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八成單身者,處於這種狀態,你是否也是其中一員'

"

一首網絡歌曲

去年年底,英國的小姐姐Dorothy Miranda Clark,發佈了一首自己的新歌《我不想去參加派對》。

歌中唱到:大家都去參加派對了,但我不想去,我只想待在我的小臥室,這不合群還很懶,我都知道……我只想自己好好過完這一晚……可能你們覺得我這樣宅著很傻,但你覺得我現在躺浴缸喝點兒酒,不爽嗎?……我只想吃吃喝喝追個劇,我不想去聚會……

眾多網友驚呼:這就是我本人,是我真實的寫照。

這首歌唱出了一些單身群體,真實的心理及生活狀態,是“自殺式單身”的標配。

“自殺式單身”的定義及特點

“自殺式單身”是指一直單身,又不主動擴展社交範圍,去認識新朋友,卻每天幻想著能擁有愛情的行為。

“自殺式單身”的關鍵詞,即兩大特點是:

1.不主動。

他們不會主動去認識新朋友,社交範圍相對較小,喜歡宅在家裡,自得其樂,過得很“佛系”。

"

一首網絡歌曲

去年年底,英國的小姐姐Dorothy Miranda Clark,發佈了一首自己的新歌《我不想去參加派對》。

歌中唱到:大家都去參加派對了,但我不想去,我只想待在我的小臥室,這不合群還很懶,我都知道……我只想自己好好過完這一晚……可能你們覺得我這樣宅著很傻,但你覺得我現在躺浴缸喝點兒酒,不爽嗎?……我只想吃吃喝喝追個劇,我不想去聚會……

眾多網友驚呼:這就是我本人,是我真實的寫照。

這首歌唱出了一些單身群體,真實的心理及生活狀態,是“自殺式單身”的標配。

“自殺式單身”的定義及特點

“自殺式單身”是指一直單身,又不主動擴展社交範圍,去認識新朋友,卻每天幻想著能擁有愛情的行為。

“自殺式單身”的關鍵詞,即兩大特點是:

1.不主動。

他們不會主動去認識新朋友,社交範圍相對較小,喜歡宅在家裡,自得其樂,過得很“佛系”。

心理學:八成單身者,處於這種狀態,你是否也是其中一員

一位20多歲女孩,溫柔善良,漂亮優雅,工作和家庭條件都很優越,是很多異性的“夢中情人”。

優秀如她,從未談過戀愛。即使父母逼著相親,也是應付,不相信相親能給自己帶來理想的愛情。

她信奉好的緣分可遇不可求,不是找到的,而是等到的。

產生不主動行為的因素

這種不主動的行為表現,源於兩種因素:

a.建立親密關係的能力欠缺。

心理學家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說:愛情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沒有愛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有紀律地愛他人,那麼人們在自己的愛情生活中也永遠得不到滿足。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早年形成的依戀模式,在遇到愛情時,會出現很多問題。兒時形成的依戀關係類型會伴隨終身,對於我們的行為處事、人際交往以及親密關係,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我們常常會在壓力狀態下,本能地做出符合自己依戀類型的反應

心理學家鮑爾比提出“依戀理論”,其中有一種不安全依戀——迴避型依戀

"

一首網絡歌曲

去年年底,英國的小姐姐Dorothy Miranda Clark,發佈了一首自己的新歌《我不想去參加派對》。

歌中唱到:大家都去參加派對了,但我不想去,我只想待在我的小臥室,這不合群還很懶,我都知道……我只想自己好好過完這一晚……可能你們覺得我這樣宅著很傻,但你覺得我現在躺浴缸喝點兒酒,不爽嗎?……我只想吃吃喝喝追個劇,我不想去聚會……

眾多網友驚呼:這就是我本人,是我真實的寫照。

這首歌唱出了一些單身群體,真實的心理及生活狀態,是“自殺式單身”的標配。

“自殺式單身”的定義及特點

“自殺式單身”是指一直單身,又不主動擴展社交範圍,去認識新朋友,卻每天幻想著能擁有愛情的行為。

“自殺式單身”的關鍵詞,即兩大特點是:

