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群居”和“獨處”,從來都不是非此即彼'

"
"
心理學:“群居”和“獨處”,從來都不是非此即彼

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


文 :不小姐寫作小組 悠然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開學季馬上就要到來了,大學生活對很多人來說都充滿著吸引力。很多年輕人可能是第一次離開家獨自生活,也有一些人已經是集體生活的老手。但不論怎樣,大學生活都將開啟每個人新的人生篇章,對每個人來說一切也都是全新的。

如果你仔細觀察大學生的行為方式就會發現,大多數人總會三五成群,有說有笑的去上課或是去食堂,更有甚的是,有的小團體中的小夥伴幾乎無時無刻都粘在一起。還有一小部分同學,他們是校園中的另外一道風景線,人送外號“獨行俠”。他們總是一個人,去上課或是圖書館,不管幹什麼都是一個人,自顧自的享受獨處的時光。也許,小團體中的小夥伴會覺得酷酷的“獨行俠”太孤單,對他們投去同情的目光;而“獨行俠”卻認為集體生活過於聒噪,會打擾自己的私人空間。

"
心理學:“群居”和“獨處”,從來都不是非此即彼

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


文 :不小姐寫作小組 悠然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開學季馬上就要到來了,大學生活對很多人來說都充滿著吸引力。很多年輕人可能是第一次離開家獨自生活,也有一些人已經是集體生活的老手。但不論怎樣,大學生活都將開啟每個人新的人生篇章,對每個人來說一切也都是全新的。

如果你仔細觀察大學生的行為方式就會發現,大多數人總會三五成群,有說有笑的去上課或是去食堂,更有甚的是,有的小團體中的小夥伴幾乎無時無刻都粘在一起。還有一小部分同學,他們是校園中的另外一道風景線,人送外號“獨行俠”。他們總是一個人,去上課或是圖書館,不管幹什麼都是一個人,自顧自的享受獨處的時光。也許,小團體中的小夥伴會覺得酷酷的“獨行俠”太孤單,對他們投去同情的目光;而“獨行俠”卻認為集體生活過於聒噪,會打擾自己的私人空間。

心理學:“群居”和“獨處”,從來都不是非此即彼

其實,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積極的適應集體生活是我們獲得幸福感的源泉。而和自己友好的相處則是更好的群居生活的前提。所以說,群居和獨處並不衝突,哪怕是集於一身,它們二者也是可以調和的生活方式。只要我們能找到群居和獨處的平衡點,我們就可以在熱鬧的群體中學會愛與被愛,在寧靜的獨處中尋求到自我。

在生活中,確實有些人更願意與人共處,有些人則喜歡獨處,這是因為人們對生活方式的需求是不同的。對於“愛抱團”的人來說,“獨處”會給其帶來孤單寂寞的情緒,這種不安的情緒讓他們更傾向於融入集體。我有一個好朋友就是極度需要和朋友們在一起,幾乎是只要有時間就要約大家一起出來玩耍,哪怕只是和大家坐在一起,都感覺很好。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朋友就是她生活的全部。

而對於獨處的人來說,集體活動讓他們覺得有時想獨自做一些事情,卻找不到合適的契機。對於這一點,我自己深有體會,上學時,每當想去圖書館獨自看會書時,同寢室的小夥伴就招呼著一起吃個火鍋逛個街。自己每次拒絕時,小夥伴們就打趣說到,是我自己看書沒挑好時候。對此我自己也甚是身不由己。

"
心理學:“群居”和“獨處”,從來都不是非此即彼

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


文 :不小姐寫作小組 悠然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開學季馬上就要到來了,大學生活對很多人來說都充滿著吸引力。很多年輕人可能是第一次離開家獨自生活,也有一些人已經是集體生活的老手。但不論怎樣,大學生活都將開啟每個人新的人生篇章,對每個人來說一切也都是全新的。

如果你仔細觀察大學生的行為方式就會發現,大多數人總會三五成群,有說有笑的去上課或是去食堂,更有甚的是,有的小團體中的小夥伴幾乎無時無刻都粘在一起。還有一小部分同學,他們是校園中的另外一道風景線,人送外號“獨行俠”。他們總是一個人,去上課或是圖書館,不管幹什麼都是一個人,自顧自的享受獨處的時光。也許,小團體中的小夥伴會覺得酷酷的“獨行俠”太孤單,對他們投去同情的目光;而“獨行俠”卻認為集體生活過於聒噪,會打擾自己的私人空間。

