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人始祖后稷是啥人?他跟商人始祖契有一個共同的爹嗎?

周人始祖后稷是啥人?他跟商人始祖契有一個共同的爹嗎?

后稷

周族的始祖,自古以來各種史書眾口一詞地說,那就是五帝時期著名的農業勞動模範“后稷”。按《史記·周本紀》的記載,勞模后稷的身份還非常高貴:他的“父親”是五帝之一的帝嚳,母親則是帝嚳的元妃、也即正室——有邰(tái)氏之女姜嫄。

有人可能會奇怪,父親就父親,你為啥給父親倆字加上引號呢?因為《史記》轉臉又說,這帝嚳其實並不是后稷遺傳學上的父親,說白了,就是說他不是后稷的親爸。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史書說姜嫄這小姑娘,不,是小婦人,雖然嫁了人但玩心未泯,一次出去野逛,看見了一些大腳怪的腳印,就去踩著玩,估計是想比比自己的腳和大腳怪的腳有多大懸殊吧。誰知這一踩,她突然下腹“感應”,有了身孕。一年之後,姜嫄就生下了后稷。因此按《史記》的意思,后稷雖然是帝嚳名義上的兒子,但是實際上卻跟帝嚳沒有半毛錢的血緣關係。

周人始祖后稷是啥人?他跟商人始祖契有一個共同的爹嗎?

姜嫄踩腳印的傳說

姜嫄生了個跟帝王老公沒關係的孩子,自然也嚇得不輕,就想把他扔了。誰知她把這嬰兒丟在小巷裡,牛馬都避著走不敢踩;想丟在樹林中,正好有一堆人在那伐木不好下手;丟在結冰的水渠上吧,居然有飛禽用羽翼呵護這個嬰兒。姜嫄覺得太神奇,就把兒子撿回來繼續撫養。因為最初打算丟棄,所以她給這嬰兒起了個名字叫“棄”。接下來,史書就大講特講棄這孩子如何天賦異稟、胸有大志——其實就是講他如何從小愛種各種莊稼,而且種得如何如何地好。咱們今天生活在這個發達的現代社會,天天吃得腦滿腸肥,可能不覺得種地種糧食算什麼本事。可是在幾千年前近乎原始的時代,農業能讓靠採集、漁獵為生,時常吃了上頓沒下頓的先民們過上穩定的生活,意義十分重大。種糧高手,可是當時重要的技術人才。所以傳說靠著這才能,棄長大了以後,就被堯帝選為農業老師。後來舜帝繼位,又因棄幫助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在洪水時教老百姓種莊稼以活命),賜予他“后稷”的稱號,並把他封在他孃家“邰”(今陝西武功縣,一說晉南)這個地方。

周人始祖后稷是啥人?他跟商人始祖契有一個共同的爹嗎?

那“后稷”這個稱號是啥意思呢?原來“后稷”稱號中的“稷”,它本身就是一種農作物,一般認為是粟;而後稷的“後”字,可不是“先後”的“後”(“先後”的“後”的繁體字是“後”),而是指“君主”的意思。大家熟知的射日的那個“后羿”,他名字中的“後”,也是“君主”這意思。那麼“后稷”一詞,顯然就是“莊稼之王”之意。莊稼之王的農活能不好嗎?而且周人的“周”字,甲骨文寫法為“田”字裡面加很多小“點”,

周人始祖后稷是啥人?他跟商人始祖契有一個共同的爹嗎?

甲骨文“周”

就像一塊劃好的田地,地裡面長滿了莊稼(小點們)。顯然,“周人”就是種田農夫之意。他們的始祖后稷,自然也必須得是農活幹得最好的人了。後來周人發達,建立了周朝之後,就隆重祭祀始祖后稷,以之為農神。後世我們中國人用“社稷”一詞作為國家的代稱,就是因為國家要祭祀社神(土地神后土)和農神。而這一傳統,就是從周朝傳下來的。

周人始祖后稷是啥人?他跟商人始祖契有一個共同的爹嗎?

不過傳統史書上記載的上古史,都是夾雜著大量的神話傳說的。古人可以把神話傳說混在歷史裡一起寫,我們現代人,卻不能不加辨析地照抄了事。大家看了《史記》中記載的后稷故事,肯定都明白,其中那個姜嫄感孕而生的荒誕橋段,顯然是神話,任誰也不會當真。不過筆者還要告訴大家的是,其實后稷的母親姜嫄是帝嚳“元妃”這身份,也是信不得的。因為據《史記》以及《大戴禮記·帝系》、《世本》等古書記載,帝嚳除了娶了后稷母親姜嫄這個“元妃”、有了后稷這個名義上的兒子外,還娶了三個“次妃”即小妃子,生下了另外三個大人物兒子:

娶了有娀(sōng)氏之女簡狄,生下了商王族始祖“契”(xiè);

