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滿足小時候那個被辜負的自己'

"

《請回答1988》中,德善在原生家庭中是一個非常悲催的存在。她是家中老二,上面一個姐姐,下面一個弟弟,姐姐是老大,天然地被父母寄託很多希望,非常受重視,弟弟是男孩,又是家中老么,被父母寵愛。

她呢,如同家中的隱形人,零餘者,是父母的孩子,卻沒有過多的關愛,是家庭的成員,卻常常是被妥協的存在。

因為跟姐姐的生日時間比較接近,她的生日每次都被姐姐捎帶著,兩個人分享一個蛋糕,他要求單獨過一次生日,父母總是口頭答應。全家煤氣中毒,姐姐弟弟被父母背出來,而她是一個人爬出來的。

"

《請回答1988》中,德善在原生家庭中是一個非常悲催的存在。她是家中老二,上面一個姐姐,下面一個弟弟,姐姐是老大,天然地被父母寄託很多希望,非常受重視,弟弟是男孩,又是家中老么,被父母寵愛。

她呢,如同家中的隱形人,零餘者,是父母的孩子,卻沒有過多的關愛,是家庭的成員,卻常常是被妥協的存在。

因為跟姐姐的生日時間比較接近,她的生日每次都被姐姐捎帶著,兩個人分享一個蛋糕,他要求單獨過一次生日,父母總是口頭答應。全家煤氣中毒,姐姐弟弟被父母背出來,而她是一個人爬出來的。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滿足小時候那個被辜負的自己

長時間的不被關愛和內心不滿足,導致她極度敏感,充滿了委屈,雖然父親親自對她道了歉,並說出那句經典名言“爸爸也不是一生下來就是爸爸,也是第一次當爸爸,我的女兒稍微體諒一下......”但依然不能改變她渴望被愛的心理,尤其是在愛情中,她不停地想證明自己有人愛。

"

《請回答1988》中,德善在原生家庭中是一個非常悲催的存在。她是家中老二,上面一個姐姐,下面一個弟弟,姐姐是老大,天然地被父母寄託很多希望,非常受重視,弟弟是男孩,又是家中老么,被父母寵愛。

她呢,如同家中的隱形人,零餘者,是父母的孩子,卻沒有過多的關愛,是家庭的成員,卻常常是被妥協的存在。

因為跟姐姐的生日時間比較接近,她的生日每次都被姐姐捎帶著,兩個人分享一個蛋糕,他要求單獨過一次生日,父母總是口頭答應。全家煤氣中毒,姐姐弟弟被父母背出來,而她是一個人爬出來的。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滿足小時候那個被辜負的自己

長時間的不被關愛和內心不滿足,導致她極度敏感,充滿了委屈,雖然父親親自對她道了歉,並說出那句經典名言“爸爸也不是一生下來就是爸爸,也是第一次當爸爸,我的女兒稍微體諒一下......”但依然不能改變她渴望被愛的心理,尤其是在愛情中,她不停地想證明自己有人愛。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滿足小時候那個被辜負的自己

心理學上有一個症狀為 “中間兒綜合徵”。有這種症狀的孩子,一般是家中排行老二或者中間的孩子,他們的排行決定了身份的尷尬,因為在家沒有明確的定位,渴望和獲得形成巨大的落差,導致他們非常敏感,性格也不甚健全。

童年逐漸遠去,但童年的經歷留下來的印記卻一直指引著他們不斷尋覓,尋覓那個自己曾經渴望的自我。

他們很多人,有的像德善一樣,孜孜以求尋求愛和認可,明明已經很優秀,依然不自信;

有的人成為最懂事、最孝順的孩子,父母生病伺候床前,平時往家裡打錢,髒活累活搶著幹,任勞任怨,證明自己是可以被愛的。

有的人成了父母,拼命地寵愛孩子,予取予求,過度照顧,看上去是個合格的父母,實際上不過是彌補當初被虧欠的自己。

"

《請回答1988》中,德善在原生家庭中是一個非常悲催的存在。她是家中老二,上面一個姐姐,下面一個弟弟,姐姐是老大,天然地被父母寄託很多希望,非常受重視,弟弟是男孩,又是家中老么,被父母寵愛。

她呢,如同家中的隱形人,零餘者,是父母的孩子,卻沒有過多的關愛,是家庭的成員,卻常常是被妥協的存在。

因為跟姐姐的生日時間比較接近,她的生日每次都被姐姐捎帶著,兩個人分享一個蛋糕,他要求單獨過一次生日,父母總是口頭答應。全家煤氣中毒,姐姐弟弟被父母背出來,而她是一個人爬出來的。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滿足小時候那個被辜負的自己

長時間的不被關愛和內心不滿足,導致她極度敏感,充滿了委屈,雖然父親親自對她道了歉,並說出那句經典名言“爸爸也不是一生下來就是爸爸,也是第一次當爸爸,我的女兒稍微體諒一下......”但依然不能改變她渴望被愛的心理,尤其是在愛情中,她不停地想證明自己有人愛。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滿足小時候那個被辜負的自己

心理學上有一個症狀為 “中間兒綜合徵”。有這種症狀的孩子,一般是家中排行老二或者中間的孩子,他們的排行決定了身份的尷尬,因為在家沒有明確的定位,渴望和獲得形成巨大的落差,導致他們非常敏感,性格也不甚健全。

童年逐漸遠去,但童年的經歷留下來的印記卻一直指引著他們不斷尋覓,尋覓那個自己曾經渴望的自我。

他們很多人,有的像德善一樣,孜孜以求尋求愛和認可,明明已經很優秀,依然不自信;

有的人成為最懂事、最孝順的孩子,父母生病伺候床前,平時往家裡打錢,髒活累活搶著幹,任勞任怨,證明自己是可以被愛的。

有的人成了父母,拼命地寵愛孩子,予取予求,過度照顧,看上去是個合格的父母,實際上不過是彌補當初被虧欠的自己。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滿足小時候那個被辜負的自己

如果說德善渴望的是父母之愛,那麼《一個購物狂的自白》中的女主角麗貝卡,渴望的則是物質。

她喜歡各式各樣精緻的衣服和包,每次經過商店櫥窗,內心就會生騰出如同戀愛一般的感覺,那種美妙的感覺無與倫比,以至於她根本無法控制自己的購物慾望:

公司倒閉了,自己工作沒著落,面試的途中也不忘買一條綠圍巾,信用卡中錢不夠支付,她想方設法、不惜說謊,也要籌夠買綠圍巾的錢。

"

《請回答1988》中,德善在原生家庭中是一個非常悲催的存在。她是家中老二,上面一個姐姐,下面一個弟弟,姐姐是老大,天然地被父母寄託很多希望,非常受重視,弟弟是男孩,又是家中老么,被父母寵愛。

她呢,如同家中的隱形人,零餘者,是父母的孩子,卻沒有過多的關愛,是家庭的成員,卻常常是被妥協的存在。

因為跟姐姐的生日時間比較接近,她的生日每次都被姐姐捎帶著,兩個人分享一個蛋糕,他要求單獨過一次生日,父母總是口頭答應。全家煤氣中毒,姐姐弟弟被父母背出來,而她是一個人爬出來的。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滿足小時候那個被辜負的自己

長時間的不被關愛和內心不滿足,導致她極度敏感,充滿了委屈,雖然父親親自對她道了歉,並說出那句經典名言“爸爸也不是一生下來就是爸爸,也是第一次當爸爸,我的女兒稍微體諒一下......”但依然不能改變她渴望被愛的心理,尤其是在愛情中,她不停地想證明自己有人愛。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滿足小時候那個被辜負的自己

