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管是美劇電影還是好萊塢大片,美式肌肉車(Muscle Car)都是熒幕當中的常客,是美系大片中必不可少的一份子,同時是美系汽車的精神代表。
但沒有轟鳴的聲浪,看起來只適合買菜代步的電動車,能入他們的法眼嗎?雖然論性能,V8引擎也未必能比得上一個感應電機。
那麼咱們今天就來了解一下,當美系車遇上新能源,加油比喝水還快的山姆大叔,是怎樣完成它神奇的電動化之路。

"

不管是美劇電影還是好萊塢大片,美式肌肉車(Muscle Car)都是熒幕當中的常客,是美系大片中必不可少的一份子,同時是美系汽車的精神代表。
但沒有轟鳴的聲浪,看起來只適合買菜代步的電動車,能入他們的法眼嗎?雖然論性能,V8引擎也未必能比得上一個感應電機。
那麼咱們今天就來了解一下,當美系車遇上新能源,加油比喝水還快的山姆大叔,是怎樣完成它神奇的電動化之路。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純電-混動-純電,折騰了那麼久還是“平平無奇”

咱們把時間撥回到1990年,當時美國再次爆發週期性經濟危機,對當時的汽車市場也有著極大的影響;同時大排量燃油車對美國的環境汙染問題也在不斷加劇,政府希望通過法規來梳理本土汽車技術的發展方向。


於是美國加州政府推出了零排放汽車(ZEV)法案,純電動化時代就這麼在美國打開了,而通用也拿出了他們的首款電動車型——EV 1。

"

不管是美劇電影還是好萊塢大片,美式肌肉車(Muscle Car)都是熒幕當中的常客,是美系大片中必不可少的一份子,同時是美系汽車的精神代表。
但沒有轟鳴的聲浪,看起來只適合買菜代步的電動車,能入他們的法眼嗎?雖然論性能,V8引擎也未必能比得上一個感應電機。
那麼咱們今天就來了解一下,當美系車遇上新能源,加油比喝水還快的山姆大叔,是怎樣完成它神奇的電動化之路。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純電-混動-純電,折騰了那麼久還是“平平無奇”

咱們把時間撥回到1990年,當時美國再次爆發週期性經濟危機,對當時的汽車市場也有著極大的影響;同時大排量燃油車對美國的環境汙染問題也在不斷加劇,政府希望通過法規來梳理本土汽車技術的發展方向。


於是美國加州政府推出了零排放汽車(ZEV)法案,純電動化時代就這麼在美國打開了,而通用也拿出了他們的首款電動車型——EV 1。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以今天的角度來看,EV 1當然算不上是劃時代,但神奇的外觀還是讓它在當時看來,還是有點從科幻片走出來的感覺。 但由於造價高昂和政策扶持中斷等原因,只生產了1000多臺就宣告停產,其中多數被銷燬,部分存放於博物館。 在EV 1受挫之後,通用就沒有趟這渾水,直到後來豐田的混動已經殺到家門口了,美系廠商們又一次焦慮起來。

"

不管是美劇電影還是好萊塢大片,美式肌肉車(Muscle Car)都是熒幕當中的常客,是美系大片中必不可少的一份子,同時是美系汽車的精神代表。
但沒有轟鳴的聲浪,看起來只適合買菜代步的電動車,能入他們的法眼嗎?雖然論性能,V8引擎也未必能比得上一個感應電機。
那麼咱們今天就來了解一下,當美系車遇上新能源,加油比喝水還快的山姆大叔,是怎樣完成它神奇的電動化之路。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純電-混動-純電,折騰了那麼久還是“平平無奇”

咱們把時間撥回到1990年,當時美國再次爆發週期性經濟危機,對當時的汽車市場也有著極大的影響;同時大排量燃油車對美國的環境汙染問題也在不斷加劇,政府希望通過法規來梳理本土汽車技術的發展方向。


於是美國加州政府推出了零排放汽車(ZEV)法案,純電動化時代就這麼在美國打開了,而通用也拿出了他們的首款電動車型——EV 1。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以今天的角度來看,EV 1當然算不上是劃時代,但神奇的外觀還是讓它在當時看來,還是有點從科幻片走出來的感覺。 但由於造價高昂和政策扶持中斷等原因,只生產了1000多臺就宣告停產,其中多數被銷燬,部分存放於博物館。 在EV 1受挫之後,通用就沒有趟這渾水,直到後來豐田的混動已經殺到家門口了,美系廠商們又一次焦慮起來。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彼時豐田普銳斯正在美國熱銷。2007年,普銳斯在美國的銷量達到18.12萬輛,佔該車型全球銷量的64%。當年,美國轎車總銷量756萬輛,普銳斯的市佔率達到2.4%。
因此全新的雪佛蘭Volt沃藍達就這樣出門應戰,目標也非常簡單——就是幹掉普銳斯,守住美國戰場。
令人驚喜的是,在2012年,沃藍達的銷量就達到了2.3萬輛,超過日產聆風和豐田普銳斯插混版,成為美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銷量冠軍。2013年,沃藍達在美國的銷量雖有小幅下滑,但仍位列銷量榜第一名。

"

不管是美劇電影還是好萊塢大片,美式肌肉車(Muscle Car)都是熒幕當中的常客,是美系大片中必不可少的一份子,同時是美系汽車的精神代表。
但沒有轟鳴的聲浪,看起來只適合買菜代步的電動車,能入他們的法眼嗎?雖然論性能,V8引擎也未必能比得上一個感應電機。
那麼咱們今天就來了解一下,當美系車遇上新能源,加油比喝水還快的山姆大叔,是怎樣完成它神奇的電動化之路。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純電-混動-純電,折騰了那麼久還是“平平無奇”

咱們把時間撥回到1990年,當時美國再次爆發週期性經濟危機,對當時的汽車市場也有著極大的影響;同時大排量燃油車對美國的環境汙染問題也在不斷加劇,政府希望通過法規來梳理本土汽車技術的發展方向。


於是美國加州政府推出了零排放汽車(ZEV)法案,純電動化時代就這麼在美國打開了,而通用也拿出了他們的首款電動車型——EV 1。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以今天的角度來看,EV 1當然算不上是劃時代,但神奇的外觀還是讓它在當時看來,還是有點從科幻片走出來的感覺。 但由於造價高昂和政策扶持中斷等原因,只生產了1000多臺就宣告停產,其中多數被銷燬,部分存放於博物館。 在EV 1受挫之後,通用就沒有趟這渾水,直到後來豐田的混動已經殺到家門口了,美系廠商們又一次焦慮起來。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彼時豐田普銳斯正在美國熱銷。2007年,普銳斯在美國的銷量達到18.12萬輛,佔該車型全球銷量的64%。當年,美國轎車總銷量756萬輛,普銳斯的市佔率達到2.4%。
因此全新的雪佛蘭Volt沃藍達就這樣出門應戰,目標也非常簡單——就是幹掉普銳斯,守住美國戰場。
令人驚喜的是,在2012年,沃藍達的銷量就達到了2.3萬輛,超過日產聆風和豐田普銳斯插混版,成為美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銷量冠軍。2013年,沃藍達在美國的銷量雖有小幅下滑,但仍位列銷量榜第一名。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但2014年之後,沃藍達先後被日產聆風、特斯拉Model S和Model 3趕超,2018年的銷量排位滑落到第六名,只賣出1.8萬輛。豐田普銳斯Prime則賣出2.8萬輛,位列銷量榜第二名——沃藍達要對抗普銳斯的目標以失敗告終。 即使是在非插電混動的領域,通用也是沒少折騰,利用沃藍達打下的技術基礎,研發出第二代Voltec,其代表車型為君越混動版、邁銳寶 XL 混動版,然而跟兩田的相比還是相對競爭力不足。

"

不管是美劇電影還是好萊塢大片,美式肌肉車(Muscle Car)都是熒幕當中的常客,是美系大片中必不可少的一份子,同時是美系汽車的精神代表。
但沒有轟鳴的聲浪,看起來只適合買菜代步的電動車,能入他們的法眼嗎?雖然論性能,V8引擎也未必能比得上一個感應電機。
那麼咱們今天就來了解一下,當美系車遇上新能源,加油比喝水還快的山姆大叔,是怎樣完成它神奇的電動化之路。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純電-混動-純電,折騰了那麼久還是“平平無奇”

咱們把時間撥回到1990年,當時美國再次爆發週期性經濟危機,對當時的汽車市場也有著極大的影響;同時大排量燃油車對美國的環境汙染問題也在不斷加劇,政府希望通過法規來梳理本土汽車技術的發展方向。


於是美國加州政府推出了零排放汽車(ZEV)法案,純電動化時代就這麼在美國打開了,而通用也拿出了他們的首款電動車型——EV 1。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以今天的角度來看,EV 1當然算不上是劃時代,但神奇的外觀還是讓它在當時看來,還是有點從科幻片走出來的感覺。 但由於造價高昂和政策扶持中斷等原因,只生產了1000多臺就宣告停產,其中多數被銷燬,部分存放於博物館。 在EV 1受挫之後,通用就沒有趟這渾水,直到後來豐田的混動已經殺到家門口了,美系廠商們又一次焦慮起來。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彼時豐田普銳斯正在美國熱銷。2007年,普銳斯在美國的銷量達到18.12萬輛,佔該車型全球銷量的64%。當年,美國轎車總銷量756萬輛,普銳斯的市佔率達到2.4%。
因此全新的雪佛蘭Volt沃藍達就這樣出門應戰,目標也非常簡單——就是幹掉普銳斯,守住美國戰場。
令人驚喜的是,在2012年,沃藍達的銷量就達到了2.3萬輛,超過日產聆風和豐田普銳斯插混版,成為美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銷量冠軍。2013年,沃藍達在美國的銷量雖有小幅下滑,但仍位列銷量榜第一名。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但2014年之後,沃藍達先後被日產聆風、特斯拉Model S和Model 3趕超,2018年的銷量排位滑落到第六名,只賣出1.8萬輛。豐田普銳斯Prime則賣出2.8萬輛,位列銷量榜第二名——沃藍達要對抗普銳斯的目標以失敗告終。 即使是在非插電混動的領域,通用也是沒少折騰,利用沃藍達打下的技術基礎,研發出第二代Voltec,其代表車型為君越混動版、邁銳寶 XL 混動版,然而跟兩田的相比還是相對競爭力不足。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既然混動玩不過人家,那就走回純電動的老套路。 2012年,沃藍達與韓國的技術團隊啟動Bolt開發,並於2015年在北美國際車展展出該車。Bolt起售價3.6萬美元,EPA續航238英里,被部分分析人士看做通用與特斯拉Model 3對抗的車型。

"

不管是美劇電影還是好萊塢大片,美式肌肉車(Muscle Car)都是熒幕當中的常客,是美系大片中必不可少的一份子,同時是美系汽車的精神代表。
但沒有轟鳴的聲浪,看起來只適合買菜代步的電動車,能入他們的法眼嗎?雖然論性能,V8引擎也未必能比得上一個感應電機。
那麼咱們今天就來了解一下,當美系車遇上新能源,加油比喝水還快的山姆大叔,是怎樣完成它神奇的電動化之路。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純電-混動-純電,折騰了那麼久還是“平平無奇”

咱們把時間撥回到1990年,當時美國再次爆發週期性經濟危機,對當時的汽車市場也有著極大的影響;同時大排量燃油車對美國的環境汙染問題也在不斷加劇,政府希望通過法規來梳理本土汽車技術的發展方向。


於是美國加州政府推出了零排放汽車(ZEV)法案,純電動化時代就這麼在美國打開了,而通用也拿出了他們的首款電動車型——EV 1。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以今天的角度來看,EV 1當然算不上是劃時代,但神奇的外觀還是讓它在當時看來,還是有點從科幻片走出來的感覺。 但由於造價高昂和政策扶持中斷等原因,只生產了1000多臺就宣告停產,其中多數被銷燬,部分存放於博物館。 在EV 1受挫之後,通用就沒有趟這渾水,直到後來豐田的混動已經殺到家門口了,美系廠商們又一次焦慮起來。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彼時豐田普銳斯正在美國熱銷。2007年,普銳斯在美國的銷量達到18.12萬輛,佔該車型全球銷量的64%。當年,美國轎車總銷量756萬輛,普銳斯的市佔率達到2.4%。
因此全新的雪佛蘭Volt沃藍達就這樣出門應戰,目標也非常簡單——就是幹掉普銳斯,守住美國戰場。
令人驚喜的是,在2012年,沃藍達的銷量就達到了2.3萬輛,超過日產聆風和豐田普銳斯插混版,成為美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銷量冠軍。2013年,沃藍達在美國的銷量雖有小幅下滑,但仍位列銷量榜第一名。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但2014年之後,沃藍達先後被日產聆風、特斯拉Model S和Model 3趕超,2018年的銷量排位滑落到第六名,只賣出1.8萬輛。豐田普銳斯Prime則賣出2.8萬輛,位列銷量榜第二名——沃藍達要對抗普銳斯的目標以失敗告終。 即使是在非插電混動的領域,通用也是沒少折騰,利用沃藍達打下的技術基礎,研發出第二代Voltec,其代表車型為君越混動版、邁銳寶 XL 混動版,然而跟兩田的相比還是相對競爭力不足。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既然混動玩不過人家,那就走回純電動的老套路。 2012年,沃藍達與韓國的技術團隊啟動Bolt開發,並於2015年在北美國際車展展出該車。Bolt起售價3.6萬美元,EPA續航238英里,被部分分析人士看做通用與特斯拉Model 3對抗的車型。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Bolt的雖然也沒有做到爆款水平,但也絕對不是所謂的工業垃圾——基礎配置版的雪佛蘭Bolt EV在美國起售價為3.7萬美元,不算便宜,但依然吸引了眾多消費者買單,2018年上半年該車型僅美國的銷量就達到了近8000輛。 在可靠性方面,《消費者報告》也給出了其4分的評級。雪佛蘭Bolt EV了搭載60kWh的鋰電池組,最大149kW,0-96km/h的加速時間僅為6.5s,EPA續航達383公里,這套動力系統榮獲2018沃德十佳動力總成。 有了技術儲備,這時候再進入中國新能源市場,自然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別克VELITE 6就是最好的證明。NEDC續航301km,16.58萬起,之後還會有410km的長續航版本,也算是夠可以了。

"

不管是美劇電影還是好萊塢大片,美式肌肉車(Muscle Car)都是熒幕當中的常客,是美系大片中必不可少的一份子,同時是美系汽車的精神代表。
但沒有轟鳴的聲浪,看起來只適合買菜代步的電動車,能入他們的法眼嗎?雖然論性能,V8引擎也未必能比得上一個感應電機。
那麼咱們今天就來了解一下,當美系車遇上新能源,加油比喝水還快的山姆大叔,是怎樣完成它神奇的電動化之路。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純電-混動-純電,折騰了那麼久還是“平平無奇”

咱們把時間撥回到1990年,當時美國再次爆發週期性經濟危機,對當時的汽車市場也有著極大的影響;同時大排量燃油車對美國的環境汙染問題也在不斷加劇,政府希望通過法規來梳理本土汽車技術的發展方向。


