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痛苦選擇了你,而是你選擇了痛苦

剛剛過去的4月,娛樂圈曝出了不少出軌新聞,我想寫寫“出軌”這個話題,就看了幾本與之相關的心理類書籍。

但這些書籍有個共同點:它們對出軌的原因解釋得超級清楚,但對遭遇出軌的夫妻,要如何修復關係,或者出軌方,被出軌方,如何在出軌事件後自處,提供的操作方法要麼語焉不詳,要麼無法操作。

比如《外遇,可寬恕的罪》這本書的作者給出的解決辦法是:

如果是原生家庭親密關係的問題造成的出軌,除了出軌者本人要接受心理諮詢之外,最好是父母也能接受諮詢。

如果是情感需求未得到滿足造成的出軌,最好說服配偶一起接受心理諮詢。

這個方法沒錯,治標又治本,但是想想就知道,要說服父母和配偶一起接受心理諮詢,大家共同追溯過去,難度不是一般的大吧。

正如《選擇理論》的作者威廉·格拉瑟所說:“過去發生的痛苦事件與我們今天的生活有很大關係,但是回顧痛苦的過去對我們沒有什麼幫助,我們現在需要做的是改善當前的重要關係。”


不是痛苦選擇了你,而是你選擇了痛苦



也就是說,我們需要一種新的心理學,與傳統的經典精神分析相比,它教我們關注當下,而不是過去。

電影《廊橋遺夢》就講述了一個出軌故事。

女主角弗朗西斯卡住在鄉村,生活單調孤寂,她在丈夫帶子女出門的4天裡,邂逅了攝影師羅伯特。

羅伯特的經歷,喚起了弗朗西斯卡少女時代的夢想,她心動了,出軌了。

4天過後,弗朗西斯卡的丈夫就要回來了,羅伯特鼓勵弗朗西斯卡和他遠走天涯,但弗朗西斯卡選擇了家庭和責任,放棄了羅伯特。


不是痛苦選擇了你,而是你選擇了痛苦



但羅伯特走後,弗朗西斯卡的心就死了,她陷入了抑鬱。

如果按照傳統心理學的做法,諮詢師恐怕要從弗朗西斯卡的原生家庭的關係模式入手,搞清楚她出軌的真正原因,幫助她明瞭自己的情感需求。

這是個漫長的過程,沒個一年半載見不到成效。

如果運用選擇理論,這件事情並不難解決。

選擇理論的創始人,也是《選擇理論》這本書的作者威廉·格拉瑟認為,我們是出於實用目的而選擇去做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的,包括感受痛苦。

也就是說,弗朗西斯卡的抑鬱,是弗朗西斯卡自己選擇的。

她選擇抑鬱是為了逃避痛苦,逃避她想要過一種全新生活,但希望渺茫的痛苦。

實際上,弗朗西斯卡的生活一直被別人控制著,起初是丈夫理查德,理查德把她困在了農場;然後是羅伯特,羅伯特一陣風一樣掠過弗朗西斯卡的生活,帶走了弗朗西斯卡的希望。

但弗朗西斯卡有能力控制自己的生活。


不是痛苦選擇了你,而是你選擇了痛苦



為了讓讀者明白選擇理論的要義,威廉·格拉瑟虛構了一場針對弗朗西斯卡的諮詢。

威廉·格拉瑟要弗朗西斯卡將關注點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理查德,更不是羅伯特,羅伯特已經屬於過去了。

當弗朗西斯卡將注意力放在當下,放在自己身上時,她內心中的需求和慾望就復活了。

她不再關注“愛與忠誠”的衝突,而是關注那些能讓她感到幸福,那些能改變她生活方式的選擇上。

比如,威廉·格拉瑟問她,你想回意大利看看嗎?弗朗西斯卡當然願意回意大利探親,但是她丈夫理查德總是說,他們負擔不起這筆費用。

威廉·格拉瑟告訴她,沒有人能讓她痛苦,只有她自己能這樣做。

他建議弗朗西斯卡離開鄉村去市裡找份工作,銷售或者什麼的。這樣,弗朗西斯卡自己就可以負擔費用,就可以實現省親的願望。

弗朗西斯卡告訴威廉,她受過大學教育,以前是一位老師,她希望能找到教師工作。

關注當下,行動起來,弗朗西斯卡的抑鬱症狀就減輕了。


不是痛苦選擇了你,而是你選擇了痛苦



選擇理論不止可以應用在夫妻關係上,還可以應用在親子關係、師生關係以及管理者和員工間的關係上。

其實,選擇理論是一種“內部控制心理學”。這種說法是相較於傳統心理學的“外部控制”特點的。

在威廉·格拉瑟看來,“外部控制心理學”有一個簡單的操作性前提:當對方做錯事的時候,我們就懲罰他們,這樣他們就會做我們認為正確的事情了;然後獎賞他們,這樣他們就會繼續聽從我們的“指揮”了。