心理學上有一個症狀為 “中間兒綜合徵”。有這種症狀的孩子,一般是家中排行老二或者中間的孩子,他們的排行決定了身份的尷尬,因為在家沒有明確的定位,渴望和獲得形成巨大的落差,導致他們非常敏感,性格也不甚健全。

童年逐漸遠去,但童年的經歷留下來的印記卻一直指引著他們不斷尋覓,尋覓那個自己曾經渴望的自我。

他們很多人,有的像德善一樣,孜孜以求尋求愛和認可,明明已經很優秀,依然不自信;

有的人成為最懂事、最孝順的孩子,父母生病伺候床前,平時往家裡打錢,髒活累活搶著幹,任勞任怨,證明自己是可以被愛的。

有的人成了父母,拼命地寵愛孩子,予取予求,過度照顧,看上去是個合格的父母,實際上不過是彌補當初被虧欠的自己。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滿足小時候那個被辜負的自己

如果說德善渴望的是父母之愛,那麼《一個購物狂的自白》中的女主角麗貝卡,渴望的則是物質。

她喜歡各式各樣精緻的衣服和包,每次經過商店櫥窗,內心就會生騰出如同戀愛一般的感覺,那種美妙的感覺無與倫比,以至於她根本無法控制自己的購物慾望:

公司倒閉了,自己工作沒著落,面試的途中也不忘買一條綠圍巾,信用卡中錢不夠支付,她想方設法、不惜說謊,也要籌夠買綠圍巾的錢。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滿足小時候那個被辜負的自己

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工作,工作時間遇到商場奢侈品大降價,幾乎是毫不猶豫地,她把工作扔到一邊加入排隊掃貨的大部隊中,並因為一雙鞋子跟人大打出手。

"

《請回答1988》中,德善在原生家庭中是一個非常悲催的存在。她是家中老二,上面一個姐姐,下面一個弟弟,姐姐是老大,天然地被父母寄託很多希望,非常受重視,弟弟是男孩,又是家中老么,被父母寵愛。

她呢,如同家中的隱形人,零餘者,是父母的孩子,卻沒有過多的關愛,是家庭的成員,卻常常是被妥協的存在。

因為跟姐姐的生日時間比較接近,她的生日每次都被姐姐捎帶著,兩個人分享一個蛋糕,他要求單獨過一次生日,父母總是口頭答應。全家煤氣中毒,姐姐弟弟被父母背出來,而她是一個人爬出來的。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滿足小時候那個被辜負的自己

長時間的不被關愛和內心不滿足,導致她極度敏感,充滿了委屈,雖然父親親自對她道了歉,並說出那句經典名言“爸爸也不是一生下來就是爸爸,也是第一次當爸爸,我的女兒稍微體諒一下......”但依然不能改變她渴望被愛的心理,尤其是在愛情中,她不停地想證明自己有人愛。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滿足小時候那個被辜負的自己

心理學上有一個症狀為 “中間兒綜合徵”。有這種症狀的孩子,一般是家中排行老二或者中間的孩子,他們的排行決定了身份的尷尬,因為在家沒有明確的定位,渴望和獲得形成巨大的落差,導致他們非常敏感,性格也不甚健全。

童年逐漸遠去,但童年的經歷留下來的印記卻一直指引著他們不斷尋覓,尋覓那個自己曾經渴望的自我。

他們很多人,有的像德善一樣,孜孜以求尋求愛和認可,明明已經很優秀,依然不自信;

有的人成為最懂事、最孝順的孩子,父母生病伺候床前,平時往家裡打錢,髒活累活搶著幹,任勞任怨,證明自己是可以被愛的。

有的人成了父母,拼命地寵愛孩子,予取予求,過度照顧,看上去是個合格的父母,實際上不過是彌補當初被虧欠的自己。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滿足小時候那個被辜負的自己

如果說德善渴望的是父母之愛,那麼《一個購物狂的自白》中的女主角麗貝卡,渴望的則是物質。

她喜歡各式各樣精緻的衣服和包,每次經過商店櫥窗,內心就會生騰出如同戀愛一般的感覺,那種美妙的感覺無與倫比,以至於她根本無法控制自己的購物慾望:

公司倒閉了,自己工作沒著落,面試的途中也不忘買一條綠圍巾,信用卡中錢不夠支付,她想方設法、不惜說謊,也要籌夠買綠圍巾的錢。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滿足小時候那個被辜負的自己

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工作,工作時間遇到商場奢侈品大降價,幾乎是毫不猶豫地,她把工作扔到一邊加入排隊掃貨的大部隊中,並因為一雙鞋子跟人大打出手。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滿足小時候那個被辜負的自己

她有12張信用卡,每張都債臺高築,還不上信用卡,被銀行奪命連環call追債,即便如此,依然無法阻止她一顆買買買的心。

她享受刷卡買買買的舒坦,享受想買就買的痛快,更享受名貴精緻的衣服、包包、鞋子充盈衣櫃的心理滿足。那些買下的東西,可能如同綠圍巾一樣根本不需要,買回來只能放在屋子裡落灰,成為佔地方、礙事的存在,但依然抵擋不住她購買的衝動。

"

《請回答1988》中,德善在原生家庭中是一個非常悲催的存在。她是家中老二,上面一個姐姐,下面一個弟弟,姐姐是老大,天然地被父母寄託很多希望,非常受重視,弟弟是男孩,又是家中老么,被父母寵愛。

她呢,如同家中的隱形人,零餘者,是父母的孩子,卻沒有過多的關愛,是家庭的成員,卻常常是被妥協的存在。

因為跟姐姐的生日時間比較接近,她的生日每次都被姐姐捎帶著,兩個人分享一個蛋糕,他要求單獨過一次生日,父母總是口頭答應。全家煤氣中毒,姐姐弟弟被父母背出來,而她是一個人爬出來的。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滿足小時候那個被辜負的自己

長時間的不被關愛和內心不滿足,導致她極度敏感,充滿了委屈,雖然父親親自對她道了歉,並說出那句經典名言“爸爸也不是一生下來就是爸爸,也是第一次當爸爸,我的女兒稍微體諒一下......”但依然不能改變她渴望被愛的心理,尤其是在愛情中,她不停地想證明自己有人愛。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滿足小時候那個被辜負的自己

心理學上有一個症狀為 “中間兒綜合徵”。有這種症狀的孩子,一般是家中排行老二或者中間的孩子,他們的排行決定了身份的尷尬,因為在家沒有明確的定位,渴望和獲得形成巨大的落差,導致他們非常敏感,性格也不甚健全。

童年逐漸遠去,但童年的經歷留下來的印記卻一直指引著他們不斷尋覓,尋覓那個自己曾經渴望的自我。

他們很多人,有的像德善一樣,孜孜以求尋求愛和認可,明明已經很優秀,依然不自信;

有的人成為最懂事、最孝順的孩子,父母生病伺候床前,平時往家裡打錢,髒活累活搶著幹,任勞任怨,證明自己是可以被愛的。

有的人成了父母,拼命地寵愛孩子,予取予求,過度照顧,看上去是個合格的父母,實際上不過是彌補當初被虧欠的自己。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滿足小時候那個被辜負的自己

