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有個探險家阿爾伯特·馮·勒柯克(Albert von Le Coq,1860年—1930年)。此人出身於極為富貴的人家,從他名字裡的“馮”(von)就能看出,此公是德國貴族出身。

正是因為出身豪門不差錢,勒柯克有足夠的錢財和時間去進行探險活動,當然這也需要勇氣和毅力。勒柯克主要的旨趣是在中亞地區和中國新疆地區進行探險,1902年,他作為柏林民族人類學博物館館長格倫威德爾的助手參與組織了前往中國新疆吐魯番的探險活動。

"

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有個探險家阿爾伯特·馮·勒柯克(Albert von Le Coq,1860年—1930年)。此人出身於極為富貴的人家,從他名字裡的“馮”(von)就能看出,此公是德國貴族出身。

正是因為出身豪門不差錢,勒柯克有足夠的錢財和時間去進行探險活動,當然這也需要勇氣和毅力。勒柯克主要的旨趣是在中亞地區和中國新疆地區進行探險,1902年,他作為柏林民族人類學博物館館長格倫威德爾的助手參與組織了前往中國新疆吐魯番的探險活動。

德國探險隊在新疆發現一塊銅錢,上面沒有漢字,鑄造國家早已湮沒

阿爾伯特·馮·勒柯克

1902年的這次探險收穫頗豐,得到了很多文物藏品。1904年,德皇威廉二世再次命柏林民族人類學博物館組織前往中國新疆吐魯番地區進行探險。但是,這一次館長格倫威德爾恰好患病,勒柯克便遞補成為探險隊的隊長。

勒柯克的探險和發掘做的很粗暴,甚至是破壞性的,譬如他在吐魯番就對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內的佛教和摩尼教壁畫進行了大規模切割。勒柯克在哈拉和卓、伯茲克里克、克孜爾等地進行了破壞性的大發掘,還蒐集並運走了大批文物。

在勒柯克所攫取的文物中,有不少是新疆地區出土的古代錢幣。勒柯克本人不是文物學家,也不懂中亞古代語言,但是他帶回德國的東西引起了很多學者的關注。1910年,德國回鵑語言學家繆勒(F.W.K. Muller)對勒柯克帶回的錢幣作了釋讀。

"

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有個探險家阿爾伯特·馮·勒柯克(Albert von Le Coq,1860年—1930年)。此人出身於極為富貴的人家,從他名字裡的“馮”(von)就能看出,此公是德國貴族出身。

正是因為出身豪門不差錢,勒柯克有足夠的錢財和時間去進行探險活動,當然這也需要勇氣和毅力。勒柯克主要的旨趣是在中亞地區和中國新疆地區進行探險,1902年,他作為柏林民族人類學博物館館長格倫威德爾的助手參與組織了前往中國新疆吐魯番的探險活動。

德國探險隊在新疆發現一塊銅錢,上面沒有漢字,鑄造國家早已湮沒

阿爾伯特·馮·勒柯克

1902年的這次探險收穫頗豐,得到了很多文物藏品。1904年,德皇威廉二世再次命柏林民族人類學博物館組織前往中國新疆吐魯番地區進行探險。但是,這一次館長格倫威德爾恰好患病,勒柯克便遞補成為探險隊的隊長。

勒柯克的探險和發掘做的很粗暴,甚至是破壞性的,譬如他在吐魯番就對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內的佛教和摩尼教壁畫進行了大規模切割。勒柯克在哈拉和卓、伯茲克里克、克孜爾等地進行了破壞性的大發掘,還蒐集並運走了大批文物。

在勒柯克所攫取的文物中,有不少是新疆地區出土的古代錢幣。勒柯克本人不是文物學家,也不懂中亞古代語言,但是他帶回德國的東西引起了很多學者的關注。1910年,德國回鵑語言學家繆勒(F.W.K. Muller)對勒柯克帶回的錢幣作了釋讀。

德國探險隊在新疆發現一塊銅錢,上面沒有漢字,鑄造國家早已湮沒

突騎施錢

這批錢幣中,有一枚形制類似於中國古代的圓形方孔錢,但是幣面並無漢字,而是在方孔四周環繞著幾個屈曲彎繞的古文字。繆勒是古回鶻文專家,很快斷定這是回鶻文字。經過對回鶻文的拉丁釋讀,錢幣四周的回鵑文被分解為4個單詞,轉寫為Turgis Kakhan Bai Bgi。

“Turgis”一詞根據發音,被斷定為中國歷史上的“突騎施”,而“Kakhan”就是可汗,中國北方、西北方遊牧民族君主尊號。後面的“Bai Bgi”當時暫為明確涵義,但是繆勒認為Bai

突騎施是突厥覆滅之後,西域地區興起的強大遊牧政權,其事蹟見諸於《舊唐書》和《新唐書》等文獻,一般被理解為突厥別部。勒柯克的發現是突騎施政權實物的第一次被發現,大概在勒柯克考察的同時,法國漢學家保羅·伯希和也在中國新疆地區發現了兩枚類似的突騎施錢幣。

"

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有個探險家阿爾伯特·馮·勒柯克(Albert von Le Coq,1860年—1930年)。此人出身於極為富貴的人家,從他名字裡的“馮”(von)就能看出,此公是德國貴族出身。

正是因為出身豪門不差錢,勒柯克有足夠的錢財和時間去進行探險活動,當然這也需要勇氣和毅力。勒柯克主要的旨趣是在中亞地區和中國新疆地區進行探險,1902年,他作為柏林民族人類學博物館館長格倫威德爾的助手參與組織了前往中國新疆吐魯番的探險活動。

德國探險隊在新疆發現一塊銅錢,上面沒有漢字,鑄造國家早已湮沒

阿爾伯特·馮·勒柯克

1902年的這次探險收穫頗豐,得到了很多文物藏品。1904年,德皇威廉二世再次命柏林民族人類學博物館組織前往中國新疆吐魯番地區進行探險。但是,這一次館長格倫威德爾恰好患病,勒柯克便遞補成為探險隊的隊長。

勒柯克的探險和發掘做的很粗暴,甚至是破壞性的,譬如他在吐魯番就對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內的佛教和摩尼教壁畫進行了大規模切割。勒柯克在哈拉和卓、伯茲克里克、克孜爾等地進行了破壞性的大發掘,還蒐集並運走了大批文物。

在勒柯克所攫取的文物中,有不少是新疆地區出土的古代錢幣。勒柯克本人不是文物學家,也不懂中亞古代語言,但是他帶回德國的東西引起了很多學者的關注。1910年,德國回鵑語言學家繆勒(F.W.K. Muller)對勒柯克帶回的錢幣作了釋讀。

德國探險隊在新疆發現一塊銅錢,上面沒有漢字,鑄造國家早已湮沒

突騎施錢

這批錢幣中,有一枚形制類似於中國古代的圓形方孔錢,但是幣面並無漢字,而是在方孔四周環繞著幾個屈曲彎繞的古文字。繆勒是古回鶻文專家,很快斷定這是回鶻文字。經過對回鶻文的拉丁釋讀,錢幣四周的回鵑文被分解為4個單詞,轉寫為Turgis Kakhan Bai Bgi。

“Turgis”一詞根據發音,被斷定為中國歷史上的“突騎施”,而“Kakhan”就是可汗,中國北方、西北方遊牧民族君主尊號。後面的“Bai Bgi”當時暫為明確涵義,但是繆勒認為Bai

突騎施是突厥覆滅之後,西域地區興起的強大遊牧政權,其事蹟見諸於《舊唐書》和《新唐書》等文獻,一般被理解為突厥別部。勒柯克的發現是突騎施政權實物的第一次被發現,大概在勒柯克考察的同時,法國漢學家保羅·伯希和也在中國新疆地區發現了兩枚類似的突騎施錢幣。

德國探險隊在新疆發現一塊銅錢,上面沒有漢字,鑄造國家早已湮沒

突騎施錢

此後,中外學者在新疆地區的考古工作中,也有零星突騎施錢幣的發現。世界上發現和收藏此類錢幣最多的是在原蘇聯地區,關於突騎施政權和貨幣的研究,同樣也是蘇聯取得的成果較多。

本文無意對突騎施貨幣進行太多考證,當然這也並非朱言能力所及。朱言僅僅對突騎施這個政權進行一些探討。突騎施是在西突厥覆滅後崛起的,當時正是武則天統治後期,比較有名的可汗有烏質勒、娑葛等。

關於突騎施的族源,常見的說法來自於新、舊《唐書》。《舊唐書·突厥傳》說:“突騎施烏質勒者,西突厥之別種也”;《新唐書·突厥傳》中說:“突騎施烏質勒,西突厥別部也”。

上述兩種說法表面看似一樣,但是仔細分別會發現區別,即“別種”與“別部”。朱言以為,所謂“別種”可能是突厥民族的分支,而“別部”則可能是突厥的依附部族。唐玄宗時期的宰相張九齡曾說“突騎施本非貴種,出自異姓”。2011年,西安西郊南村發掘了一座唐突騎施王子墓,墓中出土墓誌一方,志文中還說過“突騎施蓋烏孫之後”。

"

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有個探險家阿爾伯特·馮·勒柯克(Albert von Le Coq,1860年—1930年)。此人出身於極為富貴的人家,從他名字裡的“馮”(von)就能看出,此公是德國貴族出身。

正是因為出身豪門不差錢,勒柯克有足夠的錢財和時間去進行探險活動,當然這也需要勇氣和毅力。勒柯克主要的旨趣是在中亞地區和中國新疆地區進行探險,1902年,他作為柏林民族人類學博物館館長格倫威德爾的助手參與組織了前往中國新疆吐魯番的探險活動。

德國探險隊在新疆發現一塊銅錢,上面沒有漢字,鑄造國家早已湮沒

阿爾伯特·馮·勒柯克

1902年的這次探險收穫頗豐,得到了很多文物藏品。1904年,德皇威廉二世再次命柏林民族人類學博物館組織前往中國新疆吐魯番地區進行探險。但是,這一次館長格倫威德爾恰好患病,勒柯克便遞補成為探險隊的隊長。

勒柯克的探險和發掘做的很粗暴,甚至是破壞性的,譬如他在吐魯番就對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內的佛教和摩尼教壁畫進行了大規模切割。勒柯克在哈拉和卓、伯茲克里克、克孜爾等地進行了破壞性的大發掘,還蒐集並運走了大批文物。

在勒柯克所攫取的文物中,有不少是新疆地區出土的古代錢幣。勒柯克本人不是文物學家,也不懂中亞古代語言,但是他帶回德國的東西引起了很多學者的關注。1910年,德國回鵑語言學家繆勒(F.W.K. Muller)對勒柯克帶回的錢幣作了釋讀。

