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中微子還隱形的引力波,有何探測價值,又能給人類帶來什麼?'

"

《科學》雜誌上週三消息:美國東部時間8月14日17時10分39秒,美國東、西海岸LIGO和意大利Virgo三個設備同時探測到一個全新的引力波脈衝,“約9億光年外,高度疑似黑洞和中子星螺旋碰撞,併產生了時空漣漪”,即引力波。

"

《科學》雜誌上週三消息:美國東部時間8月14日17時10分39秒,美國東、西海岸LIGO和意大利Virgo三個設備同時探測到一個全新的引力波脈衝,“約9億光年外,高度疑似黑洞和中子星螺旋碰撞,併產生了時空漣漪”,即引力波。

比中微子還隱形的引力波,有何探測價值,又能給人類帶來什麼?

圖片來源:Science

引力波是100多年前愛因斯坦基於廣義相對論提出的物理猜想,科學家們藉助aLIGO(LIGO升級版)、Virgo等設備已多次證實了引力波的存在,而此次發現也只是諸多證據中的一個。那又是因什麼樣的亮點,再一次引起業界高度關注呢

本文分三個章節:

第一節,通過類比,用更通俗語言粗淺講述“什麼是引力波”;

第二節,簡要說明“舉世界之力探究引力波,對人類有何價值和意義”;

第三節,本次引力波事件,區別何在?

專業人士及熟知引力波的同學,可以跳過前兩節。

一、聽說過“引力波”,但不知道是個啥?

引力波是一種時空漣漪,如同水面漣漪稱之為水波一樣,是能量向外發散的一種方式,只是引力波是由引力引起。

"

《科學》雜誌上週三消息:美國東部時間8月14日17時10分39秒,美國東、西海岸LIGO和意大利Virgo三個設備同時探測到一個全新的引力波脈衝,“約9億光年外,高度疑似黑洞和中子星螺旋碰撞,併產生了時空漣漪”,即引力波。

比中微子還隱形的引力波,有何探測價值,又能給人類帶來什麼?

圖片來源:Science

引力波是100多年前愛因斯坦基於廣義相對論提出的物理猜想,科學家們藉助aLIGO(LIGO升級版)、Virgo等設備已多次證實了引力波的存在,而此次發現也只是諸多證據中的一個。那又是因什麼樣的亮點,再一次引起業界高度關注呢

本文分三個章節:

第一節,通過類比,用更通俗語言粗淺講述“什麼是引力波”;

第二節,簡要說明“舉世界之力探究引力波,對人類有何價值和意義”;

第三節,本次引力波事件,區別何在?

專業人士及熟知引力波的同學,可以跳過前兩節。

一、聽說過“引力波”,但不知道是個啥?

引力波是一種時空漣漪,如同水面漣漪稱之為水波一樣,是能量向外發散的一種方式,只是引力波是由引力引起。

比中微子還隱形的引力波,有何探測價值,又能給人類帶來什麼?

當然,不是說只要有引力就一定有引力波。單有引力只會出現時空彎曲,引力波則須有質量的物體在引力作用下做非勻變速運動。

比如雙中子星合併,兩者距離減小的過程中使得加速度逐漸增大,相互繞轉頻率升高。該系統下的時空彎曲無法保持穩定狀態,於是產生了時空漣漪

"

《科學》雜誌上週三消息:美國東部時間8月14日17時10分39秒,美國東、西海岸LIGO和意大利Virgo三個設備同時探測到一個全新的引力波脈衝,“約9億光年外,高度疑似黑洞和中子星螺旋碰撞,併產生了時空漣漪”,即引力波。

比中微子還隱形的引力波,有何探測價值,又能給人類帶來什麼?

圖片來源:Science

引力波是100多年前愛因斯坦基於廣義相對論提出的物理猜想,科學家們藉助aLIGO(LIGO升級版)、Virgo等設備已多次證實了引力波的存在,而此次發現也只是諸多證據中的一個。那又是因什麼樣的亮點,再一次引起業界高度關注呢

本文分三個章節:

第一節,通過類比,用更通俗語言粗淺講述“什麼是引力波”;

第二節,簡要說明“舉世界之力探究引力波,對人類有何價值和意義”;

第三節,本次引力波事件,區別何在?

專業人士及熟知引力波的同學,可以跳過前兩節。

一、聽說過“引力波”,但不知道是個啥?

引力波是一種時空漣漪,如同水面漣漪稱之為水波一樣,是能量向外發散的一種方式,只是引力波是由引力引起。

比中微子還隱形的引力波,有何探測價值,又能給人類帶來什麼?

