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形勝 佛國天堂——杭州上香古道

西湖 靈隱寺 天堂 佛教 雲觀察 2017-06-20

原創 圖/文

東南形勝 佛國天堂——杭州上香古道

一年前,應雜誌社的約稿開始了“上香古道”的創作。幸得這湖山的眷佑,在最清朗的時節完成了圖片拍攝,又因工作關係斷續寫稿差點擱置,現終於借鑑大量史料完成創作。趕在煙花三月的季節給去杭州西湖賞景、祈福的善男信女們一個按圖索驥、刻舟求劍的藍圖。

東南形勝 佛國天堂——杭州上香古道

東南形勝 佛國天堂——杭州上香古道

這是一段雲水之間的旅程,這是一段從俗塵到佛境的綠野仙蹤。

在杭州城外的西湖東岸坐船,向西橫跨西湖,至茅家埠登岸,改走陸路到靈隱和三天竺,是唐宋以來杭州本地及江浙各地的香客,前往西湖以西的佛教勝地禮佛進香的必經之路,這在歷史上是享有盛名的“上香古道”,繁華千年。20 世紀40 年代後期,隨著湖濱至靈隱公路的開闢,“上香古道”逐漸沉寂,以至於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絕少有人提起。

東南形勝 佛國天堂——杭州上香古道

船行西子湖

初春的一個早晨,當我和朋友們出現在西湖東岸,跟船伕說起想重走“上香古道”時,他們都搖頭表示沒聽說過這條路線,我說就是從這兒劃到茅家埠去,船伕們明白過來,但也表示從來沒有遊客這樣遊西湖,一般就是到小瀛洲看一回三潭印月,或是劃到孤山登岸罷了。

東南形勝 佛國天堂——杭州上香古道可古人正是從這裡開始踏上“上香古道”的,清波門、湧金門、錢塘門外,過去都是舟楫縱橫的碼頭。《儒林外史》中有一篇馬二先生遊西湖的著名描寫,他獨自一人步出錢塘門後,便看到“那一船一船鄉下婦女來燒香”,她們坐船來到杭州,穿過城裡的河道進入西湖,“一頓飯時,就來了有五六船。”在清代道光年間所撰的《吳郡歲華紀麗》中,描寫了每年春天蘇州婦女去杭州進香的情景,“城鄉士女,買舟結隊,檀香柏燭,置辦精虔。富豪之族,則買畫舫,兩三人為伴,或挈眷偕行,留連彌月。”那些普通家庭的人,則數十個合資僱一艘船,出錢最多的那位被稱為“香頭”,船上多插小黃旗,寫著“天竺進香”或“朝山進香”。

東南形勝 佛國天堂——杭州上香古道我們在清波門下僱了一條四人坐的小船,談好300 塊船資,船伕說不緊不慢地劃,大概一個半小時能到茅家埠。

人入舟中,放蕩湖上,只覺得看四周風景的視野隨之大變。往東看,岸上的柳林和背後杭城的樓群,慢慢和我們拉開了距離;向北看,白堤如帶,斷橋和寶帶橋如同兩道臥波的娥眉,遠一點的寶石山彷彿綠屏一般,山上那座保俶塔體態修長,依然像前人所形容的“亭亭如美人”;南邊的小瀛洲,林木蔥蘢,遠一些的夕照山上的雷峰塔和吳山上的城隍閣,則鎖住觀者發散的視線;西北方向的兩個小島——湖心亭和阮公墩,像浮在水面上的兩塊翠玉,遠一點的蘇堤,色調要淡一些,而更西邊那連綿的山嶺,就只剩下青黛色的輪廓,一直排到天際,上香古道的目的地靈隱、三天竺和韜光寺,就藏在這些山嶺之中。

東南形勝 佛國天堂——杭州上香古道我們的船向湖心亭劃去,外西湖中的三個島嶼湖心亭、阮公墩、小瀛洲,象徵著仙境中的蓬萊、方丈和瀛洲,也就是“蓬萊三島”。湖心亭是三島中形成最早的一個,宋元時期島上曾建有寺院,大概是上香古道上的一個站點。而我們對它的知曉,幾乎都來自選入中學課本的那篇《湖心亭看雪》,在這篇意趣橫生的短文中,明末名士張岱用寥寥數筆描繪出一幅西湖雪景圖,更道出一番文人痴心。這個季節無緣看雪,但我們上岸後,站在題有“湖心亭”三個大字的石坊下,島外一週水,水外一週山,也有了一種“遺世而獨立,心已飄飄然”之感。等重新回到船上,船伕沿著小島南岸劃過,便看見那塊刻著乾隆“蟲二”御筆的石碑,“風月無邊”,形容這裡的眸上山色和眼底湖光,十分貼切。

