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當一個王朝基本穩定局勢之後,便會開始著手處理開國功臣。畢竟這個文臣武將,特別是武將,因為立下了汗馬功勞,再加上和開國皇帝個人關係很鐵,幾乎都會不尊重皇權。太平本是將軍定,不許將軍享太平已經是一個歷史規律了。相比於劉邦和朱元璋這種動刀解決的,劉秀和趙匡胤這種不動刀子的模式更加被後人稱道。單一的漢民族政權尚且如此,由滿人建立的清朝也沒有逃脫這個歷史規律。

"

每當一個王朝基本穩定局勢之後,便會開始著手處理開國功臣。畢竟這個文臣武將,特別是武將,因為立下了汗馬功勞,再加上和開國皇帝個人關係很鐵,幾乎都會不尊重皇權。太平本是將軍定,不許將軍享太平已經是一個歷史規律了。相比於劉邦和朱元璋這種動刀解決的,劉秀和趙匡胤這種不動刀子的模式更加被後人稱道。單一的漢民族政權尚且如此,由滿人建立的清朝也沒有逃脫這個歷史規律。

吳三桂手握30萬精銳,苦戰8年,為何沒能成功“反清復明”?

​在消滅南明、入主中原的過程中,吳三桂、尚可喜和耿精忠三人立下了汗馬功勞。順治帝也一改自漢高祖劉邦以來“非宗室不封王”的傳統,將三人都封了王。古代爵位在親王和郡王之下,還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開國功臣最高的榮耀就是封公。西漢名將李廣有“李廣難封”的典故,而他還只是想封一個侯爵。在漢朝之後眾多朝代中,異姓封王的大多是架空皇權並準備篡位的人,比如魏王曹操、晉王司馬昭等。

"

每當一個王朝基本穩定局勢之後,便會開始著手處理開國功臣。畢竟這個文臣武將,特別是武將,因為立下了汗馬功勞,再加上和開國皇帝個人關係很鐵,幾乎都會不尊重皇權。太平本是將軍定,不許將軍享太平已經是一個歷史規律了。相比於劉邦和朱元璋這種動刀解決的,劉秀和趙匡胤這種不動刀子的模式更加被後人稱道。單一的漢民族政權尚且如此,由滿人建立的清朝也沒有逃脫這個歷史規律。

吳三桂手握30萬精銳,苦戰8年,為何沒能成功“反清復明”?

​在消滅南明、入主中原的過程中,吳三桂、尚可喜和耿精忠三人立下了汗馬功勞。順治帝也一改自漢高祖劉邦以來“非宗室不封王”的傳統,將三人都封了王。古代爵位在親王和郡王之下,還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開國功臣最高的榮耀就是封公。西漢名將李廣有“李廣難封”的典故,而他還只是想封一個侯爵。在漢朝之後眾多朝代中,異姓封王的大多是架空皇權並準備篡位的人,比如魏王曹操、晉王司馬昭等。

吳三桂手握30萬精銳,苦戰8年,為何沒能成功“反清復明”?

吳三桂等三位漢人藩王,在為大清打下天下之後,自然也就成為了清廷的眼中釘。隨著南明的覆滅,他們已經沒有了利用價值,反而只有威脅。康熙十二年(1673年),已經70歲的平南王尚可喜向年輕的康熙帝遞了個摺子,希望他批准自己退休,並讓自己的兒子尚之信接班。但康熙同意他退休的同時,卻不允許讓尚之信接班,還讓他們解散麾下的部隊。康熙雖然沒有直接說“撤藩”二字,心意卻已經非常明顯了。

"

每當一個王朝基本穩定局勢之後,便會開始著手處理開國功臣。畢竟這個文臣武將,特別是武將,因為立下了汗馬功勞,再加上和開國皇帝個人關係很鐵,幾乎都會不尊重皇權。太平本是將軍定,不許將軍享太平已經是一個歷史規律了。相比於劉邦和朱元璋這種動刀解決的,劉秀和趙匡胤這種不動刀子的模式更加被後人稱道。單一的漢民族政權尚且如此,由滿人建立的清朝也沒有逃脫這個歷史規律。

吳三桂手握30萬精銳,苦戰8年,為何沒能成功“反清復明”?

