錘鍊內心排除焦慮,學會與自己的“不舒服”相處

心理 大眾衛生報 大眾衛生報 2017-11-04

嘉惠在博士畢業前夕非常焦慮,她的論文送審後一直沒有消息,投出簡歷申請的工作職位也一波三折沒最終確定。親友都盡力安慰她說:“好事多磨,問題不會太大,再耐心等等。”可她覺得周圍的人都是在無用地敷衍著自己,所以她的焦慮情緒一直難於消退,甚至更趨強烈。後來,她這種需要他人給予自己一個合適的情緒出口的慾望越來越強烈,而家人的“無能”讓她越來越充滿了失望、憤怒和煩躁的情緒。最後,她不得已選擇到醫院心理科接受一次心理輔導。

這種現象在心理諮詢中極為常見,許多人發現自己沒辦法消解個人的難受感受,完全“把握不住”,內心特別難受,猶如一個快要爆炸的容器,隨時都可能會“崩裂”。

像嘉惠這類心理焦慮煩懣的人,都屬於這樣同一種心理類型——心思細膩、高自尊和低挫折容忍力。在順境中,他們的心理非常自在而適應環境;而在逆境中,由於抗挫折能力弱,內在心理空間狹窄,他們對模糊的前景和環境中的不利因素卻充滿極度焦慮和不安,而且這種難受的感覺會隨著時間膨脹,在內心不斷翻滾,折磨得他們不得安寧。他們自己沒辦法接受看起來十分嚴峻的心理挑戰,會本能地轉向周圍的親密關係,希望能夠找到一個精神導師來幫助自己分析現狀,判別發展走勢和指點迷津,從而穩定自己的情緒和內心。

錘鍊內心排除焦慮,學會與自己的“不舒服”相處

這類人無法忍受“難受”,從心理髮生髮展的過程分析,與他們早年的教養方式相關。

剛出生的嬰兒,自身產生了飢餓、寒冷、刺痛等不舒服感覺後,會通過立刻啼哭或叫喊來表達需求。最初嬰兒是無法忍受任何一點不舒服的感受,隨著教養過程的推移,幼兒知道,事情並不是都能立刻得到解決,有時還需要等待,有時根本就不能存有希望,他們逐漸學會了等待,尤其是面對特別複雜的情景。這就是成長帶給兒童的“心理促進”。這點讓他們知道,有些事情是無法自控的,不舒服的感覺是自然會發生的,不要急於馬上消除,而要耐心地堅持、等待或轉換努力的方向。

這種耐受挫折的能力如果能不斷得到提高,就能使得人在幼年期能夠在更為複雜的環境裡適應。這是他們寶貴的心理資本,使得他們能夠在未來遭遇更大的困境時,既不會擔心自己的能力和失控而心理崩潰,也不會怨天尤人,而是冷靜地、積極地來處理問題,並充分調用各種社會資源讓自己的處境逐漸變好。否則,這類人在成年後就容易步入高度焦慮“難受”的“歧途”。

對容易陷入高度焦慮的個體,當痛苦難堪的感覺襲來時,特別需要錘鍊自己的內心:

——接納自己“不舒服”的感覺。告訴自己,自己並不是世界上最倒黴的人,每個人都會遇到或大或小的煩惱,不要著急去消除這種不舒服的感覺。

——靜下心來和“不舒服”相處。在安靜的環境裡,用雙臂抱著自己,閉上眼睛,感覺是在擁抱別人。可以將個人的感受寫成文字來幫助自己梳理內心,也可以在問題解決完後,作為一種心路歷程詳細記載和思考。

——思考“不舒服”感覺的誘因,看看是由什麼問題所引起,有何方法能夠解決這些問題,哪些人可以幫助到自己,能夠解決問題的概率有多大?想好以後,就激發動機去逐一地實施這些行為。

——度過“不舒服”期後,要反思這個心路歷程,發現自己的變化,看看自己獲得了哪些心理資本。

隨著時間的推移,經過上述錘鍊後,這類人大多就會驚喜地發現,自己的“肚量”變大了許多,以前很多的“不舒服”現在居然無法再引起內心的震盪和波動,自己的心理空間變得更為寬敞明亮,能承接得住更多的生活磨難和挫折了。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精衛所、李則宣、黃任之/文,張麗/編

【我們只提供經專業記者編輯採編的靠譜內容,恭請您在此訂閱,或移步關注大眾衛生報微信公眾號“dzws001”,獲取更多實用健康衛生資訊,參與每週有獎答題互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