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魏:掌握大腦三大規律,做終身學習的父母

心理學 教育 愛貝睿學堂 2017-06-22

2017-06-20 魏坤琳 愛貝睿學堂

孩子是天生的模仿者。

他們學習的途徑主要靠觀察家長做出什麼樣的行為,然後不自覺地模仿。

父母有良好的用腦習慣,孩子在潛移默化中也會受到影響,日後在事業等方面更可能會有所成就。

但在當今信息過載的時代,很多學習方式已陳舊。

而認知科學提倡遵從大腦規律學習,如何利用這些規律幫助自己做一枚精英父母呢?我們先從大腦的認知特點談起。

Dr.魏:掌握大腦三大規律,做終身學習的父母

掌握大腦三大規律

大腦永遠想偷懶

我們誇一個孩子聰明時愛說「這個孩子挺愛動腦筋」——但其實沒有人願意動腦筋,大腦會在你不知情下偷懶。

做腦科學實驗經常會用核磁共振掃描人的大腦,這種技術可以讓我們看到人腦那些區域是處於激活狀態的。經常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即使沒有做任何思考任務,大腦的能量消耗也很大,成人的大腦一般是 1.5 公斤,大概佔體重 2 %,但卻消耗了整個身體 20% 的能量。

正因大腦耗能極大,所以大腦會自動優化效能,會盡可能把所有的能量都花在刀刃上,在執行任務的時候總是有意無意的偷懶,尋找省力的訣竅。

大腦愛偷懶的特點還體現在大家平時喜歡刷朋友圈和微博,這其實也是反映了大腦愛偷懶的特點。看有深度的書多難呀,你需要思考,你需要理解,大腦耗能高,就不想做了;刷微博多簡單,手指輕輕一劃,新奇有趣,大腦不要耗能,就喜歡做。

大腦永遠愛新奇,渴求模式

大腦的第二個特點是好奇英文專門有一個詞來形容好奇心,叫「seeking」,「seeking」是一種能力,是我們天生的傾向。小孩天生就有強烈的好奇心,如果你留意看小孩兒眼神,他們總是賊溜溜地四處掃望。不止小孩,成人也好奇,比如路上有車禍,吃瓜群眾都圍過去看……

大腦還愛渴求模式。心理學上有個著名「格式塔效應」,我們大腦傾向於在混亂中找到模式,擅長於找到看似不相關的東西之間的聯繫和規律。

我經常用格式塔效應跟同事開玩笑說,我發現了一個特別有意思的問題,但是今天還不能告訴你,快下班了,我先走了。同事好奇心吊著,急於補全心中的模式拼圖,就會拽住我說,你趕緊告訴我,要不我今天睡不著覺。我就不得不告訴他,他就會很爽。

大多知識以內隱形式存在

我們學習的通常是外顯的知識,它能夠表達出來,寫在紙面上,但這些外顯知識永遠是冰山一角。更多的知識不能用言語來表達。

比如我擅長打羽毛球,你要問我為什麼要從那個角度擊球,有時候我說不出來具體原因,因為有些知識是內隱的,即使我大腦知道,也不一定能用語言表達出來。

人類知識中有大量的內隱知識,無論是知覺的、運動的、知識的……還有些知識存在於情景,跟當時的背景和人有關,無法一一言說。還有些數據本身是高維的,但是表達出來就已是降維粗淺化,丟失了很多信息。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熟知大腦的各種規律,再逆向利用,學習效率才會提升。我們接下來談談具體如何做。

根據大腦三大認知規律,你可以這麼做

對付大腦偷懶有訣竅

延時記筆記:很多人喜歡做隨堂筆記,然後下課或培訓後把筆記一合,就以為自己記住了內容,但其實大腦在偷懶,你寫下並不代表你記住了。

正確的記筆記方法應該是當時只記幾個要點,稍後找個時間通過回憶把筆記補全。有不明白的地方,自己查閱課本和資料把這些地方弄懂,同時對課程內容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重組。

這在心理學叫「必要難度」,同時還利用了「記憶的生成效應」。也就是說,你自己生成的記憶會更加難以忘記。

現在我們常常感嘆自己記憶力下降,有一部分原因就是發達的互聯網讓我們可以直接檢索需要的內容,自己生成記憶的機會減少了。

所以,如果你的絕大多數信息都是留在表層,不提取,不和其他記憶連接的話,永遠都無法記住;而儘量間隔提取,形成自己的獨特記憶,這樣更容易記住。

考試:說實話,沒有人不討厭考試的,我說考試好,也並不是說我現在身份是老師,就幫考試說好話,是認知科學家們說是考試好。為什麼呢?因為學習有目標,有指向,記憶會增倍。