心理學:“群居”和“獨處”,從來都不是非此即彼

其實,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積極的適應集體生活是我們獲得幸福感的源泉。而和自己友好的相處則是更好的群居生活的前提。所以說,群居和獨處並不衝突,哪怕是集於一身,它們二者也是可以調和的生活方式。只要我們能找到群居和獨處的平衡點,我們就可以在熱鬧的群體中學會愛與被愛,在寧靜的獨處中尋求到自我。

在生活中,確實有些人更願意與人共處,有些人則喜歡獨處,這是因為人們對生活方式的需求是不同的。對於“愛抱團”的人來說,“獨處”會給其帶來孤單寂寞的情緒,這種不安的情緒讓他們更傾向於融入集體。我有一個好朋友就是極度需要和朋友們在一起,幾乎是只要有時間就要約大家一起出來玩耍,哪怕只是和大家坐在一起,都感覺很好。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朋友就是她生活的全部。

而對於獨處的人來說,集體活動讓他們覺得有時想獨自做一些事情,卻找不到合適的契機。對於這一點,我自己深有體會,上學時,每當想去圖書館獨自看會書時,同寢室的小夥伴就招呼著一起吃個火鍋逛個街。自己每次拒絕時,小夥伴們就打趣說到,是我自己看書沒挑好時候。對此我自己也甚是身不由己。

心理學:“群居”和“獨處”,從來都不是非此即彼

心理學家榮格從心理學角度為我們解釋了,“愛抱團”的小夥伴和“獨行俠”的內心獨白。榮格根據力比多的發展方向,將人分為內傾――外傾兩種維度。榮格認為,內外只是獲取心理能量的方向以及更喜歡的互動方式,即個體的注意力是傾向於放在豐富多彩的集體生活中,還是更願意自己獨處,探索內心的個人世界。

外傾型的人,外界的信息更容易引起他們的注意力,他們的精力也多用於外界的團體活動,體驗各式各樣的經歷,結交很更多的朋友,集體的生活會讓他們感到更快樂,並從中獲得精神上的支持。

而內傾型態度的人,他們更願意把注意力和精力指向內部的精神世界,他們的生活總是與外界有一條清晰的個人界線。他們認為,過度的社交活動會消耗他們的心理能量。具有內傾性的個體,他們更加重視自己的內心感受和想法,他們有自己的生活節奏。一些行業的領軍人物都喜歡沉浸式的獨處,這讓他們的思維發光,通過不斷的自我思考,發現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
心理學:“群居”和“獨處”,從來都不是非此即彼

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


文 :不小姐寫作小組 悠然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開學季馬上就要到來了,大學生活對很多人來說都充滿著吸引力。很多年輕人可能是第一次離開家獨自生活,也有一些人已經是集體生活的老手。但不論怎樣,大學生活都將開啟每個人新的人生篇章,對每個人來說一切也都是全新的。

如果你仔細觀察大學生的行為方式就會發現,大多數人總會三五成群,有說有笑的去上課或是去食堂,更有甚的是,有的小團體中的小夥伴幾乎無時無刻都粘在一起。還有一小部分同學,他們是校園中的另外一道風景線,人送外號“獨行俠”。他們總是一個人,去上課或是圖書館,不管幹什麼都是一個人,自顧自的享受獨處的時光。也許,小團體中的小夥伴會覺得酷酷的“獨行俠”太孤單,對他們投去同情的目光;而“獨行俠”卻認為集體生活過於聒噪,會打擾自己的私人空間。

心理學:“群居”和“獨處”,從來都不是非此即彼

其實,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積極的適應集體生活是我們獲得幸福感的源泉。而和自己友好的相處則是更好的群居生活的前提。所以說,群居和獨處並不衝突,哪怕是集於一身,它們二者也是可以調和的生活方式。只要我們能找到群居和獨處的平衡點,我們就可以在熱鬧的群體中學會愛與被愛,在寧靜的獨處中尋求到自我。

在生活中,確實有些人更願意與人共處,有些人則喜歡獨處,這是因為人們對生活方式的需求是不同的。對於“愛抱團”的人來說,“獨處”會給其帶來孤單寂寞的情緒,這種不安的情緒讓他們更傾向於融入集體。我有一個好朋友就是極度需要和朋友們在一起,幾乎是只要有時間就要約大家一起出來玩耍,哪怕只是和大家坐在一起,都感覺很好。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朋友就是她生活的全部。

而對於獨處的人來說,集體活動讓他們覺得有時想獨自做一些事情,卻找不到合適的契機。對於這一點,我自己深有體會,上學時,每當想去圖書館獨自看會書時,同寢室的小夥伴就招呼著一起吃個火鍋逛個街。自己每次拒絕時,小夥伴們就打趣說到,是我自己看書沒挑好時候。對此我自己也甚是身不由己。

