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都城隍廟:老西安人的兒時回憶,牌樓上的四個題字惹人注目'

"

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背景,其中城隍便是一種為人所耳熟能詳的神話人物。“城隍”這個名詞最早的文獻記載,可以追溯到《周易.泰封》:“城復於隍城隍神,勿用師”;《易經》中又言:“城復於隍,其命亂也”,在這裡所說的“城”是指“城廓”、“城壁”、“城牆”,“隍”則是“城塹”,指城外護城的壕溝,也就是指“護城河”,“城隍”的意義就是防守城池的護城河。其意是指如果城牆傾覆時,是為亂兆,為政者應應息武止戈,不可窮兵黷武。有的地方又稱城隍爺,是中國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為儒教《周官》八神之一。也是中國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

"

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背景,其中城隍便是一種為人所耳熟能詳的神話人物。“城隍”這個名詞最早的文獻記載,可以追溯到《周易.泰封》:“城復於隍城隍神,勿用師”;《易經》中又言:“城復於隍,其命亂也”,在這裡所說的“城”是指“城廓”、“城壁”、“城牆”,“隍”則是“城塹”,指城外護城的壕溝,也就是指“護城河”,“城隍”的意義就是防守城池的護城河。其意是指如果城牆傾覆時,是為亂兆,為政者應應息武止戈,不可窮兵黷武。有的地方又稱城隍爺,是中國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為儒教《周官》八神之一。也是中國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

西安都城隍廟:老西安人的兒時回憶,牌樓上的四個題字惹人注目

城隍產生於古代儒教祭祀而經道教演衍的地方守護神,所以古代的城池幾乎都有稱呼廟。根據相關資料,最早的城隍廟是三國時期東吳赤烏二年(239)建的蕪湖城隍廟。宋代以後,城隍開始人格化、多以去世後的英雄或名臣奉為城隍神,如蘇州祀戰國時春申君黃歇,上海祀秦裕伯,北京祀楊椒山,杭州祀周新、文天祥,會稽祀龐王,南寧、桂林祀蘇緘等。到明清時期,北京、南京和西安城隍廟被稱為三大“都城隍廟”。其中西安城隍廟位於西安市西大街大學習巷東側,佔地約 11024平方米,建築面積約4466平方米。這座城隍廟也是西安市內現在還存在的唯二的道觀之一了。2001年06月25日,西安都城隍廟作為明、清時期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

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背景,其中城隍便是一種為人所耳熟能詳的神話人物。“城隍”這個名詞最早的文獻記載,可以追溯到《周易.泰封》:“城復於隍城隍神,勿用師”;《易經》中又言:“城復於隍,其命亂也”,在這裡所說的“城”是指“城廓”、“城壁”、“城牆”,“隍”則是“城塹”,指城外護城的壕溝,也就是指“護城河”,“城隍”的意義就是防守城池的護城河。其意是指如果城牆傾覆時,是為亂兆,為政者應應息武止戈,不可窮兵黷武。有的地方又稱城隍爺,是中國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為儒教《周官》八神之一。也是中國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

西安都城隍廟:老西安人的兒時回憶,牌樓上的四個題字惹人注目

城隍產生於古代儒教祭祀而經道教演衍的地方守護神,所以古代的城池幾乎都有稱呼廟。根據相關資料,最早的城隍廟是三國時期東吳赤烏二年(239)建的蕪湖城隍廟。宋代以後,城隍開始人格化、多以去世後的英雄或名臣奉為城隍神,如蘇州祀戰國時春申君黃歇,上海祀秦裕伯,北京祀楊椒山,杭州祀周新、文天祥,會稽祀龐王,南寧、桂林祀蘇緘等。到明清時期,北京、南京和西安城隍廟被稱為三大“都城隍廟”。其中西安城隍廟位於西安市西大街大學習巷東側,佔地約 11024平方米,建築面積約4466平方米。這座城隍廟也是西安市內現在還存在的唯二的道觀之一了。2001年06月25日,西安都城隍廟作為明、清時期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西安都城隍廟:老西安人的兒時回憶,牌樓上的四個題字惹人注目