當然,不是說只要有引力就一定有引力波。單有引力只會出現時空彎曲,引力波則須有質量的物體在引力作用下做非勻變速運動。

比如雙中子星合併,兩者距離減小的過程中使得加速度逐漸增大,相互繞轉頻率升高。該系統下的時空彎曲無法保持穩定狀態,於是產生了時空漣漪

比中微子還隱形的引力波,有何探測價值,又能給人類帶來什麼?

這一過程同樣可以類比水波:單有石子和水面不一定有水波,必須是從石子接觸水面那一刻起,至完全沒入水中這一段時間內,兩者非均勻接觸過程才會產生水波。反之亦然。

引力波的大小取決於物體質量和繞轉頻率,因而只有像中子星、黑洞等體積小而質量大的天體,其合併過程產生的引力波才相對容易被探測到。

不過由於引力波源距離地球通常太過遙遠,等到達地球時其造成的形變尺寸數量級往往不足10^-21m,而原子直徑數量級一般才10^-10m(質子/電子直徑約為10^-15m),因此要想探測到引力波依舊非常困難。

二、探測引力波,到底有何意義?

1、探究天體內部結構

引力波是時空的形變感應,傳播不需要藉助任何物質,相對於電磁波其還有更獨特優勢:引力波幾乎不會被物質(原子)干擾和吸收,比中微子具有更強的空間穿透能力,波源位置也更容易準確判斷

"

《科學》雜誌上週三消息:美國東部時間8月14日17時10分39秒,美國東、西海岸LIGO和意大利Virgo三個設備同時探測到一個全新的引力波脈衝,“約9億光年外,高度疑似黑洞和中子星螺旋碰撞,併產生了時空漣漪”,即引力波。

比中微子還隱形的引力波,有何探測價值,又能給人類帶來什麼?

圖片來源:Science

引力波是100多年前愛因斯坦基於廣義相對論提出的物理猜想,科學家們藉助aLIGO(LIGO升級版)、Virgo等設備已多次證實了引力波的存在,而此次發現也只是諸多證據中的一個。那又是因什麼樣的亮點,再一次引起業界高度關注呢

本文分三個章節:

第一節,通過類比,用更通俗語言粗淺講述“什麼是引力波”;

第二節,簡要說明“舉世界之力探究引力波,對人類有何價值和意義”;

第三節,本次引力波事件,區別何在?

專業人士及熟知引力波的同學,可以跳過前兩節。

一、聽說過“引力波”,但不知道是個啥?

引力波是一種時空漣漪,如同水面漣漪稱之為水波一樣,是能量向外發散的一種方式,只是引力波是由引力引起。

比中微子還隱形的引力波,有何探測價值,又能給人類帶來什麼?

當然,不是說只要有引力就一定有引力波。單有引力只會出現時空彎曲,引力波則須有質量的物體在引力作用下做非勻變速運動。

比如雙中子星合併,兩者距離減小的過程中使得加速度逐漸增大,相互繞轉頻率升高。該系統下的時空彎曲無法保持穩定狀態,於是產生了時空漣漪

比中微子還隱形的引力波,有何探測價值,又能給人類帶來什麼?

這一過程同樣可以類比水波:單有石子和水面不一定有水波,必須是從石子接觸水面那一刻起,至完全沒入水中這一段時間內,兩者非均勻接觸過程才會產生水波。反之亦然。

引力波的大小取決於物體質量和繞轉頻率,因而只有像中子星、黑洞等體積小而質量大的天體,其合併過程產生的引力波才相對容易被探測到。

不過由於引力波源距離地球通常太過遙遠,等到達地球時其造成的形變尺寸數量級往往不足10^-21m,而原子直徑數量級一般才10^-10m(質子/電子直徑約為10^-15m),因此要想探測到引力波依舊非常困難。

二、探測引力波,到底有何意義?

1、探究天體內部結構

引力波是時空的形變感應,傳播不需要藉助任何物質,相對於電磁波其還有更獨特優勢:引力波幾乎不會被物質(原子)干擾和吸收,比中微子具有更強的空間穿透能力,波源位置也更容易準確判斷

比中微子還隱形的引力波,有何探測價值,又能給人類帶來什麼?

