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風易俗成效漸顯!1年62億,溫州是如何省出來的

移風易俗成效漸顯!1年62億,溫州是如何省出來的

永嘉橋頭湧現移風易俗的“最美”老人,拿出壽宴錢捐款做公益。圖為永嘉橋頭鎮梨村的重陽愛心宴。

“現在辦一場喪禮,只需要1萬元,比起往年,就是個零頭,足足節省了幾十萬元。”日前,在辦完母親的喪禮後,溫州樂清南塘鎮村民吳榮恩感慨說。

曾幾何時,同樣是在樂清,一場葬禮需花費數十萬元,一些家庭互相攀比、大操大辦、鋪張浪費,弄得人人苦不堪言。

今年,溫州移風易俗工作經驗被中央文明辦通報推廣,成為全國“先進”。中央文明辦這樣評價溫州:“婚事新辦風尚漸顯、喪事簡辦蔚然成風,有效減輕了群眾經濟負擔和精神負擔,提升了群眾幸福感和滿意度。”

統計數據顯示,自去年8月份至今,溫州移風易俗改革已節約社會資金62餘億元。從“一喪三年緊,一婚窮十年”,到省出62餘億元,溫州是如何做到的?記者深入調查發現,關鍵是抓住了移風易俗的痛點和難點。

移風易俗成效漸顯!1年62億,溫州是如何省出來的

溫州新人在溫州地標五馬街舉辦集體婚禮

幹部帶頭

紅包封頂桌數限定

“我承諾:婚宴單方不得超過20桌;非親人員禮金收送均不超過300元/人,婚禮車隊總數不超過6輛;婚宴餐標不超過3000元一桌……”再過幾天,在溫州市鹿城區某機關單位工作的小吳即將舉辦婚禮。前不久,他向單位報告婚禮桌數規格等情況,並在一份《鹿城區黨員幹部、公職人員婚宴喜慶廉潔自律文明示範承諾書》上籤上了自己的名字。

常言道,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黨員,黨員看幹部,黨風政風引領民風社風,黨員幹部和公職人員的示範引領是移風易俗的關鍵。

為此,溫州嚴格規範黨員領導幹部婚喪喜慶事宜,要求婚宴人數控制在200人以內,嚴格執行操辦婚喪喜慶事宜報告、公示制度,做到事前報告、事後備案、違規問責,以作表率。

去年8月起,鹿城區把這一規定納入了領導幹部年度述職述廉和績效考核。出臺黨員幹部及公職人員婚事新辦“封頂制”:宴請客人單方不超過20桌;婚宴餐標城區每桌不超過3000元;非親屬收送人情紅包封頂300元……

洞頭區對黨員幹部操辦婚事提出了“五嚴控五提倡”,對人情額度、酒席規模、司儀費用等都進行了限制。瑞安市規定,黨員幹部、公職人員遵守“喜事六嚴”規定,對操辦規模、禮金、婚車、煙花爆竹等進行嚴格控制。

樂清規定喪事活動殯期不超過3天;擺放的花圈、花籃、花匾總數不超過4個;火化時往返殯儀館的車輛和出殯(送殯)車輛不超過5輛;倡導不置辦出殯酒席,如確需置辦,酒席總數不超過20桌(每桌限10人)等。

有的地方還把企業家等高收入人群也納入了移風易俗領頭羊隊伍,明確規定有違反移風易俗規定的,不得參加政府部門組織的各類評先評優和有關褒獎榮譽,不得享受相關優惠政策等。

有了“官方標準”,群眾正好順水推舟,保住了錢袋子,也撐住了面子。溫州市民黃家序對此深有感受:千難萬難,黨員幹部帶頭就不難。“在溫州,以前七八千元、上萬元一桌的婚宴司空見慣,為了面子,尋常人家的婚宴也擺在五星級酒店,一頓婚宴下來往往吃掉十幾年的積蓄,如今政府官員和大老闆都不講排場了,老百姓自然也不攀比了。”

黨員幹部率先垂範成為首批踐行者,帶動廣大群眾轉觀念、破舊俗、立新風,當地大操大辦的歪風陋習得到有效遏制。

此外,溫州還嚴肅查處黨員幹部違規辦婚喪案例,有力發揮了震懾作用。樂清石帆街道紳坊村支委委員許某在操辦父親喪事過程中,分多處置辦36桌酒席,違反了喪葬禮俗整治有關規定,受到撤銷黨內職務處分;平陽南雁鎮衛生院職工周某母親去世,未按有關要求事前報批備案,擺放花圈超出規定標準,周某被進行誡勉談話;截至目前,溫州全市共查處黨員幹部違規婚喪案例605例,問責126人。