西安城隍廟創建於洪武二十年(1387年),原址在西安東城內九耀街,明宣德八年(1432年)遷建於西大街今址。在清代,這座城隍廟可謂是多災多難,順治年間開始修繕的它,在雍正皇帝在位時卻毀於一場大火。後來,雖然乾隆、嘉慶和道光年間政府屢屢將其維修。可是不幸的是,光緒年間又因為火災,城隍廟內的戲樓、二門及鍾、鼓樓被燒燬。同年西安城隍廟開始重建,不過許多歷史文物卻永遠消失在這兩次火災中。所以,現在城隍廟內的建築都是清代建造的。

雖然西安城隍廟遭受了兩次火災,但是古人的智慧和創造力讓人吃驚。重建後的城隍廟“規模宏大,棟宇崇宏,雄偉壯觀,甲於關中”。西安城隍廟分廟院和道院兩大部分,大殿金碧輝煌,斗拱出簷,琉璃瓦,前簷格扇門窗浮雕各種圖案花紋,雕工精細,圖案精美,殿內原塑立有城隍、判官、小鬼等像,構思巧妙,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氣質和神韻。這是一座建築藝術的寶庫,也是道教文化的聖地。舊時,這裡信眾如潮,香火鼎盛。周邊地區信眾“過境必經”,常常人潮湧動,摩肩接踵。被稱為西安最靈驗的寺廟。

"

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背景,其中城隍便是一種為人所耳熟能詳的神話人物。“城隍”這個名詞最早的文獻記載,可以追溯到《周易.泰封》:“城復於隍城隍神,勿用師”;《易經》中又言:“城復於隍,其命亂也”,在這裡所說的“城”是指“城廓”、“城壁”、“城牆”,“隍”則是“城塹”,指城外護城的壕溝,也就是指“護城河”,“城隍”的意義就是防守城池的護城河。其意是指如果城牆傾覆時,是為亂兆,為政者應應息武止戈,不可窮兵黷武。有的地方又稱城隍爺,是中國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為儒教《周官》八神之一。也是中國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

西安都城隍廟:老西安人的兒時回憶,牌樓上的四個題字惹人注目

城隍產生於古代儒教祭祀而經道教演衍的地方守護神,所以古代的城池幾乎都有稱呼廟。根據相關資料,最早的城隍廟是三國時期東吳赤烏二年(239)建的蕪湖城隍廟。宋代以後,城隍開始人格化、多以去世後的英雄或名臣奉為城隍神,如蘇州祀戰國時春申君黃歇,上海祀秦裕伯,北京祀楊椒山,杭州祀周新、文天祥,會稽祀龐王,南寧、桂林祀蘇緘等。到明清時期,北京、南京和西安城隍廟被稱為三大“都城隍廟”。其中西安城隍廟位於西安市西大街大學習巷東側,佔地約 11024平方米,建築面積約4466平方米。這座城隍廟也是西安市內現在還存在的唯二的道觀之一了。2001年06月25日,西安都城隍廟作為明、清時期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西安都城隍廟:老西安人的兒時回憶,牌樓上的四個題字惹人注目

西安城隍廟創建於洪武二十年(1387年),原址在西安東城內九耀街,明宣德八年(1432年)遷建於西大街今址。在清代,這座城隍廟可謂是多災多難,順治年間開始修繕的它,在雍正皇帝在位時卻毀於一場大火。後來,雖然乾隆、嘉慶和道光年間政府屢屢將其維修。可是不幸的是,光緒年間又因為火災,城隍廟內的戲樓、二門及鍾、鼓樓被燒燬。同年西安城隍廟開始重建,不過許多歷史文物卻永遠消失在這兩次火災中。所以,現在城隍廟內的建築都是清代建造的。

雖然西安城隍廟遭受了兩次火災,但是古人的智慧和創造力讓人吃驚。重建後的城隍廟“規模宏大,棟宇崇宏,雄偉壯觀,甲於關中”。西安城隍廟分廟院和道院兩大部分,大殿金碧輝煌,斗拱出簷,琉璃瓦,前簷格扇門窗浮雕各種圖案花紋,雕工精細,圖案精美,殿內原塑立有城隍、判官、小鬼等像,構思巧妙,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氣質和神韻。這是一座建築藝術的寶庫,也是道教文化的聖地。舊時,這裡信眾如潮,香火鼎盛。周邊地區信眾“過境必經”,常常人潮湧動,摩肩接踵。被稱為西安最靈驗的寺廟。

