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冬生(解放軍出版社原社長)

“星火燎原”終成不朽詩篇

《星火燎原》是一部回憶錄叢書,它發起於20世紀50年代中期,出自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一大批編著人員之手。1982年全書出版之時,鄧小平、葉劍英、徐向前、聶榮臻4位開國元勳為它題詞,標誌著這項巨大浩瀚的回憶錄工程的圓滿完成。


“星火燎原”終成不朽詩篇


1979年初,我調進解放軍出版社,在《星火燎原》編輯部做編輯校對、檔案保管等工作。此後在與浩瀚的書稿、檔案接觸中,逐步瞭解到了《星火燎原》這部記錄中國人民解放軍艱苦歷程和滄桑歲月的宏篇鉅著不尋常的成書過程。

今天,參與這一偉大工程、熟悉這一偉大歷史的人已經不多了。我作為這一有重要意義的浩大出版工程的當事人,又擔負了編著《記憶中的星火燎原》一書的光榮任務,目的就是把親身經歷的一些往事記錄下來,這是革命軍人應有的使命和責任。

中央軍委的重要決策

《記憶中的星火燎原》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全書分為:30年徵文、從南昌起義到陝北中央革命根據地、偉大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共4個篇章。

在書中,我首先介紹了這部叢書形成的簡要過程。1956年7月,為紀念建軍30週年,書寫人民軍隊輝煌的歷史,中央軍委決定發起“中國人民解放軍30年徵文”,出版一部反映我軍30年革命鬥爭歷史的回憶錄文集。由賀龍元帥擔任該書的籌委會主任,並在總政治部設立一個具體領導這項工作的部門——“中國人民解放軍30年徵文編輯部”。

“徵文啟事”一公佈,迅速在全軍乃至全國形成了撰寫革命回憶錄的高潮。不到一年時間,應徵稿件就達到3萬餘篇,經過各級徵稿組的層層挑選,送到編輯部的回憶錄文稿就有11000多篇。到1966年,這10年間徵文稿件達8萬多篇。作者差不多集中了全黨、全軍、全國所有縣團級以上領導幹部。

1957年,編輯工作開始。1958年9月,以徵文稿件選編而成,名為《星火燎原》的第一集上下冊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經過幾年的努力,到“文化大革命”前,叢書十集除第五、八集的文章未最後定稿,第一集修訂本未發行外,其他七集先後與讀者見面。1966年“文革”爆發,《星火燎原》叢書編輯工作被迫中斷。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中央軍委下發通知,《星火燎原》繼續選編修訂出版。經過5年的工作,到1982年6月10日,《星火燎原》叢書全部出齊。該書共編入632篇文章,373萬字,累計印數超過700萬冊。

從1956年徵文到1982年《星火燎原》叢書十集出齊,用了26年。期間,毛澤東題寫書名並接見編輯部同志,朱德寫序,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修改審定過文章。

1982年7月17日,解放軍出版社召開了慶祝《星火燎原》叢書出版和軍委領導題詞的座談會。會後,我寫了通訊《昔日星火已燎原》,發表在1982年第4期《星火燎原》雜誌上。


“星火燎原”終成不朽詩篇


毛澤東為《星火燎原》叢書題寫的書名

人民軍隊的英雄讚歌

《記憶中的星火燎原》根據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若干重要節點,選取了100多個英雄人物、戰鬥故事,較為系統、全面地反映了我軍從小到大、由弱到強的發展歷程,猶如一幅幅絢麗的革命戰爭畫卷。

在紅軍時期,有聶榮臻參加南昌起義、羅榮桓參與秋收起義、葉劍英領導廣州起義、彭德懷指揮平江起義、鄧小平發動百色起義、古田會議後朱德解了毛澤東之圍、陳毅因“富田事變”險被錯殺、譚政誘敵張輝瓚、劉亞樓繳獲三架敵飛機、長征途中劉伯承彝海結盟的真相、楊得志和十八勇士、楊成武指揮飛奪瀘定橋……

在抗日戰爭中,有李天佑率部首戰平型關、陳錫聯夜襲陽明堡、張宗遜指揮陳莊戰鬥、楊成武部擊斃日軍的“名將之花”阿部規秀、葉青山與國際主義戰士諾爾曼·白求恩、皮定均在邯長大道上、李達與百團大戰、陳毅的“江南抗戰之春”、左齊與南泥灣大生產、著名作家吳伯簫與他的一輛紡車、宋學義與狼牙山五壯士、華君武參加延安文藝座談會……

書中習仲勳回憶抗戰期間毛主席在延安的故事也很精彩。習仲勳不僅回憶了在延安大生產運動中周恩來的“紡線線”,其他中央領導同志也因大生產中的勞動特色,分別被稱為“毛辣椒”、“朱南瓜”,而他自己則因為小米種得好,而被稱為“習米子”。

在解放戰爭中,有鄒作盛中原突圍、洪學智初戰東北、閻長林跟隨毛主席撤出延安、何克希孟良崮上圍殲張靈甫、劉伯承千里躍進大別山、宋獻璋紅旗插上南京城、聶鳳智激戰上海三晝夜、丁玲在解放區的土改、董其武與綏遠起義,以及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前升起……

革命先輩慷慨悲壯、出生入死的細節再現,如一個個激盪的音符,奏響了人民軍隊的英雄讚歌。

  對傳承紅色基因產生巨大影響

《記憶中的星火燎原》還用大量鮮活的資料,記述了《星火燎原》出版後產生的巨大影響。

詩人稱它是“一首生命的歌”,史學家稱它是“血與火的真實記錄”,哲學家稱它是“中國革命歷史的經典”,兼有政治家、科學家、社會活動家、作家和書法家諸多頭銜的郭沫若,稱它是“一條紅寶石砌成的萬里長城”!

1956年發起“中國人民解放軍30年徵文”的時候,新中國大規模的戰爭包括抗美援朝戰爭才剛剛結束,人民群眾對英雄的崇尚非常強烈。此時發起的關於總結、回顧戰爭的回憶錄徵文,在國內產生的影響有多麼大,是可想而知的。

當時,30年徵文有些文章先期在《人民日報》《解放軍報》《中國青年報》上發表。在那個沒有電視,電影也很少的年代,徐向前元帥的《奔向海陸豐》、中央書記處書記陸定一的《老山界》、上將楊得志的《強渡大渡河》、上將楊成武的《飛奪瀘定橋》、中將吳先恩的《黨嶺山上》、少將吳華奪的《我跟父親當紅軍》等文章相繼在報紙上發表後,當日的報紙都會被搶售一空。為滿足讀者的需求,報社只好進行大量加印。中國青年出版社也以《紅旗飄飄》的名義先期結集出版。還有些回憶錄題材的徵文稿,如《紅色娘子軍》《黨費》《潘虎(杜鵑山)》等,編輯部還未結集出版,很多單位就已經把它們改編成電影或戲劇了。

《星火燎原》有30多篇文章被選進中小學課本,還有許多文章被翻譯成英、法、德、日多種語言文字,在世界上十多個國家出版了選集本。

令人欣慰的是,《星火燎原》許多回憶錄文章作為傳承紅色基因的種子,已迎來山花爛漫,萬山紅遍。

(來源:《黨建》2019年第3期,作者:朱冬生,原文標題:《“星火燎原”終成不朽詩篇——編著《記憶中的星火燎原》手記》)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