如果說德善渴望的是父母之愛,那麼《一個購物狂的自白》中的女主角麗貝卡,渴望的則是物質。

她喜歡各式各樣精緻的衣服和包,每次經過商店櫥窗,內心就會生騰出如同戀愛一般的感覺,那種美妙的感覺無與倫比,以至於她根本無法控制自己的購物慾望:

公司倒閉了,自己工作沒著落,面試的途中也不忘買一條綠圍巾,信用卡中錢不夠支付,她想方設法、不惜說謊,也要籌夠買綠圍巾的錢。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滿足小時候那個被辜負的自己

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工作,工作時間遇到商場奢侈品大降價,幾乎是毫不猶豫地,她把工作扔到一邊加入排隊掃貨的大部隊中,並因為一雙鞋子跟人大打出手。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滿足小時候那個被辜負的自己

她有12張信用卡,每張都債臺高築,還不上信用卡,被銀行奪命連環call追債,即便如此,依然無法阻止她一顆買買買的心。

她享受刷卡買買買的舒坦,享受想買就買的痛快,更享受名貴精緻的衣服、包包、鞋子充盈衣櫃的心理滿足。那些買下的東西,可能如同綠圍巾一樣根本不需要,買回來只能放在屋子裡落灰,成為佔地方、礙事的存在,但依然抵擋不住她購買的衝動。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滿足小時候那個被辜負的自己

那種衝動如同一個按鈕,一個Gucci包或者Prada鞋就能開啟她物質匱乏的童年時代。在那個時代,母親不管買什麼,都是實用有限,衣服、鞋子都是“能穿一輩子”的老土款式,她穿上如同一個鄉下土妞,不夠閃亮、不夠美麗。

"

《請回答1988》中,德善在原生家庭中是一個非常悲催的存在。她是家中老二,上面一個姐姐,下面一個弟弟,姐姐是老大,天然地被父母寄託很多希望,非常受重視,弟弟是男孩,又是家中老么,被父母寵愛。

她呢,如同家中的隱形人,零餘者,是父母的孩子,卻沒有過多的關愛,是家庭的成員,卻常常是被妥協的存在。

因為跟姐姐的生日時間比較接近,她的生日每次都被姐姐捎帶著,兩個人分享一個蛋糕,他要求單獨過一次生日,父母總是口頭答應。全家煤氣中毒,姐姐弟弟被父母背出來,而她是一個人爬出來的。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滿足小時候那個被辜負的自己

長時間的不被關愛和內心不滿足,導致她極度敏感,充滿了委屈,雖然父親親自對她道了歉,並說出那句經典名言“爸爸也不是一生下來就是爸爸,也是第一次當爸爸,我的女兒稍微體諒一下......”但依然不能改變她渴望被愛的心理,尤其是在愛情中,她不停地想證明自己有人愛。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滿足小時候那個被辜負的自己

心理學上有一個症狀為 “中間兒綜合徵”。有這種症狀的孩子,一般是家中排行老二或者中間的孩子,他們的排行決定了身份的尷尬,因為在家沒有明確的定位,渴望和獲得形成巨大的落差,導致他們非常敏感,性格也不甚健全。

童年逐漸遠去,但童年的經歷留下來的印記卻一直指引著他們不斷尋覓,尋覓那個自己曾經渴望的自我。

他們很多人,有的像德善一樣,孜孜以求尋求愛和認可,明明已經很優秀,依然不自信;

有的人成為最懂事、最孝順的孩子,父母生病伺候床前,平時往家裡打錢,髒活累活搶著幹,任勞任怨,證明自己是可以被愛的。

有的人成了父母,拼命地寵愛孩子,予取予求,過度照顧,看上去是個合格的父母,實際上不過是彌補當初被虧欠的自己。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滿足小時候那個被辜負的自己

如果說德善渴望的是父母之愛,那麼《一個購物狂的自白》中的女主角麗貝卡,渴望的則是物質。

她喜歡各式各樣精緻的衣服和包,每次經過商店櫥窗,內心就會生騰出如同戀愛一般的感覺,那種美妙的感覺無與倫比,以至於她根本無法控制自己的購物慾望:

公司倒閉了,自己工作沒著落,面試的途中也不忘買一條綠圍巾,信用卡中錢不夠支付,她想方設法、不惜說謊,也要籌夠買綠圍巾的錢。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滿足小時候那個被辜負的自己

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工作,工作時間遇到商場奢侈品大降價,幾乎是毫不猶豫地,她把工作扔到一邊加入排隊掃貨的大部隊中,並因為一雙鞋子跟人大打出手。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滿足小時候那個被辜負的自己

她有12張信用卡,每張都債臺高築,還不上信用卡,被銀行奪命連環call追債,即便如此,依然無法阻止她一顆買買買的心。

她享受刷卡買買買的舒坦,享受想買就買的痛快,更享受名貴精緻的衣服、包包、鞋子充盈衣櫃的心理滿足。那些買下的東西,可能如同綠圍巾一樣根本不需要,買回來只能放在屋子裡落灰,成為佔地方、礙事的存在,但依然抵擋不住她購買的衝動。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滿足小時候那個被辜負的自己

那種衝動如同一個按鈕,一個Gucci包或者Prada鞋就能開啟她物質匱乏的童年時代。在那個時代,母親不管買什麼,都是實用有限,衣服、鞋子都是“能穿一輩子”的老土款式,她穿上如同一個鄉下土妞,不夠閃亮、不夠美麗。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滿足小時候那個被辜負的自己

如同一個長期處在黑白世界的人,她渴望五彩斑斕的精緻世界,這種渴望融入骨血,成為一種執念,讓她以為只有擁有了精緻漂亮的衣服、鞋子、包包,生活才會更幸福,世界才會美好。

"

《請回答1988》中,德善在原生家庭中是一個非常悲催的存在。她是家中老二,上面一個姐姐,下面一個弟弟,姐姐是老大,天然地被父母寄託很多希望,非常受重視,弟弟是男孩,又是家中老么,被父母寵愛。

她呢,如同家中的隱形人,零餘者,是父母的孩子,卻沒有過多的關愛,是家庭的成員,卻常常是被妥協的存在。

因為跟姐姐的生日時間比較接近,她的生日每次都被姐姐捎帶著,兩個人分享一個蛋糕,他要求單獨過一次生日,父母總是口頭答應。全家煤氣中毒,姐姐弟弟被父母背出來,而她是一個人爬出來的。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滿足小時候那個被辜負的自己

長時間的不被關愛和內心不滿足,導致她極度敏感,充滿了委屈,雖然父親親自對她道了歉,並說出那句經典名言“爸爸也不是一生下來就是爸爸,也是第一次當爸爸,我的女兒稍微體諒一下......”但依然不能改變她渴望被愛的心理,尤其是在愛情中,她不停地想證明自己有人愛。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滿足小時候那個被辜負的自己

心理學上有一個症狀為 “中間兒綜合徵”。有這種症狀的孩子,一般是家中排行老二或者中間的孩子,他們的排行決定了身份的尷尬,因為在家沒有明確的定位,渴望和獲得形成巨大的落差,導致他們非常敏感,性格也不甚健全。

童年逐漸遠去,但童年的經歷留下來的印記卻一直指引著他們不斷尋覓,尋覓那個自己曾經渴望的自我。

他們很多人,有的像德善一樣,孜孜以求尋求愛和認可,明明已經很優秀,依然不自信;