德國探險隊在新疆發現一塊銅錢,上面沒有漢字,鑄造國家早已湮沒

突騎施錢

這批錢幣中,有一枚形制類似於中國古代的圓形方孔錢,但是幣面並無漢字,而是在方孔四周環繞著幾個屈曲彎繞的古文字。繆勒是古回鶻文專家,很快斷定這是回鶻文字。經過對回鶻文的拉丁釋讀,錢幣四周的回鵑文被分解為4個單詞,轉寫為Turgis Kakhan Bai Bgi。

“Turgis”一詞根據發音,被斷定為中國歷史上的“突騎施”,而“Kakhan”就是可汗,中國北方、西北方遊牧民族君主尊號。後面的“Bai Bgi”當時暫為明確涵義,但是繆勒認為Bai

突騎施是突厥覆滅之後,西域地區興起的強大遊牧政權,其事蹟見諸於《舊唐書》和《新唐書》等文獻,一般被理解為突厥別部。勒柯克的發現是突騎施政權實物的第一次被發現,大概在勒柯克考察的同時,法國漢學家保羅·伯希和也在中國新疆地區發現了兩枚類似的突騎施錢幣。

德國探險隊在新疆發現一塊銅錢,上面沒有漢字,鑄造國家早已湮沒

突騎施錢

此後,中外學者在新疆地區的考古工作中,也有零星突騎施錢幣的發現。世界上發現和收藏此類錢幣最多的是在原蘇聯地區,關於突騎施政權和貨幣的研究,同樣也是蘇聯取得的成果較多。

本文無意對突騎施貨幣進行太多考證,當然這也並非朱言能力所及。朱言僅僅對突騎施這個政權進行一些探討。突騎施是在西突厥覆滅後崛起的,當時正是武則天統治後期,比較有名的可汗有烏質勒、娑葛等。

關於突騎施的族源,常見的說法來自於新、舊《唐書》。《舊唐書·突厥傳》說:“突騎施烏質勒者,西突厥之別種也”;《新唐書·突厥傳》中說:“突騎施烏質勒,西突厥別部也”。

上述兩種說法表面看似一樣,但是仔細分別會發現區別,即“別種”與“別部”。朱言以為,所謂“別種”可能是突厥民族的分支,而“別部”則可能是突厥的依附部族。唐玄宗時期的宰相張九齡曾說“突騎施本非貴種,出自異姓”。2011年,西安西郊南村發掘了一座唐突騎施王子墓,墓中出土墓誌一方,志文中還說過“突騎施蓋烏孫之後”。

德國探險隊在新疆發現一塊銅錢,上面沒有漢字,鑄造國家早已湮沒

東西突厥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說法?其實就說明了即便在唐代,當時人,甚至包括突騎施自己人都說不清自己的族源。甚至,現在還有一些學者認為突騎施是哈薩克族的部落,它所建立的汗國,是哈薩克歷史上第一次建立的汗國”。不過這種說法有點時間邏輯混亂,哈薩克族形成於15世紀,說突騎施是哈薩克人,很明顯顛倒了時間先後的歷史進程。

突騎施族源至今沒有定瓛,但是多數學者認為這個民族起源於漠北,南北朝時期西遷至西域,與突厥形成民族共同體。事實上,突厥也並非是現代意義的單一民族,而是來源成分複雜的民族共同體。

突騎施在中國和中亞政治歷史舞臺上嶄露頭角還是從唐朝開始。高宗顯慶二年(657年),唐朝平定西突厥賀魯叛亂之後,即著手在西域設立羈縻性質的都督府,將賀魯所部分為六都督府,其中僅突騎施部落就分了兩個都督府:以突騎施索葛莫賀部置嗢鹿州都督府(今新疆伊寧市一帶),突騎施阿利施部置絜山都督府(今伊犁河中游,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以北一帶),又置昆陵﹑蒙池兩都護府以統之,並隸安西都護府。

"

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有個探險家阿爾伯特·馮·勒柯克(Albert von Le Coq,1860年—1930年)。此人出身於極為富貴的人家,從他名字裡的“馮”(von)就能看出,此公是德國貴族出身。

正是因為出身豪門不差錢,勒柯克有足夠的錢財和時間去進行探險活動,當然這也需要勇氣和毅力。勒柯克主要的旨趣是在中亞地區和中國新疆地區進行探險,1902年,他作為柏林民族人類學博物館館長格倫威德爾的助手參與組織了前往中國新疆吐魯番的探險活動。

德國探險隊在新疆發現一塊銅錢,上面沒有漢字,鑄造國家早已湮沒

阿爾伯特·馮·勒柯克

1902年的這次探險收穫頗豐,得到了很多文物藏品。1904年,德皇威廉二世再次命柏林民族人類學博物館組織前往中國新疆吐魯番地區進行探險。但是,這一次館長格倫威德爾恰好患病,勒柯克便遞補成為探險隊的隊長。

勒柯克的探險和發掘做的很粗暴,甚至是破壞性的,譬如他在吐魯番就對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內的佛教和摩尼教壁畫進行了大規模切割。勒柯克在哈拉和卓、伯茲克里克、克孜爾等地進行了破壞性的大發掘,還蒐集並運走了大批文物。

在勒柯克所攫取的文物中,有不少是新疆地區出土的古代錢幣。勒柯克本人不是文物學家,也不懂中亞古代語言,但是他帶回德國的東西引起了很多學者的關注。1910年,德國回鵑語言學家繆勒(F.W.K. Muller)對勒柯克帶回的錢幣作了釋讀。

德國探險隊在新疆發現一塊銅錢,上面沒有漢字,鑄造國家早已湮沒

突騎施錢

這批錢幣中,有一枚形制類似於中國古代的圓形方孔錢,但是幣面並無漢字,而是在方孔四周環繞著幾個屈曲彎繞的古文字。繆勒是古回鶻文專家,很快斷定這是回鶻文字。經過對回鶻文的拉丁釋讀,錢幣四周的回鵑文被分解為4個單詞,轉寫為Turgis Kakhan Bai Bgi。

“Turgis”一詞根據發音,被斷定為中國歷史上的“突騎施”,而“Kakhan”就是可汗,中國北方、西北方遊牧民族君主尊號。後面的“Bai Bgi”當時暫為明確涵義,但是繆勒認為Bai

突騎施是突厥覆滅之後,西域地區興起的強大遊牧政權,其事蹟見諸於《舊唐書》和《新唐書》等文獻,一般被理解為突厥別部。勒柯克的發現是突騎施政權實物的第一次被發現,大概在勒柯克考察的同時,法國漢學家保羅·伯希和也在中國新疆地區發現了兩枚類似的突騎施錢幣。

德國探險隊在新疆發現一塊銅錢,上面沒有漢字,鑄造國家早已湮沒

突騎施錢

此後,中外學者在新疆地區的考古工作中,也有零星突騎施錢幣的發現。世界上發現和收藏此類錢幣最多的是在原蘇聯地區,關於突騎施政權和貨幣的研究,同樣也是蘇聯取得的成果較多。

本文無意對突騎施貨幣進行太多考證,當然這也並非朱言能力所及。朱言僅僅對突騎施這個政權進行一些探討。突騎施是在西突厥覆滅後崛起的,當時正是武則天統治後期,比較有名的可汗有烏質勒、娑葛等。

關於突騎施的族源,常見的說法來自於新、舊《唐書》。《舊唐書·突厥傳》說:“突騎施烏質勒者,西突厥之別種也”;《新唐書·突厥傳》中說:“突騎施烏質勒,西突厥別部也”。

上述兩種說法表面看似一樣,但是仔細分別會發現區別,即“別種”與“別部”。朱言以為,所謂“別種”可能是突厥民族的分支,而“別部”則可能是突厥的依附部族。唐玄宗時期的宰相張九齡曾說“突騎施本非貴種,出自異姓”。2011年,西安西郊南村發掘了一座唐突騎施王子墓,墓中出土墓誌一方,志文中還說過“突騎施蓋烏孫之後”。

德國探險隊在新疆發現一塊銅錢,上面沒有漢字,鑄造國家早已湮沒

東西突厥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說法?其實就說明了即便在唐代,當時人,甚至包括突騎施自己人都說不清自己的族源。甚至,現在還有一些學者認為突騎施是哈薩克族的部落,它所建立的汗國,是哈薩克歷史上第一次建立的汗國”。不過這種說法有點時間邏輯混亂,哈薩克族形成於15世紀,說突騎施是哈薩克人,很明顯顛倒了時間先後的歷史進程。

突騎施族源至今沒有定瓛,但是多數學者認為這個民族起源於漠北,南北朝時期西遷至西域,與突厥形成民族共同體。事實上,突厥也並非是現代意義的單一民族,而是來源成分複雜的民族共同體。

突騎施在中國和中亞政治歷史舞臺上嶄露頭角還是從唐朝開始。高宗顯慶二年(657年),唐朝平定西突厥賀魯叛亂之後,即著手在西域設立羈縻性質的都督府,將賀魯所部分為六都督府,其中僅突騎施部落就分了兩個都督府:以突騎施索葛莫賀部置嗢鹿州都督府(今新疆伊寧市一帶),突騎施阿利施部置絜山都督府(今伊犁河中游,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以北一帶),又置昆陵﹑蒙池兩都護府以統之,並隸安西都護府。

德國探險隊在新疆發現一塊銅錢,上面沒有漢字,鑄造國家早已湮沒

突厥人

唐朝在西域的這些治理單位都是羈縻性質,羈糜府州的都督、將軍們其實都是各遊牧部落的酋長。對於這些西突厥昔日附屬部族,長安並不真正信任。出於“以夷制夷”的考慮,唐朝又派原西突厥汗族的後裔,姓阿史那的突厥人去統領這些附屬部族的羈縻府州。

但是,這些被唐朝派去西域的突厥王族其實多在長安長大,或是質子,或是投誠、安置貴族或赦俘的家屬,他們在西域沒有任何根基,既無威望,又無能力。到了西域之後,這些阿史那家族的貴胄們往往或是自相殘殺,或是被諸部驅趕,無法在西域立足,甚或竟然反叛。

如此一來,唐廷在西域的羈糜府州地區竟成半空白狀態,史稱“虜無的君”,這就造成了突騎施部族崛起的條件。突騎施崛起於武周後期,其活動區域大致從今伊犁河流域起,南到錫爾河流域、北至巴爾喀什湖以西的沙漠乾旱草原地帶,與原西突厥活動地域基本吻合。最初的首領是突騎施部的酋長烏質勒,是為突騎施汗國的建立者。

"

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有個探險家阿爾伯特·馮·勒柯克(Albert von Le Coq,1860年—1930年)。此人出身於極為富貴的人家,從他名字裡的“馮”(von)就能看出,此公是德國貴族出身。