​在消滅南明、入主中原的過程中,吳三桂、尚可喜和耿精忠三人立下了汗馬功勞。順治帝也一改自漢高祖劉邦以來“非宗室不封王”的傳統,將三人都封了王。古代爵位在親王和郡王之下,還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開國功臣最高的榮耀就是封公。西漢名將李廣有“李廣難封”的典故,而他還只是想封一個侯爵。在漢朝之後眾多朝代中,異姓封王的大多是架空皇權並準備篡位的人,比如魏王曹操、晉王司馬昭等。

吳三桂手握30萬精銳,苦戰8年,為何沒能成功“反清復明”?

吳三桂等三位漢人藩王,在為大清打下天下之後,自然也就成為了清廷的眼中釘。隨著南明的覆滅,他們已經沒有了利用價值,反而只有威脅。康熙十二年(1673年),已經70歲的平南王尚可喜向年輕的康熙帝遞了個摺子,希望他批准自己退休,並讓自己的兒子尚之信接班。但康熙同意他退休的同時,卻不允許讓尚之信接班,還讓他們解散麾下的部隊。康熙雖然沒有直接說“撤藩”二字,心意卻已經非常明顯了。

吳三桂手握30萬精銳,苦戰8年,為何沒能成功“反清復明”?

為了試探小皇帝,吳三桂和耿精忠便上書,主動請求撤藩。二人猜想康熙多半會同意,但他們沒想到康熙會同意的這麼爽快,甚至還把具體落實撤藩相關事宜的欽差大臣派了過去。想當年康熙他老爹順治帝,對三藩可是信賴有加,如今你一個小毛孩怎麼可能說撤就撤呢?這年十一月,吳三桂殺了康熙派來的撤藩人員,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以“興明討虜”為口號起兵造反。這個“興明討虜”,就是把“反清復明”換了個說法而已。

"

每當一個王朝基本穩定局勢之後,便會開始著手處理開國功臣。畢竟這個文臣武將,特別是武將,因為立下了汗馬功勞,再加上和開國皇帝個人關係很鐵,幾乎都會不尊重皇權。太平本是將軍定,不許將軍享太平已經是一個歷史規律了。相比於劉邦和朱元璋這種動刀解決的,劉秀和趙匡胤這種不動刀子的模式更加被後人稱道。單一的漢民族政權尚且如此,由滿人建立的清朝也沒有逃脫這個歷史規律。

吳三桂手握30萬精銳,苦戰8年,為何沒能成功“反清復明”?

​在消滅南明、入主中原的過程中,吳三桂、尚可喜和耿精忠三人立下了汗馬功勞。順治帝也一改自漢高祖劉邦以來“非宗室不封王”的傳統,將三人都封了王。古代爵位在親王和郡王之下,還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開國功臣最高的榮耀就是封公。西漢名將李廣有“李廣難封”的典故,而他還只是想封一個侯爵。在漢朝之後眾多朝代中,異姓封王的大多是架空皇權並準備篡位的人,比如魏王曹操、晉王司馬昭等。

吳三桂手握30萬精銳,苦戰8年,為何沒能成功“反清復明”?

吳三桂等三位漢人藩王,在為大清打下天下之後,自然也就成為了清廷的眼中釘。隨著南明的覆滅,他們已經沒有了利用價值,反而只有威脅。康熙十二年(1673年),已經70歲的平南王尚可喜向年輕的康熙帝遞了個摺子,希望他批准自己退休,並讓自己的兒子尚之信接班。但康熙同意他退休的同時,卻不允許讓尚之信接班,還讓他們解散麾下的部隊。康熙雖然沒有直接說“撤藩”二字,心意卻已經非常明顯了。

吳三桂手握30萬精銳,苦戰8年,為何沒能成功“反清復明”?

為了試探小皇帝,吳三桂和耿精忠便上書,主動請求撤藩。二人猜想康熙多半會同意,但他們沒想到康熙會同意的這麼爽快,甚至還把具體落實撤藩相關事宜的欽差大臣派了過去。想當年康熙他老爹順治帝,對三藩可是信賴有加,如今你一個小毛孩怎麼可能說撤就撤呢?這年十一月,吳三桂殺了康熙派來的撤藩人員,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以“興明討虜”為口號起兵造反。這個“興明討虜”,就是把“反清復明”換了個說法而已。

吳三桂手握30萬精銳,苦戰8年,為何沒能成功“反清復明”?

