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塑料袋、埋玉米軸、蓋石板片、靠育林板”的造林方法是郝景香發明的。經過2014年和2015年幾十年不遇的大旱考驗和多個區域的實驗對比,被稱為“郝式造林法”的栽種模式在邢汾高速兩側栽種的10000畝生態林成活率超過95%,“郝式造林法”也在河北全省推廣。

61歲的郝景香是邢臺縣冀家村鄉東莊村人,他14歲就加入村裡的造林隊,參加工作後先後到過3個鄉鎮,但從來沒有離開過“造林”崗位。老郝鍾愛綠化,2004年因年齡原因辭職回家,但他心裡還想著種樹。每當看到淺山丘陵區光禿禿的荒山,郝景香心裡總不是滋味。有一天,當聽到縣裡對淺山丘陵區荒山綠化實行工程招標和專業隊造林的消息後,他覺得自己還可以發揮餘熱。回到邢臺後,他主動向縣林業局請纓,堅持要為淺山丘陵區綠化盡一份力。2005年,他組建了全縣第一支專業造林隊,開始了“啃山”行動。

邢臺縣淺山丘陵區山場貧瘠,乾旱少雨,造林不僅難度大,而且造林成活率低。如何把樹栽好、栽活?如何變雨季造林為春夏秋三季造林?如何提高造林效率和降低造林成本?郝景香常常一個人坐在山上靜靜地思考。

為解決淺山丘陵乾旱區綠化難題,郝景香赴長治、下泰安、奔昔陽,學習造林經驗,他還從左權“偷”回一塊石棉瓦育林板,認真研究。為解決保墒問題,他從唐山購買了化學保溼劑,由於成本太高而放棄了。他從滄州買回6000個汽車專用玻璃水瓶,試驗滴水保墒,但由於工序繁雜又失敗了。他沒有氣餒,面對下雨水流、雨後即旱的實際問題,他常常凌晨三四點就到山上,一個人苦思冥想。一次,他偶然從地膜覆蓋保墒上得到啟發,第二天就購買了一些塑料袋,將樹苗裝進袋內填上土並澆透水,然後在袋子底部紮了10多個小孔埋進坑內。經過觀察,這種方法能保持兩個月溼度不減,也沒有明顯返苗現象。

套塑料袋的成功,讓郝景香的熱情高漲。他想:套袋只為了延長保溼時間,能不能用其他的材料代替塑料袋?郝景香看到溼玉米軸長時間不幹,也許可以利用,於是他開始新一輪試驗。他先把玉米軸浸泡五六天後放在坑內,然後栽上樹苗澆透水。經過一年多的摸索,郝景香又總結出玉米軸保溼栽樹法:用15釐米長的玉米軸3-4個,浸泡5天以上,然後放在坑內栽上樹苗澆透水,再覆上土,最後用平整石塊蓋在樹坑上,這樣能起到和套塑料袋一樣的保溼效果,並且操作方法簡便,成本也大大降低。

何不把自己在董家溝的壓水、西黃村的覆膜、黃旮旯的套袋等造林保墒技術和外地的一些做法結合起來?於是,他在南崗西又開始新的試驗。之後,他把這些技術結合在一起反覆試驗,進行了無數次改良。

有志者事竟成。他的“套塑料袋、埋玉米軸、蓋石板片、靠育林板”的“郝式造林法”終於獲得成功。此後,郝景香開始全面推廣這項技術。這種方法不僅解決了淺山丘陵區缺水少雨的不利因素,變雨季造林為春夏秋三季都可以造林,且大大延長了造林時間,還穩定提高了造林時效。他的造林法在全省造林現場會推廣時被這樣總結:“郝式造林法”固土、積水、保墒、防火,成活率高,有極高的推廣實用價值。

幾年來,景香專業造林隊在郝景香的帶領下,先後實施了邢左路綠色通道工程、生態防護林國債造林工程、皇羊路綠色通道工程、退耕還林荒山匹配造林工程、中央財政補貼造林工程、邢臺市水生態修復工程、太行山綠化工程等重點工程3萬多畝,植樹330多萬株,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均在85%以上。他還營造了董家溝生態防護林亮點工程、邢汾高速水生態修復精品工程、邢和路荒山綠化工程、邢衡高速省級太行山綠化試點示範工程、德龍鋼鐵造林基地工程等,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正在顯現。目前,郝景香造林隊每天都有100餘名造林隊員奮戰在各個造林現場,成為全縣造林的生力軍。

在郝景香的指導下,邢臺的西部太行山區,石家莊的井陘縣、鹿泉區,邯鄲的武安縣、涉縣、磁縣,保定的滿城區、唐縣、淶源縣、阜平縣、順平縣,秦皇島海港區,遠至遼寧遼陽地區、河南焦作地區已通過“郝氏造林法”輻射帶動荒山綠化40餘萬畝。如果把這些樹苗排成一行,長達12萬公里,可繞地球3周。

“郝氏造林法”的經典模式主要針對側柏、油松兩大樹種。為實現混交造林、減少病蟲害及其他不良因素的影響,郝景香沒有停下探索的步伐。2017年,郝景香團隊在邢臺縣太子井鄉一帶嘗試用“郝氏造林法”種植酸棗10萬餘株、黃連木0.5萬株。2018年,郝景香團隊在參考借鑑國內外同行的經驗做法後,創造性地提出“七彩太行”的設想,進一步採用了山桃、山杏、黃櫨等本地喬灌木樹種,當年在邢臺縣太子井鄉一帶發展1萬多畝,當年成活率在85%以上。

經過一次次試驗、提煉、推廣、對比,“郝氏造林法”已日漸完善。如今,“郝氏造林法”在郝景香團隊的長期努力下,從早期的1.0經典栽植模式,升級到2.0的高標準、省力化栽植模式,再到目前的3.0的“七彩太行”建設模式,中間大大小小的變革有10餘次。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記者 孫閣 通訊員 樑媛 曹富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