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選擇在擁有安全邊界的游泳池裡游泳,還是在浩瀚海洋裡獨遊?'

"
"
你會選擇在擁有安全邊界的游泳池裡游泳,還是在浩瀚海洋裡獨遊?

香港舞臺劇導演林奕華

前言

講真,數年來,與香港舞臺劇導演林奕深入對話過多次,每隔良久一次回望,對他也包括我自己似乎都有全然一新的發現。

林奕華導演是個相當感性的人,我記得幾次他講到關於自我發現以及運營戲劇的舉步維艱,說到動情處,能看到他眼角有淚花打轉。還記得,早年聽過他的一個大型公開講座,適逢他的作品《紅樓夢》來滬首演。那一次,面對數千人的演講,他解剖了很多個人成長的軌跡。在那麼一個超大的輿論場裡,我坐在最後幾排, 竟然全程淚目。隔了這麼多年,當時演講的主題已記不大清,但從他的人生感悟中我似乎也在解讀自己。

有意思的是,不論聽他的講座,或者看他的戲,都有一種迷之體驗;彷彿站在兩種不同的視角,看到的是截然相反的兩個人。很多人走進劇場,與林奕華對話,叩問的正是自己靈魂深處的答案,人們從劇情中映射自己的世界,有的人接受到了他的信號,也有人接收不到。因此,得出的評價有時截然相悖。

此次與林奕華的對談,話題並未侷限於戲劇本身,聚焦更多的反而是生而為人的領悟,關於自我成長的發現。

林奕華導演說,人生追求與目標其實是兩碼事,追求指向的是過程,而目標指向的是結果

在作品中,他習慣性高密度拋出問題,藉由構思的串聯引觀者深思,卻很少公佈最終答案,這似乎也是他的作品讓人“愛恨交加”的原因。戲劇對他來說,其實只是一種求真的手段,讓他不斷進行自我重構與解剖。“我們得到的其實並不是一個結果,而是在整個過程中,保持一種提問的精神。”

人生這道選擇題,是沒有標準答案的,你會選擇在擁有安全邊界的游泳池裡游泳,還是在浩瀚海洋裡一個人孤獨求索?今年3月23-24日,林奕華的首部音樂劇作品《梁祝的繼承者們》再登上汽•上海文化廣場,藉由此劇,我更加好奇,如今已近耳順之年的林奕華是如何做到從心所欲,堅守在浩瀚海洋中探尋未知的……

"
你會選擇在擁有安全邊界的游泳池裡游泳,還是在浩瀚海洋裡獨遊?

香港舞臺劇導演林奕華

前言

講真,數年來,與香港舞臺劇導演林奕深入對話過多次,每隔良久一次回望,對他也包括我自己似乎都有全然一新的發現。

林奕華導演是個相當感性的人,我記得幾次他講到關於自我發現以及運營戲劇的舉步維艱,說到動情處,能看到他眼角有淚花打轉。還記得,早年聽過他的一個大型公開講座,適逢他的作品《紅樓夢》來滬首演。那一次,面對數千人的演講,他解剖了很多個人成長的軌跡。在那麼一個超大的輿論場裡,我坐在最後幾排, 竟然全程淚目。隔了這麼多年,當時演講的主題已記不大清,但從他的人生感悟中我似乎也在解讀自己。

有意思的是,不論聽他的講座,或者看他的戲,都有一種迷之體驗;彷彿站在兩種不同的視角,看到的是截然相反的兩個人。很多人走進劇場,與林奕華對話,叩問的正是自己靈魂深處的答案,人們從劇情中映射自己的世界,有的人接受到了他的信號,也有人接收不到。因此,得出的評價有時截然相悖。

此次與林奕華的對談,話題並未侷限於戲劇本身,聚焦更多的反而是生而為人的領悟,關於自我成長的發現。

林奕華導演說,人生追求與目標其實是兩碼事,追求指向的是過程,而目標指向的是結果

在作品中,他習慣性高密度拋出問題,藉由構思的串聯引觀者深思,卻很少公佈最終答案,這似乎也是他的作品讓人“愛恨交加”的原因。戲劇對他來說,其實只是一種求真的手段,讓他不斷進行自我重構與解剖。“我們得到的其實並不是一個結果,而是在整個過程中,保持一種提問的精神。”

人生這道選擇題,是沒有標準答案的,你會選擇在擁有安全邊界的游泳池裡游泳,還是在浩瀚海洋裡一個人孤獨求索?今年3月23-24日,林奕華的首部音樂劇作品《梁祝的繼承者們》再登上汽•上海文化廣場,藉由此劇,我更加好奇,如今已近耳順之年的林奕華是如何做到從心所欲,堅守在浩瀚海洋中探尋未知的……

你會選擇在擁有安全邊界的游泳池裡游泳,還是在浩瀚海洋裡獨遊?

《梁祝的繼承者們》劇照

人生不求標準答案

Q:在你的作品中,經常有一個共同的主線:如何面對自我,如何面對成長?現在看來,最終這個答案你找到了嗎?

A:當然,不同時代的人其成長都將面對不同的挑戰。現在的年輕人和我們那個時代截然不同。科技在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比方說,以前我們想了解自己,就只能通過社交,通過社團活動,從朋友身上看到自我的反照,確定自己是怎樣一個人。而現在,年輕人可以通過自媒體、線上社交,全憑一個手機就能完成這些探索。他們不再看重這些實體經驗,只要在線上刷刷手機,就能完成更大的對話和比較。然而,這些年輕人比我們那時候更辛苦,他們生活在一個通過比較來確定自我價值的時代。

幾天前,在演藝學院給同學們上課時,我就拋出這樣的問題:在我們自己的傳統文化裡,最應該被重視的到底是什麼?理論上講,中國人最重視倫理,倫理的背後應該是情感,但這部分情感現在被異化成別的東西了,這個東西就是“比較”。不論衡量感情、物質還是個人價值,似乎都被放在了一個市場經濟的天秤上,我付出多少,就該得到多少?你看自己是這樣,你看別人也是這樣。往往痛苦就來自於這種比較,形成困惑、焦慮和內心的矛盾。越來越多的人,活在一種很主動的“被動”當中。

Q:關於成長,你的理解是什麼?

A:成長究竟是什麼?它是一個從不懂到懂的人生階段。即使別人告訴你更多經驗,也都需要你慢慢長出自己的理解,對事物的判斷力,進而才會從被動變為主動。這個過程,對我的創作而言,太有價值了,我需要通過理解當下年輕人的思維,來與他們建立更多的連接。這裡不僅有地球當下的某一個側面,也可能是整個世界在發生的事。成長就是讓我們對這個世界具有思辯的能力。成長是你的思想內核,面對這個紛繁世界,如何去成長,需要長出你自己的能力。

就算面對90後、00後或者更年輕的群體,雖然認識世界的媒介在變化,但是所有人的情感訴求都是一樣的,其實每個人內心深處都在吶喊,他們渴望自己有價值,希望被愛,被看見,被關注。如果這個過程, 總是在迎合別人的觀點,被動接受那些經驗,人云亦云,其實就很難長出真正的自己。可是,有時我們太害怕與別人不同,比較弔詭的是:你到底是真實的自己,還是所有人眼中的你?很多時候,我們就會功利性地面對成長。太在意別人的眼光,不斷在朋友圈裝扮出一個“優秀”的自己。成長應該是內心深處生長出來的。所謂成長就是你學會了如何面對和處理人生中的很多事,懂得通過表達自己的想法去體現自己的價值觀;它不是人云亦云,有人覺得買房子重要,結婚生子重要,你也可以認為人生價值和自由更重要。

"
你會選擇在擁有安全邊界的游泳池裡游泳,還是在浩瀚海洋裡獨遊?

