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60年共患難,寫作是兩人唯一寄託,丈夫病癒後,她卻絕筆不寫'

"

他們一個活得明朗,一個活得脫俗,兩人都是知名作家。一生執筆走天涯,著作無數,帶著愛上路,跌撞出滿身風暴,晚年一如年少模樣。他們便是名揚文壇的作家伉儷——羅烽和白朗。

"

他們一個活得明朗,一個活得脫俗,兩人都是知名作家。一生執筆走天涯,著作無數,帶著愛上路,跌撞出滿身風暴,晚年一如年少模樣。他們便是名揚文壇的作家伉儷——羅烽和白朗。

夫妻60年共患難,寫作是兩人唯一寄託,丈夫病癒後,她卻絕筆不寫

圖 | 羅烽 白朗夫婦

從此便只有“我們”

1912年,白朗原名劉東蘭,生於遼寧瀋陽,整個童年也都安然無恙,平淡無奇,直到她嫁給了表兄羅烽,往後的生活便起起伏伏,苦樂交織。

1929年,從黑龍江省立女子師範學校肄業的白朗與羅烽結為夫婦,這一年羅烽恰逢20歲,俗稱“大喜年”。羅烽原名叫傅乃琦,出生於1909年,比白朗年長3歲。因為白朗和羅烽是表兄妹的關係,兩人從小就經常在一起玩耍,相似的成長環境,共同的人生追求,讓兩人不謀而合,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

白朗與羅烽一個像夏天,一個像冬天。白朗活潑外向,羅烽沉著穩重。他們的愛情極少西方世界的羅曼蒂克,更多的是濃厚的東方色彩。二人的婚姻世界裡往往理想多於感性,責任多於纏綿。唯一不變的,是對文學的熱愛,對國家的深情。

"

他們一個活得明朗,一個活得脫俗,兩人都是知名作家。一生執筆走天涯,著作無數,帶著愛上路,跌撞出滿身風暴,晚年一如年少模樣。他們便是名揚文壇的作家伉儷——羅烽和白朗。

夫妻60年共患難,寫作是兩人唯一寄託,丈夫病癒後,她卻絕筆不寫

圖 | 羅烽 白朗夫婦

從此便只有“我們”

1912年,白朗原名劉東蘭,生於遼寧瀋陽,整個童年也都安然無恙,平淡無奇,直到她嫁給了表兄羅烽,往後的生活便起起伏伏,苦樂交織。

1929年,從黑龍江省立女子師範學校肄業的白朗與羅烽結為夫婦,這一年羅烽恰逢20歲,俗稱“大喜年”。羅烽原名叫傅乃琦,出生於1909年,比白朗年長3歲。因為白朗和羅烽是表兄妹的關係,兩人從小就經常在一起玩耍,相似的成長環境,共同的人生追求,讓兩人不謀而合,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

白朗與羅烽一個像夏天,一個像冬天。白朗活潑外向,羅烽沉著穩重。他們的愛情極少西方世界的羅曼蒂克,更多的是濃厚的東方色彩。二人的婚姻世界裡往往理想多於感性,責任多於纏綿。唯一不變的,是對文學的熱愛,對國家的深情。

夫妻60年共患難,寫作是兩人唯一寄託,丈夫病癒後,她卻絕筆不寫

圖 | 《黃金時代》中的羅烽白朗劇照

我們的愛一直在路上

婚前,羅烽已經是保家衛國的仁人志士,洋溢著青春朝氣的他正在為祖國的未來而努力。婚後,白朗為了更好地陪伴丈夫羅烽,也為了發揮自己的能力,選擇加入到羅烽工作的隊伍中。在工作中,白朗被指派為羅烽的助手。她寫得一手的好字,常常協助羅烽刻印蠟版,翻印文件,替羅烽減輕了很多工作上的壓力。

後來,白朗因為表現突出,被准許投考國際協報,錄為記者。憑著聰慧和靈敏,白朗在不久後就被提升為主編,主要負責《國際公園》《婦女》等欄目。漸漸地,白朗在文學創作上的才華開始顯露出來,陸陸續續的文學作品開始進入到人們的視野中。無論是短篇小說,還是中篇小說,都受到讀者的踴躍支持。

可惜當時時局動亂,僅靠著一腔熱血也難以撲滅那罪惡的戰火。對白朗和羅烽而言,寫作也變成了一件奢侈的事。

"

他們一個活得明朗,一個活得脫俗,兩人都是知名作家。一生執筆走天涯,著作無數,帶著愛上路,跌撞出滿身風暴,晚年一如年少模樣。他們便是名揚文壇的作家伉儷——羅烽和白朗。

夫妻60年共患難,寫作是兩人唯一寄託,丈夫病癒後,她卻絕筆不寫

圖 | 羅烽 白朗夫婦

從此便只有“我們”

1912年,白朗原名劉東蘭,生於遼寧瀋陽,整個童年也都安然無恙,平淡無奇,直到她嫁給了表兄羅烽,往後的生活便起起伏伏,苦樂交織。

1929年,從黑龍江省立女子師範學校肄業的白朗與羅烽結為夫婦,這一年羅烽恰逢20歲,俗稱“大喜年”。羅烽原名叫傅乃琦,出生於1909年,比白朗年長3歲。因為白朗和羅烽是表兄妹的關係,兩人從小就經常在一起玩耍,相似的成長環境,共同的人生追求,讓兩人不謀而合,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

白朗與羅烽一個像夏天,一個像冬天。白朗活潑外向,羅烽沉著穩重。他們的愛情極少西方世界的羅曼蒂克,更多的是濃厚的東方色彩。二人的婚姻世界裡往往理想多於感性,責任多於纏綿。唯一不變的,是對文學的熱愛,對國家的深情。

夫妻60年共患難,寫作是兩人唯一寄託,丈夫病癒後,她卻絕筆不寫

圖 | 《黃金時代》中的羅烽白朗劇照

我們的愛一直在路上

婚前,羅烽已經是保家衛國的仁人志士,洋溢著青春朝氣的他正在為祖國的未來而努力。婚後,白朗為了更好地陪伴丈夫羅烽,也為了發揮自己的能力,選擇加入到羅烽工作的隊伍中。在工作中,白朗被指派為羅烽的助手。她寫得一手的好字,常常協助羅烽刻印蠟版,翻印文件,替羅烽減輕了很多工作上的壓力。

後來,白朗因為表現突出,被准許投考國際協報,錄為記者。憑著聰慧和靈敏,白朗在不久後就被提升為主編,主要負責《國際公園》《婦女》等欄目。漸漸地,白朗在文學創作上的才華開始顯露出來,陸陸續續的文學作品開始進入到人們的視野中。無論是短篇小說,還是中篇小說,都受到讀者的踴躍支持。

可惜當時時局動亂,僅靠著一腔熱血也難以撲滅那罪惡的戰火。對白朗和羅烽而言,寫作也變成了一件奢侈的事。

夫妻60年共患難,寫作是兩人唯一寄託,丈夫病癒後,她卻絕筆不寫

1934年,哈爾濱的天空蓋上了一層陰霾,恐怖氣息籠罩著整座城市。不幸的事接踵而來,羅烽因為叛徒告密,被當做罪犯逮捕入獄,並遭到嚴刑拷打。但是羅烽扛住了,他唯一牽掛的就是自己的愛人,他不知道此時的白朗也正在承受著巨大的折磨。面對丈夫被抓,白朗沒有放棄,她選擇頑強地活下去,她斬釘截鐵地表示:“那時,我完全忘記了自己的存在,也忽略了一切痛苦……我準備用頭顱去迎接野獸的爪牙。當一個人把生命決心皈依於患難和死亡的時候,還有什麼足以使他畏懼呢?”

為了救出羅烽,白朗四處奔波,想盡一切辦法籌得善款,終於將羅烽保釋出獄。在獄中將近一年的時間,羅烽已經被那些惡人撕咬得面目全非了,看到如此虛弱的羅烽,白朗恨自己沒能早點救出他,她更狠那些劣跡斑斑的惡魔們。

"

他們一個活得明朗,一個活得脫俗,兩人都是知名作家。一生執筆走天涯,著作無數,帶著愛上路,跌撞出滿身風暴,晚年一如年少模樣。他們便是名揚文壇的作家伉儷——羅烽和白朗。

夫妻60年共患難,寫作是兩人唯一寄託,丈夫病癒後,她卻絕筆不寫

圖 | 羅烽 白朗夫婦

從此便只有“我們”

1912年,白朗原名劉東蘭,生於遼寧瀋陽,整個童年也都安然無恙,平淡無奇,直到她嫁給了表兄羅烽,往後的生活便起起伏伏,苦樂交織。

1929年,從黑龍江省立女子師範學校肄業的白朗與羅烽結為夫婦,這一年羅烽恰逢20歲,俗稱“大喜年”。羅烽原名叫傅乃琦,出生於1909年,比白朗年長3歲。因為白朗和羅烽是表兄妹的關係,兩人從小就經常在一起玩耍,相似的成長環境,共同的人生追求,讓兩人不謀而合,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

白朗與羅烽一個像夏天,一個像冬天。白朗活潑外向,羅烽沉著穩重。他們的愛情極少西方世界的羅曼蒂克,更多的是濃厚的東方色彩。二人的婚姻世界裡往往理想多於感性,責任多於纏綿。唯一不變的,是對文學的熱愛,對國家的深情。