於是美國加州政府推出了零排放汽車(ZEV)法案,純電動化時代就這麼在美國打開了,而通用也拿出了他們的首款電動車型——EV 1。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以今天的角度來看,EV 1當然算不上是劃時代,但神奇的外觀還是讓它在當時看來,還是有點從科幻片走出來的感覺。 但由於造價高昂和政策扶持中斷等原因,只生產了1000多臺就宣告停產,其中多數被銷燬,部分存放於博物館。 在EV 1受挫之後,通用就沒有趟這渾水,直到後來豐田的混動已經殺到家門口了,美系廠商們又一次焦慮起來。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彼時豐田普銳斯正在美國熱銷。2007年,普銳斯在美國的銷量達到18.12萬輛,佔該車型全球銷量的64%。當年,美國轎車總銷量756萬輛,普銳斯的市佔率達到2.4%。
因此全新的雪佛蘭Volt沃藍達就這樣出門應戰,目標也非常簡單——就是幹掉普銳斯,守住美國戰場。
令人驚喜的是,在2012年,沃藍達的銷量就達到了2.3萬輛,超過日產聆風和豐田普銳斯插混版,成為美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銷量冠軍。2013年,沃藍達在美國的銷量雖有小幅下滑,但仍位列銷量榜第一名。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但2014年之後,沃藍達先後被日產聆風、特斯拉Model S和Model 3趕超,2018年的銷量排位滑落到第六名,只賣出1.8萬輛。豐田普銳斯Prime則賣出2.8萬輛,位列銷量榜第二名——沃藍達要對抗普銳斯的目標以失敗告終。 即使是在非插電混動的領域,通用也是沒少折騰,利用沃藍達打下的技術基礎,研發出第二代Voltec,其代表車型為君越混動版、邁銳寶 XL 混動版,然而跟兩田的相比還是相對競爭力不足。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既然混動玩不過人家,那就走回純電動的老套路。 2012年,沃藍達與韓國的技術團隊啟動Bolt開發,並於2015年在北美國際車展展出該車。Bolt起售價3.6萬美元,EPA續航238英里,被部分分析人士看做通用與特斯拉Model 3對抗的車型。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Bolt的雖然也沒有做到爆款水平,但也絕對不是所謂的工業垃圾——基礎配置版的雪佛蘭Bolt EV在美國起售價為3.7萬美元,不算便宜,但依然吸引了眾多消費者買單,2018年上半年該車型僅美國的銷量就達到了近8000輛。 在可靠性方面,《消費者報告》也給出了其4分的評級。雪佛蘭Bolt EV了搭載60kWh的鋰電池組,最大149kW,0-96km/h的加速時間僅為6.5s,EPA續航達383公里,這套動力系統榮獲2018沃德十佳動力總成。 有了技術儲備,這時候再進入中國新能源市場,自然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別克VELITE 6就是最好的證明。NEDC續航301km,16.58萬起,之後還會有410km的長續航版本,也算是夠可以了。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當然同為美系廠商的福特在中國市場也沒落後,領界EV補貼後的預售價區間為18.28萬起,360km的NEDC續航,作為福特在國內的首款純電車型,其表現也算是值得期待。

"

不管是美劇電影還是好萊塢大片,美式肌肉車(Muscle Car)都是熒幕當中的常客,是美系大片中必不可少的一份子,同時是美系汽車的精神代表。
但沒有轟鳴的聲浪,看起來只適合買菜代步的電動車,能入他們的法眼嗎?雖然論性能,V8引擎也未必能比得上一個感應電機。
那麼咱們今天就來了解一下,當美系車遇上新能源,加油比喝水還快的山姆大叔,是怎樣完成它神奇的電動化之路。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純電-混動-純電,折騰了那麼久還是“平平無奇”

咱們把時間撥回到1990年,當時美國再次爆發週期性經濟危機,對當時的汽車市場也有著極大的影響;同時大排量燃油車對美國的環境汙染問題也在不斷加劇,政府希望通過法規來梳理本土汽車技術的發展方向。


於是美國加州政府推出了零排放汽車(ZEV)法案,純電動化時代就這麼在美國打開了,而通用也拿出了他們的首款電動車型——EV 1。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以今天的角度來看,EV 1當然算不上是劃時代,但神奇的外觀還是讓它在當時看來,還是有點從科幻片走出來的感覺。 但由於造價高昂和政策扶持中斷等原因,只生產了1000多臺就宣告停產,其中多數被銷燬,部分存放於博物館。 在EV 1受挫之後,通用就沒有趟這渾水,直到後來豐田的混動已經殺到家門口了,美系廠商們又一次焦慮起來。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彼時豐田普銳斯正在美國熱銷。2007年,普銳斯在美國的銷量達到18.12萬輛,佔該車型全球銷量的64%。當年,美國轎車總銷量756萬輛,普銳斯的市佔率達到2.4%。
因此全新的雪佛蘭Volt沃藍達就這樣出門應戰,目標也非常簡單——就是幹掉普銳斯,守住美國戰場。
令人驚喜的是,在2012年,沃藍達的銷量就達到了2.3萬輛,超過日產聆風和豐田普銳斯插混版,成為美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銷量冠軍。2013年,沃藍達在美國的銷量雖有小幅下滑,但仍位列銷量榜第一名。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但2014年之後,沃藍達先後被日產聆風、特斯拉Model S和Model 3趕超,2018年的銷量排位滑落到第六名,只賣出1.8萬輛。豐田普銳斯Prime則賣出2.8萬輛,位列銷量榜第二名——沃藍達要對抗普銳斯的目標以失敗告終。 即使是在非插電混動的領域,通用也是沒少折騰,利用沃藍達打下的技術基礎,研發出第二代Voltec,其代表車型為君越混動版、邁銳寶 XL 混動版,然而跟兩田的相比還是相對競爭力不足。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既然混動玩不過人家,那就走回純電動的老套路。 2012年,沃藍達與韓國的技術團隊啟動Bolt開發,並於2015年在北美國際車展展出該車。Bolt起售價3.6萬美元,EPA續航238英里,被部分分析人士看做通用與特斯拉Model 3對抗的車型。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Bolt的雖然也沒有做到爆款水平,但也絕對不是所謂的工業垃圾——基礎配置版的雪佛蘭Bolt EV在美國起售價為3.7萬美元,不算便宜,但依然吸引了眾多消費者買單,2018年上半年該車型僅美國的銷量就達到了近8000輛。 在可靠性方面,《消費者報告》也給出了其4分的評級。雪佛蘭Bolt EV了搭載60kWh的鋰電池組,最大149kW,0-96km/h的加速時間僅為6.5s,EPA續航達383公里,這套動力系統榮獲2018沃德十佳動力總成。 有了技術儲備,這時候再進入中國新能源市場,自然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別克VELITE 6就是最好的證明。NEDC續航301km,16.58萬起,之後還會有410km的長續航版本,也算是夠可以了。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當然同為美系廠商的福特在中國市場也沒落後,領界EV補貼後的預售價區間為18.28萬起,360km的NEDC續航,作為福特在國內的首款純電車型,其表現也算是值得期待。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不過老實說,想要靠上面的車型形成獨一檔的競爭力,似乎是有點開玩笑了。但山姆大叔的恐怖在於,其技術儲備絕對不僅僅是汽車本身。不信,請接著往下看。

智能化=電動化?未必,自動駕駛才是終極奧義

回顧一下近段時間的汽車新聞,大家有沒有發現什麼規律: “零跑汽車自主研發AI自動駕駛芯片” “純電Smart概念車將實現完全自動駕駛” “拜騰與Aurora合作研發L4級別自動駕駛方案” “百度Apollo自動駕駛商業化與寶馬、拜騰和現代展開合作” 通常大家都會標題的主角,各種造車新勢力,或者說是新能源車企所吸引,但其實咱們還忽略了標題的另外一個重點——自動駕駛。

"

不管是美劇電影還是好萊塢大片,美式肌肉車(Muscle Car)都是熒幕當中的常客,是美系大片中必不可少的一份子,同時是美系汽車的精神代表。
但沒有轟鳴的聲浪,看起來只適合買菜代步的電動車,能入他們的法眼嗎?雖然論性能,V8引擎也未必能比得上一個感應電機。
那麼咱們今天就來了解一下,當美系車遇上新能源,加油比喝水還快的山姆大叔,是怎樣完成它神奇的電動化之路。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純電-混動-純電,折騰了那麼久還是“平平無奇”

咱們把時間撥回到1990年,當時美國再次爆發週期性經濟危機,對當時的汽車市場也有著極大的影響;同時大排量燃油車對美國的環境汙染問題也在不斷加劇,政府希望通過法規來梳理本土汽車技術的發展方向。


於是美國加州政府推出了零排放汽車(ZEV)法案,純電動化時代就這麼在美國打開了,而通用也拿出了他們的首款電動車型——EV 1。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以今天的角度來看,EV 1當然算不上是劃時代,但神奇的外觀還是讓它在當時看來,還是有點從科幻片走出來的感覺。 但由於造價高昂和政策扶持中斷等原因,只生產了1000多臺就宣告停產,其中多數被銷燬,部分存放於博物館。 在EV 1受挫之後,通用就沒有趟這渾水,直到後來豐田的混動已經殺到家門口了,美系廠商們又一次焦慮起來。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彼時豐田普銳斯正在美國熱銷。2007年,普銳斯在美國的銷量達到18.12萬輛,佔該車型全球銷量的64%。當年,美國轎車總銷量756萬輛,普銳斯的市佔率達到2.4%。
因此全新的雪佛蘭Volt沃藍達就這樣出門應戰,目標也非常簡單——就是幹掉普銳斯,守住美國戰場。
令人驚喜的是,在2012年,沃藍達的銷量就達到了2.3萬輛,超過日產聆風和豐田普銳斯插混版,成為美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銷量冠軍。2013年,沃藍達在美國的銷量雖有小幅下滑,但仍位列銷量榜第一名。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但2014年之後,沃藍達先後被日產聆風、特斯拉Model S和Model 3趕超,2018年的銷量排位滑落到第六名,只賣出1.8萬輛。豐田普銳斯Prime則賣出2.8萬輛,位列銷量榜第二名——沃藍達要對抗普銳斯的目標以失敗告終。 即使是在非插電混動的領域,通用也是沒少折騰,利用沃藍達打下的技術基礎,研發出第二代Voltec,其代表車型為君越混動版、邁銳寶 XL 混動版,然而跟兩田的相比還是相對競爭力不足。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既然混動玩不過人家,那就走回純電動的老套路。 2012年,沃藍達與韓國的技術團隊啟動Bolt開發,並於2015年在北美國際車展展出該車。Bolt起售價3.6萬美元,EPA續航238英里,被部分分析人士看做通用與特斯拉Model 3對抗的車型。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Bolt的雖然也沒有做到爆款水平,但也絕對不是所謂的工業垃圾——基礎配置版的雪佛蘭Bolt EV在美國起售價為3.7萬美元,不算便宜,但依然吸引了眾多消費者買單,2018年上半年該車型僅美國的銷量就達到了近8000輛。 在可靠性方面,《消費者報告》也給出了其4分的評級。雪佛蘭Bolt EV了搭載60kWh的鋰電池組,最大149kW,0-96km/h的加速時間僅為6.5s,EPA續航達383公里,這套動力系統榮獲2018沃德十佳動力總成。 有了技術儲備,這時候再進入中國新能源市場,自然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別克VELITE 6就是最好的證明。NEDC續航301km,16.58萬起,之後還會有410km的長續航版本,也算是夠可以了。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當然同為美系廠商的福特在中國市場也沒落後,領界EV補貼後的預售價區間為18.28萬起,360km的NEDC續航,作為福特在國內的首款純電車型,其表現也算是值得期待。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不過老實說,想要靠上面的車型形成獨一檔的競爭力,似乎是有點開玩笑了。但山姆大叔的恐怖在於,其技術儲備絕對不僅僅是汽車本身。不信,請接著往下看。

智能化=電動化?未必,自動駕駛才是終極奧義

回顧一下近段時間的汽車新聞,大家有沒有發現什麼規律: “零跑汽車自主研發AI自動駕駛芯片” “純電Smart概念車將實現完全自動駕駛” “拜騰與Aurora合作研發L4級別自動駕駛方案” “百度Apollo自動駕駛商業化與寶馬、拜騰和現代展開合作” 通常大家都會標題的主角,各種造車新勢力,或者說是新能源車企所吸引,但其實咱們還忽略了標題的另外一個重點——自動駕駛。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似乎現在還不會“自動駕駛”,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會造車了。智能化是未來汽車製造的大方向,在自動駕駛面前,觸控大屏、車聯網、智能語音助手、APP功能拓展都只能算是小兒科。
翻查一下數據,研究機構Navigant對目前具有代表性的19家無人駕駛汽車企業進行了排名分析,結果如下圖表,橫座標代表的是戰略規劃,縱座標是執行力。

"

不管是美劇電影還是好萊塢大片,美式肌肉車(Muscle Car)都是熒幕當中的常客,是美系大片中必不可少的一份子,同時是美系汽車的精神代表。
但沒有轟鳴的聲浪,看起來只適合買菜代步的電動車,能入他們的法眼嗎?雖然論性能,V8引擎也未必能比得上一個感應電機。
那麼咱們今天就來了解一下,當美系車遇上新能源,加油比喝水還快的山姆大叔,是怎樣完成它神奇的電動化之路。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純電-混動-純電,折騰了那麼久還是“平平無奇”

咱們把時間撥回到1990年,當時美國再次爆發週期性經濟危機,對當時的汽車市場也有著極大的影響;同時大排量燃油車對美國的環境汙染問題也在不斷加劇,政府希望通過法規來梳理本土汽車技術的發展方向。


