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最初幾周很重要,媽媽遇到這些情況不要慌!護理知識學起來'

"

初生嬰兒由於發育尚未完全成熟,所以,有許多特有的生理變化出現,特別是在出生後的第1個星期至1個月之內,寶寶身上會發生多種變化。

ps:文章有點長,但請您一定要耐心看下去,相信一定會對您有所幫助。

"

初生嬰兒由於發育尚未完全成熟,所以,有許多特有的生理變化出現,特別是在出生後的第1個星期至1個月之內,寶寶身上會發生多種變化。

ps:文章有點長,但請您一定要耐心看下去,相信一定會對您有所幫助。

新生兒最初幾周很重要,媽媽遇到這些情況不要慌!護理知識學起來

新生兒健康應具備的10個標準

1、新生兒降生後先啼哭數聲,後開始用肺呼吸。頭2周每分鐘呼吸40-50次。

2、新生兒的脈搏以每分鐘120-140次為正常。

3、新生兒的正常體重為3-4kg,低於2.5kg屬於低出生體重兒。

4、新生兒頭2天大便呈黑色綠粘笛狀,無氣味。餵奶後逐漸轉為黃色(金黃色或淺黃色)。

"

初生嬰兒由於發育尚未完全成熟,所以,有許多特有的生理變化出現,特別是在出生後的第1個星期至1個月之內,寶寶身上會發生多種變化。

ps:文章有點長,但請您一定要耐心看下去,相信一定會對您有所幫助。

新生兒最初幾周很重要,媽媽遇到這些情況不要慌!護理知識學起來

新生兒健康應具備的10個標準

1、新生兒降生後先啼哭數聲,後開始用肺呼吸。頭2周每分鐘呼吸40-50次。

2、新生兒的脈搏以每分鐘120-140次為正常。

3、新生兒的正常體重為3-4kg,低於2.5kg屬於低出生體重兒。

4、新生兒頭2天大便呈黑色綠粘笛狀,無氣味。餵奶後逐漸轉為黃色(金黃色或淺黃色)。

新生兒最初幾周很重要,媽媽遇到這些情況不要慌!護理知識學起來

5、新生兒出生後24小時內開始排尿,如超過或第1周內每日排尿達30次以上,則為異常。

6、新生兒體溫在36-37.5℃之間為正常。如不注意保暖,體重會降低到36℃以下。

7、多數新生兒出生後第2-3天皮膚輕微發黃,若在出生後黃疸不退或加深為病態。

8、新生兒出生後有覓食、吸允、伸舌、右咽及擁抱等反射。

9、給新生兒照射光可引起眼的反射。自第2個月開始起視線會追隨活動的玩具。

10、出生後3-7天新生兒的聽覺逐漸增強,聽見響聲可引起眨眼等動作。

新生兒特有的9種神奇變化

1、生理性黃疸

大部分新生兒生後第2-3天出現黃疸,於第4-6天最重,一般在生後2周內消退,早產兒可能持續到一個月,在此期間嬰兒一般情況良好,不伴有其他臨床症狀,稱生理性黃疸。但是如果寶寶出現嗜睡、拒奶、反應差等表現,媽媽要警惕病理性黃疸。

"

初生嬰兒由於發育尚未完全成熟,所以,有許多特有的生理變化出現,特別是在出生後的第1個星期至1個月之內,寶寶身上會發生多種變化。

ps:文章有點長,但請您一定要耐心看下去,相信一定會對您有所幫助。

新生兒最初幾周很重要,媽媽遇到這些情況不要慌!護理知識學起來

新生兒健康應具備的10個標準

1、新生兒降生後先啼哭數聲,後開始用肺呼吸。頭2周每分鐘呼吸40-50次。

2、新生兒的脈搏以每分鐘120-140次為正常。

3、新生兒的正常體重為3-4kg,低於2.5kg屬於低出生體重兒。

4、新生兒頭2天大便呈黑色綠粘笛狀,無氣味。餵奶後逐漸轉為黃色(金黃色或淺黃色)。

新生兒最初幾周很重要,媽媽遇到這些情況不要慌!護理知識學起來

5、新生兒出生後24小時內開始排尿,如超過或第1周內每日排尿達30次以上,則為異常。

6、新生兒體溫在36-37.5℃之間為正常。如不注意保暖,體重會降低到36℃以下。

7、多數新生兒出生後第2-3天皮膚輕微發黃,若在出生後黃疸不退或加深為病態。

8、新生兒出生後有覓食、吸允、伸舌、右咽及擁抱等反射。

9、給新生兒照射光可引起眼的反射。自第2個月開始起視線會追隨活動的玩具。

10、出生後3-7天新生兒的聽覺逐漸增強,聽見響聲可引起眨眼等動作。

新生兒特有的9種神奇變化

1、生理性黃疸

大部分新生兒生後第2-3天出現黃疸,於第4-6天最重,一般在生後2周內消退,早產兒可能持續到一個月,在此期間嬰兒一般情況良好,不伴有其他臨床症狀,稱生理性黃疸。但是如果寶寶出現嗜睡、拒奶、反應差等表現,媽媽要警惕病理性黃疸。

新生兒最初幾周很重要,媽媽遇到這些情況不要慌!護理知識學起來

2、初生兒乳房腫大

有時會腫大男、女嬰兒均可發生,多在生後第3-5天出現,這是母親雌激素對胎兒的影響中斷所致,不必處理,多在生後2-3周消退。

3、女嬰陰道見紅

不用擔心女嬰生後第5-7天,有時可見少量陰道流血,持續1-2天自行停止,這同樣因母親妊娠後雌激素進入胎兒體內生後突然中斷,而形成類似月經的出血,不必處理。

4、小便量少,次數多

由於發育不成熟,新生寶寶小便的次數很多,量卻很少。大約1個月以後,他們每次小便的量會漸漸增多,次數會慢慢減少。

5、初生兒的體溫不穩定

調節新生兒的體溫調節不夠完善,皮下脂肪薄,容易散熱,其體溫隨環境的溫度上升或下降,還有一些比較特別的情況,有的寶寶在出生2-5天的時候,體溫會莫名其妙地升高到38℃。有人稱這種現象為暫時性發燒。原因是由於寶寶體內水分不足所致,因此,應注意天冷時保暖,天熱時通風並給足量的水。

"

初生嬰兒由於發育尚未完全成熟,所以,有許多特有的生理變化出現,特別是在出生後的第1個星期至1個月之內,寶寶身上會發生多種變化。

ps:文章有點長,但請您一定要耐心看下去,相信一定會對您有所幫助。

新生兒最初幾周很重要,媽媽遇到這些情況不要慌!護理知識學起來

新生兒健康應具備的10個標準

1、新生兒降生後先啼哭數聲,後開始用肺呼吸。頭2周每分鐘呼吸40-50次。

2、新生兒的脈搏以每分鐘120-140次為正常。

3、新生兒的正常體重為3-4kg,低於2.5kg屬於低出生體重兒。

4、新生兒頭2天大便呈黑色綠粘笛狀,無氣味。餵奶後逐漸轉為黃色(金黃色或淺黃色)。

新生兒最初幾周很重要,媽媽遇到這些情況不要慌!護理知識學起來

5、新生兒出生後24小時內開始排尿,如超過或第1周內每日排尿達30次以上,則為異常。

6、新生兒體溫在36-37.5℃之間為正常。如不注意保暖,體重會降低到36℃以下。

7、多數新生兒出生後第2-3天皮膚輕微發黃,若在出生後黃疸不退或加深為病態。

8、新生兒出生後有覓食、吸允、伸舌、右咽及擁抱等反射。

9、給新生兒照射光可引起眼的反射。自第2個月開始起視線會追隨活動的玩具。

10、出生後3-7天新生兒的聽覺逐漸增強,聽見響聲可引起眨眼等動作。

新生兒特有的9種神奇變化

1、生理性黃疸

大部分新生兒生後第2-3天出現黃疸,於第4-6天最重,一般在生後2周內消退,早產兒可能持續到一個月,在此期間嬰兒一般情況良好,不伴有其他臨床症狀,稱生理性黃疸。但是如果寶寶出現嗜睡、拒奶、反應差等表現,媽媽要警惕病理性黃疸。

新生兒最初幾周很重要,媽媽遇到這些情況不要慌!護理知識學起來

2、初生兒乳房腫大

有時會腫大男、女嬰兒均可發生,多在生後第3-5天出現,這是母親雌激素對胎兒的影響中斷所致,不必處理,多在生後2-3周消退。

3、女嬰陰道見紅

不用擔心女嬰生後第5-7天,有時可見少量陰道流血,持續1-2天自行停止,這同樣因母親妊娠後雌激素進入胎兒體內生後突然中斷,而形成類似月經的出血,不必處理。

4、小便量少,次數多

由於發育不成熟,新生寶寶小便的次數很多,量卻很少。大約1個月以後,他們每次小便的量會漸漸增多,次數會慢慢減少。

5、初生兒的體溫不穩定

調節新生兒的體溫調節不夠完善,皮下脂肪薄,容易散熱,其體溫隨環境的溫度上升或下降,還有一些比較特別的情況,有的寶寶在出生2-5天的時候,體溫會莫名其妙地升高到38℃。有人稱這種現象為暫時性發燒。原因是由於寶寶體內水分不足所致,因此,應注意天冷時保暖,天熱時通風並給足量的水。

新生兒最初幾周很重要,媽媽遇到這些情況不要慌!護理知識學起來

6、綠色的大便

寶寶出生2天內,大便的顏色會呈現暗綠或者黑褐色,這就是所謂的“胎便”。這是因為寶寶在媽媽的肚子裡的時候,吃下了羊水和腸黏膜,出生後就會排出這種黑不溜秋或者發綠的大便。大約5-6天以後,就會變成普通的土黃色。

7、呼吸不穩定,嗓子發響

通常初生寶寶的呼吸都不那麼穩定,有時候會有一種呼吸不規則現象,出生2-3天的寶寶,每分鐘呼吸的次數約為20-30次。這是由於嬰兒的喉頭很軟,呼吸時喉頭的一部分就會變形,變窄的那部分空氣通過時就發出了種種聲音。

8、四肢蜷曲

寶寶出生後,常有兩小腿輕度彎曲,雙足內翻,兩臂輕度外轉,四肢呈現屈曲狀態。這些都是正常現象,與胎兒出生前在子宮內的位置有關,胎兒在母親腹內都是頭向胸、雙手緊抱於胸前、腿曲起的姿勢。出生後仍暫時保持著原有的胎兒體形,大多需滿月後消失,雙足內翻3個月後就會正常。

9、下巴抖動

由於新生兒神經系統尚未發育完善,抑制功能較差,故常有下巴不自主的抖動。這不是病態,家長可不必緊張。但在冬天家長應做好保暖工作,如有不正常體溫變化,則要考慮疾病因素。

"

初生嬰兒由於發育尚未完全成熟,所以,有許多特有的生理變化出現,特別是在出生後的第1個星期至1個月之內,寶寶身上會發生多種變化。

ps:文章有點長,但請您一定要耐心看下去,相信一定會對您有所幫助。

新生兒最初幾周很重要,媽媽遇到這些情況不要慌!護理知識學起來

新生兒健康應具備的10個標準

1、新生兒降生後先啼哭數聲,後開始用肺呼吸。頭2周每分鐘呼吸40-50次。

2、新生兒的脈搏以每分鐘120-140次為正常。

3、新生兒的正常體重為3-4kg,低於2.5kg屬於低出生體重兒。

4、新生兒頭2天大便呈黑色綠粘笛狀,無氣味。餵奶後逐漸轉為黃色(金黃色或淺黃色)。

新生兒最初幾周很重要,媽媽遇到這些情況不要慌!護理知識學起來

5、新生兒出生後24小時內開始排尿,如超過或第1周內每日排尿達30次以上,則為異常。

6、新生兒體溫在36-37.5℃之間為正常。如不注意保暖,體重會降低到36℃以下。

7、多數新生兒出生後第2-3天皮膚輕微發黃,若在出生後黃疸不退或加深為病態。

8、新生兒出生後有覓食、吸允、伸舌、右咽及擁抱等反射。

9、給新生兒照射光可引起眼的反射。自第2個月開始起視線會追隨活動的玩具。

10、出生後3-7天新生兒的聽覺逐漸增強,聽見響聲可引起眨眼等動作。

新生兒特有的9種神奇變化

1、生理性黃疸

大部分新生兒生後第2-3天出現黃疸,於第4-6天最重,一般在生後2周內消退,早產兒可能持續到一個月,在此期間嬰兒一般情況良好,不伴有其他臨床症狀,稱生理性黃疸。但是如果寶寶出現嗜睡、拒奶、反應差等表現,媽媽要警惕病理性黃疸。

新生兒最初幾周很重要,媽媽遇到這些情況不要慌!護理知識學起來

2、初生兒乳房腫大

有時會腫大男、女嬰兒均可發生,多在生後第3-5天出現,這是母親雌激素對胎兒的影響中斷所致,不必處理,多在生後2-3周消退。

3、女嬰陰道見紅

不用擔心女嬰生後第5-7天,有時可見少量陰道流血,持續1-2天自行停止,這同樣因母親妊娠後雌激素進入胎兒體內生後突然中斷,而形成類似月經的出血,不必處理。

4、小便量少,次數多

由於發育不成熟,新生寶寶小便的次數很多,量卻很少。大約1個月以後,他們每次小便的量會漸漸增多,次數會慢慢減少。

5、初生兒的體溫不穩定

調節新生兒的體溫調節不夠完善,皮下脂肪薄,容易散熱,其體溫隨環境的溫度上升或下降,還有一些比較特別的情況,有的寶寶在出生2-5天的時候,體溫會莫名其妙地升高到38℃。有人稱這種現象為暫時性發燒。原因是由於寶寶體內水分不足所致,因此,應注意天冷時保暖,天熱時通風並給足量的水。

