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鵬論:巴菲特堅決不買谷歌的股票 真不是和高科技有仇

如果你買了一個價值低估的股票,你就要等到價格達到你算出來的內在價值時賣掉,這是很難算的。但是如果你買了一個偉大的公司,你就坐那兒待著就行了。

——查理·芒格


坤鵬論:巴菲特堅決不買谷歌的股票 真不是和高科技有仇


關於巴菲特當年力排眾議堅持不上.com股票的當,這個精彩事蹟自從互聯網泡沫破滅後,就被無數人傳唱,甚至許多人開始膜拜巴菲特,認為他簡直就是股神附體,應該自那時起,巴菲特一直把持著股神的桂冠,從來沒有旁落給別人。

巴菲特當初為什麼堅持不買?現在回顧起來眾說紛紜,大部分人說,股神就是股神,什麼時候都很神。

難道真的是這樣嗎?

坤鵬論從來不相信奇蹟,其實世界上大部分的傳說,一個是大部分人見識不夠,實在看不懂,就像馬雲所說的:“很多人輸就輸在,對於新興事物,第一看不見,第二看不起,第三看不懂,第四來不及。“第二個就是大部分成功,總會被倖存者偏差理論洗禮成神話。

1999年,頂著外部巨大嘲諷壓力的巴菲特還是有點坐不住了,他在一篇文章中專門解釋說,投資決策的關鍵不是看一個行業可以給社會帶來多大的影響、可以增長多少,而是研究特定公司、資產的優勢和持續性。

巴菲特舉了兩個行業的例子,一個是飛機,一個是汽車,這是兩個好行業,卻不代表它能讓你賺錢。

以汽車為例,美國曆史上總共誕生過2000家汽車製造商,它們的產品極大地改變了生活,然而到了今天,汽車行業2000家只剩下3家,飛機行業的命運也是一樣的。

所以“與其投資汽車,不如看空馬匹,因為前者賺不了錢,後者反而可以。”

但這並不能平息人們的嘲諷,因為互聯網科技股就像非要和巴菲特對著幹,繼續瘋漲,而就在這一年夏天,《時代》週刊公然在封面羞辱巴菲特:“沃倫,究竟哪兒出了問題?”

2000年3月10日,納斯達克到達其歷史最高點5038點,第二天,亞歷山大的巴菲特給股東們寫了一封信,承認自己作為伯克希爾公司CEO的業績不甚理想。

在他承認錯誤的下一個星期一,納斯達克就掉頭向下,3月17日,大崩潰來臨。

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

眾人皆醉我獨醒,任爾東西南北風,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橫眉冷對千夫指,守得雲開見月明。

顯然,壓抑了近5年的巴菲特終於揚眉吐氣了,藉著2000年5月初的伯克希爾年會,他和芒格開始全面反擊,兩人你唱我和地述說了許多互聯網科技股的話題。


坤鵬論:巴菲特堅決不買谷歌的股票 真不是和高科技有仇


坤鵬論找來了一份當時的會議記錄,現在看起來,真是別有一番滋味,所以摘錄過來,各位老鐵可以品一品,照一照當下那些還沒有盈利的互聯網公司。

顯然,巴菲特和芒格並不否認互聯網的科技價值,“互聯網的發展對整個社會有好處,但投資互聯網的資本,最後總體算下來,會虧錢。互聯網將帶來效率的提升,可惜,許多帶來效率提升的東西,未必能帶來利潤的提升。美國的眾多公司很可能賺不到錢,還會搭進去不少。”

“以前我們見過這樣的現象:有些公司市值幾百億,其實一文不值。”

“現在股市中有些公司市值高達100多億,但它們在現實中連1億都借不來。當前的現象以前出現過,但從未如此極端,連1920年代都沒這麼極端,去年,股民越是無知,越是有人從中漁利。”