香港舞臺劇導演林奕華

前言

講真,數年來,與香港舞臺劇導演林奕深入對話過多次,每隔良久一次回望,對他也包括我自己似乎都有全然一新的發現。

林奕華導演是個相當感性的人,我記得幾次他講到關於自我發現以及運營戲劇的舉步維艱,說到動情處,能看到他眼角有淚花打轉。還記得,早年聽過他的一個大型公開講座,適逢他的作品《紅樓夢》來滬首演。那一次,面對數千人的演講,他解剖了很多個人成長的軌跡。在那麼一個超大的輿論場裡,我坐在最後幾排, 竟然全程淚目。隔了這麼多年,當時演講的主題已記不大清,但從他的人生感悟中我似乎也在解讀自己。

有意思的是,不論聽他的講座,或者看他的戲,都有一種迷之體驗;彷彿站在兩種不同的視角,看到的是截然相反的兩個人。很多人走進劇場,與林奕華對話,叩問的正是自己靈魂深處的答案,人們從劇情中映射自己的世界,有的人接受到了他的信號,也有人接收不到。因此,得出的評價有時截然相悖。

此次與林奕華的對談,話題並未侷限於戲劇本身,聚焦更多的反而是生而為人的領悟,關於自我成長的發現。

林奕華導演說,人生追求與目標其實是兩碼事,追求指向的是過程,而目標指向的是結果

在作品中,他習慣性高密度拋出問題,藉由構思的串聯引觀者深思,卻很少公佈最終答案,這似乎也是他的作品讓人“愛恨交加”的原因。戲劇對他來說,其實只是一種求真的手段,讓他不斷進行自我重構與解剖。“我們得到的其實並不是一個結果,而是在整個過程中,保持一種提問的精神。”

人生這道選擇題,是沒有標準答案的,你會選擇在擁有安全邊界的游泳池裡游泳,還是在浩瀚海洋裡一個人孤獨求索?今年3月23-24日,林奕華的首部音樂劇作品《梁祝的繼承者們》再登上汽•上海文化廣場,藉由此劇,我更加好奇,如今已近耳順之年的林奕華是如何做到從心所欲,堅守在浩瀚海洋中探尋未知的……

你會選擇在擁有安全邊界的游泳池裡游泳,還是在浩瀚海洋裡獨遊?

《梁祝的繼承者們》劇照

人生不求標準答案

Q:在你的作品中,經常有一個共同的主線:如何面對自我,如何面對成長?現在看來,最終這個答案你找到了嗎?

A:當然,不同時代的人其成長都將面對不同的挑戰。現在的年輕人和我們那個時代截然不同。科技在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比方說,以前我們想了解自己,就只能通過社交,通過社團活動,從朋友身上看到自我的反照,確定自己是怎樣一個人。而現在,年輕人可以通過自媒體、線上社交,全憑一個手機就能完成這些探索。他們不再看重這些實體經驗,只要在線上刷刷手機,就能完成更大的對話和比較。然而,這些年輕人比我們那時候更辛苦,他們生活在一個通過比較來確定自我價值的時代。

幾天前,在演藝學院給同學們上課時,我就拋出這樣的問題:在我們自己的傳統文化裡,最應該被重視的到底是什麼?理論上講,中國人最重視倫理,倫理的背後應該是情感,但這部分情感現在被異化成別的東西了,這個東西就是“比較”。不論衡量感情、物質還是個人價值,似乎都被放在了一個市場經濟的天秤上,我付出多少,就該得到多少?你看自己是這樣,你看別人也是這樣。往往痛苦就來自於這種比較,形成困惑、焦慮和內心的矛盾。越來越多的人,活在一種很主動的“被動”當中。

Q:關於成長,你的理解是什麼?

A:成長究竟是什麼?它是一個從不懂到懂的人生階段。即使別人告訴你更多經驗,也都需要你慢慢長出自己的理解,對事物的判斷力,進而才會從被動變為主動。這個過程,對我的創作而言,太有價值了,我需要通過理解當下年輕人的思維,來與他們建立更多的連接。這裡不僅有地球當下的某一個側面,也可能是整個世界在發生的事。成長就是讓我們對這個世界具有思辯的能力。成長是你的思想內核,面對這個紛繁世界,如何去成長,需要長出你自己的能力。

就算面對90後、00後或者更年輕的群體,雖然認識世界的媒介在變化,但是所有人的情感訴求都是一樣的,其實每個人內心深處都在吶喊,他們渴望自己有價值,希望被愛,被看見,被關注。如果這個過程, 總是在迎合別人的觀點,被動接受那些經驗,人云亦云,其實就很難長出真正的自己。可是,有時我們太害怕與別人不同,比較弔詭的是:你到底是真實的自己,還是所有人眼中的你?很多時候,我們就會功利性地面對成長。太在意別人的眼光,不斷在朋友圈裝扮出一個“優秀”的自己。成長應該是內心深處生長出來的。所謂成長就是你學會了如何面對和處理人生中的很多事,懂得通過表達自己的想法去體現自己的價值觀;它不是人云亦云,有人覺得買房子重要,結婚生子重要,你也可以認為人生價值和自由更重要。

你會選擇在擁有安全邊界的游泳池裡游泳,還是在浩瀚海洋裡獨遊?

《梁祝的繼承者們》劇照

Q:這種成長可能因人而異,有的人坐火箭,有的人騎驢車。有對錯之別嗎?

A:每個人的目標和追求各有不同,無所謂對錯。就像說有人希望自己成為優秀的父母,有標準嗎?完全沒有,你也可以尋找一條完全不同的答案。父輩的答案可能並不適合今天的我們。也許,今天我們要當我的父母的父母,也要當我的孩子的父母。靈感是什麼?就是通過學習讓我們增強內在的動力和信心。人這一輩子,可以學得越多越好,實現飛躍式的成長;也可以每天進步一點點,改變一點點。

總之,你不再是昨天的那個自己,不論回過頭來,你是跑了1000公里還是300公里,重要的是你如何見證自己一路走來的軌跡,面對自己的成長。成長永遠都是你能幫自己設定一些追求;但它不見得就是所謂的目標。追求和目標還是有差別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答案是開放性的,它指向的是過程;而很多時候目標是封閉的,指向的是結果。你覺得過程和結果,哪一點對你更重要呢?

"
你會選擇在擁有安全邊界的游泳池裡游泳,還是在浩瀚海洋裡獨遊?