於是美國加州政府推出了零排放汽車(ZEV)法案,純電動化時代就這麼在美國打開了,而通用也拿出了他們的首款電動車型——EV 1。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以今天的角度來看,EV 1當然算不上是劃時代,但神奇的外觀還是讓它在當時看來,還是有點從科幻片走出來的感覺。 但由於造價高昂和政策扶持中斷等原因,只生產了1000多臺就宣告停產,其中多數被銷燬,部分存放於博物館。 在EV 1受挫之後,通用就沒有趟這渾水,直到後來豐田的混動已經殺到家門口了,美系廠商們又一次焦慮起來。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彼時豐田普銳斯正在美國熱銷。2007年,普銳斯在美國的銷量達到18.12萬輛,佔該車型全球銷量的64%。當年,美國轎車總銷量756萬輛,普銳斯的市佔率達到2.4%。
因此全新的雪佛蘭Volt沃藍達就這樣出門應戰,目標也非常簡單——就是幹掉普銳斯,守住美國戰場。
令人驚喜的是,在2012年,沃藍達的銷量就達到了2.3萬輛,超過日產聆風和豐田普銳斯插混版,成為美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銷量冠軍。2013年,沃藍達在美國的銷量雖有小幅下滑,但仍位列銷量榜第一名。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但2014年之後,沃藍達先後被日產聆風、特斯拉Model S和Model 3趕超,2018年的銷量排位滑落到第六名,只賣出1.8萬輛。豐田普銳斯Prime則賣出2.8萬輛,位列銷量榜第二名——沃藍達要對抗普銳斯的目標以失敗告終。 即使是在非插電混動的領域,通用也是沒少折騰,利用沃藍達打下的技術基礎,研發出第二代Voltec,其代表車型為君越混動版、邁銳寶 XL 混動版,然而跟兩田的相比還是相對競爭力不足。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既然混動玩不過人家,那就走回純電動的老套路。 2012年,沃藍達與韓國的技術團隊啟動Bolt開發,並於2015年在北美國際車展展出該車。Bolt起售價3.6萬美元,EPA續航238英里,被部分分析人士看做通用與特斯拉Model 3對抗的車型。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Bolt的雖然也沒有做到爆款水平,但也絕對不是所謂的工業垃圾——基礎配置版的雪佛蘭Bolt EV在美國起售價為3.7萬美元,不算便宜,但依然吸引了眾多消費者買單,2018年上半年該車型僅美國的銷量就達到了近8000輛。 在可靠性方面,《消費者報告》也給出了其4分的評級。雪佛蘭Bolt EV了搭載60kWh的鋰電池組,最大149kW,0-96km/h的加速時間僅為6.5s,EPA續航達383公里,這套動力系統榮獲2018沃德十佳動力總成。 有了技術儲備,這時候再進入中國新能源市場,自然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別克VELITE 6就是最好的證明。NEDC續航301km,16.58萬起,之後還會有410km的長續航版本,也算是夠可以了。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當然同為美系廠商的福特在中國市場也沒落後,領界EV補貼後的預售價區間為18.28萬起,360km的NEDC續航,作為福特在國內的首款純電車型,其表現也算是值得期待。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不過老實說,想要靠上面的車型形成獨一檔的競爭力,似乎是有點開玩笑了。但山姆大叔的恐怖在於,其技術儲備絕對不僅僅是汽車本身。不信,請接著往下看。

智能化=電動化?未必,自動駕駛才是終極奧義

回顧一下近段時間的汽車新聞,大家有沒有發現什麼規律: “零跑汽車自主研發AI自動駕駛芯片” “純電Smart概念車將實現完全自動駕駛” “拜騰與Aurora合作研發L4級別自動駕駛方案” “百度Apollo自動駕駛商業化與寶馬、拜騰和現代展開合作” 通常大家都會標題的主角,各種造車新勢力,或者說是新能源車企所吸引,但其實咱們還忽略了標題的另外一個重點——自動駕駛。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似乎現在還不會“自動駕駛”,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會造車了。智能化是未來汽車製造的大方向,在自動駕駛面前,觸控大屏、車聯網、智能語音助手、APP功能拓展都只能算是小兒科。
翻查一下數據,研究機構Navigant對目前具有代表性的19家無人駕駛汽車企業進行了排名分析,結果如下圖表,橫座標代表的是戰略規劃,縱座標是執行力。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評判標準包括目標、市場化策略、合作伙伴、量產策略、技術、銷售、產品質量與組合、市場份額和可靠性等等。可以看出行業領頭羊是GM(通用)、Waymo(谷歌)和Ford。 沒錯,他們的共同點都是“美字頭”的,“硅谷是自動駕駛的天堂”還真的不是吹出來的。

"

不管是美劇電影還是好萊塢大片,美式肌肉車(Muscle Car)都是熒幕當中的常客,是美系大片中必不可少的一份子,同時是美系汽車的精神代表。
但沒有轟鳴的聲浪,看起來只適合買菜代步的電動車,能入他們的法眼嗎?雖然論性能,V8引擎也未必能比得上一個感應電機。
那麼咱們今天就來了解一下,當美系車遇上新能源,加油比喝水還快的山姆大叔,是怎樣完成它神奇的電動化之路。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純電-混動-純電,折騰了那麼久還是“平平無奇”

咱們把時間撥回到1990年,當時美國再次爆發週期性經濟危機,對當時的汽車市場也有著極大的影響;同時大排量燃油車對美國的環境汙染問題也在不斷加劇,政府希望通過法規來梳理本土汽車技術的發展方向。


於是美國加州政府推出了零排放汽車(ZEV)法案,純電動化時代就這麼在美國打開了,而通用也拿出了他們的首款電動車型——EV 1。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以今天的角度來看,EV 1當然算不上是劃時代,但神奇的外觀還是讓它在當時看來,還是有點從科幻片走出來的感覺。 但由於造價高昂和政策扶持中斷等原因,只生產了1000多臺就宣告停產,其中多數被銷燬,部分存放於博物館。 在EV 1受挫之後,通用就沒有趟這渾水,直到後來豐田的混動已經殺到家門口了,美系廠商們又一次焦慮起來。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彼時豐田普銳斯正在美國熱銷。2007年,普銳斯在美國的銷量達到18.12萬輛,佔該車型全球銷量的64%。當年,美國轎車總銷量756萬輛,普銳斯的市佔率達到2.4%。
因此全新的雪佛蘭Volt沃藍達就這樣出門應戰,目標也非常簡單——就是幹掉普銳斯,守住美國戰場。
令人驚喜的是,在2012年,沃藍達的銷量就達到了2.3萬輛,超過日產聆風和豐田普銳斯插混版,成為美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銷量冠軍。2013年,沃藍達在美國的銷量雖有小幅下滑,但仍位列銷量榜第一名。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但2014年之後,沃藍達先後被日產聆風、特斯拉Model S和Model 3趕超,2018年的銷量排位滑落到第六名,只賣出1.8萬輛。豐田普銳斯Prime則賣出2.8萬輛,位列銷量榜第二名——沃藍達要對抗普銳斯的目標以失敗告終。 即使是在非插電混動的領域,通用也是沒少折騰,利用沃藍達打下的技術基礎,研發出第二代Voltec,其代表車型為君越混動版、邁銳寶 XL 混動版,然而跟兩田的相比還是相對競爭力不足。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既然混動玩不過人家,那就走回純電動的老套路。 2012年,沃藍達與韓國的技術團隊啟動Bolt開發,並於2015年在北美國際車展展出該車。Bolt起售價3.6萬美元,EPA續航238英里,被部分分析人士看做通用與特斯拉Model 3對抗的車型。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Bolt的雖然也沒有做到爆款水平,但也絕對不是所謂的工業垃圾——基礎配置版的雪佛蘭Bolt EV在美國起售價為3.7萬美元,不算便宜,但依然吸引了眾多消費者買單,2018年上半年該車型僅美國的銷量就達到了近8000輛。 在可靠性方面,《消費者報告》也給出了其4分的評級。雪佛蘭Bolt EV了搭載60kWh的鋰電池組,最大149kW,0-96km/h的加速時間僅為6.5s,EPA續航達383公里,這套動力系統榮獲2018沃德十佳動力總成。 有了技術儲備,這時候再進入中國新能源市場,自然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別克VELITE 6就是最好的證明。NEDC續航301km,16.58萬起,之後還會有410km的長續航版本,也算是夠可以了。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當然同為美系廠商的福特在中國市場也沒落後,領界EV補貼後的預售價區間為18.28萬起,360km的NEDC續航,作為福特在國內的首款純電車型,其表現也算是值得期待。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不過老實說,想要靠上面的車型形成獨一檔的競爭力,似乎是有點開玩笑了。但山姆大叔的恐怖在於,其技術儲備絕對不僅僅是汽車本身。不信,請接著往下看。

智能化=電動化?未必,自動駕駛才是終極奧義

回顧一下近段時間的汽車新聞,大家有沒有發現什麼規律: “零跑汽車自主研發AI自動駕駛芯片” “純電Smart概念車將實現完全自動駕駛” “拜騰與Aurora合作研發L4級別自動駕駛方案” “百度Apollo自動駕駛商業化與寶馬、拜騰和現代展開合作” 通常大家都會標題的主角,各種造車新勢力,或者說是新能源車企所吸引,但其實咱們還忽略了標題的另外一個重點——自動駕駛。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似乎現在還不會“自動駕駛”,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會造車了。智能化是未來汽車製造的大方向,在自動駕駛面前,觸控大屏、車聯網、智能語音助手、APP功能拓展都只能算是小兒科。
翻查一下數據,研究機構Navigant對目前具有代表性的19家無人駕駛汽車企業進行了排名分析,結果如下圖表,橫座標代表的是戰略規劃,縱座標是執行力。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評判標準包括目標、市場化策略、合作伙伴、量產策略、技術、銷售、產品質量與組合、市場份額和可靠性等等。可以看出行業領頭羊是GM(通用)、Waymo(谷歌)和Ford。 沒錯,他們的共同點都是“美字頭”的,“硅谷是自動駕駛的天堂”還真的不是吹出來的。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例如,以通用為代表的傳統車企,用在2016年收購了一家名為Cruise Automation的硅谷初創公司,並保持其自動駕駛技術的獨立研發與運營;緊接著又繼續收購傳感器公司Strobe,以加速激光雷達等汽車硬件開發,提升設備精度並降低部件成本。

"

不管是美劇電影還是好萊塢大片,美式肌肉車(Muscle Car)都是熒幕當中的常客,是美系大片中必不可少的一份子,同時是美系汽車的精神代表。
但沒有轟鳴的聲浪,看起來只適合買菜代步的電動車,能入他們的法眼嗎?雖然論性能,V8引擎也未必能比得上一個感應電機。
那麼咱們今天就來了解一下,當美系車遇上新能源,加油比喝水還快的山姆大叔,是怎樣完成它神奇的電動化之路。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純電-混動-純電,折騰了那麼久還是“平平無奇”

咱們把時間撥回到1990年,當時美國再次爆發週期性經濟危機,對當時的汽車市場也有著極大的影響;同時大排量燃油車對美國的環境汙染問題也在不斷加劇,政府希望通過法規來梳理本土汽車技術的發展方向。


於是美國加州政府推出了零排放汽車(ZEV)法案,純電動化時代就這麼在美國打開了,而通用也拿出了他們的首款電動車型——EV 1。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以今天的角度來看,EV 1當然算不上是劃時代,但神奇的外觀還是讓它在當時看來,還是有點從科幻片走出來的感覺。 但由於造價高昂和政策扶持中斷等原因,只生產了1000多臺就宣告停產,其中多數被銷燬,部分存放於博物館。 在EV 1受挫之後,通用就沒有趟這渾水,直到後來豐田的混動已經殺到家門口了,美系廠商們又一次焦慮起來。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彼時豐田普銳斯正在美國熱銷。2007年,普銳斯在美國的銷量達到18.12萬輛,佔該車型全球銷量的64%。當年,美國轎車總銷量756萬輛,普銳斯的市佔率達到2.4%。
因此全新的雪佛蘭Volt沃藍達就這樣出門應戰,目標也非常簡單——就是幹掉普銳斯,守住美國戰場。
令人驚喜的是,在2012年,沃藍達的銷量就達到了2.3萬輛,超過日產聆風和豐田普銳斯插混版,成為美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銷量冠軍。2013年,沃藍達在美國的銷量雖有小幅下滑,但仍位列銷量榜第一名。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但2014年之後,沃藍達先後被日產聆風、特斯拉Model S和Model 3趕超,2018年的銷量排位滑落到第六名,只賣出1.8萬輛。豐田普銳斯Prime則賣出2.8萬輛,位列銷量榜第二名——沃藍達要對抗普銳斯的目標以失敗告終。 即使是在非插電混動的領域,通用也是沒少折騰,利用沃藍達打下的技術基礎,研發出第二代Voltec,其代表車型為君越混動版、邁銳寶 XL 混動版,然而跟兩田的相比還是相對競爭力不足。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既然混動玩不過人家,那就走回純電動的老套路。 2012年,沃藍達與韓國的技術團隊啟動Bolt開發,並於2015年在北美國際車展展出該車。Bolt起售價3.6萬美元,EPA續航238英里,被部分分析人士看做通用與特斯拉Model 3對抗的車型。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Bolt的雖然也沒有做到爆款水平,但也絕對不是所謂的工業垃圾——基礎配置版的雪佛蘭Bolt EV在美國起售價為3.7萬美元,不算便宜,但依然吸引了眾多消費者買單,2018年上半年該車型僅美國的銷量就達到了近8000輛。 在可靠性方面,《消費者報告》也給出了其4分的評級。雪佛蘭Bolt EV了搭載60kWh的鋰電池組,最大149kW,0-96km/h的加速時間僅為6.5s,EPA續航達383公里,這套動力系統榮獲2018沃德十佳動力總成。 有了技術儲備,這時候再進入中國新能源市場,自然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別克VELITE 6就是最好的證明。NEDC續航301km,16.58萬起,之後還會有410km的長續航版本,也算是夠可以了。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當然同為美系廠商的福特在中國市場也沒落後,領界EV補貼後的預售價區間為18.28萬起,360km的NEDC續航,作為福特在國內的首款純電車型,其表現也算是值得期待。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不過老實說,想要靠上面的車型形成獨一檔的競爭力,似乎是有點開玩笑了。但山姆大叔的恐怖在於,其技術儲備絕對不僅僅是汽車本身。不信,請接著往下看。

智能化=電動化?未必,自動駕駛才是終極奧義

回顧一下近段時間的汽車新聞,大家有沒有發現什麼規律: “零跑汽車自主研發AI自動駕駛芯片” “純電Smart概念車將實現完全自動駕駛” “拜騰與Aurora合作研發L4級別自動駕駛方案” “百度Apollo自動駕駛商業化與寶馬、拜騰和現代展開合作” 通常大家都會標題的主角,各種造車新勢力,或者說是新能源車企所吸引,但其實咱們還忽略了標題的另外一個重點——自動駕駛。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似乎現在還不會“自動駕駛”,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會造車了。智能化是未來汽車製造的大方向,在自動駕駛面前,觸控大屏、車聯網、智能語音助手、APP功能拓展都只能算是小兒科。
翻查一下數據,研究機構Navigant對目前具有代表性的19家無人駕駛汽車企業進行了排名分析,結果如下圖表,橫座標代表的是戰略規劃,縱座標是執行力。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評判標準包括目標、市場化策略、合作伙伴、量產策略、技術、銷售、產品質量與組合、市場份額和可靠性等等。可以看出行業領頭羊是GM(通用)、Waymo(谷歌)和Ford。 沒錯,他們的共同點都是“美字頭”的,“硅谷是自動駕駛的天堂”還真的不是吹出來的。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例如,以通用為代表的傳統車企,用在2016年收購了一家名為Cruise Automation的硅谷初創公司,並保持其自動駕駛技術的獨立研發與運營;緊接著又繼續收購傳感器公司Strobe,以加速激光雷達等汽車硬件開發,提升設備精度並降低部件成本。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通用採用了雙線戰略,Super Cruise(超級巡航系統)針對L2級量產車型,而L4級實驗研發在幕後悄咪咪地進行。

"