“將來,人們回過頭來看,會發現我們眼前的這一幕不過是一場財富的大規模轉移,只有實在的生意才能真正創造財富,現在行行色色的投資者可能覺得自己發了,這和傳銷是一回事,最早參與的那批人賺大了,實際上根本沒創造財富。算上摩擦成本,財富甚至減少了。”

“哪次的大泡沫沒破裂?只要參與的人夠多,參與的資金夠多,一場投機遊戲就能玩很長時間,我們能看透這樣的把戲,但我們不沾這個東西。”芒格還補充說:“我們瞧不起如此無度的投機,許多人最後會輸得很慘。”

而對於這場泡沫,芒格不無嘲諷地說:“屎蛋就是屎蛋,放進去葡萄乾,也還是一堆屎蛋。”

這麼有學問、有修養,還是律師出身的人都用上了如此粗俗的比喻,可見之前的憋屈有多大。

“我們不投資科技股,不是因為教條,在投一家公司的時候,我們必須知道10年後林子會是怎樣,裡面能有多少隻鳥,我們沒找到這樣的科技股,我們絕對不買任何我們看不懂的公司,我們說的看懂,是非常清楚一家公司10年後會怎樣。”

“我們知道科技的好處,知道公司可以利用科技促進發展,知道科技對社會的影響力,但我們不知道10年後科技股的經濟前景會怎樣,我們預測不到。誰又能預測得了呢?我和Bill Gates、Andy Grove都有過深入交流,他們也一樣無法預測未來。”

“我們就知道一種賺錢的方法,就是買入我們能看明白的公司。”

後來,伯克希爾的股票不斷攀上新高,當它成為美國曆史上第一隻價格達到六位數的個股時,納斯達克綜合指數下跌了大約50%,換句話說,巴菲特超越了科技股市場191%。

《華爾街日報》、《時代週刊》等媒體翻臉就像翻書般重新開始吹捧巴菲特為股神,這一次大家都心悅誠服地認為再也沒有什麼能夠摧毀老股神的一世英名了!

那麼究竟是什麼支撐著巴菲特的信心,讓他能夠在那樣狂熱的五年時間裡,我行我素,特立獨行?

坤鵬論認為經驗肯定是一方面,泡沫見過了,自然見怪不怪,人經歷得越多,越不相信世界上存在什麼奇蹟和“這次不同”。

另一方面,巴菲特堅守著自己的投資哲學,再好的公司,也要股票價格低於其內在價值才會買,否則就算它連年以70%~80%速度增長,他也連瞟都不會瞟一眼。

顯然,當年的互聯網科技股每隻的股票價格都遠超了其內在價值。

為了更好地理解巴菲特的思維模式,坤鵬論就拿他投資的《華盛頓郵報》和谷歌進行一下分析對比。

1973年,巴菲特首次購買了《華盛頓郵報》的股票,在那個時代,這家公司就跟後來的谷歌一樣是股市的寵兒和佼佼者,相當牛。

不過,巴菲特買入的時機選擇的是《華盛頓郵報》毛利率最低,股價相當便宜的時候。

後來,從回報率看,絕對算是他最成功的投資之一。

2004年8月,谷歌上市,立即成為股市上最熱門的股票之一,當時開盤每股要價85美元,之後股價便狂漲,以每股100美元收盤價落下交易第一天的帷幕,自此谷歌的股票便一路飆升,在上市後3年後,其股價翻了6倍還多,而即使是股價不斷回落的現在,它也是1084.06美元一股,12.75倍了。

這麼牛的股票,巴菲特至今未曾買過!

因為,它一直很貴,即使回到2007年,也無法提起巴菲特的興趣。

怎麼知道一隻股票貴不貴?