正是因為出身豪門不差錢,勒柯克有足夠的錢財和時間去進行探險活動,當然這也需要勇氣和毅力。勒柯克主要的旨趣是在中亞地區和中國新疆地區進行探險,1902年,他作為柏林民族人類學博物館館長格倫威德爾的助手參與組織了前往中國新疆吐魯番的探險活動。

德國探險隊在新疆發現一塊銅錢,上面沒有漢字,鑄造國家早已湮沒

阿爾伯特·馮·勒柯克

1902年的這次探險收穫頗豐,得到了很多文物藏品。1904年,德皇威廉二世再次命柏林民族人類學博物館組織前往中國新疆吐魯番地區進行探險。但是,這一次館長格倫威德爾恰好患病,勒柯克便遞補成為探險隊的隊長。

勒柯克的探險和發掘做的很粗暴,甚至是破壞性的,譬如他在吐魯番就對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內的佛教和摩尼教壁畫進行了大規模切割。勒柯克在哈拉和卓、伯茲克里克、克孜爾等地進行了破壞性的大發掘,還蒐集並運走了大批文物。

在勒柯克所攫取的文物中,有不少是新疆地區出土的古代錢幣。勒柯克本人不是文物學家,也不懂中亞古代語言,但是他帶回德國的東西引起了很多學者的關注。1910年,德國回鵑語言學家繆勒(F.W.K. Muller)對勒柯克帶回的錢幣作了釋讀。

德國探險隊在新疆發現一塊銅錢,上面沒有漢字,鑄造國家早已湮沒

突騎施錢

這批錢幣中,有一枚形制類似於中國古代的圓形方孔錢,但是幣面並無漢字,而是在方孔四周環繞著幾個屈曲彎繞的古文字。繆勒是古回鶻文專家,很快斷定這是回鶻文字。經過對回鶻文的拉丁釋讀,錢幣四周的回鵑文被分解為4個單詞,轉寫為Turgis Kakhan Bai Bgi。

“Turgis”一詞根據發音,被斷定為中國歷史上的“突騎施”,而“Kakhan”就是可汗,中國北方、西北方遊牧民族君主尊號。後面的“Bai Bgi”當時暫為明確涵義,但是繆勒認為Bai

突騎施是突厥覆滅之後,西域地區興起的強大遊牧政權,其事蹟見諸於《舊唐書》和《新唐書》等文獻,一般被理解為突厥別部。勒柯克的發現是突騎施政權實物的第一次被發現,大概在勒柯克考察的同時,法國漢學家保羅·伯希和也在中國新疆地區發現了兩枚類似的突騎施錢幣。

德國探險隊在新疆發現一塊銅錢,上面沒有漢字,鑄造國家早已湮沒

突騎施錢

此後,中外學者在新疆地區的考古工作中,也有零星突騎施錢幣的發現。世界上發現和收藏此類錢幣最多的是在原蘇聯地區,關於突騎施政權和貨幣的研究,同樣也是蘇聯取得的成果較多。

本文無意對突騎施貨幣進行太多考證,當然這也並非朱言能力所及。朱言僅僅對突騎施這個政權進行一些探討。突騎施是在西突厥覆滅後崛起的,當時正是武則天統治後期,比較有名的可汗有烏質勒、娑葛等。

關於突騎施的族源,常見的說法來自於新、舊《唐書》。《舊唐書·突厥傳》說:“突騎施烏質勒者,西突厥之別種也”;《新唐書·突厥傳》中說:“突騎施烏質勒,西突厥別部也”。

上述兩種說法表面看似一樣,但是仔細分別會發現區別,即“別種”與“別部”。朱言以為,所謂“別種”可能是突厥民族的分支,而“別部”則可能是突厥的依附部族。唐玄宗時期的宰相張九齡曾說“突騎施本非貴種,出自異姓”。2011年,西安西郊南村發掘了一座唐突騎施王子墓,墓中出土墓誌一方,志文中還說過“突騎施蓋烏孫之後”。

德國探險隊在新疆發現一塊銅錢,上面沒有漢字,鑄造國家早已湮沒

東西突厥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說法?其實就說明了即便在唐代,當時人,甚至包括突騎施自己人都說不清自己的族源。甚至,現在還有一些學者認為突騎施是哈薩克族的部落,它所建立的汗國,是哈薩克歷史上第一次建立的汗國”。不過這種說法有點時間邏輯混亂,哈薩克族形成於15世紀,說突騎施是哈薩克人,很明顯顛倒了時間先後的歷史進程。

突騎施族源至今沒有定瓛,但是多數學者認為這個民族起源於漠北,南北朝時期西遷至西域,與突厥形成民族共同體。事實上,突厥也並非是現代意義的單一民族,而是來源成分複雜的民族共同體。

突騎施在中國和中亞政治歷史舞臺上嶄露頭角還是從唐朝開始。高宗顯慶二年(657年),唐朝平定西突厥賀魯叛亂之後,即著手在西域設立羈縻性質的都督府,將賀魯所部分為六都督府,其中僅突騎施部落就分了兩個都督府:以突騎施索葛莫賀部置嗢鹿州都督府(今新疆伊寧市一帶),突騎施阿利施部置絜山都督府(今伊犁河中游,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以北一帶),又置昆陵﹑蒙池兩都護府以統之,並隸安西都護府。

德國探險隊在新疆發現一塊銅錢,上面沒有漢字,鑄造國家早已湮沒

突厥人

唐朝在西域的這些治理單位都是羈縻性質,羈糜府州的都督、將軍們其實都是各遊牧部落的酋長。對於這些西突厥昔日附屬部族,長安並不真正信任。出於“以夷制夷”的考慮,唐朝又派原西突厥汗族的後裔,姓阿史那的突厥人去統領這些附屬部族的羈縻府州。

但是,這些被唐朝派去西域的突厥王族其實多在長安長大,或是質子,或是投誠、安置貴族或赦俘的家屬,他們在西域沒有任何根基,既無威望,又無能力。到了西域之後,這些阿史那家族的貴胄們往往或是自相殘殺,或是被諸部驅趕,無法在西域立足,甚或竟然反叛。

如此一來,唐廷在西域的羈糜府州地區竟成半空白狀態,史稱“虜無的君”,這就造成了突騎施部族崛起的條件。突騎施崛起於武周後期,其活動區域大致從今伊犁河流域起,南到錫爾河流域、北至巴爾喀什湖以西的沙漠乾旱草原地帶,與原西突厥活動地域基本吻合。最初的首領是突騎施部的酋長烏質勒,是為突騎施汗國的建立者。

德國探險隊在新疆發現一塊銅錢,上面沒有漢字,鑄造國家早已湮沒

唐朝西北諸羈縻府州

烏質勒深得部族人心,在周圍諸部中也很有威信,諸部都願意歸附,他將歸附各部整合為20個單位,任命為20都督,各自領兵7千,總合近15萬人,形成了強大的軍事力量。武則天為了制衡突騎施勢力,於是任命突騎施人舊日宗主西突厥王族後裔阿史那斛瑟羅為左屯衛將軍、平西軍大總管,出鎮碎葉。

但是,當斛瑟羅領兵來西域的時候,看到烏質勒的勢力,竟不敢前進,退回了長安。烏質勒於是攻佔了大唐在西域四鎮之一的碎葉,設為自己的牙帳。此外,烏質勒還以自己的長子娑葛所駐的弓月城(今新疆伊犁)為小牙,一個突騎施汗國初具規模。

深知不可觸怒天朝的烏質勒,還在聖歷二年(699年)把自己的另一個兒子遮弩送到長安作質子,以表示自己絕無與唐朝作對的心跡。對於烏質勒的軟硬兩手,武周朝廷無可奈何,只能“厚加慰撫”。神龍二年(706年),唐中宗封烏質勒懷德郡王。

"

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有個探險家阿爾伯特·馮·勒柯克(Albert von Le Coq,1860年—1930年)。此人出身於極為富貴的人家,從他名字裡的“馮”(von)就能看出,此公是德國貴族出身。

正是因為出身豪門不差錢,勒柯克有足夠的錢財和時間去進行探險活動,當然這也需要勇氣和毅力。勒柯克主要的旨趣是在中亞地區和中國新疆地區進行探險,1902年,他作為柏林民族人類學博物館館長格倫威德爾的助手參與組織了前往中國新疆吐魯番的探險活動。

德國探險隊在新疆發現一塊銅錢,上面沒有漢字,鑄造國家早已湮沒

阿爾伯特·馮·勒柯克

1902年的這次探險收穫頗豐,得到了很多文物藏品。1904年,德皇威廉二世再次命柏林民族人類學博物館組織前往中國新疆吐魯番地區進行探險。但是,這一次館長格倫威德爾恰好患病,勒柯克便遞補成為探險隊的隊長。

勒柯克的探險和發掘做的很粗暴,甚至是破壞性的,譬如他在吐魯番就對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內的佛教和摩尼教壁畫進行了大規模切割。勒柯克在哈拉和卓、伯茲克里克、克孜爾等地進行了破壞性的大發掘,還蒐集並運走了大批文物。

在勒柯克所攫取的文物中,有不少是新疆地區出土的古代錢幣。勒柯克本人不是文物學家,也不懂中亞古代語言,但是他帶回德國的東西引起了很多學者的關注。1910年,德國回鵑語言學家繆勒(F.W.K. Muller)對勒柯克帶回的錢幣作了釋讀。

德國探險隊在新疆發現一塊銅錢,上面沒有漢字,鑄造國家早已湮沒

突騎施錢

這批錢幣中,有一枚形制類似於中國古代的圓形方孔錢,但是幣面並無漢字,而是在方孔四周環繞著幾個屈曲彎繞的古文字。繆勒是古回鶻文專家,很快斷定這是回鶻文字。經過對回鶻文的拉丁釋讀,錢幣四周的回鵑文被分解為4個單詞,轉寫為Turgis Kakhan Bai Bgi。

“Turgis”一詞根據發音,被斷定為中國歷史上的“突騎施”,而“Kakhan”就是可汗,中國北方、西北方遊牧民族君主尊號。後面的“Bai Bgi”當時暫為明確涵義,但是繆勒認為Bai

突騎施是突厥覆滅之後,西域地區興起的強大遊牧政權,其事蹟見諸於《舊唐書》和《新唐書》等文獻,一般被理解為突厥別部。勒柯克的發現是突騎施政權實物的第一次被發現,大概在勒柯克考察的同時,法國漢學家保羅·伯希和也在中國新疆地區發現了兩枚類似的突騎施錢幣。

