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條經典的天鵝形項鍊那嵌滿水晶的吊墜在女孩鎖骨間閃爍跳動時,誰會想到,這一粒粒璀璨的人工寶石,很可能來自廣西梧州?梧州,一座位於廣西東緣、有著2200年建城史的古老城市,曾經的“千年嶺南重鎮”、“百年兩廣商埠”,因緣際會之下,搖身一變成為“世界人工寶石之都”,全球每年70%以上的人工寶石原石從這裡出爐。

古城梧州:世界人工寶石之都

對許多人來說,“梧州”這個名字可能有些陌生。

梧州位於廣西東側省界與西江的交叉點,也是廣西距離廣州最近的一個城市,而就連廣州人也未必很瞭解這位“近鄰”。但倘若將時光回退,梧州城市名副其實的“嶺南重鎮”和“兩廣咽喉”。

梧州在地理位置上處於兩廣中心地帶,又是桂江、潯江和西江匯流之處,從這裡沿桂江可進入桂北、湖南,沿潯江及支流可深入桂西、貴州、雲南、越南,沿西江則可直達珠江三角洲,乃至揚帆海外。因此,自跨越南嶺的賀州古道在秦漢時期打通之後,梧州便備受中原王朝重視,在晚清被闢為通商口岸,各類新興行業迅速發展,到1905年前後,一躍成為廣西最大的工商業城市,“商業之盛,實為全桂之冠”,時人稱之為“小香港”。

後來,陸上交通網的不斷完善,令西江航運優勢節節衰減,梧州這座千年嶺南重鎮、百年兩廣商埠的輝煌,似乎都隨著西江的流水遠去了。儘管如此,天然的地理區位優勢和水上交通優勢,註定了梧州會迎來新的發展機會。

20世紀初起,隨著各種人工寶石和合成寶石材料被陸續研製出來,以普通金屬和人工寶石製造的時裝首飾在世界範圍大行其道,帶動了人造珠寶加工產業的興盛。

上世紀80年代,已是世界排名前三的珠寶加工和出口地的香港,開始將珠寶加工企業轉移到成本更為低廉的珠三角地區。梧州作為離粵港澳最近的廣西內河港口城市,被香港寶石製造商崔福明看中,他將寶石加工廠從廣州搬到梧州,與北環路小學合辦,以一間校辦工廠,拉開了梧州人工寶石產業的序幕。

這間校辦工廠在梧州做得風生水起,梧州由此被認定是一塊福地。緊隨崔福明之後,臺商、港商,甚至泰國、韓國、墨西哥、俄羅斯、印度、美國、意大利等國的珠寶商也陸續到梧州投資辦廠,慢慢地,梧州寶石加工在國際上開始小有名氣。

為什麼“世界人工寶石之都”的稱號不屬於最靠近香港地區的廣州、深圳,不屬於礦產資源豐富的肇慶、雲浮,也不屬於同屬西江水道體系的賀州或封開?

事實上,梧州集合了上述地區的優勢條件,在地理位置上是兩廣的中心地帶,在行政區劃上隸屬少數民族省區,同時享有西部大開發地區和甲類開放城市的多重優惠政策,勞動力和水電等能源價格則比珠三角要低廉得多。而且,梧州作為近代通商口岸在百年間創辦了一系列工廠,為梧州人留下了利用空餘時間從工廠接活回家做工的傳統,說是全民做工也不為過。

於是,需要大量勞動力的人工寶石加工業在梧州如魚得水,並悄然改變著這座城市。

古城梧州:世界人工寶石之都

1995年至2005年是梧州寶石產業自由發展的黃金時期,在外資寶石加工企業摸爬滾打了近十年的第一批梧州寶石工人,帶著從東家那裡學到的技術和經驗自己出來辦工廠,各種規模的寶石相關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從十幾家猛增至630多家。