夫妻60年共患難,寫作是兩人唯一寄託,丈夫病癒後,她卻絕筆不寫

圖 | 《黃金時代》中的羅烽白朗劇照

我們的愛一直在路上

婚前,羅烽已經是保家衛國的仁人志士,洋溢著青春朝氣的他正在為祖國的未來而努力。婚後,白朗為了更好地陪伴丈夫羅烽,也為了發揮自己的能力,選擇加入到羅烽工作的隊伍中。在工作中,白朗被指派為羅烽的助手。她寫得一手的好字,常常協助羅烽刻印蠟版,翻印文件,替羅烽減輕了很多工作上的壓力。

後來,白朗因為表現突出,被准許投考國際協報,錄為記者。憑著聰慧和靈敏,白朗在不久後就被提升為主編,主要負責《國際公園》《婦女》等欄目。漸漸地,白朗在文學創作上的才華開始顯露出來,陸陸續續的文學作品開始進入到人們的視野中。無論是短篇小說,還是中篇小說,都受到讀者的踴躍支持。

可惜當時時局動亂,僅靠著一腔熱血也難以撲滅那罪惡的戰火。對白朗和羅烽而言,寫作也變成了一件奢侈的事。

夫妻60年共患難,寫作是兩人唯一寄託,丈夫病癒後,她卻絕筆不寫

1934年,哈爾濱的天空蓋上了一層陰霾,恐怖氣息籠罩著整座城市。不幸的事接踵而來,羅烽因為叛徒告密,被當做罪犯逮捕入獄,並遭到嚴刑拷打。但是羅烽扛住了,他唯一牽掛的就是自己的愛人,他不知道此時的白朗也正在承受著巨大的折磨。面對丈夫被抓,白朗沒有放棄,她選擇頑強地活下去,她斬釘截鐵地表示:“那時,我完全忘記了自己的存在,也忽略了一切痛苦……我準備用頭顱去迎接野獸的爪牙。當一個人把生命決心皈依於患難和死亡的時候,還有什麼足以使他畏懼呢?”

為了救出羅烽,白朗四處奔波,想盡一切辦法籌得善款,終於將羅烽保釋出獄。在獄中將近一年的時間,羅烽已經被那些惡人撕咬得面目全非了,看到如此虛弱的羅烽,白朗恨自己沒能早點救出他,她更狠那些劣跡斑斑的惡魔們。

夫妻60年共患難,寫作是兩人唯一寄託,丈夫病癒後,她卻絕筆不寫

經過這一年的磨難,白朗和羅烽意識到哈爾濱這個是非之地是不能再待下去了。於是在羅烽出獄十多天後兩人便決定離開哈爾濱,前往上海。去上海是為了和他們的好朋友蕭紅、蕭軍會合,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追尋更好的愛國之路。

來到上海,蕭紅和蕭軍的家就成了白朗和羅烽的臨時落腳點,當時蕭紅和蕭軍是寄住在上海的一位律師家裡,雖然他們對白朗和羅烽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但是兩家人長期住在一起也的確不方便。因此白朗和羅烽不久後就搬到了華美里亭子間。這種面積一般僅有7平方米的亭子間租金便宜,許多困苦的文人為了在上海居有定所,只能選擇這樣的房間。

"

他們一個活得明朗,一個活得脫俗,兩人都是知名作家。一生執筆走天涯,著作無數,帶著愛上路,跌撞出滿身風暴,晚年一如年少模樣。他們便是名揚文壇的作家伉儷——羅烽和白朗。

夫妻60年共患難,寫作是兩人唯一寄託,丈夫病癒後,她卻絕筆不寫

圖 | 羅烽 白朗夫婦

從此便只有“我們”

1912年,白朗原名劉東蘭,生於遼寧瀋陽,整個童年也都安然無恙,平淡無奇,直到她嫁給了表兄羅烽,往後的生活便起起伏伏,苦樂交織。

1929年,從黑龍江省立女子師範學校肄業的白朗與羅烽結為夫婦,這一年羅烽恰逢20歲,俗稱“大喜年”。羅烽原名叫傅乃琦,出生於1909年,比白朗年長3歲。因為白朗和羅烽是表兄妹的關係,兩人從小就經常在一起玩耍,相似的成長環境,共同的人生追求,讓兩人不謀而合,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

白朗與羅烽一個像夏天,一個像冬天。白朗活潑外向,羅烽沉著穩重。他們的愛情極少西方世界的羅曼蒂克,更多的是濃厚的東方色彩。二人的婚姻世界裡往往理想多於感性,責任多於纏綿。唯一不變的,是對文學的熱愛,對國家的深情。

夫妻60年共患難,寫作是兩人唯一寄託,丈夫病癒後,她卻絕筆不寫

圖 | 《黃金時代》中的羅烽白朗劇照

我們的愛一直在路上

婚前,羅烽已經是保家衛國的仁人志士,洋溢著青春朝氣的他正在為祖國的未來而努力。婚後,白朗為了更好地陪伴丈夫羅烽,也為了發揮自己的能力,選擇加入到羅烽工作的隊伍中。在工作中,白朗被指派為羅烽的助手。她寫得一手的好字,常常協助羅烽刻印蠟版,翻印文件,替羅烽減輕了很多工作上的壓力。

後來,白朗因為表現突出,被准許投考國際協報,錄為記者。憑著聰慧和靈敏,白朗在不久後就被提升為主編,主要負責《國際公園》《婦女》等欄目。漸漸地,白朗在文學創作上的才華開始顯露出來,陸陸續續的文學作品開始進入到人們的視野中。無論是短篇小說,還是中篇小說,都受到讀者的踴躍支持。

可惜當時時局動亂,僅靠著一腔熱血也難以撲滅那罪惡的戰火。對白朗和羅烽而言,寫作也變成了一件奢侈的事。

夫妻60年共患難,寫作是兩人唯一寄託,丈夫病癒後,她卻絕筆不寫

1934年,哈爾濱的天空蓋上了一層陰霾,恐怖氣息籠罩著整座城市。不幸的事接踵而來,羅烽因為叛徒告密,被當做罪犯逮捕入獄,並遭到嚴刑拷打。但是羅烽扛住了,他唯一牽掛的就是自己的愛人,他不知道此時的白朗也正在承受著巨大的折磨。面對丈夫被抓,白朗沒有放棄,她選擇頑強地活下去,她斬釘截鐵地表示:“那時,我完全忘記了自己的存在,也忽略了一切痛苦……我準備用頭顱去迎接野獸的爪牙。當一個人把生命決心皈依於患難和死亡的時候,還有什麼足以使他畏懼呢?”

為了救出羅烽,白朗四處奔波,想盡一切辦法籌得善款,終於將羅烽保釋出獄。在獄中將近一年的時間,羅烽已經被那些惡人撕咬得面目全非了,看到如此虛弱的羅烽,白朗恨自己沒能早點救出他,她更狠那些劣跡斑斑的惡魔們。

夫妻60年共患難,寫作是兩人唯一寄託,丈夫病癒後,她卻絕筆不寫

經過這一年的磨難,白朗和羅烽意識到哈爾濱這個是非之地是不能再待下去了。於是在羅烽出獄十多天後兩人便決定離開哈爾濱,前往上海。去上海是為了和他們的好朋友蕭紅、蕭軍會合,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追尋更好的愛國之路。

來到上海,蕭紅和蕭軍的家就成了白朗和羅烽的臨時落腳點,當時蕭紅和蕭軍是寄住在上海的一位律師家裡,雖然他們對白朗和羅烽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但是兩家人長期住在一起也的確不方便。因此白朗和羅烽不久後就搬到了華美里亭子間。這種面積一般僅有7平方米的亭子間租金便宜,許多困苦的文人為了在上海居有定所,只能選擇這樣的房間。

夫妻60年共患難,寫作是兩人唯一寄託,丈夫病癒後,她卻絕筆不寫

圖 | 1933年蕭紅(右)、白朗(左)、關大為合影

即使是生活在這個冬冷夏熱的房間裡,但每當白朗與羅烽想到這裡有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還有上海嶄新的環境,他們就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悅,滿懷期待地開始他們的新生活,希望能夠遇見新的可能。

此後的每一天,兩人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創作中去,很快就融入了上海的文化氛圍。將近1935年年底,經中國文聯原主席周揚介紹,羅烽與白朗一起加入到左聯。在這般激勵之下,夫婦二人的創作更是掀起一股“東北風”。隨著白朗和羅烽的大批以淪陷家鄉東北作為題材的作品的問世,引起了上海人們對國家正面臨的處境的覺醒,深深地震撼著讀者的內心。

之所以羅烽和白朗的作品會受到眾多讀者的喜愛,是因為他們的作品不僅僅是純粹的表達自己的情緒,更多的是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讓上海人們意識到原來自己的同胞們在哈爾濱受盡了苦難,他們有同情,有不忍,還會憤怒。這就是他們兩人作品的魅力所在。

"

他們一個活得明朗,一個活得脫俗,兩人都是知名作家。一生執筆走天涯,著作無數,帶著愛上路,跌撞出滿身風暴,晚年一如年少模樣。他們便是名揚文壇的作家伉儷——羅烽和白朗。

夫妻60年共患難,寫作是兩人唯一寄託,丈夫病癒後,她卻絕筆不寫

圖 | 羅烽 白朗夫婦

從此便只有“我們”

1912年,白朗原名劉東蘭,生於遼寧瀋陽,整個童年也都安然無恙,平淡無奇,直到她嫁給了表兄羅烽,往後的生活便起起伏伏,苦樂交織。

1929年,從黑龍江省立女子師範學校肄業的白朗與羅烽結為夫婦,這一年羅烽恰逢20歲,俗稱“大喜年”。羅烽原名叫傅乃琦,出生於1909年,比白朗年長3歲。因為白朗和羅烽是表兄妹的關係,兩人從小就經常在一起玩耍,相似的成長環境,共同的人生追求,讓兩人不謀而合,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

