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格隆匯 江湖豆腐

數據支持 | 勾股大數據

1840年11月,儘管大清朝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敗局已定,但道光皇帝仍不甘心。朝廷一邊佯裝從主戰轉向主和,勸說英軍返回廣州等待談判,一邊暗地裡下令沿海各省督撫加強海防,並在浙東集結重兵,準備收復定海。

欽差大臣琦善奉旨到廣州談判,但此舉實為緩兵之計,意在為朝廷調兵爭取時間。

琦善在廣州與英國對華全權代表義律反覆交涉,但談判進展極其緩慢。失去耐心的義律於1841年1月7日,突然率軍佔領穿鼻炮臺和大角炮臺,並將其單方面草擬的一份條約扔在琦善面前,要求他必須接受。

琦善不敢簽字,將這份草約八百里加急送往京城。軍機處的中堂們打開一看,見其開篇寫的居然是香港問題,義律在這份《穿鼻草約》中稱,清政府必須將香港本島及其港口割讓給英國。

軍機處的滿漢大臣們面面相覷,誰也不知道這個叫“香港”的地方到底在哪。

"

作者 | 格隆匯 江湖豆腐

數據支持 | 勾股大數據

1840年11月,儘管大清朝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敗局已定,但道光皇帝仍不甘心。朝廷一邊佯裝從主戰轉向主和,勸說英軍返回廣州等待談判,一邊暗地裡下令沿海各省督撫加強海防,並在浙東集結重兵,準備收復定海。

欽差大臣琦善奉旨到廣州談判,但此舉實為緩兵之計,意在為朝廷調兵爭取時間。

琦善在廣州與英國對華全權代表義律反覆交涉,但談判進展極其緩慢。失去耐心的義律於1841年1月7日,突然率軍佔領穿鼻炮臺和大角炮臺,並將其單方面草擬的一份條約扔在琦善面前,要求他必須接受。

琦善不敢簽字,將這份草約八百里加急送往京城。軍機處的中堂們打開一看,見其開篇寫的居然是香港問題,義律在這份《穿鼻草約》中稱,清政府必須將香港本島及其港口割讓給英國。

軍機處的滿漢大臣們面面相覷,誰也不知道這個叫“香港”的地方到底在哪。

香港回憶錄

1

今天,中國人都知道,香港的維多利亞港是一處天然良港,它與美國的舊金山灣及巴西的里約熱內盧港合稱“世界三大天然良港”。但中國自古重疆土而輕海權,因此在漫長的古代史中,香港毫無存在感可言,直到嘉慶年間,香港依然是一塊荒無人煙的土地。

香港有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但晚清政府對此一無所知,因此隨著鴉片走私的猖獗,這裡成了海盜和走私犯的棲息之地。1833年前後,英國大毒梟威廉·渣甸、蘭斯洛特·顛地等人都曾拿這裡作為鴉片走私的中轉站。

彼時的香港,與美劇《黑旗》裡的拿騷有幾分神似:藍天碧海之間,活躍著一幫立志要做“海賊王”的男女。在那裡,有烈酒,有毒品,有猛男,有美女,有刀光劍影,有冒險故事,但是沒有政府。

那時的香港是法外之地,遠在京城的皇帝縱然有無上的威儀,也無法對其行使有效的管轄。

1834年,沒落的蘇格蘭貴族威廉·約翰·內皮爾勳爵拜託其好友、時任英國外相的巴麥尊幫他謀得一個差事,擔任駐華商務總監。當時,威名赫赫的東印度公司即將解體,英國政府想以官方指派的方式派專員陸續接手東印度公司所管轄的貿易權。

內皮爾勳爵曾在英國海軍任職,他在到達澳門之後,偶然聽聞了香港的存在,專門乘坐軍艦去實地考察了一番。他與當時護衛他來到遠東的副使義律都認為,這裡會是一個很好的貿易港口。他將此事寫在報告裡,寄回倫敦,但如泥牛入海,全無迴音。

不久之後,這位倒黴的使者與清政府之間爆發了激烈的軍事衝突,差事辦砸了,他本人也因感染瘧疾,客死澳門。在臨終前,他再度口述了一封信給巴麥尊,信裡再次提到了香港,希望能引起重視,但是巴麥尊對此根本就沒有留意。

對於香港,當時的中英兩國政府都是非常漠視的,真正重視此地的人其實是那些販賣鴉片的毒梟。日後,這些人在香港砸下重金開荒,為香港打下了最初的城市雛形,而他們也因此搖身一變,洗白上岸,成了引領一時風騷的大商人、大富豪、紳士、慈善家。

"

作者 | 格隆匯 江湖豆腐

數據支持 | 勾股大數據

1840年11月,儘管大清朝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敗局已定,但道光皇帝仍不甘心。朝廷一邊佯裝從主戰轉向主和,勸說英軍返回廣州等待談判,一邊暗地裡下令沿海各省督撫加強海防,並在浙東集結重兵,準備收復定海。

欽差大臣琦善奉旨到廣州談判,但此舉實為緩兵之計,意在為朝廷調兵爭取時間。

琦善在廣州與英國對華全權代表義律反覆交涉,但談判進展極其緩慢。失去耐心的義律於1841年1月7日,突然率軍佔領穿鼻炮臺和大角炮臺,並將其單方面草擬的一份條約扔在琦善面前,要求他必須接受。

琦善不敢簽字,將這份草約八百里加急送往京城。軍機處的中堂們打開一看,見其開篇寫的居然是香港問題,義律在這份《穿鼻草約》中稱,清政府必須將香港本島及其港口割讓給英國。

軍機處的滿漢大臣們面面相覷,誰也不知道這個叫“香港”的地方到底在哪。

香港回憶錄

1

今天,中國人都知道,香港的維多利亞港是一處天然良港,它與美國的舊金山灣及巴西的里約熱內盧港合稱“世界三大天然良港”。但中國自古重疆土而輕海權,因此在漫長的古代史中,香港毫無存在感可言,直到嘉慶年間,香港依然是一塊荒無人煙的土地。

香港有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但晚清政府對此一無所知,因此隨著鴉片走私的猖獗,這裡成了海盜和走私犯的棲息之地。1833年前後,英國大毒梟威廉·渣甸、蘭斯洛特·顛地等人都曾拿這裡作為鴉片走私的中轉站。

彼時的香港,與美劇《黑旗》裡的拿騷有幾分神似:藍天碧海之間,活躍著一幫立志要做“海賊王”的男女。在那裡,有烈酒,有毒品,有猛男,有美女,有刀光劍影,有冒險故事,但是沒有政府。

那時的香港是法外之地,遠在京城的皇帝縱然有無上的威儀,也無法對其行使有效的管轄。

1834年,沒落的蘇格蘭貴族威廉·約翰·內皮爾勳爵拜託其好友、時任英國外相的巴麥尊幫他謀得一個差事,擔任駐華商務總監。當時,威名赫赫的東印度公司即將解體,英國政府想以官方指派的方式派專員陸續接手東印度公司所管轄的貿易權。

內皮爾勳爵曾在英國海軍任職,他在到達澳門之後,偶然聽聞了香港的存在,專門乘坐軍艦去實地考察了一番。他與當時護衛他來到遠東的副使義律都認為,這裡會是一個很好的貿易港口。他將此事寫在報告裡,寄回倫敦,但如泥牛入海,全無迴音。

不久之後,這位倒黴的使者與清政府之間爆發了激烈的軍事衝突,差事辦砸了,他本人也因感染瘧疾,客死澳門。在臨終前,他再度口述了一封信給巴麥尊,信裡再次提到了香港,希望能引起重視,但是巴麥尊對此根本就沒有留意。

對於香港,當時的中英兩國政府都是非常漠視的,真正重視此地的人其實是那些販賣鴉片的毒梟。日後,這些人在香港砸下重金開荒,為香港打下了最初的城市雛形,而他們也因此搖身一變,洗白上岸,成了引領一時風騷的大商人、大富豪、紳士、慈善家。

香港回憶錄

蘇格蘭人威廉·渣甸,是怡和洋行的創始人之一。怡和行本是廣州十三行總商,家主伍秉鑑家財超過兩千六百萬兩白銀,為當時的全球首富,而怡和洋行的威廉·渣甸則壟斷了對華鴉片貿易的三分之一,誓要在貿易財富上壓倒怡和行,事實上後來他確實做到了。

蘭斯洛特·顛地是寶順洋行的老闆,一個生意規模僅次於渣甸的毒梟。為了向中國走私毒品,這個彪悍的冒險者多次展示了其野蠻的海盜本色,他經常親臨一線,指揮走私船上的炮手與廣東水師的緝私船海上對決。

這二位毒販子甚至多次回到倫敦,遊說英國國會對華開戰,甚至不惜重金賄賂議員,後來他們真的在促成鴉片戰爭爆發一事上起到了關鍵作用。

義律向琦善提交《穿鼻草約》,道光皇帝看不懂,把琦善鎖拿問罪,而義律同樣沒得到好下場,1841年5月3日,他收到了巴麥尊的信箋。

在信中,巴麥尊對義律表達了極度的失望,他在信中寫道:“我給過你明確的訓令:務必佔領舟山群島,而你卻提出割取香港,一個一無所有的荒島。香港永遠不會成為貿易中心,它倒是適合用來隱居。你將被解職,女王已另派全權大臣取代你,不日即將到達。”

我們知道,後來在《南京條約》中,英國人最終得到的不是舟山,而是香港。

1841年,英國對全香港島進行了一次人口統計,當時島上共有居民3650人,散居在20多個村落裡。這些人中有逃犯,也有一些失地的遊民,基本上都是些走投無路的人,他們來到這片荒野,只是為了逃稅、躲債,或者擺脫官府的追捕。

香港開埠時,最主要的資金來源是毒梟們的大手筆投入。當時香港最高的樓就是怡和洋行的總部,大毒梟威廉·渣甸和他的合夥人詹姆斯·馬地臣經常在那裡辦公,直到近代,怡和洋行的僱員人數都曾一度超過香港政府。現在怡和洋行依然是世界500強企業,其業務早已滲透到了香港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在香港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現在,香港依然保留著渣甸街、渣甸坊等地名,以紀念那個夢幻般的“東方大航海時代”。

1851年,太平天國運動在廣西爆發,兩廣地區很多人為了躲避戰亂,就近遷往香港。這是香港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移民潮。1851年,香港人口在33000人左右,但到了1865年,香港人口已經超過了12萬人,短短十四年中,人口擴展了近四倍。

香港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原住民,移民潮意味著人口的湧入和財富的激增,它對於香港的發展至關重要。香港之後的每一次移民潮本質上都是如此。

與此同時,香港也迎來了第一輪制度紅利週期。

兩次鴉片戰爭並沒有讓滿清政府走向開放,相反,在兩次鴉片戰爭之後,清政府對於本土貿易商的管制反而越來越嚴苛,這種制度逆反直接導致了“千年商都”廣州的衰落。而香港此時趁機取代廣州,成為南中國最大的貨物轉口港。

除了貨物轉口之外,香港也逐步成為華南地區的中國人移居海外的出發地。從1851年至1900年期間,有超過200萬廣東人及福建人經香港移居海外,這些人中有的下了南洋,有的去了美洲。

儘管華人是香港人口的主體,但當時香港的華人圈和洋人圈涇渭分明,洋人聚居於中環,華人聚居在上環。洋人區燈紅酒綠,日益繁華,而華人區則淪為髒亂差的貧民窟,瘟疫肆虐。

1894年5月,上環太平山街爆發鼠疫。8月,港英殖民政府強行收回太平山區的土地,將那裡夷為平地。

當時的港媒稱:“由香港回粵有十萬人,蓋已去其一半矣。目下港中能工作者約只四千人,致各局廠皆停辦公事。”

這大概是香港開埠以來遭遇的第一次大蕭條。

2

晚清時期,香港雖然完成了從無到有的質變,但經濟狀況遠談不上繁華。當時引領時代風騷的城市首推天津,其次是上海。

不過,由於香港是英屬租界,政治上有其特殊性,因此晚清時期的各路政治網紅經常在此避難。比如,戊戌變法失敗時,先知先覺的康有為早就提前上了英商的“重慶號”輪船,從天津一路狂奔到香港,然後遠渡重洋而去。

稍晚一點的孫中山也有過類似的經歷。2009年底,《十月圍城》在全國上映,故事講述的是1906年10月15日的香港中環,一群出身完全不同的中國人,在清政府和英政府的雙重高壓之下,不惜身家性命保護孫中山的故事。

"

作者 | 格隆匯 江湖豆腐

數據支持 | 勾股大數據

1840年11月,儘管大清朝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敗局已定,但道光皇帝仍不甘心。朝廷一邊佯裝從主戰轉向主和,勸說英軍返回廣州等待談判,一邊暗地裡下令沿海各省督撫加強海防,並在浙東集結重兵,準備收復定海。

欽差大臣琦善奉旨到廣州談判,但此舉實為緩兵之計,意在為朝廷調兵爭取時間。

琦善在廣州與英國對華全權代表義律反覆交涉,但談判進展極其緩慢。失去耐心的義律於1841年1月7日,突然率軍佔領穿鼻炮臺和大角炮臺,並將其單方面草擬的一份條約扔在琦善面前,要求他必須接受。

琦善不敢簽字,將這份草約八百里加急送往京城。軍機處的中堂們打開一看,見其開篇寫的居然是香港問題,義律在這份《穿鼻草約》中稱,清政府必須將香港本島及其港口割讓給英國。