坤鵬論之前介紹過不少股票的價格指數,比如:市盈率(PE,股價與上年度每股收益比率)、市淨率(PB,股價與淨資產比率)、市銷率(PS,市值與銷售收入比率)、市現率(P/CF,股價與現金流比率)等,它們的數值可以讓人快速分辨比較出同行業股票的價格貴賤。

但《華盛頓郵報》和谷歌的行業跨度有點大,一個是媒體,一個是互聯網公司,不過從它們的收入構成看,似乎又很相似,都是靠賣廣告賺錢,所以放在一起比較也沒有什麼不可。

我們看2007年9月這兩家公司的價格指數數據:


坤鵬論:巴菲特堅決不買谷歌的股票 真不是和高科技有仇


當時,谷歌每股賣570美元,而《華盛頓郵報》每股賣800美元,從價格上看,後者好像更貴,但巴菲特會立即提醒你,單從價格上看並不能比較哪個股票更貴,雖然郵報的市值高一些,但實際上它是一隻便宜一些的股票,因為它的價格指數要比谷歌小很多。

而《華盛頓郵報》也是巴菲特最成功的投資之一,伯克希爾最初在它身上投資了1100萬美元,截止到2006年它的價值是13億美元,總共創造了116.09倍的回報率,還不包括紅利。

小知識
曾經輝煌的《華盛頓郵報》
《華盛頓郵報》是美國華盛頓最大、最老的報紙,1877年由斯蒂爾森·哈欽斯創辦。
1933年由於經營不善《華盛頓郵報》幾乎倒閉被拍賣,當時的金融家、美聯儲前任主席尤金·邁耶在破產拍賣會上買下了《華盛頓郵報》。
後來,《華盛頓郵報》發展成為集團,擁有一張報紙、一本《新聞週刊》雜誌、6家電視臺,其中Cable One為將近100萬訂戶提供基本的和數字的有線電視服務,通過收購卡普蘭進軍教育領域,卡普蘭屬於備考服務公司,幫助學生備考大家入學考試以及一些專業執照的考試。
2013年8月5日,華盛頓郵報公司宣佈將旗下《華盛頓郵報》在內的報紙業務以2.5億美元出售給了亞馬遜的貝佐斯,結束格雷漢姆家族四代人對該報業的掌管。
2013年11月18日,華盛頓郵報公司將把自身名稱更改為Graham Holdings Co(格雷厄姆控股公司),在紐交所的股票交易代碼更改為GHC。

價格指數在金融分析中是最重要的衡量標準,通過它可以正確、客觀地觀察價格,價格指數可以告訴人們一個投資者願意為一隻股票投多少錢。從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比起郵報,投資者更願意多買谷歌的股票,也就是他們願意付48.2倍市盈率給谷歌,付13.1倍的股價與銷售額比率給谷歌,而這兩個數據,郵報只是25.4倍和1.9倍。

顯然,作為精明的投資者,巴菲特希望在任何投資上都花盡可能少的錢,所以谷歌的價格明顯太高太高了,自然也就激不起他的任何興趣。

看過坤鵬論以前文章的老鐵肯定知道,市盈率值得投資的區間在14~18倍,在熊市或是崩盤的時候,還會更低,這時候是收割便宜貨的好時節,當然市盈率低於10倍的話,有可能需要三~五年才能回升,和時間交朋友,耐心等待,必會有豐厚回報。但是,超過20倍的股票資產已經處於泡沫化,長期投資回報率下降。

既然明顯貴了,為什麼人們還願意花那麼多錢在谷歌身上呢?

坤鵬論曾講過,經濟學中有個著名而神奇的詞叫“預期”,在股市中投資者會對高增長的公司給予高預期,而這樣的預期隨著越來越多人相信,還會不斷加乘、攀升,往往最終會失去控制,即使都快跟神話接近了,一樣還有人信。

而且,投資者都傾向於把現在的推斷強加給未來,當現在進展順利時,人們就堅信這樣的走勢會一直持續很長時間,

所以,這類公司的股價有時候會升得過高,投資者常常在這樣的股票上花過多的錢,並導致價值投資者沒有辦法再購買它們。

但是,人們的“預期”也是脆弱的,當走勢變得很糟時,投資者往往會放棄希望,悲觀情緒就像超級傳染病一樣,快速傳遍整個股市,人們不會相信事情還有轉機,信心喪失,只想著快速逃離,大塊割肉都在所不惜。