1.不主動。

他們不會主動去認識新朋友,社交範圍相對較小,喜歡宅在家裡,自得其樂,過得很“佛系”。

心理學:八成單身者,處於這種狀態,你是否也是其中一員

一位20多歲女孩,溫柔善良,漂亮優雅,工作和家庭條件都很優越,是很多異性的“夢中情人”。

優秀如她,從未談過戀愛。即使父母逼著相親,也是應付,不相信相親能給自己帶來理想的愛情。

她信奉好的緣分可遇不可求,不是找到的,而是等到的。

產生不主動行為的因素

這種不主動的行為表現,源於兩種因素:

a.建立親密關係的能力欠缺。

心理學家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說:愛情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沒有愛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有紀律地愛他人,那麼人們在自己的愛情生活中也永遠得不到滿足。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早年形成的依戀模式,在遇到愛情時,會出現很多問題。兒時形成的依戀關係類型會伴隨終身,對於我們的行為處事、人際交往以及親密關係,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我們常常會在壓力狀態下,本能地做出符合自己依戀類型的反應

心理學家鮑爾比提出“依戀理論”,其中有一種不安全依戀——迴避型依戀

心理學:八成單身者,處於這種狀態,你是否也是其中一員

研究者形容這種類型的孩子的家庭圖畫,是“不安全——刀槍不入”的。典型的狀況是,所畫的是,未經分化的人物形象,每個人都帶著刻板的“笑臉”,彼此保持距離,而且常常飄蕩在空中,通常都沒有手臂。

當給這個孩子呈現,他自己的家庭照片時,6歲的迴避型兒童,往往轉過頭去,拒絕看照片,並隨意地把它扔在地上。

他們成年後,將與母親的互動模式,複製到人際關係及親密關係中。

迴避型依戀的人,對待親密感覺時,不想被打擾,需要自己的空間,但內心深處也渴望有一個人可以親近。

對有好感的異性,會刻意壓抑,表現的無動於衷、雲淡風輕,甚至排斥。

但是潛意識中,卻渴望異性靠近,希望與對方建立親密聯結、互動。只是因為不會輕易信任對方,恐懼感情的發生、發展。

期待與排斥並存,不敢輕易交付“真心”,因此糾結,採取迴避方式,不主動與異性接觸,在等待中消耗自己。

"

一首網絡歌曲

去年年底,英國的小姐姐Dorothy Miranda Clark,發佈了一首自己的新歌《我不想去參加派對》。

歌中唱到:大家都去參加派對了,但我不想去,我只想待在我的小臥室,這不合群還很懶,我都知道……我只想自己好好過完這一晚……可能你們覺得我這樣宅著很傻,但你覺得我現在躺浴缸喝點兒酒,不爽嗎?……我只想吃吃喝喝追個劇,我不想去聚會……

眾多網友驚呼:這就是我本人,是我真實的寫照。

這首歌唱出了一些單身群體,真實的心理及生活狀態,是“自殺式單身”的標配。

“自殺式單身”的定義及特點

“自殺式單身”是指一直單身,又不主動擴展社交範圍,去認識新朋友,卻每天幻想著能擁有愛情的行為。

“自殺式單身”的關鍵詞,即兩大特點是:

1.不主動。

他們不會主動去認識新朋友,社交範圍相對較小,喜歡宅在家裡,自得其樂,過得很“佛系”。

心理學:八成單身者,處於這種狀態,你是否也是其中一員

一位20多歲女孩,溫柔善良,漂亮優雅,工作和家庭條件都很優越,是很多異性的“夢中情人”。

優秀如她,從未談過戀愛。即使父母逼著相親,也是應付,不相信相親能給自己帶來理想的愛情。

她信奉好的緣分可遇不可求,不是找到的,而是等到的。

產生不主動行為的因素

這種不主動的行為表現,源於兩種因素:

a.建立親密關係的能力欠缺。

心理學家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說:愛情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沒有愛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有紀律地愛他人,那麼人們在自己的愛情生活中也永遠得不到滿足。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早年形成的依戀模式,在遇到愛情時,會出現很多問題。兒時形成的依戀關係類型會伴隨終身,對於我們的行為處事、人際交往以及親密關係,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我們常常會在壓力狀態下,本能地做出符合自己依戀類型的反應

心理學家鮑爾比提出“依戀理論”,其中有一種不安全依戀——迴避型依戀

心理學:八成單身者,處於這種狀態,你是否也是其中一員

研究者形容這種類型的孩子的家庭圖畫,是“不安全——刀槍不入”的。典型的狀況是,所畫的是,未經分化的人物形象,每個人都帶著刻板的“笑臉”,彼此保持距離,而且常常飄蕩在空中,通常都沒有手臂。

