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鵬論:你們沒猜全,巴菲特不分紅和長期持有其實另有原因

​世界上只有兩件事是不可避免的,那就是稅收和死亡。
——本傑明·富蘭克林
坤鵬論:你們沒猜全,巴菲特不分紅和長期持有其實另有原因

人們都知道巴菲特有兩大投資習慣,一是長期持有,二是不喜歡分紅。

不分紅是巴菲特少有被人們詬病的事之一,有人甚至給他按上了“摳門大爺”、“一毛不拔,鐵公雞”、“小氣鬼”……

2011年4月30日,股東年會上,巴菲特曾就不分紅做過一次解釋:

“我們不分紅,因為我們認為能將賺到的每1元錢去賺更多的錢。”

言外之意就是,把分紅給你們還不如放在我裡幫你賺更多錢,比投到其他任何地方都划算,如果你們誰用錢,賣掉伯克希爾的股票就行了!

巴菲特是這麼說,也是這麼做的,自他掌管伯克希爾以來,這家公司只有一年有分紅,也就是1967年向股東支付了上市後首次也是唯一的紅利——每股10美分。

即使是一年的分紅,巴菲特也頗為耿耿於懷,他曾這樣說道:“那時候我一定在浴室裡。”

再接著說長期持有,它的一部分原因在於巴菲特下注前都會精挑細選,寧可慢,寧可等,決不可選錯。

按他的話來說,選股如選妻,要一輩子恩愛在一起,堅決不亂點鴛鴦譜,更不能搞一夜情。

這已經成為許多價值者津津樂道的美談。

坤鵬論:你們沒猜全,巴菲特不分紅和長期持有其實另有原因

但是,坤鵬論認為,巴菲特如果真的這麼教條古板,只遵循這一個原則,顯然他不可能成為股神。

這幾天一直跟著坤鵬論深入價值投資的老鐵,肯定馬上會想到另一個原因,那就是巴菲特遇到一利潤好,二現金流好,三不用再投資的偉大企業,他就會露出其商人的貪婪本性,儘可能通過收購股票的方式進行控股,收歸己有,然後將這些企業作為自己最優質、不需成本的投資資金池。

都成自己的企業了,又有諸多好處,當傳家寶還來不及,誰會捨得買呢?!

再有一個原因,坤鵬論也曾專門寫過,企業相當優質,連年不斷增長,它會用業績打敗一切,讓自己的股價芝麻開花節節高。

這就牽扯出一個問題,股價上漲到底是業績(EPS)還是估值(PE)決定作用大呢?

應該說兩個因素都很大,但時間拉得越長,估值的作用越小。

這就是為什麼持股越長,業績相關性係數越大了。

芒格說過,“長遠來看(不論估值如何),股票的回報率很難比發行該股票的企業的年均利潤高很多。”

越是優秀的公司,越能抹平估值。

格力就是個典型的例子,其PE這些年起起伏伏,甚至有點原地踏步的感覺,但就因為業績好,股價也不斷漲,甚至是光靠業績增長也輕鬆實現了10年至少翻10倍的小目標。

其實,你覺得茅臺貴,那是你沒看人家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A,一股都快32萬美金了!

類似的高股價公司還有阿里、騰訊、蘋果......

前兩年,市場給了他們合理的估值,再加上高增長的業績,股價年年漲不停。

所以,買股票,別看股價!

對於這樣的股票,買在低點就是你的幸運。

特別是在美國曆史最長的大牛市下,賣了,還不知道什麼時候能抄底買回來,而優質企業即使再跌也很難跌到前一個最低點。

同時,這些股票即使是在最瘋狂的牛市頂峰,也會相對理智,一是貴,炒作不易,二是最令人異想天開的新概念往往和他們關係不大。

因此,巴菲特不會輕易放手,放了就等於直接丟掉手裡抱著的不斷成長的金娃娃。

當然,在中國股市,我們還要特殊情況特殊對待,牛短熊長,牛,直飛沖天,熊,一落千丈,如果優質股票漲到歷史最高點,漲到離譜,坤鵬論建議你真可以考慮賣出收割超高利潤,等它們跌落後再買回來,一來一去,賺的差價落袋為安,多好。

要記住,資金是要講效率的。

以上是大部分人以為的巴菲特不分紅和長期持有的所有原因。

坤鵬論:你們沒猜全,巴菲特不分紅和長期持有其實另有原因

當然,這也情有可原,就像曾經有個故事,兩個砍柴的樵夫侃大山,一個問另一個,“你說皇帝用什麼挑柴禾?”另一個答:“你就這點見識!還用猜嗎?當然是金扁擔呀!”

