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久遠 仍有價值

吳曉東 宇宙 山海經 蚩尤 中國青年網 2017-06-08
雖然久遠 仍有價值

《〈山海經〉語境重建與神話解讀》 吳曉東 著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本報首席記者 顧學文

讀書週刊:您對涿鹿之戰的解讀獨闢蹊徑,您是怎麼想到把這個問題和古人當時的社會生產聯繫起來思考的?

吳曉東:我一直在做關於蚩尤的研究,涿鹿之戰的地理位置一直是我關心的問題,張志斌認為“涿鹿乃是‘濁滷’的訛化”,對我啟發很大。

很多神話都是某些自然現象或社會生產活動的故事化,比如文章中說到的牛郎織女的故事原型是蠶蛻皮。

讀書週刊:常常有觀點認為中華民族缺乏科學傳統,我們更注重向內的探索,而在向外的認識自然界方面比較落後,您同意這種觀點嗎?

吳曉東:這種觀點的得出,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的祖先把認識到的一些自然規律故事化、神話化了,而我們對神話的研究歷來是比較不重視的。

經過這些年的研究,我深刻感受到,我們祖先其實是很注意對自然的探索的。比如舜耕歷山,並不是舜真的在歷山耕種,而是太陽在曆法山上空更替。我們現在知道天上只有一個太陽,但古人用手指記數、記日,受到十進制的限制,誤以為天上有十日,十日更替被故事化,就有了堯舜禹的禪讓與舜耕歷山的神話。

剝開神話這張皮,我們可以看到祖先很早就在努力探索自然了。

讀書週刊:神話幾乎是中華傳統文化中最被忽略的部分,甚至在歷史上被斥為封建迷信,今天,我們挖掘神話中所蘊含的民族文化基因,梳理和傳播這些反映當時人們的認知水平與科技發展水平的神話,會對增強我們的文化自信有所幫助嗎?

吳曉東:長久以來,人們總認為神話是不靠譜的東西,這與神話的界定有關。其實,很多神話可以被視為過時的科學,它反映的是過去人們的一些科學思想。我曾經出了一本書,叫《語境重建與神話解讀》,裡面所說的那些神神怪怪,大多是古人對星象的故事化,透過這些神話,我們便能窺視到我們祖先是怎樣認知天文以及與其對應的地理的。

神話有一個特點,就是它曾經被人們認為是真的,是科學的,只是後來人們發覺這種認識不正確。但我們不能因為事後發現了它的不正確,就完全否定它曾經的進步性。舉個例子,哥白尼曾經認為太陽是宇宙的中心,當時被認為是科學的,可今天的我們都知道太陽並不是宇宙的中心,但我們能以此否定當時這一觀點的價值嗎?如果不能,那我們也同樣不能否定神話的價值。

神話與科學不是絕對對立的,有時是可以轉化的,我們目前認為是科學的東西,很有可能有朝一日淪為神話,當然,前提條件是它要被故事化。基於這樣的認識,梳理和傳播那些反映科學認識和科技發展水平的神話,其價值不言自明,對我們增強文化自信無疑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