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故事:小巷深處那些為生活奔波的小人物是一個時代的雕塑!

西安故事:小巷深處那些為生活奔波的小人物是一個時代的雕塑!

一個冬日的早晨,天剛矇矇亮操場巷就躁動起來。拉風箱的聲音、鍋碗碰撞聲、開門聲此起彼伏,不一會端尿盆上茅房、推著自行車上班、揹著書包上學的人逐漸走出巷外,各自奔向自己的去處

隨後,空蕩蕩的巷子開始寂靜下來。在家裡的多是一些老年人,或是輪休的工人,分叉的小道中很久沒有人進出。

西安故事:小巷深處那些為生活奔波的小人物是一個時代的雕塑!

俯瞰操場巷 /王建紅繪

一個佝僂著身板、一頭白髮、戴著一雙棉手套的老者,右手提著汙水桶且走且停,不時放下桶摘下左手手套,把地上的菸頭紙屑垃圾撿起來扔到桶裡他不厭其煩地撿拾著路上的垃圾,旁若無人,直到到了巷口馬路邊的汙水井口,倒了汙水復往回返。

不一會,他仍駝著背來到主通道,在大門裡院門外一角,擺好(三塊木頭做的)小凳子,放下有一隻把手的破搪瓷缸坐下,掏出長長的旱菸袋,從缸子裡捏著菸絲裝上,然後顫巍巍的劃火柴開始吸菸。這是他20年來每天的既定“工作”,他坐的地方在小巷主通道最裡端,對進出的人一目瞭然,彷如門房,這一坐就坐到中午。

他姓袁,長我父親七八歲,我稱呼他袁大爺。


西安故事:小巷深處那些為生活奔波的小人物是一個時代的雕塑!

袁大爺是較早來到操場巷老住戶。我父母在1949年來到西安時舉目無親,曾受到在後院居住的袁大爺、袁大娘、潘大爺、潘大娘的接濟,直到後來日子好了還常常唸叨。

有一次,我問母親“袁大爺是怎樣成這樣的?”母親告訴我,袁大爺可不簡單,他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煤場在東新街小醫院那兒(現安門裡小區南門),附近的居民們大多從他的煤場買煤,生意勉強能夠養家。賣煤是件很瑣碎的事,毛兒八分賺的都是辛苦錢,袁大爺心地善良,又都是街坊鄰居,有時候遇到沒有錢賒賬或錢不夠買煤的熟人,就糊里糊塗得過且過,到也心安理得。

西安故事:小巷深處那些為生活奔波的小人物是一個時代的雕塑!

1956年初,全國範圍出現社會主義改造高潮,資本主義工商業實現了全行業公私合營。袁大爺雖然不是資本家,但被劃為小業主,也屬社會主義改造範疇。當工作組找他談話表明政府立場時,他無論如何也想不通,自己辛辛苦苦幾十年用血汗打拼的小煤場一夜之間竟不屬於自己!

蚍蜉撼樹談何易!工作組初始的和氣過後,“收”的目的越來越強硬。隨著事態的進一步發展,袁大爺感到了自己的卑微,大勢已去,但就是做不通自己的工作。


西安故事:小巷深處那些為生活奔波的小人物是一個時代的雕塑!

報喜——慶祝公私合營 朱宣鹹做魚1956

一夜之後,袁大爺再不是之前的他了!他開始低頭走路、躲避人們的目光、不能正常對話……再不去那個能夠養活一家人的“道場”了。也許是下意識讓他選擇了躲避,他的世界從此鎖定在操場巷,每天行程定格在:家——巷外水管——垃圾站——汙水井,二三百米範圍,這樣往復了數十年,人們也再沒有聽過他一句完整的話語……

他的話多是招呼,每當我放學回家從他身邊走過,他會急切地從口中拔出菸袋鍋連續喊到“連源、連源、連源……”我回頭招呼他時,他以“嗯……”來回復,即將對視的目光迅速移向一邊,這種招呼對我姐姐們也如此。有此際遇的人寥寥,可見袁大爺心裡不願裝得太多。

從我有記憶以來,袁大爺就這樣往復的做著這幾件事,直到1997年去世,享年94歲。他擔水、提桶、抽菸的姿態,成為操場巷永恆的雕塑。


西安故事:小巷深處那些為生活奔波的小人物是一個時代的雕塑!

袁大爺家南側隔著李自德家的南鄰有個一米寬三四米長的通道,通道盡頭有扇小門,那是楊福臣的家。楊福臣是1962年從部隊復員後其母楊肖氏為他結婚而買老於家的房子,當初花了120元,巷子人都說買貴了,楊肖氏對此不屑一顧。

說起楊肖氏又是一段心酸往事。

1930年以前,楊肖氏的丈夫楊仲文是張學良屬下團長,定居在瀋陽,後隨張學良入關飄忽不定,動亂年代先後生育一兒二女。


西安故事:小巷深處那些為生活奔波的小人物是一個時代的雕塑!

