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學詩,五十學畫——吳昌碩的藝術抱負'

"

吳昌碩先生自己說他“三十學詩,五十學畫”。這顯然是他自謙之辭。其實他23歲已從施旭臣受詩法,30歲開始已從故鄉畫梅著名的潘芝畦習繪藝了。他最早的詩篇見諸於《紅木瓜館初草》60餘首,其中如《即事》詩,就先後收在《元蓋寓廬偶成》和《缶廬集》中。他最早的畫可見諸於西冷印社“吳昌碩紀念室”所珍藏的36歲作的《梅花冊頁》,這是西冷印社從菱湖施家徵來,是昌碩先生應其內弟施振甫(即施為)索求而作,是件不易得到的珍品,當時已非初學的筆墨了。昌碩先生之所以說“三十學詩,五十學畫”,淺見認為這是他表示自己的抱負,實質上是他對自己在習藝上提出嚴格的要求。在30-50歲的20年中,在詩、書、畫、印並進的學習中,首先要重點學精學通書法、金石篆刻和詩辭文學,這都是為了以後精通繪畫打好基礎。唯其如此才能融會貫通,才能攀登藝術的高峰。

"

吳昌碩先生自己說他“三十學詩,五十學畫”。這顯然是他自謙之辭。其實他23歲已從施旭臣受詩法,30歲開始已從故鄉畫梅著名的潘芝畦習繪藝了。他最早的詩篇見諸於《紅木瓜館初草》60餘首,其中如《即事》詩,就先後收在《元蓋寓廬偶成》和《缶廬集》中。他最早的畫可見諸於西冷印社“吳昌碩紀念室”所珍藏的36歲作的《梅花冊頁》,這是西冷印社從菱湖施家徵來,是昌碩先生應其內弟施振甫(即施為)索求而作,是件不易得到的珍品,當時已非初學的筆墨了。昌碩先生之所以說“三十學詩,五十學畫”,淺見認為這是他表示自己的抱負,實質上是他對自己在習藝上提出嚴格的要求。在30-50歲的20年中,在詩、書、畫、印並進的學習中,首先要重點學精學通書法、金石篆刻和詩辭文學,這都是為了以後精通繪畫打好基礎。唯其如此才能融會貫通,才能攀登藝術的高峰。

三十學詩,五十學畫——吳昌碩的藝術抱負

“書畫同源”,書法入畫,古已有之,早在元代畫家中屢可見到。再說畫家鮮有不擅書法的,以書法入畫,則畫中筆墨兼有書法之妙,更增加了藝術上的韻味。如元代大畫家柯九思善畫竹,“寫幹用篆法,枝用草書法,寫葉用八分或魯公撇筆法,木石用金釵股、屋漏痕之意”。元代四家黃公望、王蒙、倪瓚、吳鎮進一步將詩、書、畫融為一體,藝術境界又高一層。到了清代,由於古代文物大量出土的日益影響,刺激了文化學術的急劇變化。書法方面,因包慎伯、康長素的竭力宣揚,使“碑學”大盛,也推動了印學的蓬勃發展,促進了畫家對印學的興趣和重視,於是書畫界中印人輩出,繪畫藝術又從詩、書、畫三絕一體,一躍而成詩、書、畫、印四絕一體的新高峰,昌碩先生就是在這樣一個大變革年代中誕生。

"

吳昌碩先生自己說他“三十學詩,五十學畫”。這顯然是他自謙之辭。其實他23歲已從施旭臣受詩法,30歲開始已從故鄉畫梅著名的潘芝畦習繪藝了。他最早的詩篇見諸於《紅木瓜館初草》60餘首,其中如《即事》詩,就先後收在《元蓋寓廬偶成》和《缶廬集》中。他最早的畫可見諸於西冷印社“吳昌碩紀念室”所珍藏的36歲作的《梅花冊頁》,這是西冷印社從菱湖施家徵來,是昌碩先生應其內弟施振甫(即施為)索求而作,是件不易得到的珍品,當時已非初學的筆墨了。昌碩先生之所以說“三十學詩,五十學畫”,淺見認為這是他表示自己的抱負,實質上是他對自己在習藝上提出嚴格的要求。在30-50歲的20年中,在詩、書、畫、印並進的學習中,首先要重點學精學通書法、金石篆刻和詩辭文學,這都是為了以後精通繪畫打好基礎。唯其如此才能融會貫通,才能攀登藝術的高峰。

