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反對派“綁架”的通識教育,就是這樣毒害香港年輕人的'

"

【環球時報赴香港特派記者 陳青青 環球時報駐香港特約記者 黃博寧 凌德】“教育病了。”這是香港《大公報》最近一篇文章的標題。在持續兩個多月的香港非法集會中,未成年人的身影頻繁出現。他們走上街頭,甚至充當“暴力先鋒”。上週日遊行結束後,香港警方拘捕的示威者中年齡最小者僅12歲。這種現象引發香港社會極大的擔憂,各界人士對香港的教育系統進行大反思。在這其中,通識教育成為重點被審視的對象。這是香港學生考大學時必考的一門學科,旨在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多角度探討問題的能力。然而,這門課如今在很大程度上被反對派勢力綁架,一些教師藉機向學生灌輸主觀色彩濃厚的煽動性政治觀點,學生盲目參加街頭示威便是直接後果。通識教育出了究竟哪些問題?

教材竟是這個樣子

通識教育是香港學生考大學的四門必修學科之一,它分成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今日香港、現代中國、全球化、公共衛生、能源科技與環境六大部分。以“退休保障”話題為例,通識教育的理想課堂模式是讓學生代表政府、商界、福利界、生活貧困者等不同群體,先從自己的利益進行分析與思考,再瞭解對方的看法,權衡各種方案的利弊。

2009年,香港高中正式推行通識教育,2012年被列入高考科目。然而,通識教育只有一個課綱,沒有固定的教學範圍,沒有統一的課本。老師可以參考各出版社推出的教材,也可以自行編寫並決定授課內容。一名通識課老師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通識教科書缺乏送審機制,這給部分老師通過這一學科影響學生政治觀念提供了機會。

市場上流通的以及各學校採用的通識課教材質量參差不齊。《環球時報》記者近日在灣仔一家書店購買了一本《明報》去年11月出版的《2019通識全攻略》。這本152頁的教材分為概念解碼、星級答題技巧、data解密、時事議題和答題指引等部分。在概念解碼的“疫苗戰爭”話題下,與“現代中國”有關的解析是“疫苗質素成疑”,裡面詳細講述了發生在山東、吉林等地的黑心疫苗事件過程,但卻沒有寫相關政府部門對事件的處理結果。在時事議題和答題指引部分,有包括“香港投入大灣區的爭議”“港珠澳大橋爭議”等話題,儘管該教材提供了不同立場與角度的觀點,但出現“大灣區的成功或意味香港所能扮演的歷史角色終結”等媒體人的觀點是否有正確引導作用值得懷疑。

在社交平臺臉書上有一個“聲討教協”群組,裡面上傳了一些香港家長提供的通識課教材圖片。從中可以看出,部分通識教材描述中國內地情況時有較多不準確的地方,甚至有故意抹黑之嫌。例如描述城鄉稅收制度差異時,有教材引用的是2000年內地農民的收入數據,並且稱“農村地區的地方政府在農業稅外又加徵各項費用”。然而,中國內地早在2006年就取消了農業稅。另外也有課本介紹“中國威脅論”,不過引用的都是來自西方的論據。攻擊“一國兩制”、美化“佔中”、激化香港與內地矛盾,這些都是香港一些教材和試題出現的內容與導向。

很多教師是“半路出家”

除了教材有問題,香港資深通識課老師吳壁堅表示,現在的通識教育“以題為本”,老師經常根據近期發生的事件做分析。據《環球時報》記者瞭解,很多老師會直接拿著英國廣播公司等西方媒體,或者香港媒體(包括《蘋果日報》等“獨媒”)的報刊文章進行分析,不斷放大和渲染特定事件。但如果學校定期升國旗、奏國歌,或者在通識課的材料中準備親內地的報紙文章,就會招來“泛民主派”家長的投訴。

部分老師不蒐集原始材料、不提煉中心,僅憑個人喜好選擇媒體文章進行討論。對於這一問題,香港教育統籌局前局長羅範椒芬曾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承認,這是很多年輕老師“都有的傾向”,他們“沒能理解通識教育的初衷”。羅範椒芬批評說:“這是不能全面客觀審視問題的做法,會誤導學生認為所有問題都出在港府。”

