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為什麼我們那麼討厭別人的指手畫腳?

心理學 不完美媽媽 卡爾·榮格 有夢想的唐糖 2019-06-13

心理學從不高深,它就隱藏在你生活中的雞毛蒜皮裡,不管你發現沒有,它時時處處在你身邊。就像榮格所言:潛意識正在操控你的人生,而你卻將其稱為“命運”。

心理學:為什麼我們那麼討厭別人的指手畫腳?

沙龍上,A講了一件事。她帶孩子坐電梯下樓,兩個孩子剛開始是分開站在她兩邊的,後來又要求挨在一起,電梯人多,她手裡拿著快遞箱也很不方便,但是她還是很快就讓開地方讓兩個孩子挨在了一起。這時,旁邊一箇中年婦女開口說話了:你不能什麼都滿足孩子,孩子要怎麼樣就怎麼樣,你得有家長的權威。

A說,她覺得這個婦女很討厭,她心想:我和孩子的事,關你什麼事?她還想起這個婦女以前有過好幾次類似的行為,總是對她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指手畫腳",因此她對這個婦女心生憤怒,耿耿於懷。

類似的情境在生活裡很常見,還可以將其延展。事實上,很多人都會有同樣的感受:不喜歡被人說,不管是父母還是配偶,或者是這樣八竿子打不著的路人甲,誰說我,我都不高興,即使不發作,但心裡也是不痛快的,“厲害”一些的人可能會乾脆就懟回去。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為什麼遭遇別人"指手畫腳"的時候,我們會那麼難受?以及面對別人的指手畫腳,我們採用什麼方式會比單純的生氣更有建設性?

心理學:為什麼我們那麼討厭別人的指手畫腳?

1. 我們對一件事的反應,往往取決於我們怎麼理解它的含義。

在A在沙龍敘述這件事的時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應。B說:我不覺得她是在多管閒事啊,可能她覺得我做的有些不妥,想提醒我而已,所以,我對她說這句話感覺挺好的,我覺得她是"一個很熱心的人,在好心給我提意見"。C說:我覺得無所謂,她願意說什麼是她的自由,反正我該怎麼做就怎麼做。

從A、B、C三個人的反應中,我們可以看出來,不同的人在面對同一場景時,反應是不同的。我們需要知道的是,不管什麼反應,只要不讓我們產生內心的衝突,引發我們的"痛感",就可以大概說是這個反應是“可以的”,所以並沒有統一標準。當然"不產生內心的衝突"不一定是真實的沒有衝突,將衝突隔離或壓抑也會使我們無感,但今天這個內容暫時不在我們的討論範圍之內。

看來,B或者C這樣的人就不太存在對於"被人說"這件事的痛苦感受,那麼我們就需要看一看在A身上發生了什麼,為什麼她對於這個中年婦女的說的這樣一句簡單的話會這麼不舒服呢。

① 教導中往往暗含否定

正如家長教育孩子很喜歡用教導性語言一樣,生活中,使用教導性語言是很多人的語言習慣。而我們需要知道的是,教導本身,就是暗含否定的

"你不能什麼都滿足孩子"——事實上,我們很多人對教導的敏感,主要來自於對“否定”的敏感。就像這句話裡說的 "你不能"那樣做,就暗含著"我之前的做法是錯的"。

很多人之所以難過"評判關",更準確的說,主要是難過"否定觀",當感覺到自己被否定的時候,那種不舒服的感受就會油然而生。

這並不難理解,因為我們每個人天生都需要展現自我價值,都是希望自己是好的、優秀的,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說,這也是為了滿足攻擊性的需求。所以,當被否定的時候,我們會感覺自我價值受損,不舒適的感覺也就油然而生了。

所以從這個角度說,即使想要傳達善意,使用“合適的”方法也是必須的。教導中往往蘊含著否定,而大部分人都對否定非常敏感。

心理學:為什麼我們那麼討厭別人的指手畫腳?

② 被教導的時候,我們常感覺自己被控制。

逆反比較嚴重的人,對於別人的教導,甚至是建議、提醒,都會將其理解出"控制"的意味,進而"憑什麼"的思維就騰空而起。

這種"被控制感"是導致我們不舒服、憤怒的一個主要原因,這裡需要注意,是被控制"感",而不一定是真正的控制這個"感受",源於我們對對方話語的解讀。這個解讀往往是自動化,不假思索的。這種不假思索的過程,就是潛意識的表達。

被控制會讓我們難受,主要是因為這和我們的"自我掌控感"相違背。控制,幾乎是一種人類的本能,對於嬰兒來說,通過放聲痛哭,實際上就是在實現對媽媽的控制。因為人在剛出生的時候,自己還不能掌控自己,但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掌控感,就需要"植入"媽媽,借控制媽媽來實現自我掌控的感覺。

當一旦我們從對方的言行中解讀出控制的味道,就會激發我們內心極大的反感和阻抗。

③ 凡是令我們"有感覺"的地方,都是我們的"傷"

回到最初的話題,為什麼不同的人對於相同的情境會有不同的解讀?答案就在於我們對情境的解讀,往往是和自己過去的成長經歷息息相關的。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說,我們的現在就是在重複我們的童年。

事實上,當我們被對方的教導"激惹"的時候,往往意味著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是有"傷"的,當下這個中年女人,只不過是扣動我們舊傷的扳機。換句話說,在這個中年婦女在說我們的時候,我們的心理實際上是退行回到了過去——回到了曾經那個5歲的、1歲的被傷害的自己….

