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到華語武俠電影,大家最先想到的更多的是李安導演的《臥虎藏龍》,張藝謀導演的《英雄》,徐克監製,李惠民導演的《新龍門客棧》。這些影片中,觀眾們可以看到傳統武俠小說裡的家國千秋,英雄兒女。而再更早的武俠類型片,觀眾們往往只聞其名,不見其“形”了。也的確一些老的電影,特別是和邵氏同時期的武俠電影,很多是在攝影棚中完成拍攝的,佈景的感覺太重,往往讓觀眾很難感受到,江湖曠野的意境。

在邵氏時期(20世紀60-80年代),李翰祥、張徹、胡金銓、楚原被合稱為邵氏四大導演,其中除了李翰祥沒有太多涉足武俠片,另外的三位導演,幾乎是那個時期武俠片的專業戶。其中張徹以暴力美學見長,他的影片總是以男人間的情義為永恆主題。而楚原則是以改編古龍的武俠小說見長,楚原之後,再也沒有見過能夠將古龍的武俠世界,呈現的如此有味道的影片。胡金銓最早憑藉《大醉俠》成名於邵氏,後來他出走邵氏,到寶島臺灣發展,在這個時期,他拍攝了《龍門客棧》、《俠女》等經典武俠電影。

"

提到華語武俠電影,大家最先想到的更多的是李安導演的《臥虎藏龍》,張藝謀導演的《英雄》,徐克監製,李惠民導演的《新龍門客棧》。這些影片中,觀眾們可以看到傳統武俠小說裡的家國千秋,英雄兒女。而再更早的武俠類型片,觀眾們往往只聞其名,不見其“形”了。也的確一些老的電影,特別是和邵氏同時期的武俠電影,很多是在攝影棚中完成拍攝的,佈景的感覺太重,往往讓觀眾很難感受到,江湖曠野的意境。

在邵氏時期(20世紀60-80年代),李翰祥、張徹、胡金銓、楚原被合稱為邵氏四大導演,其中除了李翰祥沒有太多涉足武俠片,另外的三位導演,幾乎是那個時期武俠片的專業戶。其中張徹以暴力美學見長,他的影片總是以男人間的情義為永恆主題。而楚原則是以改編古龍的武俠小說見長,楚原之後,再也沒有見過能夠將古龍的武俠世界,呈現的如此有味道的影片。胡金銓最早憑藉《大醉俠》成名於邵氏,後來他出走邵氏,到寶島臺灣發展,在這個時期,他拍攝了《龍門客棧》、《俠女》等經典武俠電影。

38年前沒有這位“女俠”,就沒有《英雄》和《臥虎藏龍》

其中《龍門客棧》被徐克改編成了《新龍門客棧》,延續了胡金銓在武俠片中的經典。如果說張徹和楚原是武俠電影中的古龍,那胡金銓就是武俠電影中的金庸。他的武俠電影中,蘊含著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以及傳統文人的那種武俠情結。武俠的世界,是文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受到排擠之後,而在藝術領域中,尋求的一種精神寄託。這個世界裡,蘊藏著傳統文人們太多的失意,和對家國民族的使命感。

"

提到華語武俠電影,大家最先想到的更多的是李安導演的《臥虎藏龍》,張藝謀導演的《英雄》,徐克監製,李惠民導演的《新龍門客棧》。這些影片中,觀眾們可以看到傳統武俠小說裡的家國千秋,英雄兒女。而再更早的武俠類型片,觀眾們往往只聞其名,不見其“形”了。也的確一些老的電影,特別是和邵氏同時期的武俠電影,很多是在攝影棚中完成拍攝的,佈景的感覺太重,往往讓觀眾很難感受到,江湖曠野的意境。

在邵氏時期(20世紀60-80年代),李翰祥、張徹、胡金銓、楚原被合稱為邵氏四大導演,其中除了李翰祥沒有太多涉足武俠片,另外的三位導演,幾乎是那個時期武俠片的專業戶。其中張徹以暴力美學見長,他的影片總是以男人間的情義為永恆主題。而楚原則是以改編古龍的武俠小說見長,楚原之後,再也沒有見過能夠將古龍的武俠世界,呈現的如此有味道的影片。胡金銓最早憑藉《大醉俠》成名於邵氏,後來他出走邵氏,到寶島臺灣發展,在這個時期,他拍攝了《龍門客棧》、《俠女》等經典武俠電影。

38年前沒有這位“女俠”,就沒有《英雄》和《臥虎藏龍》

其中《龍門客棧》被徐克改編成了《新龍門客棧》,延續了胡金銓在武俠片中的經典。如果說張徹和楚原是武俠電影中的古龍,那胡金銓就是武俠電影中的金庸。他的武俠電影中,蘊含著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以及傳統文人的那種武俠情結。武俠的世界,是文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受到排擠之後,而在藝術領域中,尋求的一種精神寄託。這個世界裡,蘊藏著傳統文人們太多的失意,和對家國民族的使命感。

38年前沒有這位“女俠”,就沒有《英雄》和《臥虎藏龍》

胡金銓是早期武俠電影大師中,將武俠世界的那種寫意風格,發揮的最淋漓盡致的。在畫面風格和動作設計上,胡金銓的影片有種傳統水墨山水的悠遠意境,當然這也得益於胡金銓的很多影片都是實景拍攝的。另外胡金銓是一個明史愛好者,所以他的很多影片喜歡以明朝歷史為背景。胡金銓和李翰祥是好哥們,但是在對傳統文化的理解上,胡金銓更有一種古代傳統文人的風骨,而李翰祥則更多的表現了傳統文人的瀟灑和風流。

