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仨》:有妻若此,夫復何求

人間不會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雜著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

——楊絳《我們仨》

《我們仨》:有妻若此,夫復何求

楊絳先生的這本《我們仨》,是我在上學期期末的時候讀完的,到現在已經接近兩個月了,這幾天剛開學閒下來正好寫寫讀這本書自己的一點感想。前幾天七夕,雖然這節日基本跟我沒多大關係,哈哈,但還是祝願天下的有情人都能終成眷屬。我從來不牴觸別人秀恩愛,我反倒喜歡看這些,畢竟幸福和喜悅也是可以傳遞的。要說哪種情侶或者婚姻我最羨慕,那應該就是錢鍾書和楊絳這種了,與世無爭,恬淡閒適地生活,是戀人更是朋友,互相欣賞崇拜又互相扶持砥礪,生活簡單淡泊而無過多物慾,這大概就是婚姻最好的模樣,至少我心中這樣認為。錢鍾書曾經在《圍城》中說過,婚姻是一座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裡的人想出來,而我想錢鍾書大概是屬於永遠不想出城的那個人吧。

《我們仨》這本書真的是需要讀者靜下心去讀,去體會的。否則不到五分鐘,很多人會棄書,覺得這就是閒話家常,沒有新意,的確書裡面也沒有什麼特別吸引人的情節故事,這只是一個近百歲的老人,憑記憶記錄下的一家人過去生活的點點滴滴,只是生活中的一些很平常,很細碎的片段,可是最素的文卻往往充滿了最濃郁的情。不過那些給差評的人,我也理解,因為還是那句話,讀書是個很私人的事情。這裡面摻雜著太多讀者個人的喜好,這喜好與性格、經歷、閱歷甚至當時的心境等等太多方面有關,說不定多年之後你看同一本書,你都會有不同的領悟。所以讀不讀書,讀什麼類型的書,全憑自己,與他人無關,做自己就好。

《我們仨》:有妻若此,夫復何求

合上書後,我真的覺得好羨慕錢鍾書先生和楊絳先生的這種生活,簡單,質樸,淡泊,不求名利。錢鍾書先生在妻子楊絳懷孕的時候說過一句話:“我不要兒子,我要女兒,只要一個,像你的。”最終,如他所願,楊絳先生為他生下了一個聰慧的女兒,這也是他們唯一的孩子,就是錢璦,被楊絳譽為“我一生最好的作品”的孩子。而《我們仨》這本回憶錄,本來是錢璦打算寫的,然而後來錢璦因病去世,於是楊絳先生在女兒丈夫相繼離世後,獨自將這本書完成,她說:“現在只剩我一人了,我一人懷念我們仨。”在92歲高齡下寫下這些文字,也是替女兒完成這本未完的回憶錄。這些文字樸素,自然,娓娓道來,這也是一位老人對近一個世紀的歷史和動盪歲月的回憶。

我們常說和一個有趣的人一起生活過一生,這才應該是這一生追求愛情的意義。很幸運的是,他們一家子都是有趣的人,父母和孩子是朋友,他們夫妻把外出散步比作“探險”,把相互分享生活中的點滴趣事比作交換“石子”,所以就是再苦的日子也能讓他們過地有情趣,也能找到快樂,這是一種超強的能力。他們知福,所以惜福,他們知足,所以常樂。所以他們一家三口在困難時期和文革時期,都還是能平靜地生活著,有自己的小樂趣,並不怨天尤人,怨聲載道,並沒有被一些外在的困難打倒。常有人問讀書的意義是什麼,我想他們一家人給了最好的解釋,讀書是為了讓自己的內心充盈,有一顆強大的內心,即使在外界環境極差的情況下,自己內心不會貧乏,依然能盡力讓自己內心富足,所以無論何種際遇的生活,都能從容應對。

《我們仨》:有妻若此,夫復何求

我覺得夫妻之間相處很重要的就是能夠相互欣賞,三觀一致和懂得適時犧牲包容。錢鍾書和楊絳就是這樣的,兩個人都有各自的事業和各自的精神寄託,在各自的領域都做的風生水起,所以他們倆應當是相互欣賞的。三觀一致不用說了,他們都是淡泊名利之人。至於犧牲和包容,錢鍾書從小家境優渥,所以生活自理方面不是很拿手,為了讓錢鍾書能夠在國外好好地學習,楊絳退學追隨他去國外留學,只為了照顧他,讓他的求學之路沒有後顧之憂。但是後來錢鍾書也開始學習做飯,再後來很多年來他們一家人的早餐都是錢鍾書準備的,所以啊,夫妻也是個你來我往的過程,夫妻之間要有適時的犧牲和包容之心,這樣的婚姻才可能會長久。

一直都很佩服和仰慕楊絳先生這樣的女性,獨立且堅忍,內心強大。當我讀到錢璦病重,錢鍾書病重,楊絳先生兩頭跑去照顧這兩個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的時候,我很是心疼,且不說身體的勞累,就說內心的煎熬。我想那不是一般的疼,一家三口倒下了兩個,曾經歡聲笑語的家,已經越來越寂靜,死亡的陰影也逐漸籠罩下來,那般內心煎熬不是常人能夠承受的,最終白髮人送黑髮人,楊絳先生最愛的女兒還是走了,第二年丈夫也走了,我不知道那兩年她是怎麼度過的,每一分每一秒應該都是痛徹心扉的。餘生只有她自己一個人孤零零地在這人世間徘徊了,沒有了阿圓,鍾書也不在了。

《我們仨》:有妻若此,夫復何求

錢鍾書曾寫給楊絳一段很美的文字:“沒遇到你之前,我沒想過結婚,遇見你,結婚這事我沒想過和別人。”是啊,有妻若此,夫復何求。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