於是,下跌開始蔓延,甚至會導致崩盤。

但恰恰在這樣的時候,巴菲特開始出手,他的很多頗為成功的投資都是在其他投資者放棄希望時進行的。

巴菲特提到過,長期型的投資者不應該將注意力放在股價上漲上,相反,他們應該希望股價下跌,然後就可以廉價收購更多股票了,而期望股價上漲的唯一時機就是你準備拋售它們的時候。

所以,坤鵬論相信,巴菲特對於谷歌不出手,只是還沒有到他認為的便宜價格。


坤鵬論:巴菲特堅決不買谷歌的股票 真不是和高科技有仇


其次,巴菲特堅信,沒有一個大型企業,包括谷歌在內,可以永遠保持驚人的增長率,它必將降到一個大家足以承受的水平。

這個世界上有句俗話,捧的有多高,摔得就有多狠,當你很牛的時候,許多人都會來歡呼鼓掌捧臭腳,而一旦你迴歸普通,人們就會無情地轉身離去,還有不少人會根據你的虛弱程度考慮是不是再踩上幾腳。

同理,當股票走勢很好的時候,人們很容易高估它的價格,一旦股票大幅下跌,人們會很快放棄希望,比如:一家公司一個季度的收益沒有達到市場平均預測水平,那股價瘋狂下跌直至最低谷也是很平常的事。

此時,99%的投資者都會失去理智,會認為這種走勢會一直持續下去,然後就衝動地拋掉手中的股票。而職業交易者,比如:機構的基金經理們,往往會預測到投資者的這種反應,所以他們也快速拋售手中的股票,甚至在股價剛開始下跌時就將它賣掉,所有這些拋售的壓力將使股價跌到比基本價還低的價格。

所以,我們應該明白,為什麼彼得·林奇會告誡投資者,儘量選擇沒有機構大規模持股的上市公司,其實就是怕它們從中搗亂。

當然,僅靠價格本身還不足以證明某隻股票有購買的價值,因為很多公司在股價崩盤後就破產了,所以巴菲特還會進一步分析。

自從不賺錢的互聯網股票盛行,市值成了人們最喜歡談論的數字,似乎誰的市值高,誰更牛逼。

但市值其實是個很虛偽的數字,它的主要功能是為了滿足上市公司以及購買相應股票投資者的虛榮心,因為它簡單地等於每股股價乘以股票數量,而股價本身並不能說明任何問題,所以比較兩隻股票最恰當的方法是看它們的市值和淨資產之間的差額。

淨資產不同於有形資產淨值和負債,它同時也反映出股東直接投資給公司的金額以及公司清盤後股東所領回的金額,理論上,淨資產是當要賣掉公司所有資產時,顯示在資產負債表上的資產的總餘額,然後這些資產就會被拿去抵債。

巴菲特為了增加伯克希爾的淨資產厚度做了很多努力,到今天可以看到,該公司的每股淨資產是51.23萬美元,而谷歌的呢?每股淨資產是428美元。

拿每股淨資產和股價相比一下,伯克希爾最新股價是326481美元,兩者相除是1.57倍。

谷歌的最新股價是1088.3美元,其每股淨資產只相當於股價的0.39。

換個更易懂的例子,如果兩家公司都破產清算了,並且都在沒有負債的情況下,伯克希爾起碼還能讓股東們每股拿回18.58萬美元,而谷歌呢?肯定是分文皆無,理論上還欠股東每股660.3美元。