新生兒最初幾周很重要,媽媽遇到這些情況不要慌!護理知識學起來

6、綠色的大便

寶寶出生2天內,大便的顏色會呈現暗綠或者黑褐色,這就是所謂的“胎便”。這是因為寶寶在媽媽的肚子裡的時候,吃下了羊水和腸黏膜,出生後就會排出這種黑不溜秋或者發綠的大便。大約5-6天以後,就會變成普通的土黃色。

7、呼吸不穩定,嗓子發響

通常初生寶寶的呼吸都不那麼穩定,有時候會有一種呼吸不規則現象,出生2-3天的寶寶,每分鐘呼吸的次數約為20-30次。這是由於嬰兒的喉頭很軟,呼吸時喉頭的一部分就會變形,變窄的那部分空氣通過時就發出了種種聲音。

8、四肢蜷曲

寶寶出生後,常有兩小腿輕度彎曲,雙足內翻,兩臂輕度外轉,四肢呈現屈曲狀態。這些都是正常現象,與胎兒出生前在子宮內的位置有關,胎兒在母親腹內都是頭向胸、雙手緊抱於胸前、腿曲起的姿勢。出生後仍暫時保持著原有的胎兒體形,大多需滿月後消失,雙足內翻3個月後就會正常。

9、下巴抖動

由於新生兒神經系統尚未發育完善,抑制功能較差,故常有下巴不自主的抖動。這不是病態,家長可不必緊張。但在冬天家長應做好保暖工作,如有不正常體溫變化,則要考慮疾病因素。

新生兒最初幾周很重要,媽媽遇到這些情況不要慌!護理知識學起來

解析新生兒10大異常情況

1、產瘤

有的新生兒出生後,頭部可觸摸到一個隆起的“包”,用手摸感到柔軟,壓之有凹陷,這種“包”叫產瘤。產瘤的發生是由於新生兒的頭在通過母親產道時受到擠壓,局部的血液循環受阻,造成頭先通過產道的部位皮下水腫,這種情況無需特殊處理,幾天後會自然消失。產瘤與頭顱血腫有區別。

2、頭顱血腫

頭顱血腫是由於胎位不正,頭盆不稱,在分娩過程中胎頭受產道骨性突出壓迫或因產鉗助產牽引損傷所致。血腫部位多在頂部,常為一側。在出生後數小時至數天逐漸增大,血腫邊緣較清晰。血腫在數日後可變硬,數週或數月吸收。小的血腫不需治療,大的血腫可導致黃疸,需到醫院治療。

3、鞘摸積液

有些男嬰的陰囊,出生後一側或兩側可見腫大,觸摸有脹實感,這是因為在嬰兒 睪丸外面的鞘狀突內含有較多液體及鞘狀突尚未完全閉合的緣故,這種情況在孩子1歲內完全有愈全合的可能。

4、斜頸

有些新生兒出生後頭偏向一側,臉斜向對側,且下巴有些抬高,這極可能是先天性斜頸,需及早治療,否則將會影響孩子面部的發育,導致面部不對稱畸形。先天性斜頸的發病與胎位不正、難產或胸鎖乳頭肌受到損傷有一定的關係。

"

初生嬰兒由於發育尚未完全成熟,所以,有許多特有的生理變化出現,特別是在出生後的第1個星期至1個月之內,寶寶身上會發生多種變化。

ps:文章有點長,但請您一定要耐心看下去,相信一定會對您有所幫助。

新生兒最初幾周很重要,媽媽遇到這些情況不要慌!護理知識學起來

新生兒健康應具備的10個標準

1、新生兒降生後先啼哭數聲,後開始用肺呼吸。頭2周每分鐘呼吸40-50次。

2、新生兒的脈搏以每分鐘120-140次為正常。

3、新生兒的正常體重為3-4kg,低於2.5kg屬於低出生體重兒。

4、新生兒頭2天大便呈黑色綠粘笛狀,無氣味。餵奶後逐漸轉為黃色(金黃色或淺黃色)。

新生兒最初幾周很重要,媽媽遇到這些情況不要慌!護理知識學起來

5、新生兒出生後24小時內開始排尿,如超過或第1周內每日排尿達30次以上,則為異常。

6、新生兒體溫在36-37.5℃之間為正常。如不注意保暖,體重會降低到36℃以下。

7、多數新生兒出生後第2-3天皮膚輕微發黃,若在出生後黃疸不退或加深為病態。

8、新生兒出生後有覓食、吸允、伸舌、右咽及擁抱等反射。

9、給新生兒照射光可引起眼的反射。自第2個月開始起視線會追隨活動的玩具。

10、出生後3-7天新生兒的聽覺逐漸增強,聽見響聲可引起眨眼等動作。

新生兒特有的9種神奇變化

1、生理性黃疸

大部分新生兒生後第2-3天出現黃疸,於第4-6天最重,一般在生後2周內消退,早產兒可能持續到一個月,在此期間嬰兒一般情況良好,不伴有其他臨床症狀,稱生理性黃疸。但是如果寶寶出現嗜睡、拒奶、反應差等表現,媽媽要警惕病理性黃疸。

新生兒最初幾周很重要,媽媽遇到這些情況不要慌!護理知識學起來

2、初生兒乳房腫大

有時會腫大男、女嬰兒均可發生,多在生後第3-5天出現,這是母親雌激素對胎兒的影響中斷所致,不必處理,多在生後2-3周消退。

3、女嬰陰道見紅

不用擔心女嬰生後第5-7天,有時可見少量陰道流血,持續1-2天自行停止,這同樣因母親妊娠後雌激素進入胎兒體內生後突然中斷,而形成類似月經的出血,不必處理。

4、小便量少,次數多

由於發育不成熟,新生寶寶小便的次數很多,量卻很少。大約1個月以後,他們每次小便的量會漸漸增多,次數會慢慢減少。

5、初生兒的體溫不穩定

調節新生兒的體溫調節不夠完善,皮下脂肪薄,容易散熱,其體溫隨環境的溫度上升或下降,還有一些比較特別的情況,有的寶寶在出生2-5天的時候,體溫會莫名其妙地升高到38℃。有人稱這種現象為暫時性發燒。原因是由於寶寶體內水分不足所致,因此,應注意天冷時保暖,天熱時通風並給足量的水。

新生兒最初幾周很重要,媽媽遇到這些情況不要慌!護理知識學起來

6、綠色的大便

寶寶出生2天內,大便的顏色會呈現暗綠或者黑褐色,這就是所謂的“胎便”。這是因為寶寶在媽媽的肚子裡的時候,吃下了羊水和腸黏膜,出生後就會排出這種黑不溜秋或者發綠的大便。大約5-6天以後,就會變成普通的土黃色。

7、呼吸不穩定,嗓子發響

通常初生寶寶的呼吸都不那麼穩定,有時候會有一種呼吸不規則現象,出生2-3天的寶寶,每分鐘呼吸的次數約為20-30次。這是由於嬰兒的喉頭很軟,呼吸時喉頭的一部分就會變形,變窄的那部分空氣通過時就發出了種種聲音。

8、四肢蜷曲

寶寶出生後,常有兩小腿輕度彎曲,雙足內翻,兩臂輕度外轉,四肢呈現屈曲狀態。這些都是正常現象,與胎兒出生前在子宮內的位置有關,胎兒在母親腹內都是頭向胸、雙手緊抱於胸前、腿曲起的姿勢。出生後仍暫時保持著原有的胎兒體形,大多需滿月後消失,雙足內翻3個月後就會正常。

9、下巴抖動

由於新生兒神經系統尚未發育完善,抑制功能較差,故常有下巴不自主的抖動。這不是病態,家長可不必緊張。但在冬天家長應做好保暖工作,如有不正常體溫變化,則要考慮疾病因素。

新生兒最初幾周很重要,媽媽遇到這些情況不要慌!護理知識學起來

解析新生兒10大異常情況

1、產瘤

有的新生兒出生後,頭部可觸摸到一個隆起的“包”,用手摸感到柔軟,壓之有凹陷,這種“包”叫產瘤。產瘤的發生是由於新生兒的頭在通過母親產道時受到擠壓,局部的血液循環受阻,造成頭先通過產道的部位皮下水腫,這種情況無需特殊處理,幾天後會自然消失。產瘤與頭顱血腫有區別。

2、頭顱血腫

頭顱血腫是由於胎位不正,頭盆不稱,在分娩過程中胎頭受產道骨性突出壓迫或因產鉗助產牽引損傷所致。血腫部位多在頂部,常為一側。在出生後數小時至數天逐漸增大,血腫邊緣較清晰。血腫在數日後可變硬,數週或數月吸收。小的血腫不需治療,大的血腫可導致黃疸,需到醫院治療。

3、鞘摸積液

有些男嬰的陰囊,出生後一側或兩側可見腫大,觸摸有脹實感,這是因為在嬰兒 睪丸外面的鞘狀突內含有較多液體及鞘狀突尚未完全閉合的緣故,這種情況在孩子1歲內完全有愈全合的可能。

4、斜頸

有些新生兒出生後頭偏向一側,臉斜向對側,且下巴有些抬高,這極可能是先天性斜頸,需及早治療,否則將會影響孩子面部的發育,導致面部不對稱畸形。先天性斜頸的發病與胎位不正、難產或胸鎖乳頭肌受到損傷有一定的關係。

新生兒最初幾周很重要,媽媽遇到這些情況不要慌!護理知識學起來

5、臍疝

臍疝是肚臍處圓形或卵圓形的局部性隆起,這是因為腹部肌肉尚未完全長好,當腹內壓力增大時,臍窩就突出來,一般在孩子2歲內會自然好轉。如果臍疝較大時,應給予附帶治療,同時應儘量避免孩子哭鬧,導致腹內壓力增高。

6、溼疹

溼疹是新生兒常見的皮膚異常情況,孩子出生後兩週開始,面部出現紅點,眉上、眉下及髮際處出痂,有的還可在四肢及軀幹上出現。由於皮疹處較癢,孩子有時會出現哭鬧。溼疹發生的原因主要是孩子消化功能不成熟,不能夠完全消化所食奶中的蛋白質,而導致輕微過敏反應,所以溼疹又叫奶癬,最多見於吃奶的嬰兒,人工餵養小兒較母乳餵養孩子病情重。一般情況下溼疹無需治療,隨著孩子輔食的逐漸添加會自然好轉,但嚴重的溼疹,或繼發細菌感染應到醫院就診。

溼疹的發生往往與孩子的體質有關。新生兒皮膚比較柔軟,皮下毛細血管比較豐富,當吃了某些致敏食物後也可能引起溼疹。患有溼疹的孩子不要用肥皂洗滌患處,以免刺激。可局部塗膚輕鬆,或0.1%地塞米松軟膏或0.5%強的鬆軟膏。

7、尿布疹

尿布疹也紅臀,是孩子在墊尿布的部位皮膚髮紅、輕度水腫,甚至皮膚糜爛。多由於大小便刺激皮膚後引起的,也有可能是洗尿布時肥皂水未完全沖洗乾淨,刺激皮膚後引起的。孩子每次大便後洗淨臀部,及時更換尿布,必要時可選用吸水性好的紙尿布。一旦發生尿布疹,應及時進行治療,否則由於新生兒皮膚嬌嫩,皮膚屏障功能差,細菌可以很容易通過皮膚進入血液,引起嚴重後果。

"

初生嬰兒由於發育尚未完全成熟,所以,有許多特有的生理變化出現,特別是在出生後的第1個星期至1個月之內,寶寶身上會發生多種變化。

ps:文章有點長,但請您一定要耐心看下去,相信一定會對您有所幫助。

新生兒最初幾周很重要,媽媽遇到這些情況不要慌!護理知識學起來

新生兒健康應具備的10個標準

1、新生兒降生後先啼哭數聲,後開始用肺呼吸。頭2周每分鐘呼吸40-50次。

2、新生兒的脈搏以每分鐘120-140次為正常。

3、新生兒的正常體重為3-4kg,低於2.5kg屬於低出生體重兒。

4、新生兒頭2天大便呈黑色綠粘笛狀,無氣味。餵奶後逐漸轉為黃色(金黃色或淺黃色)。

新生兒最初幾周很重要,媽媽遇到這些情況不要慌!護理知識學起來

5、新生兒出生後24小時內開始排尿,如超過或第1周內每日排尿達30次以上,則為異常。

6、新生兒體溫在36-37.5℃之間為正常。如不注意保暖,體重會降低到36℃以下。

7、多數新生兒出生後第2-3天皮膚輕微發黃,若在出生後黃疸不退或加深為病態。

8、新生兒出生後有覓食、吸允、伸舌、右咽及擁抱等反射。

9、給新生兒照射光可引起眼的反射。自第2個月開始起視線會追隨活動的玩具。

10、出生後3-7天新生兒的聽覺逐漸增強,聽見響聲可引起眨眼等動作。

新生兒特有的9種神奇變化

1、生理性黃疸

大部分新生兒生後第2-3天出現黃疸,於第4-6天最重,一般在生後2周內消退,早產兒可能持續到一個月,在此期間嬰兒一般情況良好,不伴有其他臨床症狀,稱生理性黃疸。但是如果寶寶出現嗜睡、拒奶、反應差等表現,媽媽要警惕病理性黃疸。

新生兒最初幾周很重要,媽媽遇到這些情況不要慌!護理知識學起來

2、初生兒乳房腫大

有時會腫大男、女嬰兒均可發生,多在生後第3-5天出現,這是母親雌激素對胎兒的影響中斷所致,不必處理,多在生後2-3周消退。

3、女嬰陰道見紅

不用擔心女嬰生後第5-7天,有時可見少量陰道流血,持續1-2天自行停止,這同樣因母親妊娠後雌激素進入胎兒體內生後突然中斷,而形成類似月經的出血,不必處理。

4、小便量少,次數多

由於發育不成熟,新生寶寶小便的次數很多,量卻很少。大約1個月以後,他們每次小便的量會漸漸增多,次數會慢慢減少。

5、初生兒的體溫不穩定

調節新生兒的體溫調節不夠完善,皮下脂肪薄,容易散熱,其體溫隨環境的溫度上升或下降,還有一些比較特別的情況,有的寶寶在出生2-5天的時候,體溫會莫名其妙地升高到38℃。有人稱這種現象為暫時性發燒。原因是由於寶寶體內水分不足所致,因此,應注意天冷時保暖,天熱時通風並給足量的水。

