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紮根社區,守護居民平安

信息安全 平安保險 社會 新聞晨報 2017-06-13

社區晨報記者 楊青

“王民警,儂瘦特嘞”、“頭髮白了交關”……每每走在小區裡,51歲的王滬榮常會遇到居民跟自己嘮家常。16年來,小區走了兩家物業、換了三屆業委會,而王滬榮還是堅守在崗位上,社區警務室裡接待居民的依然是王滬榮這張“老面孔”。 今年全國公安英模表彰大會上,來自長寧分局周家橋派出所的社區民警王滬榮,獲得了全國特級優秀人民警察的殊榮。作為上海唯一一名獲頒“特級優秀”稱號的社區民警,王滬榮心裡時時刻刻想的就是讓小區裡太太平平,老百姓能睡個好覺。

兩隻鞋套走進居民家門

王滬榮管理的虹橋新城小區建成於2001年。小區在當時是長寧路沿線開發最早的一批商品房。王滬榮回憶,剛來時還有些“水土不服”。到了這新式商品房,老百姓家裡的門卻難進了。“以前在棚戶區走到哪兒都能看到居民,現在不上門都打不到照面。”為此,王滬榮挨家挨戶上門走訪。每次出發前,他總會往包裡塞上兩隻鞋套。“到了人家新家裡一般都是換雙鞋再進門,因此有時也會被拒之門外,於是我自帶鞋套既方便又幹淨。”王滬榮這一用心的小舉動,常常能巧妙化解和居民初次見面的尷尬。 小區裡有位居民以前碰到王滬榮總是有發不完的牢騷。有一回,他託王民警諮詢報戶口的問題。王滬榮一聽,二話不說就聯繫了所裡的窗口民警幫忙。“現在老遠地看到我,就拼命打招呼,對人對事都熱情了。”王滬榮和小區居民如今就像家人一樣親近。

社區警務改革帶來轉機

近幾年,小區技防老化、物防陳舊、保安隊伍渙散等種種問題開始集中爆發。盜竊案件時有發生,王滬榮看在眼裡,急在心裡,跟所裡申請調了夜班,連續半個月每天晚上守候在小區裡,直到案子破了才敢回家休息。 2013年底,藉著長寧試點社區警務改革的契機,作為黨員民警,王滬榮兼任起了居民區黨組織副書記。有了這一重身份,聽到他聲音的人更多了。加上新一屆業委會上任,四方力量一起發力,改造資金也到位了。監控探頭該換的換、該加的加,虹橋新城成為了周家橋地區第一個探頭全覆蓋的小區。

門禁卡實名制消除群租

監控升級換代了,王滬榮緊接著把目光瞄準在了門禁卡上。原有的門禁卡不記名,且長期有效,經過多年運行,幾乎起不到治安保護的作用。有的門禁卡遺失了,有的輾轉進了中介口袋,還有的不知去向……這在王滬榮看來無疑是給小區安全留了個隱患。

有段時間,居民也時常反映有中介人員在樓裡發小廣告。為了讓大家意識到門禁的重要性,王滬榮調出監控畫面製成了短片,在黨員大會、樓組長會議上播放。看到陌生人員肆意穿梭在樓道里,居民們都憋不住了:“門禁一定要更新”。王滬榮趁此機會,立刻在小區推廣實名制智能門禁卡。但新的問題來了,居民們開始擔心自己的個人信息安全。

於是王滬榮耐心地反覆解釋,還每天陪著工作人員一起登記。看到民警坐在邊上,居民們逐漸打消了顧慮。經過一個月的努力,小區裡4000多位居民的信息全部採集完成。

新的門禁卡運行起來後,居民們發現樓道里的陌生人少了,小區的安全感強了。許多群租的房客卻傻眼了,新制度要求租客每三個月就要登記一次,而且門禁卡限量發放,群租客只能幾個人共用一張,不少人嫌麻煩就主動搬走了,“群租”問題竟迎刃而解。

在門禁卡更新的討論會上,王滬榮還提出增加短信提醒功能,大家一聽都十分贊成。現在治安防範的提醒信息都可以通過短信直接發送到小區業主的手機上。“王民警,短消息阿拉看到了,會注意的。”聽到居民的反饋,看到自己想的新辦法起了效果,王滬榮感慨:“社區工作是要動點腦筋的。”

新警察故事徵集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社區民警的工作就如一夜春風,在大多數人的不知不覺中滋潤了社區。

你認識轄區民警嗎?你知道他們的故事嗎?

如果你願意訴說,請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上海社區發佈”微信公眾號後臺留言,或者你也可以發送郵件至[email protected],我們翹首以盼那些“新警察故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