“那時候的生意真是好做,訂單多得不得了,我辦的工廠請了80個人做打磨,每人每天能磨200粒,有時還是忙不完訂單。我2001年入行,到2005年已經賺了2套房子。”開出租國的霍師傅,當年就曾開辦過寶石加工廠。

當年,歐元區、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都呈現強勁增長的勢頭,對人工寶石飾品的需求也空前旺盛。

當時,梧州生產加工的人工寶石,頂級產品供應歐美市場,用來製作施華洛世奇等品牌的高檔飾品;中檔寶石銷往中東和泰國,裝飾富豪們的屋頂和牆壁;而低檔寶石則運往印度、東南亞等對廉價人工寶石需求量大的國家和地區。如此廣闊而多樣的全球市場,使梧州不同規模和檔次的人工寶石加工廠,都能在這條貿易鏈上分得一杯羹。

梧州的“步埠路”,是昔日著名的“寶石一條街”。上世紀90年代初,校辦工廠的形式已經無法滿足寶石產業發展的需求,崔福明便在步埠路開辦了梧州第一家人工寶石收發店——“崔氏寶石店”。不久,步埠路漸漸彙集了來自本地、香港、臺灣、四川、雲南,以及國外的寶石商人,日漸熱鬧興旺起來。

今天再從步埠路走過,耳邊聽到的是喧囂的市聲,而在十幾年前,這裡充斥的是寶石打磨機和切割機發出的刺耳轟鳴。沒有一個人能確切地說清楚,當年這裡有多少家和寶石產業相關的作坊,光是沿街看得見的鋪面就有200多家。

除了專業的寶石公司之外,步埠路上還曾有不少“兼職”商鋪和作坊:店裡售賣著各種日雜用品,店外掛上小黑板寫著收購寶石的信息;隨便走進一戶人家,這邊房間是正常的居家生活,那邊房間擺著幾臺寶石機,地上碼著一盒盒原料、粗坯和粘杆,砂輪飛轉間,儼然一個打磨車間。

就像是一場持續的全民化運動,梧州城30萬人口都在不同程度與人工寶石產業發生了關聯,這股產業浪潮在城市裡鋪開之後,又順勢延伸到周邊的鄉村。農民們學著城裡人的模樣,購置寶石機,從步埠路寶石商那裡領取原料,拿回家利用農閒時間打磨加工,然後將加工好的原石盛進塑料編織袋,再揹回步埠路,換取店主手中那一疊疊或薄或厚的鈔票。

古城梧州:世界人工寶石之都

梧州寶石城始建於2000年。當時,市政府為了改變梧州寶石產業散兵遊勇的狀態,決定興建一個大型的寶石交易專業市場,以取代散漫無序的寶石街。寶石城建成後,500多間商鋪很快就被租售一空,於是又有了寶石大廈。根據寶石辦的信息,目前梧州寶石城和寶石大廈內有近千家商鋪,年交易量可達1000億粒。

總體而言,寶石城和寶石大廈交易的商品大致分三類:原料、原石和首飾。

拿原料來說,梧州早期寶石加工原料以合成立方氧化鋯為主,兼有少量玻璃等。隨著技術的發展,又增加了人造剛玉、人造水晶、納米尖晶以及天然寶石等材料。至於原石,分類項就更多了,包括規格、款式、顏色等,一盤盤地陳列在櫥窗裡,看得人目不暇接,只覺得滿眼珠光寶氣。

寶石大廈裡還有一家規模頗大的電商平臺,一端連接多家寶石供應商,一端連接全球客戶。梧州不少寶石生產企業嚐到了電子商務的甜頭,都進入了商城平臺。

寶石城建好後到2008年之前,是梧州寶石產業最鼎盛的時期,從業人員超過10萬人,全市擁有寶石加工設備將近8萬臺,每年加工寶石總量超過60億粒,尺寸、外形統一,精度高,產品款式多達600多個,規格近1萬種,年產量佔全國80%、世界70%以上,由此贏得了“世界人工寶石之都”的稱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