較集中的一個聚居地,所以這邊的狗肉也是當地民眾餐桌上的家常菜。

可能一些人不認同吃狗肉,但我老家廣東汕頭,悠悠老家安徽宿州和良哥老家浙江金華都有吃狗肉的風俗,所以在這點上我們仨並沒有什麼忌諱。

至於東北這邊為什麼夏天也吃狗肉,在我們一路上求證得到的說法是,這相當於三伏天貼鍼灸,逼出體內的寒氣、陰氣。以前當地人在沒有空調的情況下還悶在屋子裡吃,為的就是驅寒。

點了一份煙燻狗蹄子和一份手撕狗肉,外加兩份時蔬。煙燻蹄子煮的酥爛,入口即化的那種,口感裡伴有煙燻味,應該是煮過後再煙燻。手撕狗肉的口感相對勁道些,說不上什麼特別之處,但味道還不錯,口留餘香的那種。

好像臨江這邊的飲食相比東北國境線上其他城鎮,最大的特色在於煙燻。良哥的那位朋友特意囑咐我們走之前再買點燻雞和薰蛋之類的帶著路上吃。

可惜出城的路上都沒有見到熟食店,還有大煎餅,也沒有口福吃到(臨江大部分居民的父輩是闖關東時期過來的山東人,至今很多家庭保留著山東的飲食習慣,可以卷一切的大煎餅正是其中之一)。

我們安慰自己說路上總有一些遺憾,這些零零總總的遺憾才是旅途回憶中最深的一部分。

當下最重要的,是把目光放在還有六小時路程的和龍——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第一站。

201國道將臨江和和龍連接在一起。

這條路車流依然很少,偶爾和幾輛橘色的戰旗牌森林消防車打個照面,雙方的眼神都帶著“你怎麼在這”的極大困惑。導航顯示300餘公里將近6個小時的車程。

經過前面幾天的國境線奔襲,給我最大的感觸是我們中國的幅員這麼遼闊,很多公路風景不亞於歐美,只是大家不知道,或者身處急功近利的社會中,無從出發。

傍晚時分,在離和龍還差不多兩個小時的車程,我們總算開出了那片積雨雲。此時,夕陽透過雲朵散落在層層田野間,我們像是行駛在一幅油畫中,有了陽光和清風的點綴,整個人的心情都好不少。

良哥覺得沒必要再往前趕路了,建議找個地方露營,晚上看看星空,喝點酒,吹牛聊會。於是看著前面一大片綠色的山林,我們找了下道口拐了進去。

人在城市待久了,總是這裡有點不爽,那裡有點毛病,需要讓大自然母親來治一治。

就露營來說,良哥算是這方面的老司機,近到新疆西藏,遠到南半球的新西蘭,都安營紮寨過;作為女生的悠悠沒有任何經驗,對第一次感到興奮和期待,好像實現了多年的夙願;我之前則因公關關係參加過兩次露營,不過都是被主辦方安排得妥妥當當,拎包入住。這回是真正輪到自己動手紮營,尤其還是自己團隊一起,內心也多少有些許期待。

開進去之後,發現這邊的山頭上都是成片成片的莊稼,玉米、大豆之類,基本找不到一塊可以容納一車三人的空地,更別奢望草地了。路過一個寥寥幾戶人家的村莊,地圖顯示著“安圖縣”。

時代的腳步沒有經過這裡,原色的木頭和水泥磚組成的房子維持著上世紀的風格和成色,然而我們的心思全不在這上面。

話事人良哥說開了這麼長一段時間,大家也不甘心,還是往前接著開吧。如果真的沒有再折回大路往和龍趕,至少不留遺憾。

在最終找到露營地——一座禿了的小山頭已經快六點,晚霞已經開始招搖過市。

雖然時值7月,這塊風水寶地卻見不到一隻蚊蟲,也沒有鄉下一貫的泔水味,外加地偏人少,陽光、空氣所有的一切都很乾淨清爽。

眼看遠處的夕陽落入地平線裡,在一陣忙亂過後,營地總算被我們支起來了。

人有時候真的很奇怪,當然我這裡說的是城裡人。不論生活如何安逸,總會過膩。於是想著跟大自然接觸,迴歸原野。

就像露營,明明各種不方便,但當你真正紮下營地的時候,坐在椅子上望一眼毫無遮掩的遠方和通透的天空,吸一口純粹的自然風,似乎所有不自在的毛病都不治而愈。

作為我們的主廚,悠悠全球首創掛麵煮方便麵,輔以配料包和火腿腸調味,看著咕嚕咕嚕冒泡的湯水煮著我們三個的疲倦、餓意和期待,心想生活可以簡單到很簡單,純粹其實就是豐富,也是小幸福。

即使麵條的賣相一般,色香味一樣不佔,但是坐在野外哧溜哧溜地吃著,那種味道在家裡和飯店裡都是絕壁吃不出的,因為這種味道里參雜著更多的是放鬆。

這一晚,我們在沒有星星和信號的黑夜中,配著老乾媽和啤酒,說著忘記說過的話,吃完了這一頓難忘的“面雜”,順便開了一場戶外露天演唱會。

打開手機的閃關燈,五音不全地嚎著“那一夜我獨自望著星空”,嚎出被壓抑太久的表現欲。藉著酒勁,人容易撥下人格這顆洋蔥的最外一層。

城市生活要求我們每個人都收起天真,無時不刻地顧慮人和人的圈子關係,活得像人精。這不是壞事,只是在錙銖必較的環境待久了容易神經衰弱,隨時像個氣鼓鼓的氣球,輕輕一刺就爆。

偶爾把自己扔進大自然裡,鬆鬆頭皮,釋放下天性,連接人和自然,確實有利於解開心結。

演唱會結束於一場不期而遇的小雨。

躺在帳篷裡,聽著雨聲越聽越大,我們三頂帳篷頭挨著圍在一起,開玩笑說山坡上衝下泥石流怎麼辦?良哥一句話倒是夠爽快:“不管了,睡覺!”

儘管風餐露宿,雨水交加,但這一晚我們三個都睡的很香。直到第二天的鬧鐘毫無人性地把我們叫醒。

處理完工作,收拾好營地,差不多已近上午十點。

繼續向和龍進發。

直到從山路下來,見到十字路口有一座“飛龍”雕塑,底座的“和龍”兩字告訴你—歡迎來到“長白山下金達萊(朝鮮語“杜鵑花”的音譯),最美中朝邊境線”。

話是這樣說—最美中朝,中朝友好。我對這座城市的最初印象卻是一條2015年1月的新聞:

那是一個寒冷的冬日,一名帶有手槍的朝鮮士兵,穿過凍上的圖們江,來到一個名為吉地屯的小村莊。

然後在傍晚時分,他向兩對老夫婦開槍,致其四人死亡。

當天夜裡,大舉出動的中國軍警開槍擊中他的腹部,將其抓獲,他大概在一天後死亡,遺體被送回朝鮮。

這條沒有經過國內媒體廣泛報導的新聞,只在中朝邊境的和龍引起人們的恐慌。

位於圖們江上游北岸、長白山東麓的“山城”和龍,面積達到5043平方公里,其中的山區、半山區佔到91%,平均海拔600米。

境內有多達17條河流,屬於圖們江流域,為中溫帶半溼潤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溫度為4.8度。

這裡的夏天非常適合凹造型,7月平均溫度只有20.8度,穿一件不冷,套一件外套或疊穿T恤也不熱。

這片避暑勝地住著朝鮮、漢、滿、回、蒙古、壯、苗和土家主要八個民族,朝鮮族人口更是佔到60%。

然而以今天的信息發達和交通便利程度,地區、民族之間的交融進程遠遠超過上千年的總和。

走在馬路上,大家全是黃皮膚黑眼珠,根本分不出誰是朝鮮人,誰是漢人。

雖然這裡跟我們居住的地方很遙遠,可是個體面對社會環境鉅變的無力感,所改變的面相、眼神和肢體語言,全中國都是一樣的。

別說中國的55個民族漢化,全世界都在講全球化和趨於一致,越是發達的地區和國家,內部的差異越小,這是無法躲避的事實。

我們在和龍市政府門口打卡後,準備找家肯德基坐下來完成手頭的工作,地圖翻了大半天,愣是發現當地沒有肯德基麥當勞。

良哥開玩笑說不如看看哪些東北城市沒有這兩家美式快餐店,如果在這裡開第一家,生意豈不是好到爆。

我對此持有保留意見,這邊留下的幾乎是老人小孩,沒有什麼消費能力,一頓管飽的午飯也就十幾塊錢,肯德基麥當勞對他們來說,還是太貴了。

既然找不到地方工作,和龍也沒什麼特別的景點,我們就索性決定趕往下一個相鄰城市,車程只有50分鐘的龍井。

龍井是延邊最大的城市之一,全市總面積2591平方公里,向北和黑龍江連接,東南方向和朝鮮隔著圖們江相望,西邊眺望俄羅斯的普烈摩爾斯基區,被稱為延吉的後花園。

“龍井”這名字和龍井茶沒有任何關係,而是來源自一個流傳了上百年的故事。

據說1883年,朝鮮農民越過兀良哈嶺到這定居,在今龍井鎮龍井街與六道溝交叉路口的東北方向60米處發現一眼古井,於是他們在井邊建了“龍吊桶”,這村後來也改名為“龍井村”。

發展到今天,龍井一共有25萬人,朝鮮族佔到66%,這是中國境內朝鮮族居住最集中、朝鮮族原生態文化和民俗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被譽為“中國朝鮮族民俗文化寶庫”,建有中國唯一一座朝鮮民俗博物館。

不過我們親眼所見的城區,和漢族為主城市幾乎別無二致,一樣的樓房和道路,頂多這邊的路牌和店鋪都用雙語標識。

另外,沿途農村的一些房子明顯不同於東北的大玻璃平房,有藍色、橘色的屋頂,邊邊角角經過彎簷處理,翹著尾巴,類似於《大長今》中的建築風格。

說了這麼多,還是找家館子先填飽肚子吧。

這一路開過來,東北長白山這條線的館子爆雷率很低。我們經常不看點評APP,直接在路邊隨便找一家,有眼緣就走進去。

好在大多數沒有令人失望,比如龍井市政府旁邊這家聚豐園,推薦拍黃瓜、炒麵和招牌烤棒骨。

烤棒骨據說是全龍井僅此一家,很多人一來點上一斤,配著啤酒噸噸噸嘮起嗑來,還挺受當地人喜歡。

首先是份量充足,15塊錢一斤,老闆說用的是豬的大腿骨,塊頭大肉也多,吃一塊頂兩碗飯。

第二當然是味道好,部分東北店家放鹽像不用錢一樣,他們的剛剛好相當於我們的鹹到齁了,恨不得多扒幾口飯。

這家店找到恰到好處的平衡,棒骨有密制醬汁的十足鹹香,也不至於鹹到需要吃一口肉,喝一口水。

除此之外,棒骨既有酥脆的表皮,內在的筋肉做到了軟蠕,兩種截然不同的口感在口腔中交織爆炸,猶如走過一場神奇的探險。

面對我們毫不吝嗇的讚美,老闆更在乎小兒子放學的事情。

過了一會兒,小兒子一蹦一跳回來了,剛進門立刻和踢完足球的哥哥拌嘴打鬧,拎著書包的老闆娘隨後跟了進來。

奶奶一邊責備哥哥弄溼了課本,一邊詢問弟弟從哪裡學來的髒話,而老闆聽著老闆娘表揚小兒子在學校獲獎的事情。

雖然以我憤青的立場,在過去一直很懷疑人間溫情的真實性,認為這是人類的低級情緒,但是眼前這一幕不管怎麼說,還是真真切切打動了我。

這一家子不是什麼大富大貴的家庭,僅僅是茫茫十三億中的一小份子,這也只是眾多平淡無聊的中午之一。

不過一切最簡單的東西足以拼湊出最打動人心的情景,這是屬於普通城市普通人的普通快樂,像炎炎夏日的一陣清風,吹到人心窩裡。

龍井的確很普通,不熱鬧,隔壁是市政府,即使到了工作日的午飯時間,碩大的店裡只有我們仨一桌和另外兩人,格外冷清。

這裡見不到交通高峰期,上下班期間,馬路上的汽車多數是開往政府機關大樓。

那些無緣公務員的許多年輕人,要麼自己當老闆開飯店、網吧或KTV,要麼到周邊的大城市長春、延吉,要麼上韓國,男的當勞動力,女的當服務員。

這是龍井年輕人的現狀,少有人願意待在這裡。你說住在這裡平平淡淡、愜意是真的,但是難有發展也是真的。

過去的龍井可不這樣,這是延邊朝鮮族反帝反封建的啟蒙運動中心,宣傳反日愛國的《民聲報》在此創刊,馬列主義席捲人們的思想,幾乎見證了整一部侵華史。

老闆告訴我們市政府前面的老建築是曾經的日本駐龍井總領事館,又稱“間島日本總領事館”,民間俗稱“牛皮大院”。

間島,是韓國人對中國和朝鮮界河圖們江(韓國稱為豆滿江)以北、海蘭江以南的稱呼。

而中國稱之為“墾島”,原名“假江”,具體指的是圖們江北岸吉林延邊地區和龍縣光霽峪前的一處灘地。

由於東北這一帶是滿族的發源地,被稱為所謂的“龍興之地”,於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朝對東北實施封禁政策,絕對不允許關內漢族踏足。

這片肥沃的土地遭到荒棄,無人管理,18世紀60年代之後有不少朝鮮人過來定居和耕種,這也是中國朝鮮族的源頭之一。

為了防止朝鮮人把東北當成家一樣隨意出入,中朝兩國在1885年進行第一次國境線勘界,史稱“乙酉勘界”,可惜雙方始終沒有達成共識,為後來的“間島之爭”埋下後患。

這不得不說到同樣對東北虎視眈眈的俄羅斯了。

沙俄作為當時的世界強國之一,為了加強對遠東地區的控制,苦苦尋找太平洋不凍港供艦隊使用,大連的旅順港是他們的第一選擇。

藉著中國在1900年爆發義和團運動,俄國以保護在華領事和資產為由,派出20萬大軍非法進入東北,全面控制鐵路管理權,修築大量防禦工事。

此時的東北名義上是清帝國的一部分,實際形同俄國的一個省份。

日本人不願意了,之前因為俄國出面聯合德國、法國,被迫放棄遼東半島,現在他們又獨吞東北,更加不利於實現“東亞共榮圈”計劃。

按照計劃,日軍將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接著佔領全中國以此作為後備補給點,再稱霸東南亞和澳大利亞;

隨後在印度和納粹德國匯合,一起北上攻打蘇聯,終極目標是跨過太平洋打下美國,一統全世界。

1904年,日俄談判破裂,撕破臉的雙方在2月宣戰。經過旅順、奉天、遼陽會戰和黃海海戰等重大戰役,接連戰敗的俄國在1905年退回聖彼得堡。

同年11月,日本通過《己巳保護條約》控制朝鮮,插手間島問題,放大間島之爭;

1906年12月,日本西園寺內閣在伊藤博文的策劃下,決定發兵中國入侵延邊。

一年後,日本打著“保護朝鮮人民財產”的名號,強派60多名警察到延吉設立“朝鮮統監府間島臨時派出所”,大量開展間諜活動。

無能的清政府唯一做的只是和日本“交涉”,始終不敢以武力制裁,任其兩年間移居延邊的朝鮮人多達10萬,佔到延邊總人口的五分之四。

1909年11月,派出所更名為“間島日本總領事館”,直接聽命於日本外務大臣,負責日本在東北的軍事政治活動。

館內不僅有龐大的武裝警察機構,還有刑訊室、監獄和水牢等,這哪裡是領事館,分明是以龐大警察系統為主體的武裝侵略堡壘。

據歷史記載,間島日本總領事館從設立到1937年12月撤館為止,一共殺害抗日鬥士和群眾2萬餘人。

僅僅地下室就以非人道的方式奪走4000多條人命,一扇扇鐵門後汩汩流淌著幾十噸鮮血,種種可以想像、無法想象的斑斑事蹟全在這座充滿恐怖、憤怒和畏懼的建築中發生。

多年後,這個祥和優美的園子,這座精美設計的建築,野心勃勃的計劃的第一個海外據點如今安安靜靜地站在我們面前,站在被人遺忘的龍井。

眼前細細簌簌的行人走過的安靜街道也曾喧囂過,繁華的日子像過眼雲煙,都停留在昨天了。

如果不是當事人,有幾個人知道龍井還有一座天寶山,曾經的八大礦山之一,有色金屬的地質儲量和開採歷史都曾聞名全國。

這座銀礦原名紅石砬子。有史記載的最早開採時間足以追溯到光緒十五年(1889年),1893年為六十大壽的慈禧獻上白銀兩萬四千兩,博得老人家的歡心,賜名“天寶山”。

隨著清朝滅亡和“九一八”事件爆發,天寶山也在戰亂中被人遺忘,等到下一次恢復生產,是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個“五一”勞動節。

時值第一個五年計劃,天寶山作為生產工業原料、國防材料的重工業礦山,高度重視的中央先後撥下大量資金扶持。

天寶山在短短几年內形成了日處理礦石2000噸的生產規模,成為全國有色金屬系統的八大礦山之一,多次受到國家冶金部和有色總局的表揚。

許多人揣著“淘金熱”的夢想聚集在龍井,人口一度超過延邊首府延吉,他們定居、打工、賺錢、消費,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可惜金礦銀礦總有挖空的一天,進入九十年代後,挖了近100年的天寶山面臨資源貧乏、質量下降、成本提高、資金週轉困難諸多不利因素,無以為繼。

2002年2月19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批覆同意天寶山礦務局進入破產程序;

2002年3月13日,龍井市人民法院受理天寶山礦務局關閉破產一案,公告天寶山礦務局實施關閉破產;

伴隨礦山的停工,龍井的發展走向斷崖路,經濟萎靡不振。

政府早在2005年開始尋求轉型,修了幾家客運站試圖吸引俄羅斯和韓國的投資,正如我們見到的,一切都沒有發生和成功。

位於龍井經濟開發區的延邊義烏商貿城,因為主打低價的小商品無法承受深山的高昂運費,無人問津的空地長起了雜草,商業前景幾乎消失。

其實龍井只是一個小小的窗口,透過這個窗口是東北在過去二十年的倒退,空留下這些鏽跡斑斑的大型設備和建築,東北輝煌的沉默見證者。

那麼多有著繁忙工廠、發電廠、採礦和伐木向的鄉鎮和城市,一旦自然資源枯竭,無不是生產總值下降,工人失業和犯罪率上升,風光不再。

哪怕政府第一時間尋找出路,卻總是有心無力,難以重現往日的輝煌,有多少次舉臂高呼振興,就有多少次再度恢復平寂。

柯林斯詞典中,專門有一個詞語“Rust Belt”指這些“曾經擁有大量工業,現在處於經濟困難的地區”,即“鏽帶”。

這裡的建築在生鏽,這裡居住的人們也在慢慢、慢慢地生鏽,變得像這片大地一樣寂靜無聲。

以下為圖說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到和龍的距離不短,所以17號在安圖縣露營一宿後,18號早上再趕往和龍和龍井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早市的普通人們,他們才是這個國家的全部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我們點了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手撕的挺有勁道,蘸著狗醬吃著香,和尚也跳牆。煙燻的味道和大家平時吃到的煙燻雞鴨鵝是一樣的,主要是做得特別“爛”,入口用上下頜床輕輕一壓,肉和骨頭瞬間分離,吐出骨頭,留下滿嘴噴香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良哥更喜歡吃有韌勁的狗肉,悠悠覺得鹹了點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請認準當地人推薦的大韓狗肉館,這家店在導航上是沒有具體位置的,地點在某小學附近。這好像尋找一位世外高人,人們只知道他在這座山頭修仙,想要得道,自個兒慢慢找吧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這邊的水果攤和南方差不多,都有蘋果、鴨梨、芒果和藍莓,區別只在於是當地產的。當地的水果攤,比較特別的蘋果梨,吃起來真的是兩種水果的味道結合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準備離開臨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一路的木林森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眼前的這一幕很像“三賤客”幾年前的越南之旅,也是這樣佔居高位的路邊,這樣大片大片的綠色盡收眼底。“三賤客”嘖嘖感嘆越南有著全世界無與倫比的美麗,我卻為加起來有兩百歲的他們感到遺憾。他們不瞭解中國,無緣這些幾乎和文明社會斷絕聯繫,卻有一級柏油路的自駕遊愛好者樂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難得遇到的草原,趕緊下車拍照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暫時和森林說拜拜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偶爾出鏡的悠悠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正在找露營地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一茬接一茬的玉米地


"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龍井國境線長:142.5公里

龍井人口:24.6萬,朝鮮族佔66%

初印象:寂靜沒落的工業重鎮

➤臨江是一座特別早起的城市。

凌晨一點多的時候,我們所住賓館樓下的早市便有小販佔位擺攤,四點多因為吵鬧的厲害,良哥輾轉反側直至天亮,六點左右索性起床出門溜達。

我除了睡前聽到一些從走廊傳過來的不可描述的聲音外,基本一覺到天亮,直到良哥回來的那一陣有力的敲門聲把我驚醒。

“這邊藍莓真便宜,才10元一斤。”

看著良哥手裡拎著的水果,我下意識的“哦”了一聲,然後想到前段時間在超市花了20元買的一盒200克裝的藍莓,這價差有點大。東北貌似有很多藍莓種植園,應該也算是一大特色,此外還有甜瓜,也是路上看到的瓜農都在賣的一種當季水果。

按例在臨江早起後,處理完手頭的工作後就開始為午飯覓食。

根據良哥在當地的一位朋友的指引下,說解放小學邊上的大韓狗肉館不錯,一看導航原來就在賓館附近,也是早市所在的那條街,於是就直接殺奔過去。

東北人尤其朝鮮族是出了名的愛吃狗肉,據聞延邊地區一年大約要消費30萬條狗,當地有一句俗語是“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臨江雖然不屬於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但也是朝鮮族比較集中的一個聚居地,所以這邊的狗肉也是當地民眾餐桌上的家常菜。

可能一些人不認同吃狗肉,但我老家廣東汕頭,悠悠老家安徽宿州和良哥老家浙江金華都有吃狗肉的風俗,所以在這點上我們仨並沒有什麼忌諱。

至於東北這邊為什麼夏天也吃狗肉,在我們一路上求證得到的說法是,這相當於三伏天貼鍼灸,逼出體內的寒氣、陰氣。以前當地人在沒有空調的情況下還悶在屋子裡吃,為的就是驅寒。

點了一份煙燻狗蹄子和一份手撕狗肉,外加兩份時蔬。煙燻蹄子煮的酥爛,入口即化的那種,口感裡伴有煙燻味,應該是煮過後再煙燻。手撕狗肉的口感相對勁道些,說不上什麼特別之處,但味道還不錯,口留餘香的那種。

好像臨江這邊的飲食相比東北國境線上其他城鎮,最大的特色在於煙燻。良哥的那位朋友特意囑咐我們走之前再買點燻雞和薰蛋之類的帶著路上吃。

可惜出城的路上都沒有見到熟食店,還有大煎餅,也沒有口福吃到(臨江大部分居民的父輩是闖關東時期過來的山東人,至今很多家庭保留著山東的飲食習慣,可以卷一切的大煎餅正是其中之一)。

我們安慰自己說路上總有一些遺憾,這些零零總總的遺憾才是旅途回憶中最深的一部分。

當下最重要的,是把目光放在還有六小時路程的和龍——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第一站。

201國道將臨江和和龍連接在一起。

這條路車流依然很少,偶爾和幾輛橘色的戰旗牌森林消防車打個照面,雙方的眼神都帶著“你怎麼在這”的極大困惑。導航顯示300餘公里將近6個小時的車程。

經過前面幾天的國境線奔襲,給我最大的感觸是我們中國的幅員這麼遼闊,很多公路風景不亞於歐美,只是大家不知道,或者身處急功近利的社會中,無從出發。

傍晚時分,在離和龍還差不多兩個小時的車程,我們總算開出了那片積雨雲。此時,夕陽透過雲朵散落在層層田野間,我們像是行駛在一幅油畫中,有了陽光和清風的點綴,整個人的心情都好不少。

良哥覺得沒必要再往前趕路了,建議找個地方露營,晚上看看星空,喝點酒,吹牛聊會。於是看著前面一大片綠色的山林,我們找了下道口拐了進去。

人在城市待久了,總是這裡有點不爽,那裡有點毛病,需要讓大自然母親來治一治。

就露營來說,良哥算是這方面的老司機,近到新疆西藏,遠到南半球的新西蘭,都安營紮寨過;作為女生的悠悠沒有任何經驗,對第一次感到興奮和期待,好像實現了多年的夙願;我之前則因公關關係參加過兩次露營,不過都是被主辦方安排得妥妥當當,拎包入住。這回是真正輪到自己動手紮營,尤其還是自己團隊一起,內心也多少有些許期待。

開進去之後,發現這邊的山頭上都是成片成片的莊稼,玉米、大豆之類,基本找不到一塊可以容納一車三人的空地,更別奢望草地了。路過一個寥寥幾戶人家的村莊,地圖顯示著“安圖縣”。

時代的腳步沒有經過這裡,原色的木頭和水泥磚組成的房子維持著上世紀的風格和成色,然而我們的心思全不在這上面。

話事人良哥說開了這麼長一段時間,大家也不甘心,還是往前接著開吧。如果真的沒有再折回大路往和龍趕,至少不留遺憾。

在最終找到露營地——一座禿了的小山頭已經快六點,晚霞已經開始招搖過市。

雖然時值7月,這塊風水寶地卻見不到一隻蚊蟲,也沒有鄉下一貫的泔水味,外加地偏人少,陽光、空氣所有的一切都很乾淨清爽。

眼看遠處的夕陽落入地平線裡,在一陣忙亂過後,營地總算被我們支起來了。

人有時候真的很奇怪,當然我這裡說的是城裡人。不論生活如何安逸,總會過膩。於是想著跟大自然接觸,迴歸原野。

就像露營,明明各種不方便,但當你真正紮下營地的時候,坐在椅子上望一眼毫無遮掩的遠方和通透的天空,吸一口純粹的自然風,似乎所有不自在的毛病都不治而愈。

作為我們的主廚,悠悠全球首創掛麵煮方便麵,輔以配料包和火腿腸調味,看著咕嚕咕嚕冒泡的湯水煮著我們三個的疲倦、餓意和期待,心想生活可以簡單到很簡單,純粹其實就是豐富,也是小幸福。

即使麵條的賣相一般,色香味一樣不佔,但是坐在野外哧溜哧溜地吃著,那種味道在家裡和飯店裡都是絕壁吃不出的,因為這種味道里參雜著更多的是放鬆。

這一晚,我們在沒有星星和信號的黑夜中,配著老乾媽和啤酒,說著忘記說過的話,吃完了這一頓難忘的“面雜”,順便開了一場戶外露天演唱會。

打開手機的閃關燈,五音不全地嚎著“那一夜我獨自望著星空”,嚎出被壓抑太久的表現欲。藉著酒勁,人容易撥下人格這顆洋蔥的最外一層。

城市生活要求我們每個人都收起天真,無時不刻地顧慮人和人的圈子關係,活得像人精。這不是壞事,只是在錙銖必較的環境待久了容易神經衰弱,隨時像個氣鼓鼓的氣球,輕輕一刺就爆。

偶爾把自己扔進大自然裡,鬆鬆頭皮,釋放下天性,連接人和自然,確實有利於解開心結。

演唱會結束於一場不期而遇的小雨。

躺在帳篷裡,聽著雨聲越聽越大,我們三頂帳篷頭挨著圍在一起,開玩笑說山坡上衝下泥石流怎麼辦?良哥一句話倒是夠爽快:“不管了,睡覺!”

儘管風餐露宿,雨水交加,但這一晚我們三個都睡的很香。直到第二天的鬧鐘毫無人性地把我們叫醒。

處理完工作,收拾好營地,差不多已近上午十點。

繼續向和龍進發。

直到從山路下來,見到十字路口有一座“飛龍”雕塑,底座的“和龍”兩字告訴你—歡迎來到“長白山下金達萊(朝鮮語“杜鵑花”的音譯),最美中朝邊境線”。

話是這樣說—最美中朝,中朝友好。我對這座城市的最初印象卻是一條2015年1月的新聞:

那是一個寒冷的冬日,一名帶有手槍的朝鮮士兵,穿過凍上的圖們江,來到一個名為吉地屯的小村莊。

然後在傍晚時分,他向兩對老夫婦開槍,致其四人死亡。

當天夜裡,大舉出動的中國軍警開槍擊中他的腹部,將其抓獲,他大概在一天後死亡,遺體被送回朝鮮。

這條沒有經過國內媒體廣泛報導的新聞,只在中朝邊境的和龍引起人們的恐慌。

位於圖們江上游北岸、長白山東麓的“山城”和龍,面積達到5043平方公里,其中的山區、半山區佔到91%,平均海拔600米。

境內有多達17條河流,屬於圖們江流域,為中溫帶半溼潤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溫度為4.8度。

這裡的夏天非常適合凹造型,7月平均溫度只有20.8度,穿一件不冷,套一件外套或疊穿T恤也不熱。

這片避暑勝地住著朝鮮、漢、滿、回、蒙古、壯、苗和土家主要八個民族,朝鮮族人口更是佔到60%。

然而以今天的信息發達和交通便利程度,地區、民族之間的交融進程遠遠超過上千年的總和。

走在馬路上,大家全是黃皮膚黑眼珠,根本分不出誰是朝鮮人,誰是漢人。

雖然這裡跟我們居住的地方很遙遠,可是個體面對社會環境鉅變的無力感,所改變的面相、眼神和肢體語言,全中國都是一樣的。

別說中國的55個民族漢化,全世界都在講全球化和趨於一致,越是發達的地區和國家,內部的差異越小,這是無法躲避的事實。

我們在和龍市政府門口打卡後,準備找家肯德基坐下來完成手頭的工作,地圖翻了大半天,愣是發現當地沒有肯德基麥當勞。

良哥開玩笑說不如看看哪些東北城市沒有這兩家美式快餐店,如果在這裡開第一家,生意豈不是好到爆。

我對此持有保留意見,這邊留下的幾乎是老人小孩,沒有什麼消費能力,一頓管飽的午飯也就十幾塊錢,肯德基麥當勞對他們來說,還是太貴了。

既然找不到地方工作,和龍也沒什麼特別的景點,我們就索性決定趕往下一個相鄰城市,車程只有50分鐘的龍井。

龍井是延邊最大的城市之一,全市總面積2591平方公里,向北和黑龍江連接,東南方向和朝鮮隔著圖們江相望,西邊眺望俄羅斯的普烈摩爾斯基區,被稱為延吉的後花園。

“龍井”這名字和龍井茶沒有任何關係,而是來源自一個流傳了上百年的故事。

據說1883年,朝鮮農民越過兀良哈嶺到這定居,在今龍井鎮龍井街與六道溝交叉路口的東北方向60米處發現一眼古井,於是他們在井邊建了“龍吊桶”,這村後來也改名為“龍井村”。

發展到今天,龍井一共有25萬人,朝鮮族佔到66%,這是中國境內朝鮮族居住最集中、朝鮮族原生態文化和民俗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被譽為“中國朝鮮族民俗文化寶庫”,建有中國唯一一座朝鮮民俗博物館。

不過我們親眼所見的城區,和漢族為主城市幾乎別無二致,一樣的樓房和道路,頂多這邊的路牌和店鋪都用雙語標識。

另外,沿途農村的一些房子明顯不同於東北的大玻璃平房,有藍色、橘色的屋頂,邊邊角角經過彎簷處理,翹著尾巴,類似於《大長今》中的建築風格。

說了這麼多,還是找家館子先填飽肚子吧。

這一路開過來,東北長白山這條線的館子爆雷率很低。我們經常不看點評APP,直接在路邊隨便找一家,有眼緣就走進去。

好在大多數沒有令人失望,比如龍井市政府旁邊這家聚豐園,推薦拍黃瓜、炒麵和招牌烤棒骨。

烤棒骨據說是全龍井僅此一家,很多人一來點上一斤,配著啤酒噸噸噸嘮起嗑來,還挺受當地人喜歡。

首先是份量充足,15塊錢一斤,老闆說用的是豬的大腿骨,塊頭大肉也多,吃一塊頂兩碗飯。

第二當然是味道好,部分東北店家放鹽像不用錢一樣,他們的剛剛好相當於我們的鹹到齁了,恨不得多扒幾口飯。

這家店找到恰到好處的平衡,棒骨有密制醬汁的十足鹹香,也不至於鹹到需要吃一口肉,喝一口水。

除此之外,棒骨既有酥脆的表皮,內在的筋肉做到了軟蠕,兩種截然不同的口感在口腔中交織爆炸,猶如走過一場神奇的探險。

面對我們毫不吝嗇的讚美,老闆更在乎小兒子放學的事情。

過了一會兒,小兒子一蹦一跳回來了,剛進門立刻和踢完足球的哥哥拌嘴打鬧,拎著書包的老闆娘隨後跟了進來。

奶奶一邊責備哥哥弄溼了課本,一邊詢問弟弟從哪裡學來的髒話,而老闆聽著老闆娘表揚小兒子在學校獲獎的事情。

雖然以我憤青的立場,在過去一直很懷疑人間溫情的真實性,認為這是人類的低級情緒,但是眼前這一幕不管怎麼說,還是真真切切打動了我。

這一家子不是什麼大富大貴的家庭,僅僅是茫茫十三億中的一小份子,這也只是眾多平淡無聊的中午之一。

不過一切最簡單的東西足以拼湊出最打動人心的情景,這是屬於普通城市普通人的普通快樂,像炎炎夏日的一陣清風,吹到人心窩裡。

龍井的確很普通,不熱鬧,隔壁是市政府,即使到了工作日的午飯時間,碩大的店裡只有我們仨一桌和另外兩人,格外冷清。

這裡見不到交通高峰期,上下班期間,馬路上的汽車多數是開往政府機關大樓。

那些無緣公務員的許多年輕人,要麼自己當老闆開飯店、網吧或KTV,要麼到周邊的大城市長春、延吉,要麼上韓國,男的當勞動力,女的當服務員。

這是龍井年輕人的現狀,少有人願意待在這裡。你說住在這裡平平淡淡、愜意是真的,但是難有發展也是真的。

過去的龍井可不這樣,這是延邊朝鮮族反帝反封建的啟蒙運動中心,宣傳反日愛國的《民聲報》在此創刊,馬列主義席捲人們的思想,幾乎見證了整一部侵華史。

老闆告訴我們市政府前面的老建築是曾經的日本駐龍井總領事館,又稱“間島日本總領事館”,民間俗稱“牛皮大院”。

間島,是韓國人對中國和朝鮮界河圖們江(韓國稱為豆滿江)以北、海蘭江以南的稱呼。

而中國稱之為“墾島”,原名“假江”,具體指的是圖們江北岸吉林延邊地區和龍縣光霽峪前的一處灘地。

由於東北這一帶是滿族的發源地,被稱為所謂的“龍興之地”,於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朝對東北實施封禁政策,絕對不允許關內漢族踏足。

這片肥沃的土地遭到荒棄,無人管理,18世紀60年代之後有不少朝鮮人過來定居和耕種,這也是中國朝鮮族的源頭之一。

為了防止朝鮮人把東北當成家一樣隨意出入,中朝兩國在1885年進行第一次國境線勘界,史稱“乙酉勘界”,可惜雙方始終沒有達成共識,為後來的“間島之爭”埋下後患。

這不得不說到同樣對東北虎視眈眈的俄羅斯了。

沙俄作為當時的世界強國之一,為了加強對遠東地區的控制,苦苦尋找太平洋不凍港供艦隊使用,大連的旅順港是他們的第一選擇。

藉著中國在1900年爆發義和團運動,俄國以保護在華領事和資產為由,派出20萬大軍非法進入東北,全面控制鐵路管理權,修築大量防禦工事。

此時的東北名義上是清帝國的一部分,實際形同俄國的一個省份。

日本人不願意了,之前因為俄國出面聯合德國、法國,被迫放棄遼東半島,現在他們又獨吞東北,更加不利於實現“東亞共榮圈”計劃。

按照計劃,日軍將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接著佔領全中國以此作為後備補給點,再稱霸東南亞和澳大利亞;

隨後在印度和納粹德國匯合,一起北上攻打蘇聯,終極目標是跨過太平洋打下美國,一統全世界。

1904年,日俄談判破裂,撕破臉的雙方在2月宣戰。經過旅順、奉天、遼陽會戰和黃海海戰等重大戰役,接連戰敗的俄國在1905年退回聖彼得堡。

同年11月,日本通過《己巳保護條約》控制朝鮮,插手間島問題,放大間島之爭;

1906年12月,日本西園寺內閣在伊藤博文的策劃下,決定發兵中國入侵延邊。

一年後,日本打著“保護朝鮮人民財產”的名號,強派60多名警察到延吉設立“朝鮮統監府間島臨時派出所”,大量開展間諜活動。

無能的清政府唯一做的只是和日本“交涉”,始終不敢以武力制裁,任其兩年間移居延邊的朝鮮人多達10萬,佔到延邊總人口的五分之四。

1909年11月,派出所更名為“間島日本總領事館”,直接聽命於日本外務大臣,負責日本在東北的軍事政治活動。

館內不僅有龐大的武裝警察機構,還有刑訊室、監獄和水牢等,這哪裡是領事館,分明是以龐大警察系統為主體的武裝侵略堡壘。

據歷史記載,間島日本總領事館從設立到1937年12月撤館為止,一共殺害抗日鬥士和群眾2萬餘人。

僅僅地下室就以非人道的方式奪走4000多條人命,一扇扇鐵門後汩汩流淌著幾十噸鮮血,種種可以想像、無法想象的斑斑事蹟全在這座充滿恐怖、憤怒和畏懼的建築中發生。

多年後,這個祥和優美的園子,這座精美設計的建築,野心勃勃的計劃的第一個海外據點如今安安靜靜地站在我們面前,站在被人遺忘的龍井。

眼前細細簌簌的行人走過的安靜街道也曾喧囂過,繁華的日子像過眼雲煙,都停留在昨天了。

如果不是當事人,有幾個人知道龍井還有一座天寶山,曾經的八大礦山之一,有色金屬的地質儲量和開採歷史都曾聞名全國。

這座銀礦原名紅石砬子。有史記載的最早開採時間足以追溯到光緒十五年(1889年),1893年為六十大壽的慈禧獻上白銀兩萬四千兩,博得老人家的歡心,賜名“天寶山”。

隨著清朝滅亡和“九一八”事件爆發,天寶山也在戰亂中被人遺忘,等到下一次恢復生產,是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個“五一”勞動節。

時值第一個五年計劃,天寶山作為生產工業原料、國防材料的重工業礦山,高度重視的中央先後撥下大量資金扶持。

天寶山在短短几年內形成了日處理礦石2000噸的生產規模,成為全國有色金屬系統的八大礦山之一,多次受到國家冶金部和有色總局的表揚。

許多人揣著“淘金熱”的夢想聚集在龍井,人口一度超過延邊首府延吉,他們定居、打工、賺錢、消費,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可惜金礦銀礦總有挖空的一天,進入九十年代後,挖了近100年的天寶山面臨資源貧乏、質量下降、成本提高、資金週轉困難諸多不利因素,無以為繼。

2002年2月19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批覆同意天寶山礦務局進入破產程序;

2002年3月13日,龍井市人民法院受理天寶山礦務局關閉破產一案,公告天寶山礦務局實施關閉破產;

伴隨礦山的停工,龍井的發展走向斷崖路,經濟萎靡不振。

政府早在2005年開始尋求轉型,修了幾家客運站試圖吸引俄羅斯和韓國的投資,正如我們見到的,一切都沒有發生和成功。

位於龍井經濟開發區的延邊義烏商貿城,因為主打低價的小商品無法承受深山的高昂運費,無人問津的空地長起了雜草,商業前景幾乎消失。

其實龍井只是一個小小的窗口,透過這個窗口是東北在過去二十年的倒退,空留下這些鏽跡斑斑的大型設備和建築,東北輝煌的沉默見證者。

那麼多有著繁忙工廠、發電廠、採礦和伐木向的鄉鎮和城市,一旦自然資源枯竭,無不是生產總值下降,工人失業和犯罪率上升,風光不再。

哪怕政府第一時間尋找出路,卻總是有心無力,難以重現往日的輝煌,有多少次舉臂高呼振興,就有多少次再度恢復平寂。

柯林斯詞典中,專門有一個詞語“Rust Belt”指這些“曾經擁有大量工業,現在處於經濟困難的地區”,即“鏽帶”。

這裡的建築在生鏽,這裡居住的人們也在慢慢、慢慢地生鏽,變得像這片大地一樣寂靜無聲。

以下為圖說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到和龍的距離不短,所以17號在安圖縣露營一宿後,18號早上再趕往和龍和龍井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早市的普通人們,他們才是這個國家的全部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我們點了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手撕的挺有勁道,蘸著狗醬吃著香,和尚也跳牆。煙燻的味道和大家平時吃到的煙燻雞鴨鵝是一樣的,主要是做得特別“爛”,入口用上下頜床輕輕一壓,肉和骨頭瞬間分離,吐出骨頭,留下滿嘴噴香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良哥更喜歡吃有韌勁的狗肉,悠悠覺得鹹了點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請認準當地人推薦的大韓狗肉館,這家店在導航上是沒有具體位置的,地點在某小學附近。這好像尋找一位世外高人,人們只知道他在這座山頭修仙,想要得道,自個兒慢慢找吧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這邊的水果攤和南方差不多,都有蘋果、鴨梨、芒果和藍莓,區別只在於是當地產的。當地的水果攤,比較特別的蘋果梨,吃起來真的是兩種水果的味道結合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準備離開臨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一路的木林森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眼前的這一幕很像“三賤客”幾年前的越南之旅,也是這樣佔居高位的路邊,這樣大片大片的綠色盡收眼底。“三賤客”嘖嘖感嘆越南有著全世界無與倫比的美麗,我卻為加起來有兩百歲的他們感到遺憾。他們不瞭解中國,無緣這些幾乎和文明社會斷絕聯繫,卻有一級柏油路的自駕遊愛好者樂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難得遇到的草原,趕緊下車拍照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暫時和森林說拜拜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偶爾出鏡的悠悠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正在找露營地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一茬接一茬的玉米地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龍井國境線長:142.5公里

龍井人口:24.6萬,朝鮮族佔66%

初印象:寂靜沒落的工業重鎮

➤臨江是一座特別早起的城市。

凌晨一點多的時候,我們所住賓館樓下的早市便有小販佔位擺攤,四點多因為吵鬧的厲害,良哥輾轉反側直至天亮,六點左右索性起床出門溜達。

我除了睡前聽到一些從走廊傳過來的不可描述的聲音外,基本一覺到天亮,直到良哥回來的那一陣有力的敲門聲把我驚醒。

“這邊藍莓真便宜,才10元一斤。”

看著良哥手裡拎著的水果,我下意識的“哦”了一聲,然後想到前段時間在超市花了20元買的一盒200克裝的藍莓,這價差有點大。東北貌似有很多藍莓種植園,應該也算是一大特色,此外還有甜瓜,也是路上看到的瓜農都在賣的一種當季水果。

按例在臨江早起後,處理完手頭的工作後就開始為午飯覓食。

根據良哥在當地的一位朋友的指引下,說解放小學邊上的大韓狗肉館不錯,一看導航原來就在賓館附近,也是早市所在的那條街,於是就直接殺奔過去。

東北人尤其朝鮮族是出了名的愛吃狗肉,據聞延邊地區一年大約要消費30萬條狗,當地有一句俗語是“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臨江雖然不屬於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但也是朝鮮族比較集中的一個聚居地,所以這邊的狗肉也是當地民眾餐桌上的家常菜。

可能一些人不認同吃狗肉,但我老家廣東汕頭,悠悠老家安徽宿州和良哥老家浙江金華都有吃狗肉的風俗,所以在這點上我們仨並沒有什麼忌諱。

至於東北這邊為什麼夏天也吃狗肉,在我們一路上求證得到的說法是,這相當於三伏天貼鍼灸,逼出體內的寒氣、陰氣。以前當地人在沒有空調的情況下還悶在屋子裡吃,為的就是驅寒。

點了一份煙燻狗蹄子和一份手撕狗肉,外加兩份時蔬。煙燻蹄子煮的酥爛,入口即化的那種,口感裡伴有煙燻味,應該是煮過後再煙燻。手撕狗肉的口感相對勁道些,說不上什麼特別之處,但味道還不錯,口留餘香的那種。

好像臨江這邊的飲食相比東北國境線上其他城鎮,最大的特色在於煙燻。良哥的那位朋友特意囑咐我們走之前再買點燻雞和薰蛋之類的帶著路上吃。

可惜出城的路上都沒有見到熟食店,還有大煎餅,也沒有口福吃到(臨江大部分居民的父輩是闖關東時期過來的山東人,至今很多家庭保留著山東的飲食習慣,可以卷一切的大煎餅正是其中之一)。

我們安慰自己說路上總有一些遺憾,這些零零總總的遺憾才是旅途回憶中最深的一部分。

當下最重要的,是把目光放在還有六小時路程的和龍——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第一站。

201國道將臨江和和龍連接在一起。

這條路車流依然很少,偶爾和幾輛橘色的戰旗牌森林消防車打個照面,雙方的眼神都帶著“你怎麼在這”的極大困惑。導航顯示300餘公里將近6個小時的車程。

經過前面幾天的國境線奔襲,給我最大的感觸是我們中國的幅員這麼遼闊,很多公路風景不亞於歐美,只是大家不知道,或者身處急功近利的社會中,無從出發。

傍晚時分,在離和龍還差不多兩個小時的車程,我們總算開出了那片積雨雲。此時,夕陽透過雲朵散落在層層田野間,我們像是行駛在一幅油畫中,有了陽光和清風的點綴,整個人的心情都好不少。

良哥覺得沒必要再往前趕路了,建議找個地方露營,晚上看看星空,喝點酒,吹牛聊會。於是看著前面一大片綠色的山林,我們找了下道口拐了進去。

人在城市待久了,總是這裡有點不爽,那裡有點毛病,需要讓大自然母親來治一治。

就露營來說,良哥算是這方面的老司機,近到新疆西藏,遠到南半球的新西蘭,都安營紮寨過;作為女生的悠悠沒有任何經驗,對第一次感到興奮和期待,好像實現了多年的夙願;我之前則因公關關係參加過兩次露營,不過都是被主辦方安排得妥妥當當,拎包入住。這回是真正輪到自己動手紮營,尤其還是自己團隊一起,內心也多少有些許期待。

開進去之後,發現這邊的山頭上都是成片成片的莊稼,玉米、大豆之類,基本找不到一塊可以容納一車三人的空地,更別奢望草地了。路過一個寥寥幾戶人家的村莊,地圖顯示著“安圖縣”。

時代的腳步沒有經過這裡,原色的木頭和水泥磚組成的房子維持著上世紀的風格和成色,然而我們的心思全不在這上面。

話事人良哥說開了這麼長一段時間,大家也不甘心,還是往前接著開吧。如果真的沒有再折回大路往和龍趕,至少不留遺憾。

在最終找到露營地——一座禿了的小山頭已經快六點,晚霞已經開始招搖過市。

雖然時值7月,這塊風水寶地卻見不到一隻蚊蟲,也沒有鄉下一貫的泔水味,外加地偏人少,陽光、空氣所有的一切都很乾淨清爽。

眼看遠處的夕陽落入地平線裡,在一陣忙亂過後,營地總算被我們支起來了。

人有時候真的很奇怪,當然我這裡說的是城裡人。不論生活如何安逸,總會過膩。於是想著跟大自然接觸,迴歸原野。

就像露營,明明各種不方便,但當你真正紮下營地的時候,坐在椅子上望一眼毫無遮掩的遠方和通透的天空,吸一口純粹的自然風,似乎所有不自在的毛病都不治而愈。

作為我們的主廚,悠悠全球首創掛麵煮方便麵,輔以配料包和火腿腸調味,看著咕嚕咕嚕冒泡的湯水煮著我們三個的疲倦、餓意和期待,心想生活可以簡單到很簡單,純粹其實就是豐富,也是小幸福。

即使麵條的賣相一般,色香味一樣不佔,但是坐在野外哧溜哧溜地吃著,那種味道在家裡和飯店裡都是絕壁吃不出的,因為這種味道里參雜著更多的是放鬆。

這一晚,我們在沒有星星和信號的黑夜中,配著老乾媽和啤酒,說著忘記說過的話,吃完了這一頓難忘的“面雜”,順便開了一場戶外露天演唱會。

打開手機的閃關燈,五音不全地嚎著“那一夜我獨自望著星空”,嚎出被壓抑太久的表現欲。藉著酒勁,人容易撥下人格這顆洋蔥的最外一層。

城市生活要求我們每個人都收起天真,無時不刻地顧慮人和人的圈子關係,活得像人精。這不是壞事,只是在錙銖必較的環境待久了容易神經衰弱,隨時像個氣鼓鼓的氣球,輕輕一刺就爆。

偶爾把自己扔進大自然裡,鬆鬆頭皮,釋放下天性,連接人和自然,確實有利於解開心結。

演唱會結束於一場不期而遇的小雨。

躺在帳篷裡,聽著雨聲越聽越大,我們三頂帳篷頭挨著圍在一起,開玩笑說山坡上衝下泥石流怎麼辦?良哥一句話倒是夠爽快:“不管了,睡覺!”

儘管風餐露宿,雨水交加,但這一晚我們三個都睡的很香。直到第二天的鬧鐘毫無人性地把我們叫醒。

處理完工作,收拾好營地,差不多已近上午十點。

繼續向和龍進發。

直到從山路下來,見到十字路口有一座“飛龍”雕塑,底座的“和龍”兩字告訴你—歡迎來到“長白山下金達萊(朝鮮語“杜鵑花”的音譯),最美中朝邊境線”。

話是這樣說—最美中朝,中朝友好。我對這座城市的最初印象卻是一條2015年1月的新聞:

那是一個寒冷的冬日,一名帶有手槍的朝鮮士兵,穿過凍上的圖們江,來到一個名為吉地屯的小村莊。

然後在傍晚時分,他向兩對老夫婦開槍,致其四人死亡。

當天夜裡,大舉出動的中國軍警開槍擊中他的腹部,將其抓獲,他大概在一天後死亡,遺體被送回朝鮮。

這條沒有經過國內媒體廣泛報導的新聞,只在中朝邊境的和龍引起人們的恐慌。

位於圖們江上游北岸、長白山東麓的“山城”和龍,面積達到5043平方公里,其中的山區、半山區佔到91%,平均海拔600米。

境內有多達17條河流,屬於圖們江流域,為中溫帶半溼潤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溫度為4.8度。

這裡的夏天非常適合凹造型,7月平均溫度只有20.8度,穿一件不冷,套一件外套或疊穿T恤也不熱。

這片避暑勝地住著朝鮮、漢、滿、回、蒙古、壯、苗和土家主要八個民族,朝鮮族人口更是佔到60%。

然而以今天的信息發達和交通便利程度,地區、民族之間的交融進程遠遠超過上千年的總和。

走在馬路上,大家全是黃皮膚黑眼珠,根本分不出誰是朝鮮人,誰是漢人。

雖然這裡跟我們居住的地方很遙遠,可是個體面對社會環境鉅變的無力感,所改變的面相、眼神和肢體語言,全中國都是一樣的。

別說中國的55個民族漢化,全世界都在講全球化和趨於一致,越是發達的地區和國家,內部的差異越小,這是無法躲避的事實。

我們在和龍市政府門口打卡後,準備找家肯德基坐下來完成手頭的工作,地圖翻了大半天,愣是發現當地沒有肯德基麥當勞。

良哥開玩笑說不如看看哪些東北城市沒有這兩家美式快餐店,如果在這裡開第一家,生意豈不是好到爆。

我對此持有保留意見,這邊留下的幾乎是老人小孩,沒有什麼消費能力,一頓管飽的午飯也就十幾塊錢,肯德基麥當勞對他們來說,還是太貴了。

既然找不到地方工作,和龍也沒什麼特別的景點,我們就索性決定趕往下一個相鄰城市,車程只有50分鐘的龍井。

龍井是延邊最大的城市之一,全市總面積2591平方公里,向北和黑龍江連接,東南方向和朝鮮隔著圖們江相望,西邊眺望俄羅斯的普烈摩爾斯基區,被稱為延吉的後花園。

“龍井”這名字和龍井茶沒有任何關係,而是來源自一個流傳了上百年的故事。

據說1883年,朝鮮農民越過兀良哈嶺到這定居,在今龍井鎮龍井街與六道溝交叉路口的東北方向60米處發現一眼古井,於是他們在井邊建了“龍吊桶”,這村後來也改名為“龍井村”。

發展到今天,龍井一共有25萬人,朝鮮族佔到66%,這是中國境內朝鮮族居住最集中、朝鮮族原生態文化和民俗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被譽為“中國朝鮮族民俗文化寶庫”,建有中國唯一一座朝鮮民俗博物館。

不過我們親眼所見的城區,和漢族為主城市幾乎別無二致,一樣的樓房和道路,頂多這邊的路牌和店鋪都用雙語標識。

另外,沿途農村的一些房子明顯不同於東北的大玻璃平房,有藍色、橘色的屋頂,邊邊角角經過彎簷處理,翹著尾巴,類似於《大長今》中的建築風格。

說了這麼多,還是找家館子先填飽肚子吧。

這一路開過來,東北長白山這條線的館子爆雷率很低。我們經常不看點評APP,直接在路邊隨便找一家,有眼緣就走進去。

好在大多數沒有令人失望,比如龍井市政府旁邊這家聚豐園,推薦拍黃瓜、炒麵和招牌烤棒骨。

烤棒骨據說是全龍井僅此一家,很多人一來點上一斤,配著啤酒噸噸噸嘮起嗑來,還挺受當地人喜歡。

首先是份量充足,15塊錢一斤,老闆說用的是豬的大腿骨,塊頭大肉也多,吃一塊頂兩碗飯。

第二當然是味道好,部分東北店家放鹽像不用錢一樣,他們的剛剛好相當於我們的鹹到齁了,恨不得多扒幾口飯。

這家店找到恰到好處的平衡,棒骨有密制醬汁的十足鹹香,也不至於鹹到需要吃一口肉,喝一口水。

除此之外,棒骨既有酥脆的表皮,內在的筋肉做到了軟蠕,兩種截然不同的口感在口腔中交織爆炸,猶如走過一場神奇的探險。

面對我們毫不吝嗇的讚美,老闆更在乎小兒子放學的事情。

過了一會兒,小兒子一蹦一跳回來了,剛進門立刻和踢完足球的哥哥拌嘴打鬧,拎著書包的老闆娘隨後跟了進來。

奶奶一邊責備哥哥弄溼了課本,一邊詢問弟弟從哪裡學來的髒話,而老闆聽著老闆娘表揚小兒子在學校獲獎的事情。

雖然以我憤青的立場,在過去一直很懷疑人間溫情的真實性,認為這是人類的低級情緒,但是眼前這一幕不管怎麼說,還是真真切切打動了我。

這一家子不是什麼大富大貴的家庭,僅僅是茫茫十三億中的一小份子,這也只是眾多平淡無聊的中午之一。

不過一切最簡單的東西足以拼湊出最打動人心的情景,這是屬於普通城市普通人的普通快樂,像炎炎夏日的一陣清風,吹到人心窩裡。

龍井的確很普通,不熱鬧,隔壁是市政府,即使到了工作日的午飯時間,碩大的店裡只有我們仨一桌和另外兩人,格外冷清。

這裡見不到交通高峰期,上下班期間,馬路上的汽車多數是開往政府機關大樓。

那些無緣公務員的許多年輕人,要麼自己當老闆開飯店、網吧或KTV,要麼到周邊的大城市長春、延吉,要麼上韓國,男的當勞動力,女的當服務員。

這是龍井年輕人的現狀,少有人願意待在這裡。你說住在這裡平平淡淡、愜意是真的,但是難有發展也是真的。

過去的龍井可不這樣,這是延邊朝鮮族反帝反封建的啟蒙運動中心,宣傳反日愛國的《民聲報》在此創刊,馬列主義席捲人們的思想,幾乎見證了整一部侵華史。

老闆告訴我們市政府前面的老建築是曾經的日本駐龍井總領事館,又稱“間島日本總領事館”,民間俗稱“牛皮大院”。

間島,是韓國人對中國和朝鮮界河圖們江(韓國稱為豆滿江)以北、海蘭江以南的稱呼。

而中國稱之為“墾島”,原名“假江”,具體指的是圖們江北岸吉林延邊地區和龍縣光霽峪前的一處灘地。

由於東北這一帶是滿族的發源地,被稱為所謂的“龍興之地”,於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朝對東北實施封禁政策,絕對不允許關內漢族踏足。

這片肥沃的土地遭到荒棄,無人管理,18世紀60年代之後有不少朝鮮人過來定居和耕種,這也是中國朝鮮族的源頭之一。

為了防止朝鮮人把東北當成家一樣隨意出入,中朝兩國在1885年進行第一次國境線勘界,史稱“乙酉勘界”,可惜雙方始終沒有達成共識,為後來的“間島之爭”埋下後患。

這不得不說到同樣對東北虎視眈眈的俄羅斯了。

沙俄作為當時的世界強國之一,為了加強對遠東地區的控制,苦苦尋找太平洋不凍港供艦隊使用,大連的旅順港是他們的第一選擇。

藉著中國在1900年爆發義和團運動,俄國以保護在華領事和資產為由,派出20萬大軍非法進入東北,全面控制鐵路管理權,修築大量防禦工事。

此時的東北名義上是清帝國的一部分,實際形同俄國的一個省份。

日本人不願意了,之前因為俄國出面聯合德國、法國,被迫放棄遼東半島,現在他們又獨吞東北,更加不利於實現“東亞共榮圈”計劃。

按照計劃,日軍將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接著佔領全中國以此作為後備補給點,再稱霸東南亞和澳大利亞;

隨後在印度和納粹德國匯合,一起北上攻打蘇聯,終極目標是跨過太平洋打下美國,一統全世界。

1904年,日俄談判破裂,撕破臉的雙方在2月宣戰。經過旅順、奉天、遼陽會戰和黃海海戰等重大戰役,接連戰敗的俄國在1905年退回聖彼得堡。

同年11月,日本通過《己巳保護條約》控制朝鮮,插手間島問題,放大間島之爭;

1906年12月,日本西園寺內閣在伊藤博文的策劃下,決定發兵中國入侵延邊。

一年後,日本打著“保護朝鮮人民財產”的名號,強派60多名警察到延吉設立“朝鮮統監府間島臨時派出所”,大量開展間諜活動。

無能的清政府唯一做的只是和日本“交涉”,始終不敢以武力制裁,任其兩年間移居延邊的朝鮮人多達10萬,佔到延邊總人口的五分之四。

1909年11月,派出所更名為“間島日本總領事館”,直接聽命於日本外務大臣,負責日本在東北的軍事政治活動。

館內不僅有龐大的武裝警察機構,還有刑訊室、監獄和水牢等,這哪裡是領事館,分明是以龐大警察系統為主體的武裝侵略堡壘。

據歷史記載,間島日本總領事館從設立到1937年12月撤館為止,一共殺害抗日鬥士和群眾2萬餘人。

僅僅地下室就以非人道的方式奪走4000多條人命,一扇扇鐵門後汩汩流淌著幾十噸鮮血,種種可以想像、無法想象的斑斑事蹟全在這座充滿恐怖、憤怒和畏懼的建築中發生。

多年後,這個祥和優美的園子,這座精美設計的建築,野心勃勃的計劃的第一個海外據點如今安安靜靜地站在我們面前,站在被人遺忘的龍井。

眼前細細簌簌的行人走過的安靜街道也曾喧囂過,繁華的日子像過眼雲煙,都停留在昨天了。

如果不是當事人,有幾個人知道龍井還有一座天寶山,曾經的八大礦山之一,有色金屬的地質儲量和開採歷史都曾聞名全國。

這座銀礦原名紅石砬子。有史記載的最早開採時間足以追溯到光緒十五年(1889年),1893年為六十大壽的慈禧獻上白銀兩萬四千兩,博得老人家的歡心,賜名“天寶山”。

隨著清朝滅亡和“九一八”事件爆發,天寶山也在戰亂中被人遺忘,等到下一次恢復生產,是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個“五一”勞動節。

時值第一個五年計劃,天寶山作為生產工業原料、國防材料的重工業礦山,高度重視的中央先後撥下大量資金扶持。

天寶山在短短几年內形成了日處理礦石2000噸的生產規模,成為全國有色金屬系統的八大礦山之一,多次受到國家冶金部和有色總局的表揚。

許多人揣著“淘金熱”的夢想聚集在龍井,人口一度超過延邊首府延吉,他們定居、打工、賺錢、消費,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可惜金礦銀礦總有挖空的一天,進入九十年代後,挖了近100年的天寶山面臨資源貧乏、質量下降、成本提高、資金週轉困難諸多不利因素,無以為繼。

2002年2月19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批覆同意天寶山礦務局進入破產程序;

2002年3月13日,龍井市人民法院受理天寶山礦務局關閉破產一案,公告天寶山礦務局實施關閉破產;

伴隨礦山的停工,龍井的發展走向斷崖路,經濟萎靡不振。

政府早在2005年開始尋求轉型,修了幾家客運站試圖吸引俄羅斯和韓國的投資,正如我們見到的,一切都沒有發生和成功。

位於龍井經濟開發區的延邊義烏商貿城,因為主打低價的小商品無法承受深山的高昂運費,無人問津的空地長起了雜草,商業前景幾乎消失。

其實龍井只是一個小小的窗口,透過這個窗口是東北在過去二十年的倒退,空留下這些鏽跡斑斑的大型設備和建築,東北輝煌的沉默見證者。

那麼多有著繁忙工廠、發電廠、採礦和伐木向的鄉鎮和城市,一旦自然資源枯竭,無不是生產總值下降,工人失業和犯罪率上升,風光不再。

哪怕政府第一時間尋找出路,卻總是有心無力,難以重現往日的輝煌,有多少次舉臂高呼振興,就有多少次再度恢復平寂。

柯林斯詞典中,專門有一個詞語“Rust Belt”指這些“曾經擁有大量工業,現在處於經濟困難的地區”,即“鏽帶”。

這裡的建築在生鏽,這裡居住的人們也在慢慢、慢慢地生鏽,變得像這片大地一樣寂靜無聲。

以下為圖說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到和龍的距離不短,所以17號在安圖縣露營一宿後,18號早上再趕往和龍和龍井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早市的普通人們,他們才是這個國家的全部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我們點了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手撕的挺有勁道,蘸著狗醬吃著香,和尚也跳牆。煙燻的味道和大家平時吃到的煙燻雞鴨鵝是一樣的,主要是做得特別“爛”,入口用上下頜床輕輕一壓,肉和骨頭瞬間分離,吐出骨頭,留下滿嘴噴香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良哥更喜歡吃有韌勁的狗肉,悠悠覺得鹹了點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請認準當地人推薦的大韓狗肉館,這家店在導航上是沒有具體位置的,地點在某小學附近。這好像尋找一位世外高人,人們只知道他在這座山頭修仙,想要得道,自個兒慢慢找吧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這邊的水果攤和南方差不多,都有蘋果、鴨梨、芒果和藍莓,區別只在於是當地產的。當地的水果攤,比較特別的蘋果梨,吃起來真的是兩種水果的味道結合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準備離開臨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一路的木林森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眼前的這一幕很像“三賤客”幾年前的越南之旅,也是這樣佔居高位的路邊,這樣大片大片的綠色盡收眼底。“三賤客”嘖嘖感嘆越南有著全世界無與倫比的美麗,我卻為加起來有兩百歲的他們感到遺憾。他們不瞭解中國,無緣這些幾乎和文明社會斷絕聯繫,卻有一級柏油路的自駕遊愛好者樂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難得遇到的草原,趕緊下車拍照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暫時和森林說拜拜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偶爾出鏡的悠悠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正在找露營地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一茬接一茬的玉米地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在長白山遇到非常有設計感的翠柳公廁


"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龍井國境線長:142.5公里

龍井人口:24.6萬,朝鮮族佔66%

初印象:寂靜沒落的工業重鎮

➤臨江是一座特別早起的城市。

凌晨一點多的時候,我們所住賓館樓下的早市便有小販佔位擺攤,四點多因為吵鬧的厲害,良哥輾轉反側直至天亮,六點左右索性起床出門溜達。

我除了睡前聽到一些從走廊傳過來的不可描述的聲音外,基本一覺到天亮,直到良哥回來的那一陣有力的敲門聲把我驚醒。

“這邊藍莓真便宜,才10元一斤。”

看著良哥手裡拎著的水果,我下意識的“哦”了一聲,然後想到前段時間在超市花了20元買的一盒200克裝的藍莓,這價差有點大。東北貌似有很多藍莓種植園,應該也算是一大特色,此外還有甜瓜,也是路上看到的瓜農都在賣的一種當季水果。

按例在臨江早起後,處理完手頭的工作後就開始為午飯覓食。

根據良哥在當地的一位朋友的指引下,說解放小學邊上的大韓狗肉館不錯,一看導航原來就在賓館附近,也是早市所在的那條街,於是就直接殺奔過去。

東北人尤其朝鮮族是出了名的愛吃狗肉,據聞延邊地區一年大約要消費30萬條狗,當地有一句俗語是“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臨江雖然不屬於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但也是朝鮮族比較集中的一個聚居地,所以這邊的狗肉也是當地民眾餐桌上的家常菜。

可能一些人不認同吃狗肉,但我老家廣東汕頭,悠悠老家安徽宿州和良哥老家浙江金華都有吃狗肉的風俗,所以在這點上我們仨並沒有什麼忌諱。

至於東北這邊為什麼夏天也吃狗肉,在我們一路上求證得到的說法是,這相當於三伏天貼鍼灸,逼出體內的寒氣、陰氣。以前當地人在沒有空調的情況下還悶在屋子裡吃,為的就是驅寒。

點了一份煙燻狗蹄子和一份手撕狗肉,外加兩份時蔬。煙燻蹄子煮的酥爛,入口即化的那種,口感裡伴有煙燻味,應該是煮過後再煙燻。手撕狗肉的口感相對勁道些,說不上什麼特別之處,但味道還不錯,口留餘香的那種。

好像臨江這邊的飲食相比東北國境線上其他城鎮,最大的特色在於煙燻。良哥的那位朋友特意囑咐我們走之前再買點燻雞和薰蛋之類的帶著路上吃。

可惜出城的路上都沒有見到熟食店,還有大煎餅,也沒有口福吃到(臨江大部分居民的父輩是闖關東時期過來的山東人,至今很多家庭保留著山東的飲食習慣,可以卷一切的大煎餅正是其中之一)。

我們安慰自己說路上總有一些遺憾,這些零零總總的遺憾才是旅途回憶中最深的一部分。

當下最重要的,是把目光放在還有六小時路程的和龍——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第一站。

201國道將臨江和和龍連接在一起。

這條路車流依然很少,偶爾和幾輛橘色的戰旗牌森林消防車打個照面,雙方的眼神都帶著“你怎麼在這”的極大困惑。導航顯示300餘公里將近6個小時的車程。

經過前面幾天的國境線奔襲,給我最大的感觸是我們中國的幅員這麼遼闊,很多公路風景不亞於歐美,只是大家不知道,或者身處急功近利的社會中,無從出發。

傍晚時分,在離和龍還差不多兩個小時的車程,我們總算開出了那片積雨雲。此時,夕陽透過雲朵散落在層層田野間,我們像是行駛在一幅油畫中,有了陽光和清風的點綴,整個人的心情都好不少。

良哥覺得沒必要再往前趕路了,建議找個地方露營,晚上看看星空,喝點酒,吹牛聊會。於是看著前面一大片綠色的山林,我們找了下道口拐了進去。

人在城市待久了,總是這裡有點不爽,那裡有點毛病,需要讓大自然母親來治一治。

就露營來說,良哥算是這方面的老司機,近到新疆西藏,遠到南半球的新西蘭,都安營紮寨過;作為女生的悠悠沒有任何經驗,對第一次感到興奮和期待,好像實現了多年的夙願;我之前則因公關關係參加過兩次露營,不過都是被主辦方安排得妥妥當當,拎包入住。這回是真正輪到自己動手紮營,尤其還是自己團隊一起,內心也多少有些許期待。

開進去之後,發現這邊的山頭上都是成片成片的莊稼,玉米、大豆之類,基本找不到一塊可以容納一車三人的空地,更別奢望草地了。路過一個寥寥幾戶人家的村莊,地圖顯示著“安圖縣”。

時代的腳步沒有經過這裡,原色的木頭和水泥磚組成的房子維持著上世紀的風格和成色,然而我們的心思全不在這上面。

話事人良哥說開了這麼長一段時間,大家也不甘心,還是往前接著開吧。如果真的沒有再折回大路往和龍趕,至少不留遺憾。

在最終找到露營地——一座禿了的小山頭已經快六點,晚霞已經開始招搖過市。

雖然時值7月,這塊風水寶地卻見不到一隻蚊蟲,也沒有鄉下一貫的泔水味,外加地偏人少,陽光、空氣所有的一切都很乾淨清爽。

眼看遠處的夕陽落入地平線裡,在一陣忙亂過後,營地總算被我們支起來了。

人有時候真的很奇怪,當然我這裡說的是城裡人。不論生活如何安逸,總會過膩。於是想著跟大自然接觸,迴歸原野。

就像露營,明明各種不方便,但當你真正紮下營地的時候,坐在椅子上望一眼毫無遮掩的遠方和通透的天空,吸一口純粹的自然風,似乎所有不自在的毛病都不治而愈。

作為我們的主廚,悠悠全球首創掛麵煮方便麵,輔以配料包和火腿腸調味,看著咕嚕咕嚕冒泡的湯水煮著我們三個的疲倦、餓意和期待,心想生活可以簡單到很簡單,純粹其實就是豐富,也是小幸福。

即使麵條的賣相一般,色香味一樣不佔,但是坐在野外哧溜哧溜地吃著,那種味道在家裡和飯店裡都是絕壁吃不出的,因為這種味道里參雜著更多的是放鬆。

這一晚,我們在沒有星星和信號的黑夜中,配著老乾媽和啤酒,說著忘記說過的話,吃完了這一頓難忘的“面雜”,順便開了一場戶外露天演唱會。

打開手機的閃關燈,五音不全地嚎著“那一夜我獨自望著星空”,嚎出被壓抑太久的表現欲。藉著酒勁,人容易撥下人格這顆洋蔥的最外一層。

城市生活要求我們每個人都收起天真,無時不刻地顧慮人和人的圈子關係,活得像人精。這不是壞事,只是在錙銖必較的環境待久了容易神經衰弱,隨時像個氣鼓鼓的氣球,輕輕一刺就爆。

偶爾把自己扔進大自然裡,鬆鬆頭皮,釋放下天性,連接人和自然,確實有利於解開心結。

演唱會結束於一場不期而遇的小雨。

躺在帳篷裡,聽著雨聲越聽越大,我們三頂帳篷頭挨著圍在一起,開玩笑說山坡上衝下泥石流怎麼辦?良哥一句話倒是夠爽快:“不管了,睡覺!”

儘管風餐露宿,雨水交加,但這一晚我們三個都睡的很香。直到第二天的鬧鐘毫無人性地把我們叫醒。

處理完工作,收拾好營地,差不多已近上午十點。

繼續向和龍進發。

直到從山路下來,見到十字路口有一座“飛龍”雕塑,底座的“和龍”兩字告訴你—歡迎來到“長白山下金達萊(朝鮮語“杜鵑花”的音譯),最美中朝邊境線”。

話是這樣說—最美中朝,中朝友好。我對這座城市的最初印象卻是一條2015年1月的新聞:

那是一個寒冷的冬日,一名帶有手槍的朝鮮士兵,穿過凍上的圖們江,來到一個名為吉地屯的小村莊。

然後在傍晚時分,他向兩對老夫婦開槍,致其四人死亡。

當天夜裡,大舉出動的中國軍警開槍擊中他的腹部,將其抓獲,他大概在一天後死亡,遺體被送回朝鮮。

這條沒有經過國內媒體廣泛報導的新聞,只在中朝邊境的和龍引起人們的恐慌。

位於圖們江上游北岸、長白山東麓的“山城”和龍,面積達到5043平方公里,其中的山區、半山區佔到91%,平均海拔600米。

境內有多達17條河流,屬於圖們江流域,為中溫帶半溼潤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溫度為4.8度。

這裡的夏天非常適合凹造型,7月平均溫度只有20.8度,穿一件不冷,套一件外套或疊穿T恤也不熱。

這片避暑勝地住著朝鮮、漢、滿、回、蒙古、壯、苗和土家主要八個民族,朝鮮族人口更是佔到60%。

然而以今天的信息發達和交通便利程度,地區、民族之間的交融進程遠遠超過上千年的總和。

走在馬路上,大家全是黃皮膚黑眼珠,根本分不出誰是朝鮮人,誰是漢人。

雖然這裡跟我們居住的地方很遙遠,可是個體面對社會環境鉅變的無力感,所改變的面相、眼神和肢體語言,全中國都是一樣的。

別說中國的55個民族漢化,全世界都在講全球化和趨於一致,越是發達的地區和國家,內部的差異越小,這是無法躲避的事實。

我們在和龍市政府門口打卡後,準備找家肯德基坐下來完成手頭的工作,地圖翻了大半天,愣是發現當地沒有肯德基麥當勞。

良哥開玩笑說不如看看哪些東北城市沒有這兩家美式快餐店,如果在這裡開第一家,生意豈不是好到爆。

我對此持有保留意見,這邊留下的幾乎是老人小孩,沒有什麼消費能力,一頓管飽的午飯也就十幾塊錢,肯德基麥當勞對他們來說,還是太貴了。

既然找不到地方工作,和龍也沒什麼特別的景點,我們就索性決定趕往下一個相鄰城市,車程只有50分鐘的龍井。

龍井是延邊最大的城市之一,全市總面積2591平方公里,向北和黑龍江連接,東南方向和朝鮮隔著圖們江相望,西邊眺望俄羅斯的普烈摩爾斯基區,被稱為延吉的後花園。

“龍井”這名字和龍井茶沒有任何關係,而是來源自一個流傳了上百年的故事。

據說1883年,朝鮮農民越過兀良哈嶺到這定居,在今龍井鎮龍井街與六道溝交叉路口的東北方向60米處發現一眼古井,於是他們在井邊建了“龍吊桶”,這村後來也改名為“龍井村”。

發展到今天,龍井一共有25萬人,朝鮮族佔到66%,這是中國境內朝鮮族居住最集中、朝鮮族原生態文化和民俗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被譽為“中國朝鮮族民俗文化寶庫”,建有中國唯一一座朝鮮民俗博物館。

不過我們親眼所見的城區,和漢族為主城市幾乎別無二致,一樣的樓房和道路,頂多這邊的路牌和店鋪都用雙語標識。

另外,沿途農村的一些房子明顯不同於東北的大玻璃平房,有藍色、橘色的屋頂,邊邊角角經過彎簷處理,翹著尾巴,類似於《大長今》中的建築風格。

說了這麼多,還是找家館子先填飽肚子吧。

這一路開過來,東北長白山這條線的館子爆雷率很低。我們經常不看點評APP,直接在路邊隨便找一家,有眼緣就走進去。

好在大多數沒有令人失望,比如龍井市政府旁邊這家聚豐園,推薦拍黃瓜、炒麵和招牌烤棒骨。

烤棒骨據說是全龍井僅此一家,很多人一來點上一斤,配著啤酒噸噸噸嘮起嗑來,還挺受當地人喜歡。

首先是份量充足,15塊錢一斤,老闆說用的是豬的大腿骨,塊頭大肉也多,吃一塊頂兩碗飯。

第二當然是味道好,部分東北店家放鹽像不用錢一樣,他們的剛剛好相當於我們的鹹到齁了,恨不得多扒幾口飯。

這家店找到恰到好處的平衡,棒骨有密制醬汁的十足鹹香,也不至於鹹到需要吃一口肉,喝一口水。

除此之外,棒骨既有酥脆的表皮,內在的筋肉做到了軟蠕,兩種截然不同的口感在口腔中交織爆炸,猶如走過一場神奇的探險。

面對我們毫不吝嗇的讚美,老闆更在乎小兒子放學的事情。

過了一會兒,小兒子一蹦一跳回來了,剛進門立刻和踢完足球的哥哥拌嘴打鬧,拎著書包的老闆娘隨後跟了進來。

奶奶一邊責備哥哥弄溼了課本,一邊詢問弟弟從哪裡學來的髒話,而老闆聽著老闆娘表揚小兒子在學校獲獎的事情。

雖然以我憤青的立場,在過去一直很懷疑人間溫情的真實性,認為這是人類的低級情緒,但是眼前這一幕不管怎麼說,還是真真切切打動了我。

這一家子不是什麼大富大貴的家庭,僅僅是茫茫十三億中的一小份子,這也只是眾多平淡無聊的中午之一。

不過一切最簡單的東西足以拼湊出最打動人心的情景,這是屬於普通城市普通人的普通快樂,像炎炎夏日的一陣清風,吹到人心窩裡。

龍井的確很普通,不熱鬧,隔壁是市政府,即使到了工作日的午飯時間,碩大的店裡只有我們仨一桌和另外兩人,格外冷清。

這裡見不到交通高峰期,上下班期間,馬路上的汽車多數是開往政府機關大樓。

那些無緣公務員的許多年輕人,要麼自己當老闆開飯店、網吧或KTV,要麼到周邊的大城市長春、延吉,要麼上韓國,男的當勞動力,女的當服務員。

這是龍井年輕人的現狀,少有人願意待在這裡。你說住在這裡平平淡淡、愜意是真的,但是難有發展也是真的。

過去的龍井可不這樣,這是延邊朝鮮族反帝反封建的啟蒙運動中心,宣傳反日愛國的《民聲報》在此創刊,馬列主義席捲人們的思想,幾乎見證了整一部侵華史。

老闆告訴我們市政府前面的老建築是曾經的日本駐龍井總領事館,又稱“間島日本總領事館”,民間俗稱“牛皮大院”。

間島,是韓國人對中國和朝鮮界河圖們江(韓國稱為豆滿江)以北、海蘭江以南的稱呼。

而中國稱之為“墾島”,原名“假江”,具體指的是圖們江北岸吉林延邊地區和龍縣光霽峪前的一處灘地。

由於東北這一帶是滿族的發源地,被稱為所謂的“龍興之地”,於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朝對東北實施封禁政策,絕對不允許關內漢族踏足。

這片肥沃的土地遭到荒棄,無人管理,18世紀60年代之後有不少朝鮮人過來定居和耕種,這也是中國朝鮮族的源頭之一。

為了防止朝鮮人把東北當成家一樣隨意出入,中朝兩國在1885年進行第一次國境線勘界,史稱“乙酉勘界”,可惜雙方始終沒有達成共識,為後來的“間島之爭”埋下後患。

這不得不說到同樣對東北虎視眈眈的俄羅斯了。

沙俄作為當時的世界強國之一,為了加強對遠東地區的控制,苦苦尋找太平洋不凍港供艦隊使用,大連的旅順港是他們的第一選擇。

藉著中國在1900年爆發義和團運動,俄國以保護在華領事和資產為由,派出20萬大軍非法進入東北,全面控制鐵路管理權,修築大量防禦工事。

此時的東北名義上是清帝國的一部分,實際形同俄國的一個省份。

日本人不願意了,之前因為俄國出面聯合德國、法國,被迫放棄遼東半島,現在他們又獨吞東北,更加不利於實現“東亞共榮圈”計劃。

按照計劃,日軍將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接著佔領全中國以此作為後備補給點,再稱霸東南亞和澳大利亞;

隨後在印度和納粹德國匯合,一起北上攻打蘇聯,終極目標是跨過太平洋打下美國,一統全世界。

1904年,日俄談判破裂,撕破臉的雙方在2月宣戰。經過旅順、奉天、遼陽會戰和黃海海戰等重大戰役,接連戰敗的俄國在1905年退回聖彼得堡。

同年11月,日本通過《己巳保護條約》控制朝鮮,插手間島問題,放大間島之爭;

1906年12月,日本西園寺內閣在伊藤博文的策劃下,決定發兵中國入侵延邊。

一年後,日本打著“保護朝鮮人民財產”的名號,強派60多名警察到延吉設立“朝鮮統監府間島臨時派出所”,大量開展間諜活動。

無能的清政府唯一做的只是和日本“交涉”,始終不敢以武力制裁,任其兩年間移居延邊的朝鮮人多達10萬,佔到延邊總人口的五分之四。

1909年11月,派出所更名為“間島日本總領事館”,直接聽命於日本外務大臣,負責日本在東北的軍事政治活動。

館內不僅有龐大的武裝警察機構,還有刑訊室、監獄和水牢等,這哪裡是領事館,分明是以龐大警察系統為主體的武裝侵略堡壘。

據歷史記載,間島日本總領事館從設立到1937年12月撤館為止,一共殺害抗日鬥士和群眾2萬餘人。

僅僅地下室就以非人道的方式奪走4000多條人命,一扇扇鐵門後汩汩流淌著幾十噸鮮血,種種可以想像、無法想象的斑斑事蹟全在這座充滿恐怖、憤怒和畏懼的建築中發生。

多年後,這個祥和優美的園子,這座精美設計的建築,野心勃勃的計劃的第一個海外據點如今安安靜靜地站在我們面前,站在被人遺忘的龍井。

眼前細細簌簌的行人走過的安靜街道也曾喧囂過,繁華的日子像過眼雲煙,都停留在昨天了。

如果不是當事人,有幾個人知道龍井還有一座天寶山,曾經的八大礦山之一,有色金屬的地質儲量和開採歷史都曾聞名全國。

這座銀礦原名紅石砬子。有史記載的最早開採時間足以追溯到光緒十五年(1889年),1893年為六十大壽的慈禧獻上白銀兩萬四千兩,博得老人家的歡心,賜名“天寶山”。

隨著清朝滅亡和“九一八”事件爆發,天寶山也在戰亂中被人遺忘,等到下一次恢復生產,是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個“五一”勞動節。

時值第一個五年計劃,天寶山作為生產工業原料、國防材料的重工業礦山,高度重視的中央先後撥下大量資金扶持。

天寶山在短短几年內形成了日處理礦石2000噸的生產規模,成為全國有色金屬系統的八大礦山之一,多次受到國家冶金部和有色總局的表揚。

許多人揣著“淘金熱”的夢想聚集在龍井,人口一度超過延邊首府延吉,他們定居、打工、賺錢、消費,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可惜金礦銀礦總有挖空的一天,進入九十年代後,挖了近100年的天寶山面臨資源貧乏、質量下降、成本提高、資金週轉困難諸多不利因素,無以為繼。

2002年2月19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批覆同意天寶山礦務局進入破產程序;

2002年3月13日,龍井市人民法院受理天寶山礦務局關閉破產一案,公告天寶山礦務局實施關閉破產;

伴隨礦山的停工,龍井的發展走向斷崖路,經濟萎靡不振。

政府早在2005年開始尋求轉型,修了幾家客運站試圖吸引俄羅斯和韓國的投資,正如我們見到的,一切都沒有發生和成功。

位於龍井經濟開發區的延邊義烏商貿城,因為主打低價的小商品無法承受深山的高昂運費,無人問津的空地長起了雜草,商業前景幾乎消失。

其實龍井只是一個小小的窗口,透過這個窗口是東北在過去二十年的倒退,空留下這些鏽跡斑斑的大型設備和建築,東北輝煌的沉默見證者。

那麼多有著繁忙工廠、發電廠、採礦和伐木向的鄉鎮和城市,一旦自然資源枯竭,無不是生產總值下降,工人失業和犯罪率上升,風光不再。

哪怕政府第一時間尋找出路,卻總是有心無力,難以重現往日的輝煌,有多少次舉臂高呼振興,就有多少次再度恢復平寂。

柯林斯詞典中,專門有一個詞語“Rust Belt”指這些“曾經擁有大量工業,現在處於經濟困難的地區”,即“鏽帶”。

這裡的建築在生鏽,這裡居住的人們也在慢慢、慢慢地生鏽,變得像這片大地一樣寂靜無聲。

以下為圖說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到和龍的距離不短,所以17號在安圖縣露營一宿後,18號早上再趕往和龍和龍井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早市的普通人們,他們才是這個國家的全部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我們點了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手撕的挺有勁道,蘸著狗醬吃著香,和尚也跳牆。煙燻的味道和大家平時吃到的煙燻雞鴨鵝是一樣的,主要是做得特別“爛”,入口用上下頜床輕輕一壓,肉和骨頭瞬間分離,吐出骨頭,留下滿嘴噴香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良哥更喜歡吃有韌勁的狗肉,悠悠覺得鹹了點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請認準當地人推薦的大韓狗肉館,這家店在導航上是沒有具體位置的,地點在某小學附近。這好像尋找一位世外高人,人們只知道他在這座山頭修仙,想要得道,自個兒慢慢找吧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這邊的水果攤和南方差不多,都有蘋果、鴨梨、芒果和藍莓,區別只在於是當地產的。當地的水果攤,比較特別的蘋果梨,吃起來真的是兩種水果的味道結合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準備離開臨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一路的木林森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眼前的這一幕很像“三賤客”幾年前的越南之旅,也是這樣佔居高位的路邊,這樣大片大片的綠色盡收眼底。“三賤客”嘖嘖感嘆越南有著全世界無與倫比的美麗,我卻為加起來有兩百歲的他們感到遺憾。他們不瞭解中國,無緣這些幾乎和文明社會斷絕聯繫,卻有一級柏油路的自駕遊愛好者樂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難得遇到的草原,趕緊下車拍照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暫時和森林說拜拜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偶爾出鏡的悠悠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正在找露營地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一茬接一茬的玉米地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在長白山遇到非常有設計感的翠柳公廁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開進這條寄予最後希望的小路,過了忐忑的十幾分鍾,好消息是判斷正確,小路通往剛剛看到的田地;壞消息是田地是密密麻麻的玉米地,除非和玉米一樣站著睡覺,不然沒法露營


"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龍井國境線長:142.5公里

龍井人口:24.6萬,朝鮮族佔66%

初印象:寂靜沒落的工業重鎮

➤臨江是一座特別早起的城市。

凌晨一點多的時候,我們所住賓館樓下的早市便有小販佔位擺攤,四點多因為吵鬧的厲害,良哥輾轉反側直至天亮,六點左右索性起床出門溜達。

我除了睡前聽到一些從走廊傳過來的不可描述的聲音外,基本一覺到天亮,直到良哥回來的那一陣有力的敲門聲把我驚醒。

“這邊藍莓真便宜,才10元一斤。”

看著良哥手裡拎著的水果,我下意識的“哦”了一聲,然後想到前段時間在超市花了20元買的一盒200克裝的藍莓,這價差有點大。東北貌似有很多藍莓種植園,應該也算是一大特色,此外還有甜瓜,也是路上看到的瓜農都在賣的一種當季水果。

按例在臨江早起後,處理完手頭的工作後就開始為午飯覓食。

根據良哥在當地的一位朋友的指引下,說解放小學邊上的大韓狗肉館不錯,一看導航原來就在賓館附近,也是早市所在的那條街,於是就直接殺奔過去。

東北人尤其朝鮮族是出了名的愛吃狗肉,據聞延邊地區一年大約要消費30萬條狗,當地有一句俗語是“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臨江雖然不屬於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但也是朝鮮族比較集中的一個聚居地,所以這邊的狗肉也是當地民眾餐桌上的家常菜。

可能一些人不認同吃狗肉,但我老家廣東汕頭,悠悠老家安徽宿州和良哥老家浙江金華都有吃狗肉的風俗,所以在這點上我們仨並沒有什麼忌諱。

至於東北這邊為什麼夏天也吃狗肉,在我們一路上求證得到的說法是,這相當於三伏天貼鍼灸,逼出體內的寒氣、陰氣。以前當地人在沒有空調的情況下還悶在屋子裡吃,為的就是驅寒。

點了一份煙燻狗蹄子和一份手撕狗肉,外加兩份時蔬。煙燻蹄子煮的酥爛,入口即化的那種,口感裡伴有煙燻味,應該是煮過後再煙燻。手撕狗肉的口感相對勁道些,說不上什麼特別之處,但味道還不錯,口留餘香的那種。

好像臨江這邊的飲食相比東北國境線上其他城鎮,最大的特色在於煙燻。良哥的那位朋友特意囑咐我們走之前再買點燻雞和薰蛋之類的帶著路上吃。

可惜出城的路上都沒有見到熟食店,還有大煎餅,也沒有口福吃到(臨江大部分居民的父輩是闖關東時期過來的山東人,至今很多家庭保留著山東的飲食習慣,可以卷一切的大煎餅正是其中之一)。

我們安慰自己說路上總有一些遺憾,這些零零總總的遺憾才是旅途回憶中最深的一部分。

當下最重要的,是把目光放在還有六小時路程的和龍——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第一站。

201國道將臨江和和龍連接在一起。

這條路車流依然很少,偶爾和幾輛橘色的戰旗牌森林消防車打個照面,雙方的眼神都帶著“你怎麼在這”的極大困惑。導航顯示300餘公里將近6個小時的車程。

經過前面幾天的國境線奔襲,給我最大的感觸是我們中國的幅員這麼遼闊,很多公路風景不亞於歐美,只是大家不知道,或者身處急功近利的社會中,無從出發。

傍晚時分,在離和龍還差不多兩個小時的車程,我們總算開出了那片積雨雲。此時,夕陽透過雲朵散落在層層田野間,我們像是行駛在一幅油畫中,有了陽光和清風的點綴,整個人的心情都好不少。

良哥覺得沒必要再往前趕路了,建議找個地方露營,晚上看看星空,喝點酒,吹牛聊會。於是看著前面一大片綠色的山林,我們找了下道口拐了進去。

人在城市待久了,總是這裡有點不爽,那裡有點毛病,需要讓大自然母親來治一治。

就露營來說,良哥算是這方面的老司機,近到新疆西藏,遠到南半球的新西蘭,都安營紮寨過;作為女生的悠悠沒有任何經驗,對第一次感到興奮和期待,好像實現了多年的夙願;我之前則因公關關係參加過兩次露營,不過都是被主辦方安排得妥妥當當,拎包入住。這回是真正輪到自己動手紮營,尤其還是自己團隊一起,內心也多少有些許期待。

開進去之後,發現這邊的山頭上都是成片成片的莊稼,玉米、大豆之類,基本找不到一塊可以容納一車三人的空地,更別奢望草地了。路過一個寥寥幾戶人家的村莊,地圖顯示著“安圖縣”。

時代的腳步沒有經過這裡,原色的木頭和水泥磚組成的房子維持著上世紀的風格和成色,然而我們的心思全不在這上面。

話事人良哥說開了這麼長一段時間,大家也不甘心,還是往前接著開吧。如果真的沒有再折回大路往和龍趕,至少不留遺憾。

在最終找到露營地——一座禿了的小山頭已經快六點,晚霞已經開始招搖過市。

雖然時值7月,這塊風水寶地卻見不到一隻蚊蟲,也沒有鄉下一貫的泔水味,外加地偏人少,陽光、空氣所有的一切都很乾淨清爽。

眼看遠處的夕陽落入地平線裡,在一陣忙亂過後,營地總算被我們支起來了。

人有時候真的很奇怪,當然我這裡說的是城裡人。不論生活如何安逸,總會過膩。於是想著跟大自然接觸,迴歸原野。

就像露營,明明各種不方便,但當你真正紮下營地的時候,坐在椅子上望一眼毫無遮掩的遠方和通透的天空,吸一口純粹的自然風,似乎所有不自在的毛病都不治而愈。

作為我們的主廚,悠悠全球首創掛麵煮方便麵,輔以配料包和火腿腸調味,看著咕嚕咕嚕冒泡的湯水煮著我們三個的疲倦、餓意和期待,心想生活可以簡單到很簡單,純粹其實就是豐富,也是小幸福。

即使麵條的賣相一般,色香味一樣不佔,但是坐在野外哧溜哧溜地吃著,那種味道在家裡和飯店裡都是絕壁吃不出的,因為這種味道里參雜著更多的是放鬆。

這一晚,我們在沒有星星和信號的黑夜中,配著老乾媽和啤酒,說著忘記說過的話,吃完了這一頓難忘的“面雜”,順便開了一場戶外露天演唱會。

打開手機的閃關燈,五音不全地嚎著“那一夜我獨自望著星空”,嚎出被壓抑太久的表現欲。藉著酒勁,人容易撥下人格這顆洋蔥的最外一層。

城市生活要求我們每個人都收起天真,無時不刻地顧慮人和人的圈子關係,活得像人精。這不是壞事,只是在錙銖必較的環境待久了容易神經衰弱,隨時像個氣鼓鼓的氣球,輕輕一刺就爆。

偶爾把自己扔進大自然裡,鬆鬆頭皮,釋放下天性,連接人和自然,確實有利於解開心結。

演唱會結束於一場不期而遇的小雨。

躺在帳篷裡,聽著雨聲越聽越大,我們三頂帳篷頭挨著圍在一起,開玩笑說山坡上衝下泥石流怎麼辦?良哥一句話倒是夠爽快:“不管了,睡覺!”