什麼叫侷限?

貧窮限制了想象就是一個經典中的經典!

我們大多數人根本理解不了,錢多了煩惱也會多,甚至比沒錢時還多還大。

有國外專家稱,財務自由帶來的幸福感其實和之前沒什麼兩樣。

其實,這就是丹尼爾·伯努利在研究聖彼得堡悖論後得出的結果,也就是對於億萬富翁來說,1000美元就像零花錢,而對於乞丐,1000美元則是一筆不小的財富。

“任何財富的小幅度增長所帶來的效用和之前擁有的財物數量成反比。”

比如:你朋友的財富是你的兩倍,那麼他贏了100元后,其喜悅可能只有你的一半。

所以,財富和幸福並不能完全劃等號,特別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錢財守難失易的中產階級,懸在半空,危險最大,恐懼帶來焦慮,於是幸福感也是最缺乏的。

馬去曾有段名言讓屌絲們詬病不已,他說:“錢在100萬的時候是你的錢。現在大陸最幸福的人是一個月有人民幣兩三萬、三四萬塊錢,有個小房子、有個車、有個好家庭,沒有比這個更幸福了,那是幸福生活。”

“超過一兩千萬,麻煩就來了,你要考慮增值,是買股票好呢、買債券好呢,還是買房地產好。超過一兩個億的時候,麻煩就大了。超過十個億,這是社會對你的信任,人家讓你幫他管錢而已,你千萬不要以為這是你的錢。”

當然,馬雲是從企業角度談的,意思是,錢越多責任越大, 如果換成他個人——有錢人的傑出代表,他們最大的煩惱之一就是稅!

你每月工資5000元,不用交個人所得稅,但是每月30000元,就得每月交3590元個人所得稅,反正是掙得越多,交得越多。

就說股票分紅這件事,2013年1月1日,我國開始實施股息紅利所得按持股時間長短實行差別化個人所得稅政策 :

持股超過1年:稅5%

持股1個月至1年:稅10%

持股1個月以內:稅20%

上市公司會先按照5%的最低稅率代繳紅利稅,此後按照投資者賣出的時間不同,再來補繳15%到5%的稅費。

你說,如果你擁有幾億、十幾億、百億的股票,會不會為稅而焦慮呢?

而正是稅,讓巴菲特不喜歡分紅,也正是稅,讓巴菲特要長期持有。

坤鵬論:你們沒猜全,巴菲特不分紅和長期持有其實另有原因

如果分紅,收入就被徵兩次稅。

首先,公司要繳納所得稅,其次,股東們要為他們的紅利收入納稅。

在美國,1美元的企業利潤在徵收公司稅所變成了65美分,如果這65美分全部作為紅利派出,經過聯邦所得稅後就只剩下55美分了。

如果是在紐約或加利福尼亞,最後只能得到44~45美分,因為還得再繳納州所得稅。

如果公司不分紅,收入只會被徵一次稅,而且它可以用留存收益繼續賺取複利。

如果它是一家巴菲特式企業,65美分的留存收益可以按每年15%的淨資產回報率利滾利。

如果那些只剩44~55美分分紅的股東想得到同樣多的回報,他們必須找到一家淨資產回報率達到20%的企業。

這難度不是大,而是非常大!

所以,巴菲特不喜歡分紅,除了地球人都知道的自信、不希望讓股東拿走的分紅被浪費外,他不願意他的股東(特別是他自己)的財產被雙重徵稅盤剝。

他自己也不想得到分紅,因為他知道讓紅利留在他已經買下的企業中利滾利對他更有好處。

美國作家華盛頓·歐文曾寫過一個故事,讓的是一個叫裡普·萬·溫克爾跟隨一個揹著酒桶的怪老頭來到一個山窪,見到一群奇形怪狀的人,在這些人做遊戲的時候,溫克爾偷喝了老頭的酒,不料沉睡了20年,當他睡醒後回到自己的村莊,已是物是人非。

巴菲特喜歡將他的長期持有形容為“裡普·萬·溫克爾”式投資。

1989年,他在寫給股東的信中這樣說道:

設想一下,伯克希爾公司只有1美元,我們將它投入到一隻股票上,到年末,該股票的價格已經翻倍,於是我們拋售獲利了。

再設想一下,我們在接下來的19年中每年都用稅後收益重複這個過程,每次都能獲得1倍的利潤。

那麼到第20年末,我們已經在34%的資本收益稅率下向政府支付了13000美元,自己留下了25250美元。還不錯吧!