不管是美劇電影還是好萊塢大片,美式肌肉車(Muscle Car)都是熒幕當中的常客,是美系大片中必不可少的一份子,同時是美系汽車的精神代表。
但沒有轟鳴的聲浪,看起來只適合買菜代步的電動車,能入他們的法眼嗎?雖然論性能,V8引擎也未必能比得上一個感應電機。
那麼咱們今天就來了解一下,當美系車遇上新能源,加油比喝水還快的山姆大叔,是怎樣完成它神奇的電動化之路。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純電-混動-純電,折騰了那麼久還是“平平無奇”

咱們把時間撥回到1990年,當時美國再次爆發週期性經濟危機,對當時的汽車市場也有著極大的影響;同時大排量燃油車對美國的環境汙染問題也在不斷加劇,政府希望通過法規來梳理本土汽車技術的發展方向。


於是美國加州政府推出了零排放汽車(ZEV)法案,純電動化時代就這麼在美國打開了,而通用也拿出了他們的首款電動車型——EV 1。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以今天的角度來看,EV 1當然算不上是劃時代,但神奇的外觀還是讓它在當時看來,還是有點從科幻片走出來的感覺。 但由於造價高昂和政策扶持中斷等原因,只生產了1000多臺就宣告停產,其中多數被銷燬,部分存放於博物館。 在EV 1受挫之後,通用就沒有趟這渾水,直到後來豐田的混動已經殺到家門口了,美系廠商們又一次焦慮起來。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彼時豐田普銳斯正在美國熱銷。2007年,普銳斯在美國的銷量達到18.12萬輛,佔該車型全球銷量的64%。當年,美國轎車總銷量756萬輛,普銳斯的市佔率達到2.4%。
因此全新的雪佛蘭Volt沃藍達就這樣出門應戰,目標也非常簡單——就是幹掉普銳斯,守住美國戰場。
令人驚喜的是,在2012年,沃藍達的銷量就達到了2.3萬輛,超過日產聆風和豐田普銳斯插混版,成為美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銷量冠軍。2013年,沃藍達在美國的銷量雖有小幅下滑,但仍位列銷量榜第一名。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但2014年之後,沃藍達先後被日產聆風、特斯拉Model S和Model 3趕超,2018年的銷量排位滑落到第六名,只賣出1.8萬輛。豐田普銳斯Prime則賣出2.8萬輛,位列銷量榜第二名——沃藍達要對抗普銳斯的目標以失敗告終。 即使是在非插電混動的領域,通用也是沒少折騰,利用沃藍達打下的技術基礎,研發出第二代Voltec,其代表車型為君越混動版、邁銳寶 XL 混動版,然而跟兩田的相比還是相對競爭力不足。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既然混動玩不過人家,那就走回純電動的老套路。 2012年,沃藍達與韓國的技術團隊啟動Bolt開發,並於2015年在北美國際車展展出該車。Bolt起售價3.6萬美元,EPA續航238英里,被部分分析人士看做通用與特斯拉Model 3對抗的車型。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Bolt的雖然也沒有做到爆款水平,但也絕對不是所謂的工業垃圾——基礎配置版的雪佛蘭Bolt EV在美國起售價為3.7萬美元,不算便宜,但依然吸引了眾多消費者買單,2018年上半年該車型僅美國的銷量就達到了近8000輛。 在可靠性方面,《消費者報告》也給出了其4分的評級。雪佛蘭Bolt EV了搭載60kWh的鋰電池組,最大149kW,0-96km/h的加速時間僅為6.5s,EPA續航達383公里,這套動力系統榮獲2018沃德十佳動力總成。 有了技術儲備,這時候再進入中國新能源市場,自然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別克VELITE 6就是最好的證明。NEDC續航301km,16.58萬起,之後還會有410km的長續航版本,也算是夠可以了。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當然同為美系廠商的福特在中國市場也沒落後,領界EV補貼後的預售價區間為18.28萬起,360km的NEDC續航,作為福特在國內的首款純電車型,其表現也算是值得期待。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不過老實說,想要靠上面的車型形成獨一檔的競爭力,似乎是有點開玩笑了。但山姆大叔的恐怖在於,其技術儲備絕對不僅僅是汽車本身。不信,請接著往下看。

智能化=電動化?未必,自動駕駛才是終極奧義

回顧一下近段時間的汽車新聞,大家有沒有發現什麼規律: “零跑汽車自主研發AI自動駕駛芯片” “純電Smart概念車將實現完全自動駕駛” “拜騰與Aurora合作研發L4級別自動駕駛方案” “百度Apollo自動駕駛商業化與寶馬、拜騰和現代展開合作” 通常大家都會標題的主角,各種造車新勢力,或者說是新能源車企所吸引,但其實咱們還忽略了標題的另外一個重點——自動駕駛。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似乎現在還不會“自動駕駛”,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會造車了。智能化是未來汽車製造的大方向,在自動駕駛面前,觸控大屏、車聯網、智能語音助手、APP功能拓展都只能算是小兒科。
翻查一下數據,研究機構Navigant對目前具有代表性的19家無人駕駛汽車企業進行了排名分析,結果如下圖表,橫座標代表的是戰略規劃,縱座標是執行力。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評判標準包括目標、市場化策略、合作伙伴、量產策略、技術、銷售、產品質量與組合、市場份額和可靠性等等。可以看出行業領頭羊是GM(通用)、Waymo(谷歌)和Ford。 沒錯,他們的共同點都是“美字頭”的,“硅谷是自動駕駛的天堂”還真的不是吹出來的。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例如,以通用為代表的傳統車企,用在2016年收購了一家名為Cruise Automation的硅谷初創公司,並保持其自動駕駛技術的獨立研發與運營;緊接著又繼續收購傳感器公司Strobe,以加速激光雷達等汽車硬件開發,提升設備精度並降低部件成本。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通用採用了雙線戰略,Super Cruise(超級巡航系統)針對L2級量產車型,而L4級實驗研發在幕後悄咪咪地進行。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通用Cruise在2017年配置了86輛測試車輛,在人為干預間隔里程測試中,自動駕駛里程數達到211910公里,“脫離”105次,即:每隔2018公里需人工介入操作一次。僅排在Waymo之後,名列第二。 那第一的Waymo又是什麼來頭?作為地球上最偉大的科技公司之一,Google在探索前沿科技的道路上從未停下過腳步,而隸屬於Google的Waymo,就是它探索自動駕駛的最好執行者。

"

不管是美劇電影還是好萊塢大片,美式肌肉車(Muscle Car)都是熒幕當中的常客,是美系大片中必不可少的一份子,同時是美系汽車的精神代表。
但沒有轟鳴的聲浪,看起來只適合買菜代步的電動車,能入他們的法眼嗎?雖然論性能,V8引擎也未必能比得上一個感應電機。
那麼咱們今天就來了解一下,當美系車遇上新能源,加油比喝水還快的山姆大叔,是怎樣完成它神奇的電動化之路。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純電-混動-純電,折騰了那麼久還是“平平無奇”

咱們把時間撥回到1990年,當時美國再次爆發週期性經濟危機,對當時的汽車市場也有著極大的影響;同時大排量燃油車對美國的環境汙染問題也在不斷加劇,政府希望通過法規來梳理本土汽車技術的發展方向。


於是美國加州政府推出了零排放汽車(ZEV)法案,純電動化時代就這麼在美國打開了,而通用也拿出了他們的首款電動車型——EV 1。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以今天的角度來看,EV 1當然算不上是劃時代,但神奇的外觀還是讓它在當時看來,還是有點從科幻片走出來的感覺。 但由於造價高昂和政策扶持中斷等原因,只生產了1000多臺就宣告停產,其中多數被銷燬,部分存放於博物館。 在EV 1受挫之後,通用就沒有趟這渾水,直到後來豐田的混動已經殺到家門口了,美系廠商們又一次焦慮起來。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彼時豐田普銳斯正在美國熱銷。2007年,普銳斯在美國的銷量達到18.12萬輛,佔該車型全球銷量的64%。當年,美國轎車總銷量756萬輛,普銳斯的市佔率達到2.4%。
因此全新的雪佛蘭Volt沃藍達就這樣出門應戰,目標也非常簡單——就是幹掉普銳斯,守住美國戰場。
令人驚喜的是,在2012年,沃藍達的銷量就達到了2.3萬輛,超過日產聆風和豐田普銳斯插混版,成為美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銷量冠軍。2013年,沃藍達在美國的銷量雖有小幅下滑,但仍位列銷量榜第一名。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但2014年之後,沃藍達先後被日產聆風、特斯拉Model S和Model 3趕超,2018年的銷量排位滑落到第六名,只賣出1.8萬輛。豐田普銳斯Prime則賣出2.8萬輛,位列銷量榜第二名——沃藍達要對抗普銳斯的目標以失敗告終。 即使是在非插電混動的領域,通用也是沒少折騰,利用沃藍達打下的技術基礎,研發出第二代Voltec,其代表車型為君越混動版、邁銳寶 XL 混動版,然而跟兩田的相比還是相對競爭力不足。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既然混動玩不過人家,那就走回純電動的老套路。 2012年,沃藍達與韓國的技術團隊啟動Bolt開發,並於2015年在北美國際車展展出該車。Bolt起售價3.6萬美元,EPA續航238英里,被部分分析人士看做通用與特斯拉Model 3對抗的車型。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Bolt的雖然也沒有做到爆款水平,但也絕對不是所謂的工業垃圾——基礎配置版的雪佛蘭Bolt EV在美國起售價為3.7萬美元,不算便宜,但依然吸引了眾多消費者買單,2018年上半年該車型僅美國的銷量就達到了近8000輛。 在可靠性方面,《消費者報告》也給出了其4分的評級。雪佛蘭Bolt EV了搭載60kWh的鋰電池組,最大149kW,0-96km/h的加速時間僅為6.5s,EPA續航達383公里,這套動力系統榮獲2018沃德十佳動力總成。 有了技術儲備,這時候再進入中國新能源市場,自然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別克VELITE 6就是最好的證明。NEDC續航301km,16.58萬起,之後還會有410km的長續航版本,也算是夠可以了。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當然同為美系廠商的福特在中國市場也沒落後,領界EV補貼後的預售價區間為18.28萬起,360km的NEDC續航,作為福特在國內的首款純電車型,其表現也算是值得期待。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不過老實說,想要靠上面的車型形成獨一檔的競爭力,似乎是有點開玩笑了。但山姆大叔的恐怖在於,其技術儲備絕對不僅僅是汽車本身。不信,請接著往下看。

智能化=電動化?未必,自動駕駛才是終極奧義

回顧一下近段時間的汽車新聞,大家有沒有發現什麼規律: “零跑汽車自主研發AI自動駕駛芯片” “純電Smart概念車將實現完全自動駕駛” “拜騰與Aurora合作研發L4級別自動駕駛方案” “百度Apollo自動駕駛商業化與寶馬、拜騰和現代展開合作” 通常大家都會標題的主角,各種造車新勢力,或者說是新能源車企所吸引,但其實咱們還忽略了標題的另外一個重點——自動駕駛。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似乎現在還不會“自動駕駛”,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會造車了。智能化是未來汽車製造的大方向,在自動駕駛面前,觸控大屏、車聯網、智能語音助手、APP功能拓展都只能算是小兒科。
翻查一下數據,研究機構Navigant對目前具有代表性的19家無人駕駛汽車企業進行了排名分析,結果如下圖表,橫座標代表的是戰略規劃,縱座標是執行力。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評判標準包括目標、市場化策略、合作伙伴、量產策略、技術、銷售、產品質量與組合、市場份額和可靠性等等。可以看出行業領頭羊是GM(通用)、Waymo(谷歌)和Ford。 沒錯,他們的共同點都是“美字頭”的,“硅谷是自動駕駛的天堂”還真的不是吹出來的。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例如,以通用為代表的傳統車企,用在2016年收購了一家名為Cruise Automation的硅谷初創公司,並保持其自動駕駛技術的獨立研發與運營;緊接著又繼續收購傳感器公司Strobe,以加速激光雷達等汽車硬件開發,提升設備精度並降低部件成本。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通用採用了雙線戰略,Super Cruise(超級巡航系統)針對L2級量產車型,而L4級實驗研發在幕後悄咪咪地進行。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通用Cruise在2017年配置了86輛測試車輛,在人為干預間隔里程測試中,自動駕駛里程數達到211910公里,“脫離”105次,即:每隔2018公里需人工介入操作一次。僅排在Waymo之後,名列第二。 那第一的Waymo又是什麼來頭?作為地球上最偉大的科技公司之一,Google在探索前沿科技的道路上從未停下過腳步,而隸屬於Google的Waymo,就是它探索自動駕駛的最好執行者。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硬件方面,Waymo旗下測試車輛搭載多個激光雷達,掃描半徑為300米,探測領域相當於三個足球場大小,可實現全方位覆蓋並將其轉化為高精度建模; 軟件方面,Waymo將機器學習滲透到感知、行為預測和規劃各方面,換句話說,行駛里程越長,Waymo的駕駛判斷越精準。

"

不管是美劇電影還是好萊塢大片,美式肌肉車(Muscle Car)都是熒幕當中的常客,是美系大片中必不可少的一份子,同時是美系汽車的精神代表。
但沒有轟鳴的聲浪,看起來只適合買菜代步的電動車,能入他們的法眼嗎?雖然論性能,V8引擎也未必能比得上一個感應電機。
那麼咱們今天就來了解一下,當美系車遇上新能源,加油比喝水還快的山姆大叔,是怎樣完成它神奇的電動化之路。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純電-混動-純電,折騰了那麼久還是“平平無奇”

咱們把時間撥回到1990年,當時美國再次爆發週期性經濟危機,對當時的汽車市場也有著極大的影響;同時大排量燃油車對美國的環境汙染問題也在不斷加劇,政府希望通過法規來梳理本土汽車技術的發展方向。