儘管風餐露宿,雨水交加,但這一晚我們三個都睡的很香。直到第二天的鬧鐘毫無人性地把我們叫醒。

處理完工作,收拾好營地,差不多已近上午十點。

繼續向和龍進發。

直到從山路下來,見到十字路口有一座“飛龍”雕塑,底座的“和龍”兩字告訴你—歡迎來到“長白山下金達萊(朝鮮語“杜鵑花”的音譯),最美中朝邊境線”。

話是這樣說—最美中朝,中朝友好。我對這座城市的最初印象卻是一條2015年1月的新聞:

那是一個寒冷的冬日,一名帶有手槍的朝鮮士兵,穿過凍上的圖們江,來到一個名為吉地屯的小村莊。

然後在傍晚時分,他向兩對老夫婦開槍,致其四人死亡。

當天夜裡,大舉出動的中國軍警開槍擊中他的腹部,將其抓獲,他大概在一天後死亡,遺體被送回朝鮮。

這條沒有經過國內媒體廣泛報導的新聞,只在中朝邊境的和龍引起人們的恐慌。

位於圖們江上游北岸、長白山東麓的“山城”和龍,面積達到5043平方公里,其中的山區、半山區佔到91%,平均海拔600米。

境內有多達17條河流,屬於圖們江流域,為中溫帶半溼潤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溫度為4.8度。

這裡的夏天非常適合凹造型,7月平均溫度只有20.8度,穿一件不冷,套一件外套或疊穿T恤也不熱。

這片避暑勝地住著朝鮮、漢、滿、回、蒙古、壯、苗和土家主要八個民族,朝鮮族人口更是佔到60%。

然而以今天的信息發達和交通便利程度,地區、民族之間的交融進程遠遠超過上千年的總和。

走在馬路上,大家全是黃皮膚黑眼珠,根本分不出誰是朝鮮人,誰是漢人。

雖然這裡跟我們居住的地方很遙遠,可是個體面對社會環境鉅變的無力感,所改變的面相、眼神和肢體語言,全中國都是一樣的。

別說中國的55個民族漢化,全世界都在講全球化和趨於一致,越是發達的地區和國家,內部的差異越小,這是無法躲避的事實。

我們在和龍市政府門口打卡後,準備找家肯德基坐下來完成手頭的工作,地圖翻了大半天,愣是發現當地沒有肯德基麥當勞。

良哥開玩笑說不如看看哪些東北城市沒有這兩家美式快餐店,如果在這裡開第一家,生意豈不是好到爆。

我對此持有保留意見,這邊留下的幾乎是老人小孩,沒有什麼消費能力,一頓管飽的午飯也就十幾塊錢,肯德基麥當勞對他們來說,還是太貴了。

既然找不到地方工作,和龍也沒什麼特別的景點,我們就索性決定趕往下一個相鄰城市,車程只有50分鐘的龍井。

龍井是延邊最大的城市之一,全市總面積2591平方公里,向北和黑龍江連接,東南方向和朝鮮隔著圖們江相望,西邊眺望俄羅斯的普烈摩爾斯基區,被稱為延吉的後花園。

“龍井”這名字和龍井茶沒有任何關係,而是來源自一個流傳了上百年的故事。

據說1883年,朝鮮農民越過兀良哈嶺到這定居,在今龍井鎮龍井街與六道溝交叉路口的東北方向60米處發現一眼古井,於是他們在井邊建了“龍吊桶”,這村後來也改名為“龍井村”。

發展到今天,龍井一共有25萬人,朝鮮族佔到66%,這是中國境內朝鮮族居住最集中、朝鮮族原生態文化和民俗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被譽為“中國朝鮮族民俗文化寶庫”,建有中國唯一一座朝鮮民俗博物館。

不過我們親眼所見的城區,和漢族為主城市幾乎別無二致,一樣的樓房和道路,頂多這邊的路牌和店鋪都用雙語標識。

另外,沿途農村的一些房子明顯不同於東北的大玻璃平房,有藍色、橘色的屋頂,邊邊角角經過彎簷處理,翹著尾巴,類似於《大長今》中的建築風格。

說了這麼多,還是找家館子先填飽肚子吧。

這一路開過來,東北長白山這條線的館子爆雷率很低。我們經常不看點評APP,直接在路邊隨便找一家,有眼緣就走進去。

好在大多數沒有令人失望,比如龍井市政府旁邊這家聚豐園,推薦拍黃瓜、炒麵和招牌烤棒骨。

烤棒骨據說是全龍井僅此一家,很多人一來點上一斤,配著啤酒噸噸噸嘮起嗑來,還挺受當地人喜歡。

首先是份量充足,15塊錢一斤,老闆說用的是豬的大腿骨,塊頭大肉也多,吃一塊頂兩碗飯。

第二當然是味道好,部分東北店家放鹽像不用錢一樣,他們的剛剛好相當於我們的鹹到齁了,恨不得多扒幾口飯。

這家店找到恰到好處的平衡,棒骨有密制醬汁的十足鹹香,也不至於鹹到需要吃一口肉,喝一口水。

除此之外,棒骨既有酥脆的表皮,內在的筋肉做到了軟蠕,兩種截然不同的口感在口腔中交織爆炸,猶如走過一場神奇的探險。

面對我們毫不吝嗇的讚美,老闆更在乎小兒子放學的事情。

過了一會兒,小兒子一蹦一跳回來了,剛進門立刻和踢完足球的哥哥拌嘴打鬧,拎著書包的老闆娘隨後跟了進來。

奶奶一邊責備哥哥弄溼了課本,一邊詢問弟弟從哪裡學來的髒話,而老闆聽著老闆娘表揚小兒子在學校獲獎的事情。

雖然以我憤青的立場,在過去一直很懷疑人間溫情的真實性,認為這是人類的低級情緒,但是眼前這一幕不管怎麼說,還是真真切切打動了我。

這一家子不是什麼大富大貴的家庭,僅僅是茫茫十三億中的一小份子,這也只是眾多平淡無聊的中午之一。

不過一切最簡單的東西足以拼湊出最打動人心的情景,這是屬於普通城市普通人的普通快樂,像炎炎夏日的一陣清風,吹到人心窩裡。

龍井的確很普通,不熱鬧,隔壁是市政府,即使到了工作日的午飯時間,碩大的店裡只有我們仨一桌和另外兩人,格外冷清。

這裡見不到交通高峰期,上下班期間,馬路上的汽車多數是開往政府機關大樓。

那些無緣公務員的許多年輕人,要麼自己當老闆開飯店、網吧或KTV,要麼到周邊的大城市長春、延吉,要麼上韓國,男的當勞動力,女的當服務員。

這是龍井年輕人的現狀,少有人願意待在這裡。你說住在這裡平平淡淡、愜意是真的,但是難有發展也是真的。

過去的龍井可不這樣,這是延邊朝鮮族反帝反封建的啟蒙運動中心,宣傳反日愛國的《民聲報》在此創刊,馬列主義席捲人們的思想,幾乎見證了整一部侵華史。

老闆告訴我們市政府前面的老建築是曾經的日本駐龍井總領事館,又稱“間島日本總領事館”,民間俗稱“牛皮大院”。

間島,是韓國人對中國和朝鮮界河圖們江(韓國稱為豆滿江)以北、海蘭江以南的稱呼。

而中國稱之為“墾島”,原名“假江”,具體指的是圖們江北岸吉林延邊地區和龍縣光霽峪前的一處灘地。

由於東北這一帶是滿族的發源地,被稱為所謂的“龍興之地”,於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朝對東北實施封禁政策,絕對不允許關內漢族踏足。

這片肥沃的土地遭到荒棄,無人管理,18世紀60年代之後有不少朝鮮人過來定居和耕種,這也是中國朝鮮族的源頭之一。

為了防止朝鮮人把東北當成家一樣隨意出入,中朝兩國在1885年進行第一次國境線勘界,史稱“乙酉勘界”,可惜雙方始終沒有達成共識,為後來的“間島之爭”埋下後患。

這不得不說到同樣對東北虎視眈眈的俄羅斯了。

沙俄作為當時的世界強國之一,為了加強對遠東地區的控制,苦苦尋找太平洋不凍港供艦隊使用,大連的旅順港是他們的第一選擇。

藉著中國在1900年爆發義和團運動,俄國以保護在華領事和資產為由,派出20萬大軍非法進入東北,全面控制鐵路管理權,修築大量防禦工事。

此時的東北名義上是清帝國的一部分,實際形同俄國的一個省份。

日本人不願意了,之前因為俄國出面聯合德國、法國,被迫放棄遼東半島,現在他們又獨吞東北,更加不利於實現“東亞共榮圈”計劃。

按照計劃,日軍將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接著佔領全中國以此作為後備補給點,再稱霸東南亞和澳大利亞;

隨後在印度和納粹德國匯合,一起北上攻打蘇聯,終極目標是跨過太平洋打下美國,一統全世界。

1904年,日俄談判破裂,撕破臉的雙方在2月宣戰。經過旅順、奉天、遼陽會戰和黃海海戰等重大戰役,接連戰敗的俄國在1905年退回聖彼得堡。

同年11月,日本通過《己巳保護條約》控制朝鮮,插手間島問題,放大間島之爭;

1906年12月,日本西園寺內閣在伊藤博文的策劃下,決定發兵中國入侵延邊。

一年後,日本打著“保護朝鮮人民財產”的名號,強派60多名警察到延吉設立“朝鮮統監府間島臨時派出所”,大量開展間諜活動。

無能的清政府唯一做的只是和日本“交涉”,始終不敢以武力制裁,任其兩年間移居延邊的朝鮮人多達10萬,佔到延邊總人口的五分之四。

1909年11月,派出所更名為“間島日本總領事館”,直接聽命於日本外務大臣,負責日本在東北的軍事政治活動。

館內不僅有龐大的武裝警察機構,還有刑訊室、監獄和水牢等,這哪裡是領事館,分明是以龐大警察系統為主體的武裝侵略堡壘。

據歷史記載,間島日本總領事館從設立到1937年12月撤館為止,一共殺害抗日鬥士和群眾2萬餘人。

僅僅地下室就以非人道的方式奪走4000多條人命,一扇扇鐵門後汩汩流淌著幾十噸鮮血,種種可以想像、無法想象的斑斑事蹟全在這座充滿恐怖、憤怒和畏懼的建築中發生。

多年後,這個祥和優美的園子,這座精美設計的建築,野心勃勃的計劃的第一個海外據點如今安安靜靜地站在我們面前,站在被人遺忘的龍井。

眼前細細簌簌的行人走過的安靜街道也曾喧囂過,繁華的日子像過眼雲煙,都停留在昨天了。

如果不是當事人,有幾個人知道龍井還有一座天寶山,曾經的八大礦山之一,有色金屬的地質儲量和開採歷史都曾聞名全國。

這座銀礦原名紅石砬子。有史記載的最早開採時間足以追溯到光緒十五年(1889年),1893年為六十大壽的慈禧獻上白銀兩萬四千兩,博得老人家的歡心,賜名“天寶山”。

隨著清朝滅亡和“九一八”事件爆發,天寶山也在戰亂中被人遺忘,等到下一次恢復生產,是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個“五一”勞動節。

時值第一個五年計劃,天寶山作為生產工業原料、國防材料的重工業礦山,高度重視的中央先後撥下大量資金扶持。

天寶山在短短几年內形成了日處理礦石2000噸的生產規模,成為全國有色金屬系統的八大礦山之一,多次受到國家冶金部和有色總局的表揚。

許多人揣著“淘金熱”的夢想聚集在龍井,人口一度超過延邊首府延吉,他們定居、打工、賺錢、消費,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可惜金礦銀礦總有挖空的一天,進入九十年代後,挖了近100年的天寶山面臨資源貧乏、質量下降、成本提高、資金週轉困難諸多不利因素,無以為繼。

2002年2月19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批覆同意天寶山礦務局進入破產程序;

2002年3月13日,龍井市人民法院受理天寶山礦務局關閉破產一案,公告天寶山礦務局實施關閉破產;

伴隨礦山的停工,龍井的發展走向斷崖路,經濟萎靡不振。

政府早在2005年開始尋求轉型,修了幾家客運站試圖吸引俄羅斯和韓國的投資,正如我們見到的,一切都沒有發生和成功。

位於龍井經濟開發區的延邊義烏商貿城,因為主打低價的小商品無法承受深山的高昂運費,無人問津的空地長起了雜草,商業前景幾乎消失。

其實龍井只是一個小小的窗口,透過這個窗口是東北在過去二十年的倒退,空留下這些鏽跡斑斑的大型設備和建築,東北輝煌的沉默見證者。

那麼多有著繁忙工廠、發電廠、採礦和伐木向的鄉鎮和城市,一旦自然資源枯竭,無不是生產總值下降,工人失業和犯罪率上升,風光不再。

哪怕政府第一時間尋找出路,卻總是有心無力,難以重現往日的輝煌,有多少次舉臂高呼振興,就有多少次再度恢復平寂。

柯林斯詞典中,專門有一個詞語“Rust Belt”指這些“曾經擁有大量工業,現在處於經濟困難的地區”,即“鏽帶”。

這裡的建築在生鏽,這裡居住的人們也在慢慢、慢慢地生鏽,變得像這片大地一樣寂靜無聲。

以下為圖說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到和龍的距離不短,所以17號在安圖縣露營一宿後,18號早上再趕往和龍和龍井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早市的普通人們,他們才是這個國家的全部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我們點了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手撕的挺有勁道,蘸著狗醬吃著香,和尚也跳牆。煙燻的味道和大家平時吃到的煙燻雞鴨鵝是一樣的,主要是做得特別“爛”,入口用上下頜床輕輕一壓,肉和骨頭瞬間分離,吐出骨頭,留下滿嘴噴香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良哥更喜歡吃有韌勁的狗肉,悠悠覺得鹹了點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請認準當地人推薦的大韓狗肉館,這家店在導航上是沒有具體位置的,地點在某小學附近。這好像尋找一位世外高人,人們只知道他在這座山頭修仙,想要得道,自個兒慢慢找吧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這邊的水果攤和南方差不多,都有蘋果、鴨梨、芒果和藍莓,區別只在於是當地產的。當地的水果攤,比較特別的蘋果梨,吃起來真的是兩種水果的味道結合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準備離開臨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一路的木林森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眼前的這一幕很像“三賤客”幾年前的越南之旅,也是這樣佔居高位的路邊,這樣大片大片的綠色盡收眼底。“三賤客”嘖嘖感嘆越南有著全世界無與倫比的美麗,我卻為加起來有兩百歲的他們感到遺憾。他們不瞭解中國,無緣這些幾乎和文明社會斷絕聯繫,卻有一級柏油路的自駕遊愛好者樂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難得遇到的草原,趕緊下車拍照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暫時和森林說拜拜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偶爾出鏡的悠悠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正在找露營地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一茬接一茬的玉米地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在長白山遇到非常有設計感的翠柳公廁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開進這條寄予最後希望的小路,過了忐忑的十幾分鍾,好消息是判斷正確,小路通往剛剛看到的田地;壞消息是田地是密密麻麻的玉米地,除非和玉米一樣站著睡覺,不然沒法露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在抱有希望和淪為失望的不斷輪迴中,跌宕起伏的劇情迎來好萊塢式反轉,這方圓百里的玉米地不遠處剛好有那麼一座禿了的小山頭


"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龍井國境線長:142.5公里

龍井人口:24.6萬,朝鮮族佔66%

初印象:寂靜沒落的工業重鎮

➤臨江是一座特別早起的城市。

凌晨一點多的時候,我們所住賓館樓下的早市便有小販佔位擺攤,四點多因為吵鬧的厲害,良哥輾轉反側直至天亮,六點左右索性起床出門溜達。

我除了睡前聽到一些從走廊傳過來的不可描述的聲音外,基本一覺到天亮,直到良哥回來的那一陣有力的敲門聲把我驚醒。

“這邊藍莓真便宜,才10元一斤。”

看著良哥手裡拎著的水果,我下意識的“哦”了一聲,然後想到前段時間在超市花了20元買的一盒200克裝的藍莓,這價差有點大。東北貌似有很多藍莓種植園,應該也算是一大特色,此外還有甜瓜,也是路上看到的瓜農都在賣的一種當季水果。

按例在臨江早起後,處理完手頭的工作後就開始為午飯覓食。

根據良哥在當地的一位朋友的指引下,說解放小學邊上的大韓狗肉館不錯,一看導航原來就在賓館附近,也是早市所在的那條街,於是就直接殺奔過去。

東北人尤其朝鮮族是出了名的愛吃狗肉,據聞延邊地區一年大約要消費30萬條狗,當地有一句俗語是“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臨江雖然不屬於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但也是朝鮮族比較集中的一個聚居地,所以這邊的狗肉也是當地民眾餐桌上的家常菜。

可能一些人不認同吃狗肉,但我老家廣東汕頭,悠悠老家安徽宿州和良哥老家浙江金華都有吃狗肉的風俗,所以在這點上我們仨並沒有什麼忌諱。

至於東北這邊為什麼夏天也吃狗肉,在我們一路上求證得到的說法是,這相當於三伏天貼鍼灸,逼出體內的寒氣、陰氣。以前當地人在沒有空調的情況下還悶在屋子裡吃,為的就是驅寒。

點了一份煙燻狗蹄子和一份手撕狗肉,外加兩份時蔬。煙燻蹄子煮的酥爛,入口即化的那種,口感裡伴有煙燻味,應該是煮過後再煙燻。手撕狗肉的口感相對勁道些,說不上什麼特別之處,但味道還不錯,口留餘香的那種。

好像臨江這邊的飲食相比東北國境線上其他城鎮,最大的特色在於煙燻。良哥的那位朋友特意囑咐我們走之前再買點燻雞和薰蛋之類的帶著路上吃。

可惜出城的路上都沒有見到熟食店,還有大煎餅,也沒有口福吃到(臨江大部分居民的父輩是闖關東時期過來的山東人,至今很多家庭保留著山東的飲食習慣,可以卷一切的大煎餅正是其中之一)。

我們安慰自己說路上總有一些遺憾,這些零零總總的遺憾才是旅途回憶中最深的一部分。

當下最重要的,是把目光放在還有六小時路程的和龍——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第一站。

201國道將臨江和和龍連接在一起。

這條路車流依然很少,偶爾和幾輛橘色的戰旗牌森林消防車打個照面,雙方的眼神都帶著“你怎麼在這”的極大困惑。導航顯示300餘公里將近6個小時的車程。

經過前面幾天的國境線奔襲,給我最大的感觸是我們中國的幅員這麼遼闊,很多公路風景不亞於歐美,只是大家不知道,或者身處急功近利的社會中,無從出發。

傍晚時分,在離和龍還差不多兩個小時的車程,我們總算開出了那片積雨雲。此時,夕陽透過雲朵散落在層層田野間,我們像是行駛在一幅油畫中,有了陽光和清風的點綴,整個人的心情都好不少。

良哥覺得沒必要再往前趕路了,建議找個地方露營,晚上看看星空,喝點酒,吹牛聊會。於是看著前面一大片綠色的山林,我們找了下道口拐了進去。

人在城市待久了,總是這裡有點不爽,那裡有點毛病,需要讓大自然母親來治一治。

就露營來說,良哥算是這方面的老司機,近到新疆西藏,遠到南半球的新西蘭,都安營紮寨過;作為女生的悠悠沒有任何經驗,對第一次感到興奮和期待,好像實現了多年的夙願;我之前則因公關關係參加過兩次露營,不過都是被主辦方安排得妥妥當當,拎包入住。這回是真正輪到自己動手紮營,尤其還是自己團隊一起,內心也多少有些許期待。

開進去之後,發現這邊的山頭上都是成片成片的莊稼,玉米、大豆之類,基本找不到一塊可以容納一車三人的空地,更別奢望草地了。路過一個寥寥幾戶人家的村莊,地圖顯示著“安圖縣”。

時代的腳步沒有經過這裡,原色的木頭和水泥磚組成的房子維持著上世紀的風格和成色,然而我們的心思全不在這上面。

話事人良哥說開了這麼長一段時間,大家也不甘心,還是往前接著開吧。如果真的沒有再折回大路往和龍趕,至少不留遺憾。

在最終找到露營地——一座禿了的小山頭已經快六點,晚霞已經開始招搖過市。

雖然時值7月,這塊風水寶地卻見不到一隻蚊蟲,也沒有鄉下一貫的泔水味,外加地偏人少,陽光、空氣所有的一切都很乾淨清爽。

眼看遠處的夕陽落入地平線裡,在一陣忙亂過後,營地總算被我們支起來了。

人有時候真的很奇怪,當然我這裡說的是城裡人。不論生活如何安逸,總會過膩。於是想著跟大自然接觸,迴歸原野。

就像露營,明明各種不方便,但當你真正紮下營地的時候,坐在椅子上望一眼毫無遮掩的遠方和通透的天空,吸一口純粹的自然風,似乎所有不自在的毛病都不治而愈。

作為我們的主廚,悠悠全球首創掛麵煮方便麵,輔以配料包和火腿腸調味,看著咕嚕咕嚕冒泡的湯水煮著我們三個的疲倦、餓意和期待,心想生活可以簡單到很簡單,純粹其實就是豐富,也是小幸福。

即使麵條的賣相一般,色香味一樣不佔,但是坐在野外哧溜哧溜地吃著,那種味道在家裡和飯店裡都是絕壁吃不出的,因為這種味道里參雜著更多的是放鬆。

這一晚,我們在沒有星星和信號的黑夜中,配著老乾媽和啤酒,說著忘記說過的話,吃完了這一頓難忘的“面雜”,順便開了一場戶外露天演唱會。

打開手機的閃關燈,五音不全地嚎著“那一夜我獨自望著星空”,嚎出被壓抑太久的表現欲。藉著酒勁,人容易撥下人格這顆洋蔥的最外一層。

城市生活要求我們每個人都收起天真,無時不刻地顧慮人和人的圈子關係,活得像人精。這不是壞事,只是在錙銖必較的環境待久了容易神經衰弱,隨時像個氣鼓鼓的氣球,輕輕一刺就爆。

偶爾把自己扔進大自然裡,鬆鬆頭皮,釋放下天性,連接人和自然,確實有利於解開心結。

演唱會結束於一場不期而遇的小雨。

躺在帳篷裡,聽著雨聲越聽越大,我們三頂帳篷頭挨著圍在一起,開玩笑說山坡上衝下泥石流怎麼辦?良哥一句話倒是夠爽快:“不管了,睡覺!”

儘管風餐露宿,雨水交加,但這一晚我們三個都睡的很香。直到第二天的鬧鐘毫無人性地把我們叫醒。

處理完工作,收拾好營地,差不多已近上午十點。

繼續向和龍進發。

直到從山路下來,見到十字路口有一座“飛龍”雕塑,底座的“和龍”兩字告訴你—歡迎來到“長白山下金達萊(朝鮮語“杜鵑花”的音譯),最美中朝邊境線”。

話是這樣說—最美中朝,中朝友好。我對這座城市的最初印象卻是一條2015年1月的新聞:

那是一個寒冷的冬日,一名帶有手槍的朝鮮士兵,穿過凍上的圖們江,來到一個名為吉地屯的小村莊。

然後在傍晚時分,他向兩對老夫婦開槍,致其四人死亡。

當天夜裡,大舉出動的中國軍警開槍擊中他的腹部,將其抓獲,他大概在一天後死亡,遺體被送回朝鮮。

這條沒有經過國內媒體廣泛報導的新聞,只在中朝邊境的和龍引起人們的恐慌。

位於圖們江上游北岸、長白山東麓的“山城”和龍,面積達到5043平方公里,其中的山區、半山區佔到91%,平均海拔600米。

境內有多達17條河流,屬於圖們江流域,為中溫帶半溼潤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溫度為4.8度。

這裡的夏天非常適合凹造型,7月平均溫度只有20.8度,穿一件不冷,套一件外套或疊穿T恤也不熱。

這片避暑勝地住著朝鮮、漢、滿、回、蒙古、壯、苗和土家主要八個民族,朝鮮族人口更是佔到60%。

然而以今天的信息發達和交通便利程度,地區、民族之間的交融進程遠遠超過上千年的總和。

走在馬路上,大家全是黃皮膚黑眼珠,根本分不出誰是朝鮮人,誰是漢人。

雖然這裡跟我們居住的地方很遙遠,可是個體面對社會環境鉅變的無力感,所改變的面相、眼神和肢體語言,全中國都是一樣的。

別說中國的55個民族漢化,全世界都在講全球化和趨於一致,越是發達的地區和國家,內部的差異越小,這是無法躲避的事實。

我們在和龍市政府門口打卡後,準備找家肯德基坐下來完成手頭的工作,地圖翻了大半天,愣是發現當地沒有肯德基麥當勞。

良哥開玩笑說不如看看哪些東北城市沒有這兩家美式快餐店,如果在這裡開第一家,生意豈不是好到爆。

我對此持有保留意見,這邊留下的幾乎是老人小孩,沒有什麼消費能力,一頓管飽的午飯也就十幾塊錢,肯德基麥當勞對他們來說,還是太貴了。

既然找不到地方工作,和龍也沒什麼特別的景點,我們就索性決定趕往下一個相鄰城市,車程只有50分鐘的龍井。

龍井是延邊最大的城市之一,全市總面積2591平方公里,向北和黑龍江連接,東南方向和朝鮮隔著圖們江相望,西邊眺望俄羅斯的普烈摩爾斯基區,被稱為延吉的後花園。

“龍井”這名字和龍井茶沒有任何關係,而是來源自一個流傳了上百年的故事。

據說1883年,朝鮮農民越過兀良哈嶺到這定居,在今龍井鎮龍井街與六道溝交叉路口的東北方向60米處發現一眼古井,於是他們在井邊建了“龍吊桶”,這村後來也改名為“龍井村”。

發展到今天,龍井一共有25萬人,朝鮮族佔到66%,這是中國境內朝鮮族居住最集中、朝鮮族原生態文化和民俗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被譽為“中國朝鮮族民俗文化寶庫”,建有中國唯一一座朝鮮民俗博物館。

不過我們親眼所見的城區,和漢族為主城市幾乎別無二致,一樣的樓房和道路,頂多這邊的路牌和店鋪都用雙語標識。

另外,沿途農村的一些房子明顯不同於東北的大玻璃平房,有藍色、橘色的屋頂,邊邊角角經過彎簷處理,翹著尾巴,類似於《大長今》中的建築風格。

說了這麼多,還是找家館子先填飽肚子吧。

這一路開過來,東北長白山這條線的館子爆雷率很低。我們經常不看點評APP,直接在路邊隨便找一家,有眼緣就走進去。

好在大多數沒有令人失望,比如龍井市政府旁邊這家聚豐園,推薦拍黃瓜、炒麵和招牌烤棒骨。

烤棒骨據說是全龍井僅此一家,很多人一來點上一斤,配著啤酒噸噸噸嘮起嗑來,還挺受當地人喜歡。

首先是份量充足,15塊錢一斤,老闆說用的是豬的大腿骨,塊頭大肉也多,吃一塊頂兩碗飯。

第二當然是味道好,部分東北店家放鹽像不用錢一樣,他們的剛剛好相當於我們的鹹到齁了,恨不得多扒幾口飯。

這家店找到恰到好處的平衡,棒骨有密制醬汁的十足鹹香,也不至於鹹到需要吃一口肉,喝一口水。

除此之外,棒骨既有酥脆的表皮,內在的筋肉做到了軟蠕,兩種截然不同的口感在口腔中交織爆炸,猶如走過一場神奇的探險。

面對我們毫不吝嗇的讚美,老闆更在乎小兒子放學的事情。

過了一會兒,小兒子一蹦一跳回來了,剛進門立刻和踢完足球的哥哥拌嘴打鬧,拎著書包的老闆娘隨後跟了進來。

奶奶一邊責備哥哥弄溼了課本,一邊詢問弟弟從哪裡學來的髒話,而老闆聽著老闆娘表揚小兒子在學校獲獎的事情。

雖然以我憤青的立場,在過去一直很懷疑人間溫情的真實性,認為這是人類的低級情緒,但是眼前這一幕不管怎麼說,還是真真切切打動了我。

這一家子不是什麼大富大貴的家庭,僅僅是茫茫十三億中的一小份子,這也只是眾多平淡無聊的中午之一。

不過一切最簡單的東西足以拼湊出最打動人心的情景,這是屬於普通城市普通人的普通快樂,像炎炎夏日的一陣清風,吹到人心窩裡。

龍井的確很普通,不熱鬧,隔壁是市政府,即使到了工作日的午飯時間,碩大的店裡只有我們仨一桌和另外兩人,格外冷清。

這裡見不到交通高峰期,上下班期間,馬路上的汽車多數是開往政府機關大樓。

那些無緣公務員的許多年輕人,要麼自己當老闆開飯店、網吧或KTV,要麼到周邊的大城市長春、延吉,要麼上韓國,男的當勞動力,女的當服務員。

這是龍井年輕人的現狀,少有人願意待在這裡。你說住在這裡平平淡淡、愜意是真的,但是難有發展也是真的。

過去的龍井可不這樣,這是延邊朝鮮族反帝反封建的啟蒙運動中心,宣傳反日愛國的《民聲報》在此創刊,馬列主義席捲人們的思想,幾乎見證了整一部侵華史。

老闆告訴我們市政府前面的老建築是曾經的日本駐龍井總領事館,又稱“間島日本總領事館”,民間俗稱“牛皮大院”。

間島,是韓國人對中國和朝鮮界河圖們江(韓國稱為豆滿江)以北、海蘭江以南的稱呼。

而中國稱之為“墾島”,原名“假江”,具體指的是圖們江北岸吉林延邊地區和龍縣光霽峪前的一處灘地。

由於東北這一帶是滿族的發源地,被稱為所謂的“龍興之地”,於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朝對東北實施封禁政策,絕對不允許關內漢族踏足。

這片肥沃的土地遭到荒棄,無人管理,18世紀60年代之後有不少朝鮮人過來定居和耕種,這也是中國朝鮮族的源頭之一。

為了防止朝鮮人把東北當成家一樣隨意出入,中朝兩國在1885年進行第一次國境線勘界,史稱“乙酉勘界”,可惜雙方始終沒有達成共識,為後來的“間島之爭”埋下後患。

這不得不說到同樣對東北虎視眈眈的俄羅斯了。

沙俄作為當時的世界強國之一,為了加強對遠東地區的控制,苦苦尋找太平洋不凍港供艦隊使用,大連的旅順港是他們的第一選擇。

藉著中國在1900年爆發義和團運動,俄國以保護在華領事和資產為由,派出20萬大軍非法進入東北,全面控制鐵路管理權,修築大量防禦工事。

此時的東北名義上是清帝國的一部分,實際形同俄國的一個省份。

日本人不願意了,之前因為俄國出面聯合德國、法國,被迫放棄遼東半島,現在他們又獨吞東北,更加不利於實現“東亞共榮圈”計劃。

按照計劃,日軍將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接著佔領全中國以此作為後備補給點,再稱霸東南亞和澳大利亞;

隨後在印度和納粹德國匯合,一起北上攻打蘇聯,終極目標是跨過太平洋打下美國,一統全世界。

1904年,日俄談判破裂,撕破臉的雙方在2月宣戰。經過旅順、奉天、遼陽會戰和黃海海戰等重大戰役,接連戰敗的俄國在1905年退回聖彼得堡。

同年11月,日本通過《己巳保護條約》控制朝鮮,插手間島問題,放大間島之爭;

1906年12月,日本西園寺內閣在伊藤博文的策劃下,決定發兵中國入侵延邊。

一年後,日本打著“保護朝鮮人民財產”的名號,強派60多名警察到延吉設立“朝鮮統監府間島臨時派出所”,大量開展間諜活動。

無能的清政府唯一做的只是和日本“交涉”,始終不敢以武力制裁,任其兩年間移居延邊的朝鮮人多達10萬,佔到延邊總人口的五分之四。

1909年11月,派出所更名為“間島日本總領事館”,直接聽命於日本外務大臣,負責日本在東北的軍事政治活動。

館內不僅有龐大的武裝警察機構,還有刑訊室、監獄和水牢等,這哪裡是領事館,分明是以龐大警察系統為主體的武裝侵略堡壘。

據歷史記載,間島日本總領事館從設立到1937年12月撤館為止,一共殺害抗日鬥士和群眾2萬餘人。

僅僅地下室就以非人道的方式奪走4000多條人命,一扇扇鐵門後汩汩流淌著幾十噸鮮血,種種可以想像、無法想象的斑斑事蹟全在這座充滿恐怖、憤怒和畏懼的建築中發生。

多年後,這個祥和優美的園子,這座精美設計的建築,野心勃勃的計劃的第一個海外據點如今安安靜靜地站在我們面前,站在被人遺忘的龍井。

眼前細細簌簌的行人走過的安靜街道也曾喧囂過,繁華的日子像過眼雲煙,都停留在昨天了。

如果不是當事人,有幾個人知道龍井還有一座天寶山,曾經的八大礦山之一,有色金屬的地質儲量和開採歷史都曾聞名全國。

這座銀礦原名紅石砬子。有史記載的最早開採時間足以追溯到光緒十五年(1889年),1893年為六十大壽的慈禧獻上白銀兩萬四千兩,博得老人家的歡心,賜名“天寶山”。

隨著清朝滅亡和“九一八”事件爆發,天寶山也在戰亂中被人遺忘,等到下一次恢復生產,是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個“五一”勞動節。

時值第一個五年計劃,天寶山作為生產工業原料、國防材料的重工業礦山,高度重視的中央先後撥下大量資金扶持。

天寶山在短短几年內形成了日處理礦石2000噸的生產規模,成為全國有色金屬系統的八大礦山之一,多次受到國家冶金部和有色總局的表揚。

許多人揣著“淘金熱”的夢想聚集在龍井,人口一度超過延邊首府延吉,他們定居、打工、賺錢、消費,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可惜金礦銀礦總有挖空的一天,進入九十年代後,挖了近100年的天寶山面臨資源貧乏、質量下降、成本提高、資金週轉困難諸多不利因素,無以為繼。

2002年2月19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批覆同意天寶山礦務局進入破產程序;

2002年3月13日,龍井市人民法院受理天寶山礦務局關閉破產一案,公告天寶山礦務局實施關閉破產;

伴隨礦山的停工,龍井的發展走向斷崖路,經濟萎靡不振。

政府早在2005年開始尋求轉型,修了幾家客運站試圖吸引俄羅斯和韓國的投資,正如我們見到的,一切都沒有發生和成功。

位於龍井經濟開發區的延邊義烏商貿城,因為主打低價的小商品無法承受深山的高昂運費,無人問津的空地長起了雜草,商業前景幾乎消失。

其實龍井只是一個小小的窗口,透過這個窗口是東北在過去二十年的倒退,空留下這些鏽跡斑斑的大型設備和建築,東北輝煌的沉默見證者。

那麼多有著繁忙工廠、發電廠、採礦和伐木向的鄉鎮和城市,一旦自然資源枯竭,無不是生產總值下降,工人失業和犯罪率上升,風光不再。

哪怕政府第一時間尋找出路,卻總是有心無力,難以重現往日的輝煌,有多少次舉臂高呼振興,就有多少次再度恢復平寂。

柯林斯詞典中,專門有一個詞語“Rust Belt”指這些“曾經擁有大量工業,現在處於經濟困難的地區”,即“鏽帶”。

這裡的建築在生鏽,這裡居住的人們也在慢慢、慢慢地生鏽,變得像這片大地一樣寂靜無聲。

以下為圖說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到和龍的距離不短,所以17號在安圖縣露營一宿後,18號早上再趕往和龍和龍井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早市的普通人們,他們才是這個國家的全部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我們點了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手撕的挺有勁道,蘸著狗醬吃著香,和尚也跳牆。煙燻的味道和大家平時吃到的煙燻雞鴨鵝是一樣的,主要是做得特別“爛”,入口用上下頜床輕輕一壓,肉和骨頭瞬間分離,吐出骨頭,留下滿嘴噴香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良哥更喜歡吃有韌勁的狗肉,悠悠覺得鹹了點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請認準當地人推薦的大韓狗肉館,這家店在導航上是沒有具體位置的,地點在某小學附近。這好像尋找一位世外高人,人們只知道他在這座山頭修仙,想要得道,自個兒慢慢找吧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這邊的水果攤和南方差不多,都有蘋果、鴨梨、芒果和藍莓,區別只在於是當地產的。當地的水果攤,比較特別的蘋果梨,吃起來真的是兩種水果的味道結合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準備離開臨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一路的木林森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眼前的這一幕很像“三賤客”幾年前的越南之旅,也是這樣佔居高位的路邊,這樣大片大片的綠色盡收眼底。“三賤客”嘖嘖感嘆越南有著全世界無與倫比的美麗,我卻為加起來有兩百歲的他們感到遺憾。他們不瞭解中國,無緣這些幾乎和文明社會斷絕聯繫,卻有一級柏油路的自駕遊愛好者樂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難得遇到的草原,趕緊下車拍照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暫時和森林說拜拜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偶爾出鏡的悠悠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正在找露營地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一茬接一茬的玉米地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在長白山遇到非常有設計感的翠柳公廁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開進這條寄予最後希望的小路,過了忐忑的十幾分鍾,好消息是判斷正確,小路通往剛剛看到的田地;壞消息是田地是密密麻麻的玉米地,除非和玉米一樣站著睡覺,不然沒法露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在抱有希望和淪為失望的不斷輪迴中,跌宕起伏的劇情迎來好萊塢式反轉,這方圓百里的玉米地不遠處剛好有那麼一座禿了的小山頭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龍井國境線長:142.5公里

龍井人口:24.6萬,朝鮮族佔66%

初印象:寂靜沒落的工業重鎮

➤臨江是一座特別早起的城市。

凌晨一點多的時候,我們所住賓館樓下的早市便有小販佔位擺攤,四點多因為吵鬧的厲害,良哥輾轉反側直至天亮,六點左右索性起床出門溜達。

我除了睡前聽到一些從走廊傳過來的不可描述的聲音外,基本一覺到天亮,直到良哥回來的那一陣有力的敲門聲把我驚醒。

“這邊藍莓真便宜,才10元一斤。”

看著良哥手裡拎著的水果,我下意識的“哦”了一聲,然後想到前段時間在超市花了20元買的一盒200克裝的藍莓,這價差有點大。東北貌似有很多藍莓種植園,應該也算是一大特色,此外還有甜瓜,也是路上看到的瓜農都在賣的一種當季水果。

按例在臨江早起後,處理完手頭的工作後就開始為午飯覓食。

根據良哥在當地的一位朋友的指引下,說解放小學邊上的大韓狗肉館不錯,一看導航原來就在賓館附近,也是早市所在的那條街,於是就直接殺奔過去。

東北人尤其朝鮮族是出了名的愛吃狗肉,據聞延邊地區一年大約要消費30萬條狗,當地有一句俗語是“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臨江雖然不屬於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但也是朝鮮族比較集中的一個聚居地,所以這邊的狗肉也是當地民眾餐桌上的家常菜。

可能一些人不認同吃狗肉,但我老家廣東汕頭,悠悠老家安徽宿州和良哥老家浙江金華都有吃狗肉的風俗,所以在這點上我們仨並沒有什麼忌諱。

至於東北這邊為什麼夏天也吃狗肉,在我們一路上求證得到的說法是,這相當於三伏天貼鍼灸,逼出體內的寒氣、陰氣。以前當地人在沒有空調的情況下還悶在屋子裡吃,為的就是驅寒。

點了一份煙燻狗蹄子和一份手撕狗肉,外加兩份時蔬。煙燻蹄子煮的酥爛,入口即化的那種,口感裡伴有煙燻味,應該是煮過後再煙燻。手撕狗肉的口感相對勁道些,說不上什麼特別之處,但味道還不錯,口留餘香的那種。

好像臨江這邊的飲食相比東北國境線上其他城鎮,最大的特色在於煙燻。良哥的那位朋友特意囑咐我們走之前再買點燻雞和薰蛋之類的帶著路上吃。

可惜出城的路上都沒有見到熟食店,還有大煎餅,也沒有口福吃到(臨江大部分居民的父輩是闖關東時期過來的山東人,至今很多家庭保留著山東的飲食習慣,可以卷一切的大煎餅正是其中之一)。

我們安慰自己說路上總有一些遺憾,這些零零總總的遺憾才是旅途回憶中最深的一部分。

當下最重要的,是把目光放在還有六小時路程的和龍——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第一站。

201國道將臨江和和龍連接在一起。

這條路車流依然很少,偶爾和幾輛橘色的戰旗牌森林消防車打個照面,雙方的眼神都帶著“你怎麼在這”的極大困惑。導航顯示300餘公里將近6個小時的車程。

經過前面幾天的國境線奔襲,給我最大的感觸是我們中國的幅員這麼遼闊,很多公路風景不亞於歐美,只是大家不知道,或者身處急功近利的社會中,無從出發。

傍晚時分,在離和龍還差不多兩個小時的車程,我們總算開出了那片積雨雲。此時,夕陽透過雲朵散落在層層田野間,我們像是行駛在一幅油畫中,有了陽光和清風的點綴,整個人的心情都好不少。

良哥覺得沒必要再往前趕路了,建議找個地方露營,晚上看看星空,喝點酒,吹牛聊會。於是看著前面一大片綠色的山林,我們找了下道口拐了進去。

人在城市待久了,總是這裡有點不爽,那裡有點毛病,需要讓大自然母親來治一治。

就露營來說,良哥算是這方面的老司機,近到新疆西藏,遠到南半球的新西蘭,都安營紮寨過;作為女生的悠悠沒有任何經驗,對第一次感到興奮和期待,好像實現了多年的夙願;我之前則因公關關係參加過兩次露營,不過都是被主辦方安排得妥妥當當,拎包入住。這回是真正輪到自己動手紮營,尤其還是自己團隊一起,內心也多少有些許期待。

開進去之後,發現這邊的山頭上都是成片成片的莊稼,玉米、大豆之類,基本找不到一塊可以容納一車三人的空地,更別奢望草地了。路過一個寥寥幾戶人家的村莊,地圖顯示著“安圖縣”。

時代的腳步沒有經過這裡,原色的木頭和水泥磚組成的房子維持著上世紀的風格和成色,然而我們的心思全不在這上面。

話事人良哥說開了這麼長一段時間,大家也不甘心,還是往前接著開吧。如果真的沒有再折回大路往和龍趕,至少不留遺憾。

在最終找到露營地——一座禿了的小山頭已經快六點,晚霞已經開始招搖過市。

雖然時值7月,這塊風水寶地卻見不到一隻蚊蟲,也沒有鄉下一貫的泔水味,外加地偏人少,陽光、空氣所有的一切都很乾淨清爽。

眼看遠處的夕陽落入地平線裡,在一陣忙亂過後,營地總算被我們支起來了。

人有時候真的很奇怪,當然我這裡說的是城裡人。不論生活如何安逸,總會過膩。於是想著跟大自然接觸,迴歸原野。

就像露營,明明各種不方便,但當你真正紮下營地的時候,坐在椅子上望一眼毫無遮掩的遠方和通透的天空,吸一口純粹的自然風,似乎所有不自在的毛病都不治而愈。

作為我們的主廚,悠悠全球首創掛麵煮方便麵,輔以配料包和火腿腸調味,看著咕嚕咕嚕冒泡的湯水煮著我們三個的疲倦、餓意和期待,心想生活可以簡單到很簡單,純粹其實就是豐富,也是小幸福。

即使麵條的賣相一般,色香味一樣不佔,但是坐在野外哧溜哧溜地吃著,那種味道在家裡和飯店裡都是絕壁吃不出的,因為這種味道里參雜著更多的是放鬆。

這一晚,我們在沒有星星和信號的黑夜中,配著老乾媽和啤酒,說著忘記說過的話,吃完了這一頓難忘的“面雜”,順便開了一場戶外露天演唱會。

打開手機的閃關燈,五音不全地嚎著“那一夜我獨自望著星空”,嚎出被壓抑太久的表現欲。藉著酒勁,人容易撥下人格這顆洋蔥的最外一層。

城市生活要求我們每個人都收起天真,無時不刻地顧慮人和人的圈子關係,活得像人精。這不是壞事,只是在錙銖必較的環境待久了容易神經衰弱,隨時像個氣鼓鼓的氣球,輕輕一刺就爆。

偶爾把自己扔進大自然裡,鬆鬆頭皮,釋放下天性,連接人和自然,確實有利於解開心結。

演唱會結束於一場不期而遇的小雨。

躺在帳篷裡,聽著雨聲越聽越大,我們三頂帳篷頭挨著圍在一起,開玩笑說山坡上衝下泥石流怎麼辦?良哥一句話倒是夠爽快:“不管了,睡覺!”

儘管風餐露宿,雨水交加,但這一晚我們三個都睡的很香。直到第二天的鬧鐘毫無人性地把我們叫醒。

處理完工作,收拾好營地,差不多已近上午十點。

繼續向和龍進發。

直到從山路下來,見到十字路口有一座“飛龍”雕塑,底座的“和龍”兩字告訴你—歡迎來到“長白山下金達萊(朝鮮語“杜鵑花”的音譯),最美中朝邊境線”。

話是這樣說—最美中朝,中朝友好。我對這座城市的最初印象卻是一條2015年1月的新聞:

那是一個寒冷的冬日,一名帶有手槍的朝鮮士兵,穿過凍上的圖們江,來到一個名為吉地屯的小村莊。

然後在傍晚時分,他向兩對老夫婦開槍,致其四人死亡。

當天夜裡,大舉出動的中國軍警開槍擊中他的腹部,將其抓獲,他大概在一天後死亡,遺體被送回朝鮮。

這條沒有經過國內媒體廣泛報導的新聞,只在中朝邊境的和龍引起人們的恐慌。

位於圖們江上游北岸、長白山東麓的“山城”和龍,面積達到5043平方公里,其中的山區、半山區佔到91%,平均海拔600米。

境內有多達17條河流,屬於圖們江流域,為中溫帶半溼潤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溫度為4.8度。

這裡的夏天非常適合凹造型,7月平均溫度只有20.8度,穿一件不冷,套一件外套或疊穿T恤也不熱。

這片避暑勝地住著朝鮮、漢、滿、回、蒙古、壯、苗和土家主要八個民族,朝鮮族人口更是佔到60%。

然而以今天的信息發達和交通便利程度,地區、民族之間的交融進程遠遠超過上千年的總和。

走在馬路上,大家全是黃皮膚黑眼珠,根本分不出誰是朝鮮人,誰是漢人。

雖然這裡跟我們居住的地方很遙遠,可是個體面對社會環境鉅變的無力感,所改變的面相、眼神和肢體語言,全中國都是一樣的。

別說中國的55個民族漢化,全世界都在講全球化和趨於一致,越是發達的地區和國家,內部的差異越小,這是無法躲避的事實。

我們在和龍市政府門口打卡後,準備找家肯德基坐下來完成手頭的工作,地圖翻了大半天,愣是發現當地沒有肯德基麥當勞。

良哥開玩笑說不如看看哪些東北城市沒有這兩家美式快餐店,如果在這裡開第一家,生意豈不是好到爆。

我對此持有保留意見,這邊留下的幾乎是老人小孩,沒有什麼消費能力,一頓管飽的午飯也就十幾塊錢,肯德基麥當勞對他們來說,還是太貴了。

既然找不到地方工作,和龍也沒什麼特別的景點,我們就索性決定趕往下一個相鄰城市,車程只有50分鐘的龍井。

龍井是延邊最大的城市之一,全市總面積2591平方公里,向北和黑龍江連接,東南方向和朝鮮隔著圖們江相望,西邊眺望俄羅斯的普烈摩爾斯基區,被稱為延吉的後花園。

“龍井”這名字和龍井茶沒有任何關係,而是來源自一個流傳了上百年的故事。

據說1883年,朝鮮農民越過兀良哈嶺到這定居,在今龍井鎮龍井街與六道溝交叉路口的東北方向60米處發現一眼古井,於是他們在井邊建了“龍吊桶”,這村後來也改名為“龍井村”。

發展到今天,龍井一共有25萬人,朝鮮族佔到66%,這是中國境內朝鮮族居住最集中、朝鮮族原生態文化和民俗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被譽為“中國朝鮮族民俗文化寶庫”,建有中國唯一一座朝鮮民俗博物館。

不過我們親眼所見的城區,和漢族為主城市幾乎別無二致,一樣的樓房和道路,頂多這邊的路牌和店鋪都用雙語標識。

另外,沿途農村的一些房子明顯不同於東北的大玻璃平房,有藍色、橘色的屋頂,邊邊角角經過彎簷處理,翹著尾巴,類似於《大長今》中的建築風格。

說了這麼多,還是找家館子先填飽肚子吧。

這一路開過來,東北長白山這條線的館子爆雷率很低。我們經常不看點評APP,直接在路邊隨便找一家,有眼緣就走進去。

好在大多數沒有令人失望,比如龍井市政府旁邊這家聚豐園,推薦拍黃瓜、炒麵和招牌烤棒骨。

烤棒骨據說是全龍井僅此一家,很多人一來點上一斤,配著啤酒噸噸噸嘮起嗑來,還挺受當地人喜歡。

首先是份量充足,15塊錢一斤,老闆說用的是豬的大腿骨,塊頭大肉也多,吃一塊頂兩碗飯。

第二當然是味道好,部分東北店家放鹽像不用錢一樣,他們的剛剛好相當於我們的鹹到齁了,恨不得多扒幾口飯。

這家店找到恰到好處的平衡,棒骨有密制醬汁的十足鹹香,也不至於鹹到需要吃一口肉,喝一口水。

除此之外,棒骨既有酥脆的表皮,內在的筋肉做到了軟蠕,兩種截然不同的口感在口腔中交織爆炸,猶如走過一場神奇的探險。

面對我們毫不吝嗇的讚美,老闆更在乎小兒子放學的事情。

過了一會兒,小兒子一蹦一跳回來了,剛進門立刻和踢完足球的哥哥拌嘴打鬧,拎著書包的老闆娘隨後跟了進來。

奶奶一邊責備哥哥弄溼了課本,一邊詢問弟弟從哪裡學來的髒話,而老闆聽著老闆娘表揚小兒子在學校獲獎的事情。

雖然以我憤青的立場,在過去一直很懷疑人間溫情的真實性,認為這是人類的低級情緒,但是眼前這一幕不管怎麼說,還是真真切切打動了我。

這一家子不是什麼大富大貴的家庭,僅僅是茫茫十三億中的一小份子,這也只是眾多平淡無聊的中午之一。

不過一切最簡單的東西足以拼湊出最打動人心的情景,這是屬於普通城市普通人的普通快樂,像炎炎夏日的一陣清風,吹到人心窩裡。

龍井的確很普通,不熱鬧,隔壁是市政府,即使到了工作日的午飯時間,碩大的店裡只有我們仨一桌和另外兩人,格外冷清。

這裡見不到交通高峰期,上下班期間,馬路上的汽車多數是開往政府機關大樓。

那些無緣公務員的許多年輕人,要麼自己當老闆開飯店、網吧或KTV,要麼到周邊的大城市長春、延吉,要麼上韓國,男的當勞動力,女的當服務員。

這是龍井年輕人的現狀,少有人願意待在這裡。你說住在這裡平平淡淡、愜意是真的,但是難有發展也是真的。

過去的龍井可不這樣,這是延邊朝鮮族反帝反封建的啟蒙運動中心,宣傳反日愛國的《民聲報》在此創刊,馬列主義席捲人們的思想,幾乎見證了整一部侵華史。

老闆告訴我們市政府前面的老建築是曾經的日本駐龍井總領事館,又稱“間島日本總領事館”,民間俗稱“牛皮大院”。

間島,是韓國人對中國和朝鮮界河圖們江(韓國稱為豆滿江)以北、海蘭江以南的稱呼。

而中國稱之為“墾島”,原名“假江”,具體指的是圖們江北岸吉林延邊地區和龍縣光霽峪前的一處灘地。

由於東北這一帶是滿族的發源地,被稱為所謂的“龍興之地”,於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朝對東北實施封禁政策,絕對不允許關內漢族踏足。

這片肥沃的土地遭到荒棄,無人管理,18世紀60年代之後有不少朝鮮人過來定居和耕種,這也是中國朝鮮族的源頭之一。

為了防止朝鮮人把東北當成家一樣隨意出入,中朝兩國在1885年進行第一次國境線勘界,史稱“乙酉勘界”,可惜雙方始終沒有達成共識,為後來的“間島之爭”埋下後患。

這不得不說到同樣對東北虎視眈眈的俄羅斯了。

沙俄作為當時的世界強國之一,為了加強對遠東地區的控制,苦苦尋找太平洋不凍港供艦隊使用,大連的旅順港是他們的第一選擇。

藉著中國在1900年爆發義和團運動,俄國以保護在華領事和資產為由,派出20萬大軍非法進入東北,全面控制鐵路管理權,修築大量防禦工事。

此時的東北名義上是清帝國的一部分,實際形同俄國的一個省份。

日本人不願意了,之前因為俄國出面聯合德國、法國,被迫放棄遼東半島,現在他們又獨吞東北,更加不利於實現“東亞共榮圈”計劃。

按照計劃,日軍將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接著佔領全中國以此作為後備補給點,再稱霸東南亞和澳大利亞;

隨後在印度和納粹德國匯合,一起北上攻打蘇聯,終極目標是跨過太平洋打下美國,一統全世界。

1904年,日俄談判破裂,撕破臉的雙方在2月宣戰。經過旅順、奉天、遼陽會戰和黃海海戰等重大戰役,接連戰敗的俄國在1905年退回聖彼得堡。

同年11月,日本通過《己巳保護條約》控制朝鮮,插手間島問題,放大間島之爭;

1906年12月,日本西園寺內閣在伊藤博文的策劃下,決定發兵中國入侵延邊。

一年後,日本打著“保護朝鮮人民財產”的名號,強派60多名警察到延吉設立“朝鮮統監府間島臨時派出所”,大量開展間諜活動。

無能的清政府唯一做的只是和日本“交涉”,始終不敢以武力制裁,任其兩年間移居延邊的朝鮮人多達10萬,佔到延邊總人口的五分之四。

1909年11月,派出所更名為“間島日本總領事館”,直接聽命於日本外務大臣,負責日本在東北的軍事政治活動。

館內不僅有龐大的武裝警察機構,還有刑訊室、監獄和水牢等,這哪裡是領事館,分明是以龐大警察系統為主體的武裝侵略堡壘。

據歷史記載,間島日本總領事館從設立到1937年12月撤館為止,一共殺害抗日鬥士和群眾2萬餘人。

僅僅地下室就以非人道的方式奪走4000多條人命,一扇扇鐵門後汩汩流淌著幾十噸鮮血,種種可以想像、無法想象的斑斑事蹟全在這座充滿恐怖、憤怒和畏懼的建築中發生。

多年後,這個祥和優美的園子,這座精美設計的建築,野心勃勃的計劃的第一個海外據點如今安安靜靜地站在我們面前,站在被人遺忘的龍井。

眼前細細簌簌的行人走過的安靜街道也曾喧囂過,繁華的日子像過眼雲煙,都停留在昨天了。

如果不是當事人,有幾個人知道龍井還有一座天寶山,曾經的八大礦山之一,有色金屬的地質儲量和開採歷史都曾聞名全國。

這座銀礦原名紅石砬子。有史記載的最早開採時間足以追溯到光緒十五年(1889年),1893年為六十大壽的慈禧獻上白銀兩萬四千兩,博得老人家的歡心,賜名“天寶山”。

隨著清朝滅亡和“九一八”事件爆發,天寶山也在戰亂中被人遺忘,等到下一次恢復生產,是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個“五一”勞動節。

時值第一個五年計劃,天寶山作為生產工業原料、國防材料的重工業礦山,高度重視的中央先後撥下大量資金扶持。

天寶山在短短几年內形成了日處理礦石2000噸的生產規模,成為全國有色金屬系統的八大礦山之一,多次受到國家冶金部和有色總局的表揚。

許多人揣著“淘金熱”的夢想聚集在龍井,人口一度超過延邊首府延吉,他們定居、打工、賺錢、消費,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可惜金礦銀礦總有挖空的一天,進入九十年代後,挖了近100年的天寶山面臨資源貧乏、質量下降、成本提高、資金週轉困難諸多不利因素,無以為繼。

2002年2月19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批覆同意天寶山礦務局進入破產程序;

2002年3月13日,龍井市人民法院受理天寶山礦務局關閉破產一案,公告天寶山礦務局實施關閉破產;

伴隨礦山的停工,龍井的發展走向斷崖路,經濟萎靡不振。

政府早在2005年開始尋求轉型,修了幾家客運站試圖吸引俄羅斯和韓國的投資,正如我們見到的,一切都沒有發生和成功。

位於龍井經濟開發區的延邊義烏商貿城,因為主打低價的小商品無法承受深山的高昂運費,無人問津的空地長起了雜草,商業前景幾乎消失。

其實龍井只是一個小小的窗口,透過這個窗口是東北在過去二十年的倒退,空留下這些鏽跡斑斑的大型設備和建築,東北輝煌的沉默見證者。

那麼多有著繁忙工廠、發電廠、採礦和伐木向的鄉鎮和城市,一旦自然資源枯竭,無不是生產總值下降,工人失業和犯罪率上升,風光不再。

哪怕政府第一時間尋找出路,卻總是有心無力,難以重現往日的輝煌,有多少次舉臂高呼振興,就有多少次再度恢復平寂。

柯林斯詞典中,專門有一個詞語“Rust Belt”指這些“曾經擁有大量工業,現在處於經濟困難的地區”,即“鏽帶”。

這裡的建築在生鏽,這裡居住的人們也在慢慢、慢慢地生鏽,變得像這片大地一樣寂靜無聲。

以下為圖說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到和龍的距離不短,所以17號在安圖縣露營一宿後,18號早上再趕往和龍和龍井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早市的普通人們,他們才是這個國家的全部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我們點了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手撕的挺有勁道,蘸著狗醬吃著香,和尚也跳牆。煙燻的味道和大家平時吃到的煙燻雞鴨鵝是一樣的,主要是做得特別“爛”,入口用上下頜床輕輕一壓,肉和骨頭瞬間分離,吐出骨頭,留下滿嘴噴香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良哥更喜歡吃有韌勁的狗肉,悠悠覺得鹹了點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請認準當地人推薦的大韓狗肉館,這家店在導航上是沒有具體位置的,地點在某小學附近。這好像尋找一位世外高人,人們只知道他在這座山頭修仙,想要得道,自個兒慢慢找吧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這邊的水果攤和南方差不多,都有蘋果、鴨梨、芒果和藍莓,區別只在於是當地產的。當地的水果攤,比較特別的蘋果梨,吃起來真的是兩種水果的味道結合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準備離開臨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一路的木林森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眼前的這一幕很像“三賤客”幾年前的越南之旅,也是這樣佔居高位的路邊,這樣大片大片的綠色盡收眼底。“三賤客”嘖嘖感嘆越南有著全世界無與倫比的美麗,我卻為加起來有兩百歲的他們感到遺憾。他們不瞭解中國,無緣這些幾乎和文明社會斷絕聯繫,卻有一級柏油路的自駕遊愛好者樂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難得遇到的草原,趕緊下車拍照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暫時和森林說拜拜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偶爾出鏡的悠悠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正在找露營地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一茬接一茬的玉米地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在長白山遇到非常有設計感的翠柳公廁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開進這條寄予最後希望的小路,過了忐忑的十幾分鍾,好消息是判斷正確,小路通往剛剛看到的田地;壞消息是田地是密密麻麻的玉米地,除非和玉米一樣站著睡覺,不然沒法露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在抱有希望和淪為失望的不斷輪迴中,跌宕起伏的劇情迎來好萊塢式反轉,這方圓百里的玉米地不遠處剛好有那麼一座禿了的小山頭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站在山頂上,這片地都是我的


"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龍井國境線長:142.5公里

龍井人口:24.6萬,朝鮮族佔66%

初印象:寂靜沒落的工業重鎮

➤臨江是一座特別早起的城市。

凌晨一點多的時候,我們所住賓館樓下的早市便有小販佔位擺攤,四點多因為吵鬧的厲害,良哥輾轉反側直至天亮,六點左右索性起床出門溜達。

我除了睡前聽到一些從走廊傳過來的不可描述的聲音外,基本一覺到天亮,直到良哥回來的那一陣有力的敲門聲把我驚醒。

“這邊藍莓真便宜,才10元一斤。”

看著良哥手裡拎著的水果,我下意識的“哦”了一聲,然後想到前段時間在超市花了20元買的一盒200克裝的藍莓,這價差有點大。東北貌似有很多藍莓種植園,應該也算是一大特色,此外還有甜瓜,也是路上看到的瓜農都在賣的一種當季水果。

按例在臨江早起後,處理完手頭的工作後就開始為午飯覓食。

根據良哥在當地的一位朋友的指引下,說解放小學邊上的大韓狗肉館不錯,一看導航原來就在賓館附近,也是早市所在的那條街,於是就直接殺奔過去。

東北人尤其朝鮮族是出了名的愛吃狗肉,據聞延邊地區一年大約要消費30萬條狗,當地有一句俗語是“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臨江雖然不屬於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但也是朝鮮族比較集中的一個聚居地,所以這邊的狗肉也是當地民眾餐桌上的家常菜。

可能一些人不認同吃狗肉,但我老家廣東汕頭,悠悠老家安徽宿州和良哥老家浙江金華都有吃狗肉的風俗,所以在這點上我們仨並沒有什麼忌諱。

至於東北這邊為什麼夏天也吃狗肉,在我們一路上求證得到的說法是,這相當於三伏天貼鍼灸,逼出體內的寒氣、陰氣。以前當地人在沒有空調的情況下還悶在屋子裡吃,為的就是驅寒。

點了一份煙燻狗蹄子和一份手撕狗肉,外加兩份時蔬。煙燻蹄子煮的酥爛,入口即化的那種,口感裡伴有煙燻味,應該是煮過後再煙燻。手撕狗肉的口感相對勁道些,說不上什麼特別之處,但味道還不錯,口留餘香的那種。

好像臨江這邊的飲食相比東北國境線上其他城鎮,最大的特色在於煙燻。良哥的那位朋友特意囑咐我們走之前再買點燻雞和薰蛋之類的帶著路上吃。

可惜出城的路上都沒有見到熟食店,還有大煎餅,也沒有口福吃到(臨江大部分居民的父輩是闖關東時期過來的山東人,至今很多家庭保留著山東的飲食習慣,可以卷一切的大煎餅正是其中之一)。

我們安慰自己說路上總有一些遺憾,這些零零總總的遺憾才是旅途回憶中最深的一部分。

當下最重要的,是把目光放在還有六小時路程的和龍——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第一站。

201國道將臨江和和龍連接在一起。

這條路車流依然很少,偶爾和幾輛橘色的戰旗牌森林消防車打個照面,雙方的眼神都帶著“你怎麼在這”的極大困惑。導航顯示300餘公里將近6個小時的車程。

經過前面幾天的國境線奔襲,給我最大的感觸是我們中國的幅員這麼遼闊,很多公路風景不亞於歐美,只是大家不知道,或者身處急功近利的社會中,無從出發。

傍晚時分,在離和龍還差不多兩個小時的車程,我們總算開出了那片積雨雲。此時,夕陽透過雲朵散落在層層田野間,我們像是行駛在一幅油畫中,有了陽光和清風的點綴,整個人的心情都好不少。

良哥覺得沒必要再往前趕路了,建議找個地方露營,晚上看看星空,喝點酒,吹牛聊會。於是看著前面一大片綠色的山林,我們找了下道口拐了進去。

人在城市待久了,總是這裡有點不爽,那裡有點毛病,需要讓大自然母親來治一治。

就露營來說,良哥算是這方面的老司機,近到新疆西藏,遠到南半球的新西蘭,都安營紮寨過;作為女生的悠悠沒有任何經驗,對第一次感到興奮和期待,好像實現了多年的夙願;我之前則因公關關係參加過兩次露營,不過都是被主辦方安排得妥妥當當,拎包入住。這回是真正輪到自己動手紮營,尤其還是自己團隊一起,內心也多少有些許期待。

開進去之後,發現這邊的山頭上都是成片成片的莊稼,玉米、大豆之類,基本找不到一塊可以容納一車三人的空地,更別奢望草地了。路過一個寥寥幾戶人家的村莊,地圖顯示著“安圖縣”。

時代的腳步沒有經過這裡,原色的木頭和水泥磚組成的房子維持著上世紀的風格和成色,然而我們的心思全不在這上面。

話事人良哥說開了這麼長一段時間,大家也不甘心,還是往前接著開吧。如果真的沒有再折回大路往和龍趕,至少不留遺憾。

在最終找到露營地——一座禿了的小山頭已經快六點,晚霞已經開始招搖過市。

雖然時值7月,這塊風水寶地卻見不到一隻蚊蟲,也沒有鄉下一貫的泔水味,外加地偏人少,陽光、空氣所有的一切都很乾淨清爽。

眼看遠處的夕陽落入地平線裡,在一陣忙亂過後,營地總算被我們支起來了。

人有時候真的很奇怪,當然我這裡說的是城裡人。不論生活如何安逸,總會過膩。於是想著跟大自然接觸,迴歸原野。

就像露營,明明各種不方便,但當你真正紮下營地的時候,坐在椅子上望一眼毫無遮掩的遠方和通透的天空,吸一口純粹的自然風,似乎所有不自在的毛病都不治而愈。

作為我們的主廚,悠悠全球首創掛麵煮方便麵,輔以配料包和火腿腸調味,看著咕嚕咕嚕冒泡的湯水煮著我們三個的疲倦、餓意和期待,心想生活可以簡單到很簡單,純粹其實就是豐富,也是小幸福。

即使麵條的賣相一般,色香味一樣不佔,但是坐在野外哧溜哧溜地吃著,那種味道在家裡和飯店裡都是絕壁吃不出的,因為這種味道里參雜著更多的是放鬆。

這一晚,我們在沒有星星和信號的黑夜中,配著老乾媽和啤酒,說著忘記說過的話,吃完了這一頓難忘的“面雜”,順便開了一場戶外露天演唱會。

打開手機的閃關燈,五音不全地嚎著“那一夜我獨自望著星空”,嚎出被壓抑太久的表現欲。藉著酒勁,人容易撥下人格這顆洋蔥的最外一層。

城市生活要求我們每個人都收起天真,無時不刻地顧慮人和人的圈子關係,活得像人精。這不是壞事,只是在錙銖必較的環境待久了容易神經衰弱,隨時像個氣鼓鼓的氣球,輕輕一刺就爆。

偶爾把自己扔進大自然裡,鬆鬆頭皮,釋放下天性,連接人和自然,確實有利於解開心結。

演唱會結束於一場不期而遇的小雨。

躺在帳篷裡,聽著雨聲越聽越大,我們三頂帳篷頭挨著圍在一起,開玩笑說山坡上衝下泥石流怎麼辦?良哥一句話倒是夠爽快:“不管了,睡覺!”

儘管風餐露宿,雨水交加,但這一晚我們三個都睡的很香。直到第二天的鬧鐘毫無人性地把我們叫醒。

處理完工作,收拾好營地,差不多已近上午十點。

繼續向和龍進發。

直到從山路下來,見到十字路口有一座“飛龍”雕塑,底座的“和龍”兩字告訴你—歡迎來到“長白山下金達萊(朝鮮語“杜鵑花”的音譯),最美中朝邊境線”。

話是這樣說—最美中朝,中朝友好。我對這座城市的最初印象卻是一條2015年1月的新聞:

那是一個寒冷的冬日,一名帶有手槍的朝鮮士兵,穿過凍上的圖們江,來到一個名為吉地屯的小村莊。

然後在傍晚時分,他向兩對老夫婦開槍,致其四人死亡。

當天夜裡,大舉出動的中國軍警開槍擊中他的腹部,將其抓獲,他大概在一天後死亡,遺體被送回朝鮮。

這條沒有經過國內媒體廣泛報導的新聞,只在中朝邊境的和龍引起人們的恐慌。

位於圖們江上游北岸、長白山東麓的“山城”和龍,面積達到5043平方公里,其中的山區、半山區佔到91%,平均海拔600米。

境內有多達17條河流,屬於圖們江流域,為中溫帶半溼潤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溫度為4.8度。

這裡的夏天非常適合凹造型,7月平均溫度只有20.8度,穿一件不冷,套一件外套或疊穿T恤也不熱。

這片避暑勝地住著朝鮮、漢、滿、回、蒙古、壯、苗和土家主要八個民族,朝鮮族人口更是佔到60%。

然而以今天的信息發達和交通便利程度,地區、民族之間的交融進程遠遠超過上千年的總和。

走在馬路上,大家全是黃皮膚黑眼珠,根本分不出誰是朝鮮人,誰是漢人。

雖然這裡跟我們居住的地方很遙遠,可是個體面對社會環境鉅變的無力感,所改變的面相、眼神和肢體語言,全中國都是一樣的。

別說中國的55個民族漢化,全世界都在講全球化和趨於一致,越是發達的地區和國家,內部的差異越小,這是無法躲避的事實。

我們在和龍市政府門口打卡後,準備找家肯德基坐下來完成手頭的工作,地圖翻了大半天,愣是發現當地沒有肯德基麥當勞。

良哥開玩笑說不如看看哪些東北城市沒有這兩家美式快餐店,如果在這裡開第一家,生意豈不是好到爆。

我對此持有保留意見,這邊留下的幾乎是老人小孩,沒有什麼消費能力,一頓管飽的午飯也就十幾塊錢,肯德基麥當勞對他們來說,還是太貴了。

既然找不到地方工作,和龍也沒什麼特別的景點,我們就索性決定趕往下一個相鄰城市,車程只有50分鐘的龍井。

龍井是延邊最大的城市之一,全市總面積2591平方公里,向北和黑龍江連接,東南方向和朝鮮隔著圖們江相望,西邊眺望俄羅斯的普烈摩爾斯基區,被稱為延吉的後花園。

“龍井”這名字和龍井茶沒有任何關係,而是來源自一個流傳了上百年的故事。

據說1883年,朝鮮農民越過兀良哈嶺到這定居,在今龍井鎮龍井街與六道溝交叉路口的東北方向60米處發現一眼古井,於是他們在井邊建了“龍吊桶”,這村後來也改名為“龍井村”。

發展到今天,龍井一共有25萬人,朝鮮族佔到66%,這是中國境內朝鮮族居住最集中、朝鮮族原生態文化和民俗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被譽為“中國朝鮮族民俗文化寶庫”,建有中國唯一一座朝鮮民俗博物館。

不過我們親眼所見的城區,和漢族為主城市幾乎別無二致,一樣的樓房和道路,頂多這邊的路牌和店鋪都用雙語標識。

另外,沿途農村的一些房子明顯不同於東北的大玻璃平房,有藍色、橘色的屋頂,邊邊角角經過彎簷處理,翹著尾巴,類似於《大長今》中的建築風格。

說了這麼多,還是找家館子先填飽肚子吧。

這一路開過來,東北長白山這條線的館子爆雷率很低。我們經常不看點評APP,直接在路邊隨便找一家,有眼緣就走進去。

好在大多數沒有令人失望,比如龍井市政府旁邊這家聚豐園,推薦拍黃瓜、炒麵和招牌烤棒骨。

烤棒骨據說是全龍井僅此一家,很多人一來點上一斤,配著啤酒噸噸噸嘮起嗑來,還挺受當地人喜歡。

首先是份量充足,15塊錢一斤,老闆說用的是豬的大腿骨,塊頭大肉也多,吃一塊頂兩碗飯。

第二當然是味道好,部分東北店家放鹽像不用錢一樣,他們的剛剛好相當於我們的鹹到齁了,恨不得多扒幾口飯。

這家店找到恰到好處的平衡,棒骨有密制醬汁的十足鹹香,也不至於鹹到需要吃一口肉,喝一口水。

除此之外,棒骨既有酥脆的表皮,內在的筋肉做到了軟蠕,兩種截然不同的口感在口腔中交織爆炸,猶如走過一場神奇的探險。

面對我們毫不吝嗇的讚美,老闆更在乎小兒子放學的事情。

過了一會兒,小兒子一蹦一跳回來了,剛進門立刻和踢完足球的哥哥拌嘴打鬧,拎著書包的老闆娘隨後跟了進來。

奶奶一邊責備哥哥弄溼了課本,一邊詢問弟弟從哪裡學來的髒話,而老闆聽著老闆娘表揚小兒子在學校獲獎的事情。

雖然以我憤青的立場,在過去一直很懷疑人間溫情的真實性,認為這是人類的低級情緒,但是眼前這一幕不管怎麼說,還是真真切切打動了我。

這一家子不是什麼大富大貴的家庭,僅僅是茫茫十三億中的一小份子,這也只是眾多平淡無聊的中午之一。

不過一切最簡單的東西足以拼湊出最打動人心的情景,這是屬於普通城市普通人的普通快樂,像炎炎夏日的一陣清風,吹到人心窩裡。

龍井的確很普通,不熱鬧,隔壁是市政府,即使到了工作日的午飯時間,碩大的店裡只有我們仨一桌和另外兩人,格外冷清。

這裡見不到交通高峰期,上下班期間,馬路上的汽車多數是開往政府機關大樓。

那些無緣公務員的許多年輕人,要麼自己當老闆開飯店、網吧或KTV,要麼到周邊的大城市長春、延吉,要麼上韓國,男的當勞動力,女的當服務員。

這是龍井年輕人的現狀,少有人願意待在這裡。你說住在這裡平平淡淡、愜意是真的,但是難有發展也是真的。

過去的龍井可不這樣,這是延邊朝鮮族反帝反封建的啟蒙運動中心,宣傳反日愛國的《民聲報》在此創刊,馬列主義席捲人們的思想,幾乎見證了整一部侵華史。

老闆告訴我們市政府前面的老建築是曾經的日本駐龍井總領事館,又稱“間島日本總領事館”,民間俗稱“牛皮大院”。

間島,是韓國人對中國和朝鮮界河圖們江(韓國稱為豆滿江)以北、海蘭江以南的稱呼。

而中國稱之為“墾島”,原名“假江”,具體指的是圖們江北岸吉林延邊地區和龍縣光霽峪前的一處灘地。

由於東北這一帶是滿族的發源地,被稱為所謂的“龍興之地”,於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朝對東北實施封禁政策,絕對不允許關內漢族踏足。

這片肥沃的土地遭到荒棄,無人管理,18世紀60年代之後有不少朝鮮人過來定居和耕種,這也是中國朝鮮族的源頭之一。

為了防止朝鮮人把東北當成家一樣隨意出入,中朝兩國在1885年進行第一次國境線勘界,史稱“乙酉勘界”,可惜雙方始終沒有達成共識,為後來的“間島之爭”埋下後患。

這不得不說到同樣對東北虎視眈眈的俄羅斯了。

沙俄作為當時的世界強國之一,為了加強對遠東地區的控制,苦苦尋找太平洋不凍港供艦隊使用,大連的旅順港是他們的第一選擇。

藉著中國在1900年爆發義和團運動,俄國以保護在華領事和資產為由,派出20萬大軍非法進入東北,全面控制鐵路管理權,修築大量防禦工事。

此時的東北名義上是清帝國的一部分,實際形同俄國的一個省份。

日本人不願意了,之前因為俄國出面聯合德國、法國,被迫放棄遼東半島,現在他們又獨吞東北,更加不利於實現“東亞共榮圈”計劃。

按照計劃,日軍將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接著佔領全中國以此作為後備補給點,再稱霸東南亞和澳大利亞;

隨後在印度和納粹德國匯合,一起北上攻打蘇聯,終極目標是跨過太平洋打下美國,一統全世界。

1904年,日俄談判破裂,撕破臉的雙方在2月宣戰。經過旅順、奉天、遼陽會戰和黃海海戰等重大戰役,接連戰敗的俄國在1905年退回聖彼得堡。

同年11月,日本通過《己巳保護條約》控制朝鮮,插手間島問題,放大間島之爭;

1906年12月,日本西園寺內閣在伊藤博文的策劃下,決定發兵中國入侵延邊。

一年後,日本打著“保護朝鮮人民財產”的名號,強派60多名警察到延吉設立“朝鮮統監府間島臨時派出所”,大量開展間諜活動。

無能的清政府唯一做的只是和日本“交涉”,始終不敢以武力制裁,任其兩年間移居延邊的朝鮮人多達10萬,佔到延邊總人口的五分之四。

1909年11月,派出所更名為“間島日本總領事館”,直接聽命於日本外務大臣,負責日本在東北的軍事政治活動。

館內不僅有龐大的武裝警察機構,還有刑訊室、監獄和水牢等,這哪裡是領事館,分明是以龐大警察系統為主體的武裝侵略堡壘。

據歷史記載,間島日本總領事館從設立到1937年12月撤館為止,一共殺害抗日鬥士和群眾2萬餘人。

僅僅地下室就以非人道的方式奪走4000多條人命,一扇扇鐵門後汩汩流淌著幾十噸鮮血,種種可以想像、無法想象的斑斑事蹟全在這座充滿恐怖、憤怒和畏懼的建築中發生。

多年後,這個祥和優美的園子,這座精美設計的建築,野心勃勃的計劃的第一個海外據點如今安安靜靜地站在我們面前,站在被人遺忘的龍井。

眼前細細簌簌的行人走過的安靜街道也曾喧囂過,繁華的日子像過眼雲煙,都停留在昨天了。

如果不是當事人,有幾個人知道龍井還有一座天寶山,曾經的八大礦山之一,有色金屬的地質儲量和開採歷史都曾聞名全國。

這座銀礦原名紅石砬子。有史記載的最早開採時間足以追溯到光緒十五年(1889年),1893年為六十大壽的慈禧獻上白銀兩萬四千兩,博得老人家的歡心,賜名“天寶山”。

隨著清朝滅亡和“九一八”事件爆發,天寶山也在戰亂中被人遺忘,等到下一次恢復生產,是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個“五一”勞動節。

時值第一個五年計劃,天寶山作為生產工業原料、國防材料的重工業礦山,高度重視的中央先後撥下大量資金扶持。

天寶山在短短几年內形成了日處理礦石2000噸的生產規模,成為全國有色金屬系統的八大礦山之一,多次受到國家冶金部和有色總局的表揚。

許多人揣著“淘金熱”的夢想聚集在龍井,人口一度超過延邊首府延吉,他們定居、打工、賺錢、消費,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可惜金礦銀礦總有挖空的一天,進入九十年代後,挖了近100年的天寶山面臨資源貧乏、質量下降、成本提高、資金週轉困難諸多不利因素,無以為繼。

2002年2月19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批覆同意天寶山礦務局進入破產程序;

2002年3月13日,龍井市人民法院受理天寶山礦務局關閉破產一案,公告天寶山礦務局實施關閉破產;

伴隨礦山的停工,龍井的發展走向斷崖路,經濟萎靡不振。

政府早在2005年開始尋求轉型,修了幾家客運站試圖吸引俄羅斯和韓國的投資,正如我們見到的,一切都沒有發生和成功。

位於龍井經濟開發區的延邊義烏商貿城,因為主打低價的小商品無法承受深山的高昂運費,無人問津的空地長起了雜草,商業前景幾乎消失。

其實龍井只是一個小小的窗口,透過這個窗口是東北在過去二十年的倒退,空留下這些鏽跡斑斑的大型設備和建築,東北輝煌的沉默見證者。

那麼多有著繁忙工廠、發電廠、採礦和伐木向的鄉鎮和城市,一旦自然資源枯竭,無不是生產總值下降,工人失業和犯罪率上升,風光不再。

哪怕政府第一時間尋找出路,卻總是有心無力,難以重現往日的輝煌,有多少次舉臂高呼振興,就有多少次再度恢復平寂。

柯林斯詞典中,專門有一個詞語“Rust Belt”指這些“曾經擁有大量工業,現在處於經濟困難的地區”,即“鏽帶”。

這裡的建築在生鏽,這裡居住的人們也在慢慢、慢慢地生鏽,變得像這片大地一樣寂靜無聲。

以下為圖說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到和龍的距離不短,所以17號在安圖縣露營一宿後,18號早上再趕往和龍和龍井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早市的普通人們,他們才是這個國家的全部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我們點了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手撕的挺有勁道,蘸著狗醬吃著香,和尚也跳牆。煙燻的味道和大家平時吃到的煙燻雞鴨鵝是一樣的,主要是做得特別“爛”,入口用上下頜床輕輕一壓,肉和骨頭瞬間分離,吐出骨頭,留下滿嘴噴香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良哥更喜歡吃有韌勁的狗肉,悠悠覺得鹹了點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請認準當地人推薦的大韓狗肉館,這家店在導航上是沒有具體位置的,地點在某小學附近。這好像尋找一位世外高人,人們只知道他在這座山頭修仙,想要得道,自個兒慢慢找吧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這邊的水果攤和南方差不多,都有蘋果、鴨梨、芒果和藍莓,區別只在於是當地產的。當地的水果攤,比較特別的蘋果梨,吃起來真的是兩種水果的味道結合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準備離開臨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一路的木林森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眼前的這一幕很像“三賤客”幾年前的越南之旅,也是這樣佔居高位的路邊,這樣大片大片的綠色盡收眼底。“三賤客”嘖嘖感嘆越南有著全世界無與倫比的美麗,我卻為加起來有兩百歲的他們感到遺憾。他們不瞭解中國,無緣這些幾乎和文明社會斷絕聯繫,卻有一級柏油路的自駕遊愛好者樂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難得遇到的草原,趕緊下車拍照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暫時和森林說拜拜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偶爾出鏡的悠悠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正在找露營地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一茬接一茬的玉米地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在長白山遇到非常有設計感的翠柳公廁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開進這條寄予最後希望的小路,過了忐忑的十幾分鍾,好消息是判斷正確,小路通往剛剛看到的田地;壞消息是田地是密密麻麻的玉米地,除非和玉米一樣站著睡覺,不然沒法露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在抱有希望和淪為失望的不斷輪迴中,跌宕起伏的劇情迎來好萊塢式反轉,這方圓百里的玉米地不遠處剛好有那麼一座禿了的小山頭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站在山頂上,這片地都是我的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第一步是穿好骨架,其他的就容易了


"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龍井國境線長:142.5公里

龍井人口:24.6萬,朝鮮族佔66%

初印象:寂靜沒落的工業重鎮

➤臨江是一座特別早起的城市。

凌晨一點多的時候,我們所住賓館樓下的早市便有小販佔位擺攤,四點多因為吵鬧的厲害,良哥輾轉反側直至天亮,六點左右索性起床出門溜達。

我除了睡前聽到一些從走廊傳過來的不可描述的聲音外,基本一覺到天亮,直到良哥回來的那一陣有力的敲門聲把我驚醒。

“這邊藍莓真便宜,才10元一斤。”

看著良哥手裡拎著的水果,我下意識的“哦”了一聲,然後想到前段時間在超市花了20元買的一盒200克裝的藍莓,這價差有點大。東北貌似有很多藍莓種植園,應該也算是一大特色,此外還有甜瓜,也是路上看到的瓜農都在賣的一種當季水果。

按例在臨江早起後,處理完手頭的工作後就開始為午飯覓食。

根據良哥在當地的一位朋友的指引下,說解放小學邊上的大韓狗肉館不錯,一看導航原來就在賓館附近,也是早市所在的那條街,於是就直接殺奔過去。

東北人尤其朝鮮族是出了名的愛吃狗肉,據聞延邊地區一年大約要消費30萬條狗,當地有一句俗語是“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臨江雖然不屬於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但也是朝鮮族比較集中的一個聚居地,所以這邊的狗肉也是當地民眾餐桌上的家常菜。

可能一些人不認同吃狗肉,但我老家廣東汕頭,悠悠老家安徽宿州和良哥老家浙江金華都有吃狗肉的風俗,所以在這點上我們仨並沒有什麼忌諱。

至於東北這邊為什麼夏天也吃狗肉,在我們一路上求證得到的說法是,這相當於三伏天貼鍼灸,逼出體內的寒氣、陰氣。以前當地人在沒有空調的情況下還悶在屋子裡吃,為的就是驅寒。

點了一份煙燻狗蹄子和一份手撕狗肉,外加兩份時蔬。煙燻蹄子煮的酥爛,入口即化的那種,口感裡伴有煙燻味,應該是煮過後再煙燻。手撕狗肉的口感相對勁道些,說不上什麼特別之處,但味道還不錯,口留餘香的那種。

好像臨江這邊的飲食相比東北國境線上其他城鎮,最大的特色在於煙燻。良哥的那位朋友特意囑咐我們走之前再買點燻雞和薰蛋之類的帶著路上吃。

可惜出城的路上都沒有見到熟食店,還有大煎餅,也沒有口福吃到(臨江大部分居民的父輩是闖關東時期過來的山東人,至今很多家庭保留著山東的飲食習慣,可以卷一切的大煎餅正是其中之一)。

我們安慰自己說路上總有一些遺憾,這些零零總總的遺憾才是旅途回憶中最深的一部分。

當下最重要的,是把目光放在還有六小時路程的和龍——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第一站。

201國道將臨江和和龍連接在一起。

這條路車流依然很少,偶爾和幾輛橘色的戰旗牌森林消防車打個照面,雙方的眼神都帶著“你怎麼在這”的極大困惑。導航顯示300餘公里將近6個小時的車程。

經過前面幾天的國境線奔襲,給我最大的感觸是我們中國的幅員這麼遼闊,很多公路風景不亞於歐美,只是大家不知道,或者身處急功近利的社會中,無從出發。

傍晚時分,在離和龍還差不多兩個小時的車程,我們總算開出了那片積雨雲。此時,夕陽透過雲朵散落在層層田野間,我們像是行駛在一幅油畫中,有了陽光和清風的點綴,整個人的心情都好不少。

良哥覺得沒必要再往前趕路了,建議找個地方露營,晚上看看星空,喝點酒,吹牛聊會。於是看著前面一大片綠色的山林,我們找了下道口拐了進去。

人在城市待久了,總是這裡有點不爽,那裡有點毛病,需要讓大自然母親來治一治。

就露營來說,良哥算是這方面的老司機,近到新疆西藏,遠到南半球的新西蘭,都安營紮寨過;作為女生的悠悠沒有任何經驗,對第一次感到興奮和期待,好像實現了多年的夙願;我之前則因公關關係參加過兩次露營,不過都是被主辦方安排得妥妥當當,拎包入住。這回是真正輪到自己動手紮營,尤其還是自己團隊一起,內心也多少有些許期待。

開進去之後,發現這邊的山頭上都是成片成片的莊稼,玉米、大豆之類,基本找不到一塊可以容納一車三人的空地,更別奢望草地了。路過一個寥寥幾戶人家的村莊,地圖顯示著“安圖縣”。

時代的腳步沒有經過這裡,原色的木頭和水泥磚組成的房子維持著上世紀的風格和成色,然而我們的心思全不在這上面。

話事人良哥說開了這麼長一段時間,大家也不甘心,還是往前接著開吧。如果真的沒有再折回大路往和龍趕,至少不留遺憾。

在最終找到露營地——一座禿了的小山頭已經快六點,晚霞已經開始招搖過市。

雖然時值7月,這塊風水寶地卻見不到一隻蚊蟲,也沒有鄉下一貫的泔水味,外加地偏人少,陽光、空氣所有的一切都很乾淨清爽。

眼看遠處的夕陽落入地平線裡,在一陣忙亂過後,營地總算被我們支起來了。

人有時候真的很奇怪,當然我這裡說的是城裡人。不論生活如何安逸,總會過膩。於是想著跟大自然接觸,迴歸原野。

就像露營,明明各種不方便,但當你真正紮下營地的時候,坐在椅子上望一眼毫無遮掩的遠方和通透的天空,吸一口純粹的自然風,似乎所有不自在的毛病都不治而愈。

作為我們的主廚,悠悠全球首創掛麵煮方便麵,輔以配料包和火腿腸調味,看著咕嚕咕嚕冒泡的湯水煮著我們三個的疲倦、餓意和期待,心想生活可以簡單到很簡單,純粹其實就是豐富,也是小幸福。

即使麵條的賣相一般,色香味一樣不佔,但是坐在野外哧溜哧溜地吃著,那種味道在家裡和飯店裡都是絕壁吃不出的,因為這種味道里參雜著更多的是放鬆。

這一晚,我們在沒有星星和信號的黑夜中,配著老乾媽和啤酒,說著忘記說過的話,吃完了這一頓難忘的“面雜”,順便開了一場戶外露天演唱會。

打開手機的閃關燈,五音不全地嚎著“那一夜我獨自望著星空”,嚎出被壓抑太久的表現欲。藉著酒勁,人容易撥下人格這顆洋蔥的最外一層。

城市生活要求我們每個人都收起天真,無時不刻地顧慮人和人的圈子關係,活得像人精。這不是壞事,只是在錙銖必較的環境待久了容易神經衰弱,隨時像個氣鼓鼓的氣球,輕輕一刺就爆。

偶爾把自己扔進大自然裡,鬆鬆頭皮,釋放下天性,連接人和自然,確實有利於解開心結。

演唱會結束於一場不期而遇的小雨。

躺在帳篷裡,聽著雨聲越聽越大,我們三頂帳篷頭挨著圍在一起,開玩笑說山坡上衝下泥石流怎麼辦?良哥一句話倒是夠爽快:“不管了,睡覺!”

儘管風餐露宿,雨水交加,但這一晚我們三個都睡的很香。直到第二天的鬧鐘毫無人性地把我們叫醒。

處理完工作,收拾好營地,差不多已近上午十點。

繼續向和龍進發。

直到從山路下來,見到十字路口有一座“飛龍”雕塑,底座的“和龍”兩字告訴你—歡迎來到“長白山下金達萊(朝鮮語“杜鵑花”的音譯),最美中朝邊境線”。

話是這樣說—最美中朝,中朝友好。我對這座城市的最初印象卻是一條2015年1月的新聞:

那是一個寒冷的冬日,一名帶有手槍的朝鮮士兵,穿過凍上的圖們江,來到一個名為吉地屯的小村莊。

然後在傍晚時分,他向兩對老夫婦開槍,致其四人死亡。

當天夜裡,大舉出動的中國軍警開槍擊中他的腹部,將其抓獲,他大概在一天後死亡,遺體被送回朝鮮。

這條沒有經過國內媒體廣泛報導的新聞,只在中朝邊境的和龍引起人們的恐慌。

位於圖們江上游北岸、長白山東麓的“山城”和龍,面積達到5043平方公里,其中的山區、半山區佔到91%,平均海拔600米。

境內有多達17條河流,屬於圖們江流域,為中溫帶半溼潤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溫度為4.8度。

這裡的夏天非常適合凹造型,7月平均溫度只有20.8度,穿一件不冷,套一件外套或疊穿T恤也不熱。

這片避暑勝地住著朝鮮、漢、滿、回、蒙古、壯、苗和土家主要八個民族,朝鮮族人口更是佔到60%。

然而以今天的信息發達和交通便利程度,地區、民族之間的交融進程遠遠超過上千年的總和。

走在馬路上,大家全是黃皮膚黑眼珠,根本分不出誰是朝鮮人,誰是漢人。

雖然這裡跟我們居住的地方很遙遠,可是個體面對社會環境鉅變的無力感,所改變的面相、眼神和肢體語言,全中國都是一樣的。

別說中國的55個民族漢化,全世界都在講全球化和趨於一致,越是發達的地區和國家,內部的差異越小,這是無法躲避的事實。

我們在和龍市政府門口打卡後,準備找家肯德基坐下來完成手頭的工作,地圖翻了大半天,愣是發現當地沒有肯德基麥當勞。

良哥開玩笑說不如看看哪些東北城市沒有這兩家美式快餐店,如果在這裡開第一家,生意豈不是好到爆。

我對此持有保留意見,這邊留下的幾乎是老人小孩,沒有什麼消費能力,一頓管飽的午飯也就十幾塊錢,肯德基麥當勞對他們來說,還是太貴了。

既然找不到地方工作,和龍也沒什麼特別的景點,我們就索性決定趕往下一個相鄰城市,車程只有50分鐘的龍井。

龍井是延邊最大的城市之一,全市總面積2591平方公里,向北和黑龍江連接,東南方向和朝鮮隔著圖們江相望,西邊眺望俄羅斯的普烈摩爾斯基區,被稱為延吉的後花園。

“龍井”這名字和龍井茶沒有任何關係,而是來源自一個流傳了上百年的故事。

據說1883年,朝鮮農民越過兀良哈嶺到這定居,在今龍井鎮龍井街與六道溝交叉路口的東北方向60米處發現一眼古井,於是他們在井邊建了“龍吊桶”,這村後來也改名為“龍井村”。

發展到今天,龍井一共有25萬人,朝鮮族佔到66%,這是中國境內朝鮮族居住最集中、朝鮮族原生態文化和民俗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被譽為“中國朝鮮族民俗文化寶庫”,建有中國唯一一座朝鮮民俗博物館。

不過我們親眼所見的城區,和漢族為主城市幾乎別無二致,一樣的樓房和道路,頂多這邊的路牌和店鋪都用雙語標識。

另外,沿途農村的一些房子明顯不同於東北的大玻璃平房,有藍色、橘色的屋頂,邊邊角角經過彎簷處理,翹著尾巴,類似於《大長今》中的建築風格。

說了這麼多,還是找家館子先填飽肚子吧。

這一路開過來,東北長白山這條線的館子爆雷率很低。我們經常不看點評APP,直接在路邊隨便找一家,有眼緣就走進去。

好在大多數沒有令人失望,比如龍井市政府旁邊這家聚豐園,推薦拍黃瓜、炒麵和招牌烤棒骨。

烤棒骨據說是全龍井僅此一家,很多人一來點上一斤,配著啤酒噸噸噸嘮起嗑來,還挺受當地人喜歡。

首先是份量充足,15塊錢一斤,老闆說用的是豬的大腿骨,塊頭大肉也多,吃一塊頂兩碗飯。

第二當然是味道好,部分東北店家放鹽像不用錢一樣,他們的剛剛好相當於我們的鹹到齁了,恨不得多扒幾口飯。

這家店找到恰到好處的平衡,棒骨有密制醬汁的十足鹹香,也不至於鹹到需要吃一口肉,喝一口水。

除此之外,棒骨既有酥脆的表皮,內在的筋肉做到了軟蠕,兩種截然不同的口感在口腔中交織爆炸,猶如走過一場神奇的探險。

面對我們毫不吝嗇的讚美,老闆更在乎小兒子放學的事情。

過了一會兒,小兒子一蹦一跳回來了,剛進門立刻和踢完足球的哥哥拌嘴打鬧,拎著書包的老闆娘隨後跟了進來。

奶奶一邊責備哥哥弄溼了課本,一邊詢問弟弟從哪裡學來的髒話,而老闆聽著老闆娘表揚小兒子在學校獲獎的事情。

雖然以我憤青的立場,在過去一直很懷疑人間溫情的真實性,認為這是人類的低級情緒,但是眼前這一幕不管怎麼說,還是真真切切打動了我。

這一家子不是什麼大富大貴的家庭,僅僅是茫茫十三億中的一小份子,這也只是眾多平淡無聊的中午之一。

不過一切最簡單的東西足以拼湊出最打動人心的情景,這是屬於普通城市普通人的普通快樂,像炎炎夏日的一陣清風,吹到人心窩裡。

龍井的確很普通,不熱鬧,隔壁是市政府,即使到了工作日的午飯時間,碩大的店裡只有我們仨一桌和另外兩人,格外冷清。

這裡見不到交通高峰期,上下班期間,馬路上的汽車多數是開往政府機關大樓。

那些無緣公務員的許多年輕人,要麼自己當老闆開飯店、網吧或KTV,要麼到周邊的大城市長春、延吉,要麼上韓國,男的當勞動力,女的當服務員。

這是龍井年輕人的現狀,少有人願意待在這裡。你說住在這裡平平淡淡、愜意是真的,但是難有發展也是真的。

過去的龍井可不這樣,這是延邊朝鮮族反帝反封建的啟蒙運動中心,宣傳反日愛國的《民聲報》在此創刊,馬列主義席捲人們的思想,幾乎見證了整一部侵華史。

老闆告訴我們市政府前面的老建築是曾經的日本駐龍井總領事館,又稱“間島日本總領事館”,民間俗稱“牛皮大院”。

間島,是韓國人對中國和朝鮮界河圖們江(韓國稱為豆滿江)以北、海蘭江以南的稱呼。

而中國稱之為“墾島”,原名“假江”,具體指的是圖們江北岸吉林延邊地區和龍縣光霽峪前的一處灘地。

由於東北這一帶是滿族的發源地,被稱為所謂的“龍興之地”,於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朝對東北實施封禁政策,絕對不允許關內漢族踏足。

這片肥沃的土地遭到荒棄,無人管理,18世紀60年代之後有不少朝鮮人過來定居和耕種,這也是中國朝鮮族的源頭之一。

為了防止朝鮮人把東北當成家一樣隨意出入,中朝兩國在1885年進行第一次國境線勘界,史稱“乙酉勘界”,可惜雙方始終沒有達成共識,為後來的“間島之爭”埋下後患。

這不得不說到同樣對東北虎視眈眈的俄羅斯了。

沙俄作為當時的世界強國之一,為了加強對遠東地區的控制,苦苦尋找太平洋不凍港供艦隊使用,大連的旅順港是他們的第一選擇。

藉著中國在1900年爆發義和團運動,俄國以保護在華領事和資產為由,派出20萬大軍非法進入東北,全面控制鐵路管理權,修築大量防禦工事。

此時的東北名義上是清帝國的一部分,實際形同俄國的一個省份。

日本人不願意了,之前因為俄國出面聯合德國、法國,被迫放棄遼東半島,現在他們又獨吞東北,更加不利於實現“東亞共榮圈”計劃。

按照計劃,日軍將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接著佔領全中國以此作為後備補給點,再稱霸東南亞和澳大利亞;

隨後在印度和納粹德國匯合,一起北上攻打蘇聯,終極目標是跨過太平洋打下美國,一統全世界。

1904年,日俄談判破裂,撕破臉的雙方在2月宣戰。經過旅順、奉天、遼陽會戰和黃海海戰等重大戰役,接連戰敗的俄國在1905年退回聖彼得堡。

同年11月,日本通過《己巳保護條約》控制朝鮮,插手間島問題,放大間島之爭;

1906年12月,日本西園寺內閣在伊藤博文的策劃下,決定發兵中國入侵延邊。

一年後,日本打著“保護朝鮮人民財產”的名號,強派60多名警察到延吉設立“朝鮮統監府間島臨時派出所”,大量開展間諜活動。

無能的清政府唯一做的只是和日本“交涉”,始終不敢以武力制裁,任其兩年間移居延邊的朝鮮人多達10萬,佔到延邊總人口的五分之四。

1909年11月,派出所更名為“間島日本總領事館”,直接聽命於日本外務大臣,負責日本在東北的軍事政治活動。

館內不僅有龐大的武裝警察機構,還有刑訊室、監獄和水牢等,這哪裡是領事館,分明是以龐大警察系統為主體的武裝侵略堡壘。

據歷史記載,間島日本總領事館從設立到1937年12月撤館為止,一共殺害抗日鬥士和群眾2萬餘人。

僅僅地下室就以非人道的方式奪走4000多條人命,一扇扇鐵門後汩汩流淌著幾十噸鮮血,種種可以想像、無法想象的斑斑事蹟全在這座充滿恐怖、憤怒和畏懼的建築中發生。

多年後,這個祥和優美的園子,這座精美設計的建築,野心勃勃的計劃的第一個海外據點如今安安靜靜地站在我們面前,站在被人遺忘的龍井。

眼前細細簌簌的行人走過的安靜街道也曾喧囂過,繁華的日子像過眼雲煙,都停留在昨天了。

如果不是當事人,有幾個人知道龍井還有一座天寶山,曾經的八大礦山之一,有色金屬的地質儲量和開採歷史都曾聞名全國。

這座銀礦原名紅石砬子。有史記載的最早開採時間足以追溯到光緒十五年(1889年),1893年為六十大壽的慈禧獻上白銀兩萬四千兩,博得老人家的歡心,賜名“天寶山”。

隨著清朝滅亡和“九一八”事件爆發,天寶山也在戰亂中被人遺忘,等到下一次恢復生產,是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個“五一”勞動節。

時值第一個五年計劃,天寶山作為生產工業原料、國防材料的重工業礦山,高度重視的中央先後撥下大量資金扶持。

天寶山在短短几年內形成了日處理礦石2000噸的生產規模,成為全國有色金屬系統的八大礦山之一,多次受到國家冶金部和有色總局的表揚。

許多人揣著“淘金熱”的夢想聚集在龍井,人口一度超過延邊首府延吉,他們定居、打工、賺錢、消費,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可惜金礦銀礦總有挖空的一天,進入九十年代後,挖了近100年的天寶山面臨資源貧乏、質量下降、成本提高、資金週轉困難諸多不利因素,無以為繼。

2002年2月19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批覆同意天寶山礦務局進入破產程序;

2002年3月13日,龍井市人民法院受理天寶山礦務局關閉破產一案,公告天寶山礦務局實施關閉破產;

伴隨礦山的停工,龍井的發展走向斷崖路,經濟萎靡不振。

政府早在2005年開始尋求轉型,修了幾家客運站試圖吸引俄羅斯和韓國的投資,正如我們見到的,一切都沒有發生和成功。

位於龍井經濟開發區的延邊義烏商貿城,因為主打低價的小商品無法承受深山的高昂運費,無人問津的空地長起了雜草,商業前景幾乎消失。

其實龍井只是一個小小的窗口,透過這個窗口是東北在過去二十年的倒退,空留下這些鏽跡斑斑的大型設備和建築,東北輝煌的沉默見證者。

那麼多有著繁忙工廠、發電廠、採礦和伐木向的鄉鎮和城市,一旦自然資源枯竭,無不是生產總值下降,工人失業和犯罪率上升,風光不再。

哪怕政府第一時間尋找出路,卻總是有心無力,難以重現往日的輝煌,有多少次舉臂高呼振興,就有多少次再度恢復平寂。

柯林斯詞典中,專門有一個詞語“Rust Belt”指這些“曾經擁有大量工業,現在處於經濟困難的地區”,即“鏽帶”。

這裡的建築在生鏽,這裡居住的人們也在慢慢、慢慢地生鏽,變得像這片大地一樣寂靜無聲。

以下為圖說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到和龍的距離不短,所以17號在安圖縣露營一宿後,18號早上再趕往和龍和龍井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早市的普通人們,他們才是這個國家的全部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我們點了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手撕的挺有勁道,蘸著狗醬吃著香,和尚也跳牆。煙燻的味道和大家平時吃到的煙燻雞鴨鵝是一樣的,主要是做得特別“爛”,入口用上下頜床輕輕一壓,肉和骨頭瞬間分離,吐出骨頭,留下滿嘴噴香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良哥更喜歡吃有韌勁的狗肉,悠悠覺得鹹了點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請認準當地人推薦的大韓狗肉館,這家店在導航上是沒有具體位置的,地點在某小學附近。這好像尋找一位世外高人,人們只知道他在這座山頭修仙,想要得道,自個兒慢慢找吧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這邊的水果攤和南方差不多,都有蘋果、鴨梨、芒果和藍莓,區別只在於是當地產的。當地的水果攤,比較特別的蘋果梨,吃起來真的是兩種水果的味道結合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準備離開臨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一路的木林森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眼前的這一幕很像“三賤客”幾年前的越南之旅,也是這樣佔居高位的路邊,這樣大片大片的綠色盡收眼底。“三賤客”嘖嘖感嘆越南有著全世界無與倫比的美麗,我卻為加起來有兩百歲的他們感到遺憾。他們不瞭解中國,無緣這些幾乎和文明社會斷絕聯繫,卻有一級柏油路的自駕遊愛好者樂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難得遇到的草原,趕緊下車拍照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暫時和森林說拜拜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偶爾出鏡的悠悠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正在找露營地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一茬接一茬的玉米地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在長白山遇到非常有設計感的翠柳公廁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開進這條寄予最後希望的小路,過了忐忑的十幾分鍾,好消息是判斷正確,小路通往剛剛看到的田地;壞消息是田地是密密麻麻的玉米地,除非和玉米一樣站著睡覺,不然沒法露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在抱有希望和淪為失望的不斷輪迴中,跌宕起伏的劇情迎來好萊塢式反轉,這方圓百里的玉米地不遠處剛好有那麼一座禿了的小山頭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站在山頂上,這片地都是我的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第一步是穿好骨架,其他的就容易了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幹活要緊


"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龍井國境線長:142.5公里

龍井人口:24.6萬,朝鮮族佔66%

初印象:寂靜沒落的工業重鎮

➤臨江是一座特別早起的城市。

凌晨一點多的時候,我們所住賓館樓下的早市便有小販佔位擺攤,四點多因為吵鬧的厲害,良哥輾轉反側直至天亮,六點左右索性起床出門溜達。

我除了睡前聽到一些從走廊傳過來的不可描述的聲音外,基本一覺到天亮,直到良哥回來的那一陣有力的敲門聲把我驚醒。

“這邊藍莓真便宜,才10元一斤。”

看著良哥手裡拎著的水果,我下意識的“哦”了一聲,然後想到前段時間在超市花了20元買的一盒200克裝的藍莓,這價差有點大。東北貌似有很多藍莓種植園,應該也算是一大特色,此外還有甜瓜,也是路上看到的瓜農都在賣的一種當季水果。

按例在臨江早起後,處理完手頭的工作後就開始為午飯覓食。

根據良哥在當地的一位朋友的指引下,說解放小學邊上的大韓狗肉館不錯,一看導航原來就在賓館附近,也是早市所在的那條街,於是就直接殺奔過去。

東北人尤其朝鮮族是出了名的愛吃狗肉,據聞延邊地區一年大約要消費30萬條狗,當地有一句俗語是“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臨江雖然不屬於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但也是朝鮮族比較集中的一個聚居地,所以這邊的狗肉也是當地民眾餐桌上的家常菜。

可能一些人不認同吃狗肉,但我老家廣東汕頭,悠悠老家安徽宿州和良哥老家浙江金華都有吃狗肉的風俗,所以在這點上我們仨並沒有什麼忌諱。

至於東北這邊為什麼夏天也吃狗肉,在我們一路上求證得到的說法是,這相當於三伏天貼鍼灸,逼出體內的寒氣、陰氣。以前當地人在沒有空調的情況下還悶在屋子裡吃,為的就是驅寒。

點了一份煙燻狗蹄子和一份手撕狗肉,外加兩份時蔬。煙燻蹄子煮的酥爛,入口即化的那種,口感裡伴有煙燻味,應該是煮過後再煙燻。手撕狗肉的口感相對勁道些,說不上什麼特別之處,但味道還不錯,口留餘香的那種。

好像臨江這邊的飲食相比東北國境線上其他城鎮,最大的特色在於煙燻。良哥的那位朋友特意囑咐我們走之前再買點燻雞和薰蛋之類的帶著路上吃。

可惜出城的路上都沒有見到熟食店,還有大煎餅,也沒有口福吃到(臨江大部分居民的父輩是闖關東時期過來的山東人,至今很多家庭保留著山東的飲食習慣,可以卷一切的大煎餅正是其中之一)。

我們安慰自己說路上總有一些遺憾,這些零零總總的遺憾才是旅途回憶中最深的一部分。

當下最重要的,是把目光放在還有六小時路程的和龍——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第一站。

201國道將臨江和和龍連接在一起。

這條路車流依然很少,偶爾和幾輛橘色的戰旗牌森林消防車打個照面,雙方的眼神都帶著“你怎麼在這”的極大困惑。導航顯示300餘公里將近6個小時的車程。

經過前面幾天的國境線奔襲,給我最大的感觸是我們中國的幅員這麼遼闊,很多公路風景不亞於歐美,只是大家不知道,或者身處急功近利的社會中,無從出發。

傍晚時分,在離和龍還差不多兩個小時的車程,我們總算開出了那片積雨雲。此時,夕陽透過雲朵散落在層層田野間,我們像是行駛在一幅油畫中,有了陽光和清風的點綴,整個人的心情都好不少。

良哥覺得沒必要再往前趕路了,建議找個地方露營,晚上看看星空,喝點酒,吹牛聊會。於是看著前面一大片綠色的山林,我們找了下道口拐了進去。

人在城市待久了,總是這裡有點不爽,那裡有點毛病,需要讓大自然母親來治一治。

就露營來說,良哥算是這方面的老司機,近到新疆西藏,遠到南半球的新西蘭,都安營紮寨過;作為女生的悠悠沒有任何經驗,對第一次感到興奮和期待,好像實現了多年的夙願;我之前則因公關關係參加過兩次露營,不過都是被主辦方安排得妥妥當當,拎包入住。這回是真正輪到自己動手紮營,尤其還是自己團隊一起,內心也多少有些許期待。

開進去之後,發現這邊的山頭上都是成片成片的莊稼,玉米、大豆之類,基本找不到一塊可以容納一車三人的空地,更別奢望草地了。路過一個寥寥幾戶人家的村莊,地圖顯示著“安圖縣”。

時代的腳步沒有經過這裡,原色的木頭和水泥磚組成的房子維持著上世紀的風格和成色,然而我們的心思全不在這上面。

話事人良哥說開了這麼長一段時間,大家也不甘心,還是往前接著開吧。如果真的沒有再折回大路往和龍趕,至少不留遺憾。

在最終找到露營地——一座禿了的小山頭已經快六點,晚霞已經開始招搖過市。

雖然時值7月,這塊風水寶地卻見不到一隻蚊蟲,也沒有鄉下一貫的泔水味,外加地偏人少,陽光、空氣所有的一切都很乾淨清爽。

眼看遠處的夕陽落入地平線裡,在一陣忙亂過後,營地總算被我們支起來了。

人有時候真的很奇怪,當然我這裡說的是城裡人。不論生活如何安逸,總會過膩。於是想著跟大自然接觸,迴歸原野。

就像露營,明明各種不方便,但當你真正紮下營地的時候,坐在椅子上望一眼毫無遮掩的遠方和通透的天空,吸一口純粹的自然風,似乎所有不自在的毛病都不治而愈。

作為我們的主廚,悠悠全球首創掛麵煮方便麵,輔以配料包和火腿腸調味,看著咕嚕咕嚕冒泡的湯水煮著我們三個的疲倦、餓意和期待,心想生活可以簡單到很簡單,純粹其實就是豐富,也是小幸福。

即使麵條的賣相一般,色香味一樣不佔,但是坐在野外哧溜哧溜地吃著,那種味道在家裡和飯店裡都是絕壁吃不出的,因為這種味道里參雜著更多的是放鬆。

這一晚,我們在沒有星星和信號的黑夜中,配著老乾媽和啤酒,說著忘記說過的話,吃完了這一頓難忘的“面雜”,順便開了一場戶外露天演唱會。

打開手機的閃關燈,五音不全地嚎著“那一夜我獨自望著星空”,嚎出被壓抑太久的表現欲。藉著酒勁,人容易撥下人格這顆洋蔥的最外一層。

城市生活要求我們每個人都收起天真,無時不刻地顧慮人和人的圈子關係,活得像人精。這不是壞事,只是在錙銖必較的環境待久了容易神經衰弱,隨時像個氣鼓鼓的氣球,輕輕一刺就爆。

偶爾把自己扔進大自然裡,鬆鬆頭皮,釋放下天性,連接人和自然,確實有利於解開心結。

演唱會結束於一場不期而遇的小雨。

躺在帳篷裡,聽著雨聲越聽越大,我們三頂帳篷頭挨著圍在一起,開玩笑說山坡上衝下泥石流怎麼辦?良哥一句話倒是夠爽快:“不管了,睡覺!”