當給這個孩子呈現,他自己的家庭照片時,6歲的迴避型兒童,往往轉過頭去,拒絕看照片,並隨意地把它扔在地上。

他們成年後,將與母親的互動模式,複製到人際關係及親密關係中。

迴避型依戀的人,對待親密感覺時,不想被打擾,需要自己的空間,但內心深處也渴望有一個人可以親近。

對有好感的異性,會刻意壓抑,表現的無動於衷、雲淡風輕,甚至排斥。

但是潛意識中,卻渴望異性靠近,希望與對方建立親密聯結、互動。只是因為不會輕易信任對方,恐懼感情的發生、發展。

期待與排斥並存,不敢輕易交付“真心”,因此糾結,採取迴避方式,不主動與異性接觸,在等待中消耗自己。

心理學:八成單身者,處於這種狀態,你是否也是其中一員

b.排斥婚姻。

一個生活在充滿爭吵、打罵的暴力家庭環境的人,會在潛意識中,埋下對婚姻的恐懼、不信任感。

一位來訪者,年過三十,他的父母感情不和,經常吵架。父親酗酒,每次喝醉酒,就對母親大打出手。母親軟弱,從不敢反抗。

他在家裡,總是謹小慎微,唯恐父親遷怒於他,壓抑是常態。

為了擺脫原生家庭的牽絆,他拼盡全力,成為普適意義的“單身貴族”。擁有的一切,依然抵消不了深切的自卑、不佩得,低價值感。

他是眾多女孩的心儀對象,卻對感情一無所知,不敢涉足。即使曾對一個女孩傾慕不已,依然只能遠遠地觀望無法走近表白。

給人的感覺,高冷、疏離,別人無法走進他的內心世界,心門一直關閉著。

不相信婚姻能帶來幸福,因為父母婚姻的陰影始終籠罩著他。

即使有女孩不離不棄地追隨,依然玩世不恭的逢場作戲,從未動心。

對婚姻的恐懼如影隨形,讓他獨身至今。

很多單親家庭,或父母婚姻不幸的年輕人,持有低質量的婚姻,不如高質量的單身的信念。

對婚姻的態度是寧缺毋濫,

寧可苦苦等待丘比特的箭射中,一直在期盼中單身,也不願將就,進入一段婚姻關係

不但原生家庭對人們的婚戀與否的影響深遠,而且自身經歷,及周圍環境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

"

一首網絡歌曲

去年年底,英國的小姐姐Dorothy Miranda Clark,發佈了一首自己的新歌《我不想去參加派對》。

歌中唱到:大家都去參加派對了,但我不想去,我只想待在我的小臥室,這不合群還很懶,我都知道……我只想自己好好過完這一晚……可能你們覺得我這樣宅著很傻,但你覺得我現在躺浴缸喝點兒酒,不爽嗎?……我只想吃吃喝喝追個劇,我不想去聚會……

眾多網友驚呼:這就是我本人,是我真實的寫照。

這首歌唱出了一些單身群體,真實的心理及生活狀態,是“自殺式單身”的標配。

“自殺式單身”的定義及特點

“自殺式單身”是指一直單身,又不主動擴展社交範圍,去認識新朋友,卻每天幻想著能擁有愛情的行為。

“自殺式單身”的關鍵詞,即兩大特點是:

1.不主動。

他們不會主動去認識新朋友,社交範圍相對較小,喜歡宅在家裡,自得其樂,過得很“佛系”。

心理學:八成單身者,處於這種狀態,你是否也是其中一員

一位20多歲女孩,溫柔善良,漂亮優雅,工作和家庭條件都很優越,是很多異性的“夢中情人”。

優秀如她,從未談過戀愛。即使父母逼著相親,也是應付,不相信相親能給自己帶來理想的愛情。

她信奉好的緣分可遇不可求,不是找到的,而是等到的。

產生不主動行為的因素

這種不主動的行為表現,源於兩種因素:

a.建立親密關係的能力欠缺。

心理學家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說:愛情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沒有愛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有紀律地愛他人,那麼人們在自己的愛情生活中也永遠得不到滿足。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早年形成的依戀模式,在遇到愛情時,會出現很多問題。兒時形成的依戀關係類型會伴隨終身,對於我們的行為處事、人際交往以及親密關係,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我們常常會在壓力狀態下,本能地做出符合自己依戀類型的反應

心理學家鮑爾比提出“依戀理論”,其中有一種不安全依戀——迴避型依戀

心理學:八成單身者,處於這種狀態,你是否也是其中一員

研究者形容這種類型的孩子的家庭圖畫,是“不安全——刀槍不入”的。典型的狀況是,所畫的是,未經分化的人物形象,每個人都帶著刻板的“笑臉”,彼此保持距離,而且常常飄蕩在空中,通常都沒有手臂。