西安都城隍廟:老西安人的兒時回憶,牌樓上的四個題字惹人注目

城隍廟也是廟,寄託著人們的信仰,所以廟內必定有著供奉香火的人。因為在古代的封建專制統治下,人們都希望那些當官的能為民做主,體恤他們的疾苦,因此,他們對那些為人民做好事的官員非常敬重,在他們死後,便把他們做為城隍神供奉。而西安城隍廟統轄西北各省的城隍,被提到“都城隍廟”的程度,這座廟裡供奉的自然也不是尋常人物。實際上,廟內主要供奉古城西安的保護神城隍老爺、文昌帝君、關聖帝君和九天聖母。

老一輩的人娛樂生活相對單調,對他們來說採購物品和逛廟會可就是是趣事了。到了新中國時期,西安城隍廟除了祭祀諸神外,還有一個重要功能就是小商品市場,曾經西安城隍廟是西北地區建立最早,規模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八零後小時候流行的東西,像小女孩的紅頭繩,小男孩的玻璃球等小玩意兒,以及過去家庭必備的頂針、針頭線腦,老爺爺用的煙鍋等等,在這裡都可以找到。尤其是每年臘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的廟會,城隍廟裡吆喝聲不斷,吹糖人的、捏麵人的和各色小吃琳琅滿目,從四面八方趕來的人們摩肩接踵,偌大的城隍廟看起來真是人山人海。很多在西安長大的七八十年代的人們,小時候新學期開學前父母都會帶著到城隍廟買文具,不過後來西大街改造以求保護城隍廟內的古建築。改造後的一切,總是有著那麼些不一樣。而這裡,也就成了老一輩西安人難忘的兒時記憶。

"

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背景,其中城隍便是一種為人所耳熟能詳的神話人物。“城隍”這個名詞最早的文獻記載,可以追溯到《周易.泰封》:“城復於隍城隍神,勿用師”;《易經》中又言:“城復於隍,其命亂也”,在這裡所說的“城”是指“城廓”、“城壁”、“城牆”,“隍”則是“城塹”,指城外護城的壕溝,也就是指“護城河”,“城隍”的意義就是防守城池的護城河。其意是指如果城牆傾覆時,是為亂兆,為政者應應息武止戈,不可窮兵黷武。有的地方又稱城隍爺,是中國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為儒教《周官》八神之一。也是中國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

西安都城隍廟:老西安人的兒時回憶,牌樓上的四個題字惹人注目

城隍產生於古代儒教祭祀而經道教演衍的地方守護神,所以古代的城池幾乎都有稱呼廟。根據相關資料,最早的城隍廟是三國時期東吳赤烏二年(239)建的蕪湖城隍廟。宋代以後,城隍開始人格化、多以去世後的英雄或名臣奉為城隍神,如蘇州祀戰國時春申君黃歇,上海祀秦裕伯,北京祀楊椒山,杭州祀周新、文天祥,會稽祀龐王,南寧、桂林祀蘇緘等。到明清時期,北京、南京和西安城隍廟被稱為三大“都城隍廟”。其中西安城隍廟位於西安市西大街大學習巷東側,佔地約 11024平方米,建築面積約4466平方米。這座城隍廟也是西安市內現在還存在的唯二的道觀之一了。2001年06月25日,西安都城隍廟作為明、清時期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西安都城隍廟:老西安人的兒時回憶,牌樓上的四個題字惹人注目

西安城隍廟創建於洪武二十年(1387年),原址在西安東城內九耀街,明宣德八年(1432年)遷建於西大街今址。在清代,這座城隍廟可謂是多災多難,順治年間開始修繕的它,在雍正皇帝在位時卻毀於一場大火。後來,雖然乾隆、嘉慶和道光年間政府屢屢將其維修。可是不幸的是,光緒年間又因為火災,城隍廟內的戲樓、二門及鍾、鼓樓被燒燬。同年西安城隍廟開始重建,不過許多歷史文物卻永遠消失在這兩次火災中。所以,現在城隍廟內的建築都是清代建造的。

雖然西安城隍廟遭受了兩次火災,但是古人的智慧和創造力讓人吃驚。重建後的城隍廟“規模宏大,棟宇崇宏,雄偉壯觀,甲於關中”。西安城隍廟分廟院和道院兩大部分,大殿金碧輝煌,斗拱出簷,琉璃瓦,前簷格扇門窗浮雕各種圖案花紋,雕工精細,圖案精美,殿內原塑立有城隍、判官、小鬼等像,構思巧妙,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氣質和神韻。這是一座建築藝術的寶庫,也是道教文化的聖地。舊時,這裡信眾如潮,香火鼎盛。周邊地區信眾“過境必經”,常常人潮湧動,摩肩接踵。被稱為西安最靈驗的寺廟。