三十學詩,五十學畫——吳昌碩的藝術抱負

“書畫同源”,書法入畫,古已有之,早在元代畫家中屢可見到。再說畫家鮮有不擅書法的,以書法入畫,則畫中筆墨兼有書法之妙,更增加了藝術上的韻味。如元代大畫家柯九思善畫竹,“寫幹用篆法,枝用草書法,寫葉用八分或魯公撇筆法,木石用金釵股、屋漏痕之意”。元代四家黃公望、王蒙、倪瓚、吳鎮進一步將詩、書、畫融為一體,藝術境界又高一層。到了清代,由於古代文物大量出土的日益影響,刺激了文化學術的急劇變化。書法方面,因包慎伯、康長素的竭力宣揚,使“碑學”大盛,也推動了印學的蓬勃發展,促進了畫家對印學的興趣和重視,於是書畫界中印人輩出,繪畫藝術又從詩、書、畫三絕一體,一躍而成詩、書、畫、印四絕一體的新高峰,昌碩先生就是在這樣一個大變革年代中誕生。

三十學詩,五十學畫——吳昌碩的藝術抱負

值得注意的是,當時還是一個大動亂的時代,在他誕生前四年(即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以後一連串的戰爭加在我國頭上,如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等等,人民生錄塗炭,真是哀鴻遍野,民不聊生,清朝政府腐朽無能,喪權辱國,賠款割地,從封建社會逐步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社會經濟基礎也起了急劇變化。作為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我國的文化藝術、科學知識等也隨之起著重大變化,再則大量古代文物相繼出土,使金石考據、文字訓話之學迅速發展,對當時的文學藝術當然有很大影響。吳昌碩先生長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哪能不受到時代浪潮的衝擊。他出身在耕讀之家,經過坎坷的歷程,目睹上層統治階級窮奢極侈的生活,欺壓人民的無厭殊求,不平和憤懣充塞著他的胸臆,同時他自己又懷才不遇,前途暗淡,更覺得苦悶傍徨,從而更迫切要求發洩胸臆中那股抑鬱不平之氣。於是他便集中畢生旺盛的精力從事文學藝術的研究,以求在這方面有所發揮,有所表現。所以他對自己的學藝提出了非常嚴格的要求,有計劃、有步驟地去追求自己的目標。

"

吳昌碩先生自己說他“三十學詩,五十學畫”。這顯然是他自謙之辭。其實他23歲已從施旭臣受詩法,30歲開始已從故鄉畫梅著名的潘芝畦習繪藝了。他最早的詩篇見諸於《紅木瓜館初草》60餘首,其中如《即事》詩,就先後收在《元蓋寓廬偶成》和《缶廬集》中。他最早的畫可見諸於西冷印社“吳昌碩紀念室”所珍藏的36歲作的《梅花冊頁》,這是西冷印社從菱湖施家徵來,是昌碩先生應其內弟施振甫(即施為)索求而作,是件不易得到的珍品,當時已非初學的筆墨了。昌碩先生之所以說“三十學詩,五十學畫”,淺見認為這是他表示自己的抱負,實質上是他對自己在習藝上提出嚴格的要求。在30-50歲的20年中,在詩、書、畫、印並進的學習中,首先要重點學精學通書法、金石篆刻和詩辭文學,這都是為了以後精通繪畫打好基礎。唯其如此才能融會貫通,才能攀登藝術的高峰。

三十學詩,五十學畫——吳昌碩的藝術抱負

“書畫同源”,書法入畫,古已有之,早在元代畫家中屢可見到。再說畫家鮮有不擅書法的,以書法入畫,則畫中筆墨兼有書法之妙,更增加了藝術上的韻味。如元代大畫家柯九思善畫竹,“寫幹用篆法,枝用草書法,寫葉用八分或魯公撇筆法,木石用金釵股、屋漏痕之意”。元代四家黃公望、王蒙、倪瓚、吳鎮進一步將詩、書、畫融為一體,藝術境界又高一層。到了清代,由於古代文物大量出土的日益影響,刺激了文化學術的急劇變化。書法方面,因包慎伯、康長素的竭力宣揚,使“碑學”大盛,也推動了印學的蓬勃發展,促進了畫家對印學的興趣和重視,於是書畫界中印人輩出,繪畫藝術又從詩、書、畫三絕一體,一躍而成詩、書、畫、印四絕一體的新高峰,昌碩先生就是在這樣一個大變革年代中誕生。

