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俗共賞》評論破200W,許嵩是否擺脫了“非主流”的標籤?'

"

《雅俗共賞》評論破200W,許嵩是否擺脫了“非主流”的標籤?

一首2016年出版的《雅俗共賞》近期又火了一把,當年80w的評論已如今再回頭來看這首歌的評論已經成功突破200w。

近期的抖音中,大約每十條抖音,你都必會刷到一條背景音樂為《雅俗共賞》的短視頻。

“他們說快寫一首情歌雅俗共賞 落筆傳神還要容易傳唱 上得廳堂也下得廚房 就像我一直在找的姑娘”早已將你洗腦,使你情不自禁哼唱這片段。

早已在“抖音”傳播這麼火爆的歌曲真的是一名“非主流”標籤歌手寫的嗎?

答案居然是“YES”

那麼許嵩是怎麼被扣上“非主流”的帽子的?

“主流”是什麼?廣義上來說,大多數人做的事情便能稱作是主流。那“非主流”便是少數人做的事了。他只是做了自己喜歡的音樂,一心一意做自己熱愛的音樂,全身心研究旋律、曲風、歌詞。只是許嵩大火的時代剛好是在“非主流”的年代,人們便主觀的將他打上了“非主流”的標籤。

“非主流”標籤不僅僅只是一個簡單的形容詞,更是變相的“網絡暴力”

許嵩,一個置身於音樂的音樂人,熱愛中國風、敢於批判社會、撰寫過一首首青春回憶的歌曲。那些歌曲,不是簡單的曲調,而是90後的一整個青春。試問有哪個90後願意將“非主流”這個標籤,貼於自己的青春上。更何況許嵩呢?

“非主流”這個標籤,早已在大眾眼底從客觀,轉變成了貶義。或許你會發現,當週圍人將某事某物貼上“非主流”時,他們是不會觸碰那些事物的。因為,他們內心是牴觸的。到底是什麼樣的東西,會讓他們牴觸?

“非主流”當真有如此的不堪嗎?

無論是主流音樂或是非主流音樂,都是一種藝術。個人的音樂是屬於自己的藝術。自己喜歡的東西,是通過日日夜夜的不斷糾結、完善、改良,花費巨大精力編詞、寫詞、改詞,經歷過一道道程序打磨而成。作為旁人,又有何資格說其不堪?

同樣被打上“非主流”標籤的徐良,曾說,他不認為“非主流”是個貶義詞,不是主流的東西就不好了嗎,現在多少非主流的精品在被人們忽視?眼觀如今的“主流”,要是說嵩哥是“非主流”的話,我還挺開心的,甚至是驕傲。主流是什麼?再有感情也得是朗朗上口,能讓大家記住、並傳唱。甚至有的已經為了押韻不擇手段了。

許嵩或許並未擺脫大眾給予他的“非主流”標籤,但是卻也不亞於其它“主流”歌手。

隨著近些年來音樂版權的加強,家喻戶曉的主流歌手們都逐漸選擇歌曲收費。但是,他作為一名被大眾皆知的非主流歌手,卻拒絕將歌曲貼上“收費”的標籤。因為他知道,熱愛他歌曲的歌迷們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學生黨。

歌曲不收費,是否代表著歌曲的廉價?

歌曲是否收費並不能完全體現歌曲的價值,就像是皮影戲、京劇皆是國家的文化瑰寶,文化瑰寶也能在網絡上免費觀看。那麼文化瑰寶是否廉價,這便不必說了。歌曲也是同理。

在大家的記憶裡,他只活躍於歌壇,沉迷於自己的創作世界,但卻很少出現在公眾活動中。不出現便代表著不受待見?倘若你這麼理解,那麼你就錯了。不似其它明星的積極參加活動,提升自身的熱度,他選擇的是低調做自己的音樂,只做自己熱愛的、鍾愛的。不想參加的活動和綜藝節目便拒絕。他只默默地奉獻作品,不問前程,只管耕耘。

他作為一個不隨主流的人,他從來不會寫那些全民齊唱的歌詞,比如“如果當時我們能,不那麼倔強。現在也,沒那麼遺憾”。他只會寫屬於自己的調調“星座書上,說我們不合,金牛座的我配不上你的好”。許嵩不僅僅在撰寫著屬於自己的歌曲,更是在譜寫許多人的青春。

當年的90後,如今許多已大學畢業,轉轉悠悠,已經快二十年了,原來的懵懂的小學生已經長成一個理性的大學生了。

即使是標籤依舊是“非主流”,也阻擋不了大家的喜愛,不是嗎?

看著《雅俗共賞》的200W+評論,“非主流”與“主流”又有什麼區別呢?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