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反叛和後突厥的桀驁不馴,才是武則天決心立李顯為太子的原因'

"

有人說武則天是唐王朝從能力到功績僅次於李世民的優秀帝王,我個人稍有不同意見。武則天稱帝后發生在營州的一場戰爭,就足以徹底暴露武則天的全部缺陷和不足。

【營州,與武周、燕、大唐滅亡都有一定關係】

唐朝的營州(現遼寧朝陽)是連通遼東和中原的關鍵區域,向南、向東可以遮蔽遼西走廊,向西、向北又可以壓制契丹、奚族等遊牧民族,盛唐時期的平盧軍節度使治所就設在營州,駐軍3.75萬人,一直是唐王朝東北地區的邊陲重鎮。

營州漢、胡雜居,唐高宗李治滅了高句麗之後,一批依附高句麗的靺鞨人也被安置在這裡。安史之亂時的安祿山、史思明,以及平叛大功臣之一李光弼都是營州人。

武則天稱帝初期,對內剷除異己及李唐皇族,對外連年出征以圖鞏固地位,而政治清洗造成的軍隊戰鬥力減退問題終於浮上水面,這就是發生在武則天稱帝6年後的契丹營州之亂。

"

有人說武則天是唐王朝從能力到功績僅次於李世民的優秀帝王,我個人稍有不同意見。武則天稱帝后發生在營州的一場戰爭,就足以徹底暴露武則天的全部缺陷和不足。

【營州,與武周、燕、大唐滅亡都有一定關係】

唐朝的營州(現遼寧朝陽)是連通遼東和中原的關鍵區域,向南、向東可以遮蔽遼西走廊,向西、向北又可以壓制契丹、奚族等遊牧民族,盛唐時期的平盧軍節度使治所就設在營州,駐軍3.75萬人,一直是唐王朝東北地區的邊陲重鎮。

營州漢、胡雜居,唐高宗李治滅了高句麗之後,一批依附高句麗的靺鞨人也被安置在這裡。安史之亂時的安祿山、史思明,以及平叛大功臣之一李光弼都是營州人。

武則天稱帝初期,對內剷除異己及李唐皇族,對外連年出征以圖鞏固地位,而政治清洗造成的軍隊戰鬥力減退問題終於浮上水面,這就是發生在武則天稱帝6年後的契丹營州之亂。

契丹反叛和後突厥的桀驁不馴,才是武則天決心立李顯為太子的原因

(現在的遼寧省朝陽市)

契丹源自東胡鮮卑,是營州當地的主要少數民族勢力,在李世民時期內附,並設立了松漠都督府,由契丹首領賜姓李負責統治,主要活動區域在營州以北。

由於武則天任命的營州都督對契丹有所苛待,加上發生災荒沒有賑濟,契丹人起兵反周,殺了營州都督,並攻佔了營州。

當時營州駐軍應該沒有盛唐時那麼多,但作為邊陲重鎮,至少也會有萬把人駐守,竟然毫無抵抗記錄的就被攻佔,雖然有契丹偷襲的原因,但不得不說武則天任命的都督是不合格的。

"

有人說武則天是唐王朝從能力到功績僅次於李世民的優秀帝王,我個人稍有不同意見。武則天稱帝后發生在營州的一場戰爭,就足以徹底暴露武則天的全部缺陷和不足。

【營州,與武周、燕、大唐滅亡都有一定關係】

唐朝的營州(現遼寧朝陽)是連通遼東和中原的關鍵區域,向南、向東可以遮蔽遼西走廊,向西、向北又可以壓制契丹、奚族等遊牧民族,盛唐時期的平盧軍節度使治所就設在營州,駐軍3.75萬人,一直是唐王朝東北地區的邊陲重鎮。

營州漢、胡雜居,唐高宗李治滅了高句麗之後,一批依附高句麗的靺鞨人也被安置在這裡。安史之亂時的安祿山、史思明,以及平叛大功臣之一李光弼都是營州人。

武則天稱帝初期,對內剷除異己及李唐皇族,對外連年出征以圖鞏固地位,而政治清洗造成的軍隊戰鬥力減退問題終於浮上水面,這就是發生在武則天稱帝6年後的契丹營州之亂。

契丹反叛和後突厥的桀驁不馴,才是武則天決心立李顯為太子的原因

(現在的遼寧省朝陽市)

契丹源自東胡鮮卑,是營州當地的主要少數民族勢力,在李世民時期內附,並設立了松漠都督府,由契丹首領賜姓李負責統治,主要活動區域在營州以北。

由於武則天任命的營州都督對契丹有所苛待,加上發生災荒沒有賑濟,契丹人起兵反周,殺了營州都督,並攻佔了營州。

當時營州駐軍應該沒有盛唐時那麼多,但作為邊陲重鎮,至少也會有萬把人駐守,竟然毫無抵抗記錄的就被攻佔,雖然有契丹偷襲的原因,但不得不說武則天任命的都督是不合格的。

契丹反叛和後突厥的桀驁不馴,才是武則天決心立李顯為太子的原因

(唐時的契丹,還只是依附唐王朝的小族群)

【小事變大事,大事變亂事】

事情開始的時候並不嚴重,契丹實力並不強,在內附的各個勢力當中也算是安分守己,與唐王朝的關係一直比較融洽。武則天當時剛剛把西北吐蕃一線局勢勉強控制住,北方蒙古高原後突厥興起後又屢次大舉入侵中原,正為四處用兵忙的焦頭爛額,對契丹叛亂除了武力鎮壓之外,派個大臣去爭取政治解決可能效果更好。

這裡要說一下武則天的小心眼,幾年前徐敬業起兵反武,武則天挖了他爺爺李績的墳還取消了李績的賜姓;這次契丹反叛又把契丹人的首領李盡忠改名李盡滅,孫萬榮改名孫萬斬,就如小孩子吵架給人起外號一樣。刑場殺人堵嘴就是起源於武則天,武則天捱罵了就會挖人祖墳,監斬官為了少一些麻煩,索性把犯人嘴堵上。

這次契丹作亂,武則天體現了她一貫的強硬作風,派了二十八個將領率軍討伐,結果被契丹人誘敵深入,輕敵的武周軍幾乎全軍覆滅,兩員大將被俘;

"

有人說武則天是唐王朝從能力到功績僅次於李世民的優秀帝王,我個人稍有不同意見。武則天稱帝后發生在營州的一場戰爭,就足以徹底暴露武則天的全部缺陷和不足。

【營州,與武周、燕、大唐滅亡都有一定關係】

唐朝的營州(現遼寧朝陽)是連通遼東和中原的關鍵區域,向南、向東可以遮蔽遼西走廊,向西、向北又可以壓制契丹、奚族等遊牧民族,盛唐時期的平盧軍節度使治所就設在營州,駐軍3.75萬人,一直是唐王朝東北地區的邊陲重鎮。

營州漢、胡雜居,唐高宗李治滅了高句麗之後,一批依附高句麗的靺鞨人也被安置在這裡。安史之亂時的安祿山、史思明,以及平叛大功臣之一李光弼都是營州人。

武則天稱帝初期,對內剷除異己及李唐皇族,對外連年出征以圖鞏固地位,而政治清洗造成的軍隊戰鬥力減退問題終於浮上水面,這就是發生在武則天稱帝6年後的契丹營州之亂。

契丹反叛和後突厥的桀驁不馴,才是武則天決心立李顯為太子的原因

(現在的遼寧省朝陽市)

契丹源自東胡鮮卑,是營州當地的主要少數民族勢力,在李世民時期內附,並設立了松漠都督府,由契丹首領賜姓李負責統治,主要活動區域在營州以北。

由於武則天任命的營州都督對契丹有所苛待,加上發生災荒沒有賑濟,契丹人起兵反周,殺了營州都督,並攻佔了營州。

當時營州駐軍應該沒有盛唐時那麼多,但作為邊陲重鎮,至少也會有萬把人駐守,竟然毫無抵抗記錄的就被攻佔,雖然有契丹偷襲的原因,但不得不說武則天任命的都督是不合格的。

契丹反叛和後突厥的桀驁不馴,才是武則天決心立李顯為太子的原因

(唐時的契丹,還只是依附唐王朝的小族群)

【小事變大事,大事變亂事】

事情開始的時候並不嚴重,契丹實力並不強,在內附的各個勢力當中也算是安分守己,與唐王朝的關係一直比較融洽。武則天當時剛剛把西北吐蕃一線局勢勉強控制住,北方蒙古高原後突厥興起後又屢次大舉入侵中原,正為四處用兵忙的焦頭爛額,對契丹叛亂除了武力鎮壓之外,派個大臣去爭取政治解決可能效果更好。

這裡要說一下武則天的小心眼,幾年前徐敬業起兵反武,武則天挖了他爺爺李績的墳還取消了李績的賜姓;這次契丹反叛又把契丹人的首領李盡忠改名李盡滅,孫萬榮改名孫萬斬,就如小孩子吵架給人起外號一樣。刑場殺人堵嘴就是起源於武則天,武則天捱罵了就會挖人祖墳,監斬官為了少一些麻煩,索性把犯人嘴堵上。

這次契丹作亂,武則天體現了她一貫的強硬作風,派了二十八個將領率軍討伐,結果被契丹人誘敵深入,輕敵的武周軍幾乎全軍覆滅,兩員大將被俘;

契丹反叛和後突厥的桀驁不馴,才是武則天決心立李顯為太子的原因

武則天果然是個堅決的人,再次廣徵兵馬討伐契丹,在第二年派了18萬(一說7萬)大軍,領軍將領之一是名將王孝傑。結果,武周軍其他將領畏敵不前,王孝傑孤軍奮戰又是全軍覆滅,“孝傑既無後繼,為賊所乘,營中潰亂,孝傑墮谷而死,兵士為賊所殺及奔踐而死殆盡。”這位曾大破吐蕃、收復安西四鎮的一代名將竟然就此隕落;