軍機處的滿漢大臣們面面相覷,誰也不知道這個叫“香港”的地方到底在哪。

香港回憶錄

1

今天,中國人都知道,香港的維多利亞港是一處天然良港,它與美國的舊金山灣及巴西的里約熱內盧港合稱“世界三大天然良港”。但中國自古重疆土而輕海權,因此在漫長的古代史中,香港毫無存在感可言,直到嘉慶年間,香港依然是一塊荒無人煙的土地。

香港有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但晚清政府對此一無所知,因此隨著鴉片走私的猖獗,這裡成了海盜和走私犯的棲息之地。1833年前後,英國大毒梟威廉·渣甸、蘭斯洛特·顛地等人都曾拿這裡作為鴉片走私的中轉站。

彼時的香港,與美劇《黑旗》裡的拿騷有幾分神似:藍天碧海之間,活躍著一幫立志要做“海賊王”的男女。在那裡,有烈酒,有毒品,有猛男,有美女,有刀光劍影,有冒險故事,但是沒有政府。

那時的香港是法外之地,遠在京城的皇帝縱然有無上的威儀,也無法對其行使有效的管轄。

1834年,沒落的蘇格蘭貴族威廉·約翰·內皮爾勳爵拜託其好友、時任英國外相的巴麥尊幫他謀得一個差事,擔任駐華商務總監。當時,威名赫赫的東印度公司即將解體,英國政府想以官方指派的方式派專員陸續接手東印度公司所管轄的貿易權。

內皮爾勳爵曾在英國海軍任職,他在到達澳門之後,偶然聽聞了香港的存在,專門乘坐軍艦去實地考察了一番。他與當時護衛他來到遠東的副使義律都認為,這裡會是一個很好的貿易港口。他將此事寫在報告裡,寄回倫敦,但如泥牛入海,全無迴音。

不久之後,這位倒黴的使者與清政府之間爆發了激烈的軍事衝突,差事辦砸了,他本人也因感染瘧疾,客死澳門。在臨終前,他再度口述了一封信給巴麥尊,信裡再次提到了香港,希望能引起重視,但是巴麥尊對此根本就沒有留意。

對於香港,當時的中英兩國政府都是非常漠視的,真正重視此地的人其實是那些販賣鴉片的毒梟。日後,這些人在香港砸下重金開荒,為香港打下了最初的城市雛形,而他們也因此搖身一變,洗白上岸,成了引領一時風騷的大商人、大富豪、紳士、慈善家。

香港回憶錄

蘇格蘭人威廉·渣甸,是怡和洋行的創始人之一。怡和行本是廣州十三行總商,家主伍秉鑑家財超過兩千六百萬兩白銀,為當時的全球首富,而怡和洋行的威廉·渣甸則壟斷了對華鴉片貿易的三分之一,誓要在貿易財富上壓倒怡和行,事實上後來他確實做到了。

蘭斯洛特·顛地是寶順洋行的老闆,一個生意規模僅次於渣甸的毒梟。為了向中國走私毒品,這個彪悍的冒險者多次展示了其野蠻的海盜本色,他經常親臨一線,指揮走私船上的炮手與廣東水師的緝私船海上對決。

這二位毒販子甚至多次回到倫敦,遊說英國國會對華開戰,甚至不惜重金賄賂議員,後來他們真的在促成鴉片戰爭爆發一事上起到了關鍵作用。

義律向琦善提交《穿鼻草約》,道光皇帝看不懂,把琦善鎖拿問罪,而義律同樣沒得到好下場,1841年5月3日,他收到了巴麥尊的信箋。

在信中,巴麥尊對義律表達了極度的失望,他在信中寫道:“我給過你明確的訓令:務必佔領舟山群島,而你卻提出割取香港,一個一無所有的荒島。香港永遠不會成為貿易中心,它倒是適合用來隱居。你將被解職,女王已另派全權大臣取代你,不日即將到達。”

我們知道,後來在《南京條約》中,英國人最終得到的不是舟山,而是香港。

1841年,英國對全香港島進行了一次人口統計,當時島上共有居民3650人,散居在20多個村落裡。這些人中有逃犯,也有一些失地的遊民,基本上都是些走投無路的人,他們來到這片荒野,只是為了逃稅、躲債,或者擺脫官府的追捕。

香港開埠時,最主要的資金來源是毒梟們的大手筆投入。當時香港最高的樓就是怡和洋行的總部,大毒梟威廉·渣甸和他的合夥人詹姆斯·馬地臣經常在那裡辦公,直到近代,怡和洋行的僱員人數都曾一度超過香港政府。現在怡和洋行依然是世界500強企業,其業務早已滲透到了香港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在香港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現在,香港依然保留著渣甸街、渣甸坊等地名,以紀念那個夢幻般的“東方大航海時代”。

1851年,太平天國運動在廣西爆發,兩廣地區很多人為了躲避戰亂,就近遷往香港。這是香港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移民潮。1851年,香港人口在33000人左右,但到了1865年,香港人口已經超過了12萬人,短短十四年中,人口擴展了近四倍。

香港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原住民,移民潮意味著人口的湧入和財富的激增,它對於香港的發展至關重要。香港之後的每一次移民潮本質上都是如此。

與此同時,香港也迎來了第一輪制度紅利週期。

兩次鴉片戰爭並沒有讓滿清政府走向開放,相反,在兩次鴉片戰爭之後,清政府對於本土貿易商的管制反而越來越嚴苛,這種制度逆反直接導致了“千年商都”廣州的衰落。而香港此時趁機取代廣州,成為南中國最大的貨物轉口港。

除了貨物轉口之外,香港也逐步成為華南地區的中國人移居海外的出發地。從1851年至1900年期間,有超過200萬廣東人及福建人經香港移居海外,這些人中有的下了南洋,有的去了美洲。

儘管華人是香港人口的主體,但當時香港的華人圈和洋人圈涇渭分明,洋人聚居於中環,華人聚居在上環。洋人區燈紅酒綠,日益繁華,而華人區則淪為髒亂差的貧民窟,瘟疫肆虐。

1894年5月,上環太平山街爆發鼠疫。8月,港英殖民政府強行收回太平山區的土地,將那裡夷為平地。

當時的港媒稱:“由香港回粵有十萬人,蓋已去其一半矣。目下港中能工作者約只四千人,致各局廠皆停辦公事。”

這大概是香港開埠以來遭遇的第一次大蕭條。

2

晚清時期,香港雖然完成了從無到有的質變,但經濟狀況遠談不上繁華。當時引領時代風騷的城市首推天津,其次是上海。

不過,由於香港是英屬租界,政治上有其特殊性,因此晚清時期的各路政治網紅經常在此避難。比如,戊戌變法失敗時,先知先覺的康有為早就提前上了英商的“重慶號”輪船,從天津一路狂奔到香港,然後遠渡重洋而去。

稍晚一點的孫中山也有過類似的經歷。2009年底,《十月圍城》在全國上映,故事講述的是1906年10月15日的香港中環,一群出身完全不同的中國人,在清政府和英政府的雙重高壓之下,不惜身家性命保護孫中山的故事。

香港回憶錄

甄子丹、謝霆鋒、王學圻、梁家輝、李宇春、范冰冰、黎明、曾志偉、巴特爾等明星,分別在這部片裡分別飾演商人、乞丐、車伕、學生、賭徒、革命黨。影片高度真實地還原了當時香港的歷史風貌。

那時候的香港,就是那樣一個魚龍混雜的江湖。內地持續多年的政治動盪,迫使一部分人口持續流入香港,幾十萬流民每天在這個彈丸之地上苦苦掙扎。

民國時期,香港的狀況也沒有太大的好轉,但是大陸長期陷於戰亂,香港處於和平狀態,因此不少條件較好的內地家庭都在想方設法移居香港。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香港正式迎來了第二次移民潮。

與第一次移民潮稍有不同的是,這一次的移民主要來自於江浙滬等經濟文化都很發達地區,這些移民不但帶來了大量的財富,也帶來了更加多元的文化因子。

1937年11月,上海灘大佬杜月笙來香港避難。

那時候香港即將淪陷,老蔣讓人給上海灘三位大亨帶話,讓他們去香港避難,以免被日本人利用。當時杜月笙49歲,正當盛年,深知其中利害,當即表示願往,但黃金榮年事已高,不願舟車勞頓,而張嘯林又打錯了算盤,以為杜月笙出走正有利於他獨霸上海灘。三人一念之差,導致了各自不同的結局。

之後,戴笠想除掉投靠日寇的張嘯林,專門派特使來香港徵求杜月笙意見,杜月笙默然無語,也算是默許了。1940年,軍統策反了張嘯林的保鏢林懷部,在張公館內將其擊斃。

當時杜月笙沒有打算在香港久居,因此他在香港只是閉門做寓公而已,香港淪陷前,他已經去了重慶。但是抗戰結束後,上海局勢陡變,他的靠山戴笠已亡,老蔣和他的關係也急轉直下,到了晚年,他拒絕了國共雙方的邀請,選擇在香港度過了餘生。

然而杜月笙在香港的影響力極小,甚至遠不及那些幾乎和他同批避難來港的少年們。

1940年,潮州淪陷。鄉村教師李雲經帶著12歲的兒子到香港投親,這個少年就是後來名震香港的李嘉誠。

1948年,順德青年李兆基揣著1000塊錢隻身來到香港,藉著移民潮的東風,在中環做起了外匯兌換業務和黃金生意,賺到了人生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桶金。

商界如此,政界也大體如此。

廣東海豐青年呂樂、梅州五華青年曾啟榮,分別於1940年前後偷渡到香港,並於1940年11月進入警隊。呂樂,就是後來的“五億華人探長”,劉德華主演的《雷洛傳》、《追龍》裡,雷洛就是以他為原型。曾啟榮是呂樂的心腹,日常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替呂樂收黑錢,他喜歡踢足球,最喜歡的球星就是他的五華老鄉李惠堂,他還有個愛踢球的兒子,叫曾志偉。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對英美宣戰。17天后,日軍進攻香港,港督楊慕琦直接投降,香港進入其歷史上最黑暗的歲月。

在這段淪陷期裡,香港和“繁華”二字是完全不相干的。除了日本憲兵隊的高壓恐怖統治之外,彼時街頭暴力也如家常便飯,各路黑幫與日本佔領軍相互勾結,無惡不作。在這種環境裡,甚至不少作風比較老派的傳統江湖黑幫都悄悄離開香港,北上抗日去了。

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三年零八個月”的黑暗歲月結束,香港進入了相對穩定的一段時期,經濟開始復甦。與此同時,中國解放戰爭爆發,為香港帶來了第三波移民潮。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當時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實力,解放香港易如反掌,然而最高決策者考慮到當時錯綜複雜的國際政治環境,最終做出了一個高瞻遠矚的歷史性決定,沒有讓軍隊渡過深圳河。

這一次,香港真正意義上的黃金時代來臨了。

3

李嘉誠17歲的時候,在一家五金店裡做推銷員,推銷的商品是一堆滯銷的白鐵桶。

那個時候,香港的平民老太太們都不愛跳廣場舞,她們的愛好是種花,李嘉誠天天幫老太太們澆花。

香港自開埠以來,就是一個生活節奏很快的商業城市,和當時中國主流的農耕社會截然不同。人們生活忙碌,陪老人家的時間很少,人老寂寞,就很容易對李嘉誠這種熱心青年產生好感。很快李嘉誠就成了老太太圈裡的網紅青年,大家都以手提一個李嘉誠親手賣的白鐵桶為榮,李嘉誠也因此成了公司裡的當紅炸子雞,升職為經理。

但是,做一個白鐵桶銷售冠軍並不是李嘉誠追求的人生目標。

1950年,22歲的李嘉誠用自己省吃儉用攢下來的7000美元創辦長江塑膠廠,之後成了“塑膠花大王”。

那時候的香港戰亂已平,百業待興,是實業家們的好時代。

五十年代初,李兆基的外匯兌換和黃金生意遇到瓶頸,轉行做起了五金生意和進出口貿易;鄭裕彤把周大福從澳門開到了香港,除了金店之外,他還計劃從南非進口鑽石到香港賣,他還在跑馬地興建藍塘別墅,在銅鑼灣興建香港大廈,開始涉足地產;郭得勝把上環的鴻興合記雜貨店更名為鴻昌百貨批發商行,隨後又設立鴻昌進出口公司,成了“洋雜大王”。

不過,這幫香港最精明的商人很快發現,做什麼都不如地產來錢快。

1958年,李嘉誠在港島北角建起了第一幢工業大廈,正式介入地產市場;1960年,他又在柴灣興建了第二幢工業大廈。初涉地產之後,李嘉誠對塑膠花這樣的低端製造業很快沒了興趣,他的商業重心開始向地產轉移。

1967年,香港發生暴動,地價暴跌,香港四大家族聞風而動,以低廉價格購入大批土地儲備,這是他們人生的一個重要時間節點。以李嘉誠為例,憑藉這一輪賺到的鉅額收益,長江實業得以在1972年成功上市,當時這隻股票被超額認購65倍。

李嘉誠在70年代中期登頂,成為香江商界第一人。隨後,在香港房地產起飛的數十年間,李嘉誠先後進入地產、港口、零售、能源、通訊、醫藥等行業,組建起了龐大的商業帝國,並用從香港賺到的錢去海外不斷購買資產,其商業版圖遍及全球。

"

作者 | 格隆匯 江湖豆腐

數據支持 | 勾股大數據

1840年11月,儘管大清朝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敗局已定,但道光皇帝仍不甘心。朝廷一邊佯裝從主戰轉向主和,勸說英軍返回廣州等待談判,一邊暗地裡下令沿海各省督撫加強海防,並在浙東集結重兵,準備收復定海。