三十學詩,五十學畫——吳昌碩的藝術抱負

值得注意的是,當時還是一個大動亂的時代,在他誕生前四年(即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以後一連串的戰爭加在我國頭上,如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等等,人民生錄塗炭,真是哀鴻遍野,民不聊生,清朝政府腐朽無能,喪權辱國,賠款割地,從封建社會逐步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社會經濟基礎也起了急劇變化。作為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我國的文化藝術、科學知識等也隨之起著重大變化,再則大量古代文物相繼出土,使金石考據、文字訓話之學迅速發展,對當時的文學藝術當然有很大影響。吳昌碩先生長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哪能不受到時代浪潮的衝擊。他出身在耕讀之家,經過坎坷的歷程,目睹上層統治階級窮奢極侈的生活,欺壓人民的無厭殊求,不平和憤懣充塞著他的胸臆,同時他自己又懷才不遇,前途暗淡,更覺得苦悶傍徨,從而更迫切要求發洩胸臆中那股抑鬱不平之氣。於是他便集中畢生旺盛的精力從事文學藝術的研究,以求在這方面有所發揮,有所表現。所以他對自己的學藝提出了非常嚴格的要求,有計劃、有步驟地去追求自己的目標。

三十學詩,五十學畫——吳昌碩的藝術抱負

為了堅韌不拔地去實踐自己習藝的艱鉅道路,昌碩先生29歲婚後就離家出門尋師訪友,到杭州拜大儒家命曲園為師,在經精舍,主要學習辭章和文字訓話之學,又到蘇州識著名金石學家楊峴。他深深佩服楊老治學的博學多才和為人耿介不諧流俗,尊楊為師,自稱“寓庸齋(楊齋名)老門生”。昌碩先生受楊峴指點,在書法、金石學方面增益良多,那時昌碩先生結識許多金石學家、書法家,受益匪淺。並得到蘇州三大收藏家(吳大澂、吳平齋、潘鄭盦)的賞識,遍觀三家珍藏的古代金石文物和名人書畫真跡,大開眼界,這對他的藝術有較大的進益。他愛吟詩,又與許多著名詩人無間斷地相互酬唱,詩的進展亦速,同時也涉及丹青,與任伯年、蒲作英結成莫逆,對他在後來畫藝上的猛進,有所因依。他如此經年累月熱衷於尋師訪友,勤習藝事,其學識自然日益豐富,造就大成,這正是他30-50歲之時。

"

吳昌碩先生自己說他“三十學詩,五十學畫”。這顯然是他自謙之辭。其實他23歲已從施旭臣受詩法,30歲開始已從故鄉畫梅著名的潘芝畦習繪藝了。他最早的詩篇見諸於《紅木瓜館初草》60餘首,其中如《即事》詩,就先後收在《元蓋寓廬偶成》和《缶廬集》中。他最早的畫可見諸於西冷印社“吳昌碩紀念室”所珍藏的36歲作的《梅花冊頁》,這是西冷印社從菱湖施家徵來,是昌碩先生應其內弟施振甫(即施為)索求而作,是件不易得到的珍品,當時已非初學的筆墨了。昌碩先生之所以說“三十學詩,五十學畫”,淺見認為這是他表示自己的抱負,實質上是他對自己在習藝上提出嚴格的要求。在30-50歲的20年中,在詩、書、畫、印並進的學習中,首先要重點學精學通書法、金石篆刻和詩辭文學,這都是為了以後精通繪畫打好基礎。唯其如此才能融會貫通,才能攀登藝術的高峰。

三十學詩,五十學畫——吳昌碩的藝術抱負

“書畫同源”,書法入畫,古已有之,早在元代畫家中屢可見到。再說畫家鮮有不擅書法的,以書法入畫,則畫中筆墨兼有書法之妙,更增加了藝術上的韻味。如元代大畫家柯九思善畫竹,“寫幹用篆法,枝用草書法,寫葉用八分或魯公撇筆法,木石用金釵股、屋漏痕之意”。元代四家黃公望、王蒙、倪瓚、吳鎮進一步將詩、書、畫融為一體,藝術境界又高一層。到了清代,由於古代文物大量出土的日益影響,刺激了文化學術的急劇變化。書法方面,因包慎伯、康長素的竭力宣揚,使“碑學”大盛,也推動了印學的蓬勃發展,促進了畫家對印學的興趣和重視,於是書畫界中印人輩出,繪畫藝術又從詩、書、畫三絕一體,一躍而成詩、書、畫、印四絕一體的新高峰,昌碩先生就是在這樣一個大變革年代中誕生。