幽靈粒子-中微子

由於任何原子都可以發射和吸收電磁波,因而即使是劇烈宇宙事件發出的強電磁波,除去空間發散導致強度削弱外,在傳播過程中還會被途徑原子干擾、散射、吸收。這使得到在地面接收到的電磁信號極度微弱,極易被其他宇宙噪聲湮沒,而且還很難判斷準確(方向)來源。

由於電磁波的穿透力相對不足,故而人們對遙遠天體的研究,往往只能侷限於星體表面。藉助引力波,天文學家可以獲得天體內部結構及活動數據,例如黑洞、超新星及恆星演化等。

2、揭開宇宙起源之謎

另外,基於宇宙起源說之一的“奇點大爆炸”理論,“嬰兒宇宙”時期極高密度的物質對電磁波不透明,而引力波的強穿透力則不受此限制。如果能探測到“原初引力波”,不僅可以證實“大爆炸”理論,還有助於人們對“嬰兒宇宙”的瞭解。

當前,科學家們對早期宇宙的研究僅限於微波背景輻射(CMB)。但CMB只能反映宇宙誕生38萬年之後的情況,且波段非常有限,在宇宙空間具有各自同性,不能給人們帶來足夠及更早的宇宙信息。

原初引力波,可以稱之為“宇宙原始化石”。

3、證實蟲洞及白洞的存在

根據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引力及引力場的本質是時空彎曲,彎曲時空的曲率1/r(r為天體半徑)與r成反比

"

《科學》雜誌上週三消息:美國東部時間8月14日17時10分39秒,美國東、西海岸LIGO和意大利Virgo三個設備同時探測到一個全新的引力波脈衝,“約9億光年外,高度疑似黑洞和中子星螺旋碰撞,併產生了時空漣漪”,即引力波。

比中微子還隱形的引力波,有何探測價值,又能給人類帶來什麼?

圖片來源:Science

引力波是100多年前愛因斯坦基於廣義相對論提出的物理猜想,科學家們藉助aLIGO(LIGO升級版)、Virgo等設備已多次證實了引力波的存在,而此次發現也只是諸多證據中的一個。那又是因什麼樣的亮點,再一次引起業界高度關注呢

本文分三個章節:

第一節,通過類比,用更通俗語言粗淺講述“什麼是引力波”;

第二節,簡要說明“舉世界之力探究引力波,對人類有何價值和意義”;

第三節,本次引力波事件,區別何在?

專業人士及熟知引力波的同學,可以跳過前兩節。

一、聽說過“引力波”,但不知道是個啥?

引力波是一種時空漣漪,如同水面漣漪稱之為水波一樣,是能量向外發散的一種方式,只是引力波是由引力引起。

比中微子還隱形的引力波,有何探測價值,又能給人類帶來什麼?

當然,不是說只要有引力就一定有引力波。單有引力只會出現時空彎曲,引力波則須有質量的物體在引力作用下做非勻變速運動。

比如雙中子星合併,兩者距離減小的過程中使得加速度逐漸增大,相互繞轉頻率升高。該系統下的時空彎曲無法保持穩定狀態,於是產生了時空漣漪

比中微子還隱形的引力波,有何探測價值,又能給人類帶來什麼?

這一過程同樣可以類比水波:單有石子和水面不一定有水波,必須是從石子接觸水面那一刻起,至完全沒入水中這一段時間內,兩者非均勻接觸過程才會產生水波。反之亦然。

引力波的大小取決於物體質量和繞轉頻率,因而只有像中子星、黑洞等體積小而質量大的天體,其合併過程產生的引力波才相對容易被探測到。

不過由於引力波源距離地球通常太過遙遠,等到達地球時其造成的形變尺寸數量級往往不足10^-21m,而原子直徑數量級一般才10^-10m(質子/電子直徑約為10^-15m),因此要想探測到引力波依舊非常困難。

二、探測引力波,到底有何意義?

1、探究天體內部結構

引力波是時空的形變感應,傳播不需要藉助任何物質,相對於電磁波其還有更獨特優勢:引力波幾乎不會被物質(原子)干擾和吸收,比中微子具有更強的空間穿透能力,波源位置也更容易準確判斷

比中微子還隱形的引力波,有何探測價值,又能給人類帶來什麼?

幽靈粒子-中微子

由於任何原子都可以發射和吸收電磁波,因而即使是劇烈宇宙事件發出的強電磁波,除去空間發散導致強度削弱外,在傳播過程中還會被途徑原子干擾、散射、吸收。這使得到在地面接收到的電磁信號極度微弱,極易被其他宇宙噪聲湮沒,而且還很難判斷準確(方向)來源。

由於電磁波的穿透力相對不足,故而人們對遙遠天體的研究,往往只能侷限於星體表面。藉助引力波,天文學家可以獲得天體內部結構及活動數據,例如黑洞、超新星及恆星演化等。

2、揭開宇宙起源之謎

另外,基於宇宙起源說之一的“奇點大爆炸”理論,“嬰兒宇宙”時期極高密度的物質對電磁波不透明,而引力波的強穿透力則不受此限制。如果能探測到“原初引力波”,不僅可以證實“大爆炸”理論,還有助於人們對“嬰兒宇宙”的瞭解。

當前,科學家們對早期宇宙的研究僅限於微波背景輻射(CMB)。但CMB只能反映宇宙誕生38萬年之後的情況,且波段非常有限,在宇宙空間具有各自同性,不能給人們帶來足夠及更早的宇宙信息。

原初引力波,可以稱之為“宇宙原始化石”。

3、證實蟲洞及白洞的存在

根據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引力及引力場的本質是時空彎曲,彎曲時空的曲率1/r(r為天體半徑)與r成反比

比中微子還隱形的引力波,有何探測價值,又能給人類帶來什麼?

