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爾蘇諾夫贊“中國的戲劇觀眾在不斷成長”

科爾蘇諾夫贊“中國的戲劇觀眾在不斷成長”

科爾蘇諾夫(上圖),1993年畢業於立陶宛音樂戲劇學院導演專業,1999年成立OKT劇團(2004年被命名為維爾紐斯城市劇院)。2002年,科爾蘇諾夫獲得“立陶宛國家文化和藝術獎”、2006年獲得“歐洲新戲劇真實獎”。

7月11~12日,廣州大劇院將迎來立陶宛戲劇大師、導演奧斯卡·科爾蘇諾夫的最新劇目——莫里哀諷刺喜劇《偽君子》。前晚,在廣州大劇院接受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採訪時,科爾蘇諾夫表示:“我們永遠在關注當下,我總是希望從傳統經典中找到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這些年多次來中國,他說:“中國戲劇的發展速度超過了歐洲,中國的戲劇觀眾在不斷成長。”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素芹

“用現代的手法執導傳統經典,永遠關注當下”

看過科爾蘇諾夫作品的觀眾一定會對其“極簡主義”的舞臺呈現和忠實於文本的表演形式印象深刻。作為立陶宛實驗戲劇前衛的探索者,科爾蘇諾夫擅長將經典賦予當代的解讀。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科爾蘇諾夫表示,“在這版《偽君子》中,偽君子在網絡中進行了偽善的包裝。”

從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到契訶夫的《海鷗》再到莫里哀的《偽君子》,科爾蘇諾夫在選擇經典文本進行當代性解讀時,通常會選擇與當代生活很貼近的經典來進行再創作,“比如現實生活中就有很多答爾丟夫這樣的偽君子,而危機來臨時會有哈姆雷特這樣的人。”

科爾蘇諾夫不僅指導傳統戲劇,也執導現代戲劇,“我有一個公式——用現代的手法執導傳統劇,用傳統的手法執導現代劇。解構傳統沒有太大的意義,發掘傳統經典中有多少能反映我們現在的生活,這才是有意義的。在傳統經典中,我們可以用更廣闊的視野來關照我們現在的生活。”

“排演中加入了街頭劇的元素,引發人們去思考”

在科爾蘇諾夫看來,排莎士比亞的作品比排莫里哀的作品要容易一些,“莫里哀的戲劇中,演員要想劇中人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行為,他為什麼要這樣說、這樣做,演員演的不是某種性格的某個人,而是人類的某個行為、某種病態。他要理解這一點,才能順暢地去表演、去表現這種整體性的東西。”

科爾蘇諾夫不是第一次執導莫里哀的劇,也不是第一次執導《偽君子》。“我對原作都進行了文本上的保留。現在很流行改寫劇本,但我並沒有這樣做。莫里哀的作品是古典主義戲劇,古典主義是歐洲戲劇的基礎。但莫里哀本人對街頭戲劇也很感興趣,所以他的《偽君子》也融入了很多這類元素。我也對街頭劇很感興趣,所以在排演中加入了很多這類東西,讓人們去思考。”

這版《偽君子》中,即時影像、現場演奏、中國元素、觀眾互動都讓人印象深刻,在科爾蘇諾夫看來,這都是對經典文本進行當代解讀的必要手段。

《偽君子》上週在北京已經上演,北京的觀眾反響熱烈,“我們和觀眾進行了直接的交流,觀眾的反響甚至比在歐洲的反響更好,很多梗他們都能領略。”

科爾蘇諾夫2008年第一次來中國,在北京排演《羅密歐與朱麗葉》,之後多次來中國,“中國戲劇發展的速度也超過了歐洲。中國的劇院非常棒,中國的戲劇觀眾在不斷成長。很高興在這裡我們遇到了很多懂戲劇的觀眾”。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