於是美國加州政府推出了零排放汽車(ZEV)法案,純電動化時代就這麼在美國打開了,而通用也拿出了他們的首款電動車型——EV 1。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以今天的角度來看,EV 1當然算不上是劃時代,但神奇的外觀還是讓它在當時看來,還是有點從科幻片走出來的感覺。 但由於造價高昂和政策扶持中斷等原因,只生產了1000多臺就宣告停產,其中多數被銷燬,部分存放於博物館。 在EV 1受挫之後,通用就沒有趟這渾水,直到後來豐田的混動已經殺到家門口了,美系廠商們又一次焦慮起來。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彼時豐田普銳斯正在美國熱銷。2007年,普銳斯在美國的銷量達到18.12萬輛,佔該車型全球銷量的64%。當年,美國轎車總銷量756萬輛,普銳斯的市佔率達到2.4%。
因此全新的雪佛蘭Volt沃藍達就這樣出門應戰,目標也非常簡單——就是幹掉普銳斯,守住美國戰場。
令人驚喜的是,在2012年,沃藍達的銷量就達到了2.3萬輛,超過日產聆風和豐田普銳斯插混版,成為美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銷量冠軍。2013年,沃藍達在美國的銷量雖有小幅下滑,但仍位列銷量榜第一名。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但2014年之後,沃藍達先後被日產聆風、特斯拉Model S和Model 3趕超,2018年的銷量排位滑落到第六名,只賣出1.8萬輛。豐田普銳斯Prime則賣出2.8萬輛,位列銷量榜第二名——沃藍達要對抗普銳斯的目標以失敗告終。 即使是在非插電混動的領域,通用也是沒少折騰,利用沃藍達打下的技術基礎,研發出第二代Voltec,其代表車型為君越混動版、邁銳寶 XL 混動版,然而跟兩田的相比還是相對競爭力不足。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既然混動玩不過人家,那就走回純電動的老套路。 2012年,沃藍達與韓國的技術團隊啟動Bolt開發,並於2015年在北美國際車展展出該車。Bolt起售價3.6萬美元,EPA續航238英里,被部分分析人士看做通用與特斯拉Model 3對抗的車型。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Bolt的雖然也沒有做到爆款水平,但也絕對不是所謂的工業垃圾——基礎配置版的雪佛蘭Bolt EV在美國起售價為3.7萬美元,不算便宜,但依然吸引了眾多消費者買單,2018年上半年該車型僅美國的銷量就達到了近8000輛。 在可靠性方面,《消費者報告》也給出了其4分的評級。雪佛蘭Bolt EV了搭載60kWh的鋰電池組,最大149kW,0-96km/h的加速時間僅為6.5s,EPA續航達383公里,這套動力系統榮獲2018沃德十佳動力總成。 有了技術儲備,這時候再進入中國新能源市場,自然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別克VELITE 6就是最好的證明。NEDC續航301km,16.58萬起,之後還會有410km的長續航版本,也算是夠可以了。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當然同為美系廠商的福特在中國市場也沒落後,領界EV補貼後的預售價區間為18.28萬起,360km的NEDC續航,作為福特在國內的首款純電車型,其表現也算是值得期待。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不過老實說,想要靠上面的車型形成獨一檔的競爭力,似乎是有點開玩笑了。但山姆大叔的恐怖在於,其技術儲備絕對不僅僅是汽車本身。不信,請接著往下看。

智能化=電動化?未必,自動駕駛才是終極奧義

回顧一下近段時間的汽車新聞,大家有沒有發現什麼規律: “零跑汽車自主研發AI自動駕駛芯片” “純電Smart概念車將實現完全自動駕駛” “拜騰與Aurora合作研發L4級別自動駕駛方案” “百度Apollo自動駕駛商業化與寶馬、拜騰和現代展開合作” 通常大家都會標題的主角,各種造車新勢力,或者說是新能源車企所吸引,但其實咱們還忽略了標題的另外一個重點——自動駕駛。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似乎現在還不會“自動駕駛”,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會造車了。智能化是未來汽車製造的大方向,在自動駕駛面前,觸控大屏、車聯網、智能語音助手、APP功能拓展都只能算是小兒科。
翻查一下數據,研究機構Navigant對目前具有代表性的19家無人駕駛汽車企業進行了排名分析,結果如下圖表,橫座標代表的是戰略規劃,縱座標是執行力。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評判標準包括目標、市場化策略、合作伙伴、量產策略、技術、銷售、產品質量與組合、市場份額和可靠性等等。可以看出行業領頭羊是GM(通用)、Waymo(谷歌)和Ford。 沒錯,他們的共同點都是“美字頭”的,“硅谷是自動駕駛的天堂”還真的不是吹出來的。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例如,以通用為代表的傳統車企,用在2016年收購了一家名為Cruise Automation的硅谷初創公司,並保持其自動駕駛技術的獨立研發與運營;緊接著又繼續收購傳感器公司Strobe,以加速激光雷達等汽車硬件開發,提升設備精度並降低部件成本。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通用採用了雙線戰略,Super Cruise(超級巡航系統)針對L2級量產車型,而L4級實驗研發在幕後悄咪咪地進行。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通用Cruise在2017年配置了86輛測試車輛,在人為干預間隔里程測試中,自動駕駛里程數達到211910公里,“脫離”105次,即:每隔2018公里需人工介入操作一次。僅排在Waymo之後,名列第二。 那第一的Waymo又是什麼來頭?作為地球上最偉大的科技公司之一,Google在探索前沿科技的道路上從未停下過腳步,而隸屬於Google的Waymo,就是它探索自動駕駛的最好執行者。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硬件方面,Waymo旗下測試車輛搭載多個激光雷達,掃描半徑為300米,探測領域相當於三個足球場大小,可實現全方位覆蓋並將其轉化為高精度建模; 軟件方面,Waymo將機器學習滲透到感知、行為預測和規劃各方面,換句話說,行駛里程越長,Waymo的駕駛判斷越精準。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講真,在自動駕駛方面,美系派表示真的不是針對誰。

別忘了隱藏的大BOSS

從汽車的電動化再聊到自動駕駛,小編其實未有說到一個重要的角色,也是現時把純電動車跟自動駕駛做到最好的,沒錯就是那個男人跟他的特斯拉!

"

不管是美劇電影還是好萊塢大片,美式肌肉車(Muscle Car)都是熒幕當中的常客,是美系大片中必不可少的一份子,同時是美系汽車的精神代表。
但沒有轟鳴的聲浪,看起來只適合買菜代步的電動車,能入他們的法眼嗎?雖然論性能,V8引擎也未必能比得上一個感應電機。
那麼咱們今天就來了解一下,當美系車遇上新能源,加油比喝水還快的山姆大叔,是怎樣完成它神奇的電動化之路。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純電-混動-純電,折騰了那麼久還是“平平無奇”

咱們把時間撥回到1990年,當時美國再次爆發週期性經濟危機,對當時的汽車市場也有著極大的影響;同時大排量燃油車對美國的環境汙染問題也在不斷加劇,政府希望通過法規來梳理本土汽車技術的發展方向。


於是美國加州政府推出了零排放汽車(ZEV)法案,純電動化時代就這麼在美國打開了,而通用也拿出了他們的首款電動車型——EV 1。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以今天的角度來看,EV 1當然算不上是劃時代,但神奇的外觀還是讓它在當時看來,還是有點從科幻片走出來的感覺。 但由於造價高昂和政策扶持中斷等原因,只生產了1000多臺就宣告停產,其中多數被銷燬,部分存放於博物館。 在EV 1受挫之後,通用就沒有趟這渾水,直到後來豐田的混動已經殺到家門口了,美系廠商們又一次焦慮起來。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彼時豐田普銳斯正在美國熱銷。2007年,普銳斯在美國的銷量達到18.12萬輛,佔該車型全球銷量的64%。當年,美國轎車總銷量756萬輛,普銳斯的市佔率達到2.4%。
因此全新的雪佛蘭Volt沃藍達就這樣出門應戰,目標也非常簡單——就是幹掉普銳斯,守住美國戰場。
令人驚喜的是,在2012年,沃藍達的銷量就達到了2.3萬輛,超過日產聆風和豐田普銳斯插混版,成為美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銷量冠軍。2013年,沃藍達在美國的銷量雖有小幅下滑,但仍位列銷量榜第一名。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但2014年之後,沃藍達先後被日產聆風、特斯拉Model S和Model 3趕超,2018年的銷量排位滑落到第六名,只賣出1.8萬輛。豐田普銳斯Prime則賣出2.8萬輛,位列銷量榜第二名——沃藍達要對抗普銳斯的目標以失敗告終。 即使是在非插電混動的領域,通用也是沒少折騰,利用沃藍達打下的技術基礎,研發出第二代Voltec,其代表車型為君越混動版、邁銳寶 XL 混動版,然而跟兩田的相比還是相對競爭力不足。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既然混動玩不過人家,那就走回純電動的老套路。 2012年,沃藍達與韓國的技術團隊啟動Bolt開發,並於2015年在北美國際車展展出該車。Bolt起售價3.6萬美元,EPA續航238英里,被部分分析人士看做通用與特斯拉Model 3對抗的車型。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Bolt的雖然也沒有做到爆款水平,但也絕對不是所謂的工業垃圾——基礎配置版的雪佛蘭Bolt EV在美國起售價為3.7萬美元,不算便宜,但依然吸引了眾多消費者買單,2018年上半年該車型僅美國的銷量就達到了近8000輛。 在可靠性方面,《消費者報告》也給出了其4分的評級。雪佛蘭Bolt EV了搭載60kWh的鋰電池組,最大149kW,0-96km/h的加速時間僅為6.5s,EPA續航達383公里,這套動力系統榮獲2018沃德十佳動力總成。 有了技術儲備,這時候再進入中國新能源市場,自然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別克VELITE 6就是最好的證明。NEDC續航301km,16.58萬起,之後還會有410km的長續航版本,也算是夠可以了。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當然同為美系廠商的福特在中國市場也沒落後,領界EV補貼後的預售價區間為18.28萬起,360km的NEDC續航,作為福特在國內的首款純電車型,其表現也算是值得期待。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不過老實說,想要靠上面的車型形成獨一檔的競爭力,似乎是有點開玩笑了。但山姆大叔的恐怖在於,其技術儲備絕對不僅僅是汽車本身。不信,請接著往下看。

智能化=電動化?未必,自動駕駛才是終極奧義

回顧一下近段時間的汽車新聞,大家有沒有發現什麼規律: “零跑汽車自主研發AI自動駕駛芯片” “純電Smart概念車將實現完全自動駕駛” “拜騰與Aurora合作研發L4級別自動駕駛方案” “百度Apollo自動駕駛商業化與寶馬、拜騰和現代展開合作” 通常大家都會標題的主角,各種造車新勢力,或者說是新能源車企所吸引,但其實咱們還忽略了標題的另外一個重點——自動駕駛。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似乎現在還不會“自動駕駛”,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會造車了。智能化是未來汽車製造的大方向,在自動駕駛面前,觸控大屏、車聯網、智能語音助手、APP功能拓展都只能算是小兒科。
翻查一下數據,研究機構Navigant對目前具有代表性的19家無人駕駛汽車企業進行了排名分析,結果如下圖表,橫座標代表的是戰略規劃,縱座標是執行力。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評判標準包括目標、市場化策略、合作伙伴、量產策略、技術、銷售、產品質量與組合、市場份額和可靠性等等。可以看出行業領頭羊是GM(通用)、Waymo(谷歌)和Ford。 沒錯,他們的共同點都是“美字頭”的,“硅谷是自動駕駛的天堂”還真的不是吹出來的。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例如,以通用為代表的傳統車企,用在2016年收購了一家名為Cruise Automation的硅谷初創公司,並保持其自動駕駛技術的獨立研發與運營;緊接著又繼續收購傳感器公司Strobe,以加速激光雷達等汽車硬件開發,提升設備精度並降低部件成本。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通用採用了雙線戰略,Super Cruise(超級巡航系統)針對L2級量產車型,而L4級實驗研發在幕後悄咪咪地進行。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通用Cruise在2017年配置了86輛測試車輛,在人為干預間隔里程測試中,自動駕駛里程數達到211910公里,“脫離”105次,即:每隔2018公里需人工介入操作一次。僅排在Waymo之後,名列第二。 那第一的Waymo又是什麼來頭?作為地球上最偉大的科技公司之一,Google在探索前沿科技的道路上從未停下過腳步,而隸屬於Google的Waymo,就是它探索自動駕駛的最好執行者。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硬件方面,Waymo旗下測試車輛搭載多個激光雷達,掃描半徑為300米,探測領域相當於三個足球場大小,可實現全方位覆蓋並將其轉化為高精度建模; 軟件方面,Waymo將機器學習滲透到感知、行為預測和規劃各方面,換句話說,行駛里程越長,Waymo的駕駛判斷越精準。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講真,在自動駕駛方面,美系派表示真的不是針對誰。

別忘了隱藏的大BOSS

從汽車的電動化再聊到自動駕駛,小編其實未有說到一個重要的角色,也是現時把純電動車跟自動駕駛做到最好的,沒錯就是那個男人跟他的特斯拉!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論續航能力,Model S在2年前就已經實現了579公里的綜合續航;看似笨重的Model X至少也是550公里的水平;大規模入華的Model 3,續航直接破600公里。更別提特斯拉的Roadster,直接用電池就達到了1000公里續航。

"

不管是美劇電影還是好萊塢大片,美式肌肉車(Muscle Car)都是熒幕當中的常客,是美系大片中必不可少的一份子,同時是美系汽車的精神代表。
但沒有轟鳴的聲浪,看起來只適合買菜代步的電動車,能入他們的法眼嗎?雖然論性能,V8引擎也未必能比得上一個感應電機。
那麼咱們今天就來了解一下,當美系車遇上新能源,加油比喝水還快的山姆大叔,是怎樣完成它神奇的電動化之路。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純電-混動-純電,折騰了那麼久還是“平平無奇”

咱們把時間撥回到1990年,當時美國再次爆發週期性經濟危機,對當時的汽車市場也有著極大的影響;同時大排量燃油車對美國的環境汙染問題也在不斷加劇,政府希望通過法規來梳理本土汽車技術的發展方向。


於是美國加州政府推出了零排放汽車(ZEV)法案,純電動化時代就這麼在美國打開了,而通用也拿出了他們的首款電動車型——EV 1。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以今天的角度來看,EV 1當然算不上是劃時代,但神奇的外觀還是讓它在當時看來,還是有點從科幻片走出來的感覺。 但由於造價高昂和政策扶持中斷等原因,只生產了1000多臺就宣告停產,其中多數被銷燬,部分存放於博物館。 在EV 1受挫之後,通用就沒有趟這渾水,直到後來豐田的混動已經殺到家門口了,美系廠商們又一次焦慮起來。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彼時豐田普銳斯正在美國熱銷。2007年,普銳斯在美國的銷量達到18.12萬輛,佔該車型全球銷量的64%。當年,美國轎車總銷量756萬輛,普銳斯的市佔率達到2.4%。
因此全新的雪佛蘭Volt沃藍達就這樣出門應戰,目標也非常簡單——就是幹掉普銳斯,守住美國戰場。
令人驚喜的是,在2012年,沃藍達的銷量就達到了2.3萬輛,超過日產聆風和豐田普銳斯插混版,成為美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銷量冠軍。2013年,沃藍達在美國的銷量雖有小幅下滑,但仍位列銷量榜第一名。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但2014年之後,沃藍達先後被日產聆風、特斯拉Model S和Model 3趕超,2018年的銷量排位滑落到第六名,只賣出1.8萬輛。豐田普銳斯Prime則賣出2.8萬輛,位列銷量榜第二名——沃藍達要對抗普銳斯的目標以失敗告終。 即使是在非插電混動的領域,通用也是沒少折騰,利用沃藍達打下的技術基礎,研發出第二代Voltec,其代表車型為君越混動版、邁銳寶 XL 混動版,然而跟兩田的相比還是相對競爭力不足。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既然混動玩不過人家,那就走回純電動的老套路。 2012年,沃藍達與韓國的技術團隊啟動Bolt開發,並於2015年在北美國際車展展出該車。Bolt起售價3.6萬美元,EPA續航238英里,被部分分析人士看做通用與特斯拉Model 3對抗的車型。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Bolt的雖然也沒有做到爆款水平,但也絕對不是所謂的工業垃圾——基礎配置版的雪佛蘭Bolt EV在美國起售價為3.7萬美元,不算便宜,但依然吸引了眾多消費者買單,2018年上半年該車型僅美國的銷量就達到了近8000輛。 在可靠性方面,《消費者報告》也給出了其4分的評級。雪佛蘭Bolt EV了搭載60kWh的鋰電池組,最大149kW,0-96km/h的加速時間僅為6.5s,EPA續航達383公里,這套動力系統榮獲2018沃德十佳動力總成。 有了技術儲備,這時候再進入中國新能源市場,自然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別克VELITE 6就是最好的證明。NEDC續航301km,16.58萬起,之後還會有410km的長續航版本,也算是夠可以了。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當然同為美系廠商的福特在中國市場也沒落後,領界EV補貼後的預售價區間為18.28萬起,360km的NEDC續航,作為福特在國內的首款純電車型,其表現也算是值得期待。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不過老實說,想要靠上面的車型形成獨一檔的競爭力,似乎是有點開玩笑了。但山姆大叔的恐怖在於,其技術儲備絕對不僅僅是汽車本身。不信,請接著往下看。