欽差大臣琦善奉旨到廣州談判,但此舉實為緩兵之計,意在為朝廷調兵爭取時間。

琦善在廣州與英國對華全權代表義律反覆交涉,但談判進展極其緩慢。失去耐心的義律於1841年1月7日,突然率軍佔領穿鼻炮臺和大角炮臺,並將其單方面草擬的一份條約扔在琦善面前,要求他必須接受。

琦善不敢簽字,將這份草約八百里加急送往京城。軍機處的中堂們打開一看,見其開篇寫的居然是香港問題,義律在這份《穿鼻草約》中稱,清政府必須將香港本島及其港口割讓給英國。

軍機處的滿漢大臣們面面相覷,誰也不知道這個叫“香港”的地方到底在哪。

香港回憶錄

1

今天,中國人都知道,香港的維多利亞港是一處天然良港,它與美國的舊金山灣及巴西的里約熱內盧港合稱“世界三大天然良港”。但中國自古重疆土而輕海權,因此在漫長的古代史中,香港毫無存在感可言,直到嘉慶年間,香港依然是一塊荒無人煙的土地。

香港有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但晚清政府對此一無所知,因此隨著鴉片走私的猖獗,這裡成了海盜和走私犯的棲息之地。1833年前後,英國大毒梟威廉·渣甸、蘭斯洛特·顛地等人都曾拿這裡作為鴉片走私的中轉站。

彼時的香港,與美劇《黑旗》裡的拿騷有幾分神似:藍天碧海之間,活躍著一幫立志要做“海賊王”的男女。在那裡,有烈酒,有毒品,有猛男,有美女,有刀光劍影,有冒險故事,但是沒有政府。

那時的香港是法外之地,遠在京城的皇帝縱然有無上的威儀,也無法對其行使有效的管轄。

1834年,沒落的蘇格蘭貴族威廉·約翰·內皮爾勳爵拜託其好友、時任英國外相的巴麥尊幫他謀得一個差事,擔任駐華商務總監。當時,威名赫赫的東印度公司即將解體,英國政府想以官方指派的方式派專員陸續接手東印度公司所管轄的貿易權。

內皮爾勳爵曾在英國海軍任職,他在到達澳門之後,偶然聽聞了香港的存在,專門乘坐軍艦去實地考察了一番。他與當時護衛他來到遠東的副使義律都認為,這裡會是一個很好的貿易港口。他將此事寫在報告裡,寄回倫敦,但如泥牛入海,全無迴音。

不久之後,這位倒黴的使者與清政府之間爆發了激烈的軍事衝突,差事辦砸了,他本人也因感染瘧疾,客死澳門。在臨終前,他再度口述了一封信給巴麥尊,信裡再次提到了香港,希望能引起重視,但是巴麥尊對此根本就沒有留意。

對於香港,當時的中英兩國政府都是非常漠視的,真正重視此地的人其實是那些販賣鴉片的毒梟。日後,這些人在香港砸下重金開荒,為香港打下了最初的城市雛形,而他們也因此搖身一變,洗白上岸,成了引領一時風騷的大商人、大富豪、紳士、慈善家。

香港回憶錄

蘇格蘭人威廉·渣甸,是怡和洋行的創始人之一。怡和行本是廣州十三行總商,家主伍秉鑑家財超過兩千六百萬兩白銀,為當時的全球首富,而怡和洋行的威廉·渣甸則壟斷了對華鴉片貿易的三分之一,誓要在貿易財富上壓倒怡和行,事實上後來他確實做到了。

蘭斯洛特·顛地是寶順洋行的老闆,一個生意規模僅次於渣甸的毒梟。為了向中國走私毒品,這個彪悍的冒險者多次展示了其野蠻的海盜本色,他經常親臨一線,指揮走私船上的炮手與廣東水師的緝私船海上對決。

這二位毒販子甚至多次回到倫敦,遊說英國國會對華開戰,甚至不惜重金賄賂議員,後來他們真的在促成鴉片戰爭爆發一事上起到了關鍵作用。

義律向琦善提交《穿鼻草約》,道光皇帝看不懂,把琦善鎖拿問罪,而義律同樣沒得到好下場,1841年5月3日,他收到了巴麥尊的信箋。

在信中,巴麥尊對義律表達了極度的失望,他在信中寫道:“我給過你明確的訓令:務必佔領舟山群島,而你卻提出割取香港,一個一無所有的荒島。香港永遠不會成為貿易中心,它倒是適合用來隱居。你將被解職,女王已另派全權大臣取代你,不日即將到達。”

我們知道,後來在《南京條約》中,英國人最終得到的不是舟山,而是香港。

1841年,英國對全香港島進行了一次人口統計,當時島上共有居民3650人,散居在20多個村落裡。這些人中有逃犯,也有一些失地的遊民,基本上都是些走投無路的人,他們來到這片荒野,只是為了逃稅、躲債,或者擺脫官府的追捕。

香港開埠時,最主要的資金來源是毒梟們的大手筆投入。當時香港最高的樓就是怡和洋行的總部,大毒梟威廉·渣甸和他的合夥人詹姆斯·馬地臣經常在那裡辦公,直到近代,怡和洋行的僱員人數都曾一度超過香港政府。現在怡和洋行依然是世界500強企業,其業務早已滲透到了香港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在香港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現在,香港依然保留著渣甸街、渣甸坊等地名,以紀念那個夢幻般的“東方大航海時代”。

1851年,太平天國運動在廣西爆發,兩廣地區很多人為了躲避戰亂,就近遷往香港。這是香港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移民潮。1851年,香港人口在33000人左右,但到了1865年,香港人口已經超過了12萬人,短短十四年中,人口擴展了近四倍。

香港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原住民,移民潮意味著人口的湧入和財富的激增,它對於香港的發展至關重要。香港之後的每一次移民潮本質上都是如此。

與此同時,香港也迎來了第一輪制度紅利週期。

兩次鴉片戰爭並沒有讓滿清政府走向開放,相反,在兩次鴉片戰爭之後,清政府對於本土貿易商的管制反而越來越嚴苛,這種制度逆反直接導致了“千年商都”廣州的衰落。而香港此時趁機取代廣州,成為南中國最大的貨物轉口港。

除了貨物轉口之外,香港也逐步成為華南地區的中國人移居海外的出發地。從1851年至1900年期間,有超過200萬廣東人及福建人經香港移居海外,這些人中有的下了南洋,有的去了美洲。

儘管華人是香港人口的主體,但當時香港的華人圈和洋人圈涇渭分明,洋人聚居於中環,華人聚居在上環。洋人區燈紅酒綠,日益繁華,而華人區則淪為髒亂差的貧民窟,瘟疫肆虐。

1894年5月,上環太平山街爆發鼠疫。8月,港英殖民政府強行收回太平山區的土地,將那裡夷為平地。

當時的港媒稱:“由香港回粵有十萬人,蓋已去其一半矣。目下港中能工作者約只四千人,致各局廠皆停辦公事。”

這大概是香港開埠以來遭遇的第一次大蕭條。

2

晚清時期,香港雖然完成了從無到有的質變,但經濟狀況遠談不上繁華。當時引領時代風騷的城市首推天津,其次是上海。

不過,由於香港是英屬租界,政治上有其特殊性,因此晚清時期的各路政治網紅經常在此避難。比如,戊戌變法失敗時,先知先覺的康有為早就提前上了英商的“重慶號”輪船,從天津一路狂奔到香港,然後遠渡重洋而去。

稍晚一點的孫中山也有過類似的經歷。2009年底,《十月圍城》在全國上映,故事講述的是1906年10月15日的香港中環,一群出身完全不同的中國人,在清政府和英政府的雙重高壓之下,不惜身家性命保護孫中山的故事。

香港回憶錄

甄子丹、謝霆鋒、王學圻、梁家輝、李宇春、范冰冰、黎明、曾志偉、巴特爾等明星,分別在這部片裡分別飾演商人、乞丐、車伕、學生、賭徒、革命黨。影片高度真實地還原了當時香港的歷史風貌。

那時候的香港,就是那樣一個魚龍混雜的江湖。內地持續多年的政治動盪,迫使一部分人口持續流入香港,幾十萬流民每天在這個彈丸之地上苦苦掙扎。

民國時期,香港的狀況也沒有太大的好轉,但是大陸長期陷於戰亂,香港處於和平狀態,因此不少條件較好的內地家庭都在想方設法移居香港。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香港正式迎來了第二次移民潮。

與第一次移民潮稍有不同的是,這一次的移民主要來自於江浙滬等經濟文化都很發達地區,這些移民不但帶來了大量的財富,也帶來了更加多元的文化因子。

1937年11月,上海灘大佬杜月笙來香港避難。

那時候香港即將淪陷,老蔣讓人給上海灘三位大亨帶話,讓他們去香港避難,以免被日本人利用。當時杜月笙49歲,正當盛年,深知其中利害,當即表示願往,但黃金榮年事已高,不願舟車勞頓,而張嘯林又打錯了算盤,以為杜月笙出走正有利於他獨霸上海灘。三人一念之差,導致了各自不同的結局。

之後,戴笠想除掉投靠日寇的張嘯林,專門派特使來香港徵求杜月笙意見,杜月笙默然無語,也算是默許了。1940年,軍統策反了張嘯林的保鏢林懷部,在張公館內將其擊斃。

當時杜月笙沒有打算在香港久居,因此他在香港只是閉門做寓公而已,香港淪陷前,他已經去了重慶。但是抗戰結束後,上海局勢陡變,他的靠山戴笠已亡,老蔣和他的關係也急轉直下,到了晚年,他拒絕了國共雙方的邀請,選擇在香港度過了餘生。

然而杜月笙在香港的影響力極小,甚至遠不及那些幾乎和他同批避難來港的少年們。

1940年,潮州淪陷。鄉村教師李雲經帶著12歲的兒子到香港投親,這個少年就是後來名震香港的李嘉誠。

1948年,順德青年李兆基揣著1000塊錢隻身來到香港,藉著移民潮的東風,在中環做起了外匯兌換業務和黃金生意,賺到了人生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桶金。

商界如此,政界也大體如此。

廣東海豐青年呂樂、梅州五華青年曾啟榮,分別於1940年前後偷渡到香港,並於1940年11月進入警隊。呂樂,就是後來的“五億華人探長”,劉德華主演的《雷洛傳》、《追龍》裡,雷洛就是以他為原型。曾啟榮是呂樂的心腹,日常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替呂樂收黑錢,他喜歡踢足球,最喜歡的球星就是他的五華老鄉李惠堂,他還有個愛踢球的兒子,叫曾志偉。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對英美宣戰。17天后,日軍進攻香港,港督楊慕琦直接投降,香港進入其歷史上最黑暗的歲月。

在這段淪陷期裡,香港和“繁華”二字是完全不相干的。除了日本憲兵隊的高壓恐怖統治之外,彼時街頭暴力也如家常便飯,各路黑幫與日本佔領軍相互勾結,無惡不作。在這種環境裡,甚至不少作風比較老派的傳統江湖黑幫都悄悄離開香港,北上抗日去了。

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三年零八個月”的黑暗歲月結束,香港進入了相對穩定的一段時期,經濟開始復甦。與此同時,中國解放戰爭爆發,為香港帶來了第三波移民潮。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當時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實力,解放香港易如反掌,然而最高決策者考慮到當時錯綜複雜的國際政治環境,最終做出了一個高瞻遠矚的歷史性決定,沒有讓軍隊渡過深圳河。

這一次,香港真正意義上的黃金時代來臨了。

3

李嘉誠17歲的時候,在一家五金店裡做推銷員,推銷的商品是一堆滯銷的白鐵桶。

那個時候,香港的平民老太太們都不愛跳廣場舞,她們的愛好是種花,李嘉誠天天幫老太太們澆花。

香港自開埠以來,就是一個生活節奏很快的商業城市,和當時中國主流的農耕社會截然不同。人們生活忙碌,陪老人家的時間很少,人老寂寞,就很容易對李嘉誠這種熱心青年產生好感。很快李嘉誠就成了老太太圈裡的網紅青年,大家都以手提一個李嘉誠親手賣的白鐵桶為榮,李嘉誠也因此成了公司裡的當紅炸子雞,升職為經理。

但是,做一個白鐵桶銷售冠軍並不是李嘉誠追求的人生目標。

1950年,22歲的李嘉誠用自己省吃儉用攢下來的7000美元創辦長江塑膠廠,之後成了“塑膠花大王”。

那時候的香港戰亂已平,百業待興,是實業家們的好時代。

五十年代初,李兆基的外匯兌換和黃金生意遇到瓶頸,轉行做起了五金生意和進出口貿易;鄭裕彤把周大福從澳門開到了香港,除了金店之外,他還計劃從南非進口鑽石到香港賣,他還在跑馬地興建藍塘別墅,在銅鑼灣興建香港大廈,開始涉足地產;郭得勝把上環的鴻興合記雜貨店更名為鴻昌百貨批發商行,隨後又設立鴻昌進出口公司,成了“洋雜大王”。

不過,這幫香港最精明的商人很快發現,做什麼都不如地產來錢快。

1958年,李嘉誠在港島北角建起了第一幢工業大廈,正式介入地產市場;1960年,他又在柴灣興建了第二幢工業大廈。初涉地產之後,李嘉誠對塑膠花這樣的低端製造業很快沒了興趣,他的商業重心開始向地產轉移。