事實上,吳三桂反清歸反清,但他根本沒想過復明。若真想復明,當年他就不會逼迫緬王交出逃亡至此的永曆帝,並將其殺死。康熙十三年(1674年),吳三桂果然暴露了自己的野心,自稱“周王”。吳三桂在起兵初期,接連攻佔了貴州、湖南、川渝、廣西等地,甚至陝西和河北的漢人將領紛紛舉兵響應,以吳三桂為首的反清勢力已經佔據了清朝的半壁江山,一度處於上風。可為何吳三桂手握30萬大軍,為何最後還是輸了呢?

"

每當一個王朝基本穩定局勢之後,便會開始著手處理開國功臣。畢竟這個文臣武將,特別是武將,因為立下了汗馬功勞,再加上和開國皇帝個人關係很鐵,幾乎都會不尊重皇權。太平本是將軍定,不許將軍享太平已經是一個歷史規律了。相比於劉邦和朱元璋這種動刀解決的,劉秀和趙匡胤這種不動刀子的模式更加被後人稱道。單一的漢民族政權尚且如此,由滿人建立的清朝也沒有逃脫這個歷史規律。

吳三桂手握30萬精銳,苦戰8年,為何沒能成功“反清復明”?

​在消滅南明、入主中原的過程中,吳三桂、尚可喜和耿精忠三人立下了汗馬功勞。順治帝也一改自漢高祖劉邦以來“非宗室不封王”的傳統,將三人都封了王。古代爵位在親王和郡王之下,還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開國功臣最高的榮耀就是封公。西漢名將李廣有“李廣難封”的典故,而他還只是想封一個侯爵。在漢朝之後眾多朝代中,異姓封王的大多是架空皇權並準備篡位的人,比如魏王曹操、晉王司馬昭等。

吳三桂手握30萬精銳,苦戰8年,為何沒能成功“反清復明”?

吳三桂等三位漢人藩王,在為大清打下天下之後,自然也就成為了清廷的眼中釘。隨著南明的覆滅,他們已經沒有了利用價值,反而只有威脅。康熙十二年(1673年),已經70歲的平南王尚可喜向年輕的康熙帝遞了個摺子,希望他批准自己退休,並讓自己的兒子尚之信接班。但康熙同意他退休的同時,卻不允許讓尚之信接班,還讓他們解散麾下的部隊。康熙雖然沒有直接說“撤藩”二字,心意卻已經非常明顯了。

吳三桂手握30萬精銳,苦戰8年,為何沒能成功“反清復明”?

為了試探小皇帝,吳三桂和耿精忠便上書,主動請求撤藩。二人猜想康熙多半會同意,但他們沒想到康熙會同意的這麼爽快,甚至還把具體落實撤藩相關事宜的欽差大臣派了過去。想當年康熙他老爹順治帝,對三藩可是信賴有加,如今你一個小毛孩怎麼可能說撤就撤呢?這年十一月,吳三桂殺了康熙派來的撤藩人員,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以“興明討虜”為口號起兵造反。這個“興明討虜”,就是把“反清復明”換了個說法而已。

吳三桂手握30萬精銳,苦戰8年,為何沒能成功“反清復明”?

事實上,吳三桂反清歸反清,但他根本沒想過復明。若真想復明,當年他就不會逼迫緬王交出逃亡至此的永曆帝,並將其殺死。康熙十三年(1674年),吳三桂果然暴露了自己的野心,自稱“周王”。吳三桂在起兵初期,接連攻佔了貴州、湖南、川渝、廣西等地,甚至陝西和河北的漢人將領紛紛舉兵響應,以吳三桂為首的反清勢力已經佔據了清朝的半壁江山,一度處於上風。可為何吳三桂手握30萬大軍,為何最後還是輸了呢?

吳三桂手握30萬精銳,苦戰8年,為何沒能成功“反清復明”?

首先便是人心,各地漢人將領起兵響應,思的是漢人朝廷,但這個朝廷是老朱家的明朝,而不是以他吳三桂為帝的什麼偽朝。再加上吳三桂起兵多年,雖然老謀深算的他在戰術上能夠完勝年輕的康熙皇帝,但擺在眼前兵力和財力的不足也讓他無可奈何,各地黨羽見無利可圖也紛紛離心離德。康熙十七年(1678年)八月,吳三桂久病不愈深感大限將至,便將皇孫吳世璠召來衡州準備繼位,吳三桂過了5個月的皇帝癮後便去世了。

"

每當一個王朝基本穩定局勢之後,便會開始著手處理開國功臣。畢竟這個文臣武將,特別是武將,因為立下了汗馬功勞,再加上和開國皇帝個人關係很鐵,幾乎都會不尊重皇權。太平本是將軍定,不許將軍享太平已經是一個歷史規律了。相比於劉邦和朱元璋這種動刀解決的,劉秀和趙匡胤這種不動刀子的模式更加被後人稱道。單一的漢民族政權尚且如此,由滿人建立的清朝也沒有逃脫這個歷史規律。

吳三桂手握30萬精銳,苦戰8年,為何沒能成功“反清復明”?