服務創新

傳統婚禮進禮堂

移風易俗成效漸顯!1年62億,溫州是如何省出來的

文成文化禮堂集體婚禮現場。

日前,一場中式婚禮在文成玉壺鎮新建的碧坑文化禮堂拉開帷幕,一對新人證婚、敬茶、合巹酒、父母致辭、傳統文化太極表演……“傳統的中式婚禮一直是我夢寐以求的。”新娘柳欣說,把婚禮搬進文化禮堂,既省錢又有儀式感,全家人都很滿意。

有堵就有疏,有破則有立。尊重和滿足基本的風俗文化需求才是改革正道。

在農村,搭棚設宴、擺流水席,場地限制是一大原因。去年,文成在溫州全市首推傳統婚禮進禮堂的婚禮模式,在沿用中式婚禮流程的基礎上,融入家風家訓、升旗禮等元素,大幅降低婚禮成本,深受新人歡迎。文成這一模式如今已在全市鋪開,溫州已建成的1882個文化禮堂,為舉辦集體婚禮、少兒啟蒙禮、成人禮等各類喜慶及宴席活動提供場地,目前已舉辦了1200餘場簡約婚禮。

移風易俗成效漸顯!1年62億,溫州是如何省出來的

目前溫州建成1882個文化禮堂。如今的文化禮堂不僅成為農民的精神家園,更是新人的簡約婚禮首選地。圖為文成文化禮堂集體婚禮現場。

在溫州市區,政府引導酒店推行簡約婚禮套餐制,100餘家酒店,包括溫州喜來登酒店、香格里拉大酒店等推出3000元以下的婚宴套餐。上個月,溫州市區青年蔡先生在五星級酒店華僑飯店舉辦了一場簡約婚禮,菜品2800元一桌,婚宴共設10桌,宴會廳沒有奢華裝飾,不收禮金,也沒有婚慶儀式。

各縣(市、區)還結合本地風土人情,創新推出配套服務。泰順縣是著名的廊橋之鄉,當地推出“廊橋為媒”結同心活動,組織青年人在廊橋文化公園舉行集體婚典;鹿城區江心嶼、楊府山公園掛牌公益性戶外婚禮基地;樂清市依託雁蕩山夫妻峰、文化廣場,推廣婚事新辦;洞頭區半屏韭菜嶴沙灘整治修復工程正在施工,將打造成浙南最大沙灘婚事基地;鹿城還優選了100多個“同心良辰”日,同時配套多種惠民新舉措,進一步為新人甜蜜減負。樂清推出殯儀服務系統,由系統替代殯葬事項辦理窗口,通過線上預約、線下同步代辦的模式,簡化殯儀服務程序。

“不斷搭建平臺創新路徑,推出一系列服務措施,為民眾開源節流,自覺倡導移風易俗。”溫州市精神文明建設指導中心主任徐偉中介紹,宴席套餐制、人情隨禮封頂制、婚禮辦理報告制、新式婚慶場所、簡約婚慶志願服務……這一系列經過試點的有效做法正在重點推進。

今年4月,溫州市新一輪海葬、樹葬服務活動啟動,對實行海葬、樹葬、花葬等不保留骨灰的生態葬法,給予3000元至8000元不等的獎勵。清明節期間,“讓生命在自然中延續——蒼南縣省級樹葬示範點暨首屆聯合樹葬安放儀式”在蒼南縣錢庫鎮金龍山公益性公墓舉行,104位逝者安葬於松柏樹下,長眠於綠樹青山之間。市民張女士的父親92歲因病去世,生前就有樹葬意願。張女士說,家人也認同這種文明環保的生態安葬方式,便遵循父親的遺願,將其樹葬。近年來,溫州綠色殯葬比例逐步提升,2012年至2018年全市累計實行海葬、樹葬等生態葬法1500多例。

除此之外,溫州實行“普惠型”柔性關懷,降低入葬費用,城鄉所有居民死亡後遺體的接運、存放、火化和骨灰寄存等基本殯葬服務費用都由政府承擔,基本殯葬服務補貼標準人均800元。截至目前,溫州全市享受殯葬惠民政策25萬人,惠民金額1.6億元。