有的人成為最懂事、最孝順的孩子,父母生病伺候床前,平時往家裡打錢,髒活累活搶著幹,任勞任怨,證明自己是可以被愛的。

有的人成了父母,拼命地寵愛孩子,予取予求,過度照顧,看上去是個合格的父母,實際上不過是彌補當初被虧欠的自己。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滿足小時候那個被辜負的自己

如果說德善渴望的是父母之愛,那麼《一個購物狂的自白》中的女主角麗貝卡,渴望的則是物質。

她喜歡各式各樣精緻的衣服和包,每次經過商店櫥窗,內心就會生騰出如同戀愛一般的感覺,那種美妙的感覺無與倫比,以至於她根本無法控制自己的購物慾望:

公司倒閉了,自己工作沒著落,面試的途中也不忘買一條綠圍巾,信用卡中錢不夠支付,她想方設法、不惜說謊,也要籌夠買綠圍巾的錢。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滿足小時候那個被辜負的自己

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工作,工作時間遇到商場奢侈品大降價,幾乎是毫不猶豫地,她把工作扔到一邊加入排隊掃貨的大部隊中,並因為一雙鞋子跟人大打出手。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滿足小時候那個被辜負的自己

她有12張信用卡,每張都債臺高築,還不上信用卡,被銀行奪命連環call追債,即便如此,依然無法阻止她一顆買買買的心。

她享受刷卡買買買的舒坦,享受想買就買的痛快,更享受名貴精緻的衣服、包包、鞋子充盈衣櫃的心理滿足。那些買下的東西,可能如同綠圍巾一樣根本不需要,買回來只能放在屋子裡落灰,成為佔地方、礙事的存在,但依然抵擋不住她購買的衝動。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滿足小時候那個被辜負的自己

那種衝動如同一個按鈕,一個Gucci包或者Prada鞋就能開啟她物質匱乏的童年時代。在那個時代,母親不管買什麼,都是實用有限,衣服、鞋子都是“能穿一輩子”的老土款式,她穿上如同一個鄉下土妞,不夠閃亮、不夠美麗。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滿足小時候那個被辜負的自己

如同一個長期處在黑白世界的人,她渴望五彩斑斕的精緻世界,這種渴望融入骨血,成為一種執念,讓她以為只有擁有了精緻漂亮的衣服、鞋子、包包,生活才會更幸福,世界才會美好。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滿足小時候那個被辜負的自己

在麗貝卡身上,能看到很多人特別是女孩子的身影。他們的童年物質匱乏,家中沒有好的條件,穿別人不要的舊衣服,要麼太大,要麼過小,永遠不合身,缺個釦子破個洞都是常事。

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高中畢業,甚至到上大學,他們表面陽光燦爛、是積極向上的好青年,但內心無比自卑,自卑自己沒有好的衣服,沒有筆記本電腦,沒有化妝品,沒有吃不完的零食,沒有精緻的首飾。

等到有一天,自己終於能夠自己賺錢,毫不猶豫地所有的錢用來買自己曾經羨慕渴望的衣服首飾零食,

以後的很多年,如同麗貝卡一般,走在大街上偶然看到櫥窗裡掛著的衣服,依然忍不住走進去,買下來。錢總是不夠花,信用卡總是負債,想要攢錢,總是攢不住。生活看上去精緻如中產階級,背地裡就是隱形貧困人口。

"

《請回答1988》中,德善在原生家庭中是一個非常悲催的存在。她是家中老二,上面一個姐姐,下面一個弟弟,姐姐是老大,天然地被父母寄託很多希望,非常受重視,弟弟是男孩,又是家中老么,被父母寵愛。

她呢,如同家中的隱形人,零餘者,是父母的孩子,卻沒有過多的關愛,是家庭的成員,卻常常是被妥協的存在。

因為跟姐姐的生日時間比較接近,她的生日每次都被姐姐捎帶著,兩個人分享一個蛋糕,他要求單獨過一次生日,父母總是口頭答應。全家煤氣中毒,姐姐弟弟被父母背出來,而她是一個人爬出來的。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滿足小時候那個被辜負的自己

長時間的不被關愛和內心不滿足,導致她極度敏感,充滿了委屈,雖然父親親自對她道了歉,並說出那句經典名言“爸爸也不是一生下來就是爸爸,也是第一次當爸爸,我的女兒稍微體諒一下......”但依然不能改變她渴望被愛的心理,尤其是在愛情中,她不停地想證明自己有人愛。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滿足小時候那個被辜負的自己

心理學上有一個症狀為 “中間兒綜合徵”。有這種症狀的孩子,一般是家中排行老二或者中間的孩子,他們的排行決定了身份的尷尬,因為在家沒有明確的定位,渴望和獲得形成巨大的落差,導致他們非常敏感,性格也不甚健全。

童年逐漸遠去,但童年的經歷留下來的印記卻一直指引著他們不斷尋覓,尋覓那個自己曾經渴望的自我。

他們很多人,有的像德善一樣,孜孜以求尋求愛和認可,明明已經很優秀,依然不自信;

有的人成為最懂事、最孝順的孩子,父母生病伺候床前,平時往家裡打錢,髒活累活搶著幹,任勞任怨,證明自己是可以被愛的。

有的人成了父母,拼命地寵愛孩子,予取予求,過度照顧,看上去是個合格的父母,實際上不過是彌補當初被虧欠的自己。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滿足小時候那個被辜負的自己

如果說德善渴望的是父母之愛,那麼《一個購物狂的自白》中的女主角麗貝卡,渴望的則是物質。

她喜歡各式各樣精緻的衣服和包,每次經過商店櫥窗,內心就會生騰出如同戀愛一般的感覺,那種美妙的感覺無與倫比,以至於她根本無法控制自己的購物慾望:

公司倒閉了,自己工作沒著落,面試的途中也不忘買一條綠圍巾,信用卡中錢不夠支付,她想方設法、不惜說謊,也要籌夠買綠圍巾的錢。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滿足小時候那個被辜負的自己

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工作,工作時間遇到商場奢侈品大降價,幾乎是毫不猶豫地,她把工作扔到一邊加入排隊掃貨的大部隊中,並因為一雙鞋子跟人大打出手。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滿足小時候那個被辜負的自己

她有12張信用卡,每張都債臺高築,還不上信用卡,被銀行奪命連環call追債,即便如此,依然無法阻止她一顆買買買的心。

她享受刷卡買買買的舒坦,享受想買就買的痛快,更享受名貴精緻的衣服、包包、鞋子充盈衣櫃的心理滿足。那些買下的東西,可能如同綠圍巾一樣根本不需要,買回來只能放在屋子裡落灰,成為佔地方、礙事的存在,但依然抵擋不住她購買的衝動。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滿足小時候那個被辜負的自己

那種衝動如同一個按鈕,一個Gucci包或者Prada鞋就能開啟她物質匱乏的童年時代。在那個時代,母親不管買什麼,都是實用有限,衣服、鞋子都是“能穿一輩子”的老土款式,她穿上如同一個鄉下土妞,不夠閃亮、不夠美麗。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滿足小時候那個被辜負的自己

如同一個長期處在黑白世界的人,她渴望五彩斑斕的精緻世界,這種渴望融入骨血,成為一種執念,讓她以為只有擁有了精緻漂亮的衣服、鞋子、包包,生活才會更幸福,世界才會美好。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滿足小時候那個被辜負的自己