但是,如果我們只做一次投資,一次在20年中市值翻倍20次的投資,我們的資產將增加到1048576美元。

如果,我們在這時候變現,我們大約會繳納356500美元的稅,留下692000美元。

差異如此之大僅僅是因為納稅時間不同。

有趣的是,政府在兩種情況下的收入之比和我們一樣都是27:1(356500美元:13000美元),儘管它得等上20年才能拿到錢。

坤鵬論:你們沒猜全,巴菲特不分紅和長期持有其實另有原因

由上面這段文字可以看出,巴菲特想壓低納稅額,讓投資的年複利率最大化。

所以,一般的投資者注重的是他在下一次投資中的利潤,而巴菲特希望在長期中“看財富增長”,他的視野範圍不是下一次投資,不是接下來的10年,甚至也不是接下來的20年。

坤鵬論曾總結過一句話:人要成大事,就要看事看長遠,做事分秒必爭。

毋庸置疑,提高財富增速的方法之一就是降低稅額和其他交易成本。

考慮到複利的魔力,今天所省下的少量資金可能在長期內對你的淨資產產生巨大的影響。

巴菲特通過將節省下來的資金全部注入他的投資系統而提高了年複利率,增長了這種效應。

其實,真正聰明的有錢人,當然哪個有錢人不聰明呢,都會和巴菲特的想法一致,比如:索羅斯,他曾說過:“我感興趣的是量子基金在長期內的整體表現,如果你在25年內每年都能獲得30%~40%的利潤,你用很少的資金起步也能變成富翁。所以我賺的錢多得讓人害怕。”

不過,索羅斯因為其投資哲學的不同,所以他選擇在稅收天堂荷屬安的列斯群島註冊其量子基金,在這裡,複利是免稅的。

如果按照美國的稅法,量子基金的年複利率會直接降近10%左右,索羅斯可能連上富豪榜的可能都沒有了。他雖然不會變成窮光蛋,但其資產可能只有5億美元左右。

坤鵬論:你們沒猜全,巴菲特不分紅和長期持有其實另有原因

當然,偷稅漏稅是錯誤的,甚至是違法的,我們要明白稅收對於一個國家的重要性。

"稅"(又稱稅賦、稅金、稅收、賦稅、稅捐、捐稅、租稅)指政府為了維持其運轉以及為社會提供公共服務,對個人和法人強制和無償徵收實物或貨幣的總稱。各國各地區稅法不同,稅收制度也不同,分類也不同,概念不盡一樣。稅的中文稱呼,在中國各個朝代、各個中文地區對稅的稱呼也有差異。

說到極簡,那就是大家要在一起幹一件事,但得有人組織,有人幹為大家協調服務的事情,沒錢自然沒人幹,於是大家都拿出一部分錢(這就是稅),誰(政府)負責組織和協調,誰(政府)就可以動用這部分錢。

再比如,雅典借波斯戰爭之機,建立了得洛斯聯盟。超過兩百個城邦加入進來,大家湊份子,錢集中放在得洛斯島,供戰爭使用,這部分錢就相當於稅。

稅對於國家和政府來說,是運營一國的經費,不能沒有。

反過想,只有在你賺錢的時候才會交稅,賺得越多才交得越多,維諾德·科斯拉曾說:“一生正確的行動比你一生中能省下的所有的稅都要有益得多。”

所以,稅只有在合理合法之下才能避,同時,更不能將永不納稅當成你的主要目標,要知道,這個目標最簡單的實現辦法就是根本沒有收入或利潤。

而投資大師考慮稅的問題,是把所有可能影響他淨資產的事情考慮在內,包括稅收成本,因為投資回報是稅後的回報,如果以投資回報作為最終的衡量標準,那麼就要把所有因素都列出來,看有沒有可能優化改進。

本文由“坤鵬論”原創,轉載請保留本信息

請您關注本頭條號,坤鵬論自2016年初成立至今,創始人為封立鵬、滕大鵬、江禮坤,是包括今日頭條、雪球、搜狐、網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網站或自媒體平臺的特約專家或特約專欄作者,目前已累計發表原創文章與問答6000餘篇,文章傳播被轉載量超過800餘萬次,文章總閱讀量近20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