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出生於梨園之家,5歲開始練功,兩次摘得“中國戲劇梅花獎”

說起川劇大多數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寬窄巷子裡的“變臉”與“吐火”,可那不過是川劇眾多技藝中兩項小小的雜耍。真正意義上的川劇,是巴蜀文化的集大成。在歷史、文學、藝術、民俗等方各個方面,都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讓我們透過這位川劇藝術家陳巧茹的經歷,去了解真正的川劇。

她出生於梨園之家,5歲開始練功,兩次摘得“中國戲劇梅花獎”

陳巧茹原名陳巧緣,她與川劇的緣分要從小說起。她生在梨園之家,父母都是敘永縣川劇團的演員。從小的生活便是浸在這川劇的敲鑼打鼓聲音之中的。從她五歲時,她便開始每天早上6點起床跟著父母長輩們練功,練完後吃點東西八點便去上學。陳巧茹的童年時光就在這劇院裡度過,這也讓她與川劇結下了不解之緣。

她出生於梨園之家,5歲開始練功,兩次摘得“中國戲劇梅花獎”

1979 年初中一年級的陳巧茹考進四川省敘永縣川劇團。那時的川劇正值改革開放後的復甦期,加之沒有電視,看戲就成了老百姓們茶餘飯後的娛樂方式了。若是從早場開始,一天下來就得有三場演出。若沒有早場下午便要連續演出兩場。這樣高頻率的上舞臺演出,也讓陳巧茹積累下了大量的舞臺實戰經驗。

她出生於梨園之家,5歲開始練功,兩次摘得“中國戲劇梅花獎”

前排右六為陳巧茹

陳巧茹第一次來成都是1980年9月,成都帶給她的感受是,當時的春熙路路面還不寬,但有著霓虹燈的夜景,她被這座城市的美麗所驚豔到。來了成都的最終目的一定還是看戲。第一場戲是在紅旗劇場,當時票已經售完,陳巧茹就藉著自己的小身板混進了劇場裡。當她看見劇場裡坐滿了觀眾,氣氛十分熱鬧,那時她就篤定要來成都繼續深造。

她出生於梨園之家,5歲開始練功,兩次摘得“中國戲劇梅花獎”

1983年地級匯演中陳巧茹拿了一等獎以後,宜賓地區一個老師感嘆:“這個女孩子條件太好了,可惜生在了縣劇團,如果是在成都、重慶可能發展空間更大。”加之陳巧茹本就篤定要到成都學習,1983年9月份、10月份的時候,那時陳巧茹時已經是縣劇團裡的主角。儘管縣劇團不允許她調離,陳巧茹的爸爸還是帶著她來到成都拜師學藝。父女倆找到了張光茹老師,起初張老師還礙於縣劇團的劉團長是自己的師兄,很是為難。可張老師十分惜才,她在張老師面前表態說即便是張老師不收自己,自己也會再找下一位老師,張老師考慮許久才收下了她。然後就有了她和張光茹老師的這段師徒緣分,也就才有了她陳巧茹這個藝名。

她出生於梨園之家,5歲開始練功,兩次摘得“中國戲劇梅花獎”

跟著張光茹老師學習這期間。在成都的劇團,那時陳巧茹還沒有人事指標,只能跟著做學徒。在前四個月的巡演中她都沒有戲可演,可在這期間看了很多的戲,還都是成都老一輩藝術家的經典作品,各種類型的角色都沒落下。直到1984年巡演結束再次回到成都時,二團的團長來邀請張光茹老師參加一場演出,團長看到了在張老師身旁的陳巧茹,一問得知是張老師的學生。張老師向團長推薦讓陳巧茹演一出“打神”。陳巧茹也就有了第一次在劇團演出的經歷,而就是因為這次的表演,陳巧茹被用特殊指標調來了成都。

她出生於梨園之家,5歲開始練功,兩次摘得“中國戲劇梅花獎”

由於陳巧茹一直在一團“搭夥食”漸漸地也就開始在一團做起了臨時工,一個月也能拿到48元的工資。陳巧茹常常與老師們同臺,許多觀眾都以為她和老師是一輩的。1987年她便去了三團青年團,還成為了劇團唯一一個派去北京出演《四川好人》的演員。1991年又去北京演了《白蛇傳》,1992年拿了第九屆中國戲劇梅花獎。

她出生於梨園之家,5歲開始練功,兩次摘得“中國戲劇梅花獎”

從1992年底到2002年,每一年她都要去到一兩次歐洲,法國、瑞士、德國,還有加拿大,開始是表演《白蛇傳》,後來是《目連之母》。長期合作以後,對方對她們表演十分信任。

她出生於梨園之家,5歲開始練功,兩次摘得“中國戲劇梅花獎”

現在的陳巧茹,是當代著名川劇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工花旦、青衣、武旦,並且兩次摘取 “中國戲劇梅花獎”,還是成都市川劇院常務副院長。對待學生她依舊與老師張光茹一般惜才,在她眼中川劇早就是一種傳承,她也一定會將這些傳承下來的文化帶去更多的國家,讓這種非物質遺產文化薪火相傳。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