在麗貝卡身上,能看到很多人特別是女孩子的身影。他們的童年物質匱乏,家中沒有好的條件,穿別人不要的舊衣服,要麼太大,要麼過小,永遠不合身,缺個釦子破個洞都是常事。

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高中畢業,甚至到上大學,他們表面陽光燦爛、是積極向上的好青年,但內心無比自卑,自卑自己沒有好的衣服,沒有筆記本電腦,沒有化妝品,沒有吃不完的零食,沒有精緻的首飾。

等到有一天,自己終於能夠自己賺錢,毫不猶豫地所有的錢用來買自己曾經羨慕渴望的衣服首飾零食,

以後的很多年,如同麗貝卡一般,走在大街上偶然看到櫥窗裡掛著的衣服,依然忍不住走進去,買下來。錢總是不夠花,信用卡總是負債,想要攢錢,總是攢不住。生活看上去精緻如中產階級,背地裡就是隱形貧困人口。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滿足小時候那個被辜負的自己

陳奕迅有一句歌詞說得好,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已經得到的,不會執意爭取,只有未曾得到,才會念念不忘,而念念不忘,必有迴響。這個迴響如同一個黑洞,心理的渴望驅使著你不斷去追求,不斷去彌補。

就像許多像德善一樣的中間兒對愛的渴望,就像童年物質匱乏的人對物質的渴望,就像《人民的名義》中侯勇飾演的處長趙徳漢對錢的渴望。

趙處長表面艱苦樸素,住在舊小區,吃著炸醬麵,穿著樸素,生活樸素,但背地裡卻是小官鉅貪,貪汙2個億,碩大的別墅專門藏贓款,一匝一匝的人民幣放在牆壁裡,床上、冰箱裡。

"

《請回答1988》中,德善在原生家庭中是一個非常悲催的存在。她是家中老二,上面一個姐姐,下面一個弟弟,姐姐是老大,天然地被父母寄託很多希望,非常受重視,弟弟是男孩,又是家中老么,被父母寵愛。

她呢,如同家中的隱形人,零餘者,是父母的孩子,卻沒有過多的關愛,是家庭的成員,卻常常是被妥協的存在。

因為跟姐姐的生日時間比較接近,她的生日每次都被姐姐捎帶著,兩個人分享一個蛋糕,他要求單獨過一次生日,父母總是口頭答應。全家煤氣中毒,姐姐弟弟被父母背出來,而她是一個人爬出來的。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滿足小時候那個被辜負的自己

長時間的不被關愛和內心不滿足,導致她極度敏感,充滿了委屈,雖然父親親自對她道了歉,並說出那句經典名言“爸爸也不是一生下來就是爸爸,也是第一次當爸爸,我的女兒稍微體諒一下......”但依然不能改變她渴望被愛的心理,尤其是在愛情中,她不停地想證明自己有人愛。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滿足小時候那個被辜負的自己

心理學上有一個症狀為 “中間兒綜合徵”。有這種症狀的孩子,一般是家中排行老二或者中間的孩子,他們的排行決定了身份的尷尬,因為在家沒有明確的定位,渴望和獲得形成巨大的落差,導致他們非常敏感,性格也不甚健全。

童年逐漸遠去,但童年的經歷留下來的印記卻一直指引著他們不斷尋覓,尋覓那個自己曾經渴望的自我。

他們很多人,有的像德善一樣,孜孜以求尋求愛和認可,明明已經很優秀,依然不自信;

有的人成為最懂事、最孝順的孩子,父母生病伺候床前,平時往家裡打錢,髒活累活搶著幹,任勞任怨,證明自己是可以被愛的。

有的人成了父母,拼命地寵愛孩子,予取予求,過度照顧,看上去是個合格的父母,實際上不過是彌補當初被虧欠的自己。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滿足小時候那個被辜負的自己

如果說德善渴望的是父母之愛,那麼《一個購物狂的自白》中的女主角麗貝卡,渴望的則是物質。

她喜歡各式各樣精緻的衣服和包,每次經過商店櫥窗,內心就會生騰出如同戀愛一般的感覺,那種美妙的感覺無與倫比,以至於她根本無法控制自己的購物慾望:

公司倒閉了,自己工作沒著落,面試的途中也不忘買一條綠圍巾,信用卡中錢不夠支付,她想方設法、不惜說謊,也要籌夠買綠圍巾的錢。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滿足小時候那個被辜負的自己

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工作,工作時間遇到商場奢侈品大降價,幾乎是毫不猶豫地,她把工作扔到一邊加入排隊掃貨的大部隊中,並因為一雙鞋子跟人大打出手。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滿足小時候那個被辜負的自己

她有12張信用卡,每張都債臺高築,還不上信用卡,被銀行奪命連環call追債,即便如此,依然無法阻止她一顆買買買的心。

她享受刷卡買買買的舒坦,享受想買就買的痛快,更享受名貴精緻的衣服、包包、鞋子充盈衣櫃的心理滿足。那些買下的東西,可能如同綠圍巾一樣根本不需要,買回來只能放在屋子裡落灰,成為佔地方、礙事的存在,但依然抵擋不住她購買的衝動。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滿足小時候那個被辜負的自己

那種衝動如同一個按鈕,一個Gucci包或者Prada鞋就能開啟她物質匱乏的童年時代。在那個時代,母親不管買什麼,都是實用有限,衣服、鞋子都是“能穿一輩子”的老土款式,她穿上如同一個鄉下土妞,不夠閃亮、不夠美麗。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滿足小時候那個被辜負的自己

如同一個長期處在黑白世界的人,她渴望五彩斑斕的精緻世界,這種渴望融入骨血,成為一種執念,讓她以為只有擁有了精緻漂亮的衣服、鞋子、包包,生活才會更幸福,世界才會美好。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滿足小時候那個被辜負的自己

在麗貝卡身上,能看到很多人特別是女孩子的身影。他們的童年物質匱乏,家中沒有好的條件,穿別人不要的舊衣服,要麼太大,要麼過小,永遠不合身,缺個釦子破個洞都是常事。

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高中畢業,甚至到上大學,他們表面陽光燦爛、是積極向上的好青年,但內心無比自卑,自卑自己沒有好的衣服,沒有筆記本電腦,沒有化妝品,沒有吃不完的零食,沒有精緻的首飾。

等到有一天,自己終於能夠自己賺錢,毫不猶豫地所有的錢用來買自己曾經羨慕渴望的衣服首飾零食,

以後的很多年,如同麗貝卡一般,走在大街上偶然看到櫥窗裡掛著的衣服,依然忍不住走進去,買下來。錢總是不夠花,信用卡總是負債,想要攢錢,總是攢不住。生活看上去精緻如中產階級,背地裡就是隱形貧困人口。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滿足小時候那個被辜負的自己

陳奕迅有一句歌詞說得好,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已經得到的,不會執意爭取,只有未曾得到,才會念念不忘,而念念不忘,必有迴響。這個迴響如同一個黑洞,心理的渴望驅使著你不斷去追求,不斷去彌補。

就像許多像德善一樣的中間兒對愛的渴望,就像童年物質匱乏的人對物質的渴望,就像《人民的名義》中侯勇飾演的處長趙徳漢對錢的渴望。

趙處長表面艱苦樸素,住在舊小區,吃著炸醬麵,穿著樸素,生活樸素,但背地裡卻是小官鉅貪,貪汙2個億,碩大的別墅專門藏贓款,一匝一匝的人民幣放在牆壁裡,床上、冰箱裡。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滿足小時候那個被辜負的自己