智能化=電動化?未必,自動駕駛才是終極奧義

回顧一下近段時間的汽車新聞,大家有沒有發現什麼規律: “零跑汽車自主研發AI自動駕駛芯片” “純電Smart概念車將實現完全自動駕駛” “拜騰與Aurora合作研發L4級別自動駕駛方案” “百度Apollo自動駕駛商業化與寶馬、拜騰和現代展開合作” 通常大家都會標題的主角,各種造車新勢力,或者說是新能源車企所吸引,但其實咱們還忽略了標題的另外一個重點——自動駕駛。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似乎現在還不會“自動駕駛”,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會造車了。智能化是未來汽車製造的大方向,在自動駕駛面前,觸控大屏、車聯網、智能語音助手、APP功能拓展都只能算是小兒科。
翻查一下數據,研究機構Navigant對目前具有代表性的19家無人駕駛汽車企業進行了排名分析,結果如下圖表,橫座標代表的是戰略規劃,縱座標是執行力。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評判標準包括目標、市場化策略、合作伙伴、量產策略、技術、銷售、產品質量與組合、市場份額和可靠性等等。可以看出行業領頭羊是GM(通用)、Waymo(谷歌)和Ford。 沒錯,他們的共同點都是“美字頭”的,“硅谷是自動駕駛的天堂”還真的不是吹出來的。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例如,以通用為代表的傳統車企,用在2016年收購了一家名為Cruise Automation的硅谷初創公司,並保持其自動駕駛技術的獨立研發與運營;緊接著又繼續收購傳感器公司Strobe,以加速激光雷達等汽車硬件開發,提升設備精度並降低部件成本。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通用採用了雙線戰略,Super Cruise(超級巡航系統)針對L2級量產車型,而L4級實驗研發在幕後悄咪咪地進行。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通用Cruise在2017年配置了86輛測試車輛,在人為干預間隔里程測試中,自動駕駛里程數達到211910公里,“脫離”105次,即:每隔2018公里需人工介入操作一次。僅排在Waymo之後,名列第二。 那第一的Waymo又是什麼來頭?作為地球上最偉大的科技公司之一,Google在探索前沿科技的道路上從未停下過腳步,而隸屬於Google的Waymo,就是它探索自動駕駛的最好執行者。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硬件方面,Waymo旗下測試車輛搭載多個激光雷達,掃描半徑為300米,探測領域相當於三個足球場大小,可實現全方位覆蓋並將其轉化為高精度建模; 軟件方面,Waymo將機器學習滲透到感知、行為預測和規劃各方面,換句話說,行駛里程越長,Waymo的駕駛判斷越精準。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講真,在自動駕駛方面,美系派表示真的不是針對誰。

別忘了隱藏的大BOSS

從汽車的電動化再聊到自動駕駛,小編其實未有說到一個重要的角色,也是現時把純電動車跟自動駕駛做到最好的,沒錯就是那個男人跟他的特斯拉!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論續航能力,Model S在2年前就已經實現了579公里的綜合續航;看似笨重的Model X至少也是550公里的水平;大規模入華的Model 3,續航直接破600公里。更別提特斯拉的Roadster,直接用電池就達到了1000公里續航。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跑得遠也得充得快,就在2019年3月7日,特斯拉正式在美國本土部署V3超級充電樁,即第三代超級充電系統。這一代超級充電可實現250kW的充電功率,也就是說,5分鐘就可以為長續航版Model 3增加120km的續航。

"

不管是美劇電影還是好萊塢大片,美式肌肉車(Muscle Car)都是熒幕當中的常客,是美系大片中必不可少的一份子,同時是美系汽車的精神代表。
但沒有轟鳴的聲浪,看起來只適合買菜代步的電動車,能入他們的法眼嗎?雖然論性能,V8引擎也未必能比得上一個感應電機。
那麼咱們今天就來了解一下,當美系車遇上新能源,加油比喝水還快的山姆大叔,是怎樣完成它神奇的電動化之路。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純電-混動-純電,折騰了那麼久還是“平平無奇”

咱們把時間撥回到1990年,當時美國再次爆發週期性經濟危機,對當時的汽車市場也有著極大的影響;同時大排量燃油車對美國的環境汙染問題也在不斷加劇,政府希望通過法規來梳理本土汽車技術的發展方向。


於是美國加州政府推出了零排放汽車(ZEV)法案,純電動化時代就這麼在美國打開了,而通用也拿出了他們的首款電動車型——EV 1。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以今天的角度來看,EV 1當然算不上是劃時代,但神奇的外觀還是讓它在當時看來,還是有點從科幻片走出來的感覺。 但由於造價高昂和政策扶持中斷等原因,只生產了1000多臺就宣告停產,其中多數被銷燬,部分存放於博物館。 在EV 1受挫之後,通用就沒有趟這渾水,直到後來豐田的混動已經殺到家門口了,美系廠商們又一次焦慮起來。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彼時豐田普銳斯正在美國熱銷。2007年,普銳斯在美國的銷量達到18.12萬輛,佔該車型全球銷量的64%。當年,美國轎車總銷量756萬輛,普銳斯的市佔率達到2.4%。
因此全新的雪佛蘭Volt沃藍達就這樣出門應戰,目標也非常簡單——就是幹掉普銳斯,守住美國戰場。
令人驚喜的是,在2012年,沃藍達的銷量就達到了2.3萬輛,超過日產聆風和豐田普銳斯插混版,成為美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銷量冠軍。2013年,沃藍達在美國的銷量雖有小幅下滑,但仍位列銷量榜第一名。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但2014年之後,沃藍達先後被日產聆風、特斯拉Model S和Model 3趕超,2018年的銷量排位滑落到第六名,只賣出1.8萬輛。豐田普銳斯Prime則賣出2.8萬輛,位列銷量榜第二名——沃藍達要對抗普銳斯的目標以失敗告終。 即使是在非插電混動的領域,通用也是沒少折騰,利用沃藍達打下的技術基礎,研發出第二代Voltec,其代表車型為君越混動版、邁銳寶 XL 混動版,然而跟兩田的相比還是相對競爭力不足。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既然混動玩不過人家,那就走回純電動的老套路。 2012年,沃藍達與韓國的技術團隊啟動Bolt開發,並於2015年在北美國際車展展出該車。Bolt起售價3.6萬美元,EPA續航238英里,被部分分析人士看做通用與特斯拉Model 3對抗的車型。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Bolt的雖然也沒有做到爆款水平,但也絕對不是所謂的工業垃圾——基礎配置版的雪佛蘭Bolt EV在美國起售價為3.7萬美元,不算便宜,但依然吸引了眾多消費者買單,2018年上半年該車型僅美國的銷量就達到了近8000輛。 在可靠性方面,《消費者報告》也給出了其4分的評級。雪佛蘭Bolt EV了搭載60kWh的鋰電池組,最大149kW,0-96km/h的加速時間僅為6.5s,EPA續航達383公里,這套動力系統榮獲2018沃德十佳動力總成。 有了技術儲備,這時候再進入中國新能源市場,自然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別克VELITE 6就是最好的證明。NEDC續航301km,16.58萬起,之後還會有410km的長續航版本,也算是夠可以了。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當然同為美系廠商的福特在中國市場也沒落後,領界EV補貼後的預售價區間為18.28萬起,360km的NEDC續航,作為福特在國內的首款純電車型,其表現也算是值得期待。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不過老實說,想要靠上面的車型形成獨一檔的競爭力,似乎是有點開玩笑了。但山姆大叔的恐怖在於,其技術儲備絕對不僅僅是汽車本身。不信,請接著往下看。

智能化=電動化?未必,自動駕駛才是終極奧義

回顧一下近段時間的汽車新聞,大家有沒有發現什麼規律: “零跑汽車自主研發AI自動駕駛芯片” “純電Smart概念車將實現完全自動駕駛” “拜騰與Aurora合作研發L4級別自動駕駛方案” “百度Apollo自動駕駛商業化與寶馬、拜騰和現代展開合作” 通常大家都會標題的主角,各種造車新勢力,或者說是新能源車企所吸引,但其實咱們還忽略了標題的另外一個重點——自動駕駛。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似乎現在還不會“自動駕駛”,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會造車了。智能化是未來汽車製造的大方向,在自動駕駛面前,觸控大屏、車聯網、智能語音助手、APP功能拓展都只能算是小兒科。
翻查一下數據,研究機構Navigant對目前具有代表性的19家無人駕駛汽車企業進行了排名分析,結果如下圖表,橫座標代表的是戰略規劃,縱座標是執行力。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評判標準包括目標、市場化策略、合作伙伴、量產策略、技術、銷售、產品質量與組合、市場份額和可靠性等等。可以看出行業領頭羊是GM(通用)、Waymo(谷歌)和Ford。 沒錯,他們的共同點都是“美字頭”的,“硅谷是自動駕駛的天堂”還真的不是吹出來的。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例如,以通用為代表的傳統車企,用在2016年收購了一家名為Cruise Automation的硅谷初創公司,並保持其自動駕駛技術的獨立研發與運營;緊接著又繼續收購傳感器公司Strobe,以加速激光雷達等汽車硬件開發,提升設備精度並降低部件成本。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通用採用了雙線戰略,Super Cruise(超級巡航系統)針對L2級量產車型,而L4級實驗研發在幕後悄咪咪地進行。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通用Cruise在2017年配置了86輛測試車輛,在人為干預間隔里程測試中,自動駕駛里程數達到211910公里,“脫離”105次,即:每隔2018公里需人工介入操作一次。僅排在Waymo之後,名列第二。 那第一的Waymo又是什麼來頭?作為地球上最偉大的科技公司之一,Google在探索前沿科技的道路上從未停下過腳步,而隸屬於Google的Waymo,就是它探索自動駕駛的最好執行者。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硬件方面,Waymo旗下測試車輛搭載多個激光雷達,掃描半徑為300米,探測領域相當於三個足球場大小,可實現全方位覆蓋並將其轉化為高精度建模; 軟件方面,Waymo將機器學習滲透到感知、行為預測和規劃各方面,換句話說,行駛里程越長,Waymo的駕駛判斷越精準。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講真,在自動駕駛方面,美系派表示真的不是針對誰。

別忘了隱藏的大BOSS

從汽車的電動化再聊到自動駕駛,小編其實未有說到一個重要的角色,也是現時把純電動車跟自動駕駛做到最好的,沒錯就是那個男人跟他的特斯拉!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論續航能力,Model S在2年前就已經實現了579公里的綜合續航;看似笨重的Model X至少也是550公里的水平;大規模入華的Model 3,續航直接破600公里。更別提特斯拉的Roadster,直接用電池就達到了1000公里續航。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跑得遠也得充得快,就在2019年3月7日,特斯拉正式在美國本土部署V3超級充電樁,即第三代超級充電系統。這一代超級充電可實現250kW的充電功率,也就是說,5分鐘就可以為長續航版Model 3增加120km的續航。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這還只是快充技術,要是再看看超級充電站的覆蓋率,差距就更大了。

"

不管是美劇電影還是好萊塢大片,美式肌肉車(Muscle Car)都是熒幕當中的常客,是美系大片中必不可少的一份子,同時是美系汽車的精神代表。
但沒有轟鳴的聲浪,看起來只適合買菜代步的電動車,能入他們的法眼嗎?雖然論性能,V8引擎也未必能比得上一個感應電機。
那麼咱們今天就來了解一下,當美系車遇上新能源,加油比喝水還快的山姆大叔,是怎樣完成它神奇的電動化之路。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純電-混動-純電,折騰了那麼久還是“平平無奇”

咱們把時間撥回到1990年,當時美國再次爆發週期性經濟危機,對當時的汽車市場也有著極大的影響;同時大排量燃油車對美國的環境汙染問題也在不斷加劇,政府希望通過法規來梳理本土汽車技術的發展方向。


於是美國加州政府推出了零排放汽車(ZEV)法案,純電動化時代就這麼在美國打開了,而通用也拿出了他們的首款電動車型——EV 1。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以今天的角度來看,EV 1當然算不上是劃時代,但神奇的外觀還是讓它在當時看來,還是有點從科幻片走出來的感覺。 但由於造價高昂和政策扶持中斷等原因,只生產了1000多臺就宣告停產,其中多數被銷燬,部分存放於博物館。 在EV 1受挫之後,通用就沒有趟這渾水,直到後來豐田的混動已經殺到家門口了,美系廠商們又一次焦慮起來。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彼時豐田普銳斯正在美國熱銷。2007年,普銳斯在美國的銷量達到18.12萬輛,佔該車型全球銷量的64%。當年,美國轎車總銷量756萬輛,普銳斯的市佔率達到2.4%。
因此全新的雪佛蘭Volt沃藍達就這樣出門應戰,目標也非常簡單——就是幹掉普銳斯,守住美國戰場。
令人驚喜的是,在2012年,沃藍達的銷量就達到了2.3萬輛,超過日產聆風和豐田普銳斯插混版,成為美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銷量冠軍。2013年,沃藍達在美國的銷量雖有小幅下滑,但仍位列銷量榜第一名。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但2014年之後,沃藍達先後被日產聆風、特斯拉Model S和Model 3趕超,2018年的銷量排位滑落到第六名,只賣出1.8萬輛。豐田普銳斯Prime則賣出2.8萬輛,位列銷量榜第二名——沃藍達要對抗普銳斯的目標以失敗告終。 即使是在非插電混動的領域,通用也是沒少折騰,利用沃藍達打下的技術基礎,研發出第二代Voltec,其代表車型為君越混動版、邁銳寶 XL 混動版,然而跟兩田的相比還是相對競爭力不足。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既然混動玩不過人家,那就走回純電動的老套路。 2012年,沃藍達與韓國的技術團隊啟動Bolt開發,並於2015年在北美國際車展展出該車。Bolt起售價3.6萬美元,EPA續航238英里,被部分分析人士看做通用與特斯拉Model 3對抗的車型。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Bolt的雖然也沒有做到爆款水平,但也絕對不是所謂的工業垃圾——基礎配置版的雪佛蘭Bolt EV在美國起售價為3.7萬美元,不算便宜,但依然吸引了眾多消費者買單,2018年上半年該車型僅美國的銷量就達到了近8000輛。 在可靠性方面,《消費者報告》也給出了其4分的評級。雪佛蘭Bolt EV了搭載60kWh的鋰電池組,最大149kW,0-96km/h的加速時間僅為6.5s,EPA續航達383公里,這套動力系統榮獲2018沃德十佳動力總成。 有了技術儲備,這時候再進入中國新能源市場,自然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別克VELITE 6就是最好的證明。NEDC續航301km,16.58萬起,之後還會有410km的長續航版本,也算是夠可以了。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當然同為美系廠商的福特在中國市場也沒落後,領界EV補貼後的預售價區間為18.28萬起,360km的NEDC續航,作為福特在國內的首款純電車型,其表現也算是值得期待。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不過老實說,想要靠上面的車型形成獨一檔的競爭力,似乎是有點開玩笑了。但山姆大叔的恐怖在於,其技術儲備絕對不僅僅是汽車本身。不信,請接著往下看。