“外部控制心理學”的本質就是“控制”。

控制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你想別人去做他們不想做的事;他人試圖讓你去做某些你不願意做的事;你和他們都試圖讓對方做彼此不願意做的事;你強迫自己去做非常令人痛苦甚至是不可能完成的事。


除了第四條之外,前三條都與人際關係有關。

但威廉·格拉瑟也說,人們很少將“控制”用在朋友身上,因為人們知道朋友是他們長久幸福的源泉。

所以,威廉說,學習選擇理論的一個好辦法,就是仔細看看你是如何對待你最好的朋友、老闆以及大多數陌生人的。


不是痛苦選擇了你,而是你選擇了痛苦



威廉·格拉瑟曾用選擇理論給一個被青春期的女兒氣得頭疼的母親做過諮詢,幫助她成功修復了母女關係。

這位母親是位成功的職場人士,她因為女兒從不整理廚房而生氣。

當她上了一天班,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看到女兒懶懶地躺在沙發上看肥皂劇,廚房裡堆著攢了一天的髒盤子時,她就開始生氣。

但生氣並不是她頭疼的原因,她頭疼的原因是她意識到生氣沒用。

因為她此前通過大吼大叫、責罵、訓斥,甚至扇耳光,扣零花錢,都沒有讓女兒變得更好一點。她還擔心女兒的男朋友會傷害女兒。

很明顯,採用“控制女兒”的方式,沒有任何成效,還使親子關係惡化到幾乎破裂的程度。

威廉在諮詢過程中設法讓這位母親明白:她沒有控制女兒的權利,她只能控制她自己。

威廉問她:“你會對一個讓你頭疼的客戶做什麼呢?”

這位母親回答:“客戶很重要。”

威廉問,難道客戶比你的女兒重要嗎?

她失聲痛哭,她不會控制客戶,但她正嚴厲地控制著女兒。

威廉·格拉瑟建議她放棄暴怒,忘記髒盤子,和孩子一起在沙發上安靜地看電視,堅持3天,看看效果。

這位母親照做了,一個星期內,她叛逆的女兒就開始洗盤子了。

如今母女兩個人可以坐下來,一起看電視。

她的女兒也坦誠地告訴媽媽,她男朋友的確在給她施加性壓力,但她知道該怎麼做,她還沒那麼喜歡他,不想與他做愛。

選擇理論的核心就是不要去“控制”。對孩子盡力去愛,但不要把愛與任何特定行為聯繫在一起。向孩子表示:你愛他們,無論他們做什麼。


不是痛苦選擇了你,而是你選擇了痛苦



《選擇理論》裡有理性情緒療法和存在主義療法的影子,也有一點“焦點解決療法”的影子。

“選擇理論”注重“短平快”,關注症狀、關注當下、關注有心理問題的患者能改變的、能實現的想法。

這種心理學,不獨心理學專業的人能夠理解運用,普通人在理解了它的精髓之後,也可很好地使用起來。

而這也正是威廉·格拉瑟創建“選擇理論”的初衷,他希望創造一種簡單易懂 ,任何想學習的人都能學會,而且方便應用和實踐的心理學。

值得一提的是,這本書的譯者鄭世彥是存在主義取向的心理諮詢師。因為“選擇理論”和“存在主義”在理念上很相似,所以他翻譯得很專業。

更難得是,鄭世彥是個很負責任的人。與大部分外文翻譯圖書,滿篇長句子,詞不達意不同,《選擇理論》這本書,語言平實順暢,幾乎看不出翻譯的痕跡,就像咱中國人自己寫的書,很親切。

翻譯為這本書增色不少。


梵高的二維星空:有書智庫簽約作者,二級心理諮詢師。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