儘管風餐露宿,雨水交加,但這一晚我們三個都睡的很香。直到第二天的鬧鐘毫無人性地把我們叫醒。

處理完工作,收拾好營地,差不多已近上午十點。

繼續向和龍進發。

直到從山路下來,見到十字路口有一座“飛龍”雕塑,底座的“和龍”兩字告訴你—歡迎來到“長白山下金達萊(朝鮮語“杜鵑花”的音譯),最美中朝邊境線”。

話是這樣說—最美中朝,中朝友好。我對這座城市的最初印象卻是一條2015年1月的新聞:

那是一個寒冷的冬日,一名帶有手槍的朝鮮士兵,穿過凍上的圖們江,來到一個名為吉地屯的小村莊。

然後在傍晚時分,他向兩對老夫婦開槍,致其四人死亡。

當天夜裡,大舉出動的中國軍警開槍擊中他的腹部,將其抓獲,他大概在一天後死亡,遺體被送回朝鮮。

這條沒有經過國內媒體廣泛報導的新聞,只在中朝邊境的和龍引起人們的恐慌。

位於圖們江上游北岸、長白山東麓的“山城”和龍,面積達到5043平方公里,其中的山區、半山區佔到91%,平均海拔600米。

境內有多達17條河流,屬於圖們江流域,為中溫帶半溼潤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溫度為4.8度。

這裡的夏天非常適合凹造型,7月平均溫度只有20.8度,穿一件不冷,套一件外套或疊穿T恤也不熱。

這片避暑勝地住著朝鮮、漢、滿、回、蒙古、壯、苗和土家主要八個民族,朝鮮族人口更是佔到60%。

然而以今天的信息發達和交通便利程度,地區、民族之間的交融進程遠遠超過上千年的總和。

走在馬路上,大家全是黃皮膚黑眼珠,根本分不出誰是朝鮮人,誰是漢人。

雖然這裡跟我們居住的地方很遙遠,可是個體面對社會環境鉅變的無力感,所改變的面相、眼神和肢體語言,全中國都是一樣的。

別說中國的55個民族漢化,全世界都在講全球化和趨於一致,越是發達的地區和國家,內部的差異越小,這是無法躲避的事實。

我們在和龍市政府門口打卡後,準備找家肯德基坐下來完成手頭的工作,地圖翻了大半天,愣是發現當地沒有肯德基麥當勞。

良哥開玩笑說不如看看哪些東北城市沒有這兩家美式快餐店,如果在這裡開第一家,生意豈不是好到爆。

我對此持有保留意見,這邊留下的幾乎是老人小孩,沒有什麼消費能力,一頓管飽的午飯也就十幾塊錢,肯德基麥當勞對他們來說,還是太貴了。

既然找不到地方工作,和龍也沒什麼特別的景點,我們就索性決定趕往下一個相鄰城市,車程只有50分鐘的龍井。

龍井是延邊最大的城市之一,全市總面積2591平方公里,向北和黑龍江連接,東南方向和朝鮮隔著圖們江相望,西邊眺望俄羅斯的普烈摩爾斯基區,被稱為延吉的後花園。

“龍井”這名字和龍井茶沒有任何關係,而是來源自一個流傳了上百年的故事。

據說1883年,朝鮮農民越過兀良哈嶺到這定居,在今龍井鎮龍井街與六道溝交叉路口的東北方向60米處發現一眼古井,於是他們在井邊建了“龍吊桶”,這村後來也改名為“龍井村”。

發展到今天,龍井一共有25萬人,朝鮮族佔到66%,這是中國境內朝鮮族居住最集中、朝鮮族原生態文化和民俗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被譽為“中國朝鮮族民俗文化寶庫”,建有中國唯一一座朝鮮民俗博物館。

不過我們親眼所見的城區,和漢族為主城市幾乎別無二致,一樣的樓房和道路,頂多這邊的路牌和店鋪都用雙語標識。

另外,沿途農村的一些房子明顯不同於東北的大玻璃平房,有藍色、橘色的屋頂,邊邊角角經過彎簷處理,翹著尾巴,類似於《大長今》中的建築風格。

說了這麼多,還是找家館子先填飽肚子吧。

這一路開過來,東北長白山這條線的館子爆雷率很低。我們經常不看點評APP,直接在路邊隨便找一家,有眼緣就走進去。

好在大多數沒有令人失望,比如龍井市政府旁邊這家聚豐園,推薦拍黃瓜、炒麵和招牌烤棒骨。

烤棒骨據說是全龍井僅此一家,很多人一來點上一斤,配著啤酒噸噸噸嘮起嗑來,還挺受當地人喜歡。

首先是份量充足,15塊錢一斤,老闆說用的是豬的大腿骨,塊頭大肉也多,吃一塊頂兩碗飯。

第二當然是味道好,部分東北店家放鹽像不用錢一樣,他們的剛剛好相當於我們的鹹到齁了,恨不得多扒幾口飯。

這家店找到恰到好處的平衡,棒骨有密制醬汁的十足鹹香,也不至於鹹到需要吃一口肉,喝一口水。

除此之外,棒骨既有酥脆的表皮,內在的筋肉做到了軟蠕,兩種截然不同的口感在口腔中交織爆炸,猶如走過一場神奇的探險。

面對我們毫不吝嗇的讚美,老闆更在乎小兒子放學的事情。

過了一會兒,小兒子一蹦一跳回來了,剛進門立刻和踢完足球的哥哥拌嘴打鬧,拎著書包的老闆娘隨後跟了進來。

奶奶一邊責備哥哥弄溼了課本,一邊詢問弟弟從哪裡學來的髒話,而老闆聽著老闆娘表揚小兒子在學校獲獎的事情。

雖然以我憤青的立場,在過去一直很懷疑人間溫情的真實性,認為這是人類的低級情緒,但是眼前這一幕不管怎麼說,還是真真切切打動了我。

這一家子不是什麼大富大貴的家庭,僅僅是茫茫十三億中的一小份子,這也只是眾多平淡無聊的中午之一。

不過一切最簡單的東西足以拼湊出最打動人心的情景,這是屬於普通城市普通人的普通快樂,像炎炎夏日的一陣清風,吹到人心窩裡。

龍井的確很普通,不熱鬧,隔壁是市政府,即使到了工作日的午飯時間,碩大的店裡只有我們仨一桌和另外兩人,格外冷清。

這裡見不到交通高峰期,上下班期間,馬路上的汽車多數是開往政府機關大樓。

那些無緣公務員的許多年輕人,要麼自己當老闆開飯店、網吧或KTV,要麼到周邊的大城市長春、延吉,要麼上韓國,男的當勞動力,女的當服務員。

這是龍井年輕人的現狀,少有人願意待在這裡。你說住在這裡平平淡淡、愜意是真的,但是難有發展也是真的。

過去的龍井可不這樣,這是延邊朝鮮族反帝反封建的啟蒙運動中心,宣傳反日愛國的《民聲報》在此創刊,馬列主義席捲人們的思想,幾乎見證了整一部侵華史。

老闆告訴我們市政府前面的老建築是曾經的日本駐龍井總領事館,又稱“間島日本總領事館”,民間俗稱“牛皮大院”。

間島,是韓國人對中國和朝鮮界河圖們江(韓國稱為豆滿江)以北、海蘭江以南的稱呼。

而中國稱之為“墾島”,原名“假江”,具體指的是圖們江北岸吉林延邊地區和龍縣光霽峪前的一處灘地。

由於東北這一帶是滿族的發源地,被稱為所謂的“龍興之地”,於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朝對東北實施封禁政策,絕對不允許關內漢族踏足。

這片肥沃的土地遭到荒棄,無人管理,18世紀60年代之後有不少朝鮮人過來定居和耕種,這也是中國朝鮮族的源頭之一。

為了防止朝鮮人把東北當成家一樣隨意出入,中朝兩國在1885年進行第一次國境線勘界,史稱“乙酉勘界”,可惜雙方始終沒有達成共識,為後來的“間島之爭”埋下後患。

這不得不說到同樣對東北虎視眈眈的俄羅斯了。

沙俄作為當時的世界強國之一,為了加強對遠東地區的控制,苦苦尋找太平洋不凍港供艦隊使用,大連的旅順港是他們的第一選擇。

藉著中國在1900年爆發義和團運動,俄國以保護在華領事和資產為由,派出20萬大軍非法進入東北,全面控制鐵路管理權,修築大量防禦工事。

此時的東北名義上是清帝國的一部分,實際形同俄國的一個省份。

日本人不願意了,之前因為俄國出面聯合德國、法國,被迫放棄遼東半島,現在他們又獨吞東北,更加不利於實現“東亞共榮圈”計劃。

按照計劃,日軍將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接著佔領全中國以此作為後備補給點,再稱霸東南亞和澳大利亞;

隨後在印度和納粹德國匯合,一起北上攻打蘇聯,終極目標是跨過太平洋打下美國,一統全世界。

1904年,日俄談判破裂,撕破臉的雙方在2月宣戰。經過旅順、奉天、遼陽會戰和黃海海戰等重大戰役,接連戰敗的俄國在1905年退回聖彼得堡。

同年11月,日本通過《己巳保護條約》控制朝鮮,插手間島問題,放大間島之爭;

1906年12月,日本西園寺內閣在伊藤博文的策劃下,決定發兵中國入侵延邊。

一年後,日本打著“保護朝鮮人民財產”的名號,強派60多名警察到延吉設立“朝鮮統監府間島臨時派出所”,大量開展間諜活動。

無能的清政府唯一做的只是和日本“交涉”,始終不敢以武力制裁,任其兩年間移居延邊的朝鮮人多達10萬,佔到延邊總人口的五分之四。

1909年11月,派出所更名為“間島日本總領事館”,直接聽命於日本外務大臣,負責日本在東北的軍事政治活動。

館內不僅有龐大的武裝警察機構,還有刑訊室、監獄和水牢等,這哪裡是領事館,分明是以龐大警察系統為主體的武裝侵略堡壘。

據歷史記載,間島日本總領事館從設立到1937年12月撤館為止,一共殺害抗日鬥士和群眾2萬餘人。

僅僅地下室就以非人道的方式奪走4000多條人命,一扇扇鐵門後汩汩流淌著幾十噸鮮血,種種可以想像、無法想象的斑斑事蹟全在這座充滿恐怖、憤怒和畏懼的建築中發生。

多年後,這個祥和優美的園子,這座精美設計的建築,野心勃勃的計劃的第一個海外據點如今安安靜靜地站在我們面前,站在被人遺忘的龍井。

眼前細細簌簌的行人走過的安靜街道也曾喧囂過,繁華的日子像過眼雲煙,都停留在昨天了。

如果不是當事人,有幾個人知道龍井還有一座天寶山,曾經的八大礦山之一,有色金屬的地質儲量和開採歷史都曾聞名全國。

這座銀礦原名紅石砬子。有史記載的最早開採時間足以追溯到光緒十五年(1889年),1893年為六十大壽的慈禧獻上白銀兩萬四千兩,博得老人家的歡心,賜名“天寶山”。

隨著清朝滅亡和“九一八”事件爆發,天寶山也在戰亂中被人遺忘,等到下一次恢復生產,是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個“五一”勞動節。

時值第一個五年計劃,天寶山作為生產工業原料、國防材料的重工業礦山,高度重視的中央先後撥下大量資金扶持。

天寶山在短短几年內形成了日處理礦石2000噸的生產規模,成為全國有色金屬系統的八大礦山之一,多次受到國家冶金部和有色總局的表揚。

許多人揣著“淘金熱”的夢想聚集在龍井,人口一度超過延邊首府延吉,他們定居、打工、賺錢、消費,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可惜金礦銀礦總有挖空的一天,進入九十年代後,挖了近100年的天寶山面臨資源貧乏、質量下降、成本提高、資金週轉困難諸多不利因素,無以為繼。

2002年2月19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批覆同意天寶山礦務局進入破產程序;

2002年3月13日,龍井市人民法院受理天寶山礦務局關閉破產一案,公告天寶山礦務局實施關閉破產;

伴隨礦山的停工,龍井的發展走向斷崖路,經濟萎靡不振。

政府早在2005年開始尋求轉型,修了幾家客運站試圖吸引俄羅斯和韓國的投資,正如我們見到的,一切都沒有發生和成功。

位於龍井經濟開發區的延邊義烏商貿城,因為主打低價的小商品無法承受深山的高昂運費,無人問津的空地長起了雜草,商業前景幾乎消失。

其實龍井只是一個小小的窗口,透過這個窗口是東北在過去二十年的倒退,空留下這些鏽跡斑斑的大型設備和建築,東北輝煌的沉默見證者。

那麼多有著繁忙工廠、發電廠、採礦和伐木向的鄉鎮和城市,一旦自然資源枯竭,無不是生產總值下降,工人失業和犯罪率上升,風光不再。

哪怕政府第一時間尋找出路,卻總是有心無力,難以重現往日的輝煌,有多少次舉臂高呼振興,就有多少次再度恢復平寂。

柯林斯詞典中,專門有一個詞語“Rust Belt”指這些“曾經擁有大量工業,現在處於經濟困難的地區”,即“鏽帶”。

這裡的建築在生鏽,這裡居住的人們也在慢慢、慢慢地生鏽,變得像這片大地一樣寂靜無聲。

以下為圖說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到和龍的距離不短,所以17號在安圖縣露營一宿後,18號早上再趕往和龍和龍井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早市的普通人們,他們才是這個國家的全部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我們點了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手撕的挺有勁道,蘸著狗醬吃著香,和尚也跳牆。煙燻的味道和大家平時吃到的煙燻雞鴨鵝是一樣的,主要是做得特別“爛”,入口用上下頜床輕輕一壓,肉和骨頭瞬間分離,吐出骨頭,留下滿嘴噴香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良哥更喜歡吃有韌勁的狗肉,悠悠覺得鹹了點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請認準當地人推薦的大韓狗肉館,這家店在導航上是沒有具體位置的,地點在某小學附近。這好像尋找一位世外高人,人們只知道他在這座山頭修仙,想要得道,自個兒慢慢找吧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這邊的水果攤和南方差不多,都有蘋果、鴨梨、芒果和藍莓,區別只在於是當地產的。當地的水果攤,比較特別的蘋果梨,吃起來真的是兩種水果的味道結合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準備離開臨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一路的木林森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眼前的這一幕很像“三賤客”幾年前的越南之旅,也是這樣佔居高位的路邊,這樣大片大片的綠色盡收眼底。“三賤客”嘖嘖感嘆越南有著全世界無與倫比的美麗,我卻為加起來有兩百歲的他們感到遺憾。他們不瞭解中國,無緣這些幾乎和文明社會斷絕聯繫,卻有一級柏油路的自駕遊愛好者樂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難得遇到的草原,趕緊下車拍照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暫時和森林說拜拜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偶爾出鏡的悠悠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正在找露營地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一茬接一茬的玉米地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在長白山遇到非常有設計感的翠柳公廁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開進這條寄予最後希望的小路,過了忐忑的十幾分鍾,好消息是判斷正確,小路通往剛剛看到的田地;壞消息是田地是密密麻麻的玉米地,除非和玉米一樣站著睡覺,不然沒法露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在抱有希望和淪為失望的不斷輪迴中,跌宕起伏的劇情迎來好萊塢式反轉,這方圓百里的玉米地不遠處剛好有那麼一座禿了的小山頭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站在山頂上,這片地都是我的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第一步是穿好骨架,其他的就容易了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幹活要緊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全部搭完的樣子,不要太溫馨


"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龍井國境線長:142.5公里

龍井人口:24.6萬,朝鮮族佔66%

初印象:寂靜沒落的工業重鎮

➤臨江是一座特別早起的城市。

凌晨一點多的時候,我們所住賓館樓下的早市便有小販佔位擺攤,四點多因為吵鬧的厲害,良哥輾轉反側直至天亮,六點左右索性起床出門溜達。

我除了睡前聽到一些從走廊傳過來的不可描述的聲音外,基本一覺到天亮,直到良哥回來的那一陣有力的敲門聲把我驚醒。

“這邊藍莓真便宜,才10元一斤。”

看著良哥手裡拎著的水果,我下意識的“哦”了一聲,然後想到前段時間在超市花了20元買的一盒200克裝的藍莓,這價差有點大。東北貌似有很多藍莓種植園,應該也算是一大特色,此外還有甜瓜,也是路上看到的瓜農都在賣的一種當季水果。

按例在臨江早起後,處理完手頭的工作後就開始為午飯覓食。

根據良哥在當地的一位朋友的指引下,說解放小學邊上的大韓狗肉館不錯,一看導航原來就在賓館附近,也是早市所在的那條街,於是就直接殺奔過去。

東北人尤其朝鮮族是出了名的愛吃狗肉,據聞延邊地區一年大約要消費30萬條狗,當地有一句俗語是“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臨江雖然不屬於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但也是朝鮮族比較集中的一個聚居地,所以這邊的狗肉也是當地民眾餐桌上的家常菜。

可能一些人不認同吃狗肉,但我老家廣東汕頭,悠悠老家安徽宿州和良哥老家浙江金華都有吃狗肉的風俗,所以在這點上我們仨並沒有什麼忌諱。

至於東北這邊為什麼夏天也吃狗肉,在我們一路上求證得到的說法是,這相當於三伏天貼鍼灸,逼出體內的寒氣、陰氣。以前當地人在沒有空調的情況下還悶在屋子裡吃,為的就是驅寒。

點了一份煙燻狗蹄子和一份手撕狗肉,外加兩份時蔬。煙燻蹄子煮的酥爛,入口即化的那種,口感裡伴有煙燻味,應該是煮過後再煙燻。手撕狗肉的口感相對勁道些,說不上什麼特別之處,但味道還不錯,口留餘香的那種。

好像臨江這邊的飲食相比東北國境線上其他城鎮,最大的特色在於煙燻。良哥的那位朋友特意囑咐我們走之前再買點燻雞和薰蛋之類的帶著路上吃。

可惜出城的路上都沒有見到熟食店,還有大煎餅,也沒有口福吃到(臨江大部分居民的父輩是闖關東時期過來的山東人,至今很多家庭保留著山東的飲食習慣,可以卷一切的大煎餅正是其中之一)。

我們安慰自己說路上總有一些遺憾,這些零零總總的遺憾才是旅途回憶中最深的一部分。

當下最重要的,是把目光放在還有六小時路程的和龍——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第一站。

201國道將臨江和和龍連接在一起。

這條路車流依然很少,偶爾和幾輛橘色的戰旗牌森林消防車打個照面,雙方的眼神都帶著“你怎麼在這”的極大困惑。導航顯示300餘公里將近6個小時的車程。

經過前面幾天的國境線奔襲,給我最大的感觸是我們中國的幅員這麼遼闊,很多公路風景不亞於歐美,只是大家不知道,或者身處急功近利的社會中,無從出發。

傍晚時分,在離和龍還差不多兩個小時的車程,我們總算開出了那片積雨雲。此時,夕陽透過雲朵散落在層層田野間,我們像是行駛在一幅油畫中,有了陽光和清風的點綴,整個人的心情都好不少。

良哥覺得沒必要再往前趕路了,建議找個地方露營,晚上看看星空,喝點酒,吹牛聊會。於是看著前面一大片綠色的山林,我們找了下道口拐了進去。

人在城市待久了,總是這裡有點不爽,那裡有點毛病,需要讓大自然母親來治一治。

就露營來說,良哥算是這方面的老司機,近到新疆西藏,遠到南半球的新西蘭,都安營紮寨過;作為女生的悠悠沒有任何經驗,對第一次感到興奮和期待,好像實現了多年的夙願;我之前則因公關關係參加過兩次露營,不過都是被主辦方安排得妥妥當當,拎包入住。這回是真正輪到自己動手紮營,尤其還是自己團隊一起,內心也多少有些許期待。

開進去之後,發現這邊的山頭上都是成片成片的莊稼,玉米、大豆之類,基本找不到一塊可以容納一車三人的空地,更別奢望草地了。路過一個寥寥幾戶人家的村莊,地圖顯示著“安圖縣”。

時代的腳步沒有經過這裡,原色的木頭和水泥磚組成的房子維持著上世紀的風格和成色,然而我們的心思全不在這上面。

話事人良哥說開了這麼長一段時間,大家也不甘心,還是往前接著開吧。如果真的沒有再折回大路往和龍趕,至少不留遺憾。

在最終找到露營地——一座禿了的小山頭已經快六點,晚霞已經開始招搖過市。

雖然時值7月,這塊風水寶地卻見不到一隻蚊蟲,也沒有鄉下一貫的泔水味,外加地偏人少,陽光、空氣所有的一切都很乾淨清爽。

眼看遠處的夕陽落入地平線裡,在一陣忙亂過後,營地總算被我們支起來了。

人有時候真的很奇怪,當然我這裡說的是城裡人。不論生活如何安逸,總會過膩。於是想著跟大自然接觸,迴歸原野。

就像露營,明明各種不方便,但當你真正紮下營地的時候,坐在椅子上望一眼毫無遮掩的遠方和通透的天空,吸一口純粹的自然風,似乎所有不自在的毛病都不治而愈。

作為我們的主廚,悠悠全球首創掛麵煮方便麵,輔以配料包和火腿腸調味,看著咕嚕咕嚕冒泡的湯水煮著我們三個的疲倦、餓意和期待,心想生活可以簡單到很簡單,純粹其實就是豐富,也是小幸福。

即使麵條的賣相一般,色香味一樣不佔,但是坐在野外哧溜哧溜地吃著,那種味道在家裡和飯店裡都是絕壁吃不出的,因為這種味道里參雜著更多的是放鬆。

這一晚,我們在沒有星星和信號的黑夜中,配著老乾媽和啤酒,說著忘記說過的話,吃完了這一頓難忘的“面雜”,順便開了一場戶外露天演唱會。

打開手機的閃關燈,五音不全地嚎著“那一夜我獨自望著星空”,嚎出被壓抑太久的表現欲。藉著酒勁,人容易撥下人格這顆洋蔥的最外一層。

城市生活要求我們每個人都收起天真,無時不刻地顧慮人和人的圈子關係,活得像人精。這不是壞事,只是在錙銖必較的環境待久了容易神經衰弱,隨時像個氣鼓鼓的氣球,輕輕一刺就爆。

偶爾把自己扔進大自然裡,鬆鬆頭皮,釋放下天性,連接人和自然,確實有利於解開心結。

演唱會結束於一場不期而遇的小雨。

躺在帳篷裡,聽著雨聲越聽越大,我們三頂帳篷頭挨著圍在一起,開玩笑說山坡上衝下泥石流怎麼辦?良哥一句話倒是夠爽快:“不管了,睡覺!”

儘管風餐露宿,雨水交加,但這一晚我們三個都睡的很香。直到第二天的鬧鐘毫無人性地把我們叫醒。

處理完工作,收拾好營地,差不多已近上午十點。

繼續向和龍進發。

直到從山路下來,見到十字路口有一座“飛龍”雕塑,底座的“和龍”兩字告訴你—歡迎來到“長白山下金達萊(朝鮮語“杜鵑花”的音譯),最美中朝邊境線”。

話是這樣說—最美中朝,中朝友好。我對這座城市的最初印象卻是一條2015年1月的新聞:

那是一個寒冷的冬日,一名帶有手槍的朝鮮士兵,穿過凍上的圖們江,來到一個名為吉地屯的小村莊。

然後在傍晚時分,他向兩對老夫婦開槍,致其四人死亡。

當天夜裡,大舉出動的中國軍警開槍擊中他的腹部,將其抓獲,他大概在一天後死亡,遺體被送回朝鮮。

這條沒有經過國內媒體廣泛報導的新聞,只在中朝邊境的和龍引起人們的恐慌。

位於圖們江上游北岸、長白山東麓的“山城”和龍,面積達到5043平方公里,其中的山區、半山區佔到91%,平均海拔600米。

境內有多達17條河流,屬於圖們江流域,為中溫帶半溼潤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溫度為4.8度。

這裡的夏天非常適合凹造型,7月平均溫度只有20.8度,穿一件不冷,套一件外套或疊穿T恤也不熱。

這片避暑勝地住著朝鮮、漢、滿、回、蒙古、壯、苗和土家主要八個民族,朝鮮族人口更是佔到60%。

然而以今天的信息發達和交通便利程度,地區、民族之間的交融進程遠遠超過上千年的總和。

走在馬路上,大家全是黃皮膚黑眼珠,根本分不出誰是朝鮮人,誰是漢人。

雖然這裡跟我們居住的地方很遙遠,可是個體面對社會環境鉅變的無力感,所改變的面相、眼神和肢體語言,全中國都是一樣的。

別說中國的55個民族漢化,全世界都在講全球化和趨於一致,越是發達的地區和國家,內部的差異越小,這是無法躲避的事實。

我們在和龍市政府門口打卡後,準備找家肯德基坐下來完成手頭的工作,地圖翻了大半天,愣是發現當地沒有肯德基麥當勞。

良哥開玩笑說不如看看哪些東北城市沒有這兩家美式快餐店,如果在這裡開第一家,生意豈不是好到爆。

我對此持有保留意見,這邊留下的幾乎是老人小孩,沒有什麼消費能力,一頓管飽的午飯也就十幾塊錢,肯德基麥當勞對他們來說,還是太貴了。

既然找不到地方工作,和龍也沒什麼特別的景點,我們就索性決定趕往下一個相鄰城市,車程只有50分鐘的龍井。

龍井是延邊最大的城市之一,全市總面積2591平方公里,向北和黑龍江連接,東南方向和朝鮮隔著圖們江相望,西邊眺望俄羅斯的普烈摩爾斯基區,被稱為延吉的後花園。

“龍井”這名字和龍井茶沒有任何關係,而是來源自一個流傳了上百年的故事。

據說1883年,朝鮮農民越過兀良哈嶺到這定居,在今龍井鎮龍井街與六道溝交叉路口的東北方向60米處發現一眼古井,於是他們在井邊建了“龍吊桶”,這村後來也改名為“龍井村”。

發展到今天,龍井一共有25萬人,朝鮮族佔到66%,這是中國境內朝鮮族居住最集中、朝鮮族原生態文化和民俗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被譽為“中國朝鮮族民俗文化寶庫”,建有中國唯一一座朝鮮民俗博物館。

不過我們親眼所見的城區,和漢族為主城市幾乎別無二致,一樣的樓房和道路,頂多這邊的路牌和店鋪都用雙語標識。

另外,沿途農村的一些房子明顯不同於東北的大玻璃平房,有藍色、橘色的屋頂,邊邊角角經過彎簷處理,翹著尾巴,類似於《大長今》中的建築風格。

說了這麼多,還是找家館子先填飽肚子吧。

這一路開過來,東北長白山這條線的館子爆雷率很低。我們經常不看點評APP,直接在路邊隨便找一家,有眼緣就走進去。

好在大多數沒有令人失望,比如龍井市政府旁邊這家聚豐園,推薦拍黃瓜、炒麵和招牌烤棒骨。

烤棒骨據說是全龍井僅此一家,很多人一來點上一斤,配著啤酒噸噸噸嘮起嗑來,還挺受當地人喜歡。

首先是份量充足,15塊錢一斤,老闆說用的是豬的大腿骨,塊頭大肉也多,吃一塊頂兩碗飯。

第二當然是味道好,部分東北店家放鹽像不用錢一樣,他們的剛剛好相當於我們的鹹到齁了,恨不得多扒幾口飯。

這家店找到恰到好處的平衡,棒骨有密制醬汁的十足鹹香,也不至於鹹到需要吃一口肉,喝一口水。

除此之外,棒骨既有酥脆的表皮,內在的筋肉做到了軟蠕,兩種截然不同的口感在口腔中交織爆炸,猶如走過一場神奇的探險。

面對我們毫不吝嗇的讚美,老闆更在乎小兒子放學的事情。

過了一會兒,小兒子一蹦一跳回來了,剛進門立刻和踢完足球的哥哥拌嘴打鬧,拎著書包的老闆娘隨後跟了進來。

奶奶一邊責備哥哥弄溼了課本,一邊詢問弟弟從哪裡學來的髒話,而老闆聽著老闆娘表揚小兒子在學校獲獎的事情。

雖然以我憤青的立場,在過去一直很懷疑人間溫情的真實性,認為這是人類的低級情緒,但是眼前這一幕不管怎麼說,還是真真切切打動了我。

這一家子不是什麼大富大貴的家庭,僅僅是茫茫十三億中的一小份子,這也只是眾多平淡無聊的中午之一。

不過一切最簡單的東西足以拼湊出最打動人心的情景,這是屬於普通城市普通人的普通快樂,像炎炎夏日的一陣清風,吹到人心窩裡。

龍井的確很普通,不熱鬧,隔壁是市政府,即使到了工作日的午飯時間,碩大的店裡只有我們仨一桌和另外兩人,格外冷清。

這裡見不到交通高峰期,上下班期間,馬路上的汽車多數是開往政府機關大樓。

那些無緣公務員的許多年輕人,要麼自己當老闆開飯店、網吧或KTV,要麼到周邊的大城市長春、延吉,要麼上韓國,男的當勞動力,女的當服務員。

這是龍井年輕人的現狀,少有人願意待在這裡。你說住在這裡平平淡淡、愜意是真的,但是難有發展也是真的。

過去的龍井可不這樣,這是延邊朝鮮族反帝反封建的啟蒙運動中心,宣傳反日愛國的《民聲報》在此創刊,馬列主義席捲人們的思想,幾乎見證了整一部侵華史。

老闆告訴我們市政府前面的老建築是曾經的日本駐龍井總領事館,又稱“間島日本總領事館”,民間俗稱“牛皮大院”。

間島,是韓國人對中國和朝鮮界河圖們江(韓國稱為豆滿江)以北、海蘭江以南的稱呼。

而中國稱之為“墾島”,原名“假江”,具體指的是圖們江北岸吉林延邊地區和龍縣光霽峪前的一處灘地。

由於東北這一帶是滿族的發源地,被稱為所謂的“龍興之地”,於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朝對東北實施封禁政策,絕對不允許關內漢族踏足。

這片肥沃的土地遭到荒棄,無人管理,18世紀60年代之後有不少朝鮮人過來定居和耕種,這也是中國朝鮮族的源頭之一。

為了防止朝鮮人把東北當成家一樣隨意出入,中朝兩國在1885年進行第一次國境線勘界,史稱“乙酉勘界”,可惜雙方始終沒有達成共識,為後來的“間島之爭”埋下後患。

這不得不說到同樣對東北虎視眈眈的俄羅斯了。

沙俄作為當時的世界強國之一,為了加強對遠東地區的控制,苦苦尋找太平洋不凍港供艦隊使用,大連的旅順港是他們的第一選擇。

藉著中國在1900年爆發義和團運動,俄國以保護在華領事和資產為由,派出20萬大軍非法進入東北,全面控制鐵路管理權,修築大量防禦工事。

此時的東北名義上是清帝國的一部分,實際形同俄國的一個省份。

日本人不願意了,之前因為俄國出面聯合德國、法國,被迫放棄遼東半島,現在他們又獨吞東北,更加不利於實現“東亞共榮圈”計劃。

按照計劃,日軍將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接著佔領全中國以此作為後備補給點,再稱霸東南亞和澳大利亞;

隨後在印度和納粹德國匯合,一起北上攻打蘇聯,終極目標是跨過太平洋打下美國,一統全世界。

1904年,日俄談判破裂,撕破臉的雙方在2月宣戰。經過旅順、奉天、遼陽會戰和黃海海戰等重大戰役,接連戰敗的俄國在1905年退回聖彼得堡。

同年11月,日本通過《己巳保護條約》控制朝鮮,插手間島問題,放大間島之爭;

1906年12月,日本西園寺內閣在伊藤博文的策劃下,決定發兵中國入侵延邊。

一年後,日本打著“保護朝鮮人民財產”的名號,強派60多名警察到延吉設立“朝鮮統監府間島臨時派出所”,大量開展間諜活動。

無能的清政府唯一做的只是和日本“交涉”,始終不敢以武力制裁,任其兩年間移居延邊的朝鮮人多達10萬,佔到延邊總人口的五分之四。

1909年11月,派出所更名為“間島日本總領事館”,直接聽命於日本外務大臣,負責日本在東北的軍事政治活動。

館內不僅有龐大的武裝警察機構,還有刑訊室、監獄和水牢等,這哪裡是領事館,分明是以龐大警察系統為主體的武裝侵略堡壘。

據歷史記載,間島日本總領事館從設立到1937年12月撤館為止,一共殺害抗日鬥士和群眾2萬餘人。

僅僅地下室就以非人道的方式奪走4000多條人命,一扇扇鐵門後汩汩流淌著幾十噸鮮血,種種可以想像、無法想象的斑斑事蹟全在這座充滿恐怖、憤怒和畏懼的建築中發生。

多年後,這個祥和優美的園子,這座精美設計的建築,野心勃勃的計劃的第一個海外據點如今安安靜靜地站在我們面前,站在被人遺忘的龍井。

眼前細細簌簌的行人走過的安靜街道也曾喧囂過,繁華的日子像過眼雲煙,都停留在昨天了。

如果不是當事人,有幾個人知道龍井還有一座天寶山,曾經的八大礦山之一,有色金屬的地質儲量和開採歷史都曾聞名全國。

這座銀礦原名紅石砬子。有史記載的最早開採時間足以追溯到光緒十五年(1889年),1893年為六十大壽的慈禧獻上白銀兩萬四千兩,博得老人家的歡心,賜名“天寶山”。

隨著清朝滅亡和“九一八”事件爆發,天寶山也在戰亂中被人遺忘,等到下一次恢復生產,是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個“五一”勞動節。

時值第一個五年計劃,天寶山作為生產工業原料、國防材料的重工業礦山,高度重視的中央先後撥下大量資金扶持。

天寶山在短短几年內形成了日處理礦石2000噸的生產規模,成為全國有色金屬系統的八大礦山之一,多次受到國家冶金部和有色總局的表揚。

許多人揣著“淘金熱”的夢想聚集在龍井,人口一度超過延邊首府延吉,他們定居、打工、賺錢、消費,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可惜金礦銀礦總有挖空的一天,進入九十年代後,挖了近100年的天寶山面臨資源貧乏、質量下降、成本提高、資金週轉困難諸多不利因素,無以為繼。

2002年2月19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批覆同意天寶山礦務局進入破產程序;

2002年3月13日,龍井市人民法院受理天寶山礦務局關閉破產一案,公告天寶山礦務局實施關閉破產;

伴隨礦山的停工,龍井的發展走向斷崖路,經濟萎靡不振。

政府早在2005年開始尋求轉型,修了幾家客運站試圖吸引俄羅斯和韓國的投資,正如我們見到的,一切都沒有發生和成功。

位於龍井經濟開發區的延邊義烏商貿城,因為主打低價的小商品無法承受深山的高昂運費,無人問津的空地長起了雜草,商業前景幾乎消失。

其實龍井只是一個小小的窗口,透過這個窗口是東北在過去二十年的倒退,空留下這些鏽跡斑斑的大型設備和建築,東北輝煌的沉默見證者。

那麼多有著繁忙工廠、發電廠、採礦和伐木向的鄉鎮和城市,一旦自然資源枯竭,無不是生產總值下降,工人失業和犯罪率上升,風光不再。

哪怕政府第一時間尋找出路,卻總是有心無力,難以重現往日的輝煌,有多少次舉臂高呼振興,就有多少次再度恢復平寂。

柯林斯詞典中,專門有一個詞語“Rust Belt”指這些“曾經擁有大量工業,現在處於經濟困難的地區”,即“鏽帶”。

這裡的建築在生鏽,這裡居住的人們也在慢慢、慢慢地生鏽,變得像這片大地一樣寂靜無聲。

以下為圖說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到和龍的距離不短,所以17號在安圖縣露營一宿後,18號早上再趕往和龍和龍井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早市的普通人們,他們才是這個國家的全部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我們點了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手撕的挺有勁道,蘸著狗醬吃著香,和尚也跳牆。煙燻的味道和大家平時吃到的煙燻雞鴨鵝是一樣的,主要是做得特別“爛”,入口用上下頜床輕輕一壓,肉和骨頭瞬間分離,吐出骨頭,留下滿嘴噴香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良哥更喜歡吃有韌勁的狗肉,悠悠覺得鹹了點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請認準當地人推薦的大韓狗肉館,這家店在導航上是沒有具體位置的,地點在某小學附近。這好像尋找一位世外高人,人們只知道他在這座山頭修仙,想要得道,自個兒慢慢找吧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這邊的水果攤和南方差不多,都有蘋果、鴨梨、芒果和藍莓,區別只在於是當地產的。當地的水果攤,比較特別的蘋果梨,吃起來真的是兩種水果的味道結合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準備離開臨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一路的木林森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眼前的這一幕很像“三賤客”幾年前的越南之旅,也是這樣佔居高位的路邊,這樣大片大片的綠色盡收眼底。“三賤客”嘖嘖感嘆越南有著全世界無與倫比的美麗,我卻為加起來有兩百歲的他們感到遺憾。他們不瞭解中國,無緣這些幾乎和文明社會斷絕聯繫,卻有一級柏油路的自駕遊愛好者樂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難得遇到的草原,趕緊下車拍照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暫時和森林說拜拜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偶爾出鏡的悠悠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正在找露營地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一茬接一茬的玉米地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在長白山遇到非常有設計感的翠柳公廁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開進這條寄予最後希望的小路,過了忐忑的十幾分鍾,好消息是判斷正確,小路通往剛剛看到的田地;壞消息是田地是密密麻麻的玉米地,除非和玉米一樣站著睡覺,不然沒法露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在抱有希望和淪為失望的不斷輪迴中,跌宕起伏的劇情迎來好萊塢式反轉,這方圓百里的玉米地不遠處剛好有那麼一座禿了的小山頭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站在山頂上,這片地都是我的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第一步是穿好骨架,其他的就容易了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幹活要緊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全部搭完的樣子,不要太溫馨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擺個躺椅坐在底下愜意地看著天空


"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龍井國境線長:142.5公里

龍井人口:24.6萬,朝鮮族佔66%

初印象:寂靜沒落的工業重鎮

➤臨江是一座特別早起的城市。

凌晨一點多的時候,我們所住賓館樓下的早市便有小販佔位擺攤,四點多因為吵鬧的厲害,良哥輾轉反側直至天亮,六點左右索性起床出門溜達。

我除了睡前聽到一些從走廊傳過來的不可描述的聲音外,基本一覺到天亮,直到良哥回來的那一陣有力的敲門聲把我驚醒。

“這邊藍莓真便宜,才10元一斤。”

看著良哥手裡拎著的水果,我下意識的“哦”了一聲,然後想到前段時間在超市花了20元買的一盒200克裝的藍莓,這價差有點大。東北貌似有很多藍莓種植園,應該也算是一大特色,此外還有甜瓜,也是路上看到的瓜農都在賣的一種當季水果。

按例在臨江早起後,處理完手頭的工作後就開始為午飯覓食。

根據良哥在當地的一位朋友的指引下,說解放小學邊上的大韓狗肉館不錯,一看導航原來就在賓館附近,也是早市所在的那條街,於是就直接殺奔過去。

東北人尤其朝鮮族是出了名的愛吃狗肉,據聞延邊地區一年大約要消費30萬條狗,當地有一句俗語是“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臨江雖然不屬於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但也是朝鮮族比較集中的一個聚居地,所以這邊的狗肉也是當地民眾餐桌上的家常菜。

可能一些人不認同吃狗肉,但我老家廣東汕頭,悠悠老家安徽宿州和良哥老家浙江金華都有吃狗肉的風俗,所以在這點上我們仨並沒有什麼忌諱。

至於東北這邊為什麼夏天也吃狗肉,在我們一路上求證得到的說法是,這相當於三伏天貼鍼灸,逼出體內的寒氣、陰氣。以前當地人在沒有空調的情況下還悶在屋子裡吃,為的就是驅寒。

點了一份煙燻狗蹄子和一份手撕狗肉,外加兩份時蔬。煙燻蹄子煮的酥爛,入口即化的那種,口感裡伴有煙燻味,應該是煮過後再煙燻。手撕狗肉的口感相對勁道些,說不上什麼特別之處,但味道還不錯,口留餘香的那種。

好像臨江這邊的飲食相比東北國境線上其他城鎮,最大的特色在於煙燻。良哥的那位朋友特意囑咐我們走之前再買點燻雞和薰蛋之類的帶著路上吃。

可惜出城的路上都沒有見到熟食店,還有大煎餅,也沒有口福吃到(臨江大部分居民的父輩是闖關東時期過來的山東人,至今很多家庭保留著山東的飲食習慣,可以卷一切的大煎餅正是其中之一)。

我們安慰自己說路上總有一些遺憾,這些零零總總的遺憾才是旅途回憶中最深的一部分。

當下最重要的,是把目光放在還有六小時路程的和龍——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第一站。

201國道將臨江和和龍連接在一起。

這條路車流依然很少,偶爾和幾輛橘色的戰旗牌森林消防車打個照面,雙方的眼神都帶著“你怎麼在這”的極大困惑。導航顯示300餘公里將近6個小時的車程。

經過前面幾天的國境線奔襲,給我最大的感觸是我們中國的幅員這麼遼闊,很多公路風景不亞於歐美,只是大家不知道,或者身處急功近利的社會中,無從出發。

傍晚時分,在離和龍還差不多兩個小時的車程,我們總算開出了那片積雨雲。此時,夕陽透過雲朵散落在層層田野間,我們像是行駛在一幅油畫中,有了陽光和清風的點綴,整個人的心情都好不少。

良哥覺得沒必要再往前趕路了,建議找個地方露營,晚上看看星空,喝點酒,吹牛聊會。於是看著前面一大片綠色的山林,我們找了下道口拐了進去。

人在城市待久了,總是這裡有點不爽,那裡有點毛病,需要讓大自然母親來治一治。

就露營來說,良哥算是這方面的老司機,近到新疆西藏,遠到南半球的新西蘭,都安營紮寨過;作為女生的悠悠沒有任何經驗,對第一次感到興奮和期待,好像實現了多年的夙願;我之前則因公關關係參加過兩次露營,不過都是被主辦方安排得妥妥當當,拎包入住。這回是真正輪到自己動手紮營,尤其還是自己團隊一起,內心也多少有些許期待。

開進去之後,發現這邊的山頭上都是成片成片的莊稼,玉米、大豆之類,基本找不到一塊可以容納一車三人的空地,更別奢望草地了。路過一個寥寥幾戶人家的村莊,地圖顯示著“安圖縣”。

時代的腳步沒有經過這裡,原色的木頭和水泥磚組成的房子維持著上世紀的風格和成色,然而我們的心思全不在這上面。

話事人良哥說開了這麼長一段時間,大家也不甘心,還是往前接著開吧。如果真的沒有再折回大路往和龍趕,至少不留遺憾。

在最終找到露營地——一座禿了的小山頭已經快六點,晚霞已經開始招搖過市。

雖然時值7月,這塊風水寶地卻見不到一隻蚊蟲,也沒有鄉下一貫的泔水味,外加地偏人少,陽光、空氣所有的一切都很乾淨清爽。

眼看遠處的夕陽落入地平線裡,在一陣忙亂過後,營地總算被我們支起來了。

人有時候真的很奇怪,當然我這裡說的是城裡人。不論生活如何安逸,總會過膩。於是想著跟大自然接觸,迴歸原野。

就像露營,明明各種不方便,但當你真正紮下營地的時候,坐在椅子上望一眼毫無遮掩的遠方和通透的天空,吸一口純粹的自然風,似乎所有不自在的毛病都不治而愈。

作為我們的主廚,悠悠全球首創掛麵煮方便麵,輔以配料包和火腿腸調味,看著咕嚕咕嚕冒泡的湯水煮著我們三個的疲倦、餓意和期待,心想生活可以簡單到很簡單,純粹其實就是豐富,也是小幸福。

即使麵條的賣相一般,色香味一樣不佔,但是坐在野外哧溜哧溜地吃著,那種味道在家裡和飯店裡都是絕壁吃不出的,因為這種味道里參雜著更多的是放鬆。

這一晚,我們在沒有星星和信號的黑夜中,配著老乾媽和啤酒,說著忘記說過的話,吃完了這一頓難忘的“面雜”,順便開了一場戶外露天演唱會。

打開手機的閃關燈,五音不全地嚎著“那一夜我獨自望著星空”,嚎出被壓抑太久的表現欲。藉著酒勁,人容易撥下人格這顆洋蔥的最外一層。

城市生活要求我們每個人都收起天真,無時不刻地顧慮人和人的圈子關係,活得像人精。這不是壞事,只是在錙銖必較的環境待久了容易神經衰弱,隨時像個氣鼓鼓的氣球,輕輕一刺就爆。

偶爾把自己扔進大自然裡,鬆鬆頭皮,釋放下天性,連接人和自然,確實有利於解開心結。

演唱會結束於一場不期而遇的小雨。

躺在帳篷裡,聽著雨聲越聽越大,我們三頂帳篷頭挨著圍在一起,開玩笑說山坡上衝下泥石流怎麼辦?良哥一句話倒是夠爽快:“不管了,睡覺!”

儘管風餐露宿,雨水交加,但這一晚我們三個都睡的很香。直到第二天的鬧鐘毫無人性地把我們叫醒。

處理完工作,收拾好營地,差不多已近上午十點。

繼續向和龍進發。

直到從山路下來,見到十字路口有一座“飛龍”雕塑,底座的“和龍”兩字告訴你—歡迎來到“長白山下金達萊(朝鮮語“杜鵑花”的音譯),最美中朝邊境線”。

話是這樣說—最美中朝,中朝友好。我對這座城市的最初印象卻是一條2015年1月的新聞:

那是一個寒冷的冬日,一名帶有手槍的朝鮮士兵,穿過凍上的圖們江,來到一個名為吉地屯的小村莊。

然後在傍晚時分,他向兩對老夫婦開槍,致其四人死亡。

當天夜裡,大舉出動的中國軍警開槍擊中他的腹部,將其抓獲,他大概在一天後死亡,遺體被送回朝鮮。

這條沒有經過國內媒體廣泛報導的新聞,只在中朝邊境的和龍引起人們的恐慌。

位於圖們江上游北岸、長白山東麓的“山城”和龍,面積達到5043平方公里,其中的山區、半山區佔到91%,平均海拔600米。

境內有多達17條河流,屬於圖們江流域,為中溫帶半溼潤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溫度為4.8度。

這裡的夏天非常適合凹造型,7月平均溫度只有20.8度,穿一件不冷,套一件外套或疊穿T恤也不熱。

這片避暑勝地住著朝鮮、漢、滿、回、蒙古、壯、苗和土家主要八個民族,朝鮮族人口更是佔到60%。

然而以今天的信息發達和交通便利程度,地區、民族之間的交融進程遠遠超過上千年的總和。

走在馬路上,大家全是黃皮膚黑眼珠,根本分不出誰是朝鮮人,誰是漢人。

雖然這裡跟我們居住的地方很遙遠,可是個體面對社會環境鉅變的無力感,所改變的面相、眼神和肢體語言,全中國都是一樣的。

別說中國的55個民族漢化,全世界都在講全球化和趨於一致,越是發達的地區和國家,內部的差異越小,這是無法躲避的事實。

我們在和龍市政府門口打卡後,準備找家肯德基坐下來完成手頭的工作,地圖翻了大半天,愣是發現當地沒有肯德基麥當勞。

良哥開玩笑說不如看看哪些東北城市沒有這兩家美式快餐店,如果在這裡開第一家,生意豈不是好到爆。

我對此持有保留意見,這邊留下的幾乎是老人小孩,沒有什麼消費能力,一頓管飽的午飯也就十幾塊錢,肯德基麥當勞對他們來說,還是太貴了。

既然找不到地方工作,和龍也沒什麼特別的景點,我們就索性決定趕往下一個相鄰城市,車程只有50分鐘的龍井。

龍井是延邊最大的城市之一,全市總面積2591平方公里,向北和黑龍江連接,東南方向和朝鮮隔著圖們江相望,西邊眺望俄羅斯的普烈摩爾斯基區,被稱為延吉的後花園。

“龍井”這名字和龍井茶沒有任何關係,而是來源自一個流傳了上百年的故事。

據說1883年,朝鮮農民越過兀良哈嶺到這定居,在今龍井鎮龍井街與六道溝交叉路口的東北方向60米處發現一眼古井,於是他們在井邊建了“龍吊桶”,這村後來也改名為“龍井村”。

發展到今天,龍井一共有25萬人,朝鮮族佔到66%,這是中國境內朝鮮族居住最集中、朝鮮族原生態文化和民俗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被譽為“中國朝鮮族民俗文化寶庫”,建有中國唯一一座朝鮮民俗博物館。

不過我們親眼所見的城區,和漢族為主城市幾乎別無二致,一樣的樓房和道路,頂多這邊的路牌和店鋪都用雙語標識。

另外,沿途農村的一些房子明顯不同於東北的大玻璃平房,有藍色、橘色的屋頂,邊邊角角經過彎簷處理,翹著尾巴,類似於《大長今》中的建築風格。

說了這麼多,還是找家館子先填飽肚子吧。

這一路開過來,東北長白山這條線的館子爆雷率很低。我們經常不看點評APP,直接在路邊隨便找一家,有眼緣就走進去。

好在大多數沒有令人失望,比如龍井市政府旁邊這家聚豐園,推薦拍黃瓜、炒麵和招牌烤棒骨。

烤棒骨據說是全龍井僅此一家,很多人一來點上一斤,配著啤酒噸噸噸嘮起嗑來,還挺受當地人喜歡。

首先是份量充足,15塊錢一斤,老闆說用的是豬的大腿骨,塊頭大肉也多,吃一塊頂兩碗飯。

第二當然是味道好,部分東北店家放鹽像不用錢一樣,他們的剛剛好相當於我們的鹹到齁了,恨不得多扒幾口飯。

這家店找到恰到好處的平衡,棒骨有密制醬汁的十足鹹香,也不至於鹹到需要吃一口肉,喝一口水。

除此之外,棒骨既有酥脆的表皮,內在的筋肉做到了軟蠕,兩種截然不同的口感在口腔中交織爆炸,猶如走過一場神奇的探險。

面對我們毫不吝嗇的讚美,老闆更在乎小兒子放學的事情。

過了一會兒,小兒子一蹦一跳回來了,剛進門立刻和踢完足球的哥哥拌嘴打鬧,拎著書包的老闆娘隨後跟了進來。

奶奶一邊責備哥哥弄溼了課本,一邊詢問弟弟從哪裡學來的髒話,而老闆聽著老闆娘表揚小兒子在學校獲獎的事情。

雖然以我憤青的立場,在過去一直很懷疑人間溫情的真實性,認為這是人類的低級情緒,但是眼前這一幕不管怎麼說,還是真真切切打動了我。

這一家子不是什麼大富大貴的家庭,僅僅是茫茫十三億中的一小份子,這也只是眾多平淡無聊的中午之一。

不過一切最簡單的東西足以拼湊出最打動人心的情景,這是屬於普通城市普通人的普通快樂,像炎炎夏日的一陣清風,吹到人心窩裡。

龍井的確很普通,不熱鬧,隔壁是市政府,即使到了工作日的午飯時間,碩大的店裡只有我們仨一桌和另外兩人,格外冷清。

這裡見不到交通高峰期,上下班期間,馬路上的汽車多數是開往政府機關大樓。

那些無緣公務員的許多年輕人,要麼自己當老闆開飯店、網吧或KTV,要麼到周邊的大城市長春、延吉,要麼上韓國,男的當勞動力,女的當服務員。

這是龍井年輕人的現狀,少有人願意待在這裡。你說住在這裡平平淡淡、愜意是真的,但是難有發展也是真的。

過去的龍井可不這樣,這是延邊朝鮮族反帝反封建的啟蒙運動中心,宣傳反日愛國的《民聲報》在此創刊,馬列主義席捲人們的思想,幾乎見證了整一部侵華史。

老闆告訴我們市政府前面的老建築是曾經的日本駐龍井總領事館,又稱“間島日本總領事館”,民間俗稱“牛皮大院”。

間島,是韓國人對中國和朝鮮界河圖們江(韓國稱為豆滿江)以北、海蘭江以南的稱呼。

而中國稱之為“墾島”,原名“假江”,具體指的是圖們江北岸吉林延邊地區和龍縣光霽峪前的一處灘地。

由於東北這一帶是滿族的發源地,被稱為所謂的“龍興之地”,於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朝對東北實施封禁政策,絕對不允許關內漢族踏足。

這片肥沃的土地遭到荒棄,無人管理,18世紀60年代之後有不少朝鮮人過來定居和耕種,這也是中國朝鮮族的源頭之一。

為了防止朝鮮人把東北當成家一樣隨意出入,中朝兩國在1885年進行第一次國境線勘界,史稱“乙酉勘界”,可惜雙方始終沒有達成共識,為後來的“間島之爭”埋下後患。

這不得不說到同樣對東北虎視眈眈的俄羅斯了。

沙俄作為當時的世界強國之一,為了加強對遠東地區的控制,苦苦尋找太平洋不凍港供艦隊使用,大連的旅順港是他們的第一選擇。

藉著中國在1900年爆發義和團運動,俄國以保護在華領事和資產為由,派出20萬大軍非法進入東北,全面控制鐵路管理權,修築大量防禦工事。

此時的東北名義上是清帝國的一部分,實際形同俄國的一個省份。

日本人不願意了,之前因為俄國出面聯合德國、法國,被迫放棄遼東半島,現在他們又獨吞東北,更加不利於實現“東亞共榮圈”計劃。

按照計劃,日軍將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接著佔領全中國以此作為後備補給點,再稱霸東南亞和澳大利亞;

隨後在印度和納粹德國匯合,一起北上攻打蘇聯,終極目標是跨過太平洋打下美國,一統全世界。

1904年,日俄談判破裂,撕破臉的雙方在2月宣戰。經過旅順、奉天、遼陽會戰和黃海海戰等重大戰役,接連戰敗的俄國在1905年退回聖彼得堡。

同年11月,日本通過《己巳保護條約》控制朝鮮,插手間島問題,放大間島之爭;

1906年12月,日本西園寺內閣在伊藤博文的策劃下,決定發兵中國入侵延邊。

一年後,日本打著“保護朝鮮人民財產”的名號,強派60多名警察到延吉設立“朝鮮統監府間島臨時派出所”,大量開展間諜活動。

無能的清政府唯一做的只是和日本“交涉”,始終不敢以武力制裁,任其兩年間移居延邊的朝鮮人多達10萬,佔到延邊總人口的五分之四。

1909年11月,派出所更名為“間島日本總領事館”,直接聽命於日本外務大臣,負責日本在東北的軍事政治活動。

館內不僅有龐大的武裝警察機構,還有刑訊室、監獄和水牢等,這哪裡是領事館,分明是以龐大警察系統為主體的武裝侵略堡壘。

據歷史記載,間島日本總領事館從設立到1937年12月撤館為止,一共殺害抗日鬥士和群眾2萬餘人。

僅僅地下室就以非人道的方式奪走4000多條人命,一扇扇鐵門後汩汩流淌著幾十噸鮮血,種種可以想像、無法想象的斑斑事蹟全在這座充滿恐怖、憤怒和畏懼的建築中發生。

多年後,這個祥和優美的園子,這座精美設計的建築,野心勃勃的計劃的第一個海外據點如今安安靜靜地站在我們面前,站在被人遺忘的龍井。

眼前細細簌簌的行人走過的安靜街道也曾喧囂過,繁華的日子像過眼雲煙,都停留在昨天了。

如果不是當事人,有幾個人知道龍井還有一座天寶山,曾經的八大礦山之一,有色金屬的地質儲量和開採歷史都曾聞名全國。

這座銀礦原名紅石砬子。有史記載的最早開採時間足以追溯到光緒十五年(1889年),1893年為六十大壽的慈禧獻上白銀兩萬四千兩,博得老人家的歡心,賜名“天寶山”。

隨著清朝滅亡和“九一八”事件爆發,天寶山也在戰亂中被人遺忘,等到下一次恢復生產,是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個“五一”勞動節。

時值第一個五年計劃,天寶山作為生產工業原料、國防材料的重工業礦山,高度重視的中央先後撥下大量資金扶持。

天寶山在短短几年內形成了日處理礦石2000噸的生產規模,成為全國有色金屬系統的八大礦山之一,多次受到國家冶金部和有色總局的表揚。

許多人揣著“淘金熱”的夢想聚集在龍井,人口一度超過延邊首府延吉,他們定居、打工、賺錢、消費,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可惜金礦銀礦總有挖空的一天,進入九十年代後,挖了近100年的天寶山面臨資源貧乏、質量下降、成本提高、資金週轉困難諸多不利因素,無以為繼。

2002年2月19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批覆同意天寶山礦務局進入破產程序;

2002年3月13日,龍井市人民法院受理天寶山礦務局關閉破產一案,公告天寶山礦務局實施關閉破產;

伴隨礦山的停工,龍井的發展走向斷崖路,經濟萎靡不振。

政府早在2005年開始尋求轉型,修了幾家客運站試圖吸引俄羅斯和韓國的投資,正如我們見到的,一切都沒有發生和成功。

位於龍井經濟開發區的延邊義烏商貿城,因為主打低價的小商品無法承受深山的高昂運費,無人問津的空地長起了雜草,商業前景幾乎消失。

其實龍井只是一個小小的窗口,透過這個窗口是東北在過去二十年的倒退,空留下這些鏽跡斑斑的大型設備和建築,東北輝煌的沉默見證者。

那麼多有著繁忙工廠、發電廠、採礦和伐木向的鄉鎮和城市,一旦自然資源枯竭,無不是生產總值下降,工人失業和犯罪率上升,風光不再。

哪怕政府第一時間尋找出路,卻總是有心無力,難以重現往日的輝煌,有多少次舉臂高呼振興,就有多少次再度恢復平寂。

柯林斯詞典中,專門有一個詞語“Rust Belt”指這些“曾經擁有大量工業,現在處於經濟困難的地區”,即“鏽帶”。

這裡的建築在生鏽,這裡居住的人們也在慢慢、慢慢地生鏽,變得像這片大地一樣寂靜無聲。

以下為圖說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到和龍的距離不短,所以17號在安圖縣露營一宿後,18號早上再趕往和龍和龍井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早市的普通人們,他們才是這個國家的全部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我們點了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手撕的挺有勁道,蘸著狗醬吃著香,和尚也跳牆。煙燻的味道和大家平時吃到的煙燻雞鴨鵝是一樣的,主要是做得特別“爛”,入口用上下頜床輕輕一壓,肉和骨頭瞬間分離,吐出骨頭,留下滿嘴噴香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良哥更喜歡吃有韌勁的狗肉,悠悠覺得鹹了點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請認準當地人推薦的大韓狗肉館,這家店在導航上是沒有具體位置的,地點在某小學附近。這好像尋找一位世外高人,人們只知道他在這座山頭修仙,想要得道,自個兒慢慢找吧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這邊的水果攤和南方差不多,都有蘋果、鴨梨、芒果和藍莓,區別只在於是當地產的。當地的水果攤,比較特別的蘋果梨,吃起來真的是兩種水果的味道結合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準備離開臨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一路的木林森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眼前的這一幕很像“三賤客”幾年前的越南之旅,也是這樣佔居高位的路邊,這樣大片大片的綠色盡收眼底。“三賤客”嘖嘖感嘆越南有著全世界無與倫比的美麗,我卻為加起來有兩百歲的他們感到遺憾。他們不瞭解中國,無緣這些幾乎和文明社會斷絕聯繫,卻有一級柏油路的自駕遊愛好者樂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難得遇到的草原,趕緊下車拍照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暫時和森林說拜拜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偶爾出鏡的悠悠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正在找露營地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一茬接一茬的玉米地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在長白山遇到非常有設計感的翠柳公廁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開進這條寄予最後希望的小路,過了忐忑的十幾分鍾,好消息是判斷正確,小路通往剛剛看到的田地;壞消息是田地是密密麻麻的玉米地,除非和玉米一樣站著睡覺,不然沒法露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在抱有希望和淪為失望的不斷輪迴中,跌宕起伏的劇情迎來好萊塢式反轉,這方圓百里的玉米地不遠處剛好有那麼一座禿了的小山頭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站在山頂上,這片地都是我的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第一步是穿好骨架,其他的就容易了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幹活要緊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全部搭完的樣子,不要太溫馨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擺個躺椅坐在底下愜意地看著天空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麵條、火腿腸、辣條、甜蒜、老乾媽應有盡有


"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龍井國境線長:142.5公里

龍井人口:24.6萬,朝鮮族佔66%

初印象:寂靜沒落的工業重鎮

➤臨江是一座特別早起的城市。

凌晨一點多的時候,我們所住賓館樓下的早市便有小販佔位擺攤,四點多因為吵鬧的厲害,良哥輾轉反側直至天亮,六點左右索性起床出門溜達。

我除了睡前聽到一些從走廊傳過來的不可描述的聲音外,基本一覺到天亮,直到良哥回來的那一陣有力的敲門聲把我驚醒。

“這邊藍莓真便宜,才10元一斤。”

看著良哥手裡拎著的水果,我下意識的“哦”了一聲,然後想到前段時間在超市花了20元買的一盒200克裝的藍莓,這價差有點大。東北貌似有很多藍莓種植園,應該也算是一大特色,此外還有甜瓜,也是路上看到的瓜農都在賣的一種當季水果。

按例在臨江早起後,處理完手頭的工作後就開始為午飯覓食。

根據良哥在當地的一位朋友的指引下,說解放小學邊上的大韓狗肉館不錯,一看導航原來就在賓館附近,也是早市所在的那條街,於是就直接殺奔過去。

東北人尤其朝鮮族是出了名的愛吃狗肉,據聞延邊地區一年大約要消費30萬條狗,當地有一句俗語是“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臨江雖然不屬於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但也是朝鮮族比較集中的一個聚居地,所以這邊的狗肉也是當地民眾餐桌上的家常菜。

可能一些人不認同吃狗肉,但我老家廣東汕頭,悠悠老家安徽宿州和良哥老家浙江金華都有吃狗肉的風俗,所以在這點上我們仨並沒有什麼忌諱。

至於東北這邊為什麼夏天也吃狗肉,在我們一路上求證得到的說法是,這相當於三伏天貼鍼灸,逼出體內的寒氣、陰氣。以前當地人在沒有空調的情況下還悶在屋子裡吃,為的就是驅寒。

點了一份煙燻狗蹄子和一份手撕狗肉,外加兩份時蔬。煙燻蹄子煮的酥爛,入口即化的那種,口感裡伴有煙燻味,應該是煮過後再煙燻。手撕狗肉的口感相對勁道些,說不上什麼特別之處,但味道還不錯,口留餘香的那種。

好像臨江這邊的飲食相比東北國境線上其他城鎮,最大的特色在於煙燻。良哥的那位朋友特意囑咐我們走之前再買點燻雞和薰蛋之類的帶著路上吃。

可惜出城的路上都沒有見到熟食店,還有大煎餅,也沒有口福吃到(臨江大部分居民的父輩是闖關東時期過來的山東人,至今很多家庭保留著山東的飲食習慣,可以卷一切的大煎餅正是其中之一)。

我們安慰自己說路上總有一些遺憾,這些零零總總的遺憾才是旅途回憶中最深的一部分。

當下最重要的,是把目光放在還有六小時路程的和龍——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第一站。

201國道將臨江和和龍連接在一起。

這條路車流依然很少,偶爾和幾輛橘色的戰旗牌森林消防車打個照面,雙方的眼神都帶著“你怎麼在這”的極大困惑。導航顯示300餘公里將近6個小時的車程。

經過前面幾天的國境線奔襲,給我最大的感觸是我們中國的幅員這麼遼闊,很多公路風景不亞於歐美,只是大家不知道,或者身處急功近利的社會中,無從出發。

傍晚時分,在離和龍還差不多兩個小時的車程,我們總算開出了那片積雨雲。此時,夕陽透過雲朵散落在層層田野間,我們像是行駛在一幅油畫中,有了陽光和清風的點綴,整個人的心情都好不少。

良哥覺得沒必要再往前趕路了,建議找個地方露營,晚上看看星空,喝點酒,吹牛聊會。於是看著前面一大片綠色的山林,我們找了下道口拐了進去。

人在城市待久了,總是這裡有點不爽,那裡有點毛病,需要讓大自然母親來治一治。

就露營來說,良哥算是這方面的老司機,近到新疆西藏,遠到南半球的新西蘭,都安營紮寨過;作為女生的悠悠沒有任何經驗,對第一次感到興奮和期待,好像實現了多年的夙願;我之前則因公關關係參加過兩次露營,不過都是被主辦方安排得妥妥當當,拎包入住。這回是真正輪到自己動手紮營,尤其還是自己團隊一起,內心也多少有些許期待。

開進去之後,發現這邊的山頭上都是成片成片的莊稼,玉米、大豆之類,基本找不到一塊可以容納一車三人的空地,更別奢望草地了。路過一個寥寥幾戶人家的村莊,地圖顯示著“安圖縣”。

時代的腳步沒有經過這裡,原色的木頭和水泥磚組成的房子維持著上世紀的風格和成色,然而我們的心思全不在這上面。

話事人良哥說開了這麼長一段時間,大家也不甘心,還是往前接著開吧。如果真的沒有再折回大路往和龍趕,至少不留遺憾。

在最終找到露營地——一座禿了的小山頭已經快六點,晚霞已經開始招搖過市。

雖然時值7月,這塊風水寶地卻見不到一隻蚊蟲,也沒有鄉下一貫的泔水味,外加地偏人少,陽光、空氣所有的一切都很乾淨清爽。

眼看遠處的夕陽落入地平線裡,在一陣忙亂過後,營地總算被我們支起來了。

人有時候真的很奇怪,當然我這裡說的是城裡人。不論生活如何安逸,總會過膩。於是想著跟大自然接觸,迴歸原野。

就像露營,明明各種不方便,但當你真正紮下營地的時候,坐在椅子上望一眼毫無遮掩的遠方和通透的天空,吸一口純粹的自然風,似乎所有不自在的毛病都不治而愈。

作為我們的主廚,悠悠全球首創掛麵煮方便麵,輔以配料包和火腿腸調味,看著咕嚕咕嚕冒泡的湯水煮著我們三個的疲倦、餓意和期待,心想生活可以簡單到很簡單,純粹其實就是豐富,也是小幸福。

即使麵條的賣相一般,色香味一樣不佔,但是坐在野外哧溜哧溜地吃著,那種味道在家裡和飯店裡都是絕壁吃不出的,因為這種味道里參雜著更多的是放鬆。

這一晚,我們在沒有星星和信號的黑夜中,配著老乾媽和啤酒,說著忘記說過的話,吃完了這一頓難忘的“面雜”,順便開了一場戶外露天演唱會。

打開手機的閃關燈,五音不全地嚎著“那一夜我獨自望著星空”,嚎出被壓抑太久的表現欲。藉著酒勁,人容易撥下人格這顆洋蔥的最外一層。

城市生活要求我們每個人都收起天真,無時不刻地顧慮人和人的圈子關係,活得像人精。這不是壞事,只是在錙銖必較的環境待久了容易神經衰弱,隨時像個氣鼓鼓的氣球,輕輕一刺就爆。

偶爾把自己扔進大自然裡,鬆鬆頭皮,釋放下天性,連接人和自然,確實有利於解開心結。

演唱會結束於一場不期而遇的小雨。

躺在帳篷裡,聽著雨聲越聽越大,我們三頂帳篷頭挨著圍在一起,開玩笑說山坡上衝下泥石流怎麼辦?良哥一句話倒是夠爽快:“不管了,睡覺!”

儘管風餐露宿,雨水交加,但這一晚我們三個都睡的很香。直到第二天的鬧鐘毫無人性地把我們叫醒。

處理完工作,收拾好營地,差不多已近上午十點。

繼續向和龍進發。

直到從山路下來,見到十字路口有一座“飛龍”雕塑,底座的“和龍”兩字告訴你—歡迎來到“長白山下金達萊(朝鮮語“杜鵑花”的音譯),最美中朝邊境線”。

話是這樣說—最美中朝,中朝友好。我對這座城市的最初印象卻是一條2015年1月的新聞:

那是一個寒冷的冬日,一名帶有手槍的朝鮮士兵,穿過凍上的圖們江,來到一個名為吉地屯的小村莊。

然後在傍晚時分,他向兩對老夫婦開槍,致其四人死亡。

當天夜裡,大舉出動的中國軍警開槍擊中他的腹部,將其抓獲,他大概在一天後死亡,遺體被送回朝鮮。

這條沒有經過國內媒體廣泛報導的新聞,只在中朝邊境的和龍引起人們的恐慌。

位於圖們江上游北岸、長白山東麓的“山城”和龍,面積達到5043平方公里,其中的山區、半山區佔到91%,平均海拔600米。

境內有多達17條河流,屬於圖們江流域,為中溫帶半溼潤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溫度為4.8度。

這裡的夏天非常適合凹造型,7月平均溫度只有20.8度,穿一件不冷,套一件外套或疊穿T恤也不熱。

這片避暑勝地住著朝鮮、漢、滿、回、蒙古、壯、苗和土家主要八個民族,朝鮮族人口更是佔到60%。

然而以今天的信息發達和交通便利程度,地區、民族之間的交融進程遠遠超過上千年的總和。

走在馬路上,大家全是黃皮膚黑眼珠,根本分不出誰是朝鮮人,誰是漢人。

雖然這裡跟我們居住的地方很遙遠,可是個體面對社會環境鉅變的無力感,所改變的面相、眼神和肢體語言,全中國都是一樣的。

別說中國的55個民族漢化,全世界都在講全球化和趨於一致,越是發達的地區和國家,內部的差異越小,這是無法躲避的事實。

我們在和龍市政府門口打卡後,準備找家肯德基坐下來完成手頭的工作,地圖翻了大半天,愣是發現當地沒有肯德基麥當勞。

良哥開玩笑說不如看看哪些東北城市沒有這兩家美式快餐店,如果在這裡開第一家,生意豈不是好到爆。

我對此持有保留意見,這邊留下的幾乎是老人小孩,沒有什麼消費能力,一頓管飽的午飯也就十幾塊錢,肯德基麥當勞對他們來說,還是太貴了。

既然找不到地方工作,和龍也沒什麼特別的景點,我們就索性決定趕往下一個相鄰城市,車程只有50分鐘的龍井。

龍井是延邊最大的城市之一,全市總面積2591平方公里,向北和黑龍江連接,東南方向和朝鮮隔著圖們江相望,西邊眺望俄羅斯的普烈摩爾斯基區,被稱為延吉的後花園。

“龍井”這名字和龍井茶沒有任何關係,而是來源自一個流傳了上百年的故事。

據說1883年,朝鮮農民越過兀良哈嶺到這定居,在今龍井鎮龍井街與六道溝交叉路口的東北方向60米處發現一眼古井,於是他們在井邊建了“龍吊桶”,這村後來也改名為“龍井村”。

發展到今天,龍井一共有25萬人,朝鮮族佔到66%,這是中國境內朝鮮族居住最集中、朝鮮族原生態文化和民俗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被譽為“中國朝鮮族民俗文化寶庫”,建有中國唯一一座朝鮮民俗博物館。

不過我們親眼所見的城區,和漢族為主城市幾乎別無二致,一樣的樓房和道路,頂多這邊的路牌和店鋪都用雙語標識。

另外,沿途農村的一些房子明顯不同於東北的大玻璃平房,有藍色、橘色的屋頂,邊邊角角經過彎簷處理,翹著尾巴,類似於《大長今》中的建築風格。

說了這麼多,還是找家館子先填飽肚子吧。

這一路開過來,東北長白山這條線的館子爆雷率很低。我們經常不看點評APP,直接在路邊隨便找一家,有眼緣就走進去。

好在大多數沒有令人失望,比如龍井市政府旁邊這家聚豐園,推薦拍黃瓜、炒麵和招牌烤棒骨。

烤棒骨據說是全龍井僅此一家,很多人一來點上一斤,配著啤酒噸噸噸嘮起嗑來,還挺受當地人喜歡。

首先是份量充足,15塊錢一斤,老闆說用的是豬的大腿骨,塊頭大肉也多,吃一塊頂兩碗飯。

第二當然是味道好,部分東北店家放鹽像不用錢一樣,他們的剛剛好相當於我們的鹹到齁了,恨不得多扒幾口飯。

這家店找到恰到好處的平衡,棒骨有密制醬汁的十足鹹香,也不至於鹹到需要吃一口肉,喝一口水。

除此之外,棒骨既有酥脆的表皮,內在的筋肉做到了軟蠕,兩種截然不同的口感在口腔中交織爆炸,猶如走過一場神奇的探險。

面對我們毫不吝嗇的讚美,老闆更在乎小兒子放學的事情。

過了一會兒,小兒子一蹦一跳回來了,剛進門立刻和踢完足球的哥哥拌嘴打鬧,拎著書包的老闆娘隨後跟了進來。

奶奶一邊責備哥哥弄溼了課本,一邊詢問弟弟從哪裡學來的髒話,而老闆聽著老闆娘表揚小兒子在學校獲獎的事情。

雖然以我憤青的立場,在過去一直很懷疑人間溫情的真實性,認為這是人類的低級情緒,但是眼前這一幕不管怎麼說,還是真真切切打動了我。

這一家子不是什麼大富大貴的家庭,僅僅是茫茫十三億中的一小份子,這也只是眾多平淡無聊的中午之一。

不過一切最簡單的東西足以拼湊出最打動人心的情景,這是屬於普通城市普通人的普通快樂,像炎炎夏日的一陣清風,吹到人心窩裡。

龍井的確很普通,不熱鬧,隔壁是市政府,即使到了工作日的午飯時間,碩大的店裡只有我們仨一桌和另外兩人,格外冷清。

這裡見不到交通高峰期,上下班期間,馬路上的汽車多數是開往政府機關大樓。

那些無緣公務員的許多年輕人,要麼自己當老闆開飯店、網吧或KTV,要麼到周邊的大城市長春、延吉,要麼上韓國,男的當勞動力,女的當服務員。

這是龍井年輕人的現狀,少有人願意待在這裡。你說住在這裡平平淡淡、愜意是真的,但是難有發展也是真的。

過去的龍井可不這樣,這是延邊朝鮮族反帝反封建的啟蒙運動中心,宣傳反日愛國的《民聲報》在此創刊,馬列主義席捲人們的思想,幾乎見證了整一部侵華史。

老闆告訴我們市政府前面的老建築是曾經的日本駐龍井總領事館,又稱“間島日本總領事館”,民間俗稱“牛皮大院”。

間島,是韓國人對中國和朝鮮界河圖們江(韓國稱為豆滿江)以北、海蘭江以南的稱呼。

而中國稱之為“墾島”,原名“假江”,具體指的是圖們江北岸吉林延邊地區和龍縣光霽峪前的一處灘地。

由於東北這一帶是滿族的發源地,被稱為所謂的“龍興之地”,於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朝對東北實施封禁政策,絕對不允許關內漢族踏足。

這片肥沃的土地遭到荒棄,無人管理,18世紀60年代之後有不少朝鮮人過來定居和耕種,這也是中國朝鮮族的源頭之一。

為了防止朝鮮人把東北當成家一樣隨意出入,中朝兩國在1885年進行第一次國境線勘界,史稱“乙酉勘界”,可惜雙方始終沒有達成共識,為後來的“間島之爭”埋下後患。

這不得不說到同樣對東北虎視眈眈的俄羅斯了。

沙俄作為當時的世界強國之一,為了加強對遠東地區的控制,苦苦尋找太平洋不凍港供艦隊使用,大連的旅順港是他們的第一選擇。

藉著中國在1900年爆發義和團運動,俄國以保護在華領事和資產為由,派出20萬大軍非法進入東北,全面控制鐵路管理權,修築大量防禦工事。

此時的東北名義上是清帝國的一部分,實際形同俄國的一個省份。

日本人不願意了,之前因為俄國出面聯合德國、法國,被迫放棄遼東半島,現在他們又獨吞東北,更加不利於實現“東亞共榮圈”計劃。

按照計劃,日軍將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接著佔領全中國以此作為後備補給點,再稱霸東南亞和澳大利亞;

隨後在印度和納粹德國匯合,一起北上攻打蘇聯,終極目標是跨過太平洋打下美國,一統全世界。

1904年,日俄談判破裂,撕破臉的雙方在2月宣戰。經過旅順、奉天、遼陽會戰和黃海海戰等重大戰役,接連戰敗的俄國在1905年退回聖彼得堡。

同年11月,日本通過《己巳保護條約》控制朝鮮,插手間島問題,放大間島之爭;

1906年12月,日本西園寺內閣在伊藤博文的策劃下,決定發兵中國入侵延邊。

一年後,日本打著“保護朝鮮人民財產”的名號,強派60多名警察到延吉設立“朝鮮統監府間島臨時派出所”,大量開展間諜活動。

無能的清政府唯一做的只是和日本“交涉”,始終不敢以武力制裁,任其兩年間移居延邊的朝鮮人多達10萬,佔到延邊總人口的五分之四。

1909年11月,派出所更名為“間島日本總領事館”,直接聽命於日本外務大臣,負責日本在東北的軍事政治活動。

館內不僅有龐大的武裝警察機構,還有刑訊室、監獄和水牢等,這哪裡是領事館,分明是以龐大警察系統為主體的武裝侵略堡壘。

據歷史記載,間島日本總領事館從設立到1937年12月撤館為止,一共殺害抗日鬥士和群眾2萬餘人。

僅僅地下室就以非人道的方式奪走4000多條人命,一扇扇鐵門後汩汩流淌著幾十噸鮮血,種種可以想像、無法想象的斑斑事蹟全在這座充滿恐怖、憤怒和畏懼的建築中發生。

多年後,這個祥和優美的園子,這座精美設計的建築,野心勃勃的計劃的第一個海外據點如今安安靜靜地站在我們面前,站在被人遺忘的龍井。

眼前細細簌簌的行人走過的安靜街道也曾喧囂過,繁華的日子像過眼雲煙,都停留在昨天了。

如果不是當事人,有幾個人知道龍井還有一座天寶山,曾經的八大礦山之一,有色金屬的地質儲量和開採歷史都曾聞名全國。

這座銀礦原名紅石砬子。有史記載的最早開採時間足以追溯到光緒十五年(1889年),1893年為六十大壽的慈禧獻上白銀兩萬四千兩,博得老人家的歡心,賜名“天寶山”。

隨著清朝滅亡和“九一八”事件爆發,天寶山也在戰亂中被人遺忘,等到下一次恢復生產,是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個“五一”勞動節。

時值第一個五年計劃,天寶山作為生產工業原料、國防材料的重工業礦山,高度重視的中央先後撥下大量資金扶持。

天寶山在短短几年內形成了日處理礦石2000噸的生產規模,成為全國有色金屬系統的八大礦山之一,多次受到國家冶金部和有色總局的表揚。

許多人揣著“淘金熱”的夢想聚集在龍井,人口一度超過延邊首府延吉,他們定居、打工、賺錢、消費,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可惜金礦銀礦總有挖空的一天,進入九十年代後,挖了近100年的天寶山面臨資源貧乏、質量下降、成本提高、資金週轉困難諸多不利因素,無以為繼。

2002年2月19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批覆同意天寶山礦務局進入破產程序;

2002年3月13日,龍井市人民法院受理天寶山礦務局關閉破產一案,公告天寶山礦務局實施關閉破產;

伴隨礦山的停工,龍井的發展走向斷崖路,經濟萎靡不振。

政府早在2005年開始尋求轉型,修了幾家客運站試圖吸引俄羅斯和韓國的投資,正如我們見到的,一切都沒有發生和成功。

位於龍井經濟開發區的延邊義烏商貿城,因為主打低價的小商品無法承受深山的高昂運費,無人問津的空地長起了雜草,商業前景幾乎消失。

其實龍井只是一個小小的窗口,透過這個窗口是東北在過去二十年的倒退,空留下這些鏽跡斑斑的大型設備和建築,東北輝煌的沉默見證者。

那麼多有著繁忙工廠、發電廠、採礦和伐木向的鄉鎮和城市,一旦自然資源枯竭,無不是生產總值下降,工人失業和犯罪率上升,風光不再。

哪怕政府第一時間尋找出路,卻總是有心無力,難以重現往日的輝煌,有多少次舉臂高呼振興,就有多少次再度恢復平寂。

柯林斯詞典中,專門有一個詞語“Rust Belt”指這些“曾經擁有大量工業,現在處於經濟困難的地區”,即“鏽帶”。

這裡的建築在生鏽,這裡居住的人們也在慢慢、慢慢地生鏽,變得像這片大地一樣寂靜無聲。

以下為圖說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到和龍的距離不短,所以17號在安圖縣露營一宿後,18號早上再趕往和龍和龍井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早市的普通人們,他們才是這個國家的全部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我們點了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手撕的挺有勁道,蘸著狗醬吃著香,和尚也跳牆。煙燻的味道和大家平時吃到的煙燻雞鴨鵝是一樣的,主要是做得特別“爛”,入口用上下頜床輕輕一壓,肉和骨頭瞬間分離,吐出骨頭,留下滿嘴噴香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良哥更喜歡吃有韌勁的狗肉,悠悠覺得鹹了點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請認準當地人推薦的大韓狗肉館,這家店在導航上是沒有具體位置的,地點在某小學附近。這好像尋找一位世外高人,人們只知道他在這座山頭修仙,想要得道,自個兒慢慢找吧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這邊的水果攤和南方差不多,都有蘋果、鴨梨、芒果和藍莓,區別只在於是當地產的。當地的水果攤,比較特別的蘋果梨,吃起來真的是兩種水果的味道結合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準備離開臨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一路的木林森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眼前的這一幕很像“三賤客”幾年前的越南之旅,也是這樣佔居高位的路邊,這樣大片大片的綠色盡收眼底。“三賤客”嘖嘖感嘆越南有著全世界無與倫比的美麗,我卻為加起來有兩百歲的他們感到遺憾。他們不瞭解中國,無緣這些幾乎和文明社會斷絕聯繫,卻有一級柏油路的自駕遊愛好者樂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難得遇到的草原,趕緊下車拍照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暫時和森林說拜拜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偶爾出鏡的悠悠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正在找露營地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一茬接一茬的玉米地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在長白山遇到非常有設計感的翠柳公廁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開進這條寄予最後希望的小路,過了忐忑的十幾分鍾,好消息是判斷正確,小路通往剛剛看到的田地;壞消息是田地是密密麻麻的玉米地,除非和玉米一樣站著睡覺,不然沒法露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在抱有希望和淪為失望的不斷輪迴中,跌宕起伏的劇情迎來好萊塢式反轉,這方圓百里的玉米地不遠處剛好有那麼一座禿了的小山頭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站在山頂上,這片地都是我的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第一步是穿好骨架,其他的就容易了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幹活要緊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全部搭完的樣子,不要太溫馨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擺個躺椅坐在底下愜意地看著天空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麵條、火腿腸、辣條、甜蒜、老乾媽應有盡有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野餐時間到,開飯了


"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龍井國境線長:142.5公里

龍井人口:24.6萬,朝鮮族佔66%

初印象:寂靜沒落的工業重鎮

➤臨江是一座特別早起的城市。

凌晨一點多的時候,我們所住賓館樓下的早市便有小販佔位擺攤,四點多因為吵鬧的厲害,良哥輾轉反側直至天亮,六點左右索性起床出門溜達。

我除了睡前聽到一些從走廊傳過來的不可描述的聲音外,基本一覺到天亮,直到良哥回來的那一陣有力的敲門聲把我驚醒。

“這邊藍莓真便宜,才10元一斤。”

看著良哥手裡拎著的水果,我下意識的“哦”了一聲,然後想到前段時間在超市花了20元買的一盒200克裝的藍莓,這價差有點大。東北貌似有很多藍莓種植園,應該也算是一大特色,此外還有甜瓜,也是路上看到的瓜農都在賣的一種當季水果。

按例在臨江早起後,處理完手頭的工作後就開始為午飯覓食。

根據良哥在當地的一位朋友的指引下,說解放小學邊上的大韓狗肉館不錯,一看導航原來就在賓館附近,也是早市所在的那條街,於是就直接殺奔過去。

東北人尤其朝鮮族是出了名的愛吃狗肉,據聞延邊地區一年大約要消費30萬條狗,當地有一句俗語是“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臨江雖然不屬於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但也是朝鮮族比較集中的一個聚居地,所以這邊的狗肉也是當地民眾餐桌上的家常菜。

可能一些人不認同吃狗肉,但我老家廣東汕頭,悠悠老家安徽宿州和良哥老家浙江金華都有吃狗肉的風俗,所以在這點上我們仨並沒有什麼忌諱。

至於東北這邊為什麼夏天也吃狗肉,在我們一路上求證得到的說法是,這相當於三伏天貼鍼灸,逼出體內的寒氣、陰氣。以前當地人在沒有空調的情況下還悶在屋子裡吃,為的就是驅寒。

點了一份煙燻狗蹄子和一份手撕狗肉,外加兩份時蔬。煙燻蹄子煮的酥爛,入口即化的那種,口感裡伴有煙燻味,應該是煮過後再煙燻。手撕狗肉的口感相對勁道些,說不上什麼特別之處,但味道還不錯,口留餘香的那種。

好像臨江這邊的飲食相比東北國境線上其他城鎮,最大的特色在於煙燻。良哥的那位朋友特意囑咐我們走之前再買點燻雞和薰蛋之類的帶著路上吃。

可惜出城的路上都沒有見到熟食店,還有大煎餅,也沒有口福吃到(臨江大部分居民的父輩是闖關東時期過來的山東人,至今很多家庭保留著山東的飲食習慣,可以卷一切的大煎餅正是其中之一)。

我們安慰自己說路上總有一些遺憾,這些零零總總的遺憾才是旅途回憶中最深的一部分。

當下最重要的,是把目光放在還有六小時路程的和龍——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第一站。

201國道將臨江和和龍連接在一起。

這條路車流依然很少,偶爾和幾輛橘色的戰旗牌森林消防車打個照面,雙方的眼神都帶著“你怎麼在這”的極大困惑。導航顯示300餘公里將近6個小時的車程。

經過前面幾天的國境線奔襲,給我最大的感觸是我們中國的幅員這麼遼闊,很多公路風景不亞於歐美,只是大家不知道,或者身處急功近利的社會中,無從出發。

傍晚時分,在離和龍還差不多兩個小時的車程,我們總算開出了那片積雨雲。此時,夕陽透過雲朵散落在層層田野間,我們像是行駛在一幅油畫中,有了陽光和清風的點綴,整個人的心情都好不少。

良哥覺得沒必要再往前趕路了,建議找個地方露營,晚上看看星空,喝點酒,吹牛聊會。於是看著前面一大片綠色的山林,我們找了下道口拐了進去。

人在城市待久了,總是這裡有點不爽,那裡有點毛病,需要讓大自然母親來治一治。

就露營來說,良哥算是這方面的老司機,近到新疆西藏,遠到南半球的新西蘭,都安營紮寨過;作為女生的悠悠沒有任何經驗,對第一次感到興奮和期待,好像實現了多年的夙願;我之前則因公關關係參加過兩次露營,不過都是被主辦方安排得妥妥當當,拎包入住。這回是真正輪到自己動手紮營,尤其還是自己團隊一起,內心也多少有些許期待。

開進去之後,發現這邊的山頭上都是成片成片的莊稼,玉米、大豆之類,基本找不到一塊可以容納一車三人的空地,更別奢望草地了。路過一個寥寥幾戶人家的村莊,地圖顯示著“安圖縣”。

時代的腳步沒有經過這裡,原色的木頭和水泥磚組成的房子維持著上世紀的風格和成色,然而我們的心思全不在這上面。

話事人良哥說開了這麼長一段時間,大家也不甘心,還是往前接著開吧。如果真的沒有再折回大路往和龍趕,至少不留遺憾。

在最終找到露營地——一座禿了的小山頭已經快六點,晚霞已經開始招搖過市。

雖然時值7月,這塊風水寶地卻見不到一隻蚊蟲,也沒有鄉下一貫的泔水味,外加地偏人少,陽光、空氣所有的一切都很乾淨清爽。

眼看遠處的夕陽落入地平線裡,在一陣忙亂過後,營地總算被我們支起來了。

人有時候真的很奇怪,當然我這裡說的是城裡人。不論生活如何安逸,總會過膩。於是想著跟大自然接觸,迴歸原野。

就像露營,明明各種不方便,但當你真正紮下營地的時候,坐在椅子上望一眼毫無遮掩的遠方和通透的天空,吸一口純粹的自然風,似乎所有不自在的毛病都不治而愈。

作為我們的主廚,悠悠全球首創掛麵煮方便麵,輔以配料包和火腿腸調味,看著咕嚕咕嚕冒泡的湯水煮著我們三個的疲倦、餓意和期待,心想生活可以簡單到很簡單,純粹其實就是豐富,也是小幸福。

即使麵條的賣相一般,色香味一樣不佔,但是坐在野外哧溜哧溜地吃著,那種味道在家裡和飯店裡都是絕壁吃不出的,因為這種味道里參雜著更多的是放鬆。

這一晚,我們在沒有星星和信號的黑夜中,配著老乾媽和啤酒,說著忘記說過的話,吃完了這一頓難忘的“面雜”,順便開了一場戶外露天演唱會。

打開手機的閃關燈,五音不全地嚎著“那一夜我獨自望著星空”,嚎出被壓抑太久的表現欲。藉著酒勁,人容易撥下人格這顆洋蔥的最外一層。

城市生活要求我們每個人都收起天真,無時不刻地顧慮人和人的圈子關係,活得像人精。這不是壞事,只是在錙銖必較的環境待久了容易神經衰弱,隨時像個氣鼓鼓的氣球,輕輕一刺就爆。

偶爾把自己扔進大自然裡,鬆鬆頭皮,釋放下天性,連接人和自然,確實有利於解開心結。

演唱會結束於一場不期而遇的小雨。

躺在帳篷裡,聽著雨聲越聽越大,我們三頂帳篷頭挨著圍在一起,開玩笑說山坡上衝下泥石流怎麼辦?良哥一句話倒是夠爽快:“不管了,睡覺!”