智能化=電動化?未必,自動駕駛才是終極奧義

回顧一下近段時間的汽車新聞,大家有沒有發現什麼規律: “零跑汽車自主研發AI自動駕駛芯片” “純電Smart概念車將實現完全自動駕駛” “拜騰與Aurora合作研發L4級別自動駕駛方案” “百度Apollo自動駕駛商業化與寶馬、拜騰和現代展開合作” 通常大家都會標題的主角,各種造車新勢力,或者說是新能源車企所吸引,但其實咱們還忽略了標題的另外一個重點——自動駕駛。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似乎現在還不會“自動駕駛”,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會造車了。智能化是未來汽車製造的大方向,在自動駕駛面前,觸控大屏、車聯網、智能語音助手、APP功能拓展都只能算是小兒科。
翻查一下數據,研究機構Navigant對目前具有代表性的19家無人駕駛汽車企業進行了排名分析,結果如下圖表,橫座標代表的是戰略規劃,縱座標是執行力。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評判標準包括目標、市場化策略、合作伙伴、量產策略、技術、銷售、產品質量與組合、市場份額和可靠性等等。可以看出行業領頭羊是GM(通用)、Waymo(谷歌)和Ford。 沒錯,他們的共同點都是“美字頭”的,“硅谷是自動駕駛的天堂”還真的不是吹出來的。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例如,以通用為代表的傳統車企,用在2016年收購了一家名為Cruise Automation的硅谷初創公司,並保持其自動駕駛技術的獨立研發與運營;緊接著又繼續收購傳感器公司Strobe,以加速激光雷達等汽車硬件開發,提升設備精度並降低部件成本。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通用採用了雙線戰略,Super Cruise(超級巡航系統)針對L2級量產車型,而L4級實驗研發在幕後悄咪咪地進行。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通用Cruise在2017年配置了86輛測試車輛,在人為干預間隔里程測試中,自動駕駛里程數達到211910公里,“脫離”105次,即:每隔2018公里需人工介入操作一次。僅排在Waymo之後,名列第二。 那第一的Waymo又是什麼來頭?作為地球上最偉大的科技公司之一,Google在探索前沿科技的道路上從未停下過腳步,而隸屬於Google的Waymo,就是它探索自動駕駛的最好執行者。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硬件方面,Waymo旗下測試車輛搭載多個激光雷達,掃描半徑為300米,探測領域相當於三個足球場大小,可實現全方位覆蓋並將其轉化為高精度建模; 軟件方面,Waymo將機器學習滲透到感知、行為預測和規劃各方面,換句話說,行駛里程越長,Waymo的駕駛判斷越精準。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講真,在自動駕駛方面,美系派表示真的不是針對誰。

別忘了隱藏的大BOSS

從汽車的電動化再聊到自動駕駛,小編其實未有說到一個重要的角色,也是現時把純電動車跟自動駕駛做到最好的,沒錯就是那個男人跟他的特斯拉!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論續航能力,Model S在2年前就已經實現了579公里的綜合續航;看似笨重的Model X至少也是550公里的水平;大規模入華的Model 3,續航直接破600公里。更別提特斯拉的Roadster,直接用電池就達到了1000公里續航。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跑得遠也得充得快,就在2019年3月7日,特斯拉正式在美國本土部署V3超級充電樁,即第三代超級充電系統。這一代超級充電可實現250kW的充電功率,也就是說,5分鐘就可以為長續航版Model 3增加120km的續航。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這還只是快充技術,要是再看看超級充電站的覆蓋率,差距就更大了。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至於自動駕駛方面,特斯拉的Autopilot,基本上是現階段最強量產自動駕駛,不過還是要加上輔助兩字,大家可千萬要注意安全。

"

不管是美劇電影還是好萊塢大片,美式肌肉車(Muscle Car)都是熒幕當中的常客,是美系大片中必不可少的一份子,同時是美系汽車的精神代表。
但沒有轟鳴的聲浪,看起來只適合買菜代步的電動車,能入他們的法眼嗎?雖然論性能,V8引擎也未必能比得上一個感應電機。
那麼咱們今天就來了解一下,當美系車遇上新能源,加油比喝水還快的山姆大叔,是怎樣完成它神奇的電動化之路。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純電-混動-純電,折騰了那麼久還是“平平無奇”

咱們把時間撥回到1990年,當時美國再次爆發週期性經濟危機,對當時的汽車市場也有著極大的影響;同時大排量燃油車對美國的環境汙染問題也在不斷加劇,政府希望通過法規來梳理本土汽車技術的發展方向。


於是美國加州政府推出了零排放汽車(ZEV)法案,純電動化時代就這麼在美國打開了,而通用也拿出了他們的首款電動車型——EV 1。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以今天的角度來看,EV 1當然算不上是劃時代,但神奇的外觀還是讓它在當時看來,還是有點從科幻片走出來的感覺。 但由於造價高昂和政策扶持中斷等原因,只生產了1000多臺就宣告停產,其中多數被銷燬,部分存放於博物館。 在EV 1受挫之後,通用就沒有趟這渾水,直到後來豐田的混動已經殺到家門口了,美系廠商們又一次焦慮起來。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彼時豐田普銳斯正在美國熱銷。2007年,普銳斯在美國的銷量達到18.12萬輛,佔該車型全球銷量的64%。當年,美國轎車總銷量756萬輛,普銳斯的市佔率達到2.4%。
因此全新的雪佛蘭Volt沃藍達就這樣出門應戰,目標也非常簡單——就是幹掉普銳斯,守住美國戰場。
令人驚喜的是,在2012年,沃藍達的銷量就達到了2.3萬輛,超過日產聆風和豐田普銳斯插混版,成為美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銷量冠軍。2013年,沃藍達在美國的銷量雖有小幅下滑,但仍位列銷量榜第一名。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但2014年之後,沃藍達先後被日產聆風、特斯拉Model S和Model 3趕超,2018年的銷量排位滑落到第六名,只賣出1.8萬輛。豐田普銳斯Prime則賣出2.8萬輛,位列銷量榜第二名——沃藍達要對抗普銳斯的目標以失敗告終。 即使是在非插電混動的領域,通用也是沒少折騰,利用沃藍達打下的技術基礎,研發出第二代Voltec,其代表車型為君越混動版、邁銳寶 XL 混動版,然而跟兩田的相比還是相對競爭力不足。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既然混動玩不過人家,那就走回純電動的老套路。 2012年,沃藍達與韓國的技術團隊啟動Bolt開發,並於2015年在北美國際車展展出該車。Bolt起售價3.6萬美元,EPA續航238英里,被部分分析人士看做通用與特斯拉Model 3對抗的車型。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Bolt的雖然也沒有做到爆款水平,但也絕對不是所謂的工業垃圾——基礎配置版的雪佛蘭Bolt EV在美國起售價為3.7萬美元,不算便宜,但依然吸引了眾多消費者買單,2018年上半年該車型僅美國的銷量就達到了近8000輛。 在可靠性方面,《消費者報告》也給出了其4分的評級。雪佛蘭Bolt EV了搭載60kWh的鋰電池組,最大149kW,0-96km/h的加速時間僅為6.5s,EPA續航達383公里,這套動力系統榮獲2018沃德十佳動力總成。 有了技術儲備,這時候再進入中國新能源市場,自然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別克VELITE 6就是最好的證明。NEDC續航301km,16.58萬起,之後還會有410km的長續航版本,也算是夠可以了。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當然同為美系廠商的福特在中國市場也沒落後,領界EV補貼後的預售價區間為18.28萬起,360km的NEDC續航,作為福特在國內的首款純電車型,其表現也算是值得期待。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不過老實說,想要靠上面的車型形成獨一檔的競爭力,似乎是有點開玩笑了。但山姆大叔的恐怖在於,其技術儲備絕對不僅僅是汽車本身。不信,請接著往下看。

智能化=電動化?未必,自動駕駛才是終極奧義

回顧一下近段時間的汽車新聞,大家有沒有發現什麼規律: “零跑汽車自主研發AI自動駕駛芯片” “純電Smart概念車將實現完全自動駕駛” “拜騰與Aurora合作研發L4級別自動駕駛方案” “百度Apollo自動駕駛商業化與寶馬、拜騰和現代展開合作” 通常大家都會標題的主角,各種造車新勢力,或者說是新能源車企所吸引,但其實咱們還忽略了標題的另外一個重點——自動駕駛。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似乎現在還不會“自動駕駛”,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會造車了。智能化是未來汽車製造的大方向,在自動駕駛面前,觸控大屏、車聯網、智能語音助手、APP功能拓展都只能算是小兒科。
翻查一下數據,研究機構Navigant對目前具有代表性的19家無人駕駛汽車企業進行了排名分析,結果如下圖表,橫座標代表的是戰略規劃,縱座標是執行力。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評判標準包括目標、市場化策略、合作伙伴、量產策略、技術、銷售、產品質量與組合、市場份額和可靠性等等。可以看出行業領頭羊是GM(通用)、Waymo(谷歌)和Ford。 沒錯,他們的共同點都是“美字頭”的,“硅谷是自動駕駛的天堂”還真的不是吹出來的。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例如,以通用為代表的傳統車企,用在2016年收購了一家名為Cruise Automation的硅谷初創公司,並保持其自動駕駛技術的獨立研發與運營;緊接著又繼續收購傳感器公司Strobe,以加速激光雷達等汽車硬件開發,提升設備精度並降低部件成本。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通用採用了雙線戰略,Super Cruise(超級巡航系統)針對L2級量產車型,而L4級實驗研發在幕後悄咪咪地進行。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通用Cruise在2017年配置了86輛測試車輛,在人為干預間隔里程測試中,自動駕駛里程數達到211910公里,“脫離”105次,即:每隔2018公里需人工介入操作一次。僅排在Waymo之後,名列第二。 那第一的Waymo又是什麼來頭?作為地球上最偉大的科技公司之一,Google在探索前沿科技的道路上從未停下過腳步,而隸屬於Google的Waymo,就是它探索自動駕駛的最好執行者。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硬件方面,Waymo旗下測試車輛搭載多個激光雷達,掃描半徑為300米,探測領域相當於三個足球場大小,可實現全方位覆蓋並將其轉化為高精度建模; 軟件方面,Waymo將機器學習滲透到感知、行為預測和規劃各方面,換句話說,行駛里程越長,Waymo的駕駛判斷越精準。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講真,在自動駕駛方面,美系派表示真的不是針對誰。

別忘了隱藏的大BOSS

從汽車的電動化再聊到自動駕駛,小編其實未有說到一個重要的角色,也是現時把純電動車跟自動駕駛做到最好的,沒錯就是那個男人跟他的特斯拉!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論續航能力,Model S在2年前就已經實現了579公里的綜合續航;看似笨重的Model X至少也是550公里的水平;大規模入華的Model 3,續航直接破600公里。更別提特斯拉的Roadster,直接用電池就達到了1000公里續航。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跑得遠也得充得快,就在2019年3月7日,特斯拉正式在美國本土部署V3超級充電樁,即第三代超級充電系統。這一代超級充電可實現250kW的充電功率,也就是說,5分鐘就可以為長續航版Model 3增加120km的續航。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這還只是快充技術,要是再看看超級充電站的覆蓋率,差距就更大了。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至於自動駕駛方面,特斯拉的Autopilot,基本上是現階段最強量產自動駕駛,不過還是要加上輔助兩字,大家可千萬要注意安全。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沒錯,特斯拉作為新時代電動汽車的開創者,其統治力真的太強了,以至於咱們並沒有把它按照國別劃到美系車的討論範疇,而是將它拿出來獨自一檔。

最後再說兩句

確實在傳統車企的領域裡,美系新能源並沒有太多拿得出手的成績與未來規劃,尤其是在兩田的混動系統跟德系瘋狂的新車計劃面前。 但這些都能夠拿特斯拉頂住。 另外在高精尖領域,硅谷企業的自動駕駛儲備,都可以用“深不見底”來形容了。一旦技術成型衝擊咱們的國內市場,不知道咱們某些只會堆電池的產品,能不能招架得住。 最後,美系新能源車還是有一點是很吸引的——那就是猛禽F150、野馬Mustang的純電動版本在向我們招手了(手動狗頭)。

"

不管是美劇電影還是好萊塢大片,美式肌肉車(Muscle Car)都是熒幕當中的常客,是美系大片中必不可少的一份子,同時是美系汽車的精神代表。
但沒有轟鳴的聲浪,看起來只適合買菜代步的電動車,能入他們的法眼嗎?雖然論性能,V8引擎也未必能比得上一個感應電機。
那麼咱們今天就來了解一下,當美系車遇上新能源,加油比喝水還快的山姆大叔,是怎樣完成它神奇的電動化之路。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純電-混動-純電,折騰了那麼久還是“平平無奇”

咱們把時間撥回到1990年,當時美國再次爆發週期性經濟危機,對當時的汽車市場也有著極大的影響;同時大排量燃油車對美國的環境汙染問題也在不斷加劇,政府希望通過法規來梳理本土汽車技術的發展方向。