那麼,黑洞的實體半徑r相對於塌縮前原始恆星的半徑R,r的取值可以近似為0,所以黑洞曲率(引力場)則趨近於∞,以致光都無法逃逸。

如果說“大爆炸”之前的奇點是一個超級質量黑洞,其引力場無限大,那宇宙中必然還存在引力場為0的區域——蟲洞,以及引力場為負值、專門負責物質外流(向外噴射)的區域——白洞

蟲洞是連接黑洞與白洞的橋樑,也是科幻系列中實現時空穿越的通道。蟲洞、白洞的引力場與常規物質引力場有著明顯區別,對於不會被常規物質吸收的引力場,途徑這些區域時會被顯著稀釋或抵消削弱。

如果能探測到此類異常引力波信號,那不僅能證實蟲洞、白洞的存在,還可以幫助人類準確找到它們的位置。那麼,藉助蟲洞實現時空穿越也就不在是科幻。

"

《科學》雜誌上週三消息:美國東部時間8月14日17時10分39秒,美國東、西海岸LIGO和意大利Virgo三個設備同時探測到一個全新的引力波脈衝,“約9億光年外,高度疑似黑洞和中子星螺旋碰撞,併產生了時空漣漪”,即引力波。

比中微子還隱形的引力波,有何探測價值,又能給人類帶來什麼?

圖片來源:Science

引力波是100多年前愛因斯坦基於廣義相對論提出的物理猜想,科學家們藉助aLIGO(LIGO升級版)、Virgo等設備已多次證實了引力波的存在,而此次發現也只是諸多證據中的一個。那又是因什麼樣的亮點,再一次引起業界高度關注呢

本文分三個章節:

第一節,通過類比,用更通俗語言粗淺講述“什麼是引力波”;

第二節,簡要說明“舉世界之力探究引力波,對人類有何價值和意義”;

第三節,本次引力波事件,區別何在?

專業人士及熟知引力波的同學,可以跳過前兩節。

一、聽說過“引力波”,但不知道是個啥?

引力波是一種時空漣漪,如同水面漣漪稱之為水波一樣,是能量向外發散的一種方式,只是引力波是由引力引起。

比中微子還隱形的引力波,有何探測價值,又能給人類帶來什麼?

當然,不是說只要有引力就一定有引力波。單有引力只會出現時空彎曲,引力波則須有質量的物體在引力作用下做非勻變速運動。

比如雙中子星合併,兩者距離減小的過程中使得加速度逐漸增大,相互繞轉頻率升高。該系統下的時空彎曲無法保持穩定狀態,於是產生了時空漣漪

比中微子還隱形的引力波,有何探測價值,又能給人類帶來什麼?

這一過程同樣可以類比水波:單有石子和水面不一定有水波,必須是從石子接觸水面那一刻起,至完全沒入水中這一段時間內,兩者非均勻接觸過程才會產生水波。反之亦然。

引力波的大小取決於物體質量和繞轉頻率,因而只有像中子星、黑洞等體積小而質量大的天體,其合併過程產生的引力波才相對容易被探測到。

不過由於引力波源距離地球通常太過遙遠,等到達地球時其造成的形變尺寸數量級往往不足10^-21m,而原子直徑數量級一般才10^-10m(質子/電子直徑約為10^-15m),因此要想探測到引力波依舊非常困難。

二、探測引力波,到底有何意義?

1、探究天體內部結構

引力波是時空的形變感應,傳播不需要藉助任何物質,相對於電磁波其還有更獨特優勢:引力波幾乎不會被物質(原子)干擾和吸收,比中微子具有更強的空間穿透能力,波源位置也更容易準確判斷

比中微子還隱形的引力波,有何探測價值,又能給人類帶來什麼?