當給這個孩子呈現,他自己的家庭照片時,6歲的迴避型兒童,往往轉過頭去,拒絕看照片,並隨意地把它扔在地上。

他們成年後,將與母親的互動模式,複製到人際關係及親密關係中。

迴避型依戀的人,對待親密感覺時,不想被打擾,需要自己的空間,但內心深處也渴望有一個人可以親近。

對有好感的異性,會刻意壓抑,表現的無動於衷、雲淡風輕,甚至排斥。

但是潛意識中,卻渴望異性靠近,希望與對方建立親密聯結、互動。只是因為不會輕易信任對方,恐懼感情的發生、發展。

期待與排斥並存,不敢輕易交付“真心”,因此糾結,採取迴避方式,不主動與異性接觸,在等待中消耗自己。

心理學:八成單身者,處於這種狀態,你是否也是其中一員

b.排斥婚姻。

一個生活在充滿爭吵、打罵的暴力家庭環境的人,會在潛意識中,埋下對婚姻的恐懼、不信任感。

一位來訪者,年過三十,他的父母感情不和,經常吵架。父親酗酒,每次喝醉酒,就對母親大打出手。母親軟弱,從不敢反抗。

他在家裡,總是謹小慎微,唯恐父親遷怒於他,壓抑是常態。

為了擺脫原生家庭的牽絆,他拼盡全力,成為普適意義的“單身貴族”。擁有的一切,依然抵消不了深切的自卑、不佩得,低價值感。

他是眾多女孩的心儀對象,卻對感情一無所知,不敢涉足。即使曾對一個女孩傾慕不已,依然只能遠遠地觀望無法走近表白。

給人的感覺,高冷、疏離,別人無法走進他的內心世界,心門一直關閉著。

不相信婚姻能帶來幸福,因為父母婚姻的陰影始終籠罩著他。

即使有女孩不離不棄地追隨,依然玩世不恭的逢場作戲,從未動心。

對婚姻的恐懼如影隨形,讓他獨身至今。

很多單親家庭,或父母婚姻不幸的年輕人,持有低質量的婚姻,不如高質量的單身的信念。

對婚姻的態度是寧缺毋濫,

寧可苦苦等待丘比特的箭射中,一直在期盼中單身,也不願將就,進入一段婚姻關係

不但原生家庭對人們的婚戀與否的影響深遠,而且自身經歷,及周圍環境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

心理學:八成單身者,處於這種狀態,你是否也是其中一員

知名婚戀網站珍愛網,曾對全國9000萬會員進行了抽樣調查:

調查發現,超過八成的人,因為自身和他人失敗的戀愛經歷而害怕戀愛。

也就是說,有8成單身者,都處於“自殺式單身”或者是潛在的“自殺式單身”的邊緣。

有網友詢問,與男友剛分手,發現怎樣做也忘不了對方,是否用一段新戀情,來安撫自己受傷的心。

理論上可以,實際生活中,並不可行。以另一個無辜的人,來填補自己的空窗期,讓對方成為備胎,是非常不公平的。

對自己來說,沒有和這段用情至深的戀愛,進行一個道別,會留下隱患,成為“未完成事件”,在以後的情感中,可能會重複上演類似劇情,即“強迫性”重複,無法尋找到真正的幸福。

即使是“被分手”,也不代表你不夠好,都是你的原因,導致分開的結局。

只能說明你們不是那麼合適、匹配,無需貶低、道德綁架自己,亦不必害怕開始新戀情,順其自然就好,總有一個人是你的良配,在不經意時出現。只需以開放心態接納自己,接受現實即可。

2.愛幻想。

“自殺式單身”群體,不擅長社交活動,喜歡獨處,因此有充裕時間幻想。

幻想激情浪漫的愛情不期而至,將時間都消耗在不切實際的想的層面。

心理學家哈特菲爾德提出“激情愛的理論”,他認為激情愛的實質,是個體的緊張,和喚起狀態,被貼上了愛情的標籤。

如英雄救美,易演繹出愛情佳話。就是因為在危急的狀態下,美女生理上高度喚起,這時候如果英雄從天而降,那麼就很容易被美女解釋為,英雄的出現,是她緊張的理由,於是危險過後,溫情和吸引油然而生。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是他們的標配。

他們很多人是“完美主義者”,期待即將來到身邊的人,是自己生命的拯救者,無堅不催,騎著白馬與自己邂逅。或如公主般閉進自己的生活,集所有優點於一身,無一點瑕疵。

"