儘管風餐露宿,雨水交加,但這一晚我們三個都睡的很香。直到第二天的鬧鐘毫無人性地把我們叫醒。

處理完工作,收拾好營地,差不多已近上午十點。

繼續向和龍進發。

直到從山路下來,見到十字路口有一座“飛龍”雕塑,底座的“和龍”兩字告訴你—歡迎來到“長白山下金達萊(朝鮮語“杜鵑花”的音譯),最美中朝邊境線”。

話是這樣說—最美中朝,中朝友好。我對這座城市的最初印象卻是一條2015年1月的新聞:

那是一個寒冷的冬日,一名帶有手槍的朝鮮士兵,穿過凍上的圖們江,來到一個名為吉地屯的小村莊。

然後在傍晚時分,他向兩對老夫婦開槍,致其四人死亡。

當天夜裡,大舉出動的中國軍警開槍擊中他的腹部,將其抓獲,他大概在一天後死亡,遺體被送回朝鮮。

這條沒有經過國內媒體廣泛報導的新聞,只在中朝邊境的和龍引起人們的恐慌。

位於圖們江上游北岸、長白山東麓的“山城”和龍,面積達到5043平方公里,其中的山區、半山區佔到91%,平均海拔600米。

境內有多達17條河流,屬於圖們江流域,為中溫帶半溼潤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溫度為4.8度。

這裡的夏天非常適合凹造型,7月平均溫度只有20.8度,穿一件不冷,套一件外套或疊穿T恤也不熱。

這片避暑勝地住著朝鮮、漢、滿、回、蒙古、壯、苗和土家主要八個民族,朝鮮族人口更是佔到60%。

然而以今天的信息發達和交通便利程度,地區、民族之間的交融進程遠遠超過上千年的總和。

走在馬路上,大家全是黃皮膚黑眼珠,根本分不出誰是朝鮮人,誰是漢人。

雖然這裡跟我們居住的地方很遙遠,可是個體面對社會環境鉅變的無力感,所改變的面相、眼神和肢體語言,全中國都是一樣的。

別說中國的55個民族漢化,全世界都在講全球化和趨於一致,越是發達的地區和國家,內部的差異越小,這是無法躲避的事實。

我們在和龍市政府門口打卡後,準備找家肯德基坐下來完成手頭的工作,地圖翻了大半天,愣是發現當地沒有肯德基麥當勞。

良哥開玩笑說不如看看哪些東北城市沒有這兩家美式快餐店,如果在這裡開第一家,生意豈不是好到爆。

我對此持有保留意見,這邊留下的幾乎是老人小孩,沒有什麼消費能力,一頓管飽的午飯也就十幾塊錢,肯德基麥當勞對他們來說,還是太貴了。

既然找不到地方工作,和龍也沒什麼特別的景點,我們就索性決定趕往下一個相鄰城市,車程只有50分鐘的龍井。

龍井是延邊最大的城市之一,全市總面積2591平方公里,向北和黑龍江連接,東南方向和朝鮮隔著圖們江相望,西邊眺望俄羅斯的普烈摩爾斯基區,被稱為延吉的後花園。

“龍井”這名字和龍井茶沒有任何關係,而是來源自一個流傳了上百年的故事。

據說1883年,朝鮮農民越過兀良哈嶺到這定居,在今龍井鎮龍井街與六道溝交叉路口的東北方向60米處發現一眼古井,於是他們在井邊建了“龍吊桶”,這村後來也改名為“龍井村”。

發展到今天,龍井一共有25萬人,朝鮮族佔到66%,這是中國境內朝鮮族居住最集中、朝鮮族原生態文化和民俗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被譽為“中國朝鮮族民俗文化寶庫”,建有中國唯一一座朝鮮民俗博物館。

不過我們親眼所見的城區,和漢族為主城市幾乎別無二致,一樣的樓房和道路,頂多這邊的路牌和店鋪都用雙語標識。

另外,沿途農村的一些房子明顯不同於東北的大玻璃平房,有藍色、橘色的屋頂,邊邊角角經過彎簷處理,翹著尾巴,類似於《大長今》中的建築風格。

說了這麼多,還是找家館子先填飽肚子吧。

這一路開過來,東北長白山這條線的館子爆雷率很低。我們經常不看點評APP,直接在路邊隨便找一家,有眼緣就走進去。

好在大多數沒有令人失望,比如龍井市政府旁邊這家聚豐園,推薦拍黃瓜、炒麵和招牌烤棒骨。

烤棒骨據說是全龍井僅此一家,很多人一來點上一斤,配著啤酒噸噸噸嘮起嗑來,還挺受當地人喜歡。

首先是份量充足,15塊錢一斤,老闆說用的是豬的大腿骨,塊頭大肉也多,吃一塊頂兩碗飯。

第二當然是味道好,部分東北店家放鹽像不用錢一樣,他們的剛剛好相當於我們的鹹到齁了,恨不得多扒幾口飯。

這家店找到恰到好處的平衡,棒骨有密制醬汁的十足鹹香,也不至於鹹到需要吃一口肉,喝一口水。

除此之外,棒骨既有酥脆的表皮,內在的筋肉做到了軟蠕,兩種截然不同的口感在口腔中交織爆炸,猶如走過一場神奇的探險。

面對我們毫不吝嗇的讚美,老闆更在乎小兒子放學的事情。

過了一會兒,小兒子一蹦一跳回來了,剛進門立刻和踢完足球的哥哥拌嘴打鬧,拎著書包的老闆娘隨後跟了進來。

奶奶一邊責備哥哥弄溼了課本,一邊詢問弟弟從哪裡學來的髒話,而老闆聽著老闆娘表揚小兒子在學校獲獎的事情。

雖然以我憤青的立場,在過去一直很懷疑人間溫情的真實性,認為這是人類的低級情緒,但是眼前這一幕不管怎麼說,還是真真切切打動了我。

這一家子不是什麼大富大貴的家庭,僅僅是茫茫十三億中的一小份子,這也只是眾多平淡無聊的中午之一。

不過一切最簡單的東西足以拼湊出最打動人心的情景,這是屬於普通城市普通人的普通快樂,像炎炎夏日的一陣清風,吹到人心窩裡。

龍井的確很普通,不熱鬧,隔壁是市政府,即使到了工作日的午飯時間,碩大的店裡只有我們仨一桌和另外兩人,格外冷清。

這裡見不到交通高峰期,上下班期間,馬路上的汽車多數是開往政府機關大樓。

那些無緣公務員的許多年輕人,要麼自己當老闆開飯店、網吧或KTV,要麼到周邊的大城市長春、延吉,要麼上韓國,男的當勞動力,女的當服務員。

這是龍井年輕人的現狀,少有人願意待在這裡。你說住在這裡平平淡淡、愜意是真的,但是難有發展也是真的。

過去的龍井可不這樣,這是延邊朝鮮族反帝反封建的啟蒙運動中心,宣傳反日愛國的《民聲報》在此創刊,馬列主義席捲人們的思想,幾乎見證了整一部侵華史。

老闆告訴我們市政府前面的老建築是曾經的日本駐龍井總領事館,又稱“間島日本總領事館”,民間俗稱“牛皮大院”。

間島,是韓國人對中國和朝鮮界河圖們江(韓國稱為豆滿江)以北、海蘭江以南的稱呼。

而中國稱之為“墾島”,原名“假江”,具體指的是圖們江北岸吉林延邊地區和龍縣光霽峪前的一處灘地。

由於東北這一帶是滿族的發源地,被稱為所謂的“龍興之地”,於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朝對東北實施封禁政策,絕對不允許關內漢族踏足。

這片肥沃的土地遭到荒棄,無人管理,18世紀60年代之後有不少朝鮮人過來定居和耕種,這也是中國朝鮮族的源頭之一。

為了防止朝鮮人把東北當成家一樣隨意出入,中朝兩國在1885年進行第一次國境線勘界,史稱“乙酉勘界”,可惜雙方始終沒有達成共識,為後來的“間島之爭”埋下後患。

這不得不說到同樣對東北虎視眈眈的俄羅斯了。

沙俄作為當時的世界強國之一,為了加強對遠東地區的控制,苦苦尋找太平洋不凍港供艦隊使用,大連的旅順港是他們的第一選擇。

藉著中國在1900年爆發義和團運動,俄國以保護在華領事和資產為由,派出20萬大軍非法進入東北,全面控制鐵路管理權,修築大量防禦工事。

此時的東北名義上是清帝國的一部分,實際形同俄國的一個省份。

日本人不願意了,之前因為俄國出面聯合德國、法國,被迫放棄遼東半島,現在他們又獨吞東北,更加不利於實現“東亞共榮圈”計劃。

按照計劃,日軍將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接著佔領全中國以此作為後備補給點,再稱霸東南亞和澳大利亞;

隨後在印度和納粹德國匯合,一起北上攻打蘇聯,終極目標是跨過太平洋打下美國,一統全世界。

1904年,日俄談判破裂,撕破臉的雙方在2月宣戰。經過旅順、奉天、遼陽會戰和黃海海戰等重大戰役,接連戰敗的俄國在1905年退回聖彼得堡。

同年11月,日本通過《己巳保護條約》控制朝鮮,插手間島問題,放大間島之爭;

1906年12月,日本西園寺內閣在伊藤博文的策劃下,決定發兵中國入侵延邊。

一年後,日本打著“保護朝鮮人民財產”的名號,強派60多名警察到延吉設立“朝鮮統監府間島臨時派出所”,大量開展間諜活動。

無能的清政府唯一做的只是和日本“交涉”,始終不敢以武力制裁,任其兩年間移居延邊的朝鮮人多達10萬,佔到延邊總人口的五分之四。

1909年11月,派出所更名為“間島日本總領事館”,直接聽命於日本外務大臣,負責日本在東北的軍事政治活動。

館內不僅有龐大的武裝警察機構,還有刑訊室、監獄和水牢等,這哪裡是領事館,分明是以龐大警察系統為主體的武裝侵略堡壘。

據歷史記載,間島日本總領事館從設立到1937年12月撤館為止,一共殺害抗日鬥士和群眾2萬餘人。

僅僅地下室就以非人道的方式奪走4000多條人命,一扇扇鐵門後汩汩流淌著幾十噸鮮血,種種可以想像、無法想象的斑斑事蹟全在這座充滿恐怖、憤怒和畏懼的建築中發生。

多年後,這個祥和優美的園子,這座精美設計的建築,野心勃勃的計劃的第一個海外據點如今安安靜靜地站在我們面前,站在被人遺忘的龍井。

眼前細細簌簌的行人走過的安靜街道也曾喧囂過,繁華的日子像過眼雲煙,都停留在昨天了。

如果不是當事人,有幾個人知道龍井還有一座天寶山,曾經的八大礦山之一,有色金屬的地質儲量和開採歷史都曾聞名全國。

這座銀礦原名紅石砬子。有史記載的最早開採時間足以追溯到光緒十五年(1889年),1893年為六十大壽的慈禧獻上白銀兩萬四千兩,博得老人家的歡心,賜名“天寶山”。

隨著清朝滅亡和“九一八”事件爆發,天寶山也在戰亂中被人遺忘,等到下一次恢復生產,是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個“五一”勞動節。

時值第一個五年計劃,天寶山作為生產工業原料、國防材料的重工業礦山,高度重視的中央先後撥下大量資金扶持。

天寶山在短短几年內形成了日處理礦石2000噸的生產規模,成為全國有色金屬系統的八大礦山之一,多次受到國家冶金部和有色總局的表揚。

許多人揣著“淘金熱”的夢想聚集在龍井,人口一度超過延邊首府延吉,他們定居、打工、賺錢、消費,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可惜金礦銀礦總有挖空的一天,進入九十年代後,挖了近100年的天寶山面臨資源貧乏、質量下降、成本提高、資金週轉困難諸多不利因素,無以為繼。

2002年2月19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批覆同意天寶山礦務局進入破產程序;

2002年3月13日,龍井市人民法院受理天寶山礦務局關閉破產一案,公告天寶山礦務局實施關閉破產;

伴隨礦山的停工,龍井的發展走向斷崖路,經濟萎靡不振。

政府早在2005年開始尋求轉型,修了幾家客運站試圖吸引俄羅斯和韓國的投資,正如我們見到的,一切都沒有發生和成功。

位於龍井經濟開發區的延邊義烏商貿城,因為主打低價的小商品無法承受深山的高昂運費,無人問津的空地長起了雜草,商業前景幾乎消失。

其實龍井只是一個小小的窗口,透過這個窗口是東北在過去二十年的倒退,空留下這些鏽跡斑斑的大型設備和建築,東北輝煌的沉默見證者。

那麼多有著繁忙工廠、發電廠、採礦和伐木向的鄉鎮和城市,一旦自然資源枯竭,無不是生產總值下降,工人失業和犯罪率上升,風光不再。

哪怕政府第一時間尋找出路,卻總是有心無力,難以重現往日的輝煌,有多少次舉臂高呼振興,就有多少次再度恢復平寂。

柯林斯詞典中,專門有一個詞語“Rust Belt”指這些“曾經擁有大量工業,現在處於經濟困難的地區”,即“鏽帶”。

這裡的建築在生鏽,這裡居住的人們也在慢慢、慢慢地生鏽,變得像這片大地一樣寂靜無聲。

以下為圖說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到和龍的距離不短,所以17號在安圖縣露營一宿後,18號早上再趕往和龍和龍井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早市的普通人們,他們才是這個國家的全部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我們點了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手撕的挺有勁道,蘸著狗醬吃著香,和尚也跳牆。煙燻的味道和大家平時吃到的煙燻雞鴨鵝是一樣的,主要是做得特別“爛”,入口用上下頜床輕輕一壓,肉和骨頭瞬間分離,吐出骨頭,留下滿嘴噴香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良哥更喜歡吃有韌勁的狗肉,悠悠覺得鹹了點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請認準當地人推薦的大韓狗肉館,這家店在導航上是沒有具體位置的,地點在某小學附近。這好像尋找一位世外高人,人們只知道他在這座山頭修仙,想要得道,自個兒慢慢找吧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這邊的水果攤和南方差不多,都有蘋果、鴨梨、芒果和藍莓,區別只在於是當地產的。當地的水果攤,比較特別的蘋果梨,吃起來真的是兩種水果的味道結合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準備離開臨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一路的木林森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眼前的這一幕很像“三賤客”幾年前的越南之旅,也是這樣佔居高位的路邊,這樣大片大片的綠色盡收眼底。“三賤客”嘖嘖感嘆越南有著全世界無與倫比的美麗,我卻為加起來有兩百歲的他們感到遺憾。他們不瞭解中國,無緣這些幾乎和文明社會斷絕聯繫,卻有一級柏油路的自駕遊愛好者樂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難得遇到的草原,趕緊下車拍照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暫時和森林說拜拜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偶爾出鏡的悠悠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正在找露營地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一茬接一茬的玉米地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在長白山遇到非常有設計感的翠柳公廁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開進這條寄予最後希望的小路,過了忐忑的十幾分鍾,好消息是判斷正確,小路通往剛剛看到的田地;壞消息是田地是密密麻麻的玉米地,除非和玉米一樣站著睡覺,不然沒法露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在抱有希望和淪為失望的不斷輪迴中,跌宕起伏的劇情迎來好萊塢式反轉,這方圓百里的玉米地不遠處剛好有那麼一座禿了的小山頭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站在山頂上,這片地都是我的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第一步是穿好骨架,其他的就容易了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幹活要緊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全部搭完的樣子,不要太溫馨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擺個躺椅坐在底下愜意地看著天空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麵條、火腿腸、辣條、甜蒜、老乾媽應有盡有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野餐時間到,開飯了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再來一罐三得利,完美


"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龍井國境線長:142.5公里

龍井人口:24.6萬,朝鮮族佔66%

初印象:寂靜沒落的工業重鎮

➤臨江是一座特別早起的城市。

凌晨一點多的時候,我們所住賓館樓下的早市便有小販佔位擺攤,四點多因為吵鬧的厲害,良哥輾轉反側直至天亮,六點左右索性起床出門溜達。

我除了睡前聽到一些從走廊傳過來的不可描述的聲音外,基本一覺到天亮,直到良哥回來的那一陣有力的敲門聲把我驚醒。

“這邊藍莓真便宜,才10元一斤。”

看著良哥手裡拎著的水果,我下意識的“哦”了一聲,然後想到前段時間在超市花了20元買的一盒200克裝的藍莓,這價差有點大。東北貌似有很多藍莓種植園,應該也算是一大特色,此外還有甜瓜,也是路上看到的瓜農都在賣的一種當季水果。

按例在臨江早起後,處理完手頭的工作後就開始為午飯覓食。

根據良哥在當地的一位朋友的指引下,說解放小學邊上的大韓狗肉館不錯,一看導航原來就在賓館附近,也是早市所在的那條街,於是就直接殺奔過去。

東北人尤其朝鮮族是出了名的愛吃狗肉,據聞延邊地區一年大約要消費30萬條狗,當地有一句俗語是“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臨江雖然不屬於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但也是朝鮮族比較集中的一個聚居地,所以這邊的狗肉也是當地民眾餐桌上的家常菜。

可能一些人不認同吃狗肉,但我老家廣東汕頭,悠悠老家安徽宿州和良哥老家浙江金華都有吃狗肉的風俗,所以在這點上我們仨並沒有什麼忌諱。

至於東北這邊為什麼夏天也吃狗肉,在我們一路上求證得到的說法是,這相當於三伏天貼鍼灸,逼出體內的寒氣、陰氣。以前當地人在沒有空調的情況下還悶在屋子裡吃,為的就是驅寒。

點了一份煙燻狗蹄子和一份手撕狗肉,外加兩份時蔬。煙燻蹄子煮的酥爛,入口即化的那種,口感裡伴有煙燻味,應該是煮過後再煙燻。手撕狗肉的口感相對勁道些,說不上什麼特別之處,但味道還不錯,口留餘香的那種。

好像臨江這邊的飲食相比東北國境線上其他城鎮,最大的特色在於煙燻。良哥的那位朋友特意囑咐我們走之前再買點燻雞和薰蛋之類的帶著路上吃。

可惜出城的路上都沒有見到熟食店,還有大煎餅,也沒有口福吃到(臨江大部分居民的父輩是闖關東時期過來的山東人,至今很多家庭保留著山東的飲食習慣,可以卷一切的大煎餅正是其中之一)。

我們安慰自己說路上總有一些遺憾,這些零零總總的遺憾才是旅途回憶中最深的一部分。

當下最重要的,是把目光放在還有六小時路程的和龍——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第一站。

201國道將臨江和和龍連接在一起。

這條路車流依然很少,偶爾和幾輛橘色的戰旗牌森林消防車打個照面,雙方的眼神都帶著“你怎麼在這”的極大困惑。導航顯示300餘公里將近6個小時的車程。

經過前面幾天的國境線奔襲,給我最大的感觸是我們中國的幅員這麼遼闊,很多公路風景不亞於歐美,只是大家不知道,或者身處急功近利的社會中,無從出發。

傍晚時分,在離和龍還差不多兩個小時的車程,我們總算開出了那片積雨雲。此時,夕陽透過雲朵散落在層層田野間,我們像是行駛在一幅油畫中,有了陽光和清風的點綴,整個人的心情都好不少。

良哥覺得沒必要再往前趕路了,建議找個地方露營,晚上看看星空,喝點酒,吹牛聊會。於是看著前面一大片綠色的山林,我們找了下道口拐了進去。

人在城市待久了,總是這裡有點不爽,那裡有點毛病,需要讓大自然母親來治一治。

就露營來說,良哥算是這方面的老司機,近到新疆西藏,遠到南半球的新西蘭,都安營紮寨過;作為女生的悠悠沒有任何經驗,對第一次感到興奮和期待,好像實現了多年的夙願;我之前則因公關關係參加過兩次露營,不過都是被主辦方安排得妥妥當當,拎包入住。這回是真正輪到自己動手紮營,尤其還是自己團隊一起,內心也多少有些許期待。

開進去之後,發現這邊的山頭上都是成片成片的莊稼,玉米、大豆之類,基本找不到一塊可以容納一車三人的空地,更別奢望草地了。路過一個寥寥幾戶人家的村莊,地圖顯示著“安圖縣”。

時代的腳步沒有經過這裡,原色的木頭和水泥磚組成的房子維持著上世紀的風格和成色,然而我們的心思全不在這上面。

話事人良哥說開了這麼長一段時間,大家也不甘心,還是往前接著開吧。如果真的沒有再折回大路往和龍趕,至少不留遺憾。

在最終找到露營地——一座禿了的小山頭已經快六點,晚霞已經開始招搖過市。

雖然時值7月,這塊風水寶地卻見不到一隻蚊蟲,也沒有鄉下一貫的泔水味,外加地偏人少,陽光、空氣所有的一切都很乾淨清爽。

眼看遠處的夕陽落入地平線裡,在一陣忙亂過後,營地總算被我們支起來了。

人有時候真的很奇怪,當然我這裡說的是城裡人。不論生活如何安逸,總會過膩。於是想著跟大自然接觸,迴歸原野。

就像露營,明明各種不方便,但當你真正紮下營地的時候,坐在椅子上望一眼毫無遮掩的遠方和通透的天空,吸一口純粹的自然風,似乎所有不自在的毛病都不治而愈。

作為我們的主廚,悠悠全球首創掛麵煮方便麵,輔以配料包和火腿腸調味,看著咕嚕咕嚕冒泡的湯水煮著我們三個的疲倦、餓意和期待,心想生活可以簡單到很簡單,純粹其實就是豐富,也是小幸福。

即使麵條的賣相一般,色香味一樣不佔,但是坐在野外哧溜哧溜地吃著,那種味道在家裡和飯店裡都是絕壁吃不出的,因為這種味道里參雜著更多的是放鬆。

這一晚,我們在沒有星星和信號的黑夜中,配著老乾媽和啤酒,說著忘記說過的話,吃完了這一頓難忘的“面雜”,順便開了一場戶外露天演唱會。

打開手機的閃關燈,五音不全地嚎著“那一夜我獨自望著星空”,嚎出被壓抑太久的表現欲。藉著酒勁,人容易撥下人格這顆洋蔥的最外一層。

城市生活要求我們每個人都收起天真,無時不刻地顧慮人和人的圈子關係,活得像人精。這不是壞事,只是在錙銖必較的環境待久了容易神經衰弱,隨時像個氣鼓鼓的氣球,輕輕一刺就爆。

偶爾把自己扔進大自然裡,鬆鬆頭皮,釋放下天性,連接人和自然,確實有利於解開心結。

演唱會結束於一場不期而遇的小雨。

躺在帳篷裡,聽著雨聲越聽越大,我們三頂帳篷頭挨著圍在一起,開玩笑說山坡上衝下泥石流怎麼辦?良哥一句話倒是夠爽快:“不管了,睡覺!”

儘管風餐露宿,雨水交加,但這一晚我們三個都睡的很香。直到第二天的鬧鐘毫無人性地把我們叫醒。

處理完工作,收拾好營地,差不多已近上午十點。

繼續向和龍進發。

直到從山路下來,見到十字路口有一座“飛龍”雕塑,底座的“和龍”兩字告訴你—歡迎來到“長白山下金達萊(朝鮮語“杜鵑花”的音譯),最美中朝邊境線”。

話是這樣說—最美中朝,中朝友好。我對這座城市的最初印象卻是一條2015年1月的新聞:

那是一個寒冷的冬日,一名帶有手槍的朝鮮士兵,穿過凍上的圖們江,來到一個名為吉地屯的小村莊。

然後在傍晚時分,他向兩對老夫婦開槍,致其四人死亡。

當天夜裡,大舉出動的中國軍警開槍擊中他的腹部,將其抓獲,他大概在一天後死亡,遺體被送回朝鮮。

這條沒有經過國內媒體廣泛報導的新聞,只在中朝邊境的和龍引起人們的恐慌。

位於圖們江上游北岸、長白山東麓的“山城”和龍,面積達到5043平方公里,其中的山區、半山區佔到91%,平均海拔600米。

境內有多達17條河流,屬於圖們江流域,為中溫帶半溼潤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溫度為4.8度。

這裡的夏天非常適合凹造型,7月平均溫度只有20.8度,穿一件不冷,套一件外套或疊穿T恤也不熱。

這片避暑勝地住著朝鮮、漢、滿、回、蒙古、壯、苗和土家主要八個民族,朝鮮族人口更是佔到60%。

然而以今天的信息發達和交通便利程度,地區、民族之間的交融進程遠遠超過上千年的總和。

走在馬路上,大家全是黃皮膚黑眼珠,根本分不出誰是朝鮮人,誰是漢人。

雖然這裡跟我們居住的地方很遙遠,可是個體面對社會環境鉅變的無力感,所改變的面相、眼神和肢體語言,全中國都是一樣的。

別說中國的55個民族漢化,全世界都在講全球化和趨於一致,越是發達的地區和國家,內部的差異越小,這是無法躲避的事實。

我們在和龍市政府門口打卡後,準備找家肯德基坐下來完成手頭的工作,地圖翻了大半天,愣是發現當地沒有肯德基麥當勞。

良哥開玩笑說不如看看哪些東北城市沒有這兩家美式快餐店,如果在這裡開第一家,生意豈不是好到爆。

我對此持有保留意見,這邊留下的幾乎是老人小孩,沒有什麼消費能力,一頓管飽的午飯也就十幾塊錢,肯德基麥當勞對他們來說,還是太貴了。

既然找不到地方工作,和龍也沒什麼特別的景點,我們就索性決定趕往下一個相鄰城市,車程只有50分鐘的龍井。

龍井是延邊最大的城市之一,全市總面積2591平方公里,向北和黑龍江連接,東南方向和朝鮮隔著圖們江相望,西邊眺望俄羅斯的普烈摩爾斯基區,被稱為延吉的後花園。

“龍井”這名字和龍井茶沒有任何關係,而是來源自一個流傳了上百年的故事。

據說1883年,朝鮮農民越過兀良哈嶺到這定居,在今龍井鎮龍井街與六道溝交叉路口的東北方向60米處發現一眼古井,於是他們在井邊建了“龍吊桶”,這村後來也改名為“龍井村”。

發展到今天,龍井一共有25萬人,朝鮮族佔到66%,這是中國境內朝鮮族居住最集中、朝鮮族原生態文化和民俗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被譽為“中國朝鮮族民俗文化寶庫”,建有中國唯一一座朝鮮民俗博物館。

不過我們親眼所見的城區,和漢族為主城市幾乎別無二致,一樣的樓房和道路,頂多這邊的路牌和店鋪都用雙語標識。

另外,沿途農村的一些房子明顯不同於東北的大玻璃平房,有藍色、橘色的屋頂,邊邊角角經過彎簷處理,翹著尾巴,類似於《大長今》中的建築風格。

說了這麼多,還是找家館子先填飽肚子吧。

這一路開過來,東北長白山這條線的館子爆雷率很低。我們經常不看點評APP,直接在路邊隨便找一家,有眼緣就走進去。

好在大多數沒有令人失望,比如龍井市政府旁邊這家聚豐園,推薦拍黃瓜、炒麵和招牌烤棒骨。

烤棒骨據說是全龍井僅此一家,很多人一來點上一斤,配著啤酒噸噸噸嘮起嗑來,還挺受當地人喜歡。

首先是份量充足,15塊錢一斤,老闆說用的是豬的大腿骨,塊頭大肉也多,吃一塊頂兩碗飯。

第二當然是味道好,部分東北店家放鹽像不用錢一樣,他們的剛剛好相當於我們的鹹到齁了,恨不得多扒幾口飯。

這家店找到恰到好處的平衡,棒骨有密制醬汁的十足鹹香,也不至於鹹到需要吃一口肉,喝一口水。

除此之外,棒骨既有酥脆的表皮,內在的筋肉做到了軟蠕,兩種截然不同的口感在口腔中交織爆炸,猶如走過一場神奇的探險。

面對我們毫不吝嗇的讚美,老闆更在乎小兒子放學的事情。

過了一會兒,小兒子一蹦一跳回來了,剛進門立刻和踢完足球的哥哥拌嘴打鬧,拎著書包的老闆娘隨後跟了進來。

奶奶一邊責備哥哥弄溼了課本,一邊詢問弟弟從哪裡學來的髒話,而老闆聽著老闆娘表揚小兒子在學校獲獎的事情。

雖然以我憤青的立場,在過去一直很懷疑人間溫情的真實性,認為這是人類的低級情緒,但是眼前這一幕不管怎麼說,還是真真切切打動了我。

這一家子不是什麼大富大貴的家庭,僅僅是茫茫十三億中的一小份子,這也只是眾多平淡無聊的中午之一。

不過一切最簡單的東西足以拼湊出最打動人心的情景,這是屬於普通城市普通人的普通快樂,像炎炎夏日的一陣清風,吹到人心窩裡。

龍井的確很普通,不熱鬧,隔壁是市政府,即使到了工作日的午飯時間,碩大的店裡只有我們仨一桌和另外兩人,格外冷清。

這裡見不到交通高峰期,上下班期間,馬路上的汽車多數是開往政府機關大樓。

那些無緣公務員的許多年輕人,要麼自己當老闆開飯店、網吧或KTV,要麼到周邊的大城市長春、延吉,要麼上韓國,男的當勞動力,女的當服務員。

這是龍井年輕人的現狀,少有人願意待在這裡。你說住在這裡平平淡淡、愜意是真的,但是難有發展也是真的。

過去的龍井可不這樣,這是延邊朝鮮族反帝反封建的啟蒙運動中心,宣傳反日愛國的《民聲報》在此創刊,馬列主義席捲人們的思想,幾乎見證了整一部侵華史。

老闆告訴我們市政府前面的老建築是曾經的日本駐龍井總領事館,又稱“間島日本總領事館”,民間俗稱“牛皮大院”。

間島,是韓國人對中國和朝鮮界河圖們江(韓國稱為豆滿江)以北、海蘭江以南的稱呼。

而中國稱之為“墾島”,原名“假江”,具體指的是圖們江北岸吉林延邊地區和龍縣光霽峪前的一處灘地。

由於東北這一帶是滿族的發源地,被稱為所謂的“龍興之地”,於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朝對東北實施封禁政策,絕對不允許關內漢族踏足。

這片肥沃的土地遭到荒棄,無人管理,18世紀60年代之後有不少朝鮮人過來定居和耕種,這也是中國朝鮮族的源頭之一。

為了防止朝鮮人把東北當成家一樣隨意出入,中朝兩國在1885年進行第一次國境線勘界,史稱“乙酉勘界”,可惜雙方始終沒有達成共識,為後來的“間島之爭”埋下後患。

這不得不說到同樣對東北虎視眈眈的俄羅斯了。

沙俄作為當時的世界強國之一,為了加強對遠東地區的控制,苦苦尋找太平洋不凍港供艦隊使用,大連的旅順港是他們的第一選擇。

藉著中國在1900年爆發義和團運動,俄國以保護在華領事和資產為由,派出20萬大軍非法進入東北,全面控制鐵路管理權,修築大量防禦工事。

此時的東北名義上是清帝國的一部分,實際形同俄國的一個省份。

日本人不願意了,之前因為俄國出面聯合德國、法國,被迫放棄遼東半島,現在他們又獨吞東北,更加不利於實現“東亞共榮圈”計劃。

按照計劃,日軍將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接著佔領全中國以此作為後備補給點,再稱霸東南亞和澳大利亞;

隨後在印度和納粹德國匯合,一起北上攻打蘇聯,終極目標是跨過太平洋打下美國,一統全世界。

1904年,日俄談判破裂,撕破臉的雙方在2月宣戰。經過旅順、奉天、遼陽會戰和黃海海戰等重大戰役,接連戰敗的俄國在1905年退回聖彼得堡。

同年11月,日本通過《己巳保護條約》控制朝鮮,插手間島問題,放大間島之爭;

1906年12月,日本西園寺內閣在伊藤博文的策劃下,決定發兵中國入侵延邊。

一年後,日本打著“保護朝鮮人民財產”的名號,強派60多名警察到延吉設立“朝鮮統監府間島臨時派出所”,大量開展間諜活動。

無能的清政府唯一做的只是和日本“交涉”,始終不敢以武力制裁,任其兩年間移居延邊的朝鮮人多達10萬,佔到延邊總人口的五分之四。

1909年11月,派出所更名為“間島日本總領事館”,直接聽命於日本外務大臣,負責日本在東北的軍事政治活動。

館內不僅有龐大的武裝警察機構,還有刑訊室、監獄和水牢等,這哪裡是領事館,分明是以龐大警察系統為主體的武裝侵略堡壘。

據歷史記載,間島日本總領事館從設立到1937年12月撤館為止,一共殺害抗日鬥士和群眾2萬餘人。

僅僅地下室就以非人道的方式奪走4000多條人命,一扇扇鐵門後汩汩流淌著幾十噸鮮血,種種可以想像、無法想象的斑斑事蹟全在這座充滿恐怖、憤怒和畏懼的建築中發生。

多年後,這個祥和優美的園子,這座精美設計的建築,野心勃勃的計劃的第一個海外據點如今安安靜靜地站在我們面前,站在被人遺忘的龍井。

眼前細細簌簌的行人走過的安靜街道也曾喧囂過,繁華的日子像過眼雲煙,都停留在昨天了。

如果不是當事人,有幾個人知道龍井還有一座天寶山,曾經的八大礦山之一,有色金屬的地質儲量和開採歷史都曾聞名全國。

這座銀礦原名紅石砬子。有史記載的最早開採時間足以追溯到光緒十五年(1889年),1893年為六十大壽的慈禧獻上白銀兩萬四千兩,博得老人家的歡心,賜名“天寶山”。

隨著清朝滅亡和“九一八”事件爆發,天寶山也在戰亂中被人遺忘,等到下一次恢復生產,是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個“五一”勞動節。

時值第一個五年計劃,天寶山作為生產工業原料、國防材料的重工業礦山,高度重視的中央先後撥下大量資金扶持。

天寶山在短短几年內形成了日處理礦石2000噸的生產規模,成為全國有色金屬系統的八大礦山之一,多次受到國家冶金部和有色總局的表揚。

許多人揣著“淘金熱”的夢想聚集在龍井,人口一度超過延邊首府延吉,他們定居、打工、賺錢、消費,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可惜金礦銀礦總有挖空的一天,進入九十年代後,挖了近100年的天寶山面臨資源貧乏、質量下降、成本提高、資金週轉困難諸多不利因素,無以為繼。

2002年2月19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批覆同意天寶山礦務局進入破產程序;

2002年3月13日,龍井市人民法院受理天寶山礦務局關閉破產一案,公告天寶山礦務局實施關閉破產;

伴隨礦山的停工,龍井的發展走向斷崖路,經濟萎靡不振。

政府早在2005年開始尋求轉型,修了幾家客運站試圖吸引俄羅斯和韓國的投資,正如我們見到的,一切都沒有發生和成功。

位於龍井經濟開發區的延邊義烏商貿城,因為主打低價的小商品無法承受深山的高昂運費,無人問津的空地長起了雜草,商業前景幾乎消失。

其實龍井只是一個小小的窗口,透過這個窗口是東北在過去二十年的倒退,空留下這些鏽跡斑斑的大型設備和建築,東北輝煌的沉默見證者。

那麼多有著繁忙工廠、發電廠、採礦和伐木向的鄉鎮和城市,一旦自然資源枯竭,無不是生產總值下降,工人失業和犯罪率上升,風光不再。

哪怕政府第一時間尋找出路,卻總是有心無力,難以重現往日的輝煌,有多少次舉臂高呼振興,就有多少次再度恢復平寂。

柯林斯詞典中,專門有一個詞語“Rust Belt”指這些“曾經擁有大量工業,現在處於經濟困難的地區”,即“鏽帶”。

這裡的建築在生鏽,這裡居住的人們也在慢慢、慢慢地生鏽,變得像這片大地一樣寂靜無聲。

以下為圖說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到和龍的距離不短,所以17號在安圖縣露營一宿後,18號早上再趕往和龍和龍井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早市的普通人們,他們才是這個國家的全部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我們點了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手撕的挺有勁道,蘸著狗醬吃著香,和尚也跳牆。煙燻的味道和大家平時吃到的煙燻雞鴨鵝是一樣的,主要是做得特別“爛”,入口用上下頜床輕輕一壓,肉和骨頭瞬間分離,吐出骨頭,留下滿嘴噴香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良哥更喜歡吃有韌勁的狗肉,悠悠覺得鹹了點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請認準當地人推薦的大韓狗肉館,這家店在導航上是沒有具體位置的,地點在某小學附近。這好像尋找一位世外高人,人們只知道他在這座山頭修仙,想要得道,自個兒慢慢找吧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這邊的水果攤和南方差不多,都有蘋果、鴨梨、芒果和藍莓,區別只在於是當地產的。當地的水果攤,比較特別的蘋果梨,吃起來真的是兩種水果的味道結合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準備離開臨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一路的木林森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眼前的這一幕很像“三賤客”幾年前的越南之旅,也是這樣佔居高位的路邊,這樣大片大片的綠色盡收眼底。“三賤客”嘖嘖感嘆越南有著全世界無與倫比的美麗,我卻為加起來有兩百歲的他們感到遺憾。他們不瞭解中國,無緣這些幾乎和文明社會斷絕聯繫,卻有一級柏油路的自駕遊愛好者樂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難得遇到的草原,趕緊下車拍照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暫時和森林說拜拜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偶爾出鏡的悠悠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正在找露營地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一茬接一茬的玉米地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在長白山遇到非常有設計感的翠柳公廁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開進這條寄予最後希望的小路,過了忐忑的十幾分鍾,好消息是判斷正確,小路通往剛剛看到的田地;壞消息是田地是密密麻麻的玉米地,除非和玉米一樣站著睡覺,不然沒法露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在抱有希望和淪為失望的不斷輪迴中,跌宕起伏的劇情迎來好萊塢式反轉,這方圓百里的玉米地不遠處剛好有那麼一座禿了的小山頭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站在山頂上,這片地都是我的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第一步是穿好骨架,其他的就容易了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幹活要緊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全部搭完的樣子,不要太溫馨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擺個躺椅坐在底下愜意地看著天空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麵條、火腿腸、辣條、甜蒜、老乾媽應有盡有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野餐時間到,開飯了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再來一罐三得利,完美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亂來山頂演唱會


"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龍井國境線長:142.5公里

龍井人口:24.6萬,朝鮮族佔66%

初印象:寂靜沒落的工業重鎮

➤臨江是一座特別早起的城市。

凌晨一點多的時候,我們所住賓館樓下的早市便有小販佔位擺攤,四點多因為吵鬧的厲害,良哥輾轉反側直至天亮,六點左右索性起床出門溜達。

我除了睡前聽到一些從走廊傳過來的不可描述的聲音外,基本一覺到天亮,直到良哥回來的那一陣有力的敲門聲把我驚醒。

“這邊藍莓真便宜,才10元一斤。”

看著良哥手裡拎著的水果,我下意識的“哦”了一聲,然後想到前段時間在超市花了20元買的一盒200克裝的藍莓,這價差有點大。東北貌似有很多藍莓種植園,應該也算是一大特色,此外還有甜瓜,也是路上看到的瓜農都在賣的一種當季水果。

按例在臨江早起後,處理完手頭的工作後就開始為午飯覓食。

根據良哥在當地的一位朋友的指引下,說解放小學邊上的大韓狗肉館不錯,一看導航原來就在賓館附近,也是早市所在的那條街,於是就直接殺奔過去。

東北人尤其朝鮮族是出了名的愛吃狗肉,據聞延邊地區一年大約要消費30萬條狗,當地有一句俗語是“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臨江雖然不屬於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但也是朝鮮族比較集中的一個聚居地,所以這邊的狗肉也是當地民眾餐桌上的家常菜。

可能一些人不認同吃狗肉,但我老家廣東汕頭,悠悠老家安徽宿州和良哥老家浙江金華都有吃狗肉的風俗,所以在這點上我們仨並沒有什麼忌諱。

至於東北這邊為什麼夏天也吃狗肉,在我們一路上求證得到的說法是,這相當於三伏天貼鍼灸,逼出體內的寒氣、陰氣。以前當地人在沒有空調的情況下還悶在屋子裡吃,為的就是驅寒。

點了一份煙燻狗蹄子和一份手撕狗肉,外加兩份時蔬。煙燻蹄子煮的酥爛,入口即化的那種,口感裡伴有煙燻味,應該是煮過後再煙燻。手撕狗肉的口感相對勁道些,說不上什麼特別之處,但味道還不錯,口留餘香的那種。

好像臨江這邊的飲食相比東北國境線上其他城鎮,最大的特色在於煙燻。良哥的那位朋友特意囑咐我們走之前再買點燻雞和薰蛋之類的帶著路上吃。

可惜出城的路上都沒有見到熟食店,還有大煎餅,也沒有口福吃到(臨江大部分居民的父輩是闖關東時期過來的山東人,至今很多家庭保留著山東的飲食習慣,可以卷一切的大煎餅正是其中之一)。

我們安慰自己說路上總有一些遺憾,這些零零總總的遺憾才是旅途回憶中最深的一部分。

當下最重要的,是把目光放在還有六小時路程的和龍——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第一站。

201國道將臨江和和龍連接在一起。

這條路車流依然很少,偶爾和幾輛橘色的戰旗牌森林消防車打個照面,雙方的眼神都帶著“你怎麼在這”的極大困惑。導航顯示300餘公里將近6個小時的車程。

經過前面幾天的國境線奔襲,給我最大的感觸是我們中國的幅員這麼遼闊,很多公路風景不亞於歐美,只是大家不知道,或者身處急功近利的社會中,無從出發。

傍晚時分,在離和龍還差不多兩個小時的車程,我們總算開出了那片積雨雲。此時,夕陽透過雲朵散落在層層田野間,我們像是行駛在一幅油畫中,有了陽光和清風的點綴,整個人的心情都好不少。

良哥覺得沒必要再往前趕路了,建議找個地方露營,晚上看看星空,喝點酒,吹牛聊會。於是看著前面一大片綠色的山林,我們找了下道口拐了進去。

人在城市待久了,總是這裡有點不爽,那裡有點毛病,需要讓大自然母親來治一治。

就露營來說,良哥算是這方面的老司機,近到新疆西藏,遠到南半球的新西蘭,都安營紮寨過;作為女生的悠悠沒有任何經驗,對第一次感到興奮和期待,好像實現了多年的夙願;我之前則因公關關係參加過兩次露營,不過都是被主辦方安排得妥妥當當,拎包入住。這回是真正輪到自己動手紮營,尤其還是自己團隊一起,內心也多少有些許期待。

開進去之後,發現這邊的山頭上都是成片成片的莊稼,玉米、大豆之類,基本找不到一塊可以容納一車三人的空地,更別奢望草地了。路過一個寥寥幾戶人家的村莊,地圖顯示著“安圖縣”。

時代的腳步沒有經過這裡,原色的木頭和水泥磚組成的房子維持著上世紀的風格和成色,然而我們的心思全不在這上面。

話事人良哥說開了這麼長一段時間,大家也不甘心,還是往前接著開吧。如果真的沒有再折回大路往和龍趕,至少不留遺憾。

在最終找到露營地——一座禿了的小山頭已經快六點,晚霞已經開始招搖過市。

雖然時值7月,這塊風水寶地卻見不到一隻蚊蟲,也沒有鄉下一貫的泔水味,外加地偏人少,陽光、空氣所有的一切都很乾淨清爽。

眼看遠處的夕陽落入地平線裡,在一陣忙亂過後,營地總算被我們支起來了。

人有時候真的很奇怪,當然我這裡說的是城裡人。不論生活如何安逸,總會過膩。於是想著跟大自然接觸,迴歸原野。

就像露營,明明各種不方便,但當你真正紮下營地的時候,坐在椅子上望一眼毫無遮掩的遠方和通透的天空,吸一口純粹的自然風,似乎所有不自在的毛病都不治而愈。

作為我們的主廚,悠悠全球首創掛麵煮方便麵,輔以配料包和火腿腸調味,看著咕嚕咕嚕冒泡的湯水煮著我們三個的疲倦、餓意和期待,心想生活可以簡單到很簡單,純粹其實就是豐富,也是小幸福。

即使麵條的賣相一般,色香味一樣不佔,但是坐在野外哧溜哧溜地吃著,那種味道在家裡和飯店裡都是絕壁吃不出的,因為這種味道里參雜著更多的是放鬆。

這一晚,我們在沒有星星和信號的黑夜中,配著老乾媽和啤酒,說著忘記說過的話,吃完了這一頓難忘的“面雜”,順便開了一場戶外露天演唱會。

打開手機的閃關燈,五音不全地嚎著“那一夜我獨自望著星空”,嚎出被壓抑太久的表現欲。藉著酒勁,人容易撥下人格這顆洋蔥的最外一層。

城市生活要求我們每個人都收起天真,無時不刻地顧慮人和人的圈子關係,活得像人精。這不是壞事,只是在錙銖必較的環境待久了容易神經衰弱,隨時像個氣鼓鼓的氣球,輕輕一刺就爆。

偶爾把自己扔進大自然裡,鬆鬆頭皮,釋放下天性,連接人和自然,確實有利於解開心結。

演唱會結束於一場不期而遇的小雨。

躺在帳篷裡,聽著雨聲越聽越大,我們三頂帳篷頭挨著圍在一起,開玩笑說山坡上衝下泥石流怎麼辦?良哥一句話倒是夠爽快:“不管了,睡覺!”

儘管風餐露宿,雨水交加,但這一晚我們三個都睡的很香。直到第二天的鬧鐘毫無人性地把我們叫醒。

處理完工作,收拾好營地,差不多已近上午十點。

繼續向和龍進發。

直到從山路下來,見到十字路口有一座“飛龍”雕塑,底座的“和龍”兩字告訴你—歡迎來到“長白山下金達萊(朝鮮語“杜鵑花”的音譯),最美中朝邊境線”。

話是這樣說—最美中朝,中朝友好。我對這座城市的最初印象卻是一條2015年1月的新聞:

那是一個寒冷的冬日,一名帶有手槍的朝鮮士兵,穿過凍上的圖們江,來到一個名為吉地屯的小村莊。

然後在傍晚時分,他向兩對老夫婦開槍,致其四人死亡。

當天夜裡,大舉出動的中國軍警開槍擊中他的腹部,將其抓獲,他大概在一天後死亡,遺體被送回朝鮮。

這條沒有經過國內媒體廣泛報導的新聞,只在中朝邊境的和龍引起人們的恐慌。

位於圖們江上游北岸、長白山東麓的“山城”和龍,面積達到5043平方公里,其中的山區、半山區佔到91%,平均海拔600米。

境內有多達17條河流,屬於圖們江流域,為中溫帶半溼潤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溫度為4.8度。

這裡的夏天非常適合凹造型,7月平均溫度只有20.8度,穿一件不冷,套一件外套或疊穿T恤也不熱。

這片避暑勝地住著朝鮮、漢、滿、回、蒙古、壯、苗和土家主要八個民族,朝鮮族人口更是佔到60%。

然而以今天的信息發達和交通便利程度,地區、民族之間的交融進程遠遠超過上千年的總和。

走在馬路上,大家全是黃皮膚黑眼珠,根本分不出誰是朝鮮人,誰是漢人。

雖然這裡跟我們居住的地方很遙遠,可是個體面對社會環境鉅變的無力感,所改變的面相、眼神和肢體語言,全中國都是一樣的。

別說中國的55個民族漢化,全世界都在講全球化和趨於一致,越是發達的地區和國家,內部的差異越小,這是無法躲避的事實。

我們在和龍市政府門口打卡後,準備找家肯德基坐下來完成手頭的工作,地圖翻了大半天,愣是發現當地沒有肯德基麥當勞。

良哥開玩笑說不如看看哪些東北城市沒有這兩家美式快餐店,如果在這裡開第一家,生意豈不是好到爆。

我對此持有保留意見,這邊留下的幾乎是老人小孩,沒有什麼消費能力,一頓管飽的午飯也就十幾塊錢,肯德基麥當勞對他們來說,還是太貴了。

既然找不到地方工作,和龍也沒什麼特別的景點,我們就索性決定趕往下一個相鄰城市,車程只有50分鐘的龍井。

龍井是延邊最大的城市之一,全市總面積2591平方公里,向北和黑龍江連接,東南方向和朝鮮隔著圖們江相望,西邊眺望俄羅斯的普烈摩爾斯基區,被稱為延吉的後花園。

“龍井”這名字和龍井茶沒有任何關係,而是來源自一個流傳了上百年的故事。

據說1883年,朝鮮農民越過兀良哈嶺到這定居,在今龍井鎮龍井街與六道溝交叉路口的東北方向60米處發現一眼古井,於是他們在井邊建了“龍吊桶”,這村後來也改名為“龍井村”。

發展到今天,龍井一共有25萬人,朝鮮族佔到66%,這是中國境內朝鮮族居住最集中、朝鮮族原生態文化和民俗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被譽為“中國朝鮮族民俗文化寶庫”,建有中國唯一一座朝鮮民俗博物館。

不過我們親眼所見的城區,和漢族為主城市幾乎別無二致,一樣的樓房和道路,頂多這邊的路牌和店鋪都用雙語標識。

另外,沿途農村的一些房子明顯不同於東北的大玻璃平房,有藍色、橘色的屋頂,邊邊角角經過彎簷處理,翹著尾巴,類似於《大長今》中的建築風格。

說了這麼多,還是找家館子先填飽肚子吧。

這一路開過來,東北長白山這條線的館子爆雷率很低。我們經常不看點評APP,直接在路邊隨便找一家,有眼緣就走進去。

好在大多數沒有令人失望,比如龍井市政府旁邊這家聚豐園,推薦拍黃瓜、炒麵和招牌烤棒骨。

烤棒骨據說是全龍井僅此一家,很多人一來點上一斤,配著啤酒噸噸噸嘮起嗑來,還挺受當地人喜歡。

首先是份量充足,15塊錢一斤,老闆說用的是豬的大腿骨,塊頭大肉也多,吃一塊頂兩碗飯。

第二當然是味道好,部分東北店家放鹽像不用錢一樣,他們的剛剛好相當於我們的鹹到齁了,恨不得多扒幾口飯。

這家店找到恰到好處的平衡,棒骨有密制醬汁的十足鹹香,也不至於鹹到需要吃一口肉,喝一口水。

除此之外,棒骨既有酥脆的表皮,內在的筋肉做到了軟蠕,兩種截然不同的口感在口腔中交織爆炸,猶如走過一場神奇的探險。

面對我們毫不吝嗇的讚美,老闆更在乎小兒子放學的事情。

過了一會兒,小兒子一蹦一跳回來了,剛進門立刻和踢完足球的哥哥拌嘴打鬧,拎著書包的老闆娘隨後跟了進來。

奶奶一邊責備哥哥弄溼了課本,一邊詢問弟弟從哪裡學來的髒話,而老闆聽著老闆娘表揚小兒子在學校獲獎的事情。

雖然以我憤青的立場,在過去一直很懷疑人間溫情的真實性,認為這是人類的低級情緒,但是眼前這一幕不管怎麼說,還是真真切切打動了我。

這一家子不是什麼大富大貴的家庭,僅僅是茫茫十三億中的一小份子,這也只是眾多平淡無聊的中午之一。

不過一切最簡單的東西足以拼湊出最打動人心的情景,這是屬於普通城市普通人的普通快樂,像炎炎夏日的一陣清風,吹到人心窩裡。

龍井的確很普通,不熱鬧,隔壁是市政府,即使到了工作日的午飯時間,碩大的店裡只有我們仨一桌和另外兩人,格外冷清。

這裡見不到交通高峰期,上下班期間,馬路上的汽車多數是開往政府機關大樓。

那些無緣公務員的許多年輕人,要麼自己當老闆開飯店、網吧或KTV,要麼到周邊的大城市長春、延吉,要麼上韓國,男的當勞動力,女的當服務員。

這是龍井年輕人的現狀,少有人願意待在這裡。你說住在這裡平平淡淡、愜意是真的,但是難有發展也是真的。

過去的龍井可不這樣,這是延邊朝鮮族反帝反封建的啟蒙運動中心,宣傳反日愛國的《民聲報》在此創刊,馬列主義席捲人們的思想,幾乎見證了整一部侵華史。

老闆告訴我們市政府前面的老建築是曾經的日本駐龍井總領事館,又稱“間島日本總領事館”,民間俗稱“牛皮大院”。

間島,是韓國人對中國和朝鮮界河圖們江(韓國稱為豆滿江)以北、海蘭江以南的稱呼。

而中國稱之為“墾島”,原名“假江”,具體指的是圖們江北岸吉林延邊地區和龍縣光霽峪前的一處灘地。

由於東北這一帶是滿族的發源地,被稱為所謂的“龍興之地”,於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朝對東北實施封禁政策,絕對不允許關內漢族踏足。

這片肥沃的土地遭到荒棄,無人管理,18世紀60年代之後有不少朝鮮人過來定居和耕種,這也是中國朝鮮族的源頭之一。

為了防止朝鮮人把東北當成家一樣隨意出入,中朝兩國在1885年進行第一次國境線勘界,史稱“乙酉勘界”,可惜雙方始終沒有達成共識,為後來的“間島之爭”埋下後患。

這不得不說到同樣對東北虎視眈眈的俄羅斯了。

沙俄作為當時的世界強國之一,為了加強對遠東地區的控制,苦苦尋找太平洋不凍港供艦隊使用,大連的旅順港是他們的第一選擇。

藉著中國在1900年爆發義和團運動,俄國以保護在華領事和資產為由,派出20萬大軍非法進入東北,全面控制鐵路管理權,修築大量防禦工事。

此時的東北名義上是清帝國的一部分,實際形同俄國的一個省份。

日本人不願意了,之前因為俄國出面聯合德國、法國,被迫放棄遼東半島,現在他們又獨吞東北,更加不利於實現“東亞共榮圈”計劃。

按照計劃,日軍將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接著佔領全中國以此作為後備補給點,再稱霸東南亞和澳大利亞;

隨後在印度和納粹德國匯合,一起北上攻打蘇聯,終極目標是跨過太平洋打下美國,一統全世界。

1904年,日俄談判破裂,撕破臉的雙方在2月宣戰。經過旅順、奉天、遼陽會戰和黃海海戰等重大戰役,接連戰敗的俄國在1905年退回聖彼得堡。

同年11月,日本通過《己巳保護條約》控制朝鮮,插手間島問題,放大間島之爭;

1906年12月,日本西園寺內閣在伊藤博文的策劃下,決定發兵中國入侵延邊。

一年後,日本打著“保護朝鮮人民財產”的名號,強派60多名警察到延吉設立“朝鮮統監府間島臨時派出所”,大量開展間諜活動。

無能的清政府唯一做的只是和日本“交涉”,始終不敢以武力制裁,任其兩年間移居延邊的朝鮮人多達10萬,佔到延邊總人口的五分之四。

1909年11月,派出所更名為“間島日本總領事館”,直接聽命於日本外務大臣,負責日本在東北的軍事政治活動。

館內不僅有龐大的武裝警察機構,還有刑訊室、監獄和水牢等,這哪裡是領事館,分明是以龐大警察系統為主體的武裝侵略堡壘。

據歷史記載,間島日本總領事館從設立到1937年12月撤館為止,一共殺害抗日鬥士和群眾2萬餘人。

僅僅地下室就以非人道的方式奪走4000多條人命,一扇扇鐵門後汩汩流淌著幾十噸鮮血,種種可以想像、無法想象的斑斑事蹟全在這座充滿恐怖、憤怒和畏懼的建築中發生。

多年後,這個祥和優美的園子,這座精美設計的建築,野心勃勃的計劃的第一個海外據點如今安安靜靜地站在我們面前,站在被人遺忘的龍井。

眼前細細簌簌的行人走過的安靜街道也曾喧囂過,繁華的日子像過眼雲煙,都停留在昨天了。

如果不是當事人,有幾個人知道龍井還有一座天寶山,曾經的八大礦山之一,有色金屬的地質儲量和開採歷史都曾聞名全國。

這座銀礦原名紅石砬子。有史記載的最早開採時間足以追溯到光緒十五年(1889年),1893年為六十大壽的慈禧獻上白銀兩萬四千兩,博得老人家的歡心,賜名“天寶山”。

隨著清朝滅亡和“九一八”事件爆發,天寶山也在戰亂中被人遺忘,等到下一次恢復生產,是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個“五一”勞動節。

時值第一個五年計劃,天寶山作為生產工業原料、國防材料的重工業礦山,高度重視的中央先後撥下大量資金扶持。

天寶山在短短几年內形成了日處理礦石2000噸的生產規模,成為全國有色金屬系統的八大礦山之一,多次受到國家冶金部和有色總局的表揚。

許多人揣著“淘金熱”的夢想聚集在龍井,人口一度超過延邊首府延吉,他們定居、打工、賺錢、消費,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可惜金礦銀礦總有挖空的一天,進入九十年代後,挖了近100年的天寶山面臨資源貧乏、質量下降、成本提高、資金週轉困難諸多不利因素,無以為繼。

2002年2月19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批覆同意天寶山礦務局進入破產程序;

2002年3月13日,龍井市人民法院受理天寶山礦務局關閉破產一案,公告天寶山礦務局實施關閉破產;

伴隨礦山的停工,龍井的發展走向斷崖路,經濟萎靡不振。

政府早在2005年開始尋求轉型,修了幾家客運站試圖吸引俄羅斯和韓國的投資,正如我們見到的,一切都沒有發生和成功。

位於龍井經濟開發區的延邊義烏商貿城,因為主打低價的小商品無法承受深山的高昂運費,無人問津的空地長起了雜草,商業前景幾乎消失。

其實龍井只是一個小小的窗口,透過這個窗口是東北在過去二十年的倒退,空留下這些鏽跡斑斑的大型設備和建築,東北輝煌的沉默見證者。

那麼多有著繁忙工廠、發電廠、採礦和伐木向的鄉鎮和城市,一旦自然資源枯竭,無不是生產總值下降,工人失業和犯罪率上升,風光不再。

哪怕政府第一時間尋找出路,卻總是有心無力,難以重現往日的輝煌,有多少次舉臂高呼振興,就有多少次再度恢復平寂。

柯林斯詞典中,專門有一個詞語“Rust Belt”指這些“曾經擁有大量工業,現在處於經濟困難的地區”,即“鏽帶”。

這裡的建築在生鏽,這裡居住的人們也在慢慢、慢慢地生鏽,變得像這片大地一樣寂靜無聲。

以下為圖說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到和龍的距離不短,所以17號在安圖縣露營一宿後,18號早上再趕往和龍和龍井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早市的普通人們,他們才是這個國家的全部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我們點了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手撕的挺有勁道,蘸著狗醬吃著香,和尚也跳牆。煙燻的味道和大家平時吃到的煙燻雞鴨鵝是一樣的,主要是做得特別“爛”,入口用上下頜床輕輕一壓,肉和骨頭瞬間分離,吐出骨頭,留下滿嘴噴香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良哥更喜歡吃有韌勁的狗肉,悠悠覺得鹹了點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請認準當地人推薦的大韓狗肉館,這家店在導航上是沒有具體位置的,地點在某小學附近。這好像尋找一位世外高人,人們只知道他在這座山頭修仙,想要得道,自個兒慢慢找吧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這邊的水果攤和南方差不多,都有蘋果、鴨梨、芒果和藍莓,區別只在於是當地產的。當地的水果攤,比較特別的蘋果梨,吃起來真的是兩種水果的味道結合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準備離開臨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一路的木林森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眼前的這一幕很像“三賤客”幾年前的越南之旅,也是這樣佔居高位的路邊,這樣大片大片的綠色盡收眼底。“三賤客”嘖嘖感嘆越南有著全世界無與倫比的美麗,我卻為加起來有兩百歲的他們感到遺憾。他們不瞭解中國,無緣這些幾乎和文明社會斷絕聯繫,卻有一級柏油路的自駕遊愛好者樂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難得遇到的草原,趕緊下車拍照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暫時和森林說拜拜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偶爾出鏡的悠悠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正在找露營地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一茬接一茬的玉米地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在長白山遇到非常有設計感的翠柳公廁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開進這條寄予最後希望的小路,過了忐忑的十幾分鍾,好消息是判斷正確,小路通往剛剛看到的田地;壞消息是田地是密密麻麻的玉米地,除非和玉米一樣站著睡覺,不然沒法露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在抱有希望和淪為失望的不斷輪迴中,跌宕起伏的劇情迎來好萊塢式反轉,這方圓百里的玉米地不遠處剛好有那麼一座禿了的小山頭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站在山頂上,這片地都是我的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第一步是穿好骨架,其他的就容易了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幹活要緊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全部搭完的樣子,不要太溫馨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擺個躺椅坐在底下愜意地看著天空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麵條、火腿腸、辣條、甜蒜、老乾媽應有盡有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野餐時間到,開飯了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再來一罐三得利,完美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亂來山頂演唱會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大清早的小山坡瀰漫著霧氣


"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龍井國境線長:142.5公里

龍井人口:24.6萬,朝鮮族佔66%

初印象:寂靜沒落的工業重鎮

➤臨江是一座特別早起的城市。

凌晨一點多的時候,我們所住賓館樓下的早市便有小販佔位擺攤,四點多因為吵鬧的厲害,良哥輾轉反側直至天亮,六點左右索性起床出門溜達。

我除了睡前聽到一些從走廊傳過來的不可描述的聲音外,基本一覺到天亮,直到良哥回來的那一陣有力的敲門聲把我驚醒。

“這邊藍莓真便宜,才10元一斤。”

看著良哥手裡拎著的水果,我下意識的“哦”了一聲,然後想到前段時間在超市花了20元買的一盒200克裝的藍莓,這價差有點大。東北貌似有很多藍莓種植園,應該也算是一大特色,此外還有甜瓜,也是路上看到的瓜農都在賣的一種當季水果。

按例在臨江早起後,處理完手頭的工作後就開始為午飯覓食。

根據良哥在當地的一位朋友的指引下,說解放小學邊上的大韓狗肉館不錯,一看導航原來就在賓館附近,也是早市所在的那條街,於是就直接殺奔過去。

東北人尤其朝鮮族是出了名的愛吃狗肉,據聞延邊地區一年大約要消費30萬條狗,當地有一句俗語是“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臨江雖然不屬於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但也是朝鮮族比較集中的一個聚居地,所以這邊的狗肉也是當地民眾餐桌上的家常菜。

可能一些人不認同吃狗肉,但我老家廣東汕頭,悠悠老家安徽宿州和良哥老家浙江金華都有吃狗肉的風俗,所以在這點上我們仨並沒有什麼忌諱。

至於東北這邊為什麼夏天也吃狗肉,在我們一路上求證得到的說法是,這相當於三伏天貼鍼灸,逼出體內的寒氣、陰氣。以前當地人在沒有空調的情況下還悶在屋子裡吃,為的就是驅寒。

點了一份煙燻狗蹄子和一份手撕狗肉,外加兩份時蔬。煙燻蹄子煮的酥爛,入口即化的那種,口感裡伴有煙燻味,應該是煮過後再煙燻。手撕狗肉的口感相對勁道些,說不上什麼特別之處,但味道還不錯,口留餘香的那種。

好像臨江這邊的飲食相比東北國境線上其他城鎮,最大的特色在於煙燻。良哥的那位朋友特意囑咐我們走之前再買點燻雞和薰蛋之類的帶著路上吃。

可惜出城的路上都沒有見到熟食店,還有大煎餅,也沒有口福吃到(臨江大部分居民的父輩是闖關東時期過來的山東人,至今很多家庭保留著山東的飲食習慣,可以卷一切的大煎餅正是其中之一)。

我們安慰自己說路上總有一些遺憾,這些零零總總的遺憾才是旅途回憶中最深的一部分。

當下最重要的,是把目光放在還有六小時路程的和龍——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第一站。

201國道將臨江和和龍連接在一起。

這條路車流依然很少,偶爾和幾輛橘色的戰旗牌森林消防車打個照面,雙方的眼神都帶著“你怎麼在這”的極大困惑。導航顯示300餘公里將近6個小時的車程。

經過前面幾天的國境線奔襲,給我最大的感觸是我們中國的幅員這麼遼闊,很多公路風景不亞於歐美,只是大家不知道,或者身處急功近利的社會中,無從出發。

傍晚時分,在離和龍還差不多兩個小時的車程,我們總算開出了那片積雨雲。此時,夕陽透過雲朵散落在層層田野間,我們像是行駛在一幅油畫中,有了陽光和清風的點綴,整個人的心情都好不少。

良哥覺得沒必要再往前趕路了,建議找個地方露營,晚上看看星空,喝點酒,吹牛聊會。於是看著前面一大片綠色的山林,我們找了下道口拐了進去。

人在城市待久了,總是這裡有點不爽,那裡有點毛病,需要讓大自然母親來治一治。

就露營來說,良哥算是這方面的老司機,近到新疆西藏,遠到南半球的新西蘭,都安營紮寨過;作為女生的悠悠沒有任何經驗,對第一次感到興奮和期待,好像實現了多年的夙願;我之前則因公關關係參加過兩次露營,不過都是被主辦方安排得妥妥當當,拎包入住。這回是真正輪到自己動手紮營,尤其還是自己團隊一起,內心也多少有些許期待。

開進去之後,發現這邊的山頭上都是成片成片的莊稼,玉米、大豆之類,基本找不到一塊可以容納一車三人的空地,更別奢望草地了。路過一個寥寥幾戶人家的村莊,地圖顯示著“安圖縣”。

時代的腳步沒有經過這裡,原色的木頭和水泥磚組成的房子維持著上世紀的風格和成色,然而我們的心思全不在這上面。

話事人良哥說開了這麼長一段時間,大家也不甘心,還是往前接著開吧。如果真的沒有再折回大路往和龍趕,至少不留遺憾。

在最終找到露營地——一座禿了的小山頭已經快六點,晚霞已經開始招搖過市。

雖然時值7月,這塊風水寶地卻見不到一隻蚊蟲,也沒有鄉下一貫的泔水味,外加地偏人少,陽光、空氣所有的一切都很乾淨清爽。

眼看遠處的夕陽落入地平線裡,在一陣忙亂過後,營地總算被我們支起來了。

人有時候真的很奇怪,當然我這裡說的是城裡人。不論生活如何安逸,總會過膩。於是想著跟大自然接觸,迴歸原野。

就像露營,明明各種不方便,但當你真正紮下營地的時候,坐在椅子上望一眼毫無遮掩的遠方和通透的天空,吸一口純粹的自然風,似乎所有不自在的毛病都不治而愈。

作為我們的主廚,悠悠全球首創掛麵煮方便麵,輔以配料包和火腿腸調味,看著咕嚕咕嚕冒泡的湯水煮著我們三個的疲倦、餓意和期待,心想生活可以簡單到很簡單,純粹其實就是豐富,也是小幸福。

即使麵條的賣相一般,色香味一樣不佔,但是坐在野外哧溜哧溜地吃著,那種味道在家裡和飯店裡都是絕壁吃不出的,因為這種味道里參雜著更多的是放鬆。

這一晚,我們在沒有星星和信號的黑夜中,配著老乾媽和啤酒,說著忘記說過的話,吃完了這一頓難忘的“面雜”,順便開了一場戶外露天演唱會。

打開手機的閃關燈,五音不全地嚎著“那一夜我獨自望著星空”,嚎出被壓抑太久的表現欲。藉著酒勁,人容易撥下人格這顆洋蔥的最外一層。

城市生活要求我們每個人都收起天真,無時不刻地顧慮人和人的圈子關係,活得像人精。這不是壞事,只是在錙銖必較的環境待久了容易神經衰弱,隨時像個氣鼓鼓的氣球,輕輕一刺就爆。

偶爾把自己扔進大自然裡,鬆鬆頭皮,釋放下天性,連接人和自然,確實有利於解開心結。

演唱會結束於一場不期而遇的小雨。

躺在帳篷裡,聽著雨聲越聽越大,我們三頂帳篷頭挨著圍在一起,開玩笑說山坡上衝下泥石流怎麼辦?良哥一句話倒是夠爽快:“不管了,睡覺!”

儘管風餐露宿,雨水交加,但這一晚我們三個都睡的很香。直到第二天的鬧鐘毫無人性地把我們叫醒。

處理完工作,收拾好營地,差不多已近上午十點。

繼續向和龍進發。

直到從山路下來,見到十字路口有一座“飛龍”雕塑,底座的“和龍”兩字告訴你—歡迎來到“長白山下金達萊(朝鮮語“杜鵑花”的音譯),最美中朝邊境線”。

話是這樣說—最美中朝,中朝友好。我對這座城市的最初印象卻是一條2015年1月的新聞:

那是一個寒冷的冬日,一名帶有手槍的朝鮮士兵,穿過凍上的圖們江,來到一個名為吉地屯的小村莊。

然後在傍晚時分,他向兩對老夫婦開槍,致其四人死亡。

當天夜裡,大舉出動的中國軍警開槍擊中他的腹部,將其抓獲,他大概在一天後死亡,遺體被送回朝鮮。

這條沒有經過國內媒體廣泛報導的新聞,只在中朝邊境的和龍引起人們的恐慌。

位於圖們江上游北岸、長白山東麓的“山城”和龍,面積達到5043平方公里,其中的山區、半山區佔到91%,平均海拔600米。

境內有多達17條河流,屬於圖們江流域,為中溫帶半溼潤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溫度為4.8度。

這裡的夏天非常適合凹造型,7月平均溫度只有20.8度,穿一件不冷,套一件外套或疊穿T恤也不熱。

這片避暑勝地住著朝鮮、漢、滿、回、蒙古、壯、苗和土家主要八個民族,朝鮮族人口更是佔到60%。

然而以今天的信息發達和交通便利程度,地區、民族之間的交融進程遠遠超過上千年的總和。

走在馬路上,大家全是黃皮膚黑眼珠,根本分不出誰是朝鮮人,誰是漢人。

雖然這裡跟我們居住的地方很遙遠,可是個體面對社會環境鉅變的無力感,所改變的面相、眼神和肢體語言,全中國都是一樣的。

別說中國的55個民族漢化,全世界都在講全球化和趨於一致,越是發達的地區和國家,內部的差異越小,這是無法躲避的事實。

我們在和龍市政府門口打卡後,準備找家肯德基坐下來完成手頭的工作,地圖翻了大半天,愣是發現當地沒有肯德基麥當勞。

良哥開玩笑說不如看看哪些東北城市沒有這兩家美式快餐店,如果在這裡開第一家,生意豈不是好到爆。

我對此持有保留意見,這邊留下的幾乎是老人小孩,沒有什麼消費能力,一頓管飽的午飯也就十幾塊錢,肯德基麥當勞對他們來說,還是太貴了。

既然找不到地方工作,和龍也沒什麼特別的景點,我們就索性決定趕往下一個相鄰城市,車程只有50分鐘的龍井。

龍井是延邊最大的城市之一,全市總面積2591平方公里,向北和黑龍江連接,東南方向和朝鮮隔著圖們江相望,西邊眺望俄羅斯的普烈摩爾斯基區,被稱為延吉的後花園。

“龍井”這名字和龍井茶沒有任何關係,而是來源自一個流傳了上百年的故事。

據說1883年,朝鮮農民越過兀良哈嶺到這定居,在今龍井鎮龍井街與六道溝交叉路口的東北方向60米處發現一眼古井,於是他們在井邊建了“龍吊桶”,這村後來也改名為“龍井村”。

發展到今天,龍井一共有25萬人,朝鮮族佔到66%,這是中國境內朝鮮族居住最集中、朝鮮族原生態文化和民俗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被譽為“中國朝鮮族民俗文化寶庫”,建有中國唯一一座朝鮮民俗博物館。

不過我們親眼所見的城區,和漢族為主城市幾乎別無二致,一樣的樓房和道路,頂多這邊的路牌和店鋪都用雙語標識。

另外,沿途農村的一些房子明顯不同於東北的大玻璃平房,有藍色、橘色的屋頂,邊邊角角經過彎簷處理,翹著尾巴,類似於《大長今》中的建築風格。

說了這麼多,還是找家館子先填飽肚子吧。

這一路開過來,東北長白山這條線的館子爆雷率很低。我們經常不看點評APP,直接在路邊隨便找一家,有眼緣就走進去。

好在大多數沒有令人失望,比如龍井市政府旁邊這家聚豐園,推薦拍黃瓜、炒麵和招牌烤棒骨。

烤棒骨據說是全龍井僅此一家,很多人一來點上一斤,配著啤酒噸噸噸嘮起嗑來,還挺受當地人喜歡。

首先是份量充足,15塊錢一斤,老闆說用的是豬的大腿骨,塊頭大肉也多,吃一塊頂兩碗飯。

第二當然是味道好,部分東北店家放鹽像不用錢一樣,他們的剛剛好相當於我們的鹹到齁了,恨不得多扒幾口飯。

這家店找到恰到好處的平衡,棒骨有密制醬汁的十足鹹香,也不至於鹹到需要吃一口肉,喝一口水。

除此之外,棒骨既有酥脆的表皮,內在的筋肉做到了軟蠕,兩種截然不同的口感在口腔中交織爆炸,猶如走過一場神奇的探險。

面對我們毫不吝嗇的讚美,老闆更在乎小兒子放學的事情。

過了一會兒,小兒子一蹦一跳回來了,剛進門立刻和踢完足球的哥哥拌嘴打鬧,拎著書包的老闆娘隨後跟了進來。

奶奶一邊責備哥哥弄溼了課本,一邊詢問弟弟從哪裡學來的髒話,而老闆聽著老闆娘表揚小兒子在學校獲獎的事情。

雖然以我憤青的立場,在過去一直很懷疑人間溫情的真實性,認為這是人類的低級情緒,但是眼前這一幕不管怎麼說,還是真真切切打動了我。

這一家子不是什麼大富大貴的家庭,僅僅是茫茫十三億中的一小份子,這也只是眾多平淡無聊的中午之一。

不過一切最簡單的東西足以拼湊出最打動人心的情景,這是屬於普通城市普通人的普通快樂,像炎炎夏日的一陣清風,吹到人心窩裡。

龍井的確很普通,不熱鬧,隔壁是市政府,即使到了工作日的午飯時間,碩大的店裡只有我們仨一桌和另外兩人,格外冷清。

這裡見不到交通高峰期,上下班期間,馬路上的汽車多數是開往政府機關大樓。

那些無緣公務員的許多年輕人,要麼自己當老闆開飯店、網吧或KTV,要麼到周邊的大城市長春、延吉,要麼上韓國,男的當勞動力,女的當服務員。

這是龍井年輕人的現狀,少有人願意待在這裡。你說住在這裡平平淡淡、愜意是真的,但是難有發展也是真的。

過去的龍井可不這樣,這是延邊朝鮮族反帝反封建的啟蒙運動中心,宣傳反日愛國的《民聲報》在此創刊,馬列主義席捲人們的思想,幾乎見證了整一部侵華史。

老闆告訴我們市政府前面的老建築是曾經的日本駐龍井總領事館,又稱“間島日本總領事館”,民間俗稱“牛皮大院”。

間島,是韓國人對中國和朝鮮界河圖們江(韓國稱為豆滿江)以北、海蘭江以南的稱呼。

而中國稱之為“墾島”,原名“假江”,具體指的是圖們江北岸吉林延邊地區和龍縣光霽峪前的一處灘地。

由於東北這一帶是滿族的發源地,被稱為所謂的“龍興之地”,於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朝對東北實施封禁政策,絕對不允許關內漢族踏足。

這片肥沃的土地遭到荒棄,無人管理,18世紀60年代之後有不少朝鮮人過來定居和耕種,這也是中國朝鮮族的源頭之一。

為了防止朝鮮人把東北當成家一樣隨意出入,中朝兩國在1885年進行第一次國境線勘界,史稱“乙酉勘界”,可惜雙方始終沒有達成共識,為後來的“間島之爭”埋下後患。

這不得不說到同樣對東北虎視眈眈的俄羅斯了。

沙俄作為當時的世界強國之一,為了加強對遠東地區的控制,苦苦尋找太平洋不凍港供艦隊使用,大連的旅順港是他們的第一選擇。

藉著中國在1900年爆發義和團運動,俄國以保護在華領事和資產為由,派出20萬大軍非法進入東北,全面控制鐵路管理權,修築大量防禦工事。

此時的東北名義上是清帝國的一部分,實際形同俄國的一個省份。

日本人不願意了,之前因為俄國出面聯合德國、法國,被迫放棄遼東半島,現在他們又獨吞東北,更加不利於實現“東亞共榮圈”計劃。

按照計劃,日軍將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接著佔領全中國以此作為後備補給點,再稱霸東南亞和澳大利亞;

隨後在印度和納粹德國匯合,一起北上攻打蘇聯,終極目標是跨過太平洋打下美國,一統全世界。

1904年,日俄談判破裂,撕破臉的雙方在2月宣戰。經過旅順、奉天、遼陽會戰和黃海海戰等重大戰役,接連戰敗的俄國在1905年退回聖彼得堡。

同年11月,日本通過《己巳保護條約》控制朝鮮,插手間島問題,放大間島之爭;

1906年12月,日本西園寺內閣在伊藤博文的策劃下,決定發兵中國入侵延邊。

一年後,日本打著“保護朝鮮人民財產”的名號,強派60多名警察到延吉設立“朝鮮統監府間島臨時派出所”,大量開展間諜活動。

無能的清政府唯一做的只是和日本“交涉”,始終不敢以武力制裁,任其兩年間移居延邊的朝鮮人多達10萬,佔到延邊總人口的五分之四。

1909年11月,派出所更名為“間島日本總領事館”,直接聽命於日本外務大臣,負責日本在東北的軍事政治活動。

館內不僅有龐大的武裝警察機構,還有刑訊室、監獄和水牢等,這哪裡是領事館,分明是以龐大警察系統為主體的武裝侵略堡壘。

據歷史記載,間島日本總領事館從設立到1937年12月撤館為止,一共殺害抗日鬥士和群眾2萬餘人。

僅僅地下室就以非人道的方式奪走4000多條人命,一扇扇鐵門後汩汩流淌著幾十噸鮮血,種種可以想像、無法想象的斑斑事蹟全在這座充滿恐怖、憤怒和畏懼的建築中發生。

多年後,這個祥和優美的園子,這座精美設計的建築,野心勃勃的計劃的第一個海外據點如今安安靜靜地站在我們面前,站在被人遺忘的龍井。

眼前細細簌簌的行人走過的安靜街道也曾喧囂過,繁華的日子像過眼雲煙,都停留在昨天了。

如果不是當事人,有幾個人知道龍井還有一座天寶山,曾經的八大礦山之一,有色金屬的地質儲量和開採歷史都曾聞名全國。

這座銀礦原名紅石砬子。有史記載的最早開採時間足以追溯到光緒十五年(1889年),1893年為六十大壽的慈禧獻上白銀兩萬四千兩,博得老人家的歡心,賜名“天寶山”。

隨著清朝滅亡和“九一八”事件爆發,天寶山也在戰亂中被人遺忘,等到下一次恢復生產,是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個“五一”勞動節。

時值第一個五年計劃,天寶山作為生產工業原料、國防材料的重工業礦山,高度重視的中央先後撥下大量資金扶持。

天寶山在短短几年內形成了日處理礦石2000噸的生產規模,成為全國有色金屬系統的八大礦山之一,多次受到國家冶金部和有色總局的表揚。

許多人揣著“淘金熱”的夢想聚集在龍井,人口一度超過延邊首府延吉,他們定居、打工、賺錢、消費,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可惜金礦銀礦總有挖空的一天,進入九十年代後,挖了近100年的天寶山面臨資源貧乏、質量下降、成本提高、資金週轉困難諸多不利因素,無以為繼。

2002年2月19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批覆同意天寶山礦務局進入破產程序;

2002年3月13日,龍井市人民法院受理天寶山礦務局關閉破產一案,公告天寶山礦務局實施關閉破產;

伴隨礦山的停工,龍井的發展走向斷崖路,經濟萎靡不振。

政府早在2005年開始尋求轉型,修了幾家客運站試圖吸引俄羅斯和韓國的投資,正如我們見到的,一切都沒有發生和成功。

位於龍井經濟開發區的延邊義烏商貿城,因為主打低價的小商品無法承受深山的高昂運費,無人問津的空地長起了雜草,商業前景幾乎消失。

其實龍井只是一個小小的窗口,透過這個窗口是東北在過去二十年的倒退,空留下這些鏽跡斑斑的大型設備和建築,東北輝煌的沉默見證者。

那麼多有著繁忙工廠、發電廠、採礦和伐木向的鄉鎮和城市,一旦自然資源枯竭,無不是生產總值下降,工人失業和犯罪率上升,風光不再。

哪怕政府第一時間尋找出路,卻總是有心無力,難以重現往日的輝煌,有多少次舉臂高呼振興,就有多少次再度恢復平寂。

柯林斯詞典中,專門有一個詞語“Rust Belt”指這些“曾經擁有大量工業,現在處於經濟困難的地區”,即“鏽帶”。

這裡的建築在生鏽,這裡居住的人們也在慢慢、慢慢地生鏽,變得像這片大地一樣寂靜無聲。

以下為圖說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到和龍的距離不短,所以17號在安圖縣露營一宿後,18號早上再趕往和龍和龍井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早市的普通人們,他們才是這個國家的全部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我們點了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手撕的挺有勁道,蘸著狗醬吃著香,和尚也跳牆。煙燻的味道和大家平時吃到的煙燻雞鴨鵝是一樣的,主要是做得特別“爛”,入口用上下頜床輕輕一壓,肉和骨頭瞬間分離,吐出骨頭,留下滿嘴噴香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良哥更喜歡吃有韌勁的狗肉,悠悠覺得鹹了點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請認準當地人推薦的大韓狗肉館,這家店在導航上是沒有具體位置的,地點在某小學附近。這好像尋找一位世外高人,人們只知道他在這座山頭修仙,想要得道,自個兒慢慢找吧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這邊的水果攤和南方差不多,都有蘋果、鴨梨、芒果和藍莓,區別只在於是當地產的。當地的水果攤,比較特別的蘋果梨,吃起來真的是兩種水果的味道結合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準備離開臨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一路的木林森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眼前的這一幕很像“三賤客”幾年前的越南之旅,也是這樣佔居高位的路邊,這樣大片大片的綠色盡收眼底。“三賤客”嘖嘖感嘆越南有著全世界無與倫比的美麗,我卻為加起來有兩百歲的他們感到遺憾。他們不瞭解中國,無緣這些幾乎和文明社會斷絕聯繫,卻有一級柏油路的自駕遊愛好者樂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難得遇到的草原,趕緊下車拍照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暫時和森林說拜拜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偶爾出鏡的悠悠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正在找露營地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一茬接一茬的玉米地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在長白山遇到非常有設計感的翠柳公廁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開進這條寄予最後希望的小路,過了忐忑的十幾分鍾,好消息是判斷正確,小路通往剛剛看到的田地;壞消息是田地是密密麻麻的玉米地,除非和玉米一樣站著睡覺,不然沒法露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在抱有希望和淪為失望的不斷輪迴中,跌宕起伏的劇情迎來好萊塢式反轉,這方圓百里的玉米地不遠處剛好有那麼一座禿了的小山頭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站在山頂上,這片地都是我的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第一步是穿好骨架,其他的就容易了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幹活要緊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全部搭完的樣子,不要太溫馨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擺個躺椅坐在底下愜意地看著天空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麵條、火腿腸、辣條、甜蒜、老乾媽應有盡有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野餐時間到,開飯了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再來一罐三得利,完美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亂來山頂演唱會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大清早的小山坡瀰漫著霧氣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想要買氣罐,上網搜索“登山罐”就有了


"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龍井國境線長:142.5公里

龍井人口:24.6萬,朝鮮族佔66%

初印象:寂靜沒落的工業重鎮

➤臨江是一座特別早起的城市。

凌晨一點多的時候,我們所住賓館樓下的早市便有小販佔位擺攤,四點多因為吵鬧的厲害,良哥輾轉反側直至天亮,六點左右索性起床出門溜達。

我除了睡前聽到一些從走廊傳過來的不可描述的聲音外,基本一覺到天亮,直到良哥回來的那一陣有力的敲門聲把我驚醒。

“這邊藍莓真便宜,才10元一斤。”

看著良哥手裡拎著的水果,我下意識的“哦”了一聲,然後想到前段時間在超市花了20元買的一盒200克裝的藍莓,這價差有點大。東北貌似有很多藍莓種植園,應該也算是一大特色,此外還有甜瓜,也是路上看到的瓜農都在賣的一種當季水果。

按例在臨江早起後,處理完手頭的工作後就開始為午飯覓食。

根據良哥在當地的一位朋友的指引下,說解放小學邊上的大韓狗肉館不錯,一看導航原來就在賓館附近,也是早市所在的那條街,於是就直接殺奔過去。

東北人尤其朝鮮族是出了名的愛吃狗肉,據聞延邊地區一年大約要消費30萬條狗,當地有一句俗語是“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臨江雖然不屬於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但也是朝鮮族比較集中的一個聚居地,所以這邊的狗肉也是當地民眾餐桌上的家常菜。

可能一些人不認同吃狗肉,但我老家廣東汕頭,悠悠老家安徽宿州和良哥老家浙江金華都有吃狗肉的風俗,所以在這點上我們仨並沒有什麼忌諱。

至於東北這邊為什麼夏天也吃狗肉,在我們一路上求證得到的說法是,這相當於三伏天貼鍼灸,逼出體內的寒氣、陰氣。以前當地人在沒有空調的情況下還悶在屋子裡吃,為的就是驅寒。

點了一份煙燻狗蹄子和一份手撕狗肉,外加兩份時蔬。煙燻蹄子煮的酥爛,入口即化的那種,口感裡伴有煙燻味,應該是煮過後再煙燻。手撕狗肉的口感相對勁道些,說不上什麼特別之處,但味道還不錯,口留餘香的那種。

好像臨江這邊的飲食相比東北國境線上其他城鎮,最大的特色在於煙燻。良哥的那位朋友特意囑咐我們走之前再買點燻雞和薰蛋之類的帶著路上吃。

可惜出城的路上都沒有見到熟食店,還有大煎餅,也沒有口福吃到(臨江大部分居民的父輩是闖關東時期過來的山東人,至今很多家庭保留著山東的飲食習慣,可以卷一切的大煎餅正是其中之一)。

我們安慰自己說路上總有一些遺憾,這些零零總總的遺憾才是旅途回憶中最深的一部分。

當下最重要的,是把目光放在還有六小時路程的和龍——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第一站。

201國道將臨江和和龍連接在一起。

這條路車流依然很少,偶爾和幾輛橘色的戰旗牌森林消防車打個照面,雙方的眼神都帶著“你怎麼在這”的極大困惑。導航顯示300餘公里將近6個小時的車程。

經過前面幾天的國境線奔襲,給我最大的感觸是我們中國的幅員這麼遼闊,很多公路風景不亞於歐美,只是大家不知道,或者身處急功近利的社會中,無從出發。

傍晚時分,在離和龍還差不多兩個小時的車程,我們總算開出了那片積雨雲。此時,夕陽透過雲朵散落在層層田野間,我們像是行駛在一幅油畫中,有了陽光和清風的點綴,整個人的心情都好不少。

良哥覺得沒必要再往前趕路了,建議找個地方露營,晚上看看星空,喝點酒,吹牛聊會。於是看著前面一大片綠色的山林,我們找了下道口拐了進去。

人在城市待久了,總是這裡有點不爽,那裡有點毛病,需要讓大自然母親來治一治。

就露營來說,良哥算是這方面的老司機,近到新疆西藏,遠到南半球的新西蘭,都安營紮寨過;作為女生的悠悠沒有任何經驗,對第一次感到興奮和期待,好像實現了多年的夙願;我之前則因公關關係參加過兩次露營,不過都是被主辦方安排得妥妥當當,拎包入住。這回是真正輪到自己動手紮營,尤其還是自己團隊一起,內心也多少有些許期待。

開進去之後,發現這邊的山頭上都是成片成片的莊稼,玉米、大豆之類,基本找不到一塊可以容納一車三人的空地,更別奢望草地了。路過一個寥寥幾戶人家的村莊,地圖顯示著“安圖縣”。

時代的腳步沒有經過這裡,原色的木頭和水泥磚組成的房子維持著上世紀的風格和成色,然而我們的心思全不在這上面。

話事人良哥說開了這麼長一段時間,大家也不甘心,還是往前接著開吧。如果真的沒有再折回大路往和龍趕,至少不留遺憾。

在最終找到露營地——一座禿了的小山頭已經快六點,晚霞已經開始招搖過市。

雖然時值7月,這塊風水寶地卻見不到一隻蚊蟲,也沒有鄉下一貫的泔水味,外加地偏人少,陽光、空氣所有的一切都很乾淨清爽。

眼看遠處的夕陽落入地平線裡,在一陣忙亂過後,營地總算被我們支起來了。

人有時候真的很奇怪,當然我這裡說的是城裡人。不論生活如何安逸,總會過膩。於是想著跟大自然接觸,迴歸原野。

就像露營,明明各種不方便,但當你真正紮下營地的時候,坐在椅子上望一眼毫無遮掩的遠方和通透的天空,吸一口純粹的自然風,似乎所有不自在的毛病都不治而愈。

作為我們的主廚,悠悠全球首創掛麵煮方便麵,輔以配料包和火腿腸調味,看著咕嚕咕嚕冒泡的湯水煮著我們三個的疲倦、餓意和期待,心想生活可以簡單到很簡單,純粹其實就是豐富,也是小幸福。

即使麵條的賣相一般,色香味一樣不佔,但是坐在野外哧溜哧溜地吃著,那種味道在家裡和飯店裡都是絕壁吃不出的,因為這種味道里參雜著更多的是放鬆。

這一晚,我們在沒有星星和信號的黑夜中,配著老乾媽和啤酒,說著忘記說過的話,吃完了這一頓難忘的“面雜”,順便開了一場戶外露天演唱會。

打開手機的閃關燈,五音不全地嚎著“那一夜我獨自望著星空”,嚎出被壓抑太久的表現欲。藉著酒勁,人容易撥下人格這顆洋蔥的最外一層。

城市生活要求我們每個人都收起天真,無時不刻地顧慮人和人的圈子關係,活得像人精。這不是壞事,只是在錙銖必較的環境待久了容易神經衰弱,隨時像個氣鼓鼓的氣球,輕輕一刺就爆。

偶爾把自己扔進大自然裡,鬆鬆頭皮,釋放下天性,連接人和自然,確實有利於解開心結。

演唱會結束於一場不期而遇的小雨。

躺在帳篷裡,聽著雨聲越聽越大,我們三頂帳篷頭挨著圍在一起,開玩笑說山坡上衝下泥石流怎麼辦?良哥一句話倒是夠爽快:“不管了,睡覺!”

儘管風餐露宿,雨水交加,但這一晚我們三個都睡的很香。直到第二天的鬧鐘毫無人性地把我們叫醒。

處理完工作,收拾好營地,差不多已近上午十點。

繼續向和龍進發。

直到從山路下來,見到十字路口有一座“飛龍”雕塑,底座的“和龍”兩字告訴你—歡迎來到“長白山下金達萊(朝鮮語“杜鵑花”的音譯),最美中朝邊境線”。

話是這樣說—最美中朝,中朝友好。我對這座城市的最初印象卻是一條2015年1月的新聞:

那是一個寒冷的冬日,一名帶有手槍的朝鮮士兵,穿過凍上的圖們江,來到一個名為吉地屯的小村莊。

然後在傍晚時分,他向兩對老夫婦開槍,致其四人死亡。

當天夜裡,大舉出動的中國軍警開槍擊中他的腹部,將其抓獲,他大概在一天後死亡,遺體被送回朝鮮。

這條沒有經過國內媒體廣泛報導的新聞,只在中朝邊境的和龍引起人們的恐慌。

位於圖們江上游北岸、長白山東麓的“山城”和龍,面積達到5043平方公里,其中的山區、半山區佔到91%,平均海拔600米。

境內有多達17條河流,屬於圖們江流域,為中溫帶半溼潤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溫度為4.8度。

這裡的夏天非常適合凹造型,7月平均溫度只有20.8度,穿一件不冷,套一件外套或疊穿T恤也不熱。

這片避暑勝地住著朝鮮、漢、滿、回、蒙古、壯、苗和土家主要八個民族,朝鮮族人口更是佔到60%。

然而以今天的信息發達和交通便利程度,地區、民族之間的交融進程遠遠超過上千年的總和。

走在馬路上,大家全是黃皮膚黑眼珠,根本分不出誰是朝鮮人,誰是漢人。

雖然這裡跟我們居住的地方很遙遠,可是個體面對社會環境鉅變的無力感,所改變的面相、眼神和肢體語言,全中國都是一樣的。

別說中國的55個民族漢化,全世界都在講全球化和趨於一致,越是發達的地區和國家,內部的差異越小,這是無法躲避的事實。

我們在和龍市政府門口打卡後,準備找家肯德基坐下來完成手頭的工作,地圖翻了大半天,愣是發現當地沒有肯德基麥當勞。

良哥開玩笑說不如看看哪些東北城市沒有這兩家美式快餐店,如果在這裡開第一家,生意豈不是好到爆。

我對此持有保留意見,這邊留下的幾乎是老人小孩,沒有什麼消費能力,一頓管飽的午飯也就十幾塊錢,肯德基麥當勞對他們來說,還是太貴了。

既然找不到地方工作,和龍也沒什麼特別的景點,我們就索性決定趕往下一個相鄰城市,車程只有50分鐘的龍井。

龍井是延邊最大的城市之一,全市總面積2591平方公里,向北和黑龍江連接,東南方向和朝鮮隔著圖們江相望,西邊眺望俄羅斯的普烈摩爾斯基區,被稱為延吉的後花園。

“龍井”這名字和龍井茶沒有任何關係,而是來源自一個流傳了上百年的故事。

據說1883年,朝鮮農民越過兀良哈嶺到這定居,在今龍井鎮龍井街與六道溝交叉路口的東北方向60米處發現一眼古井,於是他們在井邊建了“龍吊桶”,這村後來也改名為“龍井村”。

發展到今天,龍井一共有25萬人,朝鮮族佔到66%,這是中國境內朝鮮族居住最集中、朝鮮族原生態文化和民俗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被譽為“中國朝鮮族民俗文化寶庫”,建有中國唯一一座朝鮮民俗博物館。

不過我們親眼所見的城區,和漢族為主城市幾乎別無二致,一樣的樓房和道路,頂多這邊的路牌和店鋪都用雙語標識。

另外,沿途農村的一些房子明顯不同於東北的大玻璃平房,有藍色、橘色的屋頂,邊邊角角經過彎簷處理,翹著尾巴,類似於《大長今》中的建築風格。

說了這麼多,還是找家館子先填飽肚子吧。

這一路開過來,東北長白山這條線的館子爆雷率很低。我們經常不看點評APP,直接在路邊隨便找一家,有眼緣就走進去。

好在大多數沒有令人失望,比如龍井市政府旁邊這家聚豐園,推薦拍黃瓜、炒麵和招牌烤棒骨。

烤棒骨據說是全龍井僅此一家,很多人一來點上一斤,配著啤酒噸噸噸嘮起嗑來,還挺受當地人喜歡。

首先是份量充足,15塊錢一斤,老闆說用的是豬的大腿骨,塊頭大肉也多,吃一塊頂兩碗飯。

第二當然是味道好,部分東北店家放鹽像不用錢一樣,他們的剛剛好相當於我們的鹹到齁了,恨不得多扒幾口飯。

這家店找到恰到好處的平衡,棒骨有密制醬汁的十足鹹香,也不至於鹹到需要吃一口肉,喝一口水。

除此之外,棒骨既有酥脆的表皮,內在的筋肉做到了軟蠕,兩種截然不同的口感在口腔中交織爆炸,猶如走過一場神奇的探險。

面對我們毫不吝嗇的讚美,老闆更在乎小兒子放學的事情。

過了一會兒,小兒子一蹦一跳回來了,剛進門立刻和踢完足球的哥哥拌嘴打鬧,拎著書包的老闆娘隨後跟了進來。

奶奶一邊責備哥哥弄溼了課本,一邊詢問弟弟從哪裡學來的髒話,而老闆聽著老闆娘表揚小兒子在學校獲獎的事情。

雖然以我憤青的立場,在過去一直很懷疑人間溫情的真實性,認為這是人類的低級情緒,但是眼前這一幕不管怎麼說,還是真真切切打動了我。

這一家子不是什麼大富大貴的家庭,僅僅是茫茫十三億中的一小份子,這也只是眾多平淡無聊的中午之一。

不過一切最簡單的東西足以拼湊出最打動人心的情景,這是屬於普通城市普通人的普通快樂,像炎炎夏日的一陣清風,吹到人心窩裡。

龍井的確很普通,不熱鬧,隔壁是市政府,即使到了工作日的午飯時間,碩大的店裡只有我們仨一桌和另外兩人,格外冷清。

這裡見不到交通高峰期,上下班期間,馬路上的汽車多數是開往政府機關大樓。

那些無緣公務員的許多年輕人,要麼自己當老闆開飯店、網吧或KTV,要麼到周邊的大城市長春、延吉,要麼上韓國,男的當勞動力,女的當服務員。

這是龍井年輕人的現狀,少有人願意待在這裡。你說住在這裡平平淡淡、愜意是真的,但是難有發展也是真的。

過去的龍井可不這樣,這是延邊朝鮮族反帝反封建的啟蒙運動中心,宣傳反日愛國的《民聲報》在此創刊,馬列主義席捲人們的思想,幾乎見證了整一部侵華史。

老闆告訴我們市政府前面的老建築是曾經的日本駐龍井總領事館,又稱“間島日本總領事館”,民間俗稱“牛皮大院”。

間島,是韓國人對中國和朝鮮界河圖們江(韓國稱為豆滿江)以北、海蘭江以南的稱呼。

而中國稱之為“墾島”,原名“假江”,具體指的是圖們江北岸吉林延邊地區和龍縣光霽峪前的一處灘地。

由於東北這一帶是滿族的發源地,被稱為所謂的“龍興之地”,於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朝對東北實施封禁政策,絕對不允許關內漢族踏足。

這片肥沃的土地遭到荒棄,無人管理,18世紀60年代之後有不少朝鮮人過來定居和耕種,這也是中國朝鮮族的源頭之一。

為了防止朝鮮人把東北當成家一樣隨意出入,中朝兩國在1885年進行第一次國境線勘界,史稱“乙酉勘界”,可惜雙方始終沒有達成共識,為後來的“間島之爭”埋下後患。

這不得不說到同樣對東北虎視眈眈的俄羅斯了。

沙俄作為當時的世界強國之一,為了加強對遠東地區的控制,苦苦尋找太平洋不凍港供艦隊使用,大連的旅順港是他們的第一選擇。

藉著中國在1900年爆發義和團運動,俄國以保護在華領事和資產為由,派出20萬大軍非法進入東北,全面控制鐵路管理權,修築大量防禦工事。

此時的東北名義上是清帝國的一部分,實際形同俄國的一個省份。

日本人不願意了,之前因為俄國出面聯合德國、法國,被迫放棄遼東半島,現在他們又獨吞東北,更加不利於實現“東亞共榮圈”計劃。

按照計劃,日軍將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接著佔領全中國以此作為後備補給點,再稱霸東南亞和澳大利亞;

隨後在印度和納粹德國匯合,一起北上攻打蘇聯,終極目標是跨過太平洋打下美國,一統全世界。

1904年,日俄談判破裂,撕破臉的雙方在2月宣戰。經過旅順、奉天、遼陽會戰和黃海海戰等重大戰役,接連戰敗的俄國在1905年退回聖彼得堡。

同年11月,日本通過《己巳保護條約》控制朝鮮,插手間島問題,放大間島之爭;

1906年12月,日本西園寺內閣在伊藤博文的策劃下,決定發兵中國入侵延邊。

一年後,日本打著“保護朝鮮人民財產”的名號,強派60多名警察到延吉設立“朝鮮統監府間島臨時派出所”,大量開展間諜活動。

無能的清政府唯一做的只是和日本“交涉”,始終不敢以武力制裁,任其兩年間移居延邊的朝鮮人多達10萬,佔到延邊總人口的五分之四。

1909年11月,派出所更名為“間島日本總領事館”,直接聽命於日本外務大臣,負責日本在東北的軍事政治活動。

館內不僅有龐大的武裝警察機構,還有刑訊室、監獄和水牢等,這哪裡是領事館,分明是以龐大警察系統為主體的武裝侵略堡壘。

據歷史記載,間島日本總領事館從設立到1937年12月撤館為止,一共殺害抗日鬥士和群眾2萬餘人。

僅僅地下室就以非人道的方式奪走4000多條人命,一扇扇鐵門後汩汩流淌著幾十噸鮮血,種種可以想像、無法想象的斑斑事蹟全在這座充滿恐怖、憤怒和畏懼的建築中發生。

多年後,這個祥和優美的園子,這座精美設計的建築,野心勃勃的計劃的第一個海外據點如今安安靜靜地站在我們面前,站在被人遺忘的龍井。

眼前細細簌簌的行人走過的安靜街道也曾喧囂過,繁華的日子像過眼雲煙,都停留在昨天了。

如果不是當事人,有幾個人知道龍井還有一座天寶山,曾經的八大礦山之一,有色金屬的地質儲量和開採歷史都曾聞名全國。

這座銀礦原名紅石砬子。有史記載的最早開採時間足以追溯到光緒十五年(1889年),1893年為六十大壽的慈禧獻上白銀兩萬四千兩,博得老人家的歡心,賜名“天寶山”。

隨著清朝滅亡和“九一八”事件爆發,天寶山也在戰亂中被人遺忘,等到下一次恢復生產,是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個“五一”勞動節。

時值第一個五年計劃,天寶山作為生產工業原料、國防材料的重工業礦山,高度重視的中央先後撥下大量資金扶持。

天寶山在短短几年內形成了日處理礦石2000噸的生產規模,成為全國有色金屬系統的八大礦山之一,多次受到國家冶金部和有色總局的表揚。

許多人揣著“淘金熱”的夢想聚集在龍井,人口一度超過延邊首府延吉,他們定居、打工、賺錢、消費,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可惜金礦銀礦總有挖空的一天,進入九十年代後,挖了近100年的天寶山面臨資源貧乏、質量下降、成本提高、資金週轉困難諸多不利因素,無以為繼。

2002年2月19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批覆同意天寶山礦務局進入破產程序;

2002年3月13日,龍井市人民法院受理天寶山礦務局關閉破產一案,公告天寶山礦務局實施關閉破產;

伴隨礦山的停工,龍井的發展走向斷崖路,經濟萎靡不振。

政府早在2005年開始尋求轉型,修了幾家客運站試圖吸引俄羅斯和韓國的投資,正如我們見到的,一切都沒有發生和成功。

位於龍井經濟開發區的延邊義烏商貿城,因為主打低價的小商品無法承受深山的高昂運費,無人問津的空地長起了雜草,商業前景幾乎消失。

其實龍井只是一個小小的窗口,透過這個窗口是東北在過去二十年的倒退,空留下這些鏽跡斑斑的大型設備和建築,東北輝煌的沉默見證者。

那麼多有著繁忙工廠、發電廠、採礦和伐木向的鄉鎮和城市,一旦自然資源枯竭,無不是生產總值下降,工人失業和犯罪率上升,風光不再。

哪怕政府第一時間尋找出路,卻總是有心無力,難以重現往日的輝煌,有多少次舉臂高呼振興,就有多少次再度恢復平寂。

柯林斯詞典中,專門有一個詞語“Rust Belt”指這些“曾經擁有大量工業,現在處於經濟困難的地區”,即“鏽帶”。

這裡的建築在生鏽,這裡居住的人們也在慢慢、慢慢地生鏽,變得像這片大地一樣寂靜無聲。

以下為圖說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到和龍的距離不短,所以17號在安圖縣露營一宿後,18號早上再趕往和龍和龍井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早市的普通人們,他們才是這個國家的全部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我們點了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手撕的挺有勁道,蘸著狗醬吃著香,和尚也跳牆。煙燻的味道和大家平時吃到的煙燻雞鴨鵝是一樣的,主要是做得特別“爛”,入口用上下頜床輕輕一壓,肉和骨頭瞬間分離,吐出骨頭,留下滿嘴噴香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良哥更喜歡吃有韌勁的狗肉,悠悠覺得鹹了點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請認準當地人推薦的大韓狗肉館,這家店在導航上是沒有具體位置的,地點在某小學附近。這好像尋找一位世外高人,人們只知道他在這座山頭修仙,想要得道,自個兒慢慢找吧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這邊的水果攤和南方差不多,都有蘋果、鴨梨、芒果和藍莓,區別只在於是當地產的。當地的水果攤,比較特別的蘋果梨,吃起來真的是兩種水果的味道結合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準備離開臨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一路的木林森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眼前的這一幕很像“三賤客”幾年前的越南之旅,也是這樣佔居高位的路邊,這樣大片大片的綠色盡收眼底。“三賤客”嘖嘖感嘆越南有著全世界無與倫比的美麗,我卻為加起來有兩百歲的他們感到遺憾。他們不瞭解中國,無緣這些幾乎和文明社會斷絕聯繫,卻有一級柏油路的自駕遊愛好者樂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難得遇到的草原,趕緊下車拍照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暫時和森林說拜拜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偶爾出鏡的悠悠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正在找露營地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一茬接一茬的玉米地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在長白山遇到非常有設計感的翠柳公廁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開進這條寄予最後希望的小路,過了忐忑的十幾分鍾,好消息是判斷正確,小路通往剛剛看到的田地;壞消息是田地是密密麻麻的玉米地,除非和玉米一樣站著睡覺,不然沒法露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在抱有希望和淪為失望的不斷輪迴中,跌宕起伏的劇情迎來好萊塢式反轉,這方圓百里的玉米地不遠處剛好有那麼一座禿了的小山頭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站在山頂上,這片地都是我的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第一步是穿好骨架,其他的就容易了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幹活要緊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全部搭完的樣子,不要太溫馨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擺個躺椅坐在底下愜意地看著天空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麵條、火腿腸、辣條、甜蒜、老乾媽應有盡有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野餐時間到,開飯了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再來一罐三得利,完美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亂來山頂演唱會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大清早的小山坡瀰漫著霧氣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想要買氣罐,上網搜索“登山罐”就有了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早餐再吃一次麵條


"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龍井國境線長:142.5公里

龍井人口:24.6萬,朝鮮族佔66%

初印象:寂靜沒落的工業重鎮

➤臨江是一座特別早起的城市。

凌晨一點多的時候,我們所住賓館樓下的早市便有小販佔位擺攤,四點多因為吵鬧的厲害,良哥輾轉反側直至天亮,六點左右索性起床出門溜達。

我除了睡前聽到一些從走廊傳過來的不可描述的聲音外,基本一覺到天亮,直到良哥回來的那一陣有力的敲門聲把我驚醒。

“這邊藍莓真便宜,才10元一斤。”

看著良哥手裡拎著的水果,我下意識的“哦”了一聲,然後想到前段時間在超市花了20元買的一盒200克裝的藍莓,這價差有點大。東北貌似有很多藍莓種植園,應該也算是一大特色,此外還有甜瓜,也是路上看到的瓜農都在賣的一種當季水果。

按例在臨江早起後,處理完手頭的工作後就開始為午飯覓食。

根據良哥在當地的一位朋友的指引下,說解放小學邊上的大韓狗肉館不錯,一看導航原來就在賓館附近,也是早市所在的那條街,於是就直接殺奔過去。

東北人尤其朝鮮族是出了名的愛吃狗肉,據聞延邊地區一年大約要消費30萬條狗,當地有一句俗語是“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臨江雖然不屬於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但也是朝鮮族比較集中的一個聚居地,所以這邊的狗肉也是當地民眾餐桌上的家常菜。

可能一些人不認同吃狗肉,但我老家廣東汕頭,悠悠老家安徽宿州和良哥老家浙江金華都有吃狗肉的風俗,所以在這點上我們仨並沒有什麼忌諱。

至於東北這邊為什麼夏天也吃狗肉,在我們一路上求證得到的說法是,這相當於三伏天貼鍼灸,逼出體內的寒氣、陰氣。以前當地人在沒有空調的情況下還悶在屋子裡吃,為的就是驅寒。

點了一份煙燻狗蹄子和一份手撕狗肉,外加兩份時蔬。煙燻蹄子煮的酥爛,入口即化的那種,口感裡伴有煙燻味,應該是煮過後再煙燻。手撕狗肉的口感相對勁道些,說不上什麼特別之處,但味道還不錯,口留餘香的那種。

好像臨江這邊的飲食相比東北國境線上其他城鎮,最大的特色在於煙燻。良哥的那位朋友特意囑咐我們走之前再買點燻雞和薰蛋之類的帶著路上吃。

可惜出城的路上都沒有見到熟食店,還有大煎餅,也沒有口福吃到(臨江大部分居民的父輩是闖關東時期過來的山東人,至今很多家庭保留著山東的飲食習慣,可以卷一切的大煎餅正是其中之一)。

我們安慰自己說路上總有一些遺憾,這些零零總總的遺憾才是旅途回憶中最深的一部分。

當下最重要的,是把目光放在還有六小時路程的和龍——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第一站。

201國道將臨江和和龍連接在一起。

這條路車流依然很少,偶爾和幾輛橘色的戰旗牌森林消防車打個照面,雙方的眼神都帶著“你怎麼在這”的極大困惑。導航顯示300餘公里將近6個小時的車程。

經過前面幾天的國境線奔襲,給我最大的感觸是我們中國的幅員這麼遼闊,很多公路風景不亞於歐美,只是大家不知道,或者身處急功近利的社會中,無從出發。

傍晚時分,在離和龍還差不多兩個小時的車程,我們總算開出了那片積雨雲。此時,夕陽透過雲朵散落在層層田野間,我們像是行駛在一幅油畫中,有了陽光和清風的點綴,整個人的心情都好不少。

良哥覺得沒必要再往前趕路了,建議找個地方露營,晚上看看星空,喝點酒,吹牛聊會。於是看著前面一大片綠色的山林,我們找了下道口拐了進去。

人在城市待久了,總是這裡有點不爽,那裡有點毛病,需要讓大自然母親來治一治。

就露營來說,良哥算是這方面的老司機,近到新疆西藏,遠到南半球的新西蘭,都安營紮寨過;作為女生的悠悠沒有任何經驗,對第一次感到興奮和期待,好像實現了多年的夙願;我之前則因公關關係參加過兩次露營,不過都是被主辦方安排得妥妥當當,拎包入住。這回是真正輪到自己動手紮營,尤其還是自己團隊一起,內心也多少有些許期待。

開進去之後,發現這邊的山頭上都是成片成片的莊稼,玉米、大豆之類,基本找不到一塊可以容納一車三人的空地,更別奢望草地了。路過一個寥寥幾戶人家的村莊,地圖顯示著“安圖縣”。

時代的腳步沒有經過這裡,原色的木頭和水泥磚組成的房子維持著上世紀的風格和成色,然而我們的心思全不在這上面。

話事人良哥說開了這麼長一段時間,大家也不甘心,還是往前接著開吧。如果真的沒有再折回大路往和龍趕,至少不留遺憾。

在最終找到露營地——一座禿了的小山頭已經快六點,晚霞已經開始招搖過市。

雖然時值7月,這塊風水寶地卻見不到一隻蚊蟲,也沒有鄉下一貫的泔水味,外加地偏人少,陽光、空氣所有的一切都很乾淨清爽。

眼看遠處的夕陽落入地平線裡,在一陣忙亂過後,營地總算被我們支起來了。

人有時候真的很奇怪,當然我這裡說的是城裡人。不論生活如何安逸,總會過膩。於是想著跟大自然接觸,迴歸原野。

就像露營,明明各種不方便,但當你真正紮下營地的時候,坐在椅子上望一眼毫無遮掩的遠方和通透的天空,吸一口純粹的自然風,似乎所有不自在的毛病都不治而愈。

作為我們的主廚,悠悠全球首創掛麵煮方便麵,輔以配料包和火腿腸調味,看著咕嚕咕嚕冒泡的湯水煮著我們三個的疲倦、餓意和期待,心想生活可以簡單到很簡單,純粹其實就是豐富,也是小幸福。

即使麵條的賣相一般,色香味一樣不佔,但是坐在野外哧溜哧溜地吃著,那種味道在家裡和飯店裡都是絕壁吃不出的,因為這種味道里參雜著更多的是放鬆。

這一晚,我們在沒有星星和信號的黑夜中,配著老乾媽和啤酒,說著忘記說過的話,吃完了這一頓難忘的“面雜”,順便開了一場戶外露天演唱會。

打開手機的閃關燈,五音不全地嚎著“那一夜我獨自望著星空”,嚎出被壓抑太久的表現欲。藉著酒勁,人容易撥下人格這顆洋蔥的最外一層。

城市生活要求我們每個人都收起天真,無時不刻地顧慮人和人的圈子關係,活得像人精。這不是壞事,只是在錙銖必較的環境待久了容易神經衰弱,隨時像個氣鼓鼓的氣球,輕輕一刺就爆。

偶爾把自己扔進大自然裡,鬆鬆頭皮,釋放下天性,連接人和自然,確實有利於解開心結。

演唱會結束於一場不期而遇的小雨。

躺在帳篷裡,聽著雨聲越聽越大,我們三頂帳篷頭挨著圍在一起,開玩笑說山坡上衝下泥石流怎麼辦?良哥一句話倒是夠爽快:“不管了,睡覺!”