1971年上映的《俠女》是胡金銓所有武俠電影的巔峰之作,但是這部影片上映之初,和很多在藝術上取得突破的偉大電影一樣,票房慘敗。但是胡金銓對自己的影片表現出了信心,他將這部影片重新剪輯之後,送到了戛納電影節,並一舉獲得了戛納電影節技術大獎。《俠女》威震戛納,讓全世界的觀眾,第一次在銀幕上領略了華語武俠江湖的魅力。《俠女》的成功,也為《臥虎藏龍》和《英雄》鋪平了道路。

"

提到華語武俠電影,大家最先想到的更多的是李安導演的《臥虎藏龍》,張藝謀導演的《英雄》,徐克監製,李惠民導演的《新龍門客棧》。這些影片中,觀眾們可以看到傳統武俠小說裡的家國千秋,英雄兒女。而再更早的武俠類型片,觀眾們往往只聞其名,不見其“形”了。也的確一些老的電影,特別是和邵氏同時期的武俠電影,很多是在攝影棚中完成拍攝的,佈景的感覺太重,往往讓觀眾很難感受到,江湖曠野的意境。

在邵氏時期(20世紀60-80年代),李翰祥、張徹、胡金銓、楚原被合稱為邵氏四大導演,其中除了李翰祥沒有太多涉足武俠片,另外的三位導演,幾乎是那個時期武俠片的專業戶。其中張徹以暴力美學見長,他的影片總是以男人間的情義為永恆主題。而楚原則是以改編古龍的武俠小說見長,楚原之後,再也沒有見過能夠將古龍的武俠世界,呈現的如此有味道的影片。胡金銓最早憑藉《大醉俠》成名於邵氏,後來他出走邵氏,到寶島臺灣發展,在這個時期,他拍攝了《龍門客棧》、《俠女》等經典武俠電影。

38年前沒有這位“女俠”,就沒有《英雄》和《臥虎藏龍》

其中《龍門客棧》被徐克改編成了《新龍門客棧》,延續了胡金銓在武俠片中的經典。如果說張徹和楚原是武俠電影中的古龍,那胡金銓就是武俠電影中的金庸。他的武俠電影中,蘊含著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以及傳統文人的那種武俠情結。武俠的世界,是文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受到排擠之後,而在藝術領域中,尋求的一種精神寄託。這個世界裡,蘊藏著傳統文人們太多的失意,和對家國民族的使命感。

38年前沒有這位“女俠”,就沒有《英雄》和《臥虎藏龍》

胡金銓是早期武俠電影大師中,將武俠世界的那種寫意風格,發揮的最淋漓盡致的。在畫面風格和動作設計上,胡金銓的影片有種傳統水墨山水的悠遠意境,當然這也得益於胡金銓的很多影片都是實景拍攝的。另外胡金銓是一個明史愛好者,所以他的很多影片喜歡以明朝歷史為背景。胡金銓和李翰祥是好哥們,但是在對傳統文化的理解上,胡金銓更有一種古代傳統文人的風骨,而李翰祥則更多的表現了傳統文人的瀟灑和風流。

1971年上映的《俠女》是胡金銓所有武俠電影的巔峰之作,但是這部影片上映之初,和很多在藝術上取得突破的偉大電影一樣,票房慘敗。但是胡金銓對自己的影片表現出了信心,他將這部影片重新剪輯之後,送到了戛納電影節,並一舉獲得了戛納電影節技術大獎。《俠女》威震戛納,讓全世界的觀眾,第一次在銀幕上領略了華語武俠江湖的魅力。《俠女》的成功,也為《臥虎藏龍》和《英雄》鋪平了道路。

38年前沒有這位“女俠”,就沒有《英雄》和《臥虎藏龍》

《俠女》改編自我國古代著名的文言小說《聊齋志異》中的同名名篇,這篇小說出自自稱“才非幹寶,雅愛搜神”的蒲松齡。蒲松齡的《聊齋志異》雖然是我國古代文言小說的巔峰之作,但是他本人卻懷才不遇,屢試不第。他的遭遇,讓他成為我國古代失意文人的典型。所以在他的小說中,本身就透漏著,傳統文人的家國和江湖的雙重情懷。正如范仲淹所講的“居廟堂之高則憂其君,處江湖之遠則憂其民”。

胡金銓就是將這樣的一部作品,進行了細緻的銀幕化。但是他將原著中的內容變得更為豐富,更具有史詩的氣質。將小說中那個傳奇的女俠形象,在表現的更有立體感,更有可信度的同時,又不失江湖的深遠意境。

"

提到華語武俠電影,大家最先想到的更多的是李安導演的《臥虎藏龍》,張藝謀導演的《英雄》,徐克監製,李惠民導演的《新龍門客棧》。這些影片中,觀眾們可以看到傳統武俠小說裡的家國千秋,英雄兒女。而再更早的武俠類型片,觀眾們往往只聞其名,不見其“形”了。也的確一些老的電影,特別是和邵氏同時期的武俠電影,很多是在攝影棚中完成拍攝的,佈景的感覺太重,往往讓觀眾很難感受到,江湖曠野的意境。

在邵氏時期(20世紀60-80年代),李翰祥、張徹、胡金銓、楚原被合稱為邵氏四大導演,其中除了李翰祥沒有太多涉足武俠片,另外的三位導演,幾乎是那個時期武俠片的專業戶。其中張徹以暴力美學見長,他的影片總是以男人間的情義為永恆主題。而楚原則是以改編古龍的武俠小說見長,楚原之後,再也沒有見過能夠將古龍的武俠世界,呈現的如此有味道的影片。胡金銓最早憑藉《大醉俠》成名於邵氏,後來他出走邵氏,到寶島臺灣發展,在這個時期,他拍攝了《龍門客棧》、《俠女》等經典武俠電影。