再次失利的武則天繼續加派了20萬(一說30萬)兵馬,並任命她的侄子武懿宗為統帥,(之前還有武三思和武攸宜另外兩個侄子是二線軍隊統帥,也不知道武則天哪來這麼多侄子),武懿宗嚴刑逼供是把好手,這方面當時僅次於周興、來俊臣,哪裡會帶兵打仗,不戰而退,損失了大量的糧草物資。之後還大殺被脅迫的當地百姓,要把從賊的河北百姓“盡族誅之”。

"

有人說武則天是唐王朝從能力到功績僅次於李世民的優秀帝王,我個人稍有不同意見。武則天稱帝后發生在營州的一場戰爭,就足以徹底暴露武則天的全部缺陷和不足。

【營州,與武周、燕、大唐滅亡都有一定關係】

唐朝的營州(現遼寧朝陽)是連通遼東和中原的關鍵區域,向南、向東可以遮蔽遼西走廊,向西、向北又可以壓制契丹、奚族等遊牧民族,盛唐時期的平盧軍節度使治所就設在營州,駐軍3.75萬人,一直是唐王朝東北地區的邊陲重鎮。

營州漢、胡雜居,唐高宗李治滅了高句麗之後,一批依附高句麗的靺鞨人也被安置在這裡。安史之亂時的安祿山、史思明,以及平叛大功臣之一李光弼都是營州人。

武則天稱帝初期,對內剷除異己及李唐皇族,對外連年出征以圖鞏固地位,而政治清洗造成的軍隊戰鬥力減退問題終於浮上水面,這就是發生在武則天稱帝6年後的契丹營州之亂。

契丹反叛和後突厥的桀驁不馴,才是武則天決心立李顯為太子的原因

(現在的遼寧省朝陽市)

契丹源自東胡鮮卑,是營州當地的主要少數民族勢力,在李世民時期內附,並設立了松漠都督府,由契丹首領賜姓李負責統治,主要活動區域在營州以北。

由於武則天任命的營州都督對契丹有所苛待,加上發生災荒沒有賑濟,契丹人起兵反周,殺了營州都督,並攻佔了營州。

當時營州駐軍應該沒有盛唐時那麼多,但作為邊陲重鎮,至少也會有萬把人駐守,竟然毫無抵抗記錄的就被攻佔,雖然有契丹偷襲的原因,但不得不說武則天任命的都督是不合格的。

契丹反叛和後突厥的桀驁不馴,才是武則天決心立李顯為太子的原因

(唐時的契丹,還只是依附唐王朝的小族群)

【小事變大事,大事變亂事】

事情開始的時候並不嚴重,契丹實力並不強,在內附的各個勢力當中也算是安分守己,與唐王朝的關係一直比較融洽。武則天當時剛剛把西北吐蕃一線局勢勉強控制住,北方蒙古高原後突厥興起後又屢次大舉入侵中原,正為四處用兵忙的焦頭爛額,對契丹叛亂除了武力鎮壓之外,派個大臣去爭取政治解決可能效果更好。

這裡要說一下武則天的小心眼,幾年前徐敬業起兵反武,武則天挖了他爺爺李績的墳還取消了李績的賜姓;這次契丹反叛又把契丹人的首領李盡忠改名李盡滅,孫萬榮改名孫萬斬,就如小孩子吵架給人起外號一樣。刑場殺人堵嘴就是起源於武則天,武則天捱罵了就會挖人祖墳,監斬官為了少一些麻煩,索性把犯人嘴堵上。

這次契丹作亂,武則天體現了她一貫的強硬作風,派了二十八個將領率軍討伐,結果被契丹人誘敵深入,輕敵的武周軍幾乎全軍覆滅,兩員大將被俘;

契丹反叛和後突厥的桀驁不馴,才是武則天決心立李顯為太子的原因

武則天果然是個堅決的人,再次廣徵兵馬討伐契丹,在第二年派了18萬(一說7萬)大軍,領軍將領之一是名將王孝傑。結果,武周軍其他將領畏敵不前,王孝傑孤軍奮戰又是全軍覆滅,“孝傑既無後繼,為賊所乘,營中潰亂,孝傑墮谷而死,兵士為賊所殺及奔踐而死殆盡。”這位曾大破吐蕃、收復安西四鎮的一代名將竟然就此隕落;

再次失利的武則天繼續加派了20萬(一說30萬)兵馬,並任命她的侄子武懿宗為統帥,(之前還有武三思和武攸宜另外兩個侄子是二線軍隊統帥,也不知道武則天哪來這麼多侄子),武懿宗嚴刑逼供是把好手,這方面當時僅次於周興、來俊臣,哪裡會帶兵打仗,不戰而退,損失了大量的糧草物資。之後還大殺被脅迫的當地百姓,要把從賊的河北百姓“盡族誅之”。

契丹反叛和後突厥的桀驁不馴,才是武則天決心立李顯為太子的原因

(契丹騎兵)

第一次武則天派了多少人不知道,就算10萬吧,(《舊唐書》中有一句,說“將兵百萬討之”,不合常理,暫不採納),加上後來的18萬和20萬,48萬大軍竟然還是拿不下一個小小的契丹,這些軍隊估計已經超過了契丹當時的人口數量,契丹在唐初有兵力4.3萬人,人口估計不過幾十萬。

唐軍以前都是以少對多,現在兵力多了,仗卻打得越來越窩囊,變成武周軍之後就是這個德行。總之,在武則天的英明領導和舉賢不避親的用人原則下,契丹反叛——逐漸擴大了,“攻陷冀州,殺刺史陸寶積,屠官吏子女數千人”

"

有人說武則天是唐王朝從能力到功績僅次於李世民的優秀帝王,我個人稍有不同意見。武則天稱帝后發生在營州的一場戰爭,就足以徹底暴露武則天的全部缺陷和不足。

【營州,與武周、燕、大唐滅亡都有一定關係】

唐朝的營州(現遼寧朝陽)是連通遼東和中原的關鍵區域,向南、向東可以遮蔽遼西走廊,向西、向北又可以壓制契丹、奚族等遊牧民族,盛唐時期的平盧軍節度使治所就設在營州,駐軍3.75萬人,一直是唐王朝東北地區的邊陲重鎮。

營州漢、胡雜居,唐高宗李治滅了高句麗之後,一批依附高句麗的靺鞨人也被安置在這裡。安史之亂時的安祿山、史思明,以及平叛大功臣之一李光弼都是營州人。

武則天稱帝初期,對內剷除異己及李唐皇族,對外連年出征以圖鞏固地位,而政治清洗造成的軍隊戰鬥力減退問題終於浮上水面,這就是發生在武則天稱帝6年後的契丹營州之亂。

契丹反叛和後突厥的桀驁不馴,才是武則天決心立李顯為太子的原因

(現在的遼寧省朝陽市)

契丹源自東胡鮮卑,是營州當地的主要少數民族勢力,在李世民時期內附,並設立了松漠都督府,由契丹首領賜姓李負責統治,主要活動區域在營州以北。

由於武則天任命的營州都督對契丹有所苛待,加上發生災荒沒有賑濟,契丹人起兵反周,殺了營州都督,並攻佔了營州。

當時營州駐軍應該沒有盛唐時那麼多,但作為邊陲重鎮,至少也會有萬把人駐守,竟然毫無抵抗記錄的就被攻佔,雖然有契丹偷襲的原因,但不得不說武則天任命的都督是不合格的。

契丹反叛和後突厥的桀驁不馴,才是武則天決心立李顯為太子的原因

(唐時的契丹,還只是依附唐王朝的小族群)

【小事變大事,大事變亂事】

事情開始的時候並不嚴重,契丹實力並不強,在內附的各個勢力當中也算是安分守己,與唐王朝的關係一直比較融洽。武則天當時剛剛把西北吐蕃一線局勢勉強控制住,北方蒙古高原後突厥興起後又屢次大舉入侵中原,正為四處用兵忙的焦頭爛額,對契丹叛亂除了武力鎮壓之外,派個大臣去爭取政治解決可能效果更好。

這裡要說一下武則天的小心眼,幾年前徐敬業起兵反武,武則天挖了他爺爺李績的墳還取消了李績的賜姓;這次契丹反叛又把契丹人的首領李盡忠改名李盡滅,孫萬榮改名孫萬斬,就如小孩子吵架給人起外號一樣。刑場殺人堵嘴就是起源於武則天,武則天捱罵了就會挖人祖墳,監斬官為了少一些麻煩,索性把犯人嘴堵上。

這次契丹作亂,武則天體現了她一貫的強硬作風,派了二十八個將領率軍討伐,結果被契丹人誘敵深入,輕敵的武周軍幾乎全軍覆滅,兩員大將被俘;

契丹反叛和後突厥的桀驁不馴,才是武則天決心立李顯為太子的原因

武則天果然是個堅決的人,再次廣徵兵馬討伐契丹,在第二年派了18萬(一說7萬)大軍,領軍將領之一是名將王孝傑。結果,武周軍其他將領畏敵不前,王孝傑孤軍奮戰又是全軍覆滅,“孝傑既無後繼,為賊所乘,營中潰亂,孝傑墮谷而死,兵士為賊所殺及奔踐而死殆盡。”這位曾大破吐蕃、收復安西四鎮的一代名將竟然就此隕落;

再次失利的武則天繼續加派了20萬(一說30萬)兵馬,並任命她的侄子武懿宗為統帥,(之前還有武三思和武攸宜另外兩個侄子是二線軍隊統帥,也不知道武則天哪來這麼多侄子),武懿宗嚴刑逼供是把好手,這方面當時僅次於周興、來俊臣,哪裡會帶兵打仗,不戰而退,損失了大量的糧草物資。之後還大殺被脅迫的當地百姓,要把從賊的河北百姓“盡族誅之”。