幽靈粒子-中微子

由於任何原子都可以發射和吸收電磁波,因而即使是劇烈宇宙事件發出的強電磁波,除去空間發散導致強度削弱外,在傳播過程中還會被途徑原子干擾、散射、吸收。這使得到在地面接收到的電磁信號極度微弱,極易被其他宇宙噪聲湮沒,而且還很難判斷準確(方向)來源。

由於電磁波的穿透力相對不足,故而人們對遙遠天體的研究,往往只能侷限於星體表面。藉助引力波,天文學家可以獲得天體內部結構及活動數據,例如黑洞、超新星及恆星演化等。

2、揭開宇宙起源之謎

另外,基於宇宙起源說之一的“奇點大爆炸”理論,“嬰兒宇宙”時期極高密度的物質對電磁波不透明,而引力波的強穿透力則不受此限制。如果能探測到“原初引力波”,不僅可以證實“大爆炸”理論,還有助於人們對“嬰兒宇宙”的瞭解。

當前,科學家們對早期宇宙的研究僅限於微波背景輻射(CMB)。但CMB只能反映宇宙誕生38萬年之後的情況,且波段非常有限,在宇宙空間具有各自同性,不能給人們帶來足夠及更早的宇宙信息。

原初引力波,可以稱之為“宇宙原始化石”。

3、證實蟲洞及白洞的存在

根據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引力及引力場的本質是時空彎曲,彎曲時空的曲率1/r(r為天體半徑)與r成反比

比中微子還隱形的引力波,有何探測價值,又能給人類帶來什麼?

那麼,黑洞的實體半徑r相對於塌縮前原始恆星的半徑R,r的取值可以近似為0,所以黑洞曲率(引力場)則趨近於∞,以致光都無法逃逸。

如果說“大爆炸”之前的奇點是一個超級質量黑洞,其引力場無限大,那宇宙中必然還存在引力場為0的區域——蟲洞,以及引力場為負值、專門負責物質外流(向外噴射)的區域——白洞

蟲洞是連接黑洞與白洞的橋樑,也是科幻系列中實現時空穿越的通道。蟲洞、白洞的引力場與常規物質引力場有著明顯區別,對於不會被常規物質吸收的引力場,途徑這些區域時會被顯著稀釋或抵消削弱。

如果能探測到此類異常引力波信號,那不僅能證實蟲洞、白洞的存在,還可以幫助人類準確找到它們的位置。那麼,藉助蟲洞實現時空穿越也就不在是科幻。

比中微子還隱形的引力波,有何探測價值,又能給人類帶來什麼?

4、尋找暗物質和暗能量

暗物質和暗能量雖然尚未被證實,但科學家們相信它的存在。

而暗物質和暗能量除了具有引力特性外,人類似乎再也找不到更多的切入點進行探測。因而,引力波也成為目前探測暗物質和暗能量的唯一辦法

三、此次引力波事件,又有何不同之處?

以上引力波的探究意義和應用價值似乎還有點遙遠,人類或許得上百年甚至幾千年的努力付出。但任何一項成功,都離不開前期的基礎探索。

自2015年12月人類首次探測到引力波以來,期間又探測到十多次引力波事件及至少22次“候選”引力波事件。遺憾的是,這些事件均出自“黑洞-黑洞”和“中子星-中子星”合併。

緻密度類同的天體合併,引力波信號差異化不足,波源持續週期較短,我們只能知道事件是否發生,很難獲得有關此類天體的更多數據。

黑洞質量一般會大於5個太陽質量,中子星一般在1~3個太陽質量。此次事件的兩個天體,質量剛好滿足這一數值區間,因而“黑洞-中子星”碰撞的可能性極大。

而如果確實為“黑洞-中子星”事件,那在碰撞之前,黑洞會剝洋蔥一樣逐層“解剖”中子星。因此,除了能為引力波猜想又添一新例證外,還有助於人們瞭解緻密中子星的內部構成,這正是科學家們所期待的。

"

《科學》雜誌上週三消息:美國東部時間8月14日17時10分39秒,美國東、西海岸LIGO和意大利Virgo三個設備同時探測到一個全新的引力波脈衝,“約9億光年外,高度疑似黑洞和中子星螺旋碰撞,併產生了時空漣漪”,即引力波。

比中微子還隱形的引力波,有何探測價值,又能給人類帶來什麼?

圖片來源:Science

引力波是100多年前愛因斯坦基於廣義相對論提出的物理猜想,科學家們藉助aLIGO(LIGO升級版)、Virgo等設備已多次證實了引力波的存在,而此次發現也只是諸多證據中的一個。那又是因什麼樣的亮點,再一次引起業界高度關注呢

本文分三個章節:

第一節,通過類比,用更通俗語言粗淺講述“什麼是引力波”;

第二節,簡要說明“舉世界之力探究引力波,對人類有何價值和意義”;

第三節,本次引力波事件,區別何在?