38年前沒有這位“女俠”,就沒有《英雄》和《臥虎藏龍》

其中《龍門客棧》被徐克改編成了《新龍門客棧》,延續了胡金銓在武俠片中的經典。如果說張徹和楚原是武俠電影中的古龍,那胡金銓就是武俠電影中的金庸。他的武俠電影中,蘊含著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以及傳統文人的那種武俠情結。武俠的世界,是文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受到排擠之後,而在藝術領域中,尋求的一種精神寄託。這個世界裡,蘊藏著傳統文人們太多的失意,和對家國民族的使命感。

38年前沒有這位“女俠”,就沒有《英雄》和《臥虎藏龍》

胡金銓是早期武俠電影大師中,將武俠世界的那種寫意風格,發揮的最淋漓盡致的。在畫面風格和動作設計上,胡金銓的影片有種傳統水墨山水的悠遠意境,當然這也得益於胡金銓的很多影片都是實景拍攝的。另外胡金銓是一個明史愛好者,所以他的很多影片喜歡以明朝歷史為背景。胡金銓和李翰祥是好哥們,但是在對傳統文化的理解上,胡金銓更有一種古代傳統文人的風骨,而李翰祥則更多的表現了傳統文人的瀟灑和風流。

1971年上映的《俠女》是胡金銓所有武俠電影的巔峰之作,但是這部影片上映之初,和很多在藝術上取得突破的偉大電影一樣,票房慘敗。但是胡金銓對自己的影片表現出了信心,他將這部影片重新剪輯之後,送到了戛納電影節,並一舉獲得了戛納電影節技術大獎。《俠女》威震戛納,讓全世界的觀眾,第一次在銀幕上領略了華語武俠江湖的魅力。《俠女》的成功,也為《臥虎藏龍》和《英雄》鋪平了道路。

38年前沒有這位“女俠”,就沒有《英雄》和《臥虎藏龍》

《俠女》改編自我國古代著名的文言小說《聊齋志異》中的同名名篇,這篇小說出自自稱“才非幹寶,雅愛搜神”的蒲松齡。蒲松齡的《聊齋志異》雖然是我國古代文言小說的巔峰之作,但是他本人卻懷才不遇,屢試不第。他的遭遇,讓他成為我國古代失意文人的典型。所以在他的小說中,本身就透漏著,傳統文人的家國和江湖的雙重情懷。正如范仲淹所講的“居廟堂之高則憂其君,處江湖之遠則憂其民”。

胡金銓就是將這樣的一部作品,進行了細緻的銀幕化。但是他將原著中的內容變得更為豐富,更具有史詩的氣質。將小說中那個傳奇的女俠形象,在表現的更有立體感,更有可信度的同時,又不失江湖的深遠意境。

38年前沒有這位“女俠”,就沒有《英雄》和《臥虎藏龍》

影片中為了表現傳統文化中,人們在小說裡,用文字展現出的江湖意境和女俠風采,而採用了大量的長鏡頭和全景鏡頭。這樣的技術處理讓整個影片的畫面,表現的更為宏大,而影片中角色的打鬥和追逐動作,也表現的更為瀟灑和具有一種接近於舞蹈的美感,但是在這些美感中,又不失殺機四伏,扣人心絃的緊張氛圍。

在影片中最經典的打鬥場面發生在一場竹林的追逐戰中,這場武打場面的設計,堪稱中國武俠電影中的動作設計典範,即使是在過了很多年之後,這個武打場景,依然對華語武俠電影影響深遠。在竹林中,俠女和同伴與追逐而來的錦衣衛兩兩對決,影射在竹林中的光影配合著傳統古典音樂,透過銀幕,觀眾們彷彿就是躲在石頭後面的顧生,親歷了這一場武俠會戰。在光影之中,觀眾們感受到的除了時光輪轉,還有那個江湖意境,胡金銓通過巧妙的電影語言,讓觀眾們感受到一種真實的廝殺場面的同時,仍然領略到了江湖的悠遠意境。

"

提到華語武俠電影,大家最先想到的更多的是李安導演的《臥虎藏龍》,張藝謀導演的《英雄》,徐克監製,李惠民導演的《新龍門客棧》。這些影片中,觀眾們可以看到傳統武俠小說裡的家國千秋,英雄兒女。而再更早的武俠類型片,觀眾們往往只聞其名,不見其“形”了。也的確一些老的電影,特別是和邵氏同時期的武俠電影,很多是在攝影棚中完成拍攝的,佈景的感覺太重,往往讓觀眾很難感受到,江湖曠野的意境。

在邵氏時期(20世紀60-80年代),李翰祥、張徹、胡金銓、楚原被合稱為邵氏四大導演,其中除了李翰祥沒有太多涉足武俠片,另外的三位導演,幾乎是那個時期武俠片的專業戶。其中張徹以暴力美學見長,他的影片總是以男人間的情義為永恆主題。而楚原則是以改編古龍的武俠小說見長,楚原之後,再也沒有見過能夠將古龍的武俠世界,呈現的如此有味道的影片。胡金銓最早憑藉《大醉俠》成名於邵氏,後來他出走邵氏,到寶島臺灣發展,在這個時期,他拍攝了《龍門客棧》、《俠女》等經典武俠電影。

38年前沒有這位“女俠”,就沒有《英雄》和《臥虎藏龍》

其中《龍門客棧》被徐克改編成了《新龍門客棧》,延續了胡金銓在武俠片中的經典。如果說張徹和楚原是武俠電影中的古龍,那胡金銓就是武俠電影中的金庸。他的武俠電影中,蘊含著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以及傳統文人的那種武俠情結。武俠的世界,是文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受到排擠之後,而在藝術領域中,尋求的一種精神寄託。這個世界裡,蘊藏著傳統文人們太多的失意,和對家國民族的使命感。