三十學詩,五十學畫——吳昌碩的藝術抱負

值得注意的是,當時還是一個大動亂的時代,在他誕生前四年(即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以後一連串的戰爭加在我國頭上,如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等等,人民生錄塗炭,真是哀鴻遍野,民不聊生,清朝政府腐朽無能,喪權辱國,賠款割地,從封建社會逐步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社會經濟基礎也起了急劇變化。作為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我國的文化藝術、科學知識等也隨之起著重大變化,再則大量古代文物相繼出土,使金石考據、文字訓話之學迅速發展,對當時的文學藝術當然有很大影響。吳昌碩先生長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哪能不受到時代浪潮的衝擊。他出身在耕讀之家,經過坎坷的歷程,目睹上層統治階級窮奢極侈的生活,欺壓人民的無厭殊求,不平和憤懣充塞著他的胸臆,同時他自己又懷才不遇,前途暗淡,更覺得苦悶傍徨,從而更迫切要求發洩胸臆中那股抑鬱不平之氣。於是他便集中畢生旺盛的精力從事文學藝術的研究,以求在這方面有所發揮,有所表現。所以他對自己的學藝提出了非常嚴格的要求,有計劃、有步驟地去追求自己的目標。

三十學詩,五十學畫——吳昌碩的藝術抱負

為了堅韌不拔地去實踐自己習藝的艱鉅道路,昌碩先生29歲婚後就離家出門尋師訪友,到杭州拜大儒家命曲園為師,在經精舍,主要學習辭章和文字訓話之學,又到蘇州識著名金石學家楊峴。他深深佩服楊老治學的博學多才和為人耿介不諧流俗,尊楊為師,自稱“寓庸齋(楊齋名)老門生”。昌碩先生受楊峴指點,在書法、金石學方面增益良多,那時昌碩先生結識許多金石學家、書法家,受益匪淺。並得到蘇州三大收藏家(吳大澂、吳平齋、潘鄭盦)的賞識,遍觀三家珍藏的古代金石文物和名人書畫真跡,大開眼界,這對他的藝術有較大的進益。他愛吟詩,又與許多著名詩人無間斷地相互酬唱,詩的進展亦速,同時也涉及丹青,與任伯年、蒲作英結成莫逆,對他在後來畫藝上的猛進,有所因依。他如此經年累月熱衷於尋師訪友,勤習藝事,其學識自然日益豐富,造就大成,這正是他30-50歲之時。

三十學詩,五十學畫——吳昌碩的藝術抱負

他對藝術的態度是非常認真負責的。他說:“畫當出己意,摹仿墮塵垢,即使能似之,已落古人後。”又說:“詩文書畫有真意,貴能深造求其通。”他畢生就在通字上狠下功夫,只有“通”了,畫才能夠“出己意”,才能排陳創新。他與虛谷、蒲作英、任伯年等都是革新畫家,共同創立了有較大影響的“海上畫派”。

文:吳長鄴

"

吳昌碩先生自己說他“三十學詩,五十學畫”。這顯然是他自謙之辭。其實他23歲已從施旭臣受詩法,30歲開始已從故鄉畫梅著名的潘芝畦習繪藝了。他最早的詩篇見諸於《紅木瓜館初草》60餘首,其中如《即事》詩,就先後收在《元蓋寓廬偶成》和《缶廬集》中。他最早的畫可見諸於西冷印社“吳昌碩紀念室”所珍藏的36歲作的《梅花冊頁》,這是西冷印社從菱湖施家徵來,是昌碩先生應其內弟施振甫(即施為)索求而作,是件不易得到的珍品,當時已非初學的筆墨了。昌碩先生之所以說“三十學詩,五十學畫”,淺見認為這是他表示自己的抱負,實質上是他對自己在習藝上提出嚴格的要求。在30-50歲的20年中,在詩、書、畫、印並進的學習中,首先要重點學精學通書法、金石篆刻和詩辭文學,這都是為了以後精通繪畫打好基礎。唯其如此才能融會貫通,才能攀登藝術的高峰。

三十學詩,五十學畫——吳昌碩的藝術抱負

“書畫同源”,書法入畫,古已有之,早在元代畫家中屢可見到。再說畫家鮮有不擅書法的,以書法入畫,則畫中筆墨兼有書法之妙,更增加了藝術上的韻味。如元代大畫家柯九思善畫竹,“寫幹用篆法,枝用草書法,寫葉用八分或魯公撇筆法,木石用金釵股、屋漏痕之意”。元代四家黃公望、王蒙、倪瓚、吳鎮進一步將詩、書、畫融為一體,藝術境界又高一層。到了清代,由於古代文物大量出土的日益影響,刺激了文化學術的急劇變化。書法方面,因包慎伯、康長素的竭力宣揚,使“碑學”大盛,也推動了印學的蓬勃發展,促進了畫家對印學的興趣和重視,於是書畫界中印人輩出,繪畫藝術又從詩、書、畫三絕一體,一躍而成詩、書、畫、印四絕一體的新高峰,昌碩先生就是在這樣一個大變革年代中誕生。

