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學亞馬遜,不學Costco, 阿里88會員要做成什麼樣?'

"

現在國內外幾乎所有的知名電商都在做會員體系,亞馬遜Prime算最早的,已經做了14年,但電商也是跟傳統零售學的,Costco會員更早,有40年曆史。經過Costco門口,會有外國大媽一邊喊membership cards,一邊查看實體會員卡。

"

現在國內外幾乎所有的知名電商都在做會員體系,亞馬遜Prime算最早的,已經做了14年,但電商也是跟傳統零售學的,Costco會員更早,有40年曆史。經過Costco門口,會有外國大媽一邊喊membership cards,一邊查看實體會員卡。

不學亞馬遜,不學Costco, 阿里88會員要做成什麼樣?

澳洲Costco


無論電商的虛擬會員資格,還是傳統零售的實體卡,在會員費背後都是有巨大成本支出的。比如單純看Prime的會員權益成本,目前仍高於會費收入;Costco會員費幾乎是它的全部利潤來源,但它需要一直保持很低(11%左右)的毛利率,把利潤讓渡給會員。所以,平臺做會員體系會如何衡量投入產出比、對消費者的吸引力是否有持續性?是挺有意思的事,值得研究。

拿最近聲勢挺大的阿里88VIP會員為例,連續兩年在8月8日辦明星演唱會,光這些一線藝人的出場費就不是小數目。今年平臺把參與全年九五折的品牌商從88個擴充到388個,又把飛豬旅行卡等集團旗下業務新近納入會員權益中,這些都是成本。從產出的角度看,推出剛滿一年的88VIP該怎麼評估呢?

"

現在國內外幾乎所有的知名電商都在做會員體系,亞馬遜Prime算最早的,已經做了14年,但電商也是跟傳統零售學的,Costco會員更早,有40年曆史。經過Costco門口,會有外國大媽一邊喊membership cards,一邊查看實體會員卡。

不學亞馬遜,不學Costco, 阿里88會員要做成什麼樣?

澳洲Costco


無論電商的虛擬會員資格,還是傳統零售的實體卡,在會員費背後都是有巨大成本支出的。比如單純看Prime的會員權益成本,目前仍高於會費收入;Costco會員費幾乎是它的全部利潤來源,但它需要一直保持很低(11%左右)的毛利率,把利潤讓渡給會員。所以,平臺做會員體系會如何衡量投入產出比、對消費者的吸引力是否有持續性?是挺有意思的事,值得研究。

拿最近聲勢挺大的阿里88VIP會員為例,連續兩年在8月8日辦明星演唱會,光這些一線藝人的出場費就不是小數目。今年平臺把參與全年九五折的品牌商從88個擴充到388個,又把飛豬旅行卡等集團旗下業務新近納入會員權益中,這些都是成本。從產出的角度看,推出剛滿一年的88VIP該怎麼評估呢?

不學亞馬遜,不學Costco, 阿里88會員要做成什麼樣?

88會員演唱會舉辦地


商家利益是阿里會員的精髓

理論上,國內電商已進入拼存量階段,新用戶增長空間有限,提升現有用戶的客單價與復購率、從不斷上漲的GMV中分得更多佣金收入,是可行方式。國內電商會員基本是在這個背景下誕生的,當然也和電商整體的成熟度有關。

亞馬遜、Costco、網易嚴選,這些會員都誕生於自營平臺下,最初都是平臺自己賣貨,會員在享受權益、核銷權益時直接與平臺進行操作;而阿里巴巴的特點是第三方平臺,貨不是自己的,權益核銷相對比較複雜,權益豐富但也分散,缺乏一個簡單粗暴的賣點,比如Costco會員認知就是省錢,Prime認知就是免運費、看電影等。但阿里會員有自身獨特性。

上週接受採訪時,一位阿里全平臺88VIP業務的負責人提到了他們做會員的思路,即做會員不論早晚及模式差異,最重要的是用自身優勢去做。物流是美國電商的一個痛點,被Prime抓住了,但這不是國內電商的痛點。而且從長遠看,平臺一直貼錢做會員是貼不起的,要考慮一個長線模式。

阿里與亞馬遜都是利用旗下豐富的業態給會員權益池加量,相比,阿里最大的差異性應該說是在商家資源上。它把越來越多的品牌商(相當一部分是能代表新消費風尚的那些品牌)納入到會員體系,通過折扣回饋會員,從而吸引更多用戶成為付費會員。這些商家不僅是天貓上的賣家,還包括餓了麼的商戶、飛豬上的酒店,以及淘票票、優酷等。