38年前沒有這位“女俠”,就沒有《英雄》和《臥虎藏龍》

胡金銓是早期武俠電影大師中,將武俠世界的那種寫意風格,發揮的最淋漓盡致的。在畫面風格和動作設計上,胡金銓的影片有種傳統水墨山水的悠遠意境,當然這也得益於胡金銓的很多影片都是實景拍攝的。另外胡金銓是一個明史愛好者,所以他的很多影片喜歡以明朝歷史為背景。胡金銓和李翰祥是好哥們,但是在對傳統文化的理解上,胡金銓更有一種古代傳統文人的風骨,而李翰祥則更多的表現了傳統文人的瀟灑和風流。

1971年上映的《俠女》是胡金銓所有武俠電影的巔峰之作,但是這部影片上映之初,和很多在藝術上取得突破的偉大電影一樣,票房慘敗。但是胡金銓對自己的影片表現出了信心,他將這部影片重新剪輯之後,送到了戛納電影節,並一舉獲得了戛納電影節技術大獎。《俠女》威震戛納,讓全世界的觀眾,第一次在銀幕上領略了華語武俠江湖的魅力。《俠女》的成功,也為《臥虎藏龍》和《英雄》鋪平了道路。

38年前沒有這位“女俠”,就沒有《英雄》和《臥虎藏龍》

《俠女》改編自我國古代著名的文言小說《聊齋志異》中的同名名篇,這篇小說出自自稱“才非幹寶,雅愛搜神”的蒲松齡。蒲松齡的《聊齋志異》雖然是我國古代文言小說的巔峰之作,但是他本人卻懷才不遇,屢試不第。他的遭遇,讓他成為我國古代失意文人的典型。所以在他的小說中,本身就透漏著,傳統文人的家國和江湖的雙重情懷。正如范仲淹所講的“居廟堂之高則憂其君,處江湖之遠則憂其民”。

胡金銓就是將這樣的一部作品,進行了細緻的銀幕化。但是他將原著中的內容變得更為豐富,更具有史詩的氣質。將小說中那個傳奇的女俠形象,在表現的更有立體感,更有可信度的同時,又不失江湖的深遠意境。

38年前沒有這位“女俠”,就沒有《英雄》和《臥虎藏龍》

影片中為了表現傳統文化中,人們在小說裡,用文字展現出的江湖意境和女俠風采,而採用了大量的長鏡頭和全景鏡頭。這樣的技術處理讓整個影片的畫面,表現的更為宏大,而影片中角色的打鬥和追逐動作,也表現的更為瀟灑和具有一種接近於舞蹈的美感,但是在這些美感中,又不失殺機四伏,扣人心絃的緊張氛圍。

在影片中最經典的打鬥場面發生在一場竹林的追逐戰中,這場武打場面的設計,堪稱中國武俠電影中的動作設計典範,即使是在過了很多年之後,這個武打場景,依然對華語武俠電影影響深遠。在竹林中,俠女和同伴與追逐而來的錦衣衛兩兩對決,影射在竹林中的光影配合著傳統古典音樂,透過銀幕,觀眾們彷彿就是躲在石頭後面的顧生,親歷了這一場武俠會戰。在光影之中,觀眾們感受到的除了時光輪轉,還有那個江湖意境,胡金銓通過巧妙的電影語言,讓觀眾們感受到一種真實的廝殺場面的同時,仍然領略到了江湖的悠遠意境。

38年前沒有這位“女俠”,就沒有《英雄》和《臥虎藏龍》

這部影片能夠成為華語武俠的典範,除了它的電影語言和思想內涵契合了傳統文人對江湖的寄託之情外,更重要的是,它全方位的,讓一步武俠電影有了充分的電影技術驗證,從劇本,實景,畫面,動作設計,鏡頭語言等各個方面,保證了一部武俠影片在故事性上和思想性上的完整性。也正是因為這部影片的超前精神,造成了影片票房的失利。

說到票房的失利,在這裡周遊君多說兩句,有的票房失利是因為先天不足,比如影片的故事性和思想性混亂,影片內容表達的不清晰。還有一種影片,是因為在思想性和故事性上的超前,造成了當前觀眾的接受能力與影片的展現內容不匹配,而後者的票房失利,往往又標誌著一部偉大影片的誕生,就如今天我們說到的這部《俠女》。這部影片雖然當年票房失利,但是卻成了華語武俠電影的巔峰和扛鼎之作,即使是《臥虎藏龍》和《英雄》這樣的鉅製,也借鑑了很多的《俠女》中的技巧。

"

提到華語武俠電影,大家最先想到的更多的是李安導演的《臥虎藏龍》,張藝謀導演的《英雄》,徐克監製,李惠民導演的《新龍門客棧》。這些影片中,觀眾們可以看到傳統武俠小說裡的家國千秋,英雄兒女。而再更早的武俠類型片,觀眾們往往只聞其名,不見其“形”了。也的確一些老的電影,特別是和邵氏同時期的武俠電影,很多是在攝影棚中完成拍攝的,佈景的感覺太重,往往讓觀眾很難感受到,江湖曠野的意境。

在邵氏時期(20世紀60-80年代),李翰祥、張徹、胡金銓、楚原被合稱為邵氏四大導演,其中除了李翰祥沒有太多涉足武俠片,另外的三位導演,幾乎是那個時期武俠片的專業戶。其中張徹以暴力美學見長,他的影片總是以男人間的情義為永恆主題。而楚原則是以改編古龍的武俠小說見長,楚原之後,再也沒有見過能夠將古龍的武俠世界,呈現的如此有味道的影片。胡金銓最早憑藉《大醉俠》成名於邵氏,後來他出走邵氏,到寶島臺灣發展,在這個時期,他拍攝了《龍門客棧》、《俠女》等經典武俠電影。