一首網絡歌曲

去年年底,英國的小姐姐Dorothy Miranda Clark,發佈了一首自己的新歌《我不想去參加派對》。

歌中唱到:大家都去參加派對了,但我不想去,我只想待在我的小臥室,這不合群還很懶,我都知道……我只想自己好好過完這一晚……可能你們覺得我這樣宅著很傻,但你覺得我現在躺浴缸喝點兒酒,不爽嗎?……我只想吃吃喝喝追個劇,我不想去聚會……

眾多網友驚呼:這就是我本人,是我真實的寫照。

這首歌唱出了一些單身群體,真實的心理及生活狀態,是“自殺式單身”的標配。

“自殺式單身”的定義及特點

“自殺式單身”是指一直單身,又不主動擴展社交範圍,去認識新朋友,卻每天幻想著能擁有愛情的行為。

“自殺式單身”的關鍵詞,即兩大特點是:

1.不主動。

他們不會主動去認識新朋友,社交範圍相對較小,喜歡宅在家裡,自得其樂,過得很“佛系”。

心理學:八成單身者,處於這種狀態,你是否也是其中一員

一位20多歲女孩,溫柔善良,漂亮優雅,工作和家庭條件都很優越,是很多異性的“夢中情人”。

優秀如她,從未談過戀愛。即使父母逼著相親,也是應付,不相信相親能給自己帶來理想的愛情。

她信奉好的緣分可遇不可求,不是找到的,而是等到的。

產生不主動行為的因素

這種不主動的行為表現,源於兩種因素:

a.建立親密關係的能力欠缺。

心理學家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說:愛情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沒有愛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有紀律地愛他人,那麼人們在自己的愛情生活中也永遠得不到滿足。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早年形成的依戀模式,在遇到愛情時,會出現很多問題。兒時形成的依戀關係類型會伴隨終身,對於我們的行為處事、人際交往以及親密關係,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我們常常會在壓力狀態下,本能地做出符合自己依戀類型的反應

心理學家鮑爾比提出“依戀理論”,其中有一種不安全依戀——迴避型依戀

心理學:八成單身者,處於這種狀態,你是否也是其中一員

研究者形容這種類型的孩子的家庭圖畫,是“不安全——刀槍不入”的。典型的狀況是,所畫的是,未經分化的人物形象,每個人都帶著刻板的“笑臉”,彼此保持距離,而且常常飄蕩在空中,通常都沒有手臂。

當給這個孩子呈現,他自己的家庭照片時,6歲的迴避型兒童,往往轉過頭去,拒絕看照片,並隨意地把它扔在地上。

他們成年後,將與母親的互動模式,複製到人際關係及親密關係中。

迴避型依戀的人,對待親密感覺時,不想被打擾,需要自己的空間,但內心深處也渴望有一個人可以親近。

對有好感的異性,會刻意壓抑,表現的無動於衷、雲淡風輕,甚至排斥。

但是潛意識中,卻渴望異性靠近,希望與對方建立親密聯結、互動。只是因為不會輕易信任對方,恐懼感情的發生、發展。

期待與排斥並存,不敢輕易交付“真心”,因此糾結,採取迴避方式,不主動與異性接觸,在等待中消耗自己。

心理學:八成單身者,處於這種狀態,你是否也是其中一員

b.排斥婚姻。

一個生活在充滿爭吵、打罵的暴力家庭環境的人,會在潛意識中,埋下對婚姻的恐懼、不信任感。

一位來訪者,年過三十,他的父母感情不和,經常吵架。父親酗酒,每次喝醉酒,就對母親大打出手。母親軟弱,從不敢反抗。

他在家裡,總是謹小慎微,唯恐父親遷怒於他,壓抑是常態。

為了擺脫原生家庭的牽絆,他拼盡全力,成為普適意義的“單身貴族”。擁有的一切,依然抵消不了深切的自卑、不佩得,低價值感。

他是眾多女孩的心儀對象,卻對感情一無所知,不敢涉足。即使曾對一個女孩傾慕不已,依然只能遠遠地觀望無法走近表白。

給人的感覺,高冷、疏離,別人無法走進他的內心世界,心門一直關閉著。

不相信婚姻能帶來幸福,因為父母婚姻的陰影始終籠罩著他。

即使有女孩不離不棄地追隨,依然玩世不恭的逢場作戲,從未動心。

對婚姻的恐懼如影隨形,讓他獨身至今。

很多單親家庭,或父母婚姻不幸的年輕人,持有低質量的婚姻,不如高質量的單身的信念。

對婚姻的態度是寧缺毋濫,

寧可苦苦等待丘比特的箭射中,一直在期盼中單身,也不願將就,進入一段婚姻關係

不但原生家庭對人們的婚戀與否的影響深遠,而且自身經歷,及周圍環境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