香港舞臺劇導演林奕華

前言

講真,數年來,與香港舞臺劇導演林奕深入對話過多次,每隔良久一次回望,對他也包括我自己似乎都有全然一新的發現。

林奕華導演是個相當感性的人,我記得幾次他講到關於自我發現以及運營戲劇的舉步維艱,說到動情處,能看到他眼角有淚花打轉。還記得,早年聽過他的一個大型公開講座,適逢他的作品《紅樓夢》來滬首演。那一次,面對數千人的演講,他解剖了很多個人成長的軌跡。在那麼一個超大的輿論場裡,我坐在最後幾排, 竟然全程淚目。隔了這麼多年,當時演講的主題已記不大清,但從他的人生感悟中我似乎也在解讀自己。

有意思的是,不論聽他的講座,或者看他的戲,都有一種迷之體驗;彷彿站在兩種不同的視角,看到的是截然相反的兩個人。很多人走進劇場,與林奕華對話,叩問的正是自己靈魂深處的答案,人們從劇情中映射自己的世界,有的人接受到了他的信號,也有人接收不到。因此,得出的評價有時截然相悖。

此次與林奕華的對談,話題並未侷限於戲劇本身,聚焦更多的反而是生而為人的領悟,關於自我成長的發現。

林奕華導演說,人生追求與目標其實是兩碼事,追求指向的是過程,而目標指向的是結果

在作品中,他習慣性高密度拋出問題,藉由構思的串聯引觀者深思,卻很少公佈最終答案,這似乎也是他的作品讓人“愛恨交加”的原因。戲劇對他來說,其實只是一種求真的手段,讓他不斷進行自我重構與解剖。“我們得到的其實並不是一個結果,而是在整個過程中,保持一種提問的精神。”

人生這道選擇題,是沒有標準答案的,你會選擇在擁有安全邊界的游泳池裡游泳,還是在浩瀚海洋裡一個人孤獨求索?今年3月23-24日,林奕華的首部音樂劇作品《梁祝的繼承者們》再登上汽•上海文化廣場,藉由此劇,我更加好奇,如今已近耳順之年的林奕華是如何做到從心所欲,堅守在浩瀚海洋中探尋未知的……

你會選擇在擁有安全邊界的游泳池裡游泳,還是在浩瀚海洋裡獨遊?

《梁祝的繼承者們》劇照

人生不求標準答案

Q:在你的作品中,經常有一個共同的主線:如何面對自我,如何面對成長?現在看來,最終這個答案你找到了嗎?

A:當然,不同時代的人其成長都將面對不同的挑戰。現在的年輕人和我們那個時代截然不同。科技在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比方說,以前我們想了解自己,就只能通過社交,通過社團活動,從朋友身上看到自我的反照,確定自己是怎樣一個人。而現在,年輕人可以通過自媒體、線上社交,全憑一個手機就能完成這些探索。他們不再看重這些實體經驗,只要在線上刷刷手機,就能完成更大的對話和比較。然而,這些年輕人比我們那時候更辛苦,他們生活在一個通過比較來確定自我價值的時代。

幾天前,在演藝學院給同學們上課時,我就拋出這樣的問題:在我們自己的傳統文化裡,最應該被重視的到底是什麼?理論上講,中國人最重視倫理,倫理的背後應該是情感,但這部分情感現在被異化成別的東西了,這個東西就是“比較”。不論衡量感情、物質還是個人價值,似乎都被放在了一個市場經濟的天秤上,我付出多少,就該得到多少?你看自己是這樣,你看別人也是這樣。往往痛苦就來自於這種比較,形成困惑、焦慮和內心的矛盾。越來越多的人,活在一種很主動的“被動”當中。

Q:關於成長,你的理解是什麼?

A:成長究竟是什麼?它是一個從不懂到懂的人生階段。即使別人告訴你更多經驗,也都需要你慢慢長出自己的理解,對事物的判斷力,進而才會從被動變為主動。這個過程,對我的創作而言,太有價值了,我需要通過理解當下年輕人的思維,來與他們建立更多的連接。這裡不僅有地球當下的某一個側面,也可能是整個世界在發生的事。成長就是讓我們對這個世界具有思辯的能力。成長是你的思想內核,面對這個紛繁世界,如何去成長,需要長出你自己的能力。

就算面對90後、00後或者更年輕的群體,雖然認識世界的媒介在變化,但是所有人的情感訴求都是一樣的,其實每個人內心深處都在吶喊,他們渴望自己有價值,希望被愛,被看見,被關注。如果這個過程, 總是在迎合別人的觀點,被動接受那些經驗,人云亦云,其實就很難長出真正的自己。可是,有時我們太害怕與別人不同,比較弔詭的是:你到底是真實的自己,還是所有人眼中的你?很多時候,我們就會功利性地面對成長。太在意別人的眼光,不斷在朋友圈裝扮出一個“優秀”的自己。成長應該是內心深處生長出來的。所謂成長就是你學會了如何面對和處理人生中的很多事,懂得通過表達自己的想法去體現自己的價值觀;它不是人云亦云,有人覺得買房子重要,結婚生子重要,你也可以認為人生價值和自由更重要。

你會選擇在擁有安全邊界的游泳池裡游泳,還是在浩瀚海洋裡獨遊?

《梁祝的繼承者們》劇照

Q:這種成長可能因人而異,有的人坐火箭,有的人騎驢車。有對錯之別嗎?

A:每個人的目標和追求各有不同,無所謂對錯。就像說有人希望自己成為優秀的父母,有標準嗎?完全沒有,你也可以尋找一條完全不同的答案。父輩的答案可能並不適合今天的我們。也許,今天我們要當我的父母的父母,也要當我的孩子的父母。靈感是什麼?就是通過學習讓我們增強內在的動力和信心。人這一輩子,可以學得越多越好,實現飛躍式的成長;也可以每天進步一點點,改變一點點。

總之,你不再是昨天的那個自己,不論回過頭來,你是跑了1000公里還是300公里,重要的是你如何見證自己一路走來的軌跡,面對自己的成長。成長永遠都是你能幫自己設定一些追求;但它不見得就是所謂的目標。追求和目標還是有差別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答案是開放性的,它指向的是過程;而很多時候目標是封閉的,指向的是結果。你覺得過程和結果,哪一點對你更重要呢?

你會選擇在擁有安全邊界的游泳池裡游泳,還是在浩瀚海洋裡獨遊?

《梁祝的繼承者們》劇照

成長以慾望開始,以智慧終結

Q:在戲劇創作中,你最終會給他們一個答案嗎?

A:我可能會提出問題:真的要這樣嗎?它是唯一的選擇嗎?當然大部分人可能都希望尋找到一個標準的正確答案。就我而言,我只能提出一個開放性的問題,我給不了你對和錯。人們太習慣去索求對錯,但成長的過程,你需要自己探索。

Q:那麼,你對自我的探索,隨著年齡增長有變化嗎?