西安都城隍廟:老西安人的兒時回憶,牌樓上的四個題字惹人注目

城隍廟也是廟,寄託著人們的信仰,所以廟內必定有著供奉香火的人。因為在古代的封建專制統治下,人們都希望那些當官的能為民做主,體恤他們的疾苦,因此,他們對那些為人民做好事的官員非常敬重,在他們死後,便把他們做為城隍神供奉。而西安城隍廟統轄西北各省的城隍,被提到“都城隍廟”的程度,這座廟裡供奉的自然也不是尋常人物。實際上,廟內主要供奉古城西安的保護神城隍老爺、文昌帝君、關聖帝君和九天聖母。

老一輩的人娛樂生活相對單調,對他們來說採購物品和逛廟會可就是是趣事了。到了新中國時期,西安城隍廟除了祭祀諸神外,還有一個重要功能就是小商品市場,曾經西安城隍廟是西北地區建立最早,規模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八零後小時候流行的東西,像小女孩的紅頭繩,小男孩的玻璃球等小玩意兒,以及過去家庭必備的頂針、針頭線腦,老爺爺用的煙鍋等等,在這裡都可以找到。尤其是每年臘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的廟會,城隍廟裡吆喝聲不斷,吹糖人的、捏麵人的和各色小吃琳琅滿目,從四面八方趕來的人們摩肩接踵,偌大的城隍廟看起來真是人山人海。很多在西安長大的七八十年代的人們,小時候新學期開學前父母都會帶著到城隍廟買文具,不過後來西大街改造以求保護城隍廟內的古建築。改造後的一切,總是有著那麼些不一樣。而這裡,也就成了老一輩西安人難忘的兒時記憶。

西安都城隍廟:老西安人的兒時回憶,牌樓上的四個題字惹人注目

如今的西安城隍廟,保存完好。並且在西安政府出資的情況下,恢復了曾經的巍峨壯觀,是西安市內旅遊的一大景點。其中,特別引人注目的就是牌樓正面、背面大匾上分別書顏真卿真跡楷書“都城隍廟”、“你來了麼”貼金大字。這句“你來了麼”讓很多人困惑。不過話雖直白,但實際是道教警語,暗藏著“陰司報應古往今來放過誰”的讖語。只有那些坦蕩無惑的人,面對此匾才敢應一句:我來過了。寫下這牌匾的不是別人,正是“顏筋柳骨”中的顏真卿。

"

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背景,其中城隍便是一種為人所耳熟能詳的神話人物。“城隍”這個名詞最早的文獻記載,可以追溯到《周易.泰封》:“城復於隍城隍神,勿用師”;《易經》中又言:“城復於隍,其命亂也”,在這裡所說的“城”是指“城廓”、“城壁”、“城牆”,“隍”則是“城塹”,指城外護城的壕溝,也就是指“護城河”,“城隍”的意義就是防守城池的護城河。其意是指如果城牆傾覆時,是為亂兆,為政者應應息武止戈,不可窮兵黷武。有的地方又稱城隍爺,是中國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為儒教《周官》八神之一。也是中國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

西安都城隍廟:老西安人的兒時回憶,牌樓上的四個題字惹人注目

城隍產生於古代儒教祭祀而經道教演衍的地方守護神,所以古代的城池幾乎都有稱呼廟。根據相關資料,最早的城隍廟是三國時期東吳赤烏二年(239)建的蕪湖城隍廟。宋代以後,城隍開始人格化、多以去世後的英雄或名臣奉為城隍神,如蘇州祀戰國時春申君黃歇,上海祀秦裕伯,北京祀楊椒山,杭州祀周新、文天祥,會稽祀龐王,南寧、桂林祀蘇緘等。到明清時期,北京、南京和西安城隍廟被稱為三大“都城隍廟”。其中西安城隍廟位於西安市西大街大學習巷東側,佔地約 11024平方米,建築面積約4466平方米。這座城隍廟也是西安市內現在還存在的唯二的道觀之一了。2001年06月25日,西安都城隍廟作為明、清時期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西安都城隍廟:老西安人的兒時回憶,牌樓上的四個題字惹人注目