儘管風餐露宿,雨水交加,但這一晚我們三個都睡的很香。直到第二天的鬧鐘毫無人性地把我們叫醒。

處理完工作,收拾好營地,差不多已近上午十點。

繼續向和龍進發。

直到從山路下來,見到十字路口有一座“飛龍”雕塑,底座的“和龍”兩字告訴你—歡迎來到“長白山下金達萊(朝鮮語“杜鵑花”的音譯),最美中朝邊境線”。

話是這樣說—最美中朝,中朝友好。我對這座城市的最初印象卻是一條2015年1月的新聞:

那是一個寒冷的冬日,一名帶有手槍的朝鮮士兵,穿過凍上的圖們江,來到一個名為吉地屯的小村莊。

然後在傍晚時分,他向兩對老夫婦開槍,致其四人死亡。

當天夜裡,大舉出動的中國軍警開槍擊中他的腹部,將其抓獲,他大概在一天後死亡,遺體被送回朝鮮。

這條沒有經過國內媒體廣泛報導的新聞,只在中朝邊境的和龍引起人們的恐慌。

位於圖們江上游北岸、長白山東麓的“山城”和龍,面積達到5043平方公里,其中的山區、半山區佔到91%,平均海拔600米。

境內有多達17條河流,屬於圖們江流域,為中溫帶半溼潤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溫度為4.8度。

這裡的夏天非常適合凹造型,7月平均溫度只有20.8度,穿一件不冷,套一件外套或疊穿T恤也不熱。

這片避暑勝地住著朝鮮、漢、滿、回、蒙古、壯、苗和土家主要八個民族,朝鮮族人口更是佔到60%。

然而以今天的信息發達和交通便利程度,地區、民族之間的交融進程遠遠超過上千年的總和。

走在馬路上,大家全是黃皮膚黑眼珠,根本分不出誰是朝鮮人,誰是漢人。

雖然這裡跟我們居住的地方很遙遠,可是個體面對社會環境鉅變的無力感,所改變的面相、眼神和肢體語言,全中國都是一樣的。

別說中國的55個民族漢化,全世界都在講全球化和趨於一致,越是發達的地區和國家,內部的差異越小,這是無法躲避的事實。

我們在和龍市政府門口打卡後,準備找家肯德基坐下來完成手頭的工作,地圖翻了大半天,愣是發現當地沒有肯德基麥當勞。

良哥開玩笑說不如看看哪些東北城市沒有這兩家美式快餐店,如果在這裡開第一家,生意豈不是好到爆。

我對此持有保留意見,這邊留下的幾乎是老人小孩,沒有什麼消費能力,一頓管飽的午飯也就十幾塊錢,肯德基麥當勞對他們來說,還是太貴了。

既然找不到地方工作,和龍也沒什麼特別的景點,我們就索性決定趕往下一個相鄰城市,車程只有50分鐘的龍井。

龍井是延邊最大的城市之一,全市總面積2591平方公里,向北和黑龍江連接,東南方向和朝鮮隔著圖們江相望,西邊眺望俄羅斯的普烈摩爾斯基區,被稱為延吉的後花園。

“龍井”這名字和龍井茶沒有任何關係,而是來源自一個流傳了上百年的故事。

據說1883年,朝鮮農民越過兀良哈嶺到這定居,在今龍井鎮龍井街與六道溝交叉路口的東北方向60米處發現一眼古井,於是他們在井邊建了“龍吊桶”,這村後來也改名為“龍井村”。

發展到今天,龍井一共有25萬人,朝鮮族佔到66%,這是中國境內朝鮮族居住最集中、朝鮮族原生態文化和民俗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被譽為“中國朝鮮族民俗文化寶庫”,建有中國唯一一座朝鮮民俗博物館。

不過我們親眼所見的城區,和漢族為主城市幾乎別無二致,一樣的樓房和道路,頂多這邊的路牌和店鋪都用雙語標識。

另外,沿途農村的一些房子明顯不同於東北的大玻璃平房,有藍色、橘色的屋頂,邊邊角角經過彎簷處理,翹著尾巴,類似於《大長今》中的建築風格。

說了這麼多,還是找家館子先填飽肚子吧。

這一路開過來,東北長白山這條線的館子爆雷率很低。我們經常不看點評APP,直接在路邊隨便找一家,有眼緣就走進去。

好在大多數沒有令人失望,比如龍井市政府旁邊這家聚豐園,推薦拍黃瓜、炒麵和招牌烤棒骨。

烤棒骨據說是全龍井僅此一家,很多人一來點上一斤,配著啤酒噸噸噸嘮起嗑來,還挺受當地人喜歡。

首先是份量充足,15塊錢一斤,老闆說用的是豬的大腿骨,塊頭大肉也多,吃一塊頂兩碗飯。

第二當然是味道好,部分東北店家放鹽像不用錢一樣,他們的剛剛好相當於我們的鹹到齁了,恨不得多扒幾口飯。

這家店找到恰到好處的平衡,棒骨有密制醬汁的十足鹹香,也不至於鹹到需要吃一口肉,喝一口水。

除此之外,棒骨既有酥脆的表皮,內在的筋肉做到了軟蠕,兩種截然不同的口感在口腔中交織爆炸,猶如走過一場神奇的探險。

面對我們毫不吝嗇的讚美,老闆更在乎小兒子放學的事情。

過了一會兒,小兒子一蹦一跳回來了,剛進門立刻和踢完足球的哥哥拌嘴打鬧,拎著書包的老闆娘隨後跟了進來。

奶奶一邊責備哥哥弄溼了課本,一邊詢問弟弟從哪裡學來的髒話,而老闆聽著老闆娘表揚小兒子在學校獲獎的事情。

雖然以我憤青的立場,在過去一直很懷疑人間溫情的真實性,認為這是人類的低級情緒,但是眼前這一幕不管怎麼說,還是真真切切打動了我。

這一家子不是什麼大富大貴的家庭,僅僅是茫茫十三億中的一小份子,這也只是眾多平淡無聊的中午之一。

不過一切最簡單的東西足以拼湊出最打動人心的情景,這是屬於普通城市普通人的普通快樂,像炎炎夏日的一陣清風,吹到人心窩裡。

龍井的確很普通,不熱鬧,隔壁是市政府,即使到了工作日的午飯時間,碩大的店裡只有我們仨一桌和另外兩人,格外冷清。

這裡見不到交通高峰期,上下班期間,馬路上的汽車多數是開往政府機關大樓。

那些無緣公務員的許多年輕人,要麼自己當老闆開飯店、網吧或KTV,要麼到周邊的大城市長春、延吉,要麼上韓國,男的當勞動力,女的當服務員。

這是龍井年輕人的現狀,少有人願意待在這裡。你說住在這裡平平淡淡、愜意是真的,但是難有發展也是真的。

過去的龍井可不這樣,這是延邊朝鮮族反帝反封建的啟蒙運動中心,宣傳反日愛國的《民聲報》在此創刊,馬列主義席捲人們的思想,幾乎見證了整一部侵華史。

老闆告訴我們市政府前面的老建築是曾經的日本駐龍井總領事館,又稱“間島日本總領事館”,民間俗稱“牛皮大院”。

間島,是韓國人對中國和朝鮮界河圖們江(韓國稱為豆滿江)以北、海蘭江以南的稱呼。

而中國稱之為“墾島”,原名“假江”,具體指的是圖們江北岸吉林延邊地區和龍縣光霽峪前的一處灘地。

由於東北這一帶是滿族的發源地,被稱為所謂的“龍興之地”,於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朝對東北實施封禁政策,絕對不允許關內漢族踏足。

這片肥沃的土地遭到荒棄,無人管理,18世紀60年代之後有不少朝鮮人過來定居和耕種,這也是中國朝鮮族的源頭之一。

為了防止朝鮮人把東北當成家一樣隨意出入,中朝兩國在1885年進行第一次國境線勘界,史稱“乙酉勘界”,可惜雙方始終沒有達成共識,為後來的“間島之爭”埋下後患。

這不得不說到同樣對東北虎視眈眈的俄羅斯了。

沙俄作為當時的世界強國之一,為了加強對遠東地區的控制,苦苦尋找太平洋不凍港供艦隊使用,大連的旅順港是他們的第一選擇。

藉著中國在1900年爆發義和團運動,俄國以保護在華領事和資產為由,派出20萬大軍非法進入東北,全面控制鐵路管理權,修築大量防禦工事。

此時的東北名義上是清帝國的一部分,實際形同俄國的一個省份。

日本人不願意了,之前因為俄國出面聯合德國、法國,被迫放棄遼東半島,現在他們又獨吞東北,更加不利於實現“東亞共榮圈”計劃。

按照計劃,日軍將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接著佔領全中國以此作為後備補給點,再稱霸東南亞和澳大利亞;

隨後在印度和納粹德國匯合,一起北上攻打蘇聯,終極目標是跨過太平洋打下美國,一統全世界。

1904年,日俄談判破裂,撕破臉的雙方在2月宣戰。經過旅順、奉天、遼陽會戰和黃海海戰等重大戰役,接連戰敗的俄國在1905年退回聖彼得堡。

同年11月,日本通過《己巳保護條約》控制朝鮮,插手間島問題,放大間島之爭;

1906年12月,日本西園寺內閣在伊藤博文的策劃下,決定發兵中國入侵延邊。

一年後,日本打著“保護朝鮮人民財產”的名號,強派60多名警察到延吉設立“朝鮮統監府間島臨時派出所”,大量開展間諜活動。

無能的清政府唯一做的只是和日本“交涉”,始終不敢以武力制裁,任其兩年間移居延邊的朝鮮人多達10萬,佔到延邊總人口的五分之四。

1909年11月,派出所更名為“間島日本總領事館”,直接聽命於日本外務大臣,負責日本在東北的軍事政治活動。

館內不僅有龐大的武裝警察機構,還有刑訊室、監獄和水牢等,這哪裡是領事館,分明是以龐大警察系統為主體的武裝侵略堡壘。

據歷史記載,間島日本總領事館從設立到1937年12月撤館為止,一共殺害抗日鬥士和群眾2萬餘人。

僅僅地下室就以非人道的方式奪走4000多條人命,一扇扇鐵門後汩汩流淌著幾十噸鮮血,種種可以想像、無法想象的斑斑事蹟全在這座充滿恐怖、憤怒和畏懼的建築中發生。

多年後,這個祥和優美的園子,這座精美設計的建築,野心勃勃的計劃的第一個海外據點如今安安靜靜地站在我們面前,站在被人遺忘的龍井。

眼前細細簌簌的行人走過的安靜街道也曾喧囂過,繁華的日子像過眼雲煙,都停留在昨天了。

如果不是當事人,有幾個人知道龍井還有一座天寶山,曾經的八大礦山之一,有色金屬的地質儲量和開採歷史都曾聞名全國。

這座銀礦原名紅石砬子。有史記載的最早開採時間足以追溯到光緒十五年(1889年),1893年為六十大壽的慈禧獻上白銀兩萬四千兩,博得老人家的歡心,賜名“天寶山”。

隨著清朝滅亡和“九一八”事件爆發,天寶山也在戰亂中被人遺忘,等到下一次恢復生產,是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個“五一”勞動節。

時值第一個五年計劃,天寶山作為生產工業原料、國防材料的重工業礦山,高度重視的中央先後撥下大量資金扶持。

天寶山在短短几年內形成了日處理礦石2000噸的生產規模,成為全國有色金屬系統的八大礦山之一,多次受到國家冶金部和有色總局的表揚。

許多人揣著“淘金熱”的夢想聚集在龍井,人口一度超過延邊首府延吉,他們定居、打工、賺錢、消費,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可惜金礦銀礦總有挖空的一天,進入九十年代後,挖了近100年的天寶山面臨資源貧乏、質量下降、成本提高、資金週轉困難諸多不利因素,無以為繼。

2002年2月19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批覆同意天寶山礦務局進入破產程序;

2002年3月13日,龍井市人民法院受理天寶山礦務局關閉破產一案,公告天寶山礦務局實施關閉破產;

伴隨礦山的停工,龍井的發展走向斷崖路,經濟萎靡不振。

政府早在2005年開始尋求轉型,修了幾家客運站試圖吸引俄羅斯和韓國的投資,正如我們見到的,一切都沒有發生和成功。

位於龍井經濟開發區的延邊義烏商貿城,因為主打低價的小商品無法承受深山的高昂運費,無人問津的空地長起了雜草,商業前景幾乎消失。

其實龍井只是一個小小的窗口,透過這個窗口是東北在過去二十年的倒退,空留下這些鏽跡斑斑的大型設備和建築,東北輝煌的沉默見證者。

那麼多有著繁忙工廠、發電廠、採礦和伐木向的鄉鎮和城市,一旦自然資源枯竭,無不是生產總值下降,工人失業和犯罪率上升,風光不再。

哪怕政府第一時間尋找出路,卻總是有心無力,難以重現往日的輝煌,有多少次舉臂高呼振興,就有多少次再度恢復平寂。

柯林斯詞典中,專門有一個詞語“Rust Belt”指這些“曾經擁有大量工業,現在處於經濟困難的地區”,即“鏽帶”。

這裡的建築在生鏽,這裡居住的人們也在慢慢、慢慢地生鏽,變得像這片大地一樣寂靜無聲。

以下為圖說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到和龍的距離不短,所以17號在安圖縣露營一宿後,18號早上再趕往和龍和龍井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早市的普通人們,他們才是這個國家的全部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我們點了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手撕的挺有勁道,蘸著狗醬吃著香,和尚也跳牆。煙燻的味道和大家平時吃到的煙燻雞鴨鵝是一樣的,主要是做得特別“爛”,入口用上下頜床輕輕一壓,肉和骨頭瞬間分離,吐出骨頭,留下滿嘴噴香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良哥更喜歡吃有韌勁的狗肉,悠悠覺得鹹了點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請認準當地人推薦的大韓狗肉館,這家店在導航上是沒有具體位置的,地點在某小學附近。這好像尋找一位世外高人,人們只知道他在這座山頭修仙,想要得道,自個兒慢慢找吧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這邊的水果攤和南方差不多,都有蘋果、鴨梨、芒果和藍莓,區別只在於是當地產的。當地的水果攤,比較特別的蘋果梨,吃起來真的是兩種水果的味道結合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準備離開臨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一路的木林森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眼前的這一幕很像“三賤客”幾年前的越南之旅,也是這樣佔居高位的路邊,這樣大片大片的綠色盡收眼底。“三賤客”嘖嘖感嘆越南有著全世界無與倫比的美麗,我卻為加起來有兩百歲的他們感到遺憾。他們不瞭解中國,無緣這些幾乎和文明社會斷絕聯繫,卻有一級柏油路的自駕遊愛好者樂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難得遇到的草原,趕緊下車拍照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暫時和森林說拜拜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偶爾出鏡的悠悠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正在找露營地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一茬接一茬的玉米地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在長白山遇到非常有設計感的翠柳公廁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開進這條寄予最後希望的小路,過了忐忑的十幾分鍾,好消息是判斷正確,小路通往剛剛看到的田地;壞消息是田地是密密麻麻的玉米地,除非和玉米一樣站著睡覺,不然沒法露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在抱有希望和淪為失望的不斷輪迴中,跌宕起伏的劇情迎來好萊塢式反轉,這方圓百里的玉米地不遠處剛好有那麼一座禿了的小山頭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站在山頂上,這片地都是我的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第一步是穿好骨架,其他的就容易了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幹活要緊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全部搭完的樣子,不要太溫馨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擺個躺椅坐在底下愜意地看著天空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麵條、火腿腸、辣條、甜蒜、老乾媽應有盡有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野餐時間到,開飯了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再來一罐三得利,完美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亂來山頂演唱會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大清早的小山坡瀰漫著霧氣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想要買氣罐,上網搜索“登山罐”就有了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早餐再吃一次麵條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先向右直行開往和龍,第二站才是龍井


"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龍井國境線長:142.5公里

龍井人口:24.6萬,朝鮮族佔66%

初印象:寂靜沒落的工業重鎮

➤臨江是一座特別早起的城市。

凌晨一點多的時候,我們所住賓館樓下的早市便有小販佔位擺攤,四點多因為吵鬧的厲害,良哥輾轉反側直至天亮,六點左右索性起床出門溜達。

我除了睡前聽到一些從走廊傳過來的不可描述的聲音外,基本一覺到天亮,直到良哥回來的那一陣有力的敲門聲把我驚醒。

“這邊藍莓真便宜,才10元一斤。”

看著良哥手裡拎著的水果,我下意識的“哦”了一聲,然後想到前段時間在超市花了20元買的一盒200克裝的藍莓,這價差有點大。東北貌似有很多藍莓種植園,應該也算是一大特色,此外還有甜瓜,也是路上看到的瓜農都在賣的一種當季水果。

按例在臨江早起後,處理完手頭的工作後就開始為午飯覓食。

根據良哥在當地的一位朋友的指引下,說解放小學邊上的大韓狗肉館不錯,一看導航原來就在賓館附近,也是早市所在的那條街,於是就直接殺奔過去。

東北人尤其朝鮮族是出了名的愛吃狗肉,據聞延邊地區一年大約要消費30萬條狗,當地有一句俗語是“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臨江雖然不屬於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但也是朝鮮族比較集中的一個聚居地,所以這邊的狗肉也是當地民眾餐桌上的家常菜。

可能一些人不認同吃狗肉,但我老家廣東汕頭,悠悠老家安徽宿州和良哥老家浙江金華都有吃狗肉的風俗,所以在這點上我們仨並沒有什麼忌諱。

至於東北這邊為什麼夏天也吃狗肉,在我們一路上求證得到的說法是,這相當於三伏天貼鍼灸,逼出體內的寒氣、陰氣。以前當地人在沒有空調的情況下還悶在屋子裡吃,為的就是驅寒。

點了一份煙燻狗蹄子和一份手撕狗肉,外加兩份時蔬。煙燻蹄子煮的酥爛,入口即化的那種,口感裡伴有煙燻味,應該是煮過後再煙燻。手撕狗肉的口感相對勁道些,說不上什麼特別之處,但味道還不錯,口留餘香的那種。

好像臨江這邊的飲食相比東北國境線上其他城鎮,最大的特色在於煙燻。良哥的那位朋友特意囑咐我們走之前再買點燻雞和薰蛋之類的帶著路上吃。

可惜出城的路上都沒有見到熟食店,還有大煎餅,也沒有口福吃到(臨江大部分居民的父輩是闖關東時期過來的山東人,至今很多家庭保留著山東的飲食習慣,可以卷一切的大煎餅正是其中之一)。

我們安慰自己說路上總有一些遺憾,這些零零總總的遺憾才是旅途回憶中最深的一部分。

當下最重要的,是把目光放在還有六小時路程的和龍——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第一站。

201國道將臨江和和龍連接在一起。

這條路車流依然很少,偶爾和幾輛橘色的戰旗牌森林消防車打個照面,雙方的眼神都帶著“你怎麼在這”的極大困惑。導航顯示300餘公里將近6個小時的車程。

經過前面幾天的國境線奔襲,給我最大的感觸是我們中國的幅員這麼遼闊,很多公路風景不亞於歐美,只是大家不知道,或者身處急功近利的社會中,無從出發。

傍晚時分,在離和龍還差不多兩個小時的車程,我們總算開出了那片積雨雲。此時,夕陽透過雲朵散落在層層田野間,我們像是行駛在一幅油畫中,有了陽光和清風的點綴,整個人的心情都好不少。

良哥覺得沒必要再往前趕路了,建議找個地方露營,晚上看看星空,喝點酒,吹牛聊會。於是看著前面一大片綠色的山林,我們找了下道口拐了進去。

人在城市待久了,總是這裡有點不爽,那裡有點毛病,需要讓大自然母親來治一治。

就露營來說,良哥算是這方面的老司機,近到新疆西藏,遠到南半球的新西蘭,都安營紮寨過;作為女生的悠悠沒有任何經驗,對第一次感到興奮和期待,好像實現了多年的夙願;我之前則因公關關係參加過兩次露營,不過都是被主辦方安排得妥妥當當,拎包入住。這回是真正輪到自己動手紮營,尤其還是自己團隊一起,內心也多少有些許期待。

開進去之後,發現這邊的山頭上都是成片成片的莊稼,玉米、大豆之類,基本找不到一塊可以容納一車三人的空地,更別奢望草地了。路過一個寥寥幾戶人家的村莊,地圖顯示著“安圖縣”。

時代的腳步沒有經過這裡,原色的木頭和水泥磚組成的房子維持著上世紀的風格和成色,然而我們的心思全不在這上面。

話事人良哥說開了這麼長一段時間,大家也不甘心,還是往前接著開吧。如果真的沒有再折回大路往和龍趕,至少不留遺憾。

在最終找到露營地——一座禿了的小山頭已經快六點,晚霞已經開始招搖過市。

雖然時值7月,這塊風水寶地卻見不到一隻蚊蟲,也沒有鄉下一貫的泔水味,外加地偏人少,陽光、空氣所有的一切都很乾淨清爽。

眼看遠處的夕陽落入地平線裡,在一陣忙亂過後,營地總算被我們支起來了。

人有時候真的很奇怪,當然我這裡說的是城裡人。不論生活如何安逸,總會過膩。於是想著跟大自然接觸,迴歸原野。

就像露營,明明各種不方便,但當你真正紮下營地的時候,坐在椅子上望一眼毫無遮掩的遠方和通透的天空,吸一口純粹的自然風,似乎所有不自在的毛病都不治而愈。

作為我們的主廚,悠悠全球首創掛麵煮方便麵,輔以配料包和火腿腸調味,看著咕嚕咕嚕冒泡的湯水煮著我們三個的疲倦、餓意和期待,心想生活可以簡單到很簡單,純粹其實就是豐富,也是小幸福。

即使麵條的賣相一般,色香味一樣不佔,但是坐在野外哧溜哧溜地吃著,那種味道在家裡和飯店裡都是絕壁吃不出的,因為這種味道里參雜著更多的是放鬆。

這一晚,我們在沒有星星和信號的黑夜中,配著老乾媽和啤酒,說著忘記說過的話,吃完了這一頓難忘的“面雜”,順便開了一場戶外露天演唱會。

打開手機的閃關燈,五音不全地嚎著“那一夜我獨自望著星空”,嚎出被壓抑太久的表現欲。藉著酒勁,人容易撥下人格這顆洋蔥的最外一層。

城市生活要求我們每個人都收起天真,無時不刻地顧慮人和人的圈子關係,活得像人精。這不是壞事,只是在錙銖必較的環境待久了容易神經衰弱,隨時像個氣鼓鼓的氣球,輕輕一刺就爆。

偶爾把自己扔進大自然裡,鬆鬆頭皮,釋放下天性,連接人和自然,確實有利於解開心結。

演唱會結束於一場不期而遇的小雨。

躺在帳篷裡,聽著雨聲越聽越大,我們三頂帳篷頭挨著圍在一起,開玩笑說山坡上衝下泥石流怎麼辦?良哥一句話倒是夠爽快:“不管了,睡覺!”

儘管風餐露宿,雨水交加,但這一晚我們三個都睡的很香。直到第二天的鬧鐘毫無人性地把我們叫醒。

處理完工作,收拾好營地,差不多已近上午十點。

繼續向和龍進發。

直到從山路下來,見到十字路口有一座“飛龍”雕塑,底座的“和龍”兩字告訴你—歡迎來到“長白山下金達萊(朝鮮語“杜鵑花”的音譯),最美中朝邊境線”。

話是這樣說—最美中朝,中朝友好。我對這座城市的最初印象卻是一條2015年1月的新聞:

那是一個寒冷的冬日,一名帶有手槍的朝鮮士兵,穿過凍上的圖們江,來到一個名為吉地屯的小村莊。

然後在傍晚時分,他向兩對老夫婦開槍,致其四人死亡。

當天夜裡,大舉出動的中國軍警開槍擊中他的腹部,將其抓獲,他大概在一天後死亡,遺體被送回朝鮮。

這條沒有經過國內媒體廣泛報導的新聞,只在中朝邊境的和龍引起人們的恐慌。

位於圖們江上游北岸、長白山東麓的“山城”和龍,面積達到5043平方公里,其中的山區、半山區佔到91%,平均海拔600米。

境內有多達17條河流,屬於圖們江流域,為中溫帶半溼潤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溫度為4.8度。

這裡的夏天非常適合凹造型,7月平均溫度只有20.8度,穿一件不冷,套一件外套或疊穿T恤也不熱。

這片避暑勝地住著朝鮮、漢、滿、回、蒙古、壯、苗和土家主要八個民族,朝鮮族人口更是佔到60%。

然而以今天的信息發達和交通便利程度,地區、民族之間的交融進程遠遠超過上千年的總和。

走在馬路上,大家全是黃皮膚黑眼珠,根本分不出誰是朝鮮人,誰是漢人。

雖然這裡跟我們居住的地方很遙遠,可是個體面對社會環境鉅變的無力感,所改變的面相、眼神和肢體語言,全中國都是一樣的。

別說中國的55個民族漢化,全世界都在講全球化和趨於一致,越是發達的地區和國家,內部的差異越小,這是無法躲避的事實。

我們在和龍市政府門口打卡後,準備找家肯德基坐下來完成手頭的工作,地圖翻了大半天,愣是發現當地沒有肯德基麥當勞。

良哥開玩笑說不如看看哪些東北城市沒有這兩家美式快餐店,如果在這裡開第一家,生意豈不是好到爆。

我對此持有保留意見,這邊留下的幾乎是老人小孩,沒有什麼消費能力,一頓管飽的午飯也就十幾塊錢,肯德基麥當勞對他們來說,還是太貴了。

既然找不到地方工作,和龍也沒什麼特別的景點,我們就索性決定趕往下一個相鄰城市,車程只有50分鐘的龍井。

龍井是延邊最大的城市之一,全市總面積2591平方公里,向北和黑龍江連接,東南方向和朝鮮隔著圖們江相望,西邊眺望俄羅斯的普烈摩爾斯基區,被稱為延吉的後花園。

“龍井”這名字和龍井茶沒有任何關係,而是來源自一個流傳了上百年的故事。

據說1883年,朝鮮農民越過兀良哈嶺到這定居,在今龍井鎮龍井街與六道溝交叉路口的東北方向60米處發現一眼古井,於是他們在井邊建了“龍吊桶”,這村後來也改名為“龍井村”。

發展到今天,龍井一共有25萬人,朝鮮族佔到66%,這是中國境內朝鮮族居住最集中、朝鮮族原生態文化和民俗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被譽為“中國朝鮮族民俗文化寶庫”,建有中國唯一一座朝鮮民俗博物館。

不過我們親眼所見的城區,和漢族為主城市幾乎別無二致,一樣的樓房和道路,頂多這邊的路牌和店鋪都用雙語標識。

另外,沿途農村的一些房子明顯不同於東北的大玻璃平房,有藍色、橘色的屋頂,邊邊角角經過彎簷處理,翹著尾巴,類似於《大長今》中的建築風格。

說了這麼多,還是找家館子先填飽肚子吧。

這一路開過來,東北長白山這條線的館子爆雷率很低。我們經常不看點評APP,直接在路邊隨便找一家,有眼緣就走進去。

好在大多數沒有令人失望,比如龍井市政府旁邊這家聚豐園,推薦拍黃瓜、炒麵和招牌烤棒骨。

烤棒骨據說是全龍井僅此一家,很多人一來點上一斤,配著啤酒噸噸噸嘮起嗑來,還挺受當地人喜歡。

首先是份量充足,15塊錢一斤,老闆說用的是豬的大腿骨,塊頭大肉也多,吃一塊頂兩碗飯。

第二當然是味道好,部分東北店家放鹽像不用錢一樣,他們的剛剛好相當於我們的鹹到齁了,恨不得多扒幾口飯。

這家店找到恰到好處的平衡,棒骨有密制醬汁的十足鹹香,也不至於鹹到需要吃一口肉,喝一口水。

除此之外,棒骨既有酥脆的表皮,內在的筋肉做到了軟蠕,兩種截然不同的口感在口腔中交織爆炸,猶如走過一場神奇的探險。

面對我們毫不吝嗇的讚美,老闆更在乎小兒子放學的事情。

過了一會兒,小兒子一蹦一跳回來了,剛進門立刻和踢完足球的哥哥拌嘴打鬧,拎著書包的老闆娘隨後跟了進來。

奶奶一邊責備哥哥弄溼了課本,一邊詢問弟弟從哪裡學來的髒話,而老闆聽著老闆娘表揚小兒子在學校獲獎的事情。

雖然以我憤青的立場,在過去一直很懷疑人間溫情的真實性,認為這是人類的低級情緒,但是眼前這一幕不管怎麼說,還是真真切切打動了我。

這一家子不是什麼大富大貴的家庭,僅僅是茫茫十三億中的一小份子,這也只是眾多平淡無聊的中午之一。

不過一切最簡單的東西足以拼湊出最打動人心的情景,這是屬於普通城市普通人的普通快樂,像炎炎夏日的一陣清風,吹到人心窩裡。

龍井的確很普通,不熱鬧,隔壁是市政府,即使到了工作日的午飯時間,碩大的店裡只有我們仨一桌和另外兩人,格外冷清。

這裡見不到交通高峰期,上下班期間,馬路上的汽車多數是開往政府機關大樓。

那些無緣公務員的許多年輕人,要麼自己當老闆開飯店、網吧或KTV,要麼到周邊的大城市長春、延吉,要麼上韓國,男的當勞動力,女的當服務員。

這是龍井年輕人的現狀,少有人願意待在這裡。你說住在這裡平平淡淡、愜意是真的,但是難有發展也是真的。

過去的龍井可不這樣,這是延邊朝鮮族反帝反封建的啟蒙運動中心,宣傳反日愛國的《民聲報》在此創刊,馬列主義席捲人們的思想,幾乎見證了整一部侵華史。

老闆告訴我們市政府前面的老建築是曾經的日本駐龍井總領事館,又稱“間島日本總領事館”,民間俗稱“牛皮大院”。

間島,是韓國人對中國和朝鮮界河圖們江(韓國稱為豆滿江)以北、海蘭江以南的稱呼。

而中國稱之為“墾島”,原名“假江”,具體指的是圖們江北岸吉林延邊地區和龍縣光霽峪前的一處灘地。

由於東北這一帶是滿族的發源地,被稱為所謂的“龍興之地”,於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朝對東北實施封禁政策,絕對不允許關內漢族踏足。

這片肥沃的土地遭到荒棄,無人管理,18世紀60年代之後有不少朝鮮人過來定居和耕種,這也是中國朝鮮族的源頭之一。

為了防止朝鮮人把東北當成家一樣隨意出入,中朝兩國在1885年進行第一次國境線勘界,史稱“乙酉勘界”,可惜雙方始終沒有達成共識,為後來的“間島之爭”埋下後患。

這不得不說到同樣對東北虎視眈眈的俄羅斯了。

沙俄作為當時的世界強國之一,為了加強對遠東地區的控制,苦苦尋找太平洋不凍港供艦隊使用,大連的旅順港是他們的第一選擇。

藉著中國在1900年爆發義和團運動,俄國以保護在華領事和資產為由,派出20萬大軍非法進入東北,全面控制鐵路管理權,修築大量防禦工事。

此時的東北名義上是清帝國的一部分,實際形同俄國的一個省份。

日本人不願意了,之前因為俄國出面聯合德國、法國,被迫放棄遼東半島,現在他們又獨吞東北,更加不利於實現“東亞共榮圈”計劃。

按照計劃,日軍將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接著佔領全中國以此作為後備補給點,再稱霸東南亞和澳大利亞;

隨後在印度和納粹德國匯合,一起北上攻打蘇聯,終極目標是跨過太平洋打下美國,一統全世界。

1904年,日俄談判破裂,撕破臉的雙方在2月宣戰。經過旅順、奉天、遼陽會戰和黃海海戰等重大戰役,接連戰敗的俄國在1905年退回聖彼得堡。

同年11月,日本通過《己巳保護條約》控制朝鮮,插手間島問題,放大間島之爭;

1906年12月,日本西園寺內閣在伊藤博文的策劃下,決定發兵中國入侵延邊。

一年後,日本打著“保護朝鮮人民財產”的名號,強派60多名警察到延吉設立“朝鮮統監府間島臨時派出所”,大量開展間諜活動。

無能的清政府唯一做的只是和日本“交涉”,始終不敢以武力制裁,任其兩年間移居延邊的朝鮮人多達10萬,佔到延邊總人口的五分之四。

1909年11月,派出所更名為“間島日本總領事館”,直接聽命於日本外務大臣,負責日本在東北的軍事政治活動。

館內不僅有龐大的武裝警察機構,還有刑訊室、監獄和水牢等,這哪裡是領事館,分明是以龐大警察系統為主體的武裝侵略堡壘。

據歷史記載,間島日本總領事館從設立到1937年12月撤館為止,一共殺害抗日鬥士和群眾2萬餘人。

僅僅地下室就以非人道的方式奪走4000多條人命,一扇扇鐵門後汩汩流淌著幾十噸鮮血,種種可以想像、無法想象的斑斑事蹟全在這座充滿恐怖、憤怒和畏懼的建築中發生。

多年後,這個祥和優美的園子,這座精美設計的建築,野心勃勃的計劃的第一個海外據點如今安安靜靜地站在我們面前,站在被人遺忘的龍井。

眼前細細簌簌的行人走過的安靜街道也曾喧囂過,繁華的日子像過眼雲煙,都停留在昨天了。

如果不是當事人,有幾個人知道龍井還有一座天寶山,曾經的八大礦山之一,有色金屬的地質儲量和開採歷史都曾聞名全國。

這座銀礦原名紅石砬子。有史記載的最早開採時間足以追溯到光緒十五年(1889年),1893年為六十大壽的慈禧獻上白銀兩萬四千兩,博得老人家的歡心,賜名“天寶山”。

隨著清朝滅亡和“九一八”事件爆發,天寶山也在戰亂中被人遺忘,等到下一次恢復生產,是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個“五一”勞動節。

時值第一個五年計劃,天寶山作為生產工業原料、國防材料的重工業礦山,高度重視的中央先後撥下大量資金扶持。

天寶山在短短几年內形成了日處理礦石2000噸的生產規模,成為全國有色金屬系統的八大礦山之一,多次受到國家冶金部和有色總局的表揚。

許多人揣著“淘金熱”的夢想聚集在龍井,人口一度超過延邊首府延吉,他們定居、打工、賺錢、消費,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可惜金礦銀礦總有挖空的一天,進入九十年代後,挖了近100年的天寶山面臨資源貧乏、質量下降、成本提高、資金週轉困難諸多不利因素,無以為繼。

2002年2月19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批覆同意天寶山礦務局進入破產程序;

2002年3月13日,龍井市人民法院受理天寶山礦務局關閉破產一案,公告天寶山礦務局實施關閉破產;

伴隨礦山的停工,龍井的發展走向斷崖路,經濟萎靡不振。

政府早在2005年開始尋求轉型,修了幾家客運站試圖吸引俄羅斯和韓國的投資,正如我們見到的,一切都沒有發生和成功。

位於龍井經濟開發區的延邊義烏商貿城,因為主打低價的小商品無法承受深山的高昂運費,無人問津的空地長起了雜草,商業前景幾乎消失。

其實龍井只是一個小小的窗口,透過這個窗口是東北在過去二十年的倒退,空留下這些鏽跡斑斑的大型設備和建築,東北輝煌的沉默見證者。

那麼多有著繁忙工廠、發電廠、採礦和伐木向的鄉鎮和城市,一旦自然資源枯竭,無不是生產總值下降,工人失業和犯罪率上升,風光不再。

哪怕政府第一時間尋找出路,卻總是有心無力,難以重現往日的輝煌,有多少次舉臂高呼振興,就有多少次再度恢復平寂。

柯林斯詞典中,專門有一個詞語“Rust Belt”指這些“曾經擁有大量工業,現在處於經濟困難的地區”,即“鏽帶”。

這裡的建築在生鏽,這裡居住的人們也在慢慢、慢慢地生鏽,變得像這片大地一樣寂靜無聲。

以下為圖說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到和龍的距離不短,所以17號在安圖縣露營一宿後,18號早上再趕往和龍和龍井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早市的普通人們,他們才是這個國家的全部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我們點了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手撕的挺有勁道,蘸著狗醬吃著香,和尚也跳牆。煙燻的味道和大家平時吃到的煙燻雞鴨鵝是一樣的,主要是做得特別“爛”,入口用上下頜床輕輕一壓,肉和骨頭瞬間分離,吐出骨頭,留下滿嘴噴香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良哥更喜歡吃有韌勁的狗肉,悠悠覺得鹹了點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請認準當地人推薦的大韓狗肉館,這家店在導航上是沒有具體位置的,地點在某小學附近。這好像尋找一位世外高人,人們只知道他在這座山頭修仙,想要得道,自個兒慢慢找吧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這邊的水果攤和南方差不多,都有蘋果、鴨梨、芒果和藍莓,區別只在於是當地產的。當地的水果攤,比較特別的蘋果梨,吃起來真的是兩種水果的味道結合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準備離開臨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一路的木林森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眼前的這一幕很像“三賤客”幾年前的越南之旅,也是這樣佔居高位的路邊,這樣大片大片的綠色盡收眼底。“三賤客”嘖嘖感嘆越南有著全世界無與倫比的美麗,我卻為加起來有兩百歲的他們感到遺憾。他們不瞭解中國,無緣這些幾乎和文明社會斷絕聯繫,卻有一級柏油路的自駕遊愛好者樂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難得遇到的草原,趕緊下車拍照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暫時和森林說拜拜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偶爾出鏡的悠悠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正在找露營地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一茬接一茬的玉米地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在長白山遇到非常有設計感的翠柳公廁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開進這條寄予最後希望的小路,過了忐忑的十幾分鍾,好消息是判斷正確,小路通往剛剛看到的田地;壞消息是田地是密密麻麻的玉米地,除非和玉米一樣站著睡覺,不然沒法露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在抱有希望和淪為失望的不斷輪迴中,跌宕起伏的劇情迎來好萊塢式反轉,這方圓百里的玉米地不遠處剛好有那麼一座禿了的小山頭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站在山頂上,這片地都是我的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第一步是穿好骨架,其他的就容易了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幹活要緊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全部搭完的樣子,不要太溫馨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擺個躺椅坐在底下愜意地看著天空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麵條、火腿腸、辣條、甜蒜、老乾媽應有盡有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野餐時間到,開飯了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再來一罐三得利,完美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亂來山頂演唱會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大清早的小山坡瀰漫著霧氣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想要買氣罐,上網搜索“登山罐”就有了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早餐再吃一次麵條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先向右直行開往和龍,第二站才是龍井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龍井國境線長:142.5公里

龍井人口:24.6萬,朝鮮族佔66%

初印象:寂靜沒落的工業重鎮

➤臨江是一座特別早起的城市。

凌晨一點多的時候,我們所住賓館樓下的早市便有小販佔位擺攤,四點多因為吵鬧的厲害,良哥輾轉反側直至天亮,六點左右索性起床出門溜達。

我除了睡前聽到一些從走廊傳過來的不可描述的聲音外,基本一覺到天亮,直到良哥回來的那一陣有力的敲門聲把我驚醒。

“這邊藍莓真便宜,才10元一斤。”

看著良哥手裡拎著的水果,我下意識的“哦”了一聲,然後想到前段時間在超市花了20元買的一盒200克裝的藍莓,這價差有點大。東北貌似有很多藍莓種植園,應該也算是一大特色,此外還有甜瓜,也是路上看到的瓜農都在賣的一種當季水果。

按例在臨江早起後,處理完手頭的工作後就開始為午飯覓食。

根據良哥在當地的一位朋友的指引下,說解放小學邊上的大韓狗肉館不錯,一看導航原來就在賓館附近,也是早市所在的那條街,於是就直接殺奔過去。

東北人尤其朝鮮族是出了名的愛吃狗肉,據聞延邊地區一年大約要消費30萬條狗,當地有一句俗語是“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臨江雖然不屬於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但也是朝鮮族比較集中的一個聚居地,所以這邊的狗肉也是當地民眾餐桌上的家常菜。

可能一些人不認同吃狗肉,但我老家廣東汕頭,悠悠老家安徽宿州和良哥老家浙江金華都有吃狗肉的風俗,所以在這點上我們仨並沒有什麼忌諱。

至於東北這邊為什麼夏天也吃狗肉,在我們一路上求證得到的說法是,這相當於三伏天貼鍼灸,逼出體內的寒氣、陰氣。以前當地人在沒有空調的情況下還悶在屋子裡吃,為的就是驅寒。

點了一份煙燻狗蹄子和一份手撕狗肉,外加兩份時蔬。煙燻蹄子煮的酥爛,入口即化的那種,口感裡伴有煙燻味,應該是煮過後再煙燻。手撕狗肉的口感相對勁道些,說不上什麼特別之處,但味道還不錯,口留餘香的那種。

好像臨江這邊的飲食相比東北國境線上其他城鎮,最大的特色在於煙燻。良哥的那位朋友特意囑咐我們走之前再買點燻雞和薰蛋之類的帶著路上吃。

可惜出城的路上都沒有見到熟食店,還有大煎餅,也沒有口福吃到(臨江大部分居民的父輩是闖關東時期過來的山東人,至今很多家庭保留著山東的飲食習慣,可以卷一切的大煎餅正是其中之一)。

我們安慰自己說路上總有一些遺憾,這些零零總總的遺憾才是旅途回憶中最深的一部分。

當下最重要的,是把目光放在還有六小時路程的和龍——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第一站。

201國道將臨江和和龍連接在一起。

這條路車流依然很少,偶爾和幾輛橘色的戰旗牌森林消防車打個照面,雙方的眼神都帶著“你怎麼在這”的極大困惑。導航顯示300餘公里將近6個小時的車程。

經過前面幾天的國境線奔襲,給我最大的感觸是我們中國的幅員這麼遼闊,很多公路風景不亞於歐美,只是大家不知道,或者身處急功近利的社會中,無從出發。

傍晚時分,在離和龍還差不多兩個小時的車程,我們總算開出了那片積雨雲。此時,夕陽透過雲朵散落在層層田野間,我們像是行駛在一幅油畫中,有了陽光和清風的點綴,整個人的心情都好不少。

良哥覺得沒必要再往前趕路了,建議找個地方露營,晚上看看星空,喝點酒,吹牛聊會。於是看著前面一大片綠色的山林,我們找了下道口拐了進去。

人在城市待久了,總是這裡有點不爽,那裡有點毛病,需要讓大自然母親來治一治。

就露營來說,良哥算是這方面的老司機,近到新疆西藏,遠到南半球的新西蘭,都安營紮寨過;作為女生的悠悠沒有任何經驗,對第一次感到興奮和期待,好像實現了多年的夙願;我之前則因公關關係參加過兩次露營,不過都是被主辦方安排得妥妥當當,拎包入住。這回是真正輪到自己動手紮營,尤其還是自己團隊一起,內心也多少有些許期待。

開進去之後,發現這邊的山頭上都是成片成片的莊稼,玉米、大豆之類,基本找不到一塊可以容納一車三人的空地,更別奢望草地了。路過一個寥寥幾戶人家的村莊,地圖顯示著“安圖縣”。

時代的腳步沒有經過這裡,原色的木頭和水泥磚組成的房子維持著上世紀的風格和成色,然而我們的心思全不在這上面。

話事人良哥說開了這麼長一段時間,大家也不甘心,還是往前接著開吧。如果真的沒有再折回大路往和龍趕,至少不留遺憾。

在最終找到露營地——一座禿了的小山頭已經快六點,晚霞已經開始招搖過市。

雖然時值7月,這塊風水寶地卻見不到一隻蚊蟲,也沒有鄉下一貫的泔水味,外加地偏人少,陽光、空氣所有的一切都很乾淨清爽。

眼看遠處的夕陽落入地平線裡,在一陣忙亂過後,營地總算被我們支起來了。

人有時候真的很奇怪,當然我這裡說的是城裡人。不論生活如何安逸,總會過膩。於是想著跟大自然接觸,迴歸原野。

就像露營,明明各種不方便,但當你真正紮下營地的時候,坐在椅子上望一眼毫無遮掩的遠方和通透的天空,吸一口純粹的自然風,似乎所有不自在的毛病都不治而愈。

作為我們的主廚,悠悠全球首創掛麵煮方便麵,輔以配料包和火腿腸調味,看著咕嚕咕嚕冒泡的湯水煮著我們三個的疲倦、餓意和期待,心想生活可以簡單到很簡單,純粹其實就是豐富,也是小幸福。

即使麵條的賣相一般,色香味一樣不佔,但是坐在野外哧溜哧溜地吃著,那種味道在家裡和飯店裡都是絕壁吃不出的,因為這種味道里參雜著更多的是放鬆。

這一晚,我們在沒有星星和信號的黑夜中,配著老乾媽和啤酒,說著忘記說過的話,吃完了這一頓難忘的“面雜”,順便開了一場戶外露天演唱會。

打開手機的閃關燈,五音不全地嚎著“那一夜我獨自望著星空”,嚎出被壓抑太久的表現欲。藉著酒勁,人容易撥下人格這顆洋蔥的最外一層。

城市生活要求我們每個人都收起天真,無時不刻地顧慮人和人的圈子關係,活得像人精。這不是壞事,只是在錙銖必較的環境待久了容易神經衰弱,隨時像個氣鼓鼓的氣球,輕輕一刺就爆。

偶爾把自己扔進大自然裡,鬆鬆頭皮,釋放下天性,連接人和自然,確實有利於解開心結。

演唱會結束於一場不期而遇的小雨。

躺在帳篷裡,聽著雨聲越聽越大,我們三頂帳篷頭挨著圍在一起,開玩笑說山坡上衝下泥石流怎麼辦?良哥一句話倒是夠爽快:“不管了,睡覺!”

儘管風餐露宿,雨水交加,但這一晚我們三個都睡的很香。直到第二天的鬧鐘毫無人性地把我們叫醒。

處理完工作,收拾好營地,差不多已近上午十點。

繼續向和龍進發。

直到從山路下來,見到十字路口有一座“飛龍”雕塑,底座的“和龍”兩字告訴你—歡迎來到“長白山下金達萊(朝鮮語“杜鵑花”的音譯),最美中朝邊境線”。

話是這樣說—最美中朝,中朝友好。我對這座城市的最初印象卻是一條2015年1月的新聞:

那是一個寒冷的冬日,一名帶有手槍的朝鮮士兵,穿過凍上的圖們江,來到一個名為吉地屯的小村莊。

然後在傍晚時分,他向兩對老夫婦開槍,致其四人死亡。

當天夜裡,大舉出動的中國軍警開槍擊中他的腹部,將其抓獲,他大概在一天後死亡,遺體被送回朝鮮。

這條沒有經過國內媒體廣泛報導的新聞,只在中朝邊境的和龍引起人們的恐慌。

位於圖們江上游北岸、長白山東麓的“山城”和龍,面積達到5043平方公里,其中的山區、半山區佔到91%,平均海拔600米。

境內有多達17條河流,屬於圖們江流域,為中溫帶半溼潤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溫度為4.8度。

這裡的夏天非常適合凹造型,7月平均溫度只有20.8度,穿一件不冷,套一件外套或疊穿T恤也不熱。

這片避暑勝地住著朝鮮、漢、滿、回、蒙古、壯、苗和土家主要八個民族,朝鮮族人口更是佔到60%。

然而以今天的信息發達和交通便利程度,地區、民族之間的交融進程遠遠超過上千年的總和。

走在馬路上,大家全是黃皮膚黑眼珠,根本分不出誰是朝鮮人,誰是漢人。

雖然這裡跟我們居住的地方很遙遠,可是個體面對社會環境鉅變的無力感,所改變的面相、眼神和肢體語言,全中國都是一樣的。

別說中國的55個民族漢化,全世界都在講全球化和趨於一致,越是發達的地區和國家,內部的差異越小,這是無法躲避的事實。

我們在和龍市政府門口打卡後,準備找家肯德基坐下來完成手頭的工作,地圖翻了大半天,愣是發現當地沒有肯德基麥當勞。

良哥開玩笑說不如看看哪些東北城市沒有這兩家美式快餐店,如果在這裡開第一家,生意豈不是好到爆。

我對此持有保留意見,這邊留下的幾乎是老人小孩,沒有什麼消費能力,一頓管飽的午飯也就十幾塊錢,肯德基麥當勞對他們來說,還是太貴了。

既然找不到地方工作,和龍也沒什麼特別的景點,我們就索性決定趕往下一個相鄰城市,車程只有50分鐘的龍井。

龍井是延邊最大的城市之一,全市總面積2591平方公里,向北和黑龍江連接,東南方向和朝鮮隔著圖們江相望,西邊眺望俄羅斯的普烈摩爾斯基區,被稱為延吉的後花園。

“龍井”這名字和龍井茶沒有任何關係,而是來源自一個流傳了上百年的故事。

據說1883年,朝鮮農民越過兀良哈嶺到這定居,在今龍井鎮龍井街與六道溝交叉路口的東北方向60米處發現一眼古井,於是他們在井邊建了“龍吊桶”,這村後來也改名為“龍井村”。

發展到今天,龍井一共有25萬人,朝鮮族佔到66%,這是中國境內朝鮮族居住最集中、朝鮮族原生態文化和民俗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被譽為“中國朝鮮族民俗文化寶庫”,建有中國唯一一座朝鮮民俗博物館。

不過我們親眼所見的城區,和漢族為主城市幾乎別無二致,一樣的樓房和道路,頂多這邊的路牌和店鋪都用雙語標識。

另外,沿途農村的一些房子明顯不同於東北的大玻璃平房,有藍色、橘色的屋頂,邊邊角角經過彎簷處理,翹著尾巴,類似於《大長今》中的建築風格。

說了這麼多,還是找家館子先填飽肚子吧。

這一路開過來,東北長白山這條線的館子爆雷率很低。我們經常不看點評APP,直接在路邊隨便找一家,有眼緣就走進去。

好在大多數沒有令人失望,比如龍井市政府旁邊這家聚豐園,推薦拍黃瓜、炒麵和招牌烤棒骨。

烤棒骨據說是全龍井僅此一家,很多人一來點上一斤,配著啤酒噸噸噸嘮起嗑來,還挺受當地人喜歡。

首先是份量充足,15塊錢一斤,老闆說用的是豬的大腿骨,塊頭大肉也多,吃一塊頂兩碗飯。

第二當然是味道好,部分東北店家放鹽像不用錢一樣,他們的剛剛好相當於我們的鹹到齁了,恨不得多扒幾口飯。

這家店找到恰到好處的平衡,棒骨有密制醬汁的十足鹹香,也不至於鹹到需要吃一口肉,喝一口水。

除此之外,棒骨既有酥脆的表皮,內在的筋肉做到了軟蠕,兩種截然不同的口感在口腔中交織爆炸,猶如走過一場神奇的探險。

面對我們毫不吝嗇的讚美,老闆更在乎小兒子放學的事情。

過了一會兒,小兒子一蹦一跳回來了,剛進門立刻和踢完足球的哥哥拌嘴打鬧,拎著書包的老闆娘隨後跟了進來。

奶奶一邊責備哥哥弄溼了課本,一邊詢問弟弟從哪裡學來的髒話,而老闆聽著老闆娘表揚小兒子在學校獲獎的事情。

雖然以我憤青的立場,在過去一直很懷疑人間溫情的真實性,認為這是人類的低級情緒,但是眼前這一幕不管怎麼說,還是真真切切打動了我。

這一家子不是什麼大富大貴的家庭,僅僅是茫茫十三億中的一小份子,這也只是眾多平淡無聊的中午之一。

不過一切最簡單的東西足以拼湊出最打動人心的情景,這是屬於普通城市普通人的普通快樂,像炎炎夏日的一陣清風,吹到人心窩裡。

龍井的確很普通,不熱鬧,隔壁是市政府,即使到了工作日的午飯時間,碩大的店裡只有我們仨一桌和另外兩人,格外冷清。

這裡見不到交通高峰期,上下班期間,馬路上的汽車多數是開往政府機關大樓。

那些無緣公務員的許多年輕人,要麼自己當老闆開飯店、網吧或KTV,要麼到周邊的大城市長春、延吉,要麼上韓國,男的當勞動力,女的當服務員。

這是龍井年輕人的現狀,少有人願意待在這裡。你說住在這裡平平淡淡、愜意是真的,但是難有發展也是真的。

過去的龍井可不這樣,這是延邊朝鮮族反帝反封建的啟蒙運動中心,宣傳反日愛國的《民聲報》在此創刊,馬列主義席捲人們的思想,幾乎見證了整一部侵華史。

老闆告訴我們市政府前面的老建築是曾經的日本駐龍井總領事館,又稱“間島日本總領事館”,民間俗稱“牛皮大院”。

間島,是韓國人對中國和朝鮮界河圖們江(韓國稱為豆滿江)以北、海蘭江以南的稱呼。

而中國稱之為“墾島”,原名“假江”,具體指的是圖們江北岸吉林延邊地區和龍縣光霽峪前的一處灘地。

由於東北這一帶是滿族的發源地,被稱為所謂的“龍興之地”,於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朝對東北實施封禁政策,絕對不允許關內漢族踏足。

這片肥沃的土地遭到荒棄,無人管理,18世紀60年代之後有不少朝鮮人過來定居和耕種,這也是中國朝鮮族的源頭之一。

為了防止朝鮮人把東北當成家一樣隨意出入,中朝兩國在1885年進行第一次國境線勘界,史稱“乙酉勘界”,可惜雙方始終沒有達成共識,為後來的“間島之爭”埋下後患。

這不得不說到同樣對東北虎視眈眈的俄羅斯了。

沙俄作為當時的世界強國之一,為了加強對遠東地區的控制,苦苦尋找太平洋不凍港供艦隊使用,大連的旅順港是他們的第一選擇。

藉著中國在1900年爆發義和團運動,俄國以保護在華領事和資產為由,派出20萬大軍非法進入東北,全面控制鐵路管理權,修築大量防禦工事。

此時的東北名義上是清帝國的一部分,實際形同俄國的一個省份。

日本人不願意了,之前因為俄國出面聯合德國、法國,被迫放棄遼東半島,現在他們又獨吞東北,更加不利於實現“東亞共榮圈”計劃。

按照計劃,日軍將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接著佔領全中國以此作為後備補給點,再稱霸東南亞和澳大利亞;

隨後在印度和納粹德國匯合,一起北上攻打蘇聯,終極目標是跨過太平洋打下美國,一統全世界。

1904年,日俄談判破裂,撕破臉的雙方在2月宣戰。經過旅順、奉天、遼陽會戰和黃海海戰等重大戰役,接連戰敗的俄國在1905年退回聖彼得堡。

同年11月,日本通過《己巳保護條約》控制朝鮮,插手間島問題,放大間島之爭;

1906年12月,日本西園寺內閣在伊藤博文的策劃下,決定發兵中國入侵延邊。

一年後,日本打著“保護朝鮮人民財產”的名號,強派60多名警察到延吉設立“朝鮮統監府間島臨時派出所”,大量開展間諜活動。

無能的清政府唯一做的只是和日本“交涉”,始終不敢以武力制裁,任其兩年間移居延邊的朝鮮人多達10萬,佔到延邊總人口的五分之四。

1909年11月,派出所更名為“間島日本總領事館”,直接聽命於日本外務大臣,負責日本在東北的軍事政治活動。

館內不僅有龐大的武裝警察機構,還有刑訊室、監獄和水牢等,這哪裡是領事館,分明是以龐大警察系統為主體的武裝侵略堡壘。

據歷史記載,間島日本總領事館從設立到1937年12月撤館為止,一共殺害抗日鬥士和群眾2萬餘人。

僅僅地下室就以非人道的方式奪走4000多條人命,一扇扇鐵門後汩汩流淌著幾十噸鮮血,種種可以想像、無法想象的斑斑事蹟全在這座充滿恐怖、憤怒和畏懼的建築中發生。

多年後,這個祥和優美的園子,這座精美設計的建築,野心勃勃的計劃的第一個海外據點如今安安靜靜地站在我們面前,站在被人遺忘的龍井。

眼前細細簌簌的行人走過的安靜街道也曾喧囂過,繁華的日子像過眼雲煙,都停留在昨天了。

如果不是當事人,有幾個人知道龍井還有一座天寶山,曾經的八大礦山之一,有色金屬的地質儲量和開採歷史都曾聞名全國。

這座銀礦原名紅石砬子。有史記載的最早開採時間足以追溯到光緒十五年(1889年),1893年為六十大壽的慈禧獻上白銀兩萬四千兩,博得老人家的歡心,賜名“天寶山”。

隨著清朝滅亡和“九一八”事件爆發,天寶山也在戰亂中被人遺忘,等到下一次恢復生產,是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個“五一”勞動節。

時值第一個五年計劃,天寶山作為生產工業原料、國防材料的重工業礦山,高度重視的中央先後撥下大量資金扶持。

天寶山在短短几年內形成了日處理礦石2000噸的生產規模,成為全國有色金屬系統的八大礦山之一,多次受到國家冶金部和有色總局的表揚。

許多人揣著“淘金熱”的夢想聚集在龍井,人口一度超過延邊首府延吉,他們定居、打工、賺錢、消費,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可惜金礦銀礦總有挖空的一天,進入九十年代後,挖了近100年的天寶山面臨資源貧乏、質量下降、成本提高、資金週轉困難諸多不利因素,無以為繼。

2002年2月19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批覆同意天寶山礦務局進入破產程序;

2002年3月13日,龍井市人民法院受理天寶山礦務局關閉破產一案,公告天寶山礦務局實施關閉破產;

伴隨礦山的停工,龍井的發展走向斷崖路,經濟萎靡不振。

政府早在2005年開始尋求轉型,修了幾家客運站試圖吸引俄羅斯和韓國的投資,正如我們見到的,一切都沒有發生和成功。

位於龍井經濟開發區的延邊義烏商貿城,因為主打低價的小商品無法承受深山的高昂運費,無人問津的空地長起了雜草,商業前景幾乎消失。

其實龍井只是一個小小的窗口,透過這個窗口是東北在過去二十年的倒退,空留下這些鏽跡斑斑的大型設備和建築,東北輝煌的沉默見證者。

那麼多有著繁忙工廠、發電廠、採礦和伐木向的鄉鎮和城市,一旦自然資源枯竭,無不是生產總值下降,工人失業和犯罪率上升,風光不再。

哪怕政府第一時間尋找出路,卻總是有心無力,難以重現往日的輝煌,有多少次舉臂高呼振興,就有多少次再度恢復平寂。

柯林斯詞典中,專門有一個詞語“Rust Belt”指這些“曾經擁有大量工業,現在處於經濟困難的地區”,即“鏽帶”。

這裡的建築在生鏽,這裡居住的人們也在慢慢、慢慢地生鏽,變得像這片大地一樣寂靜無聲。

以下為圖說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到和龍的距離不短,所以17號在安圖縣露營一宿後,18號早上再趕往和龍和龍井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早市的普通人們,他們才是這個國家的全部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我們點了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手撕的挺有勁道,蘸著狗醬吃著香,和尚也跳牆。煙燻的味道和大家平時吃到的煙燻雞鴨鵝是一樣的,主要是做得特別“爛”,入口用上下頜床輕輕一壓,肉和骨頭瞬間分離,吐出骨頭,留下滿嘴噴香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良哥更喜歡吃有韌勁的狗肉,悠悠覺得鹹了點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請認準當地人推薦的大韓狗肉館,這家店在導航上是沒有具體位置的,地點在某小學附近。這好像尋找一位世外高人,人們只知道他在這座山頭修仙,想要得道,自個兒慢慢找吧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這邊的水果攤和南方差不多,都有蘋果、鴨梨、芒果和藍莓,區別只在於是當地產的。當地的水果攤,比較特別的蘋果梨,吃起來真的是兩種水果的味道結合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準備離開臨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一路的木林森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眼前的這一幕很像“三賤客”幾年前的越南之旅,也是這樣佔居高位的路邊,這樣大片大片的綠色盡收眼底。“三賤客”嘖嘖感嘆越南有著全世界無與倫比的美麗,我卻為加起來有兩百歲的他們感到遺憾。他們不瞭解中國,無緣這些幾乎和文明社會斷絕聯繫,卻有一級柏油路的自駕遊愛好者樂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難得遇到的草原,趕緊下車拍照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暫時和森林說拜拜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偶爾出鏡的悠悠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正在找露營地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一茬接一茬的玉米地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在長白山遇到非常有設計感的翠柳公廁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開進這條寄予最後希望的小路,過了忐忑的十幾分鍾,好消息是判斷正確,小路通往剛剛看到的田地;壞消息是田地是密密麻麻的玉米地,除非和玉米一樣站著睡覺,不然沒法露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在抱有希望和淪為失望的不斷輪迴中,跌宕起伏的劇情迎來好萊塢式反轉,這方圓百里的玉米地不遠處剛好有那麼一座禿了的小山頭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站在山頂上,這片地都是我的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第一步是穿好骨架,其他的就容易了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幹活要緊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全部搭完的樣子,不要太溫馨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擺個躺椅坐在底下愜意地看著天空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麵條、火腿腸、辣條、甜蒜、老乾媽應有盡有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野餐時間到,開飯了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再來一罐三得利,完美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亂來山頂演唱會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大清早的小山坡瀰漫著霧氣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想要買氣罐,上網搜索“登山罐”就有了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早餐再吃一次麵條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先向右直行開往和龍,第二站才是龍井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順利抵達和龍,這邊的路都修得很好


"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龍井國境線長:142.5公里

龍井人口:24.6萬,朝鮮族佔66%

初印象:寂靜沒落的工業重鎮

➤臨江是一座特別早起的城市。

凌晨一點多的時候,我們所住賓館樓下的早市便有小販佔位擺攤,四點多因為吵鬧的厲害,良哥輾轉反側直至天亮,六點左右索性起床出門溜達。

我除了睡前聽到一些從走廊傳過來的不可描述的聲音外,基本一覺到天亮,直到良哥回來的那一陣有力的敲門聲把我驚醒。

“這邊藍莓真便宜,才10元一斤。”

看著良哥手裡拎著的水果,我下意識的“哦”了一聲,然後想到前段時間在超市花了20元買的一盒200克裝的藍莓,這價差有點大。東北貌似有很多藍莓種植園,應該也算是一大特色,此外還有甜瓜,也是路上看到的瓜農都在賣的一種當季水果。

按例在臨江早起後,處理完手頭的工作後就開始為午飯覓食。

根據良哥在當地的一位朋友的指引下,說解放小學邊上的大韓狗肉館不錯,一看導航原來就在賓館附近,也是早市所在的那條街,於是就直接殺奔過去。

東北人尤其朝鮮族是出了名的愛吃狗肉,據聞延邊地區一年大約要消費30萬條狗,當地有一句俗語是“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臨江雖然不屬於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但也是朝鮮族比較集中的一個聚居地,所以這邊的狗肉也是當地民眾餐桌上的家常菜。

可能一些人不認同吃狗肉,但我老家廣東汕頭,悠悠老家安徽宿州和良哥老家浙江金華都有吃狗肉的風俗,所以在這點上我們仨並沒有什麼忌諱。

至於東北這邊為什麼夏天也吃狗肉,在我們一路上求證得到的說法是,這相當於三伏天貼鍼灸,逼出體內的寒氣、陰氣。以前當地人在沒有空調的情況下還悶在屋子裡吃,為的就是驅寒。

點了一份煙燻狗蹄子和一份手撕狗肉,外加兩份時蔬。煙燻蹄子煮的酥爛,入口即化的那種,口感裡伴有煙燻味,應該是煮過後再煙燻。手撕狗肉的口感相對勁道些,說不上什麼特別之處,但味道還不錯,口留餘香的那種。

好像臨江這邊的飲食相比東北國境線上其他城鎮,最大的特色在於煙燻。良哥的那位朋友特意囑咐我們走之前再買點燻雞和薰蛋之類的帶著路上吃。

可惜出城的路上都沒有見到熟食店,還有大煎餅,也沒有口福吃到(臨江大部分居民的父輩是闖關東時期過來的山東人,至今很多家庭保留著山東的飲食習慣,可以卷一切的大煎餅正是其中之一)。

我們安慰自己說路上總有一些遺憾,這些零零總總的遺憾才是旅途回憶中最深的一部分。

當下最重要的,是把目光放在還有六小時路程的和龍——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第一站。

201國道將臨江和和龍連接在一起。

這條路車流依然很少,偶爾和幾輛橘色的戰旗牌森林消防車打個照面,雙方的眼神都帶著“你怎麼在這”的極大困惑。導航顯示300餘公里將近6個小時的車程。

經過前面幾天的國境線奔襲,給我最大的感觸是我們中國的幅員這麼遼闊,很多公路風景不亞於歐美,只是大家不知道,或者身處急功近利的社會中,無從出發。

傍晚時分,在離和龍還差不多兩個小時的車程,我們總算開出了那片積雨雲。此時,夕陽透過雲朵散落在層層田野間,我們像是行駛在一幅油畫中,有了陽光和清風的點綴,整個人的心情都好不少。

良哥覺得沒必要再往前趕路了,建議找個地方露營,晚上看看星空,喝點酒,吹牛聊會。於是看著前面一大片綠色的山林,我們找了下道口拐了進去。

人在城市待久了,總是這裡有點不爽,那裡有點毛病,需要讓大自然母親來治一治。

就露營來說,良哥算是這方面的老司機,近到新疆西藏,遠到南半球的新西蘭,都安營紮寨過;作為女生的悠悠沒有任何經驗,對第一次感到興奮和期待,好像實現了多年的夙願;我之前則因公關關係參加過兩次露營,不過都是被主辦方安排得妥妥當當,拎包入住。這回是真正輪到自己動手紮營,尤其還是自己團隊一起,內心也多少有些許期待。

開進去之後,發現這邊的山頭上都是成片成片的莊稼,玉米、大豆之類,基本找不到一塊可以容納一車三人的空地,更別奢望草地了。路過一個寥寥幾戶人家的村莊,地圖顯示著“安圖縣”。

時代的腳步沒有經過這裡,原色的木頭和水泥磚組成的房子維持著上世紀的風格和成色,然而我們的心思全不在這上面。

話事人良哥說開了這麼長一段時間,大家也不甘心,還是往前接著開吧。如果真的沒有再折回大路往和龍趕,至少不留遺憾。

在最終找到露營地——一座禿了的小山頭已經快六點,晚霞已經開始招搖過市。

雖然時值7月,這塊風水寶地卻見不到一隻蚊蟲,也沒有鄉下一貫的泔水味,外加地偏人少,陽光、空氣所有的一切都很乾淨清爽。

眼看遠處的夕陽落入地平線裡,在一陣忙亂過後,營地總算被我們支起來了。

人有時候真的很奇怪,當然我這裡說的是城裡人。不論生活如何安逸,總會過膩。於是想著跟大自然接觸,迴歸原野。

就像露營,明明各種不方便,但當你真正紮下營地的時候,坐在椅子上望一眼毫無遮掩的遠方和通透的天空,吸一口純粹的自然風,似乎所有不自在的毛病都不治而愈。

作為我們的主廚,悠悠全球首創掛麵煮方便麵,輔以配料包和火腿腸調味,看著咕嚕咕嚕冒泡的湯水煮著我們三個的疲倦、餓意和期待,心想生活可以簡單到很簡單,純粹其實就是豐富,也是小幸福。

即使麵條的賣相一般,色香味一樣不佔,但是坐在野外哧溜哧溜地吃著,那種味道在家裡和飯店裡都是絕壁吃不出的,因為這種味道里參雜著更多的是放鬆。

這一晚,我們在沒有星星和信號的黑夜中,配著老乾媽和啤酒,說著忘記說過的話,吃完了這一頓難忘的“面雜”,順便開了一場戶外露天演唱會。

打開手機的閃關燈,五音不全地嚎著“那一夜我獨自望著星空”,嚎出被壓抑太久的表現欲。藉著酒勁,人容易撥下人格這顆洋蔥的最外一層。

城市生活要求我們每個人都收起天真,無時不刻地顧慮人和人的圈子關係,活得像人精。這不是壞事,只是在錙銖必較的環境待久了容易神經衰弱,隨時像個氣鼓鼓的氣球,輕輕一刺就爆。

偶爾把自己扔進大自然裡,鬆鬆頭皮,釋放下天性,連接人和自然,確實有利於解開心結。

演唱會結束於一場不期而遇的小雨。

躺在帳篷裡,聽著雨聲越聽越大,我們三頂帳篷頭挨著圍在一起,開玩笑說山坡上衝下泥石流怎麼辦?良哥一句話倒是夠爽快:“不管了,睡覺!”

儘管風餐露宿,雨水交加,但這一晚我們三個都睡的很香。直到第二天的鬧鐘毫無人性地把我們叫醒。

處理完工作,收拾好營地,差不多已近上午十點。

繼續向和龍進發。

直到從山路下來,見到十字路口有一座“飛龍”雕塑,底座的“和龍”兩字告訴你—歡迎來到“長白山下金達萊(朝鮮語“杜鵑花”的音譯),最美中朝邊境線”。

話是這樣說—最美中朝,中朝友好。我對這座城市的最初印象卻是一條2015年1月的新聞:

那是一個寒冷的冬日,一名帶有手槍的朝鮮士兵,穿過凍上的圖們江,來到一個名為吉地屯的小村莊。

然後在傍晚時分,他向兩對老夫婦開槍,致其四人死亡。

當天夜裡,大舉出動的中國軍警開槍擊中他的腹部,將其抓獲,他大概在一天後死亡,遺體被送回朝鮮。

這條沒有經過國內媒體廣泛報導的新聞,只在中朝邊境的和龍引起人們的恐慌。

位於圖們江上游北岸、長白山東麓的“山城”和龍,面積達到5043平方公里,其中的山區、半山區佔到91%,平均海拔600米。

境內有多達17條河流,屬於圖們江流域,為中溫帶半溼潤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溫度為4.8度。

這裡的夏天非常適合凹造型,7月平均溫度只有20.8度,穿一件不冷,套一件外套或疊穿T恤也不熱。

這片避暑勝地住著朝鮮、漢、滿、回、蒙古、壯、苗和土家主要八個民族,朝鮮族人口更是佔到60%。

然而以今天的信息發達和交通便利程度,地區、民族之間的交融進程遠遠超過上千年的總和。

走在馬路上,大家全是黃皮膚黑眼珠,根本分不出誰是朝鮮人,誰是漢人。

雖然這裡跟我們居住的地方很遙遠,可是個體面對社會環境鉅變的無力感,所改變的面相、眼神和肢體語言,全中國都是一樣的。

別說中國的55個民族漢化,全世界都在講全球化和趨於一致,越是發達的地區和國家,內部的差異越小,這是無法躲避的事實。

我們在和龍市政府門口打卡後,準備找家肯德基坐下來完成手頭的工作,地圖翻了大半天,愣是發現當地沒有肯德基麥當勞。

良哥開玩笑說不如看看哪些東北城市沒有這兩家美式快餐店,如果在這裡開第一家,生意豈不是好到爆。

我對此持有保留意見,這邊留下的幾乎是老人小孩,沒有什麼消費能力,一頓管飽的午飯也就十幾塊錢,肯德基麥當勞對他們來說,還是太貴了。

既然找不到地方工作,和龍也沒什麼特別的景點,我們就索性決定趕往下一個相鄰城市,車程只有50分鐘的龍井。

龍井是延邊最大的城市之一,全市總面積2591平方公里,向北和黑龍江連接,東南方向和朝鮮隔著圖們江相望,西邊眺望俄羅斯的普烈摩爾斯基區,被稱為延吉的後花園。

“龍井”這名字和龍井茶沒有任何關係,而是來源自一個流傳了上百年的故事。

據說1883年,朝鮮農民越過兀良哈嶺到這定居,在今龍井鎮龍井街與六道溝交叉路口的東北方向60米處發現一眼古井,於是他們在井邊建了“龍吊桶”,這村後來也改名為“龍井村”。

發展到今天,龍井一共有25萬人,朝鮮族佔到66%,這是中國境內朝鮮族居住最集中、朝鮮族原生態文化和民俗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被譽為“中國朝鮮族民俗文化寶庫”,建有中國唯一一座朝鮮民俗博物館。

不過我們親眼所見的城區,和漢族為主城市幾乎別無二致,一樣的樓房和道路,頂多這邊的路牌和店鋪都用雙語標識。

另外,沿途農村的一些房子明顯不同於東北的大玻璃平房,有藍色、橘色的屋頂,邊邊角角經過彎簷處理,翹著尾巴,類似於《大長今》中的建築風格。

說了這麼多,還是找家館子先填飽肚子吧。

這一路開過來,東北長白山這條線的館子爆雷率很低。我們經常不看點評APP,直接在路邊隨便找一家,有眼緣就走進去。

好在大多數沒有令人失望,比如龍井市政府旁邊這家聚豐園,推薦拍黃瓜、炒麵和招牌烤棒骨。

烤棒骨據說是全龍井僅此一家,很多人一來點上一斤,配著啤酒噸噸噸嘮起嗑來,還挺受當地人喜歡。

首先是份量充足,15塊錢一斤,老闆說用的是豬的大腿骨,塊頭大肉也多,吃一塊頂兩碗飯。

第二當然是味道好,部分東北店家放鹽像不用錢一樣,他們的剛剛好相當於我們的鹹到齁了,恨不得多扒幾口飯。

這家店找到恰到好處的平衡,棒骨有密制醬汁的十足鹹香,也不至於鹹到需要吃一口肉,喝一口水。

除此之外,棒骨既有酥脆的表皮,內在的筋肉做到了軟蠕,兩種截然不同的口感在口腔中交織爆炸,猶如走過一場神奇的探險。

面對我們毫不吝嗇的讚美,老闆更在乎小兒子放學的事情。

過了一會兒,小兒子一蹦一跳回來了,剛進門立刻和踢完足球的哥哥拌嘴打鬧,拎著書包的老闆娘隨後跟了進來。

奶奶一邊責備哥哥弄溼了課本,一邊詢問弟弟從哪裡學來的髒話,而老闆聽著老闆娘表揚小兒子在學校獲獎的事情。

雖然以我憤青的立場,在過去一直很懷疑人間溫情的真實性,認為這是人類的低級情緒,但是眼前這一幕不管怎麼說,還是真真切切打動了我。

這一家子不是什麼大富大貴的家庭,僅僅是茫茫十三億中的一小份子,這也只是眾多平淡無聊的中午之一。

不過一切最簡單的東西足以拼湊出最打動人心的情景,這是屬於普通城市普通人的普通快樂,像炎炎夏日的一陣清風,吹到人心窩裡。

龍井的確很普通,不熱鬧,隔壁是市政府,即使到了工作日的午飯時間,碩大的店裡只有我們仨一桌和另外兩人,格外冷清。

這裡見不到交通高峰期,上下班期間,馬路上的汽車多數是開往政府機關大樓。

那些無緣公務員的許多年輕人,要麼自己當老闆開飯店、網吧或KTV,要麼到周邊的大城市長春、延吉,要麼上韓國,男的當勞動力,女的當服務員。

這是龍井年輕人的現狀,少有人願意待在這裡。你說住在這裡平平淡淡、愜意是真的,但是難有發展也是真的。

過去的龍井可不這樣,這是延邊朝鮮族反帝反封建的啟蒙運動中心,宣傳反日愛國的《民聲報》在此創刊,馬列主義席捲人們的思想,幾乎見證了整一部侵華史。

老闆告訴我們市政府前面的老建築是曾經的日本駐龍井總領事館,又稱“間島日本總領事館”,民間俗稱“牛皮大院”。

間島,是韓國人對中國和朝鮮界河圖們江(韓國稱為豆滿江)以北、海蘭江以南的稱呼。

而中國稱之為“墾島”,原名“假江”,具體指的是圖們江北岸吉林延邊地區和龍縣光霽峪前的一處灘地。

由於東北這一帶是滿族的發源地,被稱為所謂的“龍興之地”,於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朝對東北實施封禁政策,絕對不允許關內漢族踏足。

這片肥沃的土地遭到荒棄,無人管理,18世紀60年代之後有不少朝鮮人過來定居和耕種,這也是中國朝鮮族的源頭之一。

為了防止朝鮮人把東北當成家一樣隨意出入,中朝兩國在1885年進行第一次國境線勘界,史稱“乙酉勘界”,可惜雙方始終沒有達成共識,為後來的“間島之爭”埋下後患。

這不得不說到同樣對東北虎視眈眈的俄羅斯了。

沙俄作為當時的世界強國之一,為了加強對遠東地區的控制,苦苦尋找太平洋不凍港供艦隊使用,大連的旅順港是他們的第一選擇。

藉著中國在1900年爆發義和團運動,俄國以保護在華領事和資產為由,派出20萬大軍非法進入東北,全面控制鐵路管理權,修築大量防禦工事。

此時的東北名義上是清帝國的一部分,實際形同俄國的一個省份。

日本人不願意了,之前因為俄國出面聯合德國、法國,被迫放棄遼東半島,現在他們又獨吞東北,更加不利於實現“東亞共榮圈”計劃。

按照計劃,日軍將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接著佔領全中國以此作為後備補給點,再稱霸東南亞和澳大利亞;

隨後在印度和納粹德國匯合,一起北上攻打蘇聯,終極目標是跨過太平洋打下美國,一統全世界。

1904年,日俄談判破裂,撕破臉的雙方在2月宣戰。經過旅順、奉天、遼陽會戰和黃海海戰等重大戰役,接連戰敗的俄國在1905年退回聖彼得堡。

同年11月,日本通過《己巳保護條約》控制朝鮮,插手間島問題,放大間島之爭;

1906年12月,日本西園寺內閣在伊藤博文的策劃下,決定發兵中國入侵延邊。

一年後,日本打著“保護朝鮮人民財產”的名號,強派60多名警察到延吉設立“朝鮮統監府間島臨時派出所”,大量開展間諜活動。

無能的清政府唯一做的只是和日本“交涉”,始終不敢以武力制裁,任其兩年間移居延邊的朝鮮人多達10萬,佔到延邊總人口的五分之四。

1909年11月,派出所更名為“間島日本總領事館”,直接聽命於日本外務大臣,負責日本在東北的軍事政治活動。

館內不僅有龐大的武裝警察機構,還有刑訊室、監獄和水牢等,這哪裡是領事館,分明是以龐大警察系統為主體的武裝侵略堡壘。

據歷史記載,間島日本總領事館從設立到1937年12月撤館為止,一共殺害抗日鬥士和群眾2萬餘人。

僅僅地下室就以非人道的方式奪走4000多條人命,一扇扇鐵門後汩汩流淌著幾十噸鮮血,種種可以想像、無法想象的斑斑事蹟全在這座充滿恐怖、憤怒和畏懼的建築中發生。

多年後,這個祥和優美的園子,這座精美設計的建築,野心勃勃的計劃的第一個海外據點如今安安靜靜地站在我們面前,站在被人遺忘的龍井。

眼前細細簌簌的行人走過的安靜街道也曾喧囂過,繁華的日子像過眼雲煙,都停留在昨天了。

如果不是當事人,有幾個人知道龍井還有一座天寶山,曾經的八大礦山之一,有色金屬的地質儲量和開採歷史都曾聞名全國。

這座銀礦原名紅石砬子。有史記載的最早開採時間足以追溯到光緒十五年(1889年),1893年為六十大壽的慈禧獻上白銀兩萬四千兩,博得老人家的歡心,賜名“天寶山”。

隨著清朝滅亡和“九一八”事件爆發,天寶山也在戰亂中被人遺忘,等到下一次恢復生產,是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個“五一”勞動節。

時值第一個五年計劃,天寶山作為生產工業原料、國防材料的重工業礦山,高度重視的中央先後撥下大量資金扶持。

天寶山在短短几年內形成了日處理礦石2000噸的生產規模,成為全國有色金屬系統的八大礦山之一,多次受到國家冶金部和有色總局的表揚。

許多人揣著“淘金熱”的夢想聚集在龍井,人口一度超過延邊首府延吉,他們定居、打工、賺錢、消費,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可惜金礦銀礦總有挖空的一天,進入九十年代後,挖了近100年的天寶山面臨資源貧乏、質量下降、成本提高、資金週轉困難諸多不利因素,無以為繼。

2002年2月19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批覆同意天寶山礦務局進入破產程序;

2002年3月13日,龍井市人民法院受理天寶山礦務局關閉破產一案,公告天寶山礦務局實施關閉破產;

伴隨礦山的停工,龍井的發展走向斷崖路,經濟萎靡不振。

政府早在2005年開始尋求轉型,修了幾家客運站試圖吸引俄羅斯和韓國的投資,正如我們見到的,一切都沒有發生和成功。

位於龍井經濟開發區的延邊義烏商貿城,因為主打低價的小商品無法承受深山的高昂運費,無人問津的空地長起了雜草,商業前景幾乎消失。

其實龍井只是一個小小的窗口,透過這個窗口是東北在過去二十年的倒退,空留下這些鏽跡斑斑的大型設備和建築,東北輝煌的沉默見證者。

那麼多有著繁忙工廠、發電廠、採礦和伐木向的鄉鎮和城市,一旦自然資源枯竭,無不是生產總值下降,工人失業和犯罪率上升,風光不再。

哪怕政府第一時間尋找出路,卻總是有心無力,難以重現往日的輝煌,有多少次舉臂高呼振興,就有多少次再度恢復平寂。

柯林斯詞典中,專門有一個詞語“Rust Belt”指這些“曾經擁有大量工業,現在處於經濟困難的地區”,即“鏽帶”。

這裡的建築在生鏽,這裡居住的人們也在慢慢、慢慢地生鏽,變得像這片大地一樣寂靜無聲。

以下為圖說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到和龍的距離不短,所以17號在安圖縣露營一宿後,18號早上再趕往和龍和龍井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早市的普通人們,他們才是這個國家的全部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我們點了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手撕的挺有勁道,蘸著狗醬吃著香,和尚也跳牆。煙燻的味道和大家平時吃到的煙燻雞鴨鵝是一樣的,主要是做得特別“爛”,入口用上下頜床輕輕一壓,肉和骨頭瞬間分離,吐出骨頭,留下滿嘴噴香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良哥更喜歡吃有韌勁的狗肉,悠悠覺得鹹了點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請認準當地人推薦的大韓狗肉館,這家店在導航上是沒有具體位置的,地點在某小學附近。這好像尋找一位世外高人,人們只知道他在這座山頭修仙,想要得道,自個兒慢慢找吧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這邊的水果攤和南方差不多,都有蘋果、鴨梨、芒果和藍莓,區別只在於是當地產的。當地的水果攤,比較特別的蘋果梨,吃起來真的是兩種水果的味道結合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準備離開臨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一路的木林森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眼前的這一幕很像“三賤客”幾年前的越南之旅,也是這樣佔居高位的路邊,這樣大片大片的綠色盡收眼底。“三賤客”嘖嘖感嘆越南有著全世界無與倫比的美麗,我卻為加起來有兩百歲的他們感到遺憾。他們不瞭解中國,無緣這些幾乎和文明社會斷絕聯繫,卻有一級柏油路的自駕遊愛好者樂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難得遇到的草原,趕緊下車拍照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暫時和森林說拜拜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偶爾出鏡的悠悠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正在找露營地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一茬接一茬的玉米地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在長白山遇到非常有設計感的翠柳公廁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開進這條寄予最後希望的小路,過了忐忑的十幾分鍾,好消息是判斷正確,小路通往剛剛看到的田地;壞消息是田地是密密麻麻的玉米地,除非和玉米一樣站著睡覺,不然沒法露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在抱有希望和淪為失望的不斷輪迴中,跌宕起伏的劇情迎來好萊塢式反轉,這方圓百里的玉米地不遠處剛好有那麼一座禿了的小山頭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站在山頂上,這片地都是我的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第一步是穿好骨架,其他的就容易了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幹活要緊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全部搭完的樣子,不要太溫馨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擺個躺椅坐在底下愜意地看著天空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麵條、火腿腸、辣條、甜蒜、老乾媽應有盡有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野餐時間到,開飯了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再來一罐三得利,完美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亂來山頂演唱會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大清早的小山坡瀰漫著霧氣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想要買氣罐,上網搜索“登山罐”就有了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早餐再吃一次麵條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先向右直行開往和龍,第二站才是龍井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順利抵達和龍,這邊的路都修得很好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例行在市政府門口打卡


"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龍井國境線長:142.5公里

龍井人口:24.6萬,朝鮮族佔66%

初印象:寂靜沒落的工業重鎮

➤臨江是一座特別早起的城市。

凌晨一點多的時候,我們所住賓館樓下的早市便有小販佔位擺攤,四點多因為吵鬧的厲害,良哥輾轉反側直至天亮,六點左右索性起床出門溜達。

我除了睡前聽到一些從走廊傳過來的不可描述的聲音外,基本一覺到天亮,直到良哥回來的那一陣有力的敲門聲把我驚醒。

“這邊藍莓真便宜,才10元一斤。”

看著良哥手裡拎著的水果,我下意識的“哦”了一聲,然後想到前段時間在超市花了20元買的一盒200克裝的藍莓,這價差有點大。東北貌似有很多藍莓種植園,應該也算是一大特色,此外還有甜瓜,也是路上看到的瓜農都在賣的一種當季水果。

按例在臨江早起後,處理完手頭的工作後就開始為午飯覓食。

根據良哥在當地的一位朋友的指引下,說解放小學邊上的大韓狗肉館不錯,一看導航原來就在賓館附近,也是早市所在的那條街,於是就直接殺奔過去。

東北人尤其朝鮮族是出了名的愛吃狗肉,據聞延邊地區一年大約要消費30萬條狗,當地有一句俗語是“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臨江雖然不屬於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但也是朝鮮族比較集中的一個聚居地,所以這邊的狗肉也是當地民眾餐桌上的家常菜。

可能一些人不認同吃狗肉,但我老家廣東汕頭,悠悠老家安徽宿州和良哥老家浙江金華都有吃狗肉的風俗,所以在這點上我們仨並沒有什麼忌諱。

至於東北這邊為什麼夏天也吃狗肉,在我們一路上求證得到的說法是,這相當於三伏天貼鍼灸,逼出體內的寒氣、陰氣。以前當地人在沒有空調的情況下還悶在屋子裡吃,為的就是驅寒。

點了一份煙燻狗蹄子和一份手撕狗肉,外加兩份時蔬。煙燻蹄子煮的酥爛,入口即化的那種,口感裡伴有煙燻味,應該是煮過後再煙燻。手撕狗肉的口感相對勁道些,說不上什麼特別之處,但味道還不錯,口留餘香的那種。

好像臨江這邊的飲食相比東北國境線上其他城鎮,最大的特色在於煙燻。良哥的那位朋友特意囑咐我們走之前再買點燻雞和薰蛋之類的帶著路上吃。

可惜出城的路上都沒有見到熟食店,還有大煎餅,也沒有口福吃到(臨江大部分居民的父輩是闖關東時期過來的山東人,至今很多家庭保留著山東的飲食習慣,可以卷一切的大煎餅正是其中之一)。

我們安慰自己說路上總有一些遺憾,這些零零總總的遺憾才是旅途回憶中最深的一部分。

當下最重要的,是把目光放在還有六小時路程的和龍——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第一站。

201國道將臨江和和龍連接在一起。

這條路車流依然很少,偶爾和幾輛橘色的戰旗牌森林消防車打個照面,雙方的眼神都帶著“你怎麼在這”的極大困惑。導航顯示300餘公里將近6個小時的車程。

經過前面幾天的國境線奔襲,給我最大的感觸是我們中國的幅員這麼遼闊,很多公路風景不亞於歐美,只是大家不知道,或者身處急功近利的社會中,無從出發。

傍晚時分,在離和龍還差不多兩個小時的車程,我們總算開出了那片積雨雲。此時,夕陽透過雲朵散落在層層田野間,我們像是行駛在一幅油畫中,有了陽光和清風的點綴,整個人的心情都好不少。

良哥覺得沒必要再往前趕路了,建議找個地方露營,晚上看看星空,喝點酒,吹牛聊會。於是看著前面一大片綠色的山林,我們找了下道口拐了進去。

人在城市待久了,總是這裡有點不爽,那裡有點毛病,需要讓大自然母親來治一治。

就露營來說,良哥算是這方面的老司機,近到新疆西藏,遠到南半球的新西蘭,都安營紮寨過;作為女生的悠悠沒有任何經驗,對第一次感到興奮和期待,好像實現了多年的夙願;我之前則因公關關係參加過兩次露營,不過都是被主辦方安排得妥妥當當,拎包入住。這回是真正輪到自己動手紮營,尤其還是自己團隊一起,內心也多少有些許期待。

開進去之後,發現這邊的山頭上都是成片成片的莊稼,玉米、大豆之類,基本找不到一塊可以容納一車三人的空地,更別奢望草地了。路過一個寥寥幾戶人家的村莊,地圖顯示著“安圖縣”。

時代的腳步沒有經過這裡,原色的木頭和水泥磚組成的房子維持著上世紀的風格和成色,然而我們的心思全不在這上面。

話事人良哥說開了這麼長一段時間,大家也不甘心,還是往前接著開吧。如果真的沒有再折回大路往和龍趕,至少不留遺憾。

在最終找到露營地——一座禿了的小山頭已經快六點,晚霞已經開始招搖過市。

雖然時值7月,這塊風水寶地卻見不到一隻蚊蟲,也沒有鄉下一貫的泔水味,外加地偏人少,陽光、空氣所有的一切都很乾淨清爽。

眼看遠處的夕陽落入地平線裡,在一陣忙亂過後,營地總算被我們支起來了。

人有時候真的很奇怪,當然我這裡說的是城裡人。不論生活如何安逸,總會過膩。於是想著跟大自然接觸,迴歸原野。

就像露營,明明各種不方便,但當你真正紮下營地的時候,坐在椅子上望一眼毫無遮掩的遠方和通透的天空,吸一口純粹的自然風,似乎所有不自在的毛病都不治而愈。

作為我們的主廚,悠悠全球首創掛麵煮方便麵,輔以配料包和火腿腸調味,看著咕嚕咕嚕冒泡的湯水煮著我們三個的疲倦、餓意和期待,心想生活可以簡單到很簡單,純粹其實就是豐富,也是小幸福。

即使麵條的賣相一般,色香味一樣不佔,但是坐在野外哧溜哧溜地吃著,那種味道在家裡和飯店裡都是絕壁吃不出的,因為這種味道里參雜著更多的是放鬆。

這一晚,我們在沒有星星和信號的黑夜中,配著老乾媽和啤酒,說著忘記說過的話,吃完了這一頓難忘的“面雜”,順便開了一場戶外露天演唱會。

打開手機的閃關燈,五音不全地嚎著“那一夜我獨自望著星空”,嚎出被壓抑太久的表現欲。藉著酒勁,人容易撥下人格這顆洋蔥的最外一層。

城市生活要求我們每個人都收起天真,無時不刻地顧慮人和人的圈子關係,活得像人精。這不是壞事,只是在錙銖必較的環境待久了容易神經衰弱,隨時像個氣鼓鼓的氣球,輕輕一刺就爆。

偶爾把自己扔進大自然裡,鬆鬆頭皮,釋放下天性,連接人和自然,確實有利於解開心結。

演唱會結束於一場不期而遇的小雨。

躺在帳篷裡,聽著雨聲越聽越大,我們三頂帳篷頭挨著圍在一起,開玩笑說山坡上衝下泥石流怎麼辦?良哥一句話倒是夠爽快:“不管了,睡覺!”