A:第一件事,隨著年齡增長,我不能再去說自己完全沒有想過。任何一種答案,不管是什麼結果,我都必須預想過,不然的話,人生前面的幾十年難道都是虛度嗎?第二件事,就是你要想清楚做什麼事情對自己是有意義的。20歲時,什麼樣的事情和結果我都想嘗試,30歲還可以慢慢沉澱,到了40歲、50歲,你就沒有資格再去虛度時光。20、30歲你的人生還可以只有一個封面,到了40歲,至少有一個目錄吧,而到了50歲,你必須要有內容了。這個內容是什麼?就是你自己用生命書寫的內容。你生之為人,和所有人相比,有所同而有所不同。變成你自己的內容就是思考自己跟這個時代、這個社會相連接的部分。當你某一天,走完全部人生路,至少可以說沒有白來這一遭。

直到現在的每時每刻,我都在積累,同時在思考如何把這些經驗跟更多人分享。分享的過程,如何能夠和他們更好的連接,而不是把自己的觀點硬塞給他們;不但要讓他們聽見,還要讓他們感受到。分享背後其實最重要的就是情感。要知道這種情感共鳴的價值在哪裡?不論我做《梁祝的繼承者們》還是做《聊齋》,都希望提供一個過去跟未來之間的對話。很多時候,年輕人都有一個模模糊糊的過去,還有一個隱隱約約的未來,他們需要一些有經驗的人為他們提供一些關於過去和未來的想象。到目前為止,我覺得成長是從慾望開始的,但是會以智慧終結

"
你會選擇在擁有安全邊界的游泳池裡游泳,還是在浩瀚海洋裡獨遊?

香港舞臺劇導演林奕華

前言

講真,數年來,與香港舞臺劇導演林奕深入對話過多次,每隔良久一次回望,對他也包括我自己似乎都有全然一新的發現。

林奕華導演是個相當感性的人,我記得幾次他講到關於自我發現以及運營戲劇的舉步維艱,說到動情處,能看到他眼角有淚花打轉。還記得,早年聽過他的一個大型公開講座,適逢他的作品《紅樓夢》來滬首演。那一次,面對數千人的演講,他解剖了很多個人成長的軌跡。在那麼一個超大的輿論場裡,我坐在最後幾排, 竟然全程淚目。隔了這麼多年,當時演講的主題已記不大清,但從他的人生感悟中我似乎也在解讀自己。

有意思的是,不論聽他的講座,或者看他的戲,都有一種迷之體驗;彷彿站在兩種不同的視角,看到的是截然相反的兩個人。很多人走進劇場,與林奕華對話,叩問的正是自己靈魂深處的答案,人們從劇情中映射自己的世界,有的人接受到了他的信號,也有人接收不到。因此,得出的評價有時截然相悖。

此次與林奕華的對談,話題並未侷限於戲劇本身,聚焦更多的反而是生而為人的領悟,關於自我成長的發現。

林奕華導演說,人生追求與目標其實是兩碼事,追求指向的是過程,而目標指向的是結果

在作品中,他習慣性高密度拋出問題,藉由構思的串聯引觀者深思,卻很少公佈最終答案,這似乎也是他的作品讓人“愛恨交加”的原因。戲劇對他來說,其實只是一種求真的手段,讓他不斷進行自我重構與解剖。“我們得到的其實並不是一個結果,而是在整個過程中,保持一種提問的精神。”

人生這道選擇題,是沒有標準答案的,你會選擇在擁有安全邊界的游泳池裡游泳,還是在浩瀚海洋裡一個人孤獨求索?今年3月23-24日,林奕華的首部音樂劇作品《梁祝的繼承者們》再登上汽•上海文化廣場,藉由此劇,我更加好奇,如今已近耳順之年的林奕華是如何做到從心所欲,堅守在浩瀚海洋中探尋未知的……

你會選擇在擁有安全邊界的游泳池裡游泳,還是在浩瀚海洋裡獨遊?

《梁祝的繼承者們》劇照

人生不求標準答案

Q:在你的作品中,經常有一個共同的主線:如何面對自我,如何面對成長?現在看來,最終這個答案你找到了嗎?

A:當然,不同時代的人其成長都將面對不同的挑戰。現在的年輕人和我們那個時代截然不同。科技在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比方說,以前我們想了解自己,就只能通過社交,通過社團活動,從朋友身上看到自我的反照,確定自己是怎樣一個人。而現在,年輕人可以通過自媒體、線上社交,全憑一個手機就能完成這些探索。他們不再看重這些實體經驗,只要在線上刷刷手機,就能完成更大的對話和比較。然而,這些年輕人比我們那時候更辛苦,他們生活在一個通過比較來確定自我價值的時代。

幾天前,在演藝學院給同學們上課時,我就拋出這樣的問題:在我們自己的傳統文化裡,最應該被重視的到底是什麼?理論上講,中國人最重視倫理,倫理的背後應該是情感,但這部分情感現在被異化成別的東西了,這個東西就是“比較”。不論衡量感情、物質還是個人價值,似乎都被放在了一個市場經濟的天秤上,我付出多少,就該得到多少?你看自己是這樣,你看別人也是這樣。往往痛苦就來自於這種比較,形成困惑、焦慮和內心的矛盾。越來越多的人,活在一種很主動的“被動”當中。

Q:關於成長,你的理解是什麼?

A:成長究竟是什麼?它是一個從不懂到懂的人生階段。即使別人告訴你更多經驗,也都需要你慢慢長出自己的理解,對事物的判斷力,進而才會從被動變為主動。這個過程,對我的創作而言,太有價值了,我需要通過理解當下年輕人的思維,來與他們建立更多的連接。這裡不僅有地球當下的某一個側面,也可能是整個世界在發生的事。成長就是讓我們對這個世界具有思辯的能力。成長是你的思想內核,面對這個紛繁世界,如何去成長,需要長出你自己的能力。

就算面對90後、00後或者更年輕的群體,雖然認識世界的媒介在變化,但是所有人的情感訴求都是一樣的,其實每個人內心深處都在吶喊,他們渴望自己有價值,希望被愛,被看見,被關注。如果這個過程, 總是在迎合別人的觀點,被動接受那些經驗,人云亦云,其實就很難長出真正的自己。可是,有時我們太害怕與別人不同,比較弔詭的是:你到底是真實的自己,還是所有人眼中的你?很多時候,我們就會功利性地面對成長。太在意別人的眼光,不斷在朋友圈裝扮出一個“優秀”的自己。成長應該是內心深處生長出來的。所謂成長就是你學會了如何面對和處理人生中的很多事,懂得通過表達自己的想法去體現自己的價值觀;它不是人云亦云,有人覺得買房子重要,結婚生子重要,你也可以認為人生價值和自由更重要。

你會選擇在擁有安全邊界的游泳池裡游泳,還是在浩瀚海洋裡獨遊?

《梁祝的繼承者們》劇照

Q:這種成長可能因人而異,有的人坐火箭,有的人騎驢車。有對錯之別嗎?

A:每個人的目標和追求各有不同,無所謂對錯。就像說有人希望自己成為優秀的父母,有標準嗎?完全沒有,你也可以尋找一條完全不同的答案。父輩的答案可能並不適合今天的我們。也許,今天我們要當我的父母的父母,也要當我的孩子的父母。靈感是什麼?就是通過學習讓我們增強內在的動力和信心。人這一輩子,可以學得越多越好,實現飛躍式的成長;也可以每天進步一點點,改變一點點。

總之,你不再是昨天的那個自己,不論回過頭來,你是跑了1000公里還是300公里,重要的是你如何見證自己一路走來的軌跡,面對自己的成長。成長永遠都是你能幫自己設定一些追求;但它不見得就是所謂的目標。追求和目標還是有差別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答案是開放性的,它指向的是過程;而很多時候目標是封閉的,指向的是結果。你覺得過程和結果,哪一點對你更重要呢?