契丹反叛和後突厥的桀驁不馴,才是武則天決心立李顯為太子的原因

(契丹騎兵)

第一次武則天派了多少人不知道,就算10萬吧,(《舊唐書》中有一句,說“將兵百萬討之”,不合常理,暫不採納),加上後來的18萬和20萬,48萬大軍竟然還是拿不下一個小小的契丹,這些軍隊估計已經超過了契丹當時的人口數量,契丹在唐初有兵力4.3萬人,人口估計不過幾十萬。

唐軍以前都是以少對多,現在兵力多了,仗卻打得越來越窩囊,變成武周軍之後就是這個德行。總之,在武則天的英明領導和舉賢不避親的用人原則下,契丹反叛——逐漸擴大了,“攻陷冀州,殺刺史陸寶積,屠官吏子女數千人”

契丹反叛和後突厥的桀驁不馴,才是武則天決心立李顯為太子的原因

(契丹)

【本來是國內的事情,武則天卻把後突厥扯了進來】

這時武則天進退兩難,再出徵就至少要徵集50萬大軍了,這可是標準的窮兵黷武。

但仗還是要打的,正好剛剛在北方大舉入侵的後突厥來人了,這個勢力在武則天政治清洗中大大受益,不少原來能征善戰的軍中將領都被武則天砍了腦袋,失去了壓制的後突厥人才得以重新統一蒙古高原,並重建突厥汗國,史稱後突厥。

這時的突厥人已經基本上恢復了當年頡利可汗時的實力,“控弦四十萬”,幾年前入侵中原“殺掠人吏”,武則天曾經派她的面首,那個和尚薛懷義領軍抵禦突厥人的入侵,沒遇到突厥人,薛懷義溜達一圈就回來了。

"

有人說武則天是唐王朝從能力到功績僅次於李世民的優秀帝王,我個人稍有不同意見。武則天稱帝后發生在營州的一場戰爭,就足以徹底暴露武則天的全部缺陷和不足。

【營州,與武周、燕、大唐滅亡都有一定關係】

唐朝的營州(現遼寧朝陽)是連通遼東和中原的關鍵區域,向南、向東可以遮蔽遼西走廊,向西、向北又可以壓制契丹、奚族等遊牧民族,盛唐時期的平盧軍節度使治所就設在營州,駐軍3.75萬人,一直是唐王朝東北地區的邊陲重鎮。

營州漢、胡雜居,唐高宗李治滅了高句麗之後,一批依附高句麗的靺鞨人也被安置在這裡。安史之亂時的安祿山、史思明,以及平叛大功臣之一李光弼都是營州人。

武則天稱帝初期,對內剷除異己及李唐皇族,對外連年出征以圖鞏固地位,而政治清洗造成的軍隊戰鬥力減退問題終於浮上水面,這就是發生在武則天稱帝6年後的契丹營州之亂。

契丹反叛和後突厥的桀驁不馴,才是武則天決心立李顯為太子的原因

(現在的遼寧省朝陽市)

契丹源自東胡鮮卑,是營州當地的主要少數民族勢力,在李世民時期內附,並設立了松漠都督府,由契丹首領賜姓李負責統治,主要活動區域在營州以北。

由於武則天任命的營州都督對契丹有所苛待,加上發生災荒沒有賑濟,契丹人起兵反周,殺了營州都督,並攻佔了營州。

當時營州駐軍應該沒有盛唐時那麼多,但作為邊陲重鎮,至少也會有萬把人駐守,竟然毫無抵抗記錄的就被攻佔,雖然有契丹偷襲的原因,但不得不說武則天任命的都督是不合格的。

契丹反叛和後突厥的桀驁不馴,才是武則天決心立李顯為太子的原因

(唐時的契丹,還只是依附唐王朝的小族群)

【小事變大事,大事變亂事】

事情開始的時候並不嚴重,契丹實力並不強,在內附的各個勢力當中也算是安分守己,與唐王朝的關係一直比較融洽。武則天當時剛剛把西北吐蕃一線局勢勉強控制住,北方蒙古高原後突厥興起後又屢次大舉入侵中原,正為四處用兵忙的焦頭爛額,對契丹叛亂除了武力鎮壓之外,派個大臣去爭取政治解決可能效果更好。

這裡要說一下武則天的小心眼,幾年前徐敬業起兵反武,武則天挖了他爺爺李績的墳還取消了李績的賜姓;這次契丹反叛又把契丹人的首領李盡忠改名李盡滅,孫萬榮改名孫萬斬,就如小孩子吵架給人起外號一樣。刑場殺人堵嘴就是起源於武則天,武則天捱罵了就會挖人祖墳,監斬官為了少一些麻煩,索性把犯人嘴堵上。

這次契丹作亂,武則天體現了她一貫的強硬作風,派了二十八個將領率軍討伐,結果被契丹人誘敵深入,輕敵的武周軍幾乎全軍覆滅,兩員大將被俘;

契丹反叛和後突厥的桀驁不馴,才是武則天決心立李顯為太子的原因

武則天果然是個堅決的人,再次廣徵兵馬討伐契丹,在第二年派了18萬(一說7萬)大軍,領軍將領之一是名將王孝傑。結果,武周軍其他將領畏敵不前,王孝傑孤軍奮戰又是全軍覆滅,“孝傑既無後繼,為賊所乘,營中潰亂,孝傑墮谷而死,兵士為賊所殺及奔踐而死殆盡。”這位曾大破吐蕃、收復安西四鎮的一代名將竟然就此隕落;

再次失利的武則天繼續加派了20萬(一說30萬)兵馬,並任命她的侄子武懿宗為統帥,(之前還有武三思和武攸宜另外兩個侄子是二線軍隊統帥,也不知道武則天哪來這麼多侄子),武懿宗嚴刑逼供是把好手,這方面當時僅次於周興、來俊臣,哪裡會帶兵打仗,不戰而退,損失了大量的糧草物資。之後還大殺被脅迫的當地百姓,要把從賊的河北百姓“盡族誅之”。

契丹反叛和後突厥的桀驁不馴,才是武則天決心立李顯為太子的原因

(契丹騎兵)

第一次武則天派了多少人不知道,就算10萬吧,(《舊唐書》中有一句,說“將兵百萬討之”,不合常理,暫不採納),加上後來的18萬和20萬,48萬大軍竟然還是拿不下一個小小的契丹,這些軍隊估計已經超過了契丹當時的人口數量,契丹在唐初有兵力4.3萬人,人口估計不過幾十萬。

唐軍以前都是以少對多,現在兵力多了,仗卻打得越來越窩囊,變成武周軍之後就是這個德行。總之,在武則天的英明領導和舉賢不避親的用人原則下,契丹反叛——逐漸擴大了,“攻陷冀州,殺刺史陸寶積,屠官吏子女數千人”

契丹反叛和後突厥的桀驁不馴,才是武則天決心立李顯為太子的原因

(契丹)

【本來是國內的事情,武則天卻把後突厥扯了進來】

這時武則天進退兩難,再出徵就至少要徵集50萬大軍了,這可是標準的窮兵黷武。

但仗還是要打的,正好剛剛在北方大舉入侵的後突厥來人了,這個勢力在武則天政治清洗中大大受益,不少原來能征善戰的軍中將領都被武則天砍了腦袋,失去了壓制的後突厥人才得以重新統一蒙古高原,並重建突厥汗國,史稱後突厥。

這時的突厥人已經基本上恢復了當年頡利可汗時的實力,“控弦四十萬”,幾年前入侵中原“殺掠人吏”,武則天曾經派她的面首,那個和尚薛懷義領軍抵禦突厥人的入侵,沒遇到突厥人,薛懷義溜達一圈就回來了。

契丹反叛和後突厥的桀驁不馴,才是武則天決心立李顯為太子的原因

(唐代僧人石像)

之後後突厥兩次入朝稱臣,武則天面子有了就很是喜歡,忘記了後突厥剛剛入侵中原的事情,連續給後突厥可汗封官進爵。而後突厥不滿足於偶爾入侵中原劫掠,不知從哪裡學會了訛詐比用刀子搶效率更高。於是,開始和武則天談起了條件,滿足了這些條件,突厥人可以幫助武周消滅契丹叛亂。

武則天這時表現出一個政治家的“老練”和“睿智”,使得突厥人迅速出兵,攻擊了契丹大本營松漠都督府,“盡獲其家口,(後突厥可汗)默啜自此兵眾漸盛”。契丹人腹背受敵,大本營又被攻陷,兩個首領一個病死一個被手下殺死,武則天用了一年幾個月才得以平定了這次契丹反叛。

但契丹人除了死掉的和被後突厥掠走的,剩餘的人也都投奔了後突厥。這仗打完了,松漠都督府也沒有存在意義了,被取消建制,後來開元年間契丹人脫離後突厥重新投唐,松漠都督府才又一次設立。

"

有人說武則天是唐王朝從能力到功績僅次於李世民的優秀帝王,我個人稍有不同意見。武則天稱帝后發生在營州的一場戰爭,就足以徹底暴露武則天的全部缺陷和不足。

【營州,與武周、燕、大唐滅亡都有一定關係】

唐朝的營州(現遼寧朝陽)是連通遼東和中原的關鍵區域,向南、向東可以遮蔽遼西走廊,向西、向北又可以壓制契丹、奚族等遊牧民族,盛唐時期的平盧軍節度使治所就設在營州,駐軍3.75萬人,一直是唐王朝東北地區的邊陲重鎮。

營州漢、胡雜居,唐高宗李治滅了高句麗之後,一批依附高句麗的靺鞨人也被安置在這裡。安史之亂時的安祿山、史思明,以及平叛大功臣之一李光弼都是營州人。

武則天稱帝初期,對內剷除異己及李唐皇族,對外連年出征以圖鞏固地位,而政治清洗造成的軍隊戰鬥力減退問題終於浮上水面,這就是發生在武則天稱帝6年後的契丹營州之亂。

契丹反叛和後突厥的桀驁不馴,才是武則天決心立李顯為太子的原因

(現在的遼寧省朝陽市)