38年前沒有這位“女俠”,就沒有《英雄》和《臥虎藏龍》

其中《龍門客棧》被徐克改編成了《新龍門客棧》,延續了胡金銓在武俠片中的經典。如果說張徹和楚原是武俠電影中的古龍,那胡金銓就是武俠電影中的金庸。他的武俠電影中,蘊含著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以及傳統文人的那種武俠情結。武俠的世界,是文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受到排擠之後,而在藝術領域中,尋求的一種精神寄託。這個世界裡,蘊藏著傳統文人們太多的失意,和對家國民族的使命感。

38年前沒有這位“女俠”,就沒有《英雄》和《臥虎藏龍》

胡金銓是早期武俠電影大師中,將武俠世界的那種寫意風格,發揮的最淋漓盡致的。在畫面風格和動作設計上,胡金銓的影片有種傳統水墨山水的悠遠意境,當然這也得益於胡金銓的很多影片都是實景拍攝的。另外胡金銓是一個明史愛好者,所以他的很多影片喜歡以明朝歷史為背景。胡金銓和李翰祥是好哥們,但是在對傳統文化的理解上,胡金銓更有一種古代傳統文人的風骨,而李翰祥則更多的表現了傳統文人的瀟灑和風流。

1971年上映的《俠女》是胡金銓所有武俠電影的巔峰之作,但是這部影片上映之初,和很多在藝術上取得突破的偉大電影一樣,票房慘敗。但是胡金銓對自己的影片表現出了信心,他將這部影片重新剪輯之後,送到了戛納電影節,並一舉獲得了戛納電影節技術大獎。《俠女》威震戛納,讓全世界的觀眾,第一次在銀幕上領略了華語武俠江湖的魅力。《俠女》的成功,也為《臥虎藏龍》和《英雄》鋪平了道路。

38年前沒有這位“女俠”,就沒有《英雄》和《臥虎藏龍》

《俠女》改編自我國古代著名的文言小說《聊齋志異》中的同名名篇,這篇小說出自自稱“才非幹寶,雅愛搜神”的蒲松齡。蒲松齡的《聊齋志異》雖然是我國古代文言小說的巔峰之作,但是他本人卻懷才不遇,屢試不第。他的遭遇,讓他成為我國古代失意文人的典型。所以在他的小說中,本身就透漏著,傳統文人的家國和江湖的雙重情懷。正如范仲淹所講的“居廟堂之高則憂其君,處江湖之遠則憂其民”。

胡金銓就是將這樣的一部作品,進行了細緻的銀幕化。但是他將原著中的內容變得更為豐富,更具有史詩的氣質。將小說中那個傳奇的女俠形象,在表現的更有立體感,更有可信度的同時,又不失江湖的深遠意境。

38年前沒有這位“女俠”,就沒有《英雄》和《臥虎藏龍》

影片中為了表現傳統文化中,人們在小說裡,用文字展現出的江湖意境和女俠風采,而採用了大量的長鏡頭和全景鏡頭。這樣的技術處理讓整個影片的畫面,表現的更為宏大,而影片中角色的打鬥和追逐動作,也表現的更為瀟灑和具有一種接近於舞蹈的美感,但是在這些美感中,又不失殺機四伏,扣人心絃的緊張氛圍。

在影片中最經典的打鬥場面發生在一場竹林的追逐戰中,這場武打場面的設計,堪稱中國武俠電影中的動作設計典範,即使是在過了很多年之後,這個武打場景,依然對華語武俠電影影響深遠。在竹林中,俠女和同伴與追逐而來的錦衣衛兩兩對決,影射在竹林中的光影配合著傳統古典音樂,透過銀幕,觀眾們彷彿就是躲在石頭後面的顧生,親歷了這一場武俠會戰。在光影之中,觀眾們感受到的除了時光輪轉,還有那個江湖意境,胡金銓通過巧妙的電影語言,讓觀眾們感受到一種真實的廝殺場面的同時,仍然領略到了江湖的悠遠意境。

38年前沒有這位“女俠”,就沒有《英雄》和《臥虎藏龍》

這部影片能夠成為華語武俠的典範,除了它的電影語言和思想內涵契合了傳統文人對江湖的寄託之情外,更重要的是,它全方位的,讓一步武俠電影有了充分的電影技術驗證,從劇本,實景,畫面,動作設計,鏡頭語言等各個方面,保證了一部武俠影片在故事性上和思想性上的完整性。也正是因為這部影片的超前精神,造成了影片票房的失利。

說到票房的失利,在這裡周遊君多說兩句,有的票房失利是因為先天不足,比如影片的故事性和思想性混亂,影片內容表達的不清晰。還有一種影片,是因為在思想性和故事性上的超前,造成了當前觀眾的接受能力與影片的展現內容不匹配,而後者的票房失利,往往又標誌著一部偉大影片的誕生,就如今天我們說到的這部《俠女》。這部影片雖然當年票房失利,但是卻成了華語武俠電影的巔峰和扛鼎之作,即使是《臥虎藏龍》和《英雄》這樣的鉅製,也借鑑了很多的《俠女》中的技巧。

38年前沒有這位“女俠”,就沒有《英雄》和《臥虎藏龍》

如果不是因為胡金銓和他的《俠女》,可能我們現在的華語武俠電影,會是另外一種形態。早期徐克視胡金銓為恩師和偶像,但是他們在拍攝《笑傲江湖》時鬧的有點不愉快,問題就是胡金銓認為打鬥的動作設計不能太快,太快了會影響動作的美感,和整部影片的意境。但是徐克我們很多觀眾都是瞭解的,他講求動作的快,以快來表現打鬥的美感,以及和江湖氛圍的契合。