1967年,香港發生暴動,地價暴跌,香港四大家族聞風而動,以低廉價格購入大批土地儲備,這是他們人生的一個重要時間節點。以李嘉誠為例,憑藉這一輪賺到的鉅額收益,長江實業得以在1972年成功上市,當時這隻股票被超額認購65倍。

李嘉誠在70年代中期登頂,成為香江商界第一人。隨後,在香港房地產起飛的數十年間,李嘉誠先後進入地產、港口、零售、能源、通訊、醫藥等行業,組建起了龐大的商業帝國,並用從香港賺到的錢去海外不斷購買資產,其商業版圖遍及全球。

香港回憶錄

除了地產之外,六七十年代的香港股市也是一個財富製造機。

1972年,香港證券交易所、遠東證券交易所、金銀證券交易所、九龍證券交易所四家證券交易所(1986年合併成為聯交所)競相拉攏有實力的公司上市,導致上市門檻大幅降低,在這種背景下,大量華資地產公司挺進股市。

比如新鴻基地產,於1972年正式上市,合作了十餘年的“三劍客”(郭得勝、李兆基、馮景禧)也於此時分手了。分手後,李兆基分得約值五千萬港元的地盤和物業,他又於1972年底和胡寶星合作,組建了“永泰建業有限公司”。

當時恰值香港股市牛氣沖天之時,李兆基趁機將永泰公司上市,雖然是個新成立的公司,業績都還沒成型,但每股一元的股票居然也一下子漲至一元七角。李兆基趁機大撈了一把,套現走人。

之後,香港股市隨世界經濟衰退而大崩盤,地產業也隨之陷入低谷,但李兆基此時手裡握著鉅額現金,他看準機會,大肆壓價購進土地和舊樓。

1975年,香港股市開始復甦。李兆基成立恆基兆業,股本1.5億港元,地盤20個,隨即準備借殼上市。此時他以物業換取了永泰公司1900萬股的新股,成為最大股東,取代胡寶星出任永泰董事局主席。

"

作者 | 格隆匯 江湖豆腐

數據支持 | 勾股大數據

1840年11月,儘管大清朝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敗局已定,但道光皇帝仍不甘心。朝廷一邊佯裝從主戰轉向主和,勸說英軍返回廣州等待談判,一邊暗地裡下令沿海各省督撫加強海防,並在浙東集結重兵,準備收復定海。

欽差大臣琦善奉旨到廣州談判,但此舉實為緩兵之計,意在為朝廷調兵爭取時間。

琦善在廣州與英國對華全權代表義律反覆交涉,但談判進展極其緩慢。失去耐心的義律於1841年1月7日,突然率軍佔領穿鼻炮臺和大角炮臺,並將其單方面草擬的一份條約扔在琦善面前,要求他必須接受。

琦善不敢簽字,將這份草約八百里加急送往京城。軍機處的中堂們打開一看,見其開篇寫的居然是香港問題,義律在這份《穿鼻草約》中稱,清政府必須將香港本島及其港口割讓給英國。

軍機處的滿漢大臣們面面相覷,誰也不知道這個叫“香港”的地方到底在哪。

香港回憶錄

1

今天,中國人都知道,香港的維多利亞港是一處天然良港,它與美國的舊金山灣及巴西的里約熱內盧港合稱“世界三大天然良港”。但中國自古重疆土而輕海權,因此在漫長的古代史中,香港毫無存在感可言,直到嘉慶年間,香港依然是一塊荒無人煙的土地。

香港有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但晚清政府對此一無所知,因此隨著鴉片走私的猖獗,這裡成了海盜和走私犯的棲息之地。1833年前後,英國大毒梟威廉·渣甸、蘭斯洛特·顛地等人都曾拿這裡作為鴉片走私的中轉站。

彼時的香港,與美劇《黑旗》裡的拿騷有幾分神似:藍天碧海之間,活躍著一幫立志要做“海賊王”的男女。在那裡,有烈酒,有毒品,有猛男,有美女,有刀光劍影,有冒險故事,但是沒有政府。

那時的香港是法外之地,遠在京城的皇帝縱然有無上的威儀,也無法對其行使有效的管轄。

1834年,沒落的蘇格蘭貴族威廉·約翰·內皮爾勳爵拜託其好友、時任英國外相的巴麥尊幫他謀得一個差事,擔任駐華商務總監。當時,威名赫赫的東印度公司即將解體,英國政府想以官方指派的方式派專員陸續接手東印度公司所管轄的貿易權。

內皮爾勳爵曾在英國海軍任職,他在到達澳門之後,偶然聽聞了香港的存在,專門乘坐軍艦去實地考察了一番。他與當時護衛他來到遠東的副使義律都認為,這裡會是一個很好的貿易港口。他將此事寫在報告裡,寄回倫敦,但如泥牛入海,全無迴音。

不久之後,這位倒黴的使者與清政府之間爆發了激烈的軍事衝突,差事辦砸了,他本人也因感染瘧疾,客死澳門。在臨終前,他再度口述了一封信給巴麥尊,信裡再次提到了香港,希望能引起重視,但是巴麥尊對此根本就沒有留意。

對於香港,當時的中英兩國政府都是非常漠視的,真正重視此地的人其實是那些販賣鴉片的毒梟。日後,這些人在香港砸下重金開荒,為香港打下了最初的城市雛形,而他們也因此搖身一變,洗白上岸,成了引領一時風騷的大商人、大富豪、紳士、慈善家。

香港回憶錄

蘇格蘭人威廉·渣甸,是怡和洋行的創始人之一。怡和行本是廣州十三行總商,家主伍秉鑑家財超過兩千六百萬兩白銀,為當時的全球首富,而怡和洋行的威廉·渣甸則壟斷了對華鴉片貿易的三分之一,誓要在貿易財富上壓倒怡和行,事實上後來他確實做到了。

蘭斯洛特·顛地是寶順洋行的老闆,一個生意規模僅次於渣甸的毒梟。為了向中國走私毒品,這個彪悍的冒險者多次展示了其野蠻的海盜本色,他經常親臨一線,指揮走私船上的炮手與廣東水師的緝私船海上對決。

這二位毒販子甚至多次回到倫敦,遊說英國國會對華開戰,甚至不惜重金賄賂議員,後來他們真的在促成鴉片戰爭爆發一事上起到了關鍵作用。

義律向琦善提交《穿鼻草約》,道光皇帝看不懂,把琦善鎖拿問罪,而義律同樣沒得到好下場,1841年5月3日,他收到了巴麥尊的信箋。

在信中,巴麥尊對義律表達了極度的失望,他在信中寫道:“我給過你明確的訓令:務必佔領舟山群島,而你卻提出割取香港,一個一無所有的荒島。香港永遠不會成為貿易中心,它倒是適合用來隱居。你將被解職,女王已另派全權大臣取代你,不日即將到達。”

我們知道,後來在《南京條約》中,英國人最終得到的不是舟山,而是香港。

1841年,英國對全香港島進行了一次人口統計,當時島上共有居民3650人,散居在20多個村落裡。這些人中有逃犯,也有一些失地的遊民,基本上都是些走投無路的人,他們來到這片荒野,只是為了逃稅、躲債,或者擺脫官府的追捕。

香港開埠時,最主要的資金來源是毒梟們的大手筆投入。當時香港最高的樓就是怡和洋行的總部,大毒梟威廉·渣甸和他的合夥人詹姆斯·馬地臣經常在那裡辦公,直到近代,怡和洋行的僱員人數都曾一度超過香港政府。現在怡和洋行依然是世界500強企業,其業務早已滲透到了香港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在香港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現在,香港依然保留著渣甸街、渣甸坊等地名,以紀念那個夢幻般的“東方大航海時代”。

1851年,太平天國運動在廣西爆發,兩廣地區很多人為了躲避戰亂,就近遷往香港。這是香港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移民潮。1851年,香港人口在33000人左右,但到了1865年,香港人口已經超過了12萬人,短短十四年中,人口擴展了近四倍。

香港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原住民,移民潮意味著人口的湧入和財富的激增,它對於香港的發展至關重要。香港之後的每一次移民潮本質上都是如此。

與此同時,香港也迎來了第一輪制度紅利週期。

兩次鴉片戰爭並沒有讓滿清政府走向開放,相反,在兩次鴉片戰爭之後,清政府對於本土貿易商的管制反而越來越嚴苛,這種制度逆反直接導致了“千年商都”廣州的衰落。而香港此時趁機取代廣州,成為南中國最大的貨物轉口港。

除了貨物轉口之外,香港也逐步成為華南地區的中國人移居海外的出發地。從1851年至1900年期間,有超過200萬廣東人及福建人經香港移居海外,這些人中有的下了南洋,有的去了美洲。

儘管華人是香港人口的主體,但當時香港的華人圈和洋人圈涇渭分明,洋人聚居於中環,華人聚居在上環。洋人區燈紅酒綠,日益繁華,而華人區則淪為髒亂差的貧民窟,瘟疫肆虐。

1894年5月,上環太平山街爆發鼠疫。8月,港英殖民政府強行收回太平山區的土地,將那裡夷為平地。

當時的港媒稱:“由香港回粵有十萬人,蓋已去其一半矣。目下港中能工作者約只四千人,致各局廠皆停辦公事。”

這大概是香港開埠以來遭遇的第一次大蕭條。

2

晚清時期,香港雖然完成了從無到有的質變,但經濟狀況遠談不上繁華。當時引領時代風騷的城市首推天津,其次是上海。

不過,由於香港是英屬租界,政治上有其特殊性,因此晚清時期的各路政治網紅經常在此避難。比如,戊戌變法失敗時,先知先覺的康有為早就提前上了英商的“重慶號”輪船,從天津一路狂奔到香港,然後遠渡重洋而去。

稍晚一點的孫中山也有過類似的經歷。2009年底,《十月圍城》在全國上映,故事講述的是1906年10月15日的香港中環,一群出身完全不同的中國人,在清政府和英政府的雙重高壓之下,不惜身家性命保護孫中山的故事。

香港回憶錄

甄子丹、謝霆鋒、王學圻、梁家輝、李宇春、范冰冰、黎明、曾志偉、巴特爾等明星,分別在這部片裡分別飾演商人、乞丐、車伕、學生、賭徒、革命黨。影片高度真實地還原了當時香港的歷史風貌。

那時候的香港,就是那樣一個魚龍混雜的江湖。內地持續多年的政治動盪,迫使一部分人口持續流入香港,幾十萬流民每天在這個彈丸之地上苦苦掙扎。

民國時期,香港的狀況也沒有太大的好轉,但是大陸長期陷於戰亂,香港處於和平狀態,因此不少條件較好的內地家庭都在想方設法移居香港。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香港正式迎來了第二次移民潮。

與第一次移民潮稍有不同的是,這一次的移民主要來自於江浙滬等經濟文化都很發達地區,這些移民不但帶來了大量的財富,也帶來了更加多元的文化因子。

1937年11月,上海灘大佬杜月笙來香港避難。

那時候香港即將淪陷,老蔣讓人給上海灘三位大亨帶話,讓他們去香港避難,以免被日本人利用。當時杜月笙49歲,正當盛年,深知其中利害,當即表示願往,但黃金榮年事已高,不願舟車勞頓,而張嘯林又打錯了算盤,以為杜月笙出走正有利於他獨霸上海灘。三人一念之差,導致了各自不同的結局。

之後,戴笠想除掉投靠日寇的張嘯林,專門派特使來香港徵求杜月笙意見,杜月笙默然無語,也算是默許了。1940年,軍統策反了張嘯林的保鏢林懷部,在張公館內將其擊斃。

當時杜月笙沒有打算在香港久居,因此他在香港只是閉門做寓公而已,香港淪陷前,他已經去了重慶。但是抗戰結束後,上海局勢陡變,他的靠山戴笠已亡,老蔣和他的關係也急轉直下,到了晚年,他拒絕了國共雙方的邀請,選擇在香港度過了餘生。

然而杜月笙在香港的影響力極小,甚至遠不及那些幾乎和他同批避難來港的少年們。

1940年,潮州淪陷。鄉村教師李雲經帶著12歲的兒子到香港投親,這個少年就是後來名震香港的李嘉誠。

1948年,順德青年李兆基揣著1000塊錢隻身來到香港,藉著移民潮的東風,在中環做起了外匯兌換業務和黃金生意,賺到了人生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桶金。

商界如此,政界也大體如此。

廣東海豐青年呂樂、梅州五華青年曾啟榮,分別於1940年前後偷渡到香港,並於1940年11月進入警隊。呂樂,就是後來的“五億華人探長”,劉德華主演的《雷洛傳》、《追龍》裡,雷洛就是以他為原型。曾啟榮是呂樂的心腹,日常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替呂樂收黑錢,他喜歡踢足球,最喜歡的球星就是他的五華老鄉李惠堂,他還有個愛踢球的兒子,叫曾志偉。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對英美宣戰。17天后,日軍進攻香港,港督楊慕琦直接投降,香港進入其歷史上最黑暗的歲月。

在這段淪陷期裡,香港和“繁華”二字是完全不相干的。除了日本憲兵隊的高壓恐怖統治之外,彼時街頭暴力也如家常便飯,各路黑幫與日本佔領軍相互勾結,無惡不作。在這種環境裡,甚至不少作風比較老派的傳統江湖黑幫都悄悄離開香港,北上抗日去了。