三十學詩,五十學畫——吳昌碩的藝術抱負

值得注意的是,當時還是一個大動亂的時代,在他誕生前四年(即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以後一連串的戰爭加在我國頭上,如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等等,人民生錄塗炭,真是哀鴻遍野,民不聊生,清朝政府腐朽無能,喪權辱國,賠款割地,從封建社會逐步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社會經濟基礎也起了急劇變化。作為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我國的文化藝術、科學知識等也隨之起著重大變化,再則大量古代文物相繼出土,使金石考據、文字訓話之學迅速發展,對當時的文學藝術當然有很大影響。吳昌碩先生長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哪能不受到時代浪潮的衝擊。他出身在耕讀之家,經過坎坷的歷程,目睹上層統治階級窮奢極侈的生活,欺壓人民的無厭殊求,不平和憤懣充塞著他的胸臆,同時他自己又懷才不遇,前途暗淡,更覺得苦悶傍徨,從而更迫切要求發洩胸臆中那股抑鬱不平之氣。於是他便集中畢生旺盛的精力從事文學藝術的研究,以求在這方面有所發揮,有所表現。所以他對自己的學藝提出了非常嚴格的要求,有計劃、有步驟地去追求自己的目標。

三十學詩,五十學畫——吳昌碩的藝術抱負

為了堅韌不拔地去實踐自己習藝的艱鉅道路,昌碩先生29歲婚後就離家出門尋師訪友,到杭州拜大儒家命曲園為師,在經精舍,主要學習辭章和文字訓話之學,又到蘇州識著名金石學家楊峴。他深深佩服楊老治學的博學多才和為人耿介不諧流俗,尊楊為師,自稱“寓庸齋(楊齋名)老門生”。昌碩先生受楊峴指點,在書法、金石學方面增益良多,那時昌碩先生結識許多金石學家、書法家,受益匪淺。並得到蘇州三大收藏家(吳大澂、吳平齋、潘鄭盦)的賞識,遍觀三家珍藏的古代金石文物和名人書畫真跡,大開眼界,這對他的藝術有較大的進益。他愛吟詩,又與許多著名詩人無間斷地相互酬唱,詩的進展亦速,同時也涉及丹青,與任伯年、蒲作英結成莫逆,對他在後來畫藝上的猛進,有所因依。他如此經年累月熱衷於尋師訪友,勤習藝事,其學識自然日益豐富,造就大成,這正是他30-50歲之時。

三十學詩,五十學畫——吳昌碩的藝術抱負

他對藝術的態度是非常認真負責的。他說:“畫當出己意,摹仿墮塵垢,即使能似之,已落古人後。”又說:“詩文書畫有真意,貴能深造求其通。”他畢生就在通字上狠下功夫,只有“通”了,畫才能夠“出己意”,才能排陳創新。他與虛谷、蒲作英、任伯年等都是革新畫家,共同創立了有較大影響的“海上畫派”。

文:吳長鄴

三十學詩,五十學畫——吳昌碩的藝術抱負

"

吳昌碩先生自己說他“三十學詩,五十學畫”。這顯然是他自謙之辭。其實他23歲已從施旭臣受詩法,30歲開始已從故鄉畫梅著名的潘芝畦習繪藝了。他最早的詩篇見諸於《紅木瓜館初草》60餘首,其中如《即事》詩,就先後收在《元蓋寓廬偶成》和《缶廬集》中。他最早的畫可見諸於西冷印社“吳昌碩紀念室”所珍藏的36歲作的《梅花冊頁》,這是西冷印社從菱湖施家徵來,是昌碩先生應其內弟施振甫(即施為)索求而作,是件不易得到的珍品,當時已非初學的筆墨了。昌碩先生之所以說“三十學詩,五十學畫”,淺見認為這是他表示自己的抱負,實質上是他對自己在習藝上提出嚴格的要求。在30-50歲的20年中,在詩、書、畫、印並進的學習中,首先要重點學精學通書法、金石篆刻和詩辭文學,這都是為了以後精通繪畫打好基礎。唯其如此才能融會貫通,才能攀登藝術的高峰。

三十學詩,五十學畫——吳昌碩的藝術抱負

“書畫同源”,書法入畫,古已有之,早在元代畫家中屢可見到。再說畫家鮮有不擅書法的,以書法入畫,則畫中筆墨兼有書法之妙,更增加了藝術上的韻味。如元代大畫家柯九思善畫竹,“寫幹用篆法,枝用草書法,寫葉用八分或魯公撇筆法,木石用金釵股、屋漏痕之意”。元代四家黃公望、王蒙、倪瓚、吳鎮進一步將詩、書、畫融為一體,藝術境界又高一層。到了清代,由於古代文物大量出土的日益影響,刺激了文化學術的急劇變化。書法方面,因包慎伯、康長素的竭力宣揚,使“碑學”大盛,也推動了印學的蓬勃發展,促進了畫家對印學的興趣和重視,於是書畫界中印人輩出,繪畫藝術又從詩、書、畫三絕一體,一躍而成詩、書、畫、印四絕一體的新高峰,昌碩先生就是在這樣一個大變革年代中誕生。