德國探險隊在新疆發現一塊銅錢,上面沒有漢字,鑄造國家早已湮沒

突騎施錢

此後,中外學者在新疆地區的考古工作中,也有零星突騎施錢幣的發現。世界上發現和收藏此類錢幣最多的是在原蘇聯地區,關於突騎施政權和貨幣的研究,同樣也是蘇聯取得的成果較多。

本文無意對突騎施貨幣進行太多考證,當然這也並非朱言能力所及。朱言僅僅對突騎施這個政權進行一些探討。突騎施是在西突厥覆滅後崛起的,當時正是武則天統治後期,比較有名的可汗有烏質勒、娑葛等。

關於突騎施的族源,常見的說法來自於新、舊《唐書》。《舊唐書·突厥傳》說:“突騎施烏質勒者,西突厥之別種也”;《新唐書·突厥傳》中說:“突騎施烏質勒,西突厥別部也”。

上述兩種說法表面看似一樣,但是仔細分別會發現區別,即“別種”與“別部”。朱言以為,所謂“別種”可能是突厥民族的分支,而“別部”則可能是突厥的依附部族。唐玄宗時期的宰相張九齡曾說“突騎施本非貴種,出自異姓”。2011年,西安西郊南村發掘了一座唐突騎施王子墓,墓中出土墓誌一方,志文中還說過“突騎施蓋烏孫之後”。

德國探險隊在新疆發現一塊銅錢,上面沒有漢字,鑄造國家早已湮沒

東西突厥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說法?其實就說明了即便在唐代,當時人,甚至包括突騎施自己人都說不清自己的族源。甚至,現在還有一些學者認為突騎施是哈薩克族的部落,它所建立的汗國,是哈薩克歷史上第一次建立的汗國”。不過這種說法有點時間邏輯混亂,哈薩克族形成於15世紀,說突騎施是哈薩克人,很明顯顛倒了時間先後的歷史進程。

突騎施族源至今沒有定瓛,但是多數學者認為這個民族起源於漠北,南北朝時期西遷至西域,與突厥形成民族共同體。事實上,突厥也並非是現代意義的單一民族,而是來源成分複雜的民族共同體。

突騎施在中國和中亞政治歷史舞臺上嶄露頭角還是從唐朝開始。高宗顯慶二年(657年),唐朝平定西突厥賀魯叛亂之後,即著手在西域設立羈縻性質的都督府,將賀魯所部分為六都督府,其中僅突騎施部落就分了兩個都督府:以突騎施索葛莫賀部置嗢鹿州都督府(今新疆伊寧市一帶),突騎施阿利施部置絜山都督府(今伊犁河中游,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以北一帶),又置昆陵﹑蒙池兩都護府以統之,並隸安西都護府。

德國探險隊在新疆發現一塊銅錢,上面沒有漢字,鑄造國家早已湮沒

突厥人

唐朝在西域的這些治理單位都是羈縻性質,羈糜府州的都督、將軍們其實都是各遊牧部落的酋長。對於這些西突厥昔日附屬部族,長安並不真正信任。出於“以夷制夷”的考慮,唐朝又派原西突厥汗族的後裔,姓阿史那的突厥人去統領這些附屬部族的羈縻府州。

但是,這些被唐朝派去西域的突厥王族其實多在長安長大,或是質子,或是投誠、安置貴族或赦俘的家屬,他們在西域沒有任何根基,既無威望,又無能力。到了西域之後,這些阿史那家族的貴胄們往往或是自相殘殺,或是被諸部驅趕,無法在西域立足,甚或竟然反叛。

如此一來,唐廷在西域的羈糜府州地區竟成半空白狀態,史稱“虜無的君”,這就造成了突騎施部族崛起的條件。突騎施崛起於武周後期,其活動區域大致從今伊犁河流域起,南到錫爾河流域、北至巴爾喀什湖以西的沙漠乾旱草原地帶,與原西突厥活動地域基本吻合。最初的首領是突騎施部的酋長烏質勒,是為突騎施汗國的建立者。

德國探險隊在新疆發現一塊銅錢,上面沒有漢字,鑄造國家早已湮沒

唐朝西北諸羈縻府州

烏質勒深得部族人心,在周圍諸部中也很有威信,諸部都願意歸附,他將歸附各部整合為20個單位,任命為20都督,各自領兵7千,總合近15萬人,形成了強大的軍事力量。武則天為了制衡突騎施勢力,於是任命突騎施人舊日宗主西突厥王族後裔阿史那斛瑟羅為左屯衛將軍、平西軍大總管,出鎮碎葉。

但是,當斛瑟羅領兵來西域的時候,看到烏質勒的勢力,竟不敢前進,退回了長安。烏質勒於是攻佔了大唐在西域四鎮之一的碎葉,設為自己的牙帳。此外,烏質勒還以自己的長子娑葛所駐的弓月城(今新疆伊犁)為小牙,一個突騎施汗國初具規模。

深知不可觸怒天朝的烏質勒,還在聖歷二年(699年)把自己的另一個兒子遮弩送到長安作質子,以表示自己絕無與唐朝作對的心跡。對於烏質勒的軟硬兩手,武周朝廷無可奈何,只能“厚加慰撫”。神龍二年(706年),唐中宗封烏質勒懷德郡王。

德國探險隊在新疆發現一塊銅錢,上面沒有漢字,鑄造國家早已湮沒

電視劇裡的烏質勒

受封郡王的當年,烏質勒就病死了,其子娑葛襲封。在突騎施崛起的同一時代,突厥阿史那家族那些不甘心汗國覆亡的後人們也在醞釀復興霸業,早在高宗永淳元年(682年),突厥吐屯啜骨咄祿糾眾七百反抗唐朝,佔領黑沙城(今內蒙古呼和浩特西北),佔領漠北的烏德鞬山(今蒙古國鄂爾渾河杭愛山),建北牙,又建南牙於黑沙城(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北),重建突厥政權,自號頡跌利施可汗,即後突厥汗國。

後突厥汗國與唐朝幾番和戰,到了天授二年(691年),默啜可汗成為其領袖,迎來了真正意義的復興。至聖曆元年(698年),默啜可汗重建東到渤海灣,西到天山的突厥帝國。復興之後的突厥汗國與突騎施汗國發生了衝突。唐睿宗景雲二年(711年),後突厥汗國大破突騎施,突騎施可汗娑葛戰敗而死,突騎施汗國遂告隕滅。

"

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有個探險家阿爾伯特·馮·勒柯克(Albert von Le Coq,1860年—1930年)。此人出身於極為富貴的人家,從他名字裡的“馮”(von)就能看出,此公是德國貴族出身。

正是因為出身豪門不差錢,勒柯克有足夠的錢財和時間去進行探險活動,當然這也需要勇氣和毅力。勒柯克主要的旨趣是在中亞地區和中國新疆地區進行探險,1902年,他作為柏林民族人類學博物館館長格倫威德爾的助手參與組織了前往中國新疆吐魯番的探險活動。

德國探險隊在新疆發現一塊銅錢,上面沒有漢字,鑄造國家早已湮沒

阿爾伯特·馮·勒柯克

1902年的這次探險收穫頗豐,得到了很多文物藏品。1904年,德皇威廉二世再次命柏林民族人類學博物館組織前往中國新疆吐魯番地區進行探險。但是,這一次館長格倫威德爾恰好患病,勒柯克便遞補成為探險隊的隊長。

勒柯克的探險和發掘做的很粗暴,甚至是破壞性的,譬如他在吐魯番就對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內的佛教和摩尼教壁畫進行了大規模切割。勒柯克在哈拉和卓、伯茲克里克、克孜爾等地進行了破壞性的大發掘,還蒐集並運走了大批文物。

在勒柯克所攫取的文物中,有不少是新疆地區出土的古代錢幣。勒柯克本人不是文物學家,也不懂中亞古代語言,但是他帶回德國的東西引起了很多學者的關注。1910年,德國回鵑語言學家繆勒(F.W.K. Muller)對勒柯克帶回的錢幣作了釋讀。

德國探險隊在新疆發現一塊銅錢,上面沒有漢字,鑄造國家早已湮沒

突騎施錢

這批錢幣中,有一枚形制類似於中國古代的圓形方孔錢,但是幣面並無漢字,而是在方孔四周環繞著幾個屈曲彎繞的古文字。繆勒是古回鶻文專家,很快斷定這是回鶻文字。經過對回鶻文的拉丁釋讀,錢幣四周的回鵑文被分解為4個單詞,轉寫為Turgis Kakhan Bai Bgi。

“Turgis”一詞根據發音,被斷定為中國歷史上的“突騎施”,而“Kakhan”就是可汗,中國北方、西北方遊牧民族君主尊號。後面的“Bai Bgi”當時暫為明確涵義,但是繆勒認為Bai

突騎施是突厥覆滅之後,西域地區興起的強大遊牧政權,其事蹟見諸於《舊唐書》和《新唐書》等文獻,一般被理解為突厥別部。勒柯克的發現是突騎施政權實物的第一次被發現,大概在勒柯克考察的同時,法國漢學家保羅·伯希和也在中國新疆地區發現了兩枚類似的突騎施錢幣。

德國探險隊在新疆發現一塊銅錢,上面沒有漢字,鑄造國家早已湮沒

突騎施錢

此後,中外學者在新疆地區的考古工作中,也有零星突騎施錢幣的發現。世界上發現和收藏此類錢幣最多的是在原蘇聯地區,關於突騎施政權和貨幣的研究,同樣也是蘇聯取得的成果較多。

本文無意對突騎施貨幣進行太多考證,當然這也並非朱言能力所及。朱言僅僅對突騎施這個政權進行一些探討。突騎施是在西突厥覆滅後崛起的,當時正是武則天統治後期,比較有名的可汗有烏質勒、娑葛等。

關於突騎施的族源,常見的說法來自於新、舊《唐書》。《舊唐書·突厥傳》說:“突騎施烏質勒者,西突厥之別種也”;《新唐書·突厥傳》中說:“突騎施烏質勒,西突厥別部也”。

上述兩種說法表面看似一樣,但是仔細分別會發現區別,即“別種”與“別部”。朱言以為,所謂“別種”可能是突厥民族的分支,而“別部”則可能是突厥的依附部族。唐玄宗時期的宰相張九齡曾說“突騎施本非貴種,出自異姓”。2011年,西安西郊南村發掘了一座唐突騎施王子墓,墓中出土墓誌一方,志文中還說過“突騎施蓋烏孫之後”。

德國探險隊在新疆發現一塊銅錢,上面沒有漢字,鑄造國家早已湮沒

東西突厥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說法?其實就說明了即便在唐代,當時人,甚至包括突騎施自己人都說不清自己的族源。甚至,現在還有一些學者認為突騎施是哈薩克族的部落,它所建立的汗國,是哈薩克歷史上第一次建立的汗國”。不過這種說法有點時間邏輯混亂,哈薩克族形成於15世紀,說突騎施是哈薩克人,很明顯顛倒了時間先後的歷史進程。

