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述評丨香港的真正出路在哪裡'

""獨家述評丨香港的真正出路在哪裡

孫紹波/畫

海言/文

坐在餐廳一角翻報紙,呷一口咖啡讀幾行文字,本是老派香港人晨間一樂。特別是一些副刊上的閒情散筆,有時能打發許久的悠閒時光。然而,近日的香港紙媒副刊,也一反常態。有編輯慨嘆:“連專寫愛情的都在寫民情。就算副刊健康版記者也不會放過以催淚彈遺害為題。”可以說,自修例風波以來逐次升級的暴力事件,已讓香港一傷再傷,直到傷不起的地步。有港人無奈自嘲道,“東方之珠”已經成為“東方暴都”。

這或許是暴徒背後的操控者所希求的效果,然而絕不是大多數港人所要過的生活。當出個門要考慮穿衣色系,當有人整合商戶的“黃”“藍”背景發到網上,有朋友不禁向筆者慨嘆:“香港現在吃個飯都要分顏色。”在網上看到某街區有人要搞事唯恐避之不及;商家惹不起躲得起提前打烊竟也遭暴徒砸得稀爛;街頭智慧燈柱被暴徒懷疑有探頭而慘遭切割破壞……別說發展民生經濟,香港“沉默的大多數”那日子還過不過了?

香港一些報紙昨日刊出正大集團謝國民投放的整版廣告,四行大字——“止暴制亂恢復秩序維護法治共促繁榮”。在昨天特首行政會議前,林鄭月娥再次會見記者,並強調特區政府對暴力行徑零容忍,所有暴力違法的行為都會不分背景、嚴肅追究、一視同仁。此前,她亦多次稱,自己的首要工作是遏制暴力,讓社會恢復平靜。據筆者觀察,抵制暴力,已經成為香港有識之士的一種共識。香港是個多元社會,各種背景、不同社會階層的人,有著各自不同的訴求。然而,秩序若不恢復,法治無以維護,面對凌駕於法律之上的暴力衝擊,何來坐下來靜心飲茶而談的機會呢?

從筆者這幾日在香港街頭的見聞來看,港人大多認同香港的法治。譬如紅綠燈沒招誰惹誰竟被暴徒捅壞,在未及修復時,有人自覺出來維護交通,行人也都聽其指揮,秩序井然,即是一例。有這樣的法治基礎在,隨著暴徒作惡時間的持續,更多市民認清暴徒本質以後,撐警的人越來越多,就越有機會恢復秩序。

當然,必須看到,面對撕裂,恢復秩序只是香港社會彌合的第一步。香港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認為,必須想辦法加強與香港一些年輕人的溝通,展開對話,才有助紓解彼此的矛盾。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區志堅博士則告訴筆者,據他所瞭解到的情況,一些支持暴徒的學生之所以不願意與有識之士對話,是感覺他們的言辭像是幾十年前媽媽教導孩子一般,老套。筆者也發現,暴徒及其支持者更多從社交媒體、網絡組群接收信息。那些在情感上潛移默化的短視頻、電子海報等等,擺明是背後有人花重金在他地製作,傳輸到香港的。這些文宣材料對不同的人群進行精準傳播,一旦觸動被傳播者情感的閘門,就會產生連鎖反應。本來擺事實講道理很好分辨的事情,卻因此而變得剪不斷理還亂。有些激進示威者看上去簡直像中了蛇精毒的葫蘆娃,令人痛心。區志堅提出的辦法是——多用年輕人能聽懂的方式來與之交流,才能解毒。

粵港澳大灣區是香港本地傳媒上另一個有點熱度的話題,亦同樣面臨如何向香港年輕人傳達。儘管有不少人看到了大灣區的前景,但自己如何前往深圳或者大灣區的其他地方發展,許多人一片迷茫,甚至會產生一種錯覺:大灣區發展越好,香港越邊緣化。眼看著內地原來的窮親戚一個個富裕起來,自身的失落感也跟著此種節奏步步增高。葉劉淑儀認為,當下香港年輕人的怨氣主要有三點——一是土地房屋問題嚴峻;二是貧富差距擴大;三是青年向上流動機會減少。以房價而論,去年香港家庭中位數收入是33.98萬港幣,若要購買一間位於九龍市值592萬港幣的實際面積33平方米的住宅,要一家人不吃不喝17.45年。有大學畢業生為了獲配公屋寧願放棄加薪,亦有人想北上廣東發展,卻無法找到路徑。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香港本地房屋問題,確實值得反思,未來改變一些房地產的“玩法”,才能讓更多人特別是年輕人有個不那麼逼仄的空間——這一點,隔壁鄰居澳門就做得不錯。加上未來能夠有更多機構為年輕人指引在整個大灣區發展的方向,由此帶動,香港可能一步步好轉起來,進入新一輪次的良性循環週期,靈活應變、自強不息的獅子山精神才能重放光彩。那時候,亦會有更多港人重又有工夫靜靜坐在餐廳一角,喝一口咖啡,刷刷手機屏,輕鬆一下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