三十學詩,五十學畫——吳昌碩的藝術抱負

值得注意的是,當時還是一個大動亂的時代,在他誕生前四年(即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以後一連串的戰爭加在我國頭上,如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等等,人民生錄塗炭,真是哀鴻遍野,民不聊生,清朝政府腐朽無能,喪權辱國,賠款割地,從封建社會逐步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社會經濟基礎也起了急劇變化。作為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我國的文化藝術、科學知識等也隨之起著重大變化,再則大量古代文物相繼出土,使金石考據、文字訓話之學迅速發展,對當時的文學藝術當然有很大影響。吳昌碩先生長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哪能不受到時代浪潮的衝擊。他出身在耕讀之家,經過坎坷的歷程,目睹上層統治階級窮奢極侈的生活,欺壓人民的無厭殊求,不平和憤懣充塞著他的胸臆,同時他自己又懷才不遇,前途暗淡,更覺得苦悶傍徨,從而更迫切要求發洩胸臆中那股抑鬱不平之氣。於是他便集中畢生旺盛的精力從事文學藝術的研究,以求在這方面有所發揮,有所表現。所以他對自己的學藝提出了非常嚴格的要求,有計劃、有步驟地去追求自己的目標。

三十學詩,五十學畫——吳昌碩的藝術抱負

為了堅韌不拔地去實踐自己習藝的艱鉅道路,昌碩先生29歲婚後就離家出門尋師訪友,到杭州拜大儒家命曲園為師,在經精舍,主要學習辭章和文字訓話之學,又到蘇州識著名金石學家楊峴。他深深佩服楊老治學的博學多才和為人耿介不諧流俗,尊楊為師,自稱“寓庸齋(楊齋名)老門生”。昌碩先生受楊峴指點,在書法、金石學方面增益良多,那時昌碩先生結識許多金石學家、書法家,受益匪淺。並得到蘇州三大收藏家(吳大澂、吳平齋、潘鄭盦)的賞識,遍觀三家珍藏的古代金石文物和名人書畫真跡,大開眼界,這對他的藝術有較大的進益。他愛吟詩,又與許多著名詩人無間斷地相互酬唱,詩的進展亦速,同時也涉及丹青,與任伯年、蒲作英結成莫逆,對他在後來畫藝上的猛進,有所因依。他如此經年累月熱衷於尋師訪友,勤習藝事,其學識自然日益豐富,造就大成,這正是他30-50歲之時。

三十學詩,五十學畫——吳昌碩的藝術抱負

他對藝術的態度是非常認真負責的。他說:“畫當出己意,摹仿墮塵垢,即使能似之,已落古人後。”又說:“詩文書畫有真意,貴能深造求其通。”他畢生就在通字上狠下功夫,只有“通”了,畫才能夠“出己意”,才能排陳創新。他與虛谷、蒲作英、任伯年等都是革新畫家,共同創立了有較大影響的“海上畫派”。

文:吳長鄴

三十學詩,五十學畫——吳昌碩的藝術抱負

三十學詩,五十學畫——吳昌碩的藝術抱負

"

吳昌碩先生自己說他“三十學詩,五十學畫”。這顯然是他自謙之辭。其實他23歲已從施旭臣受詩法,30歲開始已從故鄉畫梅著名的潘芝畦習繪藝了。他最早的詩篇見諸於《紅木瓜館初草》60餘首,其中如《即事》詩,就先後收在《元蓋寓廬偶成》和《缶廬集》中。他最早的畫可見諸於西冷印社“吳昌碩紀念室”所珍藏的36歲作的《梅花冊頁》,這是西冷印社從菱湖施家徵來,是昌碩先生應其內弟施振甫(即施為)索求而作,是件不易得到的珍品,當時已非初學的筆墨了。昌碩先生之所以說“三十學詩,五十學畫”,淺見認為這是他表示自己的抱負,實質上是他對自己在習藝上提出嚴格的要求。在30-50歲的20年中,在詩、書、畫、印並進的學習中,首先要重點學精學通書法、金石篆刻和詩辭文學,這都是為了以後精通繪畫打好基礎。唯其如此才能融會貫通,才能攀登藝術的高峰。