娶了陳鋒氏之女慶都,生了上古唐朝(陶唐氏)的君主、五帝之一的堯帝;

娶了娵訾(jūzī)氏之女常儀,生下了上古帝王帝摯(少昊)。

也就是說按這種說法,周人始祖后稷、商人的始祖契、五帝之一的唐堯以及上古帝王帝摯,就都成帝嚳家的四兄弟了。不但如此,傳說中建立夏朝的大禹,《史記·五帝本紀》說他是黃帝的五世玄孫(黃帝—昌意—顓頊—鯀—大禹),而帝嚳則是黃帝的曾孫(黃帝—玄囂—蟜極—帝嚳),那說明大禹也是帝嚳的堂侄兒。您看看,照這種說法,唐、夏、商、週四代的始祖包括帝摯,就都成了帝嚳家的子侄了(當然也都是黃帝的後代)。這樣的事兒,您信嗎?尤其是商人以玄鳥為圖騰,是源自東北方的民族(“玄”即代表北方、鳥是東方人的圖騰),顯然與發祥於西北部的周人是兩個方向。通過考古檢測商代古墓中的商人遺骸和周人遺骸,也可以發現商人屬於“古東北類型”,而周人屬於“古西北類型”。要說這兩族是出自一個祖宗,真是有點拉郎配了。這種四代同源的說法,自然是不可信的。因此在此,我們還要說道說道中國的上古神話傳說。

話說中國上古時的各個部族,其實都有本部族信奉的最高神,或自己的始祖神。如周人的后稷,商人的契,東夷集團的太昊(太皞)、少昊(少皞)、伯益等,楚人的祝融……他們的這些神,這些始祖,本來都是獨立的,互不牽扯的。因為各部族的發展有早有晚,所以他們的這些神、這些始祖,應該也不是一個時代的。但是到了商周尤其是春秋戰國以後,隨著各國兼併、政權日趨大一統,以及各部族逐漸融合成為華夏民族,處於這種時代大背景下的人們,就把原先各部族分別傳說的神或始祖,都編到一塊去了,把神話傳說“歷史化”,編成了一個所謂的“上古帝王將相神話譜系”。在這個譜系中,某些在上古時或後世地位、影響較大的部族的神或始祖,就成了“三皇五帝”,而另一些在上古時或後世地位、影響較小的部族的神或始祖,就成了他們的臣子。其實上古時代部族林立,哪有什麼後世帝王臣子井然有序的朝廷的存在?這個譜系中還有一個主線,那就是原本出現很晚(東周出現)的天神黃帝,成為這個譜系中很多上古部族的共同人間始祖。不過因為編的人很多,這些人又尊崇自己所在國家、地區、部族的上古神或始祖,所以編出的“上古帝王將相神話譜系”的版本也有很多,於是就出現各種不同的、甚至互相牴觸的說法。比如上面提到的帝摯,也即少昊,《世本》等書說他是黃帝之子,可《孔子家語》等書卻說他是黃帝的爸爸,《史記》等書又說他是黃帝的五世玄孫,亂得不能再亂。由此可見,雖說上古神話傳說中可能包含著某些歷史的真相,但我們決不能因此,就直接把這些神話傳說當成真實的歷史看。當然,這種晚出的“上古帝王將相神話譜系”雖不真實,但它的形成,客觀上又更進一步促進了民族融合和大一統政權的誕生,從這點來說也有一定積極意義,不能一棍子打死。

周人記述自己始祖后稷降生的史詩《詩經·大雅·生民》篇,也能證明後稷與帝嚳其實並沒有什麼關係。據考證,《生民》篇的寫成時代相當早,至少在西周早期。它關於姜嫄和后稷的記述,是傳世史料中最早的。該詩中也有姜嫄踩了上帝的大腳印之後感應懷孕生下棄的橋段,但不同且最關鍵的是,這首詩裡隻字未提帝嚳,當然更沒有說姜嫄是帝嚳的老婆。顯然在周人最早的始祖神話中,后稷是“無父而生”的人。早期周人自己敘述自己祖宗事蹟的史詩,肯定不會弄錯。這證明後稷最初只是周人傳說中的始祖或始祖神,完全不在所謂的“上古帝王將相神話譜系”中。所謂帝嚳是后稷名義上的爹的故事,是東周之後的人,在構建“上古帝王將相神話譜系”時,才在“無夫的姜嫄踩大腳怪腳印生子”的基礎上,畫蛇添足式地加上的,其目的顯然是為了抬高周人始祖后稷的身價。后稷“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反映當時周人正處在從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轉變的過程中。歷史上的后稷,應該是周族進入父系時代後第一個能明確的男性始祖,或周族進入父系時代後第一個有豐功偉績、值得後世紀念的男性。

周人始祖后稷是啥人?他跟商人始祖契有一個共同的爹嗎?