契丹源自東胡鮮卑,是營州當地的主要少數民族勢力,在李世民時期內附,並設立了松漠都督府,由契丹首領賜姓李負責統治,主要活動區域在營州以北。

由於武則天任命的營州都督對契丹有所苛待,加上發生災荒沒有賑濟,契丹人起兵反周,殺了營州都督,並攻佔了營州。

當時營州駐軍應該沒有盛唐時那麼多,但作為邊陲重鎮,至少也會有萬把人駐守,竟然毫無抵抗記錄的就被攻佔,雖然有契丹偷襲的原因,但不得不說武則天任命的都督是不合格的。

契丹反叛和後突厥的桀驁不馴,才是武則天決心立李顯為太子的原因

(唐時的契丹,還只是依附唐王朝的小族群)

【小事變大事,大事變亂事】

事情開始的時候並不嚴重,契丹實力並不強,在內附的各個勢力當中也算是安分守己,與唐王朝的關係一直比較融洽。武則天當時剛剛把西北吐蕃一線局勢勉強控制住,北方蒙古高原後突厥興起後又屢次大舉入侵中原,正為四處用兵忙的焦頭爛額,對契丹叛亂除了武力鎮壓之外,派個大臣去爭取政治解決可能效果更好。

這裡要說一下武則天的小心眼,幾年前徐敬業起兵反武,武則天挖了他爺爺李績的墳還取消了李績的賜姓;這次契丹反叛又把契丹人的首領李盡忠改名李盡滅,孫萬榮改名孫萬斬,就如小孩子吵架給人起外號一樣。刑場殺人堵嘴就是起源於武則天,武則天捱罵了就會挖人祖墳,監斬官為了少一些麻煩,索性把犯人嘴堵上。

這次契丹作亂,武則天體現了她一貫的強硬作風,派了二十八個將領率軍討伐,結果被契丹人誘敵深入,輕敵的武周軍幾乎全軍覆滅,兩員大將被俘;

契丹反叛和後突厥的桀驁不馴,才是武則天決心立李顯為太子的原因

武則天果然是個堅決的人,再次廣徵兵馬討伐契丹,在第二年派了18萬(一說7萬)大軍,領軍將領之一是名將王孝傑。結果,武周軍其他將領畏敵不前,王孝傑孤軍奮戰又是全軍覆滅,“孝傑既無後繼,為賊所乘,營中潰亂,孝傑墮谷而死,兵士為賊所殺及奔踐而死殆盡。”這位曾大破吐蕃、收復安西四鎮的一代名將竟然就此隕落;

再次失利的武則天繼續加派了20萬(一說30萬)兵馬,並任命她的侄子武懿宗為統帥,(之前還有武三思和武攸宜另外兩個侄子是二線軍隊統帥,也不知道武則天哪來這麼多侄子),武懿宗嚴刑逼供是把好手,這方面當時僅次於周興、來俊臣,哪裡會帶兵打仗,不戰而退,損失了大量的糧草物資。之後還大殺被脅迫的當地百姓,要把從賊的河北百姓“盡族誅之”。

契丹反叛和後突厥的桀驁不馴,才是武則天決心立李顯為太子的原因

(契丹騎兵)

第一次武則天派了多少人不知道,就算10萬吧,(《舊唐書》中有一句,說“將兵百萬討之”,不合常理,暫不採納),加上後來的18萬和20萬,48萬大軍竟然還是拿不下一個小小的契丹,這些軍隊估計已經超過了契丹當時的人口數量,契丹在唐初有兵力4.3萬人,人口估計不過幾十萬。

唐軍以前都是以少對多,現在兵力多了,仗卻打得越來越窩囊,變成武周軍之後就是這個德行。總之,在武則天的英明領導和舉賢不避親的用人原則下,契丹反叛——逐漸擴大了,“攻陷冀州,殺刺史陸寶積,屠官吏子女數千人”

契丹反叛和後突厥的桀驁不馴,才是武則天決心立李顯為太子的原因

(契丹)

【本來是國內的事情,武則天卻把後突厥扯了進來】

這時武則天進退兩難,再出徵就至少要徵集50萬大軍了,這可是標準的窮兵黷武。

但仗還是要打的,正好剛剛在北方大舉入侵的後突厥來人了,這個勢力在武則天政治清洗中大大受益,不少原來能征善戰的軍中將領都被武則天砍了腦袋,失去了壓制的後突厥人才得以重新統一蒙古高原,並重建突厥汗國,史稱後突厥。

這時的突厥人已經基本上恢復了當年頡利可汗時的實力,“控弦四十萬”,幾年前入侵中原“殺掠人吏”,武則天曾經派她的面首,那個和尚薛懷義領軍抵禦突厥人的入侵,沒遇到突厥人,薛懷義溜達一圈就回來了。

契丹反叛和後突厥的桀驁不馴,才是武則天決心立李顯為太子的原因

(唐代僧人石像)

之後後突厥兩次入朝稱臣,武則天面子有了就很是喜歡,忘記了後突厥剛剛入侵中原的事情,連續給後突厥可汗封官進爵。而後突厥不滿足於偶爾入侵中原劫掠,不知從哪裡學會了訛詐比用刀子搶效率更高。於是,開始和武則天談起了條件,滿足了這些條件,突厥人可以幫助武周消滅契丹叛亂。

武則天這時表現出一個政治家的“老練”和“睿智”,使得突厥人迅速出兵,攻擊了契丹大本營松漠都督府,“盡獲其家口,(後突厥可汗)默啜自此兵眾漸盛”。契丹人腹背受敵,大本營又被攻陷,兩個首領一個病死一個被手下殺死,武則天用了一年幾個月才得以平定了這次契丹反叛。

但契丹人除了死掉的和被後突厥掠走的,剩餘的人也都投奔了後突厥。這仗打完了,松漠都督府也沒有存在意義了,被取消建制,後來開元年間契丹人脫離後突厥重新投唐,松漠都督府才又一次設立。

契丹反叛和後突厥的桀驁不馴,才是武則天決心立李顯為太子的原因

(契丹)

有功之臣的後突厥覺得自己付出了很多,但收穫很少。於是,繼續和武則天提要求、講條件,後突厥可汗請求當武則天的乾兒子,並要把自己的女兒嫁給李唐的親王。

這些都是表面的條件,真正的要求是索要原來李治時期投降唐王朝的原東突厥人口,並索要大批農具和種子。

武則天開始沒同意,後突厥怨恨就扣下了武則天的使者。不知道是畏懼後突厥的實力強大,還是武則天具有國際主義精神,武則天這次就不再堅持下去了,同意了後突厥的條件,把投靠唐王朝的數千帳東突厥人口驅逐出境,並一起送了“種子四萬餘碩、農器三千事”,還包括大批鐵器和布帛。

後突厥開始進入農耕遊牧混合經濟,日益強盛起來。

"

有人說武則天是唐王朝從能力到功績僅次於李世民的優秀帝王,我個人稍有不同意見。武則天稱帝后發生在營州的一場戰爭,就足以徹底暴露武則天的全部缺陷和不足。

【營州,與武周、燕、大唐滅亡都有一定關係】

唐朝的營州(現遼寧朝陽)是連通遼東和中原的關鍵區域,向南、向東可以遮蔽遼西走廊,向西、向北又可以壓制契丹、奚族等遊牧民族,盛唐時期的平盧軍節度使治所就設在營州,駐軍3.75萬人,一直是唐王朝東北地區的邊陲重鎮。

營州漢、胡雜居,唐高宗李治滅了高句麗之後,一批依附高句麗的靺鞨人也被安置在這裡。安史之亂時的安祿山、史思明,以及平叛大功臣之一李光弼都是營州人。

武則天稱帝初期,對內剷除異己及李唐皇族,對外連年出征以圖鞏固地位,而政治清洗造成的軍隊戰鬥力減退問題終於浮上水面,這就是發生在武則天稱帝6年後的契丹營州之亂。

契丹反叛和後突厥的桀驁不馴,才是武則天決心立李顯為太子的原因

(現在的遼寧省朝陽市)

契丹源自東胡鮮卑,是營州當地的主要少數民族勢力,在李世民時期內附,並設立了松漠都督府,由契丹首領賜姓李負責統治,主要活動區域在營州以北。

由於武則天任命的營州都督對契丹有所苛待,加上發生災荒沒有賑濟,契丹人起兵反周,殺了營州都督,並攻佔了營州。

當時營州駐軍應該沒有盛唐時那麼多,但作為邊陲重鎮,至少也會有萬把人駐守,竟然毫無抵抗記錄的就被攻佔,雖然有契丹偷襲的原因,但不得不說武則天任命的都督是不合格的。

契丹反叛和後突厥的桀驁不馴,才是武則天決心立李顯為太子的原因

(唐時的契丹,還只是依附唐王朝的小族群)

【小事變大事,大事變亂事】

事情開始的時候並不嚴重,契丹實力並不強,在內附的各個勢力當中也算是安分守己,與唐王朝的關係一直比較融洽。武則天當時剛剛把西北吐蕃一線局勢勉強控制住,北方蒙古高原後突厥興起後又屢次大舉入侵中原,正為四處用兵忙的焦頭爛額,對契丹叛亂除了武力鎮壓之外,派個大臣去爭取政治解決可能效果更好。

這裡要說一下武則天的小心眼,幾年前徐敬業起兵反武,武則天挖了他爺爺李績的墳還取消了李績的賜姓;這次契丹反叛又把契丹人的首領李盡忠改名李盡滅,孫萬榮改名孫萬斬,就如小孩子吵架給人起外號一樣。刑場殺人堵嘴就是起源於武則天,武則天捱罵了就會挖人祖墳,監斬官為了少一些麻煩,索性把犯人嘴堵上。