新生兒最初幾周很重要,媽媽遇到這些情況不要慌!護理知識學起來

6、綠色的大便

寶寶出生2天內,大便的顏色會呈現暗綠或者黑褐色,這就是所謂的“胎便”。這是因為寶寶在媽媽的肚子裡的時候,吃下了羊水和腸黏膜,出生後就會排出這種黑不溜秋或者發綠的大便。大約5-6天以後,就會變成普通的土黃色。

7、呼吸不穩定,嗓子發響

通常初生寶寶的呼吸都不那麼穩定,有時候會有一種呼吸不規則現象,出生2-3天的寶寶,每分鐘呼吸的次數約為20-30次。這是由於嬰兒的喉頭很軟,呼吸時喉頭的一部分就會變形,變窄的那部分空氣通過時就發出了種種聲音。

8、四肢蜷曲

寶寶出生後,常有兩小腿輕度彎曲,雙足內翻,兩臂輕度外轉,四肢呈現屈曲狀態。這些都是正常現象,與胎兒出生前在子宮內的位置有關,胎兒在母親腹內都是頭向胸、雙手緊抱於胸前、腿曲起的姿勢。出生後仍暫時保持著原有的胎兒體形,大多需滿月後消失,雙足內翻3個月後就會正常。

9、下巴抖動

由於新生兒神經系統尚未發育完善,抑制功能較差,故常有下巴不自主的抖動。這不是病態,家長可不必緊張。但在冬天家長應做好保暖工作,如有不正常體溫變化,則要考慮疾病因素。

新生兒最初幾周很重要,媽媽遇到這些情況不要慌!護理知識學起來

解析新生兒10大異常情況

1、產瘤

有的新生兒出生後,頭部可觸摸到一個隆起的“包”,用手摸感到柔軟,壓之有凹陷,這種“包”叫產瘤。產瘤的發生是由於新生兒的頭在通過母親產道時受到擠壓,局部的血液循環受阻,造成頭先通過產道的部位皮下水腫,這種情況無需特殊處理,幾天後會自然消失。產瘤與頭顱血腫有區別。

2、頭顱血腫

頭顱血腫是由於胎位不正,頭盆不稱,在分娩過程中胎頭受產道骨性突出壓迫或因產鉗助產牽引損傷所致。血腫部位多在頂部,常為一側。在出生後數小時至數天逐漸增大,血腫邊緣較清晰。血腫在數日後可變硬,數週或數月吸收。小的血腫不需治療,大的血腫可導致黃疸,需到醫院治療。

3、鞘摸積液

有些男嬰的陰囊,出生後一側或兩側可見腫大,觸摸有脹實感,這是因為在嬰兒 睪丸外面的鞘狀突內含有較多液體及鞘狀突尚未完全閉合的緣故,這種情況在孩子1歲內完全有愈全合的可能。

4、斜頸

有些新生兒出生後頭偏向一側,臉斜向對側,且下巴有些抬高,這極可能是先天性斜頸,需及早治療,否則將會影響孩子面部的發育,導致面部不對稱畸形。先天性斜頸的發病與胎位不正、難產或胸鎖乳頭肌受到損傷有一定的關係。

新生兒最初幾周很重要,媽媽遇到這些情況不要慌!護理知識學起來

5、臍疝

臍疝是肚臍處圓形或卵圓形的局部性隆起,這是因為腹部肌肉尚未完全長好,當腹內壓力增大時,臍窩就突出來,一般在孩子2歲內會自然好轉。如果臍疝較大時,應給予附帶治療,同時應儘量避免孩子哭鬧,導致腹內壓力增高。

6、溼疹

溼疹是新生兒常見的皮膚異常情況,孩子出生後兩週開始,面部出現紅點,眉上、眉下及髮際處出痂,有的還可在四肢及軀幹上出現。由於皮疹處較癢,孩子有時會出現哭鬧。溼疹發生的原因主要是孩子消化功能不成熟,不能夠完全消化所食奶中的蛋白質,而導致輕微過敏反應,所以溼疹又叫奶癬,最多見於吃奶的嬰兒,人工餵養小兒較母乳餵養孩子病情重。一般情況下溼疹無需治療,隨著孩子輔食的逐漸添加會自然好轉,但嚴重的溼疹,或繼發細菌感染應到醫院就診。

溼疹的發生往往與孩子的體質有關。新生兒皮膚比較柔軟,皮下毛細血管比較豐富,當吃了某些致敏食物後也可能引起溼疹。患有溼疹的孩子不要用肥皂洗滌患處,以免刺激。可局部塗膚輕鬆,或0.1%地塞米松軟膏或0.5%強的鬆軟膏。

7、尿布疹

尿布疹也紅臀,是孩子在墊尿布的部位皮膚髮紅、輕度水腫,甚至皮膚糜爛。多由於大小便刺激皮膚後引起的,也有可能是洗尿布時肥皂水未完全沖洗乾淨,刺激皮膚後引起的。孩子每次大便後洗淨臀部,及時更換尿布,必要時可選用吸水性好的紙尿布。一旦發生尿布疹,應及時進行治療,否則由於新生兒皮膚嬌嫩,皮膚屏障功能差,細菌可以很容易通過皮膚進入血液,引起嚴重後果。

新生兒最初幾周很重要,媽媽遇到這些情況不要慌!護理知識學起來

8、啼哭

啼哭是孩子與外界交流的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啼哭能使呼吸加深,增加肺活量,加快全身血液循環,促進機體新陳代謝,對全身各個系統的健康發育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但如果孩子日夜不停地啼哭,會影響孩子和母親的休息,有時候啼哭是孩子疾病的徵象,應加以區別。

a、飢餓或口渴

可用乳頭去逗他,如果孩子張嘴,一含住乳頭立即可停止啼哭。

b、腹痛或腹脹

觸摸孩子的腹部,如果很脹實,可把孩子抱起來輕輕地拍背,這樣可以幫助他將吃奶時吞進的空氣排出來。有時可讓他趴著睡,這對減輕腹痛很有好處。如經以上處理孩子啼哭未見減輕和改善應及時就診。

c、尿布溼或衣著太多

可檢查一下孩子的尿布或觸摸孩子身上是否出汗。

d、鼻痂堵塞

如果室內空氣太乾燥或溫度較高,在孩子的鼻中可形成鼻痂,使孩子感到不適啼哭。這時可以用溼棉籤輕輕地給孩子卷一下鼻孔,把鼻痂掏出來,以保持鼻腔通暢、溼潤。

e、想睡覺

如果孩子房間較嘈雜,或家中來客人吵醒孩子,就會啼哭,這時應當設法讓孩子安靜下來,輕輕地拍拍孩子,讓孩子睡覺。

f、要人抱

有的孩子特別喜歡讓人抱著他,一抱就停止啼哭,這時除了抱抱孩子,沒有其他辦法。

j、疾病

有時孩子患病不適時也會不停地啼哭,要結合看孩子的其他表現,如流涕、腹瀉、發熱、嘔吐等情況,發現孩子是因為疾病而致的啼哭時,應儘快到醫院檢查治療。

"

初生嬰兒由於發育尚未完全成熟,所以,有許多特有的生理變化出現,特別是在出生後的第1個星期至1個月之內,寶寶身上會發生多種變化。

ps:文章有點長,但請您一定要耐心看下去,相信一定會對您有所幫助。

新生兒最初幾周很重要,媽媽遇到這些情況不要慌!護理知識學起來

新生兒健康應具備的10個標準

1、新生兒降生後先啼哭數聲,後開始用肺呼吸。頭2周每分鐘呼吸40-50次。

2、新生兒的脈搏以每分鐘120-140次為正常。

3、新生兒的正常體重為3-4kg,低於2.5kg屬於低出生體重兒。

4、新生兒頭2天大便呈黑色綠粘笛狀,無氣味。餵奶後逐漸轉為黃色(金黃色或淺黃色)。

新生兒最初幾周很重要,媽媽遇到這些情況不要慌!護理知識學起來

5、新生兒出生後24小時內開始排尿,如超過或第1周內每日排尿達30次以上,則為異常。

6、新生兒體溫在36-37.5℃之間為正常。如不注意保暖,體重會降低到36℃以下。

7、多數新生兒出生後第2-3天皮膚輕微發黃,若在出生後黃疸不退或加深為病態。

8、新生兒出生後有覓食、吸允、伸舌、右咽及擁抱等反射。

9、給新生兒照射光可引起眼的反射。自第2個月開始起視線會追隨活動的玩具。

10、出生後3-7天新生兒的聽覺逐漸增強,聽見響聲可引起眨眼等動作。

新生兒特有的9種神奇變化

1、生理性黃疸

大部分新生兒生後第2-3天出現黃疸,於第4-6天最重,一般在生後2周內消退,早產兒可能持續到一個月,在此期間嬰兒一般情況良好,不伴有其他臨床症狀,稱生理性黃疸。但是如果寶寶出現嗜睡、拒奶、反應差等表現,媽媽要警惕病理性黃疸。

新生兒最初幾周很重要,媽媽遇到這些情況不要慌!護理知識學起來

2、初生兒乳房腫大

有時會腫大男、女嬰兒均可發生,多在生後第3-5天出現,這是母親雌激素對胎兒的影響中斷所致,不必處理,多在生後2-3周消退。

3、女嬰陰道見紅

不用擔心女嬰生後第5-7天,有時可見少量陰道流血,持續1-2天自行停止,這同樣因母親妊娠後雌激素進入胎兒體內生後突然中斷,而形成類似月經的出血,不必處理。

4、小便量少,次數多

由於發育不成熟,新生寶寶小便的次數很多,量卻很少。大約1個月以後,他們每次小便的量會漸漸增多,次數會慢慢減少。

5、初生兒的體溫不穩定

調節新生兒的體溫調節不夠完善,皮下脂肪薄,容易散熱,其體溫隨環境的溫度上升或下降,還有一些比較特別的情況,有的寶寶在出生2-5天的時候,體溫會莫名其妙地升高到38℃。有人稱這種現象為暫時性發燒。原因是由於寶寶體內水分不足所致,因此,應注意天冷時保暖,天熱時通風並給足量的水。

新生兒最初幾周很重要,媽媽遇到這些情況不要慌!護理知識學起來

6、綠色的大便

寶寶出生2天內,大便的顏色會呈現暗綠或者黑褐色,這就是所謂的“胎便”。這是因為寶寶在媽媽的肚子裡的時候,吃下了羊水和腸黏膜,出生後就會排出這種黑不溜秋或者發綠的大便。大約5-6天以後,就會變成普通的土黃色。

7、呼吸不穩定,嗓子發響

通常初生寶寶的呼吸都不那麼穩定,有時候會有一種呼吸不規則現象,出生2-3天的寶寶,每分鐘呼吸的次數約為20-30次。這是由於嬰兒的喉頭很軟,呼吸時喉頭的一部分就會變形,變窄的那部分空氣通過時就發出了種種聲音。

8、四肢蜷曲

寶寶出生後,常有兩小腿輕度彎曲,雙足內翻,兩臂輕度外轉,四肢呈現屈曲狀態。這些都是正常現象,與胎兒出生前在子宮內的位置有關,胎兒在母親腹內都是頭向胸、雙手緊抱於胸前、腿曲起的姿勢。出生後仍暫時保持著原有的胎兒體形,大多需滿月後消失,雙足內翻3個月後就會正常。

9、下巴抖動

由於新生兒神經系統尚未發育完善,抑制功能較差,故常有下巴不自主的抖動。這不是病態,家長可不必緊張。但在冬天家長應做好保暖工作,如有不正常體溫變化,則要考慮疾病因素。

新生兒最初幾周很重要,媽媽遇到這些情況不要慌!護理知識學起來

解析新生兒10大異常情況

1、產瘤

有的新生兒出生後,頭部可觸摸到一個隆起的“包”,用手摸感到柔軟,壓之有凹陷,這種“包”叫產瘤。產瘤的發生是由於新生兒的頭在通過母親產道時受到擠壓,局部的血液循環受阻,造成頭先通過產道的部位皮下水腫,這種情況無需特殊處理,幾天後會自然消失。產瘤與頭顱血腫有區別。

2、頭顱血腫

頭顱血腫是由於胎位不正,頭盆不稱,在分娩過程中胎頭受產道骨性突出壓迫或因產鉗助產牽引損傷所致。血腫部位多在頂部,常為一側。在出生後數小時至數天逐漸增大,血腫邊緣較清晰。血腫在數日後可變硬,數週或數月吸收。小的血腫不需治療,大的血腫可導致黃疸,需到醫院治療。

3、鞘摸積液

有些男嬰的陰囊,出生後一側或兩側可見腫大,觸摸有脹實感,這是因為在嬰兒 睪丸外面的鞘狀突內含有較多液體及鞘狀突尚未完全閉合的緣故,這種情況在孩子1歲內完全有愈全合的可能。

4、斜頸

有些新生兒出生後頭偏向一側,臉斜向對側,且下巴有些抬高,這極可能是先天性斜頸,需及早治療,否則將會影響孩子面部的發育,導致面部不對稱畸形。先天性斜頸的發病與胎位不正、難產或胸鎖乳頭肌受到損傷有一定的關係。