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三年零八個月”的黑暗歲月結束,香港進入了相對穩定的一段時期,經濟開始復甦。與此同時,中國解放戰爭爆發,為香港帶來了第三波移民潮。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當時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實力,解放香港易如反掌,然而最高決策者考慮到當時錯綜複雜的國際政治環境,最終做出了一個高瞻遠矚的歷史性決定,沒有讓軍隊渡過深圳河。

這一次,香港真正意義上的黃金時代來臨了。

3

李嘉誠17歲的時候,在一家五金店裡做推銷員,推銷的商品是一堆滯銷的白鐵桶。

那個時候,香港的平民老太太們都不愛跳廣場舞,她們的愛好是種花,李嘉誠天天幫老太太們澆花。

香港自開埠以來,就是一個生活節奏很快的商業城市,和當時中國主流的農耕社會截然不同。人們生活忙碌,陪老人家的時間很少,人老寂寞,就很容易對李嘉誠這種熱心青年產生好感。很快李嘉誠就成了老太太圈裡的網紅青年,大家都以手提一個李嘉誠親手賣的白鐵桶為榮,李嘉誠也因此成了公司裡的當紅炸子雞,升職為經理。

但是,做一個白鐵桶銷售冠軍並不是李嘉誠追求的人生目標。

1950年,22歲的李嘉誠用自己省吃儉用攢下來的7000美元創辦長江塑膠廠,之後成了“塑膠花大王”。

那時候的香港戰亂已平,百業待興,是實業家們的好時代。

五十年代初,李兆基的外匯兌換和黃金生意遇到瓶頸,轉行做起了五金生意和進出口貿易;鄭裕彤把周大福從澳門開到了香港,除了金店之外,他還計劃從南非進口鑽石到香港賣,他還在跑馬地興建藍塘別墅,在銅鑼灣興建香港大廈,開始涉足地產;郭得勝把上環的鴻興合記雜貨店更名為鴻昌百貨批發商行,隨後又設立鴻昌進出口公司,成了“洋雜大王”。

不過,這幫香港最精明的商人很快發現,做什麼都不如地產來錢快。

1958年,李嘉誠在港島北角建起了第一幢工業大廈,正式介入地產市場;1960年,他又在柴灣興建了第二幢工業大廈。初涉地產之後,李嘉誠對塑膠花這樣的低端製造業很快沒了興趣,他的商業重心開始向地產轉移。

1967年,香港發生暴動,地價暴跌,香港四大家族聞風而動,以低廉價格購入大批土地儲備,這是他們人生的一個重要時間節點。以李嘉誠為例,憑藉這一輪賺到的鉅額收益,長江實業得以在1972年成功上市,當時這隻股票被超額認購65倍。

李嘉誠在70年代中期登頂,成為香江商界第一人。隨後,在香港房地產起飛的數十年間,李嘉誠先後進入地產、港口、零售、能源、通訊、醫藥等行業,組建起了龐大的商業帝國,並用從香港賺到的錢去海外不斷購買資產,其商業版圖遍及全球。

香港回憶錄

除了地產之外,六七十年代的香港股市也是一個財富製造機。

1972年,香港證券交易所、遠東證券交易所、金銀證券交易所、九龍證券交易所四家證券交易所(1986年合併成為聯交所)競相拉攏有實力的公司上市,導致上市門檻大幅降低,在這種背景下,大量華資地產公司挺進股市。

比如新鴻基地產,於1972年正式上市,合作了十餘年的“三劍客”(郭得勝、李兆基、馮景禧)也於此時分手了。分手後,李兆基分得約值五千萬港元的地盤和物業,他又於1972年底和胡寶星合作,組建了“永泰建業有限公司”。

當時恰值香港股市牛氣沖天之時,李兆基趁機將永泰公司上市,雖然是個新成立的公司,業績都還沒成型,但每股一元的股票居然也一下子漲至一元七角。李兆基趁機大撈了一把,套現走人。

之後,香港股市隨世界經濟衰退而大崩盤,地產業也隨之陷入低谷,但李兆基此時手裡握著鉅額現金,他看準機會,大肆壓價購進土地和舊樓。

1975年,香港股市開始復甦。李兆基成立恆基兆業,股本1.5億港元,地盤20個,隨即準備借殼上市。此時他以物業換取了永泰公司1900萬股的新股,成為最大股東,取代胡寶星出任永泰董事局主席。

香港回憶錄

李兆基接手永泰之前,其股價還是個仙股,但到了1976年初,股價已經到了三塊多港幣。一年的時間,資產完成了二變四。

五十年代開始,香港的樓市與股市都處於景氣度高漲的週期,香港的頂級富豪們的發家史與這兩者都有著密切的聯繫。

4

香港自開埠以來,階層分化就非常明顯,上流社會燈紅酒綠,底層社會刀光劍影,這種局面直到1997年迴歸才有了實質性改變。

自晚清開始,漸漸勢微的洪門(就是“天地會”)在大陸越來越艱難,只好移居香港,之後又遠走美國。孫中山早年為推翻清政府,特別重視利用江湖會黨勢力,同盟會早期成員裡許多都是江湖人物,而香港因其底層的江湖習氣,更是同盟會諸多據點城市中最有武林風氣的一個。

五十年代開始,具有國民黨軍方背景的新義安和14k先後崛起,成了香港最有勢力的兩個黑幫。

新義安“教父”向前本是軍統少將,戴笠的得意門生,於抗戰勝利後奉軍統命令赴香港展開間諜活動,其創辦的義安工商總會、太平山體育會等,都是遮掩其間諜活動的幌子。

1947年,港英政府因義安工商總會涉黑,取消了它的社團註冊,於是向前將該組織改名為新安公司,以銅鑼灣為基地開展活動,江湖人稱“新義安”。

幾年後,老蔣退到臺灣,國民黨軍隊大勢已去,新義安進退失據,徹底淪為黑幫。

14K的“教父”葛肇煌也是國民黨正規軍出身,黃埔六期,戰功赫赫,早年還曾暗殺汪偽政府的廣東省長陳耀祖。1945年,他奉命搗毀日本支持的“五洲華僑洪門西南本部”的洪門組織,並自稱“洪門護法”。

1949年廣州解放,走投無路的葛肇煌率領近萬殘兵逃入香港,聚集在西環一帶。港英政府既無力驅逐,也無力為這些人保障生計,只好不聞不問,任其在摩星嶺一帶自生自滅。

與新義安不同的是,14k入港時窮途末路,生計艱難。為了活命,這幫人時常與當地居民爆發武力衝突。

殘兵敗將畢竟也是受過正軌軍事訓練的,14k戰鬥力強大,很快在港島打出了名氣。這種玩法,其實和晚清時期江湖人跑碼頭搶地盤別無二致。

港英政府早年對這些黑幫毫無辦法,主要靠華人探員去調和,而調和的結果就是劃分地盤,各自為界。看上去似乎相安無事,天下太平,但實際上暗流湧動,底層民眾過著暗無天日的生活。

但是這種局面讓四大探長髮家致富,也讓一眾江湖人得以苟延殘喘。

1974年2月,廉政公署成立,四大探長垮臺,但是黑幫仍然是黑幫,只是從明面上的刀光劍影轉入了地下暗戰,無間道的時代來臨。

"

作者 | 格隆匯 江湖豆腐

數據支持 | 勾股大數據

1840年11月,儘管大清朝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敗局已定,但道光皇帝仍不甘心。朝廷一邊佯裝從主戰轉向主和,勸說英軍返回廣州等待談判,一邊暗地裡下令沿海各省督撫加強海防,並在浙東集結重兵,準備收復定海。

欽差大臣琦善奉旨到廣州談判,但此舉實為緩兵之計,意在為朝廷調兵爭取時間。

琦善在廣州與英國對華全權代表義律反覆交涉,但談判進展極其緩慢。失去耐心的義律於1841年1月7日,突然率軍佔領穿鼻炮臺和大角炮臺,並將其單方面草擬的一份條約扔在琦善面前,要求他必須接受。

琦善不敢簽字,將這份草約八百里加急送往京城。軍機處的中堂們打開一看,見其開篇寫的居然是香港問題,義律在這份《穿鼻草約》中稱,清政府必須將香港本島及其港口割讓給英國。

軍機處的滿漢大臣們面面相覷,誰也不知道這個叫“香港”的地方到底在哪。

香港回憶錄

1

今天,中國人都知道,香港的維多利亞港是一處天然良港,它與美國的舊金山灣及巴西的里約熱內盧港合稱“世界三大天然良港”。但中國自古重疆土而輕海權,因此在漫長的古代史中,香港毫無存在感可言,直到嘉慶年間,香港依然是一塊荒無人煙的土地。

香港有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但晚清政府對此一無所知,因此隨著鴉片走私的猖獗,這裡成了海盜和走私犯的棲息之地。1833年前後,英國大毒梟威廉·渣甸、蘭斯洛特·顛地等人都曾拿這裡作為鴉片走私的中轉站。

彼時的香港,與美劇《黑旗》裡的拿騷有幾分神似:藍天碧海之間,活躍著一幫立志要做“海賊王”的男女。在那裡,有烈酒,有毒品,有猛男,有美女,有刀光劍影,有冒險故事,但是沒有政府。

那時的香港是法外之地,遠在京城的皇帝縱然有無上的威儀,也無法對其行使有效的管轄。

1834年,沒落的蘇格蘭貴族威廉·約翰·內皮爾勳爵拜託其好友、時任英國外相的巴麥尊幫他謀得一個差事,擔任駐華商務總監。當時,威名赫赫的東印度公司即將解體,英國政府想以官方指派的方式派專員陸續接手東印度公司所管轄的貿易權。

內皮爾勳爵曾在英國海軍任職,他在到達澳門之後,偶然聽聞了香港的存在,專門乘坐軍艦去實地考察了一番。他與當時護衛他來到遠東的副使義律都認為,這裡會是一個很好的貿易港口。他將此事寫在報告裡,寄回倫敦,但如泥牛入海,全無迴音。

不久之後,這位倒黴的使者與清政府之間爆發了激烈的軍事衝突,差事辦砸了,他本人也因感染瘧疾,客死澳門。在臨終前,他再度口述了一封信給巴麥尊,信裡再次提到了香港,希望能引起重視,但是巴麥尊對此根本就沒有留意。

對於香港,當時的中英兩國政府都是非常漠視的,真正重視此地的人其實是那些販賣鴉片的毒梟。日後,這些人在香港砸下重金開荒,為香港打下了最初的城市雛形,而他們也因此搖身一變,洗白上岸,成了引領一時風騷的大商人、大富豪、紳士、慈善家。

香港回憶錄

蘇格蘭人威廉·渣甸,是怡和洋行的創始人之一。怡和行本是廣州十三行總商,家主伍秉鑑家財超過兩千六百萬兩白銀,為當時的全球首富,而怡和洋行的威廉·渣甸則壟斷了對華鴉片貿易的三分之一,誓要在貿易財富上壓倒怡和行,事實上後來他確實做到了。

蘭斯洛特·顛地是寶順洋行的老闆,一個生意規模僅次於渣甸的毒梟。為了向中國走私毒品,這個彪悍的冒險者多次展示了其野蠻的海盜本色,他經常親臨一線,指揮走私船上的炮手與廣東水師的緝私船海上對決。

這二位毒販子甚至多次回到倫敦,遊說英國國會對華開戰,甚至不惜重金賄賂議員,後來他們真的在促成鴉片戰爭爆發一事上起到了關鍵作用。

義律向琦善提交《穿鼻草約》,道光皇帝看不懂,把琦善鎖拿問罪,而義律同樣沒得到好下場,1841年5月3日,他收到了巴麥尊的信箋。

在信中,巴麥尊對義律表達了極度的失望,他在信中寫道:“我給過你明確的訓令:務必佔領舟山群島,而你卻提出割取香港,一個一無所有的荒島。香港永遠不會成為貿易中心,它倒是適合用來隱居。你將被解職,女王已另派全權大臣取代你,不日即將到達。”

我們知道,後來在《南京條約》中,英國人最終得到的不是舟山,而是香港。

1841年,英國對全香港島進行了一次人口統計,當時島上共有居民3650人,散居在20多個村落裡。這些人中有逃犯,也有一些失地的遊民,基本上都是些走投無路的人,他們來到這片荒野,只是為了逃稅、躲債,或者擺脫官府的追捕。

香港開埠時,最主要的資金來源是毒梟們的大手筆投入。當時香港最高的樓就是怡和洋行的總部,大毒梟威廉·渣甸和他的合夥人詹姆斯·馬地臣經常在那裡辦公,直到近代,怡和洋行的僱員人數都曾一度超過香港政府。現在怡和洋行依然是世界500強企業,其業務早已滲透到了香港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在香港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現在,香港依然保留著渣甸街、渣甸坊等地名,以紀念那個夢幻般的“東方大航海時代”。

1851年,太平天國運動在廣西爆發,兩廣地區很多人為了躲避戰亂,就近遷往香港。這是香港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移民潮。1851年,香港人口在33000人左右,但到了1865年,香港人口已經超過了12萬人,短短十四年中,人口擴展了近四倍。

香港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原住民,移民潮意味著人口的湧入和財富的激增,它對於香港的發展至關重要。香港之後的每一次移民潮本質上都是如此。

與此同時,香港也迎來了第一輪制度紅利週期。

兩次鴉片戰爭並沒有讓滿清政府走向開放,相反,在兩次鴉片戰爭之後,清政府對於本土貿易商的管制反而越來越嚴苛,這種制度逆反直接導致了“千年商都”廣州的衰落。而香港此時趁機取代廣州,成為南中國最大的貨物轉口港。