突騎施族源至今沒有定瓛,但是多數學者認為這個民族起源於漠北,南北朝時期西遷至西域,與突厥形成民族共同體。事實上,突厥也並非是現代意義的單一民族,而是來源成分複雜的民族共同體。

突騎施在中國和中亞政治歷史舞臺上嶄露頭角還是從唐朝開始。高宗顯慶二年(657年),唐朝平定西突厥賀魯叛亂之後,即著手在西域設立羈縻性質的都督府,將賀魯所部分為六都督府,其中僅突騎施部落就分了兩個都督府:以突騎施索葛莫賀部置嗢鹿州都督府(今新疆伊寧市一帶),突騎施阿利施部置絜山都督府(今伊犁河中游,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以北一帶),又置昆陵﹑蒙池兩都護府以統之,並隸安西都護府。

德國探險隊在新疆發現一塊銅錢,上面沒有漢字,鑄造國家早已湮沒

突厥人

唐朝在西域的這些治理單位都是羈縻性質,羈糜府州的都督、將軍們其實都是各遊牧部落的酋長。對於這些西突厥昔日附屬部族,長安並不真正信任。出於“以夷制夷”的考慮,唐朝又派原西突厥汗族的後裔,姓阿史那的突厥人去統領這些附屬部族的羈縻府州。

但是,這些被唐朝派去西域的突厥王族其實多在長安長大,或是質子,或是投誠、安置貴族或赦俘的家屬,他們在西域沒有任何根基,既無威望,又無能力。到了西域之後,這些阿史那家族的貴胄們往往或是自相殘殺,或是被諸部驅趕,無法在西域立足,甚或竟然反叛。

如此一來,唐廷在西域的羈糜府州地區竟成半空白狀態,史稱“虜無的君”,這就造成了突騎施部族崛起的條件。突騎施崛起於武周後期,其活動區域大致從今伊犁河流域起,南到錫爾河流域、北至巴爾喀什湖以西的沙漠乾旱草原地帶,與原西突厥活動地域基本吻合。最初的首領是突騎施部的酋長烏質勒,是為突騎施汗國的建立者。

德國探險隊在新疆發現一塊銅錢,上面沒有漢字,鑄造國家早已湮沒

唐朝西北諸羈縻府州

烏質勒深得部族人心,在周圍諸部中也很有威信,諸部都願意歸附,他將歸附各部整合為20個單位,任命為20都督,各自領兵7千,總合近15萬人,形成了強大的軍事力量。武則天為了制衡突騎施勢力,於是任命突騎施人舊日宗主西突厥王族後裔阿史那斛瑟羅為左屯衛將軍、平西軍大總管,出鎮碎葉。

但是,當斛瑟羅領兵來西域的時候,看到烏質勒的勢力,竟不敢前進,退回了長安。烏質勒於是攻佔了大唐在西域四鎮之一的碎葉,設為自己的牙帳。此外,烏質勒還以自己的長子娑葛所駐的弓月城(今新疆伊犁)為小牙,一個突騎施汗國初具規模。

深知不可觸怒天朝的烏質勒,還在聖歷二年(699年)把自己的另一個兒子遮弩送到長安作質子,以表示自己絕無與唐朝作對的心跡。對於烏質勒的軟硬兩手,武周朝廷無可奈何,只能“厚加慰撫”。神龍二年(706年),唐中宗封烏質勒懷德郡王。

德國探險隊在新疆發現一塊銅錢,上面沒有漢字,鑄造國家早已湮沒

電視劇裡的烏質勒

受封郡王的當年,烏質勒就病死了,其子娑葛襲封。在突騎施崛起的同一時代,突厥阿史那家族那些不甘心汗國覆亡的後人們也在醞釀復興霸業,早在高宗永淳元年(682年),突厥吐屯啜骨咄祿糾眾七百反抗唐朝,佔領黑沙城(今內蒙古呼和浩特西北),佔領漠北的烏德鞬山(今蒙古國鄂爾渾河杭愛山),建北牙,又建南牙於黑沙城(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北),重建突厥政權,自號頡跌利施可汗,即後突厥汗國。

後突厥汗國與唐朝幾番和戰,到了天授二年(691年),默啜可汗成為其領袖,迎來了真正意義的復興。至聖曆元年(698年),默啜可汗重建東到渤海灣,西到天山的突厥帝國。復興之後的突厥汗國與突騎施汗國發生了衝突。唐睿宗景雲二年(711年),後突厥汗國大破突騎施,突騎施可汗娑葛戰敗而死,突騎施汗國遂告隕滅。

德國探險隊在新疆發現一塊銅錢,上面沒有漢字,鑄造國家早已湮沒

後突厥汗國

到了唐玄宗開元四年(716年),後突厥的默啜可汗為拔野古部落殺死,經過一番汗位激烈爭奪,骨咄祿的兒子默棘連即位,成為毗伽可汗。毗伽可汗對唐朝採取恭順態度,對於西域諸部也不積極進取,所以在這個背景下,西部突騎施又重新崛起。

這一次突騎施部族復興的領袖名叫蘇祿,他並不是真正的突騎施人,而是原依附突騎施的車鼻施部落的首領。後突厥的默啜可汗死後,蘇祿就自立為可汗,但他並不以自己的部族車鼻施為名,而仍稱突騎施可汗,以示自己是烏質勒王業的繼承者。

蘇祿可汗在西域各方勢力中間縱橫捭闔,巧妙周旋,與後突厥、吐蕃兩國聯姻,娶兩國公主為妻。開元五年(715年),蘇祿可汗主動來到長安,向唐廷表忠。懷柔遠人是天朝極願意所的事情,玄宗拜蘇祿為左羽林大將軍、順國公,命他為金方道經略大使,進號忠順可汗。金方即西方,這是正式承認了蘇祿對原西突厥所屬各部的統治權。

"

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有個探險家阿爾伯特·馮·勒柯克(Albert von Le Coq,1860年—1930年)。此人出身於極為富貴的人家,從他名字裡的“馮”(von)就能看出,此公是德國貴族出身。

正是因為出身豪門不差錢,勒柯克有足夠的錢財和時間去進行探險活動,當然這也需要勇氣和毅力。勒柯克主要的旨趣是在中亞地區和中國新疆地區進行探險,1902年,他作為柏林民族人類學博物館館長格倫威德爾的助手參與組織了前往中國新疆吐魯番的探險活動。

德國探險隊在新疆發現一塊銅錢,上面沒有漢字,鑄造國家早已湮沒

阿爾伯特·馮·勒柯克

1902年的這次探險收穫頗豐,得到了很多文物藏品。1904年,德皇威廉二世再次命柏林民族人類學博物館組織前往中國新疆吐魯番地區進行探險。但是,這一次館長格倫威德爾恰好患病,勒柯克便遞補成為探險隊的隊長。

勒柯克的探險和發掘做的很粗暴,甚至是破壞性的,譬如他在吐魯番就對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內的佛教和摩尼教壁畫進行了大規模切割。勒柯克在哈拉和卓、伯茲克里克、克孜爾等地進行了破壞性的大發掘,還蒐集並運走了大批文物。

在勒柯克所攫取的文物中,有不少是新疆地區出土的古代錢幣。勒柯克本人不是文物學家,也不懂中亞古代語言,但是他帶回德國的東西引起了很多學者的關注。1910年,德國回鵑語言學家繆勒(F.W.K. Muller)對勒柯克帶回的錢幣作了釋讀。

德國探險隊在新疆發現一塊銅錢,上面沒有漢字,鑄造國家早已湮沒

突騎施錢

這批錢幣中,有一枚形制類似於中國古代的圓形方孔錢,但是幣面並無漢字,而是在方孔四周環繞著幾個屈曲彎繞的古文字。繆勒是古回鶻文專家,很快斷定這是回鶻文字。經過對回鶻文的拉丁釋讀,錢幣四周的回鵑文被分解為4個單詞,轉寫為Turgis Kakhan Bai Bgi。

“Turgis”一詞根據發音,被斷定為中國歷史上的“突騎施”,而“Kakhan”就是可汗,中國北方、西北方遊牧民族君主尊號。後面的“Bai Bgi”當時暫為明確涵義,但是繆勒認為Bai

突騎施是突厥覆滅之後,西域地區興起的強大遊牧政權,其事蹟見諸於《舊唐書》和《新唐書》等文獻,一般被理解為突厥別部。勒柯克的發現是突騎施政權實物的第一次被發現,大概在勒柯克考察的同時,法國漢學家保羅·伯希和也在中國新疆地區發現了兩枚類似的突騎施錢幣。

德國探險隊在新疆發現一塊銅錢,上面沒有漢字,鑄造國家早已湮沒

突騎施錢

此後,中外學者在新疆地區的考古工作中,也有零星突騎施錢幣的發現。世界上發現和收藏此類錢幣最多的是在原蘇聯地區,關於突騎施政權和貨幣的研究,同樣也是蘇聯取得的成果較多。

本文無意對突騎施貨幣進行太多考證,當然這也並非朱言能力所及。朱言僅僅對突騎施這個政權進行一些探討。突騎施是在西突厥覆滅後崛起的,當時正是武則天統治後期,比較有名的可汗有烏質勒、娑葛等。

關於突騎施的族源,常見的說法來自於新、舊《唐書》。《舊唐書·突厥傳》說:“突騎施烏質勒者,西突厥之別種也”;《新唐書·突厥傳》中說:“突騎施烏質勒,西突厥別部也”。

上述兩種說法表面看似一樣,但是仔細分別會發現區別,即“別種”與“別部”。朱言以為,所謂“別種”可能是突厥民族的分支,而“別部”則可能是突厥的依附部族。唐玄宗時期的宰相張九齡曾說“突騎施本非貴種,出自異姓”。2011年,西安西郊南村發掘了一座唐突騎施王子墓,墓中出土墓誌一方,志文中還說過“突騎施蓋烏孫之後”。

德國探險隊在新疆發現一塊銅錢,上面沒有漢字,鑄造國家早已湮沒

東西突厥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說法?其實就說明了即便在唐代,當時人,甚至包括突騎施自己人都說不清自己的族源。甚至,現在還有一些學者認為突騎施是哈薩克族的部落,它所建立的汗國,是哈薩克歷史上第一次建立的汗國”。不過這種說法有點時間邏輯混亂,哈薩克族形成於15世紀,說突騎施是哈薩克人,很明顯顛倒了時間先後的歷史進程。

突騎施族源至今沒有定瓛,但是多數學者認為這個民族起源於漠北,南北朝時期西遷至西域,與突厥形成民族共同體。事實上,突厥也並非是現代意義的單一民族,而是來源成分複雜的民族共同體。