1935年的一天,楊仲文突然奉命執行任務,從此杳無音訊。由於軍令如山,出發時家人並不知曉。幾個月後,楊肖氏打聽到丈夫去了西安,就決計全家人去西安找丈夫,而此時她已有5個月身孕。

楊肖氏拖著三個半大兒女挺著大肚子,一路輾轉在河南生下楊福臣,兒子半歲後繼續西行。不幸的是在臨潼境內發生兩列火車相撞事故,楊肖氏及兒女由於坐在車尾並無大礙,但爬出車廂看到遍地屍身、血流成河的慘狀時,驚詫萬分,難以站立,從此落下病根。

跌跌撞撞來到西安已經入冬,她在東北軍軍部並未打聽到丈夫的行蹤,而盤纏已經花完,一家人只好在小東門門洞裡棲身。找不到丈夫,四張嘴要吃飯,楊肖氏和大兒子只好每日以要飯勉強度日。她每次路過順城巷看到有不少人賣破衣服舊鞋等,就有樣學樣的也做起了買賣。


西安故事:小巷深處那些為生活奔波的小人物是一個時代的雕塑!

民國時期西安城牆

那時候,小東門兩側順城巷裡是西安有名的鬼市,從服裝鞋帽到古玩字畫、生活物資全部涵蓋,沒飯吃的人常常脫了衣服賣掉換個燒餅,由此生髮了許多掮客,楊肖氏眼下乾的就是左手進右手出的買賣。這種買賣5毛買進,8毛賣出賺個活便錢,一樁買賣談成立馬買個燒餅安撫嗷嗷待哺的兒女。

楊肖氏在臨潼遭遇火車相撞受到驚嚇,在西安又沒有找到自己的丈夫,每每心裡發急,腦子就出狀況。你說她不正常,她知道養家,把四個孩子養大成人;你說她不照臉,她做買賣如魚得水,一口東北腔京片子在鬼市獨一份。大家得知她的身世、聽到她東北口音、看她不同一般的氣質時,問她是不是滿族?她立馬回答:“滿族,正黃旗,是正經百八的貴族!”所以,她的生意總比別人好。

她從不坐攤,喜歡將賣的衣服搭在肩上來回走動,經年的磨練閱人無數,看到來客便知是否是“菜”,搭在肩頭的衣服常作“掐碼子”的遮擋,她用最簡單的方式實現著最大價值。

西安故事:小巷深處那些為生活奔波的小人物是一個時代的雕塑!

小東門鬼市 /王建紅繪

我小的時候,經常看到她來巷子看兒子、孫女,她的穿著很有特色。她體態較胖,給人雍容華貴的感覺,總穿著寬大過膝的衣服,好像連衣裙,冬天還披著披肩,戴著寬沿帽子,邊走邊說著永遠也說不完的“臺詞”,手裡提著人們羨慕的人造革包。夏天,她穿著紗質類裙式衣服,戴著白色太陽帽,手裡拿把摺扇,提著非常精緻的手袋,邊走邊說邊扇。

一次,在分叉的巷道中眼看要拐彎了,竟又折回頭來,如此反覆三次,我不知道她在幹什麼!但是一個有著四個兒女的母親,一定會時刻盤算一家人的生計,她和孩子們只有活著才能見到自己的丈夫,孩子們的父親。


西安故事:小巷深處那些為生活奔波的小人物是一個時代的雕塑!

那年(1936),楊肖氏帶著兒女輾轉來到西安,正逢西安事變發生,她去東北軍軍部找丈夫,得到“(楊仲文)根本沒有到西安,(或許)途中(被炸)身亡”的答覆,她選擇不相信。

但她不知道,那一年一個人的生死遠比楊仲文重要十萬倍,誰還顧得上她!

1950年,楊肖氏聽到老家給百姓分地的消息,領著兒女們返鄉。在老家5年多地沒分、丈夫亦沒歸,放不下“生不見人、死不見屍”的惦念,她將大女兒留在家裡,攜二兒一女返回西安。

鬼市的營生讓她燃起生活的希望,除了一家人的吃喝用度,她在東新街新悌巷(後普集巷)租了房,又給小兒子在操場巷安了家,她找自己丈夫找了48年,直到1984年去世,時年88歲。但願她和丈夫在天國相見,停下匆匆的步伐,安享那裡的頤和。


西安故事:小巷深處那些為生活奔波的小人物是一個時代的雕塑!

講述者:楊福臣(84歲)

袁大爺、楊肖氏是一個時代背景下小人物的縮影,都是操場巷的過客,是時代造就了他們的悲劇,讓他們在本可含飴弄孫、頤養天年的時候無法享受正常的天倫之樂,只能卻機械的擔水、抽菸,賣服裝、找丈夫……

我們感激身處的好時代,無憂無慮、幸福團圓。但每當想起困難時期的老人們,我的心總是一揪,重壓一般,我們不能忘記她們。


西安故事:小巷深處那些為生活奔波的小人物是一個時代的雕塑!

民國時期民樂園山門


西安故事:小巷深處那些為生活奔波的小人物是一個時代的雕塑!

民國時期民樂大禮堂


西安故事:小巷深處那些為生活奔波的小人物是一個時代的雕塑!

民國時期西京招待所


西安故事:小巷深處那些為生活奔波的小人物是一個時代的雕塑!

民國時期的西安

西安故事:小巷深處那些為生活奔波的小人物是一個時代的雕塑!

民國時期西京火車站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