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者薛兆豐:教育可能是最頑固抵抗技術革命的行業

鯨媒體訊(文/胡瑩)5月21日,2019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在昆明滇池國際會展中心開幕。經濟學者薛兆豐在會上表示:教育可能是最頑固抵抗技術革命的行業。關於從科技進步到商業轉換的過程,薛兆豐觀察到了以下5點。

第一、在做未來的展望時,常常高估了一年能做的事,而低估了十年所能做的事。在薛兆豐看來,從技術到應用往往經過十數年或者是更長時間。他提出:教育可能是最頑固抵抗技術革命的行業,過去有通信函授大學沒有改變傳統大學的教育方式,電視大學沒有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互聯網上的慕課大學也沒有取代傳統的教學方式。另外他表示,人工智能還不可能代替人的智能。

第二、從技術到商業,不以點展開,不以線展開,而是以面展開的。人們對未來的預測往往存在很多的偏差和很多的缺漏,針對技術未來的發展方向還不足以達成準確的定位。

第三、不能只是看技術上的可能性,還要看人的需求和人性。薛兆豐表示,不能只根據技術本身的發展變革所帶來的可能性,還要考慮到人們對於技術的需求和選擇,只有在技術真的可以和人們的需求之間實現對接,能夠被人們認可並實現長期主動使用,技術到商業的轉化才有意義。

第四、技術到商業的轉化不僅僅要看他的長板,還要看許多的短板,發展是根據短板來決定的。薛兆豐提到;“技術要推廣不僅要過技術關,還要過政策、利益、道德、人類風俗習慣關。”他提出隨著科技的發展,個人隱私保護就成為了熱點話題,“在保護隱私和利用數據的價值之間,應該找到一個合理的平衡點”。

最後,薛兆豐指出;“我們現在對於未來的計算和展望,其實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未來真正的發展會取決於那些我們還不知道的因素。”他認為,從技術到商業的轉化是慢的,要有耐心;要有全面的觀點,技術可能在我們意想不到的環節裡面有很好的應用;不能只是看技術,還要看人性、政策、道德倫理的約束,最後才能一步一步發展下去。

經濟學者薛兆豐:教育可能是最頑固抵抗技術革命的行業

(經濟學者薛兆豐)

以下為演講全文:

大家下午好,很榮幸受到大會的委派在這個環節跟大家做個分享。我想從科技進步到商業轉換的過程談幾個個人的觀察,供大家批評和討論。

我的第一個觀察,我們常常高估了一年能做的事,而低估了十年所能做的事。

由於季節的變化和日曆年的存在,我們每年都會聚在一起總結過去,展望未來。但是事物的變化過程跟日曆年、氣節的變化不一定同步,所以我們經常會見到一種現象,我們做一年展望的時候,往往會高估了一年所能夠做的事情,而低估了十年或者更長時間所能夠做的事情。

舉個例子,集裝箱塑造了世界商業的版圖,這是一種重要的發明,200年前,英國人提出了這個概念,但是要等150多年才有人開始實施這種運輸的方式,到那時候還要再等幾十年的時間,人們還要跟鐵路、公路、工會等各種機構、行業做鬥爭,漸漸集裝箱才站穩腳跟。

比如互聯網。在1950年代有了互聯網的構想,但是到1960年代,美國國防部才開始建立最早的互聯網。再過十年通信協議推出,再過十年,到了1980年代,美國的大學建立骨幹網,1990年代互聯網才向公眾開放。到今天,又過去幾十年,互聯網才遍地開花,成為我們生活當中的必需品。

教育可能是最頑固抵抗技術革命的行業,過去有通信,函授大學沒有改變傳統大學的教育方式,電視大學沒有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互聯網上的慕課大學也沒有取代傳統的教學方式。

有人說人工智能很快就會取代人的智能,我覺得這種看太樂觀了或者是太悲觀了。其實我們人自己連自己是怎麼思考的,大腦運作的機制90%以上我們還是不知道的,我們怎麼幫助機器戰勝我們自己?比如說機器學習,我們以為機器會自己學習,但是背後其實有大量的人工干預。