只有這些商家從中得到實惠,才能讓這個閉環完整。商家在意的是什麼呢?通過對不同領域品牌商的溝通了解,商家需要的是更精準的流量以及購買力更強、更能為旗下新品花錢的新用戶,他們最好也有高頻復購的傾向。因為單純的打折促銷不需要建立會員體系,到時候直接打折就行了,但由此拉來的流量來的快去的也快,有些商家本身並不缺這些流量。

像零食品牌三隻松鼠在後臺監測,88VIP會員給該品牌帶來的客單價提升在20%以上,挖掘高價值用戶是他們進入阿里會員體系後摸索到的方向。因為零食消費本身沒有忠誠度可言,但去年雙十二期間針對這些高價值用戶推出的139元堅果禮包等新品銷量不錯,拉昇了整體客單價,直接決定雙十二的銷售額比雙十一還高。他們認為,如果能精準服務到這批會員,能使其建立忠誠度,甚至改變公司的收入結構。

另據意大利電器品牌德龍的數據監測,在88會員節期間的預售中,40%的訂單來自88VIP會員;實際轉化購買時,有60%來自88VIP會員。也就是說,會員體系給德龍帶來了更精準的客群,所以轉化率得以提升。

商家的邏輯在於,通過會員體系更深入地去理解人,瞭解目標客群的潛在消費力,從客單價或復購率的提升中獲益,而點對點折扣相當於一筆佣金支出或者品牌廣告。實際上這是一個“分層”的運營思路,按照阿里的說法,天貓上有20萬全球品牌商。與折扣中讓渡的毛利相比,品牌商更重視的是用戶運營本身,這是與分銷商的差別。可見,88VIP是一個與品牌商緊緊捆綁的會員體系,會員的一部分熱情也是依附在品牌上的。


"

現在國內外幾乎所有的知名電商都在做會員體系,亞馬遜Prime算最早的,已經做了14年,但電商也是跟傳統零售學的,Costco會員更早,有40年曆史。經過Costco門口,會有外國大媽一邊喊membership cards,一邊查看實體會員卡。

不學亞馬遜,不學Costco, 阿里88會員要做成什麼樣?

澳洲Costco


無論電商的虛擬會員資格,還是傳統零售的實體卡,在會員費背後都是有巨大成本支出的。比如單純看Prime的會員權益成本,目前仍高於會費收入;Costco會員費幾乎是它的全部利潤來源,但它需要一直保持很低(11%左右)的毛利率,把利潤讓渡給會員。所以,平臺做會員體系會如何衡量投入產出比、對消費者的吸引力是否有持續性?是挺有意思的事,值得研究。

拿最近聲勢挺大的阿里88VIP會員為例,連續兩年在8月8日辦明星演唱會,光這些一線藝人的出場費就不是小數目。今年平臺把參與全年九五折的品牌商從88個擴充到388個,又把飛豬旅行卡等集團旗下業務新近納入會員權益中,這些都是成本。從產出的角度看,推出剛滿一年的88VIP該怎麼評估呢?

不學亞馬遜,不學Costco, 阿里88會員要做成什麼樣?

88會員演唱會舉辦地


商家利益是阿里會員的精髓

理論上,國內電商已進入拼存量階段,新用戶增長空間有限,提升現有用戶的客單價與復購率、從不斷上漲的GMV中分得更多佣金收入,是可行方式。國內電商會員基本是在這個背景下誕生的,當然也和電商整體的成熟度有關。

亞馬遜、Costco、網易嚴選,這些會員都誕生於自營平臺下,最初都是平臺自己賣貨,會員在享受權益、核銷權益時直接與平臺進行操作;而阿里巴巴的特點是第三方平臺,貨不是自己的,權益核銷相對比較複雜,權益豐富但也分散,缺乏一個簡單粗暴的賣點,比如Costco會員認知就是省錢,Prime認知就是免運費、看電影等。但阿里會員有自身獨特性。

上週接受採訪時,一位阿里全平臺88VIP業務的負責人提到了他們做會員的思路,即做會員不論早晚及模式差異,最重要的是用自身優勢去做。物流是美國電商的一個痛點,被Prime抓住了,但這不是國內電商的痛點。而且從長遠看,平臺一直貼錢做會員是貼不起的,要考慮一個長線模式。

阿里與亞馬遜都是利用旗下豐富的業態給會員權益池加量,相比,阿里最大的差異性應該說是在商家資源上。它把越來越多的品牌商(相當一部分是能代表新消費風尚的那些品牌)納入到會員體系,通過折扣回饋會員,從而吸引更多用戶成為付費會員。這些商家不僅是天貓上的賣家,還包括餓了麼的商戶、飛豬上的酒店,以及淘票票、優酷等。