除了貨物轉口之外,香港也逐步成為華南地區的中國人移居海外的出發地。從1851年至1900年期間,有超過200萬廣東人及福建人經香港移居海外,這些人中有的下了南洋,有的去了美洲。

儘管華人是香港人口的主體,但當時香港的華人圈和洋人圈涇渭分明,洋人聚居於中環,華人聚居在上環。洋人區燈紅酒綠,日益繁華,而華人區則淪為髒亂差的貧民窟,瘟疫肆虐。

1894年5月,上環太平山街爆發鼠疫。8月,港英殖民政府強行收回太平山區的土地,將那裡夷為平地。

當時的港媒稱:“由香港回粵有十萬人,蓋已去其一半矣。目下港中能工作者約只四千人,致各局廠皆停辦公事。”

這大概是香港開埠以來遭遇的第一次大蕭條。

2

晚清時期,香港雖然完成了從無到有的質變,但經濟狀況遠談不上繁華。當時引領時代風騷的城市首推天津,其次是上海。

不過,由於香港是英屬租界,政治上有其特殊性,因此晚清時期的各路政治網紅經常在此避難。比如,戊戌變法失敗時,先知先覺的康有為早就提前上了英商的“重慶號”輪船,從天津一路狂奔到香港,然後遠渡重洋而去。

稍晚一點的孫中山也有過類似的經歷。2009年底,《十月圍城》在全國上映,故事講述的是1906年10月15日的香港中環,一群出身完全不同的中國人,在清政府和英政府的雙重高壓之下,不惜身家性命保護孫中山的故事。

香港回憶錄

甄子丹、謝霆鋒、王學圻、梁家輝、李宇春、范冰冰、黎明、曾志偉、巴特爾等明星,分別在這部片裡分別飾演商人、乞丐、車伕、學生、賭徒、革命黨。影片高度真實地還原了當時香港的歷史風貌。

那時候的香港,就是那樣一個魚龍混雜的江湖。內地持續多年的政治動盪,迫使一部分人口持續流入香港,幾十萬流民每天在這個彈丸之地上苦苦掙扎。

民國時期,香港的狀況也沒有太大的好轉,但是大陸長期陷於戰亂,香港處於和平狀態,因此不少條件較好的內地家庭都在想方設法移居香港。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香港正式迎來了第二次移民潮。

與第一次移民潮稍有不同的是,這一次的移民主要來自於江浙滬等經濟文化都很發達地區,這些移民不但帶來了大量的財富,也帶來了更加多元的文化因子。

1937年11月,上海灘大佬杜月笙來香港避難。

那時候香港即將淪陷,老蔣讓人給上海灘三位大亨帶話,讓他們去香港避難,以免被日本人利用。當時杜月笙49歲,正當盛年,深知其中利害,當即表示願往,但黃金榮年事已高,不願舟車勞頓,而張嘯林又打錯了算盤,以為杜月笙出走正有利於他獨霸上海灘。三人一念之差,導致了各自不同的結局。

之後,戴笠想除掉投靠日寇的張嘯林,專門派特使來香港徵求杜月笙意見,杜月笙默然無語,也算是默許了。1940年,軍統策反了張嘯林的保鏢林懷部,在張公館內將其擊斃。

當時杜月笙沒有打算在香港久居,因此他在香港只是閉門做寓公而已,香港淪陷前,他已經去了重慶。但是抗戰結束後,上海局勢陡變,他的靠山戴笠已亡,老蔣和他的關係也急轉直下,到了晚年,他拒絕了國共雙方的邀請,選擇在香港度過了餘生。

然而杜月笙在香港的影響力極小,甚至遠不及那些幾乎和他同批避難來港的少年們。

1940年,潮州淪陷。鄉村教師李雲經帶著12歲的兒子到香港投親,這個少年就是後來名震香港的李嘉誠。

1948年,順德青年李兆基揣著1000塊錢隻身來到香港,藉著移民潮的東風,在中環做起了外匯兌換業務和黃金生意,賺到了人生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桶金。

商界如此,政界也大體如此。

廣東海豐青年呂樂、梅州五華青年曾啟榮,分別於1940年前後偷渡到香港,並於1940年11月進入警隊。呂樂,就是後來的“五億華人探長”,劉德華主演的《雷洛傳》、《追龍》裡,雷洛就是以他為原型。曾啟榮是呂樂的心腹,日常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替呂樂收黑錢,他喜歡踢足球,最喜歡的球星就是他的五華老鄉李惠堂,他還有個愛踢球的兒子,叫曾志偉。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對英美宣戰。17天后,日軍進攻香港,港督楊慕琦直接投降,香港進入其歷史上最黑暗的歲月。

在這段淪陷期裡,香港和“繁華”二字是完全不相干的。除了日本憲兵隊的高壓恐怖統治之外,彼時街頭暴力也如家常便飯,各路黑幫與日本佔領軍相互勾結,無惡不作。在這種環境裡,甚至不少作風比較老派的傳統江湖黑幫都悄悄離開香港,北上抗日去了。

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三年零八個月”的黑暗歲月結束,香港進入了相對穩定的一段時期,經濟開始復甦。與此同時,中國解放戰爭爆發,為香港帶來了第三波移民潮。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當時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實力,解放香港易如反掌,然而最高決策者考慮到當時錯綜複雜的國際政治環境,最終做出了一個高瞻遠矚的歷史性決定,沒有讓軍隊渡過深圳河。

這一次,香港真正意義上的黃金時代來臨了。

3

李嘉誠17歲的時候,在一家五金店裡做推銷員,推銷的商品是一堆滯銷的白鐵桶。

那個時候,香港的平民老太太們都不愛跳廣場舞,她們的愛好是種花,李嘉誠天天幫老太太們澆花。

香港自開埠以來,就是一個生活節奏很快的商業城市,和當時中國主流的農耕社會截然不同。人們生活忙碌,陪老人家的時間很少,人老寂寞,就很容易對李嘉誠這種熱心青年產生好感。很快李嘉誠就成了老太太圈裡的網紅青年,大家都以手提一個李嘉誠親手賣的白鐵桶為榮,李嘉誠也因此成了公司裡的當紅炸子雞,升職為經理。

但是,做一個白鐵桶銷售冠軍並不是李嘉誠追求的人生目標。

1950年,22歲的李嘉誠用自己省吃儉用攢下來的7000美元創辦長江塑膠廠,之後成了“塑膠花大王”。

那時候的香港戰亂已平,百業待興,是實業家們的好時代。

五十年代初,李兆基的外匯兌換和黃金生意遇到瓶頸,轉行做起了五金生意和進出口貿易;鄭裕彤把周大福從澳門開到了香港,除了金店之外,他還計劃從南非進口鑽石到香港賣,他還在跑馬地興建藍塘別墅,在銅鑼灣興建香港大廈,開始涉足地產;郭得勝把上環的鴻興合記雜貨店更名為鴻昌百貨批發商行,隨後又設立鴻昌進出口公司,成了“洋雜大王”。

不過,這幫香港最精明的商人很快發現,做什麼都不如地產來錢快。

1958年,李嘉誠在港島北角建起了第一幢工業大廈,正式介入地產市場;1960年,他又在柴灣興建了第二幢工業大廈。初涉地產之後,李嘉誠對塑膠花這樣的低端製造業很快沒了興趣,他的商業重心開始向地產轉移。

1967年,香港發生暴動,地價暴跌,香港四大家族聞風而動,以低廉價格購入大批土地儲備,這是他們人生的一個重要時間節點。以李嘉誠為例,憑藉這一輪賺到的鉅額收益,長江實業得以在1972年成功上市,當時這隻股票被超額認購65倍。

李嘉誠在70年代中期登頂,成為香江商界第一人。隨後,在香港房地產起飛的數十年間,李嘉誠先後進入地產、港口、零售、能源、通訊、醫藥等行業,組建起了龐大的商業帝國,並用從香港賺到的錢去海外不斷購買資產,其商業版圖遍及全球。

香港回憶錄

除了地產之外,六七十年代的香港股市也是一個財富製造機。

1972年,香港證券交易所、遠東證券交易所、金銀證券交易所、九龍證券交易所四家證券交易所(1986年合併成為聯交所)競相拉攏有實力的公司上市,導致上市門檻大幅降低,在這種背景下,大量華資地產公司挺進股市。

比如新鴻基地產,於1972年正式上市,合作了十餘年的“三劍客”(郭得勝、李兆基、馮景禧)也於此時分手了。分手後,李兆基分得約值五千萬港元的地盤和物業,他又於1972年底和胡寶星合作,組建了“永泰建業有限公司”。

當時恰值香港股市牛氣沖天之時,李兆基趁機將永泰公司上市,雖然是個新成立的公司,業績都還沒成型,但每股一元的股票居然也一下子漲至一元七角。李兆基趁機大撈了一把,套現走人。

之後,香港股市隨世界經濟衰退而大崩盤,地產業也隨之陷入低谷,但李兆基此時手裡握著鉅額現金,他看準機會,大肆壓價購進土地和舊樓。

1975年,香港股市開始復甦。李兆基成立恆基兆業,股本1.5億港元,地盤20個,隨即準備借殼上市。此時他以物業換取了永泰公司1900萬股的新股,成為最大股東,取代胡寶星出任永泰董事局主席。

香港回憶錄

李兆基接手永泰之前,其股價還是個仙股,但到了1976年初,股價已經到了三塊多港幣。一年的時間,資產完成了二變四。

五十年代開始,香港的樓市與股市都處於景氣度高漲的週期,香港的頂級富豪們的發家史與這兩者都有著密切的聯繫。

4

香港自開埠以來,階層分化就非常明顯,上流社會燈紅酒綠,底層社會刀光劍影,這種局面直到1997年迴歸才有了實質性改變。

自晚清開始,漸漸勢微的洪門(就是“天地會”)在大陸越來越艱難,只好移居香港,之後又遠走美國。孫中山早年為推翻清政府,特別重視利用江湖會黨勢力,同盟會早期成員裡許多都是江湖人物,而香港因其底層的江湖習氣,更是同盟會諸多據點城市中最有武林風氣的一個。

五十年代開始,具有國民黨軍方背景的新義安和14k先後崛起,成了香港最有勢力的兩個黑幫。

新義安“教父”向前本是軍統少將,戴笠的得意門生,於抗戰勝利後奉軍統命令赴香港展開間諜活動,其創辦的義安工商總會、太平山體育會等,都是遮掩其間諜活動的幌子。

1947年,港英政府因義安工商總會涉黑,取消了它的社團註冊,於是向前將該組織改名為新安公司,以銅鑼灣為基地開展活動,江湖人稱“新義安”。

幾年後,老蔣退到臺灣,國民黨軍隊大勢已去,新義安進退失據,徹底淪為黑幫。

14K的“教父”葛肇煌也是國民黨正規軍出身,黃埔六期,戰功赫赫,早年還曾暗殺汪偽政府的廣東省長陳耀祖。1945年,他奉命搗毀日本支持的“五洲華僑洪門西南本部”的洪門組織,並自稱“洪門護法”。

1949年廣州解放,走投無路的葛肇煌率領近萬殘兵逃入香港,聚集在西環一帶。港英政府既無力驅逐,也無力為這些人保障生計,只好不聞不問,任其在摩星嶺一帶自生自滅。

與新義安不同的是,14k入港時窮途末路,生計艱難。為了活命,這幫人時常與當地居民爆發武力衝突。

殘兵敗將畢竟也是受過正軌軍事訓練的,14k戰鬥力強大,很快在港島打出了名氣。這種玩法,其實和晚清時期江湖人跑碼頭搶地盤別無二致。

港英政府早年對這些黑幫毫無辦法,主要靠華人探員去調和,而調和的結果就是劃分地盤,各自為界。看上去似乎相安無事,天下太平,但實際上暗流湧動,底層民眾過著暗無天日的生活。

但是這種局面讓四大探長髮家致富,也讓一眾江湖人得以苟延殘喘。

1974年2月,廉政公署成立,四大探長垮臺,但是黑幫仍然是黑幫,只是從明面上的刀光劍影轉入了地下暗戰,無間道的時代來臨。

香港回憶錄

八九十年代,香港本土黑幫基本消停了,那個時代的黑道風雲屬於吳建東、陳虎矩、葉繼歡、張子強們。

張子強劫持李澤鉅,一票拿下10億港幣,這賺錢能力在黑道上也算是創紀錄了。但是與李嘉誠相比,他的賺錢能力也不過爾爾,10億港幣,其實也就半個樓盤的利潤罷了。

盛世是黑幫的殺蟲劑,現在日本山口組都在賣奶茶了,香港黑幫還能有什麼前途呢?他們的唯一的現實價值,或許就是為香港的影視劇提供了一點素材。

不過,這種江湖風氣,其實也構成了香港社會底層的一種文化底色。暴虐、瘋狂的背後多少有一點點浪漫主義的尋根色彩。

5

影視產業是香港文化的一個突出體現,港產片比大陸片整體上要強一個檔次。

這其中的原因,或許正能體現香港文化與大陸文化的不同。

這個話題比較寬,這裡只舉武俠類的作品說一下。

現代武俠作品起於上海,民國初期的平江不肖生、還珠樓主和宮白羽都是代表人物,但寫武俠小說在當時為正統文人所不齒,若不是生計艱難,幾乎無人願寫。

平江不肖生寫《火燒紅蓮寺》,在當時成了大熱門,但在賺到第一桶金之後,他立刻斷更。世界書局的老闆沈知方設宴請他復出,他拍拍錢袋說:“今尚得生活,不再煮字療飢了。”

言下之意,只要今晚有米下鍋,這事是萬萬不再做了,簡直比賣身還丟人。

宮白羽早年受魯迅提攜,一直心存感激,但之後由於生計艱難,不得已寫了《十二金錢鏢》。雖然賺了錢,但他之後再也不去見魯迅,有人邀他同去,宮白羽含淚婉拒,自感無顏以對。

但是,武俠作品在香港卻落地生根,開花結果,長成了一棵蒼天大樹。

1954年1月17日,香港吳式太極傳人吳公儀和白鶴派掌門陳剋夫約架,雙方在萬名觀眾的矚目下打了一輪王八拳,最後比武以不勝、不和、不敗告終。

全港觀眾搖頭,大呼“沒意思!”