心理學:“群居”和“獨處”,從來都不是非此即彼

心理學家榮格從心理學角度為我們解釋了,“愛抱團”的小夥伴和“獨行俠”的內心獨白。榮格根據力比多的發展方向,將人分為內傾――外傾兩種維度。榮格認為,內外只是獲取心理能量的方向以及更喜歡的互動方式,即個體的注意力是傾向於放在豐富多彩的集體生活中,還是更願意自己獨處,探索內心的個人世界。

外傾型的人,外界的信息更容易引起他們的注意力,他們的精力也多用於外界的團體活動,體驗各式各樣的經歷,結交很更多的朋友,集體的生活會讓他們感到更快樂,並從中獲得精神上的支持。

而內傾型態度的人,他們更願意把注意力和精力指向內部的精神世界,他們的生活總是與外界有一條清晰的個人界線。他們認為,過度的社交活動會消耗他們的心理能量。具有內傾性的個體,他們更加重視自己的內心感受和想法,他們有自己的生活節奏。一些行業的領軍人物都喜歡沉浸式的獨處,這讓他們的思維發光,通過不斷的自我思考,發現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心理學:“群居”和“獨處”,從來都不是非此即彼

朱自清曾在其散文名篇《荷塘月色》中寫道:“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朱自清的獨處是為了更好的群居,他沒有脫離芸芸眾生所在的大千世界,所以他繞著荷塘走了一圈後又回到了現實世界。朱自清認為,獨處是群居中的恬然小憩,是喧囂中的心靈冥想,是譁然時的靜思獨享,獨處帶來的心靈充實感和滿足感,可以讓我們更好地去適應群居生活。

作家輝格在其暢銷書《群居的藝術》中說道:“全世界的狼都有一個共同的習性,在嚴寒的冬天集合成群,相互協助,共度寒冬。人類也是群居動物,人群密集處總是顯得熱鬧而繁華。”處於現代都市生活中的我們,也從來不缺少群居生活,聚餐、娛樂、旅行……,集體生活讓我們感受到了他人的存在,也感受到自己參與其中的自在。群居已然成了我們生活的一種常態,我們也習慣性地把所有問題的解決訴諸於群體的力量。這是因為,當我們對自己的態度和意見正確與否的判斷沒有確定標準時,往往會把周圍其他人的態度或行為作為暫時性的判斷標準,以使自己的認識與周圍人保持一致。也就是說,群居生活可以避免自己做出一些可能錯誤的決定,因為他們相信群體的決策能力要高於自己。群居是個永恆的主題,因為沒有集體生活中的交流,就如同現在荒原呼喊卻聽不到回聲,找不到真正的共鳴。

"
心理學:“群居”和“獨處”,從來都不是非此即彼

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


文 :不小姐寫作小組 悠然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開學季馬上就要到來了,大學生活對很多人來說都充滿著吸引力。很多年輕人可能是第一次離開家獨自生活,也有一些人已經是集體生活的老手。但不論怎樣,大學生活都將開啟每個人新的人生篇章,對每個人來說一切也都是全新的。

如果你仔細觀察大學生的行為方式就會發現,大多數人總會三五成群,有說有笑的去上課或是去食堂,更有甚的是,有的小團體中的小夥伴幾乎無時無刻都粘在一起。還有一小部分同學,他們是校園中的另外一道風景線,人送外號“獨行俠”。他們總是一個人,去上課或是圖書館,不管幹什麼都是一個人,自顧自的享受獨處的時光。也許,小團體中的小夥伴會覺得酷酷的“獨行俠”太孤單,對他們投去同情的目光;而“獨行俠”卻認為集體生活過於聒噪,會打擾自己的私人空間。

心理學:“群居”和“獨處”,從來都不是非此即彼

其實,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積極的適應集體生活是我們獲得幸福感的源泉。而和自己友好的相處則是更好的群居生活的前提。所以說,群居和獨處並不衝突,哪怕是集於一身,它們二者也是可以調和的生活方式。只要我們能找到群居和獨處的平衡點,我們就可以在熱鬧的群體中學會愛與被愛,在寧靜的獨處中尋求到自我。

在生活中,確實有些人更願意與人共處,有些人則喜歡獨處,這是因為人們對生活方式的需求是不同的。對於“愛抱團”的人來說,“獨處”會給其帶來孤單寂寞的情緒,這種不安的情緒讓他們更傾向於融入集體。我有一個好朋友就是極度需要和朋友們在一起,幾乎是只要有時間就要約大家一起出來玩耍,哪怕只是和大家坐在一起,都感覺很好。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朋友就是她生活的全部。