於是這部影片,在兩個人你來我往的控制權中,鬧得很不愉快。後來徐克自然是延續了他自己理解的風格,但是在後來,李安拍攝《臥虎藏龍》的時候,他在影片中的那場竹林戰,明顯是借鑑了《俠女》中的竹林追逐,只是李安將打鬥場面設計在了竹林的上部,而《俠女》中的打鬥,則在竹林的地面,他們一個是利用了竹林中的光影,一個則是利用了竹林的飄忽。竹子對中國傳統文人也有一種尤為重要的象徵意義,曾經有句話是“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而竹子,在一個方面也是中國傳統文人的節氣和風骨,所以胡金銓將這場打鬥設計在了竹林中。

"

提到華語武俠電影,大家最先想到的更多的是李安導演的《臥虎藏龍》,張藝謀導演的《英雄》,徐克監製,李惠民導演的《新龍門客棧》。這些影片中,觀眾們可以看到傳統武俠小說裡的家國千秋,英雄兒女。而再更早的武俠類型片,觀眾們往往只聞其名,不見其“形”了。也的確一些老的電影,特別是和邵氏同時期的武俠電影,很多是在攝影棚中完成拍攝的,佈景的感覺太重,往往讓觀眾很難感受到,江湖曠野的意境。

在邵氏時期(20世紀60-80年代),李翰祥、張徹、胡金銓、楚原被合稱為邵氏四大導演,其中除了李翰祥沒有太多涉足武俠片,另外的三位導演,幾乎是那個時期武俠片的專業戶。其中張徹以暴力美學見長,他的影片總是以男人間的情義為永恆主題。而楚原則是以改編古龍的武俠小說見長,楚原之後,再也沒有見過能夠將古龍的武俠世界,呈現的如此有味道的影片。胡金銓最早憑藉《大醉俠》成名於邵氏,後來他出走邵氏,到寶島臺灣發展,在這個時期,他拍攝了《龍門客棧》、《俠女》等經典武俠電影。

38年前沒有這位“女俠”,就沒有《英雄》和《臥虎藏龍》

其中《龍門客棧》被徐克改編成了《新龍門客棧》,延續了胡金銓在武俠片中的經典。如果說張徹和楚原是武俠電影中的古龍,那胡金銓就是武俠電影中的金庸。他的武俠電影中,蘊含著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以及傳統文人的那種武俠情結。武俠的世界,是文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受到排擠之後,而在藝術領域中,尋求的一種精神寄託。這個世界裡,蘊藏著傳統文人們太多的失意,和對家國民族的使命感。

38年前沒有這位“女俠”,就沒有《英雄》和《臥虎藏龍》

胡金銓是早期武俠電影大師中,將武俠世界的那種寫意風格,發揮的最淋漓盡致的。在畫面風格和動作設計上,胡金銓的影片有種傳統水墨山水的悠遠意境,當然這也得益於胡金銓的很多影片都是實景拍攝的。另外胡金銓是一個明史愛好者,所以他的很多影片喜歡以明朝歷史為背景。胡金銓和李翰祥是好哥們,但是在對傳統文化的理解上,胡金銓更有一種古代傳統文人的風骨,而李翰祥則更多的表現了傳統文人的瀟灑和風流。

1971年上映的《俠女》是胡金銓所有武俠電影的巔峰之作,但是這部影片上映之初,和很多在藝術上取得突破的偉大電影一樣,票房慘敗。但是胡金銓對自己的影片表現出了信心,他將這部影片重新剪輯之後,送到了戛納電影節,並一舉獲得了戛納電影節技術大獎。《俠女》威震戛納,讓全世界的觀眾,第一次在銀幕上領略了華語武俠江湖的魅力。《俠女》的成功,也為《臥虎藏龍》和《英雄》鋪平了道路。

38年前沒有這位“女俠”,就沒有《英雄》和《臥虎藏龍》

《俠女》改編自我國古代著名的文言小說《聊齋志異》中的同名名篇,這篇小說出自自稱“才非幹寶,雅愛搜神”的蒲松齡。蒲松齡的《聊齋志異》雖然是我國古代文言小說的巔峰之作,但是他本人卻懷才不遇,屢試不第。他的遭遇,讓他成為我國古代失意文人的典型。所以在他的小說中,本身就透漏著,傳統文人的家國和江湖的雙重情懷。正如范仲淹所講的“居廟堂之高則憂其君,處江湖之遠則憂其民”。

胡金銓就是將這樣的一部作品,進行了細緻的銀幕化。但是他將原著中的內容變得更為豐富,更具有史詩的氣質。將小說中那個傳奇的女俠形象,在表現的更有立體感,更有可信度的同時,又不失江湖的深遠意境。

38年前沒有這位“女俠”,就沒有《英雄》和《臥虎藏龍》

影片中為了表現傳統文化中,人們在小說裡,用文字展現出的江湖意境和女俠風采,而採用了大量的長鏡頭和全景鏡頭。這樣的技術處理讓整個影片的畫面,表現的更為宏大,而影片中角色的打鬥和追逐動作,也表現的更為瀟灑和具有一種接近於舞蹈的美感,但是在這些美感中,又不失殺機四伏,扣人心絃的緊張氛圍。

在影片中最經典的打鬥場面發生在一場竹林的追逐戰中,這場武打場面的設計,堪稱中國武俠電影中的動作設計典範,即使是在過了很多年之後,這個武打場景,依然對華語武俠電影影響深遠。在竹林中,俠女和同伴與追逐而來的錦衣衛兩兩對決,影射在竹林中的光影配合著傳統古典音樂,透過銀幕,觀眾們彷彿就是躲在石頭後面的顧生,親歷了這一場武俠會戰。在光影之中,觀眾們感受到的除了時光輪轉,還有那個江湖意境,胡金銓通過巧妙的電影語言,讓觀眾們感受到一種真實的廝殺場面的同時,仍然領略到了江湖的悠遠意境。