只不過,這一點我們自己很難意識到。

之所以B、C無感,很大程度的原因在於ta在成長過程中受到控制、過度否定、過度挑剔等傷害程度較輕,所以對於控制、否定等並不敏感。這種"敏感"實際上是一種自我保護的防禦系統,我們在生命的最初靠它來保證我們活下去,並在隨後成為我們自動化的"鎧甲",只要遇到相似的情境,鎧甲就會自動打開。

所以,明白了這一點,就允許我們先和自己的"傷"呆一會吧,告訴自己內心的那個小孩:你難受,只是因為你的傷又被碰到了——“呆一會”是一個很不錯的自我療愈方法。

心理學:為什麼我們那麼討厭別人的指手畫腳?

2. 面對真實,是擺脫困境的第一步

不管你是否承認,事實上,大多數人是活在自己構建的"肥皂泡"裡的,所謂成長,很大程度上就是戳破自己肥皂泡,面對真實的過程。這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①"合理化"理由,是我們"正當防衛"是武器。

面對中年婦女這樣的人,我們往往會對她有一個標籤式的概括:討厭,多管閒事、侵犯我們的邊界…..當這樣想的時候,我們的回懟、憤怒似乎就都"有據可查",而事實上,這種"合理化",恰恰是我們的一種心理防禦機制

防禦是必須的,我們之所以現在還能活在這個世界上,恰恰說明了我們的防禦機制一直在保護著我們,那些防禦機制破裂的人,已經到了另外一個世界。但是防禦是需要覺察和調整的

我們給出的合理化理由,可能有效的舒緩我們的情緒,但同時也會使我們"一葉障目",當我們過分沉浸在自己構建的合理化理由時,無形當中我們就好像生活在了一個巨大的肥皂泡中,我們會更多的將目光投向對方——都是因為"你"多管閒事,所以"我"才生氣的。

然而這並不是事實的真相。

心理學:為什麼我們那麼討厭別人的指手畫腳?

② 接近真相,才能接近成長。

真相是,我們因為對方的一句話、一個表情,一個眼神,感覺到了"被傷害",進而激發出一系列的憤怒、委屈等情緒,並採取相應的行為——這是一個連鎖反應,但我們的感覺不一定和客觀事實相符

對於A的故事,我問A:為什麼中年婦女說的一句話就會激怒你呢?她說她的,跟你有什麼關係呢?

A說:她在否定我啊,她想控制我啊。

我說:這是客觀事實還是你認為的事實?

A想了想說:我是這麼感覺的。

真相是什麼呢?真相有很多種,比如,這個中年婦女是個熱心腸,但是卻沒有掌握語言的藝術,在她的評價體系中,她認為A對待孩子的方式有些溺愛,所以想提醒她;再比如,中年婦女就是一個習慣於什麼都要"插"一腳的人,她在用這種方式展現自己的存在感和價值感,其實只是一種下意識的表現,沒有什麼實際的意義——ta說話,ta就存在;再比如,她確實是一個控制慾強,沒有邊界心的人,但是問題在於,即使她是這樣的人,也不代表她真的能夠實現控制你的結果——因為想不想控制別人是她說了算,但是接不接受控制是你自己說了算。

真相,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多種可能"我們之所以經常有被傷害感,恰恰是因為我們將"真相"定義為"唯一的一種可能",即"我認為的那種可能"。如果能打破這個魔咒,對於我們的情緒來說,很有幫助。

心理學:為什麼我們那麼討厭別人的指手畫腳?

3.解決任何問題,都要立足於"對成長有利"這個唯一的標準。

不管是化解情緒還是解決問題,我們都要知道,衡量我們應對模式的唯一標準是:"對成長有利"。舉個例子,我現在很生氣,我可以選擇壓抑,選擇轉移注意力,也可以選擇自欺(比如阿Q式的被打後反而說"這是兒子打老子"),都可以幫助我緩解當下的情緒,它們都是不同的防禦機制,用來保護我們當下不因為激烈的情緒而遭受更大的損失,它們都沒有錯。

但是接下來我們要怎麼處理,如果僅僅是依靠防禦解決完當下的問題,還遠遠不夠,情緒只能疏導,而不能壓抑,否則會在將來形成更大的傷害。所以,我們要學習正確的情緒管理方式