離開湖心亭,船頭轉向西南,逐漸靠近蘇堤,堤上已有一絲綠意,那是柳絲吐出的嫩芽,也能聽得見遊人的笑語。蘇堤上共有六座石橋,這壓堤橋是從南向北數的第四橋,橋洞尤為高大,正是因為舊時湖船東來西去,都要從這座橋下過,可以說是整條上香古道上的咽喉之地,那時橋旁還設有石臺燈籠,以方便夜航船。著名的“蘇堤春曉”景碑亭就建在橋南。

東南形勝 佛國天堂——杭州上香古道蘇堤是裡外西湖的分界,船穿過壓堤橋,便進到裡西湖,這裡波浪要平靜一些,水上的遊船也要少很多,比起外西湖的妖嬈,此間可堪稱端莊。向西劃去,對岸楊公堤上的建築愈見清晰,一道粉牆上開了個月洞門,門裡就是有名的水景園林——郭莊。船行其側,一株臘梅從牆裡旁逸斜出,一股濃香隨風而至,把我們送過楊公堤。過堤後回頭一望,身後的臥龍橋,與蘇堤上的壓堤橋,正好橋洞套橋洞,橫生妙趣,盈滿橋洞的是粼粼波光。

而眼前的景色更撩人心絃,水面到此急束為狹窄水道,兩岸草葉拂水,野樹雜生,船槳過處,驚起一灘鷗鷺,岸上不見人,水上不見船,活潑潑的野趣撲面而來。這裡原本湮沒在城市的高速發展中,十多年前杭州市啟動“西湖西進”工程,西湖水域向西延伸,新增了大片溼地,生態環境得以恢復,許多人們已不熟悉的歷史遺蹟重新呈現,同時極大地解決了一些傳統著名景點的旅遊壓力。

船向前行,水道縱橫,幸好船伕對這兒還算熟悉,不然真容易在水上迷路,他說不會走錯的原因,是因為此前駕船執照考試就在這一帶舉行的,他比劃著船要怎麼掉頭,怎麼才能通過窄窄的橋洞。船伕又說,待到四五月間,這裡百花盛開,草窩子裡全是鳥聲,水面還有成群的野鴨子,那暖風,真能把人薰醉了。

從茅家埠到韜光寺

說說笑笑,船已經劃到茅家埠碼頭,愉快地與船伕作別,從這裡我們邁開雙腿。

東南形勝 佛國天堂——杭州上香古道茅家埠原是一個村子,它得名於村口埠頭滿生的茅草,如果從陸路開始計算,那茅家埠是上香古道的起點。這個村子昔日的繁華,也正是由於從湖濱坐船來的香客們,通常選擇在茅家埠吃碗素齋,買份香燭,當他們向西仰望,望得見遠處的天竺雙峰削立,形同“天門”,佛國就在眼前。從這裡出發,過去沿途盡是寺庵、齋堂與商鋪,連乞丐也都雲集在古道沿線。如今在村口新建了一座石坊,其中一側的對聯道出茅家埠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古寺遙通中天竺又上天竺,長堤回望裡六橋連外六橋”。

前來遊玩的人很多,一度凋零的茅家埠,如今已成為杭州人週末休閒度假的一個選擇。不過已經見不到昔日的農舍,路兩邊是些近年修建的商店、飯店和茶館,粉牆黛瓦,窗明几淨,在山水相映間,頗如一幅江南水墨。

我們找了一家飯店,要了東坡肉、蔥包燴、蓴菜湯、片兒川這幾樣杭州本地菜餚,和古人在此的區別也許只是:吃了肉。

飯飽之後,繼續往西,腳下的石板路整修一新,是2003 年按照舊時上香古道的風貌修復的。離開茅家埠不一會兒,又歸復到遊人稀落的世界,路邊有大片的茶園,山嶺連綿,池塘相續,不像蘇堤、白堤那樣滿是人工雕鑿的痕跡,腳下的道路在山林之間彎來轉去,讓人置身於清幽曠遠之境。

東南形勝 佛國天堂——杭州上香古道景美,人就不累,不知不覺走到“九里雲鬆”,這是靈隱寺前的一段路,唐代刺史袁仁敬在政務之餘,愛到靈隱遊玩,故在此沿途植鬆,號稱“路左右各三行,每行相去八九尺,蒼翠夾道,陰靄如雲,日光穿漏,若碎金屑玉,人行其間,衣袂盡綠。”這種景色今天依然能夠看到,一排排高大的松樹,枝葉相接,連成一片綠雲。

松林的盡頭,有一道題寫“咫尺西天”禪語的大照壁,繞過它,飛來峰和靈隱寺便到了,這是上香古道上最重要的一站。飛來峰在我的左手邊,這座100多米高的石灰岩小山峰,由於長期受地下水的溶蝕作用,形成了千姿百態的洞穴。飛來峰一直與佛教結緣,傳說印度僧人慧理來到杭州,見到此峰大為驚異,說“此乃天竺國靈鷲山之小嶺,不知何以飛來?”眾人不信,慧理說山中有洞,洞裡有一隻白猿,他朝山中一呼,果然有白猿躍出,飛來峰就此得名。小時候看連續劇《濟公》,裡面有一則搶新娘的故事,那個轟隆一聲壓沒整個村莊的小山,就是飛來峰。我走進山間,在東坡上看到許多五代以來的佛教石窟造像,最喜歡那尊開鑿於宋代的彌勒佛,大肚能容,慈顏善笑,讓人過目難忘。