從這方面看,伯克希爾的股價高達32.6萬美元,但比谷歌顯得過於廉價。

所以,有人說股市是烏合之眾的最好舞臺,群體效應下,智商全部被拉低,投資者之所以會蜂擁在以谷歌為代表的高科技股上,是因為他們喜新厭舊,喜歡新科技,或對新近的財務報告感興趣,其結果就是股價瘋漲,以至於超過了巴菲特樂於投資的範圍。

另一方面,投資者似乎特別瞧不上那些業務過於枯燥或未能完成預期收益的公司,避之不及,而偏偏巴菲特和彼得·林奇這些投資大師偏偏會對這些公司產生興趣,巴菲特的投資組合中許多公司都曾因出現問題而被人冷落,而那恰恰是巴菲特初次購買它們股票的時候,彼得·林奇也多次表示,“令人厭煩、甚至感到鬱悶的股票,往往蘊藏著不斷升值的潛能,最終會成為大牛股。”“身處困境的公司一旦復甦,就會賺到鉅額利潤。”

可以說,巴菲特、彼得·林奇真正的成功來源於,在其他人都認為某隻股票沒有成長潛力的時候購買它們。

當然,巴菲特的成功還在於他還一直手握著祕密武器——現金流量折現估值法,理論上,它是辨別一隻股票是潛力股還是價值被高估的股票的唯一正確方法。

這個估值方法,坤鵬論以前曾在《1小時學會巴菲特的選股祕技 你的人生從此變得不同》介紹過,近來又有不少新的心得體會,因為篇幅有限,下次再專門介紹。


坤鵬論:巴菲特堅決不買谷歌的股票 真不是和高科技有仇

坤鵬論認為,像互聯網科技股虛高的股價其中還有一個隱藏的價格指數,那就是雷軍所說的市夢率,人們對它的夢想有多大一樣會反映在股票價上。

在這個世界上,夢想很廉價,不需要付出,只要坐著或躺著一想就會連綿不絕地出來,而且它也創造不出任何實際價值。

同樣在這個世界上,夢想很昂貴,一旦大家都有著同樣的夢想,它就會以乘數的效果反饋到股價上,可以抵消不賺錢、不盈利、鉅額虧錢的現實。

人類不能失去夢想,但企業生存發展絕對不能靠做夢。

巴菲特、彼得·林奇這些投資大師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他們的選股指數中從來沒有市夢率,他們只相信客觀存在的現實,他們的概念中沒有互聯網股、高科技股,他們堅信,科技永遠是為生產服務的,不和生產結合在一起,再夢幻的科技都沒有頂點兒價值。

特別從今年開始,純互聯網公司越來越難過,因為互聯網技術已經普及,不信打開如今的聯通和移動客戶端,是不是完全沒有以前的土鱉模樣了?從功能和設計都已經具備了較高的水平,所以,技術最終要落地,刻意強調互聯網+沒有意義,因為技術從來都不是生意的本質。

坤鵬論相信,巴菲特正是看透了這些,才會該堅持的時候毫不動搖的堅持,從來不被新技術華麗的外表所動,因為牛逼的企業關鍵還在內涵,在股市中,什麼都是浮雲,買進唯一要看就是價格!價格不適合,就是天仙降臨也不動心。

最後,坤鵬論建議,每當我們感覺到自己即將被別人強大的市夢率衝擊到準備相信時,請將芒格的那句名言在心中重複三遍:

“屎蛋就是屎蛋,放進去葡萄乾,也還是一堆屎蛋。”

“屎蛋就是屎蛋,放進去葡萄乾,也還是一堆屎蛋。”

“屎蛋就是屎蛋,放進去葡萄乾,也還是一堆屎蛋。”

本文由“坤鵬論”原創,轉載請保留本信息

請您關注本頭條號,坤鵬論自2016年初成立至今,是包括今日頭條、雪球、搜狐、網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網站或自媒體平臺的特約專家或特約專欄作者,目前已累計發表原創文章與問答5000餘篇,文章傳播被轉載量超過500餘萬次,文章總閱讀量近6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