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泰山王母池---王母娘娘舉行蟠桃會的地方

“東過王母廬,俯觀五嶽間。”位於紅門路與環山路交叉點東側的王母池歷史悠久,是中國最早的女仙之王——西王母的原始發源地,創建時期無法考證,但因三國時期曹植的《仙人篇》,所以至遲為曹魏時期所建。王母池作為奉祀西天王母的道觀,由大門、王母池、王母殿、東西配殿及東西耳房、悅仙亭、七真殿和蓬萊閣等組成,院內的王母池是一座用雕石欄杆圍城的泉水池,中間有一弧形石橋把池面分為東西兩部分,池雖不大,但烘托了氣氛,也使廟宇有了靈氣……

王母池依山而建,廟宇深藏於林木之中。“崑崙山就是泰山”,故此地為西王母的發源地。據宋代《太平御覽》載,黃帝與蚩尤大戰時曾九戰九不勝,而回歸泰山向西王母求戰法;又據《漢武帝內傳》言,武帝登泰山曾向西王母乞求“五嶽真形圖”;《水經注》曾言:“古者帝王開封,鹹憩此水上,但有史可查,至少創建於三國時期。

王母池為三進式院落,走進王母池,首先看到的是廟門、王母泉、王母池,林木掩映之中,紅色的建築若隱若現,迎面而來一種古樸之感。不時能看到前來燒香祈福的香客到王母殿叩拜,尤其是中院西配房藥王殿內,香客不斷。藥王殿前的月石非常光滑,不時有人摸一下,據說摸月石後再摸身體患病部位即可祛除病痛。東側配殿是觀瀾亭,觀瀾亭前有一塊石頭,名為日石,與月石合稱日月雙石,日石中間有一圓孔,石頭上依稀可以看到一些文字,但已經無法考證其年代。“中間的圓孔是為了方便抬才挖的,這種是比較早的做法。”工作人員說。

王母池建築為磚木結構,唐宋元明清曾多次重修,建築比例勻稱是研究我國古建築從唐到清這歷史過渡時期重要的實物例證。作為泰山著名的古建築群,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廟宇內匾額、石刻眾多,具有珍貴的書法藝術價值。而王母池建築依山而建,因地制宜,層遞而上,巧妙地與自然融合,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渾然一體。

王母池是奉祀西天王母的道觀。王母池保護區內有4個大殿和呂祖仙洞,4個大殿分別為王母殿、七真殿、藥王殿、鬥姆殿。王母池雖然以供奉王母為主,但廟內還供奉著鬥姆、藥王、呂洞賓等道教神仙。

經過王母池東側的穿堂耳房,到達後院,抬頭看去,北方是七真殿,殿內主祀呂洞賓、陪祀左右何仙姑、李鐵柺及呂祖弟子柳樹精、苗慶、焦廣成、濟霄堂。據介紹,七真殿殿內原祀有明代彩塑,栩栩如生,素稱海內名塑,1966年遭毀,1986年重塑。七真殿分前廊、後殿兩部分,前廊五間,後殿三間,為七檁五架樑,硬山五脊頂,前廊後殿房簷之間有石水槽連接,東西兩頭可以排水,建築結構獨特。

七真殿又叫呂祖殿,原本呂洞賓並不在殿內,而是在王母池東側的呂祖洞內修煉。作為八仙之一的呂洞賓向來是八仙中傳說最多的一位,呂洞賓號純陽子,唐懿宗時進士及第,由於仕途多蹇轉而學道,後遇正陽老祖漢鍾離,正陽老祖十試呂洞賓,後傳給《金液還丹》及靈寶畢法,呂祖得道後流入民間,濟困扶危有求必應深受人民尊待。

提起八仙,就不能不提王母池東梳洗河上的八仙橋。八仙橋始建年代不詳,據《重修八仙橋碑記》載,清光緒九年(1883年)被洪水所毀,由進香者李玉田出資重建於王母橋舊址南橋以塊石構築,拱形橋身,上架石欄,現八仙橋為東西向,單孔石拱橋,橋面條石平鋪,兩側設置石柱欄杆。傳說當初呂洞賓是經過八仙橋到達蓬萊閣成仙。

在民間傳說中,農曆三月初三是王母娘娘的聖誕,這一天,王母娘娘要在瑤池舉行盛大的蟠桃會,宴請眾神仙,各路神仙也將受邀赴宴作為了一種榮耀和身份的象徵,因此農曆三月初三也成為了一個重要的道教節日。王母池古稱“群玉庵”,唐代改稱“瑤池”,俗稱王母池。作為西王母傳說的發源地,王母池每年農曆三月三都會迎來大批香客,舉行盛大的道場活動,為西王母祝賀壽誕。除了農曆三月三,農曆三月十五、九月九也是王母池香火旺季,而平時的農曆初一、十五也總能在王母池看到燒香祈福的身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