白朗與羅烽一個像夏天,一個像冬天。白朗活潑外向,羅烽沉著穩重。他們的愛情極少西方世界的羅曼蒂克,更多的是濃厚的東方色彩。二人的婚姻世界裡往往理想多於感性,責任多於纏綿。唯一不變的,是對文學的熱愛,對國家的深情。

夫妻60年共患難,寫作是兩人唯一寄託,丈夫病癒後,她卻絕筆不寫

圖 | 《黃金時代》中的羅烽白朗劇照

我們的愛一直在路上

婚前,羅烽已經是保家衛國的仁人志士,洋溢著青春朝氣的他正在為祖國的未來而努力。婚後,白朗為了更好地陪伴丈夫羅烽,也為了發揮自己的能力,選擇加入到羅烽工作的隊伍中。在工作中,白朗被指派為羅烽的助手。她寫得一手的好字,常常協助羅烽刻印蠟版,翻印文件,替羅烽減輕了很多工作上的壓力。

後來,白朗因為表現突出,被准許投考國際協報,錄為記者。憑著聰慧和靈敏,白朗在不久後就被提升為主編,主要負責《國際公園》《婦女》等欄目。漸漸地,白朗在文學創作上的才華開始顯露出來,陸陸續續的文學作品開始進入到人們的視野中。無論是短篇小說,還是中篇小說,都受到讀者的踴躍支持。

可惜當時時局動亂,僅靠著一腔熱血也難以撲滅那罪惡的戰火。對白朗和羅烽而言,寫作也變成了一件奢侈的事。

夫妻60年共患難,寫作是兩人唯一寄託,丈夫病癒後,她卻絕筆不寫

1934年,哈爾濱的天空蓋上了一層陰霾,恐怖氣息籠罩著整座城市。不幸的事接踵而來,羅烽因為叛徒告密,被當做罪犯逮捕入獄,並遭到嚴刑拷打。但是羅烽扛住了,他唯一牽掛的就是自己的愛人,他不知道此時的白朗也正在承受著巨大的折磨。面對丈夫被抓,白朗沒有放棄,她選擇頑強地活下去,她斬釘截鐵地表示:“那時,我完全忘記了自己的存在,也忽略了一切痛苦……我準備用頭顱去迎接野獸的爪牙。當一個人把生命決心皈依於患難和死亡的時候,還有什麼足以使他畏懼呢?”

為了救出羅烽,白朗四處奔波,想盡一切辦法籌得善款,終於將羅烽保釋出獄。在獄中將近一年的時間,羅烽已經被那些惡人撕咬得面目全非了,看到如此虛弱的羅烽,白朗恨自己沒能早點救出他,她更狠那些劣跡斑斑的惡魔們。

夫妻60年共患難,寫作是兩人唯一寄託,丈夫病癒後,她卻絕筆不寫

經過這一年的磨難,白朗和羅烽意識到哈爾濱這個是非之地是不能再待下去了。於是在羅烽出獄十多天後兩人便決定離開哈爾濱,前往上海。去上海是為了和他們的好朋友蕭紅、蕭軍會合,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追尋更好的愛國之路。

來到上海,蕭紅和蕭軍的家就成了白朗和羅烽的臨時落腳點,當時蕭紅和蕭軍是寄住在上海的一位律師家裡,雖然他們對白朗和羅烽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但是兩家人長期住在一起也的確不方便。因此白朗和羅烽不久後就搬到了華美里亭子間。這種面積一般僅有7平方米的亭子間租金便宜,許多困苦的文人為了在上海居有定所,只能選擇這樣的房間。

夫妻60年共患難,寫作是兩人唯一寄託,丈夫病癒後,她卻絕筆不寫

圖 | 1933年蕭紅(右)、白朗(左)、關大為合影

即使是生活在這個冬冷夏熱的房間裡,但每當白朗與羅烽想到這裡有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還有上海嶄新的環境,他們就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悅,滿懷期待地開始他們的新生活,希望能夠遇見新的可能。

此後的每一天,兩人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創作中去,很快就融入了上海的文化氛圍。將近1935年年底,經中國文聯原主席周揚介紹,羅烽與白朗一起加入到左聯。在這般激勵之下,夫婦二人的創作更是掀起一股“東北風”。隨著白朗和羅烽的大批以淪陷家鄉東北作為題材的作品的問世,引起了上海人們對國家正面臨的處境的覺醒,深深地震撼著讀者的內心。

之所以羅烽和白朗的作品會受到眾多讀者的喜愛,是因為他們的作品不僅僅是純粹的表達自己的情緒,更多的是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讓上海人們意識到原來自己的同胞們在哈爾濱受盡了苦難,他們有同情,有不忍,還會憤怒。這就是他們兩人作品的魅力所在。

夫妻60年共患難,寫作是兩人唯一寄託,丈夫病癒後,她卻絕筆不寫

圖 | 左起為山丁、羅烽、蕭軍、蕭紅,1934年初攝於哈爾濱

羅烽的小說帶著濃厚的地域感情色彩,風格沉穩質樸,主題鮮明且深刻。一部《呼蘭河邊》道盡自己的難以啟齒的苦和淚,成為了他的代表作。

而此時的白朗的創作成就已經與羅烽不相上下了。白朗擅長寫短篇小說,《輪下》《生與死》都是其極具代表性的作品。《輪下》這一部紀實性小說,是以1932年哈爾濱的一場大水災為背景的。小說情節跌宕起伏,其中關於人們遭遇的悲慘現實寫得細緻入微,黑暗勢力暴露無遺。

後來,有學者評價白朗的這篇作品說:“籠罩著悽楚沉鬱的悲劇氣氛,描繪了波瀾壯闊的群眾鬥爭場面,並且在描寫時採用電影蒙太奇的結構手法,把人物對話、動作心理刻畫,組合成一組組電影鏡頭,平行交叉,迭復剪輯在一起,使小說文簡流暢,人物個性突出,情節跌宕,節奏明快。”

正當白朗和羅烽名聲赫赫的時候,偏偏又因條件過於艱苦,早早地喪失了他們在上海生下的孩子,這一沉痛的打擊實在是讓他們難以忍受。唯一的寬慰只有寫作,愁緒萬千,也只能借文字來傾訴。那些寫不出的,道不盡的,只能讓歲月平息了。

直到1937年上海的戰火熊熊燃起,短暫的奔走呼告也還是沒能讓上海逃出生天。9月,白朗和羅烽撤離上海,再次遷徙,這一次他們來到了武漢。

"

他們一個活得明朗,一個活得脫俗,兩人都是知名作家。一生執筆走天涯,著作無數,帶著愛上路,跌撞出滿身風暴,晚年一如年少模樣。他們便是名揚文壇的作家伉儷——羅烽和白朗。

夫妻60年共患難,寫作是兩人唯一寄託,丈夫病癒後,她卻絕筆不寫

圖 | 羅烽 白朗夫婦

從此便只有“我們”

1912年,白朗原名劉東蘭,生於遼寧瀋陽,整個童年也都安然無恙,平淡無奇,直到她嫁給了表兄羅烽,往後的生活便起起伏伏,苦樂交織。

1929年,從黑龍江省立女子師範學校肄業的白朗與羅烽結為夫婦,這一年羅烽恰逢20歲,俗稱“大喜年”。羅烽原名叫傅乃琦,出生於1909年,比白朗年長3歲。因為白朗和羅烽是表兄妹的關係,兩人從小就經常在一起玩耍,相似的成長環境,共同的人生追求,讓兩人不謀而合,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

白朗與羅烽一個像夏天,一個像冬天。白朗活潑外向,羅烽沉著穩重。他們的愛情極少西方世界的羅曼蒂克,更多的是濃厚的東方色彩。二人的婚姻世界裡往往理想多於感性,責任多於纏綿。唯一不變的,是對文學的熱愛,對國家的深情。

夫妻60年共患難,寫作是兩人唯一寄託,丈夫病癒後,她卻絕筆不寫

圖 | 《黃金時代》中的羅烽白朗劇照

我們的愛一直在路上

婚前,羅烽已經是保家衛國的仁人志士,洋溢著青春朝氣的他正在為祖國的未來而努力。婚後,白朗為了更好地陪伴丈夫羅烽,也為了發揮自己的能力,選擇加入到羅烽工作的隊伍中。在工作中,白朗被指派為羅烽的助手。她寫得一手的好字,常常協助羅烽刻印蠟版,翻印文件,替羅烽減輕了很多工作上的壓力。

後來,白朗因為表現突出,被准許投考國際協報,錄為記者。憑著聰慧和靈敏,白朗在不久後就被提升為主編,主要負責《國際公園》《婦女》等欄目。漸漸地,白朗在文學創作上的才華開始顯露出來,陸陸續續的文學作品開始進入到人們的視野中。無論是短篇小說,還是中篇小說,都受到讀者的踴躍支持。

可惜當時時局動亂,僅靠著一腔熱血也難以撲滅那罪惡的戰火。對白朗和羅烽而言,寫作也變成了一件奢侈的事。

夫妻60年共患難,寫作是兩人唯一寄託,丈夫病癒後,她卻絕筆不寫

1934年,哈爾濱的天空蓋上了一層陰霾,恐怖氣息籠罩著整座城市。不幸的事接踵而來,羅烽因為叛徒告密,被當做罪犯逮捕入獄,並遭到嚴刑拷打。但是羅烽扛住了,他唯一牽掛的就是自己的愛人,他不知道此時的白朗也正在承受著巨大的折磨。面對丈夫被抓,白朗沒有放棄,她選擇頑強地活下去,她斬釘截鐵地表示:“那時,我完全忘記了自己的存在,也忽略了一切痛苦……我準備用頭顱去迎接野獸的爪牙。當一個人把生命決心皈依於患難和死亡的時候,還有什麼足以使他畏懼呢?”