你會選擇在擁有安全邊界的游泳池裡游泳,還是在浩瀚海洋裡獨遊?

《梁祝的繼承者們》劇照

成長以慾望開始,以智慧終結

Q:在戲劇創作中,你最終會給他們一個答案嗎?

A:我可能會提出問題:真的要這樣嗎?它是唯一的選擇嗎?當然大部分人可能都希望尋找到一個標準的正確答案。就我而言,我只能提出一個開放性的問題,我給不了你對和錯。人們太習慣去索求對錯,但成長的過程,你需要自己探索。

Q:那麼,你對自我的探索,隨著年齡增長有變化嗎?

A:第一件事,隨著年齡增長,我不能再去說自己完全沒有想過。任何一種答案,不管是什麼結果,我都必須預想過,不然的話,人生前面的幾十年難道都是虛度嗎?第二件事,就是你要想清楚做什麼事情對自己是有意義的。20歲時,什麼樣的事情和結果我都想嘗試,30歲還可以慢慢沉澱,到了40歲、50歲,你就沒有資格再去虛度時光。20、30歲你的人生還可以只有一個封面,到了40歲,至少有一個目錄吧,而到了50歲,你必須要有內容了。這個內容是什麼?就是你自己用生命書寫的內容。你生之為人,和所有人相比,有所同而有所不同。變成你自己的內容就是思考自己跟這個時代、這個社會相連接的部分。當你某一天,走完全部人生路,至少可以說沒有白來這一遭。

直到現在的每時每刻,我都在積累,同時在思考如何把這些經驗跟更多人分享。分享的過程,如何能夠和他們更好的連接,而不是把自己的觀點硬塞給他們;不但要讓他們聽見,還要讓他們感受到。分享背後其實最重要的就是情感。要知道這種情感共鳴的價值在哪裡?不論我做《梁祝的繼承者們》還是做《聊齋》,都希望提供一個過去跟未來之間的對話。很多時候,年輕人都有一個模模糊糊的過去,還有一個隱隱約約的未來,他們需要一些有經驗的人為他們提供一些關於過去和未來的想象。到目前為止,我覺得成長是從慾望開始的,但是會以智慧終結

你會選擇在擁有安全邊界的游泳池裡游泳,還是在浩瀚海洋裡獨遊?

香港舞臺劇導演林奕華

Q:《梁祝的繼承者們》是你5年前的作品,圍繞青春議題。隔了這些年,再來看這部作品,如何去詮釋青春?你覺得青春有哪些關鍵詞可以給到當下的年輕人?

A:對於大部分年輕人,現代社會給他們一個最重要的關鍵詞就是夢想。在這部戲裡,我提出的問題是:為什麼是夢想而不是妄(幻)想?夢想與幻想之間的一念之差在哪裡?我認為在這條追求夢想的道路上,有三件事對大家有幫助:一個是藝術,一個是哲學,還有一個是文學。這三件事都可以通過前人的經驗以及你自己的創意去搞清楚。妄念(幻想)其實就是鏡花水月,幻想其實就是你對自己的一種想象,它可能不切實際。

在《梁祝的繼承者們》,祝英臺到藝術學校遇見梁山伯,梁山伯如同她的鏡子,讓她看清自己,然後釐清自己。其實從年輕人成長的過程來講,為什麼我剛剛講到這三件事可以幫到他們?因為藝術裡含有哲學,哲學裡也有藝術的概念,文學裡這三樣都包括。而在我們這個時代,不要說普通人了,就連大學教育也將這三樣東西邊緣化了。像在美國,人文學科因為對企業帶來的利益較少,往往不能獲得更多的資金支持。人們學到了各種各樣的手段,作為謀生和個人發展的工具。但其實,我所說的這三件事是能夠幫助人們增長智慧的,一來可以讓我們如何看見自己,二來也可以教會我們如何去面對問題。對於每個人的成長來說,真正要增長的就是這種智慧。面對生老病死,智慧是告訴你最真實答案的人。智慧能夠讓我們心平氣和,腳踏實地面對自我,智慧也能讓我們更加高瞻遠矚。

"
你會選擇在擁有安全邊界的游泳池裡游泳,還是在浩瀚海洋裡獨遊?

香港舞臺劇導演林奕華

前言

講真,數年來,與香港舞臺劇導演林奕深入對話過多次,每隔良久一次回望,對他也包括我自己似乎都有全然一新的發現。

林奕華導演是個相當感性的人,我記得幾次他講到關於自我發現以及運營戲劇的舉步維艱,說到動情處,能看到他眼角有淚花打轉。還記得,早年聽過他的一個大型公開講座,適逢他的作品《紅樓夢》來滬首演。那一次,面對數千人的演講,他解剖了很多個人成長的軌跡。在那麼一個超大的輿論場裡,我坐在最後幾排, 竟然全程淚目。隔了這麼多年,當時演講的主題已記不大清,但從他的人生感悟中我似乎也在解讀自己。

有意思的是,不論聽他的講座,或者看他的戲,都有一種迷之體驗;彷彿站在兩種不同的視角,看到的是截然相反的兩個人。很多人走進劇場,與林奕華對話,叩問的正是自己靈魂深處的答案,人們從劇情中映射自己的世界,有的人接受到了他的信號,也有人接收不到。因此,得出的評價有時截然相悖。

此次與林奕華的對談,話題並未侷限於戲劇本身,聚焦更多的反而是生而為人的領悟,關於自我成長的發現。

林奕華導演說,人生追求與目標其實是兩碼事,追求指向的是過程,而目標指向的是結果

在作品中,他習慣性高密度拋出問題,藉由構思的串聯引觀者深思,卻很少公佈最終答案,這似乎也是他的作品讓人“愛恨交加”的原因。戲劇對他來說,其實只是一種求真的手段,讓他不斷進行自我重構與解剖。“我們得到的其實並不是一個結果,而是在整個過程中,保持一種提問的精神。”

人生這道選擇題,是沒有標準答案的,你會選擇在擁有安全邊界的游泳池裡游泳,還是在浩瀚海洋裡一個人孤獨求索?今年3月23-24日,林奕華的首部音樂劇作品《梁祝的繼承者們》再登上汽•上海文化廣場,藉由此劇,我更加好奇,如今已近耳順之年的林奕華是如何做到從心所欲,堅守在浩瀚海洋中探尋未知的……

你會選擇在擁有安全邊界的游泳池裡游泳,還是在浩瀚海洋裡獨遊?

《梁祝的繼承者們》劇照

人生不求標準答案

Q:在你的作品中,經常有一個共同的主線:如何面對自我,如何面對成長?現在看來,最終這個答案你找到了嗎?