專業人士及熟知引力波的同學,可以跳過前兩節。

一、聽說過“引力波”,但不知道是個啥?

引力波是一種時空漣漪,如同水面漣漪稱之為水波一樣,是能量向外發散的一種方式,只是引力波是由引力引起。

比中微子還隱形的引力波,有何探測價值,又能給人類帶來什麼?

當然,不是說只要有引力就一定有引力波。單有引力只會出現時空彎曲,引力波則須有質量的物體在引力作用下做非勻變速運動。

比如雙中子星合併,兩者距離減小的過程中使得加速度逐漸增大,相互繞轉頻率升高。該系統下的時空彎曲無法保持穩定狀態,於是產生了時空漣漪

比中微子還隱形的引力波,有何探測價值,又能給人類帶來什麼?

這一過程同樣可以類比水波:單有石子和水面不一定有水波,必須是從石子接觸水面那一刻起,至完全沒入水中這一段時間內,兩者非均勻接觸過程才會產生水波。反之亦然。

引力波的大小取決於物體質量和繞轉頻率,因而只有像中子星、黑洞等體積小而質量大的天體,其合併過程產生的引力波才相對容易被探測到。

不過由於引力波源距離地球通常太過遙遠,等到達地球時其造成的形變尺寸數量級往往不足10^-21m,而原子直徑數量級一般才10^-10m(質子/電子直徑約為10^-15m),因此要想探測到引力波依舊非常困難。

二、探測引力波,到底有何意義?

1、探究天體內部結構

引力波是時空的形變感應,傳播不需要藉助任何物質,相對於電磁波其還有更獨特優勢:引力波幾乎不會被物質(原子)干擾和吸收,比中微子具有更強的空間穿透能力,波源位置也更容易準確判斷

比中微子還隱形的引力波,有何探測價值,又能給人類帶來什麼?

幽靈粒子-中微子

由於任何原子都可以發射和吸收電磁波,因而即使是劇烈宇宙事件發出的強電磁波,除去空間發散導致強度削弱外,在傳播過程中還會被途徑原子干擾、散射、吸收。這使得到在地面接收到的電磁信號極度微弱,極易被其他宇宙噪聲湮沒,而且還很難判斷準確(方向)來源。

由於電磁波的穿透力相對不足,故而人們對遙遠天體的研究,往往只能侷限於星體表面。藉助引力波,天文學家可以獲得天體內部結構及活動數據,例如黑洞、超新星及恆星演化等。

2、揭開宇宙起源之謎

另外,基於宇宙起源說之一的“奇點大爆炸”理論,“嬰兒宇宙”時期極高密度的物質對電磁波不透明,而引力波的強穿透力則不受此限制。如果能探測到“原初引力波”,不僅可以證實“大爆炸”理論,還有助於人們對“嬰兒宇宙”的瞭解。

當前,科學家們對早期宇宙的研究僅限於微波背景輻射(CMB)。但CMB只能反映宇宙誕生38萬年之後的情況,且波段非常有限,在宇宙空間具有各自同性,不能給人們帶來足夠及更早的宇宙信息。

原初引力波,可以稱之為“宇宙原始化石”。

3、證實蟲洞及白洞的存在

根據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引力及引力場的本質是時空彎曲,彎曲時空的曲率1/r(r為天體半徑)與r成反比

比中微子還隱形的引力波,有何探測價值,又能給人類帶來什麼?

那麼,黑洞的實體半徑r相對於塌縮前原始恆星的半徑R,r的取值可以近似為0,所以黑洞曲率(引力場)則趨近於∞,以致光都無法逃逸。

如果說“大爆炸”之前的奇點是一個超級質量黑洞,其引力場無限大,那宇宙中必然還存在引力場為0的區域——蟲洞,以及引力場為負值、專門負責物質外流(向外噴射)的區域——白洞

蟲洞是連接黑洞與白洞的橋樑,也是科幻系列中實現時空穿越的通道。蟲洞、白洞的引力場與常規物質引力場有著明顯區別,對於不會被常規物質吸收的引力場,途徑這些區域時會被顯著稀釋或抵消削弱。

如果能探測到此類異常引力波信號,那不僅能證實蟲洞、白洞的存在,還可以幫助人類準確找到它們的位置。那麼,藉助蟲洞實現時空穿越也就不在是科幻。

比中微子還隱形的引力波,有何探測價值,又能給人類帶來什麼?

4、尋找暗物質和暗能量

暗物質和暗能量雖然尚未被證實,但科學家們相信它的存在。

而暗物質和暗能量除了具有引力特性外,人類似乎再也找不到更多的切入點進行探測。因而,引力波也成為目前探測暗物質和暗能量的唯一辦法

三、此次引力波事件,又有何不同之處?