新生兒最初幾周很重要,媽媽遇到這些情況不要慌!護理知識學起來

5、臍疝

臍疝是肚臍處圓形或卵圓形的局部性隆起,這是因為腹部肌肉尚未完全長好,當腹內壓力增大時,臍窩就突出來,一般在孩子2歲內會自然好轉。如果臍疝較大時,應給予附帶治療,同時應儘量避免孩子哭鬧,導致腹內壓力增高。

6、溼疹

溼疹是新生兒常見的皮膚異常情況,孩子出生後兩週開始,面部出現紅點,眉上、眉下及髮際處出痂,有的還可在四肢及軀幹上出現。由於皮疹處較癢,孩子有時會出現哭鬧。溼疹發生的原因主要是孩子消化功能不成熟,不能夠完全消化所食奶中的蛋白質,而導致輕微過敏反應,所以溼疹又叫奶癬,最多見於吃奶的嬰兒,人工餵養小兒較母乳餵養孩子病情重。一般情況下溼疹無需治療,隨著孩子輔食的逐漸添加會自然好轉,但嚴重的溼疹,或繼發細菌感染應到醫院就診。

溼疹的發生往往與孩子的體質有關。新生兒皮膚比較柔軟,皮下毛細血管比較豐富,當吃了某些致敏食物後也可能引起溼疹。患有溼疹的孩子不要用肥皂洗滌患處,以免刺激。可局部塗膚輕鬆,或0.1%地塞米松軟膏或0.5%強的鬆軟膏。

7、尿布疹

尿布疹也紅臀,是孩子在墊尿布的部位皮膚髮紅、輕度水腫,甚至皮膚糜爛。多由於大小便刺激皮膚後引起的,也有可能是洗尿布時肥皂水未完全沖洗乾淨,刺激皮膚後引起的。孩子每次大便後洗淨臀部,及時更換尿布,必要時可選用吸水性好的紙尿布。一旦發生尿布疹,應及時進行治療,否則由於新生兒皮膚嬌嫩,皮膚屏障功能差,細菌可以很容易通過皮膚進入血液,引起嚴重後果。

新生兒最初幾周很重要,媽媽遇到這些情況不要慌!護理知識學起來

8、啼哭

啼哭是孩子與外界交流的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啼哭能使呼吸加深,增加肺活量,加快全身血液循環,促進機體新陳代謝,對全身各個系統的健康發育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但如果孩子日夜不停地啼哭,會影響孩子和母親的休息,有時候啼哭是孩子疾病的徵象,應加以區別。

a、飢餓或口渴

可用乳頭去逗他,如果孩子張嘴,一含住乳頭立即可停止啼哭。

b、腹痛或腹脹

觸摸孩子的腹部,如果很脹實,可把孩子抱起來輕輕地拍背,這樣可以幫助他將吃奶時吞進的空氣排出來。有時可讓他趴著睡,這對減輕腹痛很有好處。如經以上處理孩子啼哭未見減輕和改善應及時就診。

c、尿布溼或衣著太多

可檢查一下孩子的尿布或觸摸孩子身上是否出汗。

d、鼻痂堵塞

如果室內空氣太乾燥或溫度較高,在孩子的鼻中可形成鼻痂,使孩子感到不適啼哭。這時可以用溼棉籤輕輕地給孩子卷一下鼻孔,把鼻痂掏出來,以保持鼻腔通暢、溼潤。

e、想睡覺

如果孩子房間較嘈雜,或家中來客人吵醒孩子,就會啼哭,這時應當設法讓孩子安靜下來,輕輕地拍拍孩子,讓孩子睡覺。

f、要人抱

有的孩子特別喜歡讓人抱著他,一抱就停止啼哭,這時除了抱抱孩子,沒有其他辦法。

j、疾病

有時孩子患病不適時也會不停地啼哭,要結合看孩子的其他表現,如流涕、腹瀉、發熱、嘔吐等情況,發現孩子是因為疾病而致的啼哭時,應儘快到醫院檢查治療。

新生兒最初幾周很重要,媽媽遇到這些情況不要慌!護理知識學起來

9、發熱

發熱是孩子最常見的症狀之一,也是疾病的信號,正常孩子的體溫一天內有一定的波動,由於進食、活動等所致的代謝會影響孩子的體溫。一般測量體溫的部位有腋下、舌下、肛門3種,其中以肛門表所測有體溫最高,日表次之、腋下所測的體溫最低,其差異範圍依次為0.3-0.5℃。正常小兒舌下體溫為36.5-37.5℃。

新生兒由於體溫調節中樞發育不成熟,身體的溫度易受環境溫度變化的影響,有時可表現出發熱。如果孩子溫度僅是升高,而又無其他異常表現,可能是室內溫度過高或衣著過多所致,這時只需要減少衣服或降低環境溫度即可。如果孩子發熱的同時伴有不吃奶、精神差、面色灰暗等,則表明是疾病所致,且病情較重,需要到醫院就診。值得提醒的是新生兒發熱,一般不宜使用退熱藥,因為目前的退熱藥都為解熱鎮痛類藥物,可影響新生兒血小板的凝血活性,有時使用後會導致新生兒出血。

10、體重不增

正常新生兒出生時體重一般在2.5-4kg之間。孩子出生後3-5天,體重會有所下降,一般減少140-240g,不超過250g。到出生第10天應恢復到出生前的體重。以後孩子會每天增加30-40g。如果在應該體重增的時候出現體重不增,甚至下降,應積極尋找原因。孩子體重不增的原因最常見的是餵養不當和疾病影響。對於人工餵養的孩子,由於父母擔心牛奶過稠會導致孩子消化不良,給孩子餵奶時,加水太多,使孩子長期處於飢餓狀態,影響體重增加。在孩子患病期間出現體重不增表明疾病沒有控制,特別是感染性疾病。

"

初生嬰兒由於發育尚未完全成熟,所以,有許多特有的生理變化出現,特別是在出生後的第1個星期至1個月之內,寶寶身上會發生多種變化。

ps:文章有點長,但請您一定要耐心看下去,相信一定會對您有所幫助。

新生兒最初幾周很重要,媽媽遇到這些情況不要慌!護理知識學起來

新生兒健康應具備的10個標準

1、新生兒降生後先啼哭數聲,後開始用肺呼吸。頭2周每分鐘呼吸40-50次。

2、新生兒的脈搏以每分鐘120-140次為正常。

3、新生兒的正常體重為3-4kg,低於2.5kg屬於低出生體重兒。

4、新生兒頭2天大便呈黑色綠粘笛狀,無氣味。餵奶後逐漸轉為黃色(金黃色或淺黃色)。

新生兒最初幾周很重要,媽媽遇到這些情況不要慌!護理知識學起來

5、新生兒出生後24小時內開始排尿,如超過或第1周內每日排尿達30次以上,則為異常。

6、新生兒體溫在36-37.5℃之間為正常。如不注意保暖,體重會降低到36℃以下。

7、多數新生兒出生後第2-3天皮膚輕微發黃,若在出生後黃疸不退或加深為病態。

8、新生兒出生後有覓食、吸允、伸舌、右咽及擁抱等反射。

9、給新生兒照射光可引起眼的反射。自第2個月開始起視線會追隨活動的玩具。

10、出生後3-7天新生兒的聽覺逐漸增強,聽見響聲可引起眨眼等動作。

新生兒特有的9種神奇變化

1、生理性黃疸

大部分新生兒生後第2-3天出現黃疸,於第4-6天最重,一般在生後2周內消退,早產兒可能持續到一個月,在此期間嬰兒一般情況良好,不伴有其他臨床症狀,稱生理性黃疸。但是如果寶寶出現嗜睡、拒奶、反應差等表現,媽媽要警惕病理性黃疸。

新生兒最初幾周很重要,媽媽遇到這些情況不要慌!護理知識學起來

2、初生兒乳房腫大

有時會腫大男、女嬰兒均可發生,多在生後第3-5天出現,這是母親雌激素對胎兒的影響中斷所致,不必處理,多在生後2-3周消退。

3、女嬰陰道見紅

不用擔心女嬰生後第5-7天,有時可見少量陰道流血,持續1-2天自行停止,這同樣因母親妊娠後雌激素進入胎兒體內生後突然中斷,而形成類似月經的出血,不必處理。

4、小便量少,次數多

由於發育不成熟,新生寶寶小便的次數很多,量卻很少。大約1個月以後,他們每次小便的量會漸漸增多,次數會慢慢減少。

5、初生兒的體溫不穩定

調節新生兒的體溫調節不夠完善,皮下脂肪薄,容易散熱,其體溫隨環境的溫度上升或下降,還有一些比較特別的情況,有的寶寶在出生2-5天的時候,體溫會莫名其妙地升高到38℃。有人稱這種現象為暫時性發燒。原因是由於寶寶體內水分不足所致,因此,應注意天冷時保暖,天熱時通風並給足量的水。

新生兒最初幾周很重要,媽媽遇到這些情況不要慌!護理知識學起來

6、綠色的大便

寶寶出生2天內,大便的顏色會呈現暗綠或者黑褐色,這就是所謂的“胎便”。這是因為寶寶在媽媽的肚子裡的時候,吃下了羊水和腸黏膜,出生後就會排出這種黑不溜秋或者發綠的大便。大約5-6天以後,就會變成普通的土黃色。

7、呼吸不穩定,嗓子發響

通常初生寶寶的呼吸都不那麼穩定,有時候會有一種呼吸不規則現象,出生2-3天的寶寶,每分鐘呼吸的次數約為20-30次。這是由於嬰兒的喉頭很軟,呼吸時喉頭的一部分就會變形,變窄的那部分空氣通過時就發出了種種聲音。

8、四肢蜷曲

寶寶出生後,常有兩小腿輕度彎曲,雙足內翻,兩臂輕度外轉,四肢呈現屈曲狀態。這些都是正常現象,與胎兒出生前在子宮內的位置有關,胎兒在母親腹內都是頭向胸、雙手緊抱於胸前、腿曲起的姿勢。出生後仍暫時保持著原有的胎兒體形,大多需滿月後消失,雙足內翻3個月後就會正常。

9、下巴抖動

由於新生兒神經系統尚未發育完善,抑制功能較差,故常有下巴不自主的抖動。這不是病態,家長可不必緊張。但在冬天家長應做好保暖工作,如有不正常體溫變化,則要考慮疾病因素。

新生兒最初幾周很重要,媽媽遇到這些情況不要慌!護理知識學起來

解析新生兒10大異常情況

1、產瘤

有的新生兒出生後,頭部可觸摸到一個隆起的“包”,用手摸感到柔軟,壓之有凹陷,這種“包”叫產瘤。產瘤的發生是由於新生兒的頭在通過母親產道時受到擠壓,局部的血液循環受阻,造成頭先通過產道的部位皮下水腫,這種情況無需特殊處理,幾天後會自然消失。產瘤與頭顱血腫有區別。

2、頭顱血腫

頭顱血腫是由於胎位不正,頭盆不稱,在分娩過程中胎頭受產道骨性突出壓迫或因產鉗助產牽引損傷所致。血腫部位多在頂部,常為一側。在出生後數小時至數天逐漸增大,血腫邊緣較清晰。血腫在數日後可變硬,數週或數月吸收。小的血腫不需治療,大的血腫可導致黃疸,需到醫院治療。

3、鞘摸積液

有些男嬰的陰囊,出生後一側或兩側可見腫大,觸摸有脹實感,這是因為在嬰兒 睪丸外面的鞘狀突內含有較多液體及鞘狀突尚未完全閉合的緣故,這種情況在孩子1歲內完全有愈全合的可能。

4、斜頸

有些新生兒出生後頭偏向一側,臉斜向對側,且下巴有些抬高,這極可能是先天性斜頸,需及早治療,否則將會影響孩子面部的發育,導致面部不對稱畸形。先天性斜頸的發病與胎位不正、難產或胸鎖乳頭肌受到損傷有一定的關係。

新生兒最初幾周很重要,媽媽遇到這些情況不要慌!護理知識學起來

5、臍疝

臍疝是肚臍處圓形或卵圓形的局部性隆起,這是因為腹部肌肉尚未完全長好,當腹內壓力增大時,臍窩就突出來,一般在孩子2歲內會自然好轉。如果臍疝較大時,應給予附帶治療,同時應儘量避免孩子哭鬧,導致腹內壓力增高。

6、溼疹

溼疹是新生兒常見的皮膚異常情況,孩子出生後兩週開始,面部出現紅點,眉上、眉下及髮際處出痂,有的還可在四肢及軀幹上出現。由於皮疹處較癢,孩子有時會出現哭鬧。溼疹發生的原因主要是孩子消化功能不成熟,不能夠完全消化所食奶中的蛋白質,而導致輕微過敏反應,所以溼疹又叫奶癬,最多見於吃奶的嬰兒,人工餵養小兒較母乳餵養孩子病情重。一般情況下溼疹無需治療,隨著孩子輔食的逐漸添加會自然好轉,但嚴重的溼疹,或繼發細菌感染應到醫院就診。

溼疹的發生往往與孩子的體質有關。新生兒皮膚比較柔軟,皮下毛細血管比較豐富,當吃了某些致敏食物後也可能引起溼疹。患有溼疹的孩子不要用肥皂洗滌患處,以免刺激。可局部塗膚輕鬆,或0.1%地塞米松軟膏或0.5%強的鬆軟膏。

7、尿布疹

尿布疹也紅臀,是孩子在墊尿布的部位皮膚髮紅、輕度水腫,甚至皮膚糜爛。多由於大小便刺激皮膚後引起的,也有可能是洗尿布時肥皂水未完全沖洗乾淨,刺激皮膚後引起的。孩子每次大便後洗淨臀部,及時更換尿布,必要時可選用吸水性好的紙尿布。一旦發生尿布疹,應及時進行治療,否則由於新生兒皮膚嬌嫩,皮膚屏障功能差,細菌可以很容易通過皮膚進入血液,引起嚴重後果。

