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生活讓你焦慮,這部暖心紀實電影會給你舒適良方

你最近過得這樣?

“最近忙什麼呢?”

“忙著賺錢。”

“賺錢是為了什麼?”

“買房。”

“買房以後呢?”

“賺更多的錢買更大的房。”

“累嗎?”

“累不死就得起來搬磚啊。”

這是我和一位朋友的對話。像是遍地可見的問答。

假如生活讓你焦慮,這部暖心紀實電影會給你舒適良方

成年人大多如此,忙得腳後跟不著地。上有老下有小,身背房貸車貸,顧不上歇,也不敢歇。

日復一日,我們擁有了一些東西,可我們更容易焦慮:因為想要得到更多而焦慮,因為害怕失去而焦慮。

什麼時候我們才會停下腳步問問自己,忙忙碌碌究竟在追求什麼?人活一世只是為了得到物質滿足嗎?

如果你說不出答案,沒關係,電影《相約星期二》中的米奇·阿爾博姆也一樣焦慮又迷茫。

有份體面的記者工作,住在說得過去的房子裡,米奇和你我相似是個馬不停蹄的“社會人”,忙到連和愛人好好說句話的時間都抽不出。

直到一次追明星八卦時,米奇被人群撞倒在地,身體接了地氣,內心也遭遇直擊靈魂的一問:這就是自己嚮往的生活嗎?米奇被自己問蒙了。

假如生活讓你焦慮,這部暖心紀實電影會給你舒適良方

幸運的是,米奇有機會和恩師莫里·施瓦茨教授重逢並在每個星期二接受一堂“人生課”。這十四堂課使米奇從中受益匪淺,重新給自己的生活把脈後,米奇學會了自己定義人生價值。從而能放下焦慮,重拾生命意義。

能讓米奇重啟“三觀”的教授是個怎樣的人呢?此時的莫里,是一個被死神發了“叫號牌”的老者。在毫無準備情況下,莫里被上天宣判罹患“肌萎縮性側索硬化(ALS)”,且時日無多。

中國人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對莫里而言,人之將死,當吐“真言”。在生命的最後十四個星期,儘管自己連說話都心有餘力不足,可莫里還是堅持著將這輩子的所感所悟都傳給了學生米奇。

莫里與米奇之間的討論對話,以錄音帶的形式得以保存。莫里去世後,米奇將他們的談話整理集結成書,即自傳式紀實小說《相約星期二》(又名《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1999年,導演米克·傑克遜將書中的內容搬上熒幕,以電影的方式讓更多的人聆聽到莫里教授留給世人的人生課程。

假如生活讓你焦慮,這部暖心紀實電影會給你舒適良方

作家餘秋雨先生為《相約星期二》作序,他是這樣介紹本書內容的:“一位即將離世的教師要給學生上最後一門課,課程名稱是人生,這門課上了14周,最後一堂課是葬禮。教授謝世後,他的身軀在‘一個終身的教師’的碑文下休息,卻把他的課堂留下了。課堂越來越大,現在延伸到了中國。我在課堂門口,先向中國的聽課者們招呼幾聲。課,每人自己慢慢去聽。”

要是你太忙,沒時間慢慢“聽課”,今天小希會用一部電影四分之一的時間,為你介紹莫里教授都談了哪些內容。

假如生活讓你焦慮,這部暖心紀實電影會給你舒適良方

“愛是唯一理智的行為。”

在2017年的一期央視《朗讀者》節目中,演員金士傑選讀了一段《相約星期二》中關於家庭和愛的意義的文字。在話劇舞臺上,金士傑扮演角色的正是莫里教授。主持人董卿也坦言,有一次她藏在人群中看這幕話劇,忍不住因其落淚。《相約星期二》的人生課,人人有感。

假如生活讓你焦慮,這部暖心紀實電影會給你舒適良方

在朗讀開始前,董卿問金士傑這段朗讀是為誰而讀。金士傑答道,送給孩子。人到中年,喜得貴子,金士傑對孩子的愛自然溢於言表。這也說明,他是個看重家庭的人。拋開演員的身份,金士傑是一個家庭中的丈夫、父親。我們都一樣,幼年時離不開家庭呵護,成年後渴望一個溫暖有愛的家。我們需要接受別人的愛,我們也需施愛於人。

