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昌此地有座意義非凡的橋,飽含一段艱辛火熱的往事!

許昌 潁河 交通 襄城縣 建築 老家許昌 2019-04-20
許昌此地有座意義非凡的橋,飽含一段艱辛火熱的往事!

許昌此地有座意義非凡的橋,飽含一段艱辛火熱的往事!‖老家許昌

文·圖‖魏東周


打我記事起,從沒見過也沒聽說過潁河牛莊渡口有過橋建過橋,每年每日,河兩岸來往過河,水大了有船擺渡,水小了沒船隻有蹚水過河,交通不便成了潁河兩岸人民的心病。

上世紀五十年代人民公社時,用木打樁的方法修建了一座土木橋,一夜大雨,河水暴漲,橋被沖垮了,沖垮再修,修了再垮,勞民傷財,連年如此。馬車,機械設備,拖拉機,汽車要想過河,就得轉潁橋(許南公路橋)過河!許昌到柏塚,範湖,通訊兵幹校,勞改場要過潁河談何容易,沒有公路,沒有橋,人民群眾交通不便的程度可想而知。

1975年秋收時節,有一天下午通訊兵幹校政治部劉主任,來找我說:幹校生活車從許昌買菜回來,到河裡打那了,讓我幫忙(當時我是支部書記),我叫二隊和六隊的騾馬去幫忙拉汽車,還是拉不出來,最後決定讓社員們上去五十多個,站在汽車的三面用扞子撬人抬,硬碰硬把汽車推上了岸。

就在這年秋後,公社黨委決定修許昌到幹校的公路,修建軍民橋!全公社總動員,成立了指揮部,分排任務,各大隊每一個生產隊,限時完成修路任務。

社員們無不響應,車拉人抬,拾拉磚頭石子,晝夜加班幹,公路提前完成鋪路任務,修橋談何容易?部隊得報計劃申批,建橋得探測,設計得有圖紙會審……來了一群專家和工程探測人員,經過幾天的實地考察探測,結論是牛莊渡口沙層過深,根據現在的財力不宜建橋。

公社黨委書記李文紹召開黨委擴大會,建橋指揮部所有人員和三十個大隊支部書記,都參加了討論,發表了意見,最後決定:土方上馬,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群策群力。軍助民乾的方法解決了建橋的問題。各大隊分了上山打石運石任務,橋墩用鋼筋水泥管套木棍打樁的方法,下水二米深,上邊用水泥紅條石壘砌,共十五橋墩,兩個大隊負責一個橋墩,統一指揮統一行動,每大隊兩部抽水機,青壯年勞力六十名,由支部書記帶隊,由於流沙大,一旦開挖不能停,而且動作要快。公社黨委由李文紹和王峰武兩位書記坐鎮指揮,黨委副書記和委員,分到各橋墩參加勞動和協調進度,當天務必完成橋墩出水面的首要任務。

許昌此地有座意義非凡的橋,飽含一段艱辛火熱的往事!

準備就緒後,第二天開工,七點半鐘開工時場面動人,牛莊渡口潁河河身兩岸,紅旗招展,鑼鼓喧天,人山人海。黨委書記李文紹左手握把鐵鍬,右手拿高音喇叭發話機宣佈:牛莊渡口潁河軍民橋開工!全工地一片歡騰,幹勁沖天,範湖公社,通訊兵五七幹校都到工地相助勞動。

我大隊和桓坡大隊分在一起,桓坡大隊支部書記桓水治我們兩個互相配合得力,抽水機也很爭氣,社員們幹勁十足得心應手,中午十一點半就完成了開挖深度。

大家馬不停蹄地下鋼筋水泥管,水泥管口約一米五十大,重四五百斤,大家拉的拉,推的推,將其放進橋墩地基處,立起來並排八個,經技術人員測定後,一個管六個人,一邊三個緊抓管沿,八個管子同時下沉,一邊二十四個年輕力壯的小夥子,一個人喊口號,眾人應著喊一二一二,一推一拉,管子下沉很快,不到半個小時就完成任務了。

接著,大家向管子裡打木樁,木棍二十公分左右粗細,長三米多點,兩個人一根樁向下打沉至和管口齊。工地上號聲,抽水機聲,鼓勁的喇叭聲,驚天動地!打好樁管子裡裝進混凝土,經測量,我們的橋墩第一個測量驗證合格。十五個橋墩整體水下建築作業,在下午四點鐘全部完工。水上壘砌有統一的施工隊。軍民橋橋墩水下建築大會戰如期勝利結束!

打石頭在襄城縣西南紫雲山和首山兩個石場,公社組織了專業打石隊,每一個大隊五到七名青年,由民兵營長領頭,公社武裝部長帶隊,吃住在山上。

拉運石頭由公社黨委書記李文紹帶頭,上山用架子車拉運石料,自然各大隊支部書記也得跟上。從石場到潁河軍民橋工地有七十多裡,為了趕時間,我大隊安排每輛架子車(人力車)兩個社員,去時空車輪換坐車,回來輪換架把,這樣每天一趟,拉重要求不超一千斤,最低不少九百五十斤。

每天早晨五點半出發,十二點半裝車下山,中午一點半吃午飯,兩點半吃喝完出發,晚上十點前趕建橋工地!我大隊組織有方,加上有馬車相助,提前一星期完成了拉運任務!

群眾的力量能勝天,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建橋修路的速度與激情,感動了縣革委會,他們派來了壓路機,修橋派來了專家工程技術人員和吊車,加速了工程進度。

許昌此地有座意義非凡的橋,飽含一段艱辛火熱的往事!

軍民橋歷時三個多月建成通車!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竣工通車大會上我大隊受到了表揚,我代表兩岸的群眾在大會上做祝賀發言。公社宋木祥書記書寫的軍民橋路碑立在橋兩頭的右邊。

改革開放加速了交通發展,許昌到範湖的公路加寬,潁河大橋緊靠軍民橋東邊重建,軍民橋現在休息了。但我每一次過橋,都會想到當年建軍民橋的艱辛往事!

2019.4.15日於許昌

許昌此地有座意義非凡的橋,飽含一段艱辛火熱的往事!

【作者簡介】魏東周,71歲,上世紀七十年代曾在空軍某部宣傳科做通訊報道工作,多次在《空軍報》《戰鬥報》《工程報》上發表宣傳報道。退伍後,曾任基層黨支部書記,閒暇偶發雜文詩歌。

1、本文由作者授權發表,文責作者自負,如有侵權,請通知“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即刪除。本文作者觀點不代表“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場。

2、文中圖片由作者提供,版權歸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本文所用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即刪除。

3、“老家許昌”版權作品,轉載或投稿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愛許昌老家,看“老家許昌”。 老家許昌,情懷、溫度、味道!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