​在消滅南明、入主中原的過程中,吳三桂、尚可喜和耿精忠三人立下了汗馬功勞。順治帝也一改自漢高祖劉邦以來“非宗室不封王”的傳統,將三人都封了王。古代爵位在親王和郡王之下,還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開國功臣最高的榮耀就是封公。西漢名將李廣有“李廣難封”的典故,而他還只是想封一個侯爵。在漢朝之後眾多朝代中,異姓封王的大多是架空皇權並準備篡位的人,比如魏王曹操、晉王司馬昭等。

吳三桂手握30萬精銳,苦戰8年,為何沒能成功“反清復明”?

吳三桂等三位漢人藩王,在為大清打下天下之後,自然也就成為了清廷的眼中釘。隨著南明的覆滅,他們已經沒有了利用價值,反而只有威脅。康熙十二年(1673年),已經70歲的平南王尚可喜向年輕的康熙帝遞了個摺子,希望他批准自己退休,並讓自己的兒子尚之信接班。但康熙同意他退休的同時,卻不允許讓尚之信接班,還讓他們解散麾下的部隊。康熙雖然沒有直接說“撤藩”二字,心意卻已經非常明顯了。

吳三桂手握30萬精銳,苦戰8年,為何沒能成功“反清復明”?

為了試探小皇帝,吳三桂和耿精忠便上書,主動請求撤藩。二人猜想康熙多半會同意,但他們沒想到康熙會同意的這麼爽快,甚至還把具體落實撤藩相關事宜的欽差大臣派了過去。想當年康熙他老爹順治帝,對三藩可是信賴有加,如今你一個小毛孩怎麼可能說撤就撤呢?這年十一月,吳三桂殺了康熙派來的撤藩人員,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以“興明討虜”為口號起兵造反。這個“興明討虜”,就是把“反清復明”換了個說法而已。

吳三桂手握30萬精銳,苦戰8年,為何沒能成功“反清復明”?

事實上,吳三桂反清歸反清,但他根本沒想過復明。若真想復明,當年他就不會逼迫緬王交出逃亡至此的永曆帝,並將其殺死。康熙十三年(1674年),吳三桂果然暴露了自己的野心,自稱“周王”。吳三桂在起兵初期,接連攻佔了貴州、湖南、川渝、廣西等地,甚至陝西和河北的漢人將領紛紛舉兵響應,以吳三桂為首的反清勢力已經佔據了清朝的半壁江山,一度處於上風。可為何吳三桂手握30萬大軍,為何最後還是輸了呢?

吳三桂手握30萬精銳,苦戰8年,為何沒能成功“反清復明”?

首先便是人心,各地漢人將領起兵響應,思的是漢人朝廷,但這個朝廷是老朱家的明朝,而不是以他吳三桂為帝的什麼偽朝。再加上吳三桂起兵多年,雖然老謀深算的他在戰術上能夠完勝年輕的康熙皇帝,但擺在眼前兵力和財力的不足也讓他無可奈何,各地黨羽見無利可圖也紛紛離心離德。康熙十七年(1678年)八月,吳三桂久病不愈深感大限將至,便將皇孫吳世璠召來衡州準備繼位,吳三桂過了5個月的皇帝癮後便去世了。

吳三桂手握30萬精銳,苦戰8年,為何沒能成功“反清復明”?

除了人心,吳三桂在戰略上的失誤也是致命的。起初只有吳三桂和耿精忠兩藩起兵,但僅僅兩藩就攻佔了清廷的九個省,清廷內部也是人心惶惶。除了吳三桂來勢洶洶,年輕的康熙皇帝幾乎處在懸崖邊緣。往西在新疆有個準噶爾,擁兵自重不說,還一直對中原虎視眈眈。往北的沙俄,也是時刻盯著大清。一旦康熙敗了,就會被吃的連渣都不剩。但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吳三桂卻主動提出劃江而治!當初人家跟著你造反,為的是把滿人趕出去,現如今你帶頭的老吳卻唱了這麼一出。

"

每當一個王朝基本穩定局勢之後,便會開始著手處理開國功臣。畢竟這個文臣武將,特別是武將,因為立下了汗馬功勞,再加上和開國皇帝個人關係很鐵,幾乎都會不尊重皇權。太平本是將軍定,不許將軍享太平已經是一個歷史規律了。相比於劉邦和朱元璋這種動刀解決的,劉秀和趙匡胤這種不動刀子的模式更加被後人稱道。單一的漢民族政權尚且如此,由滿人建立的清朝也沒有逃脫這個歷史規律。

吳三桂手握30萬精銳,苦戰8年,為何沒能成功“反清復明”?