為了救出羅烽,白朗四處奔波,想盡一切辦法籌得善款,終於將羅烽保釋出獄。在獄中將近一年的時間,羅烽已經被那些惡人撕咬得面目全非了,看到如此虛弱的羅烽,白朗恨自己沒能早點救出他,她更狠那些劣跡斑斑的惡魔們。

夫妻60年共患難,寫作是兩人唯一寄託,丈夫病癒後,她卻絕筆不寫

經過這一年的磨難,白朗和羅烽意識到哈爾濱這個是非之地是不能再待下去了。於是在羅烽出獄十多天後兩人便決定離開哈爾濱,前往上海。去上海是為了和他們的好朋友蕭紅、蕭軍會合,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追尋更好的愛國之路。

來到上海,蕭紅和蕭軍的家就成了白朗和羅烽的臨時落腳點,當時蕭紅和蕭軍是寄住在上海的一位律師家裡,雖然他們對白朗和羅烽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但是兩家人長期住在一起也的確不方便。因此白朗和羅烽不久後就搬到了華美里亭子間。這種面積一般僅有7平方米的亭子間租金便宜,許多困苦的文人為了在上海居有定所,只能選擇這樣的房間。

夫妻60年共患難,寫作是兩人唯一寄託,丈夫病癒後,她卻絕筆不寫

圖 | 1933年蕭紅(右)、白朗(左)、關大為合影

即使是生活在這個冬冷夏熱的房間裡,但每當白朗與羅烽想到這裡有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還有上海嶄新的環境,他們就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悅,滿懷期待地開始他們的新生活,希望能夠遇見新的可能。

此後的每一天,兩人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創作中去,很快就融入了上海的文化氛圍。將近1935年年底,經中國文聯原主席周揚介紹,羅烽與白朗一起加入到左聯。在這般激勵之下,夫婦二人的創作更是掀起一股“東北風”。隨著白朗和羅烽的大批以淪陷家鄉東北作為題材的作品的問世,引起了上海人們對國家正面臨的處境的覺醒,深深地震撼著讀者的內心。

之所以羅烽和白朗的作品會受到眾多讀者的喜愛,是因為他們的作品不僅僅是純粹的表達自己的情緒,更多的是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讓上海人們意識到原來自己的同胞們在哈爾濱受盡了苦難,他們有同情,有不忍,還會憤怒。這就是他們兩人作品的魅力所在。

夫妻60年共患難,寫作是兩人唯一寄託,丈夫病癒後,她卻絕筆不寫

圖 | 左起為山丁、羅烽、蕭軍、蕭紅,1934年初攝於哈爾濱

羅烽的小說帶著濃厚的地域感情色彩,風格沉穩質樸,主題鮮明且深刻。一部《呼蘭河邊》道盡自己的難以啟齒的苦和淚,成為了他的代表作。

而此時的白朗的創作成就已經與羅烽不相上下了。白朗擅長寫短篇小說,《輪下》《生與死》都是其極具代表性的作品。《輪下》這一部紀實性小說,是以1932年哈爾濱的一場大水災為背景的。小說情節跌宕起伏,其中關於人們遭遇的悲慘現實寫得細緻入微,黑暗勢力暴露無遺。

後來,有學者評價白朗的這篇作品說:“籠罩著悽楚沉鬱的悲劇氣氛,描繪了波瀾壯闊的群眾鬥爭場面,並且在描寫時採用電影蒙太奇的結構手法,把人物對話、動作心理刻畫,組合成一組組電影鏡頭,平行交叉,迭復剪輯在一起,使小說文簡流暢,人物個性突出,情節跌宕,節奏明快。”

正當白朗和羅烽名聲赫赫的時候,偏偏又因條件過於艱苦,早早地喪失了他們在上海生下的孩子,這一沉痛的打擊實在是讓他們難以忍受。唯一的寬慰只有寫作,愁緒萬千,也只能借文字來傾訴。那些寫不出的,道不盡的,只能讓歲月平息了。

直到1937年上海的戰火熊熊燃起,短暫的奔走呼告也還是沒能讓上海逃出生天。9月,白朗和羅烽撤離上海,再次遷徙,這一次他們來到了武漢。

夫妻60年共患難,寫作是兩人唯一寄託,丈夫病癒後,她卻絕筆不寫

執筆的守望者

初到武漢,羅烽即刻便加入到行軍的隊伍中,轉而去了山西臨汾,留下白朗獨自一人守在武漢。初來乍到,暫時的分別讓白朗感到十分孤獨,身邊也沒有一個可以訴衷腸的人。無奈她只能提筆抒情,一本《西行散記》悄然而生,十幾篇的文章記述了她的生活,思想和情感。

1938年,白朗與羅烽兩人終於會合到達重慶,繼續文藝工作,三年後,白朗與羅烽又先後來到了延安,參加了延安文藝座談會。一路上雖然有彼此的陪伴,可是羅烽與白朗始終在不停地奔波勞累。要說羅白兩人過得最順心的時候就是1945年回到東北之後了。

兩人回到東北後都紛紛擔任要職,寫作也可以得到充分的自由,在創作的人看來這算得上是最大的恩賜。1949年後,隨著國家慢慢脫離苦海,羅烽和白朗在創作上也到達了高峰期,一個個可歌可泣的故事通過他們的寫作變得家喻戶曉。

"

他們一個活得明朗,一個活得脫俗,兩人都是知名作家。一生執筆走天涯,著作無數,帶著愛上路,跌撞出滿身風暴,晚年一如年少模樣。他們便是名揚文壇的作家伉儷——羅烽和白朗。

夫妻60年共患難,寫作是兩人唯一寄託,丈夫病癒後,她卻絕筆不寫

圖 | 羅烽 白朗夫婦

從此便只有“我們”

1912年,白朗原名劉東蘭,生於遼寧瀋陽,整個童年也都安然無恙,平淡無奇,直到她嫁給了表兄羅烽,往後的生活便起起伏伏,苦樂交織。

1929年,從黑龍江省立女子師範學校肄業的白朗與羅烽結為夫婦,這一年羅烽恰逢20歲,俗稱“大喜年”。羅烽原名叫傅乃琦,出生於1909年,比白朗年長3歲。因為白朗和羅烽是表兄妹的關係,兩人從小就經常在一起玩耍,相似的成長環境,共同的人生追求,讓兩人不謀而合,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

白朗與羅烽一個像夏天,一個像冬天。白朗活潑外向,羅烽沉著穩重。他們的愛情極少西方世界的羅曼蒂克,更多的是濃厚的東方色彩。二人的婚姻世界裡往往理想多於感性,責任多於纏綿。唯一不變的,是對文學的熱愛,對國家的深情。

夫妻60年共患難,寫作是兩人唯一寄託,丈夫病癒後,她卻絕筆不寫

圖 | 《黃金時代》中的羅烽白朗劇照

我們的愛一直在路上

婚前,羅烽已經是保家衛國的仁人志士,洋溢著青春朝氣的他正在為祖國的未來而努力。婚後,白朗為了更好地陪伴丈夫羅烽,也為了發揮自己的能力,選擇加入到羅烽工作的隊伍中。在工作中,白朗被指派為羅烽的助手。她寫得一手的好字,常常協助羅烽刻印蠟版,翻印文件,替羅烽減輕了很多工作上的壓力。

後來,白朗因為表現突出,被准許投考國際協報,錄為記者。憑著聰慧和靈敏,白朗在不久後就被提升為主編,主要負責《國際公園》《婦女》等欄目。漸漸地,白朗在文學創作上的才華開始顯露出來,陸陸續續的文學作品開始進入到人們的視野中。無論是短篇小說,還是中篇小說,都受到讀者的踴躍支持。

可惜當時時局動亂,僅靠著一腔熱血也難以撲滅那罪惡的戰火。對白朗和羅烽而言,寫作也變成了一件奢侈的事。

夫妻60年共患難,寫作是兩人唯一寄託,丈夫病癒後,她卻絕筆不寫

1934年,哈爾濱的天空蓋上了一層陰霾,恐怖氣息籠罩著整座城市。不幸的事接踵而來,羅烽因為叛徒告密,被當做罪犯逮捕入獄,並遭到嚴刑拷打。但是羅烽扛住了,他唯一牽掛的就是自己的愛人,他不知道此時的白朗也正在承受著巨大的折磨。面對丈夫被抓,白朗沒有放棄,她選擇頑強地活下去,她斬釘截鐵地表示:“那時,我完全忘記了自己的存在,也忽略了一切痛苦……我準備用頭顱去迎接野獸的爪牙。當一個人把生命決心皈依於患難和死亡的時候,還有什麼足以使他畏懼呢?”