於是美國加州政府推出了零排放汽車(ZEV)法案,純電動化時代就這麼在美國打開了,而通用也拿出了他們的首款電動車型——EV 1。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以今天的角度來看,EV 1當然算不上是劃時代,但神奇的外觀還是讓它在當時看來,還是有點從科幻片走出來的感覺。 但由於造價高昂和政策扶持中斷等原因,只生產了1000多臺就宣告停產,其中多數被銷燬,部分存放於博物館。 在EV 1受挫之後,通用就沒有趟這渾水,直到後來豐田的混動已經殺到家門口了,美系廠商們又一次焦慮起來。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彼時豐田普銳斯正在美國熱銷。2007年,普銳斯在美國的銷量達到18.12萬輛,佔該車型全球銷量的64%。當年,美國轎車總銷量756萬輛,普銳斯的市佔率達到2.4%。
因此全新的雪佛蘭Volt沃藍達就這樣出門應戰,目標也非常簡單——就是幹掉普銳斯,守住美國戰場。
令人驚喜的是,在2012年,沃藍達的銷量就達到了2.3萬輛,超過日產聆風和豐田普銳斯插混版,成為美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銷量冠軍。2013年,沃藍達在美國的銷量雖有小幅下滑,但仍位列銷量榜第一名。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但2014年之後,沃藍達先後被日產聆風、特斯拉Model S和Model 3趕超,2018年的銷量排位滑落到第六名,只賣出1.8萬輛。豐田普銳斯Prime則賣出2.8萬輛,位列銷量榜第二名——沃藍達要對抗普銳斯的目標以失敗告終。 即使是在非插電混動的領域,通用也是沒少折騰,利用沃藍達打下的技術基礎,研發出第二代Voltec,其代表車型為君越混動版、邁銳寶 XL 混動版,然而跟兩田的相比還是相對競爭力不足。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既然混動玩不過人家,那就走回純電動的老套路。 2012年,沃藍達與韓國的技術團隊啟動Bolt開發,並於2015年在北美國際車展展出該車。Bolt起售價3.6萬美元,EPA續航238英里,被部分分析人士看做通用與特斯拉Model 3對抗的車型。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Bolt的雖然也沒有做到爆款水平,但也絕對不是所謂的工業垃圾——基礎配置版的雪佛蘭Bolt EV在美國起售價為3.7萬美元,不算便宜,但依然吸引了眾多消費者買單,2018年上半年該車型僅美國的銷量就達到了近8000輛。 在可靠性方面,《消費者報告》也給出了其4分的評級。雪佛蘭Bolt EV了搭載60kWh的鋰電池組,最大149kW,0-96km/h的加速時間僅為6.5s,EPA續航達383公里,這套動力系統榮獲2018沃德十佳動力總成。 有了技術儲備,這時候再進入中國新能源市場,自然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別克VELITE 6就是最好的證明。NEDC續航301km,16.58萬起,之後還會有410km的長續航版本,也算是夠可以了。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當然同為美系廠商的福特在中國市場也沒落後,領界EV補貼後的預售價區間為18.28萬起,360km的NEDC續航,作為福特在國內的首款純電車型,其表現也算是值得期待。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不過老實說,想要靠上面的車型形成獨一檔的競爭力,似乎是有點開玩笑了。但山姆大叔的恐怖在於,其技術儲備絕對不僅僅是汽車本身。不信,請接著往下看。

智能化=電動化?未必,自動駕駛才是終極奧義

回顧一下近段時間的汽車新聞,大家有沒有發現什麼規律: “零跑汽車自主研發AI自動駕駛芯片” “純電Smart概念車將實現完全自動駕駛” “拜騰與Aurora合作研發L4級別自動駕駛方案” “百度Apollo自動駕駛商業化與寶馬、拜騰和現代展開合作” 通常大家都會標題的主角,各種造車新勢力,或者說是新能源車企所吸引,但其實咱們還忽略了標題的另外一個重點——自動駕駛。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似乎現在還不會“自動駕駛”,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會造車了。智能化是未來汽車製造的大方向,在自動駕駛面前,觸控大屏、車聯網、智能語音助手、APP功能拓展都只能算是小兒科。
翻查一下數據,研究機構Navigant對目前具有代表性的19家無人駕駛汽車企業進行了排名分析,結果如下圖表,橫座標代表的是戰略規劃,縱座標是執行力。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評判標準包括目標、市場化策略、合作伙伴、量產策略、技術、銷售、產品質量與組合、市場份額和可靠性等等。可以看出行業領頭羊是GM(通用)、Waymo(谷歌)和Ford。 沒錯,他們的共同點都是“美字頭”的,“硅谷是自動駕駛的天堂”還真的不是吹出來的。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例如,以通用為代表的傳統車企,用在2016年收購了一家名為Cruise Automation的硅谷初創公司,並保持其自動駕駛技術的獨立研發與運營;緊接著又繼續收購傳感器公司Strobe,以加速激光雷達等汽車硬件開發,提升設備精度並降低部件成本。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通用採用了雙線戰略,Super Cruise(超級巡航系統)針對L2級量產車型,而L4級實驗研發在幕後悄咪咪地進行。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通用Cruise在2017年配置了86輛測試車輛,在人為干預間隔里程測試中,自動駕駛里程數達到211910公里,“脫離”105次,即:每隔2018公里需人工介入操作一次。僅排在Waymo之後,名列第二。 那第一的Waymo又是什麼來頭?作為地球上最偉大的科技公司之一,Google在探索前沿科技的道路上從未停下過腳步,而隸屬於Google的Waymo,就是它探索自動駕駛的最好執行者。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硬件方面,Waymo旗下測試車輛搭載多個激光雷達,掃描半徑為300米,探測領域相當於三個足球場大小,可實現全方位覆蓋並將其轉化為高精度建模; 軟件方面,Waymo將機器學習滲透到感知、行為預測和規劃各方面,換句話說,行駛里程越長,Waymo的駕駛判斷越精準。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講真,在自動駕駛方面,美系派表示真的不是針對誰。

別忘了隱藏的大BOSS

從汽車的電動化再聊到自動駕駛,小編其實未有說到一個重要的角色,也是現時把純電動車跟自動駕駛做到最好的,沒錯就是那個男人跟他的特斯拉!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論續航能力,Model S在2年前就已經實現了579公里的綜合續航;看似笨重的Model X至少也是550公里的水平;大規模入華的Model 3,續航直接破600公里。更別提特斯拉的Roadster,直接用電池就達到了1000公里續航。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跑得遠也得充得快,就在2019年3月7日,特斯拉正式在美國本土部署V3超級充電樁,即第三代超級充電系統。這一代超級充電可實現250kW的充電功率,也就是說,5分鐘就可以為長續航版Model 3增加120km的續航。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這還只是快充技術,要是再看看超級充電站的覆蓋率,差距就更大了。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至於自動駕駛方面,特斯拉的Autopilot,基本上是現階段最強量產自動駕駛,不過還是要加上輔助兩字,大家可千萬要注意安全。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沒錯,特斯拉作為新時代電動汽車的開創者,其統治力真的太強了,以至於咱們並沒有把它按照國別劃到美系車的討論範疇,而是將它拿出來獨自一檔。

最後再說兩句

確實在傳統車企的領域裡,美系新能源並沒有太多拿得出手的成績與未來規劃,尤其是在兩田的混動系統跟德系瘋狂的新車計劃面前。 但這些都能夠拿特斯拉頂住。 另外在高精尖領域,硅谷企業的自動駕駛儲備,都可以用“深不見底”來形容了。一旦技術成型衝擊咱們的國內市場,不知道咱們某些只會堆電池的產品,能不能招架得住。 最後,美系新能源車還是有一點是很吸引的——那就是猛禽F150、野馬Mustang的純電動版本在向我們招手了(手動狗頭)。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

不管是美劇電影還是好萊塢大片,美式肌肉車(Muscle Car)都是熒幕當中的常客,是美系大片中必不可少的一份子,同時是美系汽車的精神代表。
但沒有轟鳴的聲浪,看起來只適合買菜代步的電動車,能入他們的法眼嗎?雖然論性能,V8引擎也未必能比得上一個感應電機。
那麼咱們今天就來了解一下,當美系車遇上新能源,加油比喝水還快的山姆大叔,是怎樣完成它神奇的電動化之路。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純電-混動-純電,折騰了那麼久還是“平平無奇”

咱們把時間撥回到1990年,當時美國再次爆發週期性經濟危機,對當時的汽車市場也有著極大的影響;同時大排量燃油車對美國的環境汙染問題也在不斷加劇,政府希望通過法規來梳理本土汽車技術的發展方向。


於是美國加州政府推出了零排放汽車(ZEV)法案,純電動化時代就這麼在美國打開了,而通用也拿出了他們的首款電動車型——EV 1。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以今天的角度來看,EV 1當然算不上是劃時代,但神奇的外觀還是讓它在當時看來,還是有點從科幻片走出來的感覺。 但由於造價高昂和政策扶持中斷等原因,只生產了1000多臺就宣告停產,其中多數被銷燬,部分存放於博物館。 在EV 1受挫之後,通用就沒有趟這渾水,直到後來豐田的混動已經殺到家門口了,美系廠商們又一次焦慮起來。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彼時豐田普銳斯正在美國熱銷。2007年,普銳斯在美國的銷量達到18.12萬輛,佔該車型全球銷量的64%。當年,美國轎車總銷量756萬輛,普銳斯的市佔率達到2.4%。
因此全新的雪佛蘭Volt沃藍達就這樣出門應戰,目標也非常簡單——就是幹掉普銳斯,守住美國戰場。
令人驚喜的是,在2012年,沃藍達的銷量就達到了2.3萬輛,超過日產聆風和豐田普銳斯插混版,成為美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銷量冠軍。2013年,沃藍達在美國的銷量雖有小幅下滑,但仍位列銷量榜第一名。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但2014年之後,沃藍達先後被日產聆風、特斯拉Model S和Model 3趕超,2018年的銷量排位滑落到第六名,只賣出1.8萬輛。豐田普銳斯Prime則賣出2.8萬輛,位列銷量榜第二名——沃藍達要對抗普銳斯的目標以失敗告終。 即使是在非插電混動的領域,通用也是沒少折騰,利用沃藍達打下的技術基礎,研發出第二代Voltec,其代表車型為君越混動版、邁銳寶 XL 混動版,然而跟兩田的相比還是相對競爭力不足。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既然混動玩不過人家,那就走回純電動的老套路。 2012年,沃藍達與韓國的技術團隊啟動Bolt開發,並於2015年在北美國際車展展出該車。Bolt起售價3.6萬美元,EPA續航238英里,被部分分析人士看做通用與特斯拉Model 3對抗的車型。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Bolt的雖然也沒有做到爆款水平,但也絕對不是所謂的工業垃圾——基礎配置版的雪佛蘭Bolt EV在美國起售價為3.7萬美元,不算便宜,但依然吸引了眾多消費者買單,2018年上半年該車型僅美國的銷量就達到了近8000輛。 在可靠性方面,《消費者報告》也給出了其4分的評級。雪佛蘭Bolt EV了搭載60kWh的鋰電池組,最大149kW,0-96km/h的加速時間僅為6.5s,EPA續航達383公里,這套動力系統榮獲2018沃德十佳動力總成。 有了技術儲備,這時候再進入中國新能源市場,自然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別克VELITE 6就是最好的證明。NEDC續航301km,16.58萬起,之後還會有410km的長續航版本,也算是夠可以了。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當然同為美系廠商的福特在中國市場也沒落後,領界EV補貼後的預售價區間為18.28萬起,360km的NEDC續航,作為福特在國內的首款純電車型,其表現也算是值得期待。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不過老實說,想要靠上面的車型形成獨一檔的競爭力,似乎是有點開玩笑了。但山姆大叔的恐怖在於,其技術儲備絕對不僅僅是汽車本身。不信,請接著往下看。

智能化=電動化?未必,自動駕駛才是終極奧義

回顧一下近段時間的汽車新聞,大家有沒有發現什麼規律: “零跑汽車自主研發AI自動駕駛芯片” “純電Smart概念車將實現完全自動駕駛” “拜騰與Aurora合作研發L4級別自動駕駛方案” “百度Apollo自動駕駛商業化與寶馬、拜騰和現代展開合作” 通常大家都會標題的主角,各種造車新勢力,或者說是新能源車企所吸引,但其實咱們還忽略了標題的另外一個重點——自動駕駛。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似乎現在還不會“自動駕駛”,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會造車了。智能化是未來汽車製造的大方向,在自動駕駛面前,觸控大屏、車聯網、智能語音助手、APP功能拓展都只能算是小兒科。
翻查一下數據,研究機構Navigant對目前具有代表性的19家無人駕駛汽車企業進行了排名分析,結果如下圖表,橫座標代表的是戰略規劃,縱座標是執行力。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評判標準包括目標、市場化策略、合作伙伴、量產策略、技術、銷售、產品質量與組合、市場份額和可靠性等等。可以看出行業領頭羊是GM(通用)、Waymo(谷歌)和Ford。 沒錯,他們的共同點都是“美字頭”的,“硅谷是自動駕駛的天堂”還真的不是吹出來的。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例如,以通用為代表的傳統車企,用在2016年收購了一家名為Cruise Automation的硅谷初創公司,並保持其自動駕駛技術的獨立研發與運營;緊接著又繼續收購傳感器公司Strobe,以加速激光雷達等汽車硬件開發,提升設備精度並降低部件成本。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通用採用了雙線戰略,Super Cruise(超級巡航系統)針對L2級量產車型,而L4級實驗研發在幕後悄咪咪地進行。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通用Cruise在2017年配置了86輛測試車輛,在人為干預間隔里程測試中,自動駕駛里程數達到211910公里,“脫離”105次,即:每隔2018公里需人工介入操作一次。僅排在Waymo之後,名列第二。 那第一的Waymo又是什麼來頭?作為地球上最偉大的科技公司之一,Google在探索前沿科技的道路上從未停下過腳步,而隸屬於Google的Waymo,就是它探索自動駕駛的最好執行者。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硬件方面,Waymo旗下測試車輛搭載多個激光雷達,掃描半徑為300米,探測領域相當於三個足球場大小,可實現全方位覆蓋並將其轉化為高精度建模; 軟件方面,Waymo將機器學習滲透到感知、行為預測和規劃各方面,換句話說,行駛里程越長,Waymo的駕駛判斷越精準。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講真,在自動駕駛方面,美系派表示真的不是針對誰。

別忘了隱藏的大BOSS

從汽車的電動化再聊到自動駕駛,小編其實未有說到一個重要的角色,也是現時把純電動車跟自動駕駛做到最好的,沒錯就是那個男人跟他的特斯拉!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論續航能力,Model S在2年前就已經實現了579公里的綜合續航;看似笨重的Model X至少也是550公里的水平;大規模入華的Model 3,續航直接破600公里。更別提特斯拉的Roadster,直接用電池就達到了1000公里續航。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跑得遠也得充得快,就在2019年3月7日,特斯拉正式在美國本土部署V3超級充電樁,即第三代超級充電系統。這一代超級充電可實現250kW的充電功率,也就是說,5分鐘就可以為長續航版Model 3增加120km的續航。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這還只是快充技術,要是再看看超級充電站的覆蓋率,差距就更大了。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至於自動駕駛方面,特斯拉的Autopilot,基本上是現階段最強量產自動駕駛,不過還是要加上輔助兩字,大家可千萬要注意安全。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沒錯,特斯拉作為新時代電動汽車的開創者,其統治力真的太強了,以至於咱們並沒有把它按照國別劃到美系車的討論範疇,而是將它拿出來獨自一檔。

最後再說兩句

確實在傳統車企的領域裡,美系新能源並沒有太多拿得出手的成績與未來規劃,尤其是在兩田的混動系統跟德系瘋狂的新車計劃面前。 但這些都能夠拿特斯拉頂住。 另外在高精尖領域,硅谷企業的自動駕駛儲備,都可以用“深不見底”來形容了。一旦技術成型衝擊咱們的國內市場,不知道咱們某些只會堆電池的產品,能不能招架得住。 最後,美系新能源車還是有一點是很吸引的——那就是猛禽F150、野馬Mustang的純電動版本在向我們招手了(手動狗頭)。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沉迷大排量V8的美國人,居然也得認命電動化?


零油耗的美系經典車,說不定別有一番風味:)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