​在消滅南明、入主中原的過程中,吳三桂、尚可喜和耿精忠三人立下了汗馬功勞。順治帝也一改自漢高祖劉邦以來“非宗室不封王”的傳統,將三人都封了王。古代爵位在親王和郡王之下,還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開國功臣最高的榮耀就是封公。西漢名將李廣有“李廣難封”的典故,而他還只是想封一個侯爵。在漢朝之後眾多朝代中,異姓封王的大多是架空皇權並準備篡位的人,比如魏王曹操、晉王司馬昭等。

吳三桂手握30萬精銳,苦戰8年,為何沒能成功“反清復明”?

吳三桂等三位漢人藩王,在為大清打下天下之後,自然也就成為了清廷的眼中釘。隨著南明的覆滅,他們已經沒有了利用價值,反而只有威脅。康熙十二年(1673年),已經70歲的平南王尚可喜向年輕的康熙帝遞了個摺子,希望他批准自己退休,並讓自己的兒子尚之信接班。但康熙同意他退休的同時,卻不允許讓尚之信接班,還讓他們解散麾下的部隊。康熙雖然沒有直接說“撤藩”二字,心意卻已經非常明顯了。

吳三桂手握30萬精銳,苦戰8年,為何沒能成功“反清復明”?

為了試探小皇帝,吳三桂和耿精忠便上書,主動請求撤藩。二人猜想康熙多半會同意,但他們沒想到康熙會同意的這麼爽快,甚至還把具體落實撤藩相關事宜的欽差大臣派了過去。想當年康熙他老爹順治帝,對三藩可是信賴有加,如今你一個小毛孩怎麼可能說撤就撤呢?這年十一月,吳三桂殺了康熙派來的撤藩人員,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以“興明討虜”為口號起兵造反。這個“興明討虜”,就是把“反清復明”換了個說法而已。

吳三桂手握30萬精銳,苦戰8年,為何沒能成功“反清復明”?

事實上,吳三桂反清歸反清,但他根本沒想過復明。若真想復明,當年他就不會逼迫緬王交出逃亡至此的永曆帝,並將其殺死。康熙十三年(1674年),吳三桂果然暴露了自己的野心,自稱“周王”。吳三桂在起兵初期,接連攻佔了貴州、湖南、川渝、廣西等地,甚至陝西和河北的漢人將領紛紛舉兵響應,以吳三桂為首的反清勢力已經佔據了清朝的半壁江山,一度處於上風。可為何吳三桂手握30萬大軍,為何最後還是輸了呢?

吳三桂手握30萬精銳,苦戰8年,為何沒能成功“反清復明”?

首先便是人心,各地漢人將領起兵響應,思的是漢人朝廷,但這個朝廷是老朱家的明朝,而不是以他吳三桂為帝的什麼偽朝。再加上吳三桂起兵多年,雖然老謀深算的他在戰術上能夠完勝年輕的康熙皇帝,但擺在眼前兵力和財力的不足也讓他無可奈何,各地黨羽見無利可圖也紛紛離心離德。康熙十七年(1678年)八月,吳三桂久病不愈深感大限將至,便將皇孫吳世璠召來衡州準備繼位,吳三桂過了5個月的皇帝癮後便去世了。

吳三桂手握30萬精銳,苦戰8年,為何沒能成功“反清復明”?

除了人心,吳三桂在戰略上的失誤也是致命的。起初只有吳三桂和耿精忠兩藩起兵,但僅僅兩藩就攻佔了清廷的九個省,清廷內部也是人心惶惶。除了吳三桂來勢洶洶,年輕的康熙皇帝幾乎處在懸崖邊緣。往西在新疆有個準噶爾,擁兵自重不說,還一直對中原虎視眈眈。往北的沙俄,也是時刻盯著大清。一旦康熙敗了,就會被吃的連渣都不剩。但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吳三桂卻主動提出劃江而治!當初人家跟著你造反,為的是把滿人趕出去,現如今你帶頭的老吳卻唱了這麼一出。

吳三桂手握30萬精銳,苦戰8年,為何沒能成功“反清復明”?