A:當然,不同時代的人其成長都將面對不同的挑戰。現在的年輕人和我們那個時代截然不同。科技在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比方說,以前我們想了解自己,就只能通過社交,通過社團活動,從朋友身上看到自我的反照,確定自己是怎樣一個人。而現在,年輕人可以通過自媒體、線上社交,全憑一個手機就能完成這些探索。他們不再看重這些實體經驗,只要在線上刷刷手機,就能完成更大的對話和比較。然而,這些年輕人比我們那時候更辛苦,他們生活在一個通過比較來確定自我價值的時代。

幾天前,在演藝學院給同學們上課時,我就拋出這樣的問題:在我們自己的傳統文化裡,最應該被重視的到底是什麼?理論上講,中國人最重視倫理,倫理的背後應該是情感,但這部分情感現在被異化成別的東西了,這個東西就是“比較”。不論衡量感情、物質還是個人價值,似乎都被放在了一個市場經濟的天秤上,我付出多少,就該得到多少?你看自己是這樣,你看別人也是這樣。往往痛苦就來自於這種比較,形成困惑、焦慮和內心的矛盾。越來越多的人,活在一種很主動的“被動”當中。

Q:關於成長,你的理解是什麼?

A:成長究竟是什麼?它是一個從不懂到懂的人生階段。即使別人告訴你更多經驗,也都需要你慢慢長出自己的理解,對事物的判斷力,進而才會從被動變為主動。這個過程,對我的創作而言,太有價值了,我需要通過理解當下年輕人的思維,來與他們建立更多的連接。這裡不僅有地球當下的某一個側面,也可能是整個世界在發生的事。成長就是讓我們對這個世界具有思辯的能力。成長是你的思想內核,面對這個紛繁世界,如何去成長,需要長出你自己的能力。

就算面對90後、00後或者更年輕的群體,雖然認識世界的媒介在變化,但是所有人的情感訴求都是一樣的,其實每個人內心深處都在吶喊,他們渴望自己有價值,希望被愛,被看見,被關注。如果這個過程, 總是在迎合別人的觀點,被動接受那些經驗,人云亦云,其實就很難長出真正的自己。可是,有時我們太害怕與別人不同,比較弔詭的是:你到底是真實的自己,還是所有人眼中的你?很多時候,我們就會功利性地面對成長。太在意別人的眼光,不斷在朋友圈裝扮出一個“優秀”的自己。成長應該是內心深處生長出來的。所謂成長就是你學會了如何面對和處理人生中的很多事,懂得通過表達自己的想法去體現自己的價值觀;它不是人云亦云,有人覺得買房子重要,結婚生子重要,你也可以認為人生價值和自由更重要。

你會選擇在擁有安全邊界的游泳池裡游泳,還是在浩瀚海洋裡獨遊?

《梁祝的繼承者們》劇照

Q:這種成長可能因人而異,有的人坐火箭,有的人騎驢車。有對錯之別嗎?

A:每個人的目標和追求各有不同,無所謂對錯。就像說有人希望自己成為優秀的父母,有標準嗎?完全沒有,你也可以尋找一條完全不同的答案。父輩的答案可能並不適合今天的我們。也許,今天我們要當我的父母的父母,也要當我的孩子的父母。靈感是什麼?就是通過學習讓我們增強內在的動力和信心。人這一輩子,可以學得越多越好,實現飛躍式的成長;也可以每天進步一點點,改變一點點。

總之,你不再是昨天的那個自己,不論回過頭來,你是跑了1000公里還是300公里,重要的是你如何見證自己一路走來的軌跡,面對自己的成長。成長永遠都是你能幫自己設定一些追求;但它不見得就是所謂的目標。追求和目標還是有差別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答案是開放性的,它指向的是過程;而很多時候目標是封閉的,指向的是結果。你覺得過程和結果,哪一點對你更重要呢?

你會選擇在擁有安全邊界的游泳池裡游泳,還是在浩瀚海洋裡獨遊?

《梁祝的繼承者們》劇照

成長以慾望開始,以智慧終結

Q:在戲劇創作中,你最終會給他們一個答案嗎?

A:我可能會提出問題:真的要這樣嗎?它是唯一的選擇嗎?當然大部分人可能都希望尋找到一個標準的正確答案。就我而言,我只能提出一個開放性的問題,我給不了你對和錯。人們太習慣去索求對錯,但成長的過程,你需要自己探索。

Q:那麼,你對自我的探索,隨著年齡增長有變化嗎?

A:第一件事,隨著年齡增長,我不能再去說自己完全沒有想過。任何一種答案,不管是什麼結果,我都必須預想過,不然的話,人生前面的幾十年難道都是虛度嗎?第二件事,就是你要想清楚做什麼事情對自己是有意義的。20歲時,什麼樣的事情和結果我都想嘗試,30歲還可以慢慢沉澱,到了40歲、50歲,你就沒有資格再去虛度時光。20、30歲你的人生還可以只有一個封面,到了40歲,至少有一個目錄吧,而到了50歲,你必須要有內容了。這個內容是什麼?就是你自己用生命書寫的內容。你生之為人,和所有人相比,有所同而有所不同。變成你自己的內容就是思考自己跟這個時代、這個社會相連接的部分。當你某一天,走完全部人生路,至少可以說沒有白來這一遭。

直到現在的每時每刻,我都在積累,同時在思考如何把這些經驗跟更多人分享。分享的過程,如何能夠和他們更好的連接,而不是把自己的觀點硬塞給他們;不但要讓他們聽見,還要讓他們感受到。分享背後其實最重要的就是情感。要知道這種情感共鳴的價值在哪裡?不論我做《梁祝的繼承者們》還是做《聊齋》,都希望提供一個過去跟未來之間的對話。很多時候,年輕人都有一個模模糊糊的過去,還有一個隱隱約約的未來,他們需要一些有經驗的人為他們提供一些關於過去和未來的想象。到目前為止,我覺得成長是從慾望開始的,但是會以智慧終結

你會選擇在擁有安全邊界的游泳池裡游泳,還是在浩瀚海洋裡獨遊?

香港舞臺劇導演林奕華

Q:《梁祝的繼承者們》是你5年前的作品,圍繞青春議題。隔了這些年,再來看這部作品,如何去詮釋青春?你覺得青春有哪些關鍵詞可以給到當下的年輕人?

A:對於大部分年輕人,現代社會給他們一個最重要的關鍵詞就是夢想。在這部戲裡,我提出的問題是:為什麼是夢想而不是妄(幻)想?夢想與幻想之間的一念之差在哪裡?我認為在這條追求夢想的道路上,有三件事對大家有幫助:一個是藝術,一個是哲學,還有一個是文學。這三件事都可以通過前人的經驗以及你自己的創意去搞清楚。妄念(幻想)其實就是鏡花水月,幻想其實就是你對自己的一種想象,它可能不切實際。

在《梁祝的繼承者們》,祝英臺到藝術學校遇見梁山伯,梁山伯如同她的鏡子,讓她看清自己,然後釐清自己。其實從年輕人成長的過程來講,為什麼我剛剛講到這三件事可以幫到他們?因為藝術裡含有哲學,哲學裡也有藝術的概念,文學裡這三樣都包括。而在我們這個時代,不要說普通人了,就連大學教育也將這三樣東西邊緣化了。像在美國,人文學科因為對企業帶來的利益較少,往往不能獲得更多的資金支持。人們學到了各種各樣的手段,作為謀生和個人發展的工具。但其實,我所說的這三件事是能夠幫助人們增長智慧的,一來可以讓我們如何看見自己,二來也可以教會我們如何去面對問題。對於每個人的成長來說,真正要增長的就是這種智慧。面對生老病死,智慧是告訴你最真實答案的人。智慧能夠讓我們心平氣和,腳踏實地面對自我,智慧也能讓我們更加高瞻遠矚。

你會選擇在擁有安全邊界的游泳池裡游泳,還是在浩瀚海洋裡獨遊?