心理學:八成單身者,處於這種狀態,你是否也是其中一員

知名婚戀網站珍愛網,曾對全國9000萬會員進行了抽樣調查:

調查發現,超過八成的人,因為自身和他人失敗的戀愛經歷而害怕戀愛。

也就是說,有8成單身者,都處於“自殺式單身”或者是潛在的“自殺式單身”的邊緣。

有網友詢問,與男友剛分手,發現怎樣做也忘不了對方,是否用一段新戀情,來安撫自己受傷的心。

理論上可以,實際生活中,並不可行。以另一個無辜的人,來填補自己的空窗期,讓對方成為備胎,是非常不公平的。

對自己來說,沒有和這段用情至深的戀愛,進行一個道別,會留下隱患,成為“未完成事件”,在以後的情感中,可能會重複上演類似劇情,即“強迫性”重複,無法尋找到真正的幸福。

即使是“被分手”,也不代表你不夠好,都是你的原因,導致分開的結局。

只能說明你們不是那麼合適、匹配,無需貶低、道德綁架自己,亦不必害怕開始新戀情,順其自然就好,總有一個人是你的良配,在不經意時出現。只需以開放心態接納自己,接受現實即可。

2.愛幻想。

“自殺式單身”群體,不擅長社交活動,喜歡獨處,因此有充裕時間幻想。

幻想激情浪漫的愛情不期而至,將時間都消耗在不切實際的想的層面。

心理學家哈特菲爾德提出“激情愛的理論”,他認為激情愛的實質,是個體的緊張,和喚起狀態,被貼上了愛情的標籤。

如英雄救美,易演繹出愛情佳話。就是因為在危急的狀態下,美女生理上高度喚起,這時候如果英雄從天而降,那麼就很容易被美女解釋為,英雄的出現,是她緊張的理由,於是危險過後,溫情和吸引油然而生。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是他們的標配。

他們很多人是“完美主義者”,期待即將來到身邊的人,是自己生命的拯救者,無堅不催,騎著白馬與自己邂逅。或如公主般閉進自己的生活,集所有優點於一身,無一點瑕疵。

心理學:八成單身者,處於這種狀態,你是否也是其中一員

他們只有心動,沒有行動,怎麼會脫單?

告別“自殺式單身”的三種方法

如果你是“自殺式單身”的一員,希望改變現狀,走出心理的糾結、矛盾,結束單身,可以嘗試以下三種方法

1. 覺察自己。

瞭解自己真實的想法,是終結“自殺式單身”的關鍵。

網友留言,自從與相戀五年的女朋友分手後,經常想起一起走過的日子,對她念念不忘,期待與對方複合。

情感諮詢師回覆,你是真的深愛前女友,還是習慣與對方一起生活,出於慣性,現在獨居不適應、不習慣?想清楚這點,才會從心出發,找到自己的幸福。

深刻覺察自己,是真的享受單身生活,還是對現狀、感情的逃避,是一種自我防禦,還是內心真切的渴求?

認識自己,重新發現自身的需求,非常重要,既是愛自己的表現,也是對生命的尊重、負責。

可以在紙上寫下兩項內容想要的生活、不想要的生活。讓內在期盼的生活,立體呈現,即潛意識意識化,看到即改變的開始。

2. 接受現實。

允許現在的單身狀態,接納自我的選擇,即使不符合社會普遍的認知,如“不能成為剩女(剩男)”,“結婚生子,傳宗接代”等。

每個人的選擇不同,無關對錯,有人不認可單身,有人樂在其中。

尊重自己的選擇,生活質量、生命狀態,遠比生存形式重要。健康的單身,是主動、積極的生活方式。

"

一首網絡歌曲

去年年底,英國的小姐姐Dorothy Miranda Clark,發佈了一首自己的新歌《我不想去參加派對》。

歌中唱到:大家都去參加派對了,但我不想去,我只想待在我的小臥室,這不合群還很懶,我都知道……我只想自己好好過完這一晚……可能你們覺得我這樣宅著很傻,但你覺得我現在躺浴缸喝點兒酒,不爽嗎?……我只想吃吃喝喝追個劇,我不想去聚會……