吳三桂突然來這麼一出給了康熙喘息的機會,年輕的皇帝最怕的就是各個勢力的漢人將領聯合起來對自己群起而攻之。一旦他們團結起來,自己必敗無疑,且死無全屍。但康熙卻發現,造自己反的漢人們,自己開始鬥上了。當耿精忠在浙江和清軍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割據臺灣的鄭成功之子鄭經向福建發起了猛攻,直接抄了耿精忠的後路。腹背受敵的耿精忠只能向清廷投降,清軍南下後便把鄭經還沒捂熱乎的地盤搶了回去。

"

每當一個王朝基本穩定局勢之後,便會開始著手處理開國功臣。畢竟這個文臣武將,特別是武將,因為立下了汗馬功勞,再加上和開國皇帝個人關係很鐵,幾乎都會不尊重皇權。太平本是將軍定,不許將軍享太平已經是一個歷史規律了。相比於劉邦和朱元璋這種動刀解決的,劉秀和趙匡胤這種不動刀子的模式更加被後人稱道。單一的漢民族政權尚且如此,由滿人建立的清朝也沒有逃脫這個歷史規律。

吳三桂手握30萬精銳,苦戰8年,為何沒能成功“反清復明”?

​在消滅南明、入主中原的過程中,吳三桂、尚可喜和耿精忠三人立下了汗馬功勞。順治帝也一改自漢高祖劉邦以來“非宗室不封王”的傳統,將三人都封了王。古代爵位在親王和郡王之下,還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開國功臣最高的榮耀就是封公。西漢名將李廣有“李廣難封”的典故,而他還只是想封一個侯爵。在漢朝之後眾多朝代中,異姓封王的大多是架空皇權並準備篡位的人,比如魏王曹操、晉王司馬昭等。

吳三桂手握30萬精銳,苦戰8年,為何沒能成功“反清復明”?

吳三桂等三位漢人藩王,在為大清打下天下之後,自然也就成為了清廷的眼中釘。隨著南明的覆滅,他們已經沒有了利用價值,反而只有威脅。康熙十二年(1673年),已經70歲的平南王尚可喜向年輕的康熙帝遞了個摺子,希望他批准自己退休,並讓自己的兒子尚之信接班。但康熙同意他退休的同時,卻不允許讓尚之信接班,還讓他們解散麾下的部隊。康熙雖然沒有直接說“撤藩”二字,心意卻已經非常明顯了。

吳三桂手握30萬精銳,苦戰8年,為何沒能成功“反清復明”?

為了試探小皇帝,吳三桂和耿精忠便上書,主動請求撤藩。二人猜想康熙多半會同意,但他們沒想到康熙會同意的這麼爽快,甚至還把具體落實撤藩相關事宜的欽差大臣派了過去。想當年康熙他老爹順治帝,對三藩可是信賴有加,如今你一個小毛孩怎麼可能說撤就撤呢?這年十一月,吳三桂殺了康熙派來的撤藩人員,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以“興明討虜”為口號起兵造反。這個“興明討虜”,就是把“反清復明”換了個說法而已。

吳三桂手握30萬精銳,苦戰8年,為何沒能成功“反清復明”?

事實上,吳三桂反清歸反清,但他根本沒想過復明。若真想復明,當年他就不會逼迫緬王交出逃亡至此的永曆帝,並將其殺死。康熙十三年(1674年),吳三桂果然暴露了自己的野心,自稱“周王”。吳三桂在起兵初期,接連攻佔了貴州、湖南、川渝、廣西等地,甚至陝西和河北的漢人將領紛紛舉兵響應,以吳三桂為首的反清勢力已經佔據了清朝的半壁江山,一度處於上風。可為何吳三桂手握30萬大軍,為何最後還是輸了呢?

吳三桂手握30萬精銳,苦戰8年,為何沒能成功“反清復明”?

首先便是人心,各地漢人將領起兵響應,思的是漢人朝廷,但這個朝廷是老朱家的明朝,而不是以他吳三桂為帝的什麼偽朝。再加上吳三桂起兵多年,雖然老謀深算的他在戰術上能夠完勝年輕的康熙皇帝,但擺在眼前兵力和財力的不足也讓他無可奈何,各地黨羽見無利可圖也紛紛離心離德。康熙十七年(1678年)八月,吳三桂久病不愈深感大限將至,便將皇孫吳世璠召來衡州準備繼位,吳三桂過了5個月的皇帝癮後便去世了。

吳三桂手握30萬精銳,苦戰8年,為何沒能成功“反清復明”?

