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笑傲江湖》評論

“一部百年武俠小說史,自還珠樓主以下,名家輩出,惟金庸名頭最盛、享譽最長,橫掃華人世界。他以汪洋恣肆的想象力,十餘年間寫下15部作品。”

時至今日,即便你始終不曾看過他的原著,但其作品在兩岸三地不斷被改編成的影視劇,可能也是陪伴你成長的一個標誌。從70後到00後,每個人的童年裡都少不了金庸所構築的一片江湖。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平原對武俠小說的流行感懷頗深:“明知這不過是夏日裡的一場春夢,我還是欣賞其斑斕的色彩和光圈。”確實如此,明知所謂武俠,其實也不過是一場童話,每當讀到風清揚傳授令狐沖武功的那個片段,總是會不住地幻想能得到異人傳授、高人指點,似乎那是讓自己變成一個厲害的人的唯一途徑,儘管最後也沒等來風清揚。

後來,在那個虛構的江湖裡,真正使我感興趣的,是江湖中真實的武功、地理、人情、以及未來那個廣闊的成人世界裡的可能性。

有學者考證,在金庸的許多武俠小說中,唯獨《笑傲江湖》一書, 金庸始終沒給出明確的朝代年份, 這使得《笑傲江湖》擺脫了現實的糾纏, 擱淺了時代的使命, 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江湖”。江湖不似廟堂,江湖的交往也很簡單,但江湖裡存在著一個看不見的江湖規矩,在武俠的世界裡隱隱地起著作用。《笑傲江湖》裡那個“萬里獨行”田伯光,他的邏輯很簡單,他能打贏令狐沖,令狐沖就得聽他的,就得把儀琳小師傅叫出來,或者跟他喝喝酒;相反,風清揚教了令狐沖幾招,令狐沖終於把這個之前死也打不過的大色鬼打敗了,田伯光於是二話不說,悻悻地下了山。田伯光很懂規矩。他所懂的規矩是在論家族門閥之外的江湖規矩。所謂江湖,大概就是以武論道吧,以武論道的江湖規矩,不再是門閥政治的翻版,實際上這更接近於叢林法則,武力是整個江湖叢林中唯一可以被共同承認的硬法則。這個法則不論出身,不論門第,也不論從書本上掌握了多少絕學,一招制勝,則天下臣服。如果有人在十幾秒內可以擊敗某個掌門,他自然可以得到江湖的敬仰,而不必擔心有什麼組織在背後搞什麼構陷。這樣,武功似乎是血緣和門派之外直接讓人在江湖上獲得顯赫地位的途徑。在當今社會,我們的高考制度也類似於以武論道的江湖規矩,我們的成才就是一個無名小卒在社會浪潮裡的一場修煉,江湖裡的人尋一處深山日夜苦練武功,而當代學子則是寒窗苦讀十幾載,他們所共同期待的不過是學成之時,一招成名,一切都是公平的。

但正如某位學者所說,江湖俠士的以武論道的規則,逐步被更善於在暗地裡政治權衡的權力關係所取代。當嶽不群將計就計從左冷禪手中攫取五嶽劍派大權,任我行從東方不敗手中奪回日月神教之後,江湖的英雄時代也拉下帷幕,令狐沖和任盈盈只能在一曲笑傲江湖中唱出江湖世界的輓歌。

我以為人們酷愛武俠,原因之一可能是在充滿著高速發展的混亂與不公的社會裡,酣暢淋漓地打一架就能決定是非勝負的世界,無疑為他們提供了心靈慰藉。也有人認為更深層次的心理也許是,對具有數千年封建傳統和非法治文化的中國人來說,一方面,江湖的叢林法則符合中國人強者為尊的認知,另一方面,每一個怯懦無助、毫無安全感的人,實際上又都在幻想著俠義的救星,扶危濟困。這種文化遺傳和審美定勢,與中國人骨子裡卑怯自我的本能幻想相結合,才使武俠小說源遠流長。

小說裡的地理範圍,大大開拓了我們閱讀空間和想象邊界。或許因為金庸說,“我一生很喜歡冒險,過一點新奇的生活。”於是令狐沖從華山出發,到嵩山、恆山、少林寺,從通都大邑到深山古廟,一路找尋,一路成長,最後和任盈盈隱於杭州西湖。這些“萬里江山”的宏大空間,不再像其他類型小說那樣僅限於私仇家怨,囿於一處偏僻山村或一座都市庭院,而是幾乎將整個中國疆域和風光隨人物的足跡如畫卷般慢慢展開。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的文化、歷史和民俗,某種意義上,小說也使得我們有一個相對輕鬆的氛圍去了解中國文化,給我們勾勒出一個磅礴的、史詩般的民族想象。