新生兒最初幾周很重要,媽媽遇到這些情況不要慌!護理知識學起來

8、啼哭

啼哭是孩子與外界交流的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啼哭能使呼吸加深,增加肺活量,加快全身血液循環,促進機體新陳代謝,對全身各個系統的健康發育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但如果孩子日夜不停地啼哭,會影響孩子和母親的休息,有時候啼哭是孩子疾病的徵象,應加以區別。

a、飢餓或口渴

可用乳頭去逗他,如果孩子張嘴,一含住乳頭立即可停止啼哭。

b、腹痛或腹脹

觸摸孩子的腹部,如果很脹實,可把孩子抱起來輕輕地拍背,這樣可以幫助他將吃奶時吞進的空氣排出來。有時可讓他趴著睡,這對減輕腹痛很有好處。如經以上處理孩子啼哭未見減輕和改善應及時就診。

c、尿布溼或衣著太多

可檢查一下孩子的尿布或觸摸孩子身上是否出汗。

d、鼻痂堵塞

如果室內空氣太乾燥或溫度較高,在孩子的鼻中可形成鼻痂,使孩子感到不適啼哭。這時可以用溼棉籤輕輕地給孩子卷一下鼻孔,把鼻痂掏出來,以保持鼻腔通暢、溼潤。

e、想睡覺

如果孩子房間較嘈雜,或家中來客人吵醒孩子,就會啼哭,這時應當設法讓孩子安靜下來,輕輕地拍拍孩子,讓孩子睡覺。

f、要人抱

有的孩子特別喜歡讓人抱著他,一抱就停止啼哭,這時除了抱抱孩子,沒有其他辦法。

j、疾病

有時孩子患病不適時也會不停地啼哭,要結合看孩子的其他表現,如流涕、腹瀉、發熱、嘔吐等情況,發現孩子是因為疾病而致的啼哭時,應儘快到醫院檢查治療。

新生兒最初幾周很重要,媽媽遇到這些情況不要慌!護理知識學起來

9、發熱

發熱是孩子最常見的症狀之一,也是疾病的信號,正常孩子的體溫一天內有一定的波動,由於進食、活動等所致的代謝會影響孩子的體溫。一般測量體溫的部位有腋下、舌下、肛門3種,其中以肛門表所測有體溫最高,日表次之、腋下所測的體溫最低,其差異範圍依次為0.3-0.5℃。正常小兒舌下體溫為36.5-37.5℃。

新生兒由於體溫調節中樞發育不成熟,身體的溫度易受環境溫度變化的影響,有時可表現出發熱。如果孩子溫度僅是升高,而又無其他異常表現,可能是室內溫度過高或衣著過多所致,這時只需要減少衣服或降低環境溫度即可。如果孩子發熱的同時伴有不吃奶、精神差、面色灰暗等,則表明是疾病所致,且病情較重,需要到醫院就診。值得提醒的是新生兒發熱,一般不宜使用退熱藥,因為目前的退熱藥都為解熱鎮痛類藥物,可影響新生兒血小板的凝血活性,有時使用後會導致新生兒出血。

10、體重不增

正常新生兒出生時體重一般在2.5-4kg之間。孩子出生後3-5天,體重會有所下降,一般減少140-240g,不超過250g。到出生第10天應恢復到出生前的體重。以後孩子會每天增加30-40g。如果在應該體重增的時候出現體重不增,甚至下降,應積極尋找原因。孩子體重不增的原因最常見的是餵養不當和疾病影響。對於人工餵養的孩子,由於父母擔心牛奶過稠會導致孩子消化不良,給孩子餵奶時,加水太多,使孩子長期處於飢餓狀態,影響體重增加。在孩子患病期間出現體重不增表明疾病沒有控制,特別是感染性疾病。

新生兒最初幾周很重要,媽媽遇到這些情況不要慌!護理知識學起來

新生兒有哪些特有的原始反射?

正常的新生兒一出世就有一些先天的反射。這些反射能夠反映出你寶寶的機體是否健全,神經系統功能是否正常。

有些早期異常也可從這些反射的變化中看出來。如你把拇指同時壓在新生兒的兩側手掌,他的嘴會張開,並向前低頭、有閉眼的動作,這叫巴巴啃,這種反射在出生後即已出現,6周後會逐漸減弱,如果生後4個月仍持續存在,則表明有腦部病變。

當你用手指撫摸新生兒的臉頰時,他就會轉向撫摸的這一側並張開其嘴。新生兒來到世界的一個重要本能是“準備吃”,而覓食(或尋找)反射就是為了使其容易獲食。

在新生兒安靜覺醒狀態下,母親將新生兒抱在懷裡,使新生兒左頰觸碰其母乳頭,此反射先會引起嬰兒將頭轉向左側,並張開上下脣,然後尋找並咬住乳頭開始吸吮。這種生後即出現的反射叫原始反射(又稱新生兒期暫時性反射),這類反射是新生兒生後所特有的本領。隨著年齡增加,中樞神經系統逐漸發育,這些反射會逐步減弱消失。

大多數反射如果在生後3-4個月仍繼續存在,則提示有腦的病變,有些反射如頸肢反射在6個月後會消夫。除以上所提的巴巴啃反射及覓食反射外,這類反射還包括吸吮反射、握持反射、擁抱反射、頸肢反射及自動踏步等。

"

初生嬰兒由於發育尚未完全成熟,所以,有許多特有的生理變化出現,特別是在出生後的第1個星期至1個月之內,寶寶身上會發生多種變化。

ps:文章有點長,但請您一定要耐心看下去,相信一定會對您有所幫助。

新生兒最初幾周很重要,媽媽遇到這些情況不要慌!護理知識學起來

新生兒健康應具備的10個標準

1、新生兒降生後先啼哭數聲,後開始用肺呼吸。頭2周每分鐘呼吸40-50次。

2、新生兒的脈搏以每分鐘120-140次為正常。

3、新生兒的正常體重為3-4kg,低於2.5kg屬於低出生體重兒。

4、新生兒頭2天大便呈黑色綠粘笛狀,無氣味。餵奶後逐漸轉為黃色(金黃色或淺黃色)。

新生兒最初幾周很重要,媽媽遇到這些情況不要慌!護理知識學起來

5、新生兒出生後24小時內開始排尿,如超過或第1周內每日排尿達30次以上,則為異常。

6、新生兒體溫在36-37.5℃之間為正常。如不注意保暖,體重會降低到36℃以下。

7、多數新生兒出生後第2-3天皮膚輕微發黃,若在出生後黃疸不退或加深為病態。

8、新生兒出生後有覓食、吸允、伸舌、右咽及擁抱等反射。

9、給新生兒照射光可引起眼的反射。自第2個月開始起視線會追隨活動的玩具。

10、出生後3-7天新生兒的聽覺逐漸增強,聽見響聲可引起眨眼等動作。

新生兒特有的9種神奇變化

1、生理性黃疸

大部分新生兒生後第2-3天出現黃疸,於第4-6天最重,一般在生後2周內消退,早產兒可能持續到一個月,在此期間嬰兒一般情況良好,不伴有其他臨床症狀,稱生理性黃疸。但是如果寶寶出現嗜睡、拒奶、反應差等表現,媽媽要警惕病理性黃疸。

新生兒最初幾周很重要,媽媽遇到這些情況不要慌!護理知識學起來

2、初生兒乳房腫大

有時會腫大男、女嬰兒均可發生,多在生後第3-5天出現,這是母親雌激素對胎兒的影響中斷所致,不必處理,多在生後2-3周消退。

3、女嬰陰道見紅

不用擔心女嬰生後第5-7天,有時可見少量陰道流血,持續1-2天自行停止,這同樣因母親妊娠後雌激素進入胎兒體內生後突然中斷,而形成類似月經的出血,不必處理。

4、小便量少,次數多

由於發育不成熟,新生寶寶小便的次數很多,量卻很少。大約1個月以後,他們每次小便的量會漸漸增多,次數會慢慢減少。

5、初生兒的體溫不穩定

調節新生兒的體溫調節不夠完善,皮下脂肪薄,容易散熱,其體溫隨環境的溫度上升或下降,還有一些比較特別的情況,有的寶寶在出生2-5天的時候,體溫會莫名其妙地升高到38℃。有人稱這種現象為暫時性發燒。原因是由於寶寶體內水分不足所致,因此,應注意天冷時保暖,天熱時通風並給足量的水。

新生兒最初幾周很重要,媽媽遇到這些情況不要慌!護理知識學起來

6、綠色的大便

寶寶出生2天內,大便的顏色會呈現暗綠或者黑褐色,這就是所謂的“胎便”。這是因為寶寶在媽媽的肚子裡的時候,吃下了羊水和腸黏膜,出生後就會排出這種黑不溜秋或者發綠的大便。大約5-6天以後,就會變成普通的土黃色。

7、呼吸不穩定,嗓子發響

通常初生寶寶的呼吸都不那麼穩定,有時候會有一種呼吸不規則現象,出生2-3天的寶寶,每分鐘呼吸的次數約為20-30次。這是由於嬰兒的喉頭很軟,呼吸時喉頭的一部分就會變形,變窄的那部分空氣通過時就發出了種種聲音。

8、四肢蜷曲

寶寶出生後,常有兩小腿輕度彎曲,雙足內翻,兩臂輕度外轉,四肢呈現屈曲狀態。這些都是正常現象,與胎兒出生前在子宮內的位置有關,胎兒在母親腹內都是頭向胸、雙手緊抱於胸前、腿曲起的姿勢。出生後仍暫時保持著原有的胎兒體形,大多需滿月後消失,雙足內翻3個月後就會正常。

9、下巴抖動

由於新生兒神經系統尚未發育完善,抑制功能較差,故常有下巴不自主的抖動。這不是病態,家長可不必緊張。但在冬天家長應做好保暖工作,如有不正常體溫變化,則要考慮疾病因素。

新生兒最初幾周很重要,媽媽遇到這些情況不要慌!護理知識學起來

解析新生兒10大異常情況

1、產瘤

有的新生兒出生後,頭部可觸摸到一個隆起的“包”,用手摸感到柔軟,壓之有凹陷,這種“包”叫產瘤。產瘤的發生是由於新生兒的頭在通過母親產道時受到擠壓,局部的血液循環受阻,造成頭先通過產道的部位皮下水腫,這種情況無需特殊處理,幾天後會自然消失。產瘤與頭顱血腫有區別。

2、頭顱血腫

頭顱血腫是由於胎位不正,頭盆不稱,在分娩過程中胎頭受產道骨性突出壓迫或因產鉗助產牽引損傷所致。血腫部位多在頂部,常為一側。在出生後數小時至數天逐漸增大,血腫邊緣較清晰。血腫在數日後可變硬,數週或數月吸收。小的血腫不需治療,大的血腫可導致黃疸,需到醫院治療。

3、鞘摸積液

有些男嬰的陰囊,出生後一側或兩側可見腫大,觸摸有脹實感,這是因為在嬰兒 睪丸外面的鞘狀突內含有較多液體及鞘狀突尚未完全閉合的緣故,這種情況在孩子1歲內完全有愈全合的可能。

4、斜頸

有些新生兒出生後頭偏向一側,臉斜向對側,且下巴有些抬高,這極可能是先天性斜頸,需及早治療,否則將會影響孩子面部的發育,導致面部不對稱畸形。先天性斜頸的發病與胎位不正、難產或胸鎖乳頭肌受到損傷有一定的關係。

新生兒最初幾周很重要,媽媽遇到這些情況不要慌!護理知識學起來

5、臍疝

臍疝是肚臍處圓形或卵圓形的局部性隆起,這是因為腹部肌肉尚未完全長好,當腹內壓力增大時,臍窩就突出來,一般在孩子2歲內會自然好轉。如果臍疝較大時,應給予附帶治療,同時應儘量避免孩子哭鬧,導致腹內壓力增高。

6、溼疹

溼疹是新生兒常見的皮膚異常情況,孩子出生後兩週開始,面部出現紅點,眉上、眉下及髮際處出痂,有的還可在四肢及軀幹上出現。由於皮疹處較癢,孩子有時會出現哭鬧。溼疹發生的原因主要是孩子消化功能不成熟,不能夠完全消化所食奶中的蛋白質,而導致輕微過敏反應,所以溼疹又叫奶癬,最多見於吃奶的嬰兒,人工餵養小兒較母乳餵養孩子病情重。一般情況下溼疹無需治療,隨著孩子輔食的逐漸添加會自然好轉,但嚴重的溼疹,或繼發細菌感染應到醫院就診。

溼疹的發生往往與孩子的體質有關。新生兒皮膚比較柔軟,皮下毛細血管比較豐富,當吃了某些致敏食物後也可能引起溼疹。患有溼疹的孩子不要用肥皂洗滌患處,以免刺激。可局部塗膚輕鬆,或0.1%地塞米松軟膏或0.5%強的鬆軟膏。

7、尿布疹

尿布疹也紅臀,是孩子在墊尿布的部位皮膚髮紅、輕度水腫,甚至皮膚糜爛。多由於大小便刺激皮膚後引起的,也有可能是洗尿布時肥皂水未完全沖洗乾淨,刺激皮膚後引起的。孩子每次大便後洗淨臀部,及時更換尿布,必要時可選用吸水性好的紙尿布。一旦發生尿布疹,應及時進行治療,否則由於新生兒皮膚嬌嫩,皮膚屏障功能差,細菌可以很容易通過皮膚進入血液,引起嚴重後果。