三十學詩,五十學畫——吳昌碩的藝術抱負

“書畫同源”,書法入畫,古已有之,早在元代畫家中屢可見到。再說畫家鮮有不擅書法的,以書法入畫,則畫中筆墨兼有書法之妙,更增加了藝術上的韻味。如元代大畫家柯九思善畫竹,“寫幹用篆法,枝用草書法,寫葉用八分或魯公撇筆法,木石用金釵股、屋漏痕之意”。元代四家黃公望、王蒙、倪瓚、吳鎮進一步將詩、書、畫融為一體,藝術境界又高一層。到了清代,由於古代文物大量出土的日益影響,刺激了文化學術的急劇變化。書法方面,因包慎伯、康長素的竭力宣揚,使“碑學”大盛,也推動了印學的蓬勃發展,促進了畫家對印學的興趣和重視,於是書畫界中印人輩出,繪畫藝術又從詩、書、畫三絕一體,一躍而成詩、書、畫、印四絕一體的新高峰,昌碩先生就是在這樣一個大變革年代中誕生。

三十學詩,五十學畫——吳昌碩的藝術抱負

值得注意的是,當時還是一個大動亂的時代,在他誕生前四年(即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以後一連串的戰爭加在我國頭上,如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等等,人民生錄塗炭,真是哀鴻遍野,民不聊生,清朝政府腐朽無能,喪權辱國,賠款割地,從封建社會逐步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社會經濟基礎也起了急劇變化。作為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我國的文化藝術、科學知識等也隨之起著重大變化,再則大量古代文物相繼出土,使金石考據、文字訓話之學迅速發展,對當時的文學藝術當然有很大影響。吳昌碩先生長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哪能不受到時代浪潮的衝擊。他出身在耕讀之家,經過坎坷的歷程,目睹上層統治階級窮奢極侈的生活,欺壓人民的無厭殊求,不平和憤懣充塞著他的胸臆,同時他自己又懷才不遇,前途暗淡,更覺得苦悶傍徨,從而更迫切要求發洩胸臆中那股抑鬱不平之氣。於是他便集中畢生旺盛的精力從事文學藝術的研究,以求在這方面有所發揮,有所表現。所以他對自己的學藝提出了非常嚴格的要求,有計劃、有步驟地去追求自己的目標。

三十學詩,五十學畫——吳昌碩的藝術抱負

為了堅韌不拔地去實踐自己習藝的艱鉅道路,昌碩先生29歲婚後就離家出門尋師訪友,到杭州拜大儒家命曲園為師,在經精舍,主要學習辭章和文字訓話之學,又到蘇州識著名金石學家楊峴。他深深佩服楊老治學的博學多才和為人耿介不諧流俗,尊楊為師,自稱“寓庸齋(楊齋名)老門生”。昌碩先生受楊峴指點,在書法、金石學方面增益良多,那時昌碩先生結識許多金石學家、書法家,受益匪淺。並得到蘇州三大收藏家(吳大澂、吳平齋、潘鄭盦)的賞識,遍觀三家珍藏的古代金石文物和名人書畫真跡,大開眼界,這對他的藝術有較大的進益。他愛吟詩,又與許多著名詩人無間斷地相互酬唱,詩的進展亦速,同時也涉及丹青,與任伯年、蒲作英結成莫逆,對他在後來畫藝上的猛進,有所因依。他如此經年累月熱衷於尋師訪友,勤習藝事,其學識自然日益豐富,造就大成,這正是他30-50歲之時。

三十學詩,五十學畫——吳昌碩的藝術抱負

他對藝術的態度是非常認真負責的。他說:“畫當出己意,摹仿墮塵垢,即使能似之,已落古人後。”又說:“詩文書畫有真意,貴能深造求其通。”他畢生就在通字上狠下功夫,只有“通”了,畫才能夠“出己意”,才能排陳創新。他與虛谷、蒲作英、任伯年等都是革新畫家,共同創立了有較大影響的“海上畫派”。

文:吳長鄴

三十學詩,五十學畫——吳昌碩的藝術抱負

三十學詩,五十學畫——吳昌碩的藝術抱負

三十學詩,五十學畫——吳昌碩的藝術抱負

"

吳昌碩先生自己說他“三十學詩,五十學畫”。這顯然是他自謙之辭。其實他23歲已從施旭臣受詩法,30歲開始已從故鄉畫梅著名的潘芝畦習繪藝了。他最早的詩篇見諸於《紅木瓜館初草》60餘首,其中如《即事》詩,就先後收在《元蓋寓廬偶成》和《缶廬集》中。他最早的畫可見諸於西冷印社“吳昌碩紀念室”所珍藏的36歲作的《梅花冊頁》,這是西冷印社從菱湖施家徵來,是昌碩先生應其內弟施振甫(即施為)索求而作,是件不易得到的珍品,當時已非初學的筆墨了。昌碩先生之所以說“三十學詩,五十學畫”,淺見認為這是他表示自己的抱負,實質上是他對自己在習藝上提出嚴格的要求。在30-50歲的20年中,在詩、書、畫、印並進的學習中,首先要重點學精學通書法、金石篆刻和詩辭文學,這都是為了以後精通繪畫打好基礎。唯其如此才能融會貫通,才能攀登藝術的高峰。

