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運河畔的無錫南下塘

無錫歷史上的南門,是純粹的居民區。二十世紀50年代前,京杭運河穿城從南水關南流。和城內弓河一樣,河流兩岸分上塘和下塘,居民沿河建房,屋後大多有碼頭,民居多數為平房。抗戰前房屋皆白牆黑瓦,倒映在清澈的運河水中,一派江南水鄉景色。抗日戰爭逼近,為了防空將白粉牆用輕煤水塗成黑色,屋面和牆壁上下一體黑色,這是為迷惑敵機駕駛員對地面目標的辨別。八十多年過去了,黑色褪卻,灰色、白色從中露出,和其它白色的牆磚和灰色的瓦渾成一體,便組成了現在南門水弄堂的主色調。


古運河畔的無錫南下塘

上世紀20年代初,當時的市政當局為了改善南門外的交通狀況,曾將原南門部分月城拆除。改造後,出南城門,過南吊橋便是灣頭上,拐一個小灣到黃坭橋,這一段街道叫北長街。過黃坭橋到跨塘橋堍,這一小段街叫南長街。從跨塘橋堍到日暉橋(俗稱石灰橋)叫南門棉花巷,從日暉橋南堍到塘涇橋,才是南上塘。

從北長街到清名橋堍,這裡集中了較大的商店如邵祥泰煤鐵號、泰康成國藥店等;酒肆菜樓有聚鑫園、矮腳樓、清和樓等;還有兩家百年熟肉老店魏祥泰和王裕興,他們的醬炙肉、醬五花久負盛名。無錫名產醬排骨也是這兩家店首創成功的。南門外的商市一般集中在上午,年後便人流稀少,入夜除幾家飯店有些吃客外,其他商店關門。這與北門和馬路口的商業區明顯不同,北門和馬路區整天熱鬧,夜市(特別是馬路上)一點也不比白天遜色,南上塘還有半天熱鬧,南下塘與之相比,更顯得寧靜了。

南下塘的具體位置,在街區沒有改造前,運河流經當年的黃坭橋,一股進入黃坭土夅,一股流向羊腰灣,一股流向清名橋,在現妙光橋附近形成一個三角丼,北岸是船廠裡,南岸便是南下塘的起點,向南直達清名橋堍與伯瀆港接壤,這便是整條南下塘。


古運河畔的無錫南下塘

南門下塘(1959年 攝)

整條南下塘寬不過3~4米,最寬的也只有6~7米,民宅與民宅相接,多數為平房,低的屋簷就在頭頂,開間不大,小門小窗,間或還有百年以上的老屋,門前是門和闥,而且還是最小的一門一闥,高的老樓也不過二層,典型的江南小街巷。南下塘的老屋都是抹灰牆的傳統建築,那種青磚水泥構縫外牆的民國初年建築也僅有當年“振藝絲廠”留下的幾間。日軍侵佔無錫,振藝絲廠被燒燬,留下的殘破廠房後被重建成“大福”和“萬福”二家小紗廠。上世紀50年代初被合併進國棉一廠,廠址移作他用。現在牆面也已風化,整條南下塘在整修前,可以說是一條古老的小街。

七十年來,南長街、南上塘雖幾經變遷,商業網點有所調整,仍保持著熱鬧、繁榮,並且從當年半天的購物人流,發展成全天候的。一河之隔的南下塘,依舊延續了寧靜甚至有些落寞的氛圍。只有清名橋東堍有那麼幾家供應點心、賣肉、賣蔬菜的小攤點,供應附近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當年清名橋東堍有一家出售各色燈籠的小燈籠店。據說這家小店製作的“佛燈籠”,人死了後手持燈籠走在昏暗的黃泉路上,發出的光特別亮,亡人走在黃泉路上不致迷路,所以銷路特別好。可惜這家燈籠店不知道在哪年關門歇業了,而且後繼無人。


古運河畔的無錫南下塘

清名橋東堍小店(1959年 攝)

南下塘居民的生活是恬靜而淡泊的,街上每隔一段路有些小的菸酒店和小糧油店。這裡居民家的大門多數是關著和半掩的。如果是晴天,間有洗好的衣服晒在門前,會有幾個家居的老年婦女聚在一起邊聊家常,邊照管衣物。這種景象在現代化的居民小區已很難見到了。要是雨天,街上更少有人來往,只有在中午時分,上小學的學生放飯學回家吃飯時,街上才有三五成群的孩子,各自趕回家去吃午飯,街上才熱鬧一些。


古運河畔的無錫南下塘

大公橋(1959年 攝)

多年前南下塘大公橋堍開有一家“和平書場”,在城南區有些名氣,南門水弄堂兩岸和周圍地區喜歡聽書的老人,都趕來這裡聽書。自從書場停業後,無聊的人們只能以打麻將、鬥地主來消磨時光。

下塘有幾條小弄堂,如利民弄、大碼頭弄等,這些小弄堂的確小。如大碼頭弄附近原有一座大碼頭,是200多年前清代乾隆帝駕臨無錫時為迎接皇上趕造的。這座大碼頭早就不見了蹤影,留下了大碼頭弄這條小弄。進弄堂的入口處,有一段只有一米左右寬,只能容一人通行,要是推了一輛自行車行走,便顯得困難了。這便是南門運河邊上特有的幾條“頭頂一線天,腳踏青磚地”的小弄之一。


古運河畔的無錫南下塘

大碼頭弄18號和26號後門有四根殘留的牌坊石柱,每根0.5米見方,中間兩根高5.5米,兩側柱高3米,坊柱外側長11米。有三根已砌入民房中。這座牌坊在無錫縣誌上沒有列入。傳說這座牌坊是沒有建造完成的“貞節牌坊”。明代華家有一位守寡的寡婦,是明嘉靖年間名宦華雲的族人。這位寡婦在丈夫死後茹苦含辛扶育子女成長,經家族及地方官府呈請朝廷為這位寡婦建造貞節牌坊,朝廷下詔恩准了,牌坊四根石柱也豎立起來了。在這關鍵時刻,那位敢於反抗封建禮教東縛的弱女子,為了追求婚姻自由和個人幸福,寧可摒棄封建社會對女性給予的最高榮譽——建坊表節而不顧,選擇了在當時社會守舊士大夫眼中的大不道的寡婦改嫁。這位女子是夠勇敢的,她堅決地反抗舊禮教,而使那些衛道者下不了臺,只得消極地停建牌坊,但是四根殘牌坊石柱奇異般的保存下來,歷400多年依然屹立在大碼頭弄內,向世人展示當年那位勇敢的女性敢於反抗封建禮教而取得成就最有力的見證。

文章來源:《無錫橋街巷》

圖片來源:《無錫舊影》《城市年輪》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