突騎施在中國和中亞政治歷史舞臺上嶄露頭角還是從唐朝開始。高宗顯慶二年(657年),唐朝平定西突厥賀魯叛亂之後,即著手在西域設立羈縻性質的都督府,將賀魯所部分為六都督府,其中僅突騎施部落就分了兩個都督府:以突騎施索葛莫賀部置嗢鹿州都督府(今新疆伊寧市一帶),突騎施阿利施部置絜山都督府(今伊犁河中游,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以北一帶),又置昆陵﹑蒙池兩都護府以統之,並隸安西都護府。

德國探險隊在新疆發現一塊銅錢,上面沒有漢字,鑄造國家早已湮沒

突厥人

唐朝在西域的這些治理單位都是羈縻性質,羈糜府州的都督、將軍們其實都是各遊牧部落的酋長。對於這些西突厥昔日附屬部族,長安並不真正信任。出於“以夷制夷”的考慮,唐朝又派原西突厥汗族的後裔,姓阿史那的突厥人去統領這些附屬部族的羈縻府州。

但是,這些被唐朝派去西域的突厥王族其實多在長安長大,或是質子,或是投誠、安置貴族或赦俘的家屬,他們在西域沒有任何根基,既無威望,又無能力。到了西域之後,這些阿史那家族的貴胄們往往或是自相殘殺,或是被諸部驅趕,無法在西域立足,甚或竟然反叛。

如此一來,唐廷在西域的羈糜府州地區竟成半空白狀態,史稱“虜無的君”,這就造成了突騎施部族崛起的條件。突騎施崛起於武周後期,其活動區域大致從今伊犁河流域起,南到錫爾河流域、北至巴爾喀什湖以西的沙漠乾旱草原地帶,與原西突厥活動地域基本吻合。最初的首領是突騎施部的酋長烏質勒,是為突騎施汗國的建立者。

德國探險隊在新疆發現一塊銅錢,上面沒有漢字,鑄造國家早已湮沒

唐朝西北諸羈縻府州

烏質勒深得部族人心,在周圍諸部中也很有威信,諸部都願意歸附,他將歸附各部整合為20個單位,任命為20都督,各自領兵7千,總合近15萬人,形成了強大的軍事力量。武則天為了制衡突騎施勢力,於是任命突騎施人舊日宗主西突厥王族後裔阿史那斛瑟羅為左屯衛將軍、平西軍大總管,出鎮碎葉。

但是,當斛瑟羅領兵來西域的時候,看到烏質勒的勢力,竟不敢前進,退回了長安。烏質勒於是攻佔了大唐在西域四鎮之一的碎葉,設為自己的牙帳。此外,烏質勒還以自己的長子娑葛所駐的弓月城(今新疆伊犁)為小牙,一個突騎施汗國初具規模。

深知不可觸怒天朝的烏質勒,還在聖歷二年(699年)把自己的另一個兒子遮弩送到長安作質子,以表示自己絕無與唐朝作對的心跡。對於烏質勒的軟硬兩手,武周朝廷無可奈何,只能“厚加慰撫”。神龍二年(706年),唐中宗封烏質勒懷德郡王。

德國探險隊在新疆發現一塊銅錢,上面沒有漢字,鑄造國家早已湮沒

電視劇裡的烏質勒

受封郡王的當年,烏質勒就病死了,其子娑葛襲封。在突騎施崛起的同一時代,突厥阿史那家族那些不甘心汗國覆亡的後人們也在醞釀復興霸業,早在高宗永淳元年(682年),突厥吐屯啜骨咄祿糾眾七百反抗唐朝,佔領黑沙城(今內蒙古呼和浩特西北),佔領漠北的烏德鞬山(今蒙古國鄂爾渾河杭愛山),建北牙,又建南牙於黑沙城(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北),重建突厥政權,自號頡跌利施可汗,即後突厥汗國。

後突厥汗國與唐朝幾番和戰,到了天授二年(691年),默啜可汗成為其領袖,迎來了真正意義的復興。至聖曆元年(698年),默啜可汗重建東到渤海灣,西到天山的突厥帝國。復興之後的突厥汗國與突騎施汗國發生了衝突。唐睿宗景雲二年(711年),後突厥汗國大破突騎施,突騎施可汗娑葛戰敗而死,突騎施汗國遂告隕滅。

德國探險隊在新疆發現一塊銅錢,上面沒有漢字,鑄造國家早已湮沒

後突厥汗國

到了唐玄宗開元四年(716年),後突厥的默啜可汗為拔野古部落殺死,經過一番汗位激烈爭奪,骨咄祿的兒子默棘連即位,成為毗伽可汗。毗伽可汗對唐朝採取恭順態度,對於西域諸部也不積極進取,所以在這個背景下,西部突騎施又重新崛起。

這一次突騎施部族復興的領袖名叫蘇祿,他並不是真正的突騎施人,而是原依附突騎施的車鼻施部落的首領。後突厥的默啜可汗死後,蘇祿就自立為可汗,但他並不以自己的部族車鼻施為名,而仍稱突騎施可汗,以示自己是烏質勒王業的繼承者。

蘇祿可汗在西域各方勢力中間縱橫捭闔,巧妙周旋,與後突厥、吐蕃兩國聯姻,娶兩國公主為妻。開元五年(715年),蘇祿可汗主動來到長安,向唐廷表忠。懷柔遠人是天朝極願意所的事情,玄宗拜蘇祿為左羽林大將軍、順國公,命他為金方道經略大使,進號忠順可汗。金方即西方,這是正式承認了蘇祿對原西突厥所屬各部的統治權。

德國探險隊在新疆發現一塊銅錢,上面沒有漢字,鑄造國家早已湮沒

唐軍

對於唐朝而言,一個比較恭順的西域勢力總不是壞事,為了籠絡蘇祿,開元十年,唐廷又把突厥貴族阿史那懷道的女兒冊為交河公主,嫁給蘇祿。如此一來,蘇祿就與後突厥、唐朝、吐蕃三國結成了姻親關係。

蘇祿建立的突騎施汗國,不僅成為與吐蕃、東突厥勢力的平衡力量,而且成為遏制正在東進的大食,也是阿拉伯帝國倭馬亞王朝的屏障。開元七年(719年),河中、吐火羅諸國因大食侵擾,紛紛上表求救,而真正承擔抵禦大食進攻的力量就是突騎施汗國。突騎施不僅防守西域,而且在大食已經侵佔了若干綠洲國的河中地區,也收復了一些城市,使大食遭受很大打擊。

"

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有個探險家阿爾伯特·馮·勒柯克(Albert von Le Coq,1860年—1930年)。此人出身於極為富貴的人家,從他名字裡的“馮”(von)就能看出,此公是德國貴族出身。

正是因為出身豪門不差錢,勒柯克有足夠的錢財和時間去進行探險活動,當然這也需要勇氣和毅力。勒柯克主要的旨趣是在中亞地區和中國新疆地區進行探險,1902年,他作為柏林民族人類學博物館館長格倫威德爾的助手參與組織了前往中國新疆吐魯番的探險活動。

德國探險隊在新疆發現一塊銅錢,上面沒有漢字,鑄造國家早已湮沒

阿爾伯特·馮·勒柯克

1902年的這次探險收穫頗豐,得到了很多文物藏品。1904年,德皇威廉二世再次命柏林民族人類學博物館組織前往中國新疆吐魯番地區進行探險。但是,這一次館長格倫威德爾恰好患病,勒柯克便遞補成為探險隊的隊長。

勒柯克的探險和發掘做的很粗暴,甚至是破壞性的,譬如他在吐魯番就對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內的佛教和摩尼教壁畫進行了大規模切割。勒柯克在哈拉和卓、伯茲克里克、克孜爾等地進行了破壞性的大發掘,還蒐集並運走了大批文物。

在勒柯克所攫取的文物中,有不少是新疆地區出土的古代錢幣。勒柯克本人不是文物學家,也不懂中亞古代語言,但是他帶回德國的東西引起了很多學者的關注。1910年,德國回鵑語言學家繆勒(F.W.K. Muller)對勒柯克帶回的錢幣作了釋讀。

德國探險隊在新疆發現一塊銅錢,上面沒有漢字,鑄造國家早已湮沒

突騎施錢

這批錢幣中,有一枚形制類似於中國古代的圓形方孔錢,但是幣面並無漢字,而是在方孔四周環繞著幾個屈曲彎繞的古文字。繆勒是古回鶻文專家,很快斷定這是回鶻文字。經過對回鶻文的拉丁釋讀,錢幣四周的回鵑文被分解為4個單詞,轉寫為Turgis Kakhan Bai Bgi。

“Turgis”一詞根據發音,被斷定為中國歷史上的“突騎施”,而“Kakhan”就是可汗,中國北方、西北方遊牧民族君主尊號。後面的“Bai Bgi”當時暫為明確涵義,但是繆勒認為Bai

突騎施是突厥覆滅之後,西域地區興起的強大遊牧政權,其事蹟見諸於《舊唐書》和《新唐書》等文獻,一般被理解為突厥別部。勒柯克的發現是突騎施政權實物的第一次被發現,大概在勒柯克考察的同時,法國漢學家保羅·伯希和也在中國新疆地區發現了兩枚類似的突騎施錢幣。

德國探險隊在新疆發現一塊銅錢,上面沒有漢字,鑄造國家早已湮沒

突騎施錢

此後,中外學者在新疆地區的考古工作中,也有零星突騎施錢幣的發現。世界上發現和收藏此類錢幣最多的是在原蘇聯地區,關於突騎施政權和貨幣的研究,同樣也是蘇聯取得的成果較多。

本文無意對突騎施貨幣進行太多考證,當然這也並非朱言能力所及。朱言僅僅對突騎施這個政權進行一些探討。突騎施是在西突厥覆滅後崛起的,當時正是武則天統治後期,比較有名的可汗有烏質勒、娑葛等。

關於突騎施的族源,常見的說法來自於新、舊《唐書》。《舊唐書·突厥傳》說:“突騎施烏質勒者,西突厥之別種也”;《新唐書·突厥傳》中說:“突騎施烏質勒,西突厥別部也”。

上述兩種說法表面看似一樣,但是仔細分別會發現區別,即“別種”與“別部”。朱言以為,所謂“別種”可能是突厥民族的分支,而“別部”則可能是突厥的依附部族。唐玄宗時期的宰相張九齡曾說“突騎施本非貴種,出自異姓”。2011年,西安西郊南村發掘了一座唐突騎施王子墓,墓中出土墓誌一方,志文中還說過“突騎施蓋烏孫之後”。