新生兒最初幾周很重要,媽媽遇到這些情況不要慌!護理知識學起來

8、啼哭

啼哭是孩子與外界交流的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啼哭能使呼吸加深,增加肺活量,加快全身血液循環,促進機體新陳代謝,對全身各個系統的健康發育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但如果孩子日夜不停地啼哭,會影響孩子和母親的休息,有時候啼哭是孩子疾病的徵象,應加以區別。

a、飢餓或口渴

可用乳頭去逗他,如果孩子張嘴,一含住乳頭立即可停止啼哭。

b、腹痛或腹脹

觸摸孩子的腹部,如果很脹實,可把孩子抱起來輕輕地拍背,這樣可以幫助他將吃奶時吞進的空氣排出來。有時可讓他趴著睡,這對減輕腹痛很有好處。如經以上處理孩子啼哭未見減輕和改善應及時就診。

c、尿布溼或衣著太多

可檢查一下孩子的尿布或觸摸孩子身上是否出汗。

d、鼻痂堵塞

如果室內空氣太乾燥或溫度較高,在孩子的鼻中可形成鼻痂,使孩子感到不適啼哭。這時可以用溼棉籤輕輕地給孩子卷一下鼻孔,把鼻痂掏出來,以保持鼻腔通暢、溼潤。

e、想睡覺

如果孩子房間較嘈雜,或家中來客人吵醒孩子,就會啼哭,這時應當設法讓孩子安靜下來,輕輕地拍拍孩子,讓孩子睡覺。

f、要人抱

有的孩子特別喜歡讓人抱著他,一抱就停止啼哭,這時除了抱抱孩子,沒有其他辦法。

j、疾病

有時孩子患病不適時也會不停地啼哭,要結合看孩子的其他表現,如流涕、腹瀉、發熱、嘔吐等情況,發現孩子是因為疾病而致的啼哭時,應儘快到醫院檢查治療。

新生兒最初幾周很重要,媽媽遇到這些情況不要慌!護理知識學起來

9、發熱

發熱是孩子最常見的症狀之一,也是疾病的信號,正常孩子的體溫一天內有一定的波動,由於進食、活動等所致的代謝會影響孩子的體溫。一般測量體溫的部位有腋下、舌下、肛門3種,其中以肛門表所測有體溫最高,日表次之、腋下所測的體溫最低,其差異範圍依次為0.3-0.5℃。正常小兒舌下體溫為36.5-37.5℃。

新生兒由於體溫調節中樞發育不成熟,身體的溫度易受環境溫度變化的影響,有時可表現出發熱。如果孩子溫度僅是升高,而又無其他異常表現,可能是室內溫度過高或衣著過多所致,這時只需要減少衣服或降低環境溫度即可。如果孩子發熱的同時伴有不吃奶、精神差、面色灰暗等,則表明是疾病所致,且病情較重,需要到醫院就診。值得提醒的是新生兒發熱,一般不宜使用退熱藥,因為目前的退熱藥都為解熱鎮痛類藥物,可影響新生兒血小板的凝血活性,有時使用後會導致新生兒出血。

10、體重不增

正常新生兒出生時體重一般在2.5-4kg之間。孩子出生後3-5天,體重會有所下降,一般減少140-240g,不超過250g。到出生第10天應恢復到出生前的體重。以後孩子會每天增加30-40g。如果在應該體重增的時候出現體重不增,甚至下降,應積極尋找原因。孩子體重不增的原因最常見的是餵養不當和疾病影響。對於人工餵養的孩子,由於父母擔心牛奶過稠會導致孩子消化不良,給孩子餵奶時,加水太多,使孩子長期處於飢餓狀態,影響體重增加。在孩子患病期間出現體重不增表明疾病沒有控制,特別是感染性疾病。

新生兒最初幾周很重要,媽媽遇到這些情況不要慌!護理知識學起來

新生兒有哪些特有的原始反射?

正常的新生兒一出世就有一些先天的反射。這些反射能夠反映出你寶寶的機體是否健全,神經系統功能是否正常。

有些早期異常也可從這些反射的變化中看出來。如你把拇指同時壓在新生兒的兩側手掌,他的嘴會張開,並向前低頭、有閉眼的動作,這叫巴巴啃,這種反射在出生後即已出現,6周後會逐漸減弱,如果生後4個月仍持續存在,則表明有腦部病變。

當你用手指撫摸新生兒的臉頰時,他就會轉向撫摸的這一側並張開其嘴。新生兒來到世界的一個重要本能是“準備吃”,而覓食(或尋找)反射就是為了使其容易獲食。

在新生兒安靜覺醒狀態下,母親將新生兒抱在懷裡,使新生兒左頰觸碰其母乳頭,此反射先會引起嬰兒將頭轉向左側,並張開上下脣,然後尋找並咬住乳頭開始吸吮。這種生後即出現的反射叫原始反射(又稱新生兒期暫時性反射),這類反射是新生兒生後所特有的本領。隨著年齡增加,中樞神經系統逐漸發育,這些反射會逐步減弱消失。

大多數反射如果在生後3-4個月仍繼續存在,則提示有腦的病變,有些反射如頸肢反射在6個月後會消夫。除以上所提的巴巴啃反射及覓食反射外,這類反射還包括吸吮反射、握持反射、擁抱反射、頸肢反射及自動踏步等。

新生兒最初幾周很重要,媽媽遇到這些情況不要慌!護理知識學起來

擁抱反射

當突然改變新生兒的姿勢時,或者當他聽見大的聲音時,他會:

a、雙臂外展,手指伸開;

b、上肢屈曲內收呈擁抱狀;

c、有時伴有啼哭。

握持反射

安靜覺醒的正常新生兒很容易引起握持反射,可將你的雙食指或小指分別自新生兒兩手的尺側緣伸進手心,輕壓其手掌,他會緊緊抓住你的手指引起抓握反射。

反射亢進則提示雙側大腦有疾病,新生兒期消失或減弱則提示該新生兒中樞神經系統呈抑制狀態。

正常情況下2個月消失。一些學者認為握持反射代表著一種進化的適應。新生兒有這種能力是在設法“保護”自己。

坐起與行走反射

在某些情況下,你的寶寶甚至能支持其自身體重並在幫助下拉向坐位。此外,對有直立能力的新生兒,當其足接觸桌面支撐直立時,將出現自動踏步動作,一般先邁出左足,然後右足跟上,踏步良好時像散步一樣,有的甚至會走10餘步,使父母驚歎不已。

新生兒與成人共有的其他反射,如情感改變時會出現恐懼、心跳增快等;當你用羽毛去刺激他的鼻子時,他們就會打噴嚏;當食物誤人氣管就會咳嗽;多食後腸蠕動亢進會使大便次數和量增加。

解析新生兒表情“暗語”

若您有機會從現在開始接觸您的寶寶,您即可發現您的小寶寶有他自己的肢體語言,透過表情、動作來與您“說話”。

您將從中得到相當高的樂趣,也可幫助寶寶智能、情緒的發展,增進親子的互動,減低照顧寶寶的挫折感。

寧靜睡眠期:

雙眼閉著,呼吸平穩、規則,沒有自發性運動,外觀一看便知在睡覺。該階段不易叫醒寶寶。

"

初生嬰兒由於發育尚未完全成熟,所以,有許多特有的生理變化出現,特別是在出生後的第1個星期至1個月之內,寶寶身上會發生多種變化。

ps:文章有點長,但請您一定要耐心看下去,相信一定會對您有所幫助。

新生兒最初幾周很重要,媽媽遇到這些情況不要慌!護理知識學起來

新生兒健康應具備的10個標準

1、新生兒降生後先啼哭數聲,後開始用肺呼吸。頭2周每分鐘呼吸40-50次。

2、新生兒的脈搏以每分鐘120-140次為正常。

3、新生兒的正常體重為3-4kg,低於2.5kg屬於低出生體重兒。

4、新生兒頭2天大便呈黑色綠粘笛狀,無氣味。餵奶後逐漸轉為黃色(金黃色或淺黃色)。

新生兒最初幾周很重要,媽媽遇到這些情況不要慌!護理知識學起來

5、新生兒出生後24小時內開始排尿,如超過或第1周內每日排尿達30次以上,則為異常。

6、新生兒體溫在36-37.5℃之間為正常。如不注意保暖,體重會降低到36℃以下。

7、多數新生兒出生後第2-3天皮膚輕微發黃,若在出生後黃疸不退或加深為病態。

8、新生兒出生後有覓食、吸允、伸舌、右咽及擁抱等反射。

9、給新生兒照射光可引起眼的反射。自第2個月開始起視線會追隨活動的玩具。

10、出生後3-7天新生兒的聽覺逐漸增強,聽見響聲可引起眨眼等動作。

新生兒特有的9種神奇變化

1、生理性黃疸

大部分新生兒生後第2-3天出現黃疸,於第4-6天最重,一般在生後2周內消退,早產兒可能持續到一個月,在此期間嬰兒一般情況良好,不伴有其他臨床症狀,稱生理性黃疸。但是如果寶寶出現嗜睡、拒奶、反應差等表現,媽媽要警惕病理性黃疸。

新生兒最初幾周很重要,媽媽遇到這些情況不要慌!護理知識學起來

2、初生兒乳房腫大

有時會腫大男、女嬰兒均可發生,多在生後第3-5天出現,這是母親雌激素對胎兒的影響中斷所致,不必處理,多在生後2-3周消退。

3、女嬰陰道見紅

不用擔心女嬰生後第5-7天,有時可見少量陰道流血,持續1-2天自行停止,這同樣因母親妊娠後雌激素進入胎兒體內生後突然中斷,而形成類似月經的出血,不必處理。

4、小便量少,次數多

由於發育不成熟,新生寶寶小便的次數很多,量卻很少。大約1個月以後,他們每次小便的量會漸漸增多,次數會慢慢減少。

5、初生兒的體溫不穩定

調節新生兒的體溫調節不夠完善,皮下脂肪薄,容易散熱,其體溫隨環境的溫度上升或下降,還有一些比較特別的情況,有的寶寶在出生2-5天的時候,體溫會莫名其妙地升高到38℃。有人稱這種現象為暫時性發燒。原因是由於寶寶體內水分不足所致,因此,應注意天冷時保暖,天熱時通風並給足量的水。

新生兒最初幾周很重要,媽媽遇到這些情況不要慌!護理知識學起來

6、綠色的大便

寶寶出生2天內,大便的顏色會呈現暗綠或者黑褐色,這就是所謂的“胎便”。這是因為寶寶在媽媽的肚子裡的時候,吃下了羊水和腸黏膜,出生後就會排出這種黑不溜秋或者發綠的大便。大約5-6天以後,就會變成普通的土黃色。

7、呼吸不穩定,嗓子發響

通常初生寶寶的呼吸都不那麼穩定,有時候會有一種呼吸不規則現象,出生2-3天的寶寶,每分鐘呼吸的次數約為20-30次。這是由於嬰兒的喉頭很軟,呼吸時喉頭的一部分就會變形,變窄的那部分空氣通過時就發出了種種聲音。

8、四肢蜷曲

寶寶出生後,常有兩小腿輕度彎曲,雙足內翻,兩臂輕度外轉,四肢呈現屈曲狀態。這些都是正常現象,與胎兒出生前在子宮內的位置有關,胎兒在母親腹內都是頭向胸、雙手緊抱於胸前、腿曲起的姿勢。出生後仍暫時保持著原有的胎兒體形,大多需滿月後消失,雙足內翻3個月後就會正常。

9、下巴抖動

由於新生兒神經系統尚未發育完善,抑制功能較差,故常有下巴不自主的抖動。這不是病態,家長可不必緊張。但在冬天家長應做好保暖工作,如有不正常體溫變化,則要考慮疾病因素。

新生兒最初幾周很重要,媽媽遇到這些情況不要慌!護理知識學起來

解析新生兒10大異常情況

1、產瘤

有的新生兒出生後,頭部可觸摸到一個隆起的“包”,用手摸感到柔軟,壓之有凹陷,這種“包”叫產瘤。產瘤的發生是由於新生兒的頭在通過母親產道時受到擠壓,局部的血液循環受阻,造成頭先通過產道的部位皮下水腫,這種情況無需特殊處理,幾天後會自然消失。產瘤與頭顱血腫有區別。

2、頭顱血腫

頭顱血腫是由於胎位不正,頭盆不稱,在分娩過程中胎頭受產道骨性突出壓迫或因產鉗助產牽引損傷所致。血腫部位多在頂部,常為一側。在出生後數小時至數天逐漸增大,血腫邊緣較清晰。血腫在數日後可變硬,數週或數月吸收。小的血腫不需治療,大的血腫可導致黃疸,需到醫院治療。

3、鞘摸積液

有些男嬰的陰囊,出生後一側或兩側可見腫大,觸摸有脹實感,這是因為在嬰兒 睪丸外面的鞘狀突內含有較多液體及鞘狀突尚未完全閉合的緣故,這種情況在孩子1歲內完全有愈全合的可能。

4、斜頸

有些新生兒出生後頭偏向一側,臉斜向對側,且下巴有些抬高,這極可能是先天性斜頸,需及早治療,否則將會影響孩子面部的發育,導致面部不對稱畸形。先天性斜頸的發病與胎位不正、難產或胸鎖乳頭肌受到損傷有一定的關係。

新生兒最初幾周很重要,媽媽遇到這些情況不要慌!護理知識學起來

5、臍疝

臍疝是肚臍處圓形或卵圓形的局部性隆起,這是因為腹部肌肉尚未完全長好,當腹內壓力增大時,臍窩就突出來,一般在孩子2歲內會自然好轉。如果臍疝較大時,應給予附帶治療,同時應儘量避免孩子哭鬧,導致腹內壓力增高。

6、溼疹

溼疹是新生兒常見的皮膚異常情況,孩子出生後兩週開始,面部出現紅點,眉上、眉下及髮際處出痂,有的還可在四肢及軀幹上出現。由於皮疹處較癢,孩子有時會出現哭鬧。溼疹發生的原因主要是孩子消化功能不成熟,不能夠完全消化所食奶中的蛋白質,而導致輕微過敏反應,所以溼疹又叫奶癬,最多見於吃奶的嬰兒,人工餵養小兒較母乳餵養孩子病情重。一般情況下溼疹無需治療,隨著孩子輔食的逐漸添加會自然好轉,但嚴重的溼疹,或繼發細菌感染應到醫院就診。