風俗改變

文明觀念入人心

移風易俗成效漸顯!1年62億,溫州是如何省出來的

平陽低碳婚禮,新人騎共享單車回家。

風俗的形成,非一朝一夕;而風俗的改變,也難一蹴而就。短期內的改革效果,如何防止反彈?溫州認為,日拱一卒,久久為功,把移風易俗變成群眾的自覺行為。

要讓群眾在移風易俗中有更多獲得感。永嘉縣橋頭鎮梨村入口有一塊景觀石,這是村民陳華成省下壽宴的資金為母親陳華成80大壽準備的賀禮。陳華成笑稱:“現在,我們村的老人做壽大多不辦宴席、不分壽桃,而是流行捐出壽桃金做好事!”近3年來,“壽桃基金”在橋頭鎮風行,近300位老人捐出壽宴費用1000多萬元用於村裡建設,形成獨特的“橋頭風尚”。

鹿城區前沙村的老人張萬林本想將省吃儉用存下來的10萬元用於去世後的喪事花銷,為響應移風易俗新風,他毅然將錢捐給了村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蒼南縣棋盤村、興蒲村原先操辦喬遷、升學、週歲等喜事,全村吃流水席並派發喜糖,現在自願捐資成立新風基金,用於村裡扶貧濟困等公益事業。

移風易俗成效漸顯!1年62億,溫州是如何省出來的

蒼南縣馬站鎮棋盤村喜慶慈善捐款。

文明習俗觀念在溫州逐步滲入人心。文化禮堂、道德講堂、鄉村少年宮等公共場所,成為溫州移風易俗主陣地;家有家訓、村有村訓,家訓“掛廳堂、進禮堂”,村訓成為溫州城鄉居民的自覺遵循。

群眾不再是移風易俗的對象,而是移風易俗的主人,打一場全民的移風易俗之戰。“堅持走群眾路線,依靠和發動群眾,通過引導群眾主動參與,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約束。”溫州市精神文明建設指導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在溫州,移風易俗正被融入各村的村規民約,很多地方還成立了紅白理事會。由群眾推舉德高望重、熱心服務、公平公正、崇尚節儉、有一定禮儀特長的人士組成。紅白理事會在廣泛徵求群眾意見的基礎上,完善制度保障,制定紅白事的辦理流程、標準要求,納入村規民約公示上牆。

除此之外,溫州還大力推動民間道德設獎,廣泛開展道德模範、最美人物和“好鄰居”“好婆媳”等推薦評選活動,以身邊典型引領農村新風文明。開展“我們的家風家訓”活動,引導家家戶戶寫家風、晒家訓、立家規、講家事、樹家風,引導群眾從家庭做起,改陋習、樹新風。

從講排場、比氣派,蛻變成比文化、比家風……對於移風易俗而言,62億元僅僅是一個開始。

移風易俗成效漸顯!1年62億,溫州是如何省出來的

浙江日報7月11日頭版導讀、7版深讀版整版刊文

【深一度】

打好移風易俗 持久戰

張丙宣

風俗者,天下之大事。旗幟鮮明地弘揚新風正氣,推進移風易俗,是新時代高質量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

實現移風易俗,既要有堅定不移的決心,也要有善謀善成的智慧。溫州通過抓住“榜樣帶頭”和“群眾自覺”兩個關鍵要害,取得了成功實踐,這也為各地提供了啟示,政府將“俗成”變“約定”,黨員幹部帶頭,給傳統陋習畫上一條紅線,再通過優化政府服務方式,擴大普惠性公共服務的覆蓋面,變炫富為炫創意,講排場為講情懷,從而讓文明風尚在溫州大地落地生根。

溫州的實踐證明,只要善於發動群眾的力量,讓老百姓的主人翁意識和權利得到有效釋放和發揮,陳規陋習就會失去生存的土壤,文明健康的社會風氣必然愈來愈濃。

但取得成效的同時也需要注意,風俗是歷代相沿積久而成的。移風易俗是一個巨大工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持之以恆杜絕反彈,也需要堅持創新驅動破立並舉,方能行穩致遠。不能靠政府強推,也不能硬來蠻幹,而是將主動權交到群眾手上,讓老百姓自己做主,切實感受到新風氣的美好,從而衍化為行動自覺。

(作者為浙江工商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

相關推薦

推薦中...