只有這些商家從中得到實惠,才能讓這個閉環完整。商家在意的是什麼呢?通過對不同領域品牌商的溝通了解,商家需要的是更精準的流量以及購買力更強、更能為旗下新品花錢的新用戶,他們最好也有高頻復購的傾向。因為單純的打折促銷不需要建立會員體系,到時候直接打折就行了,但由此拉來的流量來的快去的也快,有些商家本身並不缺這些流量。

像零食品牌三隻松鼠在後臺監測,88VIP會員給該品牌帶來的客單價提升在20%以上,挖掘高價值用戶是他們進入阿里會員體系後摸索到的方向。因為零食消費本身沒有忠誠度可言,但去年雙十二期間針對這些高價值用戶推出的139元堅果禮包等新品銷量不錯,拉昇了整體客單價,直接決定雙十二的銷售額比雙十一還高。他們認為,如果能精準服務到這批會員,能使其建立忠誠度,甚至改變公司的收入結構。

另據意大利電器品牌德龍的數據監測,在88會員節期間的預售中,40%的訂單來自88VIP會員;實際轉化購買時,有60%來自88VIP會員。也就是說,會員體系給德龍帶來了更精準的客群,所以轉化率得以提升。

商家的邏輯在於,通過會員體系更深入地去理解人,瞭解目標客群的潛在消費力,從客單價或復購率的提升中獲益,而點對點折扣相當於一筆佣金支出或者品牌廣告。實際上這是一個“分層”的運營思路,按照阿里的說法,天貓上有20萬全球品牌商。與折扣中讓渡的毛利相比,品牌商更重視的是用戶運營本身,這是與分銷商的差別。可見,88VIP是一個與品牌商緊緊捆綁的會員體系,會員的一部分熱情也是依附在品牌上的。


不學亞馬遜,不學Costco, 阿里88會員要做成什麼樣?

88VIP權益


設淘氣值門檻,阿里到底想要什麼?

另外一個顯著差別在於,88VIP會員設置了非現金的准入門檻,淘氣值1000分以上的可以88元購買會員資格,達不到這個分數的要花888元,差距很懸殊。其他電商很少看到這種門檻式的設計邏輯。

我的理解是,阿里並不寄希望於能有多少用戶花888元高價買會員,而更看重的是那些花88元買會員的人。換句話說,阿里希望能全方位運營的不是土豪似的“有錢人”,而是能引領消費趨勢,又有穩定消費能力的人。

後臺數據反映了這個思路,88VIP會員目前集中在一、二線城市,六成以上是女性消費者,上海的會員中,女性佔比更高,達到七成。平均看,會員平時消費的客單價是非會員的兩倍,消費的品類寬度是後者的6倍。88VIP會員本身享受餓了麼會員權益,而88VIP會員在餓了麼上消費的平均客單價比餓了麼本身的超級會員高出20-30%。

收會員費不是阿里(至少不是現在)的訴求,它想鎖定對平臺黏性更強、更活躍的那批人,很可能這批人的日常衣食住行已經依附在電商平臺上。因此它設置了1000分(且是浮動變化的)這個不能輕易達到的門檻,先人為篩去一部分用戶。這是一種用戶分層,對用戶生活圈的鎖定。

現在88VIP推出已滿一年,續費率情況是值得關注的事,目前還沒有官方數據透露。到底是追求高續費率(類似於Costco,北美地區續費率90%),還是追求更多新會員、做下沉拓展(有點像Prime),背後對應的會員權益運營策略是不同的。從阿里目前的對外表達看,一味發展更多新會員似乎不是其首要目標,而是要藉助會員體系讓集團旗下的業務數據實現共享,並將更多品牌商納入會員體系,增加權益含金量。

至於會員制的投入產出比,如果單純核算權益成本與會費收入,目前沒有一家電商在會員上是盈利的。傳統零售Costco能完全靠會員費賺錢,一方面是因為它自己犧牲了一部分毛利,另一方面是它憑藉低SKU策略與單品擊破能力,無限壓低了上游供應商的毛利空間,相當於有一部分權益成本是上游支付的。有海量SKU的電商不適合這種模式。

對於88VIP,可能仍要從阿里的大盤去衡量。其營收增長率單純靠交易頻次提升比較難,需要拉昇客單價助力。阿里做會員是一個圈定品牌商、圈定目標用戶做升級的過程,與品牌方追求的方向和利益應該是一致的。 公號:一千二百字(word1200)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