《梁祝的繼承者們》劇照

Q:你覺得在當下藝術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A:我覺得,到最後藝術或許是人最需要的,也是最簡單的一個存在。也許,每個人都會問她的愛人:“你真的愛我嗎?”這只是一個比喻,說明其實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藏著很多個抽屜,抽屜裡存放著各自的祕密。我用藝術要去做的事情並不是把這些抽屜全部翻出來給大家看,但我想讓大家思考一下,我們為什麼要有抽屜。為什麼每個人都會有祕密?藝術,最吸引我的一點,就是“真”,不是探求真相,而是通過創作去求真的過程。

這個過程我不喜歡套路,講什麼樣的故事最保險?觀眾喜歡又能賣座?我不喜歡這樣。求真的過程,一定會碰到壓力,也會遇見風險,大部分人會說,我只想求得安全,求得舒適。我自己內心也有求得安逸的一面,就好比說問我:你喜歡在海洋裡還是游泳池裡游泳?我去的最多的還是游泳池,因為我能預測到自己的耐力和極限,知道自己下去後遊個把小時就能穩妥上岸了;但是海洋則不同,只有在浩瀚的大海中游泳,你才會看到別人意想不到的風景。然而,選擇海洋,是需要勇氣的。如果把這個比喻套用在心理和意識層面,游泳池只是我們的淺表意識,也是我們的安全邊界,你是否有勇氣去探尋浩瀚如海的深層潛意識?去探尋那個真正的自我?唯有自我探索才能夠推動文明的進步。

"
你會選擇在擁有安全邊界的游泳池裡游泳,還是在浩瀚海洋裡獨遊?

香港舞臺劇導演林奕華

前言

講真,數年來,與香港舞臺劇導演林奕深入對話過多次,每隔良久一次回望,對他也包括我自己似乎都有全然一新的發現。

林奕華導演是個相當感性的人,我記得幾次他講到關於自我發現以及運營戲劇的舉步維艱,說到動情處,能看到他眼角有淚花打轉。還記得,早年聽過他的一個大型公開講座,適逢他的作品《紅樓夢》來滬首演。那一次,面對數千人的演講,他解剖了很多個人成長的軌跡。在那麼一個超大的輿論場裡,我坐在最後幾排, 竟然全程淚目。隔了這麼多年,當時演講的主題已記不大清,但從他的人生感悟中我似乎也在解讀自己。

有意思的是,不論聽他的講座,或者看他的戲,都有一種迷之體驗;彷彿站在兩種不同的視角,看到的是截然相反的兩個人。很多人走進劇場,與林奕華對話,叩問的正是自己靈魂深處的答案,人們從劇情中映射自己的世界,有的人接受到了他的信號,也有人接收不到。因此,得出的評價有時截然相悖。

此次與林奕華的對談,話題並未侷限於戲劇本身,聚焦更多的反而是生而為人的領悟,關於自我成長的發現。

林奕華導演說,人生追求與目標其實是兩碼事,追求指向的是過程,而目標指向的是結果

在作品中,他習慣性高密度拋出問題,藉由構思的串聯引觀者深思,卻很少公佈最終答案,這似乎也是他的作品讓人“愛恨交加”的原因。戲劇對他來說,其實只是一種求真的手段,讓他不斷進行自我重構與解剖。“我們得到的其實並不是一個結果,而是在整個過程中,保持一種提問的精神。”

人生這道選擇題,是沒有標準答案的,你會選擇在擁有安全邊界的游泳池裡游泳,還是在浩瀚海洋裡一個人孤獨求索?今年3月23-24日,林奕華的首部音樂劇作品《梁祝的繼承者們》再登上汽•上海文化廣場,藉由此劇,我更加好奇,如今已近耳順之年的林奕華是如何做到從心所欲,堅守在浩瀚海洋中探尋未知的……

你會選擇在擁有安全邊界的游泳池裡游泳,還是在浩瀚海洋裡獨遊?

《梁祝的繼承者們》劇照

人生不求標準答案

Q:在你的作品中,經常有一個共同的主線:如何面對自我,如何面對成長?現在看來,最終這個答案你找到了嗎?

A:當然,不同時代的人其成長都將面對不同的挑戰。現在的年輕人和我們那個時代截然不同。科技在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比方說,以前我們想了解自己,就只能通過社交,通過社團活動,從朋友身上看到自我的反照,確定自己是怎樣一個人。而現在,年輕人可以通過自媒體、線上社交,全憑一個手機就能完成這些探索。他們不再看重這些實體經驗,只要在線上刷刷手機,就能完成更大的對話和比較。然而,這些年輕人比我們那時候更辛苦,他們生活在一個通過比較來確定自我價值的時代。

幾天前,在演藝學院給同學們上課時,我就拋出這樣的問題:在我們自己的傳統文化裡,最應該被重視的到底是什麼?理論上講,中國人最重視倫理,倫理的背後應該是情感,但這部分情感現在被異化成別的東西了,這個東西就是“比較”。不論衡量感情、物質還是個人價值,似乎都被放在了一個市場經濟的天秤上,我付出多少,就該得到多少?你看自己是這樣,你看別人也是這樣。往往痛苦就來自於這種比較,形成困惑、焦慮和內心的矛盾。越來越多的人,活在一種很主動的“被動”當中。

Q:關於成長,你的理解是什麼?

A:成長究竟是什麼?它是一個從不懂到懂的人生階段。即使別人告訴你更多經驗,也都需要你慢慢長出自己的理解,對事物的判斷力,進而才會從被動變為主動。這個過程,對我的創作而言,太有價值了,我需要通過理解當下年輕人的思維,來與他們建立更多的連接。這裡不僅有地球當下的某一個側面,也可能是整個世界在發生的事。成長就是讓我們對這個世界具有思辯的能力。成長是你的思想內核,面對這個紛繁世界,如何去成長,需要長出你自己的能力。

就算面對90後、00後或者更年輕的群體,雖然認識世界的媒介在變化,但是所有人的情感訴求都是一樣的,其實每個人內心深處都在吶喊,他們渴望自己有價值,希望被愛,被看見,被關注。如果這個過程, 總是在迎合別人的觀點,被動接受那些經驗,人云亦云,其實就很難長出真正的自己。可是,有時我們太害怕與別人不同,比較弔詭的是:你到底是真實的自己,還是所有人眼中的你?很多時候,我們就會功利性地面對成長。太在意別人的眼光,不斷在朋友圈裝扮出一個“優秀”的自己。成長應該是內心深處生長出來的。所謂成長就是你學會了如何面對和處理人生中的很多事,懂得通過表達自己的想法去體現自己的價值觀;它不是人云亦云,有人覺得買房子重要,結婚生子重要,你也可以認為人生價值和自由更重要。

你會選擇在擁有安全邊界的游泳池裡游泳,還是在浩瀚海洋裡獨遊?

