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麥黃時,當年吃生了芽的麥子的沉痛記憶,還有誰記得?

小麥 粽子 杏子 你好夏至 新銳散文 2019-06-25
又是一年麥黃時,當年吃生了芽的麥子的沉痛記憶,還有誰記得?

日暮時分,和愛人沿著村邊的小路,緩緩漫步。

初夏的風,柔和而清新,剛剛飄了一陣零星小雨,雨過天晴,空氣中夾雜著百草、野花的清香,好不愜意。看著路邊大片大片隨風翻動的金色麥浪,撲鼻而來的是成熟的麥子的味道。愛人禁不住像老農一樣,掐了兩棵麥穗,用手掌對挫,末了,沒忘記吹一吹麥糠,手心半握狀把鼓鼓脹脹吹彈可破、嫩綠泛黃的麥粒送到我眼前,我倆欣喜之餘異口同聲:“麥子真的熟了”。愛人把掌心裡的麥粒悉數掩到我的嘴裡,我推脫不了,只能滿心歡喜又充滿感激的細細咀嚼。麥子的汁水、清香襲擊了我的味蕾,滿口溢香。瞬間,記憶的閘門打開,小時候的一幕幕景象浮現在眼前……

小時候,麥子金黃就是我們的農忙假——麥假開始的時候。雖然自己家裡沒有地,但是因為和奶奶一起生活,所以對於麥收的體驗還是很深的。


又是一年麥黃時,當年吃生了芽的麥子的沉痛記憶,還有誰記得?


我們小學生的麥假集體生活,主要是跟著老師撿麥穗。清晨踏著露水,早早就開始在剛剛割完麥子的地裡撿拾麥穗,我們揹著用草編織的米包,跟隨老師,一塊地一塊地進行復收,大家低著頭,仔細的尋找,決不讓一顆成熟的麥穗丟失。夏天的太陽也不偷懶,不一會兒功夫,白晃晃的太陽當頭照,空氣悶熱猶如蒸籠,不大一會兒功夫,大家衣衫就被汗水溼透,麥芒透過衣衫,把細嫩的皮膚刺出一道道的血印,臉上的汗水混合著塵土,整個一個小花臉貓;腳底下,一不小心也會鋒利的麥茬子扎一下;加上麥收時節,蚊蟲肆虐,腿上胳膊上時不時的被叮咬的一個個大包,奇癢難忍。但仍是沒有一個人叫苦喊累的,大家受到的學校的教育就是從小要熱愛勞動,不怕苦不怕累。幹起活來爭先恐後的,不幾天就完成復收任務。

餘下的時間,就幫扶家裡幹些力所能及的活。

生產隊時期,為了讓到手的麥子顆粒歸倉,每個人都全情投入。“虎口奪糧”就是那會兒印象最深的一個詞,大喇叭整天廣播。“春爭日,夏爭時”,懵懵懂懂的也是那個時候聽得最多的一句話。只要天氣情況允許,全部勞力都在麥收一線。異常繁忙的打麥場上,麥子脫粒也是歇人不歇機器,連軸轉。咱們當地大部分時間麥收都會趕在端午節前後,會管家的女人,會在麥收前提前包好粽子,等到正式開始麥收了,既不耽誤收麥子,家裡的人也能吃上盼了一年的粽子;白天社員都在山上揮鐮收割,晚上帶著燈在場上脫粒。聽媽媽說,後來也實行包地塊,多勞多得,我隔壁的堂嬸,為了多掙幾個工分,一天多下來,割了多少麥子我記不住,模糊的記得是掙了35個工分,這種超強度的勞動,使得她落得一個坐骨神經疼的毛病,好多年都沒醫好;晚上燈火通明的打麥場上,大家按照順序自覺排隊,有序進行,這無疑是麥收的重頭戲,只是那會兒我小,參與的少。


又是一年麥黃時,當年吃生了芽的麥子的沉痛記憶,還有誰記得?


每家每戶都會分到麥秸作為燃料。剛剛割下的麥子,本來就有水分,再遇上個陰雨天,麥稈就像從水裡撈出來的一樣。我也會跟著家人給奶奶往家裡挑,說句實話,那會兒十一二歲,還沒有長全力氣,壓得我覺得自己的腰都要抬不起來了,走不了幾步就得歇一會兒,肩膀一會兒就腫了,可是也倔強的從不吭一聲。

撿麥秸稈裡的麥穗,是家家戶戶的必修課。因為鍘刀鍘下來的麥子,總會因為捆麥子不齊的原因,遺留極少的一部分在秸稈裡。分回來的秸稈,就要擠時間趕緊撿出來,不然遇到陰雨天,麥穗在裡邊捂著就會發芽黴爛,那樣就糟蹋了。撿麥子也不是輕鬆的活,遇到下雨,麥稈一股黴味,弄到身上,有時候因為有麥毒而過敏也是常有的事,但那會兒大家都顧不得那麼多,一心奔計著早點撿完。我們家撿麥子就在廂房外邊的過道里,距離撿麥子的地方几步之遙就是一顆大杏樹,聽奶奶說那是爸爸十幾歲的時候從山上挖來的樹苗長成的大樹。

又是一年麥黃時,當年吃生了芽的麥子的沉痛記憶,還有誰記得?