38年前沒有這位“女俠”,就沒有《英雄》和《臥虎藏龍》

這部影片能夠成為華語武俠的典範,除了它的電影語言和思想內涵契合了傳統文人對江湖的寄託之情外,更重要的是,它全方位的,讓一步武俠電影有了充分的電影技術驗證,從劇本,實景,畫面,動作設計,鏡頭語言等各個方面,保證了一部武俠影片在故事性上和思想性上的完整性。也正是因為這部影片的超前精神,造成了影片票房的失利。

說到票房的失利,在這裡周遊君多說兩句,有的票房失利是因為先天不足,比如影片的故事性和思想性混亂,影片內容表達的不清晰。還有一種影片,是因為在思想性和故事性上的超前,造成了當前觀眾的接受能力與影片的展現內容不匹配,而後者的票房失利,往往又標誌著一部偉大影片的誕生,就如今天我們說到的這部《俠女》。這部影片雖然當年票房失利,但是卻成了華語武俠電影的巔峰和扛鼎之作,即使是《臥虎藏龍》和《英雄》這樣的鉅製,也借鑑了很多的《俠女》中的技巧。

38年前沒有這位“女俠”,就沒有《英雄》和《臥虎藏龍》

如果不是因為胡金銓和他的《俠女》,可能我們現在的華語武俠電影,會是另外一種形態。早期徐克視胡金銓為恩師和偶像,但是他們在拍攝《笑傲江湖》時鬧的有點不愉快,問題就是胡金銓認為打鬥的動作設計不能太快,太快了會影響動作的美感,和整部影片的意境。但是徐克我們很多觀眾都是瞭解的,他講求動作的快,以快來表現打鬥的美感,以及和江湖氛圍的契合。

於是這部影片,在兩個人你來我往的控制權中,鬧得很不愉快。後來徐克自然是延續了他自己理解的風格,但是在後來,李安拍攝《臥虎藏龍》的時候,他在影片中的那場竹林戰,明顯是借鑑了《俠女》中的竹林追逐,只是李安將打鬥場面設計在了竹林的上部,而《俠女》中的打鬥,則在竹林的地面,他們一個是利用了竹林中的光影,一個則是利用了竹林的飄忽。竹子對中國傳統文人也有一種尤為重要的象徵意義,曾經有句話是“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而竹子,在一個方面也是中國傳統文人的節氣和風骨,所以胡金銓將這場打鬥設計在了竹林中。

38年前沒有這位“女俠”,就沒有《英雄》和《臥虎藏龍》

值得一提的是,飾演女俠的徐楓女士,在多年之後監製了華語電影的巔峰之作《霸王別姬》,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是中國電影人的一種對影片品質的傳承。而在拍攝該片時,還有很多在日後頗具影響力的華語電影人蔘與其中。這其中有洪金寶、林正英、成龍等武打動作明星,也有日後成為香港電影中文藝片大師的許鞍華。

"

提到華語武俠電影,大家最先想到的更多的是李安導演的《臥虎藏龍》,張藝謀導演的《英雄》,徐克監製,李惠民導演的《新龍門客棧》。這些影片中,觀眾們可以看到傳統武俠小說裡的家國千秋,英雄兒女。而再更早的武俠類型片,觀眾們往往只聞其名,不見其“形”了。也的確一些老的電影,特別是和邵氏同時期的武俠電影,很多是在攝影棚中完成拍攝的,佈景的感覺太重,往往讓觀眾很難感受到,江湖曠野的意境。

在邵氏時期(20世紀60-80年代),李翰祥、張徹、胡金銓、楚原被合稱為邵氏四大導演,其中除了李翰祥沒有太多涉足武俠片,另外的三位導演,幾乎是那個時期武俠片的專業戶。其中張徹以暴力美學見長,他的影片總是以男人間的情義為永恆主題。而楚原則是以改編古龍的武俠小說見長,楚原之後,再也沒有見過能夠將古龍的武俠世界,呈現的如此有味道的影片。胡金銓最早憑藉《大醉俠》成名於邵氏,後來他出走邵氏,到寶島臺灣發展,在這個時期,他拍攝了《龍門客棧》、《俠女》等經典武俠電影。

38年前沒有這位“女俠”,就沒有《英雄》和《臥虎藏龍》

其中《龍門客棧》被徐克改編成了《新龍門客棧》,延續了胡金銓在武俠片中的經典。如果說張徹和楚原是武俠電影中的古龍,那胡金銓就是武俠電影中的金庸。他的武俠電影中,蘊含著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以及傳統文人的那種武俠情結。武俠的世界,是文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受到排擠之後,而在藝術領域中,尋求的一種精神寄託。這個世界裡,蘊藏著傳統文人們太多的失意,和對家國民族的使命感。

38年前沒有這位“女俠”,就沒有《英雄》和《臥虎藏龍》

胡金銓是早期武俠電影大師中,將武俠世界的那種寫意風格,發揮的最淋漓盡致的。在畫面風格和動作設計上,胡金銓的影片有種傳統水墨山水的悠遠意境,當然這也得益於胡金銓的很多影片都是實景拍攝的。另外胡金銓是一個明史愛好者,所以他的很多影片喜歡以明朝歷史為背景。胡金銓和李翰祥是好哥們,但是在對傳統文化的理解上,胡金銓更有一種古代傳統文人的風骨,而李翰祥則更多的表現了傳統文人的瀟灑和風流。

1971年上映的《俠女》是胡金銓所有武俠電影的巔峰之作,但是這部影片上映之初,和很多在藝術上取得突破的偉大電影一樣,票房慘敗。但是胡金銓對自己的影片表現出了信心,他將這部影片重新剪輯之後,送到了戛納電影節,並一舉獲得了戛納電影節技術大獎。《俠女》威震戛納,讓全世界的觀眾,第一次在銀幕上領略了華語武俠江湖的魅力。《俠女》的成功,也為《臥虎藏龍》和《英雄》鋪平了道路。