贓款被發現,他跪地哭訴,家裡世世代代都是農民,窮怕了。

"

《請回答1988》中,德善在原生家庭中是一個非常悲催的存在。她是家中老二,上面一個姐姐,下面一個弟弟,姐姐是老大,天然地被父母寄託很多希望,非常受重視,弟弟是男孩,又是家中老么,被父母寵愛。

她呢,如同家中的隱形人,零餘者,是父母的孩子,卻沒有過多的關愛,是家庭的成員,卻常常是被妥協的存在。

因為跟姐姐的生日時間比較接近,她的生日每次都被姐姐捎帶著,兩個人分享一個蛋糕,他要求單獨過一次生日,父母總是口頭答應。全家煤氣中毒,姐姐弟弟被父母背出來,而她是一個人爬出來的。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滿足小時候那個被辜負的自己

長時間的不被關愛和內心不滿足,導致她極度敏感,充滿了委屈,雖然父親親自對她道了歉,並說出那句經典名言“爸爸也不是一生下來就是爸爸,也是第一次當爸爸,我的女兒稍微體諒一下......”但依然不能改變她渴望被愛的心理,尤其是在愛情中,她不停地想證明自己有人愛。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滿足小時候那個被辜負的自己

心理學上有一個症狀為 “中間兒綜合徵”。有這種症狀的孩子,一般是家中排行老二或者中間的孩子,他們的排行決定了身份的尷尬,因為在家沒有明確的定位,渴望和獲得形成巨大的落差,導致他們非常敏感,性格也不甚健全。

童年逐漸遠去,但童年的經歷留下來的印記卻一直指引著他們不斷尋覓,尋覓那個自己曾經渴望的自我。

他們很多人,有的像德善一樣,孜孜以求尋求愛和認可,明明已經很優秀,依然不自信;

有的人成為最懂事、最孝順的孩子,父母生病伺候床前,平時往家裡打錢,髒活累活搶著幹,任勞任怨,證明自己是可以被愛的。

有的人成了父母,拼命地寵愛孩子,予取予求,過度照顧,看上去是個合格的父母,實際上不過是彌補當初被虧欠的自己。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滿足小時候那個被辜負的自己

如果說德善渴望的是父母之愛,那麼《一個購物狂的自白》中的女主角麗貝卡,渴望的則是物質。

她喜歡各式各樣精緻的衣服和包,每次經過商店櫥窗,內心就會生騰出如同戀愛一般的感覺,那種美妙的感覺無與倫比,以至於她根本無法控制自己的購物慾望:

公司倒閉了,自己工作沒著落,面試的途中也不忘買一條綠圍巾,信用卡中錢不夠支付,她想方設法、不惜說謊,也要籌夠買綠圍巾的錢。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滿足小時候那個被辜負的自己

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工作,工作時間遇到商場奢侈品大降價,幾乎是毫不猶豫地,她把工作扔到一邊加入排隊掃貨的大部隊中,並因為一雙鞋子跟人大打出手。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滿足小時候那個被辜負的自己

她有12張信用卡,每張都債臺高築,還不上信用卡,被銀行奪命連環call追債,即便如此,依然無法阻止她一顆買買買的心。

她享受刷卡買買買的舒坦,享受想買就買的痛快,更享受名貴精緻的衣服、包包、鞋子充盈衣櫃的心理滿足。那些買下的東西,可能如同綠圍巾一樣根本不需要,買回來只能放在屋子裡落灰,成為佔地方、礙事的存在,但依然抵擋不住她購買的衝動。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滿足小時候那個被辜負的自己

那種衝動如同一個按鈕,一個Gucci包或者Prada鞋就能開啟她物質匱乏的童年時代。在那個時代,母親不管買什麼,都是實用有限,衣服、鞋子都是“能穿一輩子”的老土款式,她穿上如同一個鄉下土妞,不夠閃亮、不夠美麗。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滿足小時候那個被辜負的自己

如同一個長期處在黑白世界的人,她渴望五彩斑斕的精緻世界,這種渴望融入骨血,成為一種執念,讓她以為只有擁有了精緻漂亮的衣服、鞋子、包包,生活才會更幸福,世界才會美好。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滿足小時候那個被辜負的自己

在麗貝卡身上,能看到很多人特別是女孩子的身影。他們的童年物質匱乏,家中沒有好的條件,穿別人不要的舊衣服,要麼太大,要麼過小,永遠不合身,缺個釦子破個洞都是常事。

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高中畢業,甚至到上大學,他們表面陽光燦爛、是積極向上的好青年,但內心無比自卑,自卑自己沒有好的衣服,沒有筆記本電腦,沒有化妝品,沒有吃不完的零食,沒有精緻的首飾。

等到有一天,自己終於能夠自己賺錢,毫不猶豫地所有的錢用來買自己曾經羨慕渴望的衣服首飾零食,

以後的很多年,如同麗貝卡一般,走在大街上偶然看到櫥窗裡掛著的衣服,依然忍不住走進去,買下來。錢總是不夠花,信用卡總是負債,想要攢錢,總是攢不住。生活看上去精緻如中產階級,背地裡就是隱形貧困人口。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滿足小時候那個被辜負的自己

陳奕迅有一句歌詞說得好,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已經得到的,不會執意爭取,只有未曾得到,才會念念不忘,而念念不忘,必有迴響。這個迴響如同一個黑洞,心理的渴望驅使著你不斷去追求,不斷去彌補。

就像許多像德善一樣的中間兒對愛的渴望,就像童年物質匱乏的人對物質的渴望,就像《人民的名義》中侯勇飾演的處長趙徳漢對錢的渴望。

趙處長表面艱苦樸素,住在舊小區,吃著炸醬麵,穿著樸素,生活樸素,但背地裡卻是小官鉅貪,貪汙2個億,碩大的別墅專門藏贓款,一匝一匝的人民幣放在牆壁裡,床上、冰箱裡。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滿足小時候那個被辜負的自己

贓款被發現,他跪地哭訴,家裡世世代代都是農民,窮怕了。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滿足小時候那個被辜負的自己

小時候貧窮的生活,讓貧成了他生命的底色,成年後日子好了,生活富足了,有錢有地位,依然不能改變這種已經形成基因的底色,害怕貧窮的原動力驅使著他不斷地去撈錢,可以不花,但不能沒有,只有這樣才能填充內心深處的那個黑洞。

然而,就像一個飢餓很久的人,不管吃再多的食物,都不一定得到滿足。那些童年時“未完成”的心願,像塊淤血一樣堵在潛意識裡,揮之不去。

只要淤血一天不疏通,心理就永遠不會滿足。

"

《請回答1988》中,德善在原生家庭中是一個非常悲催的存在。她是家中老二,上面一個姐姐,下面一個弟弟,姐姐是老大,天然地被父母寄託很多希望,非常受重視,弟弟是男孩,又是家中老么,被父母寵愛。

她呢,如同家中的隱形人,零餘者,是父母的孩子,卻沒有過多的關愛,是家庭的成員,卻常常是被妥協的存在。

因為跟姐姐的生日時間比較接近,她的生日每次都被姐姐捎帶著,兩個人分享一個蛋糕,他要求單獨過一次生日,父母總是口頭答應。全家煤氣中毒,姐姐弟弟被父母背出來,而她是一個人爬出來的。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滿足小時候那個被辜負的自己