西安城隍廟創建於洪武二十年(1387年),原址在西安東城內九耀街,明宣德八年(1432年)遷建於西大街今址。在清代,這座城隍廟可謂是多災多難,順治年間開始修繕的它,在雍正皇帝在位時卻毀於一場大火。後來,雖然乾隆、嘉慶和道光年間政府屢屢將其維修。可是不幸的是,光緒年間又因為火災,城隍廟內的戲樓、二門及鍾、鼓樓被燒燬。同年西安城隍廟開始重建,不過許多歷史文物卻永遠消失在這兩次火災中。所以,現在城隍廟內的建築都是清代建造的。

雖然西安城隍廟遭受了兩次火災,但是古人的智慧和創造力讓人吃驚。重建後的城隍廟“規模宏大,棟宇崇宏,雄偉壯觀,甲於關中”。西安城隍廟分廟院和道院兩大部分,大殿金碧輝煌,斗拱出簷,琉璃瓦,前簷格扇門窗浮雕各種圖案花紋,雕工精細,圖案精美,殿內原塑立有城隍、判官、小鬼等像,構思巧妙,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氣質和神韻。這是一座建築藝術的寶庫,也是道教文化的聖地。舊時,這裡信眾如潮,香火鼎盛。周邊地區信眾“過境必經”,常常人潮湧動,摩肩接踵。被稱為西安最靈驗的寺廟。

西安都城隍廟:老西安人的兒時回憶,牌樓上的四個題字惹人注目

城隍廟也是廟,寄託著人們的信仰,所以廟內必定有著供奉香火的人。因為在古代的封建專制統治下,人們都希望那些當官的能為民做主,體恤他們的疾苦,因此,他們對那些為人民做好事的官員非常敬重,在他們死後,便把他們做為城隍神供奉。而西安城隍廟統轄西北各省的城隍,被提到“都城隍廟”的程度,這座廟裡供奉的自然也不是尋常人物。實際上,廟內主要供奉古城西安的保護神城隍老爺、文昌帝君、關聖帝君和九天聖母。

老一輩的人娛樂生活相對單調,對他們來說採購物品和逛廟會可就是是趣事了。到了新中國時期,西安城隍廟除了祭祀諸神外,還有一個重要功能就是小商品市場,曾經西安城隍廟是西北地區建立最早,規模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八零後小時候流行的東西,像小女孩的紅頭繩,小男孩的玻璃球等小玩意兒,以及過去家庭必備的頂針、針頭線腦,老爺爺用的煙鍋等等,在這裡都可以找到。尤其是每年臘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的廟會,城隍廟裡吆喝聲不斷,吹糖人的、捏麵人的和各色小吃琳琅滿目,從四面八方趕來的人們摩肩接踵,偌大的城隍廟看起來真是人山人海。很多在西安長大的七八十年代的人們,小時候新學期開學前父母都會帶著到城隍廟買文具,不過後來西大街改造以求保護城隍廟內的古建築。改造後的一切,總是有著那麼些不一樣。而這裡,也就成了老一輩西安人難忘的兒時記憶。

西安都城隍廟:老西安人的兒時回憶,牌樓上的四個題字惹人注目

如今的西安城隍廟,保存完好。並且在西安政府出資的情況下,恢復了曾經的巍峨壯觀,是西安市內旅遊的一大景點。其中,特別引人注目的就是牌樓正面、背面大匾上分別書顏真卿真跡楷書“都城隍廟”、“你來了麼”貼金大字。這句“你來了麼”讓很多人困惑。不過話雖直白,但實際是道教警語,暗藏著“陰司報應古往今來放過誰”的讖語。只有那些坦蕩無惑的人,面對此匾才敢應一句:我來過了。寫下這牌匾的不是別人,正是“顏筋柳骨”中的顏真卿。

西安都城隍廟:老西安人的兒時回憶,牌樓上的四個題字惹人注目

這句話是告誡世人:來到這裡就是要反省自己平日裡行事的善惡。為人坦蕩的,城隍爺也會暗中保佑;如果行惡害人,那麼即使來這裡祈福,過了城隍廟的門,心中也會害怕萬分,後悔萬千。行惡的人只有立即改正,多做善事,這樣在來到城隍廟以後才會心安理得、祈福消災。所以“你來了麼”四個大字其實是倡導人們改邪歸正,無愧於心。

參考文獻:《墨子·號令》 墨子

《周易.泰封》 《易經》

《兩都賦序》 班固

《梁書.陸襄傳》 姚思廉

《說文解字》 許慎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