這次契丹作亂,武則天體現了她一貫的強硬作風,派了二十八個將領率軍討伐,結果被契丹人誘敵深入,輕敵的武周軍幾乎全軍覆滅,兩員大將被俘;

契丹反叛和後突厥的桀驁不馴,才是武則天決心立李顯為太子的原因

武則天果然是個堅決的人,再次廣徵兵馬討伐契丹,在第二年派了18萬(一說7萬)大軍,領軍將領之一是名將王孝傑。結果,武周軍其他將領畏敵不前,王孝傑孤軍奮戰又是全軍覆滅,“孝傑既無後繼,為賊所乘,營中潰亂,孝傑墮谷而死,兵士為賊所殺及奔踐而死殆盡。”這位曾大破吐蕃、收復安西四鎮的一代名將竟然就此隕落;

再次失利的武則天繼續加派了20萬(一說30萬)兵馬,並任命她的侄子武懿宗為統帥,(之前還有武三思和武攸宜另外兩個侄子是二線軍隊統帥,也不知道武則天哪來這麼多侄子),武懿宗嚴刑逼供是把好手,這方面當時僅次於周興、來俊臣,哪裡會帶兵打仗,不戰而退,損失了大量的糧草物資。之後還大殺被脅迫的當地百姓,要把從賊的河北百姓“盡族誅之”。

契丹反叛和後突厥的桀驁不馴,才是武則天決心立李顯為太子的原因

(契丹騎兵)

第一次武則天派了多少人不知道,就算10萬吧,(《舊唐書》中有一句,說“將兵百萬討之”,不合常理,暫不採納),加上後來的18萬和20萬,48萬大軍竟然還是拿不下一個小小的契丹,這些軍隊估計已經超過了契丹當時的人口數量,契丹在唐初有兵力4.3萬人,人口估計不過幾十萬。

唐軍以前都是以少對多,現在兵力多了,仗卻打得越來越窩囊,變成武周軍之後就是這個德行。總之,在武則天的英明領導和舉賢不避親的用人原則下,契丹反叛——逐漸擴大了,“攻陷冀州,殺刺史陸寶積,屠官吏子女數千人”

契丹反叛和後突厥的桀驁不馴,才是武則天決心立李顯為太子的原因

(契丹)

【本來是國內的事情,武則天卻把後突厥扯了進來】

這時武則天進退兩難,再出徵就至少要徵集50萬大軍了,這可是標準的窮兵黷武。

但仗還是要打的,正好剛剛在北方大舉入侵的後突厥來人了,這個勢力在武則天政治清洗中大大受益,不少原來能征善戰的軍中將領都被武則天砍了腦袋,失去了壓制的後突厥人才得以重新統一蒙古高原,並重建突厥汗國,史稱後突厥。

這時的突厥人已經基本上恢復了當年頡利可汗時的實力,“控弦四十萬”,幾年前入侵中原“殺掠人吏”,武則天曾經派她的面首,那個和尚薛懷義領軍抵禦突厥人的入侵,沒遇到突厥人,薛懷義溜達一圈就回來了。

契丹反叛和後突厥的桀驁不馴,才是武則天決心立李顯為太子的原因

(唐代僧人石像)

之後後突厥兩次入朝稱臣,武則天面子有了就很是喜歡,忘記了後突厥剛剛入侵中原的事情,連續給後突厥可汗封官進爵。而後突厥不滿足於偶爾入侵中原劫掠,不知從哪裡學會了訛詐比用刀子搶效率更高。於是,開始和武則天談起了條件,滿足了這些條件,突厥人可以幫助武周消滅契丹叛亂。

武則天這時表現出一個政治家的“老練”和“睿智”,使得突厥人迅速出兵,攻擊了契丹大本營松漠都督府,“盡獲其家口,(後突厥可汗)默啜自此兵眾漸盛”。契丹人腹背受敵,大本營又被攻陷,兩個首領一個病死一個被手下殺死,武則天用了一年幾個月才得以平定了這次契丹反叛。

但契丹人除了死掉的和被後突厥掠走的,剩餘的人也都投奔了後突厥。這仗打完了,松漠都督府也沒有存在意義了,被取消建制,後來開元年間契丹人脫離後突厥重新投唐,松漠都督府才又一次設立。

契丹反叛和後突厥的桀驁不馴,才是武則天決心立李顯為太子的原因

(契丹)

有功之臣的後突厥覺得自己付出了很多,但收穫很少。於是,繼續和武則天提要求、講條件,後突厥可汗請求當武則天的乾兒子,並要把自己的女兒嫁給李唐的親王。

這些都是表面的條件,真正的要求是索要原來李治時期投降唐王朝的原東突厥人口,並索要大批農具和種子。

武則天開始沒同意,後突厥怨恨就扣下了武則天的使者。不知道是畏懼後突厥的實力強大,還是武則天具有國際主義精神,武則天這次就不再堅持下去了,同意了後突厥的條件,把投靠唐王朝的數千帳東突厥人口驅逐出境,並一起送了“種子四萬餘碩、農器三千事”,還包括大批鐵器和布帛。

後突厥開始進入農耕遊牧混合經濟,日益強盛起來。

契丹反叛和後突厥的桀驁不馴,才是武則天決心立李顯為太子的原因

(突厥人的狼圖騰)

【貪得無厭的後突厥,“英明果決”的武則天】

看穿了武則天色厲內荏本質的後突厥變本加厲,當武則天讓自己的侄孫武延秀去迎娶後突厥王女的時候,後突厥可汗卻說要把女兒嫁給李家,並揚言要用武力幫助李唐復國,給了武則天一記響亮的耳光,之後後突厥十餘萬大軍大舉入寇。

武則天這時還沒意識到武家人全是飯桶,再次派侄子武重規等人率軍30萬迎戰,二路援軍還有15萬。後突厥如入無人之境,定州(現河北石家莊)被屠城,“俄進攻定州,殺刺史孫彥高,焚燒百姓廬舍,虜掠男女,無少長皆殺之。”武則天大怒,以王爵為懸賞,斬後突厥可汗者封王,同時再次小心眼了一把,把後突厥可汗默啜的名字改成斬啜。

但給人改名字就如給人起外號,並不會有什麼真正的意義。後突厥仍然一路進攻,攻破了趙州,長史這個趙州二把手竟然翻過城牆投降了異族,一把手刺史遇害。

"

有人說武則天是唐王朝從能力到功績僅次於李世民的優秀帝王,我個人稍有不同意見。武則天稱帝后發生在營州的一場戰爭,就足以徹底暴露武則天的全部缺陷和不足。

【營州,與武周、燕、大唐滅亡都有一定關係】

唐朝的營州(現遼寧朝陽)是連通遼東和中原的關鍵區域,向南、向東可以遮蔽遼西走廊,向西、向北又可以壓制契丹、奚族等遊牧民族,盛唐時期的平盧軍節度使治所就設在營州,駐軍3.75萬人,一直是唐王朝東北地區的邊陲重鎮。

營州漢、胡雜居,唐高宗李治滅了高句麗之後,一批依附高句麗的靺鞨人也被安置在這裡。安史之亂時的安祿山、史思明,以及平叛大功臣之一李光弼都是營州人。

武則天稱帝初期,對內剷除異己及李唐皇族,對外連年出征以圖鞏固地位,而政治清洗造成的軍隊戰鬥力減退問題終於浮上水面,這就是發生在武則天稱帝6年後的契丹營州之亂。

契丹反叛和後突厥的桀驁不馴,才是武則天決心立李顯為太子的原因

(現在的遼寧省朝陽市)

契丹源自東胡鮮卑,是營州當地的主要少數民族勢力,在李世民時期內附,並設立了松漠都督府,由契丹首領賜姓李負責統治,主要活動區域在營州以北。

由於武則天任命的營州都督對契丹有所苛待,加上發生災荒沒有賑濟,契丹人起兵反周,殺了營州都督,並攻佔了營州。

當時營州駐軍應該沒有盛唐時那麼多,但作為邊陲重鎮,至少也會有萬把人駐守,竟然毫無抵抗記錄的就被攻佔,雖然有契丹偷襲的原因,但不得不說武則天任命的都督是不合格的。

契丹反叛和後突厥的桀驁不馴,才是武則天決心立李顯為太子的原因

(唐時的契丹,還只是依附唐王朝的小族群)

【小事變大事,大事變亂事】

事情開始的時候並不嚴重,契丹實力並不強,在內附的各個勢力當中也算是安分守己,與唐王朝的關係一直比較融洽。武則天當時剛剛把西北吐蕃一線局勢勉強控制住,北方蒙古高原後突厥興起後又屢次大舉入侵中原,正為四處用兵忙的焦頭爛額,對契丹叛亂除了武力鎮壓之外,派個大臣去爭取政治解決可能效果更好。

這裡要說一下武則天的小心眼,幾年前徐敬業起兵反武,武則天挖了他爺爺李績的墳還取消了李績的賜姓;這次契丹反叛又把契丹人的首領李盡忠改名李盡滅,孫萬榮改名孫萬斬,就如小孩子吵架給人起外號一樣。刑場殺人堵嘴就是起源於武則天,武則天捱罵了就會挖人祖墳,監斬官為了少一些麻煩,索性把犯人嘴堵上。

這次契丹作亂,武則天體現了她一貫的強硬作風,派了二十八個將領率軍討伐,結果被契丹人誘敵深入,輕敵的武周軍幾乎全軍覆滅,兩員大將被俘;