儘管風餐露宿,雨水交加,但這一晚我們三個都睡的很香。直到第二天的鬧鐘毫無人性地把我們叫醒。

處理完工作,收拾好營地,差不多已近上午十點。

繼續向和龍進發。

直到從山路下來,見到十字路口有一座“飛龍”雕塑,底座的“和龍”兩字告訴你—歡迎來到“長白山下金達萊(朝鮮語“杜鵑花”的音譯),最美中朝邊境線”。

話是這樣說—最美中朝,中朝友好。我對這座城市的最初印象卻是一條2015年1月的新聞:

那是一個寒冷的冬日,一名帶有手槍的朝鮮士兵,穿過凍上的圖們江,來到一個名為吉地屯的小村莊。

然後在傍晚時分,他向兩對老夫婦開槍,致其四人死亡。

當天夜裡,大舉出動的中國軍警開槍擊中他的腹部,將其抓獲,他大概在一天後死亡,遺體被送回朝鮮。

這條沒有經過國內媒體廣泛報導的新聞,只在中朝邊境的和龍引起人們的恐慌。

位於圖們江上游北岸、長白山東麓的“山城”和龍,面積達到5043平方公里,其中的山區、半山區佔到91%,平均海拔600米。

境內有多達17條河流,屬於圖們江流域,為中溫帶半溼潤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溫度為4.8度。

這裡的夏天非常適合凹造型,7月平均溫度只有20.8度,穿一件不冷,套一件外套或疊穿T恤也不熱。

這片避暑勝地住著朝鮮、漢、滿、回、蒙古、壯、苗和土家主要八個民族,朝鮮族人口更是佔到60%。

然而以今天的信息發達和交通便利程度,地區、民族之間的交融進程遠遠超過上千年的總和。

走在馬路上,大家全是黃皮膚黑眼珠,根本分不出誰是朝鮮人,誰是漢人。

雖然這裡跟我們居住的地方很遙遠,可是個體面對社會環境鉅變的無力感,所改變的面相、眼神和肢體語言,全中國都是一樣的。

別說中國的55個民族漢化,全世界都在講全球化和趨於一致,越是發達的地區和國家,內部的差異越小,這是無法躲避的事實。

我們在和龍市政府門口打卡後,準備找家肯德基坐下來完成手頭的工作,地圖翻了大半天,愣是發現當地沒有肯德基麥當勞。

良哥開玩笑說不如看看哪些東北城市沒有這兩家美式快餐店,如果在這裡開第一家,生意豈不是好到爆。

我對此持有保留意見,這邊留下的幾乎是老人小孩,沒有什麼消費能力,一頓管飽的午飯也就十幾塊錢,肯德基麥當勞對他們來說,還是太貴了。

既然找不到地方工作,和龍也沒什麼特別的景點,我們就索性決定趕往下一個相鄰城市,車程只有50分鐘的龍井。

龍井是延邊最大的城市之一,全市總面積2591平方公里,向北和黑龍江連接,東南方向和朝鮮隔著圖們江相望,西邊眺望俄羅斯的普烈摩爾斯基區,被稱為延吉的後花園。

“龍井”這名字和龍井茶沒有任何關係,而是來源自一個流傳了上百年的故事。

據說1883年,朝鮮農民越過兀良哈嶺到這定居,在今龍井鎮龍井街與六道溝交叉路口的東北方向60米處發現一眼古井,於是他們在井邊建了“龍吊桶”,這村後來也改名為“龍井村”。

發展到今天,龍井一共有25萬人,朝鮮族佔到66%,這是中國境內朝鮮族居住最集中、朝鮮族原生態文化和民俗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被譽為“中國朝鮮族民俗文化寶庫”,建有中國唯一一座朝鮮民俗博物館。

不過我們親眼所見的城區,和漢族為主城市幾乎別無二致,一樣的樓房和道路,頂多這邊的路牌和店鋪都用雙語標識。

另外,沿途農村的一些房子明顯不同於東北的大玻璃平房,有藍色、橘色的屋頂,邊邊角角經過彎簷處理,翹著尾巴,類似於《大長今》中的建築風格。

說了這麼多,還是找家館子先填飽肚子吧。

這一路開過來,東北長白山這條線的館子爆雷率很低。我們經常不看點評APP,直接在路邊隨便找一家,有眼緣就走進去。

好在大多數沒有令人失望,比如龍井市政府旁邊這家聚豐園,推薦拍黃瓜、炒麵和招牌烤棒骨。

烤棒骨據說是全龍井僅此一家,很多人一來點上一斤,配著啤酒噸噸噸嘮起嗑來,還挺受當地人喜歡。

首先是份量充足,15塊錢一斤,老闆說用的是豬的大腿骨,塊頭大肉也多,吃一塊頂兩碗飯。

第二當然是味道好,部分東北店家放鹽像不用錢一樣,他們的剛剛好相當於我們的鹹到齁了,恨不得多扒幾口飯。

這家店找到恰到好處的平衡,棒骨有密制醬汁的十足鹹香,也不至於鹹到需要吃一口肉,喝一口水。

除此之外,棒骨既有酥脆的表皮,內在的筋肉做到了軟蠕,兩種截然不同的口感在口腔中交織爆炸,猶如走過一場神奇的探險。

面對我們毫不吝嗇的讚美,老闆更在乎小兒子放學的事情。

過了一會兒,小兒子一蹦一跳回來了,剛進門立刻和踢完足球的哥哥拌嘴打鬧,拎著書包的老闆娘隨後跟了進來。

奶奶一邊責備哥哥弄溼了課本,一邊詢問弟弟從哪裡學來的髒話,而老闆聽著老闆娘表揚小兒子在學校獲獎的事情。

雖然以我憤青的立場,在過去一直很懷疑人間溫情的真實性,認為這是人類的低級情緒,但是眼前這一幕不管怎麼說,還是真真切切打動了我。

這一家子不是什麼大富大貴的家庭,僅僅是茫茫十三億中的一小份子,這也只是眾多平淡無聊的中午之一。

不過一切最簡單的東西足以拼湊出最打動人心的情景,這是屬於普通城市普通人的普通快樂,像炎炎夏日的一陣清風,吹到人心窩裡。

龍井的確很普通,不熱鬧,隔壁是市政府,即使到了工作日的午飯時間,碩大的店裡只有我們仨一桌和另外兩人,格外冷清。

這裡見不到交通高峰期,上下班期間,馬路上的汽車多數是開往政府機關大樓。

那些無緣公務員的許多年輕人,要麼自己當老闆開飯店、網吧或KTV,要麼到周邊的大城市長春、延吉,要麼上韓國,男的當勞動力,女的當服務員。

這是龍井年輕人的現狀,少有人願意待在這裡。你說住在這裡平平淡淡、愜意是真的,但是難有發展也是真的。

過去的龍井可不這樣,這是延邊朝鮮族反帝反封建的啟蒙運動中心,宣傳反日愛國的《民聲報》在此創刊,馬列主義席捲人們的思想,幾乎見證了整一部侵華史。

老闆告訴我們市政府前面的老建築是曾經的日本駐龍井總領事館,又稱“間島日本總領事館”,民間俗稱“牛皮大院”。

間島,是韓國人對中國和朝鮮界河圖們江(韓國稱為豆滿江)以北、海蘭江以南的稱呼。

而中國稱之為“墾島”,原名“假江”,具體指的是圖們江北岸吉林延邊地區和龍縣光霽峪前的一處灘地。

由於東北這一帶是滿族的發源地,被稱為所謂的“龍興之地”,於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朝對東北實施封禁政策,絕對不允許關內漢族踏足。

這片肥沃的土地遭到荒棄,無人管理,18世紀60年代之後有不少朝鮮人過來定居和耕種,這也是中國朝鮮族的源頭之一。

為了防止朝鮮人把東北當成家一樣隨意出入,中朝兩國在1885年進行第一次國境線勘界,史稱“乙酉勘界”,可惜雙方始終沒有達成共識,為後來的“間島之爭”埋下後患。

這不得不說到同樣對東北虎視眈眈的俄羅斯了。

沙俄作為當時的世界強國之一,為了加強對遠東地區的控制,苦苦尋找太平洋不凍港供艦隊使用,大連的旅順港是他們的第一選擇。

藉著中國在1900年爆發義和團運動,俄國以保護在華領事和資產為由,派出20萬大軍非法進入東北,全面控制鐵路管理權,修築大量防禦工事。

此時的東北名義上是清帝國的一部分,實際形同俄國的一個省份。

日本人不願意了,之前因為俄國出面聯合德國、法國,被迫放棄遼東半島,現在他們又獨吞東北,更加不利於實現“東亞共榮圈”計劃。

按照計劃,日軍將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接著佔領全中國以此作為後備補給點,再稱霸東南亞和澳大利亞;

隨後在印度和納粹德國匯合,一起北上攻打蘇聯,終極目標是跨過太平洋打下美國,一統全世界。

1904年,日俄談判破裂,撕破臉的雙方在2月宣戰。經過旅順、奉天、遼陽會戰和黃海海戰等重大戰役,接連戰敗的俄國在1905年退回聖彼得堡。

同年11月,日本通過《己巳保護條約》控制朝鮮,插手間島問題,放大間島之爭;

1906年12月,日本西園寺內閣在伊藤博文的策劃下,決定發兵中國入侵延邊。

一年後,日本打著“保護朝鮮人民財產”的名號,強派60多名警察到延吉設立“朝鮮統監府間島臨時派出所”,大量開展間諜活動。

無能的清政府唯一做的只是和日本“交涉”,始終不敢以武力制裁,任其兩年間移居延邊的朝鮮人多達10萬,佔到延邊總人口的五分之四。

1909年11月,派出所更名為“間島日本總領事館”,直接聽命於日本外務大臣,負責日本在東北的軍事政治活動。

館內不僅有龐大的武裝警察機構,還有刑訊室、監獄和水牢等,這哪裡是領事館,分明是以龐大警察系統為主體的武裝侵略堡壘。

據歷史記載,間島日本總領事館從設立到1937年12月撤館為止,一共殺害抗日鬥士和群眾2萬餘人。

僅僅地下室就以非人道的方式奪走4000多條人命,一扇扇鐵門後汩汩流淌著幾十噸鮮血,種種可以想像、無法想象的斑斑事蹟全在這座充滿恐怖、憤怒和畏懼的建築中發生。

多年後,這個祥和優美的園子,這座精美設計的建築,野心勃勃的計劃的第一個海外據點如今安安靜靜地站在我們面前,站在被人遺忘的龍井。

眼前細細簌簌的行人走過的安靜街道也曾喧囂過,繁華的日子像過眼雲煙,都停留在昨天了。

如果不是當事人,有幾個人知道龍井還有一座天寶山,曾經的八大礦山之一,有色金屬的地質儲量和開採歷史都曾聞名全國。

這座銀礦原名紅石砬子。有史記載的最早開採時間足以追溯到光緒十五年(1889年),1893年為六十大壽的慈禧獻上白銀兩萬四千兩,博得老人家的歡心,賜名“天寶山”。

隨著清朝滅亡和“九一八”事件爆發,天寶山也在戰亂中被人遺忘,等到下一次恢復生產,是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個“五一”勞動節。

時值第一個五年計劃,天寶山作為生產工業原料、國防材料的重工業礦山,高度重視的中央先後撥下大量資金扶持。

天寶山在短短几年內形成了日處理礦石2000噸的生產規模,成為全國有色金屬系統的八大礦山之一,多次受到國家冶金部和有色總局的表揚。

許多人揣著“淘金熱”的夢想聚集在龍井,人口一度超過延邊首府延吉,他們定居、打工、賺錢、消費,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可惜金礦銀礦總有挖空的一天,進入九十年代後,挖了近100年的天寶山面臨資源貧乏、質量下降、成本提高、資金週轉困難諸多不利因素,無以為繼。

2002年2月19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批覆同意天寶山礦務局進入破產程序;

2002年3月13日,龍井市人民法院受理天寶山礦務局關閉破產一案,公告天寶山礦務局實施關閉破產;

伴隨礦山的停工,龍井的發展走向斷崖路,經濟萎靡不振。

政府早在2005年開始尋求轉型,修了幾家客運站試圖吸引俄羅斯和韓國的投資,正如我們見到的,一切都沒有發生和成功。

位於龍井經濟開發區的延邊義烏商貿城,因為主打低價的小商品無法承受深山的高昂運費,無人問津的空地長起了雜草,商業前景幾乎消失。

其實龍井只是一個小小的窗口,透過這個窗口是東北在過去二十年的倒退,空留下這些鏽跡斑斑的大型設備和建築,東北輝煌的沉默見證者。

那麼多有著繁忙工廠、發電廠、採礦和伐木向的鄉鎮和城市,一旦自然資源枯竭,無不是生產總值下降,工人失業和犯罪率上升,風光不再。

哪怕政府第一時間尋找出路,卻總是有心無力,難以重現往日的輝煌,有多少次舉臂高呼振興,就有多少次再度恢復平寂。

柯林斯詞典中,專門有一個詞語“Rust Belt”指這些“曾經擁有大量工業,現在處於經濟困難的地區”,即“鏽帶”。

這裡的建築在生鏽,這裡居住的人們也在慢慢、慢慢地生鏽,變得像這片大地一樣寂靜無聲。

以下為圖說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到和龍的距離不短,所以17號在安圖縣露營一宿後,18號早上再趕往和龍和龍井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早市的普通人們,他們才是這個國家的全部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我們點了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手撕的挺有勁道,蘸著狗醬吃著香,和尚也跳牆。煙燻的味道和大家平時吃到的煙燻雞鴨鵝是一樣的,主要是做得特別“爛”,入口用上下頜床輕輕一壓,肉和骨頭瞬間分離,吐出骨頭,留下滿嘴噴香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良哥更喜歡吃有韌勁的狗肉,悠悠覺得鹹了點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請認準當地人推薦的大韓狗肉館,這家店在導航上是沒有具體位置的,地點在某小學附近。這好像尋找一位世外高人,人們只知道他在這座山頭修仙,想要得道,自個兒慢慢找吧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這邊的水果攤和南方差不多,都有蘋果、鴨梨、芒果和藍莓,區別只在於是當地產的。當地的水果攤,比較特別的蘋果梨,吃起來真的是兩種水果的味道結合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準備離開臨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一路的木林森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眼前的這一幕很像“三賤客”幾年前的越南之旅,也是這樣佔居高位的路邊,這樣大片大片的綠色盡收眼底。“三賤客”嘖嘖感嘆越南有著全世界無與倫比的美麗,我卻為加起來有兩百歲的他們感到遺憾。他們不瞭解中國,無緣這些幾乎和文明社會斷絕聯繫,卻有一級柏油路的自駕遊愛好者樂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難得遇到的草原,趕緊下車拍照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暫時和森林說拜拜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偶爾出鏡的悠悠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正在找露營地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一茬接一茬的玉米地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在長白山遇到非常有設計感的翠柳公廁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開進這條寄予最後希望的小路,過了忐忑的十幾分鍾,好消息是判斷正確,小路通往剛剛看到的田地;壞消息是田地是密密麻麻的玉米地,除非和玉米一樣站著睡覺,不然沒法露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在抱有希望和淪為失望的不斷輪迴中,跌宕起伏的劇情迎來好萊塢式反轉,這方圓百里的玉米地不遠處剛好有那麼一座禿了的小山頭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站在山頂上,這片地都是我的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第一步是穿好骨架,其他的就容易了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幹活要緊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全部搭完的樣子,不要太溫馨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擺個躺椅坐在底下愜意地看著天空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麵條、火腿腸、辣條、甜蒜、老乾媽應有盡有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野餐時間到,開飯了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再來一罐三得利,完美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亂來山頂演唱會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大清早的小山坡瀰漫著霧氣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想要買氣罐,上網搜索“登山罐”就有了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早餐再吃一次麵條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先向右直行開往和龍,第二站才是龍井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順利抵達和龍,這邊的路都修得很好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例行在市政府門口打卡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和龍百貨有雙語標識,卻沒有肯德基麥當勞


"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龍井國境線長:142.5公里

龍井人口:24.6萬,朝鮮族佔66%

初印象:寂靜沒落的工業重鎮

➤臨江是一座特別早起的城市。

凌晨一點多的時候,我們所住賓館樓下的早市便有小販佔位擺攤,四點多因為吵鬧的厲害,良哥輾轉反側直至天亮,六點左右索性起床出門溜達。

我除了睡前聽到一些從走廊傳過來的不可描述的聲音外,基本一覺到天亮,直到良哥回來的那一陣有力的敲門聲把我驚醒。

“這邊藍莓真便宜,才10元一斤。”

看著良哥手裡拎著的水果,我下意識的“哦”了一聲,然後想到前段時間在超市花了20元買的一盒200克裝的藍莓,這價差有點大。東北貌似有很多藍莓種植園,應該也算是一大特色,此外還有甜瓜,也是路上看到的瓜農都在賣的一種當季水果。

按例在臨江早起後,處理完手頭的工作後就開始為午飯覓食。

根據良哥在當地的一位朋友的指引下,說解放小學邊上的大韓狗肉館不錯,一看導航原來就在賓館附近,也是早市所在的那條街,於是就直接殺奔過去。

東北人尤其朝鮮族是出了名的愛吃狗肉,據聞延邊地區一年大約要消費30萬條狗,當地有一句俗語是“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臨江雖然不屬於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但也是朝鮮族比較集中的一個聚居地,所以這邊的狗肉也是當地民眾餐桌上的家常菜。

可能一些人不認同吃狗肉,但我老家廣東汕頭,悠悠老家安徽宿州和良哥老家浙江金華都有吃狗肉的風俗,所以在這點上我們仨並沒有什麼忌諱。

至於東北這邊為什麼夏天也吃狗肉,在我們一路上求證得到的說法是,這相當於三伏天貼鍼灸,逼出體內的寒氣、陰氣。以前當地人在沒有空調的情況下還悶在屋子裡吃,為的就是驅寒。

點了一份煙燻狗蹄子和一份手撕狗肉,外加兩份時蔬。煙燻蹄子煮的酥爛,入口即化的那種,口感裡伴有煙燻味,應該是煮過後再煙燻。手撕狗肉的口感相對勁道些,說不上什麼特別之處,但味道還不錯,口留餘香的那種。

好像臨江這邊的飲食相比東北國境線上其他城鎮,最大的特色在於煙燻。良哥的那位朋友特意囑咐我們走之前再買點燻雞和薰蛋之類的帶著路上吃。

可惜出城的路上都沒有見到熟食店,還有大煎餅,也沒有口福吃到(臨江大部分居民的父輩是闖關東時期過來的山東人,至今很多家庭保留著山東的飲食習慣,可以卷一切的大煎餅正是其中之一)。

我們安慰自己說路上總有一些遺憾,這些零零總總的遺憾才是旅途回憶中最深的一部分。

當下最重要的,是把目光放在還有六小時路程的和龍——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第一站。

201國道將臨江和和龍連接在一起。

這條路車流依然很少,偶爾和幾輛橘色的戰旗牌森林消防車打個照面,雙方的眼神都帶著“你怎麼在這”的極大困惑。導航顯示300餘公里將近6個小時的車程。

經過前面幾天的國境線奔襲,給我最大的感觸是我們中國的幅員這麼遼闊,很多公路風景不亞於歐美,只是大家不知道,或者身處急功近利的社會中,無從出發。

傍晚時分,在離和龍還差不多兩個小時的車程,我們總算開出了那片積雨雲。此時,夕陽透過雲朵散落在層層田野間,我們像是行駛在一幅油畫中,有了陽光和清風的點綴,整個人的心情都好不少。

良哥覺得沒必要再往前趕路了,建議找個地方露營,晚上看看星空,喝點酒,吹牛聊會。於是看著前面一大片綠色的山林,我們找了下道口拐了進去。

人在城市待久了,總是這裡有點不爽,那裡有點毛病,需要讓大自然母親來治一治。

就露營來說,良哥算是這方面的老司機,近到新疆西藏,遠到南半球的新西蘭,都安營紮寨過;作為女生的悠悠沒有任何經驗,對第一次感到興奮和期待,好像實現了多年的夙願;我之前則因公關關係參加過兩次露營,不過都是被主辦方安排得妥妥當當,拎包入住。這回是真正輪到自己動手紮營,尤其還是自己團隊一起,內心也多少有些許期待。

開進去之後,發現這邊的山頭上都是成片成片的莊稼,玉米、大豆之類,基本找不到一塊可以容納一車三人的空地,更別奢望草地了。路過一個寥寥幾戶人家的村莊,地圖顯示著“安圖縣”。

時代的腳步沒有經過這裡,原色的木頭和水泥磚組成的房子維持著上世紀的風格和成色,然而我們的心思全不在這上面。

話事人良哥說開了這麼長一段時間,大家也不甘心,還是往前接著開吧。如果真的沒有再折回大路往和龍趕,至少不留遺憾。

在最終找到露營地——一座禿了的小山頭已經快六點,晚霞已經開始招搖過市。

雖然時值7月,這塊風水寶地卻見不到一隻蚊蟲,也沒有鄉下一貫的泔水味,外加地偏人少,陽光、空氣所有的一切都很乾淨清爽。

眼看遠處的夕陽落入地平線裡,在一陣忙亂過後,營地總算被我們支起來了。

人有時候真的很奇怪,當然我這裡說的是城裡人。不論生活如何安逸,總會過膩。於是想著跟大自然接觸,迴歸原野。

就像露營,明明各種不方便,但當你真正紮下營地的時候,坐在椅子上望一眼毫無遮掩的遠方和通透的天空,吸一口純粹的自然風,似乎所有不自在的毛病都不治而愈。

作為我們的主廚,悠悠全球首創掛麵煮方便麵,輔以配料包和火腿腸調味,看著咕嚕咕嚕冒泡的湯水煮著我們三個的疲倦、餓意和期待,心想生活可以簡單到很簡單,純粹其實就是豐富,也是小幸福。

即使麵條的賣相一般,色香味一樣不佔,但是坐在野外哧溜哧溜地吃著,那種味道在家裡和飯店裡都是絕壁吃不出的,因為這種味道里參雜著更多的是放鬆。

這一晚,我們在沒有星星和信號的黑夜中,配著老乾媽和啤酒,說著忘記說過的話,吃完了這一頓難忘的“面雜”,順便開了一場戶外露天演唱會。

打開手機的閃關燈,五音不全地嚎著“那一夜我獨自望著星空”,嚎出被壓抑太久的表現欲。藉著酒勁,人容易撥下人格這顆洋蔥的最外一層。

城市生活要求我們每個人都收起天真,無時不刻地顧慮人和人的圈子關係,活得像人精。這不是壞事,只是在錙銖必較的環境待久了容易神經衰弱,隨時像個氣鼓鼓的氣球,輕輕一刺就爆。

偶爾把自己扔進大自然裡,鬆鬆頭皮,釋放下天性,連接人和自然,確實有利於解開心結。

演唱會結束於一場不期而遇的小雨。

躺在帳篷裡,聽著雨聲越聽越大,我們三頂帳篷頭挨著圍在一起,開玩笑說山坡上衝下泥石流怎麼辦?良哥一句話倒是夠爽快:“不管了,睡覺!”

儘管風餐露宿,雨水交加,但這一晚我們三個都睡的很香。直到第二天的鬧鐘毫無人性地把我們叫醒。

處理完工作,收拾好營地,差不多已近上午十點。

繼續向和龍進發。

直到從山路下來,見到十字路口有一座“飛龍”雕塑,底座的“和龍”兩字告訴你—歡迎來到“長白山下金達萊(朝鮮語“杜鵑花”的音譯),最美中朝邊境線”。

話是這樣說—最美中朝,中朝友好。我對這座城市的最初印象卻是一條2015年1月的新聞:

那是一個寒冷的冬日,一名帶有手槍的朝鮮士兵,穿過凍上的圖們江,來到一個名為吉地屯的小村莊。

然後在傍晚時分,他向兩對老夫婦開槍,致其四人死亡。

當天夜裡,大舉出動的中國軍警開槍擊中他的腹部,將其抓獲,他大概在一天後死亡,遺體被送回朝鮮。

這條沒有經過國內媒體廣泛報導的新聞,只在中朝邊境的和龍引起人們的恐慌。

位於圖們江上游北岸、長白山東麓的“山城”和龍,面積達到5043平方公里,其中的山區、半山區佔到91%,平均海拔600米。

境內有多達17條河流,屬於圖們江流域,為中溫帶半溼潤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溫度為4.8度。

這裡的夏天非常適合凹造型,7月平均溫度只有20.8度,穿一件不冷,套一件外套或疊穿T恤也不熱。

這片避暑勝地住著朝鮮、漢、滿、回、蒙古、壯、苗和土家主要八個民族,朝鮮族人口更是佔到60%。

然而以今天的信息發達和交通便利程度,地區、民族之間的交融進程遠遠超過上千年的總和。

走在馬路上,大家全是黃皮膚黑眼珠,根本分不出誰是朝鮮人,誰是漢人。

雖然這裡跟我們居住的地方很遙遠,可是個體面對社會環境鉅變的無力感,所改變的面相、眼神和肢體語言,全中國都是一樣的。

別說中國的55個民族漢化,全世界都在講全球化和趨於一致,越是發達的地區和國家,內部的差異越小,這是無法躲避的事實。

我們在和龍市政府門口打卡後,準備找家肯德基坐下來完成手頭的工作,地圖翻了大半天,愣是發現當地沒有肯德基麥當勞。

良哥開玩笑說不如看看哪些東北城市沒有這兩家美式快餐店,如果在這裡開第一家,生意豈不是好到爆。

我對此持有保留意見,這邊留下的幾乎是老人小孩,沒有什麼消費能力,一頓管飽的午飯也就十幾塊錢,肯德基麥當勞對他們來說,還是太貴了。

既然找不到地方工作,和龍也沒什麼特別的景點,我們就索性決定趕往下一個相鄰城市,車程只有50分鐘的龍井。

龍井是延邊最大的城市之一,全市總面積2591平方公里,向北和黑龍江連接,東南方向和朝鮮隔著圖們江相望,西邊眺望俄羅斯的普烈摩爾斯基區,被稱為延吉的後花園。

“龍井”這名字和龍井茶沒有任何關係,而是來源自一個流傳了上百年的故事。

據說1883年,朝鮮農民越過兀良哈嶺到這定居,在今龍井鎮龍井街與六道溝交叉路口的東北方向60米處發現一眼古井,於是他們在井邊建了“龍吊桶”,這村後來也改名為“龍井村”。

發展到今天,龍井一共有25萬人,朝鮮族佔到66%,這是中國境內朝鮮族居住最集中、朝鮮族原生態文化和民俗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被譽為“中國朝鮮族民俗文化寶庫”,建有中國唯一一座朝鮮民俗博物館。

不過我們親眼所見的城區,和漢族為主城市幾乎別無二致,一樣的樓房和道路,頂多這邊的路牌和店鋪都用雙語標識。

另外,沿途農村的一些房子明顯不同於東北的大玻璃平房,有藍色、橘色的屋頂,邊邊角角經過彎簷處理,翹著尾巴,類似於《大長今》中的建築風格。

說了這麼多,還是找家館子先填飽肚子吧。

這一路開過來,東北長白山這條線的館子爆雷率很低。我們經常不看點評APP,直接在路邊隨便找一家,有眼緣就走進去。

好在大多數沒有令人失望,比如龍井市政府旁邊這家聚豐園,推薦拍黃瓜、炒麵和招牌烤棒骨。

烤棒骨據說是全龍井僅此一家,很多人一來點上一斤,配著啤酒噸噸噸嘮起嗑來,還挺受當地人喜歡。

首先是份量充足,15塊錢一斤,老闆說用的是豬的大腿骨,塊頭大肉也多,吃一塊頂兩碗飯。

第二當然是味道好,部分東北店家放鹽像不用錢一樣,他們的剛剛好相當於我們的鹹到齁了,恨不得多扒幾口飯。

這家店找到恰到好處的平衡,棒骨有密制醬汁的十足鹹香,也不至於鹹到需要吃一口肉,喝一口水。

除此之外,棒骨既有酥脆的表皮,內在的筋肉做到了軟蠕,兩種截然不同的口感在口腔中交織爆炸,猶如走過一場神奇的探險。

面對我們毫不吝嗇的讚美,老闆更在乎小兒子放學的事情。

過了一會兒,小兒子一蹦一跳回來了,剛進門立刻和踢完足球的哥哥拌嘴打鬧,拎著書包的老闆娘隨後跟了進來。

奶奶一邊責備哥哥弄溼了課本,一邊詢問弟弟從哪裡學來的髒話,而老闆聽著老闆娘表揚小兒子在學校獲獎的事情。

雖然以我憤青的立場,在過去一直很懷疑人間溫情的真實性,認為這是人類的低級情緒,但是眼前這一幕不管怎麼說,還是真真切切打動了我。

這一家子不是什麼大富大貴的家庭,僅僅是茫茫十三億中的一小份子,這也只是眾多平淡無聊的中午之一。

不過一切最簡單的東西足以拼湊出最打動人心的情景,這是屬於普通城市普通人的普通快樂,像炎炎夏日的一陣清風,吹到人心窩裡。

龍井的確很普通,不熱鬧,隔壁是市政府,即使到了工作日的午飯時間,碩大的店裡只有我們仨一桌和另外兩人,格外冷清。

這裡見不到交通高峰期,上下班期間,馬路上的汽車多數是開往政府機關大樓。

那些無緣公務員的許多年輕人,要麼自己當老闆開飯店、網吧或KTV,要麼到周邊的大城市長春、延吉,要麼上韓國,男的當勞動力,女的當服務員。

這是龍井年輕人的現狀,少有人願意待在這裡。你說住在這裡平平淡淡、愜意是真的,但是難有發展也是真的。

過去的龍井可不這樣,這是延邊朝鮮族反帝反封建的啟蒙運動中心,宣傳反日愛國的《民聲報》在此創刊,馬列主義席捲人們的思想,幾乎見證了整一部侵華史。

老闆告訴我們市政府前面的老建築是曾經的日本駐龍井總領事館,又稱“間島日本總領事館”,民間俗稱“牛皮大院”。

間島,是韓國人對中國和朝鮮界河圖們江(韓國稱為豆滿江)以北、海蘭江以南的稱呼。

而中國稱之為“墾島”,原名“假江”,具體指的是圖們江北岸吉林延邊地區和龍縣光霽峪前的一處灘地。

由於東北這一帶是滿族的發源地,被稱為所謂的“龍興之地”,於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朝對東北實施封禁政策,絕對不允許關內漢族踏足。

這片肥沃的土地遭到荒棄,無人管理,18世紀60年代之後有不少朝鮮人過來定居和耕種,這也是中國朝鮮族的源頭之一。

為了防止朝鮮人把東北當成家一樣隨意出入,中朝兩國在1885年進行第一次國境線勘界,史稱“乙酉勘界”,可惜雙方始終沒有達成共識,為後來的“間島之爭”埋下後患。

這不得不說到同樣對東北虎視眈眈的俄羅斯了。

沙俄作為當時的世界強國之一,為了加強對遠東地區的控制,苦苦尋找太平洋不凍港供艦隊使用,大連的旅順港是他們的第一選擇。

藉著中國在1900年爆發義和團運動,俄國以保護在華領事和資產為由,派出20萬大軍非法進入東北,全面控制鐵路管理權,修築大量防禦工事。

此時的東北名義上是清帝國的一部分,實際形同俄國的一個省份。

日本人不願意了,之前因為俄國出面聯合德國、法國,被迫放棄遼東半島,現在他們又獨吞東北,更加不利於實現“東亞共榮圈”計劃。

按照計劃,日軍將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接著佔領全中國以此作為後備補給點,再稱霸東南亞和澳大利亞;

隨後在印度和納粹德國匯合,一起北上攻打蘇聯,終極目標是跨過太平洋打下美國,一統全世界。

1904年,日俄談判破裂,撕破臉的雙方在2月宣戰。經過旅順、奉天、遼陽會戰和黃海海戰等重大戰役,接連戰敗的俄國在1905年退回聖彼得堡。

同年11月,日本通過《己巳保護條約》控制朝鮮,插手間島問題,放大間島之爭;

1906年12月,日本西園寺內閣在伊藤博文的策劃下,決定發兵中國入侵延邊。

一年後,日本打著“保護朝鮮人民財產”的名號,強派60多名警察到延吉設立“朝鮮統監府間島臨時派出所”,大量開展間諜活動。

無能的清政府唯一做的只是和日本“交涉”,始終不敢以武力制裁,任其兩年間移居延邊的朝鮮人多達10萬,佔到延邊總人口的五分之四。

1909年11月,派出所更名為“間島日本總領事館”,直接聽命於日本外務大臣,負責日本在東北的軍事政治活動。

館內不僅有龐大的武裝警察機構,還有刑訊室、監獄和水牢等,這哪裡是領事館,分明是以龐大警察系統為主體的武裝侵略堡壘。

據歷史記載,間島日本總領事館從設立到1937年12月撤館為止,一共殺害抗日鬥士和群眾2萬餘人。

僅僅地下室就以非人道的方式奪走4000多條人命,一扇扇鐵門後汩汩流淌著幾十噸鮮血,種種可以想像、無法想象的斑斑事蹟全在這座充滿恐怖、憤怒和畏懼的建築中發生。

多年後,這個祥和優美的園子,這座精美設計的建築,野心勃勃的計劃的第一個海外據點如今安安靜靜地站在我們面前,站在被人遺忘的龍井。

眼前細細簌簌的行人走過的安靜街道也曾喧囂過,繁華的日子像過眼雲煙,都停留在昨天了。

如果不是當事人,有幾個人知道龍井還有一座天寶山,曾經的八大礦山之一,有色金屬的地質儲量和開採歷史都曾聞名全國。

這座銀礦原名紅石砬子。有史記載的最早開採時間足以追溯到光緒十五年(1889年),1893年為六十大壽的慈禧獻上白銀兩萬四千兩,博得老人家的歡心,賜名“天寶山”。

隨著清朝滅亡和“九一八”事件爆發,天寶山也在戰亂中被人遺忘,等到下一次恢復生產,是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個“五一”勞動節。

時值第一個五年計劃,天寶山作為生產工業原料、國防材料的重工業礦山,高度重視的中央先後撥下大量資金扶持。

天寶山在短短几年內形成了日處理礦石2000噸的生產規模,成為全國有色金屬系統的八大礦山之一,多次受到國家冶金部和有色總局的表揚。

許多人揣著“淘金熱”的夢想聚集在龍井,人口一度超過延邊首府延吉,他們定居、打工、賺錢、消費,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可惜金礦銀礦總有挖空的一天,進入九十年代後,挖了近100年的天寶山面臨資源貧乏、質量下降、成本提高、資金週轉困難諸多不利因素,無以為繼。

2002年2月19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批覆同意天寶山礦務局進入破產程序;

2002年3月13日,龍井市人民法院受理天寶山礦務局關閉破產一案,公告天寶山礦務局實施關閉破產;

伴隨礦山的停工,龍井的發展走向斷崖路,經濟萎靡不振。

政府早在2005年開始尋求轉型,修了幾家客運站試圖吸引俄羅斯和韓國的投資,正如我們見到的,一切都沒有發生和成功。

位於龍井經濟開發區的延邊義烏商貿城,因為主打低價的小商品無法承受深山的高昂運費,無人問津的空地長起了雜草,商業前景幾乎消失。

其實龍井只是一個小小的窗口,透過這個窗口是東北在過去二十年的倒退,空留下這些鏽跡斑斑的大型設備和建築,東北輝煌的沉默見證者。

那麼多有著繁忙工廠、發電廠、採礦和伐木向的鄉鎮和城市,一旦自然資源枯竭,無不是生產總值下降,工人失業和犯罪率上升,風光不再。

哪怕政府第一時間尋找出路,卻總是有心無力,難以重現往日的輝煌,有多少次舉臂高呼振興,就有多少次再度恢復平寂。

柯林斯詞典中,專門有一個詞語“Rust Belt”指這些“曾經擁有大量工業,現在處於經濟困難的地區”,即“鏽帶”。

這裡的建築在生鏽,這裡居住的人們也在慢慢、慢慢地生鏽,變得像這片大地一樣寂靜無聲。

以下為圖說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到和龍的距離不短,所以17號在安圖縣露營一宿後,18號早上再趕往和龍和龍井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早市的普通人們,他們才是這個國家的全部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我們點了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手撕的挺有勁道,蘸著狗醬吃著香,和尚也跳牆。煙燻的味道和大家平時吃到的煙燻雞鴨鵝是一樣的,主要是做得特別“爛”,入口用上下頜床輕輕一壓,肉和骨頭瞬間分離,吐出骨頭,留下滿嘴噴香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良哥更喜歡吃有韌勁的狗肉,悠悠覺得鹹了點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請認準當地人推薦的大韓狗肉館,這家店在導航上是沒有具體位置的,地點在某小學附近。這好像尋找一位世外高人,人們只知道他在這座山頭修仙,想要得道,自個兒慢慢找吧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這邊的水果攤和南方差不多,都有蘋果、鴨梨、芒果和藍莓,區別只在於是當地產的。當地的水果攤,比較特別的蘋果梨,吃起來真的是兩種水果的味道結合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準備離開臨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一路的木林森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眼前的這一幕很像“三賤客”幾年前的越南之旅,也是這樣佔居高位的路邊,這樣大片大片的綠色盡收眼底。“三賤客”嘖嘖感嘆越南有著全世界無與倫比的美麗,我卻為加起來有兩百歲的他們感到遺憾。他們不瞭解中國,無緣這些幾乎和文明社會斷絕聯繫,卻有一級柏油路的自駕遊愛好者樂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難得遇到的草原,趕緊下車拍照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暫時和森林說拜拜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偶爾出鏡的悠悠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正在找露營地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一茬接一茬的玉米地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在長白山遇到非常有設計感的翠柳公廁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開進這條寄予最後希望的小路,過了忐忑的十幾分鍾,好消息是判斷正確,小路通往剛剛看到的田地;壞消息是田地是密密麻麻的玉米地,除非和玉米一樣站著睡覺,不然沒法露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在抱有希望和淪為失望的不斷輪迴中,跌宕起伏的劇情迎來好萊塢式反轉,這方圓百里的玉米地不遠處剛好有那麼一座禿了的小山頭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站在山頂上,這片地都是我的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第一步是穿好骨架,其他的就容易了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幹活要緊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全部搭完的樣子,不要太溫馨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擺個躺椅坐在底下愜意地看著天空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麵條、火腿腸、辣條、甜蒜、老乾媽應有盡有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野餐時間到,開飯了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再來一罐三得利,完美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亂來山頂演唱會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大清早的小山坡瀰漫著霧氣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想要買氣罐,上網搜索“登山罐”就有了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早餐再吃一次麵條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先向右直行開往和龍,第二站才是龍井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順利抵達和龍,這邊的路都修得很好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例行在市政府門口打卡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和龍百貨有雙語標識,卻沒有肯德基麥當勞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盯著鏡頭的阿伯


"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龍井國境線長:142.5公里

龍井人口:24.6萬,朝鮮族佔66%

初印象:寂靜沒落的工業重鎮

➤臨江是一座特別早起的城市。

凌晨一點多的時候,我們所住賓館樓下的早市便有小販佔位擺攤,四點多因為吵鬧的厲害,良哥輾轉反側直至天亮,六點左右索性起床出門溜達。

我除了睡前聽到一些從走廊傳過來的不可描述的聲音外,基本一覺到天亮,直到良哥回來的那一陣有力的敲門聲把我驚醒。

“這邊藍莓真便宜,才10元一斤。”

看著良哥手裡拎著的水果,我下意識的“哦”了一聲,然後想到前段時間在超市花了20元買的一盒200克裝的藍莓,這價差有點大。東北貌似有很多藍莓種植園,應該也算是一大特色,此外還有甜瓜,也是路上看到的瓜農都在賣的一種當季水果。

按例在臨江早起後,處理完手頭的工作後就開始為午飯覓食。

根據良哥在當地的一位朋友的指引下,說解放小學邊上的大韓狗肉館不錯,一看導航原來就在賓館附近,也是早市所在的那條街,於是就直接殺奔過去。

東北人尤其朝鮮族是出了名的愛吃狗肉,據聞延邊地區一年大約要消費30萬條狗,當地有一句俗語是“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臨江雖然不屬於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但也是朝鮮族比較集中的一個聚居地,所以這邊的狗肉也是當地民眾餐桌上的家常菜。

可能一些人不認同吃狗肉,但我老家廣東汕頭,悠悠老家安徽宿州和良哥老家浙江金華都有吃狗肉的風俗,所以在這點上我們仨並沒有什麼忌諱。

至於東北這邊為什麼夏天也吃狗肉,在我們一路上求證得到的說法是,這相當於三伏天貼鍼灸,逼出體內的寒氣、陰氣。以前當地人在沒有空調的情況下還悶在屋子裡吃,為的就是驅寒。

點了一份煙燻狗蹄子和一份手撕狗肉,外加兩份時蔬。煙燻蹄子煮的酥爛,入口即化的那種,口感裡伴有煙燻味,應該是煮過後再煙燻。手撕狗肉的口感相對勁道些,說不上什麼特別之處,但味道還不錯,口留餘香的那種。

好像臨江這邊的飲食相比東北國境線上其他城鎮,最大的特色在於煙燻。良哥的那位朋友特意囑咐我們走之前再買點燻雞和薰蛋之類的帶著路上吃。

可惜出城的路上都沒有見到熟食店,還有大煎餅,也沒有口福吃到(臨江大部分居民的父輩是闖關東時期過來的山東人,至今很多家庭保留著山東的飲食習慣,可以卷一切的大煎餅正是其中之一)。

我們安慰自己說路上總有一些遺憾,這些零零總總的遺憾才是旅途回憶中最深的一部分。

當下最重要的,是把目光放在還有六小時路程的和龍——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第一站。

201國道將臨江和和龍連接在一起。

這條路車流依然很少,偶爾和幾輛橘色的戰旗牌森林消防車打個照面,雙方的眼神都帶著“你怎麼在這”的極大困惑。導航顯示300餘公里將近6個小時的車程。

經過前面幾天的國境線奔襲,給我最大的感觸是我們中國的幅員這麼遼闊,很多公路風景不亞於歐美,只是大家不知道,或者身處急功近利的社會中,無從出發。

傍晚時分,在離和龍還差不多兩個小時的車程,我們總算開出了那片積雨雲。此時,夕陽透過雲朵散落在層層田野間,我們像是行駛在一幅油畫中,有了陽光和清風的點綴,整個人的心情都好不少。

良哥覺得沒必要再往前趕路了,建議找個地方露營,晚上看看星空,喝點酒,吹牛聊會。於是看著前面一大片綠色的山林,我們找了下道口拐了進去。

人在城市待久了,總是這裡有點不爽,那裡有點毛病,需要讓大自然母親來治一治。

就露營來說,良哥算是這方面的老司機,近到新疆西藏,遠到南半球的新西蘭,都安營紮寨過;作為女生的悠悠沒有任何經驗,對第一次感到興奮和期待,好像實現了多年的夙願;我之前則因公關關係參加過兩次露營,不過都是被主辦方安排得妥妥當當,拎包入住。這回是真正輪到自己動手紮營,尤其還是自己團隊一起,內心也多少有些許期待。

開進去之後,發現這邊的山頭上都是成片成片的莊稼,玉米、大豆之類,基本找不到一塊可以容納一車三人的空地,更別奢望草地了。路過一個寥寥幾戶人家的村莊,地圖顯示著“安圖縣”。

時代的腳步沒有經過這裡,原色的木頭和水泥磚組成的房子維持著上世紀的風格和成色,然而我們的心思全不在這上面。

話事人良哥說開了這麼長一段時間,大家也不甘心,還是往前接著開吧。如果真的沒有再折回大路往和龍趕,至少不留遺憾。

在最終找到露營地——一座禿了的小山頭已經快六點,晚霞已經開始招搖過市。

雖然時值7月,這塊風水寶地卻見不到一隻蚊蟲,也沒有鄉下一貫的泔水味,外加地偏人少,陽光、空氣所有的一切都很乾淨清爽。

眼看遠處的夕陽落入地平線裡,在一陣忙亂過後,營地總算被我們支起來了。

人有時候真的很奇怪,當然我這裡說的是城裡人。不論生活如何安逸,總會過膩。於是想著跟大自然接觸,迴歸原野。

就像露營,明明各種不方便,但當你真正紮下營地的時候,坐在椅子上望一眼毫無遮掩的遠方和通透的天空,吸一口純粹的自然風,似乎所有不自在的毛病都不治而愈。

作為我們的主廚,悠悠全球首創掛麵煮方便麵,輔以配料包和火腿腸調味,看著咕嚕咕嚕冒泡的湯水煮著我們三個的疲倦、餓意和期待,心想生活可以簡單到很簡單,純粹其實就是豐富,也是小幸福。

即使麵條的賣相一般,色香味一樣不佔,但是坐在野外哧溜哧溜地吃著,那種味道在家裡和飯店裡都是絕壁吃不出的,因為這種味道里參雜著更多的是放鬆。

這一晚,我們在沒有星星和信號的黑夜中,配著老乾媽和啤酒,說著忘記說過的話,吃完了這一頓難忘的“面雜”,順便開了一場戶外露天演唱會。

打開手機的閃關燈,五音不全地嚎著“那一夜我獨自望著星空”,嚎出被壓抑太久的表現欲。藉著酒勁,人容易撥下人格這顆洋蔥的最外一層。

城市生活要求我們每個人都收起天真,無時不刻地顧慮人和人的圈子關係,活得像人精。這不是壞事,只是在錙銖必較的環境待久了容易神經衰弱,隨時像個氣鼓鼓的氣球,輕輕一刺就爆。

偶爾把自己扔進大自然裡,鬆鬆頭皮,釋放下天性,連接人和自然,確實有利於解開心結。

演唱會結束於一場不期而遇的小雨。

躺在帳篷裡,聽著雨聲越聽越大,我們三頂帳篷頭挨著圍在一起,開玩笑說山坡上衝下泥石流怎麼辦?良哥一句話倒是夠爽快:“不管了,睡覺!”

儘管風餐露宿,雨水交加,但這一晚我們三個都睡的很香。直到第二天的鬧鐘毫無人性地把我們叫醒。

處理完工作,收拾好營地,差不多已近上午十點。

繼續向和龍進發。

直到從山路下來,見到十字路口有一座“飛龍”雕塑,底座的“和龍”兩字告訴你—歡迎來到“長白山下金達萊(朝鮮語“杜鵑花”的音譯),最美中朝邊境線”。

話是這樣說—最美中朝,中朝友好。我對這座城市的最初印象卻是一條2015年1月的新聞:

那是一個寒冷的冬日,一名帶有手槍的朝鮮士兵,穿過凍上的圖們江,來到一個名為吉地屯的小村莊。

然後在傍晚時分,他向兩對老夫婦開槍,致其四人死亡。

當天夜裡,大舉出動的中國軍警開槍擊中他的腹部,將其抓獲,他大概在一天後死亡,遺體被送回朝鮮。

這條沒有經過國內媒體廣泛報導的新聞,只在中朝邊境的和龍引起人們的恐慌。

位於圖們江上游北岸、長白山東麓的“山城”和龍,面積達到5043平方公里,其中的山區、半山區佔到91%,平均海拔600米。

境內有多達17條河流,屬於圖們江流域,為中溫帶半溼潤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溫度為4.8度。

這裡的夏天非常適合凹造型,7月平均溫度只有20.8度,穿一件不冷,套一件外套或疊穿T恤也不熱。

這片避暑勝地住著朝鮮、漢、滿、回、蒙古、壯、苗和土家主要八個民族,朝鮮族人口更是佔到60%。

然而以今天的信息發達和交通便利程度,地區、民族之間的交融進程遠遠超過上千年的總和。

走在馬路上,大家全是黃皮膚黑眼珠,根本分不出誰是朝鮮人,誰是漢人。

雖然這裡跟我們居住的地方很遙遠,可是個體面對社會環境鉅變的無力感,所改變的面相、眼神和肢體語言,全中國都是一樣的。

別說中國的55個民族漢化,全世界都在講全球化和趨於一致,越是發達的地區和國家,內部的差異越小,這是無法躲避的事實。

我們在和龍市政府門口打卡後,準備找家肯德基坐下來完成手頭的工作,地圖翻了大半天,愣是發現當地沒有肯德基麥當勞。

良哥開玩笑說不如看看哪些東北城市沒有這兩家美式快餐店,如果在這裡開第一家,生意豈不是好到爆。

我對此持有保留意見,這邊留下的幾乎是老人小孩,沒有什麼消費能力,一頓管飽的午飯也就十幾塊錢,肯德基麥當勞對他們來說,還是太貴了。

既然找不到地方工作,和龍也沒什麼特別的景點,我們就索性決定趕往下一個相鄰城市,車程只有50分鐘的龍井。

龍井是延邊最大的城市之一,全市總面積2591平方公里,向北和黑龍江連接,東南方向和朝鮮隔著圖們江相望,西邊眺望俄羅斯的普烈摩爾斯基區,被稱為延吉的後花園。

“龍井”這名字和龍井茶沒有任何關係,而是來源自一個流傳了上百年的故事。

據說1883年,朝鮮農民越過兀良哈嶺到這定居,在今龍井鎮龍井街與六道溝交叉路口的東北方向60米處發現一眼古井,於是他們在井邊建了“龍吊桶”,這村後來也改名為“龍井村”。

發展到今天,龍井一共有25萬人,朝鮮族佔到66%,這是中國境內朝鮮族居住最集中、朝鮮族原生態文化和民俗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被譽為“中國朝鮮族民俗文化寶庫”,建有中國唯一一座朝鮮民俗博物館。

不過我們親眼所見的城區,和漢族為主城市幾乎別無二致,一樣的樓房和道路,頂多這邊的路牌和店鋪都用雙語標識。

另外,沿途農村的一些房子明顯不同於東北的大玻璃平房,有藍色、橘色的屋頂,邊邊角角經過彎簷處理,翹著尾巴,類似於《大長今》中的建築風格。

說了這麼多,還是找家館子先填飽肚子吧。

這一路開過來,東北長白山這條線的館子爆雷率很低。我們經常不看點評APP,直接在路邊隨便找一家,有眼緣就走進去。

好在大多數沒有令人失望,比如龍井市政府旁邊這家聚豐園,推薦拍黃瓜、炒麵和招牌烤棒骨。

烤棒骨據說是全龍井僅此一家,很多人一來點上一斤,配著啤酒噸噸噸嘮起嗑來,還挺受當地人喜歡。

首先是份量充足,15塊錢一斤,老闆說用的是豬的大腿骨,塊頭大肉也多,吃一塊頂兩碗飯。

第二當然是味道好,部分東北店家放鹽像不用錢一樣,他們的剛剛好相當於我們的鹹到齁了,恨不得多扒幾口飯。

這家店找到恰到好處的平衡,棒骨有密制醬汁的十足鹹香,也不至於鹹到需要吃一口肉,喝一口水。

除此之外,棒骨既有酥脆的表皮,內在的筋肉做到了軟蠕,兩種截然不同的口感在口腔中交織爆炸,猶如走過一場神奇的探險。

面對我們毫不吝嗇的讚美,老闆更在乎小兒子放學的事情。

過了一會兒,小兒子一蹦一跳回來了,剛進門立刻和踢完足球的哥哥拌嘴打鬧,拎著書包的老闆娘隨後跟了進來。

奶奶一邊責備哥哥弄溼了課本,一邊詢問弟弟從哪裡學來的髒話,而老闆聽著老闆娘表揚小兒子在學校獲獎的事情。

雖然以我憤青的立場,在過去一直很懷疑人間溫情的真實性,認為這是人類的低級情緒,但是眼前這一幕不管怎麼說,還是真真切切打動了我。

這一家子不是什麼大富大貴的家庭,僅僅是茫茫十三億中的一小份子,這也只是眾多平淡無聊的中午之一。

不過一切最簡單的東西足以拼湊出最打動人心的情景,這是屬於普通城市普通人的普通快樂,像炎炎夏日的一陣清風,吹到人心窩裡。

龍井的確很普通,不熱鬧,隔壁是市政府,即使到了工作日的午飯時間,碩大的店裡只有我們仨一桌和另外兩人,格外冷清。

這裡見不到交通高峰期,上下班期間,馬路上的汽車多數是開往政府機關大樓。

那些無緣公務員的許多年輕人,要麼自己當老闆開飯店、網吧或KTV,要麼到周邊的大城市長春、延吉,要麼上韓國,男的當勞動力,女的當服務員。

這是龍井年輕人的現狀,少有人願意待在這裡。你說住在這裡平平淡淡、愜意是真的,但是難有發展也是真的。

過去的龍井可不這樣,這是延邊朝鮮族反帝反封建的啟蒙運動中心,宣傳反日愛國的《民聲報》在此創刊,馬列主義席捲人們的思想,幾乎見證了整一部侵華史。

老闆告訴我們市政府前面的老建築是曾經的日本駐龍井總領事館,又稱“間島日本總領事館”,民間俗稱“牛皮大院”。

間島,是韓國人對中國和朝鮮界河圖們江(韓國稱為豆滿江)以北、海蘭江以南的稱呼。

而中國稱之為“墾島”,原名“假江”,具體指的是圖們江北岸吉林延邊地區和龍縣光霽峪前的一處灘地。

由於東北這一帶是滿族的發源地,被稱為所謂的“龍興之地”,於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朝對東北實施封禁政策,絕對不允許關內漢族踏足。

這片肥沃的土地遭到荒棄,無人管理,18世紀60年代之後有不少朝鮮人過來定居和耕種,這也是中國朝鮮族的源頭之一。

為了防止朝鮮人把東北當成家一樣隨意出入,中朝兩國在1885年進行第一次國境線勘界,史稱“乙酉勘界”,可惜雙方始終沒有達成共識,為後來的“間島之爭”埋下後患。

這不得不說到同樣對東北虎視眈眈的俄羅斯了。

沙俄作為當時的世界強國之一,為了加強對遠東地區的控制,苦苦尋找太平洋不凍港供艦隊使用,大連的旅順港是他們的第一選擇。

藉著中國在1900年爆發義和團運動,俄國以保護在華領事和資產為由,派出20萬大軍非法進入東北,全面控制鐵路管理權,修築大量防禦工事。

此時的東北名義上是清帝國的一部分,實際形同俄國的一個省份。

日本人不願意了,之前因為俄國出面聯合德國、法國,被迫放棄遼東半島,現在他們又獨吞東北,更加不利於實現“東亞共榮圈”計劃。

按照計劃,日軍將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接著佔領全中國以此作為後備補給點,再稱霸東南亞和澳大利亞;

隨後在印度和納粹德國匯合,一起北上攻打蘇聯,終極目標是跨過太平洋打下美國,一統全世界。

1904年,日俄談判破裂,撕破臉的雙方在2月宣戰。經過旅順、奉天、遼陽會戰和黃海海戰等重大戰役,接連戰敗的俄國在1905年退回聖彼得堡。

同年11月,日本通過《己巳保護條約》控制朝鮮,插手間島問題,放大間島之爭;

1906年12月,日本西園寺內閣在伊藤博文的策劃下,決定發兵中國入侵延邊。

一年後,日本打著“保護朝鮮人民財產”的名號,強派60多名警察到延吉設立“朝鮮統監府間島臨時派出所”,大量開展間諜活動。

無能的清政府唯一做的只是和日本“交涉”,始終不敢以武力制裁,任其兩年間移居延邊的朝鮮人多達10萬,佔到延邊總人口的五分之四。

1909年11月,派出所更名為“間島日本總領事館”,直接聽命於日本外務大臣,負責日本在東北的軍事政治活動。

館內不僅有龐大的武裝警察機構,還有刑訊室、監獄和水牢等,這哪裡是領事館,分明是以龐大警察系統為主體的武裝侵略堡壘。

據歷史記載,間島日本總領事館從設立到1937年12月撤館為止,一共殺害抗日鬥士和群眾2萬餘人。

僅僅地下室就以非人道的方式奪走4000多條人命,一扇扇鐵門後汩汩流淌著幾十噸鮮血,種種可以想像、無法想象的斑斑事蹟全在這座充滿恐怖、憤怒和畏懼的建築中發生。

多年後,這個祥和優美的園子,這座精美設計的建築,野心勃勃的計劃的第一個海外據點如今安安靜靜地站在我們面前,站在被人遺忘的龍井。

眼前細細簌簌的行人走過的安靜街道也曾喧囂過,繁華的日子像過眼雲煙,都停留在昨天了。

如果不是當事人,有幾個人知道龍井還有一座天寶山,曾經的八大礦山之一,有色金屬的地質儲量和開採歷史都曾聞名全國。

這座銀礦原名紅石砬子。有史記載的最早開採時間足以追溯到光緒十五年(1889年),1893年為六十大壽的慈禧獻上白銀兩萬四千兩,博得老人家的歡心,賜名“天寶山”。

隨著清朝滅亡和“九一八”事件爆發,天寶山也在戰亂中被人遺忘,等到下一次恢復生產,是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個“五一”勞動節。

時值第一個五年計劃,天寶山作為生產工業原料、國防材料的重工業礦山,高度重視的中央先後撥下大量資金扶持。

天寶山在短短几年內形成了日處理礦石2000噸的生產規模,成為全國有色金屬系統的八大礦山之一,多次受到國家冶金部和有色總局的表揚。

許多人揣著“淘金熱”的夢想聚集在龍井,人口一度超過延邊首府延吉,他們定居、打工、賺錢、消費,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可惜金礦銀礦總有挖空的一天,進入九十年代後,挖了近100年的天寶山面臨資源貧乏、質量下降、成本提高、資金週轉困難諸多不利因素,無以為繼。

2002年2月19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批覆同意天寶山礦務局進入破產程序;

2002年3月13日,龍井市人民法院受理天寶山礦務局關閉破產一案,公告天寶山礦務局實施關閉破產;

伴隨礦山的停工,龍井的發展走向斷崖路,經濟萎靡不振。

政府早在2005年開始尋求轉型,修了幾家客運站試圖吸引俄羅斯和韓國的投資,正如我們見到的,一切都沒有發生和成功。

位於龍井經濟開發區的延邊義烏商貿城,因為主打低價的小商品無法承受深山的高昂運費,無人問津的空地長起了雜草,商業前景幾乎消失。

其實龍井只是一個小小的窗口,透過這個窗口是東北在過去二十年的倒退,空留下這些鏽跡斑斑的大型設備和建築,東北輝煌的沉默見證者。

那麼多有著繁忙工廠、發電廠、採礦和伐木向的鄉鎮和城市,一旦自然資源枯竭,無不是生產總值下降,工人失業和犯罪率上升,風光不再。

哪怕政府第一時間尋找出路,卻總是有心無力,難以重現往日的輝煌,有多少次舉臂高呼振興,就有多少次再度恢復平寂。

柯林斯詞典中,專門有一個詞語“Rust Belt”指這些“曾經擁有大量工業,現在處於經濟困難的地區”,即“鏽帶”。

這裡的建築在生鏽,這裡居住的人們也在慢慢、慢慢地生鏽,變得像這片大地一樣寂靜無聲。

以下為圖說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到和龍的距離不短,所以17號在安圖縣露營一宿後,18號早上再趕往和龍和龍井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早市的普通人們,他們才是這個國家的全部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我們點了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手撕的挺有勁道,蘸著狗醬吃著香,和尚也跳牆。煙燻的味道和大家平時吃到的煙燻雞鴨鵝是一樣的,主要是做得特別“爛”,入口用上下頜床輕輕一壓,肉和骨頭瞬間分離,吐出骨頭,留下滿嘴噴香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良哥更喜歡吃有韌勁的狗肉,悠悠覺得鹹了點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請認準當地人推薦的大韓狗肉館,這家店在導航上是沒有具體位置的,地點在某小學附近。這好像尋找一位世外高人,人們只知道他在這座山頭修仙,想要得道,自個兒慢慢找吧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這邊的水果攤和南方差不多,都有蘋果、鴨梨、芒果和藍莓,區別只在於是當地產的。當地的水果攤,比較特別的蘋果梨,吃起來真的是兩種水果的味道結合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準備離開臨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一路的木林森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眼前的這一幕很像“三賤客”幾年前的越南之旅,也是這樣佔居高位的路邊,這樣大片大片的綠色盡收眼底。“三賤客”嘖嘖感嘆越南有著全世界無與倫比的美麗,我卻為加起來有兩百歲的他們感到遺憾。他們不瞭解中國,無緣這些幾乎和文明社會斷絕聯繫,卻有一級柏油路的自駕遊愛好者樂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難得遇到的草原,趕緊下車拍照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暫時和森林說拜拜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偶爾出鏡的悠悠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正在找露營地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一茬接一茬的玉米地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在長白山遇到非常有設計感的翠柳公廁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開進這條寄予最後希望的小路,過了忐忑的十幾分鍾,好消息是判斷正確,小路通往剛剛看到的田地;壞消息是田地是密密麻麻的玉米地,除非和玉米一樣站著睡覺,不然沒法露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在抱有希望和淪為失望的不斷輪迴中,跌宕起伏的劇情迎來好萊塢式反轉,這方圓百里的玉米地不遠處剛好有那麼一座禿了的小山頭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站在山頂上,這片地都是我的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第一步是穿好骨架,其他的就容易了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幹活要緊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全部搭完的樣子,不要太溫馨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擺個躺椅坐在底下愜意地看著天空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麵條、火腿腸、辣條、甜蒜、老乾媽應有盡有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野餐時間到,開飯了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再來一罐三得利,完美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亂來山頂演唱會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大清早的小山坡瀰漫著霧氣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想要買氣罐,上網搜索“登山罐”就有了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早餐再吃一次麵條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先向右直行開往和龍,第二站才是龍井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順利抵達和龍,這邊的路都修得很好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例行在市政府門口打卡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和龍百貨有雙語標識,卻沒有肯德基麥當勞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盯著鏡頭的阿伯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龍井國境線長:142.5公里

龍井人口:24.6萬,朝鮮族佔66%

初印象:寂靜沒落的工業重鎮

➤臨江是一座特別早起的城市。

凌晨一點多的時候,我們所住賓館樓下的早市便有小販佔位擺攤,四點多因為吵鬧的厲害,良哥輾轉反側直至天亮,六點左右索性起床出門溜達。

我除了睡前聽到一些從走廊傳過來的不可描述的聲音外,基本一覺到天亮,直到良哥回來的那一陣有力的敲門聲把我驚醒。

“這邊藍莓真便宜,才10元一斤。”

看著良哥手裡拎著的水果,我下意識的“哦”了一聲,然後想到前段時間在超市花了20元買的一盒200克裝的藍莓,這價差有點大。東北貌似有很多藍莓種植園,應該也算是一大特色,此外還有甜瓜,也是路上看到的瓜農都在賣的一種當季水果。

按例在臨江早起後,處理完手頭的工作後就開始為午飯覓食。

根據良哥在當地的一位朋友的指引下,說解放小學邊上的大韓狗肉館不錯,一看導航原來就在賓館附近,也是早市所在的那條街,於是就直接殺奔過去。

東北人尤其朝鮮族是出了名的愛吃狗肉,據聞延邊地區一年大約要消費30萬條狗,當地有一句俗語是“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臨江雖然不屬於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但也是朝鮮族比較集中的一個聚居地,所以這邊的狗肉也是當地民眾餐桌上的家常菜。

可能一些人不認同吃狗肉,但我老家廣東汕頭,悠悠老家安徽宿州和良哥老家浙江金華都有吃狗肉的風俗,所以在這點上我們仨並沒有什麼忌諱。

至於東北這邊為什麼夏天也吃狗肉,在我們一路上求證得到的說法是,這相當於三伏天貼鍼灸,逼出體內的寒氣、陰氣。以前當地人在沒有空調的情況下還悶在屋子裡吃,為的就是驅寒。

點了一份煙燻狗蹄子和一份手撕狗肉,外加兩份時蔬。煙燻蹄子煮的酥爛,入口即化的那種,口感裡伴有煙燻味,應該是煮過後再煙燻。手撕狗肉的口感相對勁道些,說不上什麼特別之處,但味道還不錯,口留餘香的那種。

好像臨江這邊的飲食相比東北國境線上其他城鎮,最大的特色在於煙燻。良哥的那位朋友特意囑咐我們走之前再買點燻雞和薰蛋之類的帶著路上吃。

可惜出城的路上都沒有見到熟食店,還有大煎餅,也沒有口福吃到(臨江大部分居民的父輩是闖關東時期過來的山東人,至今很多家庭保留著山東的飲食習慣,可以卷一切的大煎餅正是其中之一)。

我們安慰自己說路上總有一些遺憾,這些零零總總的遺憾才是旅途回憶中最深的一部分。

當下最重要的,是把目光放在還有六小時路程的和龍——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第一站。

201國道將臨江和和龍連接在一起。

這條路車流依然很少,偶爾和幾輛橘色的戰旗牌森林消防車打個照面,雙方的眼神都帶著“你怎麼在這”的極大困惑。導航顯示300餘公里將近6個小時的車程。

經過前面幾天的國境線奔襲,給我最大的感觸是我們中國的幅員這麼遼闊,很多公路風景不亞於歐美,只是大家不知道,或者身處急功近利的社會中,無從出發。

傍晚時分,在離和龍還差不多兩個小時的車程,我們總算開出了那片積雨雲。此時,夕陽透過雲朵散落在層層田野間,我們像是行駛在一幅油畫中,有了陽光和清風的點綴,整個人的心情都好不少。

良哥覺得沒必要再往前趕路了,建議找個地方露營,晚上看看星空,喝點酒,吹牛聊會。於是看著前面一大片綠色的山林,我們找了下道口拐了進去。

人在城市待久了,總是這裡有點不爽,那裡有點毛病,需要讓大自然母親來治一治。

就露營來說,良哥算是這方面的老司機,近到新疆西藏,遠到南半球的新西蘭,都安營紮寨過;作為女生的悠悠沒有任何經驗,對第一次感到興奮和期待,好像實現了多年的夙願;我之前則因公關關係參加過兩次露營,不過都是被主辦方安排得妥妥當當,拎包入住。這回是真正輪到自己動手紮營,尤其還是自己團隊一起,內心也多少有些許期待。

開進去之後,發現這邊的山頭上都是成片成片的莊稼,玉米、大豆之類,基本找不到一塊可以容納一車三人的空地,更別奢望草地了。路過一個寥寥幾戶人家的村莊,地圖顯示著“安圖縣”。

時代的腳步沒有經過這裡,原色的木頭和水泥磚組成的房子維持著上世紀的風格和成色,然而我們的心思全不在這上面。

話事人良哥說開了這麼長一段時間,大家也不甘心,還是往前接著開吧。如果真的沒有再折回大路往和龍趕,至少不留遺憾。

在最終找到露營地——一座禿了的小山頭已經快六點,晚霞已經開始招搖過市。

雖然時值7月,這塊風水寶地卻見不到一隻蚊蟲,也沒有鄉下一貫的泔水味,外加地偏人少,陽光、空氣所有的一切都很乾淨清爽。

眼看遠處的夕陽落入地平線裡,在一陣忙亂過後,營地總算被我們支起來了。

人有時候真的很奇怪,當然我這裡說的是城裡人。不論生活如何安逸,總會過膩。於是想著跟大自然接觸,迴歸原野。

就像露營,明明各種不方便,但當你真正紮下營地的時候,坐在椅子上望一眼毫無遮掩的遠方和通透的天空,吸一口純粹的自然風,似乎所有不自在的毛病都不治而愈。

作為我們的主廚,悠悠全球首創掛麵煮方便麵,輔以配料包和火腿腸調味,看著咕嚕咕嚕冒泡的湯水煮著我們三個的疲倦、餓意和期待,心想生活可以簡單到很簡單,純粹其實就是豐富,也是小幸福。

即使麵條的賣相一般,色香味一樣不佔,但是坐在野外哧溜哧溜地吃著,那種味道在家裡和飯店裡都是絕壁吃不出的,因為這種味道里參雜著更多的是放鬆。

這一晚,我們在沒有星星和信號的黑夜中,配著老乾媽和啤酒,說著忘記說過的話,吃完了這一頓難忘的“面雜”,順便開了一場戶外露天演唱會。

打開手機的閃關燈,五音不全地嚎著“那一夜我獨自望著星空”,嚎出被壓抑太久的表現欲。藉著酒勁,人容易撥下人格這顆洋蔥的最外一層。

城市生活要求我們每個人都收起天真,無時不刻地顧慮人和人的圈子關係,活得像人精。這不是壞事,只是在錙銖必較的環境待久了容易神經衰弱,隨時像個氣鼓鼓的氣球,輕輕一刺就爆。

偶爾把自己扔進大自然裡,鬆鬆頭皮,釋放下天性,連接人和自然,確實有利於解開心結。

演唱會結束於一場不期而遇的小雨。

躺在帳篷裡,聽著雨聲越聽越大,我們三頂帳篷頭挨著圍在一起,開玩笑說山坡上衝下泥石流怎麼辦?良哥一句話倒是夠爽快:“不管了,睡覺!”

儘管風餐露宿,雨水交加,但這一晚我們三個都睡的很香。直到第二天的鬧鐘毫無人性地把我們叫醒。

處理完工作,收拾好營地,差不多已近上午十點。

繼續向和龍進發。

直到從山路下來,見到十字路口有一座“飛龍”雕塑,底座的“和龍”兩字告訴你—歡迎來到“長白山下金達萊(朝鮮語“杜鵑花”的音譯),最美中朝邊境線”。

話是這樣說—最美中朝,中朝友好。我對這座城市的最初印象卻是一條2015年1月的新聞:

那是一個寒冷的冬日,一名帶有手槍的朝鮮士兵,穿過凍上的圖們江,來到一個名為吉地屯的小村莊。

然後在傍晚時分,他向兩對老夫婦開槍,致其四人死亡。

當天夜裡,大舉出動的中國軍警開槍擊中他的腹部,將其抓獲,他大概在一天後死亡,遺體被送回朝鮮。

這條沒有經過國內媒體廣泛報導的新聞,只在中朝邊境的和龍引起人們的恐慌。

位於圖們江上游北岸、長白山東麓的“山城”和龍,面積達到5043平方公里,其中的山區、半山區佔到91%,平均海拔600米。

境內有多達17條河流,屬於圖們江流域,為中溫帶半溼潤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溫度為4.8度。

這裡的夏天非常適合凹造型,7月平均溫度只有20.8度,穿一件不冷,套一件外套或疊穿T恤也不熱。

這片避暑勝地住著朝鮮、漢、滿、回、蒙古、壯、苗和土家主要八個民族,朝鮮族人口更是佔到60%。

然而以今天的信息發達和交通便利程度,地區、民族之間的交融進程遠遠超過上千年的總和。

走在馬路上,大家全是黃皮膚黑眼珠,根本分不出誰是朝鮮人,誰是漢人。

雖然這裡跟我們居住的地方很遙遠,可是個體面對社會環境鉅變的無力感,所改變的面相、眼神和肢體語言,全中國都是一樣的。

別說中國的55個民族漢化,全世界都在講全球化和趨於一致,越是發達的地區和國家,內部的差異越小,這是無法躲避的事實。

我們在和龍市政府門口打卡後,準備找家肯德基坐下來完成手頭的工作,地圖翻了大半天,愣是發現當地沒有肯德基麥當勞。

良哥開玩笑說不如看看哪些東北城市沒有這兩家美式快餐店,如果在這裡開第一家,生意豈不是好到爆。

我對此持有保留意見,這邊留下的幾乎是老人小孩,沒有什麼消費能力,一頓管飽的午飯也就十幾塊錢,肯德基麥當勞對他們來說,還是太貴了。

既然找不到地方工作,和龍也沒什麼特別的景點,我們就索性決定趕往下一個相鄰城市,車程只有50分鐘的龍井。

龍井是延邊最大的城市之一,全市總面積2591平方公里,向北和黑龍江連接,東南方向和朝鮮隔著圖們江相望,西邊眺望俄羅斯的普烈摩爾斯基區,被稱為延吉的後花園。

“龍井”這名字和龍井茶沒有任何關係,而是來源自一個流傳了上百年的故事。

據說1883年,朝鮮農民越過兀良哈嶺到這定居,在今龍井鎮龍井街與六道溝交叉路口的東北方向60米處發現一眼古井,於是他們在井邊建了“龍吊桶”,這村後來也改名為“龍井村”。

發展到今天,龍井一共有25萬人,朝鮮族佔到66%,這是中國境內朝鮮族居住最集中、朝鮮族原生態文化和民俗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被譽為“中國朝鮮族民俗文化寶庫”,建有中國唯一一座朝鮮民俗博物館。

不過我們親眼所見的城區,和漢族為主城市幾乎別無二致,一樣的樓房和道路,頂多這邊的路牌和店鋪都用雙語標識。

另外,沿途農村的一些房子明顯不同於東北的大玻璃平房,有藍色、橘色的屋頂,邊邊角角經過彎簷處理,翹著尾巴,類似於《大長今》中的建築風格。

說了這麼多,還是找家館子先填飽肚子吧。

這一路開過來,東北長白山這條線的館子爆雷率很低。我們經常不看點評APP,直接在路邊隨便找一家,有眼緣就走進去。

好在大多數沒有令人失望,比如龍井市政府旁邊這家聚豐園,推薦拍黃瓜、炒麵和招牌烤棒骨。

烤棒骨據說是全龍井僅此一家,很多人一來點上一斤,配著啤酒噸噸噸嘮起嗑來,還挺受當地人喜歡。

首先是份量充足,15塊錢一斤,老闆說用的是豬的大腿骨,塊頭大肉也多,吃一塊頂兩碗飯。

第二當然是味道好,部分東北店家放鹽像不用錢一樣,他們的剛剛好相當於我們的鹹到齁了,恨不得多扒幾口飯。

這家店找到恰到好處的平衡,棒骨有密制醬汁的十足鹹香,也不至於鹹到需要吃一口肉,喝一口水。

除此之外,棒骨既有酥脆的表皮,內在的筋肉做到了軟蠕,兩種截然不同的口感在口腔中交織爆炸,猶如走過一場神奇的探險。

面對我們毫不吝嗇的讚美,老闆更在乎小兒子放學的事情。

過了一會兒,小兒子一蹦一跳回來了,剛進門立刻和踢完足球的哥哥拌嘴打鬧,拎著書包的老闆娘隨後跟了進來。

奶奶一邊責備哥哥弄溼了課本,一邊詢問弟弟從哪裡學來的髒話,而老闆聽著老闆娘表揚小兒子在學校獲獎的事情。

雖然以我憤青的立場,在過去一直很懷疑人間溫情的真實性,認為這是人類的低級情緒,但是眼前這一幕不管怎麼說,還是真真切切打動了我。

這一家子不是什麼大富大貴的家庭,僅僅是茫茫十三億中的一小份子,這也只是眾多平淡無聊的中午之一。

不過一切最簡單的東西足以拼湊出最打動人心的情景,這是屬於普通城市普通人的普通快樂,像炎炎夏日的一陣清風,吹到人心窩裡。

龍井的確很普通,不熱鬧,隔壁是市政府,即使到了工作日的午飯時間,碩大的店裡只有我們仨一桌和另外兩人,格外冷清。

這裡見不到交通高峰期,上下班期間,馬路上的汽車多數是開往政府機關大樓。

那些無緣公務員的許多年輕人,要麼自己當老闆開飯店、網吧或KTV,要麼到周邊的大城市長春、延吉,要麼上韓國,男的當勞動力,女的當服務員。

這是龍井年輕人的現狀,少有人願意待在這裡。你說住在這裡平平淡淡、愜意是真的,但是難有發展也是真的。

過去的龍井可不這樣,這是延邊朝鮮族反帝反封建的啟蒙運動中心,宣傳反日愛國的《民聲報》在此創刊,馬列主義席捲人們的思想,幾乎見證了整一部侵華史。

老闆告訴我們市政府前面的老建築是曾經的日本駐龍井總領事館,又稱“間島日本總領事館”,民間俗稱“牛皮大院”。

間島,是韓國人對中國和朝鮮界河圖們江(韓國稱為豆滿江)以北、海蘭江以南的稱呼。

而中國稱之為“墾島”,原名“假江”,具體指的是圖們江北岸吉林延邊地區和龍縣光霽峪前的一處灘地。

由於東北這一帶是滿族的發源地,被稱為所謂的“龍興之地”,於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朝對東北實施封禁政策,絕對不允許關內漢族踏足。

這片肥沃的土地遭到荒棄,無人管理,18世紀60年代之後有不少朝鮮人過來定居和耕種,這也是中國朝鮮族的源頭之一。

為了防止朝鮮人把東北當成家一樣隨意出入,中朝兩國在1885年進行第一次國境線勘界,史稱“乙酉勘界”,可惜雙方始終沒有達成共識,為後來的“間島之爭”埋下後患。

這不得不說到同樣對東北虎視眈眈的俄羅斯了。

沙俄作為當時的世界強國之一,為了加強對遠東地區的控制,苦苦尋找太平洋不凍港供艦隊使用,大連的旅順港是他們的第一選擇。

藉著中國在1900年爆發義和團運動,俄國以保護在華領事和資產為由,派出20萬大軍非法進入東北,全面控制鐵路管理權,修築大量防禦工事。

此時的東北名義上是清帝國的一部分,實際形同俄國的一個省份。

日本人不願意了,之前因為俄國出面聯合德國、法國,被迫放棄遼東半島,現在他們又獨吞東北,更加不利於實現“東亞共榮圈”計劃。

按照計劃,日軍將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接著佔領全中國以此作為後備補給點,再稱霸東南亞和澳大利亞;

隨後在印度和納粹德國匯合,一起北上攻打蘇聯,終極目標是跨過太平洋打下美國,一統全世界。

1904年,日俄談判破裂,撕破臉的雙方在2月宣戰。經過旅順、奉天、遼陽會戰和黃海海戰等重大戰役,接連戰敗的俄國在1905年退回聖彼得堡。

同年11月,日本通過《己巳保護條約》控制朝鮮,插手間島問題,放大間島之爭;

1906年12月,日本西園寺內閣在伊藤博文的策劃下,決定發兵中國入侵延邊。

一年後,日本打著“保護朝鮮人民財產”的名號,強派60多名警察到延吉設立“朝鮮統監府間島臨時派出所”,大量開展間諜活動。

無能的清政府唯一做的只是和日本“交涉”,始終不敢以武力制裁,任其兩年間移居延邊的朝鮮人多達10萬,佔到延邊總人口的五分之四。

1909年11月,派出所更名為“間島日本總領事館”,直接聽命於日本外務大臣,負責日本在東北的軍事政治活動。

館內不僅有龐大的武裝警察機構,還有刑訊室、監獄和水牢等,這哪裡是領事館,分明是以龐大警察系統為主體的武裝侵略堡壘。

據歷史記載,間島日本總領事館從設立到1937年12月撤館為止,一共殺害抗日鬥士和群眾2萬餘人。

僅僅地下室就以非人道的方式奪走4000多條人命,一扇扇鐵門後汩汩流淌著幾十噸鮮血,種種可以想像、無法想象的斑斑事蹟全在這座充滿恐怖、憤怒和畏懼的建築中發生。

多年後,這個祥和優美的園子,這座精美設計的建築,野心勃勃的計劃的第一個海外據點如今安安靜靜地站在我們面前,站在被人遺忘的龍井。

眼前細細簌簌的行人走過的安靜街道也曾喧囂過,繁華的日子像過眼雲煙,都停留在昨天了。

如果不是當事人,有幾個人知道龍井還有一座天寶山,曾經的八大礦山之一,有色金屬的地質儲量和開採歷史都曾聞名全國。

這座銀礦原名紅石砬子。有史記載的最早開採時間足以追溯到光緒十五年(1889年),1893年為六十大壽的慈禧獻上白銀兩萬四千兩,博得老人家的歡心,賜名“天寶山”。

隨著清朝滅亡和“九一八”事件爆發,天寶山也在戰亂中被人遺忘,等到下一次恢復生產,是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個“五一”勞動節。

時值第一個五年計劃,天寶山作為生產工業原料、國防材料的重工業礦山,高度重視的中央先後撥下大量資金扶持。

天寶山在短短几年內形成了日處理礦石2000噸的生產規模,成為全國有色金屬系統的八大礦山之一,多次受到國家冶金部和有色總局的表揚。

許多人揣著“淘金熱”的夢想聚集在龍井,人口一度超過延邊首府延吉,他們定居、打工、賺錢、消費,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可惜金礦銀礦總有挖空的一天,進入九十年代後,挖了近100年的天寶山面臨資源貧乏、質量下降、成本提高、資金週轉困難諸多不利因素,無以為繼。

2002年2月19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批覆同意天寶山礦務局進入破產程序;

2002年3月13日,龍井市人民法院受理天寶山礦務局關閉破產一案,公告天寶山礦務局實施關閉破產;

伴隨礦山的停工,龍井的發展走向斷崖路,經濟萎靡不振。

政府早在2005年開始尋求轉型,修了幾家客運站試圖吸引俄羅斯和韓國的投資,正如我們見到的,一切都沒有發生和成功。

位於龍井經濟開發區的延邊義烏商貿城,因為主打低價的小商品無法承受深山的高昂運費,無人問津的空地長起了雜草,商業前景幾乎消失。

其實龍井只是一個小小的窗口,透過這個窗口是東北在過去二十年的倒退,空留下這些鏽跡斑斑的大型設備和建築,東北輝煌的沉默見證者。

那麼多有著繁忙工廠、發電廠、採礦和伐木向的鄉鎮和城市,一旦自然資源枯竭,無不是生產總值下降,工人失業和犯罪率上升,風光不再。

哪怕政府第一時間尋找出路,卻總是有心無力,難以重現往日的輝煌,有多少次舉臂高呼振興,就有多少次再度恢復平寂。

柯林斯詞典中,專門有一個詞語“Rust Belt”指這些“曾經擁有大量工業,現在處於經濟困難的地區”,即“鏽帶”。

這裡的建築在生鏽,這裡居住的人們也在慢慢、慢慢地生鏽,變得像這片大地一樣寂靜無聲。

以下為圖說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到和龍的距離不短,所以17號在安圖縣露營一宿後,18號早上再趕往和龍和龍井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早市的普通人們,他們才是這個國家的全部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我們點了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手撕的挺有勁道,蘸著狗醬吃著香,和尚也跳牆。煙燻的味道和大家平時吃到的煙燻雞鴨鵝是一樣的,主要是做得特別“爛”,入口用上下頜床輕輕一壓,肉和骨頭瞬間分離,吐出骨頭,留下滿嘴噴香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良哥更喜歡吃有韌勁的狗肉,悠悠覺得鹹了點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請認準當地人推薦的大韓狗肉館,這家店在導航上是沒有具體位置的,地點在某小學附近。這好像尋找一位世外高人,人們只知道他在這座山頭修仙,想要得道,自個兒慢慢找吧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這邊的水果攤和南方差不多,都有蘋果、鴨梨、芒果和藍莓,區別只在於是當地產的。當地的水果攤,比較特別的蘋果梨,吃起來真的是兩種水果的味道結合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準備離開臨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一路的木林森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眼前的這一幕很像“三賤客”幾年前的越南之旅,也是這樣佔居高位的路邊,這樣大片大片的綠色盡收眼底。“三賤客”嘖嘖感嘆越南有著全世界無與倫比的美麗,我卻為加起來有兩百歲的他們感到遺憾。他們不瞭解中國,無緣這些幾乎和文明社會斷絕聯繫,卻有一級柏油路的自駕遊愛好者樂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難得遇到的草原,趕緊下車拍照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暫時和森林說拜拜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偶爾出鏡的悠悠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正在找露營地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一茬接一茬的玉米地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在長白山遇到非常有設計感的翠柳公廁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開進這條寄予最後希望的小路,過了忐忑的十幾分鍾,好消息是判斷正確,小路通往剛剛看到的田地;壞消息是田地是密密麻麻的玉米地,除非和玉米一樣站著睡覺,不然沒法露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在抱有希望和淪為失望的不斷輪迴中,跌宕起伏的劇情迎來好萊塢式反轉,這方圓百里的玉米地不遠處剛好有那麼一座禿了的小山頭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站在山頂上,這片地都是我的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第一步是穿好骨架,其他的就容易了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幹活要緊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全部搭完的樣子,不要太溫馨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擺個躺椅坐在底下愜意地看著天空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麵條、火腿腸、辣條、甜蒜、老乾媽應有盡有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野餐時間到,開飯了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再來一罐三得利,完美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亂來山頂演唱會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大清早的小山坡瀰漫著霧氣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想要買氣罐,上網搜索“登山罐”就有了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早餐再吃一次麵條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先向右直行開往和龍,第二站才是龍井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順利抵達和龍,這邊的路都修得很好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例行在市政府門口打卡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和龍百貨有雙語標識,卻沒有肯德基麥當勞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盯著鏡頭的阿伯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匆匆路過的和龍街景


"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龍井國境線長:142.5公里

龍井人口:24.6萬,朝鮮族佔66%

初印象:寂靜沒落的工業重鎮

➤臨江是一座特別早起的城市。

凌晨一點多的時候,我們所住賓館樓下的早市便有小販佔位擺攤,四點多因為吵鬧的厲害,良哥輾轉反側直至天亮,六點左右索性起床出門溜達。

我除了睡前聽到一些從走廊傳過來的不可描述的聲音外,基本一覺到天亮,直到良哥回來的那一陣有力的敲門聲把我驚醒。

“這邊藍莓真便宜,才10元一斤。”

看著良哥手裡拎著的水果,我下意識的“哦”了一聲,然後想到前段時間在超市花了20元買的一盒200克裝的藍莓,這價差有點大。東北貌似有很多藍莓種植園,應該也算是一大特色,此外還有甜瓜,也是路上看到的瓜農都在賣的一種當季水果。

按例在臨江早起後,處理完手頭的工作後就開始為午飯覓食。

根據良哥在當地的一位朋友的指引下,說解放小學邊上的大韓狗肉館不錯,一看導航原來就在賓館附近,也是早市所在的那條街,於是就直接殺奔過去。

東北人尤其朝鮮族是出了名的愛吃狗肉,據聞延邊地區一年大約要消費30萬條狗,當地有一句俗語是“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臨江雖然不屬於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但也是朝鮮族比較集中的一個聚居地,所以這邊的狗肉也是當地民眾餐桌上的家常菜。

可能一些人不認同吃狗肉,但我老家廣東汕頭,悠悠老家安徽宿州和良哥老家浙江金華都有吃狗肉的風俗,所以在這點上我們仨並沒有什麼忌諱。

至於東北這邊為什麼夏天也吃狗肉,在我們一路上求證得到的說法是,這相當於三伏天貼鍼灸,逼出體內的寒氣、陰氣。以前當地人在沒有空調的情況下還悶在屋子裡吃,為的就是驅寒。

點了一份煙燻狗蹄子和一份手撕狗肉,外加兩份時蔬。煙燻蹄子煮的酥爛,入口即化的那種,口感裡伴有煙燻味,應該是煮過後再煙燻。手撕狗肉的口感相對勁道些,說不上什麼特別之處,但味道還不錯,口留餘香的那種。

好像臨江這邊的飲食相比東北國境線上其他城鎮,最大的特色在於煙燻。良哥的那位朋友特意囑咐我們走之前再買點燻雞和薰蛋之類的帶著路上吃。

可惜出城的路上都沒有見到熟食店,還有大煎餅,也沒有口福吃到(臨江大部分居民的父輩是闖關東時期過來的山東人,至今很多家庭保留著山東的飲食習慣,可以卷一切的大煎餅正是其中之一)。

我們安慰自己說路上總有一些遺憾,這些零零總總的遺憾才是旅途回憶中最深的一部分。

當下最重要的,是把目光放在還有六小時路程的和龍——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第一站。

201國道將臨江和和龍連接在一起。

這條路車流依然很少,偶爾和幾輛橘色的戰旗牌森林消防車打個照面,雙方的眼神都帶著“你怎麼在這”的極大困惑。導航顯示300餘公里將近6個小時的車程。

經過前面幾天的國境線奔襲,給我最大的感觸是我們中國的幅員這麼遼闊,很多公路風景不亞於歐美,只是大家不知道,或者身處急功近利的社會中,無從出發。

傍晚時分,在離和龍還差不多兩個小時的車程,我們總算開出了那片積雨雲。此時,夕陽透過雲朵散落在層層田野間,我們像是行駛在一幅油畫中,有了陽光和清風的點綴,整個人的心情都好不少。

良哥覺得沒必要再往前趕路了,建議找個地方露營,晚上看看星空,喝點酒,吹牛聊會。於是看著前面一大片綠色的山林,我們找了下道口拐了進去。

人在城市待久了,總是這裡有點不爽,那裡有點毛病,需要讓大自然母親來治一治。

就露營來說,良哥算是這方面的老司機,近到新疆西藏,遠到南半球的新西蘭,都安營紮寨過;作為女生的悠悠沒有任何經驗,對第一次感到興奮和期待,好像實現了多年的夙願;我之前則因公關關係參加過兩次露營,不過都是被主辦方安排得妥妥當當,拎包入住。這回是真正輪到自己動手紮營,尤其還是自己團隊一起,內心也多少有些許期待。

開進去之後,發現這邊的山頭上都是成片成片的莊稼,玉米、大豆之類,基本找不到一塊可以容納一車三人的空地,更別奢望草地了。路過一個寥寥幾戶人家的村莊,地圖顯示著“安圖縣”。

時代的腳步沒有經過這裡,原色的木頭和水泥磚組成的房子維持著上世紀的風格和成色,然而我們的心思全不在這上面。

話事人良哥說開了這麼長一段時間,大家也不甘心,還是往前接著開吧。如果真的沒有再折回大路往和龍趕,至少不留遺憾。

在最終找到露營地——一座禿了的小山頭已經快六點,晚霞已經開始招搖過市。

雖然時值7月,這塊風水寶地卻見不到一隻蚊蟲,也沒有鄉下一貫的泔水味,外加地偏人少,陽光、空氣所有的一切都很乾淨清爽。

眼看遠處的夕陽落入地平線裡,在一陣忙亂過後,營地總算被我們支起來了。

人有時候真的很奇怪,當然我這裡說的是城裡人。不論生活如何安逸,總會過膩。於是想著跟大自然接觸,迴歸原野。

就像露營,明明各種不方便,但當你真正紮下營地的時候,坐在椅子上望一眼毫無遮掩的遠方和通透的天空,吸一口純粹的自然風,似乎所有不自在的毛病都不治而愈。

作為我們的主廚,悠悠全球首創掛麵煮方便麵,輔以配料包和火腿腸調味,看著咕嚕咕嚕冒泡的湯水煮著我們三個的疲倦、餓意和期待,心想生活可以簡單到很簡單,純粹其實就是豐富,也是小幸福。

即使麵條的賣相一般,色香味一樣不佔,但是坐在野外哧溜哧溜地吃著,那種味道在家裡和飯店裡都是絕壁吃不出的,因為這種味道里參雜著更多的是放鬆。

這一晚,我們在沒有星星和信號的黑夜中,配著老乾媽和啤酒,說著忘記說過的話,吃完了這一頓難忘的“面雜”,順便開了一場戶外露天演唱會。

打開手機的閃關燈,五音不全地嚎著“那一夜我獨自望著星空”,嚎出被壓抑太久的表現欲。藉著酒勁,人容易撥下人格這顆洋蔥的最外一層。

城市生活要求我們每個人都收起天真,無時不刻地顧慮人和人的圈子關係,活得像人精。這不是壞事,只是在錙銖必較的環境待久了容易神經衰弱,隨時像個氣鼓鼓的氣球,輕輕一刺就爆。

偶爾把自己扔進大自然裡,鬆鬆頭皮,釋放下天性,連接人和自然,確實有利於解開心結。

演唱會結束於一場不期而遇的小雨。

躺在帳篷裡,聽著雨聲越聽越大,我們三頂帳篷頭挨著圍在一起,開玩笑說山坡上衝下泥石流怎麼辦?良哥一句話倒是夠爽快:“不管了,睡覺!”

儘管風餐露宿,雨水交加,但這一晚我們三個都睡的很香。直到第二天的鬧鐘毫無人性地把我們叫醒。

處理完工作,收拾好營地,差不多已近上午十點。

繼續向和龍進發。

直到從山路下來,見到十字路口有一座“飛龍”雕塑,底座的“和龍”兩字告訴你—歡迎來到“長白山下金達萊(朝鮮語“杜鵑花”的音譯),最美中朝邊境線”。

話是這樣說—最美中朝,中朝友好。我對這座城市的最初印象卻是一條2015年1月的新聞:

那是一個寒冷的冬日,一名帶有手槍的朝鮮士兵,穿過凍上的圖們江,來到一個名為吉地屯的小村莊。

然後在傍晚時分,他向兩對老夫婦開槍,致其四人死亡。

當天夜裡,大舉出動的中國軍警開槍擊中他的腹部,將其抓獲,他大概在一天後死亡,遺體被送回朝鮮。

這條沒有經過國內媒體廣泛報導的新聞,只在中朝邊境的和龍引起人們的恐慌。

位於圖們江上游北岸、長白山東麓的“山城”和龍,面積達到5043平方公里,其中的山區、半山區佔到91%,平均海拔600米。

境內有多達17條河流,屬於圖們江流域,為中溫帶半溼潤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溫度為4.8度。

這裡的夏天非常適合凹造型,7月平均溫度只有20.8度,穿一件不冷,套一件外套或疊穿T恤也不熱。

這片避暑勝地住著朝鮮、漢、滿、回、蒙古、壯、苗和土家主要八個民族,朝鮮族人口更是佔到60%。

然而以今天的信息發達和交通便利程度,地區、民族之間的交融進程遠遠超過上千年的總和。

走在馬路上,大家全是黃皮膚黑眼珠,根本分不出誰是朝鮮人,誰是漢人。

雖然這裡跟我們居住的地方很遙遠,可是個體面對社會環境鉅變的無力感,所改變的面相、眼神和肢體語言,全中國都是一樣的。

別說中國的55個民族漢化,全世界都在講全球化和趨於一致,越是發達的地區和國家,內部的差異越小,這是無法躲避的事實。

我們在和龍市政府門口打卡後,準備找家肯德基坐下來完成手頭的工作,地圖翻了大半天,愣是發現當地沒有肯德基麥當勞。

良哥開玩笑說不如看看哪些東北城市沒有這兩家美式快餐店,如果在這裡開第一家,生意豈不是好到爆。

我對此持有保留意見,這邊留下的幾乎是老人小孩,沒有什麼消費能力,一頓管飽的午飯也就十幾塊錢,肯德基麥當勞對他們來說,還是太貴了。

既然找不到地方工作,和龍也沒什麼特別的景點,我們就索性決定趕往下一個相鄰城市,車程只有50分鐘的龍井。

龍井是延邊最大的城市之一,全市總面積2591平方公里,向北和黑龍江連接,東南方向和朝鮮隔著圖們江相望,西邊眺望俄羅斯的普烈摩爾斯基區,被稱為延吉的後花園。

“龍井”這名字和龍井茶沒有任何關係,而是來源自一個流傳了上百年的故事。

據說1883年,朝鮮農民越過兀良哈嶺到這定居,在今龍井鎮龍井街與六道溝交叉路口的東北方向60米處發現一眼古井,於是他們在井邊建了“龍吊桶”,這村後來也改名為“龍井村”。

發展到今天,龍井一共有25萬人,朝鮮族佔到66%,這是中國境內朝鮮族居住最集中、朝鮮族原生態文化和民俗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被譽為“中國朝鮮族民俗文化寶庫”,建有中國唯一一座朝鮮民俗博物館。

不過我們親眼所見的城區,和漢族為主城市幾乎別無二致,一樣的樓房和道路,頂多這邊的路牌和店鋪都用雙語標識。

另外,沿途農村的一些房子明顯不同於東北的大玻璃平房,有藍色、橘色的屋頂,邊邊角角經過彎簷處理,翹著尾巴,類似於《大長今》中的建築風格。

說了這麼多,還是找家館子先填飽肚子吧。

這一路開過來,東北長白山這條線的館子爆雷率很低。我們經常不看點評APP,直接在路邊隨便找一家,有眼緣就走進去。

好在大多數沒有令人失望,比如龍井市政府旁邊這家聚豐園,推薦拍黃瓜、炒麵和招牌烤棒骨。

烤棒骨據說是全龍井僅此一家,很多人一來點上一斤,配著啤酒噸噸噸嘮起嗑來,還挺受當地人喜歡。

首先是份量充足,15塊錢一斤,老闆說用的是豬的大腿骨,塊頭大肉也多,吃一塊頂兩碗飯。

第二當然是味道好,部分東北店家放鹽像不用錢一樣,他們的剛剛好相當於我們的鹹到齁了,恨不得多扒幾口飯。

這家店找到恰到好處的平衡,棒骨有密制醬汁的十足鹹香,也不至於鹹到需要吃一口肉,喝一口水。

除此之外,棒骨既有酥脆的表皮,內在的筋肉做到了軟蠕,兩種截然不同的口感在口腔中交織爆炸,猶如走過一場神奇的探險。

面對我們毫不吝嗇的讚美,老闆更在乎小兒子放學的事情。

過了一會兒,小兒子一蹦一跳回來了,剛進門立刻和踢完足球的哥哥拌嘴打鬧,拎著書包的老闆娘隨後跟了進來。

奶奶一邊責備哥哥弄溼了課本,一邊詢問弟弟從哪裡學來的髒話,而老闆聽著老闆娘表揚小兒子在學校獲獎的事情。

雖然以我憤青的立場,在過去一直很懷疑人間溫情的真實性,認為這是人類的低級情緒,但是眼前這一幕不管怎麼說,還是真真切切打動了我。

這一家子不是什麼大富大貴的家庭,僅僅是茫茫十三億中的一小份子,這也只是眾多平淡無聊的中午之一。

不過一切最簡單的東西足以拼湊出最打動人心的情景,這是屬於普通城市普通人的普通快樂,像炎炎夏日的一陣清風,吹到人心窩裡。

龍井的確很普通,不熱鬧,隔壁是市政府,即使到了工作日的午飯時間,碩大的店裡只有我們仨一桌和另外兩人,格外冷清。

這裡見不到交通高峰期,上下班期間,馬路上的汽車多數是開往政府機關大樓。

那些無緣公務員的許多年輕人,要麼自己當老闆開飯店、網吧或KTV,要麼到周邊的大城市長春、延吉,要麼上韓國,男的當勞動力,女的當服務員。

這是龍井年輕人的現狀,少有人願意待在這裡。你說住在這裡平平淡淡、愜意是真的,但是難有發展也是真的。

過去的龍井可不這樣,這是延邊朝鮮族反帝反封建的啟蒙運動中心,宣傳反日愛國的《民聲報》在此創刊,馬列主義席捲人們的思想,幾乎見證了整一部侵華史。

老闆告訴我們市政府前面的老建築是曾經的日本駐龍井總領事館,又稱“間島日本總領事館”,民間俗稱“牛皮大院”。

間島,是韓國人對中國和朝鮮界河圖們江(韓國稱為豆滿江)以北、海蘭江以南的稱呼。

而中國稱之為“墾島”,原名“假江”,具體指的是圖們江北岸吉林延邊地區和龍縣光霽峪前的一處灘地。

由於東北這一帶是滿族的發源地,被稱為所謂的“龍興之地”,於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朝對東北實施封禁政策,絕對不允許關內漢族踏足。

這片肥沃的土地遭到荒棄,無人管理,18世紀60年代之後有不少朝鮮人過來定居和耕種,這也是中國朝鮮族的源頭之一。

為了防止朝鮮人把東北當成家一樣隨意出入,中朝兩國在1885年進行第一次國境線勘界,史稱“乙酉勘界”,可惜雙方始終沒有達成共識,為後來的“間島之爭”埋下後患。

這不得不說到同樣對東北虎視眈眈的俄羅斯了。

沙俄作為當時的世界強國之一,為了加強對遠東地區的控制,苦苦尋找太平洋不凍港供艦隊使用,大連的旅順港是他們的第一選擇。

藉著中國在1900年爆發義和團運動,俄國以保護在華領事和資產為由,派出20萬大軍非法進入東北,全面控制鐵路管理權,修築大量防禦工事。

此時的東北名義上是清帝國的一部分,實際形同俄國的一個省份。

日本人不願意了,之前因為俄國出面聯合德國、法國,被迫放棄遼東半島,現在他們又獨吞東北,更加不利於實現“東亞共榮圈”計劃。

按照計劃,日軍將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接著佔領全中國以此作為後備補給點,再稱霸東南亞和澳大利亞;

隨後在印度和納粹德國匯合,一起北上攻打蘇聯,終極目標是跨過太平洋打下美國,一統全世界。

1904年,日俄談判破裂,撕破臉的雙方在2月宣戰。經過旅順、奉天、遼陽會戰和黃海海戰等重大戰役,接連戰敗的俄國在1905年退回聖彼得堡。

同年11月,日本通過《己巳保護條約》控制朝鮮,插手間島問題,放大間島之爭;

1906年12月,日本西園寺內閣在伊藤博文的策劃下,決定發兵中國入侵延邊。

一年後,日本打著“保護朝鮮人民財產”的名號,強派60多名警察到延吉設立“朝鮮統監府間島臨時派出所”,大量開展間諜活動。

無能的清政府唯一做的只是和日本“交涉”,始終不敢以武力制裁,任其兩年間移居延邊的朝鮮人多達10萬,佔到延邊總人口的五分之四。

1909年11月,派出所更名為“間島日本總領事館”,直接聽命於日本外務大臣,負責日本在東北的軍事政治活動。

館內不僅有龐大的武裝警察機構,還有刑訊室、監獄和水牢等,這哪裡是領事館,分明是以龐大警察系統為主體的武裝侵略堡壘。

據歷史記載,間島日本總領事館從設立到1937年12月撤館為止,一共殺害抗日鬥士和群眾2萬餘人。

僅僅地下室就以非人道的方式奪走4000多條人命,一扇扇鐵門後汩汩流淌著幾十噸鮮血,種種可以想像、無法想象的斑斑事蹟全在這座充滿恐怖、憤怒和畏懼的建築中發生。

多年後,這個祥和優美的園子,這座精美設計的建築,野心勃勃的計劃的第一個海外據點如今安安靜靜地站在我們面前,站在被人遺忘的龍井。

眼前細細簌簌的行人走過的安靜街道也曾喧囂過,繁華的日子像過眼雲煙,都停留在昨天了。

如果不是當事人,有幾個人知道龍井還有一座天寶山,曾經的八大礦山之一,有色金屬的地質儲量和開採歷史都曾聞名全國。

這座銀礦原名紅石砬子。有史記載的最早開採時間足以追溯到光緒十五年(1889年),1893年為六十大壽的慈禧獻上白銀兩萬四千兩,博得老人家的歡心,賜名“天寶山”。

隨著清朝滅亡和“九一八”事件爆發,天寶山也在戰亂中被人遺忘,等到下一次恢復生產,是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個“五一”勞動節。

時值第一個五年計劃,天寶山作為生產工業原料、國防材料的重工業礦山,高度重視的中央先後撥下大量資金扶持。

天寶山在短短几年內形成了日處理礦石2000噸的生產規模,成為全國有色金屬系統的八大礦山之一,多次受到國家冶金部和有色總局的表揚。

許多人揣著“淘金熱”的夢想聚集在龍井,人口一度超過延邊首府延吉,他們定居、打工、賺錢、消費,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可惜金礦銀礦總有挖空的一天,進入九十年代後,挖了近100年的天寶山面臨資源貧乏、質量下降、成本提高、資金週轉困難諸多不利因素,無以為繼。

2002年2月19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批覆同意天寶山礦務局進入破產程序;

2002年3月13日,龍井市人民法院受理天寶山礦務局關閉破產一案,公告天寶山礦務局實施關閉破產;

伴隨礦山的停工,龍井的發展走向斷崖路,經濟萎靡不振。

政府早在2005年開始尋求轉型,修了幾家客運站試圖吸引俄羅斯和韓國的投資,正如我們見到的,一切都沒有發生和成功。

位於龍井經濟開發區的延邊義烏商貿城,因為主打低價的小商品無法承受深山的高昂運費,無人問津的空地長起了雜草,商業前景幾乎消失。

其實龍井只是一個小小的窗口,透過這個窗口是東北在過去二十年的倒退,空留下這些鏽跡斑斑的大型設備和建築,東北輝煌的沉默見證者。

那麼多有著繁忙工廠、發電廠、採礦和伐木向的鄉鎮和城市,一旦自然資源枯竭,無不是生產總值下降,工人失業和犯罪率上升,風光不再。

哪怕政府第一時間尋找出路,卻總是有心無力,難以重現往日的輝煌,有多少次舉臂高呼振興,就有多少次再度恢復平寂。

柯林斯詞典中,專門有一個詞語“Rust Belt”指這些“曾經擁有大量工業,現在處於經濟困難的地區”,即“鏽帶”。

這裡的建築在生鏽,這裡居住的人們也在慢慢、慢慢地生鏽,變得像這片大地一樣寂靜無聲。

以下為圖說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到和龍的距離不短,所以17號在安圖縣露營一宿後,18號早上再趕往和龍和龍井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早市的普通人們,他們才是這個國家的全部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我們點了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手撕的挺有勁道,蘸著狗醬吃著香,和尚也跳牆。煙燻的味道和大家平時吃到的煙燻雞鴨鵝是一樣的,主要是做得特別“爛”,入口用上下頜床輕輕一壓,肉和骨頭瞬間分離,吐出骨頭,留下滿嘴噴香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良哥更喜歡吃有韌勁的狗肉,悠悠覺得鹹了點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請認準當地人推薦的大韓狗肉館,這家店在導航上是沒有具體位置的,地點在某小學附近。這好像尋找一位世外高人,人們只知道他在這座山頭修仙,想要得道,自個兒慢慢找吧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這邊的水果攤和南方差不多,都有蘋果、鴨梨、芒果和藍莓,區別只在於是當地產的。當地的水果攤,比較特別的蘋果梨,吃起來真的是兩種水果的味道結合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準備離開臨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一路的木林森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眼前的這一幕很像“三賤客”幾年前的越南之旅,也是這樣佔居高位的路邊,這樣大片大片的綠色盡收眼底。“三賤客”嘖嘖感嘆越南有著全世界無與倫比的美麗,我卻為加起來有兩百歲的他們感到遺憾。他們不瞭解中國,無緣這些幾乎和文明社會斷絕聯繫,卻有一級柏油路的自駕遊愛好者樂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難得遇到的草原,趕緊下車拍照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暫時和森林說拜拜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偶爾出鏡的悠悠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正在找露營地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一茬接一茬的玉米地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在長白山遇到非常有設計感的翠柳公廁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開進這條寄予最後希望的小路,過了忐忑的十幾分鍾,好消息是判斷正確,小路通往剛剛看到的田地;壞消息是田地是密密麻麻的玉米地,除非和玉米一樣站著睡覺,不然沒法露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在抱有希望和淪為失望的不斷輪迴中,跌宕起伏的劇情迎來好萊塢式反轉,這方圓百里的玉米地不遠處剛好有那麼一座禿了的小山頭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站在山頂上,這片地都是我的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第一步是穿好骨架,其他的就容易了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幹活要緊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全部搭完的樣子,不要太溫馨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擺個躺椅坐在底下愜意地看著天空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麵條、火腿腸、辣條、甜蒜、老乾媽應有盡有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野餐時間到,開飯了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再來一罐三得利,完美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亂來山頂演唱會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大清早的小山坡瀰漫著霧氣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想要買氣罐,上網搜索“登山罐”就有了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早餐再吃一次麵條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先向右直行開往和龍,第二站才是龍井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順利抵達和龍,這邊的路都修得很好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例行在市政府門口打卡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和龍百貨有雙語標識,卻沒有肯德基麥當勞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盯著鏡頭的阿伯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匆匆路過的和龍街景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龍井國境線長:142.5公里

龍井人口:24.6萬,朝鮮族佔66%

初印象:寂靜沒落的工業重鎮

➤臨江是一座特別早起的城市。

凌晨一點多的時候,我們所住賓館樓下的早市便有小販佔位擺攤,四點多因為吵鬧的厲害,良哥輾轉反側直至天亮,六點左右索性起床出門溜達。

我除了睡前聽到一些從走廊傳過來的不可描述的聲音外,基本一覺到天亮,直到良哥回來的那一陣有力的敲門聲把我驚醒。

“這邊藍莓真便宜,才10元一斤。”

看著良哥手裡拎著的水果,我下意識的“哦”了一聲,然後想到前段時間在超市花了20元買的一盒200克裝的藍莓,這價差有點大。東北貌似有很多藍莓種植園,應該也算是一大特色,此外還有甜瓜,也是路上看到的瓜農都在賣的一種當季水果。

按例在臨江早起後,處理完手頭的工作後就開始為午飯覓食。

根據良哥在當地的一位朋友的指引下,說解放小學邊上的大韓狗肉館不錯,一看導航原來就在賓館附近,也是早市所在的那條街,於是就直接殺奔過去。

東北人尤其朝鮮族是出了名的愛吃狗肉,據聞延邊地區一年大約要消費30萬條狗,當地有一句俗語是“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臨江雖然不屬於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但也是朝鮮族比較集中的一個聚居地,所以這邊的狗肉也是當地民眾餐桌上的家常菜。

可能一些人不認同吃狗肉,但我老家廣東汕頭,悠悠老家安徽宿州和良哥老家浙江金華都有吃狗肉的風俗,所以在這點上我們仨並沒有什麼忌諱。

至於東北這邊為什麼夏天也吃狗肉,在我們一路上求證得到的說法是,這相當於三伏天貼鍼灸,逼出體內的寒氣、陰氣。以前當地人在沒有空調的情況下還悶在屋子裡吃,為的就是驅寒。

點了一份煙燻狗蹄子和一份手撕狗肉,外加兩份時蔬。煙燻蹄子煮的酥爛,入口即化的那種,口感裡伴有煙燻味,應該是煮過後再煙燻。手撕狗肉的口感相對勁道些,說不上什麼特別之處,但味道還不錯,口留餘香的那種。

好像臨江這邊的飲食相比東北國境線上其他城鎮,最大的特色在於煙燻。良哥的那位朋友特意囑咐我們走之前再買點燻雞和薰蛋之類的帶著路上吃。

可惜出城的路上都沒有見到熟食店,還有大煎餅,也沒有口福吃到(臨江大部分居民的父輩是闖關東時期過來的山東人,至今很多家庭保留著山東的飲食習慣,可以卷一切的大煎餅正是其中之一)。

我們安慰自己說路上總有一些遺憾,這些零零總總的遺憾才是旅途回憶中最深的一部分。

當下最重要的,是把目光放在還有六小時路程的和龍——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第一站。

201國道將臨江和和龍連接在一起。

這條路車流依然很少,偶爾和幾輛橘色的戰旗牌森林消防車打個照面,雙方的眼神都帶著“你怎麼在這”的極大困惑。導航顯示300餘公里將近6個小時的車程。

經過前面幾天的國境線奔襲,給我最大的感觸是我們中國的幅員這麼遼闊,很多公路風景不亞於歐美,只是大家不知道,或者身處急功近利的社會中,無從出發。

傍晚時分,在離和龍還差不多兩個小時的車程,我們總算開出了那片積雨雲。此時,夕陽透過雲朵散落在層層田野間,我們像是行駛在一幅油畫中,有了陽光和清風的點綴,整個人的心情都好不少。

良哥覺得沒必要再往前趕路了,建議找個地方露營,晚上看看星空,喝點酒,吹牛聊會。於是看著前面一大片綠色的山林,我們找了下道口拐了進去。

人在城市待久了,總是這裡有點不爽,那裡有點毛病,需要讓大自然母親來治一治。

就露營來說,良哥算是這方面的老司機,近到新疆西藏,遠到南半球的新西蘭,都安營紮寨過;作為女生的悠悠沒有任何經驗,對第一次感到興奮和期待,好像實現了多年的夙願;我之前則因公關關係參加過兩次露營,不過都是被主辦方安排得妥妥當當,拎包入住。這回是真正輪到自己動手紮營,尤其還是自己團隊一起,內心也多少有些許期待。

開進去之後,發現這邊的山頭上都是成片成片的莊稼,玉米、大豆之類,基本找不到一塊可以容納一車三人的空地,更別奢望草地了。路過一個寥寥幾戶人家的村莊,地圖顯示著“安圖縣”。

時代的腳步沒有經過這裡,原色的木頭和水泥磚組成的房子維持著上世紀的風格和成色,然而我們的心思全不在這上面。

話事人良哥說開了這麼長一段時間,大家也不甘心,還是往前接著開吧。如果真的沒有再折回大路往和龍趕,至少不留遺憾。

在最終找到露營地——一座禿了的小山頭已經快六點,晚霞已經開始招搖過市。

雖然時值7月,這塊風水寶地卻見不到一隻蚊蟲,也沒有鄉下一貫的泔水味,外加地偏人少,陽光、空氣所有的一切都很乾淨清爽。

眼看遠處的夕陽落入地平線裡,在一陣忙亂過後,營地總算被我們支起來了。

人有時候真的很奇怪,當然我這裡說的是城裡人。不論生活如何安逸,總會過膩。於是想著跟大自然接觸,迴歸原野。

就像露營,明明各種不方便,但當你真正紮下營地的時候,坐在椅子上望一眼毫無遮掩的遠方和通透的天空,吸一口純粹的自然風,似乎所有不自在的毛病都不治而愈。

作為我們的主廚,悠悠全球首創掛麵煮方便麵,輔以配料包和火腿腸調味,看著咕嚕咕嚕冒泡的湯水煮著我們三個的疲倦、餓意和期待,心想生活可以簡單到很簡單,純粹其實就是豐富,也是小幸福。

即使麵條的賣相一般,色香味一樣不佔,但是坐在野外哧溜哧溜地吃著,那種味道在家裡和飯店裡都是絕壁吃不出的,因為這種味道里參雜著更多的是放鬆。

這一晚,我們在沒有星星和信號的黑夜中,配著老乾媽和啤酒,說著忘記說過的話,吃完了這一頓難忘的“面雜”,順便開了一場戶外露天演唱會。

打開手機的閃關燈,五音不全地嚎著“那一夜我獨自望著星空”,嚎出被壓抑太久的表現欲。藉著酒勁,人容易撥下人格這顆洋蔥的最外一層。

城市生活要求我們每個人都收起天真,無時不刻地顧慮人和人的圈子關係,活得像人精。這不是壞事,只是在錙銖必較的環境待久了容易神經衰弱,隨時像個氣鼓鼓的氣球,輕輕一刺就爆。

偶爾把自己扔進大自然裡,鬆鬆頭皮,釋放下天性,連接人和自然,確實有利於解開心結。

演唱會結束於一場不期而遇的小雨。

躺在帳篷裡,聽著雨聲越聽越大,我們三頂帳篷頭挨著圍在一起,開玩笑說山坡上衝下泥石流怎麼辦?良哥一句話倒是夠爽快:“不管了,睡覺!”