“缺愛”這個詞在這幾年被廣泛適用於來自家庭的影響。兜裡缺錢傷面子,心裡缺愛才是傷裡子。家庭是一個人從生到死接收並付出愛的地方。

在電影中,患病的莫里不得不接受家庭和家人的照料。有妻在側,相愛相扶,有家庭給予他“心理上的支撐”,於莫里而言算是不幸中的萬幸。

假如生活讓你焦慮,這部暖心紀實電影會給你舒適良方

莫里認為,家庭的含義不僅是愛,還意味著“守護”,這種心理上的安全感是金錢和名望無法代替的,如果你得不到來自家庭的支持、愛護、照顧和關心,你擁有的東西便少的可憐。愛是至高無上的,正如大詩人奧登說的那樣,“相愛,或者死亡。”

愛匱乏,我們的生活何其荒涼。聽著莫里談論愛與家庭,年輕的米奇不禁想到自己的境遇,每天沉溺在無止境的工作中,對於妻子希望生個孩子的願望一直以太忙為由一拖再拖,連與妻子的婚禮也是在相識七年後才完成。久而久之,親密關係岌岌可危。

米奇是這樣,你我又何嘗不像。現實生活中,美滿婚姻的例子似乎越來越難尋。有人因過於自私而無法和別人建立起真誠的戀愛關係,又或者有的人匆匆結婚,可沒過幾個月就迫不及待離婚,婚姻似乎變成了泥潭中的鱷魚,讓人想到的只有逃離。到底有沒有一條標準可以用來衡量婚姻的成功與否,檢驗夫妻之間的愛呢?

假如生活讓你焦慮,這部暖心紀實電影會給你舒適良方

擁有四十年幸福婚姻的莫里告訴米奇,所謂幸福並不簡單,但愛情和婚姻的幸福是有章可循的,沒有尊重,不懂妥協,做不到彼此開誠佈公,沒有共同價值觀,戀愛與婚姻就會出問題,雙方關係就會有麻煩。在這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雙方必須擁有相同的價值觀,對婚姻的重要性的信念是一致認可的。

所以,找個彼此尊重,價值觀一致的人去愛吧,組建起有愛的家庭。因為在這世間,唯有愛是唯一的理性行為,也唯有愛能讓我們在生命全程都不孤單。

別被慾望牽著鼻子走

常言道:“錢財乃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言下之意是,金錢並不是我們人生的主宰,然而在現實中,我們不知不覺把物質追求變成了生活的重中之重,彷彿身邊總有聲音不斷鼓動你說,錢越多越好,房子越大越好……

十六年前,校園中的米奇還是個窮小子,他關心音樂,不關心金錢。如今的米奇,追著名望和金錢跑。然而,越是用力追,米奇越發覺得活得空虛、焦慮。

假如生活讓你焦慮,這部暖心紀實電影會給你舒適良方

我們總是想向社會證明自己得到了什麼,卻沒發覺其實被慾望牽著鼻子走。對此,莫里一針見血地指出,如果你想對社會上層炫耀自己,那就打消這個念頭,他們照樣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對社會的底層炫耀自己,也請打消這個念頭,他們只會忌妒你。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感到無所適從。唯有一顆坦誠的心方能使你悠然地面對整個社會和自己的生活。

換句話說,不炫富,不攀比,就舒適了。真正能使人感到滿足的答案和金錢無關,而是給予他人你應該給予的東西。比如你的時間,你的關心。我的一位朋友這兩年都在敬老院做義工。聽說她做這種出力不賺錢的事,有人打趣她說,是不是錢賺夠了,閒的沒事才去獻愛心?對此,她倒是也能風趣迴應,她說“以前跑業務腰痠腿痛,自從做義工後頭不暈背不酸,一口氣能上五樓了。”

假如生活讓你焦慮,這部暖心紀實電影會給你舒適良方

正如莫里教授所說,“把自己奉獻給愛,獻身於周圍的群體,把自己奉獻給能給予你目標和意義的創造。這才是真正有意義的事情。”只要是發自內心去做,過後就不會感到失望,不會感到妒忌,也不會計較別人的回報。否則,你就要患得患失。