三天後,《新晚報》刊發通告:“不日將刊載梁羽生武俠小說《龍虎鬥京華》,故事緊張異常,敬請讀者留意。”

《龍虎鬥京華》是梁羽生的即興之作,但《新晚報》的訂閱因此猛增。

梁羽生當時是《新晚報》的編輯,他有一位同事,叫查良鏞。次年,這位查良鏞先生執筆寫了平生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

1959年,金庸自辦《明報》,為了拉流量銷量,親自執筆連載《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結果大獲成功,掀起了香港武俠熱。這股武俠熱還席捲了國外諸多中文報紙,每天都有不少人在等香港媒體刊發,然後他們再坐飛機把已刊發的文稿帶回去轉載。

有些報館為搶先刊登,還直接拍電報傳送內容,當時電報價格高昂,竟然捨得出這血本,可見武俠作品當時有多熱。

武俠小說也催生了武俠片。1992年,《新龍門客棧》大火,內地觀眾看完都大呼“驚豔”!

大陸也有武俠片,其中不乏大牌導演的作品,比如張藝謀的《英雄》、《十面埋伏》,陳凱歌的《無極》,但是總感覺這裡面差了一點東西。

香港寫武俠小說的人、拍武俠片的人,都沒有本地人,半個多世紀以來,做這行的人都是古典文學修養深厚的中國傳統文人。他們的作品看似迎合潮流,走的是蹭熱點的路子,但本質上都是在表達鄉愁,是在外漂泊多年的傳統中國人的尋根之旅。

今天我在這裡簡單地說一些香港的歷史,其中有一點希望大家要明白,其實從未有過真正意義上的“香港人”。這世間自有香港這座城市以來,所謂的香港人,都是那些因為各種時代悲劇而被歷史潮流推湧到香港的中國人。

"

作者 | 格隆匯 江湖豆腐

數據支持 | 勾股大數據

1840年11月,儘管大清朝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敗局已定,但道光皇帝仍不甘心。朝廷一邊佯裝從主戰轉向主和,勸說英軍返回廣州等待談判,一邊暗地裡下令沿海各省督撫加強海防,並在浙東集結重兵,準備收復定海。

欽差大臣琦善奉旨到廣州談判,但此舉實為緩兵之計,意在為朝廷調兵爭取時間。

琦善在廣州與英國對華全權代表義律反覆交涉,但談判進展極其緩慢。失去耐心的義律於1841年1月7日,突然率軍佔領穿鼻炮臺和大角炮臺,並將其單方面草擬的一份條約扔在琦善面前,要求他必須接受。

琦善不敢簽字,將這份草約八百里加急送往京城。軍機處的中堂們打開一看,見其開篇寫的居然是香港問題,義律在這份《穿鼻草約》中稱,清政府必須將香港本島及其港口割讓給英國。

軍機處的滿漢大臣們面面相覷,誰也不知道這個叫“香港”的地方到底在哪。

香港回憶錄

1

今天,中國人都知道,香港的維多利亞港是一處天然良港,它與美國的舊金山灣及巴西的里約熱內盧港合稱“世界三大天然良港”。但中國自古重疆土而輕海權,因此在漫長的古代史中,香港毫無存在感可言,直到嘉慶年間,香港依然是一塊荒無人煙的土地。

香港有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但晚清政府對此一無所知,因此隨著鴉片走私的猖獗,這裡成了海盜和走私犯的棲息之地。1833年前後,英國大毒梟威廉·渣甸、蘭斯洛特·顛地等人都曾拿這裡作為鴉片走私的中轉站。

彼時的香港,與美劇《黑旗》裡的拿騷有幾分神似:藍天碧海之間,活躍著一幫立志要做“海賊王”的男女。在那裡,有烈酒,有毒品,有猛男,有美女,有刀光劍影,有冒險故事,但是沒有政府。

那時的香港是法外之地,遠在京城的皇帝縱然有無上的威儀,也無法對其行使有效的管轄。

1834年,沒落的蘇格蘭貴族威廉·約翰·內皮爾勳爵拜託其好友、時任英國外相的巴麥尊幫他謀得一個差事,擔任駐華商務總監。當時,威名赫赫的東印度公司即將解體,英國政府想以官方指派的方式派專員陸續接手東印度公司所管轄的貿易權。

內皮爾勳爵曾在英國海軍任職,他在到達澳門之後,偶然聽聞了香港的存在,專門乘坐軍艦去實地考察了一番。他與當時護衛他來到遠東的副使義律都認為,這裡會是一個很好的貿易港口。他將此事寫在報告裡,寄回倫敦,但如泥牛入海,全無迴音。

不久之後,這位倒黴的使者與清政府之間爆發了激烈的軍事衝突,差事辦砸了,他本人也因感染瘧疾,客死澳門。在臨終前,他再度口述了一封信給巴麥尊,信裡再次提到了香港,希望能引起重視,但是巴麥尊對此根本就沒有留意。

對於香港,當時的中英兩國政府都是非常漠視的,真正重視此地的人其實是那些販賣鴉片的毒梟。日後,這些人在香港砸下重金開荒,為香港打下了最初的城市雛形,而他們也因此搖身一變,洗白上岸,成了引領一時風騷的大商人、大富豪、紳士、慈善家。

香港回憶錄

蘇格蘭人威廉·渣甸,是怡和洋行的創始人之一。怡和行本是廣州十三行總商,家主伍秉鑑家財超過兩千六百萬兩白銀,為當時的全球首富,而怡和洋行的威廉·渣甸則壟斷了對華鴉片貿易的三分之一,誓要在貿易財富上壓倒怡和行,事實上後來他確實做到了。

蘭斯洛特·顛地是寶順洋行的老闆,一個生意規模僅次於渣甸的毒梟。為了向中國走私毒品,這個彪悍的冒險者多次展示了其野蠻的海盜本色,他經常親臨一線,指揮走私船上的炮手與廣東水師的緝私船海上對決。

這二位毒販子甚至多次回到倫敦,遊說英國國會對華開戰,甚至不惜重金賄賂議員,後來他們真的在促成鴉片戰爭爆發一事上起到了關鍵作用。

義律向琦善提交《穿鼻草約》,道光皇帝看不懂,把琦善鎖拿問罪,而義律同樣沒得到好下場,1841年5月3日,他收到了巴麥尊的信箋。

在信中,巴麥尊對義律表達了極度的失望,他在信中寫道:“我給過你明確的訓令:務必佔領舟山群島,而你卻提出割取香港,一個一無所有的荒島。香港永遠不會成為貿易中心,它倒是適合用來隱居。你將被解職,女王已另派全權大臣取代你,不日即將到達。”

我們知道,後來在《南京條約》中,英國人最終得到的不是舟山,而是香港。

1841年,英國對全香港島進行了一次人口統計,當時島上共有居民3650人,散居在20多個村落裡。這些人中有逃犯,也有一些失地的遊民,基本上都是些走投無路的人,他們來到這片荒野,只是為了逃稅、躲債,或者擺脫官府的追捕。

香港開埠時,最主要的資金來源是毒梟們的大手筆投入。當時香港最高的樓就是怡和洋行的總部,大毒梟威廉·渣甸和他的合夥人詹姆斯·馬地臣經常在那裡辦公,直到近代,怡和洋行的僱員人數都曾一度超過香港政府。現在怡和洋行依然是世界500強企業,其業務早已滲透到了香港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在香港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現在,香港依然保留著渣甸街、渣甸坊等地名,以紀念那個夢幻般的“東方大航海時代”。

1851年,太平天國運動在廣西爆發,兩廣地區很多人為了躲避戰亂,就近遷往香港。這是香港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移民潮。1851年,香港人口在33000人左右,但到了1865年,香港人口已經超過了12萬人,短短十四年中,人口擴展了近四倍。

香港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原住民,移民潮意味著人口的湧入和財富的激增,它對於香港的發展至關重要。香港之後的每一次移民潮本質上都是如此。

與此同時,香港也迎來了第一輪制度紅利週期。

兩次鴉片戰爭並沒有讓滿清政府走向開放,相反,在兩次鴉片戰爭之後,清政府對於本土貿易商的管制反而越來越嚴苛,這種制度逆反直接導致了“千年商都”廣州的衰落。而香港此時趁機取代廣州,成為南中國最大的貨物轉口港。

除了貨物轉口之外,香港也逐步成為華南地區的中國人移居海外的出發地。從1851年至1900年期間,有超過200萬廣東人及福建人經香港移居海外,這些人中有的下了南洋,有的去了美洲。

儘管華人是香港人口的主體,但當時香港的華人圈和洋人圈涇渭分明,洋人聚居於中環,華人聚居在上環。洋人區燈紅酒綠,日益繁華,而華人區則淪為髒亂差的貧民窟,瘟疫肆虐。

1894年5月,上環太平山街爆發鼠疫。8月,港英殖民政府強行收回太平山區的土地,將那裡夷為平地。

當時的港媒稱:“由香港回粵有十萬人,蓋已去其一半矣。目下港中能工作者約只四千人,致各局廠皆停辦公事。”

這大概是香港開埠以來遭遇的第一次大蕭條。

2

晚清時期,香港雖然完成了從無到有的質變,但經濟狀況遠談不上繁華。當時引領時代風騷的城市首推天津,其次是上海。

不過,由於香港是英屬租界,政治上有其特殊性,因此晚清時期的各路政治網紅經常在此避難。比如,戊戌變法失敗時,先知先覺的康有為早就提前上了英商的“重慶號”輪船,從天津一路狂奔到香港,然後遠渡重洋而去。

稍晚一點的孫中山也有過類似的經歷。2009年底,《十月圍城》在全國上映,故事講述的是1906年10月15日的香港中環,一群出身完全不同的中國人,在清政府和英政府的雙重高壓之下,不惜身家性命保護孫中山的故事。

香港回憶錄

甄子丹、謝霆鋒、王學圻、梁家輝、李宇春、范冰冰、黎明、曾志偉、巴特爾等明星,分別在這部片裡分別飾演商人、乞丐、車伕、學生、賭徒、革命黨。影片高度真實地還原了當時香港的歷史風貌。

那時候的香港,就是那樣一個魚龍混雜的江湖。內地持續多年的政治動盪,迫使一部分人口持續流入香港,幾十萬流民每天在這個彈丸之地上苦苦掙扎。

民國時期,香港的狀況也沒有太大的好轉,但是大陸長期陷於戰亂,香港處於和平狀態,因此不少條件較好的內地家庭都在想方設法移居香港。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香港正式迎來了第二次移民潮。

與第一次移民潮稍有不同的是,這一次的移民主要來自於江浙滬等經濟文化都很發達地區,這些移民不但帶來了大量的財富,也帶來了更加多元的文化因子。

1937年11月,上海灘大佬杜月笙來香港避難。

那時候香港即將淪陷,老蔣讓人給上海灘三位大亨帶話,讓他們去香港避難,以免被日本人利用。當時杜月笙49歲,正當盛年,深知其中利害,當即表示願往,但黃金榮年事已高,不願舟車勞頓,而張嘯林又打錯了算盤,以為杜月笙出走正有利於他獨霸上海灘。三人一念之差,導致了各自不同的結局。

之後,戴笠想除掉投靠日寇的張嘯林,專門派特使來香港徵求杜月笙意見,杜月笙默然無語,也算是默許了。1940年,軍統策反了張嘯林的保鏢林懷部,在張公館內將其擊斃。

當時杜月笙沒有打算在香港久居,因此他在香港只是閉門做寓公而已,香港淪陷前,他已經去了重慶。但是抗戰結束後,上海局勢陡變,他的靠山戴笠已亡,老蔣和他的關係也急轉直下,到了晚年,他拒絕了國共雙方的邀請,選擇在香港度過了餘生。

然而杜月笙在香港的影響力極小,甚至遠不及那些幾乎和他同批避難來港的少年們。

1940年,潮州淪陷。鄉村教師李雲經帶著12歲的兒子到香港投親,這個少年就是後來名震香港的李嘉誠。

1948年,順德青年李兆基揣著1000塊錢隻身來到香港,藉著移民潮的東風,在中環做起了外匯兌換業務和黃金生意,賺到了人生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桶金。

商界如此,政界也大體如此。

廣東海豐青年呂樂、梅州五華青年曾啟榮,分別於1940年前後偷渡到香港,並於1940年11月進入警隊。呂樂,就是後來的“五億華人探長”,劉德華主演的《雷洛傳》、《追龍》裡,雷洛就是以他為原型。曾啟榮是呂樂的心腹,日常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替呂樂收黑錢,他喜歡踢足球,最喜歡的球星就是他的五華老鄉李惠堂,他還有個愛踢球的兒子,叫曾志偉。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對英美宣戰。17天后,日軍進攻香港,港督楊慕琦直接投降,香港進入其歷史上最黑暗的歲月。