除了人心,吳三桂在戰略上的失誤也是致命的。起初只有吳三桂和耿精忠兩藩起兵,但僅僅兩藩就攻佔了清廷的九個省,清廷內部也是人心惶惶。除了吳三桂來勢洶洶,年輕的康熙皇帝幾乎處在懸崖邊緣。往西在新疆有個準噶爾,擁兵自重不說,還一直對中原虎視眈眈。往北的沙俄,也是時刻盯著大清。一旦康熙敗了,就會被吃的連渣都不剩。但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吳三桂卻主動提出劃江而治!當初人家跟著你造反,為的是把滿人趕出去,現如今你帶頭的老吳卻唱了這麼一出。

吳三桂手握30萬精銳,苦戰8年,為何沒能成功“反清復明”?

吳三桂突然來這麼一出給了康熙喘息的機會,年輕的皇帝最怕的就是各個勢力的漢人將領聯合起來對自己群起而攻之。一旦他們團結起來,自己必敗無疑,且死無全屍。但康熙卻發現,造自己反的漢人們,自己開始鬥上了。當耿精忠在浙江和清軍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割據臺灣的鄭成功之子鄭經向福建發起了猛攻,直接抄了耿精忠的後路。腹背受敵的耿精忠只能向清廷投降,清軍南下後便把鄭經還沒捂熱乎的地盤搶了回去。

吳三桂手握30萬精銳,苦戰8年,為何沒能成功“反清復明”?

三藩中的另一藩——廣東的尚之信,一開始便沒跟著吳三桂幹,但當他看到耿精忠被清軍打得找不著北時,又突然同意了跟吳三桂一起造反。但同意歸同意,吳三桂讓他出兵北上,尚之信又沒了動靜。等到下一次鬧出動靜,居然是向清軍投降。也就是說,所謂的“三藩之亂”,平南王尚之信這一藩壓根就沒參與過,只不過是在口頭上口嗨了一下。尚之信的這種行為,用現代的流行語來說就是——划水狗。

"

每當一個王朝基本穩定局勢之後,便會開始著手處理開國功臣。畢竟這個文臣武將,特別是武將,因為立下了汗馬功勞,再加上和開國皇帝個人關係很鐵,幾乎都會不尊重皇權。太平本是將軍定,不許將軍享太平已經是一個歷史規律了。相比於劉邦和朱元璋這種動刀解決的,劉秀和趙匡胤這種不動刀子的模式更加被後人稱道。單一的漢民族政權尚且如此,由滿人建立的清朝也沒有逃脫這個歷史規律。

吳三桂手握30萬精銳,苦戰8年,為何沒能成功“反清復明”?

​在消滅南明、入主中原的過程中,吳三桂、尚可喜和耿精忠三人立下了汗馬功勞。順治帝也一改自漢高祖劉邦以來“非宗室不封王”的傳統,將三人都封了王。古代爵位在親王和郡王之下,還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開國功臣最高的榮耀就是封公。西漢名將李廣有“李廣難封”的典故,而他還只是想封一個侯爵。在漢朝之後眾多朝代中,異姓封王的大多是架空皇權並準備篡位的人,比如魏王曹操、晉王司馬昭等。

吳三桂手握30萬精銳,苦戰8年,為何沒能成功“反清復明”?

吳三桂等三位漢人藩王,在為大清打下天下之後,自然也就成為了清廷的眼中釘。隨著南明的覆滅,他們已經沒有了利用價值,反而只有威脅。康熙十二年(1673年),已經70歲的平南王尚可喜向年輕的康熙帝遞了個摺子,希望他批准自己退休,並讓自己的兒子尚之信接班。但康熙同意他退休的同時,卻不允許讓尚之信接班,還讓他們解散麾下的部隊。康熙雖然沒有直接說“撤藩”二字,心意卻已經非常明顯了。

吳三桂手握30萬精銳,苦戰8年,為何沒能成功“反清復明”?