溼疹的發生往往與孩子的體質有關。新生兒皮膚比較柔軟,皮下毛細血管比較豐富,當吃了某些致敏食物後也可能引起溼疹。患有溼疹的孩子不要用肥皂洗滌患處,以免刺激。可局部塗膚輕鬆,或0.1%地塞米松軟膏或0.5%強的鬆軟膏。

7、尿布疹

尿布疹也紅臀,是孩子在墊尿布的部位皮膚髮紅、輕度水腫,甚至皮膚糜爛。多由於大小便刺激皮膚後引起的,也有可能是洗尿布時肥皂水未完全沖洗乾淨,刺激皮膚後引起的。孩子每次大便後洗淨臀部,及時更換尿布,必要時可選用吸水性好的紙尿布。一旦發生尿布疹,應及時進行治療,否則由於新生兒皮膚嬌嫩,皮膚屏障功能差,細菌可以很容易通過皮膚進入血液,引起嚴重後果。

新生兒最初幾周很重要,媽媽遇到這些情況不要慌!護理知識學起來

8、啼哭

啼哭是孩子與外界交流的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啼哭能使呼吸加深,增加肺活量,加快全身血液循環,促進機體新陳代謝,對全身各個系統的健康發育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但如果孩子日夜不停地啼哭,會影響孩子和母親的休息,有時候啼哭是孩子疾病的徵象,應加以區別。

a、飢餓或口渴

可用乳頭去逗他,如果孩子張嘴,一含住乳頭立即可停止啼哭。

b、腹痛或腹脹

觸摸孩子的腹部,如果很脹實,可把孩子抱起來輕輕地拍背,這樣可以幫助他將吃奶時吞進的空氣排出來。有時可讓他趴著睡,這對減輕腹痛很有好處。如經以上處理孩子啼哭未見減輕和改善應及時就診。

c、尿布溼或衣著太多

可檢查一下孩子的尿布或觸摸孩子身上是否出汗。

d、鼻痂堵塞

如果室內空氣太乾燥或溫度較高,在孩子的鼻中可形成鼻痂,使孩子感到不適啼哭。這時可以用溼棉籤輕輕地給孩子卷一下鼻孔,把鼻痂掏出來,以保持鼻腔通暢、溼潤。

e、想睡覺

如果孩子房間較嘈雜,或家中來客人吵醒孩子,就會啼哭,這時應當設法讓孩子安靜下來,輕輕地拍拍孩子,讓孩子睡覺。

f、要人抱

有的孩子特別喜歡讓人抱著他,一抱就停止啼哭,這時除了抱抱孩子,沒有其他辦法。

j、疾病

有時孩子患病不適時也會不停地啼哭,要結合看孩子的其他表現,如流涕、腹瀉、發熱、嘔吐等情況,發現孩子是因為疾病而致的啼哭時,應儘快到醫院檢查治療。

新生兒最初幾周很重要,媽媽遇到這些情況不要慌!護理知識學起來

9、發熱

發熱是孩子最常見的症狀之一,也是疾病的信號,正常孩子的體溫一天內有一定的波動,由於進食、活動等所致的代謝會影響孩子的體溫。一般測量體溫的部位有腋下、舌下、肛門3種,其中以肛門表所測有體溫最高,日表次之、腋下所測的體溫最低,其差異範圍依次為0.3-0.5℃。正常小兒舌下體溫為36.5-37.5℃。

新生兒由於體溫調節中樞發育不成熟,身體的溫度易受環境溫度變化的影響,有時可表現出發熱。如果孩子溫度僅是升高,而又無其他異常表現,可能是室內溫度過高或衣著過多所致,這時只需要減少衣服或降低環境溫度即可。如果孩子發熱的同時伴有不吃奶、精神差、面色灰暗等,則表明是疾病所致,且病情較重,需要到醫院就診。值得提醒的是新生兒發熱,一般不宜使用退熱藥,因為目前的退熱藥都為解熱鎮痛類藥物,可影響新生兒血小板的凝血活性,有時使用後會導致新生兒出血。

10、體重不增

正常新生兒出生時體重一般在2.5-4kg之間。孩子出生後3-5天,體重會有所下降,一般減少140-240g,不超過250g。到出生第10天應恢復到出生前的體重。以後孩子會每天增加30-40g。如果在應該體重增的時候出現體重不增,甚至下降,應積極尋找原因。孩子體重不增的原因最常見的是餵養不當和疾病影響。對於人工餵養的孩子,由於父母擔心牛奶過稠會導致孩子消化不良,給孩子餵奶時,加水太多,使孩子長期處於飢餓狀態,影響體重增加。在孩子患病期間出現體重不增表明疾病沒有控制,特別是感染性疾病。

新生兒最初幾周很重要,媽媽遇到這些情況不要慌!護理知識學起來

新生兒有哪些特有的原始反射?

正常的新生兒一出世就有一些先天的反射。這些反射能夠反映出你寶寶的機體是否健全,神經系統功能是否正常。

有些早期異常也可從這些反射的變化中看出來。如你把拇指同時壓在新生兒的兩側手掌,他的嘴會張開,並向前低頭、有閉眼的動作,這叫巴巴啃,這種反射在出生後即已出現,6周後會逐漸減弱,如果生後4個月仍持續存在,則表明有腦部病變。

當你用手指撫摸新生兒的臉頰時,他就會轉向撫摸的這一側並張開其嘴。新生兒來到世界的一個重要本能是“準備吃”,而覓食(或尋找)反射就是為了使其容易獲食。

在新生兒安靜覺醒狀態下,母親將新生兒抱在懷裡,使新生兒左頰觸碰其母乳頭,此反射先會引起嬰兒將頭轉向左側,並張開上下脣,然後尋找並咬住乳頭開始吸吮。這種生後即出現的反射叫原始反射(又稱新生兒期暫時性反射),這類反射是新生兒生後所特有的本領。隨著年齡增加,中樞神經系統逐漸發育,這些反射會逐步減弱消失。

大多數反射如果在生後3-4個月仍繼續存在,則提示有腦的病變,有些反射如頸肢反射在6個月後會消夫。除以上所提的巴巴啃反射及覓食反射外,這類反射還包括吸吮反射、握持反射、擁抱反射、頸肢反射及自動踏步等。

新生兒最初幾周很重要,媽媽遇到這些情況不要慌!護理知識學起來

擁抱反射

當突然改變新生兒的姿勢時,或者當他聽見大的聲音時,他會:

a、雙臂外展,手指伸開;

b、上肢屈曲內收呈擁抱狀;

c、有時伴有啼哭。

握持反射

安靜覺醒的正常新生兒很容易引起握持反射,可將你的雙食指或小指分別自新生兒兩手的尺側緣伸進手心,輕壓其手掌,他會緊緊抓住你的手指引起抓握反射。

反射亢進則提示雙側大腦有疾病,新生兒期消失或減弱則提示該新生兒中樞神經系統呈抑制狀態。

正常情況下2個月消失。一些學者認為握持反射代表著一種進化的適應。新生兒有這種能力是在設法“保護”自己。

坐起與行走反射

在某些情況下,你的寶寶甚至能支持其自身體重並在幫助下拉向坐位。此外,對有直立能力的新生兒,當其足接觸桌面支撐直立時,將出現自動踏步動作,一般先邁出左足,然後右足跟上,踏步良好時像散步一樣,有的甚至會走10餘步,使父母驚歎不已。

新生兒與成人共有的其他反射,如情感改變時會出現恐懼、心跳增快等;當你用羽毛去刺激他的鼻子時,他們就會打噴嚏;當食物誤人氣管就會咳嗽;多食後腸蠕動亢進會使大便次數和量增加。

解析新生兒表情“暗語”

若您有機會從現在開始接觸您的寶寶,您即可發現您的小寶寶有他自己的肢體語言,透過表情、動作來與您“說話”。

您將從中得到相當高的樂趣,也可幫助寶寶智能、情緒的發展,增進親子的互動,減低照顧寶寶的挫折感。

寧靜睡眠期:

雙眼閉著,呼吸平穩、規則,沒有自發性運動,外觀一看便知在睡覺。該階段不易叫醒寶寶。

新生兒最初幾周很重要,媽媽遇到這些情況不要慌!護理知識學起來

活動型睡眠期:

雙眼閉著,呼吸快、不規則,偶爾手腳會動或眼睛微睜開、笑或作出表情,照顧者常以為寶寶並未睡著,該階段不易叫醒寶寶。

昏昏欲睡期:

想睡的樣子,眼睛半睜、目光遲滯,呈迷糊狀態,通常有反應,給予刺激時,容易改變動態,此時期可叫醒寶寶。

寧靜警覺狀態:

嬰兒清醒、目光炯炯有神、沒有自發性活動、注意力提高,最容易有反應的狀態,是為餵食、說話、互動最佳時機。

活動型警覺期:

睜開眼,有自發運動,臉部及身體活動多,對刺激敏感,較易哭吵、情緒激昂不安,需先安撫情緒,才易餵食及互動。

哭泣:

大聲哭叫、情緒不安。不宜進行任何活動,照顧者需先安撫。

以上六個狀態,在任何時候,將交互出現,您可以依寶寶的情況需要,而給予適當的照顧。

"

初生嬰兒由於發育尚未完全成熟,所以,有許多特有的生理變化出現,特別是在出生後的第1個星期至1個月之內,寶寶身上會發生多種變化。

ps:文章有點長,但請您一定要耐心看下去,相信一定會對您有所幫助。

新生兒最初幾周很重要,媽媽遇到這些情況不要慌!護理知識學起來

新生兒健康應具備的10個標準

1、新生兒降生後先啼哭數聲,後開始用肺呼吸。頭2周每分鐘呼吸40-50次。

2、新生兒的脈搏以每分鐘120-140次為正常。

3、新生兒的正常體重為3-4kg,低於2.5kg屬於低出生體重兒。

4、新生兒頭2天大便呈黑色綠粘笛狀,無氣味。餵奶後逐漸轉為黃色(金黃色或淺黃色)。

新生兒最初幾周很重要,媽媽遇到這些情況不要慌!護理知識學起來

5、新生兒出生後24小時內開始排尿,如超過或第1周內每日排尿達30次以上,則為異常。

6、新生兒體溫在36-37.5℃之間為正常。如不注意保暖,體重會降低到36℃以下。

7、多數新生兒出生後第2-3天皮膚輕微發黃,若在出生後黃疸不退或加深為病態。

8、新生兒出生後有覓食、吸允、伸舌、右咽及擁抱等反射。

9、給新生兒照射光可引起眼的反射。自第2個月開始起視線會追隨活動的玩具。

10、出生後3-7天新生兒的聽覺逐漸增強,聽見響聲可引起眨眼等動作。

新生兒特有的9種神奇變化

1、生理性黃疸

大部分新生兒生後第2-3天出現黃疸,於第4-6天最重,一般在生後2周內消退,早產兒可能持續到一個月,在此期間嬰兒一般情況良好,不伴有其他臨床症狀,稱生理性黃疸。但是如果寶寶出現嗜睡、拒奶、反應差等表現,媽媽要警惕病理性黃疸。

新生兒最初幾周很重要,媽媽遇到這些情況不要慌!護理知識學起來

2、初生兒乳房腫大

有時會腫大男、女嬰兒均可發生,多在生後第3-5天出現,這是母親雌激素對胎兒的影響中斷所致,不必處理,多在生後2-3周消退。

3、女嬰陰道見紅

不用擔心女嬰生後第5-7天,有時可見少量陰道流血,持續1-2天自行停止,這同樣因母親妊娠後雌激素進入胎兒體內生後突然中斷,而形成類似月經的出血,不必處理。

4、小便量少,次數多

由於發育不成熟,新生寶寶小便的次數很多,量卻很少。大約1個月以後,他們每次小便的量會漸漸增多,次數會慢慢減少。

5、初生兒的體溫不穩定

調節新生兒的體溫調節不夠完善,皮下脂肪薄,容易散熱,其體溫隨環境的溫度上升或下降,還有一些比較特別的情況,有的寶寶在出生2-5天的時候,體溫會莫名其妙地升高到38℃。有人稱這種現象為暫時性發燒。原因是由於寶寶體內水分不足所致,因此,應注意天冷時保暖,天熱時通風並給足量的水。

新生兒最初幾周很重要,媽媽遇到這些情況不要慌!護理知識學起來

6、綠色的大便

寶寶出生2天內,大便的顏色會呈現暗綠或者黑褐色,這就是所謂的“胎便”。這是因為寶寶在媽媽的肚子裡的時候,吃下了羊水和腸黏膜,出生後就會排出這種黑不溜秋或者發綠的大便。大約5-6天以後,就會變成普通的土黃色。

7、呼吸不穩定,嗓子發響

通常初生寶寶的呼吸都不那麼穩定,有時候會有一種呼吸不規則現象,出生2-3天的寶寶,每分鐘呼吸的次數約為20-30次。這是由於嬰兒的喉頭很軟,呼吸時喉頭的一部分就會變形,變窄的那部分空氣通過時就發出了種種聲音。

8、四肢蜷曲

寶寶出生後,常有兩小腿輕度彎曲,雙足內翻,兩臂輕度外轉,四肢呈現屈曲狀態。這些都是正常現象,與胎兒出生前在子宮內的位置有關,胎兒在母親腹內都是頭向胸、雙手緊抱於胸前、腿曲起的姿勢。出生後仍暫時保持著原有的胎兒體形,大多需滿月後消失,雙足內翻3個月後就會正常。

9、下巴抖動

由於新生兒神經系統尚未發育完善,抑制功能較差,故常有下巴不自主的抖動。這不是病態,家長可不必緊張。但在冬天家長應做好保暖工作,如有不正常體溫變化,則要考慮疾病因素。