身為“社會人”,我們難免被金錢為上的觀念所裹挾,如何能從中抽身,莫里給出了一條建議——“建立一個自己的小文化。”比如,大眾觀念告訴女人應該苗條,男人應該富有,別輕信,我們有權質疑其合理性,並建立屬於自己的文化內容。作為女人,我不瘦,可我不會為此難過。作為男人,我不富有,但我不為此覺得低人一等。

我們該活得清醒,自己生活的意義由自己定義。不必隨大流,讓自己的人生活過成他人觀點下的鬧劇。

如何看待衰老與死亡

要是仔細看看各類廣告,我們會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那些光鮮亮麗的模特幾乎沒有超過35歲的。商業價值不斷向人們催眠,穿上這條牛仔褲你會更加年輕性感,用這種洗髮水能使你的秀髮飄逸,抹上這款眼霜你將重返二十歲……

恐懼變老,是人類共同的“心病”。而在莫里看來,這只是因為人們過於強調了年輕的價值。年輕也有年輕的“缺點”,年輕人對生活的理解有限,生活得不夠明智。如果我們停留在二十二歲的年齡階段,就永遠是二十二歲的那般淺薄。反過來,衰老並非意味衰敗,而是代表成熟。

假如生活讓你焦慮,這部暖心紀實電影會給你舒適良方

當然,要說真不羨慕年輕人,那就是句假話。但問題是人得接受現狀並能自得其樂。三歲時有三歲的快樂,三十多歲時就做個三十多歲的中年人,到了應該是老頭的時候,就樂於做個聰明的老頭。樂於接受自然的安排,不必羨慕別人的人生階段,因為我們也曾年輕過啊。

歲月是不是殺豬刀?不得不承認的是年齡這東西無法競爭。與其為衰老苦惱,不如去發現當下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真實的東西。

“你一直不願意變老,那你就永遠不會幸福,因為你終究是要變老的。”換句話說,幸福就是學會接受當下。

在談論過衰老的話題後,作為一個收到死亡通牒的人,莫里也毫不避諱地與米奇談起了如何面對死亡。

假如生活讓你焦慮,這部暖心紀實電影會給你舒適良方

在莫里教授看來,眼睜睜看著自己的軀體枯謝固然很可怕,但它也有其幸運的一面,因為他可以有時間跟人說再見。

這樣看待生命終點,不僅是樂觀這麼簡單,它意味著勇敢。死亡這件事,只有當你覺得它可怕的時候,它才可怕。死亡,是每個生命必然要經歷的,不管你拒絕接受也好,試圖逃避也罷,終有軀體歸於大自然的一天。

對於生者而言,談論死亡的意義或許在於,我們應該思考如何把握好活著的日子,在有生之年努力活出自己生命的意義,直到平靜地與大地融為一體。談論死不是壞事,就像樂觀而勇敢的莫里所說,“當你學會了怎麼死,也就學會了怎麼活。”

假如生活讓你焦慮,這部暖心紀實電影會給你舒適良方

結語

一個星期六早上,莫里永遠地離開了。葬禮那天,又是星期二,米奇站在墓前,與自己的人生導師做了告別,但卻不是永別,米奇答應莫里,在他去世後,還是會去墓前聊聊,只不過以後變成了米奇說,莫里聽。

智者已逝,電影落幕。關於人生課程我們還都需要學習。

假如生活讓你焦慮,這部暖心紀實電影會給你舒適良方

《相約星期二》告訴我們最重要的一句話是——“生活沒有來不及”,這位生患絕症的老人在生命最後一天還在追尋生活真諦,我們又為何不能改變我們的生活呢,不虛度人生,也不盲目過度追求金錢,敢於去愛,善待他人,以至於當我們回首一生時能說不負光陰,不負這人間一次的旅程。

莫里教授留下的醒世箴言,背景雖是在九十年代,但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來看依然能切實擊中人心。有人說“十四堂課”適合處在低潮期的人聽,其實無論你處在人生的哪個階段,都適合聽莫里聊聊,因為活得明白是終生課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