而對於獨處的人來說,集體活動讓他們覺得有時想獨自做一些事情,卻找不到合適的契機。對於這一點,我自己深有體會,上學時,每當想去圖書館獨自看會書時,同寢室的小夥伴就招呼著一起吃個火鍋逛個街。自己每次拒絕時,小夥伴們就打趣說到,是我自己看書沒挑好時候。對此我自己也甚是身不由己。

心理學:“群居”和“獨處”,從來都不是非此即彼

心理學家榮格從心理學角度為我們解釋了,“愛抱團”的小夥伴和“獨行俠”的內心獨白。榮格根據力比多的發展方向,將人分為內傾――外傾兩種維度。榮格認為,內外只是獲取心理能量的方向以及更喜歡的互動方式,即個體的注意力是傾向於放在豐富多彩的集體生活中,還是更願意自己獨處,探索內心的個人世界。

外傾型的人,外界的信息更容易引起他們的注意力,他們的精力也多用於外界的團體活動,體驗各式各樣的經歷,結交很更多的朋友,集體的生活會讓他們感到更快樂,並從中獲得精神上的支持。

而內傾型態度的人,他們更願意把注意力和精力指向內部的精神世界,他們的生活總是與外界有一條清晰的個人界線。他們認為,過度的社交活動會消耗他們的心理能量。具有內傾性的個體,他們更加重視自己的內心感受和想法,他們有自己的生活節奏。一些行業的領軍人物都喜歡沉浸式的獨處,這讓他們的思維發光,通過不斷的自我思考,發現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心理學:“群居”和“獨處”,從來都不是非此即彼

朱自清曾在其散文名篇《荷塘月色》中寫道:“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朱自清的獨處是為了更好的群居,他沒有脫離芸芸眾生所在的大千世界,所以他繞著荷塘走了一圈後又回到了現實世界。朱自清認為,獨處是群居中的恬然小憩,是喧囂中的心靈冥想,是譁然時的靜思獨享,獨處帶來的心靈充實感和滿足感,可以讓我們更好地去適應群居生活。

作家輝格在其暢銷書《群居的藝術》中說道:“全世界的狼都有一個共同的習性,在嚴寒的冬天集合成群,相互協助,共度寒冬。人類也是群居動物,人群密集處總是顯得熱鬧而繁華。”處於現代都市生活中的我們,也從來不缺少群居生活,聚餐、娛樂、旅行……,集體生活讓我們感受到了他人的存在,也感受到自己參與其中的自在。群居已然成了我們生活的一種常態,我們也習慣性地把所有問題的解決訴諸於群體的力量。這是因為,當我們對自己的態度和意見正確與否的判斷沒有確定標準時,往往會把周圍其他人的態度或行為作為暫時性的判斷標準,以使自己的認識與周圍人保持一致。也就是說,群居生活可以避免自己做出一些可能錯誤的決定,因為他們相信群體的決策能力要高於自己。群居是個永恆的主題,因為沒有集體生活中的交流,就如同現在荒原呼喊卻聽不到回聲,找不到真正的共鳴。

心理學:“群居”和“獨處”,從來都不是非此即彼

但是,群居中的我們也要注意不能讓自己的真實想法和情感淹沒在別人的世界裡。所以這時,我們就需要一些獨處的個人空間,在群居中建立一條清晰的個人空間邊界,去做一些深刻認識自我的活動。比如,讀一本好書、寫寫內心深處的感受,運動等等。我們需要警惕的是,真正的獨處並不是一個人宅在家裡,刷劇、睡覺、打遊戲,因為長期處於這種“假獨處”狀態,會讓我們變得空虛和焦慮。真正意義上的獨處,不是為了獨處而獨處,這種獨處是一種個人選擇,不是被動的孤獨,只有懂得如何獨處的人,也才會懂得如何處理個人和群體的關係。

生活在這個熱鬧喧囂的大時代裡,我們應該學會既善於與人交往、融入社會,從集體生活中汲取樂趣;同時也要重視獨處,在獨處中建設內心世界,與自己的心靈交談,從而獲得從容、優雅、寧靜的人生感悟。當然,適當地獨處並不是孤立自己,也不是為了脫離集體生活,而是不讓集體生活模糊了個人空間的邊界,並在群居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曾經在網絡上看到一首小詩,用它來形容“群居中的獨處”很是貼切:

“我只願做喧囂塵世的一湖水,如果可以,修得深沉寧靜,只待未來某個風雨之夜將湖心的激流化作驚浪。”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