契丹反叛和後突厥的桀驁不馴,才是武則天決心立李顯為太子的原因

武則天果然是個堅決的人,再次廣徵兵馬討伐契丹,在第二年派了18萬(一說7萬)大軍,領軍將領之一是名將王孝傑。結果,武周軍其他將領畏敵不前,王孝傑孤軍奮戰又是全軍覆滅,“孝傑既無後繼,為賊所乘,營中潰亂,孝傑墮谷而死,兵士為賊所殺及奔踐而死殆盡。”這位曾大破吐蕃、收復安西四鎮的一代名將竟然就此隕落;

再次失利的武則天繼續加派了20萬(一說30萬)兵馬,並任命她的侄子武懿宗為統帥,(之前還有武三思和武攸宜另外兩個侄子是二線軍隊統帥,也不知道武則天哪來這麼多侄子),武懿宗嚴刑逼供是把好手,這方面當時僅次於周興、來俊臣,哪裡會帶兵打仗,不戰而退,損失了大量的糧草物資。之後還大殺被脅迫的當地百姓,要把從賊的河北百姓“盡族誅之”。

契丹反叛和後突厥的桀驁不馴,才是武則天決心立李顯為太子的原因

(契丹騎兵)

第一次武則天派了多少人不知道,就算10萬吧,(《舊唐書》中有一句,說“將兵百萬討之”,不合常理,暫不採納),加上後來的18萬和20萬,48萬大軍竟然還是拿不下一個小小的契丹,這些軍隊估計已經超過了契丹當時的人口數量,契丹在唐初有兵力4.3萬人,人口估計不過幾十萬。

唐軍以前都是以少對多,現在兵力多了,仗卻打得越來越窩囊,變成武周軍之後就是這個德行。總之,在武則天的英明領導和舉賢不避親的用人原則下,契丹反叛——逐漸擴大了,“攻陷冀州,殺刺史陸寶積,屠官吏子女數千人”

契丹反叛和後突厥的桀驁不馴,才是武則天決心立李顯為太子的原因

(契丹)

【本來是國內的事情,武則天卻把後突厥扯了進來】

這時武則天進退兩難,再出徵就至少要徵集50萬大軍了,這可是標準的窮兵黷武。

但仗還是要打的,正好剛剛在北方大舉入侵的後突厥來人了,這個勢力在武則天政治清洗中大大受益,不少原來能征善戰的軍中將領都被武則天砍了腦袋,失去了壓制的後突厥人才得以重新統一蒙古高原,並重建突厥汗國,史稱後突厥。

這時的突厥人已經基本上恢復了當年頡利可汗時的實力,“控弦四十萬”,幾年前入侵中原“殺掠人吏”,武則天曾經派她的面首,那個和尚薛懷義領軍抵禦突厥人的入侵,沒遇到突厥人,薛懷義溜達一圈就回來了。

契丹反叛和後突厥的桀驁不馴,才是武則天決心立李顯為太子的原因

(唐代僧人石像)

之後後突厥兩次入朝稱臣,武則天面子有了就很是喜歡,忘記了後突厥剛剛入侵中原的事情,連續給後突厥可汗封官進爵。而後突厥不滿足於偶爾入侵中原劫掠,不知從哪裡學會了訛詐比用刀子搶效率更高。於是,開始和武則天談起了條件,滿足了這些條件,突厥人可以幫助武周消滅契丹叛亂。

武則天這時表現出一個政治家的“老練”和“睿智”,使得突厥人迅速出兵,攻擊了契丹大本營松漠都督府,“盡獲其家口,(後突厥可汗)默啜自此兵眾漸盛”。契丹人腹背受敵,大本營又被攻陷,兩個首領一個病死一個被手下殺死,武則天用了一年幾個月才得以平定了這次契丹反叛。

但契丹人除了死掉的和被後突厥掠走的,剩餘的人也都投奔了後突厥。這仗打完了,松漠都督府也沒有存在意義了,被取消建制,後來開元年間契丹人脫離後突厥重新投唐,松漠都督府才又一次設立。

契丹反叛和後突厥的桀驁不馴,才是武則天決心立李顯為太子的原因

(契丹)

有功之臣的後突厥覺得自己付出了很多,但收穫很少。於是,繼續和武則天提要求、講條件,後突厥可汗請求當武則天的乾兒子,並要把自己的女兒嫁給李唐的親王。

這些都是表面的條件,真正的要求是索要原來李治時期投降唐王朝的原東突厥人口,並索要大批農具和種子。

武則天開始沒同意,後突厥怨恨就扣下了武則天的使者。不知道是畏懼後突厥的實力強大,還是武則天具有國際主義精神,武則天這次就不再堅持下去了,同意了後突厥的條件,把投靠唐王朝的數千帳東突厥人口驅逐出境,並一起送了“種子四萬餘碩、農器三千事”,還包括大批鐵器和布帛。

後突厥開始進入農耕遊牧混合經濟,日益強盛起來。

契丹反叛和後突厥的桀驁不馴,才是武則天決心立李顯為太子的原因

(突厥人的狼圖騰)

【貪得無厭的後突厥,“英明果決”的武則天】

看穿了武則天色厲內荏本質的後突厥變本加厲,當武則天讓自己的侄孫武延秀去迎娶後突厥王女的時候,後突厥可汗卻說要把女兒嫁給李家,並揚言要用武力幫助李唐復國,給了武則天一記響亮的耳光,之後後突厥十餘萬大軍大舉入寇。

武則天這時還沒意識到武家人全是飯桶,再次派侄子武重規等人率軍30萬迎戰,二路援軍還有15萬。後突厥如入無人之境,定州(現河北石家莊)被屠城,“俄進攻定州,殺刺史孫彥高,焚燒百姓廬舍,虜掠男女,無少長皆殺之。”武則天大怒,以王爵為懸賞,斬後突厥可汗者封王,同時再次小心眼了一把,把後突厥可汗默啜的名字改成斬啜。

但給人改名字就如給人起外號,並不會有什麼真正的意義。後突厥仍然一路進攻,攻破了趙州,長史這個趙州二把手竟然翻過城牆投降了異族,一把手刺史遇害。

契丹反叛和後突厥的桀驁不馴,才是武則天決心立李顯為太子的原因

這時,武則天做出了一生當中最正確的決定,重新恢復李顯的皇太子位置,並再派10萬大軍出征,李顯是名義上的統帥,狄仁傑帶隊。

後突厥聽到這個消息後,或者是覺得師出無名,或者是已經搶掠夠了,就把定州、趙州的八九萬百姓都掠走,一路殘殺不計其數。一批武周的將領坐擁重兵不敢與後突厥交戰,只有狄仁傑一路送走了敵人。

營州之亂和前後武則天對後突厥的應對過程,讓武則天真正知道武家人都是一群酒囊飯袋,這才有了重新立李顯為太子的念頭,至於狄仁傑之後對太子人選的勸諫,無非是幫武則天堅定決心而已。

"

有人說武則天是唐王朝從能力到功績僅次於李世民的優秀帝王,我個人稍有不同意見。武則天稱帝后發生在營州的一場戰爭,就足以徹底暴露武則天的全部缺陷和不足。

【營州,與武周、燕、大唐滅亡都有一定關係】

唐朝的營州(現遼寧朝陽)是連通遼東和中原的關鍵區域,向南、向東可以遮蔽遼西走廊,向西、向北又可以壓制契丹、奚族等遊牧民族,盛唐時期的平盧軍節度使治所就設在營州,駐軍3.75萬人,一直是唐王朝東北地區的邊陲重鎮。

營州漢、胡雜居,唐高宗李治滅了高句麗之後,一批依附高句麗的靺鞨人也被安置在這裡。安史之亂時的安祿山、史思明,以及平叛大功臣之一李光弼都是營州人。

武則天稱帝初期,對內剷除異己及李唐皇族,對外連年出征以圖鞏固地位,而政治清洗造成的軍隊戰鬥力減退問題終於浮上水面,這就是發生在武則天稱帝6年後的契丹營州之亂。

契丹反叛和後突厥的桀驁不馴,才是武則天決心立李顯為太子的原因

(現在的遼寧省朝陽市)

契丹源自東胡鮮卑,是營州當地的主要少數民族勢力,在李世民時期內附,並設立了松漠都督府,由契丹首領賜姓李負責統治,主要活動區域在營州以北。

由於武則天任命的營州都督對契丹有所苛待,加上發生災荒沒有賑濟,契丹人起兵反周,殺了營州都督,並攻佔了營州。

當時營州駐軍應該沒有盛唐時那麼多,但作為邊陲重鎮,至少也會有萬把人駐守,竟然毫無抵抗記錄的就被攻佔,雖然有契丹偷襲的原因,但不得不說武則天任命的都督是不合格的。

契丹反叛和後突厥的桀驁不馴,才是武則天決心立李顯為太子的原因

(唐時的契丹,還只是依附唐王朝的小族群)

【小事變大事,大事變亂事】

事情開始的時候並不嚴重,契丹實力並不強,在內附的各個勢力當中也算是安分守己,與唐王朝的關係一直比較融洽。武則天當時剛剛把西北吐蕃一線局勢勉強控制住,北方蒙古高原後突厥興起後又屢次大舉入侵中原,正為四處用兵忙的焦頭爛額,對契丹叛亂除了武力鎮壓之外,派個大臣去爭取政治解決可能效果更好。

這裡要說一下武則天的小心眼,幾年前徐敬業起兵反武,武則天挖了他爺爺李績的墳還取消了李績的賜姓;這次契丹反叛又把契丹人的首領李盡忠改名李盡滅,孫萬榮改名孫萬斬,就如小孩子吵架給人起外號一樣。刑場殺人堵嘴就是起源於武則天,武則天捱罵了就會挖人祖墳,監斬官為了少一些麻煩,索性把犯人嘴堵上。

這次契丹作亂,武則天體現了她一貫的強硬作風,派了二十八個將領率軍討伐,結果被契丹人誘敵深入,輕敵的武周軍幾乎全軍覆滅,兩員大將被俘;