長時間的不被關愛和內心不滿足,導致她極度敏感,充滿了委屈,雖然父親親自對她道了歉,並說出那句經典名言“爸爸也不是一生下來就是爸爸,也是第一次當爸爸,我的女兒稍微體諒一下......”但依然不能改變她渴望被愛的心理,尤其是在愛情中,她不停地想證明自己有人愛。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滿足小時候那個被辜負的自己

心理學上有一個症狀為 “中間兒綜合徵”。有這種症狀的孩子,一般是家中排行老二或者中間的孩子,他們的排行決定了身份的尷尬,因為在家沒有明確的定位,渴望和獲得形成巨大的落差,導致他們非常敏感,性格也不甚健全。

童年逐漸遠去,但童年的經歷留下來的印記卻一直指引著他們不斷尋覓,尋覓那個自己曾經渴望的自我。

他們很多人,有的像德善一樣,孜孜以求尋求愛和認可,明明已經很優秀,依然不自信;

有的人成為最懂事、最孝順的孩子,父母生病伺候床前,平時往家裡打錢,髒活累活搶著幹,任勞任怨,證明自己是可以被愛的。

有的人成了父母,拼命地寵愛孩子,予取予求,過度照顧,看上去是個合格的父母,實際上不過是彌補當初被虧欠的自己。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滿足小時候那個被辜負的自己

如果說德善渴望的是父母之愛,那麼《一個購物狂的自白》中的女主角麗貝卡,渴望的則是物質。

她喜歡各式各樣精緻的衣服和包,每次經過商店櫥窗,內心就會生騰出如同戀愛一般的感覺,那種美妙的感覺無與倫比,以至於她根本無法控制自己的購物慾望:

公司倒閉了,自己工作沒著落,面試的途中也不忘買一條綠圍巾,信用卡中錢不夠支付,她想方設法、不惜說謊,也要籌夠買綠圍巾的錢。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滿足小時候那個被辜負的自己

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工作,工作時間遇到商場奢侈品大降價,幾乎是毫不猶豫地,她把工作扔到一邊加入排隊掃貨的大部隊中,並因為一雙鞋子跟人大打出手。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滿足小時候那個被辜負的自己

她有12張信用卡,每張都債臺高築,還不上信用卡,被銀行奪命連環call追債,即便如此,依然無法阻止她一顆買買買的心。

她享受刷卡買買買的舒坦,享受想買就買的痛快,更享受名貴精緻的衣服、包包、鞋子充盈衣櫃的心理滿足。那些買下的東西,可能如同綠圍巾一樣根本不需要,買回來只能放在屋子裡落灰,成為佔地方、礙事的存在,但依然抵擋不住她購買的衝動。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滿足小時候那個被辜負的自己

那種衝動如同一個按鈕,一個Gucci包或者Prada鞋就能開啟她物質匱乏的童年時代。在那個時代,母親不管買什麼,都是實用有限,衣服、鞋子都是“能穿一輩子”的老土款式,她穿上如同一個鄉下土妞,不夠閃亮、不夠美麗。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滿足小時候那個被辜負的自己

如同一個長期處在黑白世界的人,她渴望五彩斑斕的精緻世界,這種渴望融入骨血,成為一種執念,讓她以為只有擁有了精緻漂亮的衣服、鞋子、包包,生活才會更幸福,世界才會美好。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滿足小時候那個被辜負的自己

在麗貝卡身上,能看到很多人特別是女孩子的身影。他們的童年物質匱乏,家中沒有好的條件,穿別人不要的舊衣服,要麼太大,要麼過小,永遠不合身,缺個釦子破個洞都是常事。

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高中畢業,甚至到上大學,他們表面陽光燦爛、是積極向上的好青年,但內心無比自卑,自卑自己沒有好的衣服,沒有筆記本電腦,沒有化妝品,沒有吃不完的零食,沒有精緻的首飾。

等到有一天,自己終於能夠自己賺錢,毫不猶豫地所有的錢用來買自己曾經羨慕渴望的衣服首飾零食,

以後的很多年,如同麗貝卡一般,走在大街上偶然看到櫥窗裡掛著的衣服,依然忍不住走進去,買下來。錢總是不夠花,信用卡總是負債,想要攢錢,總是攢不住。生活看上去精緻如中產階級,背地裡就是隱形貧困人口。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滿足小時候那個被辜負的自己

陳奕迅有一句歌詞說得好,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已經得到的,不會執意爭取,只有未曾得到,才會念念不忘,而念念不忘,必有迴響。這個迴響如同一個黑洞,心理的渴望驅使著你不斷去追求,不斷去彌補。

就像許多像德善一樣的中間兒對愛的渴望,就像童年物質匱乏的人對物質的渴望,就像《人民的名義》中侯勇飾演的處長趙徳漢對錢的渴望。

趙處長表面艱苦樸素,住在舊小區,吃著炸醬麵,穿著樸素,生活樸素,但背地裡卻是小官鉅貪,貪汙2個億,碩大的別墅專門藏贓款,一匝一匝的人民幣放在牆壁裡,床上、冰箱裡。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滿足小時候那個被辜負的自己

贓款被發現,他跪地哭訴,家裡世世代代都是農民,窮怕了。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滿足小時候那個被辜負的自己

小時候貧窮的生活,讓貧成了他生命的底色,成年後日子好了,生活富足了,有錢有地位,依然不能改變這種已經形成基因的底色,害怕貧窮的原動力驅使著他不斷地去撈錢,可以不花,但不能沒有,只有這樣才能填充內心深處的那個黑洞。

然而,就像一個飢餓很久的人,不管吃再多的食物,都不一定得到滿足。那些童年時“未完成”的心願,像塊淤血一樣堵在潛意識裡,揮之不去。

只要淤血一天不疏通,心理就永遠不會滿足。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滿足小時候那個被辜負的自己

朱德庸在《朗讀者》第二季中讀了寫給自己童年的信。

在信中,他寫道,“我寫這封信給你,是想要謝謝你,每當我的人生碰到一些困惑及彷徨時,你給了我方向。”

他的童年是非常不快樂的。他從小學習成績不好,別人輕而易舉就可以背誦的文章、數學題,他拼命學,卻也怎麼都記不住。

為此,他遭到周邊老師、同學的嘲笑,沒有學校願意接受他,去親戚家做客,喝水都不能用大家都用的杯子,怕他摔了。他自卑,害怕與人交流,對人生充滿迷茫。

多年後,朱德庸才意識到,自己換上了泛自閉症,識字、與人溝通都有很大的障礙。

"

《請回答1988》中,德善在原生家庭中是一個非常悲催的存在。她是家中老二,上面一個姐姐,下面一個弟弟,姐姐是老大,天然地被父母寄託很多希望,非常受重視,弟弟是男孩,又是家中老么,被父母寵愛。

她呢,如同家中的隱形人,零餘者,是父母的孩子,卻沒有過多的關愛,是家庭的成員,卻常常是被妥協的存在。

因為跟姐姐的生日時間比較接近,她的生日每次都被姐姐捎帶著,兩個人分享一個蛋糕,他要求單獨過一次生日,父母總是口頭答應。全家煤氣中毒,姐姐弟弟被父母背出來,而她是一個人爬出來的。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滿足小時候那個被辜負的自己

長時間的不被關愛和內心不滿足,導致她極度敏感,充滿了委屈,雖然父親親自對她道了歉,並說出那句經典名言“爸爸也不是一生下來就是爸爸,也是第一次當爸爸,我的女兒稍微體諒一下......”但依然不能改變她渴望被愛的心理,尤其是在愛情中,她不停地想證明自己有人愛。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滿足小時候那個被辜負的自己