儘管風餐露宿,雨水交加,但這一晚我們三個都睡的很香。直到第二天的鬧鐘毫無人性地把我們叫醒。

處理完工作,收拾好營地,差不多已近上午十點。

繼續向和龍進發。

直到從山路下來,見到十字路口有一座“飛龍”雕塑,底座的“和龍”兩字告訴你—歡迎來到“長白山下金達萊(朝鮮語“杜鵑花”的音譯),最美中朝邊境線”。

話是這樣說—最美中朝,中朝友好。我對這座城市的最初印象卻是一條2015年1月的新聞:

那是一個寒冷的冬日,一名帶有手槍的朝鮮士兵,穿過凍上的圖們江,來到一個名為吉地屯的小村莊。

然後在傍晚時分,他向兩對老夫婦開槍,致其四人死亡。

當天夜裡,大舉出動的中國軍警開槍擊中他的腹部,將其抓獲,他大概在一天後死亡,遺體被送回朝鮮。

這條沒有經過國內媒體廣泛報導的新聞,只在中朝邊境的和龍引起人們的恐慌。

位於圖們江上游北岸、長白山東麓的“山城”和龍,面積達到5043平方公里,其中的山區、半山區佔到91%,平均海拔600米。

境內有多達17條河流,屬於圖們江流域,為中溫帶半溼潤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溫度為4.8度。

這裡的夏天非常適合凹造型,7月平均溫度只有20.8度,穿一件不冷,套一件外套或疊穿T恤也不熱。

這片避暑勝地住著朝鮮、漢、滿、回、蒙古、壯、苗和土家主要八個民族,朝鮮族人口更是佔到60%。

然而以今天的信息發達和交通便利程度,地區、民族之間的交融進程遠遠超過上千年的總和。

走在馬路上,大家全是黃皮膚黑眼珠,根本分不出誰是朝鮮人,誰是漢人。

雖然這裡跟我們居住的地方很遙遠,可是個體面對社會環境鉅變的無力感,所改變的面相、眼神和肢體語言,全中國都是一樣的。

別說中國的55個民族漢化,全世界都在講全球化和趨於一致,越是發達的地區和國家,內部的差異越小,這是無法躲避的事實。

我們在和龍市政府門口打卡後,準備找家肯德基坐下來完成手頭的工作,地圖翻了大半天,愣是發現當地沒有肯德基麥當勞。

良哥開玩笑說不如看看哪些東北城市沒有這兩家美式快餐店,如果在這裡開第一家,生意豈不是好到爆。

我對此持有保留意見,這邊留下的幾乎是老人小孩,沒有什麼消費能力,一頓管飽的午飯也就十幾塊錢,肯德基麥當勞對他們來說,還是太貴了。

既然找不到地方工作,和龍也沒什麼特別的景點,我們就索性決定趕往下一個相鄰城市,車程只有50分鐘的龍井。

龍井是延邊最大的城市之一,全市總面積2591平方公里,向北和黑龍江連接,東南方向和朝鮮隔著圖們江相望,西邊眺望俄羅斯的普烈摩爾斯基區,被稱為延吉的後花園。

“龍井”這名字和龍井茶沒有任何關係,而是來源自一個流傳了上百年的故事。

據說1883年,朝鮮農民越過兀良哈嶺到這定居,在今龍井鎮龍井街與六道溝交叉路口的東北方向60米處發現一眼古井,於是他們在井邊建了“龍吊桶”,這村後來也改名為“龍井村”。

發展到今天,龍井一共有25萬人,朝鮮族佔到66%,這是中國境內朝鮮族居住最集中、朝鮮族原生態文化和民俗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被譽為“中國朝鮮族民俗文化寶庫”,建有中國唯一一座朝鮮民俗博物館。

不過我們親眼所見的城區,和漢族為主城市幾乎別無二致,一樣的樓房和道路,頂多這邊的路牌和店鋪都用雙語標識。

另外,沿途農村的一些房子明顯不同於東北的大玻璃平房,有藍色、橘色的屋頂,邊邊角角經過彎簷處理,翹著尾巴,類似於《大長今》中的建築風格。

說了這麼多,還是找家館子先填飽肚子吧。

這一路開過來,東北長白山這條線的館子爆雷率很低。我們經常不看點評APP,直接在路邊隨便找一家,有眼緣就走進去。

好在大多數沒有令人失望,比如龍井市政府旁邊這家聚豐園,推薦拍黃瓜、炒麵和招牌烤棒骨。

烤棒骨據說是全龍井僅此一家,很多人一來點上一斤,配著啤酒噸噸噸嘮起嗑來,還挺受當地人喜歡。

首先是份量充足,15塊錢一斤,老闆說用的是豬的大腿骨,塊頭大肉也多,吃一塊頂兩碗飯。

第二當然是味道好,部分東北店家放鹽像不用錢一樣,他們的剛剛好相當於我們的鹹到齁了,恨不得多扒幾口飯。

這家店找到恰到好處的平衡,棒骨有密制醬汁的十足鹹香,也不至於鹹到需要吃一口肉,喝一口水。

除此之外,棒骨既有酥脆的表皮,內在的筋肉做到了軟蠕,兩種截然不同的口感在口腔中交織爆炸,猶如走過一場神奇的探險。

面對我們毫不吝嗇的讚美,老闆更在乎小兒子放學的事情。

過了一會兒,小兒子一蹦一跳回來了,剛進門立刻和踢完足球的哥哥拌嘴打鬧,拎著書包的老闆娘隨後跟了進來。

奶奶一邊責備哥哥弄溼了課本,一邊詢問弟弟從哪裡學來的髒話,而老闆聽著老闆娘表揚小兒子在學校獲獎的事情。

雖然以我憤青的立場,在過去一直很懷疑人間溫情的真實性,認為這是人類的低級情緒,但是眼前這一幕不管怎麼說,還是真真切切打動了我。

這一家子不是什麼大富大貴的家庭,僅僅是茫茫十三億中的一小份子,這也只是眾多平淡無聊的中午之一。

不過一切最簡單的東西足以拼湊出最打動人心的情景,這是屬於普通城市普通人的普通快樂,像炎炎夏日的一陣清風,吹到人心窩裡。

龍井的確很普通,不熱鬧,隔壁是市政府,即使到了工作日的午飯時間,碩大的店裡只有我們仨一桌和另外兩人,格外冷清。

這裡見不到交通高峰期,上下班期間,馬路上的汽車多數是開往政府機關大樓。

那些無緣公務員的許多年輕人,要麼自己當老闆開飯店、網吧或KTV,要麼到周邊的大城市長春、延吉,要麼上韓國,男的當勞動力,女的當服務員。

這是龍井年輕人的現狀,少有人願意待在這裡。你說住在這裡平平淡淡、愜意是真的,但是難有發展也是真的。

過去的龍井可不這樣,這是延邊朝鮮族反帝反封建的啟蒙運動中心,宣傳反日愛國的《民聲報》在此創刊,馬列主義席捲人們的思想,幾乎見證了整一部侵華史。

老闆告訴我們市政府前面的老建築是曾經的日本駐龍井總領事館,又稱“間島日本總領事館”,民間俗稱“牛皮大院”。

間島,是韓國人對中國和朝鮮界河圖們江(韓國稱為豆滿江)以北、海蘭江以南的稱呼。

而中國稱之為“墾島”,原名“假江”,具體指的是圖們江北岸吉林延邊地區和龍縣光霽峪前的一處灘地。

由於東北這一帶是滿族的發源地,被稱為所謂的“龍興之地”,於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朝對東北實施封禁政策,絕對不允許關內漢族踏足。

這片肥沃的土地遭到荒棄,無人管理,18世紀60年代之後有不少朝鮮人過來定居和耕種,這也是中國朝鮮族的源頭之一。

為了防止朝鮮人把東北當成家一樣隨意出入,中朝兩國在1885年進行第一次國境線勘界,史稱“乙酉勘界”,可惜雙方始終沒有達成共識,為後來的“間島之爭”埋下後患。

這不得不說到同樣對東北虎視眈眈的俄羅斯了。

沙俄作為當時的世界強國之一,為了加強對遠東地區的控制,苦苦尋找太平洋不凍港供艦隊使用,大連的旅順港是他們的第一選擇。

藉著中國在1900年爆發義和團運動,俄國以保護在華領事和資產為由,派出20萬大軍非法進入東北,全面控制鐵路管理權,修築大量防禦工事。

此時的東北名義上是清帝國的一部分,實際形同俄國的一個省份。

日本人不願意了,之前因為俄國出面聯合德國、法國,被迫放棄遼東半島,現在他們又獨吞東北,更加不利於實現“東亞共榮圈”計劃。

按照計劃,日軍將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接著佔領全中國以此作為後備補給點,再稱霸東南亞和澳大利亞;

隨後在印度和納粹德國匯合,一起北上攻打蘇聯,終極目標是跨過太平洋打下美國,一統全世界。

1904年,日俄談判破裂,撕破臉的雙方在2月宣戰。經過旅順、奉天、遼陽會戰和黃海海戰等重大戰役,接連戰敗的俄國在1905年退回聖彼得堡。

同年11月,日本通過《己巳保護條約》控制朝鮮,插手間島問題,放大間島之爭;

1906年12月,日本西園寺內閣在伊藤博文的策劃下,決定發兵中國入侵延邊。

一年後,日本打著“保護朝鮮人民財產”的名號,強派60多名警察到延吉設立“朝鮮統監府間島臨時派出所”,大量開展間諜活動。

無能的清政府唯一做的只是和日本“交涉”,始終不敢以武力制裁,任其兩年間移居延邊的朝鮮人多達10萬,佔到延邊總人口的五分之四。

1909年11月,派出所更名為“間島日本總領事館”,直接聽命於日本外務大臣,負責日本在東北的軍事政治活動。

館內不僅有龐大的武裝警察機構,還有刑訊室、監獄和水牢等,這哪裡是領事館,分明是以龐大警察系統為主體的武裝侵略堡壘。

據歷史記載,間島日本總領事館從設立到1937年12月撤館為止,一共殺害抗日鬥士和群眾2萬餘人。

僅僅地下室就以非人道的方式奪走4000多條人命,一扇扇鐵門後汩汩流淌著幾十噸鮮血,種種可以想像、無法想象的斑斑事蹟全在這座充滿恐怖、憤怒和畏懼的建築中發生。

多年後,這個祥和優美的園子,這座精美設計的建築,野心勃勃的計劃的第一個海外據點如今安安靜靜地站在我們面前,站在被人遺忘的龍井。

眼前細細簌簌的行人走過的安靜街道也曾喧囂過,繁華的日子像過眼雲煙,都停留在昨天了。

如果不是當事人,有幾個人知道龍井還有一座天寶山,曾經的八大礦山之一,有色金屬的地質儲量和開採歷史都曾聞名全國。

這座銀礦原名紅石砬子。有史記載的最早開採時間足以追溯到光緒十五年(1889年),1893年為六十大壽的慈禧獻上白銀兩萬四千兩,博得老人家的歡心,賜名“天寶山”。

隨著清朝滅亡和“九一八”事件爆發,天寶山也在戰亂中被人遺忘,等到下一次恢復生產,是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個“五一”勞動節。

時值第一個五年計劃,天寶山作為生產工業原料、國防材料的重工業礦山,高度重視的中央先後撥下大量資金扶持。

天寶山在短短几年內形成了日處理礦石2000噸的生產規模,成為全國有色金屬系統的八大礦山之一,多次受到國家冶金部和有色總局的表揚。

許多人揣著“淘金熱”的夢想聚集在龍井,人口一度超過延邊首府延吉,他們定居、打工、賺錢、消費,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可惜金礦銀礦總有挖空的一天,進入九十年代後,挖了近100年的天寶山面臨資源貧乏、質量下降、成本提高、資金週轉困難諸多不利因素,無以為繼。

2002年2月19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批覆同意天寶山礦務局進入破產程序;

2002年3月13日,龍井市人民法院受理天寶山礦務局關閉破產一案,公告天寶山礦務局實施關閉破產;

伴隨礦山的停工,龍井的發展走向斷崖路,經濟萎靡不振。

政府早在2005年開始尋求轉型,修了幾家客運站試圖吸引俄羅斯和韓國的投資,正如我們見到的,一切都沒有發生和成功。

位於龍井經濟開發區的延邊義烏商貿城,因為主打低價的小商品無法承受深山的高昂運費,無人問津的空地長起了雜草,商業前景幾乎消失。

其實龍井只是一個小小的窗口,透過這個窗口是東北在過去二十年的倒退,空留下這些鏽跡斑斑的大型設備和建築,東北輝煌的沉默見證者。

那麼多有著繁忙工廠、發電廠、採礦和伐木向的鄉鎮和城市,一旦自然資源枯竭,無不是生產總值下降,工人失業和犯罪率上升,風光不再。

哪怕政府第一時間尋找出路,卻總是有心無力,難以重現往日的輝煌,有多少次舉臂高呼振興,就有多少次再度恢復平寂。

柯林斯詞典中,專門有一個詞語“Rust Belt”指這些“曾經擁有大量工業,現在處於經濟困難的地區”,即“鏽帶”。

這裡的建築在生鏽,這裡居住的人們也在慢慢、慢慢地生鏽,變得像這片大地一樣寂靜無聲。

以下為圖說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到和龍的距離不短,所以17號在安圖縣露營一宿後,18號早上再趕往和龍和龍井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早市的普通人們,他們才是這個國家的全部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我們點了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手撕的挺有勁道,蘸著狗醬吃著香,和尚也跳牆。煙燻的味道和大家平時吃到的煙燻雞鴨鵝是一樣的,主要是做得特別“爛”,入口用上下頜床輕輕一壓,肉和骨頭瞬間分離,吐出骨頭,留下滿嘴噴香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良哥更喜歡吃有韌勁的狗肉,悠悠覺得鹹了點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請認準當地人推薦的大韓狗肉館,這家店在導航上是沒有具體位置的,地點在某小學附近。這好像尋找一位世外高人,人們只知道他在這座山頭修仙,想要得道,自個兒慢慢找吧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這邊的水果攤和南方差不多,都有蘋果、鴨梨、芒果和藍莓,區別只在於是當地產的。當地的水果攤,比較特別的蘋果梨,吃起來真的是兩種水果的味道結合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準備離開臨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一路的木林森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眼前的這一幕很像“三賤客”幾年前的越南之旅,也是這樣佔居高位的路邊,這樣大片大片的綠色盡收眼底。“三賤客”嘖嘖感嘆越南有著全世界無與倫比的美麗,我卻為加起來有兩百歲的他們感到遺憾。他們不瞭解中國,無緣這些幾乎和文明社會斷絕聯繫,卻有一級柏油路的自駕遊愛好者樂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難得遇到的草原,趕緊下車拍照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暫時和森林說拜拜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偶爾出鏡的悠悠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正在找露營地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一茬接一茬的玉米地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在長白山遇到非常有設計感的翠柳公廁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開進這條寄予最後希望的小路,過了忐忑的十幾分鍾,好消息是判斷正確,小路通往剛剛看到的田地;壞消息是田地是密密麻麻的玉米地,除非和玉米一樣站著睡覺,不然沒法露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在抱有希望和淪為失望的不斷輪迴中,跌宕起伏的劇情迎來好萊塢式反轉,這方圓百里的玉米地不遠處剛好有那麼一座禿了的小山頭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站在山頂上,這片地都是我的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第一步是穿好骨架,其他的就容易了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幹活要緊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全部搭完的樣子,不要太溫馨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擺個躺椅坐在底下愜意地看著天空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麵條、火腿腸、辣條、甜蒜、老乾媽應有盡有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野餐時間到,開飯了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再來一罐三得利,完美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亂來山頂演唱會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大清早的小山坡瀰漫著霧氣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想要買氣罐,上網搜索“登山罐”就有了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早餐再吃一次麵條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先向右直行開往和龍,第二站才是龍井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順利抵達和龍,這邊的路都修得很好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例行在市政府門口打卡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和龍百貨有雙語標識,卻沒有肯德基麥當勞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盯著鏡頭的阿伯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匆匆路過的和龍街景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前往龍井路上農村的朝鮮族風格建築


"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龍井國境線長:142.5公里

龍井人口:24.6萬,朝鮮族佔66%

初印象:寂靜沒落的工業重鎮

➤臨江是一座特別早起的城市。

凌晨一點多的時候,我們所住賓館樓下的早市便有小販佔位擺攤,四點多因為吵鬧的厲害,良哥輾轉反側直至天亮,六點左右索性起床出門溜達。

我除了睡前聽到一些從走廊傳過來的不可描述的聲音外,基本一覺到天亮,直到良哥回來的那一陣有力的敲門聲把我驚醒。

“這邊藍莓真便宜,才10元一斤。”

看著良哥手裡拎著的水果,我下意識的“哦”了一聲,然後想到前段時間在超市花了20元買的一盒200克裝的藍莓,這價差有點大。東北貌似有很多藍莓種植園,應該也算是一大特色,此外還有甜瓜,也是路上看到的瓜農都在賣的一種當季水果。

按例在臨江早起後,處理完手頭的工作後就開始為午飯覓食。

根據良哥在當地的一位朋友的指引下,說解放小學邊上的大韓狗肉館不錯,一看導航原來就在賓館附近,也是早市所在的那條街,於是就直接殺奔過去。

東北人尤其朝鮮族是出了名的愛吃狗肉,據聞延邊地區一年大約要消費30萬條狗,當地有一句俗語是“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臨江雖然不屬於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但也是朝鮮族比較集中的一個聚居地,所以這邊的狗肉也是當地民眾餐桌上的家常菜。

可能一些人不認同吃狗肉,但我老家廣東汕頭,悠悠老家安徽宿州和良哥老家浙江金華都有吃狗肉的風俗,所以在這點上我們仨並沒有什麼忌諱。

至於東北這邊為什麼夏天也吃狗肉,在我們一路上求證得到的說法是,這相當於三伏天貼鍼灸,逼出體內的寒氣、陰氣。以前當地人在沒有空調的情況下還悶在屋子裡吃,為的就是驅寒。

點了一份煙燻狗蹄子和一份手撕狗肉,外加兩份時蔬。煙燻蹄子煮的酥爛,入口即化的那種,口感裡伴有煙燻味,應該是煮過後再煙燻。手撕狗肉的口感相對勁道些,說不上什麼特別之處,但味道還不錯,口留餘香的那種。

好像臨江這邊的飲食相比東北國境線上其他城鎮,最大的特色在於煙燻。良哥的那位朋友特意囑咐我們走之前再買點燻雞和薰蛋之類的帶著路上吃。

可惜出城的路上都沒有見到熟食店,還有大煎餅,也沒有口福吃到(臨江大部分居民的父輩是闖關東時期過來的山東人,至今很多家庭保留著山東的飲食習慣,可以卷一切的大煎餅正是其中之一)。

我們安慰自己說路上總有一些遺憾,這些零零總總的遺憾才是旅途回憶中最深的一部分。

當下最重要的,是把目光放在還有六小時路程的和龍——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第一站。

201國道將臨江和和龍連接在一起。

這條路車流依然很少,偶爾和幾輛橘色的戰旗牌森林消防車打個照面,雙方的眼神都帶著“你怎麼在這”的極大困惑。導航顯示300餘公里將近6個小時的車程。

經過前面幾天的國境線奔襲,給我最大的感觸是我們中國的幅員這麼遼闊,很多公路風景不亞於歐美,只是大家不知道,或者身處急功近利的社會中,無從出發。

傍晚時分,在離和龍還差不多兩個小時的車程,我們總算開出了那片積雨雲。此時,夕陽透過雲朵散落在層層田野間,我們像是行駛在一幅油畫中,有了陽光和清風的點綴,整個人的心情都好不少。

良哥覺得沒必要再往前趕路了,建議找個地方露營,晚上看看星空,喝點酒,吹牛聊會。於是看著前面一大片綠色的山林,我們找了下道口拐了進去。

人在城市待久了,總是這裡有點不爽,那裡有點毛病,需要讓大自然母親來治一治。

就露營來說,良哥算是這方面的老司機,近到新疆西藏,遠到南半球的新西蘭,都安營紮寨過;作為女生的悠悠沒有任何經驗,對第一次感到興奮和期待,好像實現了多年的夙願;我之前則因公關關係參加過兩次露營,不過都是被主辦方安排得妥妥當當,拎包入住。這回是真正輪到自己動手紮營,尤其還是自己團隊一起,內心也多少有些許期待。

開進去之後,發現這邊的山頭上都是成片成片的莊稼,玉米、大豆之類,基本找不到一塊可以容納一車三人的空地,更別奢望草地了。路過一個寥寥幾戶人家的村莊,地圖顯示著“安圖縣”。

時代的腳步沒有經過這裡,原色的木頭和水泥磚組成的房子維持著上世紀的風格和成色,然而我們的心思全不在這上面。

話事人良哥說開了這麼長一段時間,大家也不甘心,還是往前接著開吧。如果真的沒有再折回大路往和龍趕,至少不留遺憾。

在最終找到露營地——一座禿了的小山頭已經快六點,晚霞已經開始招搖過市。

雖然時值7月,這塊風水寶地卻見不到一隻蚊蟲,也沒有鄉下一貫的泔水味,外加地偏人少,陽光、空氣所有的一切都很乾淨清爽。

眼看遠處的夕陽落入地平線裡,在一陣忙亂過後,營地總算被我們支起來了。

人有時候真的很奇怪,當然我這裡說的是城裡人。不論生活如何安逸,總會過膩。於是想著跟大自然接觸,迴歸原野。

就像露營,明明各種不方便,但當你真正紮下營地的時候,坐在椅子上望一眼毫無遮掩的遠方和通透的天空,吸一口純粹的自然風,似乎所有不自在的毛病都不治而愈。

作為我們的主廚,悠悠全球首創掛麵煮方便麵,輔以配料包和火腿腸調味,看著咕嚕咕嚕冒泡的湯水煮著我們三個的疲倦、餓意和期待,心想生活可以簡單到很簡單,純粹其實就是豐富,也是小幸福。

即使麵條的賣相一般,色香味一樣不佔,但是坐在野外哧溜哧溜地吃著,那種味道在家裡和飯店裡都是絕壁吃不出的,因為這種味道里參雜著更多的是放鬆。

這一晚,我們在沒有星星和信號的黑夜中,配著老乾媽和啤酒,說著忘記說過的話,吃完了這一頓難忘的“面雜”,順便開了一場戶外露天演唱會。

打開手機的閃關燈,五音不全地嚎著“那一夜我獨自望著星空”,嚎出被壓抑太久的表現欲。藉著酒勁,人容易撥下人格這顆洋蔥的最外一層。

城市生活要求我們每個人都收起天真,無時不刻地顧慮人和人的圈子關係,活得像人精。這不是壞事,只是在錙銖必較的環境待久了容易神經衰弱,隨時像個氣鼓鼓的氣球,輕輕一刺就爆。

偶爾把自己扔進大自然裡,鬆鬆頭皮,釋放下天性,連接人和自然,確實有利於解開心結。

演唱會結束於一場不期而遇的小雨。

躺在帳篷裡,聽著雨聲越聽越大,我們三頂帳篷頭挨著圍在一起,開玩笑說山坡上衝下泥石流怎麼辦?良哥一句話倒是夠爽快:“不管了,睡覺!”

儘管風餐露宿,雨水交加,但這一晚我們三個都睡的很香。直到第二天的鬧鐘毫無人性地把我們叫醒。

處理完工作,收拾好營地,差不多已近上午十點。

繼續向和龍進發。

直到從山路下來,見到十字路口有一座“飛龍”雕塑,底座的“和龍”兩字告訴你—歡迎來到“長白山下金達萊(朝鮮語“杜鵑花”的音譯),最美中朝邊境線”。

話是這樣說—最美中朝,中朝友好。我對這座城市的最初印象卻是一條2015年1月的新聞:

那是一個寒冷的冬日,一名帶有手槍的朝鮮士兵,穿過凍上的圖們江,來到一個名為吉地屯的小村莊。

然後在傍晚時分,他向兩對老夫婦開槍,致其四人死亡。

當天夜裡,大舉出動的中國軍警開槍擊中他的腹部,將其抓獲,他大概在一天後死亡,遺體被送回朝鮮。

這條沒有經過國內媒體廣泛報導的新聞,只在中朝邊境的和龍引起人們的恐慌。

位於圖們江上游北岸、長白山東麓的“山城”和龍,面積達到5043平方公里,其中的山區、半山區佔到91%,平均海拔600米。

境內有多達17條河流,屬於圖們江流域,為中溫帶半溼潤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溫度為4.8度。

這裡的夏天非常適合凹造型,7月平均溫度只有20.8度,穿一件不冷,套一件外套或疊穿T恤也不熱。

這片避暑勝地住著朝鮮、漢、滿、回、蒙古、壯、苗和土家主要八個民族,朝鮮族人口更是佔到60%。

然而以今天的信息發達和交通便利程度,地區、民族之間的交融進程遠遠超過上千年的總和。

走在馬路上,大家全是黃皮膚黑眼珠,根本分不出誰是朝鮮人,誰是漢人。

雖然這裡跟我們居住的地方很遙遠,可是個體面對社會環境鉅變的無力感,所改變的面相、眼神和肢體語言,全中國都是一樣的。

別說中國的55個民族漢化,全世界都在講全球化和趨於一致,越是發達的地區和國家,內部的差異越小,這是無法躲避的事實。

我們在和龍市政府門口打卡後,準備找家肯德基坐下來完成手頭的工作,地圖翻了大半天,愣是發現當地沒有肯德基麥當勞。

良哥開玩笑說不如看看哪些東北城市沒有這兩家美式快餐店,如果在這裡開第一家,生意豈不是好到爆。

我對此持有保留意見,這邊留下的幾乎是老人小孩,沒有什麼消費能力,一頓管飽的午飯也就十幾塊錢,肯德基麥當勞對他們來說,還是太貴了。

既然找不到地方工作,和龍也沒什麼特別的景點,我們就索性決定趕往下一個相鄰城市,車程只有50分鐘的龍井。

龍井是延邊最大的城市之一,全市總面積2591平方公里,向北和黑龍江連接,東南方向和朝鮮隔著圖們江相望,西邊眺望俄羅斯的普烈摩爾斯基區,被稱為延吉的後花園。

“龍井”這名字和龍井茶沒有任何關係,而是來源自一個流傳了上百年的故事。

據說1883年,朝鮮農民越過兀良哈嶺到這定居,在今龍井鎮龍井街與六道溝交叉路口的東北方向60米處發現一眼古井,於是他們在井邊建了“龍吊桶”,這村後來也改名為“龍井村”。

發展到今天,龍井一共有25萬人,朝鮮族佔到66%,這是中國境內朝鮮族居住最集中、朝鮮族原生態文化和民俗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被譽為“中國朝鮮族民俗文化寶庫”,建有中國唯一一座朝鮮民俗博物館。

不過我們親眼所見的城區,和漢族為主城市幾乎別無二致,一樣的樓房和道路,頂多這邊的路牌和店鋪都用雙語標識。

另外,沿途農村的一些房子明顯不同於東北的大玻璃平房,有藍色、橘色的屋頂,邊邊角角經過彎簷處理,翹著尾巴,類似於《大長今》中的建築風格。

說了這麼多,還是找家館子先填飽肚子吧。

這一路開過來,東北長白山這條線的館子爆雷率很低。我們經常不看點評APP,直接在路邊隨便找一家,有眼緣就走進去。

好在大多數沒有令人失望,比如龍井市政府旁邊這家聚豐園,推薦拍黃瓜、炒麵和招牌烤棒骨。

烤棒骨據說是全龍井僅此一家,很多人一來點上一斤,配著啤酒噸噸噸嘮起嗑來,還挺受當地人喜歡。

首先是份量充足,15塊錢一斤,老闆說用的是豬的大腿骨,塊頭大肉也多,吃一塊頂兩碗飯。

第二當然是味道好,部分東北店家放鹽像不用錢一樣,他們的剛剛好相當於我們的鹹到齁了,恨不得多扒幾口飯。

這家店找到恰到好處的平衡,棒骨有密制醬汁的十足鹹香,也不至於鹹到需要吃一口肉,喝一口水。

除此之外,棒骨既有酥脆的表皮,內在的筋肉做到了軟蠕,兩種截然不同的口感在口腔中交織爆炸,猶如走過一場神奇的探險。

面對我們毫不吝嗇的讚美,老闆更在乎小兒子放學的事情。

過了一會兒,小兒子一蹦一跳回來了,剛進門立刻和踢完足球的哥哥拌嘴打鬧,拎著書包的老闆娘隨後跟了進來。

奶奶一邊責備哥哥弄溼了課本,一邊詢問弟弟從哪裡學來的髒話,而老闆聽著老闆娘表揚小兒子在學校獲獎的事情。

雖然以我憤青的立場,在過去一直很懷疑人間溫情的真實性,認為這是人類的低級情緒,但是眼前這一幕不管怎麼說,還是真真切切打動了我。

這一家子不是什麼大富大貴的家庭,僅僅是茫茫十三億中的一小份子,這也只是眾多平淡無聊的中午之一。

不過一切最簡單的東西足以拼湊出最打動人心的情景,這是屬於普通城市普通人的普通快樂,像炎炎夏日的一陣清風,吹到人心窩裡。

龍井的確很普通,不熱鬧,隔壁是市政府,即使到了工作日的午飯時間,碩大的店裡只有我們仨一桌和另外兩人,格外冷清。

這裡見不到交通高峰期,上下班期間,馬路上的汽車多數是開往政府機關大樓。

那些無緣公務員的許多年輕人,要麼自己當老闆開飯店、網吧或KTV,要麼到周邊的大城市長春、延吉,要麼上韓國,男的當勞動力,女的當服務員。

這是龍井年輕人的現狀,少有人願意待在這裡。你說住在這裡平平淡淡、愜意是真的,但是難有發展也是真的。

過去的龍井可不這樣,這是延邊朝鮮族反帝反封建的啟蒙運動中心,宣傳反日愛國的《民聲報》在此創刊,馬列主義席捲人們的思想,幾乎見證了整一部侵華史。

老闆告訴我們市政府前面的老建築是曾經的日本駐龍井總領事館,又稱“間島日本總領事館”,民間俗稱“牛皮大院”。

間島,是韓國人對中國和朝鮮界河圖們江(韓國稱為豆滿江)以北、海蘭江以南的稱呼。

而中國稱之為“墾島”,原名“假江”,具體指的是圖們江北岸吉林延邊地區和龍縣光霽峪前的一處灘地。

由於東北這一帶是滿族的發源地,被稱為所謂的“龍興之地”,於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朝對東北實施封禁政策,絕對不允許關內漢族踏足。

這片肥沃的土地遭到荒棄,無人管理,18世紀60年代之後有不少朝鮮人過來定居和耕種,這也是中國朝鮮族的源頭之一。

為了防止朝鮮人把東北當成家一樣隨意出入,中朝兩國在1885年進行第一次國境線勘界,史稱“乙酉勘界”,可惜雙方始終沒有達成共識,為後來的“間島之爭”埋下後患。

這不得不說到同樣對東北虎視眈眈的俄羅斯了。

沙俄作為當時的世界強國之一,為了加強對遠東地區的控制,苦苦尋找太平洋不凍港供艦隊使用,大連的旅順港是他們的第一選擇。

藉著中國在1900年爆發義和團運動,俄國以保護在華領事和資產為由,派出20萬大軍非法進入東北,全面控制鐵路管理權,修築大量防禦工事。

此時的東北名義上是清帝國的一部分,實際形同俄國的一個省份。

日本人不願意了,之前因為俄國出面聯合德國、法國,被迫放棄遼東半島,現在他們又獨吞東北,更加不利於實現“東亞共榮圈”計劃。

按照計劃,日軍將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接著佔領全中國以此作為後備補給點,再稱霸東南亞和澳大利亞;

隨後在印度和納粹德國匯合,一起北上攻打蘇聯,終極目標是跨過太平洋打下美國,一統全世界。

1904年,日俄談判破裂,撕破臉的雙方在2月宣戰。經過旅順、奉天、遼陽會戰和黃海海戰等重大戰役,接連戰敗的俄國在1905年退回聖彼得堡。

同年11月,日本通過《己巳保護條約》控制朝鮮,插手間島問題,放大間島之爭;

1906年12月,日本西園寺內閣在伊藤博文的策劃下,決定發兵中國入侵延邊。

一年後,日本打著“保護朝鮮人民財產”的名號,強派60多名警察到延吉設立“朝鮮統監府間島臨時派出所”,大量開展間諜活動。

無能的清政府唯一做的只是和日本“交涉”,始終不敢以武力制裁,任其兩年間移居延邊的朝鮮人多達10萬,佔到延邊總人口的五分之四。

1909年11月,派出所更名為“間島日本總領事館”,直接聽命於日本外務大臣,負責日本在東北的軍事政治活動。

館內不僅有龐大的武裝警察機構,還有刑訊室、監獄和水牢等,這哪裡是領事館,分明是以龐大警察系統為主體的武裝侵略堡壘。

據歷史記載,間島日本總領事館從設立到1937年12月撤館為止,一共殺害抗日鬥士和群眾2萬餘人。

僅僅地下室就以非人道的方式奪走4000多條人命,一扇扇鐵門後汩汩流淌著幾十噸鮮血,種種可以想像、無法想象的斑斑事蹟全在這座充滿恐怖、憤怒和畏懼的建築中發生。

多年後,這個祥和優美的園子,這座精美設計的建築,野心勃勃的計劃的第一個海外據點如今安安靜靜地站在我們面前,站在被人遺忘的龍井。

眼前細細簌簌的行人走過的安靜街道也曾喧囂過,繁華的日子像過眼雲煙,都停留在昨天了。

如果不是當事人,有幾個人知道龍井還有一座天寶山,曾經的八大礦山之一,有色金屬的地質儲量和開採歷史都曾聞名全國。

這座銀礦原名紅石砬子。有史記載的最早開採時間足以追溯到光緒十五年(1889年),1893年為六十大壽的慈禧獻上白銀兩萬四千兩,博得老人家的歡心,賜名“天寶山”。

隨著清朝滅亡和“九一八”事件爆發,天寶山也在戰亂中被人遺忘,等到下一次恢復生產,是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個“五一”勞動節。

時值第一個五年計劃,天寶山作為生產工業原料、國防材料的重工業礦山,高度重視的中央先後撥下大量資金扶持。

天寶山在短短几年內形成了日處理礦石2000噸的生產規模,成為全國有色金屬系統的八大礦山之一,多次受到國家冶金部和有色總局的表揚。

許多人揣著“淘金熱”的夢想聚集在龍井,人口一度超過延邊首府延吉,他們定居、打工、賺錢、消費,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可惜金礦銀礦總有挖空的一天,進入九十年代後,挖了近100年的天寶山面臨資源貧乏、質量下降、成本提高、資金週轉困難諸多不利因素,無以為繼。

2002年2月19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批覆同意天寶山礦務局進入破產程序;

2002年3月13日,龍井市人民法院受理天寶山礦務局關閉破產一案,公告天寶山礦務局實施關閉破產;

伴隨礦山的停工,龍井的發展走向斷崖路,經濟萎靡不振。

政府早在2005年開始尋求轉型,修了幾家客運站試圖吸引俄羅斯和韓國的投資,正如我們見到的,一切都沒有發生和成功。

位於龍井經濟開發區的延邊義烏商貿城,因為主打低價的小商品無法承受深山的高昂運費,無人問津的空地長起了雜草,商業前景幾乎消失。

其實龍井只是一個小小的窗口,透過這個窗口是東北在過去二十年的倒退,空留下這些鏽跡斑斑的大型設備和建築,東北輝煌的沉默見證者。

那麼多有著繁忙工廠、發電廠、採礦和伐木向的鄉鎮和城市,一旦自然資源枯竭,無不是生產總值下降,工人失業和犯罪率上升,風光不再。

哪怕政府第一時間尋找出路,卻總是有心無力,難以重現往日的輝煌,有多少次舉臂高呼振興,就有多少次再度恢復平寂。

柯林斯詞典中,專門有一個詞語“Rust Belt”指這些“曾經擁有大量工業,現在處於經濟困難的地區”,即“鏽帶”。

這裡的建築在生鏽,這裡居住的人們也在慢慢、慢慢地生鏽,變得像這片大地一樣寂靜無聲。

以下為圖說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到和龍的距離不短,所以17號在安圖縣露營一宿後,18號早上再趕往和龍和龍井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早市的普通人們,他們才是這個國家的全部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我們點了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手撕的挺有勁道,蘸著狗醬吃著香,和尚也跳牆。煙燻的味道和大家平時吃到的煙燻雞鴨鵝是一樣的,主要是做得特別“爛”,入口用上下頜床輕輕一壓,肉和骨頭瞬間分離,吐出骨頭,留下滿嘴噴香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良哥更喜歡吃有韌勁的狗肉,悠悠覺得鹹了點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請認準當地人推薦的大韓狗肉館,這家店在導航上是沒有具體位置的,地點在某小學附近。這好像尋找一位世外高人,人們只知道他在這座山頭修仙,想要得道,自個兒慢慢找吧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這邊的水果攤和南方差不多,都有蘋果、鴨梨、芒果和藍莓,區別只在於是當地產的。當地的水果攤,比較特別的蘋果梨,吃起來真的是兩種水果的味道結合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準備離開臨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一路的木林森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眼前的這一幕很像“三賤客”幾年前的越南之旅,也是這樣佔居高位的路邊,這樣大片大片的綠色盡收眼底。“三賤客”嘖嘖感嘆越南有著全世界無與倫比的美麗,我卻為加起來有兩百歲的他們感到遺憾。他們不瞭解中國,無緣這些幾乎和文明社會斷絕聯繫,卻有一級柏油路的自駕遊愛好者樂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難得遇到的草原,趕緊下車拍照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暫時和森林說拜拜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偶爾出鏡的悠悠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正在找露營地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一茬接一茬的玉米地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在長白山遇到非常有設計感的翠柳公廁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開進這條寄予最後希望的小路,過了忐忑的十幾分鍾,好消息是判斷正確,小路通往剛剛看到的田地;壞消息是田地是密密麻麻的玉米地,除非和玉米一樣站著睡覺,不然沒法露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在抱有希望和淪為失望的不斷輪迴中,跌宕起伏的劇情迎來好萊塢式反轉,這方圓百里的玉米地不遠處剛好有那麼一座禿了的小山頭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站在山頂上,這片地都是我的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第一步是穿好骨架,其他的就容易了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幹活要緊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全部搭完的樣子,不要太溫馨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擺個躺椅坐在底下愜意地看著天空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麵條、火腿腸、辣條、甜蒜、老乾媽應有盡有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野餐時間到,開飯了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再來一罐三得利,完美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亂來山頂演唱會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大清早的小山坡瀰漫著霧氣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想要買氣罐,上網搜索“登山罐”就有了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早餐再吃一次麵條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先向右直行開往和龍,第二站才是龍井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順利抵達和龍,這邊的路都修得很好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例行在市政府門口打卡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和龍百貨有雙語標識,卻沒有肯德基麥當勞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盯著鏡頭的阿伯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匆匆路過的和龍街景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前往龍井路上農村的朝鮮族風格建築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距離龍井只剩45公里


"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龍井國境線長:142.5公里

龍井人口:24.6萬,朝鮮族佔66%

初印象:寂靜沒落的工業重鎮

➤臨江是一座特別早起的城市。

凌晨一點多的時候,我們所住賓館樓下的早市便有小販佔位擺攤,四點多因為吵鬧的厲害,良哥輾轉反側直至天亮,六點左右索性起床出門溜達。

我除了睡前聽到一些從走廊傳過來的不可描述的聲音外,基本一覺到天亮,直到良哥回來的那一陣有力的敲門聲把我驚醒。

“這邊藍莓真便宜,才10元一斤。”

看著良哥手裡拎著的水果,我下意識的“哦”了一聲,然後想到前段時間在超市花了20元買的一盒200克裝的藍莓,這價差有點大。東北貌似有很多藍莓種植園,應該也算是一大特色,此外還有甜瓜,也是路上看到的瓜農都在賣的一種當季水果。

按例在臨江早起後,處理完手頭的工作後就開始為午飯覓食。

根據良哥在當地的一位朋友的指引下,說解放小學邊上的大韓狗肉館不錯,一看導航原來就在賓館附近,也是早市所在的那條街,於是就直接殺奔過去。

東北人尤其朝鮮族是出了名的愛吃狗肉,據聞延邊地區一年大約要消費30萬條狗,當地有一句俗語是“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臨江雖然不屬於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但也是朝鮮族比較集中的一個聚居地,所以這邊的狗肉也是當地民眾餐桌上的家常菜。

可能一些人不認同吃狗肉,但我老家廣東汕頭,悠悠老家安徽宿州和良哥老家浙江金華都有吃狗肉的風俗,所以在這點上我們仨並沒有什麼忌諱。

至於東北這邊為什麼夏天也吃狗肉,在我們一路上求證得到的說法是,這相當於三伏天貼鍼灸,逼出體內的寒氣、陰氣。以前當地人在沒有空調的情況下還悶在屋子裡吃,為的就是驅寒。

點了一份煙燻狗蹄子和一份手撕狗肉,外加兩份時蔬。煙燻蹄子煮的酥爛,入口即化的那種,口感裡伴有煙燻味,應該是煮過後再煙燻。手撕狗肉的口感相對勁道些,說不上什麼特別之處,但味道還不錯,口留餘香的那種。

好像臨江這邊的飲食相比東北國境線上其他城鎮,最大的特色在於煙燻。良哥的那位朋友特意囑咐我們走之前再買點燻雞和薰蛋之類的帶著路上吃。

可惜出城的路上都沒有見到熟食店,還有大煎餅,也沒有口福吃到(臨江大部分居民的父輩是闖關東時期過來的山東人,至今很多家庭保留著山東的飲食習慣,可以卷一切的大煎餅正是其中之一)。

我們安慰自己說路上總有一些遺憾,這些零零總總的遺憾才是旅途回憶中最深的一部分。

當下最重要的,是把目光放在還有六小時路程的和龍——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第一站。

201國道將臨江和和龍連接在一起。

這條路車流依然很少,偶爾和幾輛橘色的戰旗牌森林消防車打個照面,雙方的眼神都帶著“你怎麼在這”的極大困惑。導航顯示300餘公里將近6個小時的車程。

經過前面幾天的國境線奔襲,給我最大的感觸是我們中國的幅員這麼遼闊,很多公路風景不亞於歐美,只是大家不知道,或者身處急功近利的社會中,無從出發。

傍晚時分,在離和龍還差不多兩個小時的車程,我們總算開出了那片積雨雲。此時,夕陽透過雲朵散落在層層田野間,我們像是行駛在一幅油畫中,有了陽光和清風的點綴,整個人的心情都好不少。

良哥覺得沒必要再往前趕路了,建議找個地方露營,晚上看看星空,喝點酒,吹牛聊會。於是看著前面一大片綠色的山林,我們找了下道口拐了進去。

人在城市待久了,總是這裡有點不爽,那裡有點毛病,需要讓大自然母親來治一治。

就露營來說,良哥算是這方面的老司機,近到新疆西藏,遠到南半球的新西蘭,都安營紮寨過;作為女生的悠悠沒有任何經驗,對第一次感到興奮和期待,好像實現了多年的夙願;我之前則因公關關係參加過兩次露營,不過都是被主辦方安排得妥妥當當,拎包入住。這回是真正輪到自己動手紮營,尤其還是自己團隊一起,內心也多少有些許期待。

開進去之後,發現這邊的山頭上都是成片成片的莊稼,玉米、大豆之類,基本找不到一塊可以容納一車三人的空地,更別奢望草地了。路過一個寥寥幾戶人家的村莊,地圖顯示著“安圖縣”。

時代的腳步沒有經過這裡,原色的木頭和水泥磚組成的房子維持著上世紀的風格和成色,然而我們的心思全不在這上面。

話事人良哥說開了這麼長一段時間,大家也不甘心,還是往前接著開吧。如果真的沒有再折回大路往和龍趕,至少不留遺憾。

在最終找到露營地——一座禿了的小山頭已經快六點,晚霞已經開始招搖過市。

雖然時值7月,這塊風水寶地卻見不到一隻蚊蟲,也沒有鄉下一貫的泔水味,外加地偏人少,陽光、空氣所有的一切都很乾淨清爽。

眼看遠處的夕陽落入地平線裡,在一陣忙亂過後,營地總算被我們支起來了。

人有時候真的很奇怪,當然我這裡說的是城裡人。不論生活如何安逸,總會過膩。於是想著跟大自然接觸,迴歸原野。

就像露營,明明各種不方便,但當你真正紮下營地的時候,坐在椅子上望一眼毫無遮掩的遠方和通透的天空,吸一口純粹的自然風,似乎所有不自在的毛病都不治而愈。

作為我們的主廚,悠悠全球首創掛麵煮方便麵,輔以配料包和火腿腸調味,看著咕嚕咕嚕冒泡的湯水煮著我們三個的疲倦、餓意和期待,心想生活可以簡單到很簡單,純粹其實就是豐富,也是小幸福。

即使麵條的賣相一般,色香味一樣不佔,但是坐在野外哧溜哧溜地吃著,那種味道在家裡和飯店裡都是絕壁吃不出的,因為這種味道里參雜著更多的是放鬆。

這一晚,我們在沒有星星和信號的黑夜中,配著老乾媽和啤酒,說著忘記說過的話,吃完了這一頓難忘的“面雜”,順便開了一場戶外露天演唱會。

打開手機的閃關燈,五音不全地嚎著“那一夜我獨自望著星空”,嚎出被壓抑太久的表現欲。藉著酒勁,人容易撥下人格這顆洋蔥的最外一層。

城市生活要求我們每個人都收起天真,無時不刻地顧慮人和人的圈子關係,活得像人精。這不是壞事,只是在錙銖必較的環境待久了容易神經衰弱,隨時像個氣鼓鼓的氣球,輕輕一刺就爆。

偶爾把自己扔進大自然裡,鬆鬆頭皮,釋放下天性,連接人和自然,確實有利於解開心結。

演唱會結束於一場不期而遇的小雨。

躺在帳篷裡,聽著雨聲越聽越大,我們三頂帳篷頭挨著圍在一起,開玩笑說山坡上衝下泥石流怎麼辦?良哥一句話倒是夠爽快:“不管了,睡覺!”

儘管風餐露宿,雨水交加,但這一晚我們三個都睡的很香。直到第二天的鬧鐘毫無人性地把我們叫醒。

處理完工作,收拾好營地,差不多已近上午十點。

繼續向和龍進發。

直到從山路下來,見到十字路口有一座“飛龍”雕塑,底座的“和龍”兩字告訴你—歡迎來到“長白山下金達萊(朝鮮語“杜鵑花”的音譯),最美中朝邊境線”。

話是這樣說—最美中朝,中朝友好。我對這座城市的最初印象卻是一條2015年1月的新聞:

那是一個寒冷的冬日,一名帶有手槍的朝鮮士兵,穿過凍上的圖們江,來到一個名為吉地屯的小村莊。

然後在傍晚時分,他向兩對老夫婦開槍,致其四人死亡。

當天夜裡,大舉出動的中國軍警開槍擊中他的腹部,將其抓獲,他大概在一天後死亡,遺體被送回朝鮮。

這條沒有經過國內媒體廣泛報導的新聞,只在中朝邊境的和龍引起人們的恐慌。

位於圖們江上游北岸、長白山東麓的“山城”和龍,面積達到5043平方公里,其中的山區、半山區佔到91%,平均海拔600米。

境內有多達17條河流,屬於圖們江流域,為中溫帶半溼潤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溫度為4.8度。

這裡的夏天非常適合凹造型,7月平均溫度只有20.8度,穿一件不冷,套一件外套或疊穿T恤也不熱。

這片避暑勝地住著朝鮮、漢、滿、回、蒙古、壯、苗和土家主要八個民族,朝鮮族人口更是佔到60%。

然而以今天的信息發達和交通便利程度,地區、民族之間的交融進程遠遠超過上千年的總和。

走在馬路上,大家全是黃皮膚黑眼珠,根本分不出誰是朝鮮人,誰是漢人。

雖然這裡跟我們居住的地方很遙遠,可是個體面對社會環境鉅變的無力感,所改變的面相、眼神和肢體語言,全中國都是一樣的。

別說中國的55個民族漢化,全世界都在講全球化和趨於一致,越是發達的地區和國家,內部的差異越小,這是無法躲避的事實。

我們在和龍市政府門口打卡後,準備找家肯德基坐下來完成手頭的工作,地圖翻了大半天,愣是發現當地沒有肯德基麥當勞。

良哥開玩笑說不如看看哪些東北城市沒有這兩家美式快餐店,如果在這裡開第一家,生意豈不是好到爆。

我對此持有保留意見,這邊留下的幾乎是老人小孩,沒有什麼消費能力,一頓管飽的午飯也就十幾塊錢,肯德基麥當勞對他們來說,還是太貴了。

既然找不到地方工作,和龍也沒什麼特別的景點,我們就索性決定趕往下一個相鄰城市,車程只有50分鐘的龍井。

龍井是延邊最大的城市之一,全市總面積2591平方公里,向北和黑龍江連接,東南方向和朝鮮隔著圖們江相望,西邊眺望俄羅斯的普烈摩爾斯基區,被稱為延吉的後花園。

“龍井”這名字和龍井茶沒有任何關係,而是來源自一個流傳了上百年的故事。

據說1883年,朝鮮農民越過兀良哈嶺到這定居,在今龍井鎮龍井街與六道溝交叉路口的東北方向60米處發現一眼古井,於是他們在井邊建了“龍吊桶”,這村後來也改名為“龍井村”。

發展到今天,龍井一共有25萬人,朝鮮族佔到66%,這是中國境內朝鮮族居住最集中、朝鮮族原生態文化和民俗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被譽為“中國朝鮮族民俗文化寶庫”,建有中國唯一一座朝鮮民俗博物館。

不過我們親眼所見的城區,和漢族為主城市幾乎別無二致,一樣的樓房和道路,頂多這邊的路牌和店鋪都用雙語標識。

另外,沿途農村的一些房子明顯不同於東北的大玻璃平房,有藍色、橘色的屋頂,邊邊角角經過彎簷處理,翹著尾巴,類似於《大長今》中的建築風格。

說了這麼多,還是找家館子先填飽肚子吧。

這一路開過來,東北長白山這條線的館子爆雷率很低。我們經常不看點評APP,直接在路邊隨便找一家,有眼緣就走進去。

好在大多數沒有令人失望,比如龍井市政府旁邊這家聚豐園,推薦拍黃瓜、炒麵和招牌烤棒骨。

烤棒骨據說是全龍井僅此一家,很多人一來點上一斤,配著啤酒噸噸噸嘮起嗑來,還挺受當地人喜歡。

首先是份量充足,15塊錢一斤,老闆說用的是豬的大腿骨,塊頭大肉也多,吃一塊頂兩碗飯。

第二當然是味道好,部分東北店家放鹽像不用錢一樣,他們的剛剛好相當於我們的鹹到齁了,恨不得多扒幾口飯。

這家店找到恰到好處的平衡,棒骨有密制醬汁的十足鹹香,也不至於鹹到需要吃一口肉,喝一口水。

除此之外,棒骨既有酥脆的表皮,內在的筋肉做到了軟蠕,兩種截然不同的口感在口腔中交織爆炸,猶如走過一場神奇的探險。

面對我們毫不吝嗇的讚美,老闆更在乎小兒子放學的事情。

過了一會兒,小兒子一蹦一跳回來了,剛進門立刻和踢完足球的哥哥拌嘴打鬧,拎著書包的老闆娘隨後跟了進來。

奶奶一邊責備哥哥弄溼了課本,一邊詢問弟弟從哪裡學來的髒話,而老闆聽著老闆娘表揚小兒子在學校獲獎的事情。

雖然以我憤青的立場,在過去一直很懷疑人間溫情的真實性,認為這是人類的低級情緒,但是眼前這一幕不管怎麼說,還是真真切切打動了我。

這一家子不是什麼大富大貴的家庭,僅僅是茫茫十三億中的一小份子,這也只是眾多平淡無聊的中午之一。

不過一切最簡單的東西足以拼湊出最打動人心的情景,這是屬於普通城市普通人的普通快樂,像炎炎夏日的一陣清風,吹到人心窩裡。

龍井的確很普通,不熱鬧,隔壁是市政府,即使到了工作日的午飯時間,碩大的店裡只有我們仨一桌和另外兩人,格外冷清。

這裡見不到交通高峰期,上下班期間,馬路上的汽車多數是開往政府機關大樓。

那些無緣公務員的許多年輕人,要麼自己當老闆開飯店、網吧或KTV,要麼到周邊的大城市長春、延吉,要麼上韓國,男的當勞動力,女的當服務員。

這是龍井年輕人的現狀,少有人願意待在這裡。你說住在這裡平平淡淡、愜意是真的,但是難有發展也是真的。

過去的龍井可不這樣,這是延邊朝鮮族反帝反封建的啟蒙運動中心,宣傳反日愛國的《民聲報》在此創刊,馬列主義席捲人們的思想,幾乎見證了整一部侵華史。

老闆告訴我們市政府前面的老建築是曾經的日本駐龍井總領事館,又稱“間島日本總領事館”,民間俗稱“牛皮大院”。

間島,是韓國人對中國和朝鮮界河圖們江(韓國稱為豆滿江)以北、海蘭江以南的稱呼。

而中國稱之為“墾島”,原名“假江”,具體指的是圖們江北岸吉林延邊地區和龍縣光霽峪前的一處灘地。

由於東北這一帶是滿族的發源地,被稱為所謂的“龍興之地”,於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朝對東北實施封禁政策,絕對不允許關內漢族踏足。

這片肥沃的土地遭到荒棄,無人管理,18世紀60年代之後有不少朝鮮人過來定居和耕種,這也是中國朝鮮族的源頭之一。

為了防止朝鮮人把東北當成家一樣隨意出入,中朝兩國在1885年進行第一次國境線勘界,史稱“乙酉勘界”,可惜雙方始終沒有達成共識,為後來的“間島之爭”埋下後患。

這不得不說到同樣對東北虎視眈眈的俄羅斯了。

沙俄作為當時的世界強國之一,為了加強對遠東地區的控制,苦苦尋找太平洋不凍港供艦隊使用,大連的旅順港是他們的第一選擇。

藉著中國在1900年爆發義和團運動,俄國以保護在華領事和資產為由,派出20萬大軍非法進入東北,全面控制鐵路管理權,修築大量防禦工事。

此時的東北名義上是清帝國的一部分,實際形同俄國的一個省份。

日本人不願意了,之前因為俄國出面聯合德國、法國,被迫放棄遼東半島,現在他們又獨吞東北,更加不利於實現“東亞共榮圈”計劃。

按照計劃,日軍將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接著佔領全中國以此作為後備補給點,再稱霸東南亞和澳大利亞;

隨後在印度和納粹德國匯合,一起北上攻打蘇聯,終極目標是跨過太平洋打下美國,一統全世界。

1904年,日俄談判破裂,撕破臉的雙方在2月宣戰。經過旅順、奉天、遼陽會戰和黃海海戰等重大戰役,接連戰敗的俄國在1905年退回聖彼得堡。

同年11月,日本通過《己巳保護條約》控制朝鮮,插手間島問題,放大間島之爭;

1906年12月,日本西園寺內閣在伊藤博文的策劃下,決定發兵中國入侵延邊。

一年後,日本打著“保護朝鮮人民財產”的名號,強派60多名警察到延吉設立“朝鮮統監府間島臨時派出所”,大量開展間諜活動。

無能的清政府唯一做的只是和日本“交涉”,始終不敢以武力制裁,任其兩年間移居延邊的朝鮮人多達10萬,佔到延邊總人口的五分之四。

1909年11月,派出所更名為“間島日本總領事館”,直接聽命於日本外務大臣,負責日本在東北的軍事政治活動。

館內不僅有龐大的武裝警察機構,還有刑訊室、監獄和水牢等,這哪裡是領事館,分明是以龐大警察系統為主體的武裝侵略堡壘。

據歷史記載,間島日本總領事館從設立到1937年12月撤館為止,一共殺害抗日鬥士和群眾2萬餘人。

僅僅地下室就以非人道的方式奪走4000多條人命,一扇扇鐵門後汩汩流淌著幾十噸鮮血,種種可以想像、無法想象的斑斑事蹟全在這座充滿恐怖、憤怒和畏懼的建築中發生。

多年後,這個祥和優美的園子,這座精美設計的建築,野心勃勃的計劃的第一個海外據點如今安安靜靜地站在我們面前,站在被人遺忘的龍井。

眼前細細簌簌的行人走過的安靜街道也曾喧囂過,繁華的日子像過眼雲煙,都停留在昨天了。

如果不是當事人,有幾個人知道龍井還有一座天寶山,曾經的八大礦山之一,有色金屬的地質儲量和開採歷史都曾聞名全國。

這座銀礦原名紅石砬子。有史記載的最早開採時間足以追溯到光緒十五年(1889年),1893年為六十大壽的慈禧獻上白銀兩萬四千兩,博得老人家的歡心,賜名“天寶山”。

隨著清朝滅亡和“九一八”事件爆發,天寶山也在戰亂中被人遺忘,等到下一次恢復生產,是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個“五一”勞動節。

時值第一個五年計劃,天寶山作為生產工業原料、國防材料的重工業礦山,高度重視的中央先後撥下大量資金扶持。

天寶山在短短几年內形成了日處理礦石2000噸的生產規模,成為全國有色金屬系統的八大礦山之一,多次受到國家冶金部和有色總局的表揚。

許多人揣著“淘金熱”的夢想聚集在龍井,人口一度超過延邊首府延吉,他們定居、打工、賺錢、消費,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可惜金礦銀礦總有挖空的一天,進入九十年代後,挖了近100年的天寶山面臨資源貧乏、質量下降、成本提高、資金週轉困難諸多不利因素,無以為繼。

2002年2月19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批覆同意天寶山礦務局進入破產程序;

2002年3月13日,龍井市人民法院受理天寶山礦務局關閉破產一案,公告天寶山礦務局實施關閉破產;

伴隨礦山的停工,龍井的發展走向斷崖路,經濟萎靡不振。

政府早在2005年開始尋求轉型,修了幾家客運站試圖吸引俄羅斯和韓國的投資,正如我們見到的,一切都沒有發生和成功。

位於龍井經濟開發區的延邊義烏商貿城,因為主打低價的小商品無法承受深山的高昂運費,無人問津的空地長起了雜草,商業前景幾乎消失。

其實龍井只是一個小小的窗口,透過這個窗口是東北在過去二十年的倒退,空留下這些鏽跡斑斑的大型設備和建築,東北輝煌的沉默見證者。

那麼多有著繁忙工廠、發電廠、採礦和伐木向的鄉鎮和城市,一旦自然資源枯竭,無不是生產總值下降,工人失業和犯罪率上升,風光不再。

哪怕政府第一時間尋找出路,卻總是有心無力,難以重現往日的輝煌,有多少次舉臂高呼振興,就有多少次再度恢復平寂。

柯林斯詞典中,專門有一個詞語“Rust Belt”指這些“曾經擁有大量工業,現在處於經濟困難的地區”,即“鏽帶”。

這裡的建築在生鏽,這裡居住的人們也在慢慢、慢慢地生鏽,變得像這片大地一樣寂靜無聲。

以下為圖說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到和龍的距離不短,所以17號在安圖縣露營一宿後,18號早上再趕往和龍和龍井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早市的普通人們,他們才是這個國家的全部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我們點了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手撕的挺有勁道,蘸著狗醬吃著香,和尚也跳牆。煙燻的味道和大家平時吃到的煙燻雞鴨鵝是一樣的,主要是做得特別“爛”,入口用上下頜床輕輕一壓,肉和骨頭瞬間分離,吐出骨頭,留下滿嘴噴香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良哥更喜歡吃有韌勁的狗肉,悠悠覺得鹹了點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請認準當地人推薦的大韓狗肉館,這家店在導航上是沒有具體位置的,地點在某小學附近。這好像尋找一位世外高人,人們只知道他在這座山頭修仙,想要得道,自個兒慢慢找吧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這邊的水果攤和南方差不多,都有蘋果、鴨梨、芒果和藍莓,區別只在於是當地產的。當地的水果攤,比較特別的蘋果梨,吃起來真的是兩種水果的味道結合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準備離開臨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一路的木林森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眼前的這一幕很像“三賤客”幾年前的越南之旅,也是這樣佔居高位的路邊,這樣大片大片的綠色盡收眼底。“三賤客”嘖嘖感嘆越南有著全世界無與倫比的美麗,我卻為加起來有兩百歲的他們感到遺憾。他們不瞭解中國,無緣這些幾乎和文明社會斷絕聯繫,卻有一級柏油路的自駕遊愛好者樂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難得遇到的草原,趕緊下車拍照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暫時和森林說拜拜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偶爾出鏡的悠悠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正在找露營地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一茬接一茬的玉米地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在長白山遇到非常有設計感的翠柳公廁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開進這條寄予最後希望的小路,過了忐忑的十幾分鍾,好消息是判斷正確,小路通往剛剛看到的田地;壞消息是田地是密密麻麻的玉米地,除非和玉米一樣站著睡覺,不然沒法露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在抱有希望和淪為失望的不斷輪迴中,跌宕起伏的劇情迎來好萊塢式反轉,這方圓百里的玉米地不遠處剛好有那麼一座禿了的小山頭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站在山頂上,這片地都是我的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第一步是穿好骨架,其他的就容易了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幹活要緊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全部搭完的樣子,不要太溫馨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擺個躺椅坐在底下愜意地看著天空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麵條、火腿腸、辣條、甜蒜、老乾媽應有盡有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野餐時間到,開飯了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再來一罐三得利,完美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亂來山頂演唱會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大清早的小山坡瀰漫著霧氣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想要買氣罐,上網搜索“登山罐”就有了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早餐再吃一次麵條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先向右直行開往和龍,第二站才是龍井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順利抵達和龍,這邊的路都修得很好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例行在市政府門口打卡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和龍百貨有雙語標識,卻沒有肯德基麥當勞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盯著鏡頭的阿伯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匆匆路過的和龍街景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前往龍井路上農村的朝鮮族風格建築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距離龍井只剩45公里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這邊的視野逐漸變得空曠,山和森林相對地減少


"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龍井國境線長:142.5公里

龍井人口:24.6萬,朝鮮族佔66%

初印象:寂靜沒落的工業重鎮

➤臨江是一座特別早起的城市。

凌晨一點多的時候,我們所住賓館樓下的早市便有小販佔位擺攤,四點多因為吵鬧的厲害,良哥輾轉反側直至天亮,六點左右索性起床出門溜達。

我除了睡前聽到一些從走廊傳過來的不可描述的聲音外,基本一覺到天亮,直到良哥回來的那一陣有力的敲門聲把我驚醒。

“這邊藍莓真便宜,才10元一斤。”

看著良哥手裡拎著的水果,我下意識的“哦”了一聲,然後想到前段時間在超市花了20元買的一盒200克裝的藍莓,這價差有點大。東北貌似有很多藍莓種植園,應該也算是一大特色,此外還有甜瓜,也是路上看到的瓜農都在賣的一種當季水果。

按例在臨江早起後,處理完手頭的工作後就開始為午飯覓食。

根據良哥在當地的一位朋友的指引下,說解放小學邊上的大韓狗肉館不錯,一看導航原來就在賓館附近,也是早市所在的那條街,於是就直接殺奔過去。

東北人尤其朝鮮族是出了名的愛吃狗肉,據聞延邊地區一年大約要消費30萬條狗,當地有一句俗語是“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臨江雖然不屬於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但也是朝鮮族比較集中的一個聚居地,所以這邊的狗肉也是當地民眾餐桌上的家常菜。

可能一些人不認同吃狗肉,但我老家廣東汕頭,悠悠老家安徽宿州和良哥老家浙江金華都有吃狗肉的風俗,所以在這點上我們仨並沒有什麼忌諱。

至於東北這邊為什麼夏天也吃狗肉,在我們一路上求證得到的說法是,這相當於三伏天貼鍼灸,逼出體內的寒氣、陰氣。以前當地人在沒有空調的情況下還悶在屋子裡吃,為的就是驅寒。

點了一份煙燻狗蹄子和一份手撕狗肉,外加兩份時蔬。煙燻蹄子煮的酥爛,入口即化的那種,口感裡伴有煙燻味,應該是煮過後再煙燻。手撕狗肉的口感相對勁道些,說不上什麼特別之處,但味道還不錯,口留餘香的那種。

好像臨江這邊的飲食相比東北國境線上其他城鎮,最大的特色在於煙燻。良哥的那位朋友特意囑咐我們走之前再買點燻雞和薰蛋之類的帶著路上吃。

可惜出城的路上都沒有見到熟食店,還有大煎餅,也沒有口福吃到(臨江大部分居民的父輩是闖關東時期過來的山東人,至今很多家庭保留著山東的飲食習慣,可以卷一切的大煎餅正是其中之一)。

我們安慰自己說路上總有一些遺憾,這些零零總總的遺憾才是旅途回憶中最深的一部分。

當下最重要的,是把目光放在還有六小時路程的和龍——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第一站。

201國道將臨江和和龍連接在一起。

這條路車流依然很少,偶爾和幾輛橘色的戰旗牌森林消防車打個照面,雙方的眼神都帶著“你怎麼在這”的極大困惑。導航顯示300餘公里將近6個小時的車程。

經過前面幾天的國境線奔襲,給我最大的感觸是我們中國的幅員這麼遼闊,很多公路風景不亞於歐美,只是大家不知道,或者身處急功近利的社會中,無從出發。

傍晚時分,在離和龍還差不多兩個小時的車程,我們總算開出了那片積雨雲。此時,夕陽透過雲朵散落在層層田野間,我們像是行駛在一幅油畫中,有了陽光和清風的點綴,整個人的心情都好不少。

良哥覺得沒必要再往前趕路了,建議找個地方露營,晚上看看星空,喝點酒,吹牛聊會。於是看著前面一大片綠色的山林,我們找了下道口拐了進去。

人在城市待久了,總是這裡有點不爽,那裡有點毛病,需要讓大自然母親來治一治。

就露營來說,良哥算是這方面的老司機,近到新疆西藏,遠到南半球的新西蘭,都安營紮寨過;作為女生的悠悠沒有任何經驗,對第一次感到興奮和期待,好像實現了多年的夙願;我之前則因公關關係參加過兩次露營,不過都是被主辦方安排得妥妥當當,拎包入住。這回是真正輪到自己動手紮營,尤其還是自己團隊一起,內心也多少有些許期待。

開進去之後,發現這邊的山頭上都是成片成片的莊稼,玉米、大豆之類,基本找不到一塊可以容納一車三人的空地,更別奢望草地了。路過一個寥寥幾戶人家的村莊,地圖顯示著“安圖縣”。

時代的腳步沒有經過這裡,原色的木頭和水泥磚組成的房子維持著上世紀的風格和成色,然而我們的心思全不在這上面。

話事人良哥說開了這麼長一段時間,大家也不甘心,還是往前接著開吧。如果真的沒有再折回大路往和龍趕,至少不留遺憾。

在最終找到露營地——一座禿了的小山頭已經快六點,晚霞已經開始招搖過市。

雖然時值7月,這塊風水寶地卻見不到一隻蚊蟲,也沒有鄉下一貫的泔水味,外加地偏人少,陽光、空氣所有的一切都很乾淨清爽。

眼看遠處的夕陽落入地平線裡,在一陣忙亂過後,營地總算被我們支起來了。

人有時候真的很奇怪,當然我這裡說的是城裡人。不論生活如何安逸,總會過膩。於是想著跟大自然接觸,迴歸原野。

就像露營,明明各種不方便,但當你真正紮下營地的時候,坐在椅子上望一眼毫無遮掩的遠方和通透的天空,吸一口純粹的自然風,似乎所有不自在的毛病都不治而愈。

作為我們的主廚,悠悠全球首創掛麵煮方便麵,輔以配料包和火腿腸調味,看著咕嚕咕嚕冒泡的湯水煮著我們三個的疲倦、餓意和期待,心想生活可以簡單到很簡單,純粹其實就是豐富,也是小幸福。

即使麵條的賣相一般,色香味一樣不佔,但是坐在野外哧溜哧溜地吃著,那種味道在家裡和飯店裡都是絕壁吃不出的,因為這種味道里參雜著更多的是放鬆。

這一晚,我們在沒有星星和信號的黑夜中,配著老乾媽和啤酒,說著忘記說過的話,吃完了這一頓難忘的“面雜”,順便開了一場戶外露天演唱會。

打開手機的閃關燈,五音不全地嚎著“那一夜我獨自望著星空”,嚎出被壓抑太久的表現欲。藉著酒勁,人容易撥下人格這顆洋蔥的最外一層。

城市生活要求我們每個人都收起天真,無時不刻地顧慮人和人的圈子關係,活得像人精。這不是壞事,只是在錙銖必較的環境待久了容易神經衰弱,隨時像個氣鼓鼓的氣球,輕輕一刺就爆。

偶爾把自己扔進大自然裡,鬆鬆頭皮,釋放下天性,連接人和自然,確實有利於解開心結。

演唱會結束於一場不期而遇的小雨。

躺在帳篷裡,聽著雨聲越聽越大,我們三頂帳篷頭挨著圍在一起,開玩笑說山坡上衝下泥石流怎麼辦?良哥一句話倒是夠爽快:“不管了,睡覺!”

儘管風餐露宿,雨水交加,但這一晚我們三個都睡的很香。直到第二天的鬧鐘毫無人性地把我們叫醒。

處理完工作,收拾好營地,差不多已近上午十點。

繼續向和龍進發。

直到從山路下來,見到十字路口有一座“飛龍”雕塑,底座的“和龍”兩字告訴你—歡迎來到“長白山下金達萊(朝鮮語“杜鵑花”的音譯),最美中朝邊境線”。

話是這樣說—最美中朝,中朝友好。我對這座城市的最初印象卻是一條2015年1月的新聞:

那是一個寒冷的冬日,一名帶有手槍的朝鮮士兵,穿過凍上的圖們江,來到一個名為吉地屯的小村莊。

然後在傍晚時分,他向兩對老夫婦開槍,致其四人死亡。

當天夜裡,大舉出動的中國軍警開槍擊中他的腹部,將其抓獲,他大概在一天後死亡,遺體被送回朝鮮。

這條沒有經過國內媒體廣泛報導的新聞,只在中朝邊境的和龍引起人們的恐慌。

位於圖們江上游北岸、長白山東麓的“山城”和龍,面積達到5043平方公里,其中的山區、半山區佔到91%,平均海拔600米。

境內有多達17條河流,屬於圖們江流域,為中溫帶半溼潤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溫度為4.8度。

這裡的夏天非常適合凹造型,7月平均溫度只有20.8度,穿一件不冷,套一件外套或疊穿T恤也不熱。

這片避暑勝地住著朝鮮、漢、滿、回、蒙古、壯、苗和土家主要八個民族,朝鮮族人口更是佔到60%。

然而以今天的信息發達和交通便利程度,地區、民族之間的交融進程遠遠超過上千年的總和。

走在馬路上,大家全是黃皮膚黑眼珠,根本分不出誰是朝鮮人,誰是漢人。

雖然這裡跟我們居住的地方很遙遠,可是個體面對社會環境鉅變的無力感,所改變的面相、眼神和肢體語言,全中國都是一樣的。

別說中國的55個民族漢化,全世界都在講全球化和趨於一致,越是發達的地區和國家,內部的差異越小,這是無法躲避的事實。

我們在和龍市政府門口打卡後,準備找家肯德基坐下來完成手頭的工作,地圖翻了大半天,愣是發現當地沒有肯德基麥當勞。

良哥開玩笑說不如看看哪些東北城市沒有這兩家美式快餐店,如果在這裡開第一家,生意豈不是好到爆。

我對此持有保留意見,這邊留下的幾乎是老人小孩,沒有什麼消費能力,一頓管飽的午飯也就十幾塊錢,肯德基麥當勞對他們來說,還是太貴了。

既然找不到地方工作,和龍也沒什麼特別的景點,我們就索性決定趕往下一個相鄰城市,車程只有50分鐘的龍井。

龍井是延邊最大的城市之一,全市總面積2591平方公里,向北和黑龍江連接,東南方向和朝鮮隔著圖們江相望,西邊眺望俄羅斯的普烈摩爾斯基區,被稱為延吉的後花園。

“龍井”這名字和龍井茶沒有任何關係,而是來源自一個流傳了上百年的故事。

據說1883年,朝鮮農民越過兀良哈嶺到這定居,在今龍井鎮龍井街與六道溝交叉路口的東北方向60米處發現一眼古井,於是他們在井邊建了“龍吊桶”,這村後來也改名為“龍井村”。

發展到今天,龍井一共有25萬人,朝鮮族佔到66%,這是中國境內朝鮮族居住最集中、朝鮮族原生態文化和民俗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被譽為“中國朝鮮族民俗文化寶庫”,建有中國唯一一座朝鮮民俗博物館。

不過我們親眼所見的城區,和漢族為主城市幾乎別無二致,一樣的樓房和道路,頂多這邊的路牌和店鋪都用雙語標識。

另外,沿途農村的一些房子明顯不同於東北的大玻璃平房,有藍色、橘色的屋頂,邊邊角角經過彎簷處理,翹著尾巴,類似於《大長今》中的建築風格。

說了這麼多,還是找家館子先填飽肚子吧。

這一路開過來,東北長白山這條線的館子爆雷率很低。我們經常不看點評APP,直接在路邊隨便找一家,有眼緣就走進去。

好在大多數沒有令人失望,比如龍井市政府旁邊這家聚豐園,推薦拍黃瓜、炒麵和招牌烤棒骨。

烤棒骨據說是全龍井僅此一家,很多人一來點上一斤,配著啤酒噸噸噸嘮起嗑來,還挺受當地人喜歡。

首先是份量充足,15塊錢一斤,老闆說用的是豬的大腿骨,塊頭大肉也多,吃一塊頂兩碗飯。

第二當然是味道好,部分東北店家放鹽像不用錢一樣,他們的剛剛好相當於我們的鹹到齁了,恨不得多扒幾口飯。

這家店找到恰到好處的平衡,棒骨有密制醬汁的十足鹹香,也不至於鹹到需要吃一口肉,喝一口水。

除此之外,棒骨既有酥脆的表皮,內在的筋肉做到了軟蠕,兩種截然不同的口感在口腔中交織爆炸,猶如走過一場神奇的探險。

面對我們毫不吝嗇的讚美,老闆更在乎小兒子放學的事情。

過了一會兒,小兒子一蹦一跳回來了,剛進門立刻和踢完足球的哥哥拌嘴打鬧,拎著書包的老闆娘隨後跟了進來。

奶奶一邊責備哥哥弄溼了課本,一邊詢問弟弟從哪裡學來的髒話,而老闆聽著老闆娘表揚小兒子在學校獲獎的事情。

雖然以我憤青的立場,在過去一直很懷疑人間溫情的真實性,認為這是人類的低級情緒,但是眼前這一幕不管怎麼說,還是真真切切打動了我。

這一家子不是什麼大富大貴的家庭,僅僅是茫茫十三億中的一小份子,這也只是眾多平淡無聊的中午之一。

不過一切最簡單的東西足以拼湊出最打動人心的情景,這是屬於普通城市普通人的普通快樂,像炎炎夏日的一陣清風,吹到人心窩裡。

龍井的確很普通,不熱鬧,隔壁是市政府,即使到了工作日的午飯時間,碩大的店裡只有我們仨一桌和另外兩人,格外冷清。

這裡見不到交通高峰期,上下班期間,馬路上的汽車多數是開往政府機關大樓。

那些無緣公務員的許多年輕人,要麼自己當老闆開飯店、網吧或KTV,要麼到周邊的大城市長春、延吉,要麼上韓國,男的當勞動力,女的當服務員。

這是龍井年輕人的現狀,少有人願意待在這裡。你說住在這裡平平淡淡、愜意是真的,但是難有發展也是真的。

過去的龍井可不這樣,這是延邊朝鮮族反帝反封建的啟蒙運動中心,宣傳反日愛國的《民聲報》在此創刊,馬列主義席捲人們的思想,幾乎見證了整一部侵華史。

老闆告訴我們市政府前面的老建築是曾經的日本駐龍井總領事館,又稱“間島日本總領事館”,民間俗稱“牛皮大院”。

間島,是韓國人對中國和朝鮮界河圖們江(韓國稱為豆滿江)以北、海蘭江以南的稱呼。

而中國稱之為“墾島”,原名“假江”,具體指的是圖們江北岸吉林延邊地區和龍縣光霽峪前的一處灘地。

由於東北這一帶是滿族的發源地,被稱為所謂的“龍興之地”,於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朝對東北實施封禁政策,絕對不允許關內漢族踏足。

這片肥沃的土地遭到荒棄,無人管理,18世紀60年代之後有不少朝鮮人過來定居和耕種,這也是中國朝鮮族的源頭之一。

為了防止朝鮮人把東北當成家一樣隨意出入,中朝兩國在1885年進行第一次國境線勘界,史稱“乙酉勘界”,可惜雙方始終沒有達成共識,為後來的“間島之爭”埋下後患。

這不得不說到同樣對東北虎視眈眈的俄羅斯了。

沙俄作為當時的世界強國之一,為了加強對遠東地區的控制,苦苦尋找太平洋不凍港供艦隊使用,大連的旅順港是他們的第一選擇。

藉著中國在1900年爆發義和團運動,俄國以保護在華領事和資產為由,派出20萬大軍非法進入東北,全面控制鐵路管理權,修築大量防禦工事。

此時的東北名義上是清帝國的一部分,實際形同俄國的一個省份。

日本人不願意了,之前因為俄國出面聯合德國、法國,被迫放棄遼東半島,現在他們又獨吞東北,更加不利於實現“東亞共榮圈”計劃。

按照計劃,日軍將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接著佔領全中國以此作為後備補給點,再稱霸東南亞和澳大利亞;

隨後在印度和納粹德國匯合,一起北上攻打蘇聯,終極目標是跨過太平洋打下美國,一統全世界。

1904年,日俄談判破裂,撕破臉的雙方在2月宣戰。經過旅順、奉天、遼陽會戰和黃海海戰等重大戰役,接連戰敗的俄國在1905年退回聖彼得堡。

同年11月,日本通過《己巳保護條約》控制朝鮮,插手間島問題,放大間島之爭;

1906年12月,日本西園寺內閣在伊藤博文的策劃下,決定發兵中國入侵延邊。

一年後,日本打著“保護朝鮮人民財產”的名號,強派60多名警察到延吉設立“朝鮮統監府間島臨時派出所”,大量開展間諜活動。

無能的清政府唯一做的只是和日本“交涉”,始終不敢以武力制裁,任其兩年間移居延邊的朝鮮人多達10萬,佔到延邊總人口的五分之四。

1909年11月,派出所更名為“間島日本總領事館”,直接聽命於日本外務大臣,負責日本在東北的軍事政治活動。

館內不僅有龐大的武裝警察機構,還有刑訊室、監獄和水牢等,這哪裡是領事館,分明是以龐大警察系統為主體的武裝侵略堡壘。

據歷史記載,間島日本總領事館從設立到1937年12月撤館為止,一共殺害抗日鬥士和群眾2萬餘人。

僅僅地下室就以非人道的方式奪走4000多條人命,一扇扇鐵門後汩汩流淌著幾十噸鮮血,種種可以想像、無法想象的斑斑事蹟全在這座充滿恐怖、憤怒和畏懼的建築中發生。

多年後,這個祥和優美的園子,這座精美設計的建築,野心勃勃的計劃的第一個海外據點如今安安靜靜地站在我們面前,站在被人遺忘的龍井。

眼前細細簌簌的行人走過的安靜街道也曾喧囂過,繁華的日子像過眼雲煙,都停留在昨天了。

如果不是當事人,有幾個人知道龍井還有一座天寶山,曾經的八大礦山之一,有色金屬的地質儲量和開採歷史都曾聞名全國。

這座銀礦原名紅石砬子。有史記載的最早開採時間足以追溯到光緒十五年(1889年),1893年為六十大壽的慈禧獻上白銀兩萬四千兩,博得老人家的歡心,賜名“天寶山”。

隨著清朝滅亡和“九一八”事件爆發,天寶山也在戰亂中被人遺忘,等到下一次恢復生產,是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個“五一”勞動節。

時值第一個五年計劃,天寶山作為生產工業原料、國防材料的重工業礦山,高度重視的中央先後撥下大量資金扶持。

天寶山在短短几年內形成了日處理礦石2000噸的生產規模,成為全國有色金屬系統的八大礦山之一,多次受到國家冶金部和有色總局的表揚。

許多人揣著“淘金熱”的夢想聚集在龍井,人口一度超過延邊首府延吉,他們定居、打工、賺錢、消費,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可惜金礦銀礦總有挖空的一天,進入九十年代後,挖了近100年的天寶山面臨資源貧乏、質量下降、成本提高、資金週轉困難諸多不利因素,無以為繼。

2002年2月19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批覆同意天寶山礦務局進入破產程序;

2002年3月13日,龍井市人民法院受理天寶山礦務局關閉破產一案,公告天寶山礦務局實施關閉破產;

伴隨礦山的停工,龍井的發展走向斷崖路,經濟萎靡不振。

政府早在2005年開始尋求轉型,修了幾家客運站試圖吸引俄羅斯和韓國的投資,正如我們見到的,一切都沒有發生和成功。

位於龍井經濟開發區的延邊義烏商貿城,因為主打低價的小商品無法承受深山的高昂運費,無人問津的空地長起了雜草,商業前景幾乎消失。

其實龍井只是一個小小的窗口,透過這個窗口是東北在過去二十年的倒退,空留下這些鏽跡斑斑的大型設備和建築,東北輝煌的沉默見證者。

那麼多有著繁忙工廠、發電廠、採礦和伐木向的鄉鎮和城市,一旦自然資源枯竭,無不是生產總值下降,工人失業和犯罪率上升,風光不再。

哪怕政府第一時間尋找出路,卻總是有心無力,難以重現往日的輝煌,有多少次舉臂高呼振興,就有多少次再度恢復平寂。

柯林斯詞典中,專門有一個詞語“Rust Belt”指這些“曾經擁有大量工業,現在處於經濟困難的地區”,即“鏽帶”。

這裡的建築在生鏽,這裡居住的人們也在慢慢、慢慢地生鏽,變得像這片大地一樣寂靜無聲。

以下為圖說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到和龍的距離不短,所以17號在安圖縣露營一宿後,18號早上再趕往和龍和龍井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早市的普通人們,他們才是這個國家的全部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我們點了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手撕的挺有勁道,蘸著狗醬吃著香,和尚也跳牆。煙燻的味道和大家平時吃到的煙燻雞鴨鵝是一樣的,主要是做得特別“爛”,入口用上下頜床輕輕一壓,肉和骨頭瞬間分離,吐出骨頭,留下滿嘴噴香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良哥更喜歡吃有韌勁的狗肉,悠悠覺得鹹了點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請認準當地人推薦的大韓狗肉館,這家店在導航上是沒有具體位置的,地點在某小學附近。這好像尋找一位世外高人,人們只知道他在這座山頭修仙,想要得道,自個兒慢慢找吧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這邊的水果攤和南方差不多,都有蘋果、鴨梨、芒果和藍莓,區別只在於是當地產的。當地的水果攤,比較特別的蘋果梨,吃起來真的是兩種水果的味道結合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準備離開臨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一路的木林森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眼前的這一幕很像“三賤客”幾年前的越南之旅,也是這樣佔居高位的路邊,這樣大片大片的綠色盡收眼底。“三賤客”嘖嘖感嘆越南有著全世界無與倫比的美麗,我卻為加起來有兩百歲的他們感到遺憾。他們不瞭解中國,無緣這些幾乎和文明社會斷絕聯繫,卻有一級柏油路的自駕遊愛好者樂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難得遇到的草原,趕緊下車拍照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暫時和森林說拜拜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偶爾出鏡的悠悠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正在找露營地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一茬接一茬的玉米地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在長白山遇到非常有設計感的翠柳公廁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開進這條寄予最後希望的小路,過了忐忑的十幾分鍾,好消息是判斷正確,小路通往剛剛看到的田地;壞消息是田地是密密麻麻的玉米地,除非和玉米一樣站著睡覺,不然沒法露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在抱有希望和淪為失望的不斷輪迴中,跌宕起伏的劇情迎來好萊塢式反轉,這方圓百里的玉米地不遠處剛好有那麼一座禿了的小山頭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站在山頂上,這片地都是我的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第一步是穿好骨架,其他的就容易了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幹活要緊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全部搭完的樣子,不要太溫馨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擺個躺椅坐在底下愜意地看著天空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麵條、火腿腸、辣條、甜蒜、老乾媽應有盡有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野餐時間到,開飯了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再來一罐三得利,完美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亂來山頂演唱會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大清早的小山坡瀰漫著霧氣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想要買氣罐,上網搜索“登山罐”就有了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早餐再吃一次麵條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先向右直行開往和龍,第二站才是龍井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順利抵達和龍,這邊的路都修得很好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例行在市政府門口打卡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和龍百貨有雙語標識,卻沒有肯德基麥當勞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盯著鏡頭的阿伯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匆匆路過的和龍街景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前往龍井路上農村的朝鮮族風格建築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距離龍井只剩45公里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這邊的視野逐漸變得空曠,山和森林相對地減少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龍井國境線長:142.5公里

龍井人口:24.6萬,朝鮮族佔66%

初印象:寂靜沒落的工業重鎮

➤臨江是一座特別早起的城市。

凌晨一點多的時候,我們所住賓館樓下的早市便有小販佔位擺攤,四點多因為吵鬧的厲害,良哥輾轉反側直至天亮,六點左右索性起床出門溜達。

我除了睡前聽到一些從走廊傳過來的不可描述的聲音外,基本一覺到天亮,直到良哥回來的那一陣有力的敲門聲把我驚醒。

“這邊藍莓真便宜,才10元一斤。”

看著良哥手裡拎著的水果,我下意識的“哦”了一聲,然後想到前段時間在超市花了20元買的一盒200克裝的藍莓,這價差有點大。東北貌似有很多藍莓種植園,應該也算是一大特色,此外還有甜瓜,也是路上看到的瓜農都在賣的一種當季水果。

按例在臨江早起後,處理完手頭的工作後就開始為午飯覓食。

根據良哥在當地的一位朋友的指引下,說解放小學邊上的大韓狗肉館不錯,一看導航原來就在賓館附近,也是早市所在的那條街,於是就直接殺奔過去。

東北人尤其朝鮮族是出了名的愛吃狗肉,據聞延邊地區一年大約要消費30萬條狗,當地有一句俗語是“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臨江雖然不屬於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但也是朝鮮族比較集中的一個聚居地,所以這邊的狗肉也是當地民眾餐桌上的家常菜。

可能一些人不認同吃狗肉,但我老家廣東汕頭,悠悠老家安徽宿州和良哥老家浙江金華都有吃狗肉的風俗,所以在這點上我們仨並沒有什麼忌諱。

至於東北這邊為什麼夏天也吃狗肉,在我們一路上求證得到的說法是,這相當於三伏天貼鍼灸,逼出體內的寒氣、陰氣。以前當地人在沒有空調的情況下還悶在屋子裡吃,為的就是驅寒。

點了一份煙燻狗蹄子和一份手撕狗肉,外加兩份時蔬。煙燻蹄子煮的酥爛,入口即化的那種,口感裡伴有煙燻味,應該是煮過後再煙燻。手撕狗肉的口感相對勁道些,說不上什麼特別之處,但味道還不錯,口留餘香的那種。

好像臨江這邊的飲食相比東北國境線上其他城鎮,最大的特色在於煙燻。良哥的那位朋友特意囑咐我們走之前再買點燻雞和薰蛋之類的帶著路上吃。

可惜出城的路上都沒有見到熟食店,還有大煎餅,也沒有口福吃到(臨江大部分居民的父輩是闖關東時期過來的山東人,至今很多家庭保留著山東的飲食習慣,可以卷一切的大煎餅正是其中之一)。

我們安慰自己說路上總有一些遺憾,這些零零總總的遺憾才是旅途回憶中最深的一部分。

當下最重要的,是把目光放在還有六小時路程的和龍——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第一站。

201國道將臨江和和龍連接在一起。

這條路車流依然很少,偶爾和幾輛橘色的戰旗牌森林消防車打個照面,雙方的眼神都帶著“你怎麼在這”的極大困惑。導航顯示300餘公里將近6個小時的車程。

經過前面幾天的國境線奔襲,給我最大的感觸是我們中國的幅員這麼遼闊,很多公路風景不亞於歐美,只是大家不知道,或者身處急功近利的社會中,無從出發。

傍晚時分,在離和龍還差不多兩個小時的車程,我們總算開出了那片積雨雲。此時,夕陽透過雲朵散落在層層田野間,我們像是行駛在一幅油畫中,有了陽光和清風的點綴,整個人的心情都好不少。

良哥覺得沒必要再往前趕路了,建議找個地方露營,晚上看看星空,喝點酒,吹牛聊會。於是看著前面一大片綠色的山林,我們找了下道口拐了進去。

人在城市待久了,總是這裡有點不爽,那裡有點毛病,需要讓大自然母親來治一治。

就露營來說,良哥算是這方面的老司機,近到新疆西藏,遠到南半球的新西蘭,都安營紮寨過;作為女生的悠悠沒有任何經驗,對第一次感到興奮和期待,好像實現了多年的夙願;我之前則因公關關係參加過兩次露營,不過都是被主辦方安排得妥妥當當,拎包入住。這回是真正輪到自己動手紮營,尤其還是自己團隊一起,內心也多少有些許期待。

開進去之後,發現這邊的山頭上都是成片成片的莊稼,玉米、大豆之類,基本找不到一塊可以容納一車三人的空地,更別奢望草地了。路過一個寥寥幾戶人家的村莊,地圖顯示著“安圖縣”。

時代的腳步沒有經過這裡,原色的木頭和水泥磚組成的房子維持著上世紀的風格和成色,然而我們的心思全不在這上面。

話事人良哥說開了這麼長一段時間,大家也不甘心,還是往前接著開吧。如果真的沒有再折回大路往和龍趕,至少不留遺憾。

在最終找到露營地——一座禿了的小山頭已經快六點,晚霞已經開始招搖過市。

雖然時值7月,這塊風水寶地卻見不到一隻蚊蟲,也沒有鄉下一貫的泔水味,外加地偏人少,陽光、空氣所有的一切都很乾淨清爽。

眼看遠處的夕陽落入地平線裡,在一陣忙亂過後,營地總算被我們支起來了。

人有時候真的很奇怪,當然我這裡說的是城裡人。不論生活如何安逸,總會過膩。於是想著跟大自然接觸,迴歸原野。

就像露營,明明各種不方便,但當你真正紮下營地的時候,坐在椅子上望一眼毫無遮掩的遠方和通透的天空,吸一口純粹的自然風,似乎所有不自在的毛病都不治而愈。

作為我們的主廚,悠悠全球首創掛麵煮方便麵,輔以配料包和火腿腸調味,看著咕嚕咕嚕冒泡的湯水煮著我們三個的疲倦、餓意和期待,心想生活可以簡單到很簡單,純粹其實就是豐富,也是小幸福。

即使麵條的賣相一般,色香味一樣不佔,但是坐在野外哧溜哧溜地吃著,那種味道在家裡和飯店裡都是絕壁吃不出的,因為這種味道里參雜著更多的是放鬆。

這一晚,我們在沒有星星和信號的黑夜中,配著老乾媽和啤酒,說著忘記說過的話,吃完了這一頓難忘的“面雜”,順便開了一場戶外露天演唱會。

打開手機的閃關燈,五音不全地嚎著“那一夜我獨自望著星空”,嚎出被壓抑太久的表現欲。藉著酒勁,人容易撥下人格這顆洋蔥的最外一層。

城市生活要求我們每個人都收起天真,無時不刻地顧慮人和人的圈子關係,活得像人精。這不是壞事,只是在錙銖必較的環境待久了容易神經衰弱,隨時像個氣鼓鼓的氣球,輕輕一刺就爆。

偶爾把自己扔進大自然裡,鬆鬆頭皮,釋放下天性,連接人和自然,確實有利於解開心結。

演唱會結束於一場不期而遇的小雨。

躺在帳篷裡,聽著雨聲越聽越大,我們三頂帳篷頭挨著圍在一起,開玩笑說山坡上衝下泥石流怎麼辦?良哥一句話倒是夠爽快:“不管了,睡覺!”