為了救出羅烽,白朗四處奔波,想盡一切辦法籌得善款,終於將羅烽保釋出獄。在獄中將近一年的時間,羅烽已經被那些惡人撕咬得面目全非了,看到如此虛弱的羅烽,白朗恨自己沒能早點救出他,她更狠那些劣跡斑斑的惡魔們。

夫妻60年共患難,寫作是兩人唯一寄託,丈夫病癒後,她卻絕筆不寫

經過這一年的磨難,白朗和羅烽意識到哈爾濱這個是非之地是不能再待下去了。於是在羅烽出獄十多天後兩人便決定離開哈爾濱,前往上海。去上海是為了和他們的好朋友蕭紅、蕭軍會合,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追尋更好的愛國之路。

來到上海,蕭紅和蕭軍的家就成了白朗和羅烽的臨時落腳點,當時蕭紅和蕭軍是寄住在上海的一位律師家裡,雖然他們對白朗和羅烽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但是兩家人長期住在一起也的確不方便。因此白朗和羅烽不久後就搬到了華美里亭子間。這種面積一般僅有7平方米的亭子間租金便宜,許多困苦的文人為了在上海居有定所,只能選擇這樣的房間。

夫妻60年共患難,寫作是兩人唯一寄託,丈夫病癒後,她卻絕筆不寫

圖 | 1933年蕭紅(右)、白朗(左)、關大為合影

即使是生活在這個冬冷夏熱的房間裡,但每當白朗與羅烽想到這裡有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還有上海嶄新的環境,他們就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悅,滿懷期待地開始他們的新生活,希望能夠遇見新的可能。

此後的每一天,兩人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創作中去,很快就融入了上海的文化氛圍。將近1935年年底,經中國文聯原主席周揚介紹,羅烽與白朗一起加入到左聯。在這般激勵之下,夫婦二人的創作更是掀起一股“東北風”。隨著白朗和羅烽的大批以淪陷家鄉東北作為題材的作品的問世,引起了上海人們對國家正面臨的處境的覺醒,深深地震撼著讀者的內心。

之所以羅烽和白朗的作品會受到眾多讀者的喜愛,是因為他們的作品不僅僅是純粹的表達自己的情緒,更多的是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讓上海人們意識到原來自己的同胞們在哈爾濱受盡了苦難,他們有同情,有不忍,還會憤怒。這就是他們兩人作品的魅力所在。

夫妻60年共患難,寫作是兩人唯一寄託,丈夫病癒後,她卻絕筆不寫

圖 | 左起為山丁、羅烽、蕭軍、蕭紅,1934年初攝於哈爾濱

羅烽的小說帶著濃厚的地域感情色彩,風格沉穩質樸,主題鮮明且深刻。一部《呼蘭河邊》道盡自己的難以啟齒的苦和淚,成為了他的代表作。

而此時的白朗的創作成就已經與羅烽不相上下了。白朗擅長寫短篇小說,《輪下》《生與死》都是其極具代表性的作品。《輪下》這一部紀實性小說,是以1932年哈爾濱的一場大水災為背景的。小說情節跌宕起伏,其中關於人們遭遇的悲慘現實寫得細緻入微,黑暗勢力暴露無遺。

後來,有學者評價白朗的這篇作品說:“籠罩著悽楚沉鬱的悲劇氣氛,描繪了波瀾壯闊的群眾鬥爭場面,並且在描寫時採用電影蒙太奇的結構手法,把人物對話、動作心理刻畫,組合成一組組電影鏡頭,平行交叉,迭復剪輯在一起,使小說文簡流暢,人物個性突出,情節跌宕,節奏明快。”

正當白朗和羅烽名聲赫赫的時候,偏偏又因條件過於艱苦,早早地喪失了他們在上海生下的孩子,這一沉痛的打擊實在是讓他們難以忍受。唯一的寬慰只有寫作,愁緒萬千,也只能借文字來傾訴。那些寫不出的,道不盡的,只能讓歲月平息了。

直到1937年上海的戰火熊熊燃起,短暫的奔走呼告也還是沒能讓上海逃出生天。9月,白朗和羅烽撤離上海,再次遷徙,這一次他們來到了武漢。

夫妻60年共患難,寫作是兩人唯一寄託,丈夫病癒後,她卻絕筆不寫

執筆的守望者

初到武漢,羅烽即刻便加入到行軍的隊伍中,轉而去了山西臨汾,留下白朗獨自一人守在武漢。初來乍到,暫時的分別讓白朗感到十分孤獨,身邊也沒有一個可以訴衷腸的人。無奈她只能提筆抒情,一本《西行散記》悄然而生,十幾篇的文章記述了她的生活,思想和情感。

1938年,白朗與羅烽兩人終於會合到達重慶,繼續文藝工作,三年後,白朗與羅烽又先後來到了延安,參加了延安文藝座談會。一路上雖然有彼此的陪伴,可是羅烽與白朗始終在不停地奔波勞累。要說羅白兩人過得最順心的時候就是1945年回到東北之後了。

兩人回到東北後都紛紛擔任要職,寫作也可以得到充分的自由,在創作的人看來這算得上是最大的恩賜。1949年後,隨著國家慢慢脫離苦海,羅烽和白朗在創作上也到達了高峰期,一個個可歌可泣的故事通過他們的寫作變得家喻戶曉。

夫妻60年共患難,寫作是兩人唯一寄託,丈夫病癒後,她卻絕筆不寫

圖 | 作家白朗與勞動模範趙桂蘭

可是天有不測風雲,羅烽和白朗的美好生活很快就被打破了。1957年,兩人被現實無情地拋棄了,他們被髮配到阜新。已經年過半百的羅烽怎麼受得住那裡高強度的體力勞動,一天天消瘦下去,還要強忍病痛。白朗看到丈夫也是萬般無奈。其實當時白朗也患有嚴重的哮喘病,卻依然要待在地毯廠工作那一段非人待遇的生活,如果不是兩人一起熬,怕是很難度過。

1961年的冬天,羅烽迎來了他的春天,激動的羅烽照了一張相片,並在相片背後寫下“一九六二年春,大病初癒”一語雙關,無需過多的解釋。

"

他們一個活得明朗,一個活得脫俗,兩人都是知名作家。一生執筆走天涯,著作無數,帶著愛上路,跌撞出滿身風暴,晚年一如年少模樣。他們便是名揚文壇的作家伉儷——羅烽和白朗。

夫妻60年共患難,寫作是兩人唯一寄託,丈夫病癒後,她卻絕筆不寫

圖 | 羅烽 白朗夫婦

從此便只有“我們”

1912年,白朗原名劉東蘭,生於遼寧瀋陽,整個童年也都安然無恙,平淡無奇,直到她嫁給了表兄羅烽,往後的生活便起起伏伏,苦樂交織。

1929年,從黑龍江省立女子師範學校肄業的白朗與羅烽結為夫婦,這一年羅烽恰逢20歲,俗稱“大喜年”。羅烽原名叫傅乃琦,出生於1909年,比白朗年長3歲。因為白朗和羅烽是表兄妹的關係,兩人從小就經常在一起玩耍,相似的成長環境,共同的人生追求,讓兩人不謀而合,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

白朗與羅烽一個像夏天,一個像冬天。白朗活潑外向,羅烽沉著穩重。他們的愛情極少西方世界的羅曼蒂克,更多的是濃厚的東方色彩。二人的婚姻世界裡往往理想多於感性,責任多於纏綿。唯一不變的,是對文學的熱愛,對國家的深情。

夫妻60年共患難,寫作是兩人唯一寄託,丈夫病癒後,她卻絕筆不寫

圖 | 《黃金時代》中的羅烽白朗劇照

我們的愛一直在路上

婚前,羅烽已經是保家衛國的仁人志士,洋溢著青春朝氣的他正在為祖國的未來而努力。婚後,白朗為了更好地陪伴丈夫羅烽,也為了發揮自己的能力,選擇加入到羅烽工作的隊伍中。在工作中,白朗被指派為羅烽的助手。她寫得一手的好字,常常協助羅烽刻印蠟版,翻印文件,替羅烽減輕了很多工作上的壓力。

後來,白朗因為表現突出,被准許投考國際協報,錄為記者。憑著聰慧和靈敏,白朗在不久後就被提升為主編,主要負責《國際公園》《婦女》等欄目。漸漸地,白朗在文學創作上的才華開始顯露出來,陸陸續續的文學作品開始進入到人們的視野中。無論是短篇小說,還是中篇小說,都受到讀者的踴躍支持。

可惜當時時局動亂,僅靠著一腔熱血也難以撲滅那罪惡的戰火。對白朗和羅烽而言,寫作也變成了一件奢侈的事。

夫妻60年共患難,寫作是兩人唯一寄託,丈夫病癒後,她卻絕筆不寫

1934年,哈爾濱的天空蓋上了一層陰霾,恐怖氣息籠罩著整座城市。不幸的事接踵而來,羅烽因為叛徒告密,被當做罪犯逮捕入獄,並遭到嚴刑拷打。但是羅烽扛住了,他唯一牽掛的就是自己的愛人,他不知道此時的白朗也正在承受著巨大的折磨。面對丈夫被抓,白朗沒有放棄,她選擇頑強地活下去,她斬釘截鐵地表示:“那時,我完全忘記了自己的存在,也忽略了一切痛苦……我準備用頭顱去迎接野獸的爪牙。當一個人把生命決心皈依於患難和死亡的時候,還有什麼足以使他畏懼呢?”

