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法人單位從業者平均工資12.7萬元'

"

昨天下午,北京市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社會民生專場舉行。北京青年報記者在會上獲悉,新中國成立70年來,教育、醫療、就業等民生領域取得巨大進展,養老服務、社會救助等各項工作紮實推進。

初中就近入學比例達到99%以上

在教育方面,市教委副主任、新聞發言人李奕介紹,本市目前有各級各類學校3500多所,教育人口310多萬。本市積極迴應社會關切,人民群眾受教育機會極大豐富,教育公平取得顯著突破,從1949年到2018年,在園幼兒從2321人發展到45.06萬人,學前教育由稀缺走向普及普惠; 2018年小學、初中就近入學比例分別達到96%、99%以上,初中學生升入優質高中比例達到52%以上,覆蓋城鄉的130多個學區、150多個教育集團滿足了絕大多數孩子在家門口上好學的期盼,普通高校在校生規模由不足2萬人發展到100餘萬人,成為全國優質高等教育資源最集中的地區。

同時,本市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持續提高。高等教育圍繞“四個中心”功能建設強化內涵式發展,34所高校、164個學科進入國家“雙一流”建設名單, 194個學科進入教育部學科評估A類(佔全國的27%),獲國家科技三大獎的數量佔全國高校獲獎總數的20%以上,建設22個高精尖創新中心和99個高精尖學科,學科建設、創新能力穩居全國第一。職業教育著眼產業結構加快轉型升級,實施“特高計劃”,高端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能力不斷增強。首都教育總體佈局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不斷優化,與津冀各地簽署合作協議40多個,執行扶貧和對口支援項目170多個,有效發揮了輻射帶動作用。

以藥養醫已不復存在

在醫療方面,本市人均期望壽命由解放初期的52.8歲增長到2018年的82.2歲。醫療衛生機構從1949年的61個增至2018年的11100個,(其中中醫類1164個,非公立5097個),增長181倍,床位數從3001張增至12.4萬張,增長40倍。今年6月15日,本市實施醫耗聯動綜合改革,取消醫用耗材加成,調整規範6621項醫療服務項目。

通過改革與改善、監管、保障相結合,分級診療制度基本建立,基層就診人次連續28個月上升,醫療機構收入結構出現良性變化,以藥養醫、以耗養醫在北京已不復存在。

同時,本市進一步提高鄉村醫生待遇政策,2019年對在鄉村工作滿40年的2667名村醫進行慰問表揚。建成了2078個具有預防、保健、基本醫療、健康教育、康復、計劃生育技術指導功能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2018年試點推廣智慧家醫、為簽約居民提供健康管理。建立了4100個社區家庭醫生服務團隊,累計簽約740萬人。

2018年,市衛生健康委開始履行市老齡辦公室工作職責,制定了全國首部居家養老地方法規。目前,全市建成區、街鄉、村居養老服務機構964所,戶籍人口90歲及以上有5.5萬人。

法人單位從業人員工資年均增10%

在就業方面,市人力社保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北京不斷豐富完善促進就業創業政策措施,高標準打好穩就業、促就業“組合拳”。特別是通過減稅降費和穩崗補貼等一攬子措施,支持企業高質量發展,預計2019年,僅通過社保降費就將為企業減負約200億元。“本市在保持就業局勢穩定基礎上,就業質量穩步提高,主要體現在就業規模、就業結構、就業收入、就業權益上。”該負責人說。

就業收入也穩步提高,實現勞動者收入與經濟增長同步,2018年北京市法人單位從業人員平均工資達12.7萬元,近十年年均工資增長在10%左右;就業權益有效保護,健全勞有所得保障機制,推動勞動合同制度,實現社會保險全覆蓋,勞動關係和諧穩定。

社區工作者月均工資增長約3000元

在民政方面,截至目前,本市惠民生、兜底線,養老服務、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基層社會治理、社會事務等各項工作紮實推進,基本形成具有首都特色的民政事業發展格局。本市以政府令的形式確立了“9 1”的社會救助體系,將專項救助向低收入家庭或其他有特殊困難的家庭延伸,形成階梯式救助模式。

從2013年到2019年,本市城市低保標準由家庭月人均580元提高到1100元,農村低保標準從460元提高到1100元。城鄉低收入家庭認定標準由月人均740元提高到2200元,並與最低工資標準掛鉤,實現動態調整。特困人員供養預算標準按照不低於全市上年度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執行,基本生活標準不低於本市最低生活標準的1.5倍。

社工隊伍不斷壯大,目前,全市3.5萬名社區工作者中,平均年齡39.3歲,90%以上達到大專以上學歷,成為服務社區居民的生力軍。從2018年1月1日起,北京市社區工作者工資總體待遇平均水平由不低於本市職工平均工資的70%提高到100%。調整後,社區工作者年人均應發工資達到10萬元,月人均應發工資增長約3000元。文/本報記者 武文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