德國探險隊在新疆發現一塊銅錢,上面沒有漢字,鑄造國家早已湮沒

東西突厥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說法?其實就說明了即便在唐代,當時人,甚至包括突騎施自己人都說不清自己的族源。甚至,現在還有一些學者認為突騎施是哈薩克族的部落,它所建立的汗國,是哈薩克歷史上第一次建立的汗國”。不過這種說法有點時間邏輯混亂,哈薩克族形成於15世紀,說突騎施是哈薩克人,很明顯顛倒了時間先後的歷史進程。

突騎施族源至今沒有定瓛,但是多數學者認為這個民族起源於漠北,南北朝時期西遷至西域,與突厥形成民族共同體。事實上,突厥也並非是現代意義的單一民族,而是來源成分複雜的民族共同體。

突騎施在中國和中亞政治歷史舞臺上嶄露頭角還是從唐朝開始。高宗顯慶二年(657年),唐朝平定西突厥賀魯叛亂之後,即著手在西域設立羈縻性質的都督府,將賀魯所部分為六都督府,其中僅突騎施部落就分了兩個都督府:以突騎施索葛莫賀部置嗢鹿州都督府(今新疆伊寧市一帶),突騎施阿利施部置絜山都督府(今伊犁河中游,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以北一帶),又置昆陵﹑蒙池兩都護府以統之,並隸安西都護府。

德國探險隊在新疆發現一塊銅錢,上面沒有漢字,鑄造國家早已湮沒

突厥人

唐朝在西域的這些治理單位都是羈縻性質,羈糜府州的都督、將軍們其實都是各遊牧部落的酋長。對於這些西突厥昔日附屬部族,長安並不真正信任。出於“以夷制夷”的考慮,唐朝又派原西突厥汗族的後裔,姓阿史那的突厥人去統領這些附屬部族的羈縻府州。

但是,這些被唐朝派去西域的突厥王族其實多在長安長大,或是質子,或是投誠、安置貴族或赦俘的家屬,他們在西域沒有任何根基,既無威望,又無能力。到了西域之後,這些阿史那家族的貴胄們往往或是自相殘殺,或是被諸部驅趕,無法在西域立足,甚或竟然反叛。

如此一來,唐廷在西域的羈糜府州地區竟成半空白狀態,史稱“虜無的君”,這就造成了突騎施部族崛起的條件。突騎施崛起於武周後期,其活動區域大致從今伊犁河流域起,南到錫爾河流域、北至巴爾喀什湖以西的沙漠乾旱草原地帶,與原西突厥活動地域基本吻合。最初的首領是突騎施部的酋長烏質勒,是為突騎施汗國的建立者。

德國探險隊在新疆發現一塊銅錢,上面沒有漢字,鑄造國家早已湮沒

唐朝西北諸羈縻府州

烏質勒深得部族人心,在周圍諸部中也很有威信,諸部都願意歸附,他將歸附各部整合為20個單位,任命為20都督,各自領兵7千,總合近15萬人,形成了強大的軍事力量。武則天為了制衡突騎施勢力,於是任命突騎施人舊日宗主西突厥王族後裔阿史那斛瑟羅為左屯衛將軍、平西軍大總管,出鎮碎葉。

但是,當斛瑟羅領兵來西域的時候,看到烏質勒的勢力,竟不敢前進,退回了長安。烏質勒於是攻佔了大唐在西域四鎮之一的碎葉,設為自己的牙帳。此外,烏質勒還以自己的長子娑葛所駐的弓月城(今新疆伊犁)為小牙,一個突騎施汗國初具規模。

深知不可觸怒天朝的烏質勒,還在聖歷二年(699年)把自己的另一個兒子遮弩送到長安作質子,以表示自己絕無與唐朝作對的心跡。對於烏質勒的軟硬兩手,武周朝廷無可奈何,只能“厚加慰撫”。神龍二年(706年),唐中宗封烏質勒懷德郡王。

德國探險隊在新疆發現一塊銅錢,上面沒有漢字,鑄造國家早已湮沒

電視劇裡的烏質勒

受封郡王的當年,烏質勒就病死了,其子娑葛襲封。在突騎施崛起的同一時代,突厥阿史那家族那些不甘心汗國覆亡的後人們也在醞釀復興霸業,早在高宗永淳元年(682年),突厥吐屯啜骨咄祿糾眾七百反抗唐朝,佔領黑沙城(今內蒙古呼和浩特西北),佔領漠北的烏德鞬山(今蒙古國鄂爾渾河杭愛山),建北牙,又建南牙於黑沙城(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北),重建突厥政權,自號頡跌利施可汗,即後突厥汗國。

後突厥汗國與唐朝幾番和戰,到了天授二年(691年),默啜可汗成為其領袖,迎來了真正意義的復興。至聖曆元年(698年),默啜可汗重建東到渤海灣,西到天山的突厥帝國。復興之後的突厥汗國與突騎施汗國發生了衝突。唐睿宗景雲二年(711年),後突厥汗國大破突騎施,突騎施可汗娑葛戰敗而死,突騎施汗國遂告隕滅。

德國探險隊在新疆發現一塊銅錢,上面沒有漢字,鑄造國家早已湮沒

後突厥汗國

到了唐玄宗開元四年(716年),後突厥的默啜可汗為拔野古部落殺死,經過一番汗位激烈爭奪,骨咄祿的兒子默棘連即位,成為毗伽可汗。毗伽可汗對唐朝採取恭順態度,對於西域諸部也不積極進取,所以在這個背景下,西部突騎施又重新崛起。

這一次突騎施部族復興的領袖名叫蘇祿,他並不是真正的突騎施人,而是原依附突騎施的車鼻施部落的首領。後突厥的默啜可汗死後,蘇祿就自立為可汗,但他並不以自己的部族車鼻施為名,而仍稱突騎施可汗,以示自己是烏質勒王業的繼承者。

蘇祿可汗在西域各方勢力中間縱橫捭闔,巧妙周旋,與後突厥、吐蕃兩國聯姻,娶兩國公主為妻。開元五年(715年),蘇祿可汗主動來到長安,向唐廷表忠。懷柔遠人是天朝極願意所的事情,玄宗拜蘇祿為左羽林大將軍、順國公,命他為金方道經略大使,進號忠順可汗。金方即西方,這是正式承認了蘇祿對原西突厥所屬各部的統治權。

德國探險隊在新疆發現一塊銅錢,上面沒有漢字,鑄造國家早已湮沒

唐軍

對於唐朝而言,一個比較恭順的西域勢力總不是壞事,為了籠絡蘇祿,開元十年,唐廷又把突厥貴族阿史那懷道的女兒冊為交河公主,嫁給蘇祿。如此一來,蘇祿就與後突厥、唐朝、吐蕃三國結成了姻親關係。

蘇祿建立的突騎施汗國,不僅成為與吐蕃、東突厥勢力的平衡力量,而且成為遏制正在東進的大食,也是阿拉伯帝國倭馬亞王朝的屏障。開元七年(719年),河中、吐火羅諸國因大食侵擾,紛紛上表求救,而真正承擔抵禦大食進攻的力量就是突騎施汗國。突騎施不僅防守西域,而且在大食已經侵佔了若干綠洲國的河中地區,也收復了一些城市,使大食遭受很大打擊。

德國探險隊在新疆發現一塊銅錢,上面沒有漢字,鑄造國家早已湮沒

阿拉伯帝國

如果說西域諸國,曾經與大食發生激烈戰爭的,那就只能是突騎施汗國了,所以《長安十二時辰》中提及的突厥與大食的戰爭,準確說應該是突騎施人。但是,在劇中又提到“右殺”這個官職,這又是開元二十二年(734年)之後,後突厥登利可汗即位初期兩位權臣的官職。這裡可以看出,馬親王其實是把突騎施和後突厥很多是元素雜糅在了一起。

蘇祿雖然是突騎施汗國的可汗,但是他畢竟是車鼻施人,汗國內部的兩個核心部族並未真正整合成為一體。原先烏質勒部族的突騎施人稱為黃姓,而蘇祿這邊的車鼻施人則稱為黑姓。開元二十六年(738年),突騎施黑姓首領都摩支和莫賀達幹同謀發動政變,把蘇祿殺死。

"

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有個探險家阿爾伯特·馮·勒柯克(Albert von Le Coq,1860年—1930年)。此人出身於極為富貴的人家,從他名字裡的“馮”(von)就能看出,此公是德國貴族出身。

正是因為出身豪門不差錢,勒柯克有足夠的錢財和時間去進行探險活動,當然這也需要勇氣和毅力。勒柯克主要的旨趣是在中亞地區和中國新疆地區進行探險,1902年,他作為柏林民族人類學博物館館長格倫威德爾的助手參與組織了前往中國新疆吐魯番的探險活動。

德國探險隊在新疆發現一塊銅錢,上面沒有漢字,鑄造國家早已湮沒

阿爾伯特·馮·勒柯克

1902年的這次探險收穫頗豐,得到了很多文物藏品。1904年,德皇威廉二世再次命柏林民族人類學博物館組織前往中國新疆吐魯番地區進行探險。但是,這一次館長格倫威德爾恰好患病,勒柯克便遞補成為探險隊的隊長。

勒柯克的探險和發掘做的很粗暴,甚至是破壞性的,譬如他在吐魯番就對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內的佛教和摩尼教壁畫進行了大規模切割。勒柯克在哈拉和卓、伯茲克里克、克孜爾等地進行了破壞性的大發掘,還蒐集並運走了大批文物。

在勒柯克所攫取的文物中,有不少是新疆地區出土的古代錢幣。勒柯克本人不是文物學家,也不懂中亞古代語言,但是他帶回德國的東西引起了很多學者的關注。1910年,德國回鵑語言學家繆勒(F.W.K. Muller)對勒柯克帶回的錢幣作了釋讀。

德國探險隊在新疆發現一塊銅錢,上面沒有漢字,鑄造國家早已湮沒

突騎施錢

這批錢幣中,有一枚形制類似於中國古代的圓形方孔錢,但是幣面並無漢字,而是在方孔四周環繞著幾個屈曲彎繞的古文字。繆勒是古回鶻文專家,很快斷定這是回鶻文字。經過對回鶻文的拉丁釋讀,錢幣四周的回鵑文被分解為4個單詞,轉寫為Turgis Kakhan Bai Bgi。

“Turgis”一詞根據發音,被斷定為中國歷史上的“突騎施”,而“Kakhan”就是可汗,中國北方、西北方遊牧民族君主尊號。後面的“Bai Bgi”當時暫為明確涵義,但是繆勒認為Bai

突騎施是突厥覆滅之後,西域地區興起的強大遊牧政權,其事蹟見諸於《舊唐書》和《新唐書》等文獻,一般被理解為突厥別部。勒柯克的發現是突騎施政權實物的第一次被發現,大概在勒柯克考察的同時,法國漢學家保羅·伯希和也在中國新疆地區發現了兩枚類似的突騎施錢幣。