不過還有個問題有人可能會問,那就是東周以後的人們在構建“上古帝王將相神話譜系”時,為什麼會把周人始祖后稷、商人始祖契這些古代傳說中的帝王,都歸到帝嚳的門內,說成是帝嚳的兒子呢?古人雖然是編故事,但是編故事也是要有點由頭滴。這其實就和帝嚳的原型有關。帝嚳實際上並不是一個上古真實存在過的“人”,它的原型其實就是商人心中的“上帝”神、“宇宙”神,也即《山海經》中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自然神“帝俊”,還有人考證他應該也就是天神“黃帝”。古時有一種在圓形的壇上祭天的禮儀,也就是“祭昊天於圜(yuán)丘”的“禘(dì)禮”,如今北京的天壇公園裡就仍然保存著明清帝王祭天的“圜丘”。商人和周人在“禘禮”中,都把帝嚳當做“昊天”來祭祀。而在古代,古人也把祭祀始祖的禮儀叫做“禘禮”。可能就是這個原因,後人於是就把商周“祭天禘禮”與“祭祖禘禮”混淆,誤以為帝嚳是商人、周人的共同始祖,進而編出商契和后稷都是帝嚳兒子的神話。而且說周人的始祖后稷是帝嚳“元妃”生的,商人的始祖契是帝嚳“次妃”生的,這種說法顯然是周人在佔商人的便宜(我周人是嫡出你商人是庶出),自然是進入周朝以後由周人一方編出來的。

周人始祖后稷是啥人?他跟商人始祖契有一個共同的爹嗎?

北京天壇

古人在構築“上古帝王將相神話譜系”的時候,因為拉郎配,還造成一個明顯的漏洞。上面說了,傳統說法說后稷活動在五帝時期。但是《國語·周語下》記載,“自後稷之始基靖民,十五王而文(王)始平之”,也就是說周人從后稷到周文王,才經歷了15位君主。從傳說中的五帝時期到商末周文王時期,足有1000多年,難道周人每位族長或君主的在位時間都有六七十年?要知道,據西晉時人從戰國時魏國貴族墓中挖出的史書《竹書紀年》(見節後“小知識”)記載,夏代從禹到桀有君王十四世17王,商朝從成湯到紂王有君王十七世29王,夏商合計有三十一世46王。難道說周族的15位族長或君主的在位總時間,能趕得上夏商三十一世46位君主?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這麼大的一個Bug,早就有古人看出來。為了調和這個矛盾,古代就有史家們就跳出來彌合說,周人始祖后稷和史書上說的周人第二代首領不窋(讀竹)之間,其實不是傳統認定的父子關係,而是始祖與第N代孫子之間的關係;也就是說,后稷與不窋之間有若干代周人首領的名字失傳了、缺失了。比如有人就指出,《山海經·大荒西經》中提到后稷的弟弟臺璽、臺璽的兒子叔均也都做過周族君長,但這二位卻顯然沒有被列入周人君長的世系表。還有史學家說,因為舜帝封棄為“后稷”,所以棄的後代在夏朝幾百年間就一直沿用這個“官名”,因此“后稷”這一個詞其實代表幾十個周人先祖,而不是一個棄。這兩種說法,說白了都是一個意思,就是說后稷到不窋之間,甚或不窋之後的各代周人君主之間,有若干代周人首領的名字失傳了,所以才造成夏商時期夏商共有46王而周人只有15位王的假象。

周人的先祖世系中,有人被遺漏了,這應該是事實。但說夏朝時期所有的周人先祖都稱“后稷”,那就有些勉強了。其實我們前面早分析過,上古時代各部族的發展有早有晚、有快有慢,各部族信奉的神或始祖,本就不可能都處於同一時代。把各部族的神或始祖都說是三皇五帝時期的“人”,只不過是東周時期民族融合後編“上古帝王將相譜系”時編在一起的。所以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后稷其實並不是傳說中五帝時期的人。按周人平均每代族長或君主的在位時間為30年來算,往前推十幾、二十代人的時間(史書記載的十五先公再加遺漏的幾位先公),也許后稷的真實生活年代只是在夏朝末年或商朝初年。史書是勝利者書寫的,周人發跡建立大周朝之後,為了自抬身價,所以就把自己始祖后稷的時代提前了,以證明自己始祖的地位能與唐、夏、商始祖的地位比肩。這種說法可能更接近真實的歷史。

不過後稷到底是傳說中的五帝時期人,還是夏末商初人,大家不是專業歷史學家也不用在這一點去死摳。我們現在只要知道,周人心目中的始祖或始祖神是后稷,他媽姓姜叫姜嫄(顯示周人和姜姓部族關係很深),他大約是4000-3500年前西北地區(或曰陝西或曰山西)的一個部族首領,后稷的特長或說“神技”是善於種莊稼,因此後世他又被周人尊為農神,就可以了。

(摘錄自唐封葉著《簡說西周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