新生兒最初幾周很重要,媽媽遇到這些情況不要慌!護理知識學起來

解析新生兒10大異常情況

1、產瘤

有的新生兒出生後,頭部可觸摸到一個隆起的“包”,用手摸感到柔軟,壓之有凹陷,這種“包”叫產瘤。產瘤的發生是由於新生兒的頭在通過母親產道時受到擠壓,局部的血液循環受阻,造成頭先通過產道的部位皮下水腫,這種情況無需特殊處理,幾天後會自然消失。產瘤與頭顱血腫有區別。

2、頭顱血腫

頭顱血腫是由於胎位不正,頭盆不稱,在分娩過程中胎頭受產道骨性突出壓迫或因產鉗助產牽引損傷所致。血腫部位多在頂部,常為一側。在出生後數小時至數天逐漸增大,血腫邊緣較清晰。血腫在數日後可變硬,數週或數月吸收。小的血腫不需治療,大的血腫可導致黃疸,需到醫院治療。

3、鞘摸積液

有些男嬰的陰囊,出生後一側或兩側可見腫大,觸摸有脹實感,這是因為在嬰兒 睪丸外面的鞘狀突內含有較多液體及鞘狀突尚未完全閉合的緣故,這種情況在孩子1歲內完全有愈全合的可能。

4、斜頸

有些新生兒出生後頭偏向一側,臉斜向對側,且下巴有些抬高,這極可能是先天性斜頸,需及早治療,否則將會影響孩子面部的發育,導致面部不對稱畸形。先天性斜頸的發病與胎位不正、難產或胸鎖乳頭肌受到損傷有一定的關係。

新生兒最初幾周很重要,媽媽遇到這些情況不要慌!護理知識學起來

5、臍疝

臍疝是肚臍處圓形或卵圓形的局部性隆起,這是因為腹部肌肉尚未完全長好,當腹內壓力增大時,臍窩就突出來,一般在孩子2歲內會自然好轉。如果臍疝較大時,應給予附帶治療,同時應儘量避免孩子哭鬧,導致腹內壓力增高。

6、溼疹

溼疹是新生兒常見的皮膚異常情況,孩子出生後兩週開始,面部出現紅點,眉上、眉下及髮際處出痂,有的還可在四肢及軀幹上出現。由於皮疹處較癢,孩子有時會出現哭鬧。溼疹發生的原因主要是孩子消化功能不成熟,不能夠完全消化所食奶中的蛋白質,而導致輕微過敏反應,所以溼疹又叫奶癬,最多見於吃奶的嬰兒,人工餵養小兒較母乳餵養孩子病情重。一般情況下溼疹無需治療,隨著孩子輔食的逐漸添加會自然好轉,但嚴重的溼疹,或繼發細菌感染應到醫院就診。

溼疹的發生往往與孩子的體質有關。新生兒皮膚比較柔軟,皮下毛細血管比較豐富,當吃了某些致敏食物後也可能引起溼疹。患有溼疹的孩子不要用肥皂洗滌患處,以免刺激。可局部塗膚輕鬆,或0.1%地塞米松軟膏或0.5%強的鬆軟膏。

7、尿布疹

尿布疹也紅臀,是孩子在墊尿布的部位皮膚髮紅、輕度水腫,甚至皮膚糜爛。多由於大小便刺激皮膚後引起的,也有可能是洗尿布時肥皂水未完全沖洗乾淨,刺激皮膚後引起的。孩子每次大便後洗淨臀部,及時更換尿布,必要時可選用吸水性好的紙尿布。一旦發生尿布疹,應及時進行治療,否則由於新生兒皮膚嬌嫩,皮膚屏障功能差,細菌可以很容易通過皮膚進入血液,引起嚴重後果。

新生兒最初幾周很重要,媽媽遇到這些情況不要慌!護理知識學起來

8、啼哭

啼哭是孩子與外界交流的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啼哭能使呼吸加深,增加肺活量,加快全身血液循環,促進機體新陳代謝,對全身各個系統的健康發育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但如果孩子日夜不停地啼哭,會影響孩子和母親的休息,有時候啼哭是孩子疾病的徵象,應加以區別。

a、飢餓或口渴

可用乳頭去逗他,如果孩子張嘴,一含住乳頭立即可停止啼哭。

b、腹痛或腹脹

觸摸孩子的腹部,如果很脹實,可把孩子抱起來輕輕地拍背,這樣可以幫助他將吃奶時吞進的空氣排出來。有時可讓他趴著睡,這對減輕腹痛很有好處。如經以上處理孩子啼哭未見減輕和改善應及時就診。

c、尿布溼或衣著太多

可檢查一下孩子的尿布或觸摸孩子身上是否出汗。

d、鼻痂堵塞

如果室內空氣太乾燥或溫度較高,在孩子的鼻中可形成鼻痂,使孩子感到不適啼哭。這時可以用溼棉籤輕輕地給孩子卷一下鼻孔,把鼻痂掏出來,以保持鼻腔通暢、溼潤。

e、想睡覺

如果孩子房間較嘈雜,或家中來客人吵醒孩子,就會啼哭,這時應當設法讓孩子安靜下來,輕輕地拍拍孩子,讓孩子睡覺。

f、要人抱

有的孩子特別喜歡讓人抱著他,一抱就停止啼哭,這時除了抱抱孩子,沒有其他辦法。

j、疾病

有時孩子患病不適時也會不停地啼哭,要結合看孩子的其他表現,如流涕、腹瀉、發熱、嘔吐等情況,發現孩子是因為疾病而致的啼哭時,應儘快到醫院檢查治療。

新生兒最初幾周很重要,媽媽遇到這些情況不要慌!護理知識學起來

9、發熱

發熱是孩子最常見的症狀之一,也是疾病的信號,正常孩子的體溫一天內有一定的波動,由於進食、活動等所致的代謝會影響孩子的體溫。一般測量體溫的部位有腋下、舌下、肛門3種,其中以肛門表所測有體溫最高,日表次之、腋下所測的體溫最低,其差異範圍依次為0.3-0.5℃。正常小兒舌下體溫為36.5-37.5℃。

新生兒由於體溫調節中樞發育不成熟,身體的溫度易受環境溫度變化的影響,有時可表現出發熱。如果孩子溫度僅是升高,而又無其他異常表現,可能是室內溫度過高或衣著過多所致,這時只需要減少衣服或降低環境溫度即可。如果孩子發熱的同時伴有不吃奶、精神差、面色灰暗等,則表明是疾病所致,且病情較重,需要到醫院就診。值得提醒的是新生兒發熱,一般不宜使用退熱藥,因為目前的退熱藥都為解熱鎮痛類藥物,可影響新生兒血小板的凝血活性,有時使用後會導致新生兒出血。

10、體重不增

正常新生兒出生時體重一般在2.5-4kg之間。孩子出生後3-5天,體重會有所下降,一般減少140-240g,不超過250g。到出生第10天應恢復到出生前的體重。以後孩子會每天增加30-40g。如果在應該體重增的時候出現體重不增,甚至下降,應積極尋找原因。孩子體重不增的原因最常見的是餵養不當和疾病影響。對於人工餵養的孩子,由於父母擔心牛奶過稠會導致孩子消化不良,給孩子餵奶時,加水太多,使孩子長期處於飢餓狀態,影響體重增加。在孩子患病期間出現體重不增表明疾病沒有控制,特別是感染性疾病。

新生兒最初幾周很重要,媽媽遇到這些情況不要慌!護理知識學起來

新生兒有哪些特有的原始反射?

正常的新生兒一出世就有一些先天的反射。這些反射能夠反映出你寶寶的機體是否健全,神經系統功能是否正常。

有些早期異常也可從這些反射的變化中看出來。如你把拇指同時壓在新生兒的兩側手掌,他的嘴會張開,並向前低頭、有閉眼的動作,這叫巴巴啃,這種反射在出生後即已出現,6周後會逐漸減弱,如果生後4個月仍持續存在,則表明有腦部病變。

當你用手指撫摸新生兒的臉頰時,他就會轉向撫摸的這一側並張開其嘴。新生兒來到世界的一個重要本能是“準備吃”,而覓食(或尋找)反射就是為了使其容易獲食。

在新生兒安靜覺醒狀態下,母親將新生兒抱在懷裡,使新生兒左頰觸碰其母乳頭,此反射先會引起嬰兒將頭轉向左側,並張開上下脣,然後尋找並咬住乳頭開始吸吮。這種生後即出現的反射叫原始反射(又稱新生兒期暫時性反射),這類反射是新生兒生後所特有的本領。隨著年齡增加,中樞神經系統逐漸發育,這些反射會逐步減弱消失。

大多數反射如果在生後3-4個月仍繼續存在,則提示有腦的病變,有些反射如頸肢反射在6個月後會消夫。除以上所提的巴巴啃反射及覓食反射外,這類反射還包括吸吮反射、握持反射、擁抱反射、頸肢反射及自動踏步等。

新生兒最初幾周很重要,媽媽遇到這些情況不要慌!護理知識學起來

擁抱反射

當突然改變新生兒的姿勢時,或者當他聽見大的聲音時,他會:

a、雙臂外展,手指伸開;

b、上肢屈曲內收呈擁抱狀;

c、有時伴有啼哭。

握持反射

安靜覺醒的正常新生兒很容易引起握持反射,可將你的雙食指或小指分別自新生兒兩手的尺側緣伸進手心,輕壓其手掌,他會緊緊抓住你的手指引起抓握反射。

反射亢進則提示雙側大腦有疾病,新生兒期消失或減弱則提示該新生兒中樞神經系統呈抑制狀態。

正常情況下2個月消失。一些學者認為握持反射代表著一種進化的適應。新生兒有這種能力是在設法“保護”自己。

坐起與行走反射

在某些情況下,你的寶寶甚至能支持其自身體重並在幫助下拉向坐位。此外,對有直立能力的新生兒,當其足接觸桌面支撐直立時,將出現自動踏步動作,一般先邁出左足,然後右足跟上,踏步良好時像散步一樣,有的甚至會走10餘步,使父母驚歎不已。

新生兒與成人共有的其他反射,如情感改變時會出現恐懼、心跳增快等;當你用羽毛去刺激他的鼻子時,他們就會打噴嚏;當食物誤人氣管就會咳嗽;多食後腸蠕動亢進會使大便次數和量增加。

解析新生兒表情“暗語”

若您有機會從現在開始接觸您的寶寶,您即可發現您的小寶寶有他自己的肢體語言,透過表情、動作來與您“說話”。

您將從中得到相當高的樂趣,也可幫助寶寶智能、情緒的發展,增進親子的互動,減低照顧寶寶的挫折感。

寧靜睡眠期:

雙眼閉著,呼吸平穩、規則,沒有自發性運動,外觀一看便知在睡覺。該階段不易叫醒寶寶。

新生兒最初幾周很重要,媽媽遇到這些情況不要慌!護理知識學起來

活動型睡眠期:

雙眼閉著,呼吸快、不規則,偶爾手腳會動或眼睛微睜開、笑或作出表情,照顧者常以為寶寶並未睡著,該階段不易叫醒寶寶。

昏昏欲睡期:

想睡的樣子,眼睛半睜、目光遲滯,呈迷糊狀態,通常有反應,給予刺激時,容易改變動態,此時期可叫醒寶寶。

寧靜警覺狀態:

嬰兒清醒、目光炯炯有神、沒有自發性活動、注意力提高,最容易有反應的狀態,是為餵食、說話、互動最佳時機。

活動型警覺期:

睜開眼,有自發運動,臉部及身體活動多,對刺激敏感,較易哭吵、情緒激昂不安,需先安撫情緒,才易餵食及互動。

哭泣:

大聲哭叫、情緒不安。不宜進行任何活動,照顧者需先安撫。

以上六個狀態,在任何時候,將交互出現,您可以依寶寶的情況需要,而給予適當的照顧。

新生兒最初幾周很重要,媽媽遇到這些情況不要慌!護理知識學起來

要怎樣依寶寶的需要,而給予照顧呢?根據美國華盛頓大學護理系教授KathrynBarrnard所倡導的理論,寶寶肢體語言將可透露信息。

1、我餓了要吃奶了:

寶寶飢餓時會以表情或動作來告訴您。如臉轉向照顧者,嘴巴有吸吮動作,手緊抓住不放,輕觸嘴角會勳章食物或吮吸手。

若餵奶時間到,但寶寶仍在睡覺,表示他不會餓,請勿打擾。根據研究發現,餵食母乳的寶寶其睡眠時間比餵食嬰兒奶粉者長,睡醒的時間短,比較少哭。

2、我吃飽了:

寶寶的表情及肢體動作,讓您覺得“我很滿足了”,將母親奶頭或是奶瓶推開、把頭轉開,四肢呈現鬆弛、舒服的樣子,此時應讓寶寶休息,不宜再強迫餵食。

我要您跟我說話、玩耍:

表情微笑,頭轉向照顧者,眼睛睜開,臉部及身體活動多。照顧者可與寶寶面對面,予以視覺刺激、聽覺刺激,如將包裹的毛巾打開、將嬰兒直立起來、和嬰兒說話、給嬰兒一些東西吸吮。

3、我要休息了:

累了、想睡覺,頭轉向他側,不注視照顧者,打哈欠、打呃等等;在此狀態,請將寶寶安置於舒適的位置讓他休息,請勿打擾,將會長得更快些。

4、哭泣時如何使其停止:

將寶寶改變一個舒適的位置,一隻手放在寶寶腹部,輕輕搖一搖他、拍一拍他,用很輕柔、平穩的聲音和他說話;這些活動需很慢有韻律,且不具變化,則嬰兒就可以停止哭泣。

此安撫寶寶的情緒調節狀態,將可使嬰兒與周遭的關係更和諧,使親子關係更美滿。

無論你是新手媽媽,還是在孕期,一定要來掌握這些技巧喲, 瞭解了寶寶情緒、表情與動作,相信您定能在照顧上獲得樂趣及回饋,增進您和寶寶親密感覺,寶寶可得到較多的安全感及滿足感,對其日後的情緒和智能發展將有莫大的幫助。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