德國探險隊在新疆發現一塊銅錢,上面沒有漢字,鑄造國家早已湮沒

突騎施錢

此後,中外學者在新疆地區的考古工作中,也有零星突騎施錢幣的發現。世界上發現和收藏此類錢幣最多的是在原蘇聯地區,關於突騎施政權和貨幣的研究,同樣也是蘇聯取得的成果較多。

本文無意對突騎施貨幣進行太多考證,當然這也並非朱言能力所及。朱言僅僅對突騎施這個政權進行一些探討。突騎施是在西突厥覆滅後崛起的,當時正是武則天統治後期,比較有名的可汗有烏質勒、娑葛等。

關於突騎施的族源,常見的說法來自於新、舊《唐書》。《舊唐書·突厥傳》說:“突騎施烏質勒者,西突厥之別種也”;《新唐書·突厥傳》中說:“突騎施烏質勒,西突厥別部也”。

上述兩種說法表面看似一樣,但是仔細分別會發現區別,即“別種”與“別部”。朱言以為,所謂“別種”可能是突厥民族的分支,而“別部”則可能是突厥的依附部族。唐玄宗時期的宰相張九齡曾說“突騎施本非貴種,出自異姓”。2011年,西安西郊南村發掘了一座唐突騎施王子墓,墓中出土墓誌一方,志文中還說過“突騎施蓋烏孫之後”。

德國探險隊在新疆發現一塊銅錢,上面沒有漢字,鑄造國家早已湮沒

東西突厥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說法?其實就說明了即便在唐代,當時人,甚至包括突騎施自己人都說不清自己的族源。甚至,現在還有一些學者認為突騎施是哈薩克族的部落,它所建立的汗國,是哈薩克歷史上第一次建立的汗國”。不過這種說法有點時間邏輯混亂,哈薩克族形成於15世紀,說突騎施是哈薩克人,很明顯顛倒了時間先後的歷史進程。

突騎施族源至今沒有定瓛,但是多數學者認為這個民族起源於漠北,南北朝時期西遷至西域,與突厥形成民族共同體。事實上,突厥也並非是現代意義的單一民族,而是來源成分複雜的民族共同體。

突騎施在中國和中亞政治歷史舞臺上嶄露頭角還是從唐朝開始。高宗顯慶二年(657年),唐朝平定西突厥賀魯叛亂之後,即著手在西域設立羈縻性質的都督府,將賀魯所部分為六都督府,其中僅突騎施部落就分了兩個都督府:以突騎施索葛莫賀部置嗢鹿州都督府(今新疆伊寧市一帶),突騎施阿利施部置絜山都督府(今伊犁河中游,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以北一帶),又置昆陵﹑蒙池兩都護府以統之,並隸安西都護府。

德國探險隊在新疆發現一塊銅錢,上面沒有漢字,鑄造國家早已湮沒

突厥人

唐朝在西域的這些治理單位都是羈縻性質,羈糜府州的都督、將軍們其實都是各遊牧部落的酋長。對於這些西突厥昔日附屬部族,長安並不真正信任。出於“以夷制夷”的考慮,唐朝又派原西突厥汗族的後裔,姓阿史那的突厥人去統領這些附屬部族的羈縻府州。

但是,這些被唐朝派去西域的突厥王族其實多在長安長大,或是質子,或是投誠、安置貴族或赦俘的家屬,他們在西域沒有任何根基,既無威望,又無能力。到了西域之後,這些阿史那家族的貴胄們往往或是自相殘殺,或是被諸部驅趕,無法在西域立足,甚或竟然反叛。

如此一來,唐廷在西域的羈糜府州地區竟成半空白狀態,史稱“虜無的君”,這就造成了突騎施部族崛起的條件。突騎施崛起於武周後期,其活動區域大致從今伊犁河流域起,南到錫爾河流域、北至巴爾喀什湖以西的沙漠乾旱草原地帶,與原西突厥活動地域基本吻合。最初的首領是突騎施部的酋長烏質勒,是為突騎施汗國的建立者。

德國探險隊在新疆發現一塊銅錢,上面沒有漢字,鑄造國家早已湮沒

唐朝西北諸羈縻府州

烏質勒深得部族人心,在周圍諸部中也很有威信,諸部都願意歸附,他將歸附各部整合為20個單位,任命為20都督,各自領兵7千,總合近15萬人,形成了強大的軍事力量。武則天為了制衡突騎施勢力,於是任命突騎施人舊日宗主西突厥王族後裔阿史那斛瑟羅為左屯衛將軍、平西軍大總管,出鎮碎葉。

但是,當斛瑟羅領兵來西域的時候,看到烏質勒的勢力,竟不敢前進,退回了長安。烏質勒於是攻佔了大唐在西域四鎮之一的碎葉,設為自己的牙帳。此外,烏質勒還以自己的長子娑葛所駐的弓月城(今新疆伊犁)為小牙,一個突騎施汗國初具規模。

深知不可觸怒天朝的烏質勒,還在聖歷二年(699年)把自己的另一個兒子遮弩送到長安作質子,以表示自己絕無與唐朝作對的心跡。對於烏質勒的軟硬兩手,武周朝廷無可奈何,只能“厚加慰撫”。神龍二年(706年),唐中宗封烏質勒懷德郡王。

德國探險隊在新疆發現一塊銅錢,上面沒有漢字,鑄造國家早已湮沒

電視劇裡的烏質勒

受封郡王的當年,烏質勒就病死了,其子娑葛襲封。在突騎施崛起的同一時代,突厥阿史那家族那些不甘心汗國覆亡的後人們也在醞釀復興霸業,早在高宗永淳元年(682年),突厥吐屯啜骨咄祿糾眾七百反抗唐朝,佔領黑沙城(今內蒙古呼和浩特西北),佔領漠北的烏德鞬山(今蒙古國鄂爾渾河杭愛山),建北牙,又建南牙於黑沙城(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北),重建突厥政權,自號頡跌利施可汗,即後突厥汗國。

後突厥汗國與唐朝幾番和戰,到了天授二年(691年),默啜可汗成為其領袖,迎來了真正意義的復興。至聖曆元年(698年),默啜可汗重建東到渤海灣,西到天山的突厥帝國。復興之後的突厥汗國與突騎施汗國發生了衝突。唐睿宗景雲二年(711年),後突厥汗國大破突騎施,突騎施可汗娑葛戰敗而死,突騎施汗國遂告隕滅。

德國探險隊在新疆發現一塊銅錢,上面沒有漢字,鑄造國家早已湮沒

後突厥汗國

到了唐玄宗開元四年(716年),後突厥的默啜可汗為拔野古部落殺死,經過一番汗位激烈爭奪,骨咄祿的兒子默棘連即位,成為毗伽可汗。毗伽可汗對唐朝採取恭順態度,對於西域諸部也不積極進取,所以在這個背景下,西部突騎施又重新崛起。

這一次突騎施部族復興的領袖名叫蘇祿,他並不是真正的突騎施人,而是原依附突騎施的車鼻施部落的首領。後突厥的默啜可汗死後,蘇祿就自立為可汗,但他並不以自己的部族車鼻施為名,而仍稱突騎施可汗,以示自己是烏質勒王業的繼承者。

蘇祿可汗在西域各方勢力中間縱橫捭闔,巧妙周旋,與後突厥、吐蕃兩國聯姻,娶兩國公主為妻。開元五年(715年),蘇祿可汗主動來到長安,向唐廷表忠。懷柔遠人是天朝極願意所的事情,玄宗拜蘇祿為左羽林大將軍、順國公,命他為金方道經略大使,進號忠順可汗。金方即西方,這是正式承認了蘇祿對原西突厥所屬各部的統治權。

德國探險隊在新疆發現一塊銅錢,上面沒有漢字,鑄造國家早已湮沒

唐軍

對於唐朝而言,一個比較恭順的西域勢力總不是壞事,為了籠絡蘇祿,開元十年,唐廷又把突厥貴族阿史那懷道的女兒冊為交河公主,嫁給蘇祿。如此一來,蘇祿就與後突厥、唐朝、吐蕃三國結成了姻親關係。

蘇祿建立的突騎施汗國,不僅成為與吐蕃、東突厥勢力的平衡力量,而且成為遏制正在東進的大食,也是阿拉伯帝國倭馬亞王朝的屏障。開元七年(719年),河中、吐火羅諸國因大食侵擾,紛紛上表求救,而真正承擔抵禦大食進攻的力量就是突騎施汗國。突騎施不僅防守西域,而且在大食已經侵佔了若干綠洲國的河中地區,也收復了一些城市,使大食遭受很大打擊。

德國探險隊在新疆發現一塊銅錢,上面沒有漢字,鑄造國家早已湮沒

阿拉伯帝國

如果說西域諸國,曾經與大食發生激烈戰爭的,那就只能是突騎施汗國了,所以《長安十二時辰》中提及的突厥與大食的戰爭,準確說應該是突騎施人。但是,在劇中又提到“右殺”這個官職,這又是開元二十二年(734年)之後,後突厥登利可汗即位初期兩位權臣的官職。這裡可以看出,馬親王其實是把突騎施和後突厥很多是元素雜糅在了一起。

蘇祿雖然是突騎施汗國的可汗,但是他畢竟是車鼻施人,汗國內部的兩個核心部族並未真正整合成為一體。原先烏質勒部族的突騎施人稱為黃姓,而蘇祿這邊的車鼻施人則稱為黑姓。開元二十六年(738年),突騎施黑姓首領都摩支和莫賀達幹同謀發動政變,把蘇祿殺死。

德國探險隊在新疆發現一塊銅錢,上面沒有漢字,鑄造國家早已湮沒

劇中的聖人即唐玄宗

從此之後,突騎施汗國陷入分裂。日後,西有大食咄咄逼人的進攻,東邊又有大唐意圖真正控制西域的開邊戰爭,加之西域各族的崛起,突騎施汗國江河日下。安史之亂之後,唐朝已無暇顧及西域,突騎施日益衰微,餘部漸漸融入西域新崛起的部族,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突騎施汗國隕滅之後,西域再也沒有一支能夠抵抗大食入侵中亞的力量了。

蘇祿在西域的統治時間長達二十多年,比之前的烏質勒時代還要強盛。正是在蘇祿時代,突騎施汗國出於東西方絲路貿易的需要,開始仿製中原的圓形方孔銅錢,這也是中亞一帶仿製東西方貨幣的一個傳統,在西域考古中屢有發現。但是,突騎施汗國的錢幣在後世卻長期沒有被發現,直到20世紀初,西方考古探險家進入中國新疆和中亞地區之後。所以,才會有了本文開頭的貨幣發現。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