《梁祝的繼承者們》劇照

Q:這種成長可能因人而異,有的人坐火箭,有的人騎驢車。有對錯之別嗎?

A:每個人的目標和追求各有不同,無所謂對錯。就像說有人希望自己成為優秀的父母,有標準嗎?完全沒有,你也可以尋找一條完全不同的答案。父輩的答案可能並不適合今天的我們。也許,今天我們要當我的父母的父母,也要當我的孩子的父母。靈感是什麼?就是通過學習讓我們增強內在的動力和信心。人這一輩子,可以學得越多越好,實現飛躍式的成長;也可以每天進步一點點,改變一點點。

總之,你不再是昨天的那個自己,不論回過頭來,你是跑了1000公里還是300公里,重要的是你如何見證自己一路走來的軌跡,面對自己的成長。成長永遠都是你能幫自己設定一些追求;但它不見得就是所謂的目標。追求和目標還是有差別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答案是開放性的,它指向的是過程;而很多時候目標是封閉的,指向的是結果。你覺得過程和結果,哪一點對你更重要呢?

你會選擇在擁有安全邊界的游泳池裡游泳,還是在浩瀚海洋裡獨遊?

《梁祝的繼承者們》劇照

成長以慾望開始,以智慧終結

Q:在戲劇創作中,你最終會給他們一個答案嗎?

A:我可能會提出問題:真的要這樣嗎?它是唯一的選擇嗎?當然大部分人可能都希望尋找到一個標準的正確答案。就我而言,我只能提出一個開放性的問題,我給不了你對和錯。人們太習慣去索求對錯,但成長的過程,你需要自己探索。

Q:那麼,你對自我的探索,隨著年齡增長有變化嗎?

A:第一件事,隨著年齡增長,我不能再去說自己完全沒有想過。任何一種答案,不管是什麼結果,我都必須預想過,不然的話,人生前面的幾十年難道都是虛度嗎?第二件事,就是你要想清楚做什麼事情對自己是有意義的。20歲時,什麼樣的事情和結果我都想嘗試,30歲還可以慢慢沉澱,到了40歲、50歲,你就沒有資格再去虛度時光。20、30歲你的人生還可以只有一個封面,到了40歲,至少有一個目錄吧,而到了50歲,你必須要有內容了。這個內容是什麼?就是你自己用生命書寫的內容。你生之為人,和所有人相比,有所同而有所不同。變成你自己的內容就是思考自己跟這個時代、這個社會相連接的部分。當你某一天,走完全部人生路,至少可以說沒有白來這一遭。

直到現在的每時每刻,我都在積累,同時在思考如何把這些經驗跟更多人分享。分享的過程,如何能夠和他們更好的連接,而不是把自己的觀點硬塞給他們;不但要讓他們聽見,還要讓他們感受到。分享背後其實最重要的就是情感。要知道這種情感共鳴的價值在哪裡?不論我做《梁祝的繼承者們》還是做《聊齋》,都希望提供一個過去跟未來之間的對話。很多時候,年輕人都有一個模模糊糊的過去,還有一個隱隱約約的未來,他們需要一些有經驗的人為他們提供一些關於過去和未來的想象。到目前為止,我覺得成長是從慾望開始的,但是會以智慧終結

你會選擇在擁有安全邊界的游泳池裡游泳,還是在浩瀚海洋裡獨遊?

香港舞臺劇導演林奕華

Q:《梁祝的繼承者們》是你5年前的作品,圍繞青春議題。隔了這些年,再來看這部作品,如何去詮釋青春?你覺得青春有哪些關鍵詞可以給到當下的年輕人?

A:對於大部分年輕人,現代社會給他們一個最重要的關鍵詞就是夢想。在這部戲裡,我提出的問題是:為什麼是夢想而不是妄(幻)想?夢想與幻想之間的一念之差在哪裡?我認為在這條追求夢想的道路上,有三件事對大家有幫助:一個是藝術,一個是哲學,還有一個是文學。這三件事都可以通過前人的經驗以及你自己的創意去搞清楚。妄念(幻想)其實就是鏡花水月,幻想其實就是你對自己的一種想象,它可能不切實際。

在《梁祝的繼承者們》,祝英臺到藝術學校遇見梁山伯,梁山伯如同她的鏡子,讓她看清自己,然後釐清自己。其實從年輕人成長的過程來講,為什麼我剛剛講到這三件事可以幫到他們?因為藝術裡含有哲學,哲學裡也有藝術的概念,文學裡這三樣都包括。而在我們這個時代,不要說普通人了,就連大學教育也將這三樣東西邊緣化了。像在美國,人文學科因為對企業帶來的利益較少,往往不能獲得更多的資金支持。人們學到了各種各樣的手段,作為謀生和個人發展的工具。但其實,我所說的這三件事是能夠幫助人們增長智慧的,一來可以讓我們如何看見自己,二來也可以教會我們如何去面對問題。對於每個人的成長來說,真正要增長的就是這種智慧。面對生老病死,智慧是告訴你最真實答案的人。智慧能夠讓我們心平氣和,腳踏實地面對自我,智慧也能讓我們更加高瞻遠矚。

你會選擇在擁有安全邊界的游泳池裡游泳,還是在浩瀚海洋裡獨遊?

《梁祝的繼承者們》劇照

Q:你覺得在當下藝術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A:我覺得,到最後藝術或許是人最需要的,也是最簡單的一個存在。也許,每個人都會問她的愛人:“你真的愛我嗎?”這只是一個比喻,說明其實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藏著很多個抽屜,抽屜裡存放著各自的祕密。我用藝術要去做的事情並不是把這些抽屜全部翻出來給大家看,但我想讓大家思考一下,我們為什麼要有抽屜。為什麼每個人都會有祕密?藝術,最吸引我的一點,就是“真”,不是探求真相,而是通過創作去求真的過程。

這個過程我不喜歡套路,講什麼樣的故事最保險?觀眾喜歡又能賣座?我不喜歡這樣。求真的過程,一定會碰到壓力,也會遇見風險,大部分人會說,我只想求得安全,求得舒適。我自己內心也有求得安逸的一面,就好比說問我:你喜歡在海洋裡還是游泳池裡游泳?我去的最多的還是游泳池,因為我能預測到自己的耐力和極限,知道自己下去後遊個把小時就能穩妥上岸了;但是海洋則不同,只有在浩瀚的大海中游泳,你才會看到別人意想不到的風景。然而,選擇海洋,是需要勇氣的。如果把這個比喻套用在心理和意識層面,游泳池只是我們的淺表意識,也是我們的安全邊界,你是否有勇氣去探尋浩瀚如海的深層潛意識?去探尋那個真正的自我?唯有自我探索才能夠推動文明的進步。

你會選擇在擁有安全邊界的游泳池裡游泳,還是在浩瀚海洋裡獨遊?

《梁祝的繼承者們》劇照


撰文 瓢姐姐

--------------------------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借一瓢靈感溫潤你的靈魂

我是瓢姐姐,資深媒體人,生活方式撰稿人,旅行達人,深愛名山大川的文藝女中年。我願與你分享有趣的生活態度和人生風向標。歡迎關注我,瞭解更多有趣的靈魂!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