契丹反叛和後突厥的桀驁不馴,才是武則天決心立李顯為太子的原因

武則天果然是個堅決的人,再次廣徵兵馬討伐契丹,在第二年派了18萬(一說7萬)大軍,領軍將領之一是名將王孝傑。結果,武周軍其他將領畏敵不前,王孝傑孤軍奮戰又是全軍覆滅,“孝傑既無後繼,為賊所乘,營中潰亂,孝傑墮谷而死,兵士為賊所殺及奔踐而死殆盡。”這位曾大破吐蕃、收復安西四鎮的一代名將竟然就此隕落;

再次失利的武則天繼續加派了20萬(一說30萬)兵馬,並任命她的侄子武懿宗為統帥,(之前還有武三思和武攸宜另外兩個侄子是二線軍隊統帥,也不知道武則天哪來這麼多侄子),武懿宗嚴刑逼供是把好手,這方面當時僅次於周興、來俊臣,哪裡會帶兵打仗,不戰而退,損失了大量的糧草物資。之後還大殺被脅迫的當地百姓,要把從賊的河北百姓“盡族誅之”。

契丹反叛和後突厥的桀驁不馴,才是武則天決心立李顯為太子的原因

(契丹騎兵)

第一次武則天派了多少人不知道,就算10萬吧,(《舊唐書》中有一句,說“將兵百萬討之”,不合常理,暫不採納),加上後來的18萬和20萬,48萬大軍竟然還是拿不下一個小小的契丹,這些軍隊估計已經超過了契丹當時的人口數量,契丹在唐初有兵力4.3萬人,人口估計不過幾十萬。

唐軍以前都是以少對多,現在兵力多了,仗卻打得越來越窩囊,變成武周軍之後就是這個德行。總之,在武則天的英明領導和舉賢不避親的用人原則下,契丹反叛——逐漸擴大了,“攻陷冀州,殺刺史陸寶積,屠官吏子女數千人”

契丹反叛和後突厥的桀驁不馴,才是武則天決心立李顯為太子的原因

(契丹)

【本來是國內的事情,武則天卻把後突厥扯了進來】

這時武則天進退兩難,再出徵就至少要徵集50萬大軍了,這可是標準的窮兵黷武。

但仗還是要打的,正好剛剛在北方大舉入侵的後突厥來人了,這個勢力在武則天政治清洗中大大受益,不少原來能征善戰的軍中將領都被武則天砍了腦袋,失去了壓制的後突厥人才得以重新統一蒙古高原,並重建突厥汗國,史稱後突厥。

這時的突厥人已經基本上恢復了當年頡利可汗時的實力,“控弦四十萬”,幾年前入侵中原“殺掠人吏”,武則天曾經派她的面首,那個和尚薛懷義領軍抵禦突厥人的入侵,沒遇到突厥人,薛懷義溜達一圈就回來了。

契丹反叛和後突厥的桀驁不馴,才是武則天決心立李顯為太子的原因

(唐代僧人石像)

之後後突厥兩次入朝稱臣,武則天面子有了就很是喜歡,忘記了後突厥剛剛入侵中原的事情,連續給後突厥可汗封官進爵。而後突厥不滿足於偶爾入侵中原劫掠,不知從哪裡學會了訛詐比用刀子搶效率更高。於是,開始和武則天談起了條件,滿足了這些條件,突厥人可以幫助武周消滅契丹叛亂。

武則天這時表現出一個政治家的“老練”和“睿智”,使得突厥人迅速出兵,攻擊了契丹大本營松漠都督府,“盡獲其家口,(後突厥可汗)默啜自此兵眾漸盛”。契丹人腹背受敵,大本營又被攻陷,兩個首領一個病死一個被手下殺死,武則天用了一年幾個月才得以平定了這次契丹反叛。

但契丹人除了死掉的和被後突厥掠走的,剩餘的人也都投奔了後突厥。這仗打完了,松漠都督府也沒有存在意義了,被取消建制,後來開元年間契丹人脫離後突厥重新投唐,松漠都督府才又一次設立。

契丹反叛和後突厥的桀驁不馴,才是武則天決心立李顯為太子的原因

(契丹)

有功之臣的後突厥覺得自己付出了很多,但收穫很少。於是,繼續和武則天提要求、講條件,後突厥可汗請求當武則天的乾兒子,並要把自己的女兒嫁給李唐的親王。

這些都是表面的條件,真正的要求是索要原來李治時期投降唐王朝的原東突厥人口,並索要大批農具和種子。

武則天開始沒同意,後突厥怨恨就扣下了武則天的使者。不知道是畏懼後突厥的實力強大,還是武則天具有國際主義精神,武則天這次就不再堅持下去了,同意了後突厥的條件,把投靠唐王朝的數千帳東突厥人口驅逐出境,並一起送了“種子四萬餘碩、農器三千事”,還包括大批鐵器和布帛。

後突厥開始進入農耕遊牧混合經濟,日益強盛起來。

契丹反叛和後突厥的桀驁不馴,才是武則天決心立李顯為太子的原因

(突厥人的狼圖騰)

【貪得無厭的後突厥,“英明果決”的武則天】

看穿了武則天色厲內荏本質的後突厥變本加厲,當武則天讓自己的侄孫武延秀去迎娶後突厥王女的時候,後突厥可汗卻說要把女兒嫁給李家,並揚言要用武力幫助李唐復國,給了武則天一記響亮的耳光,之後後突厥十餘萬大軍大舉入寇。

武則天這時還沒意識到武家人全是飯桶,再次派侄子武重規等人率軍30萬迎戰,二路援軍還有15萬。後突厥如入無人之境,定州(現河北石家莊)被屠城,“俄進攻定州,殺刺史孫彥高,焚燒百姓廬舍,虜掠男女,無少長皆殺之。”武則天大怒,以王爵為懸賞,斬後突厥可汗者封王,同時再次小心眼了一把,把後突厥可汗默啜的名字改成斬啜。

但給人改名字就如給人起外號,並不會有什麼真正的意義。後突厥仍然一路進攻,攻破了趙州,長史這個趙州二把手竟然翻過城牆投降了異族,一把手刺史遇害。

契丹反叛和後突厥的桀驁不馴,才是武則天決心立李顯為太子的原因

這時,武則天做出了一生當中最正確的決定,重新恢復李顯的皇太子位置,並再派10萬大軍出征,李顯是名義上的統帥,狄仁傑帶隊。

後突厥聽到這個消息後,或者是覺得師出無名,或者是已經搶掠夠了,就把定州、趙州的八九萬百姓都掠走,一路殘殺不計其數。一批武周的將領坐擁重兵不敢與後突厥交戰,只有狄仁傑一路送走了敵人。

營州之亂和前後武則天對後突厥的應對過程,讓武則天真正知道武家人都是一群酒囊飯袋,這才有了重新立李顯為太子的念頭,至於狄仁傑之後對太子人選的勸諫,無非是幫武則天堅定決心而已。

契丹反叛和後突厥的桀驁不馴,才是武則天決心立李顯為太子的原因

後世的學者和政治家們對武則天也是褒貶不一,首先大多肯定了她的個人能力,但也頗多 “武后任事率性,好惡無定”,以及“她的冷酷、肆無忌憚和政治上的機會主義,她對敵人和對手錶現出的殘忍和報復心,這在中國歷史上很少有人能與之相比”之類的評價。

我個人認為,營州之亂前後的武則天才是真正的武則天,先是對營州之亂選擇了錯誤的處理方式,又在未見效果後不能及時調整思路以致進退兩難,再急病亂投醫引來後突厥這頭惡狼,對後突厥又是一味的妥協退讓,更不用說用人失誤和給人起外號了。

之前在有長孫無忌、李治這些政治上位者的高壓下,為了保護自己,武則天能表現出其敏銳、果決、冷酷的特點。但當武則天帝位穩固之後,危機感一旦失去,就暴露出她性格急躁、虛榮、刻薄、短視、不講規則的全部弱點。

"

有人說武則天是唐王朝從能力到功績僅次於李世民的優秀帝王,我個人稍有不同意見。武則天稱帝后發生在營州的一場戰爭,就足以徹底暴露武則天的全部缺陷和不足。

【營州,與武周、燕、大唐滅亡都有一定關係】

唐朝的營州(現遼寧朝陽)是連通遼東和中原的關鍵區域,向南、向東可以遮蔽遼西走廊,向西、向北又可以壓制契丹、奚族等遊牧民族,盛唐時期的平盧軍節度使治所就設在營州,駐軍3.75萬人,一直是唐王朝東北地區的邊陲重鎮。

營州漢、胡雜居,唐高宗李治滅了高句麗之後,一批依附高句麗的靺鞨人也被安置在這裡。安史之亂時的安祿山、史思明,以及平叛大功臣之一李光弼都是營州人。

武則天稱帝初期,對內剷除異己及李唐皇族,對外連年出征以圖鞏固地位,而政治清洗造成的軍隊戰鬥力減退問題終於浮上水面,這就是發生在武則天稱帝6年後的契丹營州之亂。

契丹反叛和後突厥的桀驁不馴,才是武則天決心立李顯為太子的原因

(現在的遼寧省朝陽市)

契丹源自東胡鮮卑,是營州當地的主要少數民族勢力,在李世民時期內附,並設立了松漠都督府,由契丹首領賜姓李負責統治,主要活動區域在營州以北。

由於武則天任命的營州都督對契丹有所苛待,加上發生災荒沒有賑濟,契丹人起兵反周,殺了營州都督,並攻佔了營州。

當時營州駐軍應該沒有盛唐時那麼多,但作為邊陲重鎮,至少也會有萬把人駐守,竟然毫無抵抗記錄的就被攻佔,雖然有契丹偷襲的原因,但不得不說武則天任命的都督是不合格的。

契丹反叛和後突厥的桀驁不馴,才是武則天決心立李顯為太子的原因

(唐時的契丹,還只是依附唐王朝的小族群)