我曾經在自己的課做過實驗,上課前說,我今天講的內容非常重要,下一節課我會隨機抽一名學生回答問題。同學們雖然會立刻哀嚎起來,但在面臨全班同學面前複述的巨大壓力下,他們都會開始努力聽課。後來的結果也出奇的好,全班同學在期末的成績平均分都有顯著提高。

考試還有一個作用,逼著你去重新梳理知識。考完試,你做錯的、你不會做的題目就表明那些知識點沒有掌握,從而可以進行更有針對性的練習。

切換場景:嘗試做一個小測試:在限定時間讓你背單詞,第一次是在一個房間裡,第二次是在不同房間裡,兩次的效果會有什麼不一樣呢?

結果是第二次的效果明顯比第一次好。

為什麼?因為我們的記憶不是單獨存在的,它是跟情景連在一起的,不同房間的多樣性情景,會產生不同的情景記憶編碼,有效提高記憶效率。

交錯式學習:以考試為例,假如複習科目有五六門。一種策略是先複習一門,掌握後再複習另一門;另一種策略五六門課交叉複習。

這兩種策略哪一種更好呢?答案仍然是後者。

後者這種方法被稱為交錯式學習,更符合大腦認知規律,是經大量研究證明的有效學習策略。

善用好奇心助力學習

既然大腦天生好奇和喜歡尋求模式,那麼就順水推舟,主動為大腦創造好奇與模式,讓大腦為我們服務。

你是否有類似這樣的經歷:老師開學發你一套歷史書,三本一千多頁,讓你在這學期把這本書學完,你會不會覺得學習變得無聊而動力不足?

但是,如果老師提出一個開放式的問題:為什麼工業革命沒有發生在中國?你會不會覺得你的好奇心被勾引起來,給了你努力的方向和強烈的目標,你就會主動去看這本書。

開放式提問會給你無窮的好奇心和學習動力。

我平時也會自己會給自己提開放式問題,接著就會翻很多書,看很多個人的觀點,然後再綜合各家的觀點,形成自己的思考。

除了開放式問題以外,也需要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比如,看到任何不懂的事物問一個為什麼;看完一本書上的解釋,就想還有沒有別的解釋;面對一個難題,傳統的解決方法是什麼,有沒有什麼其他腦洞大開的方案;書上說的真的是這樣的嗎?

學徒式的學習最有效

大多知識都以內隱知識存在於大腦,如何獲得更多的內隱知識呢?

大家都知道名校出生的孩子有很高的成才率,除了名校豐富的教育資源和孩子們本身的高素質之外,還有一個我們容易忽略且重要的因素:同儕動力。

Dr.魏:掌握大腦三大規律,做終身學習的父母

研究學習的科學家通過大量研究表明,成人的最佳學習方式並非獨自練習,而是在情境中學習。

普通人想進入一個領域,有效學習是直接進入相關情景,找到自己的「學習共同體」,然後圍繞重要成員轉。因為他們有一套自己的思維方式、行事習慣、研究方案和研究思路。這些東西不在課本上,都是內隱的知識,在外面你根本學不到。你得靠近他們,做一些外圍工作,隨著技能增長,進入學習共同體圈子的核心,逐步做更重要的工作,最終成為專家。

就如同學習編程,你想從小白想進階為大師,需要直接進入編程領域的社區,跟程序員交朋友,先幫他們打雜搞好關係,隨著自己技能的增長逐漸一步一步的成長起來。

找工作也是,所以,我希望我的學生一開始工作不要主要考慮錢,而是考慮跟優秀的人幹活,考慮跟他們學到的東西,開始內隱式學習。優秀的人的公開演講、論文和書往往不會教給你研究和思考的方式,你需要去到他身邊,安靜做一個學徒,觀察他、模仿他,慢慢地變成他。

其實,孩子就是我們的學徒,你的一言一行都在影響孩子。你塑造的家庭微環境,會深遠地影響孩子的潛能。

願你和孩子每天都在進步!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