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昌的這些老街老廟,都不見了……

許昌 建築 歷史 河南 萊州 山東 老家許昌 2019-06-10
許昌的這些老街老廟,都不見了……

從地圖上消逝的許昌老街老廟,你還記得嗎?‖老家許昌

文‖邢志堅

街衢是城市的骨架和血脈,也是承載時代記憶的歷史座標和文化符號。在還沒有現代居民小區的年代裡,人們的生活軌跡大都同一個個街巷、院落相交匯,一條街道就是一段歷史,每個屋簷下都有幾多故事。

我從小生在許昌,長在許昌,對許昌的老城老街有一種特殊的感情。不管哪一條老街變了樣,改了名,都會在我記憶的底版上留下劃痕。每當看到一條條熟悉的街道從眼前消逝,一座座古舊的建築在挖掘機下化為瓦礫,我心頭總有一種說不出的滋味。

我學資淺薄,閱歷不深,不知道許昌城究竟始建於哪朝哪代。但從上世紀五十年代我剛剛記事起,所看到的許昌城基本上還是史志中記載的民國時期的老格局,城中的街道、建築也都還是過去的舊模樣,秦磚漢瓦,青灰斑駁;就連街名、地名也是沿用過去,南大街、天平街、井巷街、榆柳街、古槐街也都名副其實,就連南大街兩側商號門頭上的彩繪裝飾和“八仙過海”“蟾宮折桂”等石刻雕像也都還完好無損,栩栩如生,只不過物是人非,“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不變的是老街老屋,變化了的是其中的主人和街坊。“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不但過去的許多廟宇都換上了新招牌,例如,過去的老城隍廟和上仙殿分別成了縣人民政府和許昌地委的辦公地,後來稱為“春秋樓”的關岳廟被當作縣政府的家屬院,火神廟、五郞廟、大王廟、關帝廟、玉皇廟、陳太邱祠等都改成了學校,三元宮裡蓋起了大眾劇院(後來的春秋大劇院),而且許多街道也徒有虛名,衙前衙後無衙門,察院街上無察院,清虛街不見清虛觀,奎樓街已無奎星閣,就連魏衚衕、臧衚衕、寇家巷等同姓家族聚集的老街也成了七姓八家混居雜處之地。

許昌的這些老街老廟,都不見了……

往日的高門大宅成了平民百姓的住所,過去一家居住、登堂入室的幾進深宅大院也變成了擁擠狹窄、人聲鼎沸的大雜院,我到這裡的同學家串門,就像走迷宮一樣,曲裡拐彎,暈頭轉向。

摸著門口那不知坐臥了多少年的青石獅子和黑漆大門上依然閃亮的黃銅獸頭門環,舉首仰望高高的門楣上那依稀的字跡刻痕,我時常禁不住遐想:這裡都住過什麼樣的富貴人家?門樓下可曾掛過寫著“某府”“某宅”的大紅燈籠?後來長大讀了劉禹錫的詩,才恍然領悟了“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深邃意境。

建國初期,百廢待舉,由於政府財力有限,不可能進行大規模的城市建設,只能充分利用過去的老舊建築,增加既有住宅的居住密度,以解燃眉之急,因此,一直到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許昌的老城老街都還保存完好。

雖然一些古建築和民國時期的店鋪、商號、民居等在文革“破四舊”中曾遭到不同程度地破壞和毀損,許多街道也被多次改名,但歷經風吹雨打,老街還在,老房依舊,直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在市廣播站當記者,整天騎車走街串巷四處採訪時,走過那一條條熟悉的街道,穿行在那一個個大雜院的篷門陋室間,仍有一種故地重遊、如數家珍般的親切感。

許昌的老街已經融入我的血脈,深深刻印在我的心懷。不止是我,每個曾在許昌城工作、生活、棲息過的居民都會有這種割捨不下的情結和感受。然而,懷舊不能取代現實,對老城老街的依戀也不能阻擋許昌城日新月異的鉅變。

許昌的這些老街老廟,都不見了……

改革開放以來,許昌進入了歷史發展的新時期,幾十年不變的老城老街再也承載不了悄然進化的現代城市文明。

隨著舊城改造和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入推進,見證了許昌滄桑變遷的老街也迎來了鳳凰涅槃般的歷史嬗變。在一臺臺鉤機的歡唱聲中,一座座老舊建築和殘破危房轟然倒下,一個個設計新穎、功能齊全、環境優美的居民住宅小區拔地而起,一戶戶祖祖輩輩蝸居在大雜院裡的市民百姓喜遷新居。

短短三十多年,古老的許昌城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鉅變。放眼城中,再也看不到青磚灰瓦的老舊建築,很難找到多家合住的狹窄院落。一些承載了幾代人記憶的老街道連同它的名號永遠地消逝了,也有更多的老街通過改造提升,舊貌換新顏,已不是往日裡熟悉的舊模樣。

記得最先消逝的老街是因貫通許昌市區東西主幹道,新修建設路而被取代的市場前街和新市場街,最近消逝的老街是已變為曹魏古城南城門的南大街。隨著許昌老城區脫胎換骨般的蝶變和曹魏古城“一軸一環六區”相繼完工,還會有更多的老街從許昌市區地圖上消逝,但是,它們的過往,它們的身影,它們的氣味,它們的故事卻永不會消逝,早已留存在歷史的畫卷中,刻印在幾代許昌人的記憶深處……

許昌的這些老街老廟,都不見了……

【作者簡介】邢志堅,漢族,祖籍山東萊州(掖縣),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出生於河南許昌。小學畢業下鄉插隊,中專畢業教過師範,電大畢業忝列大專,後上黨校考得本科,致力自學而未成才。先後從事新聞採編、黨務信息、紀檢監察、黨建政工等業務工作,高級政工師職稱。現為許昌市作家協會會員、河南省雜文學會理事、許昌市雜文學會副會長,河南省老新聞工作者協會理事,許昌市老新聞記者協會祕書長。1982年以來陸續在各級各類媒體發表時評、述評、言論及雜文數百篇,2008年出版雜文集《火花》(河南文藝出版社),2016年獲“河南省新聞出版系統老有所為貢獻獎”,2017年出版雜文集《我行我訴》(河南文藝出版社)。

1、本文由作者授權發表,文責作者自負,如有侵權,請通知本今日頭條號立即刪除。本文作者觀點不代表本今日頭條號立場。

2、文圖無關。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攝影者或原製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本文所用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本今日頭條號立即刪除。

3、“老家許昌”版權作品,轉載或投稿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愛許昌老家,看“老家許昌”。 老家許昌,情懷、溫度、味道!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