心理學上有一個症狀為 “中間兒綜合徵”。有這種症狀的孩子,一般是家中排行老二或者中間的孩子,他們的排行決定了身份的尷尬,因為在家沒有明確的定位,渴望和獲得形成巨大的落差,導致他們非常敏感,性格也不甚健全。

童年逐漸遠去,但童年的經歷留下來的印記卻一直指引著他們不斷尋覓,尋覓那個自己曾經渴望的自我。

他們很多人,有的像德善一樣,孜孜以求尋求愛和認可,明明已經很優秀,依然不自信;

有的人成為最懂事、最孝順的孩子,父母生病伺候床前,平時往家裡打錢,髒活累活搶著幹,任勞任怨,證明自己是可以被愛的。

有的人成了父母,拼命地寵愛孩子,予取予求,過度照顧,看上去是個合格的父母,實際上不過是彌補當初被虧欠的自己。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滿足小時候那個被辜負的自己

如果說德善渴望的是父母之愛,那麼《一個購物狂的自白》中的女主角麗貝卡,渴望的則是物質。

她喜歡各式各樣精緻的衣服和包,每次經過商店櫥窗,內心就會生騰出如同戀愛一般的感覺,那種美妙的感覺無與倫比,以至於她根本無法控制自己的購物慾望:

公司倒閉了,自己工作沒著落,面試的途中也不忘買一條綠圍巾,信用卡中錢不夠支付,她想方設法、不惜說謊,也要籌夠買綠圍巾的錢。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滿足小時候那個被辜負的自己

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工作,工作時間遇到商場奢侈品大降價,幾乎是毫不猶豫地,她把工作扔到一邊加入排隊掃貨的大部隊中,並因為一雙鞋子跟人大打出手。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滿足小時候那個被辜負的自己

她有12張信用卡,每張都債臺高築,還不上信用卡,被銀行奪命連環call追債,即便如此,依然無法阻止她一顆買買買的心。

她享受刷卡買買買的舒坦,享受想買就買的痛快,更享受名貴精緻的衣服、包包、鞋子充盈衣櫃的心理滿足。那些買下的東西,可能如同綠圍巾一樣根本不需要,買回來只能放在屋子裡落灰,成為佔地方、礙事的存在,但依然抵擋不住她購買的衝動。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滿足小時候那個被辜負的自己

那種衝動如同一個按鈕,一個Gucci包或者Prada鞋就能開啟她物質匱乏的童年時代。在那個時代,母親不管買什麼,都是實用有限,衣服、鞋子都是“能穿一輩子”的老土款式,她穿上如同一個鄉下土妞,不夠閃亮、不夠美麗。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滿足小時候那個被辜負的自己

如同一個長期處在黑白世界的人,她渴望五彩斑斕的精緻世界,這種渴望融入骨血,成為一種執念,讓她以為只有擁有了精緻漂亮的衣服、鞋子、包包,生活才會更幸福,世界才會美好。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滿足小時候那個被辜負的自己

在麗貝卡身上,能看到很多人特別是女孩子的身影。他們的童年物質匱乏,家中沒有好的條件,穿別人不要的舊衣服,要麼太大,要麼過小,永遠不合身,缺個釦子破個洞都是常事。

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高中畢業,甚至到上大學,他們表面陽光燦爛、是積極向上的好青年,但內心無比自卑,自卑自己沒有好的衣服,沒有筆記本電腦,沒有化妝品,沒有吃不完的零食,沒有精緻的首飾。

等到有一天,自己終於能夠自己賺錢,毫不猶豫地所有的錢用來買自己曾經羨慕渴望的衣服首飾零食,

以後的很多年,如同麗貝卡一般,走在大街上偶然看到櫥窗裡掛著的衣服,依然忍不住走進去,買下來。錢總是不夠花,信用卡總是負債,想要攢錢,總是攢不住。生活看上去精緻如中產階級,背地裡就是隱形貧困人口。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滿足小時候那個被辜負的自己

陳奕迅有一句歌詞說得好,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已經得到的,不會執意爭取,只有未曾得到,才會念念不忘,而念念不忘,必有迴響。這個迴響如同一個黑洞,心理的渴望驅使著你不斷去追求,不斷去彌補。

就像許多像德善一樣的中間兒對愛的渴望,就像童年物質匱乏的人對物質的渴望,就像《人民的名義》中侯勇飾演的處長趙徳漢對錢的渴望。

趙處長表面艱苦樸素,住在舊小區,吃著炸醬麵,穿著樸素,生活樸素,但背地裡卻是小官鉅貪,貪汙2個億,碩大的別墅專門藏贓款,一匝一匝的人民幣放在牆壁裡,床上、冰箱裡。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滿足小時候那個被辜負的自己

贓款被發現,他跪地哭訴,家裡世世代代都是農民,窮怕了。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滿足小時候那個被辜負的自己

小時候貧窮的生活,讓貧成了他生命的底色,成年後日子好了,生活富足了,有錢有地位,依然不能改變這種已經形成基因的底色,害怕貧窮的原動力驅使著他不斷地去撈錢,可以不花,但不能沒有,只有這樣才能填充內心深處的那個黑洞。

然而,就像一個飢餓很久的人,不管吃再多的食物,都不一定得到滿足。那些童年時“未完成”的心願,像塊淤血一樣堵在潛意識裡,揮之不去。

只要淤血一天不疏通,心理就永遠不會滿足。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滿足小時候那個被辜負的自己

朱德庸在《朗讀者》第二季中讀了寫給自己童年的信。

在信中,他寫道,“我寫這封信給你,是想要謝謝你,每當我的人生碰到一些困惑及彷徨時,你給了我方向。”

他的童年是非常不快樂的。他從小學習成績不好,別人輕而易舉就可以背誦的文章、數學題,他拼命學,卻也怎麼都記不住。

為此,他遭到周邊老師、同學的嘲笑,沒有學校願意接受他,去親戚家做客,喝水都不能用大家都用的杯子,怕他摔了。他自卑,害怕與人交流,對人生充滿迷茫。

多年後,朱德庸才意識到,自己換上了泛自閉症,識字、與人溝通都有很大的障礙。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滿足小時候那個被辜負的自己

在《朗讀者》的後臺,朱德庸談及自己的過往始終帶著微笑,身上沒有絲毫的不快樂,沒有去控訴童年的被歧視,也沒有抱怨他人對自己的不公,而是非常平靜地訴說過往,擁抱自我,和過往的自己和解,甚至感謝曾經那個幼小的自己。

阿德勒說:“任何經歷本身並不是(我們現在)成功或者失敗的原因。我們並非因為自身經歷中的刺激——所謂的心理創傷——而痛苦,事實上我們會從經歷中發現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

站在當下的年紀,回頭看小時候那個被辜負的自己,我們需要去抱抱TA,去安慰TA,TA一路走來受了太多的委屈,有太多的求而不得。

但我們更需要做的是,坦然面對這樣不完美的自己,積極改善,將過往轉化成勇氣,將不滿足轉化成動力,並始終保持冷靜剋制,掌握當下以及未來人生的局。

童年畢竟已經離我們遠去,不管你怎麼自怨自艾,都不會重來。

其沉浸其中,聲討、歸罪都沒有用,不如放下過往,積極改變。

過往已經有這麼多遺憾,不要因為童年的遺憾辜負餘生,讓一生充滿遺憾。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