以上引力波的探究意義和應用價值似乎還有點遙遠,人類或許得上百年甚至幾千年的努力付出。但任何一項成功,都離不開前期的基礎探索。

自2015年12月人類首次探測到引力波以來,期間又探測到十多次引力波事件及至少22次“候選”引力波事件。遺憾的是,這些事件均出自“黑洞-黑洞”和“中子星-中子星”合併。

緻密度類同的天體合併,引力波信號差異化不足,波源持續週期較短,我們只能知道事件是否發生,很難獲得有關此類天體的更多數據。

黑洞質量一般會大於5個太陽質量,中子星一般在1~3個太陽質量。此次事件的兩個天體,質量剛好滿足這一數值區間,因而“黑洞-中子星”碰撞的可能性極大。

而如果確實為“黑洞-中子星”事件,那在碰撞之前,黑洞會剝洋蔥一樣逐層“解剖”中子星。因此,除了能為引力波猜想又添一新例證外,還有助於人們瞭解緻密中子星的內部構成,這正是科學家們所期待的。

比中微子還隱形的引力波,有何探測價值,又能給人類帶來什麼?

圖片來源:LIGO (有編輯)

本文由“一週刊”首創,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有編輯),首發於今日頭條,轉載請備註。


番後篇:

基於引力波的研究價值和應用前景,中國在此領域也將積極參與探測,先後制定了“太極計劃”、“天琴計劃”和“阿里實驗計劃”。

其中,“太極計劃”是於2033年前後,在太空架設三枚探測衛星,三顆衛星構成間距300萬公里的等邊三角形。

"

《科學》雜誌上週三消息:美國東部時間8月14日17時10分39秒,美國東、西海岸LIGO和意大利Virgo三個設備同時探測到一個全新的引力波脈衝,“約9億光年外,高度疑似黑洞和中子星螺旋碰撞,併產生了時空漣漪”,即引力波。

比中微子還隱形的引力波,有何探測價值,又能給人類帶來什麼?

圖片來源:Science

引力波是100多年前愛因斯坦基於廣義相對論提出的物理猜想,科學家們藉助aLIGO(LIGO升級版)、Virgo等設備已多次證實了引力波的存在,而此次發現也只是諸多證據中的一個。那又是因什麼樣的亮點,再一次引起業界高度關注呢

本文分三個章節:

第一節,通過類比,用更通俗語言粗淺講述“什麼是引力波”;

第二節,簡要說明“舉世界之力探究引力波,對人類有何價值和意義”;

第三節,本次引力波事件,區別何在?

專業人士及熟知引力波的同學,可以跳過前兩節。

一、聽說過“引力波”,但不知道是個啥?

引力波是一種時空漣漪,如同水面漣漪稱之為水波一樣,是能量向外發散的一種方式,只是引力波是由引力引起。

比中微子還隱形的引力波,有何探測價值,又能給人類帶來什麼?

當然,不是說只要有引力就一定有引力波。單有引力只會出現時空彎曲,引力波則須有質量的物體在引力作用下做非勻變速運動。

比如雙中子星合併,兩者距離減小的過程中使得加速度逐漸增大,相互繞轉頻率升高。該系統下的時空彎曲無法保持穩定狀態,於是產生了時空漣漪

比中微子還隱形的引力波,有何探測價值,又能給人類帶來什麼?

這一過程同樣可以類比水波:單有石子和水面不一定有水波,必須是從石子接觸水面那一刻起,至完全沒入水中這一段時間內,兩者非均勻接觸過程才會產生水波。反之亦然。

引力波的大小取決於物體質量和繞轉頻率,因而只有像中子星、黑洞等體積小而質量大的天體,其合併過程產生的引力波才相對容易被探測到。

不過由於引力波源距離地球通常太過遙遠,等到達地球時其造成的形變尺寸數量級往往不足10^-21m,而原子直徑數量級一般才10^-10m(質子/電子直徑約為10^-15m),因此要想探測到引力波依舊非常困難。

二、探測引力波,到底有何意義?

1、探究天體內部結構

引力波是時空的形變感應,傳播不需要藉助任何物質,相對於電磁波其還有更獨特優勢:引力波幾乎不會被物質(原子)干擾和吸收,比中微子具有更強的空間穿透能力,波源位置也更容易準確判斷

比中微子還隱形的引力波,有何探測價值,又能給人類帶來什麼?