【小事變大事,大事變亂事】

事情開始的時候並不嚴重,契丹實力並不強,在內附的各個勢力當中也算是安分守己,與唐王朝的關係一直比較融洽。武則天當時剛剛把西北吐蕃一線局勢勉強控制住,北方蒙古高原後突厥興起後又屢次大舉入侵中原,正為四處用兵忙的焦頭爛額,對契丹叛亂除了武力鎮壓之外,派個大臣去爭取政治解決可能效果更好。

這裡要說一下武則天的小心眼,幾年前徐敬業起兵反武,武則天挖了他爺爺李績的墳還取消了李績的賜姓;這次契丹反叛又把契丹人的首領李盡忠改名李盡滅,孫萬榮改名孫萬斬,就如小孩子吵架給人起外號一樣。刑場殺人堵嘴就是起源於武則天,武則天捱罵了就會挖人祖墳,監斬官為了少一些麻煩,索性把犯人嘴堵上。

這次契丹作亂,武則天體現了她一貫的強硬作風,派了二十八個將領率軍討伐,結果被契丹人誘敵深入,輕敵的武周軍幾乎全軍覆滅,兩員大將被俘;

契丹反叛和後突厥的桀驁不馴,才是武則天決心立李顯為太子的原因

武則天果然是個堅決的人,再次廣徵兵馬討伐契丹,在第二年派了18萬(一說7萬)大軍,領軍將領之一是名將王孝傑。結果,武周軍其他將領畏敵不前,王孝傑孤軍奮戰又是全軍覆滅,“孝傑既無後繼,為賊所乘,營中潰亂,孝傑墮谷而死,兵士為賊所殺及奔踐而死殆盡。”這位曾大破吐蕃、收復安西四鎮的一代名將竟然就此隕落;

再次失利的武則天繼續加派了20萬(一說30萬)兵馬,並任命她的侄子武懿宗為統帥,(之前還有武三思和武攸宜另外兩個侄子是二線軍隊統帥,也不知道武則天哪來這麼多侄子),武懿宗嚴刑逼供是把好手,這方面當時僅次於周興、來俊臣,哪裡會帶兵打仗,不戰而退,損失了大量的糧草物資。之後還大殺被脅迫的當地百姓,要把從賊的河北百姓“盡族誅之”。

契丹反叛和後突厥的桀驁不馴,才是武則天決心立李顯為太子的原因

(契丹騎兵)

第一次武則天派了多少人不知道,就算10萬吧,(《舊唐書》中有一句,說“將兵百萬討之”,不合常理,暫不採納),加上後來的18萬和20萬,48萬大軍竟然還是拿不下一個小小的契丹,這些軍隊估計已經超過了契丹當時的人口數量,契丹在唐初有兵力4.3萬人,人口估計不過幾十萬。

唐軍以前都是以少對多,現在兵力多了,仗卻打得越來越窩囊,變成武周軍之後就是這個德行。總之,在武則天的英明領導和舉賢不避親的用人原則下,契丹反叛——逐漸擴大了,“攻陷冀州,殺刺史陸寶積,屠官吏子女數千人”

契丹反叛和後突厥的桀驁不馴,才是武則天決心立李顯為太子的原因

(契丹)

【本來是國內的事情,武則天卻把後突厥扯了進來】

這時武則天進退兩難,再出徵就至少要徵集50萬大軍了,這可是標準的窮兵黷武。

但仗還是要打的,正好剛剛在北方大舉入侵的後突厥來人了,這個勢力在武則天政治清洗中大大受益,不少原來能征善戰的軍中將領都被武則天砍了腦袋,失去了壓制的後突厥人才得以重新統一蒙古高原,並重建突厥汗國,史稱後突厥。

這時的突厥人已經基本上恢復了當年頡利可汗時的實力,“控弦四十萬”,幾年前入侵中原“殺掠人吏”,武則天曾經派她的面首,那個和尚薛懷義領軍抵禦突厥人的入侵,沒遇到突厥人,薛懷義溜達一圈就回來了。

契丹反叛和後突厥的桀驁不馴,才是武則天決心立李顯為太子的原因

(唐代僧人石像)

之後後突厥兩次入朝稱臣,武則天面子有了就很是喜歡,忘記了後突厥剛剛入侵中原的事情,連續給後突厥可汗封官進爵。而後突厥不滿足於偶爾入侵中原劫掠,不知從哪裡學會了訛詐比用刀子搶效率更高。於是,開始和武則天談起了條件,滿足了這些條件,突厥人可以幫助武周消滅契丹叛亂。

武則天這時表現出一個政治家的“老練”和“睿智”,使得突厥人迅速出兵,攻擊了契丹大本營松漠都督府,“盡獲其家口,(後突厥可汗)默啜自此兵眾漸盛”。契丹人腹背受敵,大本營又被攻陷,兩個首領一個病死一個被手下殺死,武則天用了一年幾個月才得以平定了這次契丹反叛。

但契丹人除了死掉的和被後突厥掠走的,剩餘的人也都投奔了後突厥。這仗打完了,松漠都督府也沒有存在意義了,被取消建制,後來開元年間契丹人脫離後突厥重新投唐,松漠都督府才又一次設立。

契丹反叛和後突厥的桀驁不馴,才是武則天決心立李顯為太子的原因

(契丹)

有功之臣的後突厥覺得自己付出了很多,但收穫很少。於是,繼續和武則天提要求、講條件,後突厥可汗請求當武則天的乾兒子,並要把自己的女兒嫁給李唐的親王。

這些都是表面的條件,真正的要求是索要原來李治時期投降唐王朝的原東突厥人口,並索要大批農具和種子。

武則天開始沒同意,後突厥怨恨就扣下了武則天的使者。不知道是畏懼後突厥的實力強大,還是武則天具有國際主義精神,武則天這次就不再堅持下去了,同意了後突厥的條件,把投靠唐王朝的數千帳東突厥人口驅逐出境,並一起送了“種子四萬餘碩、農器三千事”,還包括大批鐵器和布帛。

後突厥開始進入農耕遊牧混合經濟,日益強盛起來。

契丹反叛和後突厥的桀驁不馴,才是武則天決心立李顯為太子的原因

(突厥人的狼圖騰)

【貪得無厭的後突厥,“英明果決”的武則天】

看穿了武則天色厲內荏本質的後突厥變本加厲,當武則天讓自己的侄孫武延秀去迎娶後突厥王女的時候,後突厥可汗卻說要把女兒嫁給李家,並揚言要用武力幫助李唐復國,給了武則天一記響亮的耳光,之後後突厥十餘萬大軍大舉入寇。

武則天這時還沒意識到武家人全是飯桶,再次派侄子武重規等人率軍30萬迎戰,二路援軍還有15萬。後突厥如入無人之境,定州(現河北石家莊)被屠城,“俄進攻定州,殺刺史孫彥高,焚燒百姓廬舍,虜掠男女,無少長皆殺之。”武則天大怒,以王爵為懸賞,斬後突厥可汗者封王,同時再次小心眼了一把,把後突厥可汗默啜的名字改成斬啜。

但給人改名字就如給人起外號,並不會有什麼真正的意義。後突厥仍然一路進攻,攻破了趙州,長史這個趙州二把手竟然翻過城牆投降了異族,一把手刺史遇害。

契丹反叛和後突厥的桀驁不馴,才是武則天決心立李顯為太子的原因

這時,武則天做出了一生當中最正確的決定,重新恢復李顯的皇太子位置,並再派10萬大軍出征,李顯是名義上的統帥,狄仁傑帶隊。

後突厥聽到這個消息後,或者是覺得師出無名,或者是已經搶掠夠了,就把定州、趙州的八九萬百姓都掠走,一路殘殺不計其數。一批武周的將領坐擁重兵不敢與後突厥交戰,只有狄仁傑一路送走了敵人。

營州之亂和前後武則天對後突厥的應對過程,讓武則天真正知道武家人都是一群酒囊飯袋,這才有了重新立李顯為太子的念頭,至於狄仁傑之後對太子人選的勸諫,無非是幫武則天堅定決心而已。

契丹反叛和後突厥的桀驁不馴,才是武則天決心立李顯為太子的原因

後世的學者和政治家們對武則天也是褒貶不一,首先大多肯定了她的個人能力,但也頗多 “武后任事率性,好惡無定”,以及“她的冷酷、肆無忌憚和政治上的機會主義,她對敵人和對手錶現出的殘忍和報復心,這在中國歷史上很少有人能與之相比”之類的評價。

我個人認為,營州之亂前後的武則天才是真正的武則天,先是對營州之亂選擇了錯誤的處理方式,又在未見效果後不能及時調整思路以致進退兩難,再急病亂投醫引來後突厥這頭惡狼,對後突厥又是一味的妥協退讓,更不用說用人失誤和給人起外號了。

之前在有長孫無忌、李治這些政治上位者的高壓下,為了保護自己,武則天能表現出其敏銳、果決、冷酷的特點。但當武則天帝位穩固之後,危機感一旦失去,就暴露出她性格急躁、虛榮、刻薄、短視、不講規則的全部弱點。

契丹反叛和後突厥的桀驁不馴,才是武則天決心立李顯為太子的原因

(任人評說的武則天無字碑)

總之,武則天的真正能力也就比慈禧強一些而已,當然要比李治強得多,在唐王朝也能排在前七八位。與慈禧相同,武則天也是隻在孩提之時經歷了一些挫折,之後一直在深宮當中,並未有太多對政治、經濟、民生、軍事的瞭解和實際歷練。

如果說靠宮鬥取勝就能培養出治理國家的能力的話,當皇帝也未免有些太簡單了。

用數學和工程的思維方式去解讀歷史,妄圖以古喻今。理工男讀歷史,歡迎關注和討論。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