為了救出羅烽,白朗四處奔波,想盡一切辦法籌得善款,終於將羅烽保釋出獄。在獄中將近一年的時間,羅烽已經被那些惡人撕咬得面目全非了,看到如此虛弱的羅烽,白朗恨自己沒能早點救出他,她更狠那些劣跡斑斑的惡魔們。

夫妻60年共患難,寫作是兩人唯一寄託,丈夫病癒後,她卻絕筆不寫

經過這一年的磨難,白朗和羅烽意識到哈爾濱這個是非之地是不能再待下去了。於是在羅烽出獄十多天後兩人便決定離開哈爾濱,前往上海。去上海是為了和他們的好朋友蕭紅、蕭軍會合,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追尋更好的愛國之路。

來到上海,蕭紅和蕭軍的家就成了白朗和羅烽的臨時落腳點,當時蕭紅和蕭軍是寄住在上海的一位律師家裡,雖然他們對白朗和羅烽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但是兩家人長期住在一起也的確不方便。因此白朗和羅烽不久後就搬到了華美里亭子間。這種面積一般僅有7平方米的亭子間租金便宜,許多困苦的文人為了在上海居有定所,只能選擇這樣的房間。

夫妻60年共患難,寫作是兩人唯一寄託,丈夫病癒後,她卻絕筆不寫

圖 | 1933年蕭紅(右)、白朗(左)、關大為合影

即使是生活在這個冬冷夏熱的房間裡,但每當白朗與羅烽想到這裡有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還有上海嶄新的環境,他們就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悅,滿懷期待地開始他們的新生活,希望能夠遇見新的可能。

此後的每一天,兩人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創作中去,很快就融入了上海的文化氛圍。將近1935年年底,經中國文聯原主席周揚介紹,羅烽與白朗一起加入到左聯。在這般激勵之下,夫婦二人的創作更是掀起一股“東北風”。隨著白朗和羅烽的大批以淪陷家鄉東北作為題材的作品的問世,引起了上海人們對國家正面臨的處境的覺醒,深深地震撼著讀者的內心。

之所以羅烽和白朗的作品會受到眾多讀者的喜愛,是因為他們的作品不僅僅是純粹的表達自己的情緒,更多的是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讓上海人們意識到原來自己的同胞們在哈爾濱受盡了苦難,他們有同情,有不忍,還會憤怒。這就是他們兩人作品的魅力所在。

夫妻60年共患難,寫作是兩人唯一寄託,丈夫病癒後,她卻絕筆不寫

圖 | 左起為山丁、羅烽、蕭軍、蕭紅,1934年初攝於哈爾濱

羅烽的小說帶著濃厚的地域感情色彩,風格沉穩質樸,主題鮮明且深刻。一部《呼蘭河邊》道盡自己的難以啟齒的苦和淚,成為了他的代表作。

而此時的白朗的創作成就已經與羅烽不相上下了。白朗擅長寫短篇小說,《輪下》《生與死》都是其極具代表性的作品。《輪下》這一部紀實性小說,是以1932年哈爾濱的一場大水災為背景的。小說情節跌宕起伏,其中關於人們遭遇的悲慘現實寫得細緻入微,黑暗勢力暴露無遺。

後來,有學者評價白朗的這篇作品說:“籠罩著悽楚沉鬱的悲劇氣氛,描繪了波瀾壯闊的群眾鬥爭場面,並且在描寫時採用電影蒙太奇的結構手法,把人物對話、動作心理刻畫,組合成一組組電影鏡頭,平行交叉,迭復剪輯在一起,使小說文簡流暢,人物個性突出,情節跌宕,節奏明快。”

正當白朗和羅烽名聲赫赫的時候,偏偏又因條件過於艱苦,早早地喪失了他們在上海生下的孩子,這一沉痛的打擊實在是讓他們難以忍受。唯一的寬慰只有寫作,愁緒萬千,也只能借文字來傾訴。那些寫不出的,道不盡的,只能讓歲月平息了。

直到1937年上海的戰火熊熊燃起,短暫的奔走呼告也還是沒能讓上海逃出生天。9月,白朗和羅烽撤離上海,再次遷徙,這一次他們來到了武漢。

夫妻60年共患難,寫作是兩人唯一寄託,丈夫病癒後,她卻絕筆不寫

執筆的守望者

初到武漢,羅烽即刻便加入到行軍的隊伍中,轉而去了山西臨汾,留下白朗獨自一人守在武漢。初來乍到,暫時的分別讓白朗感到十分孤獨,身邊也沒有一個可以訴衷腸的人。無奈她只能提筆抒情,一本《西行散記》悄然而生,十幾篇的文章記述了她的生活,思想和情感。

1938年,白朗與羅烽兩人終於會合到達重慶,繼續文藝工作,三年後,白朗與羅烽又先後來到了延安,參加了延安文藝座談會。一路上雖然有彼此的陪伴,可是羅烽與白朗始終在不停地奔波勞累。要說羅白兩人過得最順心的時候就是1945年回到東北之後了。

兩人回到東北後都紛紛擔任要職,寫作也可以得到充分的自由,在創作的人看來這算得上是最大的恩賜。1949年後,隨著國家慢慢脫離苦海,羅烽和白朗在創作上也到達了高峰期,一個個可歌可泣的故事通過他們的寫作變得家喻戶曉。

夫妻60年共患難,寫作是兩人唯一寄託,丈夫病癒後,她卻絕筆不寫

圖 | 作家白朗與勞動模範趙桂蘭

可是天有不測風雲,羅烽和白朗的美好生活很快就被打破了。1957年,兩人被現實無情地拋棄了,他們被髮配到阜新。已經年過半百的羅烽怎麼受得住那裡高強度的體力勞動,一天天消瘦下去,還要強忍病痛。白朗看到丈夫也是萬般無奈。其實當時白朗也患有嚴重的哮喘病,卻依然要待在地毯廠工作那一段非人待遇的生活,如果不是兩人一起熬,怕是很難度過。

1961年的冬天,羅烽迎來了他的春天,激動的羅烽照了一張相片,並在相片背後寫下“一九六二年春,大病初癒”一語雙關,無需過多的解釋。

夫妻60年共患難,寫作是兩人唯一寄託,丈夫病癒後,她卻絕筆不寫

生命剩下的溫熱

傷口還沒癒合完全,卻再次被人狠狠地撕裂了。1969年,白朗再也經不起折騰了,她的精神崩潰了,患上了精神病。一會兒哭,一會兒笑,她把假牙摔碎了,把鋼筆折斷了,發誓不再寫一個字。病情時好時壞,羅烽為了照顧她,不得已要四處奔波,最後心力交瘁。不過,無論再苦再難,他也沒有想過放棄。

唯有寫作與愛不可辜負。1979年,他們等了足足十年,終於等到了陽光再次照進他們的生活。可是白朗與羅烽已經不再年輕了,精神和身體的折磨,三番五次,多少辛酸苦楚都早已看淡了,再多的淚也早就幹了。

1991年,羅烽病逝,終年81歲。三年後,白朗也離開了這讓她傷痕累累的人間。結束了,一切愛恨都隨風而逝。按照他們的遺願,後人將兩人的照片、書信和手稿全都捐贈給了中國現代文學館。

"

他們一個活得明朗,一個活得脫俗,兩人都是知名作家。一生執筆走天涯,著作無數,帶著愛上路,跌撞出滿身風暴,晚年一如年少模樣。他們便是名揚文壇的作家伉儷——羅烽和白朗。

夫妻60年共患難,寫作是兩人唯一寄託,丈夫病癒後,她卻絕筆不寫

圖 | 羅烽 白朗夫婦

從此便只有“我們”

1912年,白朗原名劉東蘭,生於遼寧瀋陽,整個童年也都安然無恙,平淡無奇,直到她嫁給了表兄羅烽,往後的生活便起起伏伏,苦樂交織。

1929年,從黑龍江省立女子師範學校肄業的白朗與羅烽結為夫婦,這一年羅烽恰逢20歲,俗稱“大喜年”。羅烽原名叫傅乃琦,出生於1909年,比白朗年長3歲。因為白朗和羅烽是表兄妹的關係,兩人從小就經常在一起玩耍,相似的成長環境,共同的人生追求,讓兩人不謀而合,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

白朗與羅烽一個像夏天,一個像冬天。白朗活潑外向,羅烽沉著穩重。他們的愛情極少西方世界的羅曼蒂克,更多的是濃厚的東方色彩。二人的婚姻世界裡往往理想多於感性,責任多於纏綿。唯一不變的,是對文學的熱愛,對國家的深情。

夫妻60年共患難,寫作是兩人唯一寄託,丈夫病癒後,她卻絕筆不寫

圖 | 《黃金時代》中的羅烽白朗劇照

我們的愛一直在路上

婚前,羅烽已經是保家衛國的仁人志士,洋溢著青春朝氣的他正在為祖國的未來而努力。婚後,白朗為了更好地陪伴丈夫羅烽,也為了發揮自己的能力,選擇加入到羅烽工作的隊伍中。在工作中,白朗被指派為羅烽的助手。她寫得一手的好字,常常協助羅烽刻印蠟版,翻印文件,替羅烽減輕了很多工作上的壓力。

後來,白朗因為表現突出,被准許投考國際協報,錄為記者。憑著聰慧和靈敏,白朗在不久後就被提升為主編,主要負責《國際公園》《婦女》等欄目。漸漸地,白朗在文學創作上的才華開始顯露出來,陸陸續續的文學作品開始進入到人們的視野中。無論是短篇小說,還是中篇小說,都受到讀者的踴躍支持。

可惜當時時局動亂,僅靠著一腔熱血也難以撲滅那罪惡的戰火。對白朗和羅烽而言,寫作也變成了一件奢侈的事。

夫妻60年共患難,寫作是兩人唯一寄託,丈夫病癒後,她卻絕筆不寫

1934年,哈爾濱的天空蓋上了一層陰霾,恐怖氣息籠罩著整座城市。不幸的事接踵而來,羅烽因為叛徒告密,被當做罪犯逮捕入獄,並遭到嚴刑拷打。但是羅烽扛住了,他唯一牽掛的就是自己的愛人,他不知道此時的白朗也正在承受著巨大的折磨。面對丈夫被抓,白朗沒有放棄,她選擇頑強地活下去,她斬釘截鐵地表示:“那時,我完全忘記了自己的存在,也忽略了一切痛苦……我準備用頭顱去迎接野獸的爪牙。當一個人把生命決心皈依於患難和死亡的時候,還有什麼足以使他畏懼呢?”