那麼回到具體的事件中來,我們也需要重新整合自己的認知,整合自己的“反射系統”,從而達到"對成長有利"的目的。

① 認知提升:允許不同

我們需要知道世界本來就存在多種多樣的聲音、人種,思想上的差異更是天淵之別。所以,在世界上,"同"很稀罕,"異"很常見。所以,允許不同,就是我們成長的一個重要課題

我們經常用"道不同不相為謀"這句話來給自己製造合理化的理由,事實上,所有的"金句"都需要辯證的思考。道不同不相為謀指的應該是我們因為理念嚴重不同,所以沒辦法一起合作做事。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不接受這世界的不同

世界上有豐富的物種,更有千奇百怪的思維方式,每一種既然存在,都有它存在的理由,正如我前面說的那樣,如果它真的不合理,那麼早就被"進化"淘汰了。所以,存在即合理,這是一句至理名言。

當我們允許別人的想法和我們不同時,實際上就打開了自己心靈的窗戶,拓展了自己的思維。與我們不同的,不代表是沒有價值的,我們可以不採納,但是不應該拒絕

正如人的成長往往伴隨著痛苦的體驗,良藥從來都是苦口的,建議也往往是難聽的,我們可以經過自己獨立的思考和判斷之後,對別人的建議不予採納,但是最起碼在別人指出問題的時候,至少接受:這代表了與我們不同的聲音

心理學:為什麼我們那麼討厭別人的指手畫腳?

② 提升認知:區分建議和否定/控制

我們剛才已經提到,讓我們難受的不是建議本身,而是我們"嗅"出的建議背後的否定和控制。

但是我們需要給自己一個正確的認知:第一,否定、控制,都是我們的感受和解讀,並不一定和真相相符。第二,我們需要有能力辨別對方的初心,到底是建議還是控制/否定。事實上,真相也經常與我們以為的不符。

防禦心比較重的人,對"傷害"的敏銳程度很高,對"被傷害"的範圍也有顯著的泛化。這個泛化,表現在對不是傷害或者對方沒有惡意傷害的情況,也感受到傷害。換言之,經常有"被傷害感",長期處於這樣的潛意識水平中的人,會經常感受到敵意、緊張、憤怒等,不管是對自己的情緒健康還是對自己的人際交往,都會有比較明顯的破壞作用。

所以,如果我們做不到在當下這件事上馬上擺脫過去的思維模式,但至少可以在之後及時覆盤,矯正自己的錯誤認知

心理學:為什麼我們那麼討厭別人的指手畫腳?

③ 問題根源:我們的"認同"

事實上,我們之所以有被傷害的感受,首先源於我們對否定的"認同",當我們感受到對方在指責我們的時候,例如中年婦女教育A"不要這樣溺愛孩子"的時候,在A憤怒之前,其實首先有一個對對方的"認同"。也就是說,我們實際上在潛意識裡,是認可對方說的話的,然後我們會自動化的將這種"認同"進行進一步的分解——"她說我不對"="我確實做錯了"="我錯了"="我不好"="我沒價值"——"我怎麼能沒價值?她說的不對"——"我要罵她,多管閒事"。

以上是一整串自動化的連鎖反應,發生在電光火石之間。

這種對別人否定的認同,實際上是導致我們自我價值損害的根本原因。說的再簡單一點,哪怕對方對我們不是建議,而是批評、指責、惡意攻擊,只要我們不認可ta,ta就不會傷害我們,只有我們認可了ta話,ta的態度才會對我們施加影響,否則,就像空氣一樣從耳邊輕輕流走了。

從這個角度來說,傷害我們的並不是別人,而是我們自己

心理學:為什麼我們那麼討厭別人的指手畫腳?

④ 問題根源:ta只是在表達ta自己。

其實中年婦女怎麼樣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把中年婦女和我們自己聯繫在一起了這才是被傷害感的根源。

很多人可能會說,她明明就是跟我說話,你怎麼能說跟她沒關係呢?

她的確是在跟你說話,但是她只是在表達她自己認為正確的觀點啊,觀點本身可以有不同,但卻沒有對錯,你所認為的"對",只是基於你自己的認知水平、成長經歷得出的結論,並不是"真理",而她,同樣也是基於她的認知水平和成長背景得出的觀點,你們誰都沒有錯,只是不同而已。

就好像一個人長得很醜,ta出現在你面前,你看見ta的臉上佈滿了麻子,覺得很噁心,那麼究竟是ta讓你噁心了?還是你自己對麻子敏感所以才噁心呢?

一個是麻子,一個是語言,看似不同,其實本質並無區別。只是我們很不習慣這種思維方式,所以理解起來可能有點困難。

所以,歸根到底,不是別人的問題,而是我們自己的問題,這並不是在為別人"開脫",而是教會我們使用另一種"對成長有利"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問題,畢竟,我們能掌控的,也只有我們自己,不是嗎?

心理學:為什麼我們那麼討厭別人的指手畫腳?

原創聲明,盜版必究。如果喜歡,請點贊並關注我:“有夢想的唐糖”。持續輸出原創好文,從心理學角度幫你拆分生活裡“雞毛蒜皮”背後的深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