幽靈粒子-中微子

由於任何原子都可以發射和吸收電磁波,因而即使是劇烈宇宙事件發出的強電磁波,除去空間發散導致強度削弱外,在傳播過程中還會被途徑原子干擾、散射、吸收。這使得到在地面接收到的電磁信號極度微弱,極易被其他宇宙噪聲湮沒,而且還很難判斷準確(方向)來源。

由於電磁波的穿透力相對不足,故而人們對遙遠天體的研究,往往只能侷限於星體表面。藉助引力波,天文學家可以獲得天體內部結構及活動數據,例如黑洞、超新星及恆星演化等。

2、揭開宇宙起源之謎

另外,基於宇宙起源說之一的“奇點大爆炸”理論,“嬰兒宇宙”時期極高密度的物質對電磁波不透明,而引力波的強穿透力則不受此限制。如果能探測到“原初引力波”,不僅可以證實“大爆炸”理論,還有助於人們對“嬰兒宇宙”的瞭解。

當前,科學家們對早期宇宙的研究僅限於微波背景輻射(CMB)。但CMB只能反映宇宙誕生38萬年之後的情況,且波段非常有限,在宇宙空間具有各自同性,不能給人們帶來足夠及更早的宇宙信息。

原初引力波,可以稱之為“宇宙原始化石”。

3、證實蟲洞及白洞的存在

根據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引力及引力場的本質是時空彎曲,彎曲時空的曲率1/r(r為天體半徑)與r成反比

比中微子還隱形的引力波,有何探測價值,又能給人類帶來什麼?

那麼,黑洞的實體半徑r相對於塌縮前原始恆星的半徑R,r的取值可以近似為0,所以黑洞曲率(引力場)則趨近於∞,以致光都無法逃逸。

如果說“大爆炸”之前的奇點是一個超級質量黑洞,其引力場無限大,那宇宙中必然還存在引力場為0的區域——蟲洞,以及引力場為負值、專門負責物質外流(向外噴射)的區域——白洞

蟲洞是連接黑洞與白洞的橋樑,也是科幻系列中實現時空穿越的通道。蟲洞、白洞的引力場與常規物質引力場有著明顯區別,對於不會被常規物質吸收的引力場,途徑這些區域時會被顯著稀釋或抵消削弱。

如果能探測到此類異常引力波信號,那不僅能證實蟲洞、白洞的存在,還可以幫助人類準確找到它們的位置。那麼,藉助蟲洞實現時空穿越也就不在是科幻。

比中微子還隱形的引力波,有何探測價值,又能給人類帶來什麼?

4、尋找暗物質和暗能量

暗物質和暗能量雖然尚未被證實,但科學家們相信它的存在。

而暗物質和暗能量除了具有引力特性外,人類似乎再也找不到更多的切入點進行探測。因而,引力波也成為目前探測暗物質和暗能量的唯一辦法

三、此次引力波事件,又有何不同之處?

以上引力波的探究意義和應用價值似乎還有點遙遠,人類或許得上百年甚至幾千年的努力付出。但任何一項成功,都離不開前期的基礎探索。

自2015年12月人類首次探測到引力波以來,期間又探測到十多次引力波事件及至少22次“候選”引力波事件。遺憾的是,這些事件均出自“黑洞-黑洞”和“中子星-中子星”合併。

緻密度類同的天體合併,引力波信號差異化不足,波源持續週期較短,我們只能知道事件是否發生,很難獲得有關此類天體的更多數據。

黑洞質量一般會大於5個太陽質量,中子星一般在1~3個太陽質量。此次事件的兩個天體,質量剛好滿足這一數值區間,因而“黑洞-中子星”碰撞的可能性極大。

而如果確實為“黑洞-中子星”事件,那在碰撞之前,黑洞會剝洋蔥一樣逐層“解剖”中子星。因此,除了能為引力波猜想又添一新例證外,還有助於人們瞭解緻密中子星的內部構成,這正是科學家們所期待的。

比中微子還隱形的引力波,有何探測價值,又能給人類帶來什麼?

圖片來源:LIGO (有編輯)

本文由“一週刊”首創,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有編輯),首發於今日頭條,轉載請備註。


番後篇:

基於引力波的研究價值和應用前景,中國在此領域也將積極參與探測,先後制定了“太極計劃”、“天琴計劃”和“阿里實驗計劃”。

其中,“太極計劃”是於2033年前後,在太空架設三枚探測衛星,三顆衛星構成間距300萬公里的等邊三角形。

比中微子還隱形的引力波,有何探測價值,又能給人類帶來什麼?

參考來源:

1、Science:Scientists may have spotted a black hole and a neutron star colliding,Aug. 16, 2019.

2、Annual Reviews:Gravitational Wave Astronomy,Volume 54, 2004

3、人民網:中科院提出引力波探測“空間太極計劃”,2016年02月17日。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