眾多網友驚呼:這就是我本人,是我真實的寫照。

這首歌唱出了一些單身群體,真實的心理及生活狀態,是“自殺式單身”的標配。

“自殺式單身”的定義及特點

“自殺式單身”是指一直單身,又不主動擴展社交範圍,去認識新朋友,卻每天幻想著能擁有愛情的行為。

“自殺式單身”的關鍵詞,即兩大特點是:

1.不主動。

他們不會主動去認識新朋友,社交範圍相對較小,喜歡宅在家裡,自得其樂,過得很“佛系”。

心理學:八成單身者,處於這種狀態,你是否也是其中一員

一位20多歲女孩,溫柔善良,漂亮優雅,工作和家庭條件都很優越,是很多異性的“夢中情人”。

優秀如她,從未談過戀愛。即使父母逼著相親,也是應付,不相信相親能給自己帶來理想的愛情。

她信奉好的緣分可遇不可求,不是找到的,而是等到的。

產生不主動行為的因素

這種不主動的行為表現,源於兩種因素:

a.建立親密關係的能力欠缺。

心理學家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說:愛情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沒有愛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有紀律地愛他人,那麼人們在自己的愛情生活中也永遠得不到滿足。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早年形成的依戀模式,在遇到愛情時,會出現很多問題。兒時形成的依戀關係類型會伴隨終身,對於我們的行為處事、人際交往以及親密關係,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我們常常會在壓力狀態下,本能地做出符合自己依戀類型的反應

心理學家鮑爾比提出“依戀理論”,其中有一種不安全依戀——迴避型依戀

心理學:八成單身者,處於這種狀態,你是否也是其中一員

研究者形容這種類型的孩子的家庭圖畫,是“不安全——刀槍不入”的。典型的狀況是,所畫的是,未經分化的人物形象,每個人都帶著刻板的“笑臉”,彼此保持距離,而且常常飄蕩在空中,通常都沒有手臂。

當給這個孩子呈現,他自己的家庭照片時,6歲的迴避型兒童,往往轉過頭去,拒絕看照片,並隨意地把它扔在地上。

他們成年後,將與母親的互動模式,複製到人際關係及親密關係中。

迴避型依戀的人,對待親密感覺時,不想被打擾,需要自己的空間,但內心深處也渴望有一個人可以親近。

對有好感的異性,會刻意壓抑,表現的無動於衷、雲淡風輕,甚至排斥。

但是潛意識中,卻渴望異性靠近,希望與對方建立親密聯結、互動。只是因為不會輕易信任對方,恐懼感情的發生、發展。

期待與排斥並存,不敢輕易交付“真心”,因此糾結,採取迴避方式,不主動與異性接觸,在等待中消耗自己。

心理學:八成單身者,處於這種狀態,你是否也是其中一員

b.排斥婚姻。

一個生活在充滿爭吵、打罵的暴力家庭環境的人,會在潛意識中,埋下對婚姻的恐懼、不信任感。

一位來訪者,年過三十,他的父母感情不和,經常吵架。父親酗酒,每次喝醉酒,就對母親大打出手。母親軟弱,從不敢反抗。

他在家裡,總是謹小慎微,唯恐父親遷怒於他,壓抑是常態。

為了擺脫原生家庭的牽絆,他拼盡全力,成為普適意義的“單身貴族”。擁有的一切,依然抵消不了深切的自卑、不佩得,低價值感。

他是眾多女孩的心儀對象,卻對感情一無所知,不敢涉足。即使曾對一個女孩傾慕不已,依然只能遠遠地觀望無法走近表白。

給人的感覺,高冷、疏離,別人無法走進他的內心世界,心門一直關閉著。

不相信婚姻能帶來幸福,因為父母婚姻的陰影始終籠罩著他。

即使有女孩不離不棄地追隨,依然玩世不恭的逢場作戲,從未動心。

對婚姻的恐懼如影隨形,讓他獨身至今。

很多單親家庭,或父母婚姻不幸的年輕人,持有低質量的婚姻,不如高質量的單身的信念。

對婚姻的態度是寧缺毋濫,

寧可苦苦等待丘比特的箭射中,一直在期盼中單身,也不願將就,進入一段婚姻關係

不但原生家庭對人們的婚戀與否的影響深遠,而且自身經歷,及周圍環境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

心理學:八成單身者,處於這種狀態,你是否也是其中一員

知名婚戀網站珍愛網,曾對全國9000萬會員進行了抽樣調查:

調查發現,超過八成的人,因為自身和他人失敗的戀愛經歷而害怕戀愛。

也就是說,有8成單身者,都處於“自殺式單身”或者是潛在的“自殺式單身”的邊緣。

有網友詢問,與男友剛分手,發現怎樣做也忘不了對方,是否用一段新戀情,來安撫自己受傷的心。

理論上可以,實際生活中,並不可行。以另一個無辜的人,來填補自己的空窗期,讓對方成為備胎,是非常不公平的。

對自己來說,沒有和這段用情至深的戀愛,進行一個道別,會留下隱患,成為“未完成事件”,在以後的情感中,可能會重複上演類似劇情,即“強迫性”重複,無法尋找到真正的幸福。

即使是“被分手”,也不代表你不夠好,都是你的原因,導致分開的結局。

只能說明你們不是那麼合適、匹配,無需貶低、道德綁架自己,亦不必害怕開始新戀情,順其自然就好,總有一個人是你的良配,在不經意時出現。只需以開放心態接納自己,接受現實即可。

2.愛幻想。

“自殺式單身”群體,不擅長社交活動,喜歡獨處,因此有充裕時間幻想。

幻想激情浪漫的愛情不期而至,將時間都消耗在不切實際的想的層面。

心理學家哈特菲爾德提出“激情愛的理論”,他認為激情愛的實質,是個體的緊張,和喚起狀態,被貼上了愛情的標籤。

如英雄救美,易演繹出愛情佳話。就是因為在危急的狀態下,美女生理上高度喚起,這時候如果英雄從天而降,那麼就很容易被美女解釋為,英雄的出現,是她緊張的理由,於是危險過後,溫情和吸引油然而生。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是他們的標配。

他們很多人是“完美主義者”,期待即將來到身邊的人,是自己生命的拯救者,無堅不催,騎著白馬與自己邂逅。或如公主般閉進自己的生活,集所有優點於一身,無一點瑕疵。

心理學:八成單身者,處於這種狀態,你是否也是其中一員

他們只有心動,沒有行動,怎麼會脫單?

告別“自殺式單身”的三種方法

如果你是“自殺式單身”的一員,希望改變現狀,走出心理的糾結、矛盾,結束單身,可以嘗試以下三種方法

1. 覺察自己。

瞭解自己真實的想法,是終結“自殺式單身”的關鍵。

網友留言,自從與相戀五年的女朋友分手後,經常想起一起走過的日子,對她念念不忘,期待與對方複合。

情感諮詢師回覆,你是真的深愛前女友,還是習慣與對方一起生活,出於慣性,現在獨居不適應、不習慣?想清楚這點,才會從心出發,找到自己的幸福。

深刻覺察自己,是真的享受單身生活,還是對現狀、感情的逃避,是一種自我防禦,還是內心真切的渴求?

認識自己,重新發現自身的需求,非常重要,既是愛自己的表現,也是對生命的尊重、負責。

可以在紙上寫下兩項內容想要的生活、不想要的生活。讓內在期盼的生活,立體呈現,即潛意識意識化,看到即改變的開始。

2. 接受現實。

允許現在的單身狀態,接納自我的選擇,即使不符合社會普遍的認知,如“不能成為剩女(剩男)”,“結婚生子,傳宗接代”等。

每個人的選擇不同,無關對錯,有人不認可單身,有人樂在其中。

尊重自己的選擇,生活質量、生命狀態,遠比生存形式重要。健康的單身,是主動、積極的生活方式。

心理學:八成單身者,處於這種狀態,你是否也是其中一員


《慾望都市》裡的凱莉說:以前,單身說明你沒人要。現在,單身說明你很性感,說明你正從容不迫地挑選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挑選你想要與之一起生活的人。

只要不是消極的“自殺式單身”,生活方式並不重要。

3. 有選擇地參加社會活動

習慣獨處、宅在家裡,似乎與社會脫節,將外界屏蔽,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不與他人聯結,喪失了部分社會功能。長此以往,心身健康令人擔憂。

可以給自己一個緩衝先參加小範圍(幾個人)的聚會、約飯,邁出第一步。

還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活動,如組團健身、郊遊,或讀書會等,讓自己嘗試恢復社交能力,將內在能量投注出去,使身心愉悅,享受當下的美好。

也許緣份會不請自來,心儀的另一半,闖進自己的生活,徹底告別單身。

總之,改變現狀的意願,決定了你的行動力。人生有很多可能性,你值得擁有高品質的生活,也能尋找到獨有的幸福婚姻。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