為了救出羅烽,白朗四處奔波,想盡一切辦法籌得善款,終於將羅烽保釋出獄。在獄中將近一年的時間,羅烽已經被那些惡人撕咬得面目全非了,看到如此虛弱的羅烽,白朗恨自己沒能早點救出他,她更狠那些劣跡斑斑的惡魔們。

夫妻60年共患難,寫作是兩人唯一寄託,丈夫病癒後,她卻絕筆不寫

經過這一年的磨難,白朗和羅烽意識到哈爾濱這個是非之地是不能再待下去了。於是在羅烽出獄十多天後兩人便決定離開哈爾濱,前往上海。去上海是為了和他們的好朋友蕭紅、蕭軍會合,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追尋更好的愛國之路。

來到上海,蕭紅和蕭軍的家就成了白朗和羅烽的臨時落腳點,當時蕭紅和蕭軍是寄住在上海的一位律師家裡,雖然他們對白朗和羅烽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但是兩家人長期住在一起也的確不方便。因此白朗和羅烽不久後就搬到了華美里亭子間。這種面積一般僅有7平方米的亭子間租金便宜,許多困苦的文人為了在上海居有定所,只能選擇這樣的房間。

夫妻60年共患難,寫作是兩人唯一寄託,丈夫病癒後,她卻絕筆不寫

圖 | 1933年蕭紅(右)、白朗(左)、關大為合影

即使是生活在這個冬冷夏熱的房間裡,但每當白朗與羅烽想到這裡有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還有上海嶄新的環境,他們就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悅,滿懷期待地開始他們的新生活,希望能夠遇見新的可能。

此後的每一天,兩人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創作中去,很快就融入了上海的文化氛圍。將近1935年年底,經中國文聯原主席周揚介紹,羅烽與白朗一起加入到左聯。在這般激勵之下,夫婦二人的創作更是掀起一股“東北風”。隨著白朗和羅烽的大批以淪陷家鄉東北作為題材的作品的問世,引起了上海人們對國家正面臨的處境的覺醒,深深地震撼著讀者的內心。

之所以羅烽和白朗的作品會受到眾多讀者的喜愛,是因為他們的作品不僅僅是純粹的表達自己的情緒,更多的是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讓上海人們意識到原來自己的同胞們在哈爾濱受盡了苦難,他們有同情,有不忍,還會憤怒。這就是他們兩人作品的魅力所在。

夫妻60年共患難,寫作是兩人唯一寄託,丈夫病癒後,她卻絕筆不寫

圖 | 左起為山丁、羅烽、蕭軍、蕭紅,1934年初攝於哈爾濱

羅烽的小說帶著濃厚的地域感情色彩,風格沉穩質樸,主題鮮明且深刻。一部《呼蘭河邊》道盡自己的難以啟齒的苦和淚,成為了他的代表作。

而此時的白朗的創作成就已經與羅烽不相上下了。白朗擅長寫短篇小說,《輪下》《生與死》都是其極具代表性的作品。《輪下》這一部紀實性小說,是以1932年哈爾濱的一場大水災為背景的。小說情節跌宕起伏,其中關於人們遭遇的悲慘現實寫得細緻入微,黑暗勢力暴露無遺。

後來,有學者評價白朗的這篇作品說:“籠罩著悽楚沉鬱的悲劇氣氛,描繪了波瀾壯闊的群眾鬥爭場面,並且在描寫時採用電影蒙太奇的結構手法,把人物對話、動作心理刻畫,組合成一組組電影鏡頭,平行交叉,迭復剪輯在一起,使小說文簡流暢,人物個性突出,情節跌宕,節奏明快。”

正當白朗和羅烽名聲赫赫的時候,偏偏又因條件過於艱苦,早早地喪失了他們在上海生下的孩子,這一沉痛的打擊實在是讓他們難以忍受。唯一的寬慰只有寫作,愁緒萬千,也只能借文字來傾訴。那些寫不出的,道不盡的,只能讓歲月平息了。

直到1937年上海的戰火熊熊燃起,短暫的奔走呼告也還是沒能讓上海逃出生天。9月,白朗和羅烽撤離上海,再次遷徙,這一次他們來到了武漢。

夫妻60年共患難,寫作是兩人唯一寄託,丈夫病癒後,她卻絕筆不寫

執筆的守望者

初到武漢,羅烽即刻便加入到行軍的隊伍中,轉而去了山西臨汾,留下白朗獨自一人守在武漢。初來乍到,暫時的分別讓白朗感到十分孤獨,身邊也沒有一個可以訴衷腸的人。無奈她只能提筆抒情,一本《西行散記》悄然而生,十幾篇的文章記述了她的生活,思想和情感。

1938年,白朗與羅烽兩人終於會合到達重慶,繼續文藝工作,三年後,白朗與羅烽又先後來到了延安,參加了延安文藝座談會。一路上雖然有彼此的陪伴,可是羅烽與白朗始終在不停地奔波勞累。要說羅白兩人過得最順心的時候就是1945年回到東北之後了。

兩人回到東北後都紛紛擔任要職,寫作也可以得到充分的自由,在創作的人看來這算得上是最大的恩賜。1949年後,隨著國家慢慢脫離苦海,羅烽和白朗在創作上也到達了高峰期,一個個可歌可泣的故事通過他們的寫作變得家喻戶曉。

夫妻60年共患難,寫作是兩人唯一寄託,丈夫病癒後,她卻絕筆不寫

圖 | 作家白朗與勞動模範趙桂蘭

可是天有不測風雲,羅烽和白朗的美好生活很快就被打破了。1957年,兩人被現實無情地拋棄了,他們被髮配到阜新。已經年過半百的羅烽怎麼受得住那裡高強度的體力勞動,一天天消瘦下去,還要強忍病痛。白朗看到丈夫也是萬般無奈。其實當時白朗也患有嚴重的哮喘病,卻依然要待在地毯廠工作那一段非人待遇的生活,如果不是兩人一起熬,怕是很難度過。

1961年的冬天,羅烽迎來了他的春天,激動的羅烽照了一張相片,並在相片背後寫下“一九六二年春,大病初癒”一語雙關,無需過多的解釋。

夫妻60年共患難,寫作是兩人唯一寄託,丈夫病癒後,她卻絕筆不寫

生命剩下的溫熱

傷口還沒癒合完全,卻再次被人狠狠地撕裂了。1969年,白朗再也經不起折騰了,她的精神崩潰了,患上了精神病。一會兒哭,一會兒笑,她把假牙摔碎了,把鋼筆折斷了,發誓不再寫一個字。病情時好時壞,羅烽為了照顧她,不得已要四處奔波,最後心力交瘁。不過,無論再苦再難,他也沒有想過放棄。

唯有寫作與愛不可辜負。1979年,他們等了足足十年,終於等到了陽光再次照進他們的生活。可是白朗與羅烽已經不再年輕了,精神和身體的折磨,三番五次,多少辛酸苦楚都早已看淡了,再多的淚也早就幹了。

1991年,羅烽病逝,終年81歲。三年後,白朗也離開了這讓她傷痕累累的人間。結束了,一切愛恨都隨風而逝。按照他們的遺願,後人將兩人的照片、書信和手稿全都捐贈給了中國現代文學館。

夫妻60年共患難,寫作是兩人唯一寄託,丈夫病癒後,她卻絕筆不寫

其實生活從來都不如誰所願,誰比它頑強,便能看破世間醜相,穿過生命散發的芳香。

幸而羅烽遇見了白朗,結婚60載,同歡喜,共患難,無論世間如何險惡,彼此也要護對方周全。這樣深沉的愛,只有羅白夫婦。雖說歲月不饒人,他們亦沒有饒過歲月。

"

他們一個活得明朗,一個活得脫俗,兩人都是知名作家。一生執筆走天涯,著作無數,帶著愛上路,跌撞出滿身風暴,晚年一如年少模樣。他們便是名揚文壇的作家伉儷——羅烽和白朗。

夫妻60年共患難,寫作是兩人唯一寄託,丈夫病癒後,她卻絕筆不寫

圖 | 羅烽 白朗夫婦

從此便只有“我們”

1912年,白朗原名劉東蘭,生於遼寧瀋陽,整個童年也都安然無恙,平淡無奇,直到她嫁給了表兄羅烽,往後的生活便起起伏伏,苦樂交織。

1929年,從黑龍江省立女子師範學校肄業的白朗與羅烽結為夫婦,這一年羅烽恰逢20歲,俗稱“大喜年”。羅烽原名叫傅乃琦,出生於1909年,比白朗年長3歲。因為白朗和羅烽是表兄妹的關係,兩人從小就經常在一起玩耍,相似的成長環境,共同的人生追求,讓兩人不謀而合,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

白朗與羅烽一個像夏天,一個像冬天。白朗活潑外向,羅烽沉著穩重。他們的愛情極少西方世界的羅曼蒂克,更多的是濃厚的東方色彩。二人的婚姻世界裡往往理想多於感性,責任多於纏綿。唯一不變的,是對文學的熱愛,對國家的深情。