另外,通識教育包括“今日香港”和“當代中國”,囊括的議題本來就非常複雜。想要不跑偏,老師首先要全面準確理解國情和特區情況,在掌握充足事實的基礎上思辨。但實際上,很多老師是半路從其他學科轉來教通識課。吳壁堅表示,老師一般會在課堂上講授“公民抗命”“民主”“自由”等概念,但很多老師對法治認識也不深入。現在,許多人採用非法“佔中”發起人戴耀廷寫的法律書籍或引用其相關法治觀點。有香港媒體報道說,一些通識課本也是由他編審。

通識課有六個部分,但是課綱並沒有強調各板塊的重要性如何分配。近年來,由於政治與社會事件頻繁發生,香港政治教育局出試題時多次將“今日香港”單元中的“社會政治參與”作為必考,“以題為本”的通識課很多時候就變相成為“港版政治課”。而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的範徐麗泰曾對記者說,有愛國學校的老師向她抱怨,“如果學生以愛國的思維答題,不會得高分”。

教協被指劣跡斑斑

有不少聲音認為,香港反對派把持著通識教育。香港將軍澳香島中學校長鄧飛日前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說,反對派在教育界的力量比較強,比如一個典型的教育平臺就是所謂的教協(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

教協是香港最大的教師工會,有逾9萬名成員,其最吸引人之處是為會員提供各式各樣的購物優惠。大多數新入行教師都會為了得到工會保障權益及享用會員福利這兩點而申請做教協會員,而不太注意其政治傾向。

由於歷史原因,教協是一個親“泛民主派”的團體。近年來,該組織的政治色彩越來越濃,立場越來越激進,並經常以通識教育教材之名,推出“洗腦”教材。比如今年6月,教協製作一系列“《逃犯條例》修訂爭議教材”。其中一份36頁的教材中,有13頁描述反修例或質疑聲音,5頁寫下官員響應,僅3頁是刊載支持意見。而在特區政府停止修訂條例前,教協也配合“民陣”的需要,先是發動學生和教師聯署,隨後又提出罷課,將青年學生騙到街頭,成為直接與執法警察對抗的馬前卒。

最近幾年,教協的所作所為可謂劣跡斑斑。據香港《大公報》報道,該組織2009年製作了一系列抹黑國家的短片,供學校當教材使用。2013年,教協理事、通識課老師方景樂製作以“佔中”為議題的通識教材,內容明顯偏袒“佔中”的一方。2015年,教協被爆在其主辦的“中學生好書龍虎榜”活動中,將一本“港獨”書籍列為60本“中學生好書”候選書目。

鄧飛表示,教育領域的激進人士能通過考評或其他渠道掌握控制通識課。而即便這樣的人本來不屬於教協,未來也非常有可能會被該組織拉攏收編。

式微的中國歷史課

一名在香港工作的媒體人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在教育層面,一些年輕人對祖國有成見和懷疑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通識教育的崛起和中國歷史課的式微。

2002年,香港特區政府取消了中國歷史課在初中階段獨立成科的地位,學校可自行決定是否單獨設置該學科課程。2016年的數據顯示,有12%的中學在初中階段沒有獨立的中國歷史課。而在單獨成科的學校中,有的把本來“一週兩節”的課時進行刪減,有的把“三年課時壓縮至一年教完”。

高中中國歷史課面臨的情況更嚴峻。以前,大約有三成香港高中生將中國歷史課作為選修科目。但2009年課程改革後,必考科目多了通識教育,加上新課綱提升了中國歷史課的考試難度,選擇這一科目的學生比例跌至僅10%。香港九龍工業學校中國歷史課主任劉偉華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各高中因為選修人數太少直接取消中國歷史課的情況“普遍存在”。該校中國歷史課老師林國成對《環球時報》記者說,這門課與中國人的身份認同肯定是密切相關的。據瞭解,中國歷史課的教材需要經過香港教育局的審核。

前述在港工作的媒體人對記者說,香港學生身份認同的核心應該把握“香港心、中國情和世界觀”。本來中國歷史課應該是培養“中國情”,肯定“香港心”,而通識課在培養“世界觀”的同時鞏固前兩者。但現在中國歷史課不斷弱化,學生對國家缺乏溫情和敬意。與此同時,通識教育不得其法。沒有本民族歷史文化支撐,加上香港受到英美自由主義影響至深,導致部分學生容易陷入“英國爸爸”“美國爸爸”的圈套。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