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治理加速 金融借貸類是重災區

據新華社報道,自今年開展“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專項治理”工作至4月16日,被舉報的App數量已經達到1300餘款,主要集中在金融借貸、社區社交、網上購物、短視頻與直播、即時通訊等領域。其中App獲取個人信息相關權限時未明確告知用戶的問題最為突出,佔總舉報數量的31%。

金融借貸類App是重災區

南都記者瞭解到,今年1月25日,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場監管總局四部門聯合發佈《關於開展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專項治理的公告》,決定自2019年1月至12月,在全國範圍內組織開展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專項治理行動。

受四部門委託,全國信息安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中國消費者協會、中國互聯網協會、中國網絡空間安全協會成立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專項治理工作組(下稱“工作組”),具體推動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評估工作。

3月,工作組設立了“App個人信息舉報”微信公眾號和“[email protected]”專用郵箱兩種舉報渠道。截至4月16日,工作組共收到舉報信息超過3480條,其中實名舉報1040餘條,涉及1300餘款App,主要集中在金融借貸、社區社交、網上購物、短視頻與直播、即時通訊等領域。

從舉報的問題來看:

31%的App在申請打開收集個人信息相關權限時,未明確告知用戶;

26%的App沒有隱私條款或未在隱私條款中明確收集個人信息的目的、方式、範圍;

20%的App收集與業務功能無關的個人信息,如金融借貸App收集用戶通訊錄

19%的App未經用戶同意,向他人提供設備ID、應用程序列表等個人信息;

13%的App強制索要與業務功能無關的權限,如計算器、手電筒App強制要求打開地理位置權限;

還有一些App存在不支持用戶註銷賬戶、更正或刪除信息等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金融借貸類App在被舉報App所屬領域和收集與業務功能無關個人信息的App類型中都被點名。

事實上,早在“App個人信息舉報”微信公眾號3月27日發表的文章裡就明確提到,根據前期舉報信息,被舉報的最多的是金融借貸類、社區社交類、學習教育類App。可見,金融借貸類App一直是用戶舉報的重災區。

已要求30款常用App的運營者整改

對於用戶實名舉報的信息,工作組逐一與舉報人進行溝通,及時反饋舉報信息受理情況。對於匿名舉報也進行了認真核實,並組織專業機構對舉報較為集中的App進行了評估。

據南都記者瞭解,為有序推進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評估工作,工作組依據法律法規和相關國家標準編制了“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自評估指南”(下稱“指南”)、“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評估要點和操作規程”、“大眾化應用基本業務功能及必要信息規範”等技術規範。

比如指南從隱私政策文本、App收集使用個人信息行為、App運營者對用戶權利的保障三大方面提出了評估細則,對App運營者告知、收集、使用、反饋用戶申訴都做出了明確要求。

4月上旬,工作組針對30款用戶量大、問題嚴重的App向其運營者發送了整改通知,要求App運營者認真整改、舉一反三,及時糾正個人信息收集使用方面存在的問題,並在1個月內將整改情況反饋工作組。逾期不改的,工作組將建議相關部門公開曝光,情節嚴重的予以下架、停止服務等。

南都記者瞭解到,在專項治理期間,各專業機構還將對地圖導航、網約車、即時通信、網絡支付、新聞資訊、網上購物、短視頻、快遞派送、餐飲外賣、交通票務等千款左右用戶數量大、與民眾生活密切相關的 App進行評估。

中央網信辦網絡安全協調局巡視員、副局長楊春豔曾在1月25日的“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專項治理”新聞發佈會上表示,與以往的評審和測評相比,這次專項治理包括評估、執法、認證等工作,既有整治懲戒,也有正面鼓勵,更加深入,也更加體系化。希望通過這次專項治理,持續加大公民個人信息的保護力度。

文/南都個人信息保護研究中心研究員蔣琳

綜合:新華社客戶端、光明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