在這段淪陷期裡,香港和“繁華”二字是完全不相干的。除了日本憲兵隊的高壓恐怖統治之外,彼時街頭暴力也如家常便飯,各路黑幫與日本佔領軍相互勾結,無惡不作。在這種環境裡,甚至不少作風比較老派的傳統江湖黑幫都悄悄離開香港,北上抗日去了。

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三年零八個月”的黑暗歲月結束,香港進入了相對穩定的一段時期,經濟開始復甦。與此同時,中國解放戰爭爆發,為香港帶來了第三波移民潮。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當時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實力,解放香港易如反掌,然而最高決策者考慮到當時錯綜複雜的國際政治環境,最終做出了一個高瞻遠矚的歷史性決定,沒有讓軍隊渡過深圳河。

這一次,香港真正意義上的黃金時代來臨了。

3

李嘉誠17歲的時候,在一家五金店裡做推銷員,推銷的商品是一堆滯銷的白鐵桶。

那個時候,香港的平民老太太們都不愛跳廣場舞,她們的愛好是種花,李嘉誠天天幫老太太們澆花。

香港自開埠以來,就是一個生活節奏很快的商業城市,和當時中國主流的農耕社會截然不同。人們生活忙碌,陪老人家的時間很少,人老寂寞,就很容易對李嘉誠這種熱心青年產生好感。很快李嘉誠就成了老太太圈裡的網紅青年,大家都以手提一個李嘉誠親手賣的白鐵桶為榮,李嘉誠也因此成了公司裡的當紅炸子雞,升職為經理。

但是,做一個白鐵桶銷售冠軍並不是李嘉誠追求的人生目標。

1950年,22歲的李嘉誠用自己省吃儉用攢下來的7000美元創辦長江塑膠廠,之後成了“塑膠花大王”。

那時候的香港戰亂已平,百業待興,是實業家們的好時代。

五十年代初,李兆基的外匯兌換和黃金生意遇到瓶頸,轉行做起了五金生意和進出口貿易;鄭裕彤把周大福從澳門開到了香港,除了金店之外,他還計劃從南非進口鑽石到香港賣,他還在跑馬地興建藍塘別墅,在銅鑼灣興建香港大廈,開始涉足地產;郭得勝把上環的鴻興合記雜貨店更名為鴻昌百貨批發商行,隨後又設立鴻昌進出口公司,成了“洋雜大王”。

不過,這幫香港最精明的商人很快發現,做什麼都不如地產來錢快。

1958年,李嘉誠在港島北角建起了第一幢工業大廈,正式介入地產市場;1960年,他又在柴灣興建了第二幢工業大廈。初涉地產之後,李嘉誠對塑膠花這樣的低端製造業很快沒了興趣,他的商業重心開始向地產轉移。

1967年,香港發生暴動,地價暴跌,香港四大家族聞風而動,以低廉價格購入大批土地儲備,這是他們人生的一個重要時間節點。以李嘉誠為例,憑藉這一輪賺到的鉅額收益,長江實業得以在1972年成功上市,當時這隻股票被超額認購65倍。

李嘉誠在70年代中期登頂,成為香江商界第一人。隨後,在香港房地產起飛的數十年間,李嘉誠先後進入地產、港口、零售、能源、通訊、醫藥等行業,組建起了龐大的商業帝國,並用從香港賺到的錢去海外不斷購買資產,其商業版圖遍及全球。

香港回憶錄

除了地產之外,六七十年代的香港股市也是一個財富製造機。

1972年,香港證券交易所、遠東證券交易所、金銀證券交易所、九龍證券交易所四家證券交易所(1986年合併成為聯交所)競相拉攏有實力的公司上市,導致上市門檻大幅降低,在這種背景下,大量華資地產公司挺進股市。

比如新鴻基地產,於1972年正式上市,合作了十餘年的“三劍客”(郭得勝、李兆基、馮景禧)也於此時分手了。分手後,李兆基分得約值五千萬港元的地盤和物業,他又於1972年底和胡寶星合作,組建了“永泰建業有限公司”。

當時恰值香港股市牛氣沖天之時,李兆基趁機將永泰公司上市,雖然是個新成立的公司,業績都還沒成型,但每股一元的股票居然也一下子漲至一元七角。李兆基趁機大撈了一把,套現走人。

之後,香港股市隨世界經濟衰退而大崩盤,地產業也隨之陷入低谷,但李兆基此時手裡握著鉅額現金,他看準機會,大肆壓價購進土地和舊樓。

1975年,香港股市開始復甦。李兆基成立恆基兆業,股本1.5億港元,地盤20個,隨即準備借殼上市。此時他以物業換取了永泰公司1900萬股的新股,成為最大股東,取代胡寶星出任永泰董事局主席。

香港回憶錄

李兆基接手永泰之前,其股價還是個仙股,但到了1976年初,股價已經到了三塊多港幣。一年的時間,資產完成了二變四。

五十年代開始,香港的樓市與股市都處於景氣度高漲的週期,香港的頂級富豪們的發家史與這兩者都有著密切的聯繫。

4

香港自開埠以來,階層分化就非常明顯,上流社會燈紅酒綠,底層社會刀光劍影,這種局面直到1997年迴歸才有了實質性改變。

自晚清開始,漸漸勢微的洪門(就是“天地會”)在大陸越來越艱難,只好移居香港,之後又遠走美國。孫中山早年為推翻清政府,特別重視利用江湖會黨勢力,同盟會早期成員裡許多都是江湖人物,而香港因其底層的江湖習氣,更是同盟會諸多據點城市中最有武林風氣的一個。

五十年代開始,具有國民黨軍方背景的新義安和14k先後崛起,成了香港最有勢力的兩個黑幫。

新義安“教父”向前本是軍統少將,戴笠的得意門生,於抗戰勝利後奉軍統命令赴香港展開間諜活動,其創辦的義安工商總會、太平山體育會等,都是遮掩其間諜活動的幌子。

1947年,港英政府因義安工商總會涉黑,取消了它的社團註冊,於是向前將該組織改名為新安公司,以銅鑼灣為基地開展活動,江湖人稱“新義安”。

幾年後,老蔣退到臺灣,國民黨軍隊大勢已去,新義安進退失據,徹底淪為黑幫。

14K的“教父”葛肇煌也是國民黨正規軍出身,黃埔六期,戰功赫赫,早年還曾暗殺汪偽政府的廣東省長陳耀祖。1945年,他奉命搗毀日本支持的“五洲華僑洪門西南本部”的洪門組織,並自稱“洪門護法”。

1949年廣州解放,走投無路的葛肇煌率領近萬殘兵逃入香港,聚集在西環一帶。港英政府既無力驅逐,也無力為這些人保障生計,只好不聞不問,任其在摩星嶺一帶自生自滅。

與新義安不同的是,14k入港時窮途末路,生計艱難。為了活命,這幫人時常與當地居民爆發武力衝突。

殘兵敗將畢竟也是受過正軌軍事訓練的,14k戰鬥力強大,很快在港島打出了名氣。這種玩法,其實和晚清時期江湖人跑碼頭搶地盤別無二致。

港英政府早年對這些黑幫毫無辦法,主要靠華人探員去調和,而調和的結果就是劃分地盤,各自為界。看上去似乎相安無事,天下太平,但實際上暗流湧動,底層民眾過著暗無天日的生活。

但是這種局面讓四大探長髮家致富,也讓一眾江湖人得以苟延殘喘。

1974年2月,廉政公署成立,四大探長垮臺,但是黑幫仍然是黑幫,只是從明面上的刀光劍影轉入了地下暗戰,無間道的時代來臨。

香港回憶錄

八九十年代,香港本土黑幫基本消停了,那個時代的黑道風雲屬於吳建東、陳虎矩、葉繼歡、張子強們。

張子強劫持李澤鉅,一票拿下10億港幣,這賺錢能力在黑道上也算是創紀錄了。但是與李嘉誠相比,他的賺錢能力也不過爾爾,10億港幣,其實也就半個樓盤的利潤罷了。

盛世是黑幫的殺蟲劑,現在日本山口組都在賣奶茶了,香港黑幫還能有什麼前途呢?他們的唯一的現實價值,或許就是為香港的影視劇提供了一點素材。

不過,這種江湖風氣,其實也構成了香港社會底層的一種文化底色。暴虐、瘋狂的背後多少有一點點浪漫主義的尋根色彩。

5

影視產業是香港文化的一個突出體現,港產片比大陸片整體上要強一個檔次。

這其中的原因,或許正能體現香港文化與大陸文化的不同。

這個話題比較寬,這裡只舉武俠類的作品說一下。

現代武俠作品起於上海,民國初期的平江不肖生、還珠樓主和宮白羽都是代表人物,但寫武俠小說在當時為正統文人所不齒,若不是生計艱難,幾乎無人願寫。

平江不肖生寫《火燒紅蓮寺》,在當時成了大熱門,但在賺到第一桶金之後,他立刻斷更。世界書局的老闆沈知方設宴請他復出,他拍拍錢袋說:“今尚得生活,不再煮字療飢了。”

言下之意,只要今晚有米下鍋,這事是萬萬不再做了,簡直比賣身還丟人。

宮白羽早年受魯迅提攜,一直心存感激,但之後由於生計艱難,不得已寫了《十二金錢鏢》。雖然賺了錢,但他之後再也不去見魯迅,有人邀他同去,宮白羽含淚婉拒,自感無顏以對。

但是,武俠作品在香港卻落地生根,開花結果,長成了一棵蒼天大樹。

1954年1月17日,香港吳式太極傳人吳公儀和白鶴派掌門陳剋夫約架,雙方在萬名觀眾的矚目下打了一輪王八拳,最後比武以不勝、不和、不敗告終。

全港觀眾搖頭,大呼“沒意思!”

三天後,《新晚報》刊發通告:“不日將刊載梁羽生武俠小說《龍虎鬥京華》,故事緊張異常,敬請讀者留意。”

《龍虎鬥京華》是梁羽生的即興之作,但《新晚報》的訂閱因此猛增。

梁羽生當時是《新晚報》的編輯,他有一位同事,叫查良鏞。次年,這位查良鏞先生執筆寫了平生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

1959年,金庸自辦《明報》,為了拉流量銷量,親自執筆連載《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結果大獲成功,掀起了香港武俠熱。這股武俠熱還席捲了國外諸多中文報紙,每天都有不少人在等香港媒體刊發,然後他們再坐飛機把已刊發的文稿帶回去轉載。

有些報館為搶先刊登,還直接拍電報傳送內容,當時電報價格高昂,竟然捨得出這血本,可見武俠作品當時有多熱。

武俠小說也催生了武俠片。1992年,《新龍門客棧》大火,內地觀眾看完都大呼“驚豔”!

大陸也有武俠片,其中不乏大牌導演的作品,比如張藝謀的《英雄》、《十面埋伏》,陳凱歌的《無極》,但是總感覺這裡面差了一點東西。

香港寫武俠小說的人、拍武俠片的人,都沒有本地人,半個多世紀以來,做這行的人都是古典文學修養深厚的中國傳統文人。他們的作品看似迎合潮流,走的是蹭熱點的路子,但本質上都是在表達鄉愁,是在外漂泊多年的傳統中國人的尋根之旅。

今天我在這裡簡單地說一些香港的歷史,其中有一點希望大家要明白,其實從未有過真正意義上的“香港人”。這世間自有香港這座城市以來,所謂的香港人,都是那些因為各種時代悲劇而被歷史潮流推湧到香港的中國人。

香港回憶錄

當初,流亡香港的華人醉心於這些武俠故事,傾情於這些江湖往事,那是他們在漂泊人生中的心路歷程的寫照。但是大陸文人卻在另外一種截然不同的歷史進程中,慢慢遺失了這種浪漫主義的文化傳統,走向了別的道路。

今天,香港文化與大陸文化有著明顯的差異,並因這種差異而產生了一些矛盾與分歧,但這都是彼此之間的長期文化隔閡所致。白天不懂夜的黑,而黑夜同樣也不懂晝的白。

2017年,武俠迷馬雲出資拍了一部武俠微電影《功守道》。文章執導,李連杰監製,洪金寶、袁和平、程小東擔任動作導演,甄子丹、吳京、鄒市明、託尼·賈、朝青龍、向佐、李連杰在片中演配角。主題曲由高曉鬆作曲,由王菲和馬雲一起合唱。

在歌詞裡,馬雲還用那句最經典“滄海一聲笑”致敬了一下香港的文人黃霑。

但是,這部微電影同樣沒有絲毫港產片裡的俠義風。

文化這種東西,有時候真的很奇怪,它是一種無形的精氣神。大腕雲集又如何?它不是人們使勁砸錢就砸得出來的。

6

結語

假如你還不知道的話,香港是全世界惟一在天空有老鷹盤旋的大都市。

假如你還不知道的話,在中區遮打道富麗華酒店向上仰望,有顆巨大的建築物構成的星星在上空,不論晝夜。

一百七十多年前,香港就在被遺棄中成長,在東方與西方的夾縫中求存。她的歷史,就是一段咬牙追夢的軌跡。

奇怪的是,任何來到這裡的人,都也像逐漸的走進了她的夢境般,跟著她成長;而且奇蹟似的找到了他們的夢,不願離開。

所有的不可能的困頓,都終將化解,道路的盡頭,一定會有鮮花——這就是香港對歷史與未來的交待。

1997年7月1日香港迴歸,至今已經22年了。滄海橫流,歲月如歌。

“東方之珠,整夜未眠,守著滄海桑田變幻的諾言。”

祝福香港,祝福祖國,祝福每一個在這塊土地上的追夢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