38年前沒有這位“女俠”,就沒有《英雄》和《臥虎藏龍》

《俠女》改編自我國古代著名的文言小說《聊齋志異》中的同名名篇,這篇小說出自自稱“才非幹寶,雅愛搜神”的蒲松齡。蒲松齡的《聊齋志異》雖然是我國古代文言小說的巔峰之作,但是他本人卻懷才不遇,屢試不第。他的遭遇,讓他成為我國古代失意文人的典型。所以在他的小說中,本身就透漏著,傳統文人的家國和江湖的雙重情懷。正如范仲淹所講的“居廟堂之高則憂其君,處江湖之遠則憂其民”。

胡金銓就是將這樣的一部作品,進行了細緻的銀幕化。但是他將原著中的內容變得更為豐富,更具有史詩的氣質。將小說中那個傳奇的女俠形象,在表現的更有立體感,更有可信度的同時,又不失江湖的深遠意境。

38年前沒有這位“女俠”,就沒有《英雄》和《臥虎藏龍》

影片中為了表現傳統文化中,人們在小說裡,用文字展現出的江湖意境和女俠風采,而採用了大量的長鏡頭和全景鏡頭。這樣的技術處理讓整個影片的畫面,表現的更為宏大,而影片中角色的打鬥和追逐動作,也表現的更為瀟灑和具有一種接近於舞蹈的美感,但是在這些美感中,又不失殺機四伏,扣人心絃的緊張氛圍。

在影片中最經典的打鬥場面發生在一場竹林的追逐戰中,這場武打場面的設計,堪稱中國武俠電影中的動作設計典範,即使是在過了很多年之後,這個武打場景,依然對華語武俠電影影響深遠。在竹林中,俠女和同伴與追逐而來的錦衣衛兩兩對決,影射在竹林中的光影配合著傳統古典音樂,透過銀幕,觀眾們彷彿就是躲在石頭後面的顧生,親歷了這一場武俠會戰。在光影之中,觀眾們感受到的除了時光輪轉,還有那個江湖意境,胡金銓通過巧妙的電影語言,讓觀眾們感受到一種真實的廝殺場面的同時,仍然領略到了江湖的悠遠意境。

38年前沒有這位“女俠”,就沒有《英雄》和《臥虎藏龍》

這部影片能夠成為華語武俠的典範,除了它的電影語言和思想內涵契合了傳統文人對江湖的寄託之情外,更重要的是,它全方位的,讓一步武俠電影有了充分的電影技術驗證,從劇本,實景,畫面,動作設計,鏡頭語言等各個方面,保證了一部武俠影片在故事性上和思想性上的完整性。也正是因為這部影片的超前精神,造成了影片票房的失利。

說到票房的失利,在這裡周遊君多說兩句,有的票房失利是因為先天不足,比如影片的故事性和思想性混亂,影片內容表達的不清晰。還有一種影片,是因為在思想性和故事性上的超前,造成了當前觀眾的接受能力與影片的展現內容不匹配,而後者的票房失利,往往又標誌著一部偉大影片的誕生,就如今天我們說到的這部《俠女》。這部影片雖然當年票房失利,但是卻成了華語武俠電影的巔峰和扛鼎之作,即使是《臥虎藏龍》和《英雄》這樣的鉅製,也借鑑了很多的《俠女》中的技巧。

38年前沒有這位“女俠”,就沒有《英雄》和《臥虎藏龍》

如果不是因為胡金銓和他的《俠女》,可能我們現在的華語武俠電影,會是另外一種形態。早期徐克視胡金銓為恩師和偶像,但是他們在拍攝《笑傲江湖》時鬧的有點不愉快,問題就是胡金銓認為打鬥的動作設計不能太快,太快了會影響動作的美感,和整部影片的意境。但是徐克我們很多觀眾都是瞭解的,他講求動作的快,以快來表現打鬥的美感,以及和江湖氛圍的契合。

於是這部影片,在兩個人你來我往的控制權中,鬧得很不愉快。後來徐克自然是延續了他自己理解的風格,但是在後來,李安拍攝《臥虎藏龍》的時候,他在影片中的那場竹林戰,明顯是借鑑了《俠女》中的竹林追逐,只是李安將打鬥場面設計在了竹林的上部,而《俠女》中的打鬥,則在竹林的地面,他們一個是利用了竹林中的光影,一個則是利用了竹林的飄忽。竹子對中國傳統文人也有一種尤為重要的象徵意義,曾經有句話是“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而竹子,在一個方面也是中國傳統文人的節氣和風骨,所以胡金銓將這場打鬥設計在了竹林中。

38年前沒有這位“女俠”,就沒有《英雄》和《臥虎藏龍》

值得一提的是,飾演女俠的徐楓女士,在多年之後監製了華語電影的巔峰之作《霸王別姬》,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是中國電影人的一種對影片品質的傳承。而在拍攝該片時,還有很多在日後頗具影響力的華語電影人蔘與其中。這其中有洪金寶、林正英、成龍等武打動作明星,也有日後成為香港電影中文藝片大師的許鞍華。

38年前沒有這位“女俠”,就沒有《英雄》和《臥虎藏龍》

《俠女》雖然在當年票房失利,但是在多年之後,它的藝術生命力不降反增,這說明了這部影片的偉大。特別是在這部影片的影響之下,又誕生了諸如《臥虎藏龍》、《英雄》等享譽海外的武俠電影。《俠女》的導演胡金銓,就好像他影片中的顧生一樣,靜靜的看著自己的“俠女”揚名天下,成就了華語武俠電影中的一座不可忽略的巔峰,而他自己,依然以一個執著的電影人的角色,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直到1997年仙逝。有些人註定為商業性質的票房而生,而另有些人,則註定終身帶著一種文人的風骨,在自己的藝術世界裡成為王者,如蒲松齡,如胡金銓。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