走過飛來峰,規模宏大的靈隱寺出現在眼前,寺院依山勢層層而建,殿宇恢宏,寶相莊嚴,這是杭州香火極盛處,一直有非常靈驗的名聲,故事也很多,濟公菩薩在寺中就有一座殿堂。今天不是什麼特殊的佛教節日,但寺中依然香客雲集,不過出於防火和環保的考慮,禁止外帶香燭和紙錢入寺,寺院為香客免費提供三炷清香。

從靈隱出來,我們沿著一條青石步道往上走,這條天竺路沿著溪流而建,過去的香客在靈隱燒完香後,要這樣一直去到下天竺(法鏡寺)、中天竺(法淨寺)和上天竺(法喜寺),才算上完香。

東南形勝 佛國天堂——杭州上香古道這三座寺院規模雖然遠比不上靈隱,但都是千年古剎,在歷史上也具有盛名,歷史上以三天竺為中心,還形成了一個熱鬧非凡的香市。收在《醒世恆言》的明代著名話本小說《賣油郎獨佔花魁》中,主人公朱重在抱得美人歸後,感念天地神明保佑之德,發願要給杭州各寺院施捨三個月的燈油,並親自到各廟拈香禮拜,書中寫道天竺“是觀音大士的香火,有上天竺、中天竺、下天竺,三處香火俱盛,卻是山路,不通舟楫。”他叫從人挑了香燭清油,自己乘轎而往。在上天竺寺裡,朱重意外與失散多年在此當廟祝的父親重逢,上香認親,改回原姓名秦重,成為一段佳話。

天竺路沿途,竹子多了起來,翠竹千竿,與寺院的黃牆黑瓦交相輝映。在下天竺外有一石橋,引出一條小岔路,我們摺進去數百步,在靠近山麓的地方,散落著一些形態相異的大石頭,在這些各有筋骨的石頭中,三生石並不起眼,但上面刻了字,有了故事,便成了傳奇。碗口大小的篆書“三生石”以及一通《唐圓澤和尚三生石跡碑》,證明這就是唐代圓澤和尚對摯友李源所約“後十三年中秋月夜,杭州天竺寺外,當與公相見”的會面地點。這次見面,騎牛唱歌的牧童,已是圓澤的第三世了。那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多麼像愛人一見鍾情,三生石逐漸從鬚眉友情的見證,演變為男女情定終身的象徵物,彷彿是為了聆聽情人的盟約,而靜靜立在這裡。寶黛情緣最初不就是“只因西方靈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絳珠草一株……”嗎?

離開三生石,走過環境優雅的法雲安縵——這個上香古道上的最新元素,來到了此行的終點,位於靈隱寺後方的韜光寺。上韜光,要爬山,通過樹木的間隙,遙望山崖上的寺院。這座寺院於唐長慶年間由蜀地高僧韜光所建,當時白居易正在杭州做刺史,經常來寺裡與韜光師論禪談詩。歷經修繕的韜光,如今是座園林化的寺院,我們沿著曲折臺階向上攀爬,殿堂亭閣掩映在池泉與修竹間。寺中有一方池,叫做“金蓮池”,池壁上塑有龍頭,有泉從龍口湧出,一池碧水清澈見底,池欄上放著舀水的瓢和接水的桶,同行的杭州朋友說韜光寺裡的泉水,和虎跑泉一樣的甘甜,她家裡的老人過去會在大清早爬到這兒,打兩桶水回家沏茶煮飯。東南形勝 佛國天堂——杭州上香古道

爬到最高處的觀海樓,這裡地勢高曠,回望層巒疊嶂和西湖一角,如果天氣好的話,據說可以看到錢江入海。明代萬曆年間蕭士瑋的《南歸日記》記述,他到靈隱寺尋求唐代詩人宋之問寄居時所寫“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的詩意,竟無所有,直到爬上韜光寺,江海奇觀“乃了了在目矣”。“韜光觀海”是清代西

湖十六景之一,乾隆皇帝也數次來過,還御題佛堂額“雲澄日觀”。

天色漸晚,下山回城,華燈初上的時候,我們已經坐在湖濱的飯店裡。湖上景觀,只能看見白堤一線燈火和輝煌的雷峰塔。白天走過的水路和山道,均已沒在沉沉的夜色裡,但彷彿仍能聽得見槳擊湖水與遠寺敲鐘之聲,這是杭州風華的另一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