為了試探小皇帝,吳三桂和耿精忠便上書,主動請求撤藩。二人猜想康熙多半會同意,但他們沒想到康熙會同意的這麼爽快,甚至還把具體落實撤藩相關事宜的欽差大臣派了過去。想當年康熙他老爹順治帝,對三藩可是信賴有加,如今你一個小毛孩怎麼可能說撤就撤呢?這年十一月,吳三桂殺了康熙派來的撤藩人員,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以“興明討虜”為口號起兵造反。這個“興明討虜”,就是把“反清復明”換了個說法而已。

吳三桂手握30萬精銳,苦戰8年,為何沒能成功“反清復明”?

事實上,吳三桂反清歸反清,但他根本沒想過復明。若真想復明,當年他就不會逼迫緬王交出逃亡至此的永曆帝,並將其殺死。康熙十三年(1674年),吳三桂果然暴露了自己的野心,自稱“周王”。吳三桂在起兵初期,接連攻佔了貴州、湖南、川渝、廣西等地,甚至陝西和河北的漢人將領紛紛舉兵響應,以吳三桂為首的反清勢力已經佔據了清朝的半壁江山,一度處於上風。可為何吳三桂手握30萬大軍,為何最後還是輸了呢?

吳三桂手握30萬精銳,苦戰8年,為何沒能成功“反清復明”?

首先便是人心,各地漢人將領起兵響應,思的是漢人朝廷,但這個朝廷是老朱家的明朝,而不是以他吳三桂為帝的什麼偽朝。再加上吳三桂起兵多年,雖然老謀深算的他在戰術上能夠完勝年輕的康熙皇帝,但擺在眼前兵力和財力的不足也讓他無可奈何,各地黨羽見無利可圖也紛紛離心離德。康熙十七年(1678年)八月,吳三桂久病不愈深感大限將至,便將皇孫吳世璠召來衡州準備繼位,吳三桂過了5個月的皇帝癮後便去世了。

吳三桂手握30萬精銳,苦戰8年,為何沒能成功“反清復明”?

除了人心,吳三桂在戰略上的失誤也是致命的。起初只有吳三桂和耿精忠兩藩起兵,但僅僅兩藩就攻佔了清廷的九個省,清廷內部也是人心惶惶。除了吳三桂來勢洶洶,年輕的康熙皇帝幾乎處在懸崖邊緣。往西在新疆有個準噶爾,擁兵自重不說,還一直對中原虎視眈眈。往北的沙俄,也是時刻盯著大清。一旦康熙敗了,就會被吃的連渣都不剩。但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吳三桂卻主動提出劃江而治!當初人家跟著你造反,為的是把滿人趕出去,現如今你帶頭的老吳卻唱了這麼一出。

吳三桂手握30萬精銳,苦戰8年,為何沒能成功“反清復明”?

吳三桂突然來這麼一出給了康熙喘息的機會,年輕的皇帝最怕的就是各個勢力的漢人將領聯合起來對自己群起而攻之。一旦他們團結起來,自己必敗無疑,且死無全屍。但康熙卻發現,造自己反的漢人們,自己開始鬥上了。當耿精忠在浙江和清軍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割據臺灣的鄭成功之子鄭經向福建發起了猛攻,直接抄了耿精忠的後路。腹背受敵的耿精忠只能向清廷投降,清軍南下後便把鄭經還沒捂熱乎的地盤搶了回去。

吳三桂手握30萬精銳,苦戰8年,為何沒能成功“反清復明”?

三藩中的另一藩——廣東的尚之信,一開始便沒跟著吳三桂幹,但當他看到耿精忠被清軍打得找不著北時,又突然同意了跟吳三桂一起造反。但同意歸同意,吳三桂讓他出兵北上,尚之信又沒了動靜。等到下一次鬧出動靜,居然是向清軍投降。也就是說,所謂的“三藩之亂”,平南王尚之信這一藩壓根就沒參與過,只不過是在口頭上口嗨了一下。尚之信的這種行為,用現代的流行語來說就是——划水狗。

吳三桂手握30萬精銳,苦戰8年,為何沒能成功“反清復明”?

吳三桂的盟友說白了也就耿精忠幫他拖住了清軍一陣子,鄭經是個打自己人的豬隊友、尚之信是個只說不做的划水狗,這樣的陣容怎麼跟清軍打?跟何況人家康熙手裡還有底牌,吳三桂雖然佔據了幾乎整個長江以南,卻把最為富庶的江浙留給了康熙,清廷有錢!康熙雖然調了綠營兵和駐外八旗南下,但北京的駐京八旗和在外的留守八旗,他壓根就沒動,清廷有兵!既有神隊手、又有豬隊友,任你吳三桂有30萬大軍,爺孫辛辛苦苦8年又怎樣?還不是輸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