夫妻60年共患難,寫作是兩人唯一寄託,丈夫病癒後,她卻絕筆不寫

圖 | 《黃金時代》中的羅烽白朗劇照

我們的愛一直在路上

婚前,羅烽已經是保家衛國的仁人志士,洋溢著青春朝氣的他正在為祖國的未來而努力。婚後,白朗為了更好地陪伴丈夫羅烽,也為了發揮自己的能力,選擇加入到羅烽工作的隊伍中。在工作中,白朗被指派為羅烽的助手。她寫得一手的好字,常常協助羅烽刻印蠟版,翻印文件,替羅烽減輕了很多工作上的壓力。

後來,白朗因為表現突出,被准許投考國際協報,錄為記者。憑著聰慧和靈敏,白朗在不久後就被提升為主編,主要負責《國際公園》《婦女》等欄目。漸漸地,白朗在文學創作上的才華開始顯露出來,陸陸續續的文學作品開始進入到人們的視野中。無論是短篇小說,還是中篇小說,都受到讀者的踴躍支持。

可惜當時時局動亂,僅靠著一腔熱血也難以撲滅那罪惡的戰火。對白朗和羅烽而言,寫作也變成了一件奢侈的事。

夫妻60年共患難,寫作是兩人唯一寄託,丈夫病癒後,她卻絕筆不寫

1934年,哈爾濱的天空蓋上了一層陰霾,恐怖氣息籠罩著整座城市。不幸的事接踵而來,羅烽因為叛徒告密,被當做罪犯逮捕入獄,並遭到嚴刑拷打。但是羅烽扛住了,他唯一牽掛的就是自己的愛人,他不知道此時的白朗也正在承受著巨大的折磨。面對丈夫被抓,白朗沒有放棄,她選擇頑強地活下去,她斬釘截鐵地表示:“那時,我完全忘記了自己的存在,也忽略了一切痛苦……我準備用頭顱去迎接野獸的爪牙。當一個人把生命決心皈依於患難和死亡的時候,還有什麼足以使他畏懼呢?”

為了救出羅烽,白朗四處奔波,想盡一切辦法籌得善款,終於將羅烽保釋出獄。在獄中將近一年的時間,羅烽已經被那些惡人撕咬得面目全非了,看到如此虛弱的羅烽,白朗恨自己沒能早點救出他,她更狠那些劣跡斑斑的惡魔們。

夫妻60年共患難,寫作是兩人唯一寄託,丈夫病癒後,她卻絕筆不寫

經過這一年的磨難,白朗和羅烽意識到哈爾濱這個是非之地是不能再待下去了。於是在羅烽出獄十多天後兩人便決定離開哈爾濱,前往上海。去上海是為了和他們的好朋友蕭紅、蕭軍會合,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追尋更好的愛國之路。

來到上海,蕭紅和蕭軍的家就成了白朗和羅烽的臨時落腳點,當時蕭紅和蕭軍是寄住在上海的一位律師家裡,雖然他們對白朗和羅烽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但是兩家人長期住在一起也的確不方便。因此白朗和羅烽不久後就搬到了華美里亭子間。這種面積一般僅有7平方米的亭子間租金便宜,許多困苦的文人為了在上海居有定所,只能選擇這樣的房間。

夫妻60年共患難,寫作是兩人唯一寄託,丈夫病癒後,她卻絕筆不寫

圖 | 1933年蕭紅(右)、白朗(左)、關大為合影

即使是生活在這個冬冷夏熱的房間裡,但每當白朗與羅烽想到這裡有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還有上海嶄新的環境,他們就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悅,滿懷期待地開始他們的新生活,希望能夠遇見新的可能。

此後的每一天,兩人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創作中去,很快就融入了上海的文化氛圍。將近1935年年底,經中國文聯原主席周揚介紹,羅烽與白朗一起加入到左聯。在這般激勵之下,夫婦二人的創作更是掀起一股“東北風”。隨著白朗和羅烽的大批以淪陷家鄉東北作為題材的作品的問世,引起了上海人們對國家正面臨的處境的覺醒,深深地震撼著讀者的內心。

之所以羅烽和白朗的作品會受到眾多讀者的喜愛,是因為他們的作品不僅僅是純粹的表達自己的情緒,更多的是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讓上海人們意識到原來自己的同胞們在哈爾濱受盡了苦難,他們有同情,有不忍,還會憤怒。這就是他們兩人作品的魅力所在。

夫妻60年共患難,寫作是兩人唯一寄託,丈夫病癒後,她卻絕筆不寫

圖 | 左起為山丁、羅烽、蕭軍、蕭紅,1934年初攝於哈爾濱

羅烽的小說帶著濃厚的地域感情色彩,風格沉穩質樸,主題鮮明且深刻。一部《呼蘭河邊》道盡自己的難以啟齒的苦和淚,成為了他的代表作。

而此時的白朗的創作成就已經與羅烽不相上下了。白朗擅長寫短篇小說,《輪下》《生與死》都是其極具代表性的作品。《輪下》這一部紀實性小說,是以1932年哈爾濱的一場大水災為背景的。小說情節跌宕起伏,其中關於人們遭遇的悲慘現實寫得細緻入微,黑暗勢力暴露無遺。

後來,有學者評價白朗的這篇作品說:“籠罩著悽楚沉鬱的悲劇氣氛,描繪了波瀾壯闊的群眾鬥爭場面,並且在描寫時採用電影蒙太奇的結構手法,把人物對話、動作心理刻畫,組合成一組組電影鏡頭,平行交叉,迭復剪輯在一起,使小說文簡流暢,人物個性突出,情節跌宕,節奏明快。”

正當白朗和羅烽名聲赫赫的時候,偏偏又因條件過於艱苦,早早地喪失了他們在上海生下的孩子,這一沉痛的打擊實在是讓他們難以忍受。唯一的寬慰只有寫作,愁緒萬千,也只能借文字來傾訴。那些寫不出的,道不盡的,只能讓歲月平息了。

直到1937年上海的戰火熊熊燃起,短暫的奔走呼告也還是沒能讓上海逃出生天。9月,白朗和羅烽撤離上海,再次遷徙,這一次他們來到了武漢。

夫妻60年共患難,寫作是兩人唯一寄託,丈夫病癒後,她卻絕筆不寫

執筆的守望者

初到武漢,羅烽即刻便加入到行軍的隊伍中,轉而去了山西臨汾,留下白朗獨自一人守在武漢。初來乍到,暫時的分別讓白朗感到十分孤獨,身邊也沒有一個可以訴衷腸的人。無奈她只能提筆抒情,一本《西行散記》悄然而生,十幾篇的文章記述了她的生活,思想和情感。

1938年,白朗與羅烽兩人終於會合到達重慶,繼續文藝工作,三年後,白朗與羅烽又先後來到了延安,參加了延安文藝座談會。一路上雖然有彼此的陪伴,可是羅烽與白朗始終在不停地奔波勞累。要說羅白兩人過得最順心的時候就是1945年回到東北之後了。

兩人回到東北後都紛紛擔任要職,寫作也可以得到充分的自由,在創作的人看來這算得上是最大的恩賜。1949年後,隨著國家慢慢脫離苦海,羅烽和白朗在創作上也到達了高峰期,一個個可歌可泣的故事通過他們的寫作變得家喻戶曉。

夫妻60年共患難,寫作是兩人唯一寄託,丈夫病癒後,她卻絕筆不寫

圖 | 作家白朗與勞動模範趙桂蘭

可是天有不測風雲,羅烽和白朗的美好生活很快就被打破了。1957年,兩人被現實無情地拋棄了,他們被髮配到阜新。已經年過半百的羅烽怎麼受得住那裡高強度的體力勞動,一天天消瘦下去,還要強忍病痛。白朗看到丈夫也是萬般無奈。其實當時白朗也患有嚴重的哮喘病,卻依然要待在地毯廠工作那一段非人待遇的生活,如果不是兩人一起熬,怕是很難度過。

1961年的冬天,羅烽迎來了他的春天,激動的羅烽照了一張相片,並在相片背後寫下“一九六二年春,大病初癒”一語雙關,無需過多的解釋。

夫妻60年共患難,寫作是兩人唯一寄託,丈夫病癒後,她卻絕筆不寫

生命剩下的溫熱

傷口還沒癒合完全,卻再次被人狠狠地撕裂了。1969年,白朗再也經不起折騰了,她的精神崩潰了,患上了精神病。一會兒哭,一會兒笑,她把假牙摔碎了,把鋼筆折斷了,發誓不再寫一個字。病情時好時壞,羅烽為了照顧她,不得已要四處奔波,最後心力交瘁。不過,無論再苦再難,他也沒有想過放棄。

唯有寫作與愛不可辜負。1979年,他們等了足足十年,終於等到了陽光再次照進他們的生活。可是白朗與羅烽已經不再年輕了,精神和身體的折磨,三番五次,多少辛酸苦楚都早已看淡了,再多的淚也早就幹了。

1991年,羅烽病逝,終年81歲。三年後,白朗也離開了這讓她傷痕累累的人間。結束了,一切愛恨都隨風而逝。按照他們的遺願,後人將兩人的照片、書信和手稿全都捐贈給了中國現代文學館。

夫妻60年共患難,寫作是兩人唯一寄託,丈夫病癒後,她卻絕筆不寫

其實生活從來都不如誰所願,誰比它頑強,便能看破世間醜相,穿過生命散發的芳香。

幸而羅烽遇見了白朗,結婚60載,同歡喜,共患難,無論世間如何險惡,彼此也要護對方周全。這樣深沉的愛,只有羅白夫婦。雖說歲月不饒人,他們亦沒有饒過歲月。

夫妻60年共患難,寫作是兩人唯一寄託,丈夫病癒後,她卻絕筆不寫

圖 | 白朗(右四)

文 | 南惜

圖片參考來自網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