《笑傲江湖》對於人物的刻畫是淋漓盡致的。小說主人公令狐沖可以說是一個為江湖而生的人了,他光明磊落,灑脫豁達,坦率真誠,又機緣巧合地學到一身好本領,並且不追名逐利。我覺得他不像金庸筆下其他的男主人公有那麼多世俗的牽絆,跟多位女子曖昧不清,他永遠都是自由自在行走在江湖裡。有人說令狐沖是一位真正的俠客,以至於不需要愛情,因為在正邪之間以一個理想主義者出現的令狐沖真正需要的是孤獨,或許是作者認為,與其讓人物在愛情中成長,倒不如讓他在江湖中成長。在令狐沖身上有一種酒神精神和太陽精神的奇特混合,這可以讓他始終以一顆赤子之心混跡於武林直至笑傲江湖,卻從不曾讓他在愛情上有所思考或成長,令狐沖無疑是一個完美的形象了。

武俠小說講究好壞分明,是成人的童話,童話一定是好壞善惡分明的,而在《笑傲江湖》中似乎沒有那麼多分明的界限,人物並不單一,不是那種非黑即白式的人物形象,許多人物身上都有一種內在衝突,時常形成強烈的反差。例如明教當中有很多可歌可泣的人物,而所謂正派華山派中的“君子劍”嶽不群,就是因為個人慾望,導致心理的扭曲,行為的不軌,變成了一個可悲的人物。馮其庸說:“總觀嶽不群的形象, 在中國文學史上還沒有第二個虛偽得如此徹底、如此嚴密的藝術形象, 這無疑是金庸的一大貢獻。”小說中的很多人物身上都閃耀著人性的光輝。劉正風滿門被滅,慷慨赴死之前,與魔教知己曲洋合奏一曲《笑傲江湖》,這一情節歷來為人稱道,兩人情誼堪比子期伯牙。師母甯中則對於令狐沖博大而超過一般親情的生命恩情,任盈盈對於令狐沖的一片深情和令狐沖本身的真性情都讓人感動。

作家王朔曾批評金庸小說是現代社會四大俗之一(還包括成龍電影、瓊瑤電視劇和四大天王),但我覺得並非如此,至少《笑傲江湖》不是。首先,金庸的文字是很純粹的,總體上中正平實,不賣弄華麗文辭和高深概念,流暢易讀,郎朗成頌,時時雜有怪趣詼諧之筆;人物鮮明,故事情節緊湊,不出幾頁就有一個小轉折,小高潮,可也合情合理。不似瓊瑤小說語言過於拗口,過於華麗。又不似四大天王歌曲裡和電影裡的文字缺少一些文化內涵。有人評說金庸的這種純粹是從明末清初的筆記文學傳統出來的,又吸收了漢語現代文學的詞彙和語法,“哪個章節獨立起來都像是一篇優美的散文,達到了錢鍾書先生所說的‘清通’的境界,沒有一點雜質,很通透的”。其次,我覺得金庸小說是有很大的文學價值的,小說中運用的技巧也很特別。由於金庸本人早期寫過很多影評,看過許多西方電影,能夠把電影手法融進小說裡,又對中國傳統文化和歷史有所瞭解。所以,小說既吸收了中西文學的藝術經驗和敘事技巧,如心理描寫、審美抒情,又繼承了古典章回小說的形式,間有詩詞歌賦、琴棋書畫和典章文物、歷史名人、內地風光。很多小說一章一節就是一個電影片段,非常有畫面感。書中節選部分以風清揚和令狐沖的對話為主,我覺得跟劇本很像,對於人物語言和動作的刻畫非常準確,描摹出一個高深莫測,有意提攜後輩的武林大師和一個初出茅廬,爭強好勝的,帶著灑脫和不屑一顧的青年形象,生動有趣。最後,我認為《笑傲江湖》也是有著很深刻的主題思想的。金庸的武俠小說大都是關於成長的故事,是一個少年,如何經歷各種挫折與磨難,最終成長為一代英雄。在這一層面上,令狐沖是一個成功的英雄了,他是可以成為五嶽盟主的,最終卻選擇與任盈盈歸隱。這裡似乎能體現金庸的觀念“大鬧一場,然後悄然離去。”,更體現了令狐沖的難能可貴之處,在一個風雨飄搖的,利慾薰心的江湖裡,人常常是身不由己的,但他仍然能夠保持本心,毅然追尋內心所想。或許,真正的笑傲江湖就是在大起大落,歷經挫折以後,無論是否成名在望,都能笑看一切雲煙,去過平凡自在的生活。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