儘管風餐露宿,雨水交加,但這一晚我們三個都睡的很香。直到第二天的鬧鐘毫無人性地把我們叫醒。

處理完工作,收拾好營地,差不多已近上午十點。

繼續向和龍進發。

直到從山路下來,見到十字路口有一座“飛龍”雕塑,底座的“和龍”兩字告訴你—歡迎來到“長白山下金達萊(朝鮮語“杜鵑花”的音譯),最美中朝邊境線”。

話是這樣說—最美中朝,中朝友好。我對這座城市的最初印象卻是一條2015年1月的新聞:

那是一個寒冷的冬日,一名帶有手槍的朝鮮士兵,穿過凍上的圖們江,來到一個名為吉地屯的小村莊。

然後在傍晚時分,他向兩對老夫婦開槍,致其四人死亡。

當天夜裡,大舉出動的中國軍警開槍擊中他的腹部,將其抓獲,他大概在一天後死亡,遺體被送回朝鮮。

這條沒有經過國內媒體廣泛報導的新聞,只在中朝邊境的和龍引起人們的恐慌。

位於圖們江上游北岸、長白山東麓的“山城”和龍,面積達到5043平方公里,其中的山區、半山區佔到91%,平均海拔600米。

境內有多達17條河流,屬於圖們江流域,為中溫帶半溼潤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溫度為4.8度。

這裡的夏天非常適合凹造型,7月平均溫度只有20.8度,穿一件不冷,套一件外套或疊穿T恤也不熱。

這片避暑勝地住著朝鮮、漢、滿、回、蒙古、壯、苗和土家主要八個民族,朝鮮族人口更是佔到60%。

然而以今天的信息發達和交通便利程度,地區、民族之間的交融進程遠遠超過上千年的總和。

走在馬路上,大家全是黃皮膚黑眼珠,根本分不出誰是朝鮮人,誰是漢人。

雖然這裡跟我們居住的地方很遙遠,可是個體面對社會環境鉅變的無力感,所改變的面相、眼神和肢體語言,全中國都是一樣的。

別說中國的55個民族漢化,全世界都在講全球化和趨於一致,越是發達的地區和國家,內部的差異越小,這是無法躲避的事實。

我們在和龍市政府門口打卡後,準備找家肯德基坐下來完成手頭的工作,地圖翻了大半天,愣是發現當地沒有肯德基麥當勞。

良哥開玩笑說不如看看哪些東北城市沒有這兩家美式快餐店,如果在這裡開第一家,生意豈不是好到爆。

我對此持有保留意見,這邊留下的幾乎是老人小孩,沒有什麼消費能力,一頓管飽的午飯也就十幾塊錢,肯德基麥當勞對他們來說,還是太貴了。

既然找不到地方工作,和龍也沒什麼特別的景點,我們就索性決定趕往下一個相鄰城市,車程只有50分鐘的龍井。

龍井是延邊最大的城市之一,全市總面積2591平方公里,向北和黑龍江連接,東南方向和朝鮮隔著圖們江相望,西邊眺望俄羅斯的普烈摩爾斯基區,被稱為延吉的後花園。

“龍井”這名字和龍井茶沒有任何關係,而是來源自一個流傳了上百年的故事。

據說1883年,朝鮮農民越過兀良哈嶺到這定居,在今龍井鎮龍井街與六道溝交叉路口的東北方向60米處發現一眼古井,於是他們在井邊建了“龍吊桶”,這村後來也改名為“龍井村”。

發展到今天,龍井一共有25萬人,朝鮮族佔到66%,這是中國境內朝鮮族居住最集中、朝鮮族原生態文化和民俗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被譽為“中國朝鮮族民俗文化寶庫”,建有中國唯一一座朝鮮民俗博物館。

不過我們親眼所見的城區,和漢族為主城市幾乎別無二致,一樣的樓房和道路,頂多這邊的路牌和店鋪都用雙語標識。

另外,沿途農村的一些房子明顯不同於東北的大玻璃平房,有藍色、橘色的屋頂,邊邊角角經過彎簷處理,翹著尾巴,類似於《大長今》中的建築風格。

說了這麼多,還是找家館子先填飽肚子吧。

這一路開過來,東北長白山這條線的館子爆雷率很低。我們經常不看點評APP,直接在路邊隨便找一家,有眼緣就走進去。

好在大多數沒有令人失望,比如龍井市政府旁邊這家聚豐園,推薦拍黃瓜、炒麵和招牌烤棒骨。

烤棒骨據說是全龍井僅此一家,很多人一來點上一斤,配著啤酒噸噸噸嘮起嗑來,還挺受當地人喜歡。

首先是份量充足,15塊錢一斤,老闆說用的是豬的大腿骨,塊頭大肉也多,吃一塊頂兩碗飯。

第二當然是味道好,部分東北店家放鹽像不用錢一樣,他們的剛剛好相當於我們的鹹到齁了,恨不得多扒幾口飯。

這家店找到恰到好處的平衡,棒骨有密制醬汁的十足鹹香,也不至於鹹到需要吃一口肉,喝一口水。

除此之外,棒骨既有酥脆的表皮,內在的筋肉做到了軟蠕,兩種截然不同的口感在口腔中交織爆炸,猶如走過一場神奇的探險。

面對我們毫不吝嗇的讚美,老闆更在乎小兒子放學的事情。

過了一會兒,小兒子一蹦一跳回來了,剛進門立刻和踢完足球的哥哥拌嘴打鬧,拎著書包的老闆娘隨後跟了進來。

奶奶一邊責備哥哥弄溼了課本,一邊詢問弟弟從哪裡學來的髒話,而老闆聽著老闆娘表揚小兒子在學校獲獎的事情。

雖然以我憤青的立場,在過去一直很懷疑人間溫情的真實性,認為這是人類的低級情緒,但是眼前這一幕不管怎麼說,還是真真切切打動了我。

這一家子不是什麼大富大貴的家庭,僅僅是茫茫十三億中的一小份子,這也只是眾多平淡無聊的中午之一。

不過一切最簡單的東西足以拼湊出最打動人心的情景,這是屬於普通城市普通人的普通快樂,像炎炎夏日的一陣清風,吹到人心窩裡。

龍井的確很普通,不熱鬧,隔壁是市政府,即使到了工作日的午飯時間,碩大的店裡只有我們仨一桌和另外兩人,格外冷清。

這裡見不到交通高峰期,上下班期間,馬路上的汽車多數是開往政府機關大樓。

那些無緣公務員的許多年輕人,要麼自己當老闆開飯店、網吧或KTV,要麼到周邊的大城市長春、延吉,要麼上韓國,男的當勞動力,女的當服務員。

這是龍井年輕人的現狀,少有人願意待在這裡。你說住在這裡平平淡淡、愜意是真的,但是難有發展也是真的。

過去的龍井可不這樣,這是延邊朝鮮族反帝反封建的啟蒙運動中心,宣傳反日愛國的《民聲報》在此創刊,馬列主義席捲人們的思想,幾乎見證了整一部侵華史。

老闆告訴我們市政府前面的老建築是曾經的日本駐龍井總領事館,又稱“間島日本總領事館”,民間俗稱“牛皮大院”。

間島,是韓國人對中國和朝鮮界河圖們江(韓國稱為豆滿江)以北、海蘭江以南的稱呼。

而中國稱之為“墾島”,原名“假江”,具體指的是圖們江北岸吉林延邊地區和龍縣光霽峪前的一處灘地。

由於東北這一帶是滿族的發源地,被稱為所謂的“龍興之地”,於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朝對東北實施封禁政策,絕對不允許關內漢族踏足。

這片肥沃的土地遭到荒棄,無人管理,18世紀60年代之後有不少朝鮮人過來定居和耕種,這也是中國朝鮮族的源頭之一。

為了防止朝鮮人把東北當成家一樣隨意出入,中朝兩國在1885年進行第一次國境線勘界,史稱“乙酉勘界”,可惜雙方始終沒有達成共識,為後來的“間島之爭”埋下後患。

這不得不說到同樣對東北虎視眈眈的俄羅斯了。

沙俄作為當時的世界強國之一,為了加強對遠東地區的控制,苦苦尋找太平洋不凍港供艦隊使用,大連的旅順港是他們的第一選擇。

藉著中國在1900年爆發義和團運動,俄國以保護在華領事和資產為由,派出20萬大軍非法進入東北,全面控制鐵路管理權,修築大量防禦工事。

此時的東北名義上是清帝國的一部分,實際形同俄國的一個省份。

日本人不願意了,之前因為俄國出面聯合德國、法國,被迫放棄遼東半島,現在他們又獨吞東北,更加不利於實現“東亞共榮圈”計劃。

按照計劃,日軍將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接著佔領全中國以此作為後備補給點,再稱霸東南亞和澳大利亞;

隨後在印度和納粹德國匯合,一起北上攻打蘇聯,終極目標是跨過太平洋打下美國,一統全世界。

1904年,日俄談判破裂,撕破臉的雙方在2月宣戰。經過旅順、奉天、遼陽會戰和黃海海戰等重大戰役,接連戰敗的俄國在1905年退回聖彼得堡。

同年11月,日本通過《己巳保護條約》控制朝鮮,插手間島問題,放大間島之爭;

1906年12月,日本西園寺內閣在伊藤博文的策劃下,決定發兵中國入侵延邊。

一年後,日本打著“保護朝鮮人民財產”的名號,強派60多名警察到延吉設立“朝鮮統監府間島臨時派出所”,大量開展間諜活動。

無能的清政府唯一做的只是和日本“交涉”,始終不敢以武力制裁,任其兩年間移居延邊的朝鮮人多達10萬,佔到延邊總人口的五分之四。

1909年11月,派出所更名為“間島日本總領事館”,直接聽命於日本外務大臣,負責日本在東北的軍事政治活動。

館內不僅有龐大的武裝警察機構,還有刑訊室、監獄和水牢等,這哪裡是領事館,分明是以龐大警察系統為主體的武裝侵略堡壘。

據歷史記載,間島日本總領事館從設立到1937年12月撤館為止,一共殺害抗日鬥士和群眾2萬餘人。

僅僅地下室就以非人道的方式奪走4000多條人命,一扇扇鐵門後汩汩流淌著幾十噸鮮血,種種可以想像、無法想象的斑斑事蹟全在這座充滿恐怖、憤怒和畏懼的建築中發生。

多年後,這個祥和優美的園子,這座精美設計的建築,野心勃勃的計劃的第一個海外據點如今安安靜靜地站在我們面前,站在被人遺忘的龍井。

眼前細細簌簌的行人走過的安靜街道也曾喧囂過,繁華的日子像過眼雲煙,都停留在昨天了。

如果不是當事人,有幾個人知道龍井還有一座天寶山,曾經的八大礦山之一,有色金屬的地質儲量和開採歷史都曾聞名全國。

這座銀礦原名紅石砬子。有史記載的最早開採時間足以追溯到光緒十五年(1889年),1893年為六十大壽的慈禧獻上白銀兩萬四千兩,博得老人家的歡心,賜名“天寶山”。

隨著清朝滅亡和“九一八”事件爆發,天寶山也在戰亂中被人遺忘,等到下一次恢復生產,是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個“五一”勞動節。

時值第一個五年計劃,天寶山作為生產工業原料、國防材料的重工業礦山,高度重視的中央先後撥下大量資金扶持。

天寶山在短短几年內形成了日處理礦石2000噸的生產規模,成為全國有色金屬系統的八大礦山之一,多次受到國家冶金部和有色總局的表揚。

許多人揣著“淘金熱”的夢想聚集在龍井,人口一度超過延邊首府延吉,他們定居、打工、賺錢、消費,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可惜金礦銀礦總有挖空的一天,進入九十年代後,挖了近100年的天寶山面臨資源貧乏、質量下降、成本提高、資金週轉困難諸多不利因素,無以為繼。

2002年2月19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批覆同意天寶山礦務局進入破產程序;

2002年3月13日,龍井市人民法院受理天寶山礦務局關閉破產一案,公告天寶山礦務局實施關閉破產;

伴隨礦山的停工,龍井的發展走向斷崖路,經濟萎靡不振。

政府早在2005年開始尋求轉型,修了幾家客運站試圖吸引俄羅斯和韓國的投資,正如我們見到的,一切都沒有發生和成功。

位於龍井經濟開發區的延邊義烏商貿城,因為主打低價的小商品無法承受深山的高昂運費,無人問津的空地長起了雜草,商業前景幾乎消失。

其實龍井只是一個小小的窗口,透過這個窗口是東北在過去二十年的倒退,空留下這些鏽跡斑斑的大型設備和建築,東北輝煌的沉默見證者。

那麼多有著繁忙工廠、發電廠、採礦和伐木向的鄉鎮和城市,一旦自然資源枯竭,無不是生產總值下降,工人失業和犯罪率上升,風光不再。

哪怕政府第一時間尋找出路,卻總是有心無力,難以重現往日的輝煌,有多少次舉臂高呼振興,就有多少次再度恢復平寂。

柯林斯詞典中,專門有一個詞語“Rust Belt”指這些“曾經擁有大量工業,現在處於經濟困難的地區”,即“鏽帶”。

這裡的建築在生鏽,這裡居住的人們也在慢慢、慢慢地生鏽,變得像這片大地一樣寂靜無聲。

以下為圖說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到和龍的距離不短,所以17號在安圖縣露營一宿後,18號早上再趕往和龍和龍井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早市的普通人們,他們才是這個國家的全部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我們點了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手撕的挺有勁道,蘸著狗醬吃著香,和尚也跳牆。煙燻的味道和大家平時吃到的煙燻雞鴨鵝是一樣的,主要是做得特別“爛”,入口用上下頜床輕輕一壓,肉和骨頭瞬間分離,吐出骨頭,留下滿嘴噴香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良哥更喜歡吃有韌勁的狗肉,悠悠覺得鹹了點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請認準當地人推薦的大韓狗肉館,這家店在導航上是沒有具體位置的,地點在某小學附近。這好像尋找一位世外高人,人們只知道他在這座山頭修仙,想要得道,自個兒慢慢找吧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這邊的水果攤和南方差不多,都有蘋果、鴨梨、芒果和藍莓,區別只在於是當地產的。當地的水果攤,比較特別的蘋果梨,吃起來真的是兩種水果的味道結合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準備離開臨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一路的木林森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眼前的這一幕很像“三賤客”幾年前的越南之旅,也是這樣佔居高位的路邊,這樣大片大片的綠色盡收眼底。“三賤客”嘖嘖感嘆越南有著全世界無與倫比的美麗,我卻為加起來有兩百歲的他們感到遺憾。他們不瞭解中國,無緣這些幾乎和文明社會斷絕聯繫,卻有一級柏油路的自駕遊愛好者樂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難得遇到的草原,趕緊下車拍照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暫時和森林說拜拜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偶爾出鏡的悠悠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正在找露營地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一茬接一茬的玉米地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在長白山遇到非常有設計感的翠柳公廁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開進這條寄予最後希望的小路,過了忐忑的十幾分鍾,好消息是判斷正確,小路通往剛剛看到的田地;壞消息是田地是密密麻麻的玉米地,除非和玉米一樣站著睡覺,不然沒法露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在抱有希望和淪為失望的不斷輪迴中,跌宕起伏的劇情迎來好萊塢式反轉,這方圓百里的玉米地不遠處剛好有那麼一座禿了的小山頭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站在山頂上,這片地都是我的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第一步是穿好骨架,其他的就容易了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幹活要緊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全部搭完的樣子,不要太溫馨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擺個躺椅坐在底下愜意地看著天空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麵條、火腿腸、辣條、甜蒜、老乾媽應有盡有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野餐時間到,開飯了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再來一罐三得利,完美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亂來山頂演唱會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大清早的小山坡瀰漫著霧氣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想要買氣罐,上網搜索“登山罐”就有了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早餐再吃一次麵條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先向右直行開往和龍,第二站才是龍井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順利抵達和龍,這邊的路都修得很好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例行在市政府門口打卡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和龍百貨有雙語標識,卻沒有肯德基麥當勞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盯著鏡頭的阿伯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匆匆路過的和龍街景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前往龍井路上農村的朝鮮族風格建築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距離龍井只剩45公里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這邊的視野逐漸變得空曠,山和森林相對地減少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進入龍井的道路很乾淨,也很冷清


"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龍井國境線長:142.5公里

龍井人口:24.6萬,朝鮮族佔66%

初印象:寂靜沒落的工業重鎮

➤臨江是一座特別早起的城市。

凌晨一點多的時候,我們所住賓館樓下的早市便有小販佔位擺攤,四點多因為吵鬧的厲害,良哥輾轉反側直至天亮,六點左右索性起床出門溜達。

我除了睡前聽到一些從走廊傳過來的不可描述的聲音外,基本一覺到天亮,直到良哥回來的那一陣有力的敲門聲把我驚醒。

“這邊藍莓真便宜,才10元一斤。”

看著良哥手裡拎著的水果,我下意識的“哦”了一聲,然後想到前段時間在超市花了20元買的一盒200克裝的藍莓,這價差有點大。東北貌似有很多藍莓種植園,應該也算是一大特色,此外還有甜瓜,也是路上看到的瓜農都在賣的一種當季水果。

按例在臨江早起後,處理完手頭的工作後就開始為午飯覓食。

根據良哥在當地的一位朋友的指引下,說解放小學邊上的大韓狗肉館不錯,一看導航原來就在賓館附近,也是早市所在的那條街,於是就直接殺奔過去。

東北人尤其朝鮮族是出了名的愛吃狗肉,據聞延邊地區一年大約要消費30萬條狗,當地有一句俗語是“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臨江雖然不屬於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但也是朝鮮族比較集中的一個聚居地,所以這邊的狗肉也是當地民眾餐桌上的家常菜。

可能一些人不認同吃狗肉,但我老家廣東汕頭,悠悠老家安徽宿州和良哥老家浙江金華都有吃狗肉的風俗,所以在這點上我們仨並沒有什麼忌諱。

至於東北這邊為什麼夏天也吃狗肉,在我們一路上求證得到的說法是,這相當於三伏天貼鍼灸,逼出體內的寒氣、陰氣。以前當地人在沒有空調的情況下還悶在屋子裡吃,為的就是驅寒。

點了一份煙燻狗蹄子和一份手撕狗肉,外加兩份時蔬。煙燻蹄子煮的酥爛,入口即化的那種,口感裡伴有煙燻味,應該是煮過後再煙燻。手撕狗肉的口感相對勁道些,說不上什麼特別之處,但味道還不錯,口留餘香的那種。

好像臨江這邊的飲食相比東北國境線上其他城鎮,最大的特色在於煙燻。良哥的那位朋友特意囑咐我們走之前再買點燻雞和薰蛋之類的帶著路上吃。

可惜出城的路上都沒有見到熟食店,還有大煎餅,也沒有口福吃到(臨江大部分居民的父輩是闖關東時期過來的山東人,至今很多家庭保留著山東的飲食習慣,可以卷一切的大煎餅正是其中之一)。

我們安慰自己說路上總有一些遺憾,這些零零總總的遺憾才是旅途回憶中最深的一部分。

當下最重要的,是把目光放在還有六小時路程的和龍——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第一站。

201國道將臨江和和龍連接在一起。

這條路車流依然很少,偶爾和幾輛橘色的戰旗牌森林消防車打個照面,雙方的眼神都帶著“你怎麼在這”的極大困惑。導航顯示300餘公里將近6個小時的車程。

經過前面幾天的國境線奔襲,給我最大的感觸是我們中國的幅員這麼遼闊,很多公路風景不亞於歐美,只是大家不知道,或者身處急功近利的社會中,無從出發。

傍晚時分,在離和龍還差不多兩個小時的車程,我們總算開出了那片積雨雲。此時,夕陽透過雲朵散落在層層田野間,我們像是行駛在一幅油畫中,有了陽光和清風的點綴,整個人的心情都好不少。

良哥覺得沒必要再往前趕路了,建議找個地方露營,晚上看看星空,喝點酒,吹牛聊會。於是看著前面一大片綠色的山林,我們找了下道口拐了進去。

人在城市待久了,總是這裡有點不爽,那裡有點毛病,需要讓大自然母親來治一治。

就露營來說,良哥算是這方面的老司機,近到新疆西藏,遠到南半球的新西蘭,都安營紮寨過;作為女生的悠悠沒有任何經驗,對第一次感到興奮和期待,好像實現了多年的夙願;我之前則因公關關係參加過兩次露營,不過都是被主辦方安排得妥妥當當,拎包入住。這回是真正輪到自己動手紮營,尤其還是自己團隊一起,內心也多少有些許期待。

開進去之後,發現這邊的山頭上都是成片成片的莊稼,玉米、大豆之類,基本找不到一塊可以容納一車三人的空地,更別奢望草地了。路過一個寥寥幾戶人家的村莊,地圖顯示著“安圖縣”。

時代的腳步沒有經過這裡,原色的木頭和水泥磚組成的房子維持著上世紀的風格和成色,然而我們的心思全不在這上面。

話事人良哥說開了這麼長一段時間,大家也不甘心,還是往前接著開吧。如果真的沒有再折回大路往和龍趕,至少不留遺憾。

在最終找到露營地——一座禿了的小山頭已經快六點,晚霞已經開始招搖過市。

雖然時值7月,這塊風水寶地卻見不到一隻蚊蟲,也沒有鄉下一貫的泔水味,外加地偏人少,陽光、空氣所有的一切都很乾淨清爽。

眼看遠處的夕陽落入地平線裡,在一陣忙亂過後,營地總算被我們支起來了。

人有時候真的很奇怪,當然我這裡說的是城裡人。不論生活如何安逸,總會過膩。於是想著跟大自然接觸,迴歸原野。

就像露營,明明各種不方便,但當你真正紮下營地的時候,坐在椅子上望一眼毫無遮掩的遠方和通透的天空,吸一口純粹的自然風,似乎所有不自在的毛病都不治而愈。

作為我們的主廚,悠悠全球首創掛麵煮方便麵,輔以配料包和火腿腸調味,看著咕嚕咕嚕冒泡的湯水煮著我們三個的疲倦、餓意和期待,心想生活可以簡單到很簡單,純粹其實就是豐富,也是小幸福。

即使麵條的賣相一般,色香味一樣不佔,但是坐在野外哧溜哧溜地吃著,那種味道在家裡和飯店裡都是絕壁吃不出的,因為這種味道里參雜著更多的是放鬆。

這一晚,我們在沒有星星和信號的黑夜中,配著老乾媽和啤酒,說著忘記說過的話,吃完了這一頓難忘的“面雜”,順便開了一場戶外露天演唱會。

打開手機的閃關燈,五音不全地嚎著“那一夜我獨自望著星空”,嚎出被壓抑太久的表現欲。藉著酒勁,人容易撥下人格這顆洋蔥的最外一層。

城市生活要求我們每個人都收起天真,無時不刻地顧慮人和人的圈子關係,活得像人精。這不是壞事,只是在錙銖必較的環境待久了容易神經衰弱,隨時像個氣鼓鼓的氣球,輕輕一刺就爆。

偶爾把自己扔進大自然裡,鬆鬆頭皮,釋放下天性,連接人和自然,確實有利於解開心結。

演唱會結束於一場不期而遇的小雨。

躺在帳篷裡,聽著雨聲越聽越大,我們三頂帳篷頭挨著圍在一起,開玩笑說山坡上衝下泥石流怎麼辦?良哥一句話倒是夠爽快:“不管了,睡覺!”

儘管風餐露宿,雨水交加,但這一晚我們三個都睡的很香。直到第二天的鬧鐘毫無人性地把我們叫醒。

處理完工作,收拾好營地,差不多已近上午十點。

繼續向和龍進發。

直到從山路下來,見到十字路口有一座“飛龍”雕塑,底座的“和龍”兩字告訴你—歡迎來到“長白山下金達萊(朝鮮語“杜鵑花”的音譯),最美中朝邊境線”。

話是這樣說—最美中朝,中朝友好。我對這座城市的最初印象卻是一條2015年1月的新聞:

那是一個寒冷的冬日,一名帶有手槍的朝鮮士兵,穿過凍上的圖們江,來到一個名為吉地屯的小村莊。

然後在傍晚時分,他向兩對老夫婦開槍,致其四人死亡。

當天夜裡,大舉出動的中國軍警開槍擊中他的腹部,將其抓獲,他大概在一天後死亡,遺體被送回朝鮮。

這條沒有經過國內媒體廣泛報導的新聞,只在中朝邊境的和龍引起人們的恐慌。

位於圖們江上游北岸、長白山東麓的“山城”和龍,面積達到5043平方公里,其中的山區、半山區佔到91%,平均海拔600米。

境內有多達17條河流,屬於圖們江流域,為中溫帶半溼潤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溫度為4.8度。

這裡的夏天非常適合凹造型,7月平均溫度只有20.8度,穿一件不冷,套一件外套或疊穿T恤也不熱。

這片避暑勝地住著朝鮮、漢、滿、回、蒙古、壯、苗和土家主要八個民族,朝鮮族人口更是佔到60%。

然而以今天的信息發達和交通便利程度,地區、民族之間的交融進程遠遠超過上千年的總和。

走在馬路上,大家全是黃皮膚黑眼珠,根本分不出誰是朝鮮人,誰是漢人。

雖然這裡跟我們居住的地方很遙遠,可是個體面對社會環境鉅變的無力感,所改變的面相、眼神和肢體語言,全中國都是一樣的。

別說中國的55個民族漢化,全世界都在講全球化和趨於一致,越是發達的地區和國家,內部的差異越小,這是無法躲避的事實。

我們在和龍市政府門口打卡後,準備找家肯德基坐下來完成手頭的工作,地圖翻了大半天,愣是發現當地沒有肯德基麥當勞。

良哥開玩笑說不如看看哪些東北城市沒有這兩家美式快餐店,如果在這裡開第一家,生意豈不是好到爆。

我對此持有保留意見,這邊留下的幾乎是老人小孩,沒有什麼消費能力,一頓管飽的午飯也就十幾塊錢,肯德基麥當勞對他們來說,還是太貴了。

既然找不到地方工作,和龍也沒什麼特別的景點,我們就索性決定趕往下一個相鄰城市,車程只有50分鐘的龍井。

龍井是延邊最大的城市之一,全市總面積2591平方公里,向北和黑龍江連接,東南方向和朝鮮隔著圖們江相望,西邊眺望俄羅斯的普烈摩爾斯基區,被稱為延吉的後花園。

“龍井”這名字和龍井茶沒有任何關係,而是來源自一個流傳了上百年的故事。

據說1883年,朝鮮農民越過兀良哈嶺到這定居,在今龍井鎮龍井街與六道溝交叉路口的東北方向60米處發現一眼古井,於是他們在井邊建了“龍吊桶”,這村後來也改名為“龍井村”。

發展到今天,龍井一共有25萬人,朝鮮族佔到66%,這是中國境內朝鮮族居住最集中、朝鮮族原生態文化和民俗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被譽為“中國朝鮮族民俗文化寶庫”,建有中國唯一一座朝鮮民俗博物館。

不過我們親眼所見的城區,和漢族為主城市幾乎別無二致,一樣的樓房和道路,頂多這邊的路牌和店鋪都用雙語標識。

另外,沿途農村的一些房子明顯不同於東北的大玻璃平房,有藍色、橘色的屋頂,邊邊角角經過彎簷處理,翹著尾巴,類似於《大長今》中的建築風格。

說了這麼多,還是找家館子先填飽肚子吧。

這一路開過來,東北長白山這條線的館子爆雷率很低。我們經常不看點評APP,直接在路邊隨便找一家,有眼緣就走進去。

好在大多數沒有令人失望,比如龍井市政府旁邊這家聚豐園,推薦拍黃瓜、炒麵和招牌烤棒骨。

烤棒骨據說是全龍井僅此一家,很多人一來點上一斤,配著啤酒噸噸噸嘮起嗑來,還挺受當地人喜歡。

首先是份量充足,15塊錢一斤,老闆說用的是豬的大腿骨,塊頭大肉也多,吃一塊頂兩碗飯。

第二當然是味道好,部分東北店家放鹽像不用錢一樣,他們的剛剛好相當於我們的鹹到齁了,恨不得多扒幾口飯。

這家店找到恰到好處的平衡,棒骨有密制醬汁的十足鹹香,也不至於鹹到需要吃一口肉,喝一口水。

除此之外,棒骨既有酥脆的表皮,內在的筋肉做到了軟蠕,兩種截然不同的口感在口腔中交織爆炸,猶如走過一場神奇的探險。

面對我們毫不吝嗇的讚美,老闆更在乎小兒子放學的事情。

過了一會兒,小兒子一蹦一跳回來了,剛進門立刻和踢完足球的哥哥拌嘴打鬧,拎著書包的老闆娘隨後跟了進來。

奶奶一邊責備哥哥弄溼了課本,一邊詢問弟弟從哪裡學來的髒話,而老闆聽著老闆娘表揚小兒子在學校獲獎的事情。

雖然以我憤青的立場,在過去一直很懷疑人間溫情的真實性,認為這是人類的低級情緒,但是眼前這一幕不管怎麼說,還是真真切切打動了我。

這一家子不是什麼大富大貴的家庭,僅僅是茫茫十三億中的一小份子,這也只是眾多平淡無聊的中午之一。

不過一切最簡單的東西足以拼湊出最打動人心的情景,這是屬於普通城市普通人的普通快樂,像炎炎夏日的一陣清風,吹到人心窩裡。

龍井的確很普通,不熱鬧,隔壁是市政府,即使到了工作日的午飯時間,碩大的店裡只有我們仨一桌和另外兩人,格外冷清。

這裡見不到交通高峰期,上下班期間,馬路上的汽車多數是開往政府機關大樓。

那些無緣公務員的許多年輕人,要麼自己當老闆開飯店、網吧或KTV,要麼到周邊的大城市長春、延吉,要麼上韓國,男的當勞動力,女的當服務員。

這是龍井年輕人的現狀,少有人願意待在這裡。你說住在這裡平平淡淡、愜意是真的,但是難有發展也是真的。

過去的龍井可不這樣,這是延邊朝鮮族反帝反封建的啟蒙運動中心,宣傳反日愛國的《民聲報》在此創刊,馬列主義席捲人們的思想,幾乎見證了整一部侵華史。

老闆告訴我們市政府前面的老建築是曾經的日本駐龍井總領事館,又稱“間島日本總領事館”,民間俗稱“牛皮大院”。

間島,是韓國人對中國和朝鮮界河圖們江(韓國稱為豆滿江)以北、海蘭江以南的稱呼。

而中國稱之為“墾島”,原名“假江”,具體指的是圖們江北岸吉林延邊地區和龍縣光霽峪前的一處灘地。

由於東北這一帶是滿族的發源地,被稱為所謂的“龍興之地”,於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朝對東北實施封禁政策,絕對不允許關內漢族踏足。

這片肥沃的土地遭到荒棄,無人管理,18世紀60年代之後有不少朝鮮人過來定居和耕種,這也是中國朝鮮族的源頭之一。

為了防止朝鮮人把東北當成家一樣隨意出入,中朝兩國在1885年進行第一次國境線勘界,史稱“乙酉勘界”,可惜雙方始終沒有達成共識,為後來的“間島之爭”埋下後患。

這不得不說到同樣對東北虎視眈眈的俄羅斯了。

沙俄作為當時的世界強國之一,為了加強對遠東地區的控制,苦苦尋找太平洋不凍港供艦隊使用,大連的旅順港是他們的第一選擇。

藉著中國在1900年爆發義和團運動,俄國以保護在華領事和資產為由,派出20萬大軍非法進入東北,全面控制鐵路管理權,修築大量防禦工事。

此時的東北名義上是清帝國的一部分,實際形同俄國的一個省份。

日本人不願意了,之前因為俄國出面聯合德國、法國,被迫放棄遼東半島,現在他們又獨吞東北,更加不利於實現“東亞共榮圈”計劃。

按照計劃,日軍將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接著佔領全中國以此作為後備補給點,再稱霸東南亞和澳大利亞;

隨後在印度和納粹德國匯合,一起北上攻打蘇聯,終極目標是跨過太平洋打下美國,一統全世界。

1904年,日俄談判破裂,撕破臉的雙方在2月宣戰。經過旅順、奉天、遼陽會戰和黃海海戰等重大戰役,接連戰敗的俄國在1905年退回聖彼得堡。

同年11月,日本通過《己巳保護條約》控制朝鮮,插手間島問題,放大間島之爭;

1906年12月,日本西園寺內閣在伊藤博文的策劃下,決定發兵中國入侵延邊。

一年後,日本打著“保護朝鮮人民財產”的名號,強派60多名警察到延吉設立“朝鮮統監府間島臨時派出所”,大量開展間諜活動。

無能的清政府唯一做的只是和日本“交涉”,始終不敢以武力制裁,任其兩年間移居延邊的朝鮮人多達10萬,佔到延邊總人口的五分之四。

1909年11月,派出所更名為“間島日本總領事館”,直接聽命於日本外務大臣,負責日本在東北的軍事政治活動。

館內不僅有龐大的武裝警察機構,還有刑訊室、監獄和水牢等,這哪裡是領事館,分明是以龐大警察系統為主體的武裝侵略堡壘。

據歷史記載,間島日本總領事館從設立到1937年12月撤館為止,一共殺害抗日鬥士和群眾2萬餘人。

僅僅地下室就以非人道的方式奪走4000多條人命,一扇扇鐵門後汩汩流淌著幾十噸鮮血,種種可以想像、無法想象的斑斑事蹟全在這座充滿恐怖、憤怒和畏懼的建築中發生。

多年後,這個祥和優美的園子,這座精美設計的建築,野心勃勃的計劃的第一個海外據點如今安安靜靜地站在我們面前,站在被人遺忘的龍井。

眼前細細簌簌的行人走過的安靜街道也曾喧囂過,繁華的日子像過眼雲煙,都停留在昨天了。

如果不是當事人,有幾個人知道龍井還有一座天寶山,曾經的八大礦山之一,有色金屬的地質儲量和開採歷史都曾聞名全國。

這座銀礦原名紅石砬子。有史記載的最早開採時間足以追溯到光緒十五年(1889年),1893年為六十大壽的慈禧獻上白銀兩萬四千兩,博得老人家的歡心,賜名“天寶山”。

隨著清朝滅亡和“九一八”事件爆發,天寶山也在戰亂中被人遺忘,等到下一次恢復生產,是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個“五一”勞動節。

時值第一個五年計劃,天寶山作為生產工業原料、國防材料的重工業礦山,高度重視的中央先後撥下大量資金扶持。

天寶山在短短几年內形成了日處理礦石2000噸的生產規模,成為全國有色金屬系統的八大礦山之一,多次受到國家冶金部和有色總局的表揚。

許多人揣著“淘金熱”的夢想聚集在龍井,人口一度超過延邊首府延吉,他們定居、打工、賺錢、消費,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可惜金礦銀礦總有挖空的一天,進入九十年代後,挖了近100年的天寶山面臨資源貧乏、質量下降、成本提高、資金週轉困難諸多不利因素,無以為繼。

2002年2月19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批覆同意天寶山礦務局進入破產程序;

2002年3月13日,龍井市人民法院受理天寶山礦務局關閉破產一案,公告天寶山礦務局實施關閉破產;

伴隨礦山的停工,龍井的發展走向斷崖路,經濟萎靡不振。

政府早在2005年開始尋求轉型,修了幾家客運站試圖吸引俄羅斯和韓國的投資,正如我們見到的,一切都沒有發生和成功。

位於龍井經濟開發區的延邊義烏商貿城,因為主打低價的小商品無法承受深山的高昂運費,無人問津的空地長起了雜草,商業前景幾乎消失。

其實龍井只是一個小小的窗口,透過這個窗口是東北在過去二十年的倒退,空留下這些鏽跡斑斑的大型設備和建築,東北輝煌的沉默見證者。

那麼多有著繁忙工廠、發電廠、採礦和伐木向的鄉鎮和城市,一旦自然資源枯竭,無不是生產總值下降,工人失業和犯罪率上升,風光不再。

哪怕政府第一時間尋找出路,卻總是有心無力,難以重現往日的輝煌,有多少次舉臂高呼振興,就有多少次再度恢復平寂。

柯林斯詞典中,專門有一個詞語“Rust Belt”指這些“曾經擁有大量工業,現在處於經濟困難的地區”,即“鏽帶”。

這裡的建築在生鏽,這裡居住的人們也在慢慢、慢慢地生鏽,變得像這片大地一樣寂靜無聲。

以下為圖說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到和龍的距離不短,所以17號在安圖縣露營一宿後,18號早上再趕往和龍和龍井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早市的普通人們,他們才是這個國家的全部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我們點了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手撕的挺有勁道,蘸著狗醬吃著香,和尚也跳牆。煙燻的味道和大家平時吃到的煙燻雞鴨鵝是一樣的,主要是做得特別“爛”,入口用上下頜床輕輕一壓,肉和骨頭瞬間分離,吐出骨頭,留下滿嘴噴香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良哥更喜歡吃有韌勁的狗肉,悠悠覺得鹹了點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請認準當地人推薦的大韓狗肉館,這家店在導航上是沒有具體位置的,地點在某小學附近。這好像尋找一位世外高人,人們只知道他在這座山頭修仙,想要得道,自個兒慢慢找吧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這邊的水果攤和南方差不多,都有蘋果、鴨梨、芒果和藍莓,區別只在於是當地產的。當地的水果攤,比較特別的蘋果梨,吃起來真的是兩種水果的味道結合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準備離開臨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一路的木林森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眼前的這一幕很像“三賤客”幾年前的越南之旅,也是這樣佔居高位的路邊,這樣大片大片的綠色盡收眼底。“三賤客”嘖嘖感嘆越南有著全世界無與倫比的美麗,我卻為加起來有兩百歲的他們感到遺憾。他們不瞭解中國,無緣這些幾乎和文明社會斷絕聯繫,卻有一級柏油路的自駕遊愛好者樂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難得遇到的草原,趕緊下車拍照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暫時和森林說拜拜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偶爾出鏡的悠悠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正在找露營地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一茬接一茬的玉米地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在長白山遇到非常有設計感的翠柳公廁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開進這條寄予最後希望的小路,過了忐忑的十幾分鍾,好消息是判斷正確,小路通往剛剛看到的田地;壞消息是田地是密密麻麻的玉米地,除非和玉米一樣站著睡覺,不然沒法露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在抱有希望和淪為失望的不斷輪迴中,跌宕起伏的劇情迎來好萊塢式反轉,這方圓百里的玉米地不遠處剛好有那麼一座禿了的小山頭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站在山頂上,這片地都是我的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第一步是穿好骨架,其他的就容易了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幹活要緊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全部搭完的樣子,不要太溫馨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擺個躺椅坐在底下愜意地看著天空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麵條、火腿腸、辣條、甜蒜、老乾媽應有盡有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野餐時間到,開飯了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再來一罐三得利,完美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亂來山頂演唱會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大清早的小山坡瀰漫著霧氣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想要買氣罐,上網搜索“登山罐”就有了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早餐再吃一次麵條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先向右直行開往和龍,第二站才是龍井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順利抵達和龍,這邊的路都修得很好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例行在市政府門口打卡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和龍百貨有雙語標識,卻沒有肯德基麥當勞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盯著鏡頭的阿伯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匆匆路過的和龍街景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前往龍井路上農村的朝鮮族風格建築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距離龍井只剩45公里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這邊的視野逐漸變得空曠,山和森林相對地減少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進入龍井的道路很乾淨,也很冷清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到達龍井市政府門口,晒蔫了


"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龍井國境線長:142.5公里

龍井人口:24.6萬,朝鮮族佔66%

初印象:寂靜沒落的工業重鎮

➤臨江是一座特別早起的城市。

凌晨一點多的時候,我們所住賓館樓下的早市便有小販佔位擺攤,四點多因為吵鬧的厲害,良哥輾轉反側直至天亮,六點左右索性起床出門溜達。

我除了睡前聽到一些從走廊傳過來的不可描述的聲音外,基本一覺到天亮,直到良哥回來的那一陣有力的敲門聲把我驚醒。

“這邊藍莓真便宜,才10元一斤。”

看著良哥手裡拎著的水果,我下意識的“哦”了一聲,然後想到前段時間在超市花了20元買的一盒200克裝的藍莓,這價差有點大。東北貌似有很多藍莓種植園,應該也算是一大特色,此外還有甜瓜,也是路上看到的瓜農都在賣的一種當季水果。

按例在臨江早起後,處理完手頭的工作後就開始為午飯覓食。

根據良哥在當地的一位朋友的指引下,說解放小學邊上的大韓狗肉館不錯,一看導航原來就在賓館附近,也是早市所在的那條街,於是就直接殺奔過去。

東北人尤其朝鮮族是出了名的愛吃狗肉,據聞延邊地區一年大約要消費30萬條狗,當地有一句俗語是“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臨江雖然不屬於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但也是朝鮮族比較集中的一個聚居地,所以這邊的狗肉也是當地民眾餐桌上的家常菜。

可能一些人不認同吃狗肉,但我老家廣東汕頭,悠悠老家安徽宿州和良哥老家浙江金華都有吃狗肉的風俗,所以在這點上我們仨並沒有什麼忌諱。

至於東北這邊為什麼夏天也吃狗肉,在我們一路上求證得到的說法是,這相當於三伏天貼鍼灸,逼出體內的寒氣、陰氣。以前當地人在沒有空調的情況下還悶在屋子裡吃,為的就是驅寒。

點了一份煙燻狗蹄子和一份手撕狗肉,外加兩份時蔬。煙燻蹄子煮的酥爛,入口即化的那種,口感裡伴有煙燻味,應該是煮過後再煙燻。手撕狗肉的口感相對勁道些,說不上什麼特別之處,但味道還不錯,口留餘香的那種。

好像臨江這邊的飲食相比東北國境線上其他城鎮,最大的特色在於煙燻。良哥的那位朋友特意囑咐我們走之前再買點燻雞和薰蛋之類的帶著路上吃。

可惜出城的路上都沒有見到熟食店,還有大煎餅,也沒有口福吃到(臨江大部分居民的父輩是闖關東時期過來的山東人,至今很多家庭保留著山東的飲食習慣,可以卷一切的大煎餅正是其中之一)。

我們安慰自己說路上總有一些遺憾,這些零零總總的遺憾才是旅途回憶中最深的一部分。

當下最重要的,是把目光放在還有六小時路程的和龍——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第一站。

201國道將臨江和和龍連接在一起。

這條路車流依然很少,偶爾和幾輛橘色的戰旗牌森林消防車打個照面,雙方的眼神都帶著“你怎麼在這”的極大困惑。導航顯示300餘公里將近6個小時的車程。

經過前面幾天的國境線奔襲,給我最大的感觸是我們中國的幅員這麼遼闊,很多公路風景不亞於歐美,只是大家不知道,或者身處急功近利的社會中,無從出發。

傍晚時分,在離和龍還差不多兩個小時的車程,我們總算開出了那片積雨雲。此時,夕陽透過雲朵散落在層層田野間,我們像是行駛在一幅油畫中,有了陽光和清風的點綴,整個人的心情都好不少。

良哥覺得沒必要再往前趕路了,建議找個地方露營,晚上看看星空,喝點酒,吹牛聊會。於是看著前面一大片綠色的山林,我們找了下道口拐了進去。

人在城市待久了,總是這裡有點不爽,那裡有點毛病,需要讓大自然母親來治一治。

就露營來說,良哥算是這方面的老司機,近到新疆西藏,遠到南半球的新西蘭,都安營紮寨過;作為女生的悠悠沒有任何經驗,對第一次感到興奮和期待,好像實現了多年的夙願;我之前則因公關關係參加過兩次露營,不過都是被主辦方安排得妥妥當當,拎包入住。這回是真正輪到自己動手紮營,尤其還是自己團隊一起,內心也多少有些許期待。

開進去之後,發現這邊的山頭上都是成片成片的莊稼,玉米、大豆之類,基本找不到一塊可以容納一車三人的空地,更別奢望草地了。路過一個寥寥幾戶人家的村莊,地圖顯示著“安圖縣”。

時代的腳步沒有經過這裡,原色的木頭和水泥磚組成的房子維持著上世紀的風格和成色,然而我們的心思全不在這上面。

話事人良哥說開了這麼長一段時間,大家也不甘心,還是往前接著開吧。如果真的沒有再折回大路往和龍趕,至少不留遺憾。

在最終找到露營地——一座禿了的小山頭已經快六點,晚霞已經開始招搖過市。

雖然時值7月,這塊風水寶地卻見不到一隻蚊蟲,也沒有鄉下一貫的泔水味,外加地偏人少,陽光、空氣所有的一切都很乾淨清爽。

眼看遠處的夕陽落入地平線裡,在一陣忙亂過後,營地總算被我們支起來了。

人有時候真的很奇怪,當然我這裡說的是城裡人。不論生活如何安逸,總會過膩。於是想著跟大自然接觸,迴歸原野。

就像露營,明明各種不方便,但當你真正紮下營地的時候,坐在椅子上望一眼毫無遮掩的遠方和通透的天空,吸一口純粹的自然風,似乎所有不自在的毛病都不治而愈。

作為我們的主廚,悠悠全球首創掛麵煮方便麵,輔以配料包和火腿腸調味,看著咕嚕咕嚕冒泡的湯水煮著我們三個的疲倦、餓意和期待,心想生活可以簡單到很簡單,純粹其實就是豐富,也是小幸福。

即使麵條的賣相一般,色香味一樣不佔,但是坐在野外哧溜哧溜地吃著,那種味道在家裡和飯店裡都是絕壁吃不出的,因為這種味道里參雜著更多的是放鬆。

這一晚,我們在沒有星星和信號的黑夜中,配著老乾媽和啤酒,說著忘記說過的話,吃完了這一頓難忘的“面雜”,順便開了一場戶外露天演唱會。

打開手機的閃關燈,五音不全地嚎著“那一夜我獨自望著星空”,嚎出被壓抑太久的表現欲。藉著酒勁,人容易撥下人格這顆洋蔥的最外一層。

城市生活要求我們每個人都收起天真,無時不刻地顧慮人和人的圈子關係,活得像人精。這不是壞事,只是在錙銖必較的環境待久了容易神經衰弱,隨時像個氣鼓鼓的氣球,輕輕一刺就爆。

偶爾把自己扔進大自然裡,鬆鬆頭皮,釋放下天性,連接人和自然,確實有利於解開心結。

演唱會結束於一場不期而遇的小雨。

躺在帳篷裡,聽著雨聲越聽越大,我們三頂帳篷頭挨著圍在一起,開玩笑說山坡上衝下泥石流怎麼辦?良哥一句話倒是夠爽快:“不管了,睡覺!”

儘管風餐露宿,雨水交加,但這一晚我們三個都睡的很香。直到第二天的鬧鐘毫無人性地把我們叫醒。

處理完工作,收拾好營地,差不多已近上午十點。

繼續向和龍進發。

直到從山路下來,見到十字路口有一座“飛龍”雕塑,底座的“和龍”兩字告訴你—歡迎來到“長白山下金達萊(朝鮮語“杜鵑花”的音譯),最美中朝邊境線”。

話是這樣說—最美中朝,中朝友好。我對這座城市的最初印象卻是一條2015年1月的新聞:

那是一個寒冷的冬日,一名帶有手槍的朝鮮士兵,穿過凍上的圖們江,來到一個名為吉地屯的小村莊。

然後在傍晚時分,他向兩對老夫婦開槍,致其四人死亡。

當天夜裡,大舉出動的中國軍警開槍擊中他的腹部,將其抓獲,他大概在一天後死亡,遺體被送回朝鮮。

這條沒有經過國內媒體廣泛報導的新聞,只在中朝邊境的和龍引起人們的恐慌。

位於圖們江上游北岸、長白山東麓的“山城”和龍,面積達到5043平方公里,其中的山區、半山區佔到91%,平均海拔600米。

境內有多達17條河流,屬於圖們江流域,為中溫帶半溼潤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溫度為4.8度。

這裡的夏天非常適合凹造型,7月平均溫度只有20.8度,穿一件不冷,套一件外套或疊穿T恤也不熱。

這片避暑勝地住著朝鮮、漢、滿、回、蒙古、壯、苗和土家主要八個民族,朝鮮族人口更是佔到60%。

然而以今天的信息發達和交通便利程度,地區、民族之間的交融進程遠遠超過上千年的總和。

走在馬路上,大家全是黃皮膚黑眼珠,根本分不出誰是朝鮮人,誰是漢人。

雖然這裡跟我們居住的地方很遙遠,可是個體面對社會環境鉅變的無力感,所改變的面相、眼神和肢體語言,全中國都是一樣的。

別說中國的55個民族漢化,全世界都在講全球化和趨於一致,越是發達的地區和國家,內部的差異越小,這是無法躲避的事實。

我們在和龍市政府門口打卡後,準備找家肯德基坐下來完成手頭的工作,地圖翻了大半天,愣是發現當地沒有肯德基麥當勞。

良哥開玩笑說不如看看哪些東北城市沒有這兩家美式快餐店,如果在這裡開第一家,生意豈不是好到爆。

我對此持有保留意見,這邊留下的幾乎是老人小孩,沒有什麼消費能力,一頓管飽的午飯也就十幾塊錢,肯德基麥當勞對他們來說,還是太貴了。

既然找不到地方工作,和龍也沒什麼特別的景點,我們就索性決定趕往下一個相鄰城市,車程只有50分鐘的龍井。

龍井是延邊最大的城市之一,全市總面積2591平方公里,向北和黑龍江連接,東南方向和朝鮮隔著圖們江相望,西邊眺望俄羅斯的普烈摩爾斯基區,被稱為延吉的後花園。

“龍井”這名字和龍井茶沒有任何關係,而是來源自一個流傳了上百年的故事。

據說1883年,朝鮮農民越過兀良哈嶺到這定居,在今龍井鎮龍井街與六道溝交叉路口的東北方向60米處發現一眼古井,於是他們在井邊建了“龍吊桶”,這村後來也改名為“龍井村”。

發展到今天,龍井一共有25萬人,朝鮮族佔到66%,這是中國境內朝鮮族居住最集中、朝鮮族原生態文化和民俗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被譽為“中國朝鮮族民俗文化寶庫”,建有中國唯一一座朝鮮民俗博物館。

不過我們親眼所見的城區,和漢族為主城市幾乎別無二致,一樣的樓房和道路,頂多這邊的路牌和店鋪都用雙語標識。

另外,沿途農村的一些房子明顯不同於東北的大玻璃平房,有藍色、橘色的屋頂,邊邊角角經過彎簷處理,翹著尾巴,類似於《大長今》中的建築風格。

說了這麼多,還是找家館子先填飽肚子吧。

這一路開過來,東北長白山這條線的館子爆雷率很低。我們經常不看點評APP,直接在路邊隨便找一家,有眼緣就走進去。

好在大多數沒有令人失望,比如龍井市政府旁邊這家聚豐園,推薦拍黃瓜、炒麵和招牌烤棒骨。

烤棒骨據說是全龍井僅此一家,很多人一來點上一斤,配著啤酒噸噸噸嘮起嗑來,還挺受當地人喜歡。

首先是份量充足,15塊錢一斤,老闆說用的是豬的大腿骨,塊頭大肉也多,吃一塊頂兩碗飯。

第二當然是味道好,部分東北店家放鹽像不用錢一樣,他們的剛剛好相當於我們的鹹到齁了,恨不得多扒幾口飯。

這家店找到恰到好處的平衡,棒骨有密制醬汁的十足鹹香,也不至於鹹到需要吃一口肉,喝一口水。

除此之外,棒骨既有酥脆的表皮,內在的筋肉做到了軟蠕,兩種截然不同的口感在口腔中交織爆炸,猶如走過一場神奇的探險。

面對我們毫不吝嗇的讚美,老闆更在乎小兒子放學的事情。

過了一會兒,小兒子一蹦一跳回來了,剛進門立刻和踢完足球的哥哥拌嘴打鬧,拎著書包的老闆娘隨後跟了進來。

奶奶一邊責備哥哥弄溼了課本,一邊詢問弟弟從哪裡學來的髒話,而老闆聽著老闆娘表揚小兒子在學校獲獎的事情。

雖然以我憤青的立場,在過去一直很懷疑人間溫情的真實性,認為這是人類的低級情緒,但是眼前這一幕不管怎麼說,還是真真切切打動了我。

這一家子不是什麼大富大貴的家庭,僅僅是茫茫十三億中的一小份子,這也只是眾多平淡無聊的中午之一。

不過一切最簡單的東西足以拼湊出最打動人心的情景,這是屬於普通城市普通人的普通快樂,像炎炎夏日的一陣清風,吹到人心窩裡。

龍井的確很普通,不熱鬧,隔壁是市政府,即使到了工作日的午飯時間,碩大的店裡只有我們仨一桌和另外兩人,格外冷清。

這裡見不到交通高峰期,上下班期間,馬路上的汽車多數是開往政府機關大樓。

那些無緣公務員的許多年輕人,要麼自己當老闆開飯店、網吧或KTV,要麼到周邊的大城市長春、延吉,要麼上韓國,男的當勞動力,女的當服務員。

這是龍井年輕人的現狀,少有人願意待在這裡。你說住在這裡平平淡淡、愜意是真的,但是難有發展也是真的。

過去的龍井可不這樣,這是延邊朝鮮族反帝反封建的啟蒙運動中心,宣傳反日愛國的《民聲報》在此創刊,馬列主義席捲人們的思想,幾乎見證了整一部侵華史。

老闆告訴我們市政府前面的老建築是曾經的日本駐龍井總領事館,又稱“間島日本總領事館”,民間俗稱“牛皮大院”。

間島,是韓國人對中國和朝鮮界河圖們江(韓國稱為豆滿江)以北、海蘭江以南的稱呼。

而中國稱之為“墾島”,原名“假江”,具體指的是圖們江北岸吉林延邊地區和龍縣光霽峪前的一處灘地。

由於東北這一帶是滿族的發源地,被稱為所謂的“龍興之地”,於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朝對東北實施封禁政策,絕對不允許關內漢族踏足。

這片肥沃的土地遭到荒棄,無人管理,18世紀60年代之後有不少朝鮮人過來定居和耕種,這也是中國朝鮮族的源頭之一。

為了防止朝鮮人把東北當成家一樣隨意出入,中朝兩國在1885年進行第一次國境線勘界,史稱“乙酉勘界”,可惜雙方始終沒有達成共識,為後來的“間島之爭”埋下後患。

這不得不說到同樣對東北虎視眈眈的俄羅斯了。

沙俄作為當時的世界強國之一,為了加強對遠東地區的控制,苦苦尋找太平洋不凍港供艦隊使用,大連的旅順港是他們的第一選擇。

藉著中國在1900年爆發義和團運動,俄國以保護在華領事和資產為由,派出20萬大軍非法進入東北,全面控制鐵路管理權,修築大量防禦工事。

此時的東北名義上是清帝國的一部分,實際形同俄國的一個省份。

日本人不願意了,之前因為俄國出面聯合德國、法國,被迫放棄遼東半島,現在他們又獨吞東北,更加不利於實現“東亞共榮圈”計劃。

按照計劃,日軍將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接著佔領全中國以此作為後備補給點,再稱霸東南亞和澳大利亞;

隨後在印度和納粹德國匯合,一起北上攻打蘇聯,終極目標是跨過太平洋打下美國,一統全世界。

1904年,日俄談判破裂,撕破臉的雙方在2月宣戰。經過旅順、奉天、遼陽會戰和黃海海戰等重大戰役,接連戰敗的俄國在1905年退回聖彼得堡。

同年11月,日本通過《己巳保護條約》控制朝鮮,插手間島問題,放大間島之爭;

1906年12月,日本西園寺內閣在伊藤博文的策劃下,決定發兵中國入侵延邊。

一年後,日本打著“保護朝鮮人民財產”的名號,強派60多名警察到延吉設立“朝鮮統監府間島臨時派出所”,大量開展間諜活動。

無能的清政府唯一做的只是和日本“交涉”,始終不敢以武力制裁,任其兩年間移居延邊的朝鮮人多達10萬,佔到延邊總人口的五分之四。

1909年11月,派出所更名為“間島日本總領事館”,直接聽命於日本外務大臣,負責日本在東北的軍事政治活動。

館內不僅有龐大的武裝警察機構,還有刑訊室、監獄和水牢等,這哪裡是領事館,分明是以龐大警察系統為主體的武裝侵略堡壘。

據歷史記載,間島日本總領事館從設立到1937年12月撤館為止,一共殺害抗日鬥士和群眾2萬餘人。

僅僅地下室就以非人道的方式奪走4000多條人命,一扇扇鐵門後汩汩流淌著幾十噸鮮血,種種可以想像、無法想象的斑斑事蹟全在這座充滿恐怖、憤怒和畏懼的建築中發生。

多年後,這個祥和優美的園子,這座精美設計的建築,野心勃勃的計劃的第一個海外據點如今安安靜靜地站在我們面前,站在被人遺忘的龍井。

眼前細細簌簌的行人走過的安靜街道也曾喧囂過,繁華的日子像過眼雲煙,都停留在昨天了。

如果不是當事人,有幾個人知道龍井還有一座天寶山,曾經的八大礦山之一,有色金屬的地質儲量和開採歷史都曾聞名全國。

這座銀礦原名紅石砬子。有史記載的最早開採時間足以追溯到光緒十五年(1889年),1893年為六十大壽的慈禧獻上白銀兩萬四千兩,博得老人家的歡心,賜名“天寶山”。

隨著清朝滅亡和“九一八”事件爆發,天寶山也在戰亂中被人遺忘,等到下一次恢復生產,是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個“五一”勞動節。

時值第一個五年計劃,天寶山作為生產工業原料、國防材料的重工業礦山,高度重視的中央先後撥下大量資金扶持。

天寶山在短短几年內形成了日處理礦石2000噸的生產規模,成為全國有色金屬系統的八大礦山之一,多次受到國家冶金部和有色總局的表揚。

許多人揣著“淘金熱”的夢想聚集在龍井,人口一度超過延邊首府延吉,他們定居、打工、賺錢、消費,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可惜金礦銀礦總有挖空的一天,進入九十年代後,挖了近100年的天寶山面臨資源貧乏、質量下降、成本提高、資金週轉困難諸多不利因素,無以為繼。

2002年2月19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批覆同意天寶山礦務局進入破產程序;

2002年3月13日,龍井市人民法院受理天寶山礦務局關閉破產一案,公告天寶山礦務局實施關閉破產;

伴隨礦山的停工,龍井的發展走向斷崖路,經濟萎靡不振。

政府早在2005年開始尋求轉型,修了幾家客運站試圖吸引俄羅斯和韓國的投資,正如我們見到的,一切都沒有發生和成功。

位於龍井經濟開發區的延邊義烏商貿城,因為主打低價的小商品無法承受深山的高昂運費,無人問津的空地長起了雜草,商業前景幾乎消失。

其實龍井只是一個小小的窗口,透過這個窗口是東北在過去二十年的倒退,空留下這些鏽跡斑斑的大型設備和建築,東北輝煌的沉默見證者。

那麼多有著繁忙工廠、發電廠、採礦和伐木向的鄉鎮和城市,一旦自然資源枯竭,無不是生產總值下降,工人失業和犯罪率上升,風光不再。

哪怕政府第一時間尋找出路,卻總是有心無力,難以重現往日的輝煌,有多少次舉臂高呼振興,就有多少次再度恢復平寂。

柯林斯詞典中,專門有一個詞語“Rust Belt”指這些“曾經擁有大量工業,現在處於經濟困難的地區”,即“鏽帶”。

這裡的建築在生鏽,這裡居住的人們也在慢慢、慢慢地生鏽,變得像這片大地一樣寂靜無聲。

以下為圖說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到和龍的距離不短,所以17號在安圖縣露營一宿後,18號早上再趕往和龍和龍井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早市的普通人們,他們才是這個國家的全部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我們點了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手撕的挺有勁道,蘸著狗醬吃著香,和尚也跳牆。煙燻的味道和大家平時吃到的煙燻雞鴨鵝是一樣的,主要是做得特別“爛”,入口用上下頜床輕輕一壓,肉和骨頭瞬間分離,吐出骨頭,留下滿嘴噴香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良哥更喜歡吃有韌勁的狗肉,悠悠覺得鹹了點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請認準當地人推薦的大韓狗肉館,這家店在導航上是沒有具體位置的,地點在某小學附近。這好像尋找一位世外高人,人們只知道他在這座山頭修仙,想要得道,自個兒慢慢找吧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這邊的水果攤和南方差不多,都有蘋果、鴨梨、芒果和藍莓,區別只在於是當地產的。當地的水果攤,比較特別的蘋果梨,吃起來真的是兩種水果的味道結合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準備離開臨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一路的木林森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眼前的這一幕很像“三賤客”幾年前的越南之旅,也是這樣佔居高位的路邊,這樣大片大片的綠色盡收眼底。“三賤客”嘖嘖感嘆越南有著全世界無與倫比的美麗,我卻為加起來有兩百歲的他們感到遺憾。他們不瞭解中國,無緣這些幾乎和文明社會斷絕聯繫,卻有一級柏油路的自駕遊愛好者樂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難得遇到的草原,趕緊下車拍照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暫時和森林說拜拜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偶爾出鏡的悠悠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正在找露營地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一茬接一茬的玉米地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在長白山遇到非常有設計感的翠柳公廁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開進這條寄予最後希望的小路,過了忐忑的十幾分鍾,好消息是判斷正確,小路通往剛剛看到的田地;壞消息是田地是密密麻麻的玉米地,除非和玉米一樣站著睡覺,不然沒法露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在抱有希望和淪為失望的不斷輪迴中,跌宕起伏的劇情迎來好萊塢式反轉,這方圓百里的玉米地不遠處剛好有那麼一座禿了的小山頭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站在山頂上,這片地都是我的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第一步是穿好骨架,其他的就容易了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幹活要緊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全部搭完的樣子,不要太溫馨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擺個躺椅坐在底下愜意地看著天空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麵條、火腿腸、辣條、甜蒜、老乾媽應有盡有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野餐時間到,開飯了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再來一罐三得利,完美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亂來山頂演唱會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大清早的小山坡瀰漫著霧氣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想要買氣罐,上網搜索“登山罐”就有了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早餐再吃一次麵條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先向右直行開往和龍,第二站才是龍井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順利抵達和龍,這邊的路都修得很好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例行在市政府門口打卡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和龍百貨有雙語標識,卻沒有肯德基麥當勞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盯著鏡頭的阿伯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匆匆路過的和龍街景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前往龍井路上農村的朝鮮族風格建築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距離龍井只剩45公里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這邊的視野逐漸變得空曠,山和森林相對地減少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進入龍井的道路很乾淨,也很冷清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到達龍井市政府門口,晒蔫了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龍井國境線長:142.5公里

龍井人口:24.6萬,朝鮮族佔66%

初印象:寂靜沒落的工業重鎮

➤臨江是一座特別早起的城市。

凌晨一點多的時候,我們所住賓館樓下的早市便有小販佔位擺攤,四點多因為吵鬧的厲害,良哥輾轉反側直至天亮,六點左右索性起床出門溜達。

我除了睡前聽到一些從走廊傳過來的不可描述的聲音外,基本一覺到天亮,直到良哥回來的那一陣有力的敲門聲把我驚醒。

“這邊藍莓真便宜,才10元一斤。”

看著良哥手裡拎著的水果,我下意識的“哦”了一聲,然後想到前段時間在超市花了20元買的一盒200克裝的藍莓,這價差有點大。東北貌似有很多藍莓種植園,應該也算是一大特色,此外還有甜瓜,也是路上看到的瓜農都在賣的一種當季水果。

按例在臨江早起後,處理完手頭的工作後就開始為午飯覓食。

根據良哥在當地的一位朋友的指引下,說解放小學邊上的大韓狗肉館不錯,一看導航原來就在賓館附近,也是早市所在的那條街,於是就直接殺奔過去。

東北人尤其朝鮮族是出了名的愛吃狗肉,據聞延邊地區一年大約要消費30萬條狗,當地有一句俗語是“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臨江雖然不屬於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但也是朝鮮族比較集中的一個聚居地,所以這邊的狗肉也是當地民眾餐桌上的家常菜。

可能一些人不認同吃狗肉,但我老家廣東汕頭,悠悠老家安徽宿州和良哥老家浙江金華都有吃狗肉的風俗,所以在這點上我們仨並沒有什麼忌諱。

至於東北這邊為什麼夏天也吃狗肉,在我們一路上求證得到的說法是,這相當於三伏天貼鍼灸,逼出體內的寒氣、陰氣。以前當地人在沒有空調的情況下還悶在屋子裡吃,為的就是驅寒。

點了一份煙燻狗蹄子和一份手撕狗肉,外加兩份時蔬。煙燻蹄子煮的酥爛,入口即化的那種,口感裡伴有煙燻味,應該是煮過後再煙燻。手撕狗肉的口感相對勁道些,說不上什麼特別之處,但味道還不錯,口留餘香的那種。

好像臨江這邊的飲食相比東北國境線上其他城鎮,最大的特色在於煙燻。良哥的那位朋友特意囑咐我們走之前再買點燻雞和薰蛋之類的帶著路上吃。

可惜出城的路上都沒有見到熟食店,還有大煎餅,也沒有口福吃到(臨江大部分居民的父輩是闖關東時期過來的山東人,至今很多家庭保留著山東的飲食習慣,可以卷一切的大煎餅正是其中之一)。

我們安慰自己說路上總有一些遺憾,這些零零總總的遺憾才是旅途回憶中最深的一部分。

當下最重要的,是把目光放在還有六小時路程的和龍——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第一站。

201國道將臨江和和龍連接在一起。

這條路車流依然很少,偶爾和幾輛橘色的戰旗牌森林消防車打個照面,雙方的眼神都帶著“你怎麼在這”的極大困惑。導航顯示300餘公里將近6個小時的車程。

經過前面幾天的國境線奔襲,給我最大的感觸是我們中國的幅員這麼遼闊,很多公路風景不亞於歐美,只是大家不知道,或者身處急功近利的社會中,無從出發。

傍晚時分,在離和龍還差不多兩個小時的車程,我們總算開出了那片積雨雲。此時,夕陽透過雲朵散落在層層田野間,我們像是行駛在一幅油畫中,有了陽光和清風的點綴,整個人的心情都好不少。

良哥覺得沒必要再往前趕路了,建議找個地方露營,晚上看看星空,喝點酒,吹牛聊會。於是看著前面一大片綠色的山林,我們找了下道口拐了進去。

人在城市待久了,總是這裡有點不爽,那裡有點毛病,需要讓大自然母親來治一治。

就露營來說,良哥算是這方面的老司機,近到新疆西藏,遠到南半球的新西蘭,都安營紮寨過;作為女生的悠悠沒有任何經驗,對第一次感到興奮和期待,好像實現了多年的夙願;我之前則因公關關係參加過兩次露營,不過都是被主辦方安排得妥妥當當,拎包入住。這回是真正輪到自己動手紮營,尤其還是自己團隊一起,內心也多少有些許期待。

開進去之後,發現這邊的山頭上都是成片成片的莊稼,玉米、大豆之類,基本找不到一塊可以容納一車三人的空地,更別奢望草地了。路過一個寥寥幾戶人家的村莊,地圖顯示著“安圖縣”。

時代的腳步沒有經過這裡,原色的木頭和水泥磚組成的房子維持著上世紀的風格和成色,然而我們的心思全不在這上面。

話事人良哥說開了這麼長一段時間,大家也不甘心,還是往前接著開吧。如果真的沒有再折回大路往和龍趕,至少不留遺憾。

在最終找到露營地——一座禿了的小山頭已經快六點,晚霞已經開始招搖過市。

雖然時值7月,這塊風水寶地卻見不到一隻蚊蟲,也沒有鄉下一貫的泔水味,外加地偏人少,陽光、空氣所有的一切都很乾淨清爽。

眼看遠處的夕陽落入地平線裡,在一陣忙亂過後,營地總算被我們支起來了。

人有時候真的很奇怪,當然我這裡說的是城裡人。不論生活如何安逸,總會過膩。於是想著跟大自然接觸,迴歸原野。

就像露營,明明各種不方便,但當你真正紮下營地的時候,坐在椅子上望一眼毫無遮掩的遠方和通透的天空,吸一口純粹的自然風,似乎所有不自在的毛病都不治而愈。

作為我們的主廚,悠悠全球首創掛麵煮方便麵,輔以配料包和火腿腸調味,看著咕嚕咕嚕冒泡的湯水煮著我們三個的疲倦、餓意和期待,心想生活可以簡單到很簡單,純粹其實就是豐富,也是小幸福。

即使麵條的賣相一般,色香味一樣不佔,但是坐在野外哧溜哧溜地吃著,那種味道在家裡和飯店裡都是絕壁吃不出的,因為這種味道里參雜著更多的是放鬆。

這一晚,我們在沒有星星和信號的黑夜中,配著老乾媽和啤酒,說著忘記說過的話,吃完了這一頓難忘的“面雜”,順便開了一場戶外露天演唱會。

打開手機的閃關燈,五音不全地嚎著“那一夜我獨自望著星空”,嚎出被壓抑太久的表現欲。藉著酒勁,人容易撥下人格這顆洋蔥的最外一層。

城市生活要求我們每個人都收起天真,無時不刻地顧慮人和人的圈子關係,活得像人精。這不是壞事,只是在錙銖必較的環境待久了容易神經衰弱,隨時像個氣鼓鼓的氣球,輕輕一刺就爆。

偶爾把自己扔進大自然裡,鬆鬆頭皮,釋放下天性,連接人和自然,確實有利於解開心結。

演唱會結束於一場不期而遇的小雨。

躺在帳篷裡,聽著雨聲越聽越大,我們三頂帳篷頭挨著圍在一起,開玩笑說山坡上衝下泥石流怎麼辦?良哥一句話倒是夠爽快:“不管了,睡覺!”

儘管風餐露宿,雨水交加,但這一晚我們三個都睡的很香。直到第二天的鬧鐘毫無人性地把我們叫醒。

處理完工作,收拾好營地,差不多已近上午十點。

繼續向和龍進發。

直到從山路下來,見到十字路口有一座“飛龍”雕塑,底座的“和龍”兩字告訴你—歡迎來到“長白山下金達萊(朝鮮語“杜鵑花”的音譯),最美中朝邊境線”。

話是這樣說—最美中朝,中朝友好。我對這座城市的最初印象卻是一條2015年1月的新聞:

那是一個寒冷的冬日,一名帶有手槍的朝鮮士兵,穿過凍上的圖們江,來到一個名為吉地屯的小村莊。

然後在傍晚時分,他向兩對老夫婦開槍,致其四人死亡。

當天夜裡,大舉出動的中國軍警開槍擊中他的腹部,將其抓獲,他大概在一天後死亡,遺體被送回朝鮮。

這條沒有經過國內媒體廣泛報導的新聞,只在中朝邊境的和龍引起人們的恐慌。

位於圖們江上游北岸、長白山東麓的“山城”和龍,面積達到5043平方公里,其中的山區、半山區佔到91%,平均海拔600米。

境內有多達17條河流,屬於圖們江流域,為中溫帶半溼潤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溫度為4.8度。

這裡的夏天非常適合凹造型,7月平均溫度只有20.8度,穿一件不冷,套一件外套或疊穿T恤也不熱。

這片避暑勝地住著朝鮮、漢、滿、回、蒙古、壯、苗和土家主要八個民族,朝鮮族人口更是佔到60%。

然而以今天的信息發達和交通便利程度,地區、民族之間的交融進程遠遠超過上千年的總和。

走在馬路上,大家全是黃皮膚黑眼珠,根本分不出誰是朝鮮人,誰是漢人。

雖然這裡跟我們居住的地方很遙遠,可是個體面對社會環境鉅變的無力感,所改變的面相、眼神和肢體語言,全中國都是一樣的。

別說中國的55個民族漢化,全世界都在講全球化和趨於一致,越是發達的地區和國家,內部的差異越小,這是無法躲避的事實。

我們在和龍市政府門口打卡後,準備找家肯德基坐下來完成手頭的工作,地圖翻了大半天,愣是發現當地沒有肯德基麥當勞。

良哥開玩笑說不如看看哪些東北城市沒有這兩家美式快餐店,如果在這裡開第一家,生意豈不是好到爆。

我對此持有保留意見,這邊留下的幾乎是老人小孩,沒有什麼消費能力,一頓管飽的午飯也就十幾塊錢,肯德基麥當勞對他們來說,還是太貴了。

既然找不到地方工作,和龍也沒什麼特別的景點,我們就索性決定趕往下一個相鄰城市,車程只有50分鐘的龍井。

龍井是延邊最大的城市之一,全市總面積2591平方公里,向北和黑龍江連接,東南方向和朝鮮隔著圖們江相望,西邊眺望俄羅斯的普烈摩爾斯基區,被稱為延吉的後花園。

“龍井”這名字和龍井茶沒有任何關係,而是來源自一個流傳了上百年的故事。

據說1883年,朝鮮農民越過兀良哈嶺到這定居,在今龍井鎮龍井街與六道溝交叉路口的東北方向60米處發現一眼古井,於是他們在井邊建了“龍吊桶”,這村後來也改名為“龍井村”。

發展到今天,龍井一共有25萬人,朝鮮族佔到66%,這是中國境內朝鮮族居住最集中、朝鮮族原生態文化和民俗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被譽為“中國朝鮮族民俗文化寶庫”,建有中國唯一一座朝鮮民俗博物館。

不過我們親眼所見的城區,和漢族為主城市幾乎別無二致,一樣的樓房和道路,頂多這邊的路牌和店鋪都用雙語標識。

另外,沿途農村的一些房子明顯不同於東北的大玻璃平房,有藍色、橘色的屋頂,邊邊角角經過彎簷處理,翹著尾巴,類似於《大長今》中的建築風格。

說了這麼多,還是找家館子先填飽肚子吧。

這一路開過來,東北長白山這條線的館子爆雷率很低。我們經常不看點評APP,直接在路邊隨便找一家,有眼緣就走進去。

好在大多數沒有令人失望,比如龍井市政府旁邊這家聚豐園,推薦拍黃瓜、炒麵和招牌烤棒骨。

烤棒骨據說是全龍井僅此一家,很多人一來點上一斤,配著啤酒噸噸噸嘮起嗑來,還挺受當地人喜歡。

首先是份量充足,15塊錢一斤,老闆說用的是豬的大腿骨,塊頭大肉也多,吃一塊頂兩碗飯。

第二當然是味道好,部分東北店家放鹽像不用錢一樣,他們的剛剛好相當於我們的鹹到齁了,恨不得多扒幾口飯。

這家店找到恰到好處的平衡,棒骨有密制醬汁的十足鹹香,也不至於鹹到需要吃一口肉,喝一口水。

除此之外,棒骨既有酥脆的表皮,內在的筋肉做到了軟蠕,兩種截然不同的口感在口腔中交織爆炸,猶如走過一場神奇的探險。

面對我們毫不吝嗇的讚美,老闆更在乎小兒子放學的事情。

過了一會兒,小兒子一蹦一跳回來了,剛進門立刻和踢完足球的哥哥拌嘴打鬧,拎著書包的老闆娘隨後跟了進來。

奶奶一邊責備哥哥弄溼了課本,一邊詢問弟弟從哪裡學來的髒話,而老闆聽著老闆娘表揚小兒子在學校獲獎的事情。

雖然以我憤青的立場,在過去一直很懷疑人間溫情的真實性,認為這是人類的低級情緒,但是眼前這一幕不管怎麼說,還是真真切切打動了我。

這一家子不是什麼大富大貴的家庭,僅僅是茫茫十三億中的一小份子,這也只是眾多平淡無聊的中午之一。

不過一切最簡單的東西足以拼湊出最打動人心的情景,這是屬於普通城市普通人的普通快樂,像炎炎夏日的一陣清風,吹到人心窩裡。

龍井的確很普通,不熱鬧,隔壁是市政府,即使到了工作日的午飯時間,碩大的店裡只有我們仨一桌和另外兩人,格外冷清。

這裡見不到交通高峰期,上下班期間,馬路上的汽車多數是開往政府機關大樓。

那些無緣公務員的許多年輕人,要麼自己當老闆開飯店、網吧或KTV,要麼到周邊的大城市長春、延吉,要麼上韓國,男的當勞動力,女的當服務員。

這是龍井年輕人的現狀,少有人願意待在這裡。你說住在這裡平平淡淡、愜意是真的,但是難有發展也是真的。

過去的龍井可不這樣,這是延邊朝鮮族反帝反封建的啟蒙運動中心,宣傳反日愛國的《民聲報》在此創刊,馬列主義席捲人們的思想,幾乎見證了整一部侵華史。

老闆告訴我們市政府前面的老建築是曾經的日本駐龍井總領事館,又稱“間島日本總領事館”,民間俗稱“牛皮大院”。

間島,是韓國人對中國和朝鮮界河圖們江(韓國稱為豆滿江)以北、海蘭江以南的稱呼。

而中國稱之為“墾島”,原名“假江”,具體指的是圖們江北岸吉林延邊地區和龍縣光霽峪前的一處灘地。

由於東北這一帶是滿族的發源地,被稱為所謂的“龍興之地”,於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朝對東北實施封禁政策,絕對不允許關內漢族踏足。

這片肥沃的土地遭到荒棄,無人管理,18世紀60年代之後有不少朝鮮人過來定居和耕種,這也是中國朝鮮族的源頭之一。

為了防止朝鮮人把東北當成家一樣隨意出入,中朝兩國在1885年進行第一次國境線勘界,史稱“乙酉勘界”,可惜雙方始終沒有達成共識,為後來的“間島之爭”埋下後患。

這不得不說到同樣對東北虎視眈眈的俄羅斯了。

沙俄作為當時的世界強國之一,為了加強對遠東地區的控制,苦苦尋找太平洋不凍港供艦隊使用,大連的旅順港是他們的第一選擇。

藉著中國在1900年爆發義和團運動,俄國以保護在華領事和資產為由,派出20萬大軍非法進入東北,全面控制鐵路管理權,修築大量防禦工事。

此時的東北名義上是清帝國的一部分,實際形同俄國的一個省份。

日本人不願意了,之前因為俄國出面聯合德國、法國,被迫放棄遼東半島,現在他們又獨吞東北,更加不利於實現“東亞共榮圈”計劃。

按照計劃,日軍將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接著佔領全中國以此作為後備補給點,再稱霸東南亞和澳大利亞;

隨後在印度和納粹德國匯合,一起北上攻打蘇聯,終極目標是跨過太平洋打下美國,一統全世界。

1904年,日俄談判破裂,撕破臉的雙方在2月宣戰。經過旅順、奉天、遼陽會戰和黃海海戰等重大戰役,接連戰敗的俄國在1905年退回聖彼得堡。

同年11月,日本通過《己巳保護條約》控制朝鮮,插手間島問題,放大間島之爭;

1906年12月,日本西園寺內閣在伊藤博文的策劃下,決定發兵中國入侵延邊。

一年後,日本打著“保護朝鮮人民財產”的名號,強派60多名警察到延吉設立“朝鮮統監府間島臨時派出所”,大量開展間諜活動。

無能的清政府唯一做的只是和日本“交涉”,始終不敢以武力制裁,任其兩年間移居延邊的朝鮮人多達10萬,佔到延邊總人口的五分之四。

1909年11月,派出所更名為“間島日本總領事館”,直接聽命於日本外務大臣,負責日本在東北的軍事政治活動。

館內不僅有龐大的武裝警察機構,還有刑訊室、監獄和水牢等,這哪裡是領事館,分明是以龐大警察系統為主體的武裝侵略堡壘。

據歷史記載,間島日本總領事館從設立到1937年12月撤館為止,一共殺害抗日鬥士和群眾2萬餘人。

僅僅地下室就以非人道的方式奪走4000多條人命,一扇扇鐵門後汩汩流淌著幾十噸鮮血,種種可以想像、無法想象的斑斑事蹟全在這座充滿恐怖、憤怒和畏懼的建築中發生。

多年後,這個祥和優美的園子,這座精美設計的建築,野心勃勃的計劃的第一個海外據點如今安安靜靜地站在我們面前,站在被人遺忘的龍井。

眼前細細簌簌的行人走過的安靜街道也曾喧囂過,繁華的日子像過眼雲煙,都停留在昨天了。

如果不是當事人,有幾個人知道龍井還有一座天寶山,曾經的八大礦山之一,有色金屬的地質儲量和開採歷史都曾聞名全國。

這座銀礦原名紅石砬子。有史記載的最早開採時間足以追溯到光緒十五年(1889年),1893年為六十大壽的慈禧獻上白銀兩萬四千兩,博得老人家的歡心,賜名“天寶山”。

隨著清朝滅亡和“九一八”事件爆發,天寶山也在戰亂中被人遺忘,等到下一次恢復生產,是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個“五一”勞動節。

時值第一個五年計劃,天寶山作為生產工業原料、國防材料的重工業礦山,高度重視的中央先後撥下大量資金扶持。

天寶山在短短几年內形成了日處理礦石2000噸的生產規模,成為全國有色金屬系統的八大礦山之一,多次受到國家冶金部和有色總局的表揚。

許多人揣著“淘金熱”的夢想聚集在龍井,人口一度超過延邊首府延吉,他們定居、打工、賺錢、消費,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可惜金礦銀礦總有挖空的一天,進入九十年代後,挖了近100年的天寶山面臨資源貧乏、質量下降、成本提高、資金週轉困難諸多不利因素,無以為繼。

2002年2月19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批覆同意天寶山礦務局進入破產程序;

2002年3月13日,龍井市人民法院受理天寶山礦務局關閉破產一案,公告天寶山礦務局實施關閉破產;

伴隨礦山的停工,龍井的發展走向斷崖路,經濟萎靡不振。

政府早在2005年開始尋求轉型,修了幾家客運站試圖吸引俄羅斯和韓國的投資,正如我們見到的,一切都沒有發生和成功。

位於龍井經濟開發區的延邊義烏商貿城,因為主打低價的小商品無法承受深山的高昂運費,無人問津的空地長起了雜草,商業前景幾乎消失。

其實龍井只是一個小小的窗口,透過這個窗口是東北在過去二十年的倒退,空留下這些鏽跡斑斑的大型設備和建築,東北輝煌的沉默見證者。

那麼多有著繁忙工廠、發電廠、採礦和伐木向的鄉鎮和城市,一旦自然資源枯竭,無不是生產總值下降,工人失業和犯罪率上升,風光不再。

哪怕政府第一時間尋找出路,卻總是有心無力,難以重現往日的輝煌,有多少次舉臂高呼振興,就有多少次再度恢復平寂。

柯林斯詞典中,專門有一個詞語“Rust Belt”指這些“曾經擁有大量工業,現在處於經濟困難的地區”,即“鏽帶”。

這裡的建築在生鏽,這裡居住的人們也在慢慢、慢慢地生鏽,變得像這片大地一樣寂靜無聲。

以下為圖說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到和龍的距離不短,所以17號在安圖縣露營一宿後,18號早上再趕往和龍和龍井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早市的普通人們,他們才是這個國家的全部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我們點了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手撕的挺有勁道,蘸著狗醬吃著香,和尚也跳牆。煙燻的味道和大家平時吃到的煙燻雞鴨鵝是一樣的,主要是做得特別“爛”,入口用上下頜床輕輕一壓,肉和骨頭瞬間分離,吐出骨頭,留下滿嘴噴香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良哥更喜歡吃有韌勁的狗肉,悠悠覺得鹹了點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請認準當地人推薦的大韓狗肉館,這家店在導航上是沒有具體位置的,地點在某小學附近。這好像尋找一位世外高人,人們只知道他在這座山頭修仙,想要得道,自個兒慢慢找吧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這邊的水果攤和南方差不多,都有蘋果、鴨梨、芒果和藍莓,區別只在於是當地產的。當地的水果攤,比較特別的蘋果梨,吃起來真的是兩種水果的味道結合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準備離開臨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一路的木林森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眼前的這一幕很像“三賤客”幾年前的越南之旅,也是這樣佔居高位的路邊,這樣大片大片的綠色盡收眼底。“三賤客”嘖嘖感嘆越南有著全世界無與倫比的美麗,我卻為加起來有兩百歲的他們感到遺憾。他們不瞭解中國,無緣這些幾乎和文明社會斷絕聯繫,卻有一級柏油路的自駕遊愛好者樂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難得遇到的草原,趕緊下車拍照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暫時和森林說拜拜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偶爾出鏡的悠悠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正在找露營地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一茬接一茬的玉米地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在長白山遇到非常有設計感的翠柳公廁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開進這條寄予最後希望的小路,過了忐忑的十幾分鍾,好消息是判斷正確,小路通往剛剛看到的田地;壞消息是田地是密密麻麻的玉米地,除非和玉米一樣站著睡覺,不然沒法露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在抱有希望和淪為失望的不斷輪迴中,跌宕起伏的劇情迎來好萊塢式反轉,這方圓百里的玉米地不遠處剛好有那麼一座禿了的小山頭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站在山頂上,這片地都是我的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第一步是穿好骨架,其他的就容易了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幹活要緊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全部搭完的樣子,不要太溫馨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擺個躺椅坐在底下愜意地看著天空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麵條、火腿腸、辣條、甜蒜、老乾媽應有盡有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野餐時間到,開飯了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再來一罐三得利,完美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亂來山頂演唱會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大清早的小山坡瀰漫著霧氣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想要買氣罐,上網搜索“登山罐”就有了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早餐再吃一次麵條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先向右直行開往和龍,第二站才是龍井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順利抵達和龍,這邊的路都修得很好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例行在市政府門口打卡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和龍百貨有雙語標識,卻沒有肯德基麥當勞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盯著鏡頭的阿伯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匆匆路過的和龍街景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前往龍井路上農村的朝鮮族風格建築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距離龍井只剩45公里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這邊的視野逐漸變得空曠,山和森林相對地減少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進入龍井的道路很乾淨,也很冷清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到達龍井市政府門口,晒蔫了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龍井國境線長:142.5公里

龍井人口:24.6萬,朝鮮族佔66%

初印象:寂靜沒落的工業重鎮

➤臨江是一座特別早起的城市。

凌晨一點多的時候,我們所住賓館樓下的早市便有小販佔位擺攤,四點多因為吵鬧的厲害,良哥輾轉反側直至天亮,六點左右索性起床出門溜達。

我除了睡前聽到一些從走廊傳過來的不可描述的聲音外,基本一覺到天亮,直到良哥回來的那一陣有力的敲門聲把我驚醒。

“這邊藍莓真便宜,才10元一斤。”

看著良哥手裡拎著的水果,我下意識的“哦”了一聲,然後想到前段時間在超市花了20元買的一盒200克裝的藍莓,這價差有點大。東北貌似有很多藍莓種植園,應該也算是一大特色,此外還有甜瓜,也是路上看到的瓜農都在賣的一種當季水果。

按例在臨江早起後,處理完手頭的工作後就開始為午飯覓食。

根據良哥在當地的一位朋友的指引下,說解放小學邊上的大韓狗肉館不錯,一看導航原來就在賓館附近,也是早市所在的那條街,於是就直接殺奔過去。

東北人尤其朝鮮族是出了名的愛吃狗肉,據聞延邊地區一年大約要消費30萬條狗,當地有一句俗語是“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臨江雖然不屬於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但也是朝鮮族比較集中的一個聚居地,所以這邊的狗肉也是當地民眾餐桌上的家常菜。

可能一些人不認同吃狗肉,但我老家廣東汕頭,悠悠老家安徽宿州和良哥老家浙江金華都有吃狗肉的風俗,所以在這點上我們仨並沒有什麼忌諱。

至於東北這邊為什麼夏天也吃狗肉,在我們一路上求證得到的說法是,這相當於三伏天貼鍼灸,逼出體內的寒氣、陰氣。以前當地人在沒有空調的情況下還悶在屋子裡吃,為的就是驅寒。

點了一份煙燻狗蹄子和一份手撕狗肉,外加兩份時蔬。煙燻蹄子煮的酥爛,入口即化的那種,口感裡伴有煙燻味,應該是煮過後再煙燻。手撕狗肉的口感相對勁道些,說不上什麼特別之處,但味道還不錯,口留餘香的那種。

好像臨江這邊的飲食相比東北國境線上其他城鎮,最大的特色在於煙燻。良哥的那位朋友特意囑咐我們走之前再買點燻雞和薰蛋之類的帶著路上吃。

可惜出城的路上都沒有見到熟食店,還有大煎餅,也沒有口福吃到(臨江大部分居民的父輩是闖關東時期過來的山東人,至今很多家庭保留著山東的飲食習慣,可以卷一切的大煎餅正是其中之一)。

我們安慰自己說路上總有一些遺憾,這些零零總總的遺憾才是旅途回憶中最深的一部分。

當下最重要的,是把目光放在還有六小時路程的和龍——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第一站。

201國道將臨江和和龍連接在一起。

這條路車流依然很少,偶爾和幾輛橘色的戰旗牌森林消防車打個照面,雙方的眼神都帶著“你怎麼在這”的極大困惑。導航顯示300餘公里將近6個小時的車程。

經過前面幾天的國境線奔襲,給我最大的感觸是我們中國的幅員這麼遼闊,很多公路風景不亞於歐美,只是大家不知道,或者身處急功近利的社會中,無從出發。

傍晚時分,在離和龍還差不多兩個小時的車程,我們總算開出了那片積雨雲。此時,夕陽透過雲朵散落在層層田野間,我們像是行駛在一幅油畫中,有了陽光和清風的點綴,整個人的心情都好不少。

良哥覺得沒必要再往前趕路了,建議找個地方露營,晚上看看星空,喝點酒,吹牛聊會。於是看著前面一大片綠色的山林,我們找了下道口拐了進去。

人在城市待久了,總是這裡有點不爽,那裡有點毛病,需要讓大自然母親來治一治。

就露營來說,良哥算是這方面的老司機,近到新疆西藏,遠到南半球的新西蘭,都安營紮寨過;作為女生的悠悠沒有任何經驗,對第一次感到興奮和期待,好像實現了多年的夙願;我之前則因公關關係參加過兩次露營,不過都是被主辦方安排得妥妥當當,拎包入住。這回是真正輪到自己動手紮營,尤其還是自己團隊一起,內心也多少有些許期待。

開進去之後,發現這邊的山頭上都是成片成片的莊稼,玉米、大豆之類,基本找不到一塊可以容納一車三人的空地,更別奢望草地了。路過一個寥寥幾戶人家的村莊,地圖顯示著“安圖縣”。

時代的腳步沒有經過這裡,原色的木頭和水泥磚組成的房子維持著上世紀的風格和成色,然而我們的心思全不在這上面。

話事人良哥說開了這麼長一段時間,大家也不甘心,還是往前接著開吧。如果真的沒有再折回大路往和龍趕,至少不留遺憾。

在最終找到露營地——一座禿了的小山頭已經快六點,晚霞已經開始招搖過市。

雖然時值7月,這塊風水寶地卻見不到一隻蚊蟲,也沒有鄉下一貫的泔水味,外加地偏人少,陽光、空氣所有的一切都很乾淨清爽。

眼看遠處的夕陽落入地平線裡,在一陣忙亂過後,營地總算被我們支起來了。

人有時候真的很奇怪,當然我這裡說的是城裡人。不論生活如何安逸,總會過膩。於是想著跟大自然接觸,迴歸原野。

就像露營,明明各種不方便,但當你真正紮下營地的時候,坐在椅子上望一眼毫無遮掩的遠方和通透的天空,吸一口純粹的自然風,似乎所有不自在的毛病都不治而愈。

作為我們的主廚,悠悠全球首創掛麵煮方便麵,輔以配料包和火腿腸調味,看著咕嚕咕嚕冒泡的湯水煮著我們三個的疲倦、餓意和期待,心想生活可以簡單到很簡單,純粹其實就是豐富,也是小幸福。

即使麵條的賣相一般,色香味一樣不佔,但是坐在野外哧溜哧溜地吃著,那種味道在家裡和飯店裡都是絕壁吃不出的,因為這種味道里參雜著更多的是放鬆。

這一晚,我們在沒有星星和信號的黑夜中,配著老乾媽和啤酒,說著忘記說過的話,吃完了這一頓難忘的“面雜”,順便開了一場戶外露天演唱會。

打開手機的閃關燈,五音不全地嚎著“那一夜我獨自望著星空”,嚎出被壓抑太久的表現欲。藉著酒勁,人容易撥下人格這顆洋蔥的最外一層。

城市生活要求我們每個人都收起天真,無時不刻地顧慮人和人的圈子關係,活得像人精。這不是壞事,只是在錙銖必較的環境待久了容易神經衰弱,隨時像個氣鼓鼓的氣球,輕輕一刺就爆。

偶爾把自己扔進大自然裡,鬆鬆頭皮,釋放下天性,連接人和自然,確實有利於解開心結。

演唱會結束於一場不期而遇的小雨。

躺在帳篷裡,聽著雨聲越聽越大,我們三頂帳篷頭挨著圍在一起,開玩笑說山坡上衝下泥石流怎麼辦?良哥一句話倒是夠爽快:“不管了,睡覺!”

儘管風餐露宿,雨水交加,但這一晚我們三個都睡的很香。直到第二天的鬧鐘毫無人性地把我們叫醒。

處理完工作,收拾好營地,差不多已近上午十點。

繼續向和龍進發。

直到從山路下來,見到十字路口有一座“飛龍”雕塑,底座的“和龍”兩字告訴你—歡迎來到“長白山下金達萊(朝鮮語“杜鵑花”的音譯),最美中朝邊境線”。

話是這樣說—最美中朝,中朝友好。我對這座城市的最初印象卻是一條2015年1月的新聞:

那是一個寒冷的冬日,一名帶有手槍的朝鮮士兵,穿過凍上的圖們江,來到一個名為吉地屯的小村莊。

然後在傍晚時分,他向兩對老夫婦開槍,致其四人死亡。

當天夜裡,大舉出動的中國軍警開槍擊中他的腹部,將其抓獲,他大概在一天後死亡,遺體被送回朝鮮。

這條沒有經過國內媒體廣泛報導的新聞,只在中朝邊境的和龍引起人們的恐慌。

位於圖們江上游北岸、長白山東麓的“山城”和龍,面積達到5043平方公里,其中的山區、半山區佔到91%,平均海拔600米。

境內有多達17條河流,屬於圖們江流域,為中溫帶半溼潤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溫度為4.8度。

這裡的夏天非常適合凹造型,7月平均溫度只有20.8度,穿一件不冷,套一件外套或疊穿T恤也不熱。

這片避暑勝地住著朝鮮、漢、滿、回、蒙古、壯、苗和土家主要八個民族,朝鮮族人口更是佔到60%。

然而以今天的信息發達和交通便利程度,地區、民族之間的交融進程遠遠超過上千年的總和。

走在馬路上,大家全是黃皮膚黑眼珠,根本分不出誰是朝鮮人,誰是漢人。

雖然這裡跟我們居住的地方很遙遠,可是個體面對社會環境鉅變的無力感,所改變的面相、眼神和肢體語言,全中國都是一樣的。

別說中國的55個民族漢化,全世界都在講全球化和趨於一致,越是發達的地區和國家,內部的差異越小,這是無法躲避的事實。

我們在和龍市政府門口打卡後,準備找家肯德基坐下來完成手頭的工作,地圖翻了大半天,愣是發現當地沒有肯德基麥當勞。

良哥開玩笑說不如看看哪些東北城市沒有這兩家美式快餐店,如果在這裡開第一家,生意豈不是好到爆。

我對此持有保留意見,這邊留下的幾乎是老人小孩,沒有什麼消費能力,一頓管飽的午飯也就十幾塊錢,肯德基麥當勞對他們來說,還是太貴了。

既然找不到地方工作,和龍也沒什麼特別的景點,我們就索性決定趕往下一個相鄰城市,車程只有50分鐘的龍井。

龍井是延邊最大的城市之一,全市總面積2591平方公里,向北和黑龍江連接,東南方向和朝鮮隔著圖們江相望,西邊眺望俄羅斯的普烈摩爾斯基區,被稱為延吉的後花園。

“龍井”這名字和龍井茶沒有任何關係,而是來源自一個流傳了上百年的故事。

據說1883年,朝鮮農民越過兀良哈嶺到這定居,在今龍井鎮龍井街與六道溝交叉路口的東北方向60米處發現一眼古井,於是他們在井邊建了“龍吊桶”,這村後來也改名為“龍井村”。

發展到今天,龍井一共有25萬人,朝鮮族佔到66%,這是中國境內朝鮮族居住最集中、朝鮮族原生態文化和民俗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被譽為“中國朝鮮族民俗文化寶庫”,建有中國唯一一座朝鮮民俗博物館。

不過我們親眼所見的城區,和漢族為主城市幾乎別無二致,一樣的樓房和道路,頂多這邊的路牌和店鋪都用雙語標識。

另外,沿途農村的一些房子明顯不同於東北的大玻璃平房,有藍色、橘色的屋頂,邊邊角角經過彎簷處理,翹著尾巴,類似於《大長今》中的建築風格。

說了這麼多,還是找家館子先填飽肚子吧。

這一路開過來,東北長白山這條線的館子爆雷率很低。我們經常不看點評APP,直接在路邊隨便找一家,有眼緣就走進去。

好在大多數沒有令人失望,比如龍井市政府旁邊這家聚豐園,推薦拍黃瓜、炒麵和招牌烤棒骨。

烤棒骨據說是全龍井僅此一家,很多人一來點上一斤,配著啤酒噸噸噸嘮起嗑來,還挺受當地人喜歡。

首先是份量充足,15塊錢一斤,老闆說用的是豬的大腿骨,塊頭大肉也多,吃一塊頂兩碗飯。

第二當然是味道好,部分東北店家放鹽像不用錢一樣,他們的剛剛好相當於我們的鹹到齁了,恨不得多扒幾口飯。

這家店找到恰到好處的平衡,棒骨有密制醬汁的十足鹹香,也不至於鹹到需要吃一口肉,喝一口水。

除此之外,棒骨既有酥脆的表皮,內在的筋肉做到了軟蠕,兩種截然不同的口感在口腔中交織爆炸,猶如走過一場神奇的探險。

面對我們毫不吝嗇的讚美,老闆更在乎小兒子放學的事情。

過了一會兒,小兒子一蹦一跳回來了,剛進門立刻和踢完足球的哥哥拌嘴打鬧,拎著書包的老闆娘隨後跟了進來。

奶奶一邊責備哥哥弄溼了課本,一邊詢問弟弟從哪裡學來的髒話,而老闆聽著老闆娘表揚小兒子在學校獲獎的事情。

雖然以我憤青的立場,在過去一直很懷疑人間溫情的真實性,認為這是人類的低級情緒,但是眼前這一幕不管怎麼說,還是真真切切打動了我。

這一家子不是什麼大富大貴的家庭,僅僅是茫茫十三億中的一小份子,這也只是眾多平淡無聊的中午之一。

不過一切最簡單的東西足以拼湊出最打動人心的情景,這是屬於普通城市普通人的普通快樂,像炎炎夏日的一陣清風,吹到人心窩裡。

龍井的確很普通,不熱鬧,隔壁是市政府,即使到了工作日的午飯時間,碩大的店裡只有我們仨一桌和另外兩人,格外冷清。

這裡見不到交通高峰期,上下班期間,馬路上的汽車多數是開往政府機關大樓。

那些無緣公務員的許多年輕人,要麼自己當老闆開飯店、網吧或KTV,要麼到周邊的大城市長春、延吉,要麼上韓國,男的當勞動力,女的當服務員。

這是龍井年輕人的現狀,少有人願意待在這裡。你說住在這裡平平淡淡、愜意是真的,但是難有發展也是真的。

過去的龍井可不這樣,這是延邊朝鮮族反帝反封建的啟蒙運動中心,宣傳反日愛國的《民聲報》在此創刊,馬列主義席捲人們的思想,幾乎見證了整一部侵華史。

老闆告訴我們市政府前面的老建築是曾經的日本駐龍井總領事館,又稱“間島日本總領事館”,民間俗稱“牛皮大院”。

間島,是韓國人對中國和朝鮮界河圖們江(韓國稱為豆滿江)以北、海蘭江以南的稱呼。

而中國稱之為“墾島”,原名“假江”,具體指的是圖們江北岸吉林延邊地區和龍縣光霽峪前的一處灘地。

由於東北這一帶是滿族的發源地,被稱為所謂的“龍興之地”,於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朝對東北實施封禁政策,絕對不允許關內漢族踏足。

這片肥沃的土地遭到荒棄,無人管理,18世紀60年代之後有不少朝鮮人過來定居和耕種,這也是中國朝鮮族的源頭之一。

為了防止朝鮮人把東北當成家一樣隨意出入,中朝兩國在1885年進行第一次國境線勘界,史稱“乙酉勘界”,可惜雙方始終沒有達成共識,為後來的“間島之爭”埋下後患。

這不得不說到同樣對東北虎視眈眈的俄羅斯了。

沙俄作為當時的世界強國之一,為了加強對遠東地區的控制,苦苦尋找太平洋不凍港供艦隊使用,大連的旅順港是他們的第一選擇。

藉著中國在1900年爆發義和團運動,俄國以保護在華領事和資產為由,派出20萬大軍非法進入東北,全面控制鐵路管理權,修築大量防禦工事。

此時的東北名義上是清帝國的一部分,實際形同俄國的一個省份。

日本人不願意了,之前因為俄國出面聯合德國、法國,被迫放棄遼東半島,現在他們又獨吞東北,更加不利於實現“東亞共榮圈”計劃。

按照計劃,日軍將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接著佔領全中國以此作為後備補給點,再稱霸東南亞和澳大利亞;

隨後在印度和納粹德國匯合,一起北上攻打蘇聯,終極目標是跨過太平洋打下美國,一統全世界。

1904年,日俄談判破裂,撕破臉的雙方在2月宣戰。經過旅順、奉天、遼陽會戰和黃海海戰等重大戰役,接連戰敗的俄國在1905年退回聖彼得堡。

同年11月,日本通過《己巳保護條約》控制朝鮮,插手間島問題,放大間島之爭;

1906年12月,日本西園寺內閣在伊藤博文的策劃下,決定發兵中國入侵延邊。

一年後,日本打著“保護朝鮮人民財產”的名號,強派60多名警察到延吉設立“朝鮮統監府間島臨時派出所”,大量開展間諜活動。

無能的清政府唯一做的只是和日本“交涉”,始終不敢以武力制裁,任其兩年間移居延邊的朝鮮人多達10萬,佔到延邊總人口的五分之四。

1909年11月,派出所更名為“間島日本總領事館”,直接聽命於日本外務大臣,負責日本在東北的軍事政治活動。

館內不僅有龐大的武裝警察機構,還有刑訊室、監獄和水牢等,這哪裡是領事館,分明是以龐大警察系統為主體的武裝侵略堡壘。

據歷史記載,間島日本總領事館從設立到1937年12月撤館為止,一共殺害抗日鬥士和群眾2萬餘人。

僅僅地下室就以非人道的方式奪走4000多條人命,一扇扇鐵門後汩汩流淌著幾十噸鮮血,種種可以想像、無法想象的斑斑事蹟全在這座充滿恐怖、憤怒和畏懼的建築中發生。

多年後,這個祥和優美的園子,這座精美設計的建築,野心勃勃的計劃的第一個海外據點如今安安靜靜地站在我們面前,站在被人遺忘的龍井。

眼前細細簌簌的行人走過的安靜街道也曾喧囂過,繁華的日子像過眼雲煙,都停留在昨天了。

如果不是當事人,有幾個人知道龍井還有一座天寶山,曾經的八大礦山之一,有色金屬的地質儲量和開採歷史都曾聞名全國。

這座銀礦原名紅石砬子。有史記載的最早開採時間足以追溯到光緒十五年(1889年),1893年為六十大壽的慈禧獻上白銀兩萬四千兩,博得老人家的歡心,賜名“天寶山”。

隨著清朝滅亡和“九一八”事件爆發,天寶山也在戰亂中被人遺忘,等到下一次恢復生產,是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個“五一”勞動節。

時值第一個五年計劃,天寶山作為生產工業原料、國防材料的重工業礦山,高度重視的中央先後撥下大量資金扶持。

天寶山在短短几年內形成了日處理礦石2000噸的生產規模,成為全國有色金屬系統的八大礦山之一,多次受到國家冶金部和有色總局的表揚。

許多人揣著“淘金熱”的夢想聚集在龍井,人口一度超過延邊首府延吉,他們定居、打工、賺錢、消費,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可惜金礦銀礦總有挖空的一天,進入九十年代後,挖了近100年的天寶山面臨資源貧乏、質量下降、成本提高、資金週轉困難諸多不利因素,無以為繼。

2002年2月19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批覆同意天寶山礦務局進入破產程序;

2002年3月13日,龍井市人民法院受理天寶山礦務局關閉破產一案,公告天寶山礦務局實施關閉破產;

伴隨礦山的停工,龍井的發展走向斷崖路,經濟萎靡不振。

政府早在2005年開始尋求轉型,修了幾家客運站試圖吸引俄羅斯和韓國的投資,正如我們見到的,一切都沒有發生和成功。

位於龍井經濟開發區的延邊義烏商貿城,因為主打低價的小商品無法承受深山的高昂運費,無人問津的空地長起了雜草,商業前景幾乎消失。

其實龍井只是一個小小的窗口,透過這個窗口是東北在過去二十年的倒退,空留下這些鏽跡斑斑的大型設備和建築,東北輝煌的沉默見證者。

那麼多有著繁忙工廠、發電廠、採礦和伐木向的鄉鎮和城市,一旦自然資源枯竭,無不是生產總值下降,工人失業和犯罪率上升,風光不再。

哪怕政府第一時間尋找出路,卻總是有心無力,難以重現往日的輝煌,有多少次舉臂高呼振興,就有多少次再度恢復平寂。

柯林斯詞典中,專門有一個詞語“Rust Belt”指這些“曾經擁有大量工業,現在處於經濟困難的地區”,即“鏽帶”。

這裡的建築在生鏽,這裡居住的人們也在慢慢、慢慢地生鏽,變得像這片大地一樣寂靜無聲。

以下為圖說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到和龍的距離不短,所以17號在安圖縣露營一宿後,18號早上再趕往和龍和龍井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臨江早市的普通人們,他們才是這個國家的全部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我們點了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手撕的挺有勁道,蘸著狗醬吃著香,和尚也跳牆。煙燻的味道和大家平時吃到的煙燻雞鴨鵝是一樣的,主要是做得特別“爛”,入口用上下頜床輕輕一壓,肉和骨頭瞬間分離,吐出骨頭,留下滿嘴噴香手撕狗肉和煙燻狗蹄,良哥更喜歡吃有韌勁的狗肉,悠悠覺得鹹了點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請認準當地人推薦的大韓狗肉館,這家店在導航上是沒有具體位置的,地點在某小學附近。這好像尋找一位世外高人,人們只知道他在這座山頭修仙,想要得道,自個兒慢慢找吧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這邊的水果攤和南方差不多,都有蘋果、鴨梨、芒果和藍莓,區別只在於是當地產的。當地的水果攤,比較特別的蘋果梨,吃起來真的是兩種水果的味道結合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準備離開臨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一路的木林森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眼前的這一幕很像“三賤客”幾年前的越南之旅,也是這樣佔居高位的路邊,這樣大片大片的綠色盡收眼底。“三賤客”嘖嘖感嘆越南有著全世界無與倫比的美麗,我卻為加起來有兩百歲的他們感到遺憾。他們不瞭解中國,無緣這些幾乎和文明社會斷絕聯繫,卻有一級柏油路的自駕遊愛好者樂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難得遇到的草原,趕緊下車拍照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暫時和森林說拜拜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偶爾出鏡的悠悠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正在找露營地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一茬接一茬的玉米地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在長白山遇到非常有設計感的翠柳公廁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開進這條寄予最後希望的小路,過了忐忑的十幾分鍾,好消息是判斷正確,小路通往剛剛看到的田地;壞消息是田地是密密麻麻的玉米地,除非和玉米一樣站著睡覺,不然沒法露營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在抱有希望和淪為失望的不斷輪迴中,跌宕起伏的劇情迎來好萊塢式反轉,這方圓百里的玉米地不遠處剛好有那麼一座禿了的小山頭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站在山頂上,這片地都是我的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第一步是穿好骨架,其他的就容易了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幹活要緊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全部搭完的樣子,不要太溫馨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擺個躺椅坐在底下愜意地看著天空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麵條、火腿腸、辣條、甜蒜、老乾媽應有盡有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野餐時間到,開飯了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再來一罐三得利,完美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亂來山頂演唱會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大清早的小山坡瀰漫著霧氣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想要買氣罐,上網搜索“登山罐”就有了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早餐再吃一次麵條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先向右直行開往和龍,第二站才是龍井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順利抵達和龍,這邊的路都修得很好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例行在市政府門口打卡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和龍百貨有雙語標識,卻沒有肯德基麥當勞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盯著鏡頭的阿伯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匆匆路過的和龍街景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前往龍井路上農村的朝鮮族風格建築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距離龍井只剩45公里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這邊的視野逐漸變得空曠,山和森林相對地減少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進入龍井的道路很乾淨,也很冷清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到達龍井市政府門口,晒蔫了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茫然而疏離的延邊龍井市


▲市政府前面的龍井日本總領事館遺址,現在改為愛國教育基地,可惜當天在修繕,沒辦法進去

我們只專注原創汽車內容的生產,想要變得更懂車,可以訂閱我們的微信公眾號:車轍(ID:cartracks)。目前已經集聚了數十萬的粉絲,等你!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