三十學詩,五十學畫——吳昌碩的藝術抱負

“書畫同源”,書法入畫,古已有之,早在元代畫家中屢可見到。再說畫家鮮有不擅書法的,以書法入畫,則畫中筆墨兼有書法之妙,更增加了藝術上的韻味。如元代大畫家柯九思善畫竹,“寫幹用篆法,枝用草書法,寫葉用八分或魯公撇筆法,木石用金釵股、屋漏痕之意”。元代四家黃公望、王蒙、倪瓚、吳鎮進一步將詩、書、畫融為一體,藝術境界又高一層。到了清代,由於古代文物大量出土的日益影響,刺激了文化學術的急劇變化。書法方面,因包慎伯、康長素的竭力宣揚,使“碑學”大盛,也推動了印學的蓬勃發展,促進了畫家對印學的興趣和重視,於是書畫界中印人輩出,繪畫藝術又從詩、書、畫三絕一體,一躍而成詩、書、畫、印四絕一體的新高峰,昌碩先生就是在這樣一個大變革年代中誕生。

三十學詩,五十學畫——吳昌碩的藝術抱負

值得注意的是,當時還是一個大動亂的時代,在他誕生前四年(即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以後一連串的戰爭加在我國頭上,如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等等,人民生錄塗炭,真是哀鴻遍野,民不聊生,清朝政府腐朽無能,喪權辱國,賠款割地,從封建社會逐步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社會經濟基礎也起了急劇變化。作為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我國的文化藝術、科學知識等也隨之起著重大變化,再則大量古代文物相繼出土,使金石考據、文字訓話之學迅速發展,對當時的文學藝術當然有很大影響。吳昌碩先生長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哪能不受到時代浪潮的衝擊。他出身在耕讀之家,經過坎坷的歷程,目睹上層統治階級窮奢極侈的生活,欺壓人民的無厭殊求,不平和憤懣充塞著他的胸臆,同時他自己又懷才不遇,前途暗淡,更覺得苦悶傍徨,從而更迫切要求發洩胸臆中那股抑鬱不平之氣。於是他便集中畢生旺盛的精力從事文學藝術的研究,以求在這方面有所發揮,有所表現。所以他對自己的學藝提出了非常嚴格的要求,有計劃、有步驟地去追求自己的目標。

三十學詩,五十學畫——吳昌碩的藝術抱負

為了堅韌不拔地去實踐自己習藝的艱鉅道路,昌碩先生29歲婚後就離家出門尋師訪友,到杭州拜大儒家命曲園為師,在經精舍,主要學習辭章和文字訓話之學,又到蘇州識著名金石學家楊峴。他深深佩服楊老治學的博學多才和為人耿介不諧流俗,尊楊為師,自稱“寓庸齋(楊齋名)老門生”。昌碩先生受楊峴指點,在書法、金石學方面增益良多,那時昌碩先生結識許多金石學家、書法家,受益匪淺。並得到蘇州三大收藏家(吳大澂、吳平齋、潘鄭盦)的賞識,遍觀三家珍藏的古代金石文物和名人書畫真跡,大開眼界,這對他的藝術有較大的進益。他愛吟詩,又與許多著名詩人無間斷地相互酬唱,詩的進展亦速,同時也涉及丹青,與任伯年、蒲作英結成莫逆,對他在後來畫藝上的猛進,有所因依。他如此經年累月熱衷於尋師訪友,勤習藝事,其學識自然日益豐富,造就大成,這正是他30-50歲之時。

三十學詩,五十學畫——吳昌碩的藝術抱負

他對藝術的態度是非常認真負責的。他說:“畫當出己意,摹仿墮塵垢,即使能似之,已落古人後。”又說:“詩文書畫有真意,貴能深造求其通。”他畢生就在通字上狠下功夫,只有“通”了,畫才能夠“出己意”,才能排陳創新。他與虛谷、蒲作英、任伯年等都是革新畫家,共同創立了有較大影響的“海上畫派”。

文:吳長鄴

三十學詩,五十學畫——吳昌碩的藝術抱負

三十學詩,五十學畫——吳昌碩的藝術抱負

三十學詩,五十學畫——吳昌碩的藝術抱負

三十學詩,五十學畫——吳昌碩的藝術抱負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