麥子成熟的時節,“麥黃杏兒”也趕趟似的一個個由綠變得黃裡透紅,撿麥穗的時候,在杏樹下,時不時的抬頭望一眼,從杏樹葉子的縫隙中發現哪個成熟的,總會趁機爬上樹去摘下來。成熟的杏子,放到嘴裡,入口就化的感覺,吃一粒杏子,酸酸甜甜的味道就好像能緩解一下幹活的疲勞。而往往,就在撿麥穗的時候,只是一兩天功夫,杏子就像得了號令,一齊成熟了。夏天溫度高,不能放太久,奶奶就和爸爸媽媽商量著,找來各種小籃子,挨個的放一些,讓我去鄰居家分享給他們。這是我最樂意乾的事情,因為周圍的奶奶嬸子們,平時就都很疼我,我拿著這些杏子分送給他們,自是少不了誇我幾句,趕上有好吃的,也往往會硬塞給我,儘管我執意不肯拿他們的東西,可也有實在拗不過的時候。

垛麥垛,我是那個在上邊壓垛的人。爺爺一般在麥垛周圍用叉子叉麥秸,年逾古稀的爺爺笑眯眯的告訴我,應該往那個地方站,否則,站的不周正,容易從麥垛上掉下來也是會有的事,我和爺爺向來配合默契,不一會兒功夫,結結實實的麥垛就弄好了,爺爺誇我,心裡美滋滋的,覺得是一種肯定。所以,儘管大家都認為麥收很累人,可是,我的記憶裡大多是苦樂參半的,更多的是對家人一同參與勞動的那樣一份親情的記憶。


又是一年麥黃時,當年吃生了芽的麥子的沉痛記憶,還有誰記得?


也有很多痛心的記憶,揮之不去。

大家一定跟我一樣記憶猶新,那就是1990年的那一年,整個麥收季節,陰雨連綿,那一年的麥子大多生芽發黴,很多人對生芽的麥子蒸出來的饅頭的味道刻骨銘心,成為心裡永遠的痛。

記得那一年,連綿雨一直下。我們剛結婚租住的房子裡邊寫字檯的腿就沒幹過,總是有半尺高的地方是溼漉漉的。到了麥收的季節,婆婆在威海伺候住院的姥爺,公公因公出差遠在內蒙。那會兒電話還沒有普及,在外面有要緊事都是發電報,否則,靠書信來回都得個月二十天的,所以信息嚴重不對稱。到了收麥子的時候,單位給幾天農忙假,我和愛人以及婆家妹妹三個人回家收麥子。我那會兒身懷六甲,身子不方便,就在家裡給兄妹倆做做飯打個下手,他們兩兄妹把麥子全部割完了。等麥子割完了,短短的假期也結束了,我們沒來得及脫粒,就那麼放在地裡,等公公回家接力,匆匆的就返回工作單位了。後來聽說因為那會兒交通不是很方便中間耽擱了一天,待公公回家時,麥子還在地裡堆著,已經發芽了。公公和其他的村民一樣面對生芽的麥子欲哭無淚,我們是之後休假的時候才知道的,心裡的歉疚一直到現在,成為一種隱痛啃噬著內心,揮之不去……


又是一年麥黃時,當年吃生了芽的麥子的沉痛記憶,還有誰記得?


“看,收割機太厲害了”愛人的聲音把我從思緒中拉回來,我順著他手指的方向,兩臺收割機正在雨後的彩虹下,按照麥隴的走向,一氣呵成,一邊吃進麥子,一邊吐出麥糠。不一會兒,就有幾個人上去把袋子往收割機上面固定好,顆顆麥粒在固定通道被自動倒進專用的袋子,後面等候的拖盤拖拉機直接把一袋袋麥粒接走,拉到公路或者場上晾晒。

又是一年麥黃時,當年吃生了芽的麥子的沉痛記憶,還有誰記得?

看著大片大片的麥子,分分鐘被脫粒,而人工只需要在地頭割出來一小塊地方,其餘的全交由收割機。勞動率大大提高,人也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我們倆感嘆,上世紀90年代那種吃生了芽的麥子的沉痛記憶,不太有可能再重演。

蜜罐里長大的孩子有的連麥苗和韭菜傻傻分不清,如今跟孩子們說,吃生芽麥子蒸的饅頭,他們怎麼也想象不出那種滋味;社會的快速發展,黨的富民惠農政策的落實,改革開放的紅利,使得一輩子種糧要交交公糧的農民,變成如今種糧有國家補貼發放,這種翻天覆地的變化,是上個世紀的人怎麼想也想象不出來的。

看著這些收割機酣暢淋漓的收麥子的場景,我們倆也覺得有一種說不出的輕鬆,不自覺的步子也加快了。


又是一年麥黃時,當年吃生了芽的麥子的沉痛記憶,還有誰記得?


又是一年麥黃時,當年吃生了芽的麥子的沉痛記憶,還有誰記得?


胡英麗,山東榮成市作家協會會員,作品散見於《榮成文藝》《榮成時訊》《新銳散文》《威海晚報》《掌上榮成》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