舉個簡單例子,比如說今天在場的,此時此刻,每個人知道現在會發生什麼事情,多少年後回想起來大概知道今天發生了什麼事情。但是假設現場有一個全知全能的機器人記錄下我們在場的每個原子的每一個狀態,每一個運動軌跡,他也對今天發生的事情一無所知,他的意義是什麼?根本不知道。所以從技術到應用往往經過十數年或者是更長時間。

我的第二個觀察,從技術到商業,不以點展開,不以線展開,而是以面展開的。

人們對未來的預測往往存在很多的偏差,有很多的缺漏,我們其實不太知道技術會在哪個領域得到透徹的應用。電影《流浪地球》講的是50年後的地球,但是主人公還用一個圓形的方向盤,說好的自動駕駛去哪兒了?電影裡面還有一個鏡頭,人在地下城裡面玩麻將。現在重新寫小說會有人戴上VR玩吃雞的遊戲。技術會朝哪個方向比較,我們並不知道。

第三個觀察,我們不只是看技術上的可能性,還要看人的需求和人性。

空客A380今年宣佈停產,從運行到今年只有12年,顯然是一個失敗的商業項目,這個商業項目的成敗取決於當初的一個判斷,取決於人到底是願意省汽油還是時間?如果省汽油,他們會跑到大的集散地乘坐A380去另一個大的集散地,再到他們的目的地。如果認為時間寶貴,他們會選擇點對點的飛行,哪怕點對點的飛行平均成本會更高。

今天我們很多人喜歡說綠色環保、節能減排,但這只是嘴上說的,實際上每個人的真實需求往往是更舒適、更方便、更多、更好、更奢華,甚至更炫酷,所以,我們在瞭解技術的時候也要了解人性。

第四個觀察,技術到商業的轉化不僅僅要看他的長板,還要看許多的短板,發展是根據短板來決定的。

技術要推廣不僅要過技術關,還要過政策、利益、道德、人類風俗習慣關,比如說網約車是一種很好的技術模型,但是在世界各地的發展並不順利,主要原因是因為觸及到了傳統出租車司機的利益,所以博弈還在繼續。

隱私也是今天的技術挑戰的一個重要領域,沒有人願意自己被識別、被跟蹤技術統計分析,如果我們絕對保護一個人的隱私,那麼互聯網的價值就不能夠充分的攫取。比如說Kindle上的Highlight數據,有了這個Highlight數據,我們很短時間就能看到這本書的重點,但是Highlight數據是多多少少以犧牲用戶的隱私為代價。我想說的時候,在保護隱私和利用數據的價值之間,我們應該找到一個合理的平衡點。

最後,我們對未來的計算,其實對未來的展望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未來的真正的發展會取決於那些我們還不知道的因素。

未來學者Arthur C. Clarke曾經說過,任何一位資深的科學家,如果他說一件事情是可能的,那麼這件事情大概率是可能的,他說的是對的;但是如果一位資深的科學家說這件事情不可能,大概率是錯的,因為他說不可能的事情會變成可能,所以真正帶來革命的技術實際上都是魔術。

今天很多人相信我們能夠通過好的技術預測未來,也有人認為我們不能預測未來。能不能預測未來,取決於你能不能推翻下面這個三段論。如果你沒有辦法推翻下面這個三段論,那未來就是不可以預測的。

一,人們擁有知識,而知識會影響人們的行動,從而影響未來;

二,知識本身是在不斷變化、增長的;

三,所以未來是不可能被預測。

簡單說,這是我自己的幾點觀察,這是今天我們所處的處境:

從技術到商業的轉化是慢的,要有耐心;要有全面的觀點,技術是遍地開花的,可能在我們意想不到的環節裡面有很好的應用;我們不只是看技術,還要看人性、政策、道德倫理的約束;最後一步一步發展下去。技術到商業的變化、轉化又是非常快的,快到我們根本認不得,讓我們覺得面目